CN112234821A - 一种基于有源网络的高增益直流变换器拓扑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有源网络的高增益直流变换器拓扑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234821A
CN112234821A CN202011272575.0A CN202011272575A CN112234821A CN 112234821 A CN112234821 A CN 112234821A CN 202011272575 A CN202011272575 A CN 202011272575A CN 112234821 A CN112234821 A CN 1122348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pacitor
branch
terminal
unit
capacitor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27257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234821B (zh
Inventor
周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sh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Yansha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sha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Yansha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011272575.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234821B/zh
Publication of CN1122348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348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2348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348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0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1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3/14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15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15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32Means for protecting converters other than automatic dis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32Means for protecting converters other than automatic disconnection
    • H02M1/322Means for rapidly discharging a capacitor of the converter for protecting electrical components or for preventing electrical shock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6Power conversion systems, e.g.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er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直流变换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有源网络的高增益直流变换器拓扑结构,包括:输入源、四个电感、两个功率开关管、二个二极管、三个电容单元、一个输出二极管、一个输出滤波电容和负载电阻;其中变换器前级为两个电感和功率开关管构成的有源网络Boost结构,后级为电感、电容和二极管构成的升压单元。本发明在不增加电容数量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变换升压单元中电容的位置来推导高增益变换器的拓扑构成,丰富了高增益直流变换器的拓扑种类;同时,直流变换器可以完成光伏电池到并网逆变器所需直流母线之间的高增益升压任务,并且具有功率器件电压应力小、控制简单。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有源网络的高增益直流变换器拓扑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直流变换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有源网络的高增益直流变换器拓扑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太阳能、燃料电池等成为世界能源结构的主要部分。但光伏、燃料电池等新能源发电单体的输出电压远低于可并网所需的直流母线电压,通常需要一个高增益升压DC-DC变换器作为接口电路。
传统的Boost变换器只能应用在电压增益小于8的场合,升压能力受限。为提高电压增益,现有技术中提出了多种非隔离高增益直流变换器拓扑结构。其一是利用变换器的多级级联可实现高增益升压,但却需要多套开关器件和控制电路,结构复杂,能量的二次传递也降低了整机的可靠性。其二是通过调整耦合电感的耦合系数来提高电压增益,但是漏电感会带来电压尖峰和电磁干扰问题。其三利用有源网络中电感的并联充电和串联放电也可实现,并且电路结构简单,两个开关管的驱动信号也一致,应用较多。第四种是融合电感-二极管和电容-二极管技术,通过引入不同结构和数量的电感-电容-二极管升压单元实现增益的升高,电路具有易扩展性,研究价值较高。但是现有的基于电感-电容-二极管的高增益直流变换器技术中只是提出单一拓扑或者通过增加电容的数量来扩展拓扑的个数,没有以电容单元中电容的位置变换为出发点来推导高增益变换器的拓扑构成。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有源网络的高增益直流变换器拓扑结构,具有结构简单、控制方便、高电压增益、开关器件电压应力小。
为实现上述技术,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有源网络的高增益直流变换器拓扑结构,包括:输入电源Ui、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第三电感L3、第四电感L4、第一功率开关管S1、第二功率开关管S2、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一电容单元、第二电容单元、第三电容单元、输出二极管Do、输出滤波电容Co和负载电阻R;其中,输入电源Ui的正极与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漏极连接;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漏极、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源极分别与第二电感L2的第一端、负载电阻R的第二端、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二端连接;第二电感L2的第二端分别与输入电源Ui的负极、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源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分别与第三电感L3的第一端、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一端连接;第三电感L3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二端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分别与第四电感L4的第一端、第三电容单元的第一端连接;第四电感L4的第二端分别与输出二极管Do的阳极、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三端连接;输出二极管Do的阴极分别与输出电容Co的第一端、负载电阻R的第一端连接;输出电容Co的第二端与第三电容单元的第三端连接;第三电容单元的第二端与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三端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容单元包括支路a、支路b、支路c、第一电容C1及第二电容C2,电容连接方式为:方式1:支路a为第一电容C1、支路b为第二电容C2、支路c短接;具体为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作为所述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一端,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与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连接并作为所述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三端,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作为所述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二端;方式2:支路a为第一电容C1、支路b短接、支路c为第二电容C2;具体为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作为所述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一端,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与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连接并作为所述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二端,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作为所述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三端;方式3:支路a短接、支路b为第一电容C1、支路c为第二电容C2;具体为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与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连接并作为所述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一端,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作为所述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二端,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作为所述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三端;其中的任一种。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电容单元包括支路d、支路e、第三电容C3,电容连接方式为:方式1:支路d为第三电容C3、支路e短接;具体为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作为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一端,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作为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二端和第三端;方式2:支路d短接、支路e为第三电容C3;具体为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作为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二端,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作为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一端和第三端;其中的任一种。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电容单元包括支路f、支路g、第四电容C4,电容连接方式为:方式1:支路f为第四电容C4、支路g短接;具体为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作为所述第三电容单元的第一端,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作为所述第三电容单元的第二端和第三端;方式2:支路f短接、支路g为第四电容C4;具体为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作为所述第三电容单元的第二端,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作为所述第三电容单元的第一端和第三端;其中的任一种。
进一步的,第一电容单元采用方式二进行连接:支路a为第一电容C1、支路b短接、支路c为第二电容C2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二电容单元采用方式二进行连接:支路d短接、支路e为第三电容C3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三电容单元采用方式二进行连接:支路f短接、支路g为第四电容C4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功率开关管S1和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驱动信号相同,占空比均为D,在一个开关周期内包含如下工作模态:
第一工作模态:开关管S1、S2导通,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和输出二极管Do承受反向电压截止;输入电源Ui分别通过开关管S1、S2给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感L2充电,电感电流iL1、iL2线性上升;输入电源Ui和第三电容C3给第三电感L3和第一电容C1充电,电感电流iL3上升;输入电源Ui和第四电容C4给第四电感L4和第二电容C2充电,电感电流iL4上升;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和输出电容Co给负载电阻R供电;满足以下关系式:
Figure BDA0002778188070000051
其中,Ui为输入电压;Uo为输出电压;vL1、vL2、vL3、vL4为电感L1、L2、L3、L4端电压;VC1、VC2、VC3、VC4、VCo为电容C1、C2、C3、C4、Co端电压。
第二工作模态:开关管S1、S2关断,第一二极管D1承受正向电压导通,输入电源Ui、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感L2通过D1给第三电容C3充电;第二二极管D2承受正向电压导通,第三电感L3通过D2给第四电容C4充电;输出二极管Do承受正向电压导通,第四电感L4通过Do给输出电容Co充电,同时输入电源Ui、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和第一电容C1及第二电容C2通过Do给负载电阻R供电;满足以下关系式:
Figure BDA0002778188070000052
其中,Ui为输入电压;vL1、vL2、vL3、vL4为电感L1、L2、L3、L4端电压;VC1、VC2、VC3、VC4、VCo为电容C1、C2、C3、C4、Co端电压。
由于电感电压在一个开关周期内平均值为0,因此可得到如下公式:
Figure BDA0002778188070000061
其中,Ui为输入电压;Uo为输出电压;D为第一功率开关管S1和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占空比;VC1、VC2、VC3、VC4、VCo为电容C1、C2、C3、C4、Co端电压。
进一步的,第一功率开关管S1和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驱动信号相同,占空比均为D,并实现高增益电压输出:
Figure BDA0002778188070000062
其中,Ui为输入电压;Uo为输出电压;D为第一功率开关管S1和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占空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有源网络的高增益直流变换器拓扑结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有源网络的高增益直流变换器拓扑结构,在不增加电容数量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变换电容的位置来推导高增益变换器的拓扑构成,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高增益直流变换器的拓扑种类。
2.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有源网络的高增益直流变换器拓扑结构,每一个变换器电容充放电过程和耐压值随其在电容网络中的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可根据不同场合选择合适的电容位置,并可根据电容的耐压值选择出最优的电容位置,从而采用低耐压等级的电容,有效减小系统成本。
3.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有源网络的高增益直流变换器拓扑结构,直流变换器可以完成光伏电池到并网逆变器所需直流母线之间的高增益升压任务;同时,该类变换器功率开关管和二极管电压应力小,控制简单。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基于有源网络的高增益直流变换器拓扑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直流变换器中第一电容单元的三种连接方式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直流变换器中第二电容单元的两种连接方式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直流变换器中第三电容单元的两种连接方式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直流变换器的第一电容单元方式一,第二电容单元方式一,第三电容单元方式一的连接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直流变换器的第一电容单元方式一,第二电容单元方式一,第三电容单元方式二的连接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直流变换器的第一电容单元方式一,第二电容单元方式二,第三电容单元方式一的连接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直流变换器的第一电容单元方式一,第二电容单元方式二,第三电容单元方式二的连接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直流变换器的第一电容单元方式二,第二电容单元方式一,第三电容单元方式一的连接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直流变换器的第一电容单元方式二,第二电容单元方式一,第三电容单元方式二连接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直流变换器的第一电容单元方式二,第二电容单元方式二,第三电容单元方式一的连接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直流变换器的第一电容单元方式二,第二电容单元方式二,第三电容单元方式二的连接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直流变换器的第一电容单元方式三,第二电容单元方式一,第三电容单元方式一的连接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直流变换器的第一电容单元方式三,第二电容单元方式一,第三电容单元方式二的连接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直流变换器的第一电容单元方式三,第二电容单元方式二,第三电容单元方式一的连接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直流变换器的第一电容单元方式三,第二电容单元方式二,第三电容单元方式二的连接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直流变换器的工作波形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直流变换器的工作模态一等效电路示意图。
图19是本发明直流变换器的工作模态二等效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19所示,所述一种基于有源网络的高增益直流变换器拓扑结构,包括:输入电源Ui、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第三电感L3、第四电感L4、第一功率开关管S1、第二功率开关管S2、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一电容单元、第二电容单元、第三电容单元、输出二极管Do、输出滤波电容Co和负载电阻R;其中,输入电源Ui的正极与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漏极连接;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漏极、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源极分别与第二电感L2的第一端、负载电阻R的第二端、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二端连接;第二电感L2的第二端分别与输入电源Ui的负极、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源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分别与第三电感L3的第一端、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一端连接;第三电感L3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二端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分别与第四电感L4的第一端、第三电容单元的第一端连接;第四电感L4的第二端分别与输出二极管Do的阳极、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三端连接;输出二极管Do的阴极分别与输出电容Co的第一端、负载电阻R的第一端连接;输出电容Co的第二端与第三电容单元的第三端连接;第三电容单元的第二端与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三端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电容单元包括支路a、支路b、支路c、第一电容C1及第二电容C2,电容连接方式为:方式1:支路a为第一电容C1、支路b为第二电容C2、支路c短接;具体为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作为所述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一端,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与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连接并作为所述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三端,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作为所述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二端;方式2:支路a为第一电容C1、支路b短接、支路c为第二电容C2;具体为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作为所述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一端,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与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连接并作为所述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二端,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作为所述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三端;方式3:支路a短接、支路b为第一电容C1、支路c为第二电容C2;具体为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与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连接并作为所述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一端,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作为所述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二端,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作为所述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三端;其中的任一种。
优选的,所述第二电容单元包括支路d、支路e、第三电容C3,电容连接方式为:方式1:支路d为第三电容C3、支路e短接;具体为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作为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一端,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作为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二端和第三端;方式2:支路d短接、支路e为第三电容C3;具体为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作为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二端,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作为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一端和第三端;其中的任一种。
优选的,所述第三电容单元包括支路f、支路g、第四电容C4,电容连接方式为:方式1:支路f为第四电容C4、支路g短接;具体为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作为所述第三电容单元的第一端,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作为所述第三电容单元的第二端和第三端;方式2:支路f短接、支路g为第四电容C4;具体为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作为所述第三电容单元的第二端,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作为所述第三电容单元的第一端和第三端;其中的任一种。
优选的,第一电容单元采用方式二进行连接:支路a为第一电容C1、支路b短接、支路c为第二电容C2
优选的,所述的第二电容单元采用方式二进行连接:支路d短接、支路e为第三电容C3
优选的,所述的第三电容单元采用方式二进行连接:支路f短接、支路g为第四电容C4
优选的,所述的第一功率开关管S1和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驱动信号相同,占空比均为D,在一个开关周期内包含如下工作模态:
第一工作模态:开关管S1、S2导通,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和输出二极管Do承受反向电压截止;输入电源Ui分别通过开关管S1、S2给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感L2充电,电感电流iL1、iL2线性上升;输入电源Ui和第三电容C3给第三电感L3和第一电容C1充电,电感电流iL3上升;输入电源Ui和第四电容C4给第四电感L4和第二电容C2充电,电感电流iL4上升;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和输出电容Co给负载电阻R供电;满足以下关系式:
Figure BDA0002778188070000121
其中,Ui为输入电压;Uo为输出电压;vL1、vL2、vL3、vL4为电感L1、L2、L3、L4端电压;VC1、VC2、VC3、VC4、VCo为电容C1、C2、C3、C4、Co端电压。
第二工作模态:开关管S1、S2关断,第一二极管D1承受正向电压导通,输入电源Ui、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感L2通过D1给第三电容C3充电;第二二极管D2承受正向电压导通,第三电感L3通过D2给第四电容C4充电;输出二极管Do承受正向电压导通,第四电感L4通过Do给输出电容Co充电,同时输入电源Ui、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和第一电容C1及第二电容C2通过Do给负载电阻R供电;满足以下关系式:
Figure BDA0002778188070000122
其中,Ui为输入电压;vL1、vL2、vL3、vL4为电感L1、L2、L3、L4端电压;VC1、VC2、VC3、VC4、VCo为电容C1、C2、C3、C4、Co端电压。
由于电感电压在一个开关周期内平均值为0,因此可得到如下公式:
Figure BDA0002778188070000131
其中,Ui为输入电压;Uo为输出电压;D为第一功率开关管S1和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占空比;VC1、VC2、VC3、VC4、VCo为电容C1、C2、C3、C4、Co端电压。
优选的,第一功率开关管S1和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驱动信号相同,占空比均为D,并实现高增益电压输出:
Figure BDA0002778188070000132
其中,Ui为输入电压;Uo为输出电压;D为第一功率开关管S1和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占空比。
如图1所示,所述一种基于有源网络的高增益直流变换器拓扑结构,所述直流变换器包括:输入电源Ui、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第三电感L3、第四电感L4、第一功率开关管S1、第二功率开关管S2、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一电容单元、第二电容单元、第三电容单元、输出二极管Do、输出滤波电容Co和负载电阻R;其中,输入电源Ui的正极与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漏极连接;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漏极、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源极分别与第二电感L2的第一端、负载电阻R的第二端、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二端连接;第二电感L2的第二端分别与输入电源Ui的负极、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源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分别与第三电感L3的第一端、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一端连接;第三电感L3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二端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分别与第四电感L4的第一端、第三电容单元的第一端连接;第四电感L4的第二端分别与输出二极管Do的阳极、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三端连接;输出二极管Do的阴极分别与输出电容Co的第一端、负载电阻R的第一端连接;输出电容Co的第二端与第三电容单元的第三端连接;第三电容单元的第二端与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三端连接。
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电容单元包括支路a、支路b、支路c、第一电容C1及第二电容C2,电容连接方式采用以下三种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方式一:支路a为第一电容C1、支路b为第二电容C2、支路c短接;具体为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作为所述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一端,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与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连接并作为所述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三端,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作为所述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二端。方式二:支路a为第一电容C1、支路b短接、支路c为第二电容C2;具体为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作为所述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一端,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与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连接并作为所述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二端,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作为所述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三端。方式三:支路a短接、支路b为第一电容C1、支路c为第二电容C2;具体为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与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连接并作为所述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一端,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作为所述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二端,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作为所述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三端。
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电容单元包括支路d、支路e、第三电容C3,电容连接方式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方式一:支路d为第三电容C3、支路e短接;具体为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作为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一端,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作为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二端和第三端。方式二:支路d短接、支路e为第三电容C3;具体为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作为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二端,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作为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一端和第三端。
如图4所示,所述第三电容单元包括支路f、支路g、第四电容C4,电容连接方式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方式一:支路f为第四电容C4、支路g短接;具体为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作为所述第三电容单元的第一端,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作为所述第三电容单元的第二端和第三端。方式二:支路f短接、支路g为第四电容C4;具体为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作为所述第三电容单元的第二端,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作为所述第三电容单元的第一端和第三端。
如图5-16所示,本发明提供了变换器的十二个实施例;其中,图5实施例一中第一电容单元采用方式一,第二电容单元采用方式一,第三电容单元采用方式一进行连接;图6实施例二中第一电容单元采用方式一,第二电容单元采用方式一,第三电容单元采用方式二进行连接;图7实施例三中第一电容单元采用方式一,第二电容单元采用方式二,第三电容单元采用方式一进行连接;图8实施例四中第一电容单元采用方式一,第二电容单元采用方式二,第三电容单元采用方式二进行连接;图9实施例五中第一电容单元采用方式二,第二电容单元采用方式一,第三电容单元采用方式一进行连接;图10实施例六中第一电容单元采用方式二,第二电容单元采用方式一,第三电容单元采用方式二进行连接;图11实施例七中第一电容单元采用方式二,第二电容单元采用方式二,第三电容单元采用方式一进行连接;图12实施例八中第一电容单元采用方式二,第二电容单元采用方式二,第三电容单元采用方式二进行连接;图13实施例九中第一电容单元采用方式三,第二电容单元采用方式一,第三电容单元采用方式一进行连接;图14实施例十中第一电容单元采用方式三,第二电容单元采用方式一,第三电容单元采用方式二进行连接;图15实施例十一中第一电容单元采用方式三,第二电容单元采用方式二,第三电容单元采用方式一进行连接;图16实施例十二中第一电容单元采用方式三,第二电容单元采用方式二,第三电容单元采用方式二进行连接。
如图17所示,所述实施例8中第一开关管S1和第二开关管S2的驱动信号Vg、第一电感L1的电压vL1、第二电感L2的电压vL2、第三电感L3的电压vL3、第四电感L4的电压vL4、第一电感L1的电流iL1、第二电感L2的电流iL2、第三电感L3的电流iL3、第四电感L4的电流iL4在一个开关周期的波形。
如图18、19所示,所述实施例8变换器在一个开关周期内两个工作模态的等效电路图:
1)在t0~t1阶段,如图18所示,开关管S1、S2导通,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和输出二极管Do承受反向电压截止;输入电源Ui分别通过开关管S1、S2给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感L2充电,电感电流iL1、iL2线性上升;输入电源Ui和第三电容C3给第三电感L3和第一电容C1充电,电感电流iL3上升;输入电源Ui和第四电容C4给第四电感L4和第二电容C2充电,电感电流iL4上升;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和输出电容Co给负载电阻R供电。
Figure BDA0002778188070000171
其中,Ui为输入电压;Uo为输出电压;vL1、vL2、vL3、vL4为电感L1、L2、L3、L4端电压;VC1、VC2、VC3、VC4、VCo为电容C1、C2、C3、C4、Co端电压。
2)在t1~t2阶段,如图19所示,开关管S1、S2关断,第一二极管D1承受正向电压导通,输入电源Ui、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感L2通过D1给第三电容C3充电;第二二极管D2承受正向电压导通,第三电感L3通过D2给第四电容C4充电;输出二极管Do承受正向电压导通,第四电感L4通过Do给输出电容Co充电,同时输入电源Ui、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和第一电容C1及第二电容C2通过Do给负载电阻R供电。
Figure BDA0002778188070000181
其中,Ui为输入电压;vL1、vL2、vL3、vL4为电感L1、L2、L3、L4端电压;VC1、VC2、VC3、VC4、VCo为电容C1、C2、C3、C4、Co端电压。
以下为所述实施例八变换器的稳态电压增益情况:
由于电感电压在一个开关周期内平均值为0,因此可得到如下式:
Figure BDA0002778188070000182
其中,Ui为输入电压;Uo为输出电压;D为第一功率开关管S1和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占空比。
参见下表,显示了所述实施例一到实施例十二变换器中电容承受的电压应力:
Figure BDA0002778188070000191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基于有源网络的高增益直流变换器拓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输入电源Ui、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第三电感L3、第四电感L4、第一功率开关管S1、第二功率开关管S2、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一电容单元、第二电容单元、第三电容单元、输出二极管Do、输出滤波电容Co和负载电阻R;其中,输入电源Ui的正极与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漏极连接;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漏极、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源极分别与第二电感L2的第一端、负载电阻R的第二端、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二端连接;第二电感L2的第二端分别与输入电源Ui的负极、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源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分别与第三电感L3的第一端、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一端连接;第三电感L3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二端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分别与第四电感L4的第一端、第三电容单元的第一端连接;第四电感L4的第二端分别与输出二极管Do的阳极、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三端连接;输出二极管Do的阴极分别与输出电容Co的第一端、负载电阻R的第一端连接;输出电容Co的第二端与第三电容单元的第三端连接;第三电容单元的第二端与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三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基于有源网络的高增益直流变换器拓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容单元包括支路a、支路b、支路c、第一电容C1及第二电容C2,电容连接方式为:方式1:支路a为第一电容C1、支路b为第二电容C2、支路c短接;具体为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作为所述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一端,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与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连接并作为所述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三端,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作为所述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二端;方式2:支路a为第一电容C1、支路b短接、支路c为第二电容C2;具体为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作为所述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一端,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与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连接并作为所述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二端,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作为所述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三端;方式3:支路a短接、支路b为第一电容C1、支路c为第二电容C2;具体为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与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连接并作为所述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一端,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作为所述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二端,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作为所述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三端;其中的任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基于有源网络的高增益直流变换器拓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容单元包括支路d、支路e、第三电容C3,电容连接方式为:方式1:支路d为第三电容C3、支路e短接;具体为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作为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一端,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作为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二端和第三端;方式2:支路d短接、支路e为第三电容C3;具体为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作为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二端,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作为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一端和第三端;其中的任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基于有源网络的高增益直流变换器拓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电容单元包括支路f、支路g、第四电容C4,电容连接方式为:方式1:支路f为第四电容C4、支路g短接;具体为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作为所述第三电容单元的第一端,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作为所述第三电容单元的第二端和第三端;方式2:支路f短接、支路g为第四电容C4;具体为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作为所述第三电容单元的第二端,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作为所述第三电容单元的第一端和第三端;其中的任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基于有源网络的高增益直流变换器拓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容单元采用方式二进行连接:支路a为第一电容C1、支路b短接、支路c为第二电容C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基于有源网络的高增益直流变换器拓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电容单元采用方式二进行连接:支路d短接、支路e为第三电容C3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基于有源网络的高增益直流变换器拓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三电容单元采用方式二进行连接:支路f短接、支路g为第四电容C4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基于有源网络的高增益直流变换器拓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管S1和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驱动信号相同,占空比均为D,在一个开关周期内包含如下工作模态:
第一工作模态:开关管S1、S2导通,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和输出二极管Do承受反向电压截止;输入电源Ui分别通过开关管S1、S2给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感L2充电,电感电流iL1、iL2线性上升;输入电源Ui和第三电容C3给第三电感L3和第一电容C1充电,电感电流iL3上升;输入电源Ui和第四电容C4给第四电感L4和第二电容C2充电,电感电流iL4上升;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和输出电容Co给负载电阻R供电;满足以下关系式:
Figure FDA0002778188060000041
其中,Ui为输入电压;Uo为输出电压;vL1、vL2、vL3、vL4为电感L1、L2、L3、L4端电压;VC1、VC2、VC3、VC4、VCo为电容C1、C2、C3、C4、Co端电压;
第二工作模态:开关管S1、S2关断,第一二极管D1承受正向电压导通,输入电源Ui、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感L2通过D1给第三电容C3充电;第二二极管D2承受正向电压导通,第三电感L3通过D2给第四电容C4充电;输出二极管Do承受正向电压导通,第四电感L4通过Do给输出电容Co充电,同时输入电源Ui、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和第一电容C1及第二电容C2通过Do给负载电阻R供电;满足以下关系式:
Figure FDA0002778188060000042
其中,Ui为输入电压;vL1、vL2、vL3、vL4为电感L1、L2、L3、L4端电压;VC1、VC2、VC3、VC4、VCo为电容C1、C2、C3、C4、Co端电压;
由于电感电压在一个开关周期内平均值为0,因此可得到如下公式:
Figure FDA0002778188060000051
其中,Ui为输入电压;Uo为输出电压;D为第一功率开关管S1和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占空比;VC1、VC2、VC3、VC4、VCo为电容C1、C2、C3、C4、Co端电压。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基于有源网络的高增益直流变换器拓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管S1和所述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驱动信号相同,占空比均为D,并实现高增益电压输出:
Figure FDA0002778188060000052
其中,Ui为输入电压;Uo为输出电压;D为第一功率开关管S1和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占空比。
CN202011272575.0A 2020-11-13 2020-11-13 一种基于有源网络的高增益直流变换器拓扑结构 Active CN11223482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72575.0A CN112234821B (zh) 2020-11-13 2020-11-13 一种基于有源网络的高增益直流变换器拓扑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72575.0A CN112234821B (zh) 2020-11-13 2020-11-13 一种基于有源网络的高增益直流变换器拓扑结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34821A true CN112234821A (zh) 2021-01-15
CN112234821B CN112234821B (zh) 2021-09-14

Family

ID=741243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272575.0A Active CN112234821B (zh) 2020-11-13 2020-11-13 一种基于有源网络的高增益直流变换器拓扑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234821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111844A (zh) * 2023-04-13 2023-05-12 深圳市恒运昌真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双开关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26657A (zh) * 2016-07-08 2016-10-12 西华大学 非隔离高增益dc-dc升压变换器
CN207283412U (zh) * 2017-09-30 2018-04-27 华南理工大学 燃料电池和光伏发电用的共地型隔离高增益准z源变换器
CN208226871U (zh) * 2018-03-26 2018-12-11 武汉船舶通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二研究所) 地质发射机的主电路结构
CN208849669U (zh) * 2018-06-30 2019-05-10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堆叠型准z源升压斩波电路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26657A (zh) * 2016-07-08 2016-10-12 西华大学 非隔离高增益dc-dc升压变换器
CN207283412U (zh) * 2017-09-30 2018-04-27 华南理工大学 燃料电池和光伏发电用的共地型隔离高增益准z源变换器
CN208226871U (zh) * 2018-03-26 2018-12-11 武汉船舶通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二研究所) 地质发射机的主电路结构
CN208849669U (zh) * 2018-06-30 2019-05-10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堆叠型准z源升压斩波电路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SOROUSH ESMAEILI: "Two-Stage Asymmetrical Z-Source Inverter With High Voltage Gain And Reduced Shoot-Through Duty Ratio", 《2016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OWER ELECTRONICS》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111844A (zh) * 2023-04-13 2023-05-12 深圳市恒运昌真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双开关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34821B (zh) 2021-09-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541369B (zh) 基于开关电感/开关电容单元的交错并联dc/dc升压变换器
CN106026657A (zh) 非隔离高增益dc-dc升压变换器
CN105939108B (zh) 一种开关电感型准开关升压dc-dc变换器
CN110912245B (zh) 一种三端口集成式光伏储能变换器
CN107919797B (zh) 燃料电池用宽输入范围交错并联型高效升压直流变换器
CN210041650U (zh) 一种非隔离型高增益三端口变换器
CN110649805A (zh) 一种高增益Boost变换器
CN103312153A (zh) 一种并联式多输入耦合电感升降压变换器
CN104779795A (zh) 一种基于改进阻抗源的高增益直流升压变换器
CN112234821B (zh) 一种基于有源网络的高增益直流变换器拓扑结构
CN110943617B (zh) 一种双开关型dc/dc变换器电路拓扑结构
CN111092548B (zh) 一种带有电感电容开关网络的高增益Cuk直流变换器
CN102611304A (zh) 一种新型双输入Buck-Boost直流变换器
CN114285281B (zh) 一种准开关电容型高增益dc-dc变换器
CN106712504B (zh) 一种含有软开关的非隔离型高增益dc/dc变换器
CN216599417U (zh) 一种级联开关电容耦合电感高增益dc-dc变换器
CN215934729U (zh) 一种新型宽输入范围三端口变换器
CN114221545A (zh) 一种高压增益升压cuk电路及控制方法、控制装置
CN110165915B (zh) 一种新型倍压-z源逆变器
CN103312154A (zh) 一种串联式多输入耦合电感升降压变换器
CN114499183A (zh) 一种宽范围输入非隔离三端口dc-dc变换器
CN202524289U (zh) 一种新型双输入Buck-Boost直流变换器
CN206294075U (zh) 一种含有软开关的非隔离型高增益dc/dc变换器
CN206878707U (zh) 一种含有软开关的双端口输入高增益dc/dc变换器
CN212367152U (zh) 一种集成开关电容电路的单极可升压逆变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