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89954A - 可穿戴设备 - Google Patents
可穿戴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189954A CN112189954A CN201910609565.2A CN201910609565A CN112189954A CN 112189954 A CN112189954 A CN 112189954A CN 201910609565 A CN201910609565 A CN 201910609565A CN 112189954 A CN112189954 A CN 11218995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ar
- raw
- wearable device
- strap
- width dir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C—PERSONAL ADORNMENTS, e.g. JEWELLERY; COINS
- A44C5/00—Bracelets; Wrist-watch straps; Fastenings for bracelets or wrist-watch straps
- A44C5/02—Link construction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可穿戴设备,包括:壳体;电动机构,连接壳体;第一生耳,连接电动机构;绑带,用于将壳体固定于用户的肢体,绑带包括连接端,连接端开设有缺口,连接端能够安装于壳体且能够从壳体拆离,当安装于壳体时,第一生耳和电动机构位于缺口,电动机构能够驱使第一生耳沿绑带的宽度方向移动以使得第一生耳插入绑带或与绑带分离。本申请的可穿戴设备,绑带与壳体的拆装方式简单,提升用户体验。壳体上无需设置机械按键和按键孔或者其他外部机构,减少了壳体的开孔,壳体的外观整体感较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可穿戴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一般的手表包括绑带和壳体,绑带采用弹性顶针卡合于壳体,弹性顶针较为尖细,造成绑带与壳体的拆装不方便。
发明内容
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以解决上述绑带与壳体拆装不便的技术问题。
一种可穿戴设备,包括:
壳体;
电动机构,连接所述壳体;
第一生耳,连接于所述电动机构;
绑带,用于将所述壳体固定于用户的肢体;所述绑带包括连接端,所述连接端开设有缺口,所述连接端能够安装于所述壳体且能够从所述壳体拆离;当所述连接端安装于所述壳体时,所述第一生耳和所述电动机构位于所述缺口,所述电动机构能够驱使所述第一生耳沿所述绑带的宽度方向移动,以使得所述第一生耳能够插入所述绑带,且所述电动机构能够驱使所述第一生耳沿所述绑带的宽度方向移动以使所述第一生耳能够与所述绑带分离。
本申请的可穿戴设备,壳体连接有电动机构,电动机构能够驱动第一生耳移动;绑带能够安装于壳体,电动机构能够驱动第一生耳能够插入绑带或从绑带上退出,使得绑带能够安装于壳体或从壳体上拆卸。绑带与壳体的拆装方式简单,提升用户体验。壳体上无需设置机械按键和按键孔或者其他外部机构,减少了壳体的开孔,壳体的外观整体感较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包括第二生耳,所述第二生耳连接于所述电动机构的背向所述第一生耳的一端;当所述连接端安装于所述壳体时,所述第二生耳位于所述缺口,所述电动机构能够沿驱使所述第二生耳沿所述绑带的宽度方向移动,且所述第二生耳与所述第一生耳的移动方向相反;所述第二生耳能够插入所述绑带,以使所述绑带安装于所述壳体;且所述第二生耳能够与所述绑带分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动机构包括驱动件、第一传动件和第二传动件,所述第一生耳、所述第二生耳分别通过所述第一传动件、所述第二传动件连接于所述驱动件,所述驱动件能够驱动所述第一传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正转或反转,以驱使所述第一生耳、所述第二生耳沿所述绑带的宽度方向靠近或远离所述驱动件;当所述连接端安装于所述壳体时,所述驱动件位于所述缺口内,以在所述第一生耳、所述第二生耳远离所述驱动件时,所述第一生耳、所述第二生耳插入所述绑带,在所述第一生耳、所述第二生耳靠近所述驱动件时,所述第一生耳、所述第二生耳与所述绑带分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件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所述第一传动件、所述第二传动件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输出轴、所述第二输出轴,所述第一传动件与所述第一生耳之间通过丝杠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传动件与所述第二生耳之间通过丝杠转动连接;所述驱动件能够驱动所述第一传动件、所述第二传动件正转或反转,以使得所述第一生耳、所述第二生耳能够沿所述绑带的宽度方向上靠近或远离所述驱动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二固定件分别与所述第一生耳、所述第二生耳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二固定件限制所述第一生耳、所述第二生耳沿所述绑带的宽度方向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生耳、所述第二生耳沿轴向分别开设有第一滑轨、第二滑轨,在远离所述第一生耳的表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滑轨的截面宽度增加,在远离所述第二生耳的表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二滑轨的截面宽度增加;所述第一固定件的端部能够卡合于所述第一滑轨且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滑轨移动,所述第二固定件的端部能够卡合于所述第二滑轨且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滑轨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动件的表面开设有第一丝杠,所述第一生耳内表面开设有第二丝杠,所述第一生耳能够套设于所述第一传动件并通过所述第一丝杠和所述第二丝杠相配合,使得所述第一传动件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生耳转动以驱使所述第一生耳沿所述绑带的宽度方向移动;所述第二传动件的表面开设有第三丝杠,所述第二生耳内表面开设有第四丝杠,所述第二生耳能够套设于所述第二传动件并通过所述第三丝杠和所述第四丝杠相配合,使得所述第二传动件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生耳转动以驱使所述第二生耳沿所述绑带的宽度方向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动件的表面开设有第一丝杠,所述第一生耳的内表面设有凸出的滚珠,所述第一生耳能够套设于所述第一传动件并通过所述滚珠和所述第一丝杠相配合,使得所述第一传动件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生耳转动以驱使所述第一生耳沿所述绑带的宽度方向移动;所述第二传动件的表面开设有第三丝杠,所述第二生耳的内表面设有凸出的滚珠,所述第二生耳能够套设于所述第二传动件并通过所述滚珠和所述第三丝杠相配合,使得所述第二传动件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生耳转动以驱使所述第二生耳沿所述绑带的宽度方向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呈周向闭合状,所述驱动件、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固定于所述安装槽的槽壁;所述壳体包括主板,所述驱动件与所述主板电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包括与所述主板连接的触控开关,所述触控开关能够控制所述驱动件以驱使所述第一生耳、所述第二生耳相向移动或相背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端包括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开设有第一孔,在所述绑带伸入所述安装槽时,所述第一卡合部能够移动以进入或退出所述第一孔;所述连接端包括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界定所述缺口,所述第二安装部开设有第二孔,所述第一孔和所述第二孔的开口相对设置,在所述绑带伸入所述安装槽时,所述电动组件、所述第一卡合部和所述第二卡合部位于所述缺口,且所述第一卡合部能够移动以进入或退出所述第一孔,所述第二卡合部能够移动以进入或退出所述第二孔。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可穿戴设备的爆炸图;
图3为图1所示可穿戴设备的壳体的后视图;
图4为图3所示壳体的A-A部截面图;
图5为图4所示壳体的D部放大图;
图6为图1所示可穿戴设备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其中第一生耳和第二生耳卡合于绑带,壳体被去除;
图7为图6所示结构的E部放大图;
图8为图1所示可穿戴设备的后视图;
图9为图8所示可穿戴设备的B-B部截面图,其中,第一生耳位于第一孔外,第二生耳位于第二孔外;
图10为图9所示可穿戴设备的F部放大图;
图11为图8所示可穿戴设备的C-C部截面图;
图12为图8所示可穿戴设备的B-B部截面图,其中,第一生耳卡合于第一孔,第二生耳卡合于第二孔;
图13为图12所示可穿戴设备的G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参考图1和图2,可穿戴设备10包括壳体100和绑带200。绑带200用于将壳体100固定于用户的肢体,比如四肢或躯干等等,可以理解的是,绑带200可以将壳体100固定于用户的需要固定的任何位置,不仅仅局限于四肢或躯干。壳体100可以由塑胶、橡胶、硅胶、木材或陶瓷等非金属材质制成,壳体100也可以由不锈钢、铝合金或镁合金等金属材质制成。壳体100的内部形成安装空间。在一些实施方式,可穿戴设备10为智能手表,安装空间可用于安装电池、处理器、显示屏、生物传感器等电子元器件,但显示屏不是必须的,因而可以省略。生物传感器可用于检测生物数据例如心率、呼吸率、血压或者体脂等,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生物传感器还可用于检测运动状态例如用于计步。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可穿戴设备10可以为运动手表或者常规手表等,运动手表的常见形式为电子表,常规手表的常见形式为机械表。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可穿戴设备10还可以为智能手环等。
参考图3至图5,壳体100设有用于安装绑带200的安装槽110,绑带200包括位于端部的连接端201,连接端201能够卡合固定于壳体100且能够从壳体100拆离,以使得绑带200能够拆装于壳体100。安装槽110可以呈周向闭合状,也可以在周向设有缺口。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绑带200分为两段,两段绑带200各有一端连接壳体100,两段绑带200的背离壳体100的一端可以相扣合形成收容空间,以通过绑带200将可穿戴设备10佩戴至用户的手腕处或者大臂处或者身体的其他部位。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绑带200可以为一整段式的结构,绑带200的两端分别连接壳体100,绑带200可通过其他结构调整收容空间的尺寸,以方便用户佩戴。本申请以两段式绑带200的其中一段为例进行说明,但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公开的结构,对于其他绑带200形式也是适用的。本申请中,定义绑带200安装于壳体100且展平状态下的长度方向为可穿戴设备10的长度方向,定义绑带200的宽度方向为可穿戴设备10的宽度方向,定义绑带200的厚度方向为可穿戴设备10的厚度方向。安装槽110沿绑带200的宽度方向设置。
如图4和图5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安装槽110内设有电动机构120、第一生耳150和第二生耳170,第一生耳150、电动机构120和第二生耳170依次沿可穿戴设备10的宽度方向设置。电动机构120连接于安装槽110的槽壁或槽底,第一生耳150、第二生耳170连接于安装槽110的槽壁或槽底,且第一生耳150和第二生耳170分别连接于电动机构120的两端。电动机构120能够驱动第一生耳150、第二生耳170相对于电动机构120沿可穿戴设备10的宽度方向移动,而且第一生耳150和第二生耳170的移动方向相反,使得第一生耳150和第二生耳170之间的距离增大或减小。
电动机构120驱使第一生耳150和第二生耳170沿可穿戴设备10的宽度方向相向移动后,连接端201能够伸入安装槽110,第一生耳150和第二生耳170在可穿戴设备10的宽度方向上位于连接端210内;电动机构120驱使第一生耳150和第二生耳170相背移动后,第一生耳150和第二生耳170分别沿可穿戴设备10的宽度方向上从绑带200的中间向绑带200的两侧移动而卡合于连接端210,使得绑带200安装于壳体100;电动机构120再次驱使第一生耳150和第二生耳170相向移动后,第一生耳150和第二生耳170能够与连接端210解除卡合,使得绑带200能够从壳体100上拆卸。
如图5至图7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生耳150与安装槽110的槽壁之间通过第一固定件191滑动连接。第一生耳150沿可穿戴设备10的宽度方向上开设有第一滑轨151,在远离第一生耳150的表面的方向上,第一滑轨151的截面宽度增加。在一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一滑轨151的截面为T形结构。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滑轨151的截面为锥形结构。第一固定件191的一端固定于安装槽110的槽壁上,另一端的截面形状与第一滑轨151的截面形状相同,以使第一固定件191通过第一滑轨151连接于安装槽110内,且能够相对于第一滑轨151沿可穿戴设备10的宽度方向滑动。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滑轨151延伸至第一生耳150的至少一端,使得第一固定件191的端部能够安装于第一滑轨151。
如图5至图7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二生耳170与安装槽110的槽壁之间通过第二固定件192滑动连接。第二生耳170沿可穿戴设备10的宽度方向上开设有第二滑轨171,在远离第二生耳170的表面的方向上,第二滑轨171的截面宽度增加。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滑轨171的截面为T形结构。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滑轨171的截面为锥形结构。第二固定件192的一端固定于安装槽110的槽壁上,另一端的截面形状与第二滑轨171的截面形状相同,以使第二固定件192通过第二滑轨171连接于安装槽110内,且能够相对于第二滑轨171沿可穿戴设备10的宽度方向滑动。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滑轨171延伸至第二生耳170的至少一端,使得第一固定件191的端部能够安装于第一滑轨151。
如图4和图5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电动机构120包括驱动件130、第一传动件140和第二传动件160。驱动件130可以为电机或微型马达,固定于安装槽110的槽壁或槽底,固定方式可以为粘接或焊接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如图11所示,驱动件130与壳体100内的主板(图未示)之间通过柔性电路板135连接,柔性电路板135的一端电连接于驱动件130,另一端穿过安装槽110的槽底,与位于壳体100内的主板电连接,使得主板能够控制驱动件130的转动。可以理解的是,柔性电路板135可以替换为电线。在一实施例中,驱动件130包括第一输出轴131和第二输出轴132,驱动件130能够控制第一输出轴131、第二输出轴132正转或反转。壳体100上设有触控开关(图未示),触控开关与主板之间电连接,用户能够通过触控开关控制驱动件130工作,使得第一输出轴131、第二输出轴132正转或反转。
本申请的可穿戴设备10,绑带200与壳体100的拆装方式简单,通过触控开关可控制第一生耳150、第二生耳170沿可穿戴设备10的宽度方向移动,以卡合于连接端210或与连接端210解除卡合,以实现绑带200与壳体100的拆装,增加科技感,提升用户体验。壳体100上无需设置机械按键和按键孔或者其他外部机构,减少了壳体100的开孔,壳体100的外观整体感较强。
如图4和图5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传动件140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一输出轴131,另一端与第一生耳150转动连接。驱动件130驱使第一输出轴131正转时,第一传动件140正转。因第一固定件191的卡合作用,第一生耳150只能沿可穿戴设备10的宽度方向移动而不能进行旋转运动,所以在第一传动件140和第一固定件191的作用下,随着第一传动件140的正转,第一生耳150能够相对于第一传动件140沿可穿戴设备10的宽度方向移动,以靠近或远离驱动件130,第一传动件140的旋转运动转化为第一生耳150的直线运动。驱动件130驱使第一输出轴131反转时,第一转动件反转,第一生耳150能够相对于第一传动件140沿可穿戴设备10的宽度方向移动,以远离或靠近驱动件130。可以理解的是,驱动件130驱使第一输出轴131正转时,第一生耳150靠近驱动件130,驱动件130驱使第一输出轴131反转时,第一生耳150远离驱动件130;或者驱动件130驱使第一输出轴131正转时,第一生耳150远离驱动件130,驱动件130驱使第一输出轴131反转时,第一生耳150靠近驱动件130,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如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二传动件160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二输出轴132,另一端与第二生耳170转动连接。驱动件130驱使第二输出轴132正转时,第二传动件160正转。因第二固定件192的卡合作用,第二生耳170只能沿可穿戴设备10的宽度方向移动而不能进行旋转运动,所以在第二传动件160和第二固定件192的作用下,随着第二传动件160的正转,第二生耳170能够相对于第二传动件160沿可穿戴设备10的宽度方向移动,以靠近或远离驱动件130,且第二生耳170与第一生耳150的移动方向相反。第二传动件160的旋转运动转化为第二生耳170的直线运动。驱动件130驱使第二输出轴132反转时,第二转动件反转,第二生耳170能够相对于第二传动件160沿可穿戴设备10的宽度方向移动,以远离或靠近驱动件130。可以理解的是,驱动件130驱使第二输出轴132正转时,第二生耳170靠近驱动件130,驱动件130驱使第二输出轴132反转时,第二生耳170远离驱动件130;或者驱动件130驱使第二输出轴132正转时,第二生耳170远离驱动件130,驱动件130驱使第二输出轴132反转时,第二生耳170靠近驱动件130,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如图6和图7所示,图6所示为绑带200安装于壳体100的立体图,其中,壳体100被去除。在一实施例中,第一传动件140与第一生耳150之间通过丝杠转动连接;当驱动件130工作时,第一传动件140和第一固定件191使得第一生耳150能够沿绑带200的宽度方向移动。第一传动件140的表面开设有第一丝杠141,第一生耳150为套筒结构,内表面开设有第二丝杠152,第一生耳150能够套设于第一传动件140并通过第一丝杠141和第二丝杠152相配合,使得第一传动件140能够相对于第一生耳150转动以驱使第一生耳150沿绑带200的宽度方向移动。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传动件140的表面开设有第一丝杠141,第一生耳150的内表面设有凸出的滚珠(图未示),第一生耳150能够套设于第一传动件140并通过滚珠和第一丝杠141相配合,使得第一传动件140能够相对于第一生耳150转动以驱使第一生耳150沿绑带200的宽度方向移动。
如图6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二传动件160与第二生耳170之间通过丝杠转动连接;当驱动件130工作时,第二传动件160和第二固定件192使得第二生耳170能够沿绑带200的宽度方向移动。第二传动件160的表面开设有第三丝杠161,第二生耳170为套筒结构,内表面开设有第四丝杠172,第二生耳170能够套设于第二传动件160并通过第三丝杠161和第四丝杠172相配合,使得第二传动件160能够相对于第二生耳170转动以驱使第二生耳170沿绑带200的宽度方向移动。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传动件160的表面开设有第三丝杠161,第二生耳170的内表面设有凸出的滚珠(图未示),第二生耳170能够套设于第二传动件160并通过滚珠和第三丝杠161相配合,使得第二传动件160能够相对于第二生耳170转动以驱使第二生耳170沿绑带200的宽度方向移动。
如图6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绑带200包括位于一端的第一安装部210和第二安装部220。第一安装部210和第二安装部220位于绑带200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可以理解的是,连接端210的开设有缺口230,缺口230延伸至连接端210的端面,缺口230使得绑带200形成沿绑带200的宽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安装部210和第二安装部220,即第一安装部210和第二安装部220界定缺口230。可以理解的是,缺口230可以在绑带200的厚度方向上贯穿绑带200的两个表面,也可以在绑带200的厚度方向上仅贯穿绑带200的一个表面。第一安装部210、第二安装部220分别开设有开口相对设置的第一孔211和第二孔221,第一孔211和第二孔221的开口朝向缺口230,第一孔211、第二孔221可以为通孔也可以为盲孔,在此不做限定。
如图8至图10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用户通过触控开关控制第一生耳150和第二生耳170沿可穿戴设备10的宽度方向相向移动以靠近驱动件130后,将绑带200伸入安装槽110,驱动件130、第一传动件140、第二传动件160、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位于第一安装部210和第二安装部220之间,即位于绑带200的缺口230内。第一卡合部与第一孔211相对设置,第二卡合部与第二孔221相对设置。如图12和图13所示,用户触碰触控开关,第一生耳150和第二生耳170沿可穿戴设备10的宽度方向相背移动以远离驱动件130,第一卡合部伸入第一孔211,第二卡合部伸入第二孔221,使得绑带200卡合于壳体100。用户再次触碰触控开关,第一生耳150和第二生耳170可沿可穿戴设备10的宽度方向相向移动以靠近驱动件130,第一卡合部退出第一孔211,第二卡合部退出第二孔221,使得绑带200能够壳体100拆卸。可以理解的是,单独采用第一卡合部伸入或退出第一孔211即可使得实现绑带200拆装于壳体100的目的;同理,单独采用第二卡合部伸入或退出第二孔221也可实现绑带200拆装于壳体100的目的。所以,单独设置第一卡合部、第一固定件191、第一传动件140、驱动件130、第一输出轴131,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同理,单独设置第二卡合部、第二固定件192、第二传动件160、驱动件130、第二输出轴132,也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申请的可穿戴设备10,绑带200上开设缺口230形成第一安装部210和第二安装部220,第一安装部210开设第一孔211,第二安装部220开设第二孔221。壳体100开设安装槽110,安装槽110内设置电动机构120、第一生耳150和第二生耳170。电动机构120固定于安装槽110,且通过触控开关能够控制电动机构120驱动第一生耳150、第二生耳170相向移动或相背移动,以退出第一安装部210、第二安装部220或卡合于第一安装部210、第二安装部220,使得绑带200能够从壳体100上拆卸下来或安装于壳体100。绑带200与壳体100的拆装方式简单,通过触控开关智能控制绑带200与壳体100的拆装,增加科技感,提升用户体验。壳体100上无需设置机械按键和按键孔或者其他外部机构,减少了壳体100的开孔,壳体100的外观整体感较强。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1)
1.一种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电动机构,连接所述壳体;
第一生耳,连接于所述电动机构;
绑带,用于将所述壳体固定于用户的肢体;所述绑带包括连接端,所述连接端开设有缺口,所述连接端能够安装于所述壳体且能够从所述壳体拆离;当所述连接端安装于所述壳体时,所述第一生耳和所述电动机构位于所述缺口,所述电动机构能够驱使所述第一生耳沿所述绑带的宽度方向移动,以使得所述第一生耳能够插入所述绑带,且所述电动机构能够驱使所述第一生耳沿所述绑带的宽度方向移动以使所述第一生耳能够与所述绑带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二生耳,所述第二生耳连接于所述电动机构的背向所述第一生耳的一端;当所述连接端安装于所述壳体时,所述第二生耳位于所述缺口,所述电动机构能够沿驱使所述第二生耳沿所述绑带的宽度方向移动,且所述第二生耳与所述第一生耳的移动方向相反;所述第二生耳能够插入所述绑带,以使所述绑带安装于所述壳体;且所述第二生耳能够与所述绑带分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机构包括驱动件、第一传动件和第二传动件,所述第一生耳、所述第二生耳分别通过所述第一传动件、所述第二传动件连接于所述驱动件,所述驱动件能够驱动所述第一传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正转或反转,以驱使所述第一生耳、所述第二生耳沿所述绑带的宽度方向靠近或远离所述驱动件;当所述连接端安装于所述壳体时,所述驱动件位于所述缺口内,以在所述第一生耳、所述第二生耳远离所述驱动件时,所述第一生耳、所述第二生耳插入所述绑带,在所述第一生耳、所述第二生耳靠近所述驱动件时,所述第一生耳、所述第二生耳与所述绑带分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所述第一传动件、所述第二传动件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输出轴、所述第二输出轴,所述第一传动件与所述第一生耳之间通过丝杠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传动件与所述第二生耳之间通过丝杠转动连接;所述驱动件能够驱动所述第一传动件、所述第二传动件正转或反转,以使得所述第一生耳、所述第二生耳能够沿所述绑带的宽度方向上靠近或远离所述驱动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二固定件分别与所述第一生耳、所述第二生耳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二固定件限制所述第一生耳、所述第二生耳沿所述绑带的宽度方向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生耳、所述第二生耳沿轴向分别开设有第一滑轨、第二滑轨,在远离所述第一生耳的表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滑轨的截面宽度增加,在远离所述第二生耳的表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二滑轨的截面宽度增加;所述第一固定件的端部能够卡合于所述第一滑轨且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滑轨移动,所述第二固定件的端部能够卡合于所述第二滑轨且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滑轨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件的表面开设有第一丝杠,所述第一生耳内表面开设有第二丝杠,所述第一生耳能够套设于所述第一传动件并通过所述第一丝杠和所述第二丝杠相配合,使得所述第一传动件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生耳转动以驱使所述第一生耳沿所述绑带的宽度方向移动;所述第二传动件的表面开设有第三丝杠,所述第二生耳内表面开设有第四丝杠,所述第二生耳能够套设于所述第二传动件并通过所述第三丝杠和所述第四丝杠相配合,使得所述第二传动件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生耳转动以驱使所述第二生耳沿所述绑带的宽度方向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件的表面开设有第一丝杠,所述第一生耳的内表面设有凸出的滚珠,所述第一生耳能够套设于所述第一传动件并通过所述滚珠和所述第一丝杠相配合,使得所述第一传动件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生耳转动以驱使所述第一生耳沿所述绑带的宽度方向移动;所述第二传动件的表面开设有第三丝杠,所述第二生耳的内表面设有凸出的滚珠,所述第二生耳能够套设于所述第二传动件并通过所述滚珠和所述第三丝杠相配合,使得所述第二传动件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生耳转动以驱使所述第二生耳沿所述绑带的宽度方向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3~8任意一项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呈周向闭合状,所述驱动件、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固定于所述安装槽的槽壁;所述壳体包括主板,所述驱动件与所述主板电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与所述主板连接的触控开关,所述触控开关能够控制所述驱动件以驱使所述第一生耳、所述第二生耳相向移动或相背移动。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端包括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开设有第一孔,在所述绑带伸入所述安装槽时,所述第一卡合部能够移动以进入或退出所述第一孔;所述连接端包括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界定所述缺口,所述第二安装部开设有第二孔,所述第一孔和所述第二孔的开口相对设置,在所述绑带伸入所述安装槽时,所述电动组件、所述第一卡合部和所述第二卡合部位于所述缺口,且所述第一卡合部能够移动以进入或退出所述第一孔,所述第二卡合部能够移动以进入或退出所述第二孔。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609565.2A CN112189954B (zh) | 2019-07-08 | 2019-07-08 | 可穿戴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609565.2A CN112189954B (zh) | 2019-07-08 | 2019-07-08 | 可穿戴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189954A true CN112189954A (zh) | 2021-01-08 |
CN112189954B CN112189954B (zh) | 2023-04-14 |
Family
ID=740045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609565.2A Active CN112189954B (zh) | 2019-07-08 | 2019-07-08 | 可穿戴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189954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741405A (zh) * | 2021-02-03 | 2021-05-04 | 捷开通讯(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手表装配组件及智能手表 |
CN113243629A (zh) * | 2021-06-01 | 2021-08-13 |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 表带连接机构和可穿戴设备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862418A (zh) * | 2005-05-10 | 2006-11-15 | 精工电子有限公司 | 用于时计的表带以及手表 |
CN107168036A (zh) * | 2017-06-20 | 2017-09-15 | 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穿戴设备及其表带快速脱离方法 |
WO2018072205A1 (zh) * | 2016-10-21 | 2018-04-2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可穿戴设备固定带及可穿戴设备 |
CN109275995A (zh) * | 2018-11-21 | 2019-01-29 |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 智能手表 |
CN109363304A (zh) * | 2018-12-07 | 2019-02-22 | 深圳市中电华通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表带方便拆卸的智能手表 |
-
2019
- 2019-07-08 CN CN201910609565.2A patent/CN11218995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862418A (zh) * | 2005-05-10 | 2006-11-15 | 精工电子有限公司 | 用于时计的表带以及手表 |
WO2018072205A1 (zh) * | 2016-10-21 | 2018-04-2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可穿戴设备固定带及可穿戴设备 |
CN107168036A (zh) * | 2017-06-20 | 2017-09-15 | 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穿戴设备及其表带快速脱离方法 |
CN109275995A (zh) * | 2018-11-21 | 2019-01-29 |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 智能手表 |
CN109363304A (zh) * | 2018-12-07 | 2019-02-22 | 深圳市中电华通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表带方便拆卸的智能手表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741405A (zh) * | 2021-02-03 | 2021-05-04 | 捷开通讯(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手表装配组件及智能手表 |
CN113243629A (zh) * | 2021-06-01 | 2021-08-13 |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 表带连接机构和可穿戴设备 |
CN113243629B (zh) * | 2021-06-01 | 2023-01-24 |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 表带连接机构和可穿戴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189954B (zh) | 2023-04-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160143584A1 (en) | Biological information measuring apparatus | |
CN112189954B (zh) | 可穿戴设备 | |
US11357293B2 (en) | Wearable devices, watchband and connector | |
WO2020249110A1 (en) | Wearable device, strap and engaging mechanism | |
US20170216668A1 (en) | Athletic Watch | |
WO2021004358A1 (zh) | 可穿戴设备 | |
CN112120363B (zh) | 可穿戴设备 | |
WO2021035865A1 (zh) | 自动穿戴式头戴显示设备 | |
CN211608393U (zh) | 可穿戴设备、电子设备及绑带 | |
KR20020055415A (ko) | 손목 장착형 전자기기 | |
CN116449575B (zh) | 头戴式设备 | |
CN111867311A (zh) | 电子设备 | |
CN112273807B (zh) | 可穿戴设备 | |
US11435703B2 (en) | Electronic device and wearable device | |
WO2020248783A1 (zh) | 可穿戴设备及电子设备 | |
CN114217437B (zh) | 调节装置、后绑带及头戴显示设备 | |
CN112075732A (zh) | 表带、可穿戴设备及卡合机构 | |
US20170150016A1 (en) | Electronic device and terminal cover unit | |
CN215174002U (zh) | 连接头、绑带及可穿戴设备 | |
CN220795577U (zh) | 智能头戴式显示设备 | |
CN113419412A (zh) | 腕戴设备 | |
CN218889385U (zh) | 一种表粒长度调节机构、表带及穿戴设备 | |
CN215685298U (zh) | 可穿戴设备及其主机 | |
CN113243629B (zh) | 表带连接机构和可穿戴设备 | |
CN213785748U (zh) | 电子设备、绑带及可穿戴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