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86838A - 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的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的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86838A
CN112186838A CN202010987648.8A CN202010987648A CN112186838A CN 112186838 A CN112186838 A CN 112186838A CN 202010987648 A CN202010987648 A CN 202010987648A CN 112186838 A CN112186838 A CN 1121868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ule
main body
buckle
elastic
wearable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98764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186838B (zh
Inventor
李海宝
易兵
黄厚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987648.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186838B/zh
Publication of CN1121868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868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1868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868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 H02J7/0045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concerning the insertion or the connection of the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63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circuits adapted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the batter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36Arrangements using end-cell switch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9/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 H02J9/0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in which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is disconnected from the normal source and connected to a standby sourc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的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所公开的可穿戴设备包括主体部、连接带和可拆分模组,连接带与主体部相连,主体部包括功能模组和第一电池,可拆分模组包括第二电池;主体部开设有容纳空间,容纳空间开设有开口,容纳空间和可拆分模组中的一者设有卡接部,另一者设有弹性卡扣,可拆分模组至少部分可通过开口伸至容纳空间之内,且弹性卡扣可与卡接部卡接;在可拆分模组与主体部相连的情况下,第二电池与功能模组电连接,在可拆分模组与主体部分离的情况下,弹性卡扣与卡接部分离,且第一电池与功能模组电连接。上述方案能够解决背景技术中的可穿戴设备无法进行较长时间的持续工作的问题。

Description

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的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通信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的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5G技术的成熟,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无论是醒着还是睡着,我们都可以与这个世界保持不间断的联系。可穿戴设备就是一种人与世界互联的重要手段,它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可穿戴设备可以帮助用户记录日常生活中的锻炼、睡眠、饮食等数据,通过数据可以了解自己是否健康生活。
目前的可穿戴设备的续航能力有限,难以满足较长时间工作的需求。在可穿戴设备电量较低的情况下,用户充电时必须摘下可穿戴设备,进而导致可穿戴设备的功能模组的检测中断。可见,目前的可穿戴设备存在无法进行较长时间的持续工作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的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能够解决背景技术中的可穿戴设备无法进行较长时间的持续工作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包括主体部、连接带和可拆分模组,所述连接带与所述主体部相连,所述主体部包括功能模组和第一电池,所述可拆分模组包括第二电池;
所述主体部开设有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开设有开口,所述容纳空间和所述可拆分模组中一者设有卡接部,另一者设有弹性卡扣,所述可拆分模组至少部分可通过所述开口伸至所述容纳空间之内,且所述弹性卡扣可与所述卡接部卡接;通过所述弹性卡扣与所述卡接部的配合,所述可拆分模组可与所述主体部可拆卸相连;
在所述可拆分模组与所述主体部相连的情况下,所述第二电池与所述功能模组电连接,在所述可拆分模组与所述主体部分离的情况下,所述弹性卡扣与所述卡接部分离,且所述第一电池与所述功能模组电连接。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的控制方法,所述可穿戴设备为上文所述的可穿戴设备,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可拆分模组的状态;
在所述可拆分模组为拆卸状态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一电池与所述功能模组切换至供电连接状态;
在所述可拆分模组为装配状态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二电池与所述功能模组切换至供电连接状态以及控制所述第一电池与所述功能模组之间的电连接断开。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的控制装置,所涉及的可穿戴设备为上文所述的任一项中的可穿戴设备,所述控制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可拆分模组的状态;
第一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可拆分模组为拆卸状态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一电池与所述功能模组切换至供电连接状态;
第二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可拆分模组为装配状态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二电池与所述功能模组切换至供电连接状态以及控制所述第一电池与所述功能模组之间的电连接断开。
本申请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可穿戴设备通过对相关技术中的可穿戴设备的结构进行改进,通过在主体部中设置有第一电池和功能模组,在可拆分模组中设置有第二电池,使得在可拆分模组与主体部相连时,可拆分模组中的第二电池与功能模组电连接,进而为功能模组进行供电,进而实现功能模组的功能。当第二电池的电量过低而不能在继续为功能模组提供电能时,用户可以解除弹性卡扣与卡接部的连接关系,从而使得可拆分模组可以从容纳空间的开口拆卸下来为第二电池进行充电,此时,可拆分模组与主体部分离,在此种情况下,第一电池与功能模组电连接,从而使得第一电池为功能模组持续供电,从而保证功能模组在可拆分模组从主体部上拆卸下来为第二电池充电时也有电池提供电能,从而保证功能模组可以持续性工作。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可穿戴设备无疑能够解决背景技术中的可穿戴设备的功能模组无法较长时间进行持续工作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第一种可穿戴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第一种可穿戴设备的部分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第一种可穿戴设备的部分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第一种可穿戴设备的可拆分模组在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第一种可穿戴设备的可拆分模组在另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的爆炸示意图;
图7和图8分别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第一种可穿戴设备的弹性卡扣在不同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第二种可穿戴设备的主体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第二种可穿戴设备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第二种可穿戴设备的部分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3和图14分别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第二种可穿戴设备在弹性卡扣处于不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第二种可穿戴设备的可拆分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6和图17分别是图13和图14不同状态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8和图19分别是第二种可穿戴设备的部分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第二种可穿戴设备的部分结构的剖视图;
图21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第三种可穿戴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2和图23分别是图21在不同视角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4是图23的进一步爆炸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5和图26分别是第三种可穿戴设备的部分结构在不同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7是弹性卡扣与按键的配合示意图;
图28是弹性卡扣的结构示意图;
图29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第三种可穿戴设备的剖视图;
图30和图31分别是图29中不同局部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主体部、110-功能模组、120-第一电池、130-容纳空间、131-开口、132-弹性片、133-卡槽、134-限位槽、140-连接孔、150-安装孔、151-导向槽、160-按键、161-按键柱、162-限位块、163-按键帽;
200-连接带;
300-可拆分模组、310-第二电池、320-弹性卡扣、321-卡扣基部、322-卡扣本体、323-第一弹性件、324-导向柱、325-连接轴、326-第三弹性件、327-卡扣主体、328-第一悬臂、329-第二悬臂、330-第一凹陷、340-模组本体、350-第二凹陷;
400-第二弹性件;
500-储存卡、510-电路板、520-盖板;
600-弹性顶起机构、610-弹簧、620-顶块;
700-显示屏;
800-穿戴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且“第一”、“第二”等所区分的对象通常为一类,并不限定对象的个数,例如第一对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及其应用场景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详细地说明。
请参考图1~图31,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可穿戴设备,所公开的可穿戴设备包括主体部100、连接带200和可拆分模组300。
主体部100为可穿戴设备中安装可拆分模组300的基础,能够对可拆分模组300发挥承载的作用。连接带200能够实现可穿戴设备在用户身上的穿戴,连接带200与主体部100相连。主体部100包括功能模组110和第一电池120,功能模组110为可穿戴设备的主要功能载体,可以对用户的健康参数进行监测,第一电池120为可穿戴设备的备用电池,可拆分模组300包括第二电池310,第二电池310在可拆分模组300安装于主体部100上时为功能模组110提供电能,而第一电池120则在带有第二电池310的可拆分模组300进行拆卸充电时为主体部100中的功能模组110供电。
主体部100开设有容纳空间130,容纳空间130为放置主体部100的必要零件(例如储存卡500、电路板510、盖板520等)以及可拆分模组300的空间,容纳空间130开设有开口131,开口131为实现可拆分模组300在主体部100上安装与拆卸的通道,可拆分模组300可以包括显示屏700,用于实现相应内容(例如功能模组110的检测结果)的显示。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容纳空间130和可拆分模组300中的一者设有卡接部,另一者设有弹性卡扣320。例如,容纳空间130的侧壁可以开设有卡接部,可拆分模组300可以设有弹性卡扣320。弹性卡扣320可与卡接部卡接,进而实现可拆分模组300固定于主体部100上。当然,弹性卡扣320与卡接部相分离的情况下,用户可将可拆分模组300从主体部100上拆卸下来。
可拆分模组300至少部分可通过开口131伸至容纳空间130之内,进而使得弹性卡扣320与卡接部配合。当然,在安装的过程中,至少部分的可拆分模组300能够通过开口131伸至容纳空间130之内,进而能够使得可拆分模组300与主体部100至少有部分重叠,从而使得可拆分模组300在安装后能够被容纳空间130约束,进而能够使得可拆分模组300在主体部100上的安装更加稳固。
通过弹性卡扣320与卡接部的配合,可拆分模组300可与主体部100可拆卸相连,在用户需要连接可拆分模组300与主体部100时,可以将至少部分的可拆分模组300通过开口131放置于主体部100中,然后将弹性卡扣320与卡接部进行卡接配合,从而使得弹性卡扣320与卡接部进行连接配合,最终使得可拆分模组300安装于主体部100上;反之,在用户需要拆卸可拆分模组300时,可以先将弹性卡扣320与卡接部的卡接关系解除,进而使得用户可将可拆分模组300从主体部100上拆卸下来,以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在可拆分模组300与主体部100相连的情况下,第二电池310与功能模组110电连接,从而使得第二电池310在可拆分模组300与主体部100相连的情况下能够为功能模组110供电,用于满足功能模组110的运行用电需求。在可拆分模组300与主体部100分离的情况下,弹性卡扣320与卡接部分离,使得可拆分模组300可以拆卸下来为第二电池310充电,此时,第一电池120与功能模组110电连接,从而实现第一电池120在可拆分模组300与主体部100分离的情况下为功能模组110供电,从而实现第一电池120的备用作用,进而使得功能模组110可以持续工作。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可穿戴设备通过对相关技术中的可穿戴设备的结构进行改进,通过在主体部100中设置有第一电池120和功能模组110,在可拆分模组300中设置有第二电池310,使得在可拆分模组300与主体部100相连时,可拆分模组300中的第二电池310与功能模组110电连接,进而为功能模组110进行供电,进而实现功能模组110的功能。当第二电池310的电量过低而不能再继续为功能模组110提供电能时,用户可以解除弹性卡扣320与卡接部的卡接,从而使得可拆分模组300可以从容纳空间130的开口131上拆卸下来后为第二电池310进行充电,此时,可拆分模组300与主体部100分离,在此种情况下,第一电池120与功能模组110电连接,从而使得第一电池120为功能模组110持续供电,从而保证功能模组110在可拆分模组300从主体部100上拆卸下来为第二电池310充电时也有电池提供电能,从而保证功能模组110可以持续性工作。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可穿戴设备无疑能够解决背景技术中的可穿戴设备的功能模组110无法较长时间进行持续工作的问题。
在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可穿戴设备中,容纳空间130的内壁可以设置有至少两个弹性片132,至少两个弹性片132可以间隔设置,弹性片132具有弹性,具体的,弹性片132可以为折弯成形的金属片。可拆分模组300还可以设有第一凹陷330,在可拆分模组300与主体部100相连的情况下,至少两个弹性片132与第一凹陷330一一弹性卡接,在此种情况下,由于至少两个弹性片132具有弹性,在与第一凹陷330一一进行弹性卡接后,至少两个弹性片132与第一凹陷330的配合会使得可拆分模组300在主体部100上的安装更加稳固。
在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可穿戴设备中,卡接部为能够与弹性卡扣320相配合的结构,卡接部的种类可以有多种,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主体部100可以开设有连接孔140,连接孔140与容纳空间130连通,卡接部为连接孔140,相应地,可拆分模组300设有弹性卡扣320,连接孔140贯通至主体部100的外侧表面,弹性卡扣320的弹性伸缩方向与连接孔140的贯通方向一致。在此种情况下,弹性卡扣320与连接孔140可以实现卡接配合,进而实现可拆分模组300与主体部100之间的装配连接。而且,由于连接孔140贯通至主体部100的外侧表面,也就是说,连接孔140能够外露,在此种情况下,在可拆分模组300拆卸的过程中,用户可以直接采用顶针等工具插入连接孔140,从而推动弹性卡扣320与连接孔140分离,即可实现可拆分模组300与主体部100之间的分离,此种拆卸方式较为方便。此过程中,顶针对弹性卡扣320的推力能够克服弹性卡扣320的弹力,从而使得弹性卡扣320与连接孔140分离。当然,在顶针的推力撤离后,弹性卡扣320的弹力会驱使弹性卡扣320继续与连接孔140卡接。
在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可穿戴设备中,主体部100可以开设有安装孔150,安装孔150内可以安装有按键160,安装孔150与容纳空间130连通,容纳空间130的内壁可以设置有卡槽133,卡接部可以为卡槽133,相应地,可拆分模组300设置弹性卡扣320,进而使得弹性卡扣320与卡槽133可以实现卡接配合,从而实现可拆分模组300在主体部100上的安装。按键160可以穿过安装孔150的第一端进入到容纳空间130中,并与弹性卡扣320相对设置,使得按键160在与弹性卡扣320相对的同时能够伸至容纳空间130内,从而在用户按压按键160时,按键160会移动,按键160的第一端可驱动弹性卡扣320沿着与卡槽133分离的方向移动,从而实现主体部100与可拆分模组300的分离。此种设置方案中,安装孔150内直接设置按键160,通过按键160受按压时相对于安装孔150的移动,进而实现按键160的第一端驱动弹性卡扣320与卡槽133之间的分离,无需额外的工具,直接操控按键160即可。具体的,按键160的第一端可以与弹性卡扣320接触或连接。
一种可选的方案中,按键160可以包括按键帽163和按键柱161,按键帽163固定在按键柱161的一端,按键柱161的另一端为按键160的第一端,按键柱161的另一端穿过安装孔150、且与弹性卡扣320相对。按键柱161可移动地设置于安装孔150内,且按键帽163覆盖安装孔150上,进而能够避免安装孔150的外露,有利于提升可穿戴设备的外观性能。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按键帽163与主体部100的外侧表面之间可以设置有第二弹性件400,例如第二弹性件400可以为套设在按键柱161上的橡胶圈、硅胶圈等。第二弹性件400能够以主体部100为基础驱使按键帽163,进而使得按键柱161在按键160未受到按压时不对弹性卡扣320施加作用力,进而能够防止误触发。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拆分模组300的结构可以有多种,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可拆分模组300还可以包括模组本体340,模组本体340为可拆分模组300的主要结构。弹性卡扣320可以包括卡扣基部321、卡扣本体322和第一弹性件323,第一弹性件323连接于卡扣基部321与模组本体340之间,卡扣本体322设置在卡扣基部321背离第一弹性件323的一侧,卡扣本体322与卡槽133定位配合,按键160的第一端与卡扣基部321配合,且可驱动卡扣基部321带动卡扣本体322向着与卡槽133分离的方向移动。在此种情况下,当可拆分模组300需要从主体部100上拆卸下来时,用户可以按压按键160,使得按键160的第一端与卡扣基部321接触并挤压卡扣基部321,此时,第一弹性件323受到来自卡扣基部321与模组本体340之间的挤压,使得第一弹性件323收缩,最终使得卡扣基部321带动卡扣本体322与卡槽133分离,在用户撤离外力的情况下,第一弹性件323的弹性恢复会推动卡扣基部321,进而使得卡扣基部321带动卡扣本体322伸至卡槽133中,从而实现卡扣本体322与卡槽133之间的配合。
一种可选的方案中,第一弹性件323的一端与模组本体340相连,第一弹性件323的另一端与卡扣基部321相连,从而实现弹性卡扣320与模组本体340之间的装配连接。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卡扣本体322与卡槽133的数量设置可以相等,在一种具体的方案中,卡扣本体322可以为至少两个,且间隔设置,卡槽133可以为至少两个,在可拆分模组300与主体部100相连的情况下,卡扣本体322可以一一对应地与卡槽133定位配合。在此种情况下,卡扣本体322与卡槽133的连接配合更为契合,从而能够使得弹性卡扣320在主体部100上与可拆分模组300的连接更稳定。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弹性卡扣320还可以包括导向柱324,导向柱324具有导向的作用,第一弹性件323可以套设在导向柱324上,第一弹性件323的一端与卡扣基部321相连,第一弹性件323的另一端与模组本体340相连。在此种情况下,由于第一弹性件323套设在导向柱324上,使得第一弹性件323的安装也具有导向性,从而能够避免第一弹性件323由于具有弹性而无法较好地定位安装于模组本体340与卡扣基部321之间,从而导向柱324的设置能够使得第一弹性件323的安装更加方便与精准,同时也有利于第一弹性件323的弹性变形更加规范。具体的,第一弹性件323可以为螺旋伸缩弹簧。
在另一种可选的方案中,按键160可以包括按键柱161和限位块162,限位块162能够使得按键160在进入安装孔150后被限制,限位块162与按键柱161的侧壁固定相连,安装孔150的侧壁开设有导向槽151,导向槽151同样连通容纳空间130和主体部100的外部环境,导向槽151能够使得按键160的限位块162顺利进入安装孔150中,进而使得按键160能够通过安装孔150插入到容纳空间130之内。容纳空间130的内壁开设有限位槽134,限位槽134朝向容纳空间130的一端为开口端,限位槽134远离容纳空间130的另一端为封闭端,按键160与主体部100转动相连,从而使得用户可以通过按键160在主体部100中的转动实现按键160在第一角度与第二角度之间切换。
在按键160处于第一角度的情况下,此时,限位块162与导向槽151相对,且限位块162与限位槽134错位分布,使得限位块162不再受到来自限位槽134的限制,从而限位块162可随按键160通过导向槽151移动至主体部100之外,实现按键160从主体部100上的拆卸。
在按键160处于第二角度的情况下,限位块162与导向槽151错位分布、且与限位槽134相对,限位块162可通过限位槽134的开口端移动至限位槽134内,使得限位块162可与封闭端限位配合。在此种情况下,限位块162受到封闭端的限制而无法从主体部100拆卸,进而能够避免按键160从主体部100上脱落。
上述结构能够实现按键160在主体部100上的可拆卸安装,用户只需要通过旋转按键160即可实现,拆装操作较为简单,同时能够防止按键160从主体部100上脱落,实现按键160与主体部100之间更为稳定地连接。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按键柱161还可以包括按键帽163,按键帽163固定在按键柱161的一端,限位块162固定在按键柱161的侧壁上,具体的,限位块162可以与按键柱161为一体式机构,可穿戴设备还可以包括第二弹性件400,第二弹性件400套设在按键柱161上,且弹性定位于按键帽163与主体部100之间的外表面,在此种情况下,第二弹性件400能够以主体部100为基础,通过按键帽163向按键160施加作用力,第二弹性件400能够驱动限位块162贴紧封闭端,从而能够避免按键160随意移动及转动而导致限位块162从限位槽134内脱离。
在更进一步的方案中,第二弹性件400可以为硅胶套、橡胶套等弹性套,硅胶套质地柔软有弹性,可以更好地驱动限位块162紧贴封闭端,从而可以更好地发挥第二弹性件400的弹性势能。与此同时,第二弹性件400能较好地封堵安装孔150,达到较好的密封效果,从而能够避免异物从安装孔150侵入到容纳空间130内。
在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可穿戴设备中,弹性卡扣320的数量可以为偶数个,具体的,弹性卡扣320可以对称地设置于可拆分模组300的两侧,从而使得弹性卡扣320与主体部100在连接配合时能够均匀受力,从而使得可拆分模组300的受力也更加均匀,进而使得可拆分模组300与主体部100的连接配合更加稳定。
请参考图21至图31,一种可选的方案中,弹性卡扣320设于主体部100上,可拆分模组300开设有第二凹陷350,具体的,卡接部可以为第二凹陷350,弹性卡扣320可以包括连接轴325、第三弹性件326和卡扣主体327,连接轴325设置于容纳空间130内,且自容纳空间130的底壁向着开口131的方向延伸,卡扣主体327转动地设置于连接轴325上,从而能够相对于连接轴325转动,连接轴325是卡扣主体327与第三弹性件326的旋转中心,第三弹性件326驱动卡扣主体327转动以与第二凹陷350相连,进而实现弹性卡扣320与第二凹陷350的卡接,最终能够实现可拆分模组300与主体部100之间的装配。容纳空间130开设有安装孔150,安装孔150内设置有按键160,按键160与卡扣主体327相连,按键160可驱动卡扣主体327转动以与第二凹陷350分离。在此种情况下,当用户需要从主体部100上将可拆分模组300拆卸下来时,用户可以按压按键160,使得按键160驱动卡扣主体327转动,此时,由于卡扣主体327的转动,弹性卡扣320与第二凹陷350分离,可拆分模组300不再受到弹性卡扣320的连接限制,使得用户可将可拆分模组300从主体部100上拆卸下来。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卡扣主体327可以包括第一悬臂328和第二悬臂329,具体的,第一悬臂328可以与按键160相连,第二悬臂329与第一悬臂328相背设置,且第二悬臂329可以与第二凹陷350卡接,在此种情况下,在可拆分模组300与主体部100分离时,用户可以按压按键160,使得按键160驱动第一悬臂328进行转动,从而使得第一悬臂328带动卡扣主体327与第二悬臂329进行转动,而第二悬臂329由于转动,使得自身不再与第二凹陷350卡接,此时的弹性卡扣320不再对可拆分模组300进行限制,使得用户可以将可拆分模组300从主体部100上拆卸下来,从而提升了可穿戴设备拆卸的可操作性。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第三弹性件326可以为扭簧,扭簧套设在连接轴325上,在第二悬臂329与第二凹陷350分离时,扭簧可驱动卡扣主体327朝着开口131的方向移动,使得可拆分模组300可随卡扣主体327移动,在此种情况下,第三弹性件326不但能够发挥维持第二悬臂329与第二凹陷350配合的作用,同时还能够在第二悬臂329与第二凹陷350分离后,可以将可拆分模组300朝着开口131的方向顶起,进而方便可拆分模组300的拆卸。此种情况下,需要扭簧在其轴线方向能够伸缩。
当然,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可穿戴设备可以专门配置将可拆分模组300顶起的机构,一种可选的方案中,容纳空间130朝向开口131的底壁可以设置有弹性顶起机构600,弹性顶起机构600方便可拆分模组300在主体部100上的安装与拆卸。在可拆分模组300与主体部100相连的情况下,可拆分模组300安装于主体部100上,弹性顶起机构600弹性压缩于可拆分模组300与底壁之间;在弹性卡扣320与卡接部分离的情况下,可拆分模组300没有弹性卡扣320与卡接部的配合限制以至于处于可移动状态,此时,弹性顶起机构600在弹性恢复的过程中能够驱动可拆分模组300向着背离底壁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得弹性顶起机构600可以将可拆分模组300至少部分顶出容纳空间130,从而有利于用户将可拆分模组300从主体部100上拆卸下来。
弹性顶起机构600可以为弹簧,也可以为包含有弹簧的机构,一种可选的方案中,弹性顶起机构600可以包括弹簧610和与弹簧610相连的顶块620,弹簧610的一端定位于容纳空间130的底壁,弹簧610的另一端与顶块620相连。顶块620与可拆分模组300弹性接触。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可穿戴设备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第一电池120在供电的过程中也会耗电,也会存在电量耗尽的情况。基于此,一种可选的方案中,在第二电池310与功能模组110电连接的情况下,第一电池120可以为可拆卸电池,第一电池120能够被拆卸掉,进而去充电。
在另一种可选的方案中,在可拆分模组300与主体部100相连的情况下,第二电池310与第一电池120可以充电电连接,在此种情况下,第二电池310能够在为功能模组110供电的同时,顺带可以为第一电池120进行充电,进而补充第一电池120的电能损耗。
在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可穿戴设备中,主体部100与连接带200可以形成穿戴空间800,功能模组110设置在主体部100朝向穿戴空间800的一侧,在可拆分模组300处于与主体部100相连的情况下,可拆分模组300连接在主体部100背离穿戴空间800的一侧。在此种情况下,穿戴空间800便于用户的穿戴使用,功能模组110设置于靠近用户穿戴部位(例如手腕、脚腕、腰部等)的一侧,从而有利于用户对功能模组110的保护,而可拆分模组300相较与功能模组110,在远离用户穿戴部位的一侧,从而在用户佩戴的情况下更方便对可拆分模组300的拆卸。
基于上文所述的可穿戴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可穿戴设备的控制方法,所涉及的可穿戴设备为上文所述中的任一项的可穿戴设备,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S101、获取可拆分模组300的状态;
步骤S102、在可拆分模组300为拆卸状态的情况下,控制第一电池120与功能模组110切换至供电连接状态;
步骤S103、在可拆分模组300为装配状态的情况下,控制第二电池310与功能模组110切换至供电连接状态以及控制第一电池120与功能模组110之间的电连接断开。
基于上文所述的可穿戴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可穿戴设备的控制装置,所涉及的可穿戴设备为上文所述中的任一项的可穿戴设备,控制装置包括:
步骤S101、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可拆分模组300的状态;
步骤S102、第一控制模块,用于在可拆分模组300为拆卸状态的情况下,控制第一电池120与功能模组110切换至供电连接状态;
步骤S103、第二控制模块,用于在可拆分模组300为装配状态的情况下,控制第二电池310与功能模组110切换至供电连接状态以及控制第一电池120与功能模组110之间的电连接断开。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可穿戴设备有多种,可以是智能手环、智能眼镜、智能手表等,本申请实施例不限制可穿戴设备的具体种类。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申请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之内。

Claims (15)

1.一种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部、连接带和可拆分模组,所述连接带与所述主体部相连,所述主体部包括功能模组和第一电池,所述可拆分模组包括第二电池;
所述主体部开设有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开设有开口,所述容纳空间和所述可拆分模组中一者设有卡接部,另一者设有弹性卡扣,所述可拆分模组至少部分可通过所述开口伸至所述容纳空间之内,且所述弹性卡扣可与所述卡接部卡接;通过所述弹性卡扣与所述卡接部的配合,所述可拆分模组可与所述主体部可拆卸相连;
在所述可拆分模组与所述主体部相连的情况下,所述第二电池与所述功能模组电连接,在所述可拆分模组与所述主体部分离的情况下,所述弹性卡扣与所述卡接部分离,且所述第一电池与所述功能模组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空间的内壁设置有至少两个弹性片,所述至少两个弹性片间隔设置,所述可拆分模组设有第一凹陷,在所述可拆分模组与所述主体部相连情况下,所述至少两个弹性片与所述第一凹陷一一弹性卡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开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与所述容纳空间连通,所述卡接部为所述连接孔,所述可拆分模组设有所述弹性卡扣,所述连接孔贯通至所述主体部的外侧表面,所述弹性卡扣的弹性伸缩方向与所述连接孔的贯通方向一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安装有按键,所述安装孔与所述容纳空间连通,所述容纳空间的内壁设置有卡槽,所述卡接部为所述卡槽,所述可拆分模组设有所述弹性卡扣,所述按键穿过所述安装孔的第一端,可驱动所述弹性卡扣沿着与所述卡槽分离的方向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拆分模组还包括模组本体,所述弹性卡扣包括卡扣基部、卡扣本体和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连接于所述卡扣基部与所述模组本体之间,所述卡扣本体设置在所述卡扣基部背离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侧,所述卡扣本体与所述卡槽定位配合,所述按键的第一端与所述卡扣基部配合,且可驱动所述卡扣基部带动所述卡扣本体向着与所述卡槽分离的方向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键包括按键柱和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与所述按键柱的侧壁固定相连,所述安装孔的侧壁开设有导向槽,所述容纳空间的内壁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朝向所述容纳空间的一端为开口端,所述限位槽远离所述容纳空间的另一端为封闭端,所述按键可与所述主体部转动相连,在所述按键处于第一角度的情况下,所述限位块与所述导向槽相对、且与所述限位槽错位分布,且所述限位块可随所述按键通过所述导向槽移动至所述主体部之外或移动至所述容纳空间之内,在所述按键处于第二角度的情况下,所述限位块与所述导向槽错位分布、且与所述限位槽相对,所述限位块可通过所述开口端移动至所述限位槽内,所述限位块可与所述封闭端限位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键还包括按键帽,所述按键帽固定在所述按键柱的一端,所述可穿戴设备还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套设在所述按键柱上,且弹性定位于所述按键帽与所述主体部的外表面之间,所述第二弹性件可驱动所述限位块贴紧所述封闭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卡扣的数量为偶数个,所述弹性卡扣对称地设置于所述可拆分模组的两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设置有所述弹性卡扣,所述可拆分模组开设有第二凹陷,所述卡接部为所述第二凹陷,所述弹性卡扣包括连接轴、第三弹性件和卡扣主体,所述连接轴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内,且自所述容纳空间的底壁向着所述开口的方向延伸,所述卡扣主体转动地设置于所述连接轴上,所述第三弹性件驱动所述卡扣主体转动以与所述第二凹陷相连,所述容纳空间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设置有按键,所述按键与所述卡扣主体相连,所述按键可驱动所述卡扣主体转动以与所述第二凹陷分离。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主体包括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所述第一悬臂与所述按键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悬臂与所述第一悬臂相背设置,且所述第二悬臂可与所述第二凹陷卡接。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穿戴设备,所述第三弹性件为扭簧,所述扭簧套设在所述连接轴上,在所述卡扣主体与所述第二凹陷分离的情况下,所述扭簧可驱动所述卡扣主体朝着所述开口的方向移动,且所述可拆分模组可随所述卡扣主体移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空间朝向所述开口的底壁设置有弹性顶起机构,在所述可拆分模组与所述主体部相连的情况下,所述弹性顶起机构弹性压缩于所述可拆分模组与所述底壁之间,在所述弹性卡扣与所述卡接部分离的情况下,所述弹性顶起机构驱动所述可拆分模组向着背离所述底壁的方向移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可拆分模组与所述主体部相连的情况下,所述第二电池与所述第一电池充电电连接。
14.一种可穿戴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穿戴设备为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可穿戴设备,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可拆分模组的状态;
在所述可拆分模组为拆卸状态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一电池与所述功能模组切换至供电连接状态;
在所述可拆分模组为装配状态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二电池与所述功能模组切换至供电连接状态以及控制所述第一电池与所述功能模组之间的电连接断开。
15.一种可穿戴设备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穿戴设备为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可穿戴设备,所述控制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可拆分模组的状态;
第一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可拆分模组为拆卸状态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一电池与所述功能模组切换至供电连接状态;
第二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可拆分模组为装配状态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二电池与所述功能模组切换至供电连接状态以及控制所述第一电池与所述功能模组之间的电连接断开。
CN202010987648.8A 2020-09-18 2020-09-18 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的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 Active CN11218683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87648.8A CN112186838B (zh) 2020-09-18 2020-09-18 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的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87648.8A CN112186838B (zh) 2020-09-18 2020-09-18 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的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86838A true CN112186838A (zh) 2021-01-05
CN112186838B CN112186838B (zh) 2023-07-21

Family

ID=739564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987648.8A Active CN112186838B (zh) 2020-09-18 2020-09-18 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的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186838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01760A (zh) * 2021-01-19 2021-04-2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穿戴设备
CN112971286A (zh) * 2021-02-23 2021-06-1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智能穿戴设备
CN113156802A (zh) * 2021-02-03 2021-07-2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可穿戴设备
CN113907496A (zh) * 2021-11-26 2022-01-11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可穿戴设备
CN114088121A (zh) * 2021-11-19 2022-02-25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穿戴设备和控制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70260A (zh) * 2009-01-05 2010-07-07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可拆分的便携计算设备
CN205350128U (zh) * 2016-01-30 2016-06-29 王明亮 一种电动车离合
CN105807645A (zh) * 2014-12-31 2016-07-27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供电控制方法和电子设备
CN205812554U (zh) * 2016-06-02 2016-12-14 深圳市金立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壳体组件和终端
CN205842562U (zh) * 2016-04-21 2016-12-28 维必玛电器(汕头)有限公司 一种可快速拆卸的灯座
CN111432593A (zh) * 2020-03-02 2020-07-1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211432237U (zh) * 2019-10-25 2020-09-08 永康市日新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拆卸式内塞结构
CN111657639A (zh) * 2020-06-30 2020-09-15 西安易朴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智能穿戴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70260A (zh) * 2009-01-05 2010-07-07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可拆分的便携计算设备
CN105807645A (zh) * 2014-12-31 2016-07-27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供电控制方法和电子设备
CN205350128U (zh) * 2016-01-30 2016-06-29 王明亮 一种电动车离合
CN205842562U (zh) * 2016-04-21 2016-12-28 维必玛电器(汕头)有限公司 一种可快速拆卸的灯座
CN205812554U (zh) * 2016-06-02 2016-12-14 深圳市金立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壳体组件和终端
CN211432237U (zh) * 2019-10-25 2020-09-08 永康市日新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拆卸式内塞结构
CN111432593A (zh) * 2020-03-02 2020-07-1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1657639A (zh) * 2020-06-30 2020-09-15 西安易朴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智能穿戴装置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01760A (zh) * 2021-01-19 2021-04-2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穿戴设备
CN112701760B (zh) * 2021-01-19 2023-04-0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穿戴设备
CN113156802A (zh) * 2021-02-03 2021-07-2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可穿戴设备
CN112971286A (zh) * 2021-02-23 2021-06-1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智能穿戴设备
CN114088121A (zh) * 2021-11-19 2022-02-25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穿戴设备和控制方法
CN114088121B (zh) * 2021-11-19 2024-05-2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穿戴设备和控制方法
CN113907496A (zh) * 2021-11-26 2022-01-11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可穿戴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86838B (zh) 2023-07-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186838A (zh) 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的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
CN108882782A (zh) 一种可穿戴设备及其主体
CN112186840B (zh) 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的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
CN113907496B (zh) 可穿戴设备
JP2000030810A (ja) 電源接続装置及び該電源接続装置を有する電子機器
CN107669247A (zh) 一种体温监测智能穿戴装置
CN111262327B (zh) 可穿戴设备
CN112186839B (zh) 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的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
CN112971286A (zh) 智能穿戴设备
CN210239377U (zh) 一种具有可拆分钥匙模块的可穿戴设备
CN112189955B (zh) 可穿戴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CN111657639A (zh) 智能穿戴装置
CN112186841B (zh) 可穿戴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CN111166017B (zh) 可穿戴设备
CN213908833U (zh) 一种腕戴设备
CN112147876B (zh) 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的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
US6233203B1 (en) Electronic timepiece
CN212814799U (zh) 一种双温度检测的通话手环
CN220069045U (zh) 快速拆装腕带及腕带电子设备
CN214286457U (zh) 一种计数跳绳
CN220673034U (zh) 可穿戴设备以及表带组件
CN214479685U (zh) 充电座
CN112137583B (zh) 可穿戴设备
CN217306672U (zh) 电池包拆装结构
CN220384439U (zh) 一种人工智能穿戴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