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86757B - 一种区域配电网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区域配电网 - Google Patents

一种区域配电网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区域配电网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86757B
CN112186757B CN202011034807.9A CN202011034807A CN112186757B CN 112186757 B CN112186757 B CN 112186757B CN 202011034807 A CN202011034807 A CN 202011034807A CN 112186757 B CN112186757 B CN 11218675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power distribution
distribution system
power supply
working st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03480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186757A (zh
Inventor
刘军红
李艳红
祁希萌
王兴兴
贾天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dian Zhonggua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China Huadian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dian Zhonggua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China Huadian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dian Zhonggua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China Huadian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dian Zhonggua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034807.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186757B/zh
Publication of CN1121867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867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1867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8675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007Arrangements for selectively connecting the load or loads to one or several among a plurality of power lines or power sour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0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for connecting networks of the same frequency but supplied from different sources
    • H02J3/06Controlling transfer of power between connected networks; Controlling sharing of load between connected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28Arrangements for balancing of the load in a network by storage of energ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38Arrangements for parallely feeding a single network by two or more generators, converters or transformers
    • H02J3/46Controlling of the sharing of output between the generators, converters, or transform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70/00Other energy conversion or management systems reducing GHG emissions
    • Y02E70/30Systems combining energy storage with energy generation of non-fossil origin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区域配电网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区域配电网,该控制方法包括:获取各个配电系统的工作情况;若存在所述配电系统处于不工作状态,则控制给处于不工作状态的配电系统供电的供电系统中的发电系统为储能系统供电,或者控制给处于不工作状态的配电系统供电的供电系统切换至给处于工作状态的配电系统供电。如此设置,可以使供电系统能够根据配电系统的实际工作状态及时调整对配电系统的工作情况,从而提高了供电系统对电力的利用效率。避免了新能源发电系统产生的电力被大量浪费,是解决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

Description

一种区域配电网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区域配电网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区域配电网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区域配电网。
背景技术
随着分布式能源发电和储能相结合的新型电力能源系统在区域配电网中的应用,逐渐形成以电网供电、区域分布式发电、储能、配电及用电等组成的区域微型电网结构,可以满足在电网供电回路的支撑下,通过能源管理的协调指挥,可以保证微电网系统的平稳经济运行。建立微电网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分布式电源的就地消纳问题,减少上网损耗及配电线路的下网供电损耗。
在区域配电网中,为了降低转换能耗,分布式新能源发电与新能源储能系统通常以低压形式直接接入配电系统,然后分散接入用户负荷的各低压配电段母线。
现有技术中,区域配电网无法根据各个配电系统上的实际工作情况对区域配电网中供电系统所产生的电力进行调配,导致供电系统中的新能源发电系统产生的电力被大量浪费。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区域配电网无法根据各个配电系统上的实际工作情况对区域配电网中供电系统所产生的电力进行调配,导致供电系统中的新能源发电系统产生的电力被大量浪费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区域配电网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区域配电网。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区域配电网的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包括:获取各个配电系统的工作情况;若存在所述配电系统处于不工作状态,则控制给处于不工作状态的配电系统供电的供电系统中的发电系统为储能系统供电,或者控制给处于不工作状态的配电系统供电的供电系统切换至给处于工作状态的配电系统供电。
可选地,所述配电系统包括第一配电系统和第二配电系统;供电系统包括第一供电系统和第二供电系统,所述第一供电系统为所述第一配电系统供电,第二供电系统为所述第二配电系统供电;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若所述第一配电系统及第二配电系统均处于工作状态,则判断所述第一配电系统及第二配电系统的运行负荷是否超过预设阈值;当所述第一配电系统的运行负荷低于所述预设阈值,所述第二配电系统的运行负荷高于所述预设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供电系统切换至为所述第二供电系统供电。
可选地,所述配电系统包括第一配电系统和第二配电系统;供电系统包括第一供电系统和第二供电系统,所述第一供电系统为所述第一配电系统供电,第二供电系统为所述第二配电系统供电;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当所述第一配电系统处于不工作状态,所述第二配电系统处于工作状态时,控制所述第一供电系统切换至为所述第二配电系统供电;当所述第一配电系统和所述第二配电系统处于不工作状态时,控制所述第一供电系统和所述第二供电系统中的发电系统为储能系统供电。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区域配电网的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包括: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各个配电系统的工作情况;控制模块,若存在所述配电系统处于不工作状态,则用于控制给处于不工作状态的配电系统供电的供电系统中的发电系统为储能系统供电,或者用于控制给处于不工作状态的配电系统供电的供电系统切换至给处于工作状态的配电系统供电。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区域配电网,该区域配电网包括:至少一个区域配电组,所述区域配电组包括两个供电系统、第一配电系统、第二配电系统、第一断路器和第二断路器;所述第一断路器的连接端与一个供电母线连接,第一开关端通过第三开关与第一配电系统连接,第二开关端通过第四开关与第二配电系统连接;所述第二断路器的连接端与另一个供电母线连接,第一开关端用过第四开关与第二配电系统连接,第二开关端通过第三开关与第一配电系统连接;所述供电系统,分别一一对应地连接至其中一个所述供电母线;所述供电系统包括发电系统和储能系统,发电系统通过第一开关与对应的供电母线连接,所述储能系统通过第二开关与对应的供电母线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断路器的第一开关端在闭合时,第二开关端断开;所述第一断路器的第一开关端在断开时,第二开关端闭合;以及所述第二断路器的第一开关端在闭合时,第二开关端断开;所述第二断路器的第一开关端在断开时,第二开关端闭合。
可选地,所述第一断路器或/和所述第二断路器的第一开关端与第二开关端之间为机械联锁。
可选地,所述断路器为单刀双掷开关或ATS自动转换开关。
可选地,该区域配电网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两个所述供电系统、所述第一配电系统、所述第二配电系统,、所述第一断路器和所述第二断路器通信连接。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指令,所述计算机指令用于使所述计算机执行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通过提供一种区域配电网的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包括:获取各个配电系统的工作情况;若存在所述配电系统处于不工作状态,则控制给处于不工作状态的配电系统供电的供电系统中的发电系统为储能系统供电,或者控制给处于不工作状态的配电系统供电的供电系统切换至给处于工作状态的配电系统供电。
如此设置,可以使供电系统能够根据配电系统的实际工作状态及时调整对配电系统的工作情况,从而提高了供电系统对电力的利用效率。并且通过调整新能源发电系统和储能系统的供电关系,可以在新能源发电系统存在富余电力时,将富余电力存储到储能系统中,从而避免了新能源发电系统产生的电力被大量浪费,是解决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
2.本发明通过当所述第一配电系统的运行负荷低于所述预设阈值,所述第二配电系统的运行负荷高于所述预设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供电系统切换至为所述第二供电系统供电,可以将第一供电系统产生的电力及时为第二配电系统供电,从而第一供电系统与第二供电系统共同负担第二配电系统中的用电负荷,避免了清洁能源的浪费。并且也行使了新能源发电就地消纳的经济原则,减少了电力输送的费用,推动了新能源发电的有序发展。
3.本发明当所述第一配电系统和所述第二配电系统处于不工作状态时,控制所述第一供电系统和所述第二供电系统中的发电系统为储能系统供电。如此,可以将新能源发电系统在所有配电系统无法工作期间所产生的电力能够及时存储至储能系统中,从而避免了新能源发电系统产生的电路被大量浪费。并且,两个供电系统独立并列运行状态,建立了新能源与储能一体化的独立发电充电系统,形成闭环运行系统,在发挥经济效益的同时,保证储能系统在最佳储能状态,为配电系统由非正常工作转为正常工作时的系统投运做应急储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实施例1区域配电网的控制方法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实施例2区域配电网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实施例2区域配电网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附图中各部件标记如下:
1-第一配电系统;2-第二配电系统;3-第一断路器;4-第二断路器;5-第一供电系统;6-第二供电系统;7-发电系统;8-储能系统;9-控制器;
第一开关K1;第二开关K2;第三开关K3;第四开关K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随着分布式能源发电和储能相结合的新型电力能源系统在区域配电网中的应用,逐渐形成以电网供电、区域分布式发电、储能、配电及用电等组成的区域微型电网结构,可以满足在电网供电回路的支撑下,通过能源管理的协调指挥,可以保证微电网系统的平稳经济运行。建立微电网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分布式电源的就地消纳问题,减少上网损耗及配电线路的下网供电损耗。在区域配电网中,为了降低转换能耗,分布式新能源发电与新能源储能系统通常以低压形式直接接入配电系统,然后分散接入用户负荷的各低压配电段母线。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区域配电网无法根据各个配电系统上的实际工作情况对区域配电网中供电系统所产生的电力进行调配,导致供电系统中的新能源发电系统产生的电力被大量浪费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区域配电网的控制方法及区域配电网。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区域配电网的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S1.获取各个配电系统的工作情况。
实时获取各个配电系统的工作情况。工作情况包括工作状态和不工作状态。工作状态包括:正常运作、低负荷运作以及高负荷运作。不工作状态包括运行故障以及检修等停止运行等情况。
S2.若存在所述配电系统处于不工作状态,则控制给处于不工作状态的配电系统供电的供电系统中的发电系统7为储能系统8供电,或者控制给处于不工作状态的配电系统供电的供电系统切换至给处于工作状态的配电系统供电。
在获取到配电系统的工作状态之后,及时调整供电系统与配电系统之间的供电关系。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每个供电系统都一一对应每个配电系统,供电系统为配电系统供电,每个供电系统中均配置有发电系统7和储能系统8。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发电系统7为新能源发电系统7。
如果存在配电系统处于不工作状态时,有两种控制逻辑:
第一种控制逻辑是,可以将与其相对应的供电系统中的发电系统7为储能系统8供电。通过调整新能源发电系统7和储能系统8的供电关系,可以在新能源发电系统7存在富余电力时,将富余电力存储到储能系统8中,从而避免了新能源发电系统7产生的电力被大量浪费,是解决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
第二种控制逻辑是,控制该供电系统为其他处于工作状态的配电系统供电。如此,可以使供电系统能够根据配电系统的实际工作状态及时调整对配电系统的供电状态,保证供电系统中产生的电能不会被浪费,从而提高了供电系统对电力的利用效率。
如此设置,可以使供电系统能够根据配电系统的实际工作状态及时调整对配电系统的工作情况,从而提高了供电系统对电力的利用效率。并且通过调整新能源发电系统7和储能系统8的供电关系,可以在新能源发电系统7存在富余电力时,将富余电力存储到储能系统8中,从而避免了新能源发电系统7产生的电力被大量浪费,是解决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
可选地,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以配电系统包括第一配电系统1和第二配电系统2,供电系统包括第一供电系统5和第二供电系统6,第一供电系统5为第一配电系统1供电,第二供电系统6为第二配电系统2供电进行举例说明。
在该实施例中,控制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3.若所述第一配电系统1及第二配电系统2均处于工作状态,则判断所述第一配电系统1及第二配电系统2的运行负荷是否超过预设阈值。
如果第一配电系统1和第二配电系统2都处于工作状态时,获取第一配电系统1和第二配电系统2的运行负荷,然后判断第一配电系统1和第二配电系统2的运行负荷是否超过预设阈值,预设阈值为预先设置的运行负荷值。例如为100KW,200KW。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对预设阈值的数值进行设置,本实施例不对此进行限制。
S4.当所述第一配电系统1的运行负荷低于所述预设阈值,所述第二配电系统2的运行负荷高于或等于所述预设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供电系统5切换至为所述第二供电系统6供电。
当第一配电系统1的运行负荷低于预设阈值,第二配电系统2的运行负荷高于或等于所述预设阈值时,说明第一配电系统1处于低负荷工作状态,而第二配电系统2处于高负荷工作状态或正常工作状态。那么需要控制第一供电系统5与第二供电系统6同时为第二配电系统2进行供电。第一配电系统1此时可以通过其原有配置的一些电源进行供电,足以保证其能够支撑其低负荷工作。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还可以通过获取配电系统的状态参数的监测值来判断第一配电系统1与第二配电系统2的各种工作状态。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获取配电系统工作状态的方式进行改变,能够实现相同的技术效果即可,本实施例仅仅是举例说明,并不加以限制。
在该实施例中,该控制方法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5.当所述第一配电系统1处于不工作状态,所述第二配电系统2处于工作状态时,控制所述第一供电系统5切换至为所述第二配电系统2供电。
当检测到第一配电系统1处于不工作状态,第二配电系统2处于工作状态时,此时第一供电系统5无法为第一配电系统1供电,第一供电系统5中的新能源发电系统7所产生的电能无法进行输送,造成新能源电能的浪费。
控制第一供电系统5切换至为第二配电系统2供电之后,使得第一供电系统5与第二供电系统6同时为第二配电系统2供电,从而第二配电系统2可以使用第一供电系统5产生的电能,避免了电力浪费。
同理,当检测到第二配电系统2处于不工作状态,第一配电系统1处于工作状态时,控制第二供电系统6为第一配电系统1供电,使得第一供电系统5与第二供电系统6同时为第一配电系统1供电。
如此设置,可以将第一供电系统5产生的电力及时为第二配电系统2供电,或者第二供电系统6产生的电力及时为第一配电系统1供电,从而第一供电系统5与第二供电系统6共同负担正常工作的配电系统中的用电负荷,避免了清洁能源的浪费。并且也行使了新能源发电就地消纳的经济原则,减少了电力输送的费用,推动了新能源发电的有序发展。
S6.当所述第一配电系统1和所述第二配电系统2均处于不工作状态时,控制所述第一供电系统5和所述第二供电系统6中的发电系统7为储能系统8供电。
当两个配电系统均处于检修以及故障状态时,供电系统中发电系统7产生的电能均无法正常供给,所以,可以控制每个供电系统中的发电系统7为储能系统8进行充电,使得储能系统8能够对发电系统7产生的电能进行存储。
由于每个供电系统均通过切换开关连接到每个配电系统上,所以,当其中一个供电系统中的储能系统8储能饱和时,可以控制该供电系统中的发电系统7为其他供电系统中的未饱和的储能系统8充电。
如此,可以将发电系统7在所有配电系统无法工作期间所产生的电力能够及时存储至储能系统8中,从而避免了新能源发电系统7产生的电路被大量浪费。并且,两个供电系统独立并列运行状态,建立了新能源与储能一体化的独立发电充电系统,形成闭环运行系统,在发挥经济效益的同时,保证储能系统8在最佳储能状态,为配电系统由非正常工作转为正常工作时的系统投运做应急储备。
实施例2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区域配电网的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各个配电系统的工作情况;详细内容可参见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S1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控制模块,若存在所述配电系统处于不工作状态,则用于控制给处于不工作状态的配电系统供电的供电系统中的发电系统7为储能系统8供电,或者用于控制给处于不工作状态的配电系统供电的供电系统切换至给处于工作状态的配电系统供电。详细内容可参见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S2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有益效果:如此设置,可以使供电系统能够根据配电系统的实际工作状态及时调整对配电系统的工作情况,从而提高了供电系统对电力的利用效率。并且通过调整新能源发电系统7和储能系统8的供电关系,可以在新能源发电系统7存在富余电力时,将富余电力存储到储能系统8中,从而避免了新能源发电系统7产生的电力被大量浪费,是解决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
实施例3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区域配电网,如图2所示,该区域配电网包括至少一个区域配电组,每个区域配电组包括两个供电系统、两个配电系统和两个断路器,两个供电系统分别为第一供电系统5和第二供电系统6,两个配电系统分别为第一配电系统1和第二配电系统2,两个断路器分别为第一断路器3和第二断路器4。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每个供电系统中设置有发电系统7和储能系统8。发电系统7在本实施例中为新能源发电系统7。第一断路器3的连接端与一个供电母线连接,第一开关端通过第三开关K3与第一配电系统1连接,第二开关端通过第四开关K4与第二配电系统2连接。第二断路器4的连接端与另一个供电母线连接,第一开关端通过第四开关与第二配电系统2连接,第二开关端通过第三开关与第一配电系统1连接。供电系统分别一一对应的连接至其中一个供电母线,例如,第一供电系统5与第一供电母线连接,第二供电系统6与第二供电母线连接。每个供电系统中均设置有发电系统7和储能系统8,发电系统7通过第一开关K1与对应的供电母线连接,储能系统8通过第二开关K2与对应的供电母线连接。
第一断路器3与第二断路器4为相同类型,第一断路器3与第二断路器4的第一开关端在闭合时,第二开关端断开,第一开关端在断开时,第二开关端闭合。
该区域配电网在正常运作状态下,第一开关、第二开关以及第三开关闭合,第一断路器3的第一开关端闭合,第二开关端断开,第一供电系统5为第一配电系统1供电;第二断路器4的第一开关端闭合,第二开关端断开,第二供电系统6为第二配电系统2供电。
当第一配电系统1的负荷发生大幅度减少,处于低负荷运作状态,第二配电系统2高负荷运作或者正常运作时,为实现新能源发电就地消纳的经济运行原则,结合第二配电系统2的负荷消纳额度,将第一断路器3的第一开关端断开,第二开关端闭合,第二断路器4保持不变,从而第一供电系统5和第二供电系统6同时为第二配电系统2供电,实现两个供电系统系统共同负担用户高负荷电源段或正常电源段。
同理,第二配电系统2的负荷发生大幅度减少,处于低负荷运作状态,第一配电系统1高负荷运作或者正常运作时,工作原理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如此设置,可以将第一供电系统5产生的电力及时为第二配电系统2供电,或者第二供电系统6产生的电力及时为第一配电系统1供电,从而第一供电系统5与第二供电系统6共同负担处于工作状态的配电系统中的用电负荷,避免了清洁能源的浪费。并且也行使了新能源发电就地消纳的经济原则,减少了电力输送的费用,推动了新能源发电的有序发展。
在第一配电系统1以及第二配电系统2均处于不工作状态时,可能第一配电系统1和第二配电系统2均出现故障或者同时进行检修时,供电系统中的新能源发电系统7产生的电能均无法使用。
此时,同时断开第三开关,保持闭合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并且使第一断路器3的第一开关端闭合,第二断路器4的第二开关端闭合,或者使第一断路器3的第二开关端闭合,第二断路器4的第一开关端闭合。
如此,可以将储能、新能源系统与用户交流配电段进行隔离,防止其与检修或故障配电段的电气联络。所以,可以将新能源发电系统7在所有配电系统无法工作期间所产生的电力能够及时存储至储能系统8中。从而避免了新能源发电系统7产生的电路被大量浪费。并且,两个供电系统独立并列运行状态,建立了新能源与储能一体化的独立发电充电系统,形成闭环运行系统,在发挥经济效益的同时,保证所有储能系统8在最佳储能状态,为配电系统由非正常工作转为正常工作时的系统投运做应急储备。
在第一配电系统1处于不工作状态,第二配电系统2处于工作状态时,可能第一配电系统1出现故障或者进行检修时,第一供电系统5中的新能源发电系统7产生的电能无法使用。
此时,将第一断路器3的第一开关端断开,第二开关端闭合。第二断路器4保持不变。
同样地,当第一配电系统1处于工作状态,第二配电系统2处于不工作状态时,将第一断路器3保持不变,第二断路器4的第一开关端断开,第二开关端闭合。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断路器3与第二断路器4为ATS自动转换开关,当然,还可以采用其他类型的开关,能够起到与ATS自动转换开关相同的切换作用即可。由于第一断路器3与第二断路器4可以为ATS自动转换开关,所以第一断路器3和第二断路器4的第一开关端与第二开关端为机械联锁。当然,也可以仅将第一断路器3或第二断路器4的第一开关端与第二开关端设置为机械联锁。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可选地,如图3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区域配电网还包括控制器9,控制器9与供电系统、配电系统、第一断路器3以及第二断路器4通信连接。通信连接可以为有线连接,也可以为无线连接。具体实施时,可通过该控制器9实现上述的各种控制过程。
本发明通过设置两个ATS自动转换开关,以及与配电系统和供电系统进行回路接线形成优化组合,可以完成四种主回路的输出转换模式,在适应不同运行工况应用场景的同时,可以充分利用ATS自动转换开关的机械联锁特性避免回路切换过程中时限延迟和操作流程的误操作,彻底解决在带电状态下,由电气回路切换操作所带来的穿越不同工作配电段的环流不利影响,同时采用类似于ATS自动转换开关这样的断路器,可以通过控制器9的设定程序根据运行工况变化自动完成运行方式转换操作。
实施例4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指令,所述计算机指令用于使所述计算机执行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
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该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可执行上述任意方法实施例中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存储介质可为磁碟、光盘、只读存储记忆体(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储记忆体(Random Access Memory,RAM)、快闪存储器(Flash Memory)、硬盘(Hard Disk Drive,缩写:HDD)或固态硬盘(Solid-State Drive,SSD)等;所述存储介质还可以包括上述种类的存储器的组合。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8)

1.一种区域配电网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各个配电系统的工作情况;
若存在所述配电系统处于不工作状态,则控制给处于不工作状态的配电系统供电的供电系统中的发电系统(7)为储能系统(8)供电,或者控制给处于不工作状态的配电系统供电的供电系统切换至给处于工作状态的配电系统供电;所述发电系统(7)为新能源发电系统;
所述配电系统包括第一配电系统(1)和第二配电系统(2);供电系统包括第一供电系统(5)和第二供电系统(6),所述第一供电系统(5)为所述第一配电系统(1)供电,第二供电系统(6)为所述第二配电系统(2)供电;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第一配电系统(1)处于不工作状态,所述第二配电系统(2)处于工作状态时,控制所述第一供电系统(5)切换至为所述第二配电系统(2)供电;
当所述第一配电系统(1)和所述第二配电系统(2)处于不工作状态时,控制所述第一供电系统(5)和所述第二供电系统(6)中的发电系统(7)为储能系统(8)供电;当其中一个供电系统中的储能系统(8)储能饱和时,控制该供电系统中的发电系统(7)为其他供电系统中的未饱和的储能系统(8)充电;
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第一配电系统(1)及第二配电系统(2)均处于工作状态,则判断所述第一配电系统(1)及第二配电系统(2)的运行负荷是否超过预设阈值;
当所述第一配电系统(1)的运行负荷低于所述预设阈值,所述第二配电系统(2)的运行负荷高于或等于所述预设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供电系统(5)切换至为所述第二供电系统(6)供电,第一配电系统(1)通过原有配置的电源进行供电。
2.一种区域配电网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各个配电系统的工作情况;
控制模块,若存在所述配电系统处于不工作状态,则用于控制给处于不工作状态的配电系统供电的供电系统中的发电系统(7)为储能系统(8)供电,或者用于控制给处于不工作状态的配电系统供电的供电系统切换至给处于工作状态的配电系统供电;所述发电系统(7)为新能源发电系统;
所述配电系统包括第一配电系统(1)和第二配电系统(2);供电系统包括第一供电系统(5)和第二供电系统(6),所述第一供电系统(5)为所述第一配电系统(1)供电,第二供电系统(6)为所述第二配电系统(2)供电;
当所述第一配电系统(1)处于不工作状态,所述第二配电系统(2)处于工作状态时,控制所述第一供电系统(5)切换至为所述第二配电系统(2)供电;
当所述第一配电系统(1)和所述第二配电系统(2)处于不工作状态时,控制所述第一供电系统(5)和所述第二供电系统(6)中的发电系统(7)为储能系统(8)充电;在发电系统(7)为储能系统(8)充电,使得其中一个供电系统中的储能系统(8)储能饱和时,控制该供电系统中的发电系统(7)为其他供电系统中的未饱和的储能系统(8)充电;
若所述第一配电系统(1)及第二配电系统(2)均处于工作状态,则判断所述第一配电系统(1)及第二配电系统(2)的运行负荷是否超过预设阈值;
当所述第一配电系统(1)的运行负荷低于所述预设阈值,所述第二配电系统(2)的运行负荷高于或等于所述预设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供电系统(5)切换至为所述第二供电系统(6)供电,第一配电系统(1)通过原有配置的电源进行供电。
3.一种区域配电网,适用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区域配电网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个区域配电组,所述区域配电组包括两个供电系统、第一配电系统(1)、第二配电系统(2)、第一断路器(3)和第二断路器(4);
所述第一断路器(3)的连接端与一个供电母线连接,第一开关端通过第三开关(K3)与第一配电系统(1)连接,第二开关端通过第四开关(K4)与第二配电系统(2)连接;
所述第二断路器(4)的连接端与另一个供电母线连接,第一开关端通过第四开关(K4)与第二配电系统(2)连接,第二开关端通过第三开关(K3)与第一配电系统(1)连接;
所述供电系统,分别一一对应地连接至其中一个所述供电母线;所述供电系统包括发电系统(7)和储能系统(8),发电系统(7)通过第一开关(K1)与对应的供电母线连接,所述储能系统(8)通过第二开关(K2)与对应的供电母线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区域配电网,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断路器(3)的第一开关端在闭合时,第二开关端断开;所述第一断路器(3)的第一开关端在断开时,第二开关端闭合;
以及所述第二断路器(4)的第一开关端在闭合时,第二开关端断开;所述第二断路器(4)的第一开关端在断开时,第二开关端闭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区域配电网,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断路器(3)或/和所述第二断路器(4)的第一开关端与第二开关端之间为机械联锁。
6.根据权利要求3-5任一项所述的区域配电网,其特征在于,所述断路器为单刀双掷开关或ATS自动转换开关。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区域配电网,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器(9),所述控制器(9)分别与两个所述供电系统、所述第一配电系统(1)、所述第二配电系统(2),所述第一断路器(3)和所述第二断路器(4)通信连接。
8.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指令,所述计算机指令用于使所述计算机执行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
CN202011034807.9A 2020-09-27 2020-09-27 一种区域配电网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区域配电网 Active CN11218675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34807.9A CN112186757B (zh) 2020-09-27 2020-09-27 一种区域配电网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区域配电网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34807.9A CN112186757B (zh) 2020-09-27 2020-09-27 一种区域配电网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区域配电网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86757A CN112186757A (zh) 2021-01-05
CN112186757B true CN112186757B (zh) 2023-07-18

Family

ID=739437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34807.9A Active CN112186757B (zh) 2020-09-27 2020-09-27 一种区域配电网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区域配电网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186757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05603A (zh) * 2016-11-23 2017-03-15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包含多个储能单元的分层储能微电网
CN107968429A (zh) * 2017-11-20 2018-04-27 山东鲁能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光储充系统能量管理装置、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42957A (zh) * 2012-09-28 2012-12-26 重庆泊津科技有限公司 变电站直流操作双电源智能无缝切换装置
WO2019023715A1 (en) * 2017-07-28 2019-01-31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Research Foundation, Inc. OPTIMUM CONTROL TECHNIQUE FOR DISTRIBUTED ENERGY RESOURCES
CN109755938B (zh) * 2019-01-23 2022-12-02 亿利资源集团有限公司 主动配电网及其控制方法
CN110011422A (zh) * 2019-05-05 2019-07-12 苏州华天国科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智能配电运行监测系统及调控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05603A (zh) * 2016-11-23 2017-03-15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包含多个储能单元的分层储能微电网
CN107968429A (zh) * 2017-11-20 2018-04-27 山东鲁能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光储充系统能量管理装置、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86757A (zh) 2021-0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91645B2 (en) Progressive optimization dispatching method of smart distribution system
CN113043893B (zh) 用于换电站或储能站的充电系统
CN107394829B (zh) 一种基于无互联通信的直流供电系统协调控制系统及方法
CN104882906A (zh) 一种基于光伏和储能的分布式微网黑启动控制系统及方法
CN214204284U (zh) 适应多应用场景的多能源混合电站系统
JP7121902B2 (ja) 電力融通システム
CN102593832A (zh) 一种适用于现代楼宇的三线制直流微网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JP2016001967A (ja) 電力供給システム
CN102110991A (zh) 光伏电站中并网逆变器的循环主从群控方法
CN115882602A (zh) 储能协调控制系统
CN115441498A (zh) 一种基于柔性直流互联的台区微电网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5119297A (zh) 一种用于光伏逆变器自适应无功补偿的方法
KR101034271B1 (ko) 전력 계통의 운전 예비력 공급시스템 및 그 제어방법
CN204668965U (zh) 一种基于光伏和储能的分布式微网黑启动控制系统
CN112186757B (zh) 一种区域配电网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区域配电网
CN102496956B (zh) 用于微网的从并网模式切换到孤岛模式的模式切换方法
CN102810876A (zh) 采用plc控制多台发电机的并列并网三联供控制系统
CN114156918A (zh) 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的变压器及低压厂用电配置方法
Dong et al. A service restoration strategy for active distribution network based on multiagent system
CN103296699A (zh) 一种基于广域信息的计划孤岛供电转换功率平衡的快速控制方法
CN112653202A (zh) 一种基于柔性直流配电网的供配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Martins et al.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microgrid power management unit using a back-to-back converter in a residential condominium connected at medium voltage
CN115360713B (zh) 一种厂区互联配电系统的柔性切换方法
CN212412772U (zh) 一种储能式微电网
CN104539186A (zh) 具有滞回特性的V/f-倒下垂微电网逆变器电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