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81060A - 设备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设备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81060A
CN112181060A CN202011063746.9A CN202011063746A CN112181060A CN 112181060 A CN112181060 A CN 112181060A CN 202011063746 A CN202011063746 A CN 202011063746A CN 112181060 A CN112181060 A CN 1121810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cessor
display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supporting
electron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06374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丁博
戴依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novo Beij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novo Beijing Ltd filed Critical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063746.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181060A/zh
Publication of CN1121810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8106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01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ed to the housing of computer displays, e.g. of CRT monitors, of flat display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MFRAMES, CASINGS OR BEDS OF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NOT SPECIFIC TO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PROVIDED FOR ELSEWHERE; STANDS; SUPPORTS
    • F16M11/00Stands or trestles as supports for apparatus or articles placed thereon Stands for scientific apparatus such as gravitational force meters
    • F16M11/02Heads
    • F16M11/04Means for attachment of apparatus; Means allowing adjustment of the apparatus relatively to the stan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MFRAMES, CASINGS OR BEDS OF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NOT SPECIFIC TO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PROVIDED FOR ELSEWHERE; STANDS; SUPPORTS
    • F16M11/00Stands or trestles as supports for apparatus or articles placed thereon Stands for scientific apparatus such as gravitational force meters
    • F16M11/02Heads
    • F16M11/04Means for attachment of apparatus; Means allowing adjustment of the apparatus relatively to the stand
    • F16M11/06Means for attachment of apparatus; Means allowing adjustment of the apparatus relatively to the stand allowing pivo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MFRAMES, CASINGS OR BEDS OF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NOT SPECIFIC TO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PROVIDED FOR ELSEWHERE; STANDS; SUPPORTS
    • F16M11/00Stands or trestles as supports for apparatus or articles placed thereon Stands for scientific apparatus such as gravitational force meters
    • F16M11/20Undercarriages with or without wheels
    • F16M11/22Undercarriages with or without wheels with approximately constant height, e.g. with constant length of column or of legs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设备,设备包括:支撑装置,包括:支撑装置,用于与承载面抵接而支撑设备;连接装置,与支撑装置可活动地连接;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本体,与连接装置连接,通过连接装置的第一支撑面支撑;第二本体,与第一本体转动地连接;电子设备处于第一使用模式时,第二本体相对于第一本体处于折叠状态;电子设备处于第二使用模式时,第二本体相对于第一本体处于展开状态,第二本体在第一方向位于第一支撑面的一侧;电子设备处于第三使用模式时,第二本体相对于第一本体处于展开状态,第二本体在第二方向位于第一支撑面的一侧。本申请实施例的设备,通过支撑装置增加了电子设备的使用模式,大大地提高了电子设备的适应能力。

Description

设备及电子设备
本申请涉及一种设备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电子设备是人们常用装置。然而,现有技术中,电子设备的使用模式单一,电子设备的适应能力低。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设备及电子设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设备,所述设备包括:
支撑设备,包括:
支撑装置,用于与承载面抵接而支撑所述设备;
连接装置,与所述支撑装置连接;
电子设备,包括:
第一本体,与所述连接装置连接,通过所述连接装置的第一支撑面支撑;
第二本体,与所述第一本体转动地连接;
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一使用模式时,所述第二本体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处于折叠状态;
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二使用模式时,所述第二本体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处于展开状态,所述第二本体在第一方向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面的一侧;
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三使用模式时,所述第二本体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处于展开状态,所述第二本体在第二方向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面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不同。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装置的旋转,能够使所述电子设备在所述第二使用模式和所述第三使用模式之间切换;其中,所述连接装置的旋转包括所述连接装置相对于所述支撑装置旋转;或,所述连接装置的旋转包括所述连接装置的第一部分相对于所述连接装置的第二部旋转;
其中,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满足垂直条件;其中,所述第一方向满足竖直条件,所述第二方向为满足水平条件。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第一使用模式,所述第二本体和所述第一本体之间形成第一夹角,其中,所述第一夹角满足0度条件;
在所述第二使用模式,所述第二本体和所述第一本体之间形成第二夹角,其中,所述第二夹角为小于等于180度的非0度角;
在所述第二使用模式下,所述第一本体、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承载面形成有不同距离,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承载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承载面之间的距离;
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一端能够与所述承载面抵接,其中,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一端为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第一本体连接端的相对端。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第三使用模式,所述第二本体和所述第一本体之间形成第三夹角,其中,所述第三夹角为小于等于180度的非0度角;
在所述第三使用模式下,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承载面形成有相同距离;所述第三夹角为180度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显示装置和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二显示装置满足共面条件。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连接装置可分离连接;
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连接装置分离的情况下,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四使用模式,所述电子设备处于便携状态。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第一显示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
第二显示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
第一处理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或所述第二本体;
第二处理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或所述第二本体;所述第一处理器的处理系统和所述第二处理器的处理系统相同或不同;
连接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或所述第二本体,分别与所述第一显示装置、所述第二显示装置、所述第一处理器和所述第二处理器电连接。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控制器,设置于所述连接板,分别与所述第一显示装置、所述第二显示装置、所述第一处理器和所述第二处理器电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处理器的第一显示信息在所述第一显示装置和所述第二显示装置共同显示;或,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处理器的第二显示信息在所述第一显示装置和所述第二显示装置共同显示;或,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处理器的第一显示信息在所述第一显示装置显示,以及所述第二处理器的第二显示信息在所述第二显示装置显示。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第一线路,设置于所述连接板,分别与所述第一处理器和所述第二处理器电连接;所述第一处理器和所述第二处理器之间用于通过所述第一线路传输数据;
所述第二处理器用于检测到所述第一处理器的处理系统存在异常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一处理器的处理系统启动。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第一视频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一处理器电连接;
第一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一处理器电连接;
第一音频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一处理器电连接;
第二视频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处理器电连接;
第二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处理器电连接;
第二音频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第二处理器电连接;
第一触控笔,设置于所述第二体;
第二触控笔,设置于所述第二体;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显示装置和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二显示装置用于将所述第一触控笔和所述第二触控笔识别为不同的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第一本体,与连接装置连接,通过所述连接装置的第一支撑面支撑;
第二本体,与所述第一本体转动地连接;
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一使用模式时,所述第二本体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处于折叠状态;
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二使用模式时,所述第二本体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处于展开状态,所述第二本体在第一方向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面的一侧;
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三使用模式时,所述第二本体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处于展开状态,所述第二本体在第二方向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面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不同。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所述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一使用模式时,所述第二本体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处于折叠状态;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二使用模式时,所述第二本体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处于展开状态,所述第二本体在第一方向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面的一侧;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三使用模式时,所述第二本体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处于展开状态,所述第二本体在第二方向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面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不同,通过支撑装置增加了电子设备的使用模式,大大地提高了电子设备的适应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电子设备处于第一使用模式;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电子设备处于第一使用模式;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电子设备处于第二使用模式或第三使用模式;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电子设备处于第二使用模式或第三使用模式;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电子设备处于第二使用模式或第三使用模式;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电子设备处于第二使用模式或第三使用模式;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电子设备处于第二使用模式或第三使用模式;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电子设备处于第二使用模式或第三使用模式;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电子设备处于第四使用模式;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电子设备处于第四使用模式;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装置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爆炸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装置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爆炸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装置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设备的一个可选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设备的一个可选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设备的一个可选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爆炸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设备的一个可选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剖视图;
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设备的一个可选的局部结构剖视图;
图2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装置的一个可选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设备的一个可选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设备的一个可选的局部结构爆炸图;
图2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设备的一个可选的局部结构爆炸图;
图2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2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连接装置的一个可选的结构剖视图;
图2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连接装置的一个可选的结构剖视图。
附图标记:100、支撑装置;300、连接装置;200、电子设备;201、第一处理器;202、第二处理器;203、连接板;2031、控制器;2032、第一线路;210、第一本体;211、第一显示装置;220、第二本体;221、第二显示装置;101、第一移动件;1011、第一卡槽;1012、第一移动壳;1013、第一滑轮组;102、第二移动件;1021、第二卡槽;1022、第二移动壳;1023、第二滑轮组;103、第一转轴;104、旋转件;1041、限位凸起;105、第二转轴;110、第一支撑组件;111、第一壳体;112、第一弹性件;113、第一导向件;114、第一卡钩;120、第二支撑组件;121、第二壳体;122、第二弹性件;123、第二导向件;124、第二卡钩;130、第一连接组件;131、第三壳体;132、限位槽;1321、限位壁;133、第一摩擦件;134、第二摩擦件;135、固定件;136、第一锁定件;137、第三弹性件;138、滑槽;140、底座;150、控制开关;310、第四壳体;320、第二锁定件;321、锁定槽;330、电磁组件;331、铁芯;332、线圈;333、永磁铁;340、第一接口;350、弹性凸起部;351、钢削;352、压簧;353、套筒;354、台阶螺柱。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在本申请实施例记载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仅是是区别类似的对象,不代表针对对象的特定排序,可以理解地,“第一\第二\第三”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互换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第一\第二\第三”区分的对象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以下结合图1至图11对本申请实施例记载的设备进行详细说。
设备包括:支撑设备和电子设备200。支撑设备包括:支撑装置100和连接装置300,支撑装置100用于与承载面抵接而支撑所述设备;连接装置300与所述支撑装置100连接。电子设备200包括:第一本体210和第二本体220;第一本体210与所述连接装置300连接,第一本体210通过所述连接装置300的第一支撑面支撑;第二本体220与所述第一本体210转动地连接。所述电子设备200处于第一使用模式时,所述第二本体220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210处于折叠状态;所述电子设备200处于第二使用模式时,所述第二本体220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210处于展开状态,所述第二本体220在第一方向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面的一侧;所述电子设备200处于第三使用模式时,所述第二本体220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210处于展开状态,所述第二本体220在第二方向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面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不同;通过支撑装置增加了电子设备200的使用模式,大大地提高了电子设备200的适应能力。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设备200在所述第二使用模式和所述第三使用模式之间切换的实现方式不作限定。
例如,第一本体210与所述连接装置300可转动地连接,通过所述第一本体210相对于所述连接装置300转动能够使所述电子设备200在所述第二使用模式和所述第三使用模式之间切换。
又例如,所述连接装置300的旋转,能够使所述电子设备200在所述第二使用模式和所述第三使用模式之间切换。这里,所述连接装置300的旋转可以包括所述连接装置300相对于所述支撑装置100旋转,所述连接装置300的旋转也可以包括所述连接装置300的第一部分相对于所述连接装置300的第二部旋转。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装置100用于与承载面抵接而支撑所述设备。
这里,承载面为承载设备的表面。例如,承载面可以地面,也可以为桌子的表面。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连接装置300的结构不作限定。
这里,连接装置300与所述支撑装置100可以为固定连接,也可以为可活动地连接。
这里,连接装置300与所述支撑装置100可活动地连接的方式不作限定。
示例一,连接装置300与所述支撑装置100可移动地连接,此时,连接装置300相对于支撑装置100能够移动,以便通过连接装置300相对于支撑装置100移动能够改变电子设备200的支撑高度。
在示例一中,连接装置300与所述支撑装置100可移动地连接的实现方式不作限定。例如,支撑装置100上设置有滑轨,连接装置300可移动地套设于滑轨上,连接装置300通过在滑轨上滑动而相对于支撑装置100能够移动。
在示例一中,所述连接装置300的第一部分可以相对于所述连接装置300的第二部能够旋转,以便使所述电子设备200在所述第二使用模式和所述第三使用模式之间切换。
示例二,连接装置300与所述支撑装置100可转动地连接,此时,连接装置300相对于支撑装置100能够转动,以便通过连接装置300能够改变电子设备200在连接装置300上的支撑角度。
在示例二中,连接装置300与所述支撑装置100可转动地连接的实现方式不作限定。例如,连接装置300与所述支撑装置100通过第一转轴组实现可转动地连接。此时,第一转轴组中可以设置摩擦片,以便通过第一转轴组中的摩擦片连接装置300和所述支撑装置100能够稳定保持相对转动角度。
在示例二中,所述连接装置300的第一部分可以相对于所述连接装置300的第二部能够旋转,以便使所述电子设备200在所述第二使用模式和所述第三使用模式之间切换。
示例三,连接装置300与所述支撑装置100可转动地连接,此时,连接装置300相对于支撑装置100能够转动,以便电子设备200通过连接装置300相对于支撑装置100转动可以实现第二使用模式和第三使用模式之间切换。
在示例三中,连接装置300与所述支撑装置100可转动地连接的实现方式不作限定。例如,连接装置300与所述支撑装置100通过第二转轴组实现可转动地连接。此时,第二转轴组中可以设置摩擦片,以便连接装置300和所述支撑装置100能够稳定保持相对转动角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200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电子设备200可以笔记本电脑,也可以为游戏机。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本体210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第一本体210可以具有第一显示装置211。
这里,第一本体210与所述连接装置300可以为固定连接,也可以为可拆卸连接。
这里,第一本体210通过所述连接装置300的第一支撑面支撑的实现方式不作限定。例如,第一本体210具有第一吸附结构,第二支撑面设置有第二吸附结构,第一吸附结构和第二吸附结构能够吸附连接。
当然,第一本体210还可以通过连接装置300的其他结构支撑。例如,第一本体210具有支撑槽,连接装置300具有弹性支撑凸起,第一本体210通过支撑凸起插设于支撑槽内而支撑。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本体220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第二本体220可以具有第二显示装置221。
这里,第二本体220与第一本体210转动地连接的实现方式不作限定。例如,第二本体220与第一本体210可以通过转轴结构连接。又例如,第二本体220与第一本体210可以通过表链结构连接。
这里,第二本体220与第一本体210之间的相对转动角度不作限定。例如,第二本体220与第一本体210之间的转动角度范围为0度至270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设备200处于第一使用模式时,所述第二本体220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210处于折叠状态,以便电子设备200占用较小的空间。
这里,第二本体220和第一本体210之间形成第一夹角,第一夹角的值不作限定。例如,第一夹角满足0度条件,如图1和图2所示。这里,第一夹角满足0度条件是指第一夹角等于0度,或者,第一夹角大体等于0度
这里,第二本体220的表面和第一本体210的表面可以贴合,也可以形成有间隙。
这里,第二本体220与承载面之间形成第一距离,第一本体210与承载面之间形成第二距离;第一距离的值和第二距离的值可以相等或不等。作为一示例,所述第一夹角为0度时,第一距离的值和第二距离的值相等。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设备200处于第二使用模式时,所述第二本体220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210处于展开状态,所述第二本体220在第一方向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面的一侧,以便对电子设备200进行操作。
这里,所述第二本体220和所述第一本体210之间形成第二夹角,第二夹角的值不作限定。例如,所述第二夹角为小于等于180度的非0度角。
这里,第二本体220与承载面之间形成第三距离,第一本体210与承载面之间形成第四距离;第四距离的值和第三距离的值可以相等或不等。
这里,第一方向不作限定。例如,第一方向可以为满足竖直条件,也可以为满足水平条件。满足竖直条件是指竖直方向或者大体竖直方向。满足水平条件是指水平方向或者大体水平方向。
作为一示例,第一方向为满足竖直条件,所述第一本体210、所述第二本体220与所述承载面形成有不同距离,所述第二本体220与所述承载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本体210与所述承载面之间的距离;此时,第三距离的值小于第四距离的值;此时,所述第二本体220的第一端能够与所述承载面抵接,如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其中,所述第二本体220的第一端为所述第二本体220与所述第一本体210连接端的相对端。当然,所述第二本体220的第一端也可以与所述承载面形成有间隙。需要注意的是,所述第二本体220的第一端与所述承载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通过连接装置300相对于支撑装置100移动来调整。
作为又一示例,第一方向为满足竖直条件,所述第一本体210具有第一显示装置211,所述第二本体220具有第二显示装置221,所述第二夹角为180度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显示装置211的显示面和所述第二显示装置221的显示面满足共面条件;以便电子设备200能够形成较大屏的电子设备200。
这里,共面条件是指所述第一显示装置211的显示面和所述第二显示装置221的显示面共面或者大体共面。
这里,第一显示装置211和第二显示装置221的尺寸不作限定。例如,第一显示装置211和第二显示装置221可以均为17寸屏或均为27寸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设备200处于第三使用模式时,所述第二本体220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210处于展开状态,所述第二本体220在第二方向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面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不同。
这里,所述第二本体220和所述第一本体210之间形成第三夹角,第三夹角的值不作限定。例如,所述第三夹角为小于等于180度的非0度角。
需要注意的是,第三夹角和第二夹角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这里,第二本体220与承载面之间形成第五距离,第一本体210与承载面之间形成第六距离;第六距离的值和第五距离的值可以相等或不等。
这里,第二方向不作限定。例如,第二方向可以为满足竖直条件,也可以为满足水平条件。
作为一示例,第二方向为满足水平条件,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承载面形成有相同距离;此时,第五距离的值等于第四距离的值;此时,所述第二本体220和第一本体210可以均与承载面形成间隙,如图7和图8所示。当然,所述第二本体220和第一本体210也可以均与承载面抵接;需要注意的是,所述第二本体220和第一本体210与所述承载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通过连接装置300相对于支撑装置100移动来调整。
作为又一示例,所述第一本体210具有第一显示装置211,所述第二本体220具有第二显示装置221,所述第三夹角为180度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显示装置211的显示面和所述第二显示装置221的显示面满足共面条件。
上述已经对第一显示装置211、第二显示装置221和共面条件进行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本体210与所述连接装置300可分离连接;所述第一本体210和所述连接装置300分离的情况下,所述电子设备200处于第四使用模式,所述电子设备200处于便携状态,如图9和图10,以便电子设备200可以单独携带,携带方便。
这里,所述第一本体210与所述连接装置300可分离连接的实现方式不作限定。例如,第一本体210和连接装置300通过第一吸附结构和第二吸附结构连接。又例如,第一本体210和所述连接装置300可以通过卡扣结构连接。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电子设备200还可以包括第一显示装置211、第二显示装置221、第一处理器201、第二处理器202和连接板203。第一显示装置211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210;第二显示装置221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220;连接板203分别与所述第一显示装置211、所述第二显示装置221、所述第一处理器201和所述第二处理器202电连接;以便所述第一处理器201和所述第二处理器202均能够通过连接板203与所述第一显示装置211和所述第二显示装置221电连接。
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一处理器201可以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210,也可以设置所述第二本体220。
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二处理器202可以设置于第一本体210,也可以设置所述第二本体220。
作为一示例,第一处理器201和第二处理器202均设置于第二本体220。
这里,第二处理器202的处理系统和所述第一处理器201的处理系统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作为一示例,所述第一处理器201的处理系统和所述第二处理器202的处理系统均为Windows处理系统。作为又一示例,所述第一处理器201的处理系统和所述第二处理器202的处理系统均为安卓处理系统。作为再一示例,所述第一处理器201的处理系统为Windows处理系统,所述第二处理器202的处理系统为安卓处理系统。
在本实现方式中,连接板203可以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210,也可以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220内。
作为一示例,第一处理器201、第二处理器202和连接板203均设置于第二本体220。
在本实现方式中,所述电子设备200还可以包括:控制器2031,控制器2031设置于所述连接板203,控制器2031分别与所述第一显示装置211、所述第二显示装置221、所述第一处理器201和所述第二处理器202电连接。
这里,控制器2031可以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处理器201的第一显示信息在所述第一显示装置211和所述第二显示装置221共同显示;控制器2031也可以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处理器202的第二显示信息在所述第一显示装置211和所述第二显示装置221共同显示;控制器2031还可以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处理器201的第一显示信息在所述第一显示装置211显示,以及所述第二处理器202的第二显示信息在所述第二显示装置221显示。
这里,控制器2031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控制器2031可以为显示信号控制开关(DP SW),控制器2031通过处于不同的模式而使所述第一处理器201的第一显示信息在第一显示装置211和/或第二显示装置221显示,以及使所述第二处理器202的第一显示信息在第一显示装置211和/或第二显示装置221显示。
在本实现方式中,所述电子设备200还可以包括:第一线路2032,第一线路2032设置于所述连接板203,第一线路2032分别与所述第一处理器201和所述第二处理器202电连接;所述第一处理器201和所述第二处理器202之间用于通过所述第一线路2032传输数据。
这里,所述第二处理器202可以用于检测到所述第一处理器201的处理系统存在异常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一处理器201的处理系统启动;以便通过第二处理器202实现第一处理器201的第一处理系统的自动检测。
所述第一处理器201的处理系统存在异常的形式不作限定。例如,所述第一处理器201的第一显示信息出现显示异常。作为一示例,显示第一显示信息的显示装置蓝屏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处理器201的处理系统存在异常。作为又一示例,无法针对显示装置的第一显示信息操作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处理器201的处理系统存在异常。
所述第二处理器202用于检测所述第一处理器201的处理系统存在异常的实现方式不作限定。例如,所述第二处理器202可以通过检测所述第一处理器201的处理系统的运行日志来确定所述第一处理器201的处理系统存在异常。
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二处理器202还用于控制智能设备,此时,第二处理器202控制所述智能设备的显示信息可以在显示装置显示,也可以不在显示装置显示。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电子设备200还可以包括:第一视频组件、第一传感器、第一音频组件、第二视频组件、第二传感器和第二音频组件;第一视频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210,第一视频组件与所述第一处理器201电连接;第一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210,第一传感器与所述第一处理器201电连接;第一音频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210,第一音频组件与所述第一处理器201电连接;第二视频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210,第二视频组件与所述第二处理器202电连接;第二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210,第二传感器与所述第二处理器202电连接;第二音频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220,第二音频组件与所述第二处理器202电连接;以便第一处理器201可以调用第一视频组件、第一传感器和第一音频组件,第二处理器202可以调用第二视频组件、第二传感器和第二音频组件,此时,第一处理器201和第二处理器202可以同时进行视频操作,检测操作和音频操作,互不影响。
在本实现方式中,由于第一本体210与连接装置300连接,将第一视频组件、第一传感器、第二视频组件和第二传感器均设置于第一本体210,第一视频组件、第一传感器、第二视频组件和第二传感器可以均朝向操作体,便用操作。
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一视频组件和第二视频组件的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第一视频组件可包括第一摄像头,第二视频组件可包括第二摄像头。
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的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第一传感器可以包括第一红外传感器,第二传感器可以包括第二红外传感器。
在本实现方式中,将第一音频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210,将第二音频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220,便于第一音频组件和第二音频组件接收和输出音频。
这里,第一音频组件和第二音频组件的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第一传感器可以包括第一麦克风,第二传感器可以包括第二麦克风。
需要注意的是,在本申请的其他实现方式中,第一视频组件、第一传感器和第一音频组件也可以均设置于第一本体210,第二视频组件、第二传感器和第二音频组件也可以均设置于第二本体220。
当然,电子设备200还可以仅包括:第一视频组件、第一传感器、第一音频组件、第二视频组件、第二传感器和第二音频组件中的部分件。
在本实现方式中,电子设备200还可以包括第一触控笔和第二触控笔,第一触控笔设置于所述第二体;第二触控笔设置于所述第二体;所述第一本体210的第一显示装置211和所述第二本体220的第二显示装置221用于将所述第一触控笔和所述第二触控笔识别为不同的设备,此时,能够同时使用第一触控笔和第二触控笔,且互不影响。
当然,电子设备200也可以仅设置一个触控笔。
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支撑装置100可以包括:第一支撑组件110和第一移动件101。第一支撑组件110包括:第一壳体111和第一弹性件112。第一壳体111具有第一支撑柱;第一弹性件112缠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柱的外侧;所述第一弹性件112的第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柱;第一移动件101可移动地与所述第一壳体111连接,第一移动件101与所述第一弹性件112的第二端固定连接,第一移动件101与所述连接装置300连接;所述第一移动件101通过所述第一弹性件112的弹力维持与所述第一壳体111的相对移动位置;以便通过第一支撑组件110和第一移动件101能够使电子设备200移动。
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一弹性件112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第一弹性件112为定力弹簧,以便第一移动件101通过定力弹簧平衡电子设备200的重力;此时,如果没有外力,第一移动件101能够稳定地支撑电子设备200;在外力作用下,第一移动件101能够轻松移动,不用考虑电子设备200的重量,操作方便。
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一移动件101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所述第一壳体111具有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一弹性件112位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所述第一支撑组件110还可以包括:第一导向件113和第一卡钩114。第一导向件113固定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第一卡钩114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一移动件101与所述第一导向件113可移动地配合接触;所述第一移动件101还设置有第一卡槽1011;所述第一卡钩114能够卡设于所述第一卡槽1011内;所述第一移动件101通过所述第一卡钩114卡设于所述第一卡槽1011内而与所述第一壳体111固定连接;以便实现第一移动件101和第一壳体111锁定。
当然,所述第一支撑组件110也可以不包括第一卡钩114。
作为一示例,如图12所示,所述第一移动件101包括:第一移动壳1012体和第一滑轮组1013。第一滑轮组1013固定于第一移动壳1012体;第一导向件113为第一导向轴。
这里,第一移动件101、第一导向件113和第一卡钩114的数量不作限定。作为一示例,如图12所示,第一移动件101、第一导向件113和第一卡钩114的数量均为两个,且在第一壳体111对称分布。
在本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装置100还可以包括:第二支撑组件120和第二移动件102,第二支撑组件120包括:第二壳体121和第二弹性件122。第二壳体121具有第二支撑柱;第二弹性件122缠设于所述第二支撑柱的外侧;所述第二弹性件122的第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撑柱;第二移动件102可移动地与所述第二壳体121连接,第二移动件102与所述第一壳体111固定连接,第二移动件102与所述第二弹性件122的第二端固定连接,第二移动件102用于支撑所述第一支撑组件110;所述第二移动件102通过所述第二弹性件122的弹力维持与所述第二壳体121的相对移动位置,以便通过第二支撑组件120和第一支撑组件110使电子设备200实现多段移动。
这里,第二弹性件122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第二弹性件122为定力弹簧,以便第二移动件102通过定力弹簧平衡电子设备200和第一支撑组件110的重力;此时,如果没有外力,第二移动件102能够稳定地支撑电子设备200和第一支撑组件110;在外力作用下,第二移动件102能够轻松移动,不用考虑电子设备200和第一支撑组件110的重量,操作方便。
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二移动件102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所述第二壳体121具有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二弹性件122位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所述第二支撑组件120还可以包括:第二导向件123和第二卡钩124。第二导向件123固定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第二卡钩124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二移动件102与所述第二导向件123可移动地配合接触;所述第二移动件102还设置有第二卡槽1021;所述第二卡钩124能够卡设于所述第二卡槽1021内;所述第一壳体111通过所述第二卡钩124卡设于所述第二卡槽1021内与所述第二壳体121固定连接;以便实现第二移动件102和第二壳体121锁定。
当然,所述第二支撑组件120也可以不包括第二卡钩124。
作为一示例,如图13所示,所述第二移动件102可以包括:第二移动壳1022体和第二滑轮组1023。第二滑轮组1023固定于第二移动壳1022体;第二导向件123为第二导向轴。
这里,第二移动件102、第二导向件123和第二卡钩124的数量不作限定。作为一示例,如图13所示,第二移动件102、第二导向件123和第二卡钩124的数量均为两个,且在第二壳体121对称分布。
在本实现方式中,如图13和图14所示,所述第一壳体111的至少部分可以套设于所述第二壳体121内,所述第一移动件101、所述第一弹性件112、所述第一导向件113、所述第一卡钩114、所述第二移动件102、所述第二弹性件122、所述第二导向件123和所述第二卡钩124位于相同层面,所述第一移动件101、所述第一弹性件112、所述第一导向件113和所述第一卡钩114位于边侧,所述第二移动件102、所述第二弹性件122、所述第二导向件123和所述第二卡钩124位于中部;以便减小设置空间。
当然,所述第一壳体111也可以位于所述第二壳体121之外。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装置100可以包括:第一连接组件130和第一转轴103;第一转轴103与所述第一连接组件130可转地连接;所述连接装置300与所述第一转轴103固定连接,以便实现电子设备200旋转。
在本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转轴103的第二端与所述连接装置300的连接处为非所述连接装置300的中心,所述连接装置300与所述电子设备200的第一本体210的连接位置靠近所述电子设备200的第一本体210的连接侧,其中,所述连接侧为所述电子设备200的第一本体210与所述电子设备200的第一本体220连接的一侧;此时,能够使所述连接装置300与所述电子设备200的第一本体210的连接位置靠近所述电子设备200的第二本体220;使电子设备200支撑更稳固;同时,电子设备200的重力能够提供部分转动的动力,减小了转动电子设备200的力。
当然,所述第一转轴103的第二端与所述连接装置300的连接处也可以为所述连接装置300的中心。
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一连接组件130的结构不作限定。
例如,如图18和图20所示,所述第一连接组件130可以包括:第三壳体131、第一摩擦件133、第二摩擦件134和固定件135。第三壳体131具有限位槽132;所述第一转轴103的第一端位于所述限位槽132内;第一摩擦件133固定于所述限位槽132内,第一摩擦件133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103之外,第一摩擦件133与所述限位槽132的底壁抵接;第二摩擦件134固定于所述限位槽132内,第二摩擦件134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103之外;固定件135与所述第三壳体131固定连接,固定件135位于所述限位槽132的槽口处,固定件135与所述第二摩擦件134抵接;所述支撑设备还可以包括:旋转件104;旋转件104固定于所述第一转轴103,旋转件104位于所述第一摩擦件133和所述第二摩擦件134之间,旋转件104分别与所述第一摩擦件133和所述第二摩擦件134接触,旋转件104具有限位凸起1041;所述限位凸起1041能够与所述限位槽132的限位壁1321抵接,如图19所示;所述连接装置300通过所述限位凸起1041与所述限位壁1321抵接、以及所述连接装置300的重力而维持与所述第一连接组件130的第一旋转位置。
在本示例中,通过第一摩擦件133和第二摩擦件134和旋转件104接触,能够防止旋转件104受力变形,同时,第一摩擦件133和第二摩擦件134能够阻尼力,防止旋转件104由于连接装置300的重力作用快速转动。
这里,第一摩擦件133和第二摩擦件134的材料不作限定。例如,第一摩擦件133和第二摩擦件134均为塑料,以便在旋转件104转动时,通过第一摩擦件133和第二摩擦件134能够提供润滑。作为一示例,第一摩擦件133和第二摩擦件134的材料均为聚甲醛树脂(Polyoxymethylene,POM)。
在本示例中,通过所述限位凸起1041能够与所述限位槽132的限位壁1321抵接,既能够使连接装置300处于第一旋转位置,又可以通过限位壁1321与限位凸起1041抵接支撑连接装置300。
在本示例中,通过固定件135将第一摩擦件133、第二摩擦件134和旋转件104封挡于限位槽132内,能够保证旋转件104分别与所述第一摩擦件133和所述第二摩擦件134稳固地接触。
在本示例中,第一连接组件130也可以仅设置第一摩擦件133和第二摩擦件134中的一个。当然,第一连接组件130也可以不设置固定件135。
在本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壳体131可以设置有弧形滑槽138,如图22所示;所述第一连接组件130还可以包括:第一锁定件136和第三弹性件137,如图21所示。第一锁定件136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三壳体131,第一锁定件136具有锁定凸起;所述锁定凸起与所述滑槽138的位置对应;所述第一锁定件136能够移动到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第三弹性件137套设于所述第一锁定件136外,第三弹性件137用于维持所述第一锁定件136处于所述锁定位置;所述连接装置300可以包括:第四壳体310和第二锁定件320,第四壳体310与所述第一转轴103固定连接,第四壳体310用于与所述电子设备200的第一本体210连接而支撑电子设备200;其中,所述第一转轴103与所述第四壳体310的连接处为非所述第四壳体310的中心;第二锁定件320固定于所述第四壳体310,第二锁定件320具有锁定槽321,如图24所示;所述锁定槽321与所述滑槽138的位置对应,所述锁定槽321与所述锁定凸起的位置对应。
所述锁定槽321与所述滑槽138的位置对应以便所述锁定槽321能够位于所述滑槽138内,所述锁定槽321与所述锁定凸起的位置对应,以便所述锁定凸起位于所述锁定槽321内。
这里,所述第一锁定件136处于所述锁定位置的情况下,所述锁定凸起位于所述锁定槽321内,如图21和图24所示,所述第四壳体310相对于所述第三壳体131处于第二旋转位置,所述连接装置300的重心在竖直方向位于所述第一转轴103与所述第四壳体310的连接处的顶侧;在外力作用下所述第一锁定件136移动到所述解锁位置,所述锁定凸起位于所述锁定槽321之外,所述第四壳体310相对于所述第三壳体131能够转动至所述第一旋转位置,如图23所示,所述连接装置300的重心在水平方向位于所述第一转轴103与所述第四壳体310的连接处的一侧;其中,所述锁定槽321从所述滑槽138内滑出。
这里,所述第四壳体310相对于所述第三壳体131能够转动至所述第一旋转位置,可以通过限位凸起1041与所述限位壁1321抵接实现定位。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设置其他限位机构。
这里,第三弹性件137的第一端与第三壳体131连接或抵接,第三弹性件137的第二端与第一锁定件136连接或抵接。第三弹性件137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第三弹性件137的弹簧。
这里,锁定槽321的形状不作限定。例如,锁定槽321可以为m型。
在本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装置100还可以包括:第一支撑组件110,此时,第一移动件101可以与第一连接组件130固定连接,如图15、图16和图17所示。当第一支撑组件110包括第三壳体131时,第三壳体131可以与第一移动件101固定连接。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装置300设置有电磁组件330,所述电磁组件330包括线圈332;所述电磁组件330用于通过磁性与所述电子设备200的第一本体210吸附连接;所述线圈332通电的状态下,所述电磁组件330的磁性消失,所述电磁组件330与所述第一本体210断开吸附连接;此时,线圈332在不通电的状态下,能够使连接装置300和第一本体210稳定地吸附连接;线圈332在通电的状态下,能够使连接装置300和第一本体210断开吸附连接,便于将电子设备200取下来。
在本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装置300可以包括:第四壳体310、控制器和电源。第四壳体310设置有所述电磁组件330;控制器设置于所述第四壳体310内,控制器与所述线圈332电连接,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线圈332通电或断电;电源设置于所述第四壳体310内,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以便通过控制器为线圈332供电。
在本实现方式中,如图25和图26所示,所述第四壳体310的第一支撑面还可以设置有第一接口340,所述第一接口340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第一接口340用于与所述电子设备200的供电件的第二接口电连接,以便电子设备200的供电件通过控制器为线圈332供电。
这里,第一接口340的类型不作限定。例如,第一接口340为弹性连接针。作为一示例,第一接口340为pogo pin。
在本实现方式中,所述第四壳体310的第一支撑面还可以设置有弹性凸起部350,弹性凸起部350用于插设于所述电子设备200的第一本体210的凹槽内而支撑所述电子设备200,以便弹性凸起部350和电磁组件330共同支撑电子设备200;同时,通过弹性凸起部350还能够为第一本体210安装于第四壳体310提供导向,且弹性凸起部350受力的情况下,弹性凸起部350缩回,能够防止弹性凸起部350划伤电子设备200。
这里,弹性凸起部350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如图27所示,弹性凸起部350包括钢削351、压簧352、套筒353和台阶螺柱354。台阶螺柱354位于套筒353内,台阶螺柱354能够在套筒353内滑动,压簧352钢削351位于套筒353内,压簧352套设于钢削351,压簧352与台阶螺柱354抵接,钢削351与套筒353固定连接。
在本实现方式中,所述电磁组件330还可以包括:铁芯331和永磁铁333。铁芯331所述线圈332缠绕在所述铁芯331之外;永磁铁333与所述铁芯331相邻设置;所述线圈332断电的情况下,所述永磁铁333用于通过磁性与所述第一本体210吸附连接;所述线圈332通电的情况下,所述铁芯331具有磁性,所述铁芯331的磁性用于抵消所述永磁铁333的磁性,也即,所述铁芯331的磁性和所述永磁铁333的磁性相反;以便电磁组件330的磁性消失,所述电磁组件330与所述第一本体210断开吸附连接。
这里,铁芯331和永磁铁333的设置位置不作限定。例如,如图28所示,铁芯331的一端面与第四壳体310的第一支撑面满足平行条件,永磁铁333设置于铁芯331远离第四壳体310的第一支撑面的一侧,此时,在线圈332未通电的情况下,永磁铁333的磁性还能够基于铁芯331传递;在线圈332通电的情况下,永磁铁333的磁性也能够基于铁芯331的磁性快速抵消。
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其他形式的电磁组件330,也可以设置铁芯331和永磁铁333的其他位置关系。
在本实现方式中,如图26所示,支撑装置100还可以包括:第一连接组件130、第一支撑组件110、第二支撑组件120和底座140。第一连接组件130与所述连接装置300可转动地连接;第一支撑组件110通过第一移动件101与所述第一连接组件130可移动地连接;第二支撑组件120通过第二移动件102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110可移动连接;底座140与所述第二支撑组件120通过第二转轴105可转动地连接,以便改变电子设备200的支撑角度。
上述已经对第一连接组件130、第二支撑组件120和第一连接组件130进行了描述,在引不再赘述。
这里,支撑装置100还可以包括:阻尼件,阻尼件套设于所述第二转轴105的外侧,用于维持所述第二支撑组件120相对于所述底座140的转动角度。
这里,支撑装置100还可以包括:控制开关150,控制开关150可以设置于所述底座140,控制开关150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基于所述控制开关150的信号控制所述线圈332通电或断电;以便在需要取下电子设备200时,通过控制开关150控制线圈332通电或断电。
这里,当控制开关150设置于所述底座140的情况,控制开关150与控制器可以无线电连接。
当然,控制开关150也可以设置在第四壳体310上。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所述设备,所述电子设备200处于第一使用模式时,所述第二本体220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210处于折叠状态;所述电子设备200处于第二使用模式时,所述第二本体220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210处于展开状态,所述第二本体220在第一方向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面的一侧;所述电子设备200处于第三使用模式时,所述第二本体220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210处于展开状态,所述第二本体220在第二方向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面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不同,通过支撑装置增加了电子设备200的使用模式,大大地提高了电子设备200的适应能力。
本申请实施例还记载了一种电子设备200,所述电子设备200包括:第一本体210和第二本体220。第一本体210用于与连接装置300连接,第一本体210通过所述连接装置300的第一支撑面支撑;第二本体220与所述第一本体210转动地连接;所述电子设备200处于第一使用模式时,所述第二本体220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210处于折叠状态;所述电子设备200处于第二使用模式时,所述第二本体220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210处于展开状态,所述第二本体220在第一方向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面的一侧;所述电子设备200处于第三使用模式时,所述第二本体220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210处于展开状态,所述第二本体220在第二方向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面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不同,通过连接装置300增加了电子设备200的使用模式,大大地提高了电子设备200的适应能力。
上述实施例,已经对第一本体210、第二本体220和连接装置300进行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设备,所述设备包括:
支撑设备,包括:
支撑装置,用于与承载面抵接而支撑所述设备;
连接装置,与所述支撑装置连接;
电子设备,包括:
第一本体,与所述连接装置连接,通过所述连接装置的第一支撑面支撑;
第二本体,与所述第一本体转动地连接;
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一使用模式时,所述第二本体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处于折叠状态;
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二使用模式时,所述第二本体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处于展开状态,所述第二本体在第一方向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面的一侧;
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三使用模式时,所述第二本体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处于展开状态,所述第二本体在第二方向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面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所述连接装置的旋转,能够使所述电子设备在所述第二使用模式和所述第三使用模式之间切换;其中,所述连接装置的旋转包括所述连接装置相对于所述支撑装置旋转;或,所述连接装置的旋转包括所述连接装置的第一部分相对于所述连接装置的第二部旋转;
其中,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满足垂直条件;其中,所述第一方向满足竖直条件,所述第二方向为满足水平条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在所述第一使用模式,所述第二本体和所述第一本体之间形成第一夹角,其中,所述第一夹角满足0度条件;
在所述第二使用模式,所述第二本体和所述第一本体之间形成第二夹角,其中,所述第二夹角为小于等于180度的非0度角;
在所述第二使用模式下,所述第一本体、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承载面形成有不同距离,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承载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承载面之间的距离;
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一端能够与所述承载面抵接,其中,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一端为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第一本体连接端的相对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设备,在所述第三使用模式,所述第二本体和所述第一本体之间形成第三夹角,其中,所述第三夹角为小于等于180度的非0度角;
在所述第三使用模式下,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承载面形成有相同距离;所述第三夹角为180度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显示装置和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二显示装置满足共面条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连接装置可分离连接;
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连接装置分离的情况下,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四使用模式,所述电子设备处于便携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第一显示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
第二显示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
第一处理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或所述第二本体;
第二处理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或所述第二本体;所述第一处理器的处理系统和所述第二处理器的处理系统相同或不同;
连接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或所述第二本体,分别与所述第一显示装置、所述第二显示装置、所述第一处理器和所述第二处理器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设备,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控制器,设置于所述连接板,分别与所述第一显示装置、所述第二显示装置、所述第一处理器和所述第二处理器电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处理器的第一显示信息在所述第一显示装置和所述第二显示装置共同显示;或,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处理器的第二显示信息在所述第一显示装置和所述第二显示装置共同显示;或,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处理器的第一显示信息在所述第一显示装置显示,以及所述第二处理器的第二显示信息在所述第二显示装置显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设备,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第一线路,设置于所述连接板,分别与所述第一处理器和所述第二处理器电连接;所述第一处理器和所述第二处理器之间用于通过所述第一线路传输数据;
所述第二处理器用于检测到所述第一处理器的处理系统存在异常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一处理器的处理系统启动。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所述的设备,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第一视频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一处理器电连接;
第一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一处理器电连接;
第一音频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一处理器电连接;
第二视频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处理器电连接;
第二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处理器电连接;
第二音频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第二处理器电连接;
第一触控笔,设置于所述第二体;
第二触控笔,设置于所述第二体;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显示装置和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二显示装置用于将所述第一触控笔和所述第二触控笔识别为不同的设备。
10.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第一本体,与连接装置连接,通过所述连接装置的第一支撑面支撑;
第二本体,与所述第一本体转动地连接;
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一使用模式时,所述第二本体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处于折叠状态;
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二使用模式时,所述第二本体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处于展开状态,所述第二本体在第一方向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面的一侧;
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三使用模式时,所述第二本体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处于展开状态,所述第二本体在第二方向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面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不同。
CN202011063746.9A 2020-09-30 2020-09-30 设备及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218106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63746.9A CN112181060A (zh) 2020-09-30 2020-09-30 设备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63746.9A CN112181060A (zh) 2020-09-30 2020-09-30 设备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81060A true CN112181060A (zh) 2021-01-05

Family

ID=739484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63746.9A Pending CN112181060A (zh) 2020-09-30 2020-09-30 设备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181060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64587A (zh) * 2021-09-30 2021-12-31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支撑装置及电子系统
CN115047941A (zh) * 2022-05-12 2022-09-13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22091A (ja) * 1997-02-07 1998-08-21 Yokogawa Denshi Kiki Kk デュアルモニター
US20090298537A1 (en) * 2008-05-29 2009-12-03 Kyung Dong Choi Terminal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KR20110002867U (ko) * 2009-09-15 2011-03-23 (주)나노비전 결합장치
CN203552120U (zh) * 2013-07-23 2014-04-16 王盛娜 可旋转电子书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22091A (ja) * 1997-02-07 1998-08-21 Yokogawa Denshi Kiki Kk デュアルモニター
US20090298537A1 (en) * 2008-05-29 2009-12-03 Kyung Dong Choi Terminal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KR20110002867U (ko) * 2009-09-15 2011-03-23 (주)나노비전 결합장치
CN203552120U (zh) * 2013-07-23 2014-04-16 王盛娜 可旋转电子书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64587A (zh) * 2021-09-30 2021-12-31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支撑装置及电子系统
CN113864587B (zh) * 2021-09-30 2023-01-17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支撑装置及电子系统
CN115047941A (zh) * 2022-05-12 2022-09-13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41136B2 (en) Tablet computer carrying case with retractable latch
CN112181060A (zh) 设备及电子设备
US8138717B2 (en) Electrical connection between devices
KR20190021033A (ko) 자력을 이용한 개폐 구조를 갖는 커버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CN105759905B (zh) 对位结构
KR20200090476A (ko) 자석 및 자석 차폐 부재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US10262511B2 (en) Mobile electronic device fixing module
CN113196205A (zh) 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显示和坞接装置
KR102207039B1 (ko) 액세서리 장치
TW201608355A (zh) 用來可旋轉地承載攜帶式電子裝置的保護裝置
CN112344162B (zh) 支撑设备
US20220113762A1 (en) Docking station
EP4124001A1 (en) Electronic device
TW201618648A (zh) 電子裝置
CN114285242A (zh) 可变光圈驱动马达、摄像装置及电子设备
US20220096923A1 (en) Magnetically attachable gaming accessory
US20100205773A1 (en) Swing hinge apparatus of cellular phone
US11050276B2 (en) Wireless charging device
WO2022061933A1 (zh) 收纳装置、云台组件及云台系统
CN212749680U (zh) 电子设备
CN210402153U (zh) 电子设备
EP3840341B1 (en) Mobile terminal
WO2020048219A1 (zh) 便携式电子装置
CN219389080U (zh) 支撑装置及电子设备
JP2020013375A (ja) 電子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