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51566A -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151566A CN112151566A CN201910578327.XA CN201910578327A CN112151566A CN 112151566 A CN112151566 A CN 112151566A CN 201910578327 A CN201910578327 A CN 201910578327A CN 112151566 A CN112151566 A CN 11215156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primary color
- sub
- grating
- display pan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4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5
- 229920002120 photoresistant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2096 quantum do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1 Al2O3MgO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37 gol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37 period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3229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926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43 powd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780 transparent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581 Si3N4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92 add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PNEYBMLMFCGWSK-UHFFFAOYSA-N alumin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O-2].[O-2].[O-2].[Al+3].[Al+3] PNEYBMLMFCGWS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593 corund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38 encap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30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284 exci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4991 metal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4706 metal ox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05 nano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4767 nitr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24 photoluminesce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287 polar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642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50 progres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10 reflectomet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09 silv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595 spec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11 transmission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845 yogo sapphir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5—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 H01L27/153—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e.g. LED bars
- H01L27/156—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e.g. LED bars two-dimensional array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4—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s, e.g. passivation layer or anti-reflective coating
- H01L33/46—Reflective coating, e.g. dielectric Bragg reflecto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33/00—Details relating to devices covered by the group H01L33/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its subgroups
- H01L2933/0008—Processes
- H01L2933/0025—Processes relating to coating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33/00—Details relating to devices covered by the group H01L33/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its subgroups
- H01L2933/0008—Processes
- H01L2933/0033—Processes relating to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ed Device Packag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该显示面板包括:发光层,发光层包括呈阵列分布的多个发光单元及阻隔物,相邻发光单元通过阻隔物相互分离设置,发光单元至少包括第一基色发光单元、第二基色发光单元和第三基色发光单元;其中,至少第一基色发光单元以及第二基色发光单元设置有光转换单元和亚波长光栅,对应第一基色发光单元设置的亚波长光栅具有使第一基色波段的光发生零反射,以及使微发光二极管的出射光发生全反射的特征参数,对应第二基色发光单元设置的亚波长光栅具有使第二基色波段的光发生零反射,以及使微发光二极管的出射光发生全反射的特征参数。采用本发明实施例能够解决色度不纯,显示失真和色域不佳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微发光二极管显示(Micro-Light Emitting Diode,Micro-LED)技术是指在背板上以高密度集成的微小发光二极管阵列为像素实现发光显示的技术。目前,Micro-LED彩色化显示方案多采用单一蓝色光源和量子点颜色转换层结合的方案,即在蓝光LED的激发下发出特定波长的光,通过纳米荧光粉或者量子点材料的光致发光效应将部分蓝光转化为红光和绿光,实现彩色显示。但是,由于纳米荧光粉或者量子点材料无法完全将蓝光转化为红光和绿光,使得一定比例的蓝光出射,导致Micro-LED彩色显示效果差,存在色度不纯,显示失真和色域不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能够提高Micro-LED彩色显示效果,解决色度不纯,显示失真和色域不佳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包括:
驱动背板,包括衬底基板以及设置于衬底基板上的驱动电路;
发光层,设置于驱动背板,发光层包括呈阵列分布的多个发光单元及阻隔物,相邻发光单元通过阻隔物相互分离设置,发光单元至少包括第一基色发光单元、第二基色发光单元和第三基色发光单元;
其中,至少第一基色发光单元以及第二基色发光单元设置有光转换单元和亚波长光栅,光转换单元使发光单元内设置的微发光二极管的出射光转换为与各子像素对应颜色的光,对应第一基色发光单元设置的亚波长光栅具有使第一基色波段的光发生零反射,以及使微发光二极管的出射光发生全反射的特征参数,对应第二基色发光单元设置的亚波长光栅具有使第一基色波段的光发生零反射,以及使微发光二极管的出射光发生全反射的特征参数。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微发光二极管为蓝色微发光二极管,对应第一基色发光单元设置的光转换单元为红色转换单元,对应第二基色发光单元设置的光转换单元为绿色转换单元。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亚波长光栅由阵列分布的多个块状光栅组成,或者由周期性排列的多个条状光栅组成。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块状光栅或者条状光栅包括沿光栅厚度方向层叠设置的介质光栅层和金属光栅层,介质光栅层位于靠近光转换单元的一侧。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微发光二极管为蓝色微发光二极管,对应第一基色发光单元设置的亚波长光栅具有与红色波段对应的特征参数,光栅周期为400nm~500nm,光栅间距为122nm~132nm;和/或,对应第二基色发光单元设置的亚波长光栅具有与绿色波段对应的特征参数,光栅周期为260nm~350nm,光栅间距为109nm~119nm。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透明基板,光转换单元位于第一透明基板的靠近微发光二极管的一侧,亚波长光栅位于第一透明基板的背向光转换单元的一侧。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微发光二极管的远离驱动背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透明基板,光转换单元位于第二透明基板的背向微发光二极管的一侧。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亚波长光栅的远离光转换单元的一侧设置有平坦化层。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显示面板。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该显示面板制备方法包括:
在驱动背板上形成呈阵列分布的多个微发光二极管及阻隔物,每个微光二极管对应一个基色发光单元;
对应至少第一基色发光单元以及第二基色发光单元设置光转换单元和亚波长光栅,光转换单元使微发光二极管的出射光转换为与各子像素对应颜色的光,对应第一基色发光单元设置的亚波长光栅具有与第一基色对应的特征参数,对应第二基色发光单元设置的亚波长光栅具有与第二基色对应的特征参数。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通过使对应第一基色发光单元设置的亚波长光栅具有与第一基色波段(比如红色波段:650nm~750nm)对应的特征参数,可以使得红色转换单元激发的红色光照射到该亚波长光栅上时,其中掺杂的蓝色光满足全反射条件,从而全部反射回去,而红色光满足零反射条件,几乎没有损失的全部透射过去,从而达到防漏蓝色光的目的,提高Micro-LED彩色显示效果,解决因红色光出射区域存在蓝色光泄露而导致的色度不纯,显示失真和色域不佳的问题。
以及通过使对应第二基色发光单元设置的亚波长光栅具有与第二基色波段(比如绿色波段:490nm~650nm)对应的特征参数,可以使得绿色转换单元激发的绿色光照射到该亚波长光栅上时,其中掺杂的蓝色光满足全反射条件,从而全部反射回去,而绿色光满足零反射条件,几乎没有损失的全部透射过去,从而达到防漏蓝色光的目的,提高Micro-LED彩色显示效果,解决因绿色光出射区域存在蓝色光泄露而导致的色度不纯,显示失真和色域不佳的问题。
附图说明
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其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特征。
图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块状光栅的亚波长光栅的立体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条状光栅的亚波长光栅的立体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亚波长光栅沿厚度方向的截面图;
图5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再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亚波长光栅的制备方法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驱动背板;2011-第一基色发光单元;2012-第二基色发光单元;
2013-第二基色发光单元;2021-微发光二极管;2022-第一电极;
2023-第二电极;203、2031、2032-亚波长光栅;2033-介质光栅层;
2034-金属光栅层;30-阻隔物;40-导热绝缘部;
50-第一透明基板;60-第二透明基板;70-平坦化层;
90-掩膜版;91-基片;92-光刻胶。
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提出了许多具体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发明的全面理解。
图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显示面板包括驱动背板10和发光层。
驱动背板10,包括衬底基板以及设置于衬底基板上的驱动电路。驱动电路由薄膜晶体管等器件组成,驱动背板10也称为阵列基板。
发光层,设置于驱动背板10,发光层包括呈阵列分布的多个发光单元及阻隔物30,相邻发光单元通过阻隔物30相互分离设置,发光单元至少包括第一基色发光单元2011、第二基色发光单元2012和第三基色发光单元2013。
其中,至少第一基色发光单元2011以及第二基色发光单元2012设置有光转换单元和亚波长光栅203,光转换单元使发光单元内设置的微发光二极管2021的出射光转换为与各子像素对应颜色的光,对应第一基色发光单元2011设置的亚波长光栅2031具有使第一基色波段的光发生零反射,以及使微发光二极管2021的出射光发生全反射的特征参数,对应第二基色发光单元2012设置的亚波长光栅2032具有使第一基色波段的光发生零反射,以及使微发光二极管2021的出射光发生全反射的特征参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微发光二极管2021可以为蓝光微发光二极管2021,蓝光微发光二极管2021芯片中的光产生层能够产生蓝光。对应第一基色发光单元2011设置的光转换单元为红色转换单元,对应第二基色发光单元2012设置的光转换单元为绿色转换单元。红色转换单元包括用于产生红光的光致发光材料,例如,红色量子点与光刻胶混合形成的材料或者红色有机光致发光材料与光刻胶混合形成的材料。绿色转换单元包括用于产生绿光的光致发光材料,例如,绿色量子点与光刻胶混合形成的材料或者绿色有机光致发光材料光刻胶混合形成的材料。其中,光刻胶为负性胶,量子点成分可以为ZnS、ZnO、CdS、InP等无机纳米颗粒。
应当理解的是,对应第三基色发光单元2013设置的光转换单元可以为透明单元,透明单元无需将蓝光微发光二极管2021出射的蓝光进行转化,而是用于将蓝光微发光二极管2021出射的蓝光直接透过。透明单元包括透明材料,例如,透明光刻胶、透明聚合物(例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 methyl meth acrylate,PMMA))等。
亚波长光栅是指结构的特征尺寸与工作波长相当或更小的周期(或非周期)结构,亚波长光栅的反射率、透射率、偏振特性和光谱特性等都显示出与常规衍射光学元件截然不同的特征。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通过使对应第一基色发光单元2011设置的亚波长光栅2031具有与第一基色波段(比如红色波段:650nm~750nm)对应的特征参数,可以使得红色转换单元激发的红色光照射到亚波长光栅2031上时,其中掺杂的蓝色光满足全反射条件,从而全部反射回去,而红色光满足零反射条件,几乎没有损失的全部透射过去,从而达到防漏蓝色光的目的,提高Micro-LED彩色显示效果,解决因红色光出射区域存在蓝色光泄露而导致的色度不纯,显示失真和色域不佳的问题。
以及通过使对应第二基色发光单元2012设置的亚波长光栅2032具有与第二基色波段(比如绿色波段:490nm~650nm)对应的特征参数,可以使得绿色转换单元激发的绿色光照射到亚波长光栅2032上时,其中掺杂的蓝色光满足全反射条件,从而全部反射回去,而绿色光满足零反射条件,几乎没有损失的全部透射过去,从而达到防漏蓝色光的目的,提高Micro-LED彩色显示效果,解决因绿色光出射区域存在蓝色光泄露而导致的色度不纯,显示失真和色域不佳的问题。
图1中还示出了微发光二极管2021的第一电极2022和第二电极2023。第二电极2023也可以理解为公共电极,公共电极可以选用导电性材料,如Ti/Au、Cr/Pt/Au、Ag或ITO等。微发光二极管可以为正装结构、倒装结构或者垂直结构,此处不对微发光二极管2021的组装结构进行限定。
图1中还示出了位于各微发光二极管2021之间的导热绝缘部40,导热绝缘部40的材料可以是金属氧化物如Al2O3、MgO、ZnO、NiO,也可以是金属氮化物如AlN、Si3N4、BN,以及SiC陶瓷等。通过设置导热绝缘部40,一方面能够解决微发光二极管2021的散热问题,提升微发光二极管2021及显示面板的寿命;另一方面能够为形成于微发光二极管2021上方的第二电极2023提供支撑。
下面对亚波长光栅203的结构及其特征参数的选取进行详细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亚波长光栅203可以由阵列分布的多个块状光栅组成。其中,L表示光栅周期,d表示光栅间距。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亚波长光栅203也可以由周期性排列的多个条状光栅组成。其中,L表示光栅周期,d表示光栅间距。
通过调整光栅周期L和光栅间距d,能够使得亚波长光栅满足不同基色波段的反射以及透射要求。具体实施时,为了使得红色转换单元激发的红色光照射到亚波长光栅2031上时,其中掺杂的蓝色光满足全反射条件,从而全部反射回去,而红色光满足零反射条件,几乎没有损失的全部透射过去,对应第一基色发光单元2011设置的亚波长光栅2031具有与红色波段对应的特征参数,光栅周期L为400nm~500nm,光栅间距d为122nm~132nm。
同理,为了使得绿色转换单元激发的绿色光照射到亚波长光栅2032上时,其中掺杂的蓝色光满足全反射条件,从而全部反射回去,而绿色光满足零反射条件,几乎没有损失的全部透射过去,对应第二基色发光单元2012设置的亚波长光栅2032具有与绿色波段对应的特征参数,光栅周期L为260nm~350nm,光栅间距d为109nm~119nm。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块状光栅或者条状光栅可以包括沿光栅厚度方向层叠设置的介质光栅层2033和金属光栅层2034。其中,介质光栅层2033位于靠近光转换单元的一侧,入射光从介质光栅层2033进入金属光栅层2034。金属光栅层2034的材料可以为铝,介质光栅层2033选取高折射率材料,比如ZnS,折射率为2.4。为了获得较好的反射效果,金属光栅层2034的厚度h2可以为50nm~70nm,介质光栅层2033的厚度h1可以为70nm~90nm。
具体实施时,可以利用严格耦合波分析法(RCWA)对具有不同特征参数(如,介质光栅层厚度h1、金属光栅层厚度h2、光栅周期L以及光栅间距d)的亚波长光栅203进行透射光谱特性模拟,通过分析不同特征参数对输出光谱的影响,找到对应于目标基色波段的高透射率和高色纯度下的特征参数,并使其应用在Micro-LED彩色显示中。
图5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中示出的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透明基板50。光转换单元位于第一透明基板50的靠近微发光二极管2021的一侧,亚波长光栅203位于第一透明基板50的背向光转换单元的一侧。
具体实施时,可以先在第一透明基板50上制备阵列分布的光转换单元以及阻隔物30,然后将第一透明基板50倒置,使光转换单元面向微发光二极管2021的出光面,并且与微发光二极管2021一一对应设置。接着在第一透明基板50的背向光转换单元的一侧制备亚波长光栅203。如此设置,一方面能够通过对位方式实现光转换单元与微发光二极管2021的整合,工艺简单;另一方面能够利用第一透明基板50作为亚波长光栅203的基片,不需要专门为亚波长光栅203制备平坦化基片,从而使得显示面板的制备工艺得到进一步简化。
需要说明的是,亚波长光栅203区域至少应该与对应的光转换单元的出光面区域完全重合,从而使得对应转换单元的出射光线全部经过亚波长光栅,从而达到防漏蓝色光的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防漏蓝色光的效果,亚波长光栅203区域也可以是大于对应的光转换单元的出光面区域,此处不做限定。
图6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中示出的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透明基板60,微发光二极管2021的远离驱动背板10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透明基板60,光转换单元位于第二透明基板60的背向微发光二极管2021的一侧。
第二透明基板60可以采用透明绝缘材料,通过设置第二透明基板60,一方面可以替代第二电极2023对光转换单元起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对第二电极2023起绝缘保护作用。
可以理解的是,虽然图6中示出的显示面板同时包括有第一透明基板50和第二透明基板60,但是具体实施时:
在一种可选方式中,显示面板中可以只设置有第一透明基板50。
在另一种可选方式中,显示面板也可以只设置有第二透明基板60。
在又一种可选方式中,显示面板可以同时设置有第一透明基板50和第二透明基板60,光转换单元位于第一透明基板50和第二透明基板60之间,此处不限定光转换单元与第一透明基板50和第二透明基板60的连接关系。
图7为本发明再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中示出的显示面板在亚波长光栅203的远离光转换单元的一侧设置有平坦化层70。平坦化层70可以采用透明材料,通过设置平坦化层70一方面可以保护亚波长光栅203,另一方面用于实现对发光层的封装。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显示面板,该显示装置可以应用于虚拟现实设备、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可穿戴手表、物联网节点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由于该显示装置解决问题的原理与上述显示面板相似,因此该显示装置的实施可以参见上述显示面板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如图8所示,该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801至步骤802。
在步骤801中,在驱动背板10上形成呈阵列分布的多个微发光二极管2021及阻隔物30,每个微光二极管对应一个基色发光单元。
在步骤802中,对应至少第一基色发光单元2011以及第二基色发光单元2012设置光转换单元和亚波长光栅203,光转换单元使微发光二极管2021的出射光转换为与各子像素对应颜色的光,对应第一基色发光单元2011设置的亚波长光栅2031具有与第一基色对应的特征参数,对应第二基色发光单元2012设置的亚波长光栅2032具有与第二基色对应的特征参数。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对应至少第一基色发光单元2011以及第二基色发光单元2012设置光转换单元和亚波长光栅2031,通过使对应第一基色发光单元2011设置的亚波长光栅2031具有与第一基色波段(比如红色波段:650nm~750nm)对应的特征参数,可以使得红色转换单元激发的红色光照射到亚波长光栅2031上时,其中掺杂的蓝色光满足全反射条件,从而全部反射回去,而红色光满足零反射条件,几乎没有损失的全部透射过去,从而达到防漏蓝色光的目的,提高Micro-LED彩色显示效果,解决因红色光出射区域存在蓝色光泄露而导致的色度不纯,显示失真和色域不佳的问题。
以及通过使对应第二基色发光单元2012设置的亚波长光栅2032具有与第二基色波段(比如绿色波段:490nm~650nm)对应的特征参数,可以使得绿色转换单元激发的绿色光照射到亚波长光栅2032上时,其中掺杂的蓝色光满足全反射条件,从而全部反射回去,而绿色光满足零反射条件,几乎没有损失的全部透射过去,从而达到防漏蓝色光的目的,提高Micro-LED彩色显示效果,解决因绿色光出射区域存在蓝色光泄露而导致的色度不纯,显示失真和色域不佳的问题。
具体实施时,可以在第一透明基板50上制备阵列分布的光转换单元以及阻隔物30,然后将第一透明基板50倒置,使光转换单元面向微发光二极管2021的出光面,并且与微发光二极管2021一一对应设置,然后在第一透明基板50的背向光转换单元的一侧制备亚波长光栅203。如此设置,一方面可以通过对位方式实现光转换单元与微发光二极管2021的整合,工艺简单;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第一透明基板50作为亚波长光栅203的基板,不需要专门为亚波长光栅203制备平坦化基片,从而进一步简化显示面板的制备工艺。
请参阅图9,亚波长光栅203的制备方法可以包括步骤S1至S5。
S1、先制作出亚波长光柵的掩膜板90;
S2、然后在基片91上涂一层光刻胶92(亚波长光栅材料);
S3、把掩膜板90置于光刻胶92上方后进行曝光;
S4、把曝过光的基片91放在显影液中显影;
S5、清洗掉未曝光区域的光刻胶92,或者也可以清洗掉曝光区域的光刻胶92,便制成了亚波长光栅。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当需要制备双层亚波长光栅,可以通过在步骤S5之后增加重复曝光或者刻蚀的步骤实现。
需要明确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或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对于装置实施例而言,相关之处可以参见方法实施例的说明部分。本发明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文所描述并在图中示出的特定步骤和结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在领会本发明实施例的精神之后,作出各种改变、修改和添加,或者改变步骤之间的顺序。并且,为了简明起见,这里省略对已知方法技术的详细描述。
以上所述的结构框图中所示的功能块可以实现为硬件、软件、固件或者它们的组合。当以硬件方式实现时,其可以例如是电子电路、专用集成电路(ASIC)、适当的固件、插件、功能卡等等。当以软件方式实现时,本发明实施例的元素是被用于执行所需任务的程序或者代码段。程序或者代码段可以存储在机器可读介质中,或者通过载波中携带的数据信号在传输介质或者通信链路上传送。“机器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能够存储或传输信息的任何介质。机器可读介质的例子包括电子电路、半导体存储器设备、ROM、闪存、可擦除ROM(EROM)、软盘、CD-ROM、光盘、硬盘、光纤介质、射频(RF)链路,等等。代码段可以经由诸如因特网、内联网等的计算机网络被下载。
本发明实施例可以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而不脱离其精神和本质特征。例如,特定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算法可以被修改,而系统体系结构并不脱离本发明实施例的基本精神。因此,当前的实施例在所有方面都被看作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定性的,本发明实施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非上述描述定义,并且,落入权利要求的含义和等同物的范围内的全部改变从而都被包括在本发明实施例的范围之中。
Claims (10)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驱动背板,包括衬底基板以及设置于所述衬底基板上的驱动电路;
发光层,设置于所述驱动背板,所述发光层包括呈阵列分布的多个发光单元及阻隔物,相邻所述发光单元通过所述阻隔物相互分离设置,所述发光单元至少包括第一基色发光单元、第二基色发光单元和第三基色发光单元;
其中,至少所述第一基色发光单元以及所述第二基色发光单元设置有光转换单元和亚波长光栅,所述光转换单元使所述发光单元内设置的微发光二极管的出射光转换为与各子像素对应颜色的光,对应所述第一基色发光单元设置的所述亚波长光栅具有使第一基色波段的光发生零反射,以及使所述微发光二极管的出射光发生全反射的特征参数,对应所述第二基色发光单元设置的所述亚波长光栅具有使第二基色波段的光发生零反射,以及使所述微发光二极管的出射光发生全反射的特征参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微发光二极管为蓝色微发光二极管,对应所述第一基色发光单元设置的所述光转换单元为红色转换单元,对应所述第二基色发光单元设置的所述光转换单元为绿色转换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亚波长光栅由阵列分布的多个块状光栅组成,或者由周期性排列的多个条状光栅组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块状光栅或者所述条状光栅包括沿光栅厚度方向层叠设置的介质光栅层和金属光栅层,所述介质光栅层位于靠近所述光转换单元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微发光二极管为蓝色微发光二极管,
对应所述第一基色发光单元设置的所述亚波长光栅具有与红色波段对应的特征参数,光栅周期为400nm~500nm,光栅间距为122nm~132nm;
和/或,
对应所述第二基色发光单元设置的所述亚波长光栅具有与绿色波段对应的特征参数,光栅周期为260nm~350nm,光栅间距为109nm~119n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透明基板,所述光转换单元位于所述第一透明基板的靠近所述微发光二极管的一侧,所述亚波长光栅位于所述第一透明基板的背向所述光转换单元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发光二极管的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透明基板,所述光转换单元位于所述第二透明基板的背向所述微发光二极管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亚波长光栅的远离所述光转换单元的一侧设置有平坦化层。
9.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10.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驱动背板上形成呈阵列分布的多个微发光二极管及阻隔物,每个微光二极管对应一个基色发光单元;
对应至少第一基色发光单元以及第二基色发光单元设置光转换单元和亚波长光栅,所述光转换单元使所述微发光二极管的出射光转换为与各子像素对应颜色的光,对应所述第一基色发光单元设置的所述亚波长光栅具有使第一基色波段的光发生零反射,以及使所述微发光二极管的出射光发生全反射的特征参数,对应所述第二基色发光单元设置的所述亚波长光栅具有使第二基色波段的光发生零反射,以及使所述微发光二极管的出射光发生全反射的特征参数。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578327.XA CN112151566A (zh) | 2019-06-28 | 2019-06-28 |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578327.XA CN112151566A (zh) | 2019-06-28 | 2019-06-28 |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151566A true CN112151566A (zh) | 2020-12-29 |
Family
ID=738914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578327.XA Pending CN112151566A (zh) | 2019-06-28 | 2019-06-28 |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151566A (zh)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8122761A (ja) * | 2006-11-14 | 2008-05-29 | Cheil Industries Inc | 液晶表示装置 |
CN101546004A (zh) * | 2009-04-30 | 2009-09-30 | 苏州大学 | 一种彩色滤光片 |
CN101551482A (zh) * | 2009-01-24 | 2009-10-07 | 苏州大学 | 一种亚波长光栅结构彩色滤光片及其制作方法 |
CN103760630A (zh) * | 2014-02-21 | 2014-04-30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亚波长光栅结构红外双波段马赛克阵列滤光片 |
CN104064658A (zh) * | 2014-07-05 | 2014-09-24 | 福州大学 | 一种led显示屏及其3d显示装置 |
CN105044975A (zh) * | 2015-08-31 | 2015-11-11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
CN105044974A (zh) * | 2015-08-28 | 2015-11-11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彩色滤光层、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
CN109633967A (zh) * | 2019-01-14 | 2019-04-16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
CN109709720A (zh) * | 2019-02-25 | 2019-05-03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
2019
- 2019-06-28 CN CN201910578327.XA patent/CN112151566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8122761A (ja) * | 2006-11-14 | 2008-05-29 | Cheil Industries Inc | 液晶表示装置 |
CN101551482A (zh) * | 2009-01-24 | 2009-10-07 | 苏州大学 | 一种亚波长光栅结构彩色滤光片及其制作方法 |
CN101546004A (zh) * | 2009-04-30 | 2009-09-30 | 苏州大学 | 一种彩色滤光片 |
CN103760630A (zh) * | 2014-02-21 | 2014-04-30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亚波长光栅结构红外双波段马赛克阵列滤光片 |
CN104064658A (zh) * | 2014-07-05 | 2014-09-24 | 福州大学 | 一种led显示屏及其3d显示装置 |
CN105044974A (zh) * | 2015-08-28 | 2015-11-11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彩色滤光层、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
CN105044975A (zh) * | 2015-08-31 | 2015-11-11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
CN109633967A (zh) * | 2019-01-14 | 2019-04-16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
CN109709720A (zh) * | 2019-02-25 | 2019-05-03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234070B (zh) |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 | |
US20220115622A1 (en) | Display substrat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 |
KR101381241B1 (ko) | 액정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
US10566505B2 (en) | Light-emitting diode,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
US8716729B2 (en) | Lighting device | |
CN112133718A (zh) |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 |
US20110299044A1 (en) | Projection apparatus | |
CN112233567A (zh) | 色彩转化组件及其制作方法、显示面板 | |
US20200117047A1 (en) | Display panel,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 |
US11552222B2 (en) | Display device | |
EP1141990A1 (en) |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wavelength-conversion using phosphors with light emitting diodes | |
EP1166368A1 (en) | 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wavelength-conversion using phosphors with light emitting diodes | |
CN104297984A (zh) | 彩膜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液晶显示装置 | |
CN106707623A (zh) | 一种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 |
JP2012186414A (ja) | 発光装置 | |
WO2021184914A1 (zh) | 阵列基板、其制作方法、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112216219A (zh) | 像素排布结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CN112310143A (zh) | 量子点微led显示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 |
CN217280834U (zh) | 一种显示装置 | |
CN108766273A (zh) | 一种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Gaurav et al. | Ultrahigh-resolution full-color micro-LED array with enhanced efficiency based on a color conversion technique | |
CN112151566A (zh) |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 |
WO2020258765A1 (zh) | 色彩转化组件及其制作方法、显示面板 | |
US20230268470A1 (en) | Display device | |
JP2003315778A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229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