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30203B - 地震勘探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确定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地震勘探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确定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30203B
CN112130203B CN202010824011.7A CN202010824011A CN112130203B CN 112130203 B CN112130203 B CN 112130203B CN 202010824011 A CN202010824011 A CN 202010824011A CN 112130203 B CN112130203 B CN 11213020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rdinate information
point
actual
excitation
poin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82401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130203A (zh
Inventor
全海燕
罗敏学
韦秀波
徐朝红
辛秀艳
刘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Hailong Petroleum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Co ltd
BGP Inc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Hailong Petroleum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Co ltd
BGP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Hailong Petroleum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Co ltd, BGP Inc filed Critical Tianjin Hailong Petroleum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824011.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130203B/zh
Publication of CN1121302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302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1302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302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28Processing seismic data, e.g. for interpretation or for event detection
    • G01V1/30Analysi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90/00Technologies having an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90/30Assessment of water resour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ology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地震勘探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确定方法及装置,属于地震勘探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根据激发点的设计坐标信息、接收点的设计坐标信息和面元的设计坐标信息,确定面元内的预设覆盖次数;根据激发点的实际坐标信息、接收点的实际坐标信息和面元的设计坐标信息,确定面元内的实际覆盖次数;分析面元的预设覆盖次数与实际覆盖次数的符合度,确定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由于根据面元的预设覆盖次数与实际覆盖次数,确定待测工区内包括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所以避免了因分别对激发点和接收点位置进行质量确定,影响整体的判断结果的情况发生,提高了确定地震勘探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的准确性。

Description

地震勘探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确定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地震勘探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地震勘探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确定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地震勘探技术中,激发点发出的地震波在地层界面发生,接收点接收经地层界面的地震波,从而对地层进行勘探。但是,在实际地震勘探过程中,激发点的实际位置和接收点的实际位置与设计位置相比会发生偏离,当激发点的实际位置或接收点的实际位置与设计位置相比偏离的距离过大时,会影响地震勘探的质量。因此,需要对地震勘探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进行确定,在激发点或者接收点的位置质量不达标时,需要重新布设激发点或者接收点。
相关技术中,对激发点和接收点分别进行质量确定;在对激发点进行质量确定时,获取激发点的实际坐标,根据激发点的实际坐标和原设计坐标,确定激发点的偏离距离;当激发点的偏离距离大于标准要求时,确定该激发点质量不达标;同样按照以上类似方法对接收点进行质量确定。
但是,在实际勘探过程中,主要考察的是激发点和接收点连线的中心点的位置。如果激发点的偏离距离和接收点的偏离距离都大于标准要求,但是,激发点和接收点连线的中心点的位置满足后期处理要求,则认为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是合格的;所以分别对激发点和接收点进行质量确定,容易影响整体的判断结果;这样不仅增加了不必要的布设成本,而且还影响了正常地震勘探的效率。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地震勘探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确定方法及装置,可以提高确定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的准确性。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地震勘探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确定方法,激发点和接收点位于待测工区内,所述待测工区被划分为预设数量的面元;所述待测工区包括至少一个激发点和至少一个接收点,所述方法包括:
确定所述待测工区内包括的所述激发点的设计坐标信息、所述接收点的设计坐标信息以及所述面元的设计坐标信息;
根据所述激发点的设计坐标信息、所述接收点的设计坐标信息和所述面元的设计坐标信息,确定所述面元内的预设覆盖次数;
获取所述待测工区内包括的所述激发点的实测坐标信息和所述接收点的实测坐标信息;
根据所述激发点的实际坐标信息、所述接收点的实际坐标信息和所述面元的设计坐标信息,确定所述面元内的实际覆盖次数;
分析所述待测工区内预设数量的面元的预设覆盖次数与实际覆盖次数的符合度,确定所述待测工区内包括的所述激发点和所述接收点的位置质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分析所述待测工区内预设数量的面元的预设覆盖次数与实际覆盖次数的符合度,确定所述待测工区内包括的所述激发点和所述接收点的位置质量,包括:
根据所述激发点的实际坐标信息和所述接收点的实际坐标信息,确定所述激发点和所述接收点之间的至少一个偏移距区间;
对于每个偏移距区间,依据所述偏移距区间内所有激发点的设计坐标信息和所有接收点的设计坐标信息计算得到所述偏移距区间内面元的预设覆盖次数;
对于每个偏移距区间,依据所述偏移距区间内所有激发点的实际坐标信息和所有接收点的实际坐标信息计算得到所述偏移距区间内面元的实际覆盖次数;
分析所述待测工区内的所述每个偏移距区间内面元的预设覆盖次数与实际覆盖次数的符合度,确定所述待测工区内所述偏移距区间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激发点的实际坐标信息和所述接收点的实际坐标信息,确定所述激发点和所述接收点之间的至少一个偏移距区间,包括:
任一激发点和接收点之间的偏移距是指根据所述激发点的实际坐标信息和所述接收点的实际坐标信息计算出所述激发点和所述接收点之间的距离;
所述偏移距区间是有利分析所述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划分的偏移距的范围;
根据勘探需要,将所述任一激发点和接收点之间的偏移距分为一个组或多个组,得到至少一个偏移距区间。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分析所述待测工区内的所述每个偏移距区间内面元的预设覆盖次数与实际覆盖次数的符合度,确定所述待测工区内所述偏移距区间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包括:
对于每个偏移距区间,当所述偏移距区间内面元的实际覆盖次数与预设覆盖次数之间的差值在预设范围内时,确定所述偏移距区间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为达标;
当所述待测工区内的所有偏移距区间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为达标时,确定所述待测工区内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为达标。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面元的设计坐标信息为根据所述激发点和所述接收点的位置质量要求,将所述面元按照预设面积的划分规则划分得到的平面的坐标信息;
所述根据所述激发点的设计坐标信息、所述接收点的设计坐标信息和所述面元的设计坐标信息,确定所述面元内的预设覆盖次数,包括:
根据所述激发点的设计坐标信息和接收点的设计坐标信息确定所述激发点和所述接收点的设计中心点的设计坐标信息;
根据所述面元的设计坐标信息,统计所述面元内的设计中心点的个数,将所述设计中心点的个数作为预设覆盖次数。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面元的设计坐标信息为根据所述激发点和所述接收点的位置质量要求,将所述面元按照预设面积的划分规则划分得到的平面的坐标信息;
所述根据所述激发点的实际坐标信息、所述接收点的实际坐标信息和所述面元的设计坐标信息,确定所述面元内的实际覆盖次数,包括:
根据所述激发点的实际坐标信息和所述接收点的实际坐标信息,确定所述激发点与接收点之间的实际中心点的实际坐标信息;
根据所述实际中心点的实际坐标信息和所述面元的设计坐标信息,确定所述实际中心点在所述面元内的个数,将所述实际中心点的个数作为实际覆盖次数。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面元的预设覆盖次数与实际覆盖次数,确定所述待测工区内包括的所述激发点和所述接收点的位置质量,包括:
当所述面元的实际覆盖次数与所述面元的预设覆盖次数之间的差值符合设定的指标要求时,确定所述工区内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为达标,否则为不达标。
另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地震勘探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确定装置,激发点和接收点位于待测工区内,所述待测工区被划分为预设数量的面元;所述待测工区包括至少一个激发点和至少一个接收点,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待测工区内包括的所述激发点的设计坐标信息、所述接收点的设计坐标信息以及所述面元的设计坐标信息;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激发点的设计坐标信息、所述接收点的设计坐标信息和所述面元的设计坐标信息,确定所述面元内的预设覆盖次数;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待测工区内包括的所述激发点的实测坐标信息和所述接收点的实测坐标信息;
第三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激发点的实际坐标信息、所述接收点的实际坐标信息和所述面元的设计坐标信息,确定所述面元内的实际覆盖次数;
第四确定模块,用于分析所述待测工区内预设数量的面元的预设覆盖次数与实际覆盖次数的符合度,确定所述待测工区内包括的所述激发点和所述接收点的位置质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四确定模块,包括: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激发点的实际坐标信息和所述接收点的实际坐标信息,确定所述激发点和所述接收点之间的至少一个偏移距区间;
第一得到单元,用于对于每个偏移距区间,依据所述偏移距区间内所有激发点的设计坐标信息和所有接收点的设计坐标信息计算得到所述偏移距区间内面元的预设覆盖次数;
第二得到单元,用于对于每个偏移距区间,依据所述偏移距区间内所有激发点的实际坐标信息和所有接收点的实际坐标信息计算得到所述偏移距区间内面元的实际覆盖次数;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分析所述待测工区内的所述每个偏移距区间内面元的预设覆盖次数与实际覆盖次数的符合度,确定所述待测工区内所述偏移距区间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确定单元,用于任一激发点和接收点之间的偏移距是指根据所述激发点的实际坐标信息和所述接收点的实际坐标信息计算出所述激发点和所述接收点之间的距离;所述偏移距区间是有利分析所述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划分的偏移距的范围;根据勘探需要,将所述任一激发点和接收点之间的偏移距分为一个组或多个组,得到至少一个偏移距区间。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确定单元,用于对于每个偏移距区间,当所述偏移距区间内面元的实际覆盖次数与预设覆盖次数之间的差值在预设范围内时,确定所述偏移距区间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为达标;当所述待测工区内的所有偏移距区间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为达标时,确定所述待测工区内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为达标。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所述面元的设计坐标信息为根据所述激发点和所述接收点的位置质量要求,将所述面元按照预设面积的划分规则划分得到的平面的坐标信息;根据所述激发点的设计坐标信息和所述接收点的设计坐标信息,确定所述激发点和所述接收点的设计中心点的设计坐标信息;根据所述面元的设计坐标信息,统计所述面元内的设计中心点的个数,将所述设计中心点的个数作为预设覆盖次数。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面元的设计坐标信息为根据所述激发点和所述接收点的位置质量要求,将所述面元按照预设面积的划分规则划分得到的平面的坐标信息;所述第三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激发点的实际坐标信息和所述接收点的实际坐标信息,确定所述激发点与接收点之间的实际中心点的实际坐标信息;根据所述实际中心点的实际坐标信息和所述面元的设计坐标信息,确定所述实际中心点在所述面元内的个数,将所述实际中心点的个数作为实际覆盖次数。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四确定模块,还用于当所述面元的实际覆盖次数与所述面元的预设覆盖次数之间的差值符合设定的指标要求时,确定所述工区内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为达标,否则为不达标。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确定待测工区内面元的预设覆盖次数以及面元的实际覆盖次数,通过分析面元的预设覆盖次数与实际覆盖次数的符合度,确定待测工区内包括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由于面元的覆盖次数是通过激发点的坐标信息和接收点的坐标信息确定的,因此能够实现将激发点和接收点作为整体来进行质量确定,避免了因分别对激发点和接收点位置进行质量确定,影响整体的判断结果的情况发生,提高了确定地震勘探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确定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确定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工区内激发点和接收点的分布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面元的预设覆盖次数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面元的实际覆盖次数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确定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确定装置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地震勘探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确定方法流程图。激发点和接收点位于待测工区内,待测工区被划分为预设数量的面元;待测工区包括至少一个激发点和至少一个接收点,参见图1,该方法包括:
步骤101、确定待测工区内包括的激发点的设计坐标信息、接收点的设计坐标信息以及面元的设计坐标信息。
步骤102、根据激发点的设计坐标信息、接收点的设计坐标信息和面元的设计坐标信息,确定面元内的预设覆盖次数。
步骤103、获取待测工区内包括的激发点的实测坐标信息和接收点的实测坐标信息。
步骤104、根据激发点的实际坐标信息、接收点的实际坐标信息和面元的设计坐标信息,确定面元内的实际覆盖次数。
步骤105、分析待测工区内预设数量的面元的预设覆盖次数与实际覆盖次数的符合度,确定待测工区内包括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分析待测工区内预设数量的面元的预设覆盖次数与实际覆盖次数的符合度,确定待测工区内包括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包括:
根据激发点的实际坐标信息和接收点的实际坐标信息,确定激发点和接收点之间的至少一个偏移距区间;
对于每个偏移距区间,依据偏移距区间内所有激发点的设计坐标信息和所有接收点的设计坐标信息计算得到偏移距区间内面元的预设覆盖次数;
对于每个偏移距区间,依据偏移距区间内所有激发点的实际坐标信息和所有接收点的实际坐标信息计算得到偏移距区间内面元的实际覆盖次数;
分析待测工区内的每个偏移距区间内面元的预设覆盖次数与实际覆盖次数的符合度,确定待测工区内偏移距区间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根据激发点的实际坐标信息和接收点的实际坐标信息,确定激发点和接收点之间的至少一个偏移距区间,包括:
任一激发点和接收点之间的偏移距是指根据激发点的实际坐标信息和接收点的实际坐标信息计算出激发点和接收点之间的距离;
偏移距区间是有利分析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划分的偏移距的范围;
根据勘探需要,将任一激发点和接收点之间的偏移距分为一个组或多个组,得到至少一个偏移距区间。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分析待测工区内的每个偏移距区间内面元的预设覆盖次数与实际覆盖次数的符合度,确定待测工区内偏移距区间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包括:
对于每个偏移距区间,当偏移距区间内面元的实际覆盖次数与预设覆盖次数之间的差值在预设范围内时,确定偏移距区间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为达标;
当待测工区内的所有偏移距区间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为达标时,确定待测工区内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为达标。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面元的设计坐标信息为根据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要求,将面元按照预设面积的划分规则划分得到的平面的坐标信息;
根据激发点的设计坐标信息、接收点的设计坐标信息和面元的设计坐标信息,确定面元内的预设覆盖次数,包括:
根据激发点的设计坐标信息和接收点的设计坐标信息,确定激发点和接收点的设计中心点的设计坐标信息;
根据面元的设计坐标信息,统计面元内的设计中心点的个数,将设计中心点的个数作为预设覆盖次数。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面元的设计坐标信息为根据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要求,将面元按照预设面积的划分规则划分得到的平面的坐标信息;
根据激发点的实际坐标信息、接收点的实际坐标信息和面元的设计坐标信息,确定面元内的实际覆盖次数,包括:
根据激发点的实际坐标信息和接收点的实际坐标信息,确定激发点与接收点之间的实际中心点的实际坐标信息;
根据实际中心点的实际坐标信息和面元的设计坐标信息,确定实际中心点在面元内的个数,将实际中心点的个数作为实际覆盖次数。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根据面元的预设覆盖次数与实际覆盖次数,确定待测工区内包括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包括:
当面元的实际覆盖次数与面元的预设覆盖次数之间的差值符合设定的指标要求时,确定工区内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为达标,否则为不达标。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确定待测工区内面元的预设覆盖次数以及面元的实际覆盖次数,通过分析面元的预设覆盖次数与实际覆盖次数的符合度,确定待测工区内包括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由于面元的覆盖次数是通过激发点的坐标信息和接收点的坐标信息确定的,因此能够实现将激发点和接收点作为整体来进行质量确定,避免了因分别对激发点和接收点位置进行质量确定,影响整体的判断结果的情况发生,提高了确定地震勘探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的准确性。
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地震勘探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确定方法流程图。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以全偏移距区间对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进行确定为例进行说明。参见图2,该方法包括:
步骤201、计算机设备确定待测工区内包括的激发点的设计坐标信息、接收点的设计坐标信息以及面元的设计坐标信息。
在本步骤中,激发点和接收点呈网格型分布在该工区内。其中,任意两个激发点之间的距离可以是大于0m的任一数值;例如,任意两个激发点之间的距离为25m。任意两个接收点之间的距离可以是大于0m的任一数值之间的任一数值;例如,任意两个接收点之间的距离为25m。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计算机设备内存储有待测工区内包括的激发点的设计坐标信息、接收点的设计坐标信息以及面元的设计坐标信息,计算机设备内存储有工区标识与设计坐标信息之间的关系;相应的,确定待测工区内包括的激发点的设计坐标信息、接收点的设计坐标信息以及面元的设计坐标信息的步骤为:计算机设备获取待测工区的工区标识;根据工区标识,从已存储的工区标识与设计坐标信息之间的关系中,获取待测工区内包括的激发点的设计坐标信息、接收点的设计坐标信息以及面元的设计坐标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面元的设计坐标信息为根据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要求,将面元按照预设面积的划分规则划分得到的平面的坐标信息。
其中,面元的形状可以是矩形,也可以是多边形(六边形)。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以面元的形状是矩形为例进行说明。其中,矩形的边长可以是大于0m的任意数值;例如,15m、25m、30m等。
步骤202、计算机设备根据激发点的设计坐标信息、接收点的设计坐标信息和面元的设计坐标信息,确定面元内的预设覆盖次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步骤为:计算机设备根据激发点的设计坐标信息和接收点的设计坐标信息,确定激发点和接收点的设计中心点的设计坐标信息;根据面元的设计坐标信息,统计面元内的设计中心点的个数,将设计中心点的个数作为预设覆盖次数。
例如,参见图3,工区内设置有激发点S1、激发点S2、激发点S3以及接收点R1、接收点R2和接收点R3。其中,激发点S1和接收点R3的设计中心点在面元A内;激发点S2和接收点R2的设计中心点在面元A内;激发点S3和接收点R1的设计中心点在面元A内;统计面元A内的设计中心点的个数为3,确定面元A内的预设覆盖次数为3。
步骤203、计算机设备获取待测工区内包括的激发点的实测坐标信息和接收点的实测坐标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激发点和接收点上设置有定位装置,计算机设备通过定位装置获取激发点的实际坐标信息和接收点的实际坐标信息;相应的,本步骤可以包括:计算机设备根据激发点上设置的定位装置发送的坐标信息,确定激发点的实际坐标信息;根据接收点上设置的定位装置发送的坐标信息,确定接收点的实际坐标信息。其中,定位装置可以是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定位器。
步骤204、计算机设备根据激发点的实际坐标信息、接收点的实际坐标信息和面元的设计坐标信息,确定面元内的实际覆盖次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根据激发点的实际坐标信息和接收点的实际坐标信息,确定激发点与接收点之间的实际中心点的实际坐标信息;根据实际中心点的实际坐标信息和面元的设计坐标信息,确定实际中心点在面元内的个数,将实际中心点的个数作为实际覆盖次数。
步骤205、当待测工区内所有面元的实际覆盖次数与面元的预设覆盖次数之间的差值符合设定的指标要求时,计算机设备确定工区内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为达标,否则为不达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待测工区内所有面元的实际覆盖次数与面元的预设覆盖次数之间的差值符合设定的指标要求为:对于待测工区内的每个面元,每个面元的实际覆盖次数与预设覆盖次数之间的差值小于预设次数。其中,预设次数为大于0的任一整数值,例如,预设次数为20、30、40等。
例如,参见图4和图5,设置预设次数为40;待测工区内有100个面元;面元的预设覆盖次数为480;面元的是实际覆盖次数在458-492次。实际覆盖次数与预设覆盖次数之间的差值均小于22,符合设定的指标要求,确定待测工区内包括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为达标。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待测工区内所有面元的实际覆盖次数与面元的预设覆盖次数之间的差值符合设定的指标要求为:对于待测工区内的每个面元,每个面元的实际覆盖次数与预设覆盖次数之间的差值与预设覆盖次数的比值小于预设比值。其中,预设比值可以是5%-20%之间的任一数值,例如,预设比值为5%、8%、10%等。
例如,继续参见图4和图5,设置预设比值为10%。待测工区内有100个面元;面元的预设覆盖次数为480;面元的是实际覆盖次数在458-492次,100个面元的实际覆盖次数与预设覆盖次数之间的差值与预设覆盖次数的比值都小于4.8%,符合设定的指标要求,确定工区内的地震勘探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为达标。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确定待测工区内面元的预设覆盖次数以及面元的实际覆盖次数,通过分析面元的预设覆盖次数与实际覆盖次数的符合度,确定待测工区内包括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由于面元的覆盖次数是通过激发点的坐标信息和接收点的坐标信息确定的,因此能够实现将激发点和接收点作为整体来进行质量确定,避免了因分别对激发点和接收点位置进行质量确定,影响整体的判断结果的情况发生,提高了确定地震勘探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的准确性。
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地震勘探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确定方法流程图。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以根据多个偏移距区间对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进行确定为例进行说明。参见图6,该方法包括:
步骤601、计算机设备确定待测工区内包括的激发点的设计坐标信息、接收点的设计坐标信息以及面元的设计坐标信息。
步骤601与步骤201相同,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步骤602、计算机设备根据激发点的设计坐标信息、接收点的设计坐标信息和面元的设计坐标信息,确定面元内的预设覆盖次数。
步骤602与步骤202相同,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步骤603、计算机设备获取待测工区内包括的激发点的实测坐标信息和接收点的实测坐标信息。
步骤603与步骤203相同,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步骤604、计算机设备根据激发点的实际坐标信息、接收点的实际坐标信息和面元的设计坐标信息,确定面元内的实际覆盖次数。
步骤604与步骤204相同,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步骤605、计算机设备根据激发点的实际坐标信息和接收点的实际坐标信息,确定激发点和接收点之间的至少一个偏移距区间。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激发点和接收点之间的偏移距是指根据激发点的实际坐标信息和接收点的实际坐标信息计算出激发点和接收点之间的距离。相应的,本步骤为:计算机设备偏移距区间是有利分析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划分的偏移距的范围;根据勘探需要,将任一激发点和接收点之间的偏移距分为一个组或多个组,得到至少一个偏移距区间。
步骤606、计算机设备对于每个偏移距区间,依据偏移距区间内所有激发点的设计坐标信息和所有接收点的设计坐标信息计算得到偏移距区间内面元的预设覆盖次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步骤为:对于每个偏移距区间,计算机设备依据偏移距区间内所有激发点的设计坐标信息和所有接收点的设计坐标信息,确定偏移距区间内的所有激发点和所有接收点的设计中心点的设计坐标信息;根据面元的设计坐标信息,统计面元内偏移距区间内的设计中心点的个数,将偏移距区间内的设计中心点的个数作为偏移距区间内面元的预设覆盖次数。
步骤607、计算机设备对于每个偏移距区间,依据偏移距区间内所有激发点的实际坐标信息和所有接收点的实际坐标信息计算得到偏移距区间内面元的实际覆盖次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步骤为:对于每个偏移距区间,计算机设备依据偏移距区间内的所有激发点的实际坐标信息和所有接收点的实际坐标信息,确定偏移距区间内的所有激发点和所有接收点的实际中心点的实际坐标信息;根据面元的实际坐标信息,统计面元内偏移距区间内的实际中心点的个数,将偏移距区间内的实际中心点的个数作为偏移距区间内面元的实际覆盖次数。
步骤608、计算机设备分析待测工区内的每个偏移距区间内面元的预设覆盖次数与实际覆盖次数的符合度,确定待测工区内偏移距区间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计算机设备对于每个偏移距区间,当偏移距区间内面元的实际覆盖次数与预设覆盖次数之间的差值在预设范围内时,确定偏移距区间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为达标;当待测工区内的所有偏移距区间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为达标时,确定待测工区内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为达标。
可选的,偏移距区间内面元的实际覆盖次数与预设覆盖次数之间的差值在预设范围内为:对于待测工区内的每个面元,在偏移距区间内面元的实际覆盖次数与预设覆盖次数之间的差值小于预设次数。其中,预设次数为10-50之间的任一数值,例如,预设次数为20、30、40等。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偏移距区间内面元的实际覆盖次数与预设覆盖次数之间的差值在预设范围内为:对于待测工区内的每个面元,在偏移距区间内面元的实际覆盖次数与预设覆盖次数之间的差值与预设覆盖次数的比值小于预设比值。其中,预设比值可以是5%-20%之间的任一数值,例如,预设比值为5%、8%、10%等。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根据待测工区内包括的多个偏移距区间的激发点和接收点,对面元的预设覆盖次数与实际覆盖次数的符合度进行分析,进而确定待测工区内包括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提高了确定实际覆盖次数的精细度,进而提高了确定地震勘探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的准确性。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地震勘探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确定装置的框图。激发点和接收点位于待测工区内,所述待测工区被划分为预设数量的面元;所述待测工区包括至少一个激发点和至少一个接收点,该装置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701,用于确定待测工区内包括的激发点的设计坐标信息、接收点的设计坐标信息以及面元的设计坐标信息;
第二确定模块702,用于根据激发点的设计坐标信息、接收点的设计坐标信息和面元的设计坐标信息,确定面元内的预设覆盖次数;
获取模块703,用于获取待测工区内包括的激发点的实测坐标信息和接收点的实测坐标信息;
第三确定模块704,用于根据激发点的实际坐标信息、接收点的实际坐标信息和面元的设计坐标信息,确定面元内的实际覆盖次数;
第四确定模块705,用于分析待测工区内预设数量的面元的预设覆盖次数与实际覆盖次数的符合度,确定待测工区内包括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四确定模块705,包括: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激发点的实际坐标信息和接收点的实际坐标信息,确定激发点和接收点之间的至少一个偏移距区间;
第一得到单元,用于对于每个偏移距区间,依据偏移距区间内所有激发点的设计坐标信息和所有接收点的设计坐标信息计算得到偏移距区间内面元的预设覆盖次数;
第二得到单元,用于对于每个偏移距区间,依据偏移距区间内所有激发点的实际坐标信息和所有接收点的实际坐标信息计算得到偏移距区间内面元的实际覆盖次数;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分析待测工区内的每个偏移距区间内面元的预设覆盖次数与实际覆盖次数的符合度,确定待测工区内偏移距区间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确定单元701,用于任一激发点和接收点之间的偏移距是指根据激发点的实际坐标信息和接收点的实际坐标信息计算出激发点和接收点之间的距离;偏移距区间是有利分析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划分的偏移距的范围;根据勘探需要,将任一激发点和接收点之间的偏移距分为一个组或多个组,得到至少一个偏移距区间。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确定单元,用于对于每个偏移距区间,当偏移距区间内面元的实际覆盖次数与预设覆盖次数之间的差值在预设范围内时,确定偏移距区间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为达标;当待测工区内的所有偏移距区间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为达标时,确定待测工区内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为达标。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确定模块702,用于面元的设计坐标信息为根据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要求,将面元按照预设面积的划分规则划分得到的平面的坐标信息;根据激发点的设计坐标信息和接收点的设计坐标信息,确定激发点和接收点的设计中心点的设计坐标信息;根据面元的设计坐标信息,统计面元内的设计中心点的个数,将设计中心点的个数作为预设覆盖次数。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面元的设计坐标信息为根据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要求,将面元按照预设面积的划分规则划分得到的平面的坐标信息;第三确定模块704,用于根据激发点的实际坐标信息和接收点的实际坐标信息,确定激发点与接收点之间的实际中心点的实际坐标信息;根据实际中心点的实际坐标信息和面元的设计坐标信息,确定实际中心点在面元内的个数,将实际中心点的个数作为实际覆盖次数。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四确定模块705,还用于当面元的实际覆盖次数与面元的预设覆盖次数之间的差值符合设定的指标要求时,确定工区内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为达标,否则为不达标。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确定待测工区内面元的预设覆盖次数以及面元的实际覆盖次数,通过分析面元的预设覆盖次数与实际覆盖次数的符合度,确定待测工区内包括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由于面元的覆盖次数是通过激发点的坐标信息和接收点的坐标信息确定的,因此能够实现将激发点和接收点作为整体来进行质量确定,避免了因分别对激发点和接收点位置进行质量确定,影响整体的判断结果的情况发生,提高了确定地震勘探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的准确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地震勘探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激发点和接收点位于待测工区内,所述待测工区被划分为预设数量的面元;所述待测工区包括至少一个激发点和至少一个接收点,所述方法包括:
确定所述待测工区内包括的所述激发点的设计坐标信息、所述接收点的设计坐标信息以及所述面元的设计坐标信息;
根据所述激发点的设计坐标信息、所述接收点的设计坐标信息和所述面元的设计坐标信息,确定所述面元内的预设覆盖次数;
获取所述待测工区内包括的所述激发点的实测坐标信息和所述接收点的实测坐标信息;
根据所述激发点的实际坐标信息、所述接收点的实际坐标信息和所述面元的设计坐标信息,确定所述面元内的实际覆盖次数;
分析所述待测工区内预设数量的面元的预设覆盖次数与实际覆盖次数的符合度,确定所述待测工区内包括的所述激发点和所述接收点的位置质量;
其中,所述面元的设计坐标信息为根据所述激发点和所述接收点的位置质量要求,将所述面元按照预设面积的划分规则划分得到的平面的坐标信息;
所述根据所述激发点的设计坐标信息、所述接收点的设计坐标信息和所述面元的设计坐标信息,确定所述面元内的预设覆盖次数,包括:
根据所述激发点的设计坐标信息和所述接收点的设计坐标信息,确定所述激发点和所述接收点的设计中心点的设计坐标信息;
根据所述面元的设计坐标信息,统计所述面元内的设计中心点的个数,将所述设计中心点的个数作为预设覆盖次数;
所述根据所述激发点的实际坐标信息、所述接收点的实际坐标信息和所述面元的设计坐标信息,确定所述面元内的实际覆盖次数,包括:
根据所述激发点的实际坐标信息和所述接收点的实际坐标信息,确定所述激发点与接收点之间的实际中心点的实际坐标信息;
根据所述实际中心点的实际坐标信息和所述面元的设计坐标信息,确定所述实际中心点在所述面元内的个数,将所述实际中心点的个数作为实际覆盖次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析所述待测工区内预设数量的面元的预设覆盖次数与实际覆盖次数的符合度,确定所述待测工区内包括的所述激发点和所述接收点的位置质量,包括:
根据所述激发点的实际坐标信息和所述接收点的实际坐标信息,确定所述激发点和所述接收点之间的至少一个偏移距区间;
对于每个偏移距区间,依据所述偏移距区间内所有激发点的设计坐标信息和所有接收点的设计坐标信息计算得到所述偏移距区间内面元的预设覆盖次数;
对于每个偏移距区间,依据所述偏移距区间内所有激发点的实际坐标信息和所有接收点的实际坐标信息计算得到所述偏移距区间内面元的实际覆盖次数;
分析所述待测工区内的所述每个偏移距区间内面元的预设覆盖次数与实际覆盖次数的符合度,确定所述待测工区内所述偏移距区间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激发点的实际坐标信息和所述接收点的实际坐标信息,确定所述激发点和所述接收点之间的至少一个偏移距区间,包括:
任一激发点和接收点之间的偏移距是指根据所述激发点的实际坐标信息和所述接收点的实际坐标信息计算出所述激发点和所述接收点之间的距离;
所述偏移距区间是有利分析所述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划分的偏移距的范围;
根据勘探需要,将所述任一激发点和接收点之间的偏移距分为一个组或多个组,得到至少一个偏移距区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析所述待测工区内的所述每个偏移距区间内面元的预设覆盖次数与实际覆盖次数的符合度,确定所述待测工区内所述偏移距区间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包括:
对于每个偏移距区间,当所述偏移距区间内面元的实际覆盖次数与预设覆盖次数之间的差值在预设范围内时,确定所述偏移距区间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为达标;
当所述待测工区内的所有偏移距区间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为达标时,确定所述待测工区内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为达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析所述待测工区内预设数量的面元的预设覆盖次数与实际覆盖次数的符合度,确定所述待测工区内包括的所述激发点和所述接收点的位置质量,包括:
当所述待测工区内所有面元的实际覆盖次数与预设覆盖次数之间的差值符合设定的指标要求时,确定所述待测工区内包括的所述激发点和所述接收点的位置质量为达标,否则为不达标。
6.一种地震勘探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激发点和接收点位于待测工区内,所述待测工区被划分为预设数量的面元;所述待测工区包括至少一个激发点和至少一个接收点,所述面元的设计坐标信息为根据所述激发点和所述接收点的位置质量要求,将所述面元按照预设面积的划分规则划分得到的平面的坐标信息;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待测工区内包括的所述激发点的设计坐标信息、所述接收点的设计坐标信息以及所述面元的设计坐标信息;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激发点的设计坐标信息和所述接收点的设计坐标信息,确定所述激发点和所述接收点的设计中心点的设计坐标信息;根据所述面元的设计坐标信息,统计所述面元内的设计中心点的个数,将所述设计中心点的个数作为预设覆盖次数;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待测工区内包括的所述激发点的实测坐标信息和所述接收点的实测坐标信息;
第三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激发点的实际坐标信息和所述接收点的实际坐标信息,确定所述激发点与接收点之间的实际中心点的实际坐标信息;根据所述实际中心点的实际坐标信息和所述面元的设计坐标信息,确定所述实际中心点在所述面元内的个数,将所述实际中心点的个数作为实际覆盖次数;
第四确定模块,用于分析所述待测工区内预设数量的面元的预设覆盖次数与实际覆盖次数的符合度,确定所述待测工区内包括的所述激发点和所述接收点的位置质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确定模块,包括: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激发点的实际坐标信息和所述接收点的实际坐标信息,确定所述激发点和所述接收点之间的至少一个偏移距区间;
第一得到单元,用于对于每个偏移距区间,依据所述偏移距区间内所有激发点的设计坐标信息和所有接收点的设计坐标信息计算得到所述偏移距区间内面元的预设覆盖次数;
第二得到单元,用于对于每个偏移距区间,依据所述偏移距区间内所有激发点的实际坐标信息和所有接收点的实际坐标信息计算得到所述偏移距区间内面元的实际覆盖次数;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分析所述待测工区内的所述每个偏移距区间内面元的预设覆盖次数与实际覆盖次数的符合度,确定所述待测工区内所述偏移距区间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确定单元,用于任一激发点和接收点之间的偏移距是指根据所述激发点的实际坐标信息和所述接收点的实际坐标信息计算出所述激发点和所述接收点之间的距离;所述偏移距区间是有利分析所述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划分的偏移距的范围;根据勘探需要,将所述任一激发点和接收点之间的偏移距分为一个组或多个组,得到至少一个偏移距区间。
CN202010824011.7A 2020-08-17 2020-08-17 地震勘探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确定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1213020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24011.7A CN112130203B (zh) 2020-08-17 2020-08-17 地震勘探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确定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24011.7A CN112130203B (zh) 2020-08-17 2020-08-17 地震勘探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确定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30203A CN112130203A (zh) 2020-12-25
CN112130203B true CN112130203B (zh) 2023-11-10

Family

ID=738509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824011.7A Active CN112130203B (zh) 2020-08-17 2020-08-17 地震勘探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确定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130203B (zh)

Citation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297852A2 (en) * 1987-07-02 1989-01-04 Mobil Oil Corporation Method for real time display of marine seismic survey data coverage
US4878205A (en) * 1987-07-23 1989-10-31 Boris Gelchinsky Method of analyzing the structure of a medium, particularly useful for seismic prospecting
JP2011185692A (ja) * 2010-03-08 2011-09-22 Nec (China) Co Ltd 位置決め装置の異常変位を判定するためのシステム、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02455435A (zh) * 2010-10-22 2012-05-16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块状模板观测系统满覆盖自动布设方法
CN103605161A (zh) * 2013-10-29 2014-02-26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地震三维观测系统的共中心点面元属性的分析方法及装置
CN104330823A (zh) * 2014-11-19 2015-02-04 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确定垂直地震剖面观测参数的方法
CN104656126A (zh) * 2015-02-26 2015-05-27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生成地震观测系统的方法
CN105137479A (zh) * 2015-08-07 2015-12-09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面元覆盖次数的计算方法及装置
CN105467445A (zh) * 2015-12-15 2016-04-06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三维地震观测系统的建立方法及装置
CN105487117A (zh) * 2015-12-21 2016-04-13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三维地震观测系统优化方法及装置
CN105607115A (zh) * 2015-12-21 2016-05-25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炮点布设的方法和装置
CN106970414A (zh) * 2017-05-15 2017-07-21 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一种三维地震勘探特观群组设计系统
CN107065008A (zh) * 2016-12-08 2017-08-18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确定观测系统覆盖次数的方法及装置
CN107290776A (zh) * 2016-03-30 2017-10-24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以激发为中心的起伏地表弯线设计方法
CN107340534A (zh) * 2016-05-03 2017-11-10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三维地形坡度坡向的观测系统炮点优化设计方法
CN109298450A (zh) * 2018-11-07 2019-02-0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地震采集观测系统属性分析方法及装置
CN111239801A (zh) * 2020-04-03 2020-06-05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地震数据采集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297852A2 (en) * 1987-07-02 1989-01-04 Mobil Oil Corporation Method for real time display of marine seismic survey data coverage
US4878205A (en) * 1987-07-23 1989-10-31 Boris Gelchinsky Method of analyzing the structure of a medium, particularly useful for seismic prospecting
JP2011185692A (ja) * 2010-03-08 2011-09-22 Nec (China) Co Ltd 位置決め装置の異常変位を判定するためのシステム、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02455435A (zh) * 2010-10-22 2012-05-16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块状模板观测系统满覆盖自动布设方法
CN103605161A (zh) * 2013-10-29 2014-02-26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地震三维观测系统的共中心点面元属性的分析方法及装置
CN104330823A (zh) * 2014-11-19 2015-02-04 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确定垂直地震剖面观测参数的方法
CN104656126A (zh) * 2015-02-26 2015-05-27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生成地震观测系统的方法
CN105137479A (zh) * 2015-08-07 2015-12-09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面元覆盖次数的计算方法及装置
CN105467445A (zh) * 2015-12-15 2016-04-06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三维地震观测系统的建立方法及装置
CN105487117A (zh) * 2015-12-21 2016-04-13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三维地震观测系统优化方法及装置
CN105607115A (zh) * 2015-12-21 2016-05-25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炮点布设的方法和装置
CN107290776A (zh) * 2016-03-30 2017-10-24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以激发为中心的起伏地表弯线设计方法
CN107340534A (zh) * 2016-05-03 2017-11-10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三维地形坡度坡向的观测系统炮点优化设计方法
CN107065008A (zh) * 2016-12-08 2017-08-18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确定观测系统覆盖次数的方法及装置
CN106970414A (zh) * 2017-05-15 2017-07-21 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一种三维地震勘探特观群组设计系统
CN109298450A (zh) * 2018-11-07 2019-02-0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地震采集观测系统属性分析方法及装置
CN111239801A (zh) * 2020-04-03 2020-06-05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地震数据采集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观测系统压噪效果;陈刚等;《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第46卷(第5期);第681-685页 *
环渤海地区浅层多道地震数据的采集与处理;郝伟;《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基础科学辑》(2012年第04期);第1-64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30203A (zh) 2020-12-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734824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locating emitters
CN106597416A (zh) 一种地面GPS辅助的LiDAR数据高程差的误差修正方法
CN104422406A (zh) 平面度量测系统及方法
CN105093299A (zh) 一种基于炮检距向量片技术优化观测系统的方法及装置
CN101514980A (zh) 快速检测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及空间分布的方法与装置
US10598756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source location of a firearm discharge
CN105911563A (zh) 一种gps静态观测数据质量实时检测的方法
Lindstrom et al. GNSS interference detection and localization using a network of low cost front-end modules
CN103471532B (zh) 测量飞行器表面波纹度的系统以及相应方法
CN113360587B (zh) 一种基于gis技术的土地测绘设备及测绘方法
CN103486984A (zh) 一种风洞内型面同轴度的检测方法
CN105651311B (zh) 农机作业卫星导航自动驾驶精度的测试方法
CN104776827A (zh) Gps高程异常数据的粗差探测方法
Liu et al. A large scale 3D positioning method based on a network of rotating laser automatic theodolites
CN112130203B (zh) 地震勘探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16990746A (zh) 用于无线电监测测向系统及方法
CN209802285U (zh) 一种通信基站天线形变的监测系统
CN106093979A (zh) 一种检测导航接收机定位性能的方法和装置
CN108540926B (zh) 一种无线信号指纹的构建方法及装置
CN110986784A (zh) 基准坐标获取方法及其用途
CN114355114B (zh) 一种gis局部放电检测方法、装置、介质及终端设备
CN103324941B (zh) 一种基于临近距离的遥感分类图斑边界精度评价方法
CN104597513A (zh) 一种地球物理磁场大数据预处理值的获取方法
CN110231665B (zh) 基于重复线的捷联式航空重力测量精度评估方法
CN103853817A (zh) 基于gis的海量统计数据的空间奇异点发掘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