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65008A - 一种确定观测系统覆盖次数的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确定观测系统覆盖次数的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65008A
CN107065008A CN201611119914.5A CN201611119914A CN107065008A CN 107065008 A CN107065008 A CN 107065008A CN 201611119914 A CN201611119914 A CN 201611119914A CN 107065008 A CN107065008 A CN 1070650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id
observation station
line
postrotational
cove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111991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065008B (zh
Inventor
闫智慧
倪宇东
李扬胜
侯昆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BGP Inc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BGP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BGP Inc filed Critical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Priority to CN201611119914.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065008B/zh
Publication of CN1070650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650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0650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650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28Processing seismic data, e.g. for interpretation or for event detection
    • G01V1/30Analysi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ology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Investigating, Analyzing Materials By Fluorescence Or Luminescen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确定观测系统覆盖次数的方法及装置,所述观测系统建立于待测工区内,所述待测工区被划分为预设数量的网格,其中,所述方法包括:根据相邻两个接收点之间间隔的网格数量,在所述预设激发点和所述预设接收线上的第一个接收点之间的连线上确定第一观测点,并在所述预设激发点和所述预设接收线上的最后一个接收点之间的连线上确定第二观测点;统计所述第一观测点和所述第二观测点之间的连线穿过的网格,并对统计出的各个网格对应的覆盖次数进行调整。本申请提供的确定观测系统覆盖次数的方法及装置,能够提高计算覆盖次数的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确定观测系统覆盖次数的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确定观测系统覆盖次数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地震勘探中多次覆盖、水平叠加技术至关重要。多次覆盖的前提条件是假设地下介质是水平、层状、均匀的,该技术通过地震波对地下每个反射点进行多次、重复的观测,从而获取地下信息。覆盖次数是指一个面元网格内参与叠加的炮检对数,与处理得到的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密切相关。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中,在低信噪比地区,增加覆盖次数是提高资料信噪比重要方法,所以在地震勘探采集设计工作中,覆盖次数是评价一个观测系统的重要指标。观测系统的覆盖次数通常可以由观测系统中各个面元网格对应的覆盖次数来确定。常规计算各个面元网格中覆盖次数的方法是在每个激发点和每个接收点之间进行连线,然后确定连线的中点所处的位置,然后将中点所处位置处的面元网格中的覆盖次数加1。
现有技术中这种计算覆盖次数的方法通常耗时较长,特别是目前地震采集中激发点个数越来越多(多达百万炮),每炮的接收道数(多达10万道)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覆盖次数计算一次需要几十分钟,严重拖延了采集设计工作的进度。
应该注意,上面对技术背景的介绍只是为了方便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并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而阐述的。不能仅仅因为这些方案在本申请的背景技术部分进行了阐述而认为上述技术方案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确定观测系统覆盖次数的方法及装置,能够提高计算覆盖次数的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一方面提供一种确定观测系统覆盖次数的方法,所述观测系统建立于待测工区内,所述待测工区被划分为预设数量的网格;所述观测系统包括至少一条激发线和至少一条接收线,各条接收线上等间隔分布有多个接收点,相邻两个接收点之间间隔的网格数量为2,所述方法包括:根据相邻两个接收点之间间隔的网格数量,在所述预设激发点和所述预设接收线上的第一个接收点之间的连线上确定第一观测点,并在所述预设激发点和所述预设接收线上的最后一个接收点之间的连线上确定第二观测点;统计所述第一观测点和所述第二观测点之间的连线穿过的网格,并对统计出的各个网格对应的覆盖次数进行调整。
进一步地,按照下述公式确定所述第一观测点:
iX1=[(Xs+Xr1)/2-X0]/Dx
iY1=[(Ys+Yr1)/2-Y0]/Dy
其中,iX1表示所述第一观测点的横向网格坐标,Xs表示旋转后的所述预设激发点的横坐标,Xr1表示旋转后的所述第一接收点的横坐标,X0表示原点横坐标,Dx表示网格的横向长度,iY1表示所述第一观测点的纵向网格坐标,Ys表示旋转后的所述预设激发点的纵坐标,Yr1表示旋转后的所述第一接收点的纵坐标,Y0表示原点纵坐标,Dy表示网格的纵向长度。
进一步地,按照下述公式确定所述第二观测点:
iX2=[(Xs+Xr2)/2-X0]/Dx
iY2=[(Ys+Yr2)/2-Y0]/Dy
其中,iX2表示所述第二观测点的横向网格坐标,Xs表示旋转后的所述预设激发点的横坐标,Xr2表示旋转后的所述第二接收点的横坐标,X0表示原点横坐标,Dx表示网格的横向长度,iY2表示所述第二观测点的纵向网格坐标,Ys表示旋转后的所述预设激发点的纵坐标,Yr2表示旋转后的所述第二接收点的纵坐标,Y0表示原点纵坐标,Dy表示网格的纵向长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观测点和所述第二观测点之间的连线穿过的网格按照下述方式确定:当所述第一观测点和所述第二观测点之间的连线与目标网格的任意一边相交时,将所述目标网格作为所述第一观测点和所述第二观测点之间的连线穿过的网格。
进一步地,对统计出的各个网格对应的覆盖次数进行调整具体包括:将统计出的各个网格对应的覆盖次数增加一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确定观测系统覆盖次数的装置,所述观测系统建立于待测工区内,所述待测工区被划分为预设数量的网格;所述观测系统包括至少一条激发线和至少一条接收线,各条接收线上等间隔分布有多个接收点,相邻两个接收点之间间隔的网格数量为2,所述装置包括:观测点确定单元,用于根据相邻两个接收点之间间隔的网格数量,在所述预设激发点和所述预设接收线上的第一个接收点之间的连线上确定第一观测点,并在所述预设激发点和所述预设接收线上的最后一个接收点之间的连线上确定第二观测点;覆盖次数调整单元,用于统计所述第一观测点和所述第二观测点之间的连线穿过的网格,并对统计出的各个网格对应的覆盖次数进行调整。
进一步地,所述观测点确定单元按照下述公式确定所述第一观测点:
iX1=[(Xs+Xr1)/2-X0]/Dx
iY1=[(Ys+Yr1)/2-Y0]/Dy
其中,iX1表示所述第一观测点的横向网格坐标,Xs表示旋转后的所述预设激发点的横坐标,Xr1表示旋转后的所述第一接收点的横坐标,X0表示原点横坐标,Dx表示网格的横向长度,iY1表示所述第一观测点的纵向网格坐标,Ys表示旋转后的所述预设激发点的纵坐标,Yr1表示旋转后的所述第一接收点的纵坐标,Y0表示原点纵坐标,Dy表示网格的纵向长度。
进一步地,所述观测点确定单元按照下述公式确定所述第二观测点:
iX2=[(Xs+Xr2)/2-X0]/Dx
iY2=[(Ys+Yr2)/2-Y0]/Dy
其中,iX2表示所述第二观测点的横向网格坐标,Xs表示旋转后的所述预设激发点的横坐标,Xr2表示旋转后的所述第二接收点的横坐标,X0表示原点横坐标,Dx表示网格的横向长度,iY2表示所述第二观测点的纵向网格坐标,Ys表示旋转后的所述预设激发点的纵坐标,Yr2表示旋转后的所述第二接收点的纵坐标,Y0表示原点纵坐标,Dy表示网格的纵向长度。
进一步地,所述覆盖次数调整单元具体包括:穿过网格确定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观测点和所述第二观测点之间的连线与目标网格的任意一边相交时,将所述目标网格作为所述第一观测点和所述第二观测点之间的连线穿过的网格。
进一步地,所述覆盖次数调整单元具体包括:次数增加模块,用于将统计出的各个网格对应的覆盖次数增加一次。
由以上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技术方案可见,本申请在确定观测系统的覆盖次数时,仅仅需要确定激发点与接收线上第一个接收点之间的连线上的第一观测点以及激发点与接收线上最后一个接收点之间的连线上的第二观测点,然后便可以直接根据两个观测点之间的连线穿过的网格来确定观测系统的覆盖次数。假设观测系统共计有N个激发点和M个接收点,按照现有技术的方案需要经过N*M次计算,才能最终确定观测系统的覆盖次数。而本申请的方案只需要经过N*2次计算,便可以确定观测系统的覆盖次数。由此可见,本申请提供的确定观测系统覆盖次数的方法及装置,能够极大地提高计算覆盖次数的效率。
参照后文的说明和附图,详细公开了本申请的特定实施方式,指明了本申请的原理可以被采用的方式。应该理解,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在范围上并不因而受到限制。在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条款的范围内,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包括许多改变、修改和等同。
针对一种实施方式描述和/或示出的特征可以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在一个或更多个其它实施方式中使用,与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相组合,或替代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
应该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在本文使用时指特征、整件、步骤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更多个其它特征、整件、步骤或组件的存在或附加。
附图说明
所包括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实施方式的进一步的理解,其构成了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例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与文字描述一起来阐释本申请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确定观测系统覆盖次数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确定观测系统覆盖次数的原理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确定观测系统覆盖次数的装置的功能模块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确定观测系统覆盖次数的方法。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观测系统建立于待测工区内。请参阅图2,所述待测工区可以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分隔线被划分为预设数量的网格。所述观测系统可以包括至少一条激发线和至少一条接收线,各条接收线上等间隔分布有多个接收点。如图2所示,S可以表示激发点,R可以表示接收点。在本实施方式中,相邻两个接收点之间间隔的网格数量为2,在确定观测系统的覆盖次数时,可以统计各个网格对应的覆盖次数。在统计各个网格对应的覆盖次数时,可以针对每个激发点,逐一考虑每条接收线的情况。
请参阅图1,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确定观测系统覆盖次数的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1:根据相邻两个接收点之间间隔的网格数量,在所述预设激发点和所述预设接收线上的第一个接收点之间的连线上确定第一观测点,并在所述预设激发点和所述预设接收线上的最后一个接收点之间的连线上确定第二观测点。
请参阅图2,相连两个接收点之间的网格数量可以为2。在本实施方式中,确定的所述网格数量可以作为确定第一观测点和第二观测点位置的依据。具体地,可以按照下述公式确定所述第一观测点:
iX1=[(Xs+Xr1)/2-X0]/Dx
iY1=[(Ys+Yr1)/2-Y0]/Dy
其中,iX1表示所述第一观测点的横向网格坐标,Xs表示旋转后的所述预设激发点的横坐标,Xr1表示旋转后的所述第一接收点的横坐标,X0表示原点横坐标,Dx表示网格的横向长度,iY1表示所述第一观测点的纵向网格坐标,Ys表示旋转后的所述预设激发点的纵坐标,Yr1表示旋转后的所述第一接收点的纵坐标,Y0表示原点纵坐标,Dy表示网格的纵向长度。
同样地,可以按照下述公式确定所述第二观测点:
iX2=[(Xs+Xr2)/2-X0]/Dx
iY2=[(Ys+Yr2)/2-Y0]/Dy
其中,iX2表示所述第二观测点的横向网格坐标,Xs表示旋转后的所述预设激发点的横坐标,Xr2表示旋转后的所述第二接收点的横坐标,X0表示原点横坐标,Dx表示网格的横向长度,iY2表示所述第二观测点的纵向网格坐标,Ys表示旋转后的所述预设激发点的纵坐标,Yr2表示旋转后的所述第二接收点的纵坐标,Y0表示原点纵坐标,Dy表示网格的纵向长度。
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观测点W1正好在预设激发点和第一个接收点之间连线的中点位置处。同样地,所述第二观测点W2也正好在预设激发点和最后一个接收点之间连线的中点位置处。这样,第一观测点和第二观测点之间的连线便平行于所述预设接收线。
S2:统计所述第一观测点和所述第二观测点之间的连线穿过的网格,并对统计出的各个网格对应的覆盖次数进行调整。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观测点和第二观测点之间的连线穿过的网格的数量正好与所述预设接收线上接收点的数量一致。基于此,所述第一观测点和第二观测点之间的连线穿过的网格中的每个网格就正好可以对应所述预设接收线上的一个接收点,这就保证了所述预设激发点与所述预设接收线上的各个接收点之间的连线上的观测点正好落入所述第一观测点和第二观测点之间的连线穿过的网格中。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只需要针对预设接收线上的第一个接收点和最后一个接收点,确定出预设激发点与接收点之间连线上的观测点(也就是第一观测点和第二观测点)。然后可以统计所述第一观测点和所述第二观测点之间的连线穿过的网格,并对统计出的各个网格对应的覆盖次数进行调整。
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第一观测点和所述第二观测点之间的连线与目标网格的任意一边相交时,可以将所述目标网格作为所述第一观测点和所述第二观测点之间的连线穿过的网格。
在统计出所述第一观测点和所述第二观测点之间的连线穿过的网格后,可以将统计出的各个网格对应的覆盖次数增加一次,从而完成对所述预设激发点和所述预设接收线之间覆盖次数的计算过程。
在本实施方式中,后续可以针对另一个激发点和另一条接收线,重复上述S1至S2的过程,直至所述观测系统中的每个激发点和每条接收线均完成计算为止。这样,在每次计算过程中,与激发点相接近的网格中,重复增加的覆盖次数会比较多,而在远离激发点的网格中,重复增加的覆盖次数会比较少,从而形成了覆盖次数从激发点向外辐射的方向逐渐减少的场景。
本申请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确定观测系统覆盖次数的装置。如图2所示,所述观测系统建立于待测工区内,所述待测工区被划分为预设数量的网格;所述观测系统包括至少一条激发线和至少一条接收线,各条接收线上等间隔分布有多个接收点,相邻两个接收点之间间隔的网格数量为2。请参阅图3,所述装置包括:
观测点确定单元100,用于根据相邻两个接收点之间间隔的网格数量,在所述预设激发点和所述预设接收线上的第一个接收点之间的连线上确定第一观测点,并在所述预设激发点和所述预设接收线上的最后一个接收点之间的连线上确定第二观测点;
覆盖次数调整单元200,用于统计所述第一观测点和所述第二观测点之间的连线穿过的网格,并对统计出的各个网格对应的覆盖次数进行调整。
在本申请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观测点确定单元100可以按照下述公式确定所述第一观测点:
iX1=[(Xs+Xr1)/2-X0]/Dx
iY1=[(Ys+Yr1)/2-Y0]/Dy
其中,iX1表示所述第一观测点的横向网格坐标,Xs表示旋转后的所述预设激发点的横坐标,Xr1表示旋转后的所述第一接收点的横坐标,X0表示原点横坐标,Dx表示网格的横向长度,iY1表示所述第一观测点的纵向网格坐标,Ys表示旋转后的所述预设激发点的纵坐标,Yr1表示旋转后的所述第一接收点的纵坐标,Y0表示原点纵坐标,Dy表示网格的纵向长度。
在本申请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观测点确定单元100可以按照下述公式确定所述第二观测点:
iX2=[(Xs+Xr2)/2-X0]/Dx
iY2=[(Ys+Yr2)/2-Y0]/Dy
其中,iX2表示所述第二观测点的横向网格坐标,Xs表示旋转后的所述预设激发点的横坐标,Xr2表示旋转后的所述第二接收点的横坐标,X0表示原点横坐标,Dx表示网格的横向长度,iY2表示所述第二观测点的纵向网格坐标,Ys表示旋转后的所述预设激发点的纵坐标,Yr2表示旋转后的所述第二接收点的纵坐标,Y0表示原点纵坐标,Dy表示网格的纵向长度。
在本申请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覆盖次数调整单元200具体包括:
穿过网格确定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观测点和所述第二观测点之间的连线与目标网格的任意一边相交时,将所述目标网格作为所述第一观测点和所述第二观测点之间的连线穿过的网格。
在本申请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覆盖次数调整单元200具体包括:
次数增加模块,用于将统计出的各个网格对应的覆盖次数增加一次。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个功能模块的具体实现方式均与步骤S1至S2中的描述一致,这里便不再赘述。
由以上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技术方案可见,本申请在确定观测系统的覆盖次数时,仅仅需要确定激发点与接收线上第一个接收点之间的连线上的第一观测点以及激发点与接收线上最后一个接收点之间的连线上的第二观测点,然后便可以直接根据两个观测点之间的连线穿过的网格来确定观测系统的覆盖次数。假设观测系统共计有N个激发点和M个接收点,按照现有技术的方案需要经过N*M次计算,才能最终确定观测系统的覆盖次数。而本申请的方案只需要经过N*2次计算,便可以确定观测系统的覆盖次数。由此可见,本申请提供的确定观测系统覆盖次数的方法及装置,能够极大地提高计算覆盖次数的效率。
上面对本申请的各种实施方式的描述以描述的目的提供给本领域技术人员。其不旨在是穷举的、或者不旨在将本发明限制于单个公开的实施方式。如上所述,本申请的各种替代和变化对于上述技术所属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虽然已经具体讨论了一些另选的实施方式,但是其它实施方式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本领域技术人员相对容易得出。本申请旨在包括在此已经讨论过的本发明的所有替代、修改、和变化,以及落在上述申请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其它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方式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方式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方式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
虽然通过实施方式描绘了本申请,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道,本申请有许多变形和变化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希望所附的权利要求包括这些变形和变化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

Claims (10)

1.一种确定观测系统覆盖次数的方法,所述观测系统建立于待测工区内,所述待测工区被划分为预设数量的网格;所述观测系统包括至少一条激发线和至少一条接收线,各条接收线上等间隔分布有多个接收点,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接收点之间间隔的网格数量为2,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相邻两个接收点之间间隔的网格数量,在所述预设激发点和所述预设接收线上的第一个接收点之间的连线上确定第一观测点,并在所述预设激发点和所述预设接收线上的最后一个接收点之间的连线上确定第二观测点;
统计所述第一观测点和所述第二观测点之间的连线穿过的网格,并对统计出的各个网格对应的覆盖次数进行调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照下述公式确定所述第一观测点:
iX1=[(Xs+Xr1)/2-X0]/Dx
iY1=[(Ys+Yr1)/2-Y0]/Dy
其中,iX1表示所述第一观测点的横向网格坐标,Xs表示旋转后的所述预设激发点的横坐标,Xr1表示旋转后的所述第一接收点的横坐标,X0表示原点横坐标,Dx表示网格的横向长度,iY1表示所述第一观测点的纵向网格坐标,Ys表示旋转后的所述预设激发点的纵坐标,Yr1表示旋转后的所述第一接收点的纵坐标,Y0表示原点纵坐标,Dy表示网格的纵向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照下述公式确定所述第二观测点:
iX2=[(Xs+Xr2)/2-X0]/Dx
iY2=[(Ys+Yr2)/2-Y0]/Dy
其中,iX2表示所述第二观测点的横向网格坐标,Xs表示旋转后的所述预设激发点的横坐标,Xr2表示旋转后的所述第二接收点的横坐标,X0表示原点横坐标,Dx表示网格的横向长度,iY2表示所述第二观测点的纵向网格坐标,Ys表示旋转后的所述预设激发点的纵坐标,Yr2表示旋转后的所述第二接收点的纵坐标,Y0表示原点纵坐标,Dy表示网格的纵向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观测点和所述第二观测点之间的连线穿过的网格按照下述方式确定:
当所述第一观测点和所述第二观测点之间的连线与目标网格的任意一边相交时,将所述目标网格作为所述第一观测点和所述第二观测点之间的连线穿过的网格。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统计出的各个网格对应的覆盖次数进行调整具体包括:
将统计出的各个网格对应的覆盖次数增加一次。
6.一种确定观测系统覆盖次数的装置,所述观测系统建立于待测工区内,所述待测工区被划分为预设数量的网格;所述观测系统包括至少一条激发线和至少一条接收线,各条接收线上等间隔分布有多个接收点,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接收点之间间隔的网格数量为2,所述装置包括:
观测点确定单元,用于根据相邻两个接收点之间间隔的网格数量,在所述预设激发点和所述预设接收线上的第一个接收点之间的连线上确定第一观测点,并在所述预设激发点和所述预设接收线上的最后一个接收点之间的连线上确定第二观测点;
覆盖次数调整单元,用于统计所述第一观测点和所述第二观测点之间的连线穿过的网格,并对统计出的各个网格对应的覆盖次数进行调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观测点确定单元按照下述公式确定所述第一观测点:
iX1=[(Xs+Xr1)/2-X0]/Dx
iY1=[(Ys+Yr1)/2-Y0]/Dy
其中,iX1表示所述第一观测点的横向网格坐标,Xs表示旋转后的所述预设激发点的横坐标,Xr1表示旋转后的所述第一接收点的横坐标,X0表示原点横坐标,Dx表示网格的横向长度,iY1表示所述第一观测点的纵向网格坐标,Ys表示旋转后的所述预设激发点的纵坐标,Yr1表示旋转后的所述第一接收点的纵坐标,Y0表示原点纵坐标,Dy表示网格的纵向长度。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观测点确定单元按照下述公式确定所述第二观测点:
iX2=[(Xs+Xr2)/2-X0]/Dx
iY2=[(Ys+Yr2)/2-Y0]/Dy
其中,iX2表示所述第二观测点的横向网格坐标,Xs表示旋转后的所述预设激发点的横坐标,Xr2表示旋转后的所述第二接收点的横坐标,X0表示原点横坐标,Dx表示网格的横向长度,iY2表示所述第二观测点的纵向网格坐标,Ys表示旋转后的所述预设激发点的纵坐标,Yr2表示旋转后的所述第二接收点的纵坐标,Y0表示原点纵坐标,Dy表示网格的纵向长度。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覆盖次数调整单元具体包括:
穿过网格确定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观测点和所述第二观测点之间的连线与目标网格的任意一边相交时,将所述目标网格作为所述第一观测点和所述第二观测点之间的连线穿过的网格。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覆盖次数调整单元具体包括:
次数增加模块,用于将统计出的各个网格对应的覆盖次数增加一次。
CN201611119914.5A 2016-12-08 2016-12-08 一种确定观测系统覆盖次数的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0706500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119914.5A CN107065008B (zh) 2016-12-08 2016-12-08 一种确定观测系统覆盖次数的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119914.5A CN107065008B (zh) 2016-12-08 2016-12-08 一种确定观测系统覆盖次数的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65008A true CN107065008A (zh) 2017-08-18
CN107065008B CN107065008B (zh) 2019-02-15

Family

ID=596195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119914.5A Active CN107065008B (zh) 2016-12-08 2016-12-08 一种确定观测系统覆盖次数的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065008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30203A (zh) * 2020-08-17 2020-12-25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地震勘探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确定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999879B2 (en) * 2003-05-14 2006-02-14 Exxonmobil Upstream Research Company Method for controlling seismic coverage using decision theory
CN102455435A (zh) * 2010-10-22 2012-05-16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块状模板观测系统满覆盖自动布设方法
CN103454680A (zh) * 2013-08-27 2013-12-18 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Walk-away VSP观测系统垂向覆盖次数的计算方法
CN104199083A (zh) * 2014-08-29 2014-12-10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确定宽线地震观测系统的方法和装置
CN105137479A (zh) * 2015-08-07 2015-12-09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面元覆盖次数的计算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999879B2 (en) * 2003-05-14 2006-02-14 Exxonmobil Upstream Research Company Method for controlling seismic coverage using decision theory
CN102455435A (zh) * 2010-10-22 2012-05-16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块状模板观测系统满覆盖自动布设方法
CN103454680A (zh) * 2013-08-27 2013-12-18 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Walk-away VSP观测系统垂向覆盖次数的计算方法
CN104199083A (zh) * 2014-08-29 2014-12-10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确定宽线地震观测系统的方法和装置
CN105137479A (zh) * 2015-08-07 2015-12-09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面元覆盖次数的计算方法及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李庆珍 等: ""三维观测系统中横向覆盖次数及CDP间隔的计算方法"", 《物探与化探》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30203A (zh) * 2020-08-17 2020-12-25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地震勘探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12130203B (zh) * 2020-08-17 2023-11-10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地震勘探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质量确定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65008B (zh) 2019-0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93299B (zh) 一种基于炮检距向量片技术优化观测系统的方法及装置
CN103745018B (zh) 一种多平台点云数据融合方法
SA520410962B1 (ar) تقدير متعدد داخلي للظواهر الزلزالية المنعكسة
CN103645503B (zh) 一种三维时间域照明分析及振幅补偿方法
CN103399300B (zh) 波包叠加微地震地面定位方法
CN105093319B (zh) 基于三维地震数据的地面微地震静校正方法
CN107678057B (zh) 三维地震中确定或优化检波器或设备投入量及排布的方法
CN104483705A (zh) 一种三维剩余静校正方法
CN109188506A (zh) 一种适用于高铁隧底地震ct的纯地表三维观测系统
CN105093297B (zh) 一种微地震定位精度的质量控制方法
CN107608005A (zh) 一种异常地质探测解析装置、方法及系统
CN105866833A (zh) Vsp-cdp叠加方法及三维vsp覆盖次数计算方法
CN106842302B (zh) 一种批量编辑初至的方法及装置
CN102854532B (zh) 三维叠前炮检域随机噪声压制方法
CN104345336B (zh) 一种基于目标区域照明度的观测系统优化方法
CN102998698B (zh) 一种束状海底电缆宽方位角地震数据采集方法
CN103605158B (zh) 一种最大炮检距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05425286A (zh) 地震走时获取方法及基于其的井间地震走时层析成像方法
CN109034499A (zh) 机场场区土石方平衡调配优化方法
CN107065008B (zh) 一种确定观测系统覆盖次数的方法及装置
CN104330823A (zh) 确定垂直地震剖面观测参数的方法
CN102636813A (zh) 一种用于处理物探地震数据的动校正拉伸切除方法
CN102778689A (zh) 一种宽弯线地震资料地下反射线建立方法
CN103645501A (zh) 最大炮检距确定方法
CN107831533A (zh) 基于能量统计的采集方案检波器排列长度定量分析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