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23940A - 液体喷射头及其制造方法、液体喷射装置、流道结构体 - Google Patents

液体喷射头及其制造方法、液体喷射装置、流道结构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23940A
CN112123940A CN202010564268.3A CN202010564268A CN112123940A CN 112123940 A CN112123940 A CN 112123940A CN 202010564268 A CN202010564268 A CN 202010564268A CN 112123940 A CN112123940 A CN 1121239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elastic member
opening
flow path
communication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6426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123940B (zh
Inventor
中岛吉纪
村上健太郎
菅原德起
大胁宽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1239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239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1239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239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96Ink pumps, ink val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1433Structure of nozzle plat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14201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14201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 B41J2/14233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of film type, deformed by bending and disposed on a diaphrag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Production of nozzles
    • B41J2/1607Production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Production of nozzles
    • B41J2/162Manufacturing of the nozzle plat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Production of nozzles
    • B41J2/1621Manufacturing processes
    • B41J2/1632Manufacturing processes machin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17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 B41J2/16552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using cleaning flui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63Ink fil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14201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 B41J2/14233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of film type, deformed by bending and disposed on a diaphragm
    • B41J2002/14241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of film type, deformed by bending and disposed on a diaphragm having a cover around the piezoelectric thin film ele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002/14419Manifol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202/00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or thermal heads
    • B41J2202/01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heads
    • B41J2202/05Heads having a valv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Ink Jet (AREA)
  • Particle Formation And Scattering Control In Inkjet Prin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装置、流道结构体以及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降低了异物从液体喷射头的清洗用的空间进入喷嘴的可能性。本发明的液体喷射头具备:喷嘴,其喷射液体;液体流道,其与所述喷嘴连通;连通室,其具有能够与大气连通的连通口;隔壁部,其被设置在所述液体流道与所述连通室之间,且具有使所述液体流道与所述连通室连通的开口部;弹性部件,其将所述开口部封闭。

Description

液体喷射头及其制造方法、液体喷射装置、流道结构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装置、流道结构体以及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提出有一种从喷嘴对印刷用纸等的介质喷射液体的技术。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在与喷嘴连通的油墨通道的壁面上形成有清洗用的通道(以下,称为“清洗通道”)的喷墨头。清洗通道从油墨通道起延伸直至被形成在头主体的外装面上的开口为止。通过使清洗液在清洗通道中流通,从而使喷嘴的内部被清洗。当清洗完成时,被形成在头主体的外装面上的开口通过封闭部件而被封闭。
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在于清洗后清洗通道的开口通过封闭部件而被封闭的阶段中,清洗通道中会残留有空气。此外,通过清洗液的流动,从而存在从喷嘴的内部移动来的尘垢残留在清洗通道中的可能性。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即使在喷墨头被使用的阶段中,被维持着喷嘴与清洗通道连通的状态。因此,存在因残留于清洗通道中的气泡或者尘垢等的异物移动至喷嘴的附近,从而引起液体的喷射不良的可能性。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3-5947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以上的课题,一个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头,具备:喷嘴,其喷射液体;液体流道,其与所述喷嘴连通;连通室,其具有能够与大气连通的连通口;隔壁部,其被设置在所述液体流道与所述连通室之间,且具有使所述液体流道与所述连通室连通的开口部;弹性部件,其将所述开口部封闭。
一个方式所涉及的流道结构体,具备:液体流道,其与喷射液体的喷嘴连通;连通室,其能够与大气连通;隔壁部,其被设置在所述液体流道与所述连通室之间,且具有使所述液体流道与所述连通室连通的开口部;弹性部件,其将所述开口部封闭。
一个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在该方法中,所述液体喷射头具备:喷嘴,其喷射液体;液体流道,其与所述喷嘴连通;连通室,其具有能够与大气连通的连通口;隔壁部,其被设置在所述液体流道与所述连通室之间,且具有使所述液体流道与所述连通室连通的开口部;弹性部件,其被收纳于所述连通室中,在所述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中,通过经由所述喷嘴、所述液体流道和所述开口部而向所述连通室供给清洗液并从所述连通口排出所述清洗液,从而对所述喷嘴以及所述液体流道进行清洗,并通过经由所述连通口而向所述连通室供给气体,从而将所述弹性部件压入到所述开口部中。
附图说明
图1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射装置的结构图。
图2为液体喷射头的剖视图。
图3为液体喷射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4为将连通室的附近放大了的剖视图。
图5为着眼于开口部的剖视图。
图6为对隔断部件的结构进行例示的三视图。
图7为将弹性部件从轴部件上分离了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8为液体喷射头的清洗工序的说明图。
图9为清洗工序中的弹性部件的示意图。
图10为将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连通室的附近放大了的剖视图。
图11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弹性部件的侧视图。
图12为将第三实施方式中的连通室的附近放大了的剖视图。
图13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弹性部件的剖视图。
图14为第四实施方式中的轴部件的局部的立体图。
图15为第五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喷射头的剖视图。
图16为变形例中的隔断部件的侧视图。
图17为将变形例中的连通室的附近放大了的剖视图。
图18为变形例中的隔断部件的侧视图。
图19为将变形例中的连通室的附近放大了的剖视图。
图20为将变形例中的弹性部件插入到开口部中的工序的说明图。
图21为将变形例中的连通室的附近放大了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A:第一实施方式
图1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射装置100的局部的结构图。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100为,对介质11喷射作为液体的一个示例的油墨的液滴的喷墨方式的印刷装置。介质11为,例如印刷纸张。但是,也可以利用例如树脂薄膜或者布帛等的任意材质的印刷对象来作为介质11。在液体喷射装置100中设置有液体容器12。液体容器12对油墨进行贮留。例如,以能够在液体喷射装置100上进行拆装的墨盒、由可挠性的薄膜形成的袋状的油墨袋、或者能够对油墨进行补充的油墨罐可作为液体容器12来利用。另外,被贮留于液体容器12中的油墨的种类数量是任意的。
如图1所例示的那样,液体喷射装置100具备:控制单元21、输送机构22、移动机构23和液体喷射头24。控制单元21例如包括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或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等的处理电路和半导体存储器等的存储电路,并且所述控制单元21对液体喷射装置100的各个要素进行控制。
输送机构22在由控制单元21实施的控制下,沿着Y轴而对介质11进行输送。移动机构23在由控制单元21实施的控制下,使液体喷射头24沿着X轴进行往返。X轴和Y轴相互正交。第一实施方式的移动机构23具备对液体喷射头24进行收纳的大致箱型的输送体231、和被固定有输送体231的无接头带232。另外,也能够采用将多个液体喷射头24搭载于输送体231上的结构、或者将液体容器12与液体喷射头24一起搭载于输送体231上的结构。
液体喷射头24在由控制单元21实施的控制下,将从液体容器12被供给的油墨从多个喷嘴向介质11进行喷射。通过以与由输送机构22进行的介质11的输送以及输送体231的反复性的往返并行的方式使各个液体喷射头24向介质11喷射油墨,从而在介质11的表面上形成图像。
液体喷射头24具备流道结构体30和液体喷射单元40。流道结构体30为,被形成有用于将从液体容器12供给的油墨向液体喷射单元40进行供给的流道的结构体。在液体喷射单元40中,从多个喷嘴的每一个喷射从流道结构体30被供给的油墨。
图2为液体喷射头24的剖视图。图3为液体喷射单元40的分解立体图。图2中所图示的液体喷射单元40的剖面相当于图3中的a-a线的剖面。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假设了与X-Y平面正交的Z轴。Z轴的方向相当于铅直方向。
如图3所例示的那样,液体喷射单元40具备沿着Y轴而排列的多个喷嘴N。多个喷嘴N被划分为,以相互隔开间隔的方式而并排设置的第一喷嘴列L1和第二喷嘴列L2。第一喷嘴列L1以及第二喷嘴列L2各自为,沿着Y轴而排列成直线状的多个喷嘴N的集合。如根据图2所理解的那样,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单元40为,与第一喷嘴列L1的各个喷嘴N相关联的要素和与第二喷嘴列L2的各个喷嘴N相关联的要素以隔着与Y-Z平面平行的平面即基准面O而大致面对称的方式被设置的结构。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重点对与第一喷嘴列L1相对应的要素进行说明,并适当地省略与第二喷嘴列L2相对应的要素的说明。
如图2以及图3所例示的那样,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单元40具备:第一基板41、第二基板42、振动板43、多个压电元件44、密封板45、筐体部46、喷嘴板47、可塑性部48。相对于第一基板41而在Z轴的负方向上设置有第二基板42、振动板43、多个压电元件44、密封板45和筐体部46,相对于第一基板41而在Z轴的正方向上设置有喷嘴板47和可塑性部48。喷嘴板47为,被形成有构成第一喷嘴列L1以及第二喷嘴列L2的多个喷嘴N的板状部件。
如图2以及图3所例示的那样,在第一基板41中,形成有第一空间411、多条第一供给通道412、多条第二供给通道413、和中继流道414。第一空间411为,被形成为沿着Y轴的长条状的开口。第一供给通道412以及第二供给通道413为,针对每个喷嘴N而被形成的贯穿孔。中继流道414为,以跨及多个喷嘴N的方式被形成为沿着Y轴的长条状的空间,并且使第一空间411和多条第一供给通道412相互连通。多条第二供给通道413分别在俯视观察时与对应于该第二供给通道413的一个喷嘴N重叠。
如图2以及图3所例示的那样,在第二基板42上形成有多个压力室C。压力室C为,针对每个喷嘴N而被形成、且在俯视观察时沿着X轴的长条状的空间。多个压力室C沿着Y轴而排列。
如图3所例示的那样,在第二基板42中的与第一基板41为相反一侧的表面上,设置有能够弹性变形的振动板43。振动板43为,在从Z轴方向进行观察的俯视观察时被形成为沿着Y轴的长条的矩形形状的板状部件。如根据图2以及图3所理解的那样,压力室C为,位于第一基板41与振动板43之间的空间。如图2所例示的那样,压力室C与第一供给通道412以及第二供给通道413连通。因此,压力室C经由第一供给通道412和中继流道414而与液体贮留室R连通,并且经由第二供给通道413而与喷嘴N连通。
如图2以及图3所例示的那样,在振动板43中的Z轴负方向的表面上,针对每个压力室C而形成有压电元件44。压电元件44为,在俯视观察时沿着X轴的长条状的驱动元件。多个压电元件44沿着Y轴而排列。各个压电元件44通过根据施加电压而发生变形,从而使压力室C的压力发生变化。压电元件44通过使压力室C内的压力发生变化,从而使压力室C内的油墨从喷嘴N被喷射。密封板45为,对多个压电元件44进行保护且对第二基板42以及振动板43的机械强度进行加强的结构体,并且例如通过粘合剂而被固定在振动板43的表面上。另外,也可以通过利用例如蚀刻而选择性地去除第二基板42的厚度方向的一部分,从而形成压力室C。即,也可以一体地形成第二基板42和振动板43。此外,也可以代替压电元件44而采用发热元件作为驱动元件。
图3的筐体部46为,用于对向多个压力室C供给的油墨进行贮留的壳体,并且例如通过树脂材料的注塑成型而被形成。如图2所例示的那样,在筐体部46中形成有供给口461和第二空间462。供给口461为,从流道结构体30供给油墨的管路,并且与第二空间462连通。如图2所例示的那样,第一基板41的第一空间411与筐体部46的第二空间462相互连通。由第一空间411和第二空间462构成的空间作为对向多个压力室C供给的油墨进行贮留的液体贮留室R而发挥功能。从流道结构体30被供给并穿过供给口461的油墨被贮留于液体贮留室R中。被贮留于液体贮留室R中的油墨从中继流道414起向各个第一供给通道412分支,从而并列地被供给以及充填至多个压力室C中。可塑性部48为,构成液体贮留室R的壁面的可挠性的薄膜,并且吸收液体贮留室R内的油墨的压力变动。
如图2所例示的那样,在流道结构体30的内部,形成有包括供给流道31、贮留液室32、液体流道33、连通室34和连通流道35在内的流道。此外,在流道结构体30的外壁面上,形成有导入口36、排出口37和开放口38。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流道结构体30中,形成有与第一喷嘴列L1以及第二喷嘴列L2相对应的两个排出口37。例如通过多个基板的层叠从而构成了流道结构体30,并且通过被形成在各个基板的表面上的凹部从而形成了流道结构体30的内部流道。另外,也可以在流道结构体30的内部设置对油墨的流通进行控制的阀机构。也可以在流道结构体30的内部设置例如对油墨的压力进行调节的调节阀、或者对油墨的流道进行开闭的开闭阀。
供给流道31为,使导入口36与贮留液室32连通的流道。导入口36为,从液体容器12供给油墨的开口。在贮留液室32中设置有过滤器321,所述过滤器321用于对混入到油墨中的异物(例如气泡或尘垢)进行捕集。即,在过滤器321中,形成有使油墨穿过但是阻止异物的穿过的大量的微小的贯穿孔。另外,第一实施方式的过滤器321中的贯穿孔的内径被设定为,在喷嘴N的内径以下的尺寸。
液体流道33为,使贮留液室32与各个排出口37连通的流道。各个排出口37为,与液体喷射单元40的供给口461连通的开口。如根据以上的说明所理解的那样,从液体容器12被供给至导入口36中的油墨经由供给流道31、贮留液室32、液体流道33和各个排出口37从而从液体喷射单元40的各个供给口461被供给到液体贮留室R中。如前文所述的那样,液体贮留室R与各个喷嘴N连通。因此,液体流道33相当于与多个喷嘴N连通的流道。具体而言,液体流道33为,用于将穿过了贮留液室32内的过滤器321的油墨向喷嘴N进行供给的流道。
连通室34为,与液体流道33连通的空间。垂直于Z轴的截面中的连通室34的截面形状例如为圆形形状。连通流道35为,使连通室34与开放口38连通的流道。开放口38为,与大气连通的开口。即,连通室34经由连通流道35和开放口38而与大气连通。在液体喷射头24实际进行工作的状态(以下,称为“工作状态”)下,开放口38通过封闭部件381而被封闭。另外,也可以省略封闭部件381。
第一实施方式的连通流道35包括第一流道351、第二流道352、以及第三流道353。第一流道351使连通室34与第二流道352连通。第三流道353使第二流道352与开放口38连通。第一流道351以及第三流道353各自沿着Z轴而延伸。另一方面,第二流道352沿着与Z轴交叉的方向而延伸。例如第二流道352在与X-Y平面平行的方向上延伸。如根据以上的说明所理解的那样,连通流道35包括沿着Z轴的部分(即第一流道351以及第三流道353)、和沿着与Z轴交叉的方向的部分(即第二流道352)。
图4为,将连通室34的附近放大了的剖视图。如图4所例示的那样,在连通室34中形成有连通口341。连通口341为,被形成在连通室34的上表面上的开口,并与连通流道35连通。即,连通口341为,能够与大气连通的开口。
如图4所例示的那样,在液体流道33与连通室34之间设置有隔壁部51。隔壁部51为,将液体流道33与连通室34隔开的壁状的部分。如图4所例示的那样,隔壁部51包括第一面Fa1和第二面Fa2。第一面Fa1为,与液体流道33面对面的平面。第二面Fa2为,与连通室34面对面的平面。第一面Fa1也被称为,构成液体流道33的内壁面的一部分的区域。第二面Fa2也被称为,构成连通室34的内壁面的一部分的区域。具体而言,第二面Fa2构成与在连通室34中形成有连通口341的上表面相对置的底面。
在隔壁部51上,形成有使液体流道33与连通室34连通的开口部52。即,隔壁部51具有开口部52。换而言之,也可以说是,隔壁部51划定了开口部52。具体而言,开口部52为,以跨及第一面Fa1和第二面Fa2的方式沿着Z轴而贯穿隔壁部51的圆形形状的开口。开口部52换而言之也可被称为,从液体流道33分支的空间。具体而言,开口部52从液体流道33中的过滤器321与喷嘴N之间的地点分支出来。Z轴也可被称为开口部52的中心轴。即,开口部52的中心轴沿着铅直方向。
图5为着眼于开口部52的剖视图。在图5中,图示了Z轴上的第一位置z1和第二位置z2。第一位置z1为,第一面Fa1与第二面Fa2之间的任意位置。第二位置z2为,与第一位置z1相比距连通室34较近的任意位置。即,第二位置z2相对于第一位置z1而位于Z轴的负方向。如图5所例示的那样,开口部52的内周面为,第一位置z1处的内径φ1小于第二位置z2处的内径φ2的倾斜面(φ1<φ2)。因此,开口部52的内径在第一面Fa1上成为最小值并在第二面Fa2上成为最大值。即,开口部52被形成为,连通室34侧成为大径的锥形形状。
在液体喷射头24的制造工序中的、流道结构体30和液体喷射单元40的组装后的工序(以下,称为“清洗工序”)中,液体流道33和各个喷嘴N通过清洗液而被清洗。连通室34、开口部52和连通流道35在清洗工序中被利用。具体而言,在清洗工序中,从外部被供给至多个喷嘴N的清洗液经由液体流道33、开口部52、连通室34和连通流道35而从开放口38被排出。通过以上所说明的清洗液的流动,从而使存在于喷嘴N的附近的异物从开放口38被排出。在清洗工序执行后,开口部52被封闭。
如图4所例示的那样,在连通室34内收纳有隔断部件60。隔断部件60为,在清洗工序执行后将开口部52封闭的部件。即,在液体喷射头24的工作状态下,开口部52通过隔断部件60而被封闭。隔断部件60通过被设置在该隔断部件60与连通室34的上表面之间的施力部件342而向Z轴的正方向施力。施力部件342例如为弹簧。在从Z轴的方向进行观察时,隔断部件60的截面面积大于连通口341的截面面积。具体而言,隔断部件60的外形尺寸大于连通口341的内径。因此,在清洗工序或者液体喷射头24相对于铅直方向而倾斜了等的情况下,能够降低隔断部件60穿过连通口341而被排出的可能性。
隔断部件60具备弹性部件61和轴部件62。弹性部件61为,例如通过橡胶或合成橡胶等的弹性材料而形成的弹性体。轴部件62为,由与弹性部件61相比刚性较高的材料所形成的长条状的部件。例如,弹性部件61由阿斯卡C硬度(Asker C hardness)为13度~30度的硅橡胶或丁基橡胶形成,轴部件62由工程塑料形成。弹性部件61被设置在轴部件62的端部上。根据以上结构,与弹性部件61单独地被收纳于连通室34中的结构相比较,能够使弹性部件61的位置以及姿态稳定。
图6为对隔断部件60的结构进行例示的三视图,图7为将弹性部件61从轴部件62上分离了的状态的示意图。弹性部件61为,顶端被成型为半球状的曲面的炮弹型的结构体。在弹性部件61上被形成有平面状的第一设置面Fb1。在第一设置面Fb1上形成有有底的凹部610。
轴部件62为,例如通过树脂材料的注塑成型而被一体地形成的部件,并且具备轴体620、第一凸缘部621、第二凸缘部622和支承端部623。轴体620为,呈直线状延伸的棒状的部分。在轴体620的外周面上,以在周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而形成有沿着该轴体620的中心轴而延伸的多个槽部63。具体而言,轴体620的截面形状为大致十字型。
第一凸缘部621被形成在轴体620的一个端部上,第二凸缘部622被形成在轴体620的另一个端部上。即,轴体620位于第一凸缘部621与第二凸缘部622之间。第一凸缘部621以及第二凸缘部622分别为,从轴体620的外周面起向径向伸出为凸缘状的平板状的部分。在第一凸缘部621以及第二凸缘部622的各自的外周面上,以在周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而形成有多个切口64。具体而言,第一凸缘部621以及第二凸缘部622的各自的截面形状在从轴部件62的长度方向进行观察时为大致十字型。即使在隔断部件60与连通室34的内壁面发生了接触的状态下,清洗液也能够穿过槽部63以及切口64。也就是说,具有如下优点,即,不论隔断部件60的位置如何,均能够确保清洗液的路径。
支承端部623相对于第一凸缘部621而被设置在与轴体620相反一侧。即,第一凸缘部621位于轴体620与支承端部623之间。支承端部623从第一凸缘部621的与轴体620相反的表面(以下,称为“第二设置面”)Fb2起大致垂直地突出。如根据图4所理解的那样,开口部52的内径大于支承端部623的外径。具体而言,支承端部623的外径小于第一面Fa1上的开口部52的内径(即内径的最大值)。也可以换而言之说是,开口部52的开口面积大于支承端部623的截面面积。因此,支承端部623能够被插入到开口部52中。
如图6以及图7所例示的那样,在轴部件62的支承端部623被嵌合于弹性部件61的凹部610中的状态下,使弹性部件61被固定在轴部件62上。即,支承端部623的顶端被弹性部件61所被覆。因此,降低了隔壁部51因支承端部623的碰撞而发生损伤的可能性。在弹性部件61被固定于轴部件62上的状态下,如图6以及图7所例示的那样,弹性部件61的第一设置面Fb1和轴部件62的第二设置面Fb2相互对置。在此,支承端部623的高度与凹部610的深度大致相同。因此,第一设置面Fb1和第二设置面Fb2彼此无间隙地接触。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使轴部件62的支承端部623嵌合于弹性部件61的凹部610中的简单的结构,从而将弹性部件61设置在轴部件62上。
如图6所例示的那样,第一凸缘部621以及第二凸缘部622的各自的外径大于弹性部件61的外径。因此,当从轴部件62的轴向进行观察时,第一凸缘部621以及第二凸缘部622的各自的周缘部从弹性部件61的外周缘起向径向伸出。如根据以上说明所理解的那样,第一实施方式的轴部件62包括从轴向进行观察时位于与弹性部件61的外周缘相比靠外侧的部分。根据以上的结构,具有如下优点,即,通过在轴部件62中位于与弹性部件61的外周缘相比靠外侧的部分(即第一凸缘部621以及第二凸缘部622)与连通室34的内壁面接触,从而能够稳定地维持隔断部件60的位置以及姿态。
如图4所例示的那样,通过将弹性部件61插入到开口部52中,从而使该开口部52被封闭。因此,在液体喷射头24的工作状态下,液体流道33内的油墨不会经由开口部52而进入到连通室34中。
在开口部52通过弹性部件61而被封闭的状态下,该弹性部件61的一部分从隔壁部51的第一面Fa1向液体流道33内突出。具体而言,弹性部件61的顶端的一部分从第一面Fa1向Z轴的正方向突出。在以上状态下,弹性部件61卡挂在由第一面Fa1和开口部52的内周面构成的角部511上。即,第一面Fa1作为对弹性部件61进行保持的保持面而发挥功能。如根据以上说明所理解的那样,根据第一实施方式,与弹性部件61不从第一面Fa1突出的结构相比较,具有能够将弹性部件61稳定地保持在开口部52的内侧这一优点。
此外,在如图4所例示的那样,在开口部52通过弹性部件61而被封闭的状态下,支承端部623被插入到开口部52中。具体而言,支承端部623的顶端位于第一面Fa1和第二面Fa2之间。根据以上结构,与支承端部623未被插入到开口部52中的结构相比较,降低了弹性部件61从开口部52脱离的可能性。
图8为,液体喷射头24的制造方法中的、对液体喷射单元40的内部流道进行清洗的清洗工序的说明图。如前文所述的那样,清洗工序是在流道结构体30和液体喷射单元40的组装后被执行的。在开始清洗工序的阶段P0中,如图8所例示的那样,隔断部件60被施力部件342向隔壁部51被施力。此外,在清洗工序中,导入口36例如通过由橡胶或合成橡胶等的弹性材料所形成的密封部件而被封闭。因此,虽然弹性部件61未被插入至开口部52的内部,可是通过弹性部件61紧贴在第二面Fa2中的开口部52的内周缘上,也使该开口部52被封闭。
在图8的工序P1中,在将清洗液W浸入至液体喷射单元40的多个喷嘴N中的状态下,使与开放口38相连接的抽吸装置70进行工作。通过抽吸装置70的工作,从而使连通流道35以及连通室34的内部被控制为负压。隔断部件60通过从开放口38侧被抽吸,从而从阶段P0的位置向Z轴的负方向进行移动。即,隔断部件60从隔壁部51分离。然后,通过将开口部52的封闭解除,从而使连通流道35以及连通室34内的负压经由液体流道33以及液体喷射单元40内的流道而作用到喷嘴N内。因此,清洗液W从多个喷嘴N向液体流道33供给,进而穿过开口部52而流入到连通室34中。进一步地,清洗液W从连通室34经由连通流道35而最终从开放口38被排出。如根据以上说明所理解的那样,通过清洗液W经由多个喷嘴N、液体流道33和开口部52而向连通室34供给并使连通室34内的清洗液W从连通口341被排出,从而使多个喷嘴N以及液体流道33被清洗。另外,在工序P1中,也可以通过向液体喷射单元40的多个喷嘴N中加压供给清洗液W,从而对多个喷嘴N以及液体流道33进行清洗。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从液体流道33中的各个喷嘴N与过滤器321之间的地点分支出来的开口部52与连通室34连通。因此,即使在采用了贯穿孔在喷嘴N的内径以下的过滤器321的情况下,也能够在不经由该过滤器321的条件下,向开放口38供给清洗液W。因此,不仅能够去除各个喷嘴N的附近的微小的异物,而且还能够去除超过喷嘴N的直径的较大异物。
在工序P1执行后的工序P2中,通过在未将清洗液W浸入至多个喷嘴N中的状态下使抽吸装置70进行工作,从而使空气等的气体从多个喷嘴N被导入。因此,清洗液W从液体喷射头24内被排出。但是,流道结构体30的内部空间并没有完全地干燥。通过在弹性部件61与开口部52的内周面之间适度地残留有清洗液W的水分,从而使开口部52无间隙地被封闭。因此,在以下所例示的工序P3以及工序P4中,降低了气体从开口部52与弹性部件61之间的间隙中漏出的可能性。
在工序P2执行后的工序P3中,从供气装置71向开放口38供给预定压力ρ1的气体G。供气装置71为,例如以任意压力送出空气的泵。从供气装置71被送出的气体G经由开放口38和连通流道35而被供给到连通室34中。气体G的压力ρ1被设定为,与用于将弹性部件61插入到开口部52中所需的压力ρ2相比而较低的数值。因此,在工序P3的阶段内,弹性部件61未被插入开口部52。在工序P3中,测定装置72对连通室34内的压力进行测定。
虽然在工序P3的阶段内期待的是弹性部件61封闭了开口部52的状态,但也设想了实际上存在隔断部件60相对于开口部52的位置发生偏差从而使开口部52未被封闭的状态。在开口部52未被封闭的情况下,从供气装置71向连通室34被供给的气体G经由开口部52而向液体流道33流出。在来自供气装置71的气体G从液体流道33被供给至液体喷射单元40的内部的情况下,具有可塑性部48因气体G的加压而发生破损的可能性,或者具有存在于连通室34或连通流道35中的异物因气体G而向液体喷射单元40移动并进入喷嘴N的可能性。
考虑到以上的实际情况,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对开口部52是否被弹性部件61封闭了进行判断。在开口部52未被弹性部件61适当封闭的状态下,由于连通室34内的气体G会经由开口部52而向液体流道33漏出,因此连通室34内的压力低于预定的阈值。因此,根据由测定装置72所测定到的压力是否超过阈值来判断开口部52是否被适当封闭。在测定装置72所测定到的压力低于阈值的情况下,将修正隔断部件60的位置,以使开口部52被弹性部件61所封闭。如根据以上的说明所理解的那样,根据测定装置72所测定的压力来判断开口部52是否被封闭。
另一方面,在开口部52被弹性部件61适当封闭了的状态下,连通室34内的压力超过阈值。在通过测定装置72而被测定的压力超过阈值的情况下,开始进行工序P4。在工序P4中,从供气装置71向开放口38供给超过压力ρ1的压力ρ2的气体G。从供气装置71被送出的气体G经由开放口38和连通流道35而向连通室34被供给。弹性部件61通过从供气装置71被供给的压力ρ2的气体G而被按压,从而在弹性地变形的同时进入到开口部52中。
在压力ρ2的气体G被供给到连通室34中的状态下,如图9所例示的那样,弹性部件61的顶端从第一面Fa1起向液体流道33内突出。此外,支承端部623贯穿开口部52。即,支承端部623的顶端从第一面Fa1向液体流道33内突出。在以上状态下,停止由供气装置71进行的气体G的供给。当气体G的供给被停止时,如图4所例示的那样,弹性部件61被维持在被插入至开口部52中的状态。如根据以上说明所理解的那样,弹性部件61通过从连通口341被供给的气体G而被压入到开口部52中。当通过工序P4而使弹性部件61被压入到开口部52中时,开放口38通过封闭部件381而被封闭。
作为在液体喷射头24的使用状态下防止油墨从开放口38流出的结构,也设想了省略弹性部件61的结构(以下,称为“对比例”)。在对比例中,通过使开放口38被封闭部件381封闭,从而防止了油墨从开放口38的流出。但是,在对比例中,在制造工序中残留于连通室34或连通流道35中的异物会向液体流道33移动,其结果为,存在有异物进入到各个喷嘴N中的可能性。与对比例相对照,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使液体流道33与连通室34连通的开口部52通过弹性部件61而被封闭。因此,即使在制造工序中有异物残留在了连通室34或连通流道35中的情况下,在开口部52通过弹性部件61而被封闭的工作状态下,也可防止该异物向液体流道33移动的情况。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从连通口341被供给到连通室34中的气体G而使弹性部件61被压入到开口部52中。因此,与例如通过利用工具来进行机械性地按压而将弹性部件61压入到开口部52中的结构相比较,具有能够相对于开口部52而均匀地按压弹性部件61这一优点。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由于连通流道35包括沿着Z轴的部分和与Z轴交叉的部分,因此利用从开放口38插入的工具来对弹性部件61进行按压是很困难的。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由于弹性部件61通过气体G而被压入到开口部52中,因此存在有如下优点,即,即使在因连通流道35的形状而使工具的使用较为困难的状况下,也能够简单地将弹性部件61插入到开口部52中。
另外,在弹性部件61的第一设置面Fb1与轴部件62的第二设置面Fb2以隔开间隔的方式而对置的结构中,将通过从供气装置71被供给的气体G而使第一设置面Fb1被加压,其结果为,弹性部件61有可能会从轴部件62上脱离。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设置面Fb1与第二设置面Fb2彼此无间隙地接触,因此抑制了因从供气装置71被供给的气体G而使第一设置面Fb1被加压的情况。因此,能够降低弹性部件61从轴部件62上脱离的可能性。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位置z1处的开口部52的内径φ1小于第二位置z2处的开口部52的内径φ2。因此,与开口部52的内径沿着Z轴而固定的结构相比较,具有易于将弹性部件61插入到开口部52中这一优点。另外,即使在并非将开口部52的内周面的整体设为倾斜面,而是使内周面的一部分为倾斜面的结构中,与开口部52的内径沿着Z轴而固定的结构相比较,也会易于将弹性部件61插入到开口部52中。
B:第二实施方式
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针对在以下的各个例示中功能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要素,将沿用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使用过的符号并适当地省略各个要素的详细说明。
图10为,将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连通室34的附近放大了的剖视图。图11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隔断部件60的侧视图。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弹性部件61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有所不同。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10以及图11所例示的那样,第二实施方式的弹性部件61沿着该弹性部件61的中心轴而包括第一部分611、第二部分612和第三部分613。第一部分611、第二部分612和第三部分613例如通过橡胶或合成橡胶而被一体地形成。在第一设置面Fb1上,形成有跨及第一部分611、第二部分612、和第三部分613的凹部610。
第一部分611为,弹性部件61中的顶端侧的部分。第二部分612为,弹性部件61中的基端侧的部分。即,在第二部分612中,与第一部分611相反的表面为第一设置面Fb1。第三部分613为,位于第一部分611与第二部分612之间的部分。即,第二部分612位于第三部分613与轴部件62的第一凸缘部621之间。第三部分613的截面面积小于第一部分611的截面面积以及第二部分612的截面面积。具体而言,如根据图10所理解的那样,第一部分611的外径以及第二部分612的外径大于第一面Fa1上的开口部52的内径(即内径的最小值)。另一方面,第三部分613的外径在第一面Fa1上的开口部52的内径以下。
如图10所例示的那样,在弹性部件61被插入至开口部52中的状态下,第一部分611位于液体流道33内。即,第一部分611相对于第一面Fa1而位于Z轴的正方向。第二部分612位于连通室34内。即,第二部分612相对于第二面Fa2而位于Z轴的负方向。第三部分613位于开口部52的内侧。
即使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实现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部分611与第二部分612之间的第三部分613的截面面积小于第一部分611以及第二部分612的截面面积,因此与弹性部件61的截面面积沿着中心轴而固定的结构相比较,易于将弹性部件61插入到开口部52中。此外,也具有被插入至开口部52中的弹性部件61不易脱离这一优点。
C:第三实施方式
图12为,将第三实施方式中的连通室34的附近放大了的剖视图。图13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隔断部件60的剖视图。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轴部件62的支承端部623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有所不同。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12以及图13所例示的那样,第三实施方式中的轴部件62的支承端部623沿着该轴部件62的中心轴而包括第一轴部651和第二轴部652。第二轴部652为,支承端部623中的顶端侧的部分。即,第二轴部652相对于第一轴部651而位于液体流道33侧。第一轴部651位于第二轴部652与第一凸缘部621之间。第二轴部652的外径大于第一轴部651的外径。即,第二轴部652与第一轴部651相比为大径。也可以换而言之说是,第二轴部652的截面面积大于第一轴部651的截面面积。
如图12所例示的那样,第二轴部652的外径小于第一面Fa1上的开口部52的内径(即内径的最小值)。因此,第一轴部651以及第二轴部652能够穿过开口部52。如图12所例示的那样,在弹性部件61被插入至开口部52中的状态下,第二轴部652位于液体流道33内。即,第二轴部652相对于第一面Fa1而位于Z轴的正方向。另一方面,第一轴部651相对于第一面Fa1而位于Z轴的负方向。
即使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也实现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此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通过将与第一轴部651相比为大径的第二轴部652插入到开口部52中,从而能够降低弹性部件61从开口部52中脱离的可能性。
D:第四实施方式
图14为,将第四实施方式中的轴部件62的第一凸缘部621以及支承端部623放大了的立体图。如图14所例示的那样,在第四实施方式的轴部件62上,形成有跨及第一凸缘部621的第二设置面Fb2和支承端部623的侧面654的槽部66。具体而言,槽部66包括彼此连续的第一槽部661和第二槽部662。第一槽部661为,在第二设置面Fb2上于径向上从支承端部623的侧面654起延伸到第一凸缘部621的外周缘为止的凹陷。第二槽部662为,在支承端部623的侧面654上以跨及该支承端部623的全长的方式而在中心轴的方向上延伸的凹陷。第一槽部661通过弹性部件61的第一设置面Fb1而被封闭,第二槽部662通过弹性部件61的凹部610的内周面而被封闭。即,形成有从弹性部件61的外部到达凹部610的内侧的流道。
即使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也实现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此外,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从弹性部件61的外部到达内部的流道由槽部66而形成。因此,在工序P4中从供气装置71被供给到连通室34中的气体G将经由该流道而被供给到弹性部件61的内侧。即,弹性部件61通过气体G而从内侧被按压。因此,根据第四实施方式,具有易于将弹性部件61插入到开口部52中这一优点。
E:第五实施方式
图15为,第五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喷射头24的局部剖视图。如图15所例示的那样,在第五实施方式的流道结构体30中,形成有使液体贮留室R与循环口83连通的循环流道81。被贮留于液体贮留室R中的油墨中的、未向喷嘴N被供给的油墨向循环流道81排出。被排出至循环流道81中的油墨经由该循环流道81上的贮留室82而到达循环口83。在贮留室82中,设置有用于对混入到油墨中的异物进行捕集的过滤器821。在过滤器821上,与前述的过滤器321同样地形成有内径小于喷嘴N的多个贯穿孔。从循环流道81到达循环口83的油墨,例如通过包括泵等在内的循环机构84而被回流至液体喷射单元40的供给口461。
如图15所例示的那样,以从循环流道81分支的方式而形成开口部52。具体而言,开口部52从循环流道81中的液体贮留室R与贮留室82之间的地点分支出来。开口部52被形成在隔壁部51上,并使循环流道81与连通室34连通。连通室34以及连通流道35的结构、以及被收纳于连通室34中的隔断部件60的结构与前述的各个方式相同。
在第五实施方式的清洗工序中,从外部被供给至多个喷嘴N的清洗液W经由液体贮留室R、循环流道81、开口部52、连通室34和连通流道35而从开放口38被排出。即,清洗液W在不经过过滤器821的条件下,经由开口部52、连通室34和连通流道35而向开放口38被供给。即使在第五实施方式中,也实现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F:变形例
以上所例示的各个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变形。在下文中将对能够应用于前述的各个方式中的具体的变形的方式进行例示。从以下的例示中任意选择的两个以上的方式能够在彼此不矛盾的范围内适当地合并。
(1)在前文所述的各个方式中,例示了支承端部623的顶端被弹性部件61所被覆的结构。但是,如图16所例示的那样,也可以使支承端部623的顶端从弹性部件61突出。在图16的结构中,支承端部623的全长长于弹性部件61的全长。此外,在弹性部件61上形成有贯穿孔。因此,支承端部623贯穿弹性部件61。即,支承端部623的顶端从该弹性部件61露出。但是,在图16的结构中,由硬质材料形成的支承端部623的顶端有可能在清洗工序中与隔壁部51发生碰撞。因此,从降低隔壁部51因支承端部623的碰撞而发生破损的可能性的观点来看,如前文所述的各个方式那样使支承端部623的顶端被弹性部件61所被覆的结构是较为优选的。
(2)在前文所述的各个方式中,例示了弹性部件61的一部分从隔壁部51的第一面Fa1向液体流道33内突出的结构。但是,如图17所例示的那样,也可采用弹性部件61的顶端相对于第一面Fa1而位于Z轴的负方向的结构。即,弹性部件61的一部分向液体流道33内突出的结构并非是必须的。
(3)虽然在前文所述的各个方式中,例示了弹性部件61的第一设置面Fb1和轴部件62的第二设置面Fb2彼此紧贴的结构,但也可如图18所例示的那样采用第一设置面Fb1和第二设置面Fb2以隔开预定的间隔的方式而彼此对置的结构。在图18的结构中,支承端部623的全长长于弹性部件61的凹部610的深度。
(4)虽然在前文所述的各个方式中,将独立形成的弹性部件61和轴部件62彼此固定,但制造隔断部件60的方法并未被限定于以上的示例。例如,也可以通过共注成型而一体地形成弹性部件61和轴部件62。在对隔断部件60进行共注成型的情况下,与前述的各个方式的示例同样地,弹性部件61的第一设置面Fb1和轴部件62的第二设置面Fb2彼此紧贴。
(5)虽然在前文所述的各个方式中,例示了隔壁部51的第一面Fa1与液体流道33的内壁面连续的结构,但也可以如图19所例示的那样,在隔壁部51的第一面Fa1与液体流道33的内壁面331之间形成高低差δ。弹性部件61的顶端的部分被收纳在与高低差δ相对应的空间中。第一面Fa1为,在从Z轴的方向进行观察的俯视观察时以与开口部52同心的方式被形成的圆环状的区域。第一面Fa1的宽度ω被设定在,第一面Fa1中的开口部52的内径φ的1/50以上(ω≥φ/50)。根据以上结构,能够将弹性部件61的顶端的部分收纳在高低差δ的内侧。
(6)虽然在前文所述的各个方式中,例示了具备弹性部件61和轴部件62的隔断部件60,但也可以省略轴部件62。但是,根据弹性部件61被设置在硬质的轴部件62上的前述的各个方式的结构,如前文所述的那样,是具有弹性部件61的位置以及姿态稳定这一优点的。
(7)在图8的工序P3或工序P4中,也可以通过对弹性部件61进行加温,从而使该弹性部件61软化。例如在工序P3中,弹性部件61被加热至玻璃化温度(glass-transitiontemperature)以上。根据以上的方法,由于弹性部件61被充分地插入至开口部52中,因此能够降低在液体喷射头24的工作状态下弹性部件61从开口部52脱离的可能性。
(8)在图8的工序P4中,通过被供给到连通室34中的气体G而使弹性部件61被按压在隔壁部51上,从而使该弹性部件61弹性变形。弹性部件61通过在Z轴的方向上进行收缩从而在径向上扩大。在前述的各个方式中,例示了在工序P4中弹性部件61的外周面与连通室34的内壁面以隔开间隙的方式而对置的情况。但是,也可以如图20所例示的那样,在工序P4中,使弹性部件61的外周面与连通室34的内壁面发生接触。根据以上的结构,由于弹性部件61的径向的变形被限制,因此能够使弹性部件61有效地在Z轴的方向上行进。因此,弹性部件61被充分地插入到开口部52中,其结果为,能够将弹性部件61稳定地保持在开口部52的内侧。
(9)虽然在前文所述的各个方式中,例示了在Z轴的负方向上成为大径的锥形形状的开口部52,但开口部52的形状并未被限定于以上的示例。例如,也可以如图21所例示的那样,在隔壁部51上形成在Z轴的正方向上成为大径的锥形形状的开口部52。此外,也可以形成内径跨及Z轴方向上的全长而固定的直管状的开口部52。
(10)虽然在前文所述的各方式中,例示了使液体喷射头24沿着X轴往返的串行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100,但本发明也可被应用于多个喷嘴N以跨及介质11的整个宽度的方式而分布的行式的液体喷射装置中。
(11)前文所述的各个方式中所例示的液体喷射装置100除了被专用于印刷的设备之外,也能够在传真装置或复印机等的各种设备中采用。当然,液体喷射装置的用途并未被限定于印刷。例如,喷射颜色材料的溶液的液体喷射装置可作为形成液晶显示面板等的显示装置的彩色过滤器的制造装置而被利用。此外,喷射导电材料的溶液的液体喷射装置可作为形成配线基板的配线或电极的制造装置而被利用。此外,喷射与生物体相关的有机物的溶液的液体喷射装置例如可作为制造生物芯片的制造装置而被利用。
G:附记
根据以上所例示的方式,例如能够掌握以下的结构。
优选方式(方式1)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头,具备:喷嘴,其喷射液体;液体流道,其与所述喷嘴连通;连通室,其具有能够与大气连通的连通口;隔壁部,其被设置在所述液体流道与所述连通室之间,且具有使所述液体流道与所述连通室连通的开口部;弹性部件,其将所述开口部封闭。在以上的方式中,由于使液体流道与连通室连通的开口部通过弹性部件而被封闭,因此,与通过弹性部件而将连通室的连通口封闭的结构相比较,能够对异物从连通室进入喷嘴的情况进行抑制。另外,所谓“能够与大气连通的连通口”,除了包括连通口与大气实际连通的状态之外,还包括该连通口或者与该连通口连通的流道通过封闭部件而被封闭的状态。
在方式1的具体例(方式2)中,所述隔壁部包括面向所述液体流道的第一面和面向所述连通室的第二面,所述弹性部件的一部分从所述第一面朝向所述液体流道突出。在以上的方式中,弹性部件从第一面向液体流道侧突出。因此,与弹性部件从第一面不向液体流道侧突出的结构相比较,能够将弹性部件稳定地保持在开口部的内侧。
“面向液体流道的第一面”换而言之也可被称为,构成液体流道的内壁面的表面。同样地,“面向连通室的第二面”换而言之也可被称为,构成连通室的内壁面的表面。
在方式1或方式2的具体例(方式3)中,所述弹性部件通过经由所述连通口的气体的供给从而被压入到所述开口部中。根据以上的方式,能够通过从连通口被供给到连通室的气体从而将弹性部件压入到开口部中。根据由气体的加压而将弹性部件压入到开口部中的方法,与例如利用工具而对弹性部件进行机械性地按压的结构相比较,具有能够将弹性部件均匀地按压到开口部中这一优点。
在方式1至方式3中的任意一个的具体例(方式4)中,所述弹性部件沿着该弹性部件的中心轴而包括位于所述液体流道侧的第一部分、位于所述连通室侧的第二部分、和位于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之间的第三部分,所述第三部分的截面面积小于所述第一部分以及所述第二部分的截面面积。在以上的方式中,由于第三部分的截面面积小于第一部分的截面面积以及第二部分的截面面积,因此与弹性部件的截面面积为固定的结构相比较,易于将弹性部件插入到开口部中。此外,还具有被插入到开口部中的弹性部件被稳定地保持这一优点。
在方式1至方式4中的任意一个的具体例(方式5)中,所述开口部的内周面具有如下倾斜面,即,在该开口部的中心轴的方向上的第一位置处的内径小于与所述第一位置相比靠近所述连通室的第二位置处的内径的倾斜面。在以上的方式中,第一位置处的开口部的内径小于与第一位置相比靠近连通室的第二位置处的开口部的内径。因此,与开口部的内径沿着中心轴而固定的结构相比较,易于将弹性部件插入到开口部中。
方式1至方式5中的任意一个的具体例(方式6)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头具备轴部件,所述轴部件与所述弹性部件相比刚性较高,所述弹性部件被设置在所述轴部件上。根据以上的方式,由于该弹性部件被设置在与弹性部件相比刚性较高的轴部件上,因此能够使弹性部件的位置以及姿态稳定。
在方式6的具体例(方式7)中,所述轴部件具有位于所述液体流道侧的支承端部,所述弹性部件具有与所述支承端部嵌合的凹部。在以上的方式中,能够通过使弹性部件的凹部与轴部件的支承端部嵌合的简单的结构,从而将弹性部件设置在轴部件上。
在方式7的具体例(方式8)中,所述开口部的内径大于所述支承端部的外径。在以上的方式中,由于开口部的内径大于支承端部的外径,因此支承端部能够被插入到开口部中。因此,能够可靠地将弹性部件插入到开口部中。
在方式7或方式8的具体例(方式9)中,所述支承端部被插入到所述开口部中。在以上的方式中,由于支承端部被插入到开口部中,因此能够降低弹性部件从开口部中脱离的可能性。
在方式7至方式9的具体例(方式10)中,所述支承端部的顶端被所述弹性部件所被覆。在以上的方式中,由于支承端部的顶端被弹性部件所被覆,因此能够降低隔壁部例如因支承端部的碰撞而发生损伤的可能性。
在方式7至方式10的任意一个的具体例(方式11)中,所述支承端部沿着所述轴部件的中心轴而包括第一轴部和第二轴部,所述第二轴部与所述第一轴部相比位于所述液体流道侧,所述第二轴部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轴部的外径。根据以上的结构,通过第二轴部被插入到开口部中,从而能够降低弹性部件从开口部中脱离的可能性。
在方式7至方式11的任意一个的具体例(方式12)中,所述弹性部件包括被形成有所述凹部的第一设置面,所述轴部件包括突出有所述支承端部的第二设置面,所述第一设置面和所述第二设置面彼此接触。在以上的方式中,弹性部件的第一设置面和轴部件的第二设置面彼此接触。即,第一设置面和第二设置面在无间隙地对置的状态下相互固定。因此,与第一设置面和第二设置面以相互隔开间隔的方式而对置的结构相比较,降低了弹性部件从轴部件上脱离的可能性。
在方式12的具体例(方式13)中,所述轴部件具有跨及所述第二设置面和所述支承端部的侧面的槽部。在以上的方式中,通过经由跨及第二设置面和支承端部的侧面的槽部而被供给的气体从而从内侧对弹性部件进行按压。因此,具有易于将弹性部件插入到开口部中这一优点。
在方式6至方式13的任意一个的具体例(方式14)中,所述轴部件包括在从所述轴部件的轴向进行观察时位于与所述弹性部件的外周缘相比靠外侧的部分。在以上的方式中,通过使在轴部件中位于与弹性部件的外周缘相比靠外侧的部分与连通室的内壁面接触,从而能够稳定地维持弹性部件的位置以及姿态。
在方式1至方式14的任意一个的具体例(方式15)中,所述连通口能够经由连通流道而与大气连通,所述连通流道包括沿着所述开口部的中心轴的部分、和沿着与该中心轴交叉的方向的部分。如以上的方式那样,在用于将连通室与大气连通的连通流道包括沿着与开口部的中心轴交叉的方向的部分的结构中,例如利用工具而将弹性部件插入到开口部中是较为困难的。因此,能够利用经由连通流道而被供给到连通室的气体而将弹性部件压入到开口部中的结构,对于本方式而言是格外有效的。
方式1至方式15的任意一个的具体例(方式16)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头具备过滤器,所述过滤器用于对混入到液体中的异物进行捕集,所述液体流道为,用于将穿过所述过滤器的液体向所述喷嘴进行供给的流道,所述开口部为,所述液体流道中的从所述过滤器与所述喷嘴之间的地点分支出来的空间。在以上的方式中,通过使清洗液从喷嘴经由开口部而向连通室流动,从而能够在不经由过滤器的条件下将喷嘴的附近的异物向外部排出。
在方式1至方式16的任意一个的具体例(方式17)中,在从所述开口部的中心轴的方向进行观察时,所述弹性部件的截面面积大于所述连通口的截面面积。在以上的方式中,由于弹性部件的截面面积大于连通口的截面面积,因此降低了弹性部件穿过连通口而向外部被排出的可能性。
在方式1至方式17的任意一个的具体例(方式18)中,所述弹性部件为橡胶或合成橡胶。在方式1至方式18的任意一个的具体例(方式19)中,所述开口部的中心轴沿着铅直方向。在以上的方式中,由于将弹性部件推入的方向成为重力方向,因此易于使向开口部插入的插入前的弹性部件的姿态稳定。
优选方式(方式20)所涉及的液体喷射装置,具备:前文所述的任意一个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头;输送机构,其对被所述液体喷射头喷射了液体的介质进行输送。
优选方式(方式21)所涉及的流道结构体,具备:液体流道,其与喷射液体的喷嘴连通;连通室,其能够与大气连通;隔壁部,其被设置在所述液体流道与所述连通室之间,且具有使所述液体流道与所述连通室连通的开口部;弹性部件,其将所述开口部封闭。
优选方式(方式22)所涉及的制造方法为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在该方法中,所述液体喷射头具备:喷嘴,其喷射液体;液体流道,其与所述喷嘴连通;连通室,其具有能够与大气连通的连通口;隔壁部,其被设置在所述液体流道与所述连通室之间,且具有使所述液体流道与所述连通室连通的开口部;弹性部件,其被收纳于所述连通室中,在所述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中,通过经由所述喷嘴、所述液体流道和所述开口部而向所述连通室供给清洗液并从所述连通口排出所述清洗液,从而对所述喷嘴以及所述液体流道进行清洗,并通过经由所述连通口而向所述连通室供给气体,从而将所述弹性部件压入到所述开口部中。
符号说明
100…液体喷射装置;11…介质;12…液体容器;21…控制单元;22…输送机构;23…移动机构;24…液体喷射头;30…流道结构体;31…供给流道;32…贮留液室;321…过滤器;33…液体流道;34…连通室;341…连通口;342…施力部件;35…连通流道;351…第一流道;352…第二流道;353…第三流道;36…导入口;37…排出口;38…开放口;381…封闭部件;40…液体喷射单元;41…第一基板;42…第二基板;43…振动板;44…压电元件;45…密封板;46…筐体部;461…供给口;462…第二空间;47…喷嘴板;48…可塑性部;51…隔壁部;52…开口部;60…隔断部件;61…弹性部件;610…凹部;611…第一部分;612…第二部分;613…第三部分;62…轴部件;620…轴体;621…第一凸缘部;622…第二凸缘部;623…支承端部;651…第一轴部;652…第二轴部;66…槽部;661…第一槽部;662…第二槽部;70…抽吸装置;71…供气装置;72…测定装置;C…压力室;Fa1…第一面;Fa2…第二面;Fb1…第一设置面;Fb2…第二设置面;G…气体;L1…第一喷嘴列;L2…第二喷嘴列;N…喷嘴;R…液体贮留室;W…清洗液。

Claims (22)

1.一种液体喷射头,具备:
喷嘴,其喷射液体;
液体流道,其与所述喷嘴连通;
连通室,其具有能够与大气连通的连通口;
隔壁部,其被设置在所述液体流道与所述连通室之间,且具有使所述液体流道与所述连通室连通的开口部;
弹性部件,其将所述开口部封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中,
所述隔壁部包括面向所述液体流道的第一面和面向所述连通室的第二面,
所述弹性部件的一部分从所述第一面朝向所述液体流道突出。
3.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中,
所述弹性部件通过经由所述连通口的气体的供给从而被压入到所述开口部中。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中,
所述弹性部件沿着该弹性部件的中心轴而包括位于所述液体流道侧的第一部分、位于所述连通室侧的第二部分、和位于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之间的第三部分,
所述第三部分的截面面积小于所述第一部分的截面面积以及所述第二部分的截面面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中,
所述开口部的内周面具有如下倾斜面,即,在相对于该开口部的中心轴的方向的第一位置处的内径小于在与所述第一位置相比靠近所述连通室的第二位置处的内径的倾斜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中,
具备轴部件,所述轴部件与所述弹性部件相比刚性较高,
所述弹性部件被设置在所述轴部件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中,
所述轴部件具有位于所述液体流道侧的支承端部,
所述弹性部件具有与所述支承端部嵌合的凹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中,
所述开口部的内径大于所述支承端部的外径。
9.如权利要求7或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中,
所述支承端部被插入到所述开口部中。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中,
所述支承端部的顶端被所述弹性部件所被覆。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中,
所述支承端部沿着所述轴部件的中心轴而包括第一轴部和第二轴部,
所述第二轴部与所述第一轴部相比靠近所述液体流道,
所述第二轴部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轴部的外径。
12.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中,
所述弹性部件包括被形成有所述凹部的第一设置面,
所述轴部件包括突出有所述支承端部的第二设置面,
所述第一设置面和所述第二设置面彼此接触。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中,
所述轴部件具有跨及所述第二设置面和所述支承端部的侧面的槽部。
14.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中,
所述轴部件包括在从所述轴部件的轴向进行观察时位于与所述弹性部件的外周缘相比靠外侧的部分。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中,
所述连通口能够经由连通流道而与大气连通,
所述连通流道包括沿着所述开口部的中心轴的部分、和沿着与该中心轴交叉的方向的部分。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中,
具备过滤器,所述过滤器用于对混入到液体中的异物进行捕集,
所述液体流道为,用于将穿过所述过滤器的液体向所述喷嘴进行供给的流道,所述开口部为,所述液体流道中的从所述过滤器与所述喷嘴之间的地点分支出来的空间。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中,
在从所述开口部的中心轴的方向进行观察时,所述弹性部件的截面面积大于所述连通口的截面面积。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中,
所述弹性部件为橡胶或合成橡胶。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中,
所述开口部的中心轴沿着铅直方向。
20.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具备:
向介质喷射液体的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头;
输送机构,其对所述介质进行输送。
21.一种流道结构体,具备:
液体流道,其与喷射液体的喷嘴连通;
连通室,其能够与大气连通;
隔壁部,其被设置在所述液体流道与所述连通室之间,且具有使所述液体流道与所述连通室连通的开口部;
弹性部件,其将所述开口部封闭。
22.一种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在该方法中,
所述液体喷射头具备:
喷嘴,其喷射液体;
液体流道,其与所述喷嘴连通;
连通室,其具有能够与大气连通的连通口;
隔壁部,其被设置在所述液体流道与所述连通室之间,且具有使所述液体流道与所述连通室连通的开口部;
弹性部件,其被收纳于所述连通室中,
在所述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中,通过经由所述喷嘴、所述液体流道和所述开口部而向所述连通室供给清洗液并从所述连通口排出所述清洗液,从而对所述喷嘴以及所述液体流道进行清洗,
并通过经由所述连通口而向所述连通室供给气体,从而将所述弹性部件压入到所述开口部中。
CN202010564268.3A 2019-06-24 2020-06-19 液体喷射头及其制造方法、液体喷射装置、流道结构体 Active CN11212394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16436A JP7287143B2 (ja) 2019-06-24 2019-06-24 液体噴射ヘッド、液体噴射装置、流路構造体および液体噴射ヘッドの製造方法
JP2019-116436 2019-06-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23940A true CN112123940A (zh) 2020-12-25
CN112123940B CN112123940B (zh) 2023-04-07

Family

ID=738513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64268.3A Active CN112123940B (zh) 2019-06-24 2020-06-19 液体喷射头及其制造方法、液体喷射装置、流道结构体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292256B2 (zh)
JP (1) JP7287143B2 (zh)
CN (1) CN11212394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131031A (ja) * 2021-02-26 2022-09-0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圧力調整ユニット、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088652A1 (en) * 2006-08-11 2008-04-17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liquid container and liquid container
US20080230141A1 (en) * 2007-03-20 2008-09-25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Methods of filling a liquid container
CN102189808A (zh) * 2010-03-01 2011-09-2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装置
CN109130515A (zh) * 2017-06-28 2019-01-04 佳能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头和记录设备
US20190077165A1 (en) * 2017-09-13 2019-03-14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of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31555U (ja) * 1983-08-10 1985-03-04 株式会社 中西鉄工所 止水栓
JPS635947A (ja) 1986-06-27 1988-01-11 Ricoh Co Ltd インクジエツトヘツド
JPH03272859A (ja) * 1990-02-01 1991-12-0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液滴吐出装置
JP3108788B2 (ja) 1992-03-18 2000-11-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の洗浄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2001315341A (ja) 2000-05-09 2001-11-13 Konica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
JP2004268351A (ja) * 2003-03-06 2004-09-30 Toshiba Tec Corp インク吐出装置及びインク吐出装置の再洗浄方法
JP2006130682A (ja) 2004-11-02 2006-05-25 Canon Inc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記録装置
JP2012192712A (ja) 2011-03-18 2012-10-11 Ricoh Co Ltd 液体吐出ヘッド、画像形成装置、液体吐出ヘッドの洗浄方法
JP5790202B2 (ja) * 2011-06-28 2015-10-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6435806B2 (ja) * 2014-11-20 2018-12-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JP6950153B2 (ja) 2016-02-02 2021-10-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ならびにその液体充填方法および制御方法
US10076913B2 (en) 2016-02-02 2018-09-18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and liquid filling method and control method for the same
BR112018077524A2 (pt) * 2016-07-01 2019-04-02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aparelho de impressão e método de impressão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088652A1 (en) * 2006-08-11 2008-04-17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liquid container and liquid container
US20080230141A1 (en) * 2007-03-20 2008-09-25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Methods of filling a liquid container
CN102189808A (zh) * 2010-03-01 2011-09-2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装置
CN109130515A (zh) * 2017-06-28 2019-01-04 佳能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头和记录设备
US20190077165A1 (en) * 2017-09-13 2019-03-14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of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000799A (ja) 2021-01-07
US20200398567A1 (en) 2020-12-24
JP7287143B2 (ja) 2023-06-06
US11292256B2 (en) 2022-04-05
CN112123940B (zh) 2023-04-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202578B1 (en) Liquid ejecting unit, driving method thereof,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US10843466B2 (en) Liquid ejecting unit, liquid ejecting head, support body for liquid ejecting head
EP1403059B1 (en)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KR20170051279A (ko) 액체 토출 장치, 헤드 및 액체 충전 방법
JP7067087B2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液体吐出装置、液体吐出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12123940B (zh) 液体喷射头及其制造方法、液体喷射装置、流道结构体
JP2014040110A (ja) タンクユニット、タンクユニットを備えた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CN107867078B (zh) 液体喷射装置
JP2015027807A (ja) タンクユニット、タンクユニットを備えた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JP5326703B2 (ja) 液体収容容器
CN112571967B (zh)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JP6769287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2005081781A (ja)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の液体再充填方法及び再充填装置
JP5725056B2 (ja) 液体収容容器
JP2024021332A (ja) 液体吐出記録装置及び液体吐出記録装置のメンテナンス方法
US9259753B2 (en) Flow channel member, liquid ejecting head,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JP2004122395A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KR20220003462A (ko) 잉크 탱크 및 잉크 탱크의 누설 검사 방법
JP2001113719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