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13373A - 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113373A CN112113373A CN201910544418.1A CN201910544418A CN112113373A CN 112113373 A CN112113373 A CN 112113373A CN 201910544418 A CN201910544418 A CN 201910544418A CN 112113373 A CN112113373 A CN 11211337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frigerant
- suction pressure
- compressor
- actual
- ai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25B49/022—Compressor control arrangemen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02—Compressor control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19—Pressures
- F25B2700/193—Pressures of the compressor
- F25B2700/1933—Suction pressur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5—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 F25B2700/21152—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at the discharge side of the compress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该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获取压缩机的排气口的预设排气过热度和实际排气过热度;根据实际排气过热度与预设排气过热度,获取过热度差值;根据过热度差值,控制压缩机内压缩后的制冷剂补入至压缩机的吸气口处的第一制冷剂补入量。通过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压缩机存在吸气回液风险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采用低压制冷剂的风冷热泵机组,会采用取消气液分离器的方式来减小吸气管路压降,以便有效提升压缩机的吸气口处的过热度,从而提升风冷热泵机组的性能。但是,采用上述方式,从吸气口进入压缩机的制冷剂极易存在液态制冷剂,尤其是在进行除霜功能切换时,这样会导致压缩机存在吸气回液的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压缩机存在吸气回液风险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获取压缩机的排气口的预设排气过热度和实际排气过热度;根据实际排气过热度与预设排气过热度,获取过热度差值;根据过热度差值,控制压缩机内压缩后的制冷剂补入至压缩机的吸气口处的第一制冷剂补入量。
进一步地,预设排气过热度包括第一排气过热度和第二排气过热度,且第二排气过热度大于第一排气过热度;根据过热度差值,控制压缩机内压缩后的制冷剂补入至压缩机的吸气口处的补入量,具体包括:当实际排气过热度小于第一排气过热度时,第一制冷剂补入量大于0;当实际排气过热度大于第二排气过热度时,第一制冷剂补入量等于0;当实际排气过热度介于第一排气过热度和第二排气过热度之间时,维持当前第一制冷剂补入量。
进一步地,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还包括:获取吸气口处的预设吸气压力和实际吸气压力;根据实际吸气压力与预设吸气压力,获取吸气压力差值;根据吸气压力差值,控制经经济器二次换热后的气态制冷剂补入至吸气口处的第二制冷剂补入量。
进一步地,预设吸气压力包括第一吸气压力和第二吸气压力,且第二吸气压力大于第一吸气压力;根据吸气压力差值,控制经经济器二次换热后的气态制冷剂补入至吸气口处的第二制冷剂补入量,具体包括:当实际吸气压力小于第一吸气压力时,第二制冷剂补入量大于0;当实际吸气压力大于第二吸气压力时,第二制冷剂补入量等于0;当实际吸气压力介于第一吸气压力和第二吸气压力之间时,维持当前第二制冷剂补入量。
进一步地,空调系统包括辅助管路和中间补气管路,辅助管路的一端与压缩机的补气口连通,辅助管路的另一端与吸气口连通,中间补气管路的一端与经济器的第一出口连通,中间补气管路的另一端与补气口连通,由第一出口流出的制冷剂再经经济器换热后由中间补气管路补入至补气口。
进一步地,当第一制冷剂补入量大于0时,中间补气管路隔断;当第一制冷剂补入量等于0时,中间补气管路导通。
进一步地,空调系统包括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利用温度传感器检测排气口处的实际排气过热度,利用压力传感器检测吸气口处的实际吸气压力。
进一步地,过热度差值大于0时,第一制冷剂补入量等于0;过热度差值小于0时,第一制冷剂补入量大于0。
进一步地,吸气压力差值大于0时,第二制冷剂补入量等于0;吸气压力差值小于0时,第二制冷剂补入量大于0。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该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首先获取压缩机的排气口的预设排气过热度和实际排气过热度,然后根据实际排气过热度与预设排气过热度,获取过热度差值。根据过热度差值,控制压缩机内压缩后的制冷剂补入至压缩机的吸气口处的第一制冷剂补入量,如此可以将压缩机内压缩后的过热制冷剂反充至吸气口,从而能够利用过热制冷剂提升压缩机吸气口处的过热度,进而使气液两相的制冷剂在进入压缩机的压缩腔之前能快速地蒸发其中的液态制冷剂,避免压缩机出现吸气回液的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发明提供的空调系统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辅助管路处于增加排气口过热度时的流程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中的辅助管路与中间补气管路处于增加吸气压力时的流程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压缩机;11、吸气口;12、排气口;13、补气口;14、中间喷液口;
20、辅助管路;21、第一阀门;
30、经济器;31、第一入口;32、第一出口;33、第二入口;34、第二出口;
40、循环管路;
50、中间补气管路;51、第一段;52、第二段;53、第二阀门;54、节流阀;55、单向阀;
60、压力传感器;70、温度传感器;
80、中间喷液管路;81、中间喷液阀门;90、尾部喷液管路;91、尾部喷液阀门;
100、空气侧换热器;110、水侧换热器;120、四通阀;130、储液器;140、过滤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该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
S100、获取压缩机10的排气口12的预设排气过热度和实际排气过热度;
S200、根据实际排气过热度与预设排气过热度,获取过热度差值;
S300、根据过热度差值,控制压缩机10内压缩后的制冷剂补入至压缩机10的吸气口11处的第一制冷剂补入量。
其中,在步骤S300中,既可以从压缩机10的补气口13处获得压缩机10内压缩后的制冷剂,也可以从压缩机10的排气口12处获得压缩机10内压缩后的制冷剂。由于当压缩机内压缩后的制冷剂从补气口13排出时,既可以利用压缩机10对制冷剂进行压缩,制冷剂的压力又不会太高,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吸气口11与压缩机的吸气腔连通,补气口13与压缩机的压缩腔连通,从而压缩机10内压缩后的制冷剂可以从压缩机10的补气口13处获得。
应用本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根据过热度差值,控制压缩机10内压缩后的制冷剂补入至压缩机10的吸气口11处的第一制冷剂补入量,可以将压缩机的压缩腔内的过热制冷剂反充至吸气口11处,以提升吸气口11处的过热度,从而能够将气液两相的制冷剂中的液体制冷剂快速蒸发,进而能够避免压缩机出现吸气回液的问题。并且,通过提升吸气口11处的过热度,在除霜切换过程中,能够避免压缩机液被压缩,可以保证压缩机的安全运行。
其中,预设排气过热度包括第一排气过热度和第二排气过热度,且第二排气过热度大于第一排气过热度。在步骤S300中,根据过热度差值,控制压缩机10内压缩后的制冷剂补入至压缩机10的吸气口11处的补入量,具体包括:
S310、当实际排气过热度小于第一排气过热度时,第一制冷剂补入量大于0,如此能够将压缩机内的过热制冷剂反充至吸气口11处,以提升吸气口11处的过热度;
S320、当实际排气过热度大于第二排气过热度时,第一制冷剂补入量等于0;
S330、当实际排气过热度介于第一排气过热度和第二排气过热度之间时,维持当前第一制冷剂补入量。
在步骤S330中,具体包括:
若实际排气过热度从第一排气过热度以下上升至所述第一排气过热度和所述第二排气过热度之间时,第一制冷剂补入量维持处于第一排气过热度以下的补入状态,即此时第一制冷剂补入量大于0;
若实际排气过热度从第二排气过热度以上减小至所述第一排气过热度和所述第二排气过热度之间时,第一制冷剂补入量维持处于第二排气过热度以上的补入状态,即此时第一制冷剂补入量等于0。
在本实施例中,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还包括:
S400、获取吸气口11处的预设吸气压力和实际吸气压力;
S500、根据实际吸气压力与预设吸气压力,获取吸气压力差值;
S600、根据吸气压力差值,控制经经济器30二次换热后的气态制冷剂补入至吸气口11处的第二制冷剂补入量,从而可以快速提升吸气压力,使吸气压力恢复到压缩机的允许运行范围内。
其中,预设吸气压力包括第一吸气压力和第二吸气压力,且第二吸气压力大于第一吸气压力。在步骤S600中,根据吸气压力差值,控制经经济器30二次换热后的气态制冷剂补入至吸气口11处的第二制冷剂补入量,具体包括:
S610、当实际吸气压力小于第一吸气压力时,第二制冷剂补入量大于0,从而能够将经经济器30二次换热后的气态制冷剂补入至吸气口11处;
S620、当实际吸气压力大于第二吸气压力时,第二制冷剂补入量等于0;
S630、当实际吸气压力介于第一吸气压力和第二吸气压力之间时,维持当前第二制冷剂补入量。
在步骤S630中,当实际吸气压力介于第一吸气压力和第二吸气压力之间时,维持当前第二制冷剂补入量,具体包括:
S631、若实际吸气压力从第一吸气压力以下上升至所述吸气压力和所述吸气压力之间,第二制冷剂补入量大于0;
S632、若实际吸气压力从第二吸气压力以上减小至所述第一吸气压力和所述第二吸气压力之间,第二制冷剂补入量等于0。
在本实施例中,空调系统包括辅助管路20和中间补气管路50。具体的,辅助管路20的一端与压缩机10的补气口13连通,辅助管路20的另一端与吸气口11连通,从而能够利用辅助管路20将压缩腔内的过热制冷剂反充至吸气口处,以提升压缩机10吸气口11的过热度。
具体的,空调系统还包括循环管路40,循环管路40分别与吸气口11和排气口12连通,以利用压缩机10对循环管路40内的制冷剂进行压缩。其中,经济器30设置在循环管路40上,经济器30具有第一入口31和第一出口32,且第一入口31与排气口12连通,第一出口32与吸气口11连通,从而能够利用经济器30对循环管路40内的制冷剂进行换热。
在本实施例中,中间补气管路50的一端与经济器30的第一出口32连通,中间补气管路50的另一端与补气口13连通。采用上述结构,由第一出口32流出的制冷剂再经经济器30换热,以使第一出口32流出的液态制冷剂转换为气态制冷剂,从而可以将气态制冷剂通过补气口13补入到压缩机的压缩腔内,以提升压缩机的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中间补气管路50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段51和第二段52,经济器30还包括第二入口33和第二出口34。具体的,第一段51的一端与第一出口32连通,第一段51的另一端与第二入口33连通,从而可以利用经济器30对第一段51内的液态制冷剂进行换热处理,以将液态制冷剂转换为气态制冷剂。通过将第二段52的一端与第二出口34连通,将第二段52的另一端与辅助管路20连通,可以利用辅助管路20将中间补气管路50与补气口13连通,从而能够将第二段52内被转化为气态的制冷剂补入到压缩机的压缩腔内。并且,中间补气管路50通过辅助管路20与补气口13连通,当需要增加压缩机10的吸气压力时,可以利用吸气口11和补气口13同时对压缩机进行补气,从而能够提升补气增压的效果。其中,将中间补气管路50通过辅助管路20与补气口13连通,能够使中间补气管路50和辅助管路20共用一段管路,如此能够简化装置的结构,提升装置的集成度。
其中,辅助管路20上设置有第一阀门21,第一阀门21设置在吸气口11与中间补气管路50和辅助管路20的连接处之间。采用上述结构,可以根据吸气口11处的吸气压力控制第一阀门21的打开或关闭。具体的,当第一阀门21处于打开状态时,中间补气管路50可以通过辅助管路20同时利用吸气口11和补气口13对压缩机进行补气;当第一阀门21处于关闭状态时,中间补气管路50可以只利用补气口13对压缩机进行补气。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阀门21为电磁阀。
具体的,第一段51上设置有第二阀门53和节流阀54,且第二段52上设置有单向阀55。通过在第一段51上设置第二阀门53,可以控制中间补气管路50与经济器30的第一出口32的连通情况。当需要利用辅助管路20提升压缩机10的吸气口11的过热度时,可以将第二阀门53设置为关闭状态,且第二段52上设置有单向阀55,如此能够避免辅助管路20内的制冷剂流入中间补气管路50内;当需要利用中间补气管路50对压缩机10进行补气时,可以将第二阀门53设置为打开状态。通过在第一段51上设置节流阀54,可以调节中间补气管路50进入经济器30的第二入口33的制冷剂的流量。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阀门53为电磁阀。
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一制冷剂补入量大于0时,中间补气管路50隔断,如此能够避免辅助管路20内的制冷剂流入中间补气管路50内。当第一制冷剂补入量等于0时,中间补气管路50导通,如此可以利用中间补气管路50对压缩机10进行补气。
其中,该空调系统还包括控制器、温度传感器70和压力传感器60,且压力传感器60和温度传感器70均与控制器电连接。具体的,利用温度传感器70可以检测排气口12处的实际排气过热度,利用压力传感器60可以检测吸气口11处的实际吸气压力。其中,控制器可以根据压力传感器60和温度传感器70检测到的数据控制第一阀门21和第二阀门53的打开或关闭。
在另一实施例中,控制第一制冷剂补入量也可以为:当过热度差值大于0时,第一制冷剂补入量等于0,此时无需提升吸气口11处的过热度;当过热度差值小于0时,第一制冷剂补入量大于0,此时能够利用辅助管路20将压缩腔内的过热制冷剂反充至吸气口处,以提升压缩机10吸气口11的过热度。
在另一实施例中,控制第二制冷剂补入量也可以为:当吸气压力差值大于0时,第二制冷剂补入量等于0,此时无需提升吸气压力;当吸气压力差值小于0时,第二制冷剂补入量大于0,此时能够将经经济器30二次换热后的气态制冷剂补入至吸气口11处,以快速提升吸气压力。
为了降低排气口12处的排气温度,空调系统还包括中间喷液管路80和尾部喷液管路90。
具体的,中间喷液管路80的一端与第一出口32连通,中间喷液管路80的另一端与中间喷液口14连通,从而能够利用中间喷液管路80将经过经济器30换热的制冷剂补入到压缩机的压缩腔内。
具体的,尾部喷液管路90的一端与第一出口32连通,尾部喷液管路90的另一端与吸气口11连通,从而能够利用尾部喷液管路90将经过经济器30换热的制冷剂补入到压缩机的吸气腔内。
由于中间喷液管路80和尾部喷液管路90内的制冷剂均为液态制冷剂,当液态制冷剂进入压缩机内时,液态制冷剂会转化为气态制冷剂,从而能够吸收压缩机内的热量,以降低排气口12处的排气温度。
其中,中间喷液管路80上设置有中间喷液阀门81,尾部喷液管路90上设置有尾部喷液阀门91,可以利用中间喷液阀门81和尾部喷液阀门91控制中间喷液管路80和尾部喷液管路90的连通状态,且中间喷液阀门81和尾部喷液阀门91均为电磁阀。
并且,中间喷液管路80与压缩机10之间设置有第一节流组件,尾部喷液管路90与压缩机10之间设置有第二节流组件,通过设置第一节流组件和第二节流组件,可以控制从中间喷液管路80和尾部喷液管路90进入压缩机的内制冷剂流量。其中,第一节流组件和第二节流组件可以为毛细管或节流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节流组件为节流环,且节流环设置在压缩机的中间喷液口14内,第二节流组件为毛细管,毛细管设置在尾部喷液管路90的端部。
在本实施例中,空调系统还包括空气侧换热器100、水侧换热器110、四通阀120、储液器130以及过滤器140。其中,空气侧换热器100、水侧换热器110、四通阀120、储液器130以及过滤器140均设置在循环管路40上,且经济器30与水侧换热器110之间设置有电子膨胀阀。
当空调系统处于制冷模式时,制冷剂在循环管路40内的循环方向为:压缩机10排气→四通阀120→空气侧换热器100→储液器130→过滤器140→经济器30→电子膨胀阀→水侧换热器110→四通阀120→压缩机10吸气;当空调系统处于制热模式时,制冷剂在循环管路40内的循环方向为:压缩机10排气→四通阀120→水侧换热器110→储液器130→过滤器140→经济器30→电子膨胀阀→空气侧换热器100→四通阀120→压缩机10吸气。
在本实施例中,该空调系统包括两个空气侧换热器100,两个空气侧换热器100独立设置,每个空气侧换热器100均可与循环管路40上的其它部件形成一个独立的制冷剂循环。通过设置两个空气侧换热器100,当空调系统处于制热模式且需进行除霜时,可以使其中一个空气侧换热器100保持制热模式,使另一个空气侧换热器100切换为除霜模式,如此可以保持空调系统的持续制热,能够避免房间内的温度出现较大的变化。
为了便于理解本方案,下面结合本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进行解释:
一、当空调系统进入除霜模式或退出除霜模式时,辅助管路20的控制方法。
其中,在空调系统进入除霜模式或退出除霜模式后的180秒内,中间补气管路50上的第二阀门53会处于关闭状态,且第二段52上设置有单向阀55,从而辅助管路20内的制冷剂不会进入中间补气管路50内。
(1)利用温度传感器70检测排气口12处的实际排气过热度,并将实际排气过热度与预设排气过热度进行比较。在本实施例中,预设排气过热度包括第一预设排气过热度和第二预设排气过热度。具体的,以R134a制冷剂为例,可以将第一预设排气过热度设置为10K,将第二预设排气过热度设置为15K;
(2)当实际排气过热度<10K时,由于中间补气管路50上的第二阀门53处于关闭状态,中间补气管路50中没有制冷剂可以补充到压缩机10的补气口13内,此时辅助管路20上的第一阀门21打开,压缩机10的压缩腔内的过热气体就从补气口13反向流出,通过辅助管路20快速补充到压缩机10的吸气口11,从而可以提升吸气过热度,使带液的制冷剂蒸气在进入压缩腔之前,其中的液态制冷剂就快速蒸发,避免除霜过程中压缩机液压缩,能够有效保证压缩机的安全运行;
(3)当实际排气过热度>15K时,辅助管路20上的第一阀门21关闭;
(4)当10K≤实际排气过热度≤15K时,辅助管路20上的第一阀门21保持当前状态。若实际排气过热度是从15K以上逐渐减小到此区间,因之前第一阀门21为关闭状态,故在此排气过热度区间,第一阀门21仍处于关闭状态;若实际排气过热度是从10K以下逐渐上升到此区间,因之前第一阀门21为打开状态,故在此排气过热度区间,第一阀门21处于打开状态。
二、中间补气管路50的控制方法。
(1)利用压力传感器60检测吸气口11处的实际吸气压力,将吸气口11处检测到的实际吸气压力与预设吸气压力进行比较。在本实施例中,预设吸气压力包括第一预设吸气压力和第二预设吸气压力。具体的,以R134a制冷剂为例,可以将第一预设吸气压力设置为0.3bar,将第二预设吸气压力设置为0.5bar;
(2)当实际吸气压力<0.3bar时,辅助管路20上的第一阀门21和中间补气管路50上的第二阀门53同时打开,循环管路40内的制冷剂通过经济器30换热后形成中温中压的制冷剂气体,该制冷剂气体通过中间补气管路50引入压缩机补气口13的同时,也引入到压缩机10的吸气口11,从而可以快速提升吸气压力,使吸气压力恢复到压缩机的允许运行范围内(>0.5bar);
(3)当实际吸气压力>0.5bar时,辅助管路20上的第一阀门21关闭,中间补气管路50上的第二阀门53打开,该制冷剂气体仅通过中间补气管路50引入压缩机补气口13;
(4)当0.3bar≤实际吸气压力≤0.5bar时,辅助管路20上的第一阀门21和中间补气管路50上的第二阀门53保持当前状态。若实际吸气压力是从0.5bar以上逐渐减小到此区间,因之前第一阀门21为关闭状态,第二阀门53为打开状态,故在此压力区间,第一阀门21仍为关闭状态,第二阀门53仍处于打开状态;若实际吸气压力是从0.3bar以下逐渐上升到此区间,因之前第一阀门21和第二阀门53均为打开状态,故在此压力区间,第一阀门21和第二阀门53仍处于打开状态。
三、中间喷液管路80和尾部喷液管路90的控制方法。
(1)利用温度传感器70检测排气口12处的实际排气温度,并将实际排气温度与预设排气温度进行比较。在本实施例中,预设排气温度包括第一预设排气温度、第二预设排气温度、第三预设排气温度以及第四预设排气温度。具体的,以R134a制冷剂为例,可以将第一预设排气温度设置为85℃,将第二预设排气温度设置为95℃,将第三预设排气温度设置为90℃,将第四预设排气温度设置为100℃;
(2)当实际排气温度小于85℃时,尾部喷液阀门91关闭;当实际排气温度大于95℃时,尾部喷液阀门91打开,此时尾部喷液管路90能够将经过经济器30换热的制冷剂补入到压缩机的吸气腔内;当实际排气温度处于85℃与95℃之间时,尾部喷液阀门91保持当前状态;
(3)当实际排气温度小于90℃时,中间喷液阀门81关闭;当实际排气温度大于100℃时,中间喷液阀门81打开,此时中间喷液管路80能够将经过经济器30换热的制冷剂补入到压缩机的压缩腔内;当实际排气温度处于90℃与100℃之间时,中间喷液阀门81保持当前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压缩机(10)的排气口(12)的预设排气过热度和实际排气过热度;
根据所述实际排气过热度与所述预设排气过热度,获取过热度差值;
根据所述过热度差值,控制所述压缩机(10)内压缩后的制冷剂补入至所述压缩机(10)的吸气口(11)处的第一制冷剂补入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排气过热度包括第一排气过热度和第二排气过热度,且所述第二排气过热度大于所述第一排气过热度;根据所述过热度差值,控制所述压缩机(10)内压缩后的制冷剂补入至所述压缩机(10)的吸气口(11)处的补入量,具体包括:
当所述实际排气过热度小于所述第一排气过热度时,所述第一制冷剂补入量大于0;
当所述实际排气过热度大于所述第二排气过热度时,所述第一制冷剂补入量等于0;
当所述实际排气过热度介于所述第一排气过热度和所述第二排气过热度之间时,维持当前第一制冷剂补入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吸气口(11)处的预设吸气压力和实际吸气压力;
根据所述实际吸气压力与预设吸气压力,获取吸气压力差值;
根据所述吸气压力差值,控制经经济器(30)二次换热后的气态制冷剂补入至所述吸气口(11)处的第二制冷剂补入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吸气压力包括第一吸气压力和第二吸气压力,且所述第二吸气压力大于所述第一吸气压力;根据所述吸气压力差值,控制经经济器(30)二次换热后的气态制冷剂补入至所述吸气口(11)处的第二制冷剂补入量,具体包括:
当所述实际吸气压力小于所述第一吸气压力时,所述第二制冷剂补入量大于0;
当所述实际吸气压力大于所述第二吸气压力时,所述第二制冷剂补入量等于0;
当所述实际吸气压力介于所述第一吸气压力和所述第二吸气压力之间时,维持当前第二制冷剂补入量。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包括辅助管路(20)和中间补气管路(50),所述辅助管路(20)的一端与所述压缩机(10)的补气口(13)连通,所述辅助管路(20)的另一端与所述吸气口(11)连通,所述中间补气管路(50)的一端与所述经济器(30)的第一出口(32)连通,所述中间补气管路(50)的另一端与所述补气口(13)连通,由所述第一出口(32)流出的制冷剂再经所述经济器(30)换热后由所述中间补气管路(50)补入至所述补气口(1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第一制冷剂补入量大于0时,所述中间补气管路(50)隔断;
当所述第一制冷剂补入量等于0时,所述中间补气管路(50)导通。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包括温度传感器(70)和压力传感器(60),利用所述温度传感器(70)检测所述排气口(12)处的实际排气过热度,利用所述压力传感器(60)检测所述吸气口(11)处的实际吸气压力。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热度差值大于0时,所述第一制冷剂补入量等于0;
所述过热度差值小于0时,所述第一制冷剂补入量大于0。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气压力差值大于0时,所述第二制冷剂补入量等于0;
所述吸气压力差值小于0时,所述第二制冷剂补入量大于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544418.1A CN112113373B (zh) | 2019-06-21 | 2019-06-21 | 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544418.1A CN112113373B (zh) | 2019-06-21 | 2019-06-21 | 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113373A true CN112113373A (zh) | 2020-12-22 |
CN112113373B CN112113373B (zh) | 2022-05-13 |
Family
ID=737952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544418.1A Active CN112113373B (zh) | 2019-06-21 | 2019-06-21 | 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113373B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091427A (zh) * | 2015-08-07 | 2015-11-25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双级压缩中间补气系统电子膨胀阀的控制方法及空调器 |
CN106438374A (zh) * | 2016-11-04 | 2017-02-22 |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压缩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CN106801954A (zh) * | 2017-01-04 | 2017-06-06 |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 一种补气增焓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空调器 |
CN107576087A (zh) * | 2017-08-29 | 2018-01-12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系统 |
CN108759211A (zh) * | 2018-06-12 | 2018-11-06 | 重庆美的通用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双级离心机组及双级离心机组的中间补气控制方法 |
-
2019
- 2019-06-21 CN CN201910544418.1A patent/CN11211337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091427A (zh) * | 2015-08-07 | 2015-11-25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双级压缩中间补气系统电子膨胀阀的控制方法及空调器 |
CN106438374A (zh) * | 2016-11-04 | 2017-02-22 |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压缩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CN106801954A (zh) * | 2017-01-04 | 2017-06-06 |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 一种补气增焓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空调器 |
CN107576087A (zh) * | 2017-08-29 | 2018-01-12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系统 |
CN108759211A (zh) * | 2018-06-12 | 2018-11-06 | 重庆美的通用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双级离心机组及双级离心机组的中间补气控制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113373B (zh) | 2022-05-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042724B (zh) | 冷媒控制部件、空调制冷系统及冷媒循环控制方法 | |
WO2017096752A1 (zh) | 双级压缩机的补气增焓控制方法、设备和装置 | |
CN108131860B (zh) | 一种基于单机双级压缩机的超低温空气源热泵 | |
CN111609478B (zh) | 一种空调冷媒自动调节装置、控制方法及空调系统 | |
CN113203228B (zh) | 冷媒调整装置、冷媒回收设备及冷媒回收设备的控制方法 | |
CN107255372A (zh) | 超临界循环以及利用了该超临界循环的热泵供给热水机 | |
CN110940119B (zh) | 一种制冷模式下冷媒循环系统及空调器 | |
CN111023360B (zh) | 一种空气源热泵机组 | |
CN113587253B (zh) | 一种空调器 | |
CN214536910U (zh) | 一种低温热回收系统 | |
CN110986417A (zh) | 双补气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2113373B (zh) | 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 |
WO2021008331A1 (zh) | 热泵机组 | |
CN112178893B (zh) | 空调器、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5682376B (zh) | 空调系统 | |
CN210123210U (zh) | 空调系统 | |
CN107989768A (zh) | 压缩机以及制冷装置 | |
CN106766324A (zh) | 制冷系统及具有其的制冷装置 | |
CN106482407B (zh) | 一种防止空调压缩机液击的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212690915U (zh) | 一种四通阀、换热系统及空调机组 | |
CN205448393U (zh) | 压缩机系统 | |
CN209819923U (zh) | 制冷、制热、热水三联供系统 | |
CN216048454U (zh) | 一种可实现单级、双级压缩制冷系统切换运行的制冷机组 | |
CN218763660U (zh) | 热泵型空调机组 | |
CN111023362B (zh) | 一种制热模式下冷媒循环系统及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