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98865B - 一种电芯模组热失控扩散的实验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芯模组热失控扩散的实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98865B
CN112098865B CN202011043326.4A CN202011043326A CN112098865B CN 112098865 B CN112098865 B CN 112098865B CN 202011043326 A CN202011043326 A CN 202011043326A CN 112098865 B CN112098865 B CN 11209886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ule
thermal runaway
cell
cells
batt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04332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098865A (zh
Inventor
付望
侯永坤
刘士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bei Eve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bei Eve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bei Eve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bei Eve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043326.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098865B/zh
Publication of CN1120988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988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0988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988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36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measuring or monitoring the electrical condition of accumulators or electric batteries, e.g. capacity or state of charge [SoC]
    • G01R31/385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battery or accumulator variabl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36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measuring or monitoring the electrical condition of accumulators or electric batteries, e.g. capacity or state of charge [SoC]
    • G01R31/396Acquisition or processing of data for testing or for monitoring individual cells or groups of cells within a batter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池安全测试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电芯模组热失控扩散的实验方法。该电芯模组热失控扩散的实验方法包括S1:制备待测电芯模组,待测电芯模组至少包括第一模组和第二模组,第一模组中相邻的电芯之间隔热,且多个电芯的极耳串联,第二模组中相邻的电芯之间传热,且多个电芯的极耳断开连接。S2:对待测电芯模组分别进行热失控实验,并获取第一模组与第二模组中各个电芯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S3:对比获得的第一模组与第二模组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对待测电芯模组的热失控扩散途径进行判定。该电芯模组热失控扩散的实验方法简单易行,加深了对电芯模组的热失控扩散机理的理解与研究,便于对电芯模组作出针对性地改进。

Description

一种电芯模组热失控扩散的实验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安全测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芯模组热失控扩散的实验方法。
背景技术
当锂离子电池受到热滥用、电滥用(过充电、过放电、内短路等)或机械滥用(挤压、针刺、碰撞等)时,易发生热失控和爆炸起火,进而引发模组及Pack级别的热失控扩散,极易造成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目前,行业内普遍从安装于相邻电芯之间的隔热板入手,通过改变隔热板的厚度或材料,以提高隔热板的隔热性能,从而延缓或降低热失控扩散速率。由于隔热板对电芯模组发生热失控的改善效果有限,而且缺乏对电芯模组中其他组成结构或连接关系对热失控扩散的影响的研究,导致现有的电芯模组的设计方案难以满足国家标准对动力电池热失控扩散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芯模组热失控扩散的实验方法,以解决目前缺乏对电芯模组热失控扩散的研究,并对电芯模组的设计与生产提供指导。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电芯模组热失控扩散的实验方法,包括:
S1:制备待测电芯模组,所述待测电芯模组至少包括第一模组和第二模组,所述第一模组中相邻的电芯之间隔热,且多个所述电芯的极耳串联,所述第二模组中相邻的电芯之间传热,且多个所述电芯的极耳断开连接;
S2:对所述待测电芯模组分别进行热失控实验,并获取所述第一模组与所述第二模组中各个所述电芯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S3:对比获得的所述第一模组与所述第二模组的所述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对所述待测电芯模组的热失控扩散途径进行判定。
优选地,在步骤S1中,所述第一模组与所述第二模组均包括至少三个所述电芯,触发位于至少三个所述电芯的中间位置的所述电芯发生热失控。
优选地,所述第一模组包括三个所述电芯,三个所述电芯通过各自的极耳串联,且呈“Z”型排布。
优选地,所述第一模组中的所述电芯夹设于两个第一隔热板之间。
优选地,在步骤S3中,根据所述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以所述电芯的温度升高至设定的温度作为判定发生热失控的依据。
优选地,在步骤S3中,根据所述第一模组和所述第二模组的所述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获取所述第一模组和所述第二模组中各个所述电芯发生热失控的时间;通过对比所述第一模组的所述电芯与所述第二模组中对应位置的所述电芯发生热失控的时间长短,确定热失控扩散途径。
优选地,步骤S1包括步骤S11:所述待测电芯模组还包括第三模组和第四模组,所述第三模组中相邻的电芯之间传热,且多个所述电芯的极耳串联,所述第四模组中相邻的电芯之间隔热,且多个所述电芯的极耳断开连接。
优选地,步骤S2包括步骤S21:对所述第三模组和第四模组分别进行热失控实验,并获取所述第三模组与所述第四模组中各个所述电芯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步骤S3包括步骤S31:对比获得的所述第三模组与所述第四模组的所述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对所述待测电芯模组的热失控扩散的影响因素进行判定。
优选地,在步骤S11中,所述第四模组中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电芯之间夹设第二隔热板,以使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电芯之间隔热。
优选地,在步骤S2中,分别对第一模组的一个所述电芯和所述第二模组的一个所述电芯进行充电至过充电压,以使所述第一模组与所述第二模组均发生热失控。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提出的电芯模组热失控扩散的实验方法,将待测电芯模组中的第一模组设置为相邻的电芯之间隔热,且多个电芯的极耳串联,第二模组设置为相邻的电芯之间传热,且多个电芯的极耳断开连接。通过第一模组与第二模组的对比实验,能够判定电芯模组发生热失控后扩散的主要途径。该电芯模组热失控扩散的实验方法简单易行,加深了对电芯模组的热失控扩散机理的理解与研究,有利于对电芯模组进行针对性地改进,以降低电芯模组发生热失控的几率,对电芯模组的设计与生产有重大指导意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模组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模组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模组中的各个所述电芯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模组中的各个所述电芯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三模组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四模组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三模组中的各个所述电芯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四模组中的各个所述电芯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图中部件名称和标号如下:
10、电芯;20、极耳;30、第一隔热板;40、第二隔热板;
1、第一模组;2、第二模组;3、第三模组;4、第四模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芯模组热失控扩散的实验方法。该电芯模组热失控扩散的实验方法包括S1:制备待测电芯模组,待测电芯模组至少包括第一模组1和第二模组2,第一模组1中相邻的电芯10之间隔热,且多个电芯10的极耳20串联,第二模组2中相邻的电芯10之间传热,且多个电芯10的极耳20断开连接。S2:对待测电芯模组分别进行热失控实验,并获取第一模组1与第二模组2中各个电芯10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S3:对比获得的第一模组1与第二模组2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对待测电芯模组的热失控扩散途径进行判定。
本实施例的电芯模组热失控扩散的实验方法,将待测电芯模组中的第一模组1设置为相邻的电芯10之间隔热,且多个电芯10的极耳20串联,第二模组2设置为相邻的电芯10之间传热,且多个电芯10的极耳20断开连接,分别对第一模组1与第二模组2进行热失控扩散实验。通过第一模组1与第二模组2的对比实验,能够判定电芯模组发生热失控后扩散的主要途径。该电芯模组热失控扩散的实验方法简单易行,加深了对电芯模组的热失控扩散机理的理解与研究,便于对电芯模组作出针对性地改进,以降低电芯模组发生热失控的几率,对电芯模组的设计与生产有重大指导意义。
优选地,在步骤S3中,根据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以电芯10的温度升高至设定温度作为判定发生热失控的依据。本实施例以电芯10的温度突升作为判定电芯10是否发生热失控的判定标准。具体地,当电芯10的温度突然升至或超过设定温度,即可判定该电芯10发生了热失控。设定温度为相同型号的电芯10发生热失控时的实际温度。本实施例中的待测电芯模组中的电芯10的型号均相同,以保证设定温度一致。
优选地,在步骤S1中,第一模组1与第二模组2均包括至少三个电芯10,触发位于至少三个电芯10的中间位置的电芯10发生热失控。通过触发第一模组1和第二模组2中处于中间位置的电芯10发生热失控,使得热失控能够从第一模组1或第二模组2的中间位置向其两端扩散,提高了电芯模组热失控扩散的实验方法的准确性。
如图1所示,第一模组1包括三个电芯10,三个电芯10通过各自的极耳20串联,且呈“Z”型排布。三个电芯10通过“Z”型排布增加了电芯10之间的间距,避免了电芯10通过接触传热,保证了第一模组1的相邻的电芯10之间隔热且只通过极耳20进行传热,有利于提高电芯模组热失控扩散的实验方法的准确性。当然,第一模组1的电芯10还可以为四个、五个或六个以上。当第一模组1的电芯10的数量为偶数个时,可以触发位于第一模组1中处于中间位置的两个电芯10中的任意一个。例如,第一模组1包括四个电芯10。为了便于描述,按照排列方向将四个依次连接的电芯10称为第一电芯、第二电芯、第三电芯和第四电芯,此时,可以触发第二电芯或第三电芯发生热失控。
优选地,第一模组1中的电芯10夹设于两个第一隔热板30之间,能够真实模拟实际的电芯模组的内部组装情况,以使实验结果真实有效。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二模组2包括五个电芯10,五个电芯10并排设置,且相邻的电芯10之间的极耳20断开连接,保证第二模组2的电芯10之间极耳20不传热且只通过接触进行热失控扩散。同时,任意相邻的两个电芯10之间夹设有第一隔热板30。
优选地,在步骤S2中,分别对第一模组1的一个电芯10和第二模组2的一个电芯10进行充电至过充电压,以使第一模组1与第二模组2均发生热失控。本实施例通过过充触发电芯10的热失控,以提高电芯模组热失控扩散的实验方法的效率。当然,还可以通过挤压、针刺的机械方式或者加热触发电芯10的热失控。
优选地,在步骤S3中,根据第一模组1和第二模组2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获取第一模组1和第二模组2中各个电芯10发生热失控的时间。通过对比第一模组1的电芯10与第二模组2中对应位置的电芯10发生热失控的时间长短,确定热失控扩散途径。
为了便于测量各个电芯10的温度变化,在第一模组1的三个电芯10中分别选取T1、T2和T3作为三个电芯10的温度采集点。采集T1、T2和T3处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的数据,并得到第一模组1的各个电芯10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同理,在第二模组2的五个电芯10中分别选取T1、T2、T3、T4和T5作为五个电芯10的温度采集点。采集T1、T2、T3、T4和T5处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的数据,并得到第二模组2的各个电芯10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如图3所示,在第一模组1中,T2所在的电芯10进行过充,并在大约1344s时发生热失控,T3所在的电芯10在大约1381s时发生热失控,T1所在的电芯10在大约1383s时发生热失控。
如图4所示,在第二模组2中,T3所在的电芯10进行过充,并在大约1346s时发生热失控,T2和T4所在的电芯10在大约1390s时发生热失控,T5和T1所在的电芯10在大约1415s时发生热失控。
如图3和图4所示,热失控在极耳20之间的扩展速率远大于在电芯10接触面之间的传播速率,说明在电芯模组中热失控的扩散途径主要为极耳20。
优选地,步骤S1包括步骤S11:待测电芯模组还包括第三模组3和第四模组4,第三模组3中相邻的电芯10之间传热,且多个电芯10的极耳20串联,第四模组4中相邻的电芯10之间隔热,且多个电芯10的极耳20断开连接。
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三模组3与第四模组4具有相同数量的电芯10,均为五个。其中第三模组3中五个电芯10并排设置,且电芯10的极耳20串联,保证第三模组3的电芯10之间同时通过电芯10和极耳20进行热失控扩散。同时,任意相邻的两个电芯10之间夹设有第一隔热板30,以模拟真实的电芯模组的内部安装结构。
在步骤S11中,第四模组4中任意相邻的两个电芯10之间夹设第二隔热板40,以使任意相邻的两个电芯10之间隔热。本实施例的第二隔热板40的厚度大于第一隔热板30的厚度。第一隔热板30为电芯模组装配过程中使用的普通厚度的隔热板,第二隔热板40为加厚的隔热板。第二隔热板40的厚度以能够保证第四模组4中任意相邻的两个电芯10之间隔热即可,对于第二隔热板40的具体厚度值,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第四模组4中五个电芯10并排设置,且电芯10的极耳20断开连接,保证第四模组4的电芯10之间不通过极耳20进行热失控扩散。同时,任意相邻的两个电芯10之间夹设有第二隔热板40,以保证第四模组4不通过电芯10进行热失控扩散。
步骤S2包括步骤S21:对第三模组3和第四模组4分别进行热失控实验,并获取第三模组3与第四模组4中各个电芯10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步骤S3包括步骤S31:对比获得的第三模组3与第四模组4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对待测电芯模组的热失控扩散的影响因素进行判定。
在步骤S21中,分别对第三模组3与第四模组4的一个电芯10进行充电至过充电压,以使第三模组3与第四模组4均发生热失控。发生热失控的两个电芯10分别位于第三模组3与第四模组4的中间位置,以使热失控能够从第三模组3或第四模组4的中间位置向其两端扩散,提高电芯模组热失控扩散的实验方法的准确性。
为了便于测量各个电芯10的温度变化,与第一模组1与第二模组2相同,在第三模组3和第四模组4中的五个电芯10中分别选取T1、T2、T3、T4和T5作为五个电芯10的温度采集点。采集T1、T2、T3、T4和T5处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的数据,并分别得到第三模组3和第四模组4的各个电芯10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如图7所示,在第三模组3中,T3所在的电芯10进行过充,并在大约1347s时发生热失控,T2和T4所在的电芯10在大约1364s~1373s时发生热失控,T5所在的电芯10在大约1392s~1401s时发生热失控。
如图8所示,在第四模组4中,T3所在的电芯10进行过充,并在大约1342s时发生热失控。此时,T3所在的电芯10温度从95.9℃升至最高的773.1℃,T1、T2、T4和T5所在的电芯10的温度从室温缓慢升至50℃左右,且未发生热失控。
如图7和图8所示,电芯模组内热失控扩散的关键影响因素为极耳20是否连接以及相邻电芯10之间是否通过接触传热。
本实施例以极耳20是否连接传热与电芯10之间是否通过接触传热为两个变量,进行正交实验,通过分析第一模组1、第二模组2、第三模组3以及第四模组4的每个电芯10对应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可知,极耳20连接与电芯10之间通过接触传热为热失控扩散的途径,其中极耳20为热失控扩散的主要途径。
需要注意的是,电芯模组热失控扩散的实验方法还需要使用计时器与温度传感器,同时使用计时器与温度传感器,测量每个电芯10随时间的温度变化情况,已获得每个电芯10对应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由于计时器与温度传感器均为成熟的产品,对于其具体结构和工作过程不再进行赘述。
以上实施方式只是阐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特性,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方式限制,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有各种变化和改变,这些变化和改变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8)

1.一种电芯模组热失控扩散的实验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S1:制备待测电芯模组,所述待测电芯模组包括第一模组(1)、第二模组(2)、第三模组(3)和第四模组(4),以极耳(20)是否连接传热与所述电芯(10)之间是否通过接触传热为两个变量进行正交实验;
所述第一模组(1)中相邻的电芯(10)之间隔热,且多个所述电芯(10)的极耳(20)串联,所述第二模组(2)中相邻的电芯(10)之间传热,且多个所述电芯(10)的极耳(20)断开连接;所述第三模组(3)中相邻的电芯(10)之间传热,且多个所述电芯(10)的极耳(20)串联,所述第四模组(4)中相邻的电芯(10)之间隔热,且多个所述电芯(10)的极耳(20)断开连接;
S2:对所述待测电芯模组分别进行热失控实验,并获取所述第一模组(1)与所述第二模组(2)中各个所述电芯(10)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对所述第三模组(3)和第四模组(4)分别进行热失控实验,并获取所述第三模组(3)与所述第四模组(4)中各个所述电芯(10)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S3:对比获得的所述第一模组(1)与所述第二模组(2)的所述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对比获得的所述第三模组(3)与所述第四模组(4)的所述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对所述待测电芯模组的热失控扩散途径进行判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模组热失控扩散的实验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中,所述第一模组(1)与所述第二模组(2)均包括至少三个所述电芯(10),触发位于至少三个所述电芯(10)的中间位置的所述电芯(10)发生热失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芯模组热失控扩散的实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组(1)包括三个所述电芯(10),三个所述电芯(10)通过各自的极耳(20)串联,且呈“Z”型排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芯模组热失控扩散的实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组(1)中的所述电芯(10)夹设于两个第一隔热板(30)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模组热失控扩散的实验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3中,根据所述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以所述电芯(10)的温度升高至设定的温度作为判定发生热失控的依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模组热失控扩散的实验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3中,根据所述第一模组(1)和所述第二模组(2)的所述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获取所述第一模组(1)和所述第二模组(2)中各个所述电芯(10)发生热失控的时间;通过对比所述第一模组(1)的所述电芯(10)与所述第二模组(2)中对应位置的所述电芯(10)发生热失控的时间长短,确定热失控扩散途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模组热失控扩散的实验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1中,所述第四模组(4)中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电芯(10)之间夹设第二隔热板(40),以使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电芯(10)之间隔热。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模组热失控扩散的实验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2中,分别对第一模组(1)的一个所述电芯(10)和所述第二模组(2)的一个所述电芯(10)进行充电至过充电压,以使所述第一模组(1)与所述第二模组(2)均发生热失控。
CN202011043326.4A 2020-09-28 2020-09-28 一种电芯模组热失控扩散的实验方法 Active CN11209886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43326.4A CN112098865B (zh) 2020-09-28 2020-09-28 一种电芯模组热失控扩散的实验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43326.4A CN112098865B (zh) 2020-09-28 2020-09-28 一种电芯模组热失控扩散的实验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98865A CN112098865A (zh) 2020-12-18
CN112098865B true CN112098865B (zh) 2023-09-01

Family

ID=737827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43326.4A Active CN112098865B (zh) 2020-09-28 2020-09-28 一种电芯模组热失控扩散的实验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09886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338473B (zh) * 2023-05-30 2023-08-08 苏州精控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热失控扩散的圆柱锂电池测试方法、装置、介质、设备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32494A (zh) * 2005-09-13 2007-03-21 业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热导组件导热性能的测量系统及筛选方法
US7433794B1 (en) * 2007-07-18 2008-10-07 Tesla Motors, Inc. Mitigation of propagation of thermal runaway in a multi-cell battery pack
CN104656255A (zh) * 2013-11-25 2015-05-2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发光装置以及图像显示装置
CN106646257A (zh) * 2016-12-22 2017-05-10 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检测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扩散的测试平台和测试方法
WO2018080183A1 (ko) * 2016-10-26 2018-05-03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전지시스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기자동차
CN108508374A (zh) * 2018-04-28 2018-09-07 福建省汽车工业集团云度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蓄电池模组热失控扩展的试验方法
CN111554850A (zh) * 2020-05-18 2020-08-18 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 具有热扩散功能的电池包及包括其的汽车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7213281A1 (de) * 2017-08-01 2019-02-07 Robert Bosch Gmbh Batteriemodul und Verwendung eines solchen Batteriemoduls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32494A (zh) * 2005-09-13 2007-03-21 业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热导组件导热性能的测量系统及筛选方法
US7433794B1 (en) * 2007-07-18 2008-10-07 Tesla Motors, Inc. Mitigation of propagation of thermal runaway in a multi-cell battery pack
CN104656255A (zh) * 2013-11-25 2015-05-2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发光装置以及图像显示装置
WO2018080183A1 (ko) * 2016-10-26 2018-05-03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전지시스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기자동차
CN106646257A (zh) * 2016-12-22 2017-05-10 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检测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扩散的测试平台和测试方法
CN108508374A (zh) * 2018-04-28 2018-09-07 福建省汽车工业集团云度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蓄电池模组热失控扩展的试验方法
CN111554850A (zh) * 2020-05-18 2020-08-18 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 具有热扩散功能的电池包及包括其的汽车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三元动力电池的热失控安全性方法研究;吴飞驰等;《中国测试》;第41卷(第05期);第125-128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98865A (zh) 2020-1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90895B (zh) 蓄电装置
CN115372837A (zh) 一种考察圆柱形锂电池热失控状态用模拟测试装置
CN112098865B (zh) 一种电芯模组热失控扩散的实验方法
JP2013114986A (ja) 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EP3035061B1 (en) Voltage sensing assembly and battery module including same
CN111366863B (zh) 一种基于低温循环的锂离子电池寿命加速预判方法
CN112198437A (zh) 模拟锂离子电池内短路热失控的刺片、样品电芯及方法
Ma et al. Faulty characteristics and identification of increased connecting and internal resistance in parallel-connected lithium-ion battery pack for electric vehicles
CN216285625U (zh) 一种电池模组热失控测试装置和测试系统
KR20220018676A (ko) 전지 모듈과 전지 팩에 대한 열 전파를 동시에 모사할 수 있는 열 전파 모사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열 전파 모사 방법
CN101499525B (zh) 对置双极性电池
CN107390137B (zh) 一种评估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的绝缘刺针
CN111766527B (zh) 物理老化过程中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锂电池容量的预测方法
CN115774200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串联模组微/内短路检测方法
CN114388993A (zh) 一种高安全性动力电池模组
CN201270266Y (zh) 电池连接装置
CN210668518U (zh) 一种电池模组及电动汽车
CN113471557A (zh) 一种退役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成agv电池的方法
Somasundaran et al. Feasibility assessment of differential voltage analysis to detect lithium plating in battery modules for electric vehicles
CN218274706U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组
He et al. A Comparison of the Performance and Thermal Management Requirements of Lithium-Ion batteries During Ultra-Fast Charging
KR101945699B1 (ko) 2차전지 충방전 프로브 컨텍 시스템
CN108151633B (zh) 一种极耳放置位置检测装置及其方法
CN219436101U (zh) 一种带有温度保护的锂电池包
CN219162341U (zh) 一种锂电池组件测试装置及生产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