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93912A - 一种农村生活污水氮磷靶向循环利用的生态修复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农村生活污水氮磷靶向循环利用的生态修复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93912A
CN112093912A CN202010999457.3A CN202010999457A CN112093912A CN 112093912 A CN112093912 A CN 112093912A CN 202010999457 A CN202010999457 A CN 202010999457A CN 112093912 A CN112093912 A CN 1120939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ol
area
tank
animal
po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99945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占明飞
袁红军
宁军
钱方平
王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Shuiyu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Shuiyu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Shuiyu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hui Shuiyu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999457.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093912A/zh
Publication of CN1120939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9391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2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animals or plants used, e.g. algae
    • C02F3/327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animals or plants used, e.g. algae characterised by animals and pla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9/00Multistage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101/00Nature of the contaminant
    • C02F2101/10Inorganic compounds
    • C02F2101/105Phosphorus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101/00Nature of the contaminant
    • C02F2101/10Inorganic compounds
    • C02F2101/16Nitrogen compounds, e.g. ammonia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28Anaerobic digestion process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Botan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村生活污水氮磷靶向循环利用的生态修复系统,所述生态修复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收集池、厌氧池和生产型湿地;其中,所述生产型湿地包括蚌类、鱼类、螺类、植物的养殖或种植;所述生产型湿地的面积为S面积=A/(180~220)*1亩,A为收集区域人口。本发明所提供的生态修复系统是一种适用于农村地区的,能够因地制宜的,能够产业化的,实现“低投入、少维护、有产出”的污水处理新工艺。

Description

一种农村生活污水氮磷靶向循环利用的生态修复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水的生态修复系统,具体涉及一种农村生活污水氮磷靶向循环利用的生态修复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及经济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污水肆意排放现象越发严重,主要是由于农村污水排放相对分散,人口数量多,难以收集。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存环境,阻碍了生态文明的进展。农村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基本不含有害的重金属等工业废水,可生化利用性好。目前普遍使用的处理技术就是建设污水处理厂(站)或者一体化设备,采用的处理技术通常为AO工艺,A2O工艺,SBR工艺,MBR工艺,接触氧化工艺、生物滤池等等,这些工艺的共同点就是最大化的去除水体中的氮磷,让水体得到净化。
但是上述常规处理工艺技术普遍存在如下的问题,首先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建设污水处理厂或者污水处理站需要投入大量的基建投资,同时后续运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大部分污水处理设施建成后都处于“晒太阳”状态;其次农村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上述处理工艺技术需要环境相关专业的人才方可有效运运行,但是农村很难吸引这类人才前来工作,也是设备晒太阳的原因之一;再次农村居住分散,建管网浪费大量资金,但是很难收到污水,导致吨水处理成本较高;最后一方面农村污水中的氮磷被大量去除,另一方面再买大量的化肥用于田间施肥,下雨后又重新回到水体,导致恶性循环。由此可见,普遍使用的农村生活处理技术(建设污水处理厂(站)或者一体化设备)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不能够因地制宜,符合农村生活需求。农村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基本不含有害的重金属等工业废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农村地区的,能够因地制宜的,能够产业化的,实现“低投入、少维护、有产出”的污水处理新工艺。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农村生活污水氮磷靶向循环利用的生态修复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收集池、厌氧池和生产型湿地;
其中,所述生产型湿地包括蚌类、鱼类、螺类、植物的养殖或种植;所述生产型湿地的面积为S面积=A/(180~220)*1亩,A为收集区域人口。
其中,所述收集池用于生活污水的集中收集;收集池的容积为进水总量的2倍;
所述收集池的容积为[(A*0.1t/d)/12h]*6h~10h;
其中,所述收集池的容积是基于该区域人口的数量,要求的水力停留时间,适当调整大小,有利资源的配制;尤其是当所述收集池的容积为[(A*0.1t/d)/12h]*8时;具体容积大小例如,若该区域人口数量为10000,收集池的容积为[(10000*0.1t/d)/12h]*8h=666m3
本发明所提供的收集池不仅能根据待修复区域人口数量进行配制,有效避免浪费,且又能满足收集池中的生活污水满足相应的停留时间不少于6h。
优选的,所述收集池设置有过滤格栅;
更优选的,所述过滤格栅包括粗格栅和细格栅,所述粗格栅的栅距范围为40-150mm,优选为100mm,设置在所述收集池进水口的1/4~1/5处;所述细格栅的栅距为1.5mm-10mm,优选为5mm,设置在所述收集池进水口的1/2~2/5处。本发明通过两级格栅进行过滤后,可将固体垃圾进行拦截,有效防止堵塞管道。
然后,过滤后的生活污水进入厌氧池中,在厌氧池中至少停留8个小时;所述厌氧池内设置有弹性填料;进行厌氧处理后,可将生活污水中的粪大肠杆菌、蛔虫卵等有害污染物去除标,最大化保留污水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这些元素是水生动物、植物及农作物的天然肥料。,
其中,所述厌氧池的容积为[(A*0.1t/d)/12h]*8h~12h。
本发明进一步根据人口数量和厌氧处理的时间,优化所述厌氧池的容积;优选为[(A*0.1t/d)/12h]*10h。例如,若该区域人口数量为10000,厌氧池的容积为[(10000*0.1t/d)/12h]*10h=833m3
在实际农村中,由于不同的村庄人口密度不同、水体污染情况不同;因此现有的水体修复方式,多数会同上述背景技术描述的结果;不仅修复方式难推进,且修复效果不稳定。本发明所提供的生态修复系统是根据待修复村庄的特定情况,针对性的提供修复方案。其中,农村水体被污染的严重程度多数与人口居住分散程度、人口数量密切相关;本发明以待修复区域的人口数量为基数,设置特定大小的修复区域;先将水体进行收集后,然后再进行厌氧处理,去除有害微生物后,保留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然后将富集养分的水体用于生产型湿地中鱼类、蚌类、螺类和植物的养殖和种植。
本发明提供的水体修复系统,不仅大大的修复了农村的污染水体,并可在生产型湿地中相应的养殖可食用的鱼类、蚌类等,且规模可控,有效的变废为宝,为农村的经济生产提供了更多的收入来源。此外,本发明所述的生产型湿地还可种植或养殖观赏型植物或鱼类,改善农村景观。
本发明进一步提出的,为了提高上述效果,本发明所述生产型湿地包括:前置塘、动物池、植物池。
其中,所述前置塘,面积为S0=(0.04~0.06)*S面积;用于鱼类、植物的养殖或种植;
优选的,所述前置塘的深度为1.5~2m;
优选的,所述前置塘中的鱼类为泥鳅、黑鱼中的一种或两种,所述鱼类的投放密度为0.2~0.3kg/m2;优选为0.25kg/㎡;
优选的,所述前置塘中的植物为狐尾藻,种植面积为0.4~0.6S0,优选为0.5S0
肥水进入前置塘,前置塘适宜放养耐肥的生物,如泥鳅、黑鱼等,同时辅以狐尾藻等水生植物;所述前置塘主要是起到水质缓冲匀质的目的。
其中,所述动物池不少于三级,所述动物池的总面积为(0.7~0.9)*S面积;用于蚌类、鱼类、螺类、浮叶植物的养殖或种植;
本发明通过多级动物池进行调控,养殖不同规格的蚌类,并相应的配伍其鱼类、螺类和植物的种类和投放密度;使其高效、稳定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修复;
其中,本发明前端的动物池中采用规格更大的蚌类,后端动物池中的蚌规格逐渐变小;根据水质的情况,对蚌类的规格进行调整。前端的动物池中污染物的浓度较高,大规格的蚌更易存活;再根据水中污染的浓度情况,逐渐调整蚌类的规格。并在此基础上配伍合理的鱼类、螺类和植物。本发明仅采用三级动物池进行净化,就能获得非常显著的修复效果。
优选的,所述动物池为三级;即为一级动物池、二级动物池和三级动物池。
所述一级动物池,面积为S1=(0.25~0.35)*S面积;用于规格不小于10cm的蚌类、鱼类、螺类、浮叶植物的养殖或种植;
优选的,所述一级动物池的深度为0.8~1.2m。
优选的,所述一级动物池中蚌类的投放密度为150~170g/m2;更优选的,所述蚌类选自三角帆蚌、褶纹冠蚌中的一种或两种;
优选的,所述一级动物池中螺类的投放密度为90~110g/m2
优选的,所述一级动物池中鱼类的投放密度为65~85g/m2;更优选的,所述鱼为黄鲢鱼;
优选的,所述一级动物池中浮叶植物的占池比为13~17%。
在一级动物池中,蚌类主要通过滤食水体中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有机碎屑净化水质,螺类主要刮食水底的有机碎屑净化水质,黄鲢鱼主要食用水体中的浮游动物;
其中,所述二级动物池的面积为S2=(0.15~0.25)*S面积;用于规格为5~10cm的蚌类、鱼类、螺类、浮叶植物的养殖或种植;
优选的,所述二级动物池的深度为0.8~1.2m。
优选的,所述二级动物池中蚌类的投放密度为115~135g/m2;更优选的,所述蚌类选自三角帆蚌、褶纹冠蚌中的一种或两种;
优选的,所述二级动物池中螺类的投放密度为90~110g/m2
优选的,所述二级动物池中鱼类的投放密度为50~70g/m2;更优选的,所述鱼为黄鲢鱼;
优选的,所述二级动物池中浮叶植物的占池比为8~12%。
其中,所述三级动物池的面积为S3=(0.25~0.35)*S面积;用于规格为1~5cm的蚌类、螺类、鱼类、浮叶植物的养殖或种植;
优选的。所述三级动物池的深度为0.8~1.2m。
优选的,所述三级动物池中蚌类的投放密度为90~110g/m2;更优选的,所述蚌类选自三角帆蚌、褶纹冠蚌中的一种或两种;
优选的,所述三级动物池中螺类的投放密度为70~90g/m2
优选的,所述三级动物池中鱼类的投放密度为40~60g/m2;更优选的,所述鱼为黄鲢鱼;
优选的,所述三级动物池中浮叶植物的占池比为8~12%。
本发明选择特定种类的鱼,所述鱼的种类为黄鲢鱼;所述黄鲢鱼为滤食性鱼类,可净化水体中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且所述黄鲢鱼和蚌类,以及所种植的植物都能很好的共存;尤其是本发明所选择的蚌类与黄白鲢关系最为密切,蚌类繁育需要黄白鲢作为寄主。
本发明所提供的植物池,面积为S4=(0.1~0.2)*S面积;用于植物、螺类鱼类的种植或养殖,所述植物包括沉水植物、浮叶植物;
优选的,所述植物池的深度为0.8~1.2m。
优选的,所述植物池中沉水植物的种植密度为14~18株/m2;更优选的,所述沉水植物选自伊乐藻、苦草中的一种或两种;
优选的,所述植物池中浮叶植物的占池比为13~17%;
优选的,所述植物池中螺类的投放密度为140~160g/m2
优选的,所述植物池中鱼类的投放密度为4~6g/m2;更优选的,所述鱼类为锦鲤鱼。
所采用的锦鲤不仅能提供理想的景观效果,同时锦鲤本身也会食用有机碎屑和残渣,进一步净化水质。
本发明为了进一步节约工序,降低成本;各个池子间通过管道进行连接;其中,所述厌氧池、前置塘、动物池和植物池通过管道顺序连接,且池体标高逐渐递减;以便水体自流,减少能耗。
其中,池体标高逐渐递减具体采用如下形式:所述前置塘的出水处设置溢流管,管口高度与设计水深一致,待水位高于设计水位便通过溢流管流入一级动物池;所述一级动物池的出水处设置溢流管,管口高度与设计水深一致,待水高于设计水位便通过溢流管流入二级动物池;依次类推,直到植物池出水;
优选的,所述厌氧池的连接管出口设置在离所述厌氧池上口约20cm处;
优选的,所述动物池、植物池中的入水口和出水口采用对角开;可有效防止水流短路。
更优选的,所述收集池设置在地表下,通过泵与所述厌氧池连接。
具体而言;所述收集池建立在地下,便于各地的生活污水的流入;收集池和厌氧池的高度没有特定限定;多数情况下,本发明建立的厌氧池是在地上,会高于收集池;生活污水源源不断的流入收集池中,然后通过水泵泵入高处的厌氧池;水流不断,为了保证生活污水能在厌氧池中会停留不少8小时,本发明通过优化厌氧池的容积、以及出水口高度,控制污水的水流;进过厌氧处理的污水后,再依次进入前置塘、一级动物池、二级动物池、三级动物池以及植物池;本发明通过每个池子的容积、深度以及出水口和进水口高度的设置,来控制水流及水位;整个生态修复系统为一个大的系统,既能针对性的修建生态修复池,又能高效调整修复效果。在实际应用中,生态系统一旦建立后,无需过多人力,后期维护简单。
本发明提供的生态修复系统经过植物池净化获得的出水,最终进入地表水体;重新进入水循序体系。本发明通过生态自然修复的方式,降低农村生活污水水体理化性质,使得农村生活污水达到地表水IV类标准。
本发明提供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生态修复系统由依次连接的收集池、厌氧池和生产型湿地组成;
其中,所述收集池容积为[(A*0.1t/d)/12h]*6h~10h;在收集池进水口的1/4~1/5处,设置有栅距范围为40~150mm的粗格栅;在收集池进水口的1/2~2/5处,设置有栅距范围为1.5mm~10mm的洗细格栅;
其中,所述厌氧池内设置有弹性填料,容积为[(A*0.1t/d)/12h]*8h~12h;
其中,所述生产型湿地的面积为S面积=A/(180~220)*1亩,A为收集区域人口;
所述生产型湿地包括:
前置塘,面积为S0=(0.04~0.06)*S面积、深度为1.5~2m;用于鱼类、植物的养殖或种植;所述鱼类为泥鳅、黑鱼中的一种或两种,所述鱼类的投放密度为0.2~0.3kg/m2;植物为狐尾藻,种植面积为0.4~0.6S0
一级动物池,面积为S1=(0.25~0.35)*S面积,深度为0.8~1.2m;用于规格不小于10cm的蚌类、鱼类、螺类、浮叶植物的养殖或种植;所述蚌类选自三角帆蚌、褶纹冠蚌中的一种或两种;投放密度为150~170g/m2;所述螺类的投放密度为90~110g/m2;所述鱼类为黄鲢鱼,投放密度为65~85g/m2;所述浮叶植物的占池比为13~17%;
二级动物池,面积为S2=(0.15~0.25)*S面积,深度为0.8~1.2m;用于规格为5~10cm的蚌类、鱼类、螺类、浮叶植物的养殖或种植;所述蚌类选自三角帆蚌、褶纹冠蚌中的一种或两种,投放密度为115~135g/m2;所述螺类的投放密度为90~110g/m2;所述鱼类为黄鲢鱼,投放密度为50~70g/m2;所述浮叶植物的占池比为8~12%。
三级动物池,面积为S3=(0.25~0.35)*S面积,深度为0.8~1.2m;用于规格为1~5cm的蚌类、螺类、鱼类、浮叶植物的养殖或种植;所述蚌类选自三角帆蚌、褶纹冠蚌中的一种或两种,投放密度为90~110g/m2;所述螺类的投放密度为70~90g/m2;所述鱼类为黄鲢鱼,投放密度为40~60g/m2;所述浮叶植物的占池比为8~12%;
植物池,面积为S4=(0.1~0.2)*S面积,深度为0.8~1.2m;用于植物、螺类鱼类的种植或养殖,所述植物包括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所述所述沉水植物选自伊乐藻、苦草中的一种或两种,种植密度为14~18株/m2;所述浮叶植物的占池比为13~17%;所述螺类的投放密度为140~160g/m2;所述鱼类为锦鲤鱼,投放密度为4~6g/m2
其中,所述厌氧池、前置塘、动物池和植物池通过管道顺序连接,且池体标高逐渐递减;所述厌氧池的连接管出口设置在离所述厌氧池上口约20cm处;
优选的,所述动物池、植物池中的入水口和出水口采用对角开;所述收集池设置在地表下,通过泵与所述厌氧池连接。
本发明提供的生态修复系统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提供的方式因地制宜,可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在实际应用中,投入低、维护成本低、且具有较好的产出。
2)投资少,技术简单,维护简单,运营成本低。就地消纳,无需大规模建设城镇污水管网。可高效净化水质,修复生态,增加水体生物多样性。
3)本发明提供的生态修复系统可改善人居环境,为当地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在农村生活污水得到净化的同时,能够带来经济产出,预计生产型湿地收益为1500元/亩,本发明提供的方式能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本发明无需现代化污水处理工艺,具有较强的应用范围,适宜在农村地区推广使用。本发明克服了建造建设污水处理厂(站)或者使用一体化设备所带来的巨大资源浪费,符合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5)本发明采用的污水处理工艺相较传统污水处理厂的方式更加生态化,环境更加优美,避免了传统污水处理厂处理方式带来的噪声、化学药剂气味等二次污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生态修复系统的平面布置示意图;
图中:1、粗格栅;2、细格栅;3、厌氧池;4、前置塘;5、一级动物池;6、二级动物池;7、三级动物池;8、植物池。
图2为本发明生态修复系统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生态修复系统的对角流水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生态修复系统的溢流水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后需达到如下标准,才能被排放,具体如下表所示:
表1如下实施例的排放标准
Figure BDA0002693748540000091
Figure BDA0002693748540000101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农村生活污水氮磷靶向循环利用的生态修复系统,由依次连接的收集池、厌氧池和生产型湿地组成;如图1所示,
某社区人口基数为6000人,生活污水产生量约为600吨/天。
所述收集池的容积为400m3;收集池为长型存储池;收集池内从进水口处到收集池的1/5处(池长1/5处设置),设置粗格栅1;然后再从进水口处到收集池的2/5处(池长2/5处设置),设置细格栅2。
所述厌氧池的容积为500m3;所述厌氧池内设置有弹性填料。
其中,生活污水首先进入厌氧池3(池里加布弹性填料),停止10小时候后进入生产型湿地。
所述生产型湿地总面积约为30亩,分为五部分:
1)前置塘4,面积约为1.5亩,深度约1.5-2m,放养泥鳅、黑鱼250kg,同时辅以狐尾藻等水生植物0.75亩;
2)一级动物池5,此处池体面积约为9亩,水深约1m,投撒蚌类(规格10cm以上)约990kg、螺类约600kg和黄鲢鱼约450kg,搭配浮叶植物1.35亩;
3)二级动物池6,此处池体面积约为6亩,水深约1m;投撒的蚌类(规格5-10cm)约500kg,螺类约400kg,黄鲢鱼约240kg,搭配浮叶植物0.6亩;
4)三级动物池7,此处池体面积约为9亩,水深约1m,投撒蚌类(规格1-5cm)约600kg,螺类约480kg,黄鲢鱼约300kg,搭配浮叶植物0.9亩;
5)植物池8,此处池体面积约为4.5亩,水深约1m,以沉水植物伊乐藻、苦草为主,种植密度约16株/m2,搭配浮叶植物0.675亩,同时投放螺类约450kg,投放锦鲤鱼约16kg;
其中,所述厌氧池、前置塘、动物池和植物池通过管道顺序连接,且池体标高逐渐递减;以便水体自流,减少能耗。
其中,池体标高逐渐递减具体采用如下形式:所述前置塘的出水处设置溢流管,管口高度与设计水深一致,待水位高于设计水位便通过溢流管流入一级动物池;所述一级动物池的出水处设置溢流管,管口高度与设计水深一致,待水高于设计水位便通过溢流管流入二级动物池;依次类推,直到植物池出水;所述厌氧池的连接管出口设置在离所述厌氧池上口约20cm处;所述动物池、植物池中的入水口和出水口采用对角开;可有效防止水流短路。所述收集池设置在地表下,通过泵与所述厌氧池连接。如图2、图3和图4所示。
经本实施例处理的生活污水:CODcr从251mg/L降低为25mg/L、氨氮从26mg/L降低为1.3mg/L、总磷从3.1mg/L降低为0.21mg/L,可达地表水IV标准。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农村生活污水氮磷靶向循环利用的生态修复系统,由依次连接的收集池、厌氧池和生产型湿地组成;
某社区人口基数为10000,生活污水产生量约为1000吨/天。
所述收集池内的容积为666m3;收集池为长型存储池;收集池内从进水口处到收集池的1/5处(池长1/5处设置),设置粗格栅(100mm);然后再从进水口处到收集池的2/5处(池长2/5处设置),设置细格栅(5mm)。
所述厌氧池的容积为833.3m3;所述厌氧池内设置有布弹性填料。
其中,生活污水首先进入厌氧池(池里加布弹性填料),停留10小时候后进入生产型湿地。
所述生产型湿地总面积约为50亩,分为五部分:
1)前置塘,面积约为2.5亩,深度约1.5-2m,放养泥鳅、黑鱼约416kg,同时辅以狐尾藻等水生植物1.75亩;
2)一级动物池,此处池体面积约为15亩,水深约1m,主要投撒蚌类(规格10cm以上)约1650kg、螺类约1000kg和黄鲢鱼约750kg,搭配浮叶植物3.6亩;
3)二级动物池,此处池体面积约为10亩,水深约1m,此处主要投撒蚌类(规格5-10cm)约833kg,螺类约666kg,黄鲢鱼约400kg,搭配浮叶植物1亩;
4)三级动物池,此处池体面积约为15亩,水深约1m,此处主要投撒蚌类(规格1-5cm)约1000kg,螺类约800kg,黄鲢鱼约500kg,搭配浮叶植物1.5亩;
5)植物池,此处池体面积约为7.5亩,水深约1m,此处主要以沉水植物伊乐藻、苦草为主,种植密度约16株/m2,搭配浮叶植物1.125亩,同时投放螺类约750kg,投放锦鲤鱼约26.67kg;
其中,所述厌氧池、前置塘、动物池和植物池通过管道顺序连接,且池体标高逐渐递减;以便水体自流,减少能耗。
其中,池体标高逐渐递减具体采用如下形式:所述前置塘的出水处设置溢流管,管口高度与设计水深一致,待水位高于设计水位便通过溢流管流入一级动物池;所述一级动物池的出水处设置溢流管,管口高度与设计水深一致,待水高于设计水位便通过溢流管流入二级动物池;依次类推,直到植物池出水;所述厌氧池的连接管出口设置在离所述厌氧池上口约20cm处;所述动物池、植物池中的入水口和出水口采用对角开;可有效防止水流短路。所述收集池设置在地表下,通过泵与所述厌氧池连接。
经本实施例处理的生活污水:CODcr从300mg/L降低为29mg/L、氨氮从31mg/L降低为1.5mg/L、总磷从3.5mg/L降低为0.28mg/L,可达地表水IV标准。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农村生活污水氮磷靶向循环利用的生态修复系统,由依次连接的收集池、厌氧池和生产型湿地组成;
某农村人口基数为4000,生活污水产生量约为400吨/天。
所述收集池内的容积为266m3;收集池为长型存储池;收集池内从进水口处到收集池的1/5处(池长1/5处设置),设置粗格栅(100mm);然后再从进水口处到收集池的2/5处(池长2/5处设置),设置细格栅(5mm)。
所述厌氧池的容积为333m2;所述厌氧池内设置有布弹性填料。
其中,生活污水首先进入厌氧池(池里加布弹性填料),停留10小时候后进入生产型湿地。
所述生产型湿地总面积约为20亩,分为五部分:
1)前置塘,面积约为1亩,深度约1.5-2m,放养泥鳅、黑鱼约166.7kg,同时辅以狐尾藻等水生植物0.5亩;
2)一级动物池,此处池体面积约为6亩,水深约1m,主要投撒蚌类(规格10cm以上)约640kg、螺类约400kg和黄鲢鱼约280kg,搭配浮叶植物0.9亩;
3)二级动物池,此处池体面积约为4亩,水深约1m,此处主要投撒蚌类(规格5-10cm)约320kg,螺类约266kg,黄鲢鱼约160kg,搭配浮叶植物0.4亩;
4)三级动物池,此处池体面积约为6亩,水深约1m,此处主要投撒蚌类(规格1-5cm)约400kg,螺类约320kg,黄鲢鱼约200kg,搭配浮叶植物0.6亩;
5)植物池,此处池体面积约为3亩,水深约1m,此处主要以沉水植物伊乐藻、苦草为主,种植密度约16株/m2,搭配浮叶植物0.45亩,同时投放螺类约300kg,投放锦鲤鱼约10kg;
其中,所述厌氧池、前置塘、动物池和植物池通过管道顺序连接,且池体标高逐渐递减;以便水体自流,减少能耗。
其中,池体标高逐渐递减具体采用如下形式:所述前置塘的出水处设置溢流管,管口高度与设计水深一致,待水位高于设计水位便通过溢流管流入一级动物池;所述一级动物池的出水处设置溢流管,管口高度与设计水深一致,待水高于设计水位便通过溢流管流入二级动物池;依次类推,直到植物池出水;所述厌氧池的连接管出口设置在离所述厌氧池上口约20cm处;所述动物池、植物池中的入水口和出水口采用对角开;可有效防止水流短路。所述收集池设置在地表下,通过泵与所述厌氧池连接。
经本实施例处理的生活污水:CODcr从320mg/L降低为25mg/L、氨氮从22mg/L降低为1.1mg/L、总磷从3.2mg/L降低为0.21mg/L,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排放标准Ⅳ类,满足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需求,不会对自然水体造成二次污染。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农村生活污水氮磷靶向循环利用的生态修复系统,由依次连接的收集池、厌氧池和生产型湿地组成;
某农村人口基数3500人,生活污水产生量为350吨/天。采用收集池、厌氧池和生产型湿地(前置塘+三级动物池)的方式进行资源化利用。
所述收集池内的容积为233m3;收集池为长型存储池;收集池内从进水口处到收集池的1/5处(池长1/5处设置),设置粗格栅(100mm);然后再从进水口处到收集池的2/5处(池长2/5处设置),设置细格栅(5mm)。
所述厌氧池的容积为291m3;所述厌氧池内设置有布弹性填料。
其中,生活污水首先进入厌氧池(池里加布弹性填料),停留10小时候后进入生产型湿地。
所述生产型湿地总面积约为14.8亩,分为四部分:
1)前置塘,面积约为0.8亩,深度约1.5-2m,放养泥鳅、黑鱼约208kg,同时辅以狐尾藻等水生植物0.4亩;
2)一级动物池,此处池体面积约为5.25亩,水深约1m,主要投撒蚌类(规格10cm以上)约560kg、螺类约350kg和黄鲢鱼约245kg,搭配浮叶植物0.8亩;
3)二级动物池,此处池体面积约为3.5亩,水深约1m,此处主要投撒蚌类(规格5-10cm)约280kg,螺类约233kg,黄鲢鱼约140kg,搭配浮叶植物0.35亩;
4)三级动物池,此处池体面积约为5.25亩,水深约1m,此处主要投撒蚌类(规格1-5cm)约350kg,螺类约280kg,黄鲢鱼约175kg,搭配浮叶植物0.53亩;
连接方式同实施例1;
经本实施例处理的生活污水:CODcr从261mg/L降低为44mg/L、氨氮从27mg/L降低为2.4mg/L、总磷从3.5mg/L降低为0.42mg/L,该模式弃用植物池,同生产型湿地(前置池+动物池+植物池)的模式相比,氨氮、总磷和CODcr的去除率下降明显,未达到地表水V类要求。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农村生活污水氮磷靶向循环利用的生态修复系统,由依次连接的收集池、厌氧池和生产型湿地组成;
某农村人口基数2000人,生活污水产生量为200吨/天。采用收集池、厌氧池和生产型湿地(前置池+二级动物池+植物池)的方式进行资源化利用。
所述收集池内的容积为133m3;收集池为长型存储池;收集池内从进水口处到收集池的1/5处(池长1/5处设置),设置粗格栅(100mm);然后再从进水口处到收集池的2/5处(池长2/5处设置),设置细格栅(5mm)。
所述厌氧池的容积为166m3;所述厌氧池内设置有布弹性填料。
其中,生活污水首先进入厌氧池(池里加布弹性填料),停留10小时候后进入生产型湿地。
所述生产型湿地总面积约为7亩,分为四部分:
1)前置塘,面积约为0.5亩,深度约1.5-2m,放养泥鳅、黑鱼约83.3kg,同时辅以狐尾藻等水生植物0.25亩;
2)一级动物池,此处池体面积约为3亩,水深约1m,主要投撒蚌类(规格10cm以上)约320.01kg、螺类约200kg和黄鲢鱼约140kg,搭配浮叶植物0.45亩;
3)二级动物池,此处池体面积约为2亩,水深约1m,此处主要投撒蚌类(规格5-10cm)约160kg,螺类约133kg,黄鲢鱼约80kg,搭配浮叶植物0.2亩;
4)植物池,此处池体面积约为1.5亩,水深约1m,此处投放螺类150kg,主要以沉水植物伊乐藻、苦草为主,种植密度约16株/m2,搭配浮叶植物0.225亩;
连接方式同实施例1;
经本实施例处理的生活污水:CODcr从255mg/L降低为35mg/L、氨氮从28mg/L降低为2.0mg/L、总磷从3.7mg/L降低为0.38mg/L,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V类,该模式弃用三级动物池,同四级生产型湿地(前置池+动物池+植物池)的模式相比;氨氮、总磷和CODcr的去除率下降明显。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及试验,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农村生活污水氮磷靶向循环利用的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收集池、厌氧池和生产型湿地;
其中,所述生产型湿地包括蚌类、鱼类、螺类、植物的养殖或种植;所述生产型湿地的面积为S面积=A/(180~220)*1亩,A为收集区域人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产型湿地包括:前置塘、动物池和植物池;
其中,所述前置塘的面积为S0=(0.04~0.06)*S面积;用于鱼类、植物的养殖或种植;
所述动物池不少于三级,所述动物池的总面积为(0.7~0.9)*S面积;用于蚌类、鱼类、螺类、浮叶植物的养殖或种植;
所述植物池的面积为S4=(0.1~0.2)*S面积;用于植物、螺类鱼类的种植或养殖,所述植物包括沉水植物、浮叶植物;
优选的,所述动物池为三级;
其中,一级动物池的面积为S1=(0.25~0.35)*S面积;用于规格不小于10cm的蚌类、鱼类、螺类、浮叶植物的养殖或种植;
二级动物池的面积为S2=(0.15~0.25)*S面积;用于规格为5~10cm的蚌类、鱼类、螺类、浮叶植物的养殖或种植;
三级动物池的面积为S3=(0.25~0.35)*S面积;用于规格为1~5cm的蚌类、螺类、鱼类、浮叶植物的养殖或种植;
更优选的,所述前置塘的深度为1.5~2m;所述一级动物池、二级动物池、三级动物池和所述植物池的深度为0.8~1.2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置塘中的鱼类为泥鳅、黑鱼中的一种或两种,所述鱼类的投放密度为0.2~0.3kg/m2
和/或,所述前置塘中的植物为狐尾藻,种植面积为0.4~0.6S0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动物池中,
蚌类的投放密度为150~170g/m2;优选的,所述蚌类选自三角帆蚌、褶纹冠蚌中的一种或两种;
和/或,螺类的投放密度为90~110g/m2
和/或,鱼类的投放密度为65~85g/m2;优选的,所述鱼类为黄鲢鱼;
和/或,浮叶植物的占池比为13~17%。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级动物池中,
蚌类的投放密度为115~135g/m2;优选的,所述蚌类选自三角帆蚌、褶纹冠蚌中的一种或两种;
和/或,螺类的投放密度为90~110g/m2
和/或,鱼类的投放密度为50~70g/m2;优选的,所述鱼类为黄鲢鱼;
和/或,浮叶植物的占池比为8~12%。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级动物池中,
蚌类的投放密度为90~110g/m2;优选的,所述蚌类选自三角帆蚌、褶纹冠蚌中的一种或两种;
和/或,螺类的投放密度为70~90g/m2
和/或,鱼类的投放密度为40~60g/m2;优选的,所述鱼类为黄鲢鱼;
和/或,浮叶植物的占池比为8~12%。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池中,
沉水植物的种植密度为14~18株/m2;优选的,所述沉水植物选自伊乐藻、苦草中的一种或两种;
和/或,浮叶植物的占池比为13~17%;
和/或,螺类的投放密度为140~160g/m2
和/或,鱼类的投放密度为4~6g/m2;优选的,所述鱼类为锦鲤鱼。
8.根据权利要求2~7任一项所述的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池、前置塘、动物池和植物池通过管道顺序连接,且池体标高逐渐递减;
优选的,所述厌氧池的连接管出口设置在离所述厌氧池上口约20cm处;所述动物池、植物池中的入水口和出水口采用对角开;
更优选的,所述收集池设置在地表下,通过泵与所述厌氧池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池的容积为[(A*0.1t/d)/12h]*6h~10h;
优选的,所述收集池设置有过滤格栅;
更优选的,所述过滤格栅包括粗格栅和细格栅,所述粗格栅的栅距范围为40~150mm,设置在所述收集池进水口的1/4~1/5处;所述细格栅的栅距范围为1.5mm~10mm,设置在所述收集池进水口的1/2~2/5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池内设置有弹性填料;
优选的,所述厌氧池的容积为[(A*0.1t/d)/12h]*8h~12h。
CN202010999457.3A 2020-09-22 2020-09-22 一种农村生活污水氮磷靶向循环利用的生态修复系统 Pending CN11209391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99457.3A CN112093912A (zh) 2020-09-22 2020-09-22 一种农村生活污水氮磷靶向循环利用的生态修复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99457.3A CN112093912A (zh) 2020-09-22 2020-09-22 一种农村生活污水氮磷靶向循环利用的生态修复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93912A true CN112093912A (zh) 2020-12-18

Family

ID=737547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999457.3A Pending CN112093912A (zh) 2020-09-22 2020-09-22 一种农村生活污水氮磷靶向循环利用的生态修复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093912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92857A (zh) * 2010-12-16 2011-06-15 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所 生物链构造技术修复河湖水系的方法
CN202543008U (zh) * 2012-05-02 2012-11-21 重庆文理学院 一种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处理系统(ⅱ)
CN103636481A (zh) * 2013-12-27 2014-03-19 任立 湿地保护的立体种养殖系统
CN103882828A (zh) * 2014-04-01 2014-06-25 深圳市益水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城市河道的生态修复方法
CN107487854A (zh) * 2017-08-24 2017-12-19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一种多级湿地处理丘陵区农业面源污染物的方法及系统
CN109110913A (zh) * 2018-10-10 2019-01-01 贵州师范大学 一种水生态系统治理微污染源水体方法及微生物曝气装置
CN110092481A (zh) * 2019-06-14 2019-08-06 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生态装置及生态系统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92857A (zh) * 2010-12-16 2011-06-15 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所 生物链构造技术修复河湖水系的方法
CN202543008U (zh) * 2012-05-02 2012-11-21 重庆文理学院 一种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处理系统(ⅱ)
CN103636481A (zh) * 2013-12-27 2014-03-19 任立 湿地保护的立体种养殖系统
CN103882828A (zh) * 2014-04-01 2014-06-25 深圳市益水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城市河道的生态修复方法
CN107487854A (zh) * 2017-08-24 2017-12-19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一种多级湿地处理丘陵区农业面源污染物的方法及系统
CN109110913A (zh) * 2018-10-10 2019-01-01 贵州师范大学 一种水生态系统治理微污染源水体方法及微生物曝气装置
CN110092481A (zh) * 2019-06-14 2019-08-06 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生态装置及生态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郭茂新: "《水污染控制工程学》", 31 December 20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81180B (zh) 一种养猪废弃液净化处理装置
CN101120661B (zh) 一种基于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的生态渔业养殖装置
CN103359881B (zh) 一种养猪场废水污染减控方法
CN111115989B (zh) 养殖尾水沟渠循环处理系统
CN102067824B (zh) 一种封闭循环海水对虾池塘养殖系统
CN105585223B (zh) 一种淡水养殖废水深度处理回用系统及其方法
CN101074134A (zh) 介质复合型人工湿地的景观水生态净化处理系统及其方法
CN108503029B (zh) 控制污染物进入水体的生态防护系统
CN102503033A (zh) 循环厌氧序批式生物膜人工湿地兼性塘处理养猪废水工艺
CN201107973Y (zh) 一种基于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的生态渔业养殖装置
CN109892232A (zh) 复合种养殖系统及其在规模化畜禽养殖粪污处理中的应用
CN106915867B (zh) 养殖废水生化处理系统及其处理副产品的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1072219A (zh) 一种湿地前置塘富营养化控制方法
CN101519264A (zh) 城市黑臭河涌生态治理及综合利用方法
CN102267787A (zh) 畜禽养殖污染沼液的处理方法
CN108439703A (zh) 一种平原缓流及断头支浜水体综合治理的系统和方法
CN112093912A (zh) 一种农村生活污水氮磷靶向循环利用的生态修复系统
Wang Ecological waste treatment and utilization systems on low-cost, energy-saving/generating and resources recoverable technology for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in China
CN211268177U (zh) 一种低成本塘基淡水鱼虾循环水养殖系统
CN101348308B (zh) 集镇污水混合处理工艺
CN1565175A (zh) 循环水养殖的净水方法及设备
CN210215068U (zh) 一种农村地区生活污水生态处理系统
CN113321373A (zh) 一种旁路净化循环协同水生态重建的草型湖泊再生系统
CN105417841A (zh) 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
CN110902937A (zh) 小型自持式农村污水处理系统及污水处理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