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83518A - 一种雨量计 - Google Patents

一种雨量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83518A
CN112083518A CN202011050282.8A CN202011050282A CN112083518A CN 112083518 A CN112083518 A CN 112083518A CN 202011050282 A CN202011050282 A CN 202011050282A CN 112083518 A CN112083518 A CN 1120835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in
detection
pilot hole
filter
rain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05028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蒋远铃
曹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Xaircraf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Xaircraf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Xaircraf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Xaircraf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050282.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083518A/zh
Publication of CN1120835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8351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WMETEOROLOGY
    • G01W1/00Meteorology
    • G01W1/14Rainfall or precipitation gau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9/00Filters with filtering elements stationary during filtration, e.g. pressure or suction filters, not covered by groups B01D24/00 - B01D27/00; Filtering elements therefor
    • B01D29/01Filters with filtering elements stationary during filtration, e.g. pressure or suction filters, not covered by groups B01D24/00 - B01D27/00; Filtering elements therefor with flat filtering elements
    • B01D29/03Filters with filtering elements stationary during filtration, e.g. pressure or suction filters, not covered by groups B01D24/00 - B01D27/00; Filtering elements therefor with flat filtering elements self-suppor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9/00Filters with filtering elements stationary during filtration, e.g. pressure or suction filters, not covered by groups B01D24/00 - B01D27/00; Filtering elements therefor
    • B01D29/11Filters with filtering elements stationary during filtration, e.g. pressure or suction filters, not covered by groups B01D24/00 - B01D27/00; Filtering elements therefor with bag, cage, hose, tube, sleeve or like filtering elements
    • B01D29/31Self-supporting filtering elements
    • B01D29/33Self-supporting filtering elements arranged for inward flow filtr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9/00Filters with filtering elements stationary during filtration, e.g. pressure or suction filters, not covered by groups B01D24/00 - B01D27/00; Filtering elements therefor
    • B01D29/50Filters with filtering elements stationary during filtration, e.g. pressure or suction filters, not covered by groups B01D24/00 - B01D27/00; Filtering elements therefor with multiple filtering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utual disposition
    • B01D29/56Filters with filtering elements stationary during filtration, e.g. pressure or suction filters, not covered by groups B01D24/00 - B01D27/00; Filtering elements therefor with multiple filtering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utual disposition in series connection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tmospheric Science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Ec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雨量计,涉及雨量计技术领域。该雨量计包括检测机构、集雨主体和过滤装置。集雨主体上设有内凹的承雨腔,承雨腔底部开设有检测入口,检测机构设置在集雨主体内部且与检测入口相匹配以用于检测从检测入口进入的雨水量。过滤装置安装在集雨主体的检测入口处,以用于过滤进入检测入口的雨水。过滤装置和集雨主体之间形成先导孔,先导孔导通检测入口和承雨腔。本发明提供的雨量计能解决现有技术中微雨或者阵雨不容易实现有效检测的技术问题,并且还能提高检测的时效性,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一种雨量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雨量计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雨量计。
背景技术
降雨量是重要的气象参数之一,人们会通过一系列的计量方式来检测降雨量,以达到预测旱涝灾害等目的;而在农业生产中,降雨量直接影响作物的产量。雨量计时检测降雨量的设备,其原理是将利用传感器探测收集到的雨水量,并将采集的数据记录并传输到服务器中。雨量计需要先收集雨水然后再进行测量,收集雨水的部位一般类似于漏斗形式,受设备结构和成本限制,雨量计设备体积不会太大,而其收集雨水的面积一定,当降雨量较低或者只是阵雨时,收集到的雨水较少不足以在漏斗外壁形成水滴或者只形成较少水滴。当水滴没有雨水补充不再继续汇集加大时,由于水滴表面张力,大概率会依附于漏斗外壁,难以靠重力汇集流进检测区域,当阵雨过后,少量水滴会蒸发掉,从而造成漏检测的现象。另一方面,雨量计户外使用,为了防止沙尘、杂物、虫子等进入设备内部,一般都会在雨量收集漏斗中部加过滤网,而过滤网上有较多微小孔隙,降雨初始,收集到的部分雨水需要先浸润过滤网,然后才会流进检测区域,如此导致了检测时间的延后,时效性降低。一旦设备检测到雨滴时,往往已经降雨一段时间了,检测到的降雨量即达到中雨或大雨范围,与实际降雨过程存在较大出入,影响使用体验。为了减少此类误差,往往需要在数据处理上加以补偿校正,然而由于设备所处地理位置差异较大,降雨量模型也不尽相同,校正系数难以统一,校正难度较高。
现有技术中的雨量计在微雨或者阵雨时不容易实现有效的检测,并且在降雨初始阶段,难以检测到降雨量,一旦设备检测到降雨即为中雨或者大雨范围,导致检测时效性降低,影响使用体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包括,例如,提供了一种雨量计,其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微雨或者阵雨不容易实现有效检测的技术问题,并且还能提高检测的时效性,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这样实现: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雨量计,包括检测机构、集雨主体和过滤装置。
所述集雨主体上设有内凹的承雨腔,所述承雨腔底部开设有检测入口,所述检测机构设置在所述集雨主体内部且与所述检测入口相匹配以用于检测从所述检测入口进入的雨水量。
所述过滤装置安装在所述集雨主体的所述检测入口处,以用于过滤进入所述检测入口的雨水。所述过滤装置和所述集雨主体之间形成先导孔,所述先导孔导通所述检测入口和所述承雨腔。
本发明提供的雨量计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包括:
该雨量计在微雨或者阵雨的情况下时,少量的雨水进入至承雨腔中,并且沿内凹的承雨腔的内周壁滑动至过滤装置处,由于过滤装置需要一定时间的浸润才能实现雨水通过过滤装置进入检测入口而被检测机构检测到,在微雨或者阵雨的状态下,其降雨量小或者降雨时间短导致浸润过滤装置时间较长则难以进行有效的检测。而在本发明提供的雨量计中,微雨状态降下的少量雨水或者阵雨状态下短时间降下的少量雨水能直接通过先导孔导入至检测入口,从而使得少量雨水能被检测机构检测到,能节省浸润过滤装置所消耗的时间,以便于及时的检测到降雨,实现解决现有技术中微雨或者阵雨不容易实现有效检测的技术问题,并且还能提高检测的时效性,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可选地,所述过滤装置上具有第一安装面,所述集雨主体上具有第二安装面,所述第一安装面和所述第二安装面相互配合,所述检测入口开设于所述第二安装面。
所述先导孔形成于所述第一安装面和/或所述第二安装面。
可选地,所述第一安装面上开设有先导槽,所述第二安装面与所述先导槽共同形成所述先导孔。
可选地,所述先导孔的径向方向的长轴小于或等于1mm。
先导孔沿其径向方向的形状可以形成圆形、椭圆形、U形或者V形等形状,其最长的口径尺寸即为其长轴;例如,当先导孔开口为圆形时,先导孔的长轴为该圆形的直径;又例如,当先导孔形成椭圆形时,该椭圆形的长轴即为先导孔的长轴;再例如,在先导孔形成U形或者V形时,先导孔的长轴可以是该U形形状或者该V形形状的中心线等。将先导孔的开口长轴设置为小于等于0.5mm,以使得先导孔的口径较小,从而使得先导孔具有过滤功能,避免雨水中尘粒物等杂质通过先导孔进入检测入口,以向检测机构提供防护作用。
可选地,所述集雨主体上设置有沉槽,所述过滤装置装入所述沉槽内,所述沉槽的底壁与所述过滤装置之间形成所述先导孔。所述过滤装置与所述沉槽的侧壁之间形成间隙,所述间隙导通所述先导孔和所述承雨腔。
可选地,所述过滤装置包括防尘罩和第一过滤网,所述第一过滤网设置在所述防尘罩内部,所述防尘罩安装在所述集雨主体上,以使得雨水能依次经过所述防尘罩和所述第一过滤网进入至所述检测入口。所述防尘罩与所述沉槽底壁之间形成所述先导孔,所述防尘罩与所述沉槽的侧壁之间形成所述间隙。
可选地,所述防尘罩包括防尘部和底座,所述防尘部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一过滤网设置在所述防尘部内部,所述底座安装在沉槽内部,且所述底座与所述沉槽的底壁之间形成所述先导孔,所述底座与所述沉槽的侧壁之间形成所述间隙。
可选地,所述底座上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沉槽的侧壁共同形成所述间隙。
和/或,所述沉槽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底座共同形成所述间隙。
可选地,所述底座上远离所述沉槽底壁的一侧形成导液面,所述导液面位于所述防尘部的外侧,且所述导液面呈内凹形。
通过设置内凹形的导液面,从而使得导液面上的雨水能沿远离间隙的方向导向,从而能使得雨水中的杂质能远离间隙移动,减少间隙处堆积的杂质的量,从而减缓间隙被杂质堵塞的速度,提高雨量计有效持续时长,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可选地,所述过滤装置还包括支架,所述支架设置在所述第一过滤网内部,且所述支架和所述防尘罩共同夹持所述第一过滤网。
和/或,所述过滤装置还包括第二过滤网,所述第二过滤网与所述检测入口相配合,且所述第二过滤网安装于所述沉槽的底壁。
可选地,所述过滤装置远离所述检测入口凸起。
通过将过滤装置远离检测入口凸起,能避免雨水中杂质堆积造成过滤装置的堵塞,从而能确保过滤装置能持续有效地进行雨水的过滤,即使在累积了一定高度的沙尘也不会导致过滤装置的水路被堵塞,从而延长雨量计的有效持续时长,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可选地,所述承雨腔的内凹面上涂覆形成憎水材料层。
通过在承雨腔的内凹面上涂覆形成憎水材料层,以确保雨水进入承雨腔内部时,由于憎水材料层的憎水性,能避免雨水挂壁,从而能使得雨水能快速地朝向检测入口流动,以确保进入至承雨腔内部的雨水均能进入检测入口被检测到,可以提升雨量计检测的时效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雨量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雨量计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雨量计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防尘罩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防尘罩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防尘罩第三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雨量计;100-集雨主体;101-检测入口;110-承雨腔;111-沉槽;112-第二安装面;200-过滤装置;201-第一安装面;202-先导孔;203-间隙;210-防尘罩;211-防尘部;2111-通孔;2112-装配空间;212-底座;2121-先导槽;2122-第一凹槽;2123-凸起;2124-凸条;2125-导液面;220-第一过滤网;230-支架;240-第二过滤网;300-检测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请参阅图1,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雨量计10,该雨量计10用于设置在外界环境指定的区域,并且在该指定的区域出现降雨时,能接收雨水并且依据接收的雨水判断当下的降雨量。通过雨量计10接收雨水且检测到降雨量能达到及时地判断或者预测旱涝灾害等目的。因此,雨量计10检测降雨量的时效性以及准确性非常重要。本申请提供的雨量计10便能解决现有技术中微雨或者阵雨不容易实现有效检测的技术问题,并且还能提高检测的时效性,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其中,请结合参阅图1和图2,雨量计10包括检测机构300、集雨主体100和过滤装置200。集雨主体100上设置有内凹的承雨腔110,以通过承雨腔110承接降雨;由于承雨腔110为内凹的形状,从而能通过承雨腔110将承接的降雨汇集到一起,从而能方便降雨量的检测。另外,承雨腔110的底部开设有检测入口101,换言之,在承雨腔110内凹的形状能将承接的雨水汇集到承雨腔110的底部,从而能将承接的雨水导向至检测入口101,从检测入口101进入至集雨主体100的内部。为了方便检测降雨量,检测机构300设置在集雨主体100内部且与检测入口101相匹配以用于检测从检测入口101进入的雨水量。需要说明的是,检测机构300与检测入口101相匹配指代的是,检测机构300对应于检测入口101设置,当该雨量计10正常放置在指定位置时,检测机构300位于检测入口101的下方,从而使得从检测入口101进入集雨主体100内部的雨水能被检测机构300检测到。过滤装置200安装在集雨主体100的检测入口101处,以用于过滤进入检测入口101的雨水,换言之,承雨腔110汇集的雨水中至少部分需要经过过滤装置200的过滤之后才能从检测入口101进入至集雨主体100内部,从而通过过滤装置200将雨水中的杂质滤除,防止杂质对检测机构300造成影响。
如果承雨腔110汇集的全部雨水均需要经过过滤装置200之后才能从检测入口101进入集雨主体100内部,由于浸润过滤装置200需要一定的时间,即承雨腔110汇集的雨水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穿过过滤装置200以从检测入口101进入集雨主体100内部,因此便会造成检测降雨量出现时间滞后的情况,换言之,会造成检测时效性降低;其具体可以体现为在微雨或者阵雨的情况下不容易检测到降雨量,以及在降雨开始初期难以检测到降雨量。
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请结合参阅图2和图3,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微雨或者阵雨不容易实现有效检测的技术问题,且为了提高检测的时效性,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过滤装置200和集雨主体100之间形成先导孔202,先导孔202导通检测入口101和承雨腔110。在承雨腔110接收到雨水之后,部分雨水通过先导孔202直接导向至检测入口101,从而通过检测入口101进入集雨主体100内部,以快速的被检测机构300检测到,从而提高检测降雨量的时效性。其中,当外界环境处于微雨或者阵雨的情况下时,即使承雨腔110接收到少量的雨水,也可以使得部分雨水直接进入先导孔202,以从先导孔202导向至检测入口101,从而使得雨水能及时的被检测机构300检测到,以确保微雨或者阵雨时检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并且由于先导孔202的设置,在降雨开始阶段,被承雨腔110承接的雨水便能直接通过先导孔202导向至检测入口101,检测机构300便能快速高效地检测到雨水,进一步确保微雨或者阵雨时检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且提高雨量计10的检测时效性。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避免雨水中含有的杂质通过先导孔202进入检测入口101导致检测机构300的检测功能被影响,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先导孔202被设置成具有较小的口径,以使得先导孔202具有一定的过滤作用。可选地,先导孔202的径向方向的长轴小于或等于1mm,从而实现将先导孔202被设置呈具有较小的口径,可选地,先导孔202的径向方向的长轴可以取值为0.1mm、0.2mm、0.3mm、0.4mm、0.5mm、0.6mm、0.7mm、0.8mm、0.9mm或者1mm等。其中,先导孔202的开孔形状可以是圆形、椭圆形、多边形、U形或者V形等;当先导孔202的开孔形状为圆形时,其径向方向形成圆形,此时先导孔202的长轴可以被表示为该圆形的直径;当先导孔202的开孔形状为椭圆形时,其径向方向形成椭圆形,此时先导孔202的长轴可以被表示为该椭圆形的长轴;当先导孔202的开孔形状为多边形时,其径向方向形成多边形,此时先导孔202的长轴可以被表示为该多边形的中心线;当先导孔202的开孔形状为U形或者V形时,其径向方向形成U形形状或者V形形状,此时先导孔202的长轴可以被表示为该U形形状或者该V形形状的最长的中心线等。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使得先导孔202具有过滤性,也可以采用在先导孔202内部设置其他用于过滤的零部件的方式,例如增设过滤网等。
值得说明的是,在确保先导孔202具有有效的过滤性能的前提下,可以依据实际情况选取先导孔202的长轴大小。例如,在风沙较大且空间开阔的地区,由于空气中风沙含量较高导致雨水中含沙量较高,此时可以选取尺寸较小的先导孔202,如0.1mm、0.2mm、0.3mm、0.4mm或者0.5mm等;又例如,在植被较为密集风沙含量较低的地区,可以选取尺寸较大的先导孔202,如0.5mm、0.6mm、0.7mm、0.8mm、0.9mm或者1mm等。
另外,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为了方便承雨腔110中承接的雨水被导向至过滤装置200,在承雨腔110的内凹面上涂覆憎水材料以形成憎水材料层(图未标),当雨水落到憎水材料层上时,由于憎水材料层的憎水性,雨水会轻易快速顺着憎水材料层导向至过滤装置200处,能避免雨水的挂壁现象。由此,在外界环境处于微雨或者阵雨的情况时,少量的雨水进入至承雨腔110中同样可以在憎水材料层上轻易快速地被导向至过滤装置200,从而提高检测准确性和时效性。当然,当集雨主体100采用憎水材料制成时,可以取消涂覆憎水材料层。
进一步地,请结合参阅图3、图4和图5,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过滤装置200上具有第一安装面201,集雨主体100上具有第二安装面112,当过滤装置200和集雨主体100相互装配连接时,第一安装面201与第二安装面112相互配合。其中,第一安装面201和第二安装面112相互配合可以由第一安装面201和第二安装面112相互贴合实现。另外,检测入口101开设在第二安装面112上,并且使得过滤装置200安装在第二安装面112上时,能通过过滤装置200遮盖检测入口101,从而使得部分雨水需要经过过滤装置200的过滤才能导入至检测入口101。可选地,先导孔202形成于第一安装面201和/或第二安装面112。换言之,先导孔202可以形成于第一安装面201上,或者先导孔202形成于第二安装面112上,或者先导孔202部分形成在第一安装面201上,部分形成在第二安装面112上。可见,先导孔202设置在承雨腔110的底部,方便承接在承雨腔110底部的雨水进入至先导孔202,进而能在微雨或者阵雨时准确有效的完成降雨量的检测,并且能快速地完成降雨量的检测,实现提高检测时效性的目的。
其中,先导孔202形成于第一安装面201的方式可以为:如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在第一安装面201上开设先导槽2121,在过滤装置200安装于第二安装面112上时,第二安装面112和先导槽2121共同围成先导孔202。先导孔202形成于第二安装面112的方式可以为:在第二安装面112上开槽,在过滤装置200安装于第二安装面112上时,第一安装面201和第二安装面112上的开槽共同围成先导孔202。先导孔202形成于第一安装面201和第二安装面112之间的方式可以为:在第一安装面201上开槽,同时在第二安装面112上开槽,当过滤装置200安装在第二安装面112上时,第一安装面201上的开槽和第二安装面112上的开槽共同围成先导孔202。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先导孔202也可以开设在第一安装面201和第二安装面112以外的位置,例如,先导孔202开设在过滤装置200靠近承雨腔110底部的位置,且使得先导孔202连通检测入口101和承雨腔110等。
当然,为了能高效快速的完成承雨腔110收集的雨水的导向,在过滤装置200和集雨主体100之间可以设置多个先导孔202,多个先导孔202相互并行设置,从而使得承雨腔110底部的雨水能通过多个先导孔202的导向进入至检测入口101,进一步确保能在微雨或者阵雨时检测到降雨量,且提高雨量计10的检测时效性。另外,多个先导孔202分布在过滤装置200的四周,从而使得承雨腔110从任意位置接收到的雨水均能从先导孔202进入至检测入口101,以便于确保微雨或者阵雨时检测到降雨量且提高检测时效性。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集雨主体100上设置有沉槽111,并且该沉槽111位于承雨腔110的底部,当承雨腔110内部承接雨水之后,承雨腔110将雨水导向至沉槽111。另外,该沉槽111的底壁形成上述第二安装面112,即过滤装置200安装在沉槽111内部且与第二安装面112相配合,即,过滤装置200与沉槽111的底壁之间形成先导孔202。另外,为了方便承雨腔110将雨水导入沉槽111中且能通过先导孔202将雨水导向检测入口101,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过滤装置200和沉槽111的侧壁之间形成间隙203,该间隙203导通先导孔202和承雨腔110。在承雨腔110承接雨水之后,由承雨腔110将雨水导向至间隙203,该间隙203将雨水导向先导孔202,由先导孔202将雨水导向至检测入口101,从而实现部分雨水优先进入检测入口101进行降雨量检测的目的,以确保在微雨或者阵雨的情况下准确有效地完成降雨量检测,并且实现提高检测时效性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取消沉槽111的设置,在取消沉槽111的设置的同时,也同时取消间隙203的设置,由此,可以直接在过滤装置200和集雨主体100之间形成先导孔202,从而仅从先导孔202将雨水导向至检测入口101。
另外,为了方便间隙203将雨水快速的导向至先导孔202,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间隙203的宽度被设置成具有较小的尺寸,从而使得间隙203在接收到雨水时便能快速地向先导孔202引导,从而能快速地完成降雨量的检测。可选地,间隙203的宽度尺寸范围可以设置为小于或等于5mm,例如,间隙203的宽度取值可以是0.5mm、1mm、1.5mm、2mm、2.5mm、3mm、3.5mm、4mm、4.5mm或者5mm等。当然,也可以将间隙203的宽度尺寸设置为与先导孔202的长轴尺寸相等。进一步地,为了避免由于气压造成间隙203和先导孔202中液体无法流动的情况,集雨主体100或者过滤装置200上可以设置有用于平衡气压的气孔(图未标);例如,该气孔可以开设在集雨主体100的底部,以避免气孔被雨水或者杂质堵塞;又例如,该气孔可以是有过滤装置200上用于过滤雨水的网孔,换言之,过滤装置200上用于过滤雨水的网孔可以作为平衡气压的气孔。当然,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间隙203的宽度可以较大,由此能承接较多的雨水,此时为了方便间隙203内部的雨水能快速地导向至先导孔202,可以将沉槽111的底壁设置为内凹形,换言之,将第二安装面112设置为内凹面,由第二安装面112向沉槽111底部的雨水提供一定的导向作用,以将雨水快速地导向至先导孔202。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二安装面112设置呈内凹面时,第一安装面201可以与第二安装面112相适配,即第一安装面201可以设置为外凸面。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过滤装置200可以包括防尘罩210和第一过滤网220。第一过滤网220设置在防尘罩210的内部,防尘罩210安装在集雨主体100上,以使得雨水能依次经过防尘罩210和第一过滤网220进入至检测入口101。需要说明的是,防尘罩210用于提供过滤尺寸较大的杂质,例如树叶、树枝或者其他虫类;第一过滤网220则用于过滤雨水,以用于过滤雨水中的杂质。可选地,防尘罩210内部具有装配空间2112,并且防尘罩210上开设有多个连通该装配空间2112的通孔2111,每两个通孔2111之间形成的支杆则可以用于防止树叶、树枝或者虫类的杂质进入装配空间2112内部。第一过滤网220装配在装配空间2112内部,并且第一过滤网220贴合在装配空间2112的内侧面上,从而使得从通孔2111进入至装配空间2112的雨水能及时被第一过滤网220过滤,以方便雨水快速地完成过滤且进入至检测入口101,提高过滤效果的同时能提高雨水进入至检测入口101的速率。
防尘罩210的底部装入沉槽111中,并且防尘罩210与沉槽111的底壁之间形成先导孔202。防尘罩210的侧面与沉槽111的侧壁之间形成间隙203。可选地,防尘罩210包括防尘部211和底座212,该底座212呈环形,即底座212的中部设置有导通的孔。防尘部211设置在底座212上,并且防尘部211内部空腔与底座212上的孔共同形成装配空间2112,通孔2111开设在防尘部211上,第一过滤网220的外侧贴合在防尘部211的内侧面以及底座212上孔的内侧壁,以提供全面的过滤作用。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底座212安装在沉槽111内部。底座212的底面与沉槽111的底壁之间形成先导孔202,换言之,底座212的底面被设置为第一安装面201,沉槽111的底壁为第二安装面112。底座212的侧面与沉槽111的侧壁之间形成间隙203。
可选地,请结合参阅图4、图5、图6和图7,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底座212大致呈圆形,并且底座212的外圆周上开设有多个第一凹槽2122,多个第一凹槽2122等间距设置,当底座212安装在沉槽111内部时,多个第一凹槽2122分别与沉槽111的内侧壁之间共同形成间隙203。相对应的,每两个相邻的第一凹槽2122之间,可以看作是底座212的外圆周上形成凸起2123,该凸起2123则抵持在沉槽111的内侧壁上,多个等间距设置的凸起2123同时抵持在沉槽111的内侧壁上,由此能通过多个凸起2123向底座212提供一定的定位作用和限位作用,方便于底座212安装在集雨主体100上。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底座212通过螺钉等固定件固定在集雨主体100上,为了避免螺钉对先导孔202造成影响,将底座212上对应螺钉的开孔设置在上述凸起2123上,由此,凸起2123则在提供定位作用和限位作用的同时,凸起2123还能用于底座212和集雨主体100的相互连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底座212和集雨主体100之间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实现相互连接,例如粘接或者卡接等;值得说明的是,在底座212和集雨主体100之间相互连接时,均可以采用凸起2123与集雨主体100之间相互连接的方式实现。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实现间隙203的形成,也可以设置底座212的尺寸小于沉槽111的尺寸,从而使得底座212装入沉槽111中时,底座212的外周缘与沉槽111的内侧壁之间共同形成呈环形的间隙203,此时同样可以通过间隙203实现承雨腔110底部雨水导向至先导孔202的目的,当然,此时也可以看作在底座212的外周缘形成第一凹槽2122,通过该第一凹槽2122与沉槽111的内侧壁之间共同形成间隙203。
在本申请的另外一些实施例中,间隙203的形成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例如,取消第一凹槽2122的设置,在沉槽111的内侧壁上开设形成第二凹槽(图未示),在底座212与沉槽111相互配合的情况下,底座212的外周缘与第二凹槽共同形成间隙203。当然,在又一些实施例中,间隙203的形成也可以采用第一凹槽2122和第二凹槽共同形成的方式,换言之,在底座212的外周缘上开设第一凹槽2122的同时,在沉槽111的内侧壁上开设第二凹槽,并且使得第一凹槽2122和第二凹槽共同围成间隙203;当然,在第一凹槽2122和第二凹槽同时设置时,也可以采用第一凹槽2122与沉槽111内侧壁形成间隙203,且第二凹槽与底座212的外周缘形成侧壁的方式形成多个间隙203。以上所述,可表示为:底座212上开设第一凹槽2122,第一凹槽2122与沉槽111的侧壁共同形成间隙203,和/或,沉槽111的侧壁上开设第二凹槽,第二凹槽与底座212共同形成间隙203。
另外,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底座212上的第一安装面201上开设有多个沿其径向方向延伸的先导槽2121,并且,每个第一凹槽2122对应开设多个先导槽2121,多个先导槽2121均与底座212中部的孔相连通,在底座212与沉槽111相互配合的情况下,先导槽2121与沉槽111的底壁共同形成先导孔202,并且多个先导孔202与对应第一凹槽2122形成的间隙203相连通。可选地,先导槽2121的形状为U形或者V形,以方便先导槽2121的开设。在其他实施例中,先导槽2121的形成方式还可以是,在第一安装面201上凸起2123设置多个凸条2124,每个凸条2124均沿底座212的径向方向延伸,并且多个凸条2124间隔设置,从而使得每两个凸条2124之间形成先导槽2121。当然,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当在第二安装面112上开槽以形成先导孔202时,此时可以取消底座212上的多个先导槽2121的设置,使得底座212上的第一安装面201与第二安装面112上的开槽共同形成先导孔202即可。
进一步地,为了方便间隙203的形成,并且为了方便防尘罩210的安装,防尘部211的外侧与底座212的外周缘具有一定的间距,由此在底座212远离沉槽111底壁的一侧,即在底座212远离第一安装面201的一侧形成导液面2125,并且该导液面2125位于防尘部211的外侧,该导液面2125能将雨水朝向防尘部211的内部导向。为了提高雨水进入过滤装置200内部的速率,将导液面2125设置为内凹形,以通过该导液面2125提供一定的导流作用,方便雨水进入至过滤装置200内部。另外,该导液面2125在将雨水朝向过滤装置200导向的同时,该导液面2125还能将雨水中含有的杂质朝向至过滤装置200导向,从而向雨水中杂质提供一定远离间隙203的导向作用力,减缓间隙203中堆积杂质的速率,以提高间隙203有效工作时间,即能提高雨量计10正常检测的有效时间,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值得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承雨腔110中呈内凹的内周壁以及导液面2125能将雨水朝向检测入口101导向,换言之,可以将检测入口101看作是承雨腔110的中心位置,而安装在检测入口101处的过滤装置200也可以被认为位于承雨腔110的中心位置。此时,由于间隙203位于底座212的外周缘,能使得承雨腔110的内周壁和导液面2125在向雨水提供导向作用的同时,还向经过间隙203的雨水提供远离间隙203的作用力,使得部分杂质堆积在导液面2125上,从而能实现减缓间隙203中堆积杂质的速率的目的,由此实现提高间隙203有效工作时间,即能提高雨量计10正常检测的有效时间,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4,过滤装置200还可以包括支架230和第二过滤网240。支架230设置在第一过滤网220的内部,从而能通过支架230向第一过滤网220提供支撑作用,以确保第一过滤网220能贴合在防尘罩210的内部,以增强第一过滤网220提供的过滤能力。其中,支架230的形状与防尘部211的形状相适配,以使得支架230能与防尘部211共同夹持第一过滤网220,实现确保第一过滤网220安装稳定性的目的。第二过滤网240与检测入口101相配合,且第二过滤网240安装在沉槽111的底壁上。通过第一过滤网220过滤的雨水在流动至检测入口101时,通过第二过滤网240在此过滤以进一步减少雨水中杂质的含量,从而避免检测机构300被损坏。另外,当雨水从间隙203和先导孔202导向至检测入口101时,同样能通过第二过滤网240向雨水提供过滤作用,能向雨水提供进一步地过滤作用,从而减少雨水中杂质的含量,以避免检测机构300被损坏。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取消支架230和第二过滤网240中至少一个的设置,例如,可以取消支架230的设置,此时第一过滤网220直接贴合在防尘罩210上,当然,可以采用其他的固定方式将第一过滤网220固定在防尘罩210上,从而实现第一过滤网220贴合在防尘部211内部的目的,以确保第一过滤网220能提供有效的过滤作用;又例如,可以取消第二过滤网240的设置,由于第一过滤网220和先导孔202均能提供有效的过滤作用,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雨水中杂质的含量,从而避免雨水中的杂质造成检测机构300的损坏;再例如,可以同时取消支架230和第二过滤网240的设置。以上,可以看作为,过滤装置200还可以包括支架230和/或第二过滤网240。
另外,请结合参阅图1和图4,在雨量计10使用一定时间之后,会在承雨腔110中堆积大量的杂质,例如沙尘、树叶或者虫类等,由此可能会对第一过滤网220以及间隙203造成堵塞,此时便需要人为清理以方便雨量计10的正常运作。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为了降低清理雨量计10的频率,即为了提高雨量计10单次使用的有效时长,将过滤装置200设置为远离检测入口101凸起2123。可选地,将防尘罩210、支架230以及第一过滤网220设置为呈漏斗状,且将防尘罩210、支架230和第一过滤网220以倒扣的方式安装在检测入口101,从而使得过滤装置200整体凸出于承雨腔110的内凹面。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由于杂质的堆积,杂质会从过滤装置200靠近检测入口101的底部开始堆积,从而不影响过滤装置200远离检测入口101的顶部进行正常的运作,即在承雨腔110底部堆积部分杂质时,同样不影响雨量计10的使用,从而有效的延长雨量计10的有效使用时长,降低人为清理的频率,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雨量计10能在微雨或者阵雨的情况下时,少量的雨水进入至承雨腔110中,并且沿内凹的承雨腔110的内周壁滑动至过滤装置200处,由于过滤装置200需要一定时间的浸润才能实现雨水通过过滤装置200进入检测入口101而被检测机构300检测到,在微雨或者阵雨的状态下,其降雨量小或者降雨时间短导致浸润过滤装置200时间较长则难以进行有效的检测。而在本发明提供的雨量计10中,微雨状态降下的少量雨水或者阵雨状态下短时间降下的少量雨水能直接通过先导孔202导入至检测入口101,从而使得少量雨水能被检测机构300检测到,能节省浸润过滤装置200所消耗的时间,以便于及时的检测到降雨,实现解决现有技术中微雨或者阵雨不容易实现有效检测的技术问题,并且还能提高检测的时效性,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且通过设置内凹形的导液面2125,从而使得导液面2125上的雨水能沿远离间隙203的方向导向,从而能使得雨水中的杂质能远离间隙203移动,减少间隙203处堆积的杂质的量,从而减缓间隙203被杂质堵塞的速度,提高雨量计10有效持续时长,提升用户使用体验。还通过将过滤装置200远离检测入口101凸起2123,能避免雨水中杂质堆积造成过滤装置200的堵塞,从而能确保过滤装置200能持续有效地进行雨水的过滤,即使在累积了一定高度的沙尘也不会导致过滤装置200的水路被堵塞,从而延长雨量计10的有效持续时长,提升用户使用体验。同时通过在承雨腔110的内凹面上涂覆形成憎水材料层,以确保雨水进入承雨腔110内部时,由于憎水材料层的憎水性,能避免雨水挂壁,从而能使得雨水能快速地朝向检测入口101流动,以确保进入至承雨腔110内部的雨水均能进入检测入口101被检测到,可以提升雨量计10检测的时效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2)

1.一种雨量计,其特征在于,包括检测机构、集雨主体和过滤装置;
所述集雨主体上设有内凹的承雨腔,所述承雨腔底部开设有检测入口,所述检测机构设置在所述集雨主体内部且与所述检测入口相匹配以用于检测从所述检测入口进入的雨水量;
所述过滤装置安装在所述集雨主体的所述检测入口处,以用于过滤进入所述检测入口的雨水;所述过滤装置和所述集雨主体之间形成先导孔,所述先导孔导通所述检测入口和所述承雨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量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装置上具有第一安装面,所述集雨主体上具有第二安装面,所述第一安装面和所述第二安装面相互配合,所述检测入口开设于所述第二安装面;
所述先导孔形成于所述第一安装面和/或所述第二安装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雨量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面上开设有先导槽,所述第二安装面与所述先导槽共同形成所述先导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量计,其特征在于,所述先导孔的径向方向的长轴小于或等于1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量计,其特征在于,所述集雨主体上设置有沉槽,所述过滤装置装入所述沉槽内,所述沉槽的底壁与所述过滤装置之间形成所述先导孔;所述过滤装置与所述沉槽的侧壁之间形成间隙,所述间隙导通所述先导孔和所述承雨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雨量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装置包括防尘罩和第一过滤网,所述第一过滤网设置在所述防尘罩内部,所述防尘罩安装在所述集雨主体上,以使得雨水能依次经过所述防尘罩和所述第一过滤网进入至所述检测入口;所述防尘罩与所述沉槽底壁之间形成所述先导孔,所述防尘罩与所述沉槽的侧壁之间形成所述间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雨量计,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尘罩包括防尘部和底座,所述防尘部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一过滤网设置在所述防尘部内部,所述底座安装在沉槽内部,且所述底座与所述沉槽的底壁之间形成所述先导孔,所述底座与所述沉槽的侧壁之间形成所述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雨量计,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沉槽的侧壁共同形成所述间隙;
和/或,所述沉槽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底座共同形成所述间隙。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雨量计,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远离所述沉槽底壁的一侧形成导液面,所述导液面位于所述防尘部的外侧,且所述导液面呈内凹形。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雨量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装置还包括支架,所述支架设置在所述第一过滤网内部,且所述支架和所述防尘罩共同夹持所述第一过滤网;
和/或,所述过滤装置还包括第二过滤网,所述第二过滤网与所述检测入口相配合,且所述第二过滤网安装于所述沉槽的底壁。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雨量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装置远离所述检测入口凸起。
12.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雨量计,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雨腔的内凹面上涂覆形成憎水材料层。
CN202011050282.8A 2020-09-29 2020-09-29 一种雨量计 Pending CN11208351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50282.8A CN112083518A (zh) 2020-09-29 2020-09-29 一种雨量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50282.8A CN112083518A (zh) 2020-09-29 2020-09-29 一种雨量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83518A true CN112083518A (zh) 2020-12-15

Family

ID=737306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50282.8A Pending CN112083518A (zh) 2020-09-29 2020-09-29 一种雨量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083518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55485A (zh) * 2021-12-15 2022-04-15 贵州城市职业学院 一种适用于喀斯特山区的降雨量收集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55485A (zh) * 2021-12-15 2022-04-15 贵州城市职业学院 一种适用于喀斯特山区的降雨量收集装置
CN114355485B (zh) * 2021-12-15 2023-09-05 贵州城市职业学院 一种适用于喀斯特山区的降雨量收集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10232766A1 (en) Apparatus for Harvesting Rainwater
CN112083518A (zh) 一种雨量计
CN212379597U (zh) 一种雨量计
US20040244302A1 (en) Inline valley rain gutter run-off control and debris shield (inline valley piece)
CN109781373A (zh) 一种多方向全自动高频梯度集沙仪
US20140362224A1 (en) Surveillance camera and the housing thereof
JP5923757B2 (ja) 雨樋構造
CN106759650A (zh) 一种用于浇灌室内绿植的节水装置
CN114287330A (zh) 一种用于农业灌溉的智能设备及其控制系统
US10724213B2 (en) Mist collection arrangement
KR100926426B1 (ko) 강수량계의 바람막이
CN209010893U (zh) 一种生态园区道路排水结构
CN106247512A (zh) 自动回水排水的空调器加湿器
CN206641050U (zh) 自动浇水花盆
JP2009108511A (ja) 雨水取り出し装置
JP5828066B2 (ja) 雨樋構造
JP2009024421A (ja) 落葉等の排出口付雨樋用集水器
CN211097834U (zh) 一种防尘过滤结构以及雨量测量装置
CN209742041U (zh) 除杂排水装置
CN207938174U (zh) 一种物联网电压力感控报警地漏
CN214623090U (zh) 一种多功能农业气象监测设备
CN218724524U (zh) 一种称重式水面蒸发器
CN206131284U (zh) 自动回水排水的空调器加湿器
CN217206681U (zh) 一种摩托车的防水空滤器
CN219491514U (zh) 一种檐沟雨水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510000 Block C, 115 Gaopu Road, Tianhe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Guangzhou Jifei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0000 Block C, 115 Gaopu Road, Tianhe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Guangzhou Xaircraft Technology Co.,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