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82412A - 一种热管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热管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82412A
CN112082412A CN202011070206.3A CN202011070206A CN112082412A CN 112082412 A CN112082412 A CN 112082412A CN 202011070206 A CN202011070206 A CN 202011070206A CN 112082412 A CN112082412 A CN 1120824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pipeline
heat pipe
evaporation
conden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07020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沈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Lingenthalpy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Lingenthalpy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Lingenthalpy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Lingenthalpy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070206.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082412A/zh
Publication of CN1120824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8241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405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in which the humidity of the air is exclusively affected by contact with the evaporator of a closed-circuit cooling system or heat pump circui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0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3/00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 F25B43/003Fil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3/00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 F25B43/02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for separating lubricants from the refrigera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2003/14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on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管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所述系统包括蒸发盘管、冷凝盘管、连接管路和辅助管路;蒸发盘管和冷凝盘管相对设置,蒸发盘管包括蒸发上盘管和蒸发下盘管;冷凝盘管包括冷凝上盘管和冷凝下盘管;蒸发下盘管与冷凝上盘管之间通过连接管路连通;辅助管路包括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第一管路上设有驱动装置,第一管路一端与蒸发上盘管连通,第一管路的另一端与冷凝下盘管连通,驱动装置用于将蒸发上盘管中的工质带到冷凝下盘管中;第二管路的一端与冷凝上盘管连通,第二管路的另一端与蒸发下盘管连通,通过在无动力循环热管的基础上设置动力循环热管,能提升热管的整体性能,提高了热管能量的使用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热管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热管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空气调节过程中,需要将进入的空气降温除湿,由于除湿后的空气温度较低,往往不能满足工艺性或舒适性要求,因此需通过电、蒸汽等方式进行加热,以达到所需的送风温度要求。
这种先过度降温,然后再加热升温的过程导致大量的能量浪费。对于多数恒温恒湿空调,再热消耗的能量可达空调总耗能的近50%。
为了降低能耗,一种可行的手段是使用U形热管将进风的能量转移至低温区用于再热。U形热管分为蒸发盘管和冷凝盘管两部分,两盘管之间通过管路连接,蒸发盘管中的液态工质吸热蒸发,沿气体通道流至冷凝盘管;工质在冷凝盘管中放热凝结成液体。现有设计中采用液泵驱动工质循环,这种设计完全依靠冷媒泵将工质从热管冷凝器送至热管蒸发器,一旦冷媒泵出现故障,则整个热管会完全失效。
采用液泵输送冷媒的另一个问题在于冷媒泵出口压力高于进口,因为冷媒泵出口与蒸发盘管连通,进口与冷凝盘管连通,故使得蒸发盘管内工质压力上升,冷凝盘管内工质压力降低。相应的蒸发盘管工质饱和温度上升,冷凝盘管工质饱和温度下降。而蒸发盘管工质需从空气中吸热,工质温度上升,与空气温差减小,换热量减小;冷凝盘管需向空气放热,工质温度下降,与空气温差下降,同样导致换热会减少。可见,液泵输送冷媒,从原理上会对热管与空气的换热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急需新的技术方案,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管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能够在保持无动力热管的前提下,提升热管的整体性能,并且可在一定范围内实现热管再热能力的主动调节。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热管系统,所述系统包括蒸发盘管、冷凝盘管、连接管路和辅助管路;
所述蒸发盘管和所述冷凝盘管相对设置,所述蒸发盘管包括蒸发上盘管和蒸发下盘管;所述冷凝盘管包括冷凝上盘管和冷凝下盘管;
所述蒸发下盘管与所述冷凝上盘管之间通过所述连接管路连通;
所述辅助管路包括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所述第一管路上设有驱动装置,所述第一管路一端与所述蒸发上盘管连通,所述第一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冷凝下盘管连通,所述驱动装置用于将所述蒸发上盘管中的工质带到所述冷凝下盘管中;所述第二管路的一端与所述冷凝上盘管连通,所述第二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蒸发下盘管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管路包括并联设置的至少两个的第一分管路,每个所述第一分管路上均设有所述驱动装置。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第一分管路均设有止回阀,所述止回阀设置在所述驱动装置的出口端。
进一步地,所述系统还包括节流装置和过滤器;
所述节流装置设置在第二管路上,所述节流装置用于调节所述第二管路内部工质的流量;
所述过滤器用于过滤进入所述第二管路中的工质。
作为可选地,所述节流装置包括并联设置的调节流道和主流道;
所述调节流道上设有电磁阀,所述电磁阀用于控制所述调节流道的通断。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管路上还设有气液分离器;
所述气液分离器设置在所述驱动装置的进口端,用于分离所述蒸发上盘管出口端的液态工质和气态工质。
进一步地,所述系统还包括多个连接器,多个所述连接器设置在所述蒸发上盘管和所述冷凝下盘管的端口,所述连接器用于汇集或分配所述端口的工质。
作为可选地,所述连接器包括分配器和总管。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管路上还设有流量开关,
所述系统还包括控制装置、温度传感器和报警装置;
所述流量开关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管路中工质流量信息;
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获取通过所述冷凝盘管后的风温;
所述控制装置用于获取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数据,并控制所述驱动装置工作;
所述报警装置用于当所述驱动装置非正常状态时发出报警信息。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热管系统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控制装置获取温度传感器检测的通过冷凝盘管后的风温;
基于所述通过冷凝盘管后的风温,判断所述风温和预设值是否一致;
若所述风温与所述预设值不一致,根据所述风温与所述预设值的差值调节驱动装置的转速;
继续获取稳定后的通过冷凝盘管后的风温,判断稳定后的通过冷凝盘管后的风温是否达到所述预设值,
若稳定后的通过冷凝盘管后的风温没有达到所述预设值,则调节节流装置的开度,以使通过冷凝盘管后的风温达到所述预设值。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热管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热管系统及其控制方法,通过在无动力循环热管的基础上设置动力循环热管,能提升热管的整体性能,提高了热管能量的使用效率。
2.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热管系统及其控制方法,通过设置辅助气泵,由于增压和抽吸作用,可以增加冷凝盘管侧工质饱和温度,以及降低蒸发盘管侧工质的饱和温度,进一步提高冷凝盘管内部降温和蒸发盘管内部升温的效率,从而提高热管的工作效率。
3.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热管系统及其控制方法,通过设置辅助循环泵,可以有效提高无动力热管的高度差,提升了无动力循环的驱动能力。
4.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热管系统及其控制方法,通过设置相应的辅助循环泵控制逻辑,提高了气泵的工作能力,以及工作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附图。
图1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热管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本说明书实施例中无动力热管结构示意图;;
图3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热管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4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热管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5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热管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6本说明书实施例中节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节流装置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8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热管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9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热管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10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热管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11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热管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12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热管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13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热管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14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热管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15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热管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16本说明书实施例中本说明书热管系统控制示意图;
图17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热管系统控制方法流程图。
图中:1-蒸发盘管,2-冷凝盘管,3-连接管路,4-辅助管路,5-连接器,6-控制装置,7-温度传感器,8-报警装置,11-蒸发上盘管,12-蒸发下盘管,21-冷凝上盘管,22-冷凝下盘管,41-第一管路,42-第二管路,43-驱动装置,44-止回阀,45-节流装置,46-节流装置,47-气液分离器,51-分配器,52-总管,411-第一分管路,421-第二分管路,451-调节流道,452-主流道,453-电磁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装置、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实施例1
在空气调节过程中,首先需要将新鲜空气降温除湿,然后再进行加热以达到所需送风温度,这中间必然造成能量的大量浪费,为了提高对能量的利用效率,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一种热管系统,如图1所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热管系统的一种结构示意图,但基于常规或者无创造性的劳动可以包括更多或更少的结构,实施例中列举的系统结构仅仅是众多结构中的一种方式,不代表唯一的结构形式,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可以按照实施例中的结构进行。
具体地,如图1所示,一种热管系统,所述系统包括蒸发盘管1、冷凝盘管2、连接管路3和辅助管路4;所述蒸发盘管1和所述冷凝盘管2相对设置,所述蒸发盘管1包括蒸发上盘管11和蒸发下盘管12;所述冷凝盘管2包括冷凝上盘管21和冷凝下盘管22;所述蒸发下盘管12与所述冷凝上盘管21之间通过所述连接管路3连通;所述辅助管路4包括第一管路41和第二管路42;所述第一管路41上设有驱动装置43,所述第一管路41一端与所述蒸发上盘管11连通,所述第一管路41的另一端与所述冷凝下盘管22连通,所述驱动装置43用于将所述蒸发上盘管11中的工质带到所述冷凝下盘管22中,作为可选地,所述驱动装置43将所述蒸发上盘管11中的气态工质带到所述冷凝下盘管22中;所述第二管路42的一端与所述冷凝上盘管21连通,所述第二管路42的另一端与所述蒸发下盘管12连通。
所述热管系统可以应用在热回收的平板热管和U形热管,根据不同的热管行驶采取不同的连接方式,下述以U形热管为例进行说明。
其中在U形热管中,所述蒸发下盘管12和所述冷凝上盘管21形成循环无动力管路,特别地,所述冷凝上盘管21和所述蒸发下盘管12之间存在液位差或者高度差,其中空气调节过程中,需要将进风降温除湿,所述蒸发盘管1在外界加热环境下,会使其中流动的液态工质吸热蒸发,从而实现对进风温度降温处理,其中所述蒸发下盘管12中的气体会由于上浮力或管道内部的气压沿着连接管路3通道流进冷凝上盘管21,气态工质在冷凝上盘管21中放热凝结成液体,在利用液位差或高度差回流至所述蒸发下盘管12形成循环,上述过程实现的是无动力热能循环,能够通过管道内热能对通过所述冷凝盘管2的空气进行加温,从而避免管道内热能的浪费,节约了能耗。
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冷凝上盘管21和所述蒸发下盘管12之间存在高度差,这样在所述连接管路3连接时呈倾斜状,这样便于所述蒸发下盘管12蒸发产生的气体通过上浮力上升进入所述冷凝上盘管21中,同时所述冷凝上盘管21液化形成的液体由于重力作用进入到所述蒸发下盘管12中,从而实现无动力的热能循环交换。
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所述蒸发下盘管12包括若干个蒸发子盘管,所述冷凝上盘管21包括与所述蒸发子盘管相对应的冷凝子盘管,若干个所述蒸发子盘管和若干个冷凝子盘管从上到下依次连通,形成若干个循环盘管。可以理解为,多个所述连接管路3平行设置,分别连接不同高度的蒸发子盘管,从而提高整个热管系统的热能量交换效率。
如图2所示,为单个无动力循环管路的示意图,通过高度差或液位差的方式实现无动力的热能循环交换,节约了能耗,提高了热能的利用效率,同时减少维护成本,可靠性高。
由于无动力循环的可调节能力比较差,需要一定高度差才能保证循环的效率,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热能循环的效率和可控性。本说明书实施例将所述蒸发上盘管11和所述冷凝下盘管22之间形成动力循环管路,具体为通过设置驱动装置43,将所述蒸发上盘管11中蒸发形成的气态工质通过第一管路41传输到所述冷凝下盘管22中,以使所述冷凝下盘管22接收到高热量气体通过液化发热,由于所述驱动装置43的作用,所述蒸发上盘管11内部出现压差从而实现所述冷凝下盘管22中的液态工质由于压差被吸入到所述蒸发上盘管11中,从而形成动力的热能循环,相当于所述第一管路41是气态管路,所述第二管路42为液态管路。
通过动力循环的设置,可以提高无动力循环的高度差,即可以设置较多的冷凝下盘管22,从而使得所述蒸发下盘管12和所述冷凝上盘管21之间高度差变大,实现了更大的无动力循环的驱动能力,无动力热管的性能可以大幅度提升。
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通过在所述蒸发上盘管11的出口段设置驱动装置43,所述驱动装置43的出口连接冷凝上盘管22,将所述蒸发上盘管11中的气态工质输送到所述冷凝上盘管22中,必然存在所述蒸发上盘管11和所述冷凝下盘管22之间的压差,即在所述驱动装置43抽吸作用下,所述蒸发上盘管11内压力降低,相应盘管内工质的饱和温度也会降低,这样工质与流经蒸发盘管的空气温差增大,从而有利于所述蒸发上盘管11从空气中吸热。相应地,在所述驱动装置43的加压作用下,所述冷凝下盘管22内压力会上升,相应盘管内工质的饱和温度也会升高,这样有利于加热流经所述冷凝下盘管22的空气。因此通过驱动装置43的工作原理,可以进一步增加热管的运行效率。
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装置43可以是气泵,所述气泵可以为固定转速,也可以是可变转速,根据实际工作环境选择不同的转速,具体的控制方法后文详细阐述,在实际工作中,所述气泵起到类似压缩机的功能,但是所述气泵以输送气态工质为主,且具备一定的增压能力,作为可选地,所述气泵增加的压比为1-1.5,作为优选地,所述气泵增加的压比为1~1.2。其中气泵可以是离心泵、涡轮泵、转子泵、涡旋泵等多种形式,为降低系统的复杂度,可以采用无润滑油设计。
在上述提供的系统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升动力循环管路的调节能力,所述冷凝下盘管22的出口管路上可以设置节流装置45,从而控制所述冷凝下盘管22到所述蒸发上盘管11之间液态管路内的压降。
可以理解为,在所述第二管路42上设置节流装置45,在不需节流时所述节流装置45应具有较大开度,以减少或避免工质流经该装置时的压降,在需要节流时,所述节流装置45的节流范围较小,作为可选地,节流前与节流后的管内压力比最大一般不超过1.2。
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为所述节流装置的一种实施例,所述节流装置45包括并联设置的调节流道451和主流道452;所述调节流道451上设有电磁阀453,所述电磁阀453用于控制所述调节流道451的通断。在实际应用中,所述冷凝下盘管22中的液态工质通过所述调节流道451和所述主流道452进入所述蒸发上盘管451,在不需要节流时,所述电磁阀453打开,所述调节流道451和所述主流道452同时工作,可以提供所需要的流通面积,而且能减少压力降低,在需要节流时,液态工质从所述主流道452通过,因此流通面积减少,可产生所需要的节流压降。
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节流装置45可以是能够实现阀门开度连续调节的装置,所述阀门可以具备全开时低压降或无压降,阀门开启后会迅速达到较大流量,并在较大流量区间进行调节的特性,如图7所示,为所述节流装置45的流量和阀门开度关系示意图,能实现上述功效的结构均在本申请保护的范围内。
为了保证整个热管系统运行时的稳定性和可控性,可采用多个气泵组合的方式,即在所述第一管路41中设置至少两个并联设置的第一分管路411,并且在每个所述第一分管路411上均设置所述驱动装置43,这样就能根据需要控制不同驱动装置43的工作,同时当其中部分驱动装置43故障时,其他驱动装置43能及时工作,保证整个热管系统正常稳定的运行下去。
在实际工作中,如图4所示,可以设置两个并联的第一分管路411,并且每个第一分管路411上设有气泵,通过控制不同第一分管路411上气泵的工作能提高动力循环驱动的调节能力,具体地,并联设置的气泵可以交替工作,避免出现单个气泵工作时间过长影响出现过度磨损,从而增加了气泵的使用寿命和整个热管系统的稳定性。如图5所示,为多个驱动装置设置的另一种表现方式,根据不同的情况设置不同的并联方式,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相应地,为了提高对所述蒸发上盘管11和所述冷凝下盘管22之间液态管路的调节,如图5所示,为一些实施例中热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第二管路42可以包括至少两个并联设置的第二分管路421,每个所述第二分管路421上均设有所述节流装置45。通过将第二管理42分成不同的第二分管路421能够灵活的调节液态管路中的压降,提高整个动力循环管路的换热效率。
在上述提供的动力循环管路基础上,为了利于动力循环的有效运行,所述第一管路41还可以设有气液分离器47和止回阀46;所述气液分离器47设置在所述驱动装置43的进口端,用于减少进入所述驱动装置43中的液态工质,即所述气态分离器用于分离所述蒸发上盘管11出口端的液态工质和气态工质,实际中,气液分离器47的具体设计形式可多样,可以为独立的气液分离器47,也可以利用所述蒸发上盘管11出气总管的上部空间进行气液分离器,或者集成在泵体上;所述止回阀44设置在所述驱动装置43的出口端。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止回阀44可以用在并联设置的多泵管路,当出现不工作气泵时,所述止回阀44闭合,可以避免工质回流通过该不工作气泵所在的管路,能够提高工质输送的效率。
当所述第一管路41中设有多个第一分管路411时,可以在每个第一分管路411上均设有气液分离器47和止回阀46,这样便于对每个第一分管路411上的气泵进行调节,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在主管路上设置气液分离器47,即在多个第一分管路411的合流管路上设置,如图4和图5所示,均为在实际工作中气液分离器47和止回阀46的位置示意图,但并不限于此。
为了避免外界杂质进入所述气泵中,从而影响气泵的正常工作,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管路42还可以设置过滤器46,所述过滤器46用于过滤通过所述第二管路42中的工质,在实际工作中,所述第二管路42中设有多个并联的第二分管路421时,在每个所述第二分管路421均可以设置所述过滤器46,所述过滤器46能够起到滤液功能。
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过滤器46也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二管路41中,作为可选地,所述过滤器46设置在所述气泵的进口端,用于过滤所述第一管路41中进入所述气泵中气体中的杂质,具体地,在设置多个气泵的管路上均设置所述过滤器46,相应地,该过滤器46能够起到滤气功能。
由于所述蒸发上盘管11和所述冷凝下盘管22中均可以包括多个子盘管,因此在进行液体工质传输过程中,需要包括流量的分配问题,因此还可以设置连接器5,所述连接器5设置在所所述蒸发上盘管和所述冷凝下盘管的端口,所述连接器5用于汇集或分配所述端口的工质。作为可选地,所述连接器5包括总管52和分配器51。
可以理解为,在需要进行流量分配的端口设置分配器51,在需要进行流量汇集的端口设置总管52,比如,如图1、图3和图4所示,在所述蒸发上盘管11的入口端设置所述分配器51,能够将所述液泵输送的液体合理分配到每个子盘管中,而在其他端口都设置总管52,能够汇集工质,便于输送,通过上述分配器的设置能够提高了所述蒸发上盘管11的蒸发性能,提高了整个动力循环的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提供的动力循环管路可以设置在原有的U形热管的外壳内部,能够提供管路的布置即可,这样就能减少设备尺寸的增加,便于运输和安装。
通过上述提供的热管系统,冷凝盘管下部的部分管路(冷凝下盘管)和蒸发盘管上部的部分管路(蒸发上盘管)与气侧输送泵及节流装置一起构成一个独立的有动力循环。工质在蒸发上盘管吸热蒸发后,通过气侧输送泵输送至冷凝下盘管,冷凝下盘管中凝结的液体通过在气侧输送泵的推动下送至蒸发上盘管。由于冷凝盘管的下部管路已被动力回路占用,冷凝无动力回路的最下一根管与蒸发盘管相应管路的高差显著加大,提升了无动力循环的驱动能力,无动力热管的性能可以大幅提升。上述系统中,可以设置节流装置,利用气侧输送泵的增压能力,提升冷凝盘管内的冷凝压力和冷凝温度,利用节流装置降低蒸发盘管内的蒸发压力和蒸发温度,从而进一步增大蒸发盘管和冷凝盘管对空气的换热温差,提高热管性能。
如图8所示,为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动力循环的一种情况,通过蒸发下盘管和冷凝下盘管连通形成U形热管,因此该U形热管中蒸发下盘管和冷凝下盘管并无高度差,可以利用两个盘管内部工质的液位差和气液相互作用来推动工质循环,其上部的蒸发上盘管和冷凝上盘管可以通过气泵驱动实现部分管路的循环,达到调节换热能力的目的。
如图9所示,为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动力循环的一种极端情况,所述蒸发盘管和所述冷凝盘管均是相同的子盘管组成,并无存在高度差的无动力循环管路,可以通过设置气泵实现全部管路的循环,这样能有效提高每个管路的循环效率,从而提高整个管路的热能利用效率。
在上述提供的热管系统的基础上,除了适应于U形热管上,用于热回收的平板形热管同样可以采用上述动力循环的方式实现主动的换热量调节,如图11-15所示,为平板形热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其具体的工作方式参考上述U形热管的工作方式,就不一一赘述了。
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为了提高对动力循环的有效控制,还设置了控制系统,具体地,该热管系统还包括控制装置6、温度传感器7和报警装置8,所述温度传感器7用于获取通过所述冷凝盘管后的风温;所述控制装置6用于获取所述温度传感器7的数据,并控制所述驱动装置43工作;所述报警装置8用于当所述驱动装置43非正常状态时发出报警信息。
为了提高对气泵的精准控制,还可以设置流量开关,用于实时检测通过气泵的气态工质流量,作为可选地,每个气泵所在的管路均须设置一个流量开关。
在实际工作中,所述温度传感器7可以为多个,能够检测送风温度、蒸发盘管后的风温、表冷器或蒸发器后的风温以及冷凝盘管后的风温,这样所述控制装置就能精准获取热管系统每个流程的温度信息,并能及时控制调节。
如图16所示,为热管系统的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控制箱用于接收上位控制器的操作指令,并向气泵发送工作指令。
具体地,在上述提供的控制系统的基础上,本说明书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热管系统控制方法,为了更好的实现控制的过程,以下介绍本发明热管系统控制方法的具体实施例,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热管系统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本说明书提供了如实施例或流程图所述的方法操作步骤,但基于常规或者无创造性的劳动可以包括更多或者更少的操作步骤。实施例中列举的步骤顺序仅仅为众多步骤执行顺序中的一种方式,不代表唯一的执行顺序。在实际中的系统或服务器产品执行时,可以按照实施例或者附图所示的方法顺序执行或者并行执行(例如并行处理器或者多线程处理的环境)。具体的如图17所示,所述方法可以包括:
S101:控制装置获取温度传感器检测的通过冷凝盘管后的风温;
S103:基于所述通过冷凝盘管后的风温,判断所述风温和预设值是否一致;
S105:若所述风温与所述预设值不一致,根据所述风温与所述预设值的差值调节驱动装置的转速;
S107:继续获取稳定后的通过冷凝盘管后的风温,判断稳定后的通过冷凝盘管后的风温是否达到所述预设值,
S109:若稳定后的通过冷凝盘管后的风温没有达到所述预设值,则调节节流装置的开度,以使通过冷凝盘管后的风温达到所述预设值。
可以理解为,温度传感器能实时获取冷凝盘管后的温度,并将温度发送给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可以是控制箱,或者是上位控制器,并根据温度来适时调节气泵的工作,从而实现通过控制气泵输出功率来控制动力循环的性能,具体地,当通过所述冷凝盘管后的空气温度小于预设值时,可以通过提高气泵转速,从而增加通过所述冷凝盘管后的空气温度,当通过所述冷凝盘管后的空气温度大于预设值时,应该降低所述气泵转速。在配置节流装置的热管系统中,当通过所述冷凝盘管后的空气温度持续小于预设值时,则可以通过减小节流装置的开度进一步提高通过所述冷凝盘管后的空气温度。作为可选地,在节流装置开度不是最大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增加节流装置的开度降低过所述冷凝盘管后的空气温度,
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热管系统可以是多泵并联的方式,为了避免单个泵工作时间过度,所述控制装置可以记录并保存每个气泵的工作时间和顺序,自行调配气泵的运行,从而保证每个气泵都能保持良好的工作效率,需要说明的是,在关闭泵的同时还应该关闭该泵所在的管路上的止回阀。
当然了,为了能够确保气泵工作时的状态,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热管系统控制方法还包括:
S201:流量开关获取流经第一管路的工质流量信息,并判断所述流量信息所对应的流量值是否达到预设流量值;
S203:当所述流量信息低于所述流量值时,所述流量开关向所述控制装置发送警示信息;
S205:基于所述警示信息,所述控制装置启动报警装置发出报警信息。
可以理解为,所述流量开关可以为开关量监测装置,所述开关量可以表示只有“通”“断”两种状态,当管路中流量大于等于流量开关预设值时,开关为导通状态,低于预设值时为断路状态,这样只要检测到断路,就可判断流量故障,即泵出现问题,具体地,当通过管路中的工质较多,超过预设值,则流量开关为开通状态,当通过管路中的工质较小,低于预设值,则流量开关处于关闭状态,因此流量开关开关量也就是显示气泵的工作能力,通过开关量可以判断通过工质流量的大小,然后和预设的流量相比判断气泵是否在正常工作状态,这样可以及时的检查和更换,通过报警装置的设置,能让操作者第一时间了解,避免出现一定的风险。
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流量开关也可以是流量传感器,能实时获得通过管路流量的真实数据,这样就能提高对气泵工作能力的精准判断,从而保证其调节的准确性。
在上述提供的热管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的基础上,本说明书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所述空调可以为中央空调,所述中央空调包括上述所述的热管系统。
中央空调一般包括空调箱体构成的风道,其中U形热管的蒸发盘管、空调系统的蒸发器或表冷器、U形热管的冷凝盘管在风道中依次串联,外部空气顺序流过,作为可选地,空调箱的一端设置风机。空气先通过蒸发盘管降温,然后通过空调系统的蒸发器或表冷器进一步降温除湿,最后通过冷凝盘管进行再热。
在实际工作中,空调中采用U形热管,空调箱体构成过流风道,风道中设有风机,该风道由入口至出口依次设有U形热管的蒸发盘管、空调系统的蒸发器或表冷器、U形热管的冷凝盘管,U形热管的蒸发盘管与冷凝盘管之间有管路连接,其中所述管路为上述提供的连接管路和辅助管路。蒸发盘管吸收流过空气的热量,其内部的液态工质加热蒸发产生气态工质,部分气态工质由连接的管路进入冷凝盘管,另一部分在气泵的驱动下进入冷凝盘管中;与此同时流经热管蒸发盘管的空气被冷却降温,该部分空气继续流过空调系统的蒸发器或表冷器,被降温除湿,达到更低的温度。低温空气继续向后流过U形热管的冷凝盘管,由于冷凝盘管内的气态工质温度高于流经的空气,故被低温空气冷凝成液态;此时空气则吸收工质的冷凝热,实现加热升温。冷凝盘管中的液体一部分由于高度差或者液位差回到蒸发盘管,一部分在气泵的驱动下回到蒸发盘管,从而实现蒸发盘管中热能到冷凝盘管中的传递,以及工质的循环。
通过上述所述热管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可以取得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热管系统及其控制方法,通过在无动力热管的基础上设置动力热管,能提升热管的整体性能,提高了热管能量的使用效率。
2)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热管系统及其控制方法,通过设置辅助气泵,由于增压和抽吸作用,可以增加冷凝盘管侧工质饱和温度,以及降低蒸发盘管侧工质的饱和温度,进一步提高冷凝盘管内部降温和蒸发盘管内部升温的效率,从而提高热管的工作效率。
3)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热管系统及其控制方法,通过设置辅助循环泵,可以有效提高无动力热管的高度差,提升了无动力循环的驱动能力。
4)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热管系统及其控制方法,通过设置相应的辅助循环泵控制逻辑,提高了液泵的工作能力,以及工作的安全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Claims (10)

1.一种热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蒸发盘管(1)、冷凝盘管(2)、连接管路(3)和辅助管路(4);
所述蒸发盘管(1)和所述冷凝盘管(2)相对设置,所述蒸发盘管(1)包括蒸发上盘管(11)和蒸发下盘管(12);所述冷凝盘管(2)包括冷凝上盘管(21)和冷凝下盘管(22);
所述蒸发下盘管(12)与所述冷凝上盘管(21)之间通过所述连接管路(3)连通;
所述辅助管路(4)包括第一管路(41)和第二管路(42);所述第一管路(41)上设有驱动装置(43),所述第一管路(41)一端与所述蒸发上盘管(11)连通,所述第一管路(41)的另一端与所述冷凝下盘管(22)连通,所述驱动装置(43)用于将所述蒸发上盘管(11)中的工质带到所述冷凝下盘管(22)中;所述第二管路(42)的一端与所述冷凝上盘管(21)连通,所述第二管路(42)的另一端与所述蒸发下盘管(12)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路(41)包括并联设置的至少两个的第一分管路(411),每个所述第一分管路(411)上均设有所述驱动装置(4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管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分管路(411)均设有止回阀(44),所述止回阀(44)设置在所述驱动装置(43)的出口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节流装置(45)和过滤器(46);
所述节流装置(45)设置在第二管路(42)上,所述节流装置用于调节所述第二管路(42)内部工质的流量;
所述过滤器(46)用于过滤进入所述第二管路(42)中的工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流装置(45)包括并联设置的调节流道(451)和主流道(452);
所述调节流道(451)上设有电磁阀(453),所述电磁阀(453)用于控制所述调节流道(451)的通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路(41)上还设有气液分离器(47);
所述气液分离器(47)设置在所述驱动装置(43)的进口端,用于分离所述蒸发上盘管(11)出口端的液态工质和气态工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多个连接器(5),多个所述连接器(5)设置在所述蒸发上盘管(11)和所述冷凝下盘管(22)的端口,所述连接器(5)用于汇集或分配所述端口的工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5)包括分配器(51)和总管(52)。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管路(41)上还设有流量开关,
所述系统还包括控制装置(6)、温度传感器(7)和报警装置(8);
所述流量开关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管路(41)中工质流量信息;
所述温度传感器(7)用于获取通过所述冷凝盘管(2)后的风温;
所述控制装置(6)用于获取所述温度传感器(7)的数据,并控制所述驱动装置(43)工作;
所述报警装置(8)用于当所述驱动装置(43)非正常状态时发出报警信息。
10.一种热管系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控制装置获取温度传感器检测的通过冷凝盘管后的风温;
基于所述通过冷凝盘管后的风温,判断所述风温和预设值是否一致;
若所述风温与所述预设值不一致,根据所述风温与所述预设值的差值调节驱动装置的转速;
继续获取稳定后的通过冷凝盘管后的风温,判断稳定后的通过冷凝盘管后的风温是否达到所述预设值,
若稳定后的通过冷凝盘管后的风温没有达到所述预设值,则调节节流装置的开度,以使通过冷凝盘管后的风温达到所述预设值。
CN202011070206.3A 2020-09-29 2020-09-29 一种热管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Pending CN11208241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70206.3A CN112082412A (zh) 2020-09-29 2020-09-29 一种热管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70206.3A CN112082412A (zh) 2020-09-29 2020-09-29 一种热管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82412A true CN112082412A (zh) 2020-12-15

Family

ID=737308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70206.3A Pending CN112082412A (zh) 2020-09-29 2020-09-29 一种热管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082412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81280A (zh) * 2021-02-02 2021-05-11 杭州祥博传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环境感知冷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4459266A (zh) * 2022-04-14 2022-05-10 北京中矿赛力贝特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气液两相动力型分离式热管装置
WO2022267967A1 (zh) * 2021-06-22 2022-12-29 苏州领焓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热管传热装置及空调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81280A (zh) * 2021-02-02 2021-05-11 杭州祥博传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环境感知冷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WO2022267967A1 (zh) * 2021-06-22 2022-12-29 苏州领焓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热管传热装置及空调
CN114459266A (zh) * 2022-04-14 2022-05-10 北京中矿赛力贝特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气液两相动力型分离式热管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082412A (zh) 一种热管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7741250U (zh) 一种机房节能循环系统
CN106482376A (zh) 制冷或热泵系统及其冷媒循环量调节方法
CN106642787A (zh) 冷媒循环量可调的制冷或热泵系统
CN205747570U (zh) 蒸发式冷凝空调热泵系统
EP1719960A1 (en) Variable capacity modular refrigerating installation by frequency conversion
CN205641301U (zh) 一种热泵型空调系统
CN108397942A (zh) 一种制冷系统的运行方法
CN213147499U (zh) 一种热管系统
CN112066768A (zh) 一种热管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6410283U (zh) 一种数据中心的节能空调系统
CN104654679A (zh) 一种冷凝系统、风冷式空调系统和控制方法
CN108155439B (zh) 一种空调电池冷却单冷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5526731A (zh) 一种蒸发式冷凝空调热泵系统
CN212409466U (zh) 一种热管系统
CN206113384U (zh) 制冷或热泵系统
CN105241145A (zh) 一种补偿式双源热泵冷热水机组的控制方法
CN106766410A (zh) 一种氟泵制冷循环流量分配机组
CN204460863U (zh) 一种冷凝系统和风冷式空调系统
CN107726657A (zh) 一种复叠式风冷热泵冷热水机组
CN107339821A (zh) 带热回收装置的空气源热泵系统
CN210486442U (zh) 一种变负荷除湿热泵烘干系统
CN104676962B (zh) 冷热共生热泵设备
CN219318689U (zh) 冷凝组件及具有其的制冷系统和保鲜箱
CN212902077U (zh) 一种环保制冷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