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75101A - 无线路径控制方法、无线通信系统、无线节点及无线路径控制程序 - Google Patents

无线路径控制方法、无线通信系统、无线节点及无线路径控制程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75101A
CN112075101A CN201880093076.XA CN201880093076A CN112075101A CN 112075101 A CN112075101 A CN 112075101A CN 201880093076 A CN201880093076 A CN 201880093076A CN 112075101 A CN112075101 A CN 1120751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de
wireless
path
nodes
control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9307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古川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icocela Inc
Original Assignee
Picocela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icocela Inc filed Critical Picocela Inc
Publication of CN1120751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7510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24Connectivit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e.g. connectivity discovery or connectivity update
    • H04W40/246Connectivity information discover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1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based on transmission quality or channel qua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2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using selective relaying for reaching a BTS [Base Transceiver Station] or an access 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24Connectivit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e.g. connectivity discovery or connectivity update
    • H04W40/28Connectivit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e.g. connectivity discovery or connectivity update for reactive rou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从构成回程网络(9)的多个无线节点(#0~#7)中的第一无线节点(#0)发送用于选择树形路径中的父节点的控制信号,多个第二无线节点(#1~#7)的每一个,基于从不同路径接收到的多个控制信号的每一个传播来的、表示路径的电波传播质量的指标,选择多个控制信号的每一个的发送源节点中的一个发送源节点作为父节点。另外,多个第二无线节点(#1~#7)中的固定的无线节点(#1~#3及#5~#7)将接收到的控制信号发送至其他的第二无线节点,多个第二无线节点(#1~#7)中的能够移动的无线节点(#4)终止接收到的控制信号。

Description

无线路径控制方法、无线通信系统、无线节点及无线路径控制 程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路径控制方法、无线通信系统、无线节点及无线路径控制程序。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蜂窝通信系统中,通过有线的回程(backhaul,BH)网络将提供面向用户装置的无线接入线路的基站与骨干网络(backbone network,有时也被称为”核心网络(core network)“)连接的形态较多。
另一方面,作为实现新一代的移动通信的一个形态,正在探讨通过无线多跳将提供半径为数十米的无线通信区域的多个无线节点(例如,基站或者接入点)之间连接的系统或者网络。
例如,通过无线多跳使作为移动通信的基础设施之一的BH网络无线化,从而能够不需要敷设有线线缆,能够削减为无线通信系统导入所需的敷设成本。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43046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1/105371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使用如基站那样的固定敷设的无线节点来构成BH网络的基础设施的情况较多。因此,在BH网络的基础设施包含能够移动的无线节点(例如,终端装置)的情况下,路径控制有时会变得不适当。例如,在通过BH网络中的路径控制,将终端装置被设为承当信号的中继处理的无线节点的情况下,终端装置的功耗会随着中继处理而增大。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在回程网络的基础设施包含能够移动的无线节点的情况下,实现适当的路径控制。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无线路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从构成回程网络的多个无线节点中的第一无线节点,发送用于选择树形路径中的父节点的控制信号;所述多个无线节点中的与所述第一无线节点不同的多个第二无线节点的每一个,基于从不同路径接收到的多个所述控制信号的每一个传播来的、表示路径的电波传播质量的指标,选择所述多个控制信号的每一个的发送源节点中的一个作为父节点;所述多个第二无线节点中的固定的无线节点将接收到的所述控制信号发送至其他的第二无线节点,所述多个第二无线节点中的能够移动的无线节点终止接收到的所述控制信号。
另外,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包括:第一无线节点,该第一无线节点是构成回程网络的多个无线节点中的第一无线节点,且发送用于选择树形路径中的父节点的控制信号;以及多个第二无线节点,该多个第二无线节点是所述多个无线节点中的与所述第一无线节点不同的多个第二无线节点,且基于从不同路径接收到的多个所述控制信号的每一个传播来的、表示路径的电波传播质量的指标,将所述多个控制信号的每一个的发送源节点中的一个发送源节点决定为父节点,所述多个第二无线节点中的固定的无线节点将接收到的所述控制信号发送至其他的第二无线节点,所述多个第二无线节点中的能够移动的无线节点终止接收到的所述控制信号。
另外,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无线通信节点是构成回程网络的多个无线节点中的与第一无线节点不同的多个第二无线节点之一,包括:设定部,将表示所述第二无线节点是否能够移动的信息设定到存储部中;接收部,接收所述第一无线节点所发送的用于选择树形路径中的父节点的控制信号;决定部,基于从不同路径接收到的多个所述控制信号的每一个传播来的、表示路径的电波传播质量的指标,将所述多个控制信号的每一个的发送源节点中的一个发送源节点决定为父节点;以及发送部,在所述信息不表示能够移动的情况下,发送接收到的所述控制信号,在所述信息表示能够移动的情况下,终止接收到的所述控制信号。
另外,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无线路径控制程序使构成回程网络的多个无线节点中的与第一无线节点不同的多个第二无线节点之一所具备的处理器执行如下处理:将表示所述第二无线节点是否能够移动的信息设定到存储部中;接收所述第一无线节点所发送的用于选择树形路径中的父节点的控制信号;基于从不同路径接收到的多个所述控制信号的每一个传播来的、表示路径的电波传播质量的指标,将所述多个控制信号的每一个的发送源节点中的一个发送源节点决定为父节点,在所述信息不表示能够移动的情况下,发送接收到的所述控制信号,在所述信息表示能够移动的情况下,终止接收到的所述控制信号。
发明效果
本发明能够实现在回程网络的基础设施包含能够移动的无线节点的情况下的适当的路径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例的框图。
图2是将一个实施方式的节点间的连接形态的一例与各个节点的协议栈一并示出的图。
图3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节点的硬件结构例的框图。
图4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节点的功能性结构例的框图。
图5是示出图4中示例出的控制部的功能性结构例的框图。
图6是示出通过由构成图1中示例出的回程(BH)网络的节点的每一个进行的树形路径控制构建的树形路径的一例的图。
图7是示出图6中示例出的形成树形路径的从属节点(slave node,SN)中的一个从属节点被设定为V模式(vehicular mode)的情况下的树形路径控制的一例的图。
图8是示出图7中的VSN(V模式的SN)移动的情况下的树形路径控制的一例的图。
图9是示出图7中的VSN移动的情况下的树形路径控制的一例的图。
图10是示出包括一个实施方式的树形路径控制的核心节点(core node,CN)的动作例的流程图。
图11是示出包括一个实施方式的树形路径控制的SN的动作例的流程图。
图12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被设定为V模式的SN(VSN)的动作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适当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说明书整体中,对于同一要素,只要没有特别限定,附上相同的附图标记。与所附的附图一起记载在以下的事项用于说明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于表示唯一的实施方式。例如,在实施方式中表示出动作的顺序的情况下,只要作为整体性的动作在不产生矛盾的范围内,也可以适当地变更动作的顺序。
在示例出多个实施方式和/或变形例的情况下,某个实施方式和/或变形例中的一部分结构、功能和/或动作在不产生矛盾的范围内,也可以包含于其他实施方式和/或变形例中,还可以替换成其他实施方式和/或变形例中的所对应的结构、功能和/或动作。
另外,在实施方式中,有时省略必要限度以上的详细说明。例如,为了避免说明不必要地变得冗长、和/或技术性事项或概念变得含糊不清,以便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有时省略公知或者周知的技术性事项的详细说明。另外,有时省略关于实质上相同的结构、功能和/或动作的重复说明。
所附的附图以及以下的说明是为了帮助理解实施方式而提供的,并非旨在通过它们来限定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主题。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的用语也可以为了帮助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而适当地改换为其他的用语。
<系统结构例>
图1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例的框图。示例性地,图1所示的无线通信系统1具备多个节点3。在图1中,作为非限定性的一例,示例出了附上节点编号#0~#14来表示的15台节点3。节点3的数量也可以是2以上且小于14,还可以是16以上。
各个节点3是能够进行无线通信的无线设备的一例。因此,节点3的每一个也可以被称为“无线节点3”。在无线通信中,可以应用IEEE802.11b/g/a/n/ac/ad/ay这样的以无线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关联规范为标准(或者为基础)的通信协议。
各个节点3形成能够进行无线通信的区域。也可以将“能够进行无线通信的区域”称为“无线通信区域”、“无线区域”、“通信区域”、“服务区域(service area)”、“到达区域(coverage area)”或者“覆盖区域(cover area)”。也可以认为,以无线LAN关联规范为标准或者为基础的节点3所形成的无线通信区域对应于作为蜂窝通信中的称呼的“小区(cell)”。也可以认为,例如各个节点3所形成的无线通信区域相当于被分类为“小基站(smallcell)”的“毫微微基站(femtocell)”。
节点3的每一个在位于其他的节点3的服务区域中的情况下,能够与该其他的节点3进行无线通信。多个节点3例如形成通过无线对骨干网络5与终端装置7之间的通信进行中继的无线回程(BH)网络9。也可以省略“无线BH网络”中的“无线”而将其称为“BH网络”。
也可以将“BH网络”称为“中继网络”。也可以将作为BH网络9的实体的各个节点3称为“中继节点”。
示例性地,骨干网络5为因特网等大规模的通信网络。“骨干网络”也可以改叫做“核心网络”或者“全球网络”。
在BH网络9中无线信号被传送的路径或者区间也可以相互改叫做“无线BH通信路”、“无线BH传送路”、“无线BH线路”、“无线BH连接”或者“无线BH信道”。在这些用语中,也可以省略“无线”,另外,“BH”也可以改叫做“中继(relay)”。
与此相对地,例如,可以将在终端装置7与BH网络9之间无线信号被传递的区间称为“无线接入线路”或者“无线接入信道”。在这些用语中,也可以省略“无线”。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信号”这一用语也可以改叫做“帧(frame)”或者“包(packet)”这样的、时间性地划分了信号的单位的用语。
可以对无线BH线路以及无线接入线路分配彼此不同的频率(信道)。作为非限定性的一例,可以对BH线路分配5GHz段(例如,5.15GHz~5.85GHz)的频率(信道)。
可以对接入线路分配2.4GHz段(例如,2.412GHz~2.472GHz)的频率(信道)。只要是与分配给BH线路的频率不同的频率,则也可以对接入线路分配5GHz段的频率。
在5GHz段中,例如可以包括5.2GHz段(W52:5150MHz~5250MHz)、5.3GHz段(W53:5250MHz~5350MHz)以及5.6GHz段(W56:5470MHz~5725MHz)中的至少一个。
在W52中能够利用的信道数为36ch、40ch、44ch以及48ch这4个信道。在W53中能够利用的信道数为52ch、56ch、60ch以及64ch这4个信道。在W56中能够利用的信道数为100ch、104ch、108ch、112ch、116ch、120ch、124ch、128ch、132ch、136ch以及140ch这11个信道。
因此,例如,在对接入线路分配W52、W53以及W56中的一个或两个频率段的情况下,可以对BH线路分配W52、W53以及W56中的、未分配给接入线路的剩余的一个或者两个频率段。
多个节点3中的一部分节点3可以与骨干网络5有线连接。在图1中,示例出了两个节点即节点#0以及节点#8与骨干网络5有线连接的形态。在有线连接中例如可以应用LAN线缆或者光纤线缆。
与骨干网络5有线连接的节点#0以及节点#8可以被称为“核心节点(CN)”。形成BH网络9的多个节点3中的、除了CN#0以及#8以外的各个节点3可以被称为“从属节点(SN)”。例如,在图1中,节点#1~节点#7以及节点#9~节点#14均为SN。CN3是“第一无线节点”的一例,SN3的每一个是“第二无线节点”的一例。
此外,在图1中,对各个节点3附上的#0~#14是用于识别各个节点3的信息(以下有时简称为“节点识别信息”)的一例。节点识别信息只要是在相同的BH网络9中能够唯一地识别各个节点3的信息即可,例如可以是节点编号、设备的识别符或者地址信息等。地址信息的非限定性的一例为MAC(Media Access Control:媒体访问控制)地址。
BH网络9可以具有以一个CN3(#0或者#8)为根(root)节点的一个以上的树形结构(也可以被称为“树形拓扑(tree topology)”)。例如如图1所示,在BH网络9中,可以构建以CN#0为根节点的第一树形拓扑、和以CN#8为根节点的第二树形拓扑。
换言之,在BH网络9中,可以对每个CN3构建“树形拓扑”。在BH网络9中构建的一个以上的“树形拓扑”也可以被称为“树形簇(tree cluster)”或者“树形子簇(treesubcluster)”等。此外,在BH网络9中,CN3的数量不限于两个,也可以是一个,还可以是三个以上。
在树形拓扑中,不具有子节点的SN3可以被称为“叶(leaf)节点”,具有子节点的SN3也可以被称为“内部节点”。例如在图1中,SN#2、SN#3、SN#6、SN#7、SN#10、SN#11、SN#13以及SN#14均相当于“叶节点”。另外,SN#1、SN#4、SN#5、SN#9以及SN#12均相当于“内部节点”。
在无线BH线路中可以包含从核心节点3朝向叶节点3的方向的“下行线路”、和从叶节点3朝向核心节点3的方向的“上行线路”。“下行线路”以及“上行线路”也可以分别模仿蜂窝通信中的称呼被称为“下行链路(DL,downlink)”以及“上行链路(UL,uplink)”。
“下行线路”中的信号(下行信号)的流(stream)可以被称为“下行流(downstream)”,“上行线路”中的信号(上行信号)的流可以被称为“上行流(upstream)”。在“下行信号”以及“上行信号”各自中可以包含控制信号以及数据信号。在“控制信号”中可以包含不相当于“数据信号”的信号。
此外,也可以认为,“子节点”相当于关注“下行线路”时的、连接于某节点的下游的节点(下游节点)。关注下行线路时的、连接于某节点的上游的节点也可以被称为“父节点”或者“上游节点”。关注“上行线路”时,“子节点”(下游节点)与“父节点”(上游节点)的关系颠倒。
另外,关注“下行线路”时,“核心节点”也可以被称为“始点节点”或者“起点节点”,“叶节点”也可以被称为“终点节点”或者“边缘节点”。“内部节点”也可以被称为“中间节点”或者“中继节点”。
BH网络9中的树形结构的路径(树形拓扑)例如可以根据从CN3至特定的SN3的路径的度量(metric)(以下有时简称为“路径度量”)来构建。在路径度量中,可以使用表示从CN3至特定的SN3的无线区间的电波传播的质量或者性能的指标(以下称为“传播质量指标”)。
作为传播质量指标的非限定性的一例,可列举出无线信号的接收电力或者接收强度(例如,RSSI;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接收信号强度指示)、电波传播损耗以及传播延迟等。“电波传播损耗”也可以改叫做“路径损耗”。
在传播质量指标中,可以使用从以上的指标候选中选择的一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组合。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传播质量指标中可以不使用跳(hop)数这样的与路径的距离相关的指标。
例如,通过以CN3为起点发送信号(例如,控制信号),能够对于控制信号的发送节点3与接收节点3之间的每个无线区间,在接收节点3求出该无线区间的电波传播损耗。
而且,接收节点3的每一个将求出的电波传播损耗的信息包含在控制信号中并进行发送,从而能够在节点3间将控制信号传播来的无线区间的累积性的电波传播损耗的信息(换言之,累积值)传递。
各个节点3例如对于每个作为控制信号的发送源的上游节点候选,根据累积性的电波传播损耗计算路径度量,并从上游节点候选中选出一个路径度量例如表现出最小的节点3。由此,构建使电波传播损耗最小的树形结构的路径。
对于树形结构的路径(以下有时称为“树形路径”),通过以CN3为起点定期地或者不定期地发送控制信号,能够动态地或者自适应地进行更新。
以下,有时将与这样的树形路径的构建以及更新有关的处理或者控制,简便地称为“树形路径控制”、或者“动态树形路径控制”或“自适应树形路径控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无线BH线路中,下行信号(例如,数据信号)可以从CN3向树形路径的下游周期性间歇地(换言之,等待有目的的发送待机时间)发送。有时将这样的周期性间歇地发送称为“IPT(Interminent Periodic Transmittion:间歇性定期发送)”。
在IPT中,如前述的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那样,使CN3向下游发送的下行信号的发送周期(换言之,发送间隔或者发送频度)根据频率再用间隔变化。频率再用间隔表示:在相同路径中节点间干扰的发生被抑制从而能够反复再利用相同频率的区间的长度(距离)。
通过对CN3设定与频率再用间隔相应的发送周期,例如无需进行复杂的拥塞控制,能够实现无线BH线路中的传输量的提高,换言之,能够实现中继传送效率的提高。另外,能够提高BH网络9中的频率再用的利用效率。
例如,通过对CN3设定节点间干扰的发生被抑制的频率再用间隔,即使在树形拓扑中使用单一的频率,也能够使在叶节点处观测的传输量保持在某个固定值以上,而不依存于跳数。
对于上行线路,例如SN3按照和与下行线路的频率再用间隔相应的发送周期联动的发送周期,向上游发送上行信号,从而能够实现在CN3处观测的传输量的提高。
因此,例如,对无线BH线路的下行线路和上行线路分配相同的频率(信道)以实现TDMA或者TDD也很容易。此外,“TDMA”是时分多址(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的简称,“TDD”是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的简称。
因此,无需在无线BH线路的下行线路和上行线路中个别地使用不同频率的无线IF(interface:接口),允许使用共同的无线IF。通过使用共同的无线IF,能够实现节点3的小型化和/或低成本化。
但是,也可以对无线BH线路的下行线路和上行线路分配不同的频率。通过对无线BH线路的下行线路和上行线路分配不同的频率,例如能够使实现TDMA或者TDD的IPT控制简化。即使在对下行线路和上行线路分配不同的频率的情况下,BH网络9中的频率资源的消耗也仅是下行线路和上行线路这两个信道的量。
此外,在BH线路的下行线路和/或上行线路的一部分中也可以包含有线线路。在BH线路的下行线路和/或上行线路的一部分中包含有线线路的情况下,有线区间的路径度量可以通过比无线区间的传播损耗小的规定值(例如,最小值)计算。
终端装置7在位于某一个SN3的服务区域的情况下,通过无线接入线路对形成BH网络9的多个SN3中的某一个连接,从而经由BH线路与骨干网络5通信。此外,终端装置7也可以通过有线线路(有线IF)连接到SN3中的任意一个(在图1中,作为一例,为SN#14)。作为非限定性的一例,终端装置7可以是手机或智能手机、平板终端等的能够移动的终端。
在无线接入线路中,示例性地可以应用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码分多址)、FDMA(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频分多址)、TDMA(Tim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时分多址)、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Multiple Access:正交频分多址)以及SC-FDMA(Single 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Multiple Access:单载波频分多址)等中的任意一个。OFDMA例如可以通过IEEE802.11、IEEE802.16、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LTE-Advanced等无线技术来具体实现。
在无线BH线路和/或无线接入线路中的下行线路和/或上行线路的全部或者一部分,也可以应用基于具有多个天线元件的天线阵列的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Output:多入多出)技术。
例如,在CN3-SN3间、SN3-SN3间以及SN3-终端装置7间的任意一个以上的区间的下行线路和/或上行线路中,也可以进行使用了天线阵列的波束赋形(beamforming)。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信号的“传送”这一用语也可以相互改叫做信号的“中继”、“转送”、“传播”、“传递”、“路由(routing)”或者“转发(forwarding)”这样的其他的用语。信号的“中继”也可以改叫做信号的“桥接(bridge)”。
另外,信号的“发送”这一用语中可以包含信号的“泛洪(flooding)”、“广播(broadcast)”、“组播(multicast)”或者“单播(unicast)”等的含义。也可以认为,线路的“连接”这一用语意味着有线和/或无线的通信链路已“确立”或已“链接”的状态。
“装置”这一用语也可以相互改叫做“线路”、“设备”、“单元”或者“模块”这样的用语。“接口(interface,IF)”这一用语也可以相互改叫做“适配器”、“板”、“卡”或者“模块”、“芯片”这样的用语。
“终端装置”这一用语也可以相互改叫做“移动台”、“移动终端”、“加入者台”、“移动单元”、“加入者单元”、“无线单元”、“远程单元”、“移动设备”、“无线设备”、“无线通信设备”、“远程设备”、“移动加入者台”、“接入终端”、“便携终端”、“无线终端”、“远程终端”、“手持机”、“用户代理”、“移动客户端”或者“客户端”这样的用语。
节点3和/或终端装置7也可以是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设备。通过IoT可在各种“物”中搭载无线通信功能。搭载有无线通信功能的各种“物”能够通过无线接入线路和/或无线BH线路连接到骨干网络5从而进行通信。
例如,在IoT设备中可以包括具备无线通信功能的传感器设备和测量仪器(测定器)等。搭载有传感器设备和/或测量仪器的监视摄像机和/或火灾报警器这样的、具有传感功能和/或监视功能的设备也可以相当于节点3和/或终端装置7。因此,BH网络9例如也可以相当于传感器网络和/或监视网络。此外,由IoT设备进行的无线通信有时被称为“MTC(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机器类型通信)”。因此,IoT设备有时被称为“MTC设备”。
<节点3的协议栈的一例>
图2中,将节点间3的连接形态的一例与各个节点3的协议栈一并示出。在图2中,示出了通过有线线路连接到骨干网络5的CN3、以及通过无线BH线路多跳连接到CN3的两个SN3。
此外,可以认为,图2的CN3例如对应于图1的CN#0,图2的两个SN3分别对应于图1的SN#1以及SN#5。另外,在SN#5上可通过无线接入线路连接终端装置7。
如图2所示,节点3的每一个例如具有协议栈,该协议栈例如包括物理(PHY)层(层1:L1)、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媒体访问控制)层(层2:L2)、中继层、以及层3(L3)以上的上位层。在上位层中,例如可以包括TCP/IP层和/或应用层。“TCP/IP”是“Transmission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的缩写。
“中继层”在协议栈中位于层2与层3之间的中间层,因此也可以简便地表述为“层2.5(L2.5)”。在中继层的处理中,可以包括与已经描述的“自适应树形路径控制”相关的处理和/或与“IPT”相关的处理(或者控制)。
通过将“中继层”定位于层2与层3之间的中间层,不需改变现有的MAC层的处理,因此容易实现“中继层”处理。中继层处理也可以通过从软件、中间件、固件以及硬件中选择的一个以上的方式来具体实现。
节点3的物理层例如提供一个有线连接(有线端口)和两个无线连接(无线端口),在图2中,简便地将这三个端口表示为三个“PHY”端口。两个无线端口中的一者为BH线路用,两个无线端口中的另一者为接入线路用。“端口”也可以改叫做“接口(IF)”。
此外,在图2中,为了在视觉上便于理解与物理层的三个PHY端口之间的对应关系,简便地将MAC层划分为三个来表示。但是,MAC层的处理对于各PHY端口可以是共同的。
在图2中,关注下行信号的流时,在CN#0从骨干网络5接收到的下行信号经由CN#0的有线端口(L1)、MAC层(L2)以及中继层(L2.5),从BH线路用的无线端口发送至下游的BH线路。
CN#0发送至BH线路的下行信号由下一跳即SN#1中的BH线路用的无线端口接收,并经由SN#1的MAC层以及中继层,从BH线路用的无线端口发送至下游的BH线路。
SN#1发送至下游的BH线路的下行信号由下一跳即SN#5中的BH线路用的无线端口接收,并经由SN#5的MAC层,从接入线路用的无线端口发送至终端装置7。从BH线路发送至接入线路的下行信号也可以不经由中继层。
对于上行信号,在与上述的下行信号的路径相反的路径中逆行,从终端装置7经由SN#5、SN#1以及CN#0发送至骨干网络5。
<节点3的结构例>
(节点3的硬件结构例)
接下来,参照图3,对节点3的硬件结构例进行说明。此外,图3中示例出的结构例对CN3以及SN3可以是共同的。如图3所示,节点3例如可以具备处理器31、内存32、存储器33、输入输出(I/O)装置34、无线IF35及36、有线IF37、有线IF39和总线38。
此外,在图3中示例出的硬件结构例中,也可以适当地进行硬件的增减。例如,可以适当地进行任意硬件块的追加或删除、分割、以任意的组合的方式的统合、总线38的追加或删除等。
可以认为,无线IF35、无线IF36以及有线IF37(或者有线IF39)分别对应于图2的协议栈中示例出的两个无线端口(PHY端口)、以及一个有线端口。
处理器31、内存32、存储器33、输入输出装置34、无线IF35及36、和有线IF37及IF39例如与总线38连接,从而能够相互通信。总线38的数量既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
在节点3中可以具备多个处理器31。另外,节点3中的处理既可以由一个处理器31来执行,也可以由多个处理器31来执行。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31中,多个处理可以同时地、并列地或者逐次地执行,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方法来执行。此外,处理器31既可以是单核处理器,也可以是多核处理器。处理器31可以使用一个以上的芯片来实现。
示例性地,节点3所具有的一个或多个功能通过将规定的软件读入于处理器31以及内存32等的硬件中来实现。此外,“软件”也可以相互改叫做“程序”、“应用”、“引擎”或者“软件模块”这样的其他的用语。
例如,处理器31通过对内存32以及存储器33中的一者或者两者中存储的数据的读出以及写入中的一者或者两者进行控制,从而读入并执行程序。此外,程序例如也可以通过经由基于无线IF35、无线IF36以及有线IF37中的至少一个的电通信电路进行的通信,提供给节点3。
程序可以是使计算机执行节点3中的处理的全部或者一部分的程序。与程序中包含的程序代码的执行相应地,节点3的一个以上的功能得以实现。程序代码的全部或者一部分既可以被存储在内存32或者存储器33中,也可以作为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OS)的一部分被记述。
例如,程序可以包含具体实现将在后面通过图4以及图5进行说明的功能块的程序代码,另外,也可以包含执行将在后面通过图10~图12进行说明的流程图中的任意一个以上的流程图的程序代码。包含这样的程序代码的程序可以简便地被称为“无线路径控制程序”。
处理器31是处理部的一例,例如使OS动作从而对计算机整体进行控制。处理器31也可以使用包含与周边装置之间的接口、控制装置、运算装置、寄存器等的中央处理装置(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来构成。
另外,处理器31例如将程序以及数据中的一者或者两者从存储器33读出到内存32中并执行各种处理。
内存32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一例,例如可以使用ROM、EPROM、EEPROM、RAM、SSD等中的至少一个来构成。此外,“ROM”是“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的简称,“EPROM”是“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的简称。“EEPROM”是“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的简称,“RAM”是“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的简称,“SSD”是“Solid State Drive(固态硬盘)”的简称。
内存32也可以被叫做“寄存器”、“缓存”、“主存”、“工作存储器”或者“主存储装置”。
存储器33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一例,可以使用CD-ROM(Compact Disc ROM:光盘只读存储器)等的光盘、硬盘驱动器(Hard Disk Drive,HDD)、软盘(flexible disk)、光磁盘(例如,压缩磁盘、数字多用途光盘、Blu-ray(注册商标)盘)、智能卡、闪存(例如,卡、棒、密钥驱动器)、软盘、磁条带等中的至少一个来构成。存储器33也可以称为“辅助存储装置”。上述存储介质例如也可以是包含内存32以及存储器33中的一者或者两者的数据库、服务器、其他的适当的介质。
输入输出(I/O)装置34是从节点3的外部受理信号的输入的输入设备、以及从节点3向外部输出信号的输出设备的一例。示例性地,输入设备可以包括键盘、鼠标、麦克风、开关、按钮以及传感器中的一个以上。示例性地,输出设备可以包括显示器、扬声器、以及如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那样的发光设备中的一个以上。
按钮例如可以包括电源按钮和/或复位按钮。电源按钮例如是为了节点3的启动以及关机而被操作的。复位(或者重启)按钮例如为了指示树形路径的故意的复位和/或重建(或者重启)而被操作。
此外,输入输出装置34也可以是在输入和输出独立的结构。另外,输入输出装置34例如也可以如触摸板式的显示器那样,是输入和输出为一体的结构。
示例性地,无线IF35进行与终端装置7之间的接入线路中的无线信号的发送和接收。在无线IF35中,例如可以包括一个以上的天线350、省略了图示的基带(baseband,BB)信号处理电路、MAC处理电路、上变频器、下变频器以及放大器。
示例性地,在无线IF35的BB信号处理电路中,可以包括用于对发送信号进行编码和调制的编码电路及调制电路、以及用于对接收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的解调电路及解码电路。
示例性地,无线IF36进行与其他的SN3之间的BH线路中的无线信号的发送和接收。在无线IF36中,与无线IF35同样地,可以包括一个以上的天线360、省略了图示的BB信号处理电路、MAC处理电路、上变频器、下变频器以及放大器。
示例性地,在无线IF36的BB信号处理电路中,可以包括用于对发送信号进行编码和调制的编码电路及调制电路、以及用于对接收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的解调电路及解码电路。
此外,有时将无线IF35的天线350以及无线IF36的天线360分别称为“接入线路天线350”以及“BH线路天线360”。接入线路天线350以及BH线路天线360中的一者或者两者既可以是无方向性的全向天线(omni antenna),也可以是能够控制方向性的天线阵列。可以通过具有多个方向性天线的天线阵列来实施波束赋形。
多个方向性天线例如也可以以分别朝向不同的方向的方式配置。例如,6根方向性天线也可以以各错开60度的方式配置。也可以设置成,在BH网络9中构建将在后面进行说明的树形路径时,在节点3存在能够与通信对象的其他的节点3通信的多个天线时,通过表现出通信质量(作为一例,增益或者功率)最佳的天线来与其他的节点3确立无线连接,在无线连接确立后的树形路径的通信中,也继续使用该天线。但是,无线连接的确立中使用的天线与无线连接确立后的树形路径的通信中使用的天线也可以不同。
示例性地,有线IF37在其与骨干网路5和/或上游节点3之间进行基于有线的信号的发送和接收。另外,示例性地,有线IF39在其与终端装置7和/或下游节点3之间进行基于有线的信号的发送和接收。在有线IF37以及39中,例如可以使用以以太网(Ethernet,注册商标)规范为标准的网络接口。此外,只要至少在CN3中具备有线IF37即可,在SN3中也可以不具备(换言之,对于SN3来说可以是可选项)。但是,在BH线路的一部分被有线连接的情况下,有线IF37以及39可以被用于该有线连接。
节点3也可以被构成为包括微处理器、DSP、ASIC、PLD、FPGA等的硬件。例如,处理器31可以以包括这些硬件中的至少一个的方式来实现。可以通过该硬件来实现将在后面用图4以及图5进行说明的各功能块的一部分或者全部。
此外,“DSP”是“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器)”的简称,“ASIC”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的简称。“PLD”是“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可编程逻辑器件)”的简称,“FPGA”是“Field Programmable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的简称。
(节点3的功能结构例)
接下来,参照图4以及图5,对节点3的功能性结构例进行说明。图4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节点3的功能性结构例的框图,图5是示出图4中示例出的控制部的功能性结构例的框图。
如图4所示,在关注功能性结构的情况下,节点3可以具备无线接入线路用的无线通信部301、无线BH线路用的无线通信部302、有线通信部303、控制部304以及存储部305。
无线接入线路用的无线通信部301是包括图3中示例出的无线IF35以及接入线路天线350的功能块。无线BH线路用的无线通信部302是包括图3中示例出的无线IF36以及BH线路天线360的功能块。
有线通信部303是包括图3中示例出的有线IF37以及39的功能块。另外,存储部305是包括图3中示例出的内存32以及存储器33中的一者或者两者的功能块。
无线通信部301例如可以具备:送信部,发送发往终端装置7的控制信号和/或数据信号;以及接收部,接收终端装置7发送的控制信号和/或数据信号。
无线通信部302例如可以具备:发送部,向其他的节点3发送控制信号和/或数据信号;以及接收部,从其他的节点3接收控制信号和/或数据信号。
有线通信部303例如可以具备:发送部,向骨干网络5发送控制信号和/或数据信号;以及接收部,从骨干网络5接收控制信号和/或数据信号。
控制部304统括性控制节点3的动作。例如,控制部304通过对无线通信部301、无线通信部302以及有线通信部303中的任意一个以上供给控制信号,来控制经由无线接入线路、无线BH线路以及有线线路中的任意一个以上进行的通信。
控制部304例如通过图3所示的处理器31读取存储部305中存储的程序并执行读取出的程序来具体实现。
存储部305例如存储上述的节点识别信息以及将在后面进行说明的路径度量。如将在后面进行说明的那样,在路径构建包中不包含发送源节点3的发送电力值时,发送源节点3的发送电力值可以被存储在存储部305中。
(控制部304的结构例)
如图5所示,示例性地,控制部304可以具备扫描处理部341、节点管理部342、树形路径控制部343以及模式设定部344。
扫描处理部341例如与节点3的启动相应地扫描并发现位于该节点3周边(附近)的其他的节点3的存在。扫描既可以是被动扫描,也可以是主动扫描。以被动扫描为例时,在扫描处理部341中生成信标(beacon)信号,并通过无线通信部302发送到周边区域。
此外,将存在于能够接收到信标信号的位置的节点3称为“周边节点3”或者“邻近(neighboring)节点3”。
示例性地,在信标信号中可以包含SSID(Service Set Identifier:服务集标识符)或者BSSID(Basic SSID:基本服务集标识符)、分别明示地或隐含地表示信标信号的发送周期以及能够使用的信道(频率)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简便地被称为“BSS(BasicService Set:基本服务集)关联信息”。
此外,在主动扫描的情况下,可以在扫描处理部341中生成探索请求(proberequest)信号,并通过无线通信部302发送到周边区域。探索请求信号例如用于促使周边节点3发送信标信号。也可以在被动扫描中一定时间内未接收到信标信号时,执行主动扫描。
节点管理部342例如将周边节点3的信息(例如,节点识别信息以及BSS关联信息)存储在存储部305。
树形路径控制部343通过向周边节点3发送和/或接收路径控制包,来控制树形路径的构建以及更新。
模式设定部344例如在节点3能够移动的情况下,对树形路径控制部343设定表示是否通过“移动模式”进行动作的信息(可以简便地称为“模式设定信息”)。
此外,“移动模式”也可以被称为“Vehicular Mode(车辆模式)”,以下,有时简单地表述为“V模式”。此外,“非V模式”也可以改叫做“静止模式”或者“固定模式”。
未被设定为“V模式”的SN3并不限于明示地被设定了表示“非V模式”的模式设定信息的SN3,也可以包括隐含地被设定为“非V模式”的SN3。例如,未被设定表示“V模式”的模式设定信息的SN3可以视为是隐含地被设定为“非V模式”的SN3。
例如,在SN3中的V模式为特殊的模式,且“非V模式”为默认(或者普通)模式的情况下,只要未被设定表示“V模式”的模式设定信息,则可以认为SN3被设定为“普通模式”。
模式设定信息例如可以通过输入输出装置34、无线IF35及无线IF36中的任意一者以上被给予节点3。被给予节点3的模式设定信息例如存储在存储部305。也可以一旦模式设定信息存储在存储部305,就认为对参照模式设定信息的树形路径控制部343进行了模式设定。
模式设定信息也可以作为静态的信息而预先存储在存储部305。在静态的模式设定信息存储在存储部305的情况下,换言之,在无需变更模式的节点3的情况下,该节点3的模式设定部344的功能可以被禁止(或者禁用),节点3也可以不具备该模式设定部344。
例如,因为通过有线线路与骨干网络5连接的CN3可以固定地设置,所以CN3的模式设定部344的功能可以被禁止(或者禁用),CN3也可以不具备该模式设定部344。
例如,SN3也同样地,在预先已知固定地设置而无需移动的情况下,该SN3的模式设定部344的功能可以被禁止(或者禁用),该SN3也可以不具备该模式设定部344。对于设想会移动的SN3,可以将能够重写的模式设定信息存储在存储部305。
被设定为“V模式”的SN3可以是形成BH网络9的多个SN3中的一部分。例如,在BH网络9中,也可以混合存在被设定为“V模式”的SN3与“普通模式”的SN3。
以下,有时将被设定为“V模式”的SN3缩写为“VSN3”,将未被设定为“V模式”的SN3表述为“非VSN3”或者“普通SN3”。VSN3进行树形路径控制,使得不会相当于树形路径中的“内部节点”,换言之,相当于不具有子节点的“叶节点”。
例如,VSN3的树形路径控制部343在通过或者不通过上游节点3接收到CN3所发送的控制信号的情况下,终止接收到的控制信号,不(有意地)进一步发送控制信号。
由此,VSN3在基于路径度量的树形路径控制中,即使有时变成CN3或者其他的SN3的子节点,也不会变成其他的SN3的父节点。换言之,VSN3不会变成树形路径的内部节点(换言之,为中继节点或者中间节点)。
因此,在BH网络9中,例如,通过从CN3多次发送控制信号来构建或者更新树形路径,以使VSN3离开内部节点而相当于叶节点。
另外,VSN3因为成为树形路径的叶节点,所以能够无需如内部节点这样的中继处理。因此,有助于VSN3的低功耗化。例如,如下所述,因为可以将终端装置7用作VSN3,所以能够使终端装置7低功耗化。因此,能够减少容量有限的终端装置7的电池消耗。
此外,VSN3(包含作为VSN3进行动作的终端装置7。以下相同)如下所述,例如,能够通过接收形成树形路径的任意一个SN3所发送的信标信号来加入(联接)树形路径。
在加入树形路径后,VSN3通过接收CN3所发送的一个以上的控制信号,基于路径度量来决定(选择)并更新父节点,以成为更适当的路径的实体。
此外,VSN3也可以发送(广播)包含表示该VSN3不是候选父节点的信息的控制信号,代替不发送接收到的控制信号(用于选择父节点的控制信号)。接收了包含该信息的控制信号的SN3不会选择VSN3作为父节点。由此,与VSN3不发送接收到的控制信号的情况同样地,构建或者更新树形路径,以使VSN3相当于叶节点。
(树形路径控制部343的结构例)
如图5中示例的那样,在树形路径控制部343中例如可以具备路径控制包生成部3431、路径度量计算部3432以及树形路径更新部3433。
路径控制包生成部3431生成路径控制包。路径控制包是BH网络9中在CN3生成并向各节点3传播的控制信号的一例。例如,CN3向周边节点3泛洪发送控制信号。
SN3(但是,除了VSN3之外)若接收控制信号,则会向周边节点3泛洪发送该控制信号。这样,从CN3发送的控制信号在BH网络9中依次或连锁地传播或者传递。
此时,除了VSN3之外的SN3可以在控制信号中附加传递到其他的周边节点3的信息。在控制信号中附加的信息的非限定性的一例是由路径度量计算部3432计算出的路径度量。
在VSN3的情况下,即使接收控制信号,也会终止而不会进一步泛洪发送该控制信号。
示例性地,在路径控制包中可以包括路径构建包和复位包。这些包的类别例如可以通过包头的类型值来识别。
路径构建包例如是构建或者更新树形路径时发送的包。在路径构建包中,可以累积性地包含在该路径构建包经过的节点3的每一个中计算出的路径度量。例如,节点3也可以将从核心节点到自身节点的前一个节点为止的路径度量包含在路径构建包中发送。
接收到路径构建包的SN3基于累积性的路径度量,决定多个周边节点3中的成为父节点的节点3。
复位包例如是CN3对SN3请求清除树形路径时发送的包。接收到复位包的SN3清除登记到树形路径中的周边节点3的信息。
路径度量计算部3432例如计算与作为接收到的路径构建包的发送源的周边节点3之间的无线区间中的传播质量指标,并对接收到的路径构建包中包含的路径度量加上计算结果,从而求出新路径度量。
示例性地,在节点3间的无线区间的传播质量指标中可以使用RSSI(Received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例如,将对节点3间的RSSI以一定时间间隔进行均等采样得到的值的系列表示为Rn(n为1以上的整数),通过以下的式(1)求出RSSI的逐次平均(系列)An[dB]。此外,式(1)仅仅是一个示例,也可以使用其他的式求出RSSI的逐次平均。
[式1]
Figure BDA0002755529130000221
通过式(1)表达的逐次平均An随着“n”的值变大而收敛于该随机过程的平均值。如果“n”例如表示发送(或者接收)了复位包后的路径构建包的发送次数(或者接收次数),则与次数n的增加相应地,节点3间的RSSI的逐次平均An将收敛于一定值。因此,通过发送路径构建包构建的树形路径将收敛成渐近稳定的路径。
另外,路径度量计算部3432可以使用通过式(1)计算出的RSSI的逐次平均An,例如通过以下的式(2)计算与路径构建包的发送源节点3之间的无线区间中的电波传播损耗(路径损耗)[dB]。
[式2]
Figure BDA0002755529130000222
此外,在式(2)中,“TXPower”表示路径构建包的发送源节点3的发送功率。发送源节点3的发送电力值既可以在各个节点3中作为已知的值而例如预先存储在存储部305中,也可以在发送源节点3处包含到路径构建包中。
然后,路径度量计算部3432将通过式(2)计算出的路径损耗与接收到的路径构建包中包含的累积性的路径度量相加,从而求出新的路径度量。
因此,路径度量表示CN3与一个以上的SN3之间的无线区间的路径损耗之和。每接收路径构建包时计算出的路径度量例如存储在存储部305中。存储在存储部305中的路径度量可以根据复位包的接收而例如被初始化为最大值。
树形路径更新部3433例如在通过路径度量计算部3432计算出的新路径度量小于旧路径度量的情况下,将与新路径度量相对应的上游节点选择(更新)为父节点。
此处,构建的树形路径为树形结构,因此相对于各个SN3的上游节点3必然为1个。因此,树形路径更新部3433例如能够通过将多个周边节点3中的任意一个决定为父节点来构建或者更新树形路径。
例如,树形路径更新部3433基于从不同路径接收到的多个路径构建包的每一个传播来的路径的路径度量,将从上游方向接收到的控制信号每一个的发送源节点(候选父节点)中的一个决定为父节点。因此,树形路径更新部3433是决定父节点的决定部的一例。
另外,在SN3的每一个中,父节点的决定(更新)根据每接收路径构建包时计算出的路径度量的变化来进行。因此,通过使CN3的路径构建包的每个单位时间的发送次数变化,能够变更树形路径的更新频度。
例如,越是BH网络9的电波传播环境容易变化的环境,越增加CN3的路径构建包的每个单位时间的发送次数,从而能够提高相对于BH网络9的电波传播环境变化的跟随性能。
此处,BH网络9的电波传播环境变化包含由于VSN3的移动引起的、VSN3与作为其父节点的SN3(或者CN3)之间的无线区间的电波传播环境变化。因此,如上所述,能够提高相对于电波传播环境变化的跟随性能,这有助于提高相对于VSN3的移动的跟随性能。
此外,对于作为下游节点3的子节点,例如在构建下行线路之后,能够通过从下游节点3接收的肯定应答(ACK)信号来把握。例如,下游节点3在通过接收路径构建包更新了路径度量的情况下,将ACK信号发送(单播)至作为路径构建包的发送源的父节点3。在单播的ACK信号中,例如可以包含作为该ACK信号的发送源的下游节点3中存储并管理的、链接状态的无线链路的信息。父节点3通过从下游节点3接收ACK信号,能够决定登记为子节点的周边节点3。
<动作例>
下面,对上述的无线通信系统1的动作例进行说明。
图6是示出通过由构成BH网络9的节点3(例如,八个节点即节点#0~节点#7)的每一个进行的树形路径控制构建的树形路径的一例的图。
图7是示出图6中示例出的形成树形路径的SN#1~SN#7中的一个(例如,SN#4)被设定为VSN的情况下的树形路径控制的一例的图。图8是示出图7中的VSN#4移动的情况下的树形路径控制的一例的图。
如图7(A)中示例的那样,在SN#4被设定为VSN的情况下,在BH网络9中,非是VSN#4的Sn即SN#1~SN#3及SN#5~SN#7的每一个以CN#0为起点泛洪发送路径构建包。
在图7(A)中,假定VSN#4位于SN#1及SN#5的服务区域内。在此情况下,VSN#4接收SN#1及SN#5各自泛洪发送的路径构建包。
与路径构建包的接收相应地,VSN#4例如计算从CN#0经过SN#1到达VSN#4的第一路径、与从CN#0经过SN#5到达VSN#4的第二路径之间的各路径度量。
然后,VSN#4将对应于计算出的各路径度量与计算前所存储(管理)的第一路径的旧路径度量中的路径度量比其他路径更小的路径的上游节点选择为父节点,并更新所存储(管理)的父节点的信息。此外,下面有时将“父节点的信息”简称为“父节点信息”。
例如,在计算出的第一路径的路径度量最小的情况下,VSN#4将作为第一路径的上游节点的SN#1选择为父节点。此情况是即使接收新路径构建包,也不变更VSN#4的父节点的情况的一例。根据计算出的新路径度量,也有VSN#4的父节点产生变更的情况。
此处,如上所述,VSN#4与路径构建包的接收相应地计算路径度量,但因为被设定为“V模式”,所以会终止接收到的路径构建包,不会通过路径构建包泛洪发送新路径度量。
因此,例如在图7(A)中,新路径度量不会传递到作为VSN#4的子节点的SN#6。SN#6例如基于从SN#5接收到的路径构建包中包含的路径度量来计算新路径度量。
在计算出的新路径度量小于已存储(管理)的路径度量的情况下,例如,如图7(B)所示,SN#6将SN#5选择为新的父节点,并将管理的父节点信息从SN#4变更(更新)为SN#6。
这样,在BH网络9中,在任意一个以上的SN3被设定为VSN3的情况下,自适应地更新树形路径,使得该VSN3不会相当于内部节点,换言之,相当于不具有子节点的叶节点。
接下来,设想在对如图7(B)中示例的树形路径进行更新之后,例如,如图8(A)所示,VSN#4离开SN#1及SN#5的服务区域而移动到SN#6的服务区域的情况。
在此情况下,VSN#4能够从SN#6接收路径构建包而不从SN#1及SN#5接收路径构建包。因此,在图8(A)中,VSN#4从SN#6接收从CN#0经过SN#1及SN#5到达SN#6的路径构建包。
VSN#4与来自SN#6的路径构建包的接收相应地,计算新路径度量,并基于新路径度量选择父节点3。例如,如图8(B)所示,VSN#4将SN#6选择为新的父节点,并将已管理的父节点信息从SN#4更新为SN#6。
这样,在BH网络中,在被设定为“V模式”的VSN3移动的情况下,通过基于路径构建包来计算的路径度量,跟随VSN3的移动来自适应地更新树形路径。
此处,也能够认为VSN3相当于终端装置7。换言之,也能够将终端装置7用作BH网络9的基础设施即SN3。例如,终端装置7可以作为在父节点处具有构成BH网络9的SN3的任意一个的VSN3而进行动作。下面,将作为“VSN”进行动作的“终端装置”简便地表述为“终端装置(VSN)”。
例如图8所示的VSN#4的移动能够认为是如图9中示例的那样的终端装置(VSN)#4的移动。如图8中说明的那样,跟随终端装置(VSN)#4的移动构建(更新)新的树形路径,因此,在图9中,终端装置(VSN)#4能够从来源SN#1向目标SN#6进行HO(handover或者handoff,越区切换)。因为可以对BH网络9中的BH线路分配相同的频率,所以终端装置(VSN)#4能够从来源SN#1向目标SN#6进行软HO。
此处,终端装置(VSN)#4可以通过无线BH线路与作为父节点的SN#1或者SN#6连接,因此,不需个别地对终端装置(VSN)#4分配无线接入线路用的频率。例如,允许对无线接入线路与无线BH线路分配相同的频率。
因此,允许在终端装置(VSN)3中,不区分接入线路与BH线路地共用例如图3中示例出的无线IF35及36(图4中示例出的无线通信部301及302)。或者,允许削减无线IF35及36(无线通信部301及302)中的一者。因此,有助于终端装置(VSN)3的小型化、低成本化和/或低功耗化。
换言之,图9中示例出的系统形态可以说是因终端装置(VSN)3作为BH线路的基础设施的一部分进行动作,从而消除了BH线路的基础设施与终端装置之间的边界的形态。另外,图9中示例出的系统形态也可以说是无线接入线路与无线BH线路融合的形态。
对于蜂窝通信,在比微基站更狭小的大量的小基站重叠地配置在微基站内的时代,如上所述能够将终端装置使用于BH线路的基础设施是前途的后蜂窝通信的形态。
接下来,下面使用图10~图12说明分别关注CN3及SN3的动作例。此外,SN3可以包含VSN3及终端装置(VSN)3中的一者或者两者。
(CN的动作例)
图10是示出包括一个实施方式的树形路径控制的CN3的动作例的流程图。可以认为,图10的流程图由CN3的控制部304(例如,节点管理部342与树形路径控制部343之间的协作)执行。
如图10所示,CN3例如监视是否检测出特定的事件(S11;否)。“特定的事件”中例如可以包括CN3被启动、复位按钮被操作、以及特定的时机到来。“特定的时机”的一例例如是为了定期地或者不定期地发送路径控制包而设定的发送时机。
定期地发送路径控制包的情况下的发送周期可以是固定的,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构建的树形路径渐近地稳定,因此也可以根据图10的流程图被执行的次数来改变。另外,也可以例如以根据周末、或一天中的夜间与白天等的时间段来更新树形路径的方式,将规定的时刻设定为“特定的时机”。
在检测出特定的事件的情况下(S11;是),CN3生成路径控制包,例如通过无线通信部302发送(泛洪发送)路径控制包(S12)。
例如,在检测出CN3的启动的情况下、以及检测出路径构建包的发送时机的情况下,将路径构建包发送到周边SN3。在检测出复位按钮的操作的情况下、以及检测出复位包的发送时机的情况下,将复位包发送到周边SN3。
在发送路径控制包之后,CN3例如监视是否通过无线通信部302从周边节点3的任意一个以上接收路径控制包(S13)。监视是否接收路径控制包也可以改叫做等待接收路径控制包。
在从周边节点3的任意一个以上接收到路径控制包的情况下(S13;是),CN3例如通过节点管理部342进行子节点(S14)的管理。
例如,在从CN3的周边节点3新接收到路径控制包的情况下,CN3将接收到的路径控制包的发送源节点的节点识别信息作为子节点的信息而存储并登记到存储部305中。
在接收到的路径控制包是将存储部305中已登记的节点识别信息作为发送源的包的情况下,CN3确认接收到的路径控制包是否是经过与已登记的发送源不同的SN3的包。
例如,如下所述,当SN3的每一个将路径度量包含在路径控制包中时,通过一并包含各个节点识别信息,CN3能够识别出接收到的路径控制包所经过的路径的异同。
在接收到的路径控制包是经过与已登记的子节点不同的SN3的包的情况下,CN3可以删除存储部305中已登记的子节点的信息。
在接收到的路径控制包不是经过与已登记的子节点不同的SN3的包的情况下,CN3维持存储部305中已登记的子节点的信息。
之后,CN3监视是否经过了一定时间(例如,路径控制包的发送间隔)(超时)(S15)。此外,在处理S14中未接收路径控制包的情况下(否),CN3跳过处理S14而将处理转移到S15。
在未检测出超时的情况下(S15;否),CN3将处理转移到S13。
另一方面,在检测出超时的情况下(S15;是),CN3例如进一步监视是否经过了一定时间(例如,被给予树形路径控制的时间)(超时)(S16)。
在未检测出超时的情况下(S16;否),CN3的控制部304将处理转移到S11。
另一方面,在检测出超时的情况下(S16;是),CN3的控制部304结束树形路径控制。
如上所述,CN3在被给予的树形路径控制的时间内,反复地进行路径控制包的发送与子节点的管理,从而对于以CN3为顶点的树形路径,自适应地更新作为CN3的子节点进行管理的SN3。
(SN的动作例)
接下来,参照图11,对SN3的动作例进行说明。可以认为,图11的流程图由SN3的控制部304(例如,节点管理部342与树形路径控制部343之间的协作)执行。此外,SN3可以包含VSN3及终端装置(VSN)3中的一者或者两者。
SN3例如监视在无线通信部302中是否接收到路径控制包(S21;否)。
在检测出路径控制包的接收的情况下(S21;是),SN3确认路径控制包的类别。例如,SN3确认接收到的路径控制包是否是复位包(S22),以及是否是路径构建包(S24)。
在接收到的路径控制包是复位包的情况下(S22;是),SN3进行初始化处理(S23)。在初始化处理中例如可以包括以下的处理。
·删除存储部305中已登记的周边节点信息
·将存储部305中的路径度量初始化成初始值(例如,最大值)
在初始化处理之后,控制部304例如将接收到的复位包发送(泛洪发送)至周边SN3(S23a)。此外,在复位包中可以包含识别符(ID)。节点3的每一个可以存储接收到的复位包中包含的ID。
节点3的每一个在接收到的复位包的ID与已存储的ID一致的情况下,换言之,在该ID表示是过去发送(转送)过的复位包的情况下,不进行该复位包的进一步发送。由此,能够防止复位包在BH网络9中循环。
另一方面,在接收到的路径控制包不是复位包的情况下(S22;否),SN3确认该路径控制包是否是路径构建包(S24)。
在接收到的路径控制包是路径构建包的情况下(S24;是),SN3计算接收到路径构建包的无线区间的传播质量指标(例如,电波传播损耗)(S25)。
基于计算出的电波传播损耗,控制部304计算路径度量(S26)。例如,SN3通过将计算出的电波传播损耗与接收到的路径构建包中包含的传播质量指标相加,将累积性的电波传播损耗计算为新路径度量。
然后,SN3对新路径度量与计算新路径度量之前存储的旧路径度量进行比较,判断是否需要更新路径度量(S27)。
例如,SN3在与旧路径度量相比新路径度量小的情况下,判断为将旧路径度量更新为新路径度量(S27;是)。与该判断相应地,SN3将周边节点信息中与新路径度量相对应的上游节点3选择并更新为父节点(S28)。
在更新父节点之后,SN3确认是否已被设定为“V模式”(S29)。在尚未被设定为“V模式”的情况下(S29;否),SN3例如将包含新路径度量的路径构建包发送至周边SN3(S30)。
另一方面,在已被设定为“V模式”的情况下(S29;是),SN(VSN)3跳过(换言之,终止)处理S30,不发送包含新路径度量的路径构建包。
之后,控制部304监视是否经过了一定时间(例如,被给予树形路径控制的时间)(超时)(S31)。
在未检测出超时的情况下(S31;否),SN3将处理转移到路径控制包的接收监视处理(S21)。另一方面,在检测出超时的情况下(S31;是),SN3可以结束树形路径控制。
此外,在接收到的路径控制包既不是复位包也不是路径构建包的情况下(S22;否,且S24;否),SN3可以将处理转移到路径控制包的接收监视处理(S21)。
另外,在计算出的新路径度量为旧路径度量以上,判断为不需要更新父节点的情况下(S27;否),SN3同样可以将处理转移到路径控制包的接收监视处理(S21)。
如上所述,SN3每当接收路径构建包时,基于路径度量自适应地更新在树形路径中选择(或者管理)的父节点。因此,跟随构成BH网络9的无线区间(换言之,无线BH线路)的电波传播环境的变化,构建并更新更适当的树形路径。
另外,VSN3在接收到路径构建包的情况下,会终止该路径构建包,不进一步发送路径构建包,因此会离开树形路径的中继节点。因此,与普通模式的SN3不同,VSN3可以不进行包(可以包含路径控制包及数据包这两者)的中继处理。由此,能够使VSN3低功耗化。
(终端装置加入树形路径)
接下来,使用图12的流程图说明终端装置7加入树形路径并作为VSN3进行动作的过程的一例。
终端装置7例如监视是否与启动相应地接收到信标信号(S41;否)。监视信标信号的接收也可以改叫做等待接收信标信号。
在接收到信标信号的情况下,终端装置7将包含的周边节点信息例如存储在存储部305中进行管理,另外,与接收到的信标信号的发送源SN3进行联合过程(associationprocedure)(S42)。
通过联合过程,终端装置7加入信标信号的发送源SN3所属的树形路径。此外,终端装置7也可以通过将主动扫描的探索请求信号发送至周边节点3,在处理S41中等待接收信标信号。
终端装置7在加入树形路径之后,根据图11中示例出的流程图进行动作(S43)。例如,如图11中说明的那样,终端装置7与VSN3同样地,每当接收路径构建包时,基于路径度量自适应地更新在树形路径中选择(或者管理)的父节点。
此外,终端装置7在加入树形路径之后对选择的父节点进行更新的处理是不限于通过接收路径构建包进行的,也可以是通过接收信标信号进行的。信标信号可以按照比路径构建包更高的频度发送。在此情况下,能够增加终端装置7对父节点进行选择、更新的机会(换言之,频度)。
此外,终端装置7在图11的处理S29中被判定为设定了“V模式”(是),因此,不发送包含新路径度量的路径构建包(跳过)。终端装置7的“V模式”的设定例如既可以通过从周边节点3接收信标信号来进行,也可以在处理S42的联合过程中进行。
如上所述,作为VSN3而进行动作的终端装置7与构成BH网络9的多个SN3中的接收到信标信号的SN3进行联合过程,因此,能够迅速加入BH网络9。
而且,终端装置7在通过接收路径构建包,基于路径度量决定了父节点之后,终止接收到的路径构建包,不进一步发送接收到的路径构建包。由此,每当CN3发送路径构建包时,终端装置7自适应地更新树形路径,使得不会相当于中继节点。
因此,因为终端装置7不需进行包的中继处理,所以能够减少终端装置7的功耗。由此,能够减少容量有限的终端装置7的电池消耗。
附图标记说明
1:无线通信系统
3:无线节点
5:骨干网络
7:终端装置
9:回程(BH)网络
31:处理器
32:内存
33:存储器
34:输入输出(I/O)装置
35、36:无线接口(IF)
37、39:有线接口(IF)
38:总线
301、302:无线通信部
303:有线通信部
304:控制部
305:存储部
341:扫描处理部
342:节点管理部
343:树形路径控制部
344:模式设定部
350、360天线
3431:路径控制包生成部
3432:路径度量计算部
3433:树形路径更新部

Claims (7)

1.无线路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从构成回程网络的多个无线节点中的第一无线节点,发送用于选择树形路径中的父节点的控制信号;
所述多个无线节点中的与所述第一无线节点不同的多个第二无线节点的每一个,基于从不同路径接收到的多个所述控制信号的每一个传播来的、表示路径的电波传播质量的指标,选择所述多个控制信号的每一个的发送源节点中的一个作为父节点;
所述多个第二无线节点中的固定的无线节点将接收到的所述控制信号发送至其他的第二无线节点;以及
所述多个第二无线节点中的能够移动的无线节点终止接收到的所述控制信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路径控制方法,其中,
所述第一无线节点多次发送所述控制信号,
所述多个第二无线节点中的所述固定的无线节点及所述能够移动的无线节点的每一个,根据每接收所述多次发送的控制信号时计算出的所述指标的变化,更新所述父节点的选择。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线路径控制方法,其中,
所述能够移动的无线节点是用户装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路径控制方法,其中,
所述用户装置在接收到所述第一无线节点和所述第二无线节点中的任意一个所发送的信标信号的情况下,通过与所述信标信号的发送源节点进行联合过程,加入所述回程网络。
5.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无线节点,该第一无线节点是构成回程网络的多个无线节点中的第一无线节点,且发送用于选择树形路径中的父节点的控制信号;以及
多个第二无线节点,该多个第二无线节点是所述多个无线节点中的与所述第一无线节点不同的多个第二无线节点,且基于从不同路径接收到的多个所述控制信号的每一个传播来的、表示路径的电波传播质量的指标,将所述多个控制信号的每一个的发送源节点中的一个发送源节点决定为父节点,
所述多个第二无线节点中的固定的无线节点将接收到的所述控制信号发送至其他的第二无线节点,
所述多个第二无线节点中的能够移动的无线节点终止接收到的所述控制信号。
6.无线通信节点,该无线通信节点是构成回程网络的多个无线节点中的与第一无线节点不同的多个第二无线节点之一,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定部,将表示所述第二无线节点是否能够移动的信息设定到存储部中;
接收部,接收所述第一无线节点所发送的用于选择树形路径中的父节点的控制信号;
决定部,基于从不同路径接收到的多个所述控制信号的每一个传播来的、表示路径的电波传播质量的指标,将所述多个控制信号的每一个的发送源节点中的一个发送源节点决定为父节点;以及
发送部,在所述信息不表示能够移动的情况下,发送接收到的所述控制信号,在所述信息表示能够移动的情况下,终止接收到的所述控制信号。
7.无线路径控制程序,其特征在于,使构成回程网络的多个无线节点中的与第一无线节点不同的多个第二无线节点之一所具备的处理器执行如下处理:
将表示所述第二无线节点是否能够移动的信息设定到存储部中;
接收所述第一无线节点所发送的用于选择树形路径中的父节点的控制信号;
基于从不同路径接收到的多个所述控制信号的每一个传播来的路径的、表示电波传播质量的指标,将所述多个控制信号的每一个的发送源节点中的一个发送源节点决定为父节点;以及
在所述信息不表示能够移动的情况下,发送接收到的所述控制信号,在所述信息表示能够移动的情况下,终止接收到的所述控制信号。
CN201880093076.XA 2018-05-02 2018-05-02 无线路径控制方法、无线通信系统、无线节点及无线路径控制程序 Pending CN11207510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8/017527 WO2019211907A1 (ja) 2018-05-02 2018-05-02 無線経路制御方法、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ノード、及び、無線経路制御プログラ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75101A true CN112075101A (zh) 2020-12-11

Family

ID=683863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93076.XA Pending CN112075101A (zh) 2018-05-02 2018-05-02 无线路径控制方法、无线通信系统、无线节点及无线路径控制程序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3) US11483757B2 (zh)
EP (1) EP3790321A4 (zh)
JP (1) JP7152476B2 (zh)
CN (1) CN112075101A (zh)
WO (1) WO201921190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40372B (zh) * 2018-12-04 2022-05-06 重庆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RPL路由协议的IPv6无线传感网节点移动管理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82268A (ja) * 2003-03-13 2004-10-07 Sony Corp 無線アドホック通信システム、端末、その端末における処理方法並びにその方法を端末に実行させるためのプログラム
JP2011193341A (ja) * 2010-03-16 2011-09-29 Oki Electric Industry Co Ltd 無線通信装置、ネットワーク構成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KR20120067910A (ko) * 2010-12-16 2012-06-26 동아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제어 채널이 없는 다중 채널 기반 무선 네트워크 통신 시스템 및 그의 무선 네트워크 통신 방법
CN102792737A (zh) * 2010-02-23 2012-11-21 国立大学法人九州大学 通信系统、从节点、路由构建方法及程序
CN103402205A (zh) * 2013-07-29 2013-11-20 江苏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 一种无线树状网接入控制方法及网络节点设备
CN103974310A (zh) * 2014-05-08 2014-08-06 江苏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 无线通信多跳网络设备的树状拓扑构建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6658633A (zh) * 2016-11-16 2017-05-10 珠海中慧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微功率无线多跳链路建立方法
CN107771404A (zh) * 2015-06-22 2018-03-06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无线网状网络中的路径选择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96336B2 (ja) 2003-11-10 2010-07-07 株式会社産学連携機構九州 無線マルチホップ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パケット伝送方法
US7933236B2 (en) * 2005-10-27 2011-04-26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a wireless routing architecture and protocol
BR112016004164B1 (pt) 2013-08-28 2022-10-04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étodo e aparelho para seleção de nodo pai preferido em rede de sensor sem fio
KR102427299B1 (ko) * 2015-08-13 2022-08-0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백홀을 통해서 무선 접속망과의 연결을 제공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US9967884B2 (en) * 2015-11-10 2018-05-08 Netgear, Inc. Dedicated backhaul for whole home coverage
US10264507B2 (en) * 2016-08-22 2019-04-16 Verizon Patent And Licensing Inc. Next generation intelligent mesh network with fronthaul and backhaul services
US11337120B2 (en) * 2017-03-24 2022-05-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Beam-aware handover procedure for multi-beam access systems
US11902924B2 (en) * 2017-06-02 2024-02-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related to link establishment in a wireless backhaul network
US11178662B2 (en) * 2017-11-07 2021-11-1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Network topology initialization protocol for wireless mesh network
US11271699B1 (en) * 2017-11-09 2022-03-08 Verana Networks, Inc. Wireless mesh network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82268A (ja) * 2003-03-13 2004-10-07 Sony Corp 無線アドホック通信システム、端末、その端末における処理方法並びにその方法を端末に実行させるためのプログラム
CN102792737A (zh) * 2010-02-23 2012-11-21 国立大学法人九州大学 通信系统、从节点、路由构建方法及程序
JP2011193341A (ja) * 2010-03-16 2011-09-29 Oki Electric Industry Co Ltd 無線通信装置、ネットワーク構成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KR20120067910A (ko) * 2010-12-16 2012-06-26 동아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제어 채널이 없는 다중 채널 기반 무선 네트워크 통신 시스템 및 그의 무선 네트워크 통신 방법
CN103402205A (zh) * 2013-07-29 2013-11-20 江苏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 一种无线树状网接入控制方法及网络节点设备
CN103974310A (zh) * 2014-05-08 2014-08-06 江苏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 无线通信多跳网络设备的树状拓扑构建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7771404A (zh) * 2015-06-22 2018-03-06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无线网状网络中的路径选择
CN106658633A (zh) * 2016-11-16 2017-05-10 珠海中慧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微功率无线多跳链路建立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790321A4 (en) 2021-12-22
US11483757B2 (en) 2022-10-25
WO2019211907A1 (ja) 2019-11-07
US11838847B2 (en) 2023-12-05
JP7152476B2 (ja) 2022-10-12
US20230019905A1 (en) 2023-01-19
EP3790321A1 (en) 2021-03-10
JPWO2019211907A1 (ja) 2021-05-13
US20210250841A1 (en) 2021-08-12
US20240064604A1 (en) 2024-0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Pu Jamming-resilient multipath routing protocol for flying ad hoc networks
CN110446240B (zh) 无线路径控制方法、无线通信系统、无线节点及存储介质
EP2279640B1 (en) Channel allocation procedure in a meshed network
US9155019B2 (en) Combining bandwidth aware routing with channel selection and switching in a multi-hop wireless home network
JP4860381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システム制御装置、無線基地局、無線通信端末、通信制御方法、および通信制御プログラム
KR101271389B1 (ko) 무선 메시 네트워크에서 다수 채널 자원 예약 방법
US11178662B2 (en) Network topology initialization protocol for wireless mesh network
US20240064604A1 (en) Wireless route control metho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wireless node
US8675619B2 (en) Wireless ad hoc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20026899A1 (en) Path switching using co-located radios in a multi-hop wireless network
GB2455794A (en) Establishing a multi-hop route in wireless network
JP2023158125A (ja)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方法、及び、ノード
Song et al. A survey of single and multi-hop link schedulers for mmWave wireless systems
WO2019211906A1 (ja) 無線ノード、無線リンク確立方法、及び、無線リンク確立プログラム
Ang et al. iMST: A bandwidth-guaranteed topology control algorithm for TDMA-based ad hoc networks with sectorized antennas
JP7307909B2 (ja) 無線ノード、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2022061891A (ja) 送信ノード
Reddy et al.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over cognitive radio networks: an overview
Kandasamy et al.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IEEE802. 11s Networks using Directional Antennas over Multi-Radio/Multi-Channel Implementation The Research Challenges
WO2023030702A1 (en) Beam management in cellular system
Sharma et al. Deafness Avoidance in MANETs through Exchange of Link ID Broadcasts
Borcoci Wireless mesh networks technologies: architectures, protocols,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applications
JP2014160944A (ja) 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