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42086A - 马达单元 - Google Patents

马达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42086A
CN112042086A CN201980027914.8A CN201980027914A CN112042086A CN 112042086 A CN112042086 A CN 112042086A CN 201980027914 A CN201980027914 A CN 201980027914A CN 112042086 A CN112042086 A CN 1120420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line
sensor
connector
motor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2791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042086B (zh
Inventor
宫田阳平
村田大辅
中松修平
福永庆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0420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420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0420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420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2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for measuring, monitoring, testing, protecting or switching
    • H02K11/25Devices for sensing temperature, or actuated thereb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3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 H02K11/33Drive circuits, e.g. power electronic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马达单元的一个方式具有:马达;传感器部,其对马达的状态进行测定;逆变器单元,其向马达供给电力;布线模块,其连接马达与逆变器单元;以及外壳,其收纳马达、传感器部以及布线模块。外壳具有将来自传感器部的输出信号输出到外部的连接器部。连接器部具有:连接器主体,其固定于外壳,连接外壳的内外;连接器信号线,其从连接器主体引出到外壳的内部;以及连接器中继端子,其位于连接器信号线的前端。传感器部具有:传感器主体;传感器信号线,其从传感器主体引出;以及传感器中继端子,其位于传感器信号线的前端。传感器中继端子和连接器中继端子相互连接并保持于布线模块。

Description

马达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马达单元。
本申请基于2018年4月25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特愿2018-084482主张优先权,其内容在此援引。
背景技术
已知设置有检测马达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等传感器部的马达单元。在这种情况下,从传感器部引出的信号线从马达的外壳的内部向外部引出。如果信号线在外壳的内部保持自由形状,则有可能引起与其他部件干涉。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通过将线束(信号线)固定在冷却用管上,能够不与其他部件干涉地取得稳定的位置的结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5913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以往的马达单元中,为了将信号线固定在其他部件上而使用固定部件。因此,存在马达单元的部件数量增加且组装工序复杂化的问题。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能够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并固定传感器部的信号线的马达单元。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马达单元的一个方式具有:马达;传感器部,其对所述马达的状态进行测定;逆变器单元,其向所述马达供给电力;布线模块,其连接所述马达与所述逆变器单元;以及外壳,其收纳所述马达、所述传感器部以及所述布线模块。所述外壳具有将来自所述传感器部的输出信号输出到外部的连接器部。所述连接器部具有:连接器主体,其固定于所述外壳,连接所述外壳的内外;连接器信号线,其从所述连接器主体引出到所述外壳的内部;以及连接器中继端子,其位于所述连接器信号线的前端。所述传感器部具有:传感器主体;传感器信号线,其从所述传感器主体引出;以及传感器中继端子,其位于所述传感器信号线的前端。所述传感器中继端子和所述连接器中继端子相互连接并保持于所述布线模块。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能够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并固定传感器部的信号线的马达单元。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一个实施方式的汇流条单元的立体图。
图3是变形例1的汇流条单元的立体图。
图4是变形例2的汇流条单元以及连接有汇流条单元的定子的立体图。
图5是变形例2的汇流条单元的立体图。
图6是本变形例的汇流条单元以及连接有汇流条单元的定子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可以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任意变更。
在以下的说明中,基于马达单元1搭载在位于水平路面上的车辆上时的位置关系,规定重力方向来进行说明。另外,在附图中,适当示出XYZ坐标系作为三维垂直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Z轴方向表示铅直方向(即上下方向),+Z方向为上侧(重力方向的相反侧),-Z方向为下侧(重力方向)。另外,X轴方向是与Z轴方向垂直的方向,表示搭载马达单元1的车辆的前后方向。Y轴方向是与X轴方向和Z轴方向双方垂直的方向,表示车辆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
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将与马达2的马达轴线J2平行的方向(Z轴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马达轴线J2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马达轴线J2为中心的周向、即绕马达轴线J2的方向简称为“周向”。
以下,对本发明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搭载在混合动力汽车(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V)、电动汽车(EV)等以马达为动力源的车辆上,作为其动力源使用。
图1是马达单元1的剖面示意图。
马达单元1具有马达2、温度传感器(传感器部)4、汇流条单元(布线模块)5、外壳6、逆变器单元8。另外,马达单元1也可以具有对马达2的旋转进行减速并向外部输出的减速装置(省略图示)。
<马达>
本实施方式的马达2是三相马达。马达2被收纳在外壳6的内部。马达2具有:转子20,其以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马达轴线J2为中心旋转;定子30,其位于转子20的径向外侧;以及一对轴承26、27,它们将转子20支承为可旋转。本实施方式的马达2是内转子型马达。
转子20通过从逆变器单元8向定子30供给交流电流而旋转。转子20具有轴21、转子铁芯24和转子磁铁(省略图示)。转子20(即,轴21、转子铁芯24和转子磁铁)以沿水平方向且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的马达轴线J2为中心旋转。
轴21以马达轴线J2为中心沿轴向延伸。轴21以马达轴线J2为中心旋转。轴21由一对轴承26、27可旋转地支承。一对轴承26、27隔着转子铁芯24分别位于轴21的轴向两侧。一对轴承26、27保持在外壳6上。
转子铁芯24通过层叠硅钢板而构成。转子铁芯24是沿轴向延伸的圆柱体。在转子铁芯24上固定有省略图示的多个转子磁铁。多个转子磁铁使磁极交替地沿着周向排列。
定子30具有定子铁芯32、线圈31、介于定子铁芯32与线圈31之间的绝缘件(省略图示)。定子30保持在外壳6上。定子铁芯32从圆环状的轭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具有多个磁极齿(省略图示)。在磁极齿之间缠绕有线圈线。缠绕在磁极齿上的线圈线构成线圈31。即,线圈31经由绝缘件卷绕在定子铁芯32上。从线圈31延伸出的线圈线经由省略图示的汇流条与逆变器单元8连接。
<外壳>
外壳6收纳马达2、汇流条单元5以及温度传感器4。在外壳6的内部设置有收纳空间60。马达2、汇流条单元5以及温度传感器位于收纳空间60。另外,在外壳6上设置有第1连接器部(连接器部)7。
外壳6具有外壳主体65和封闭部件61。收纳空间60是被外壳主体65和封闭部件61包围的空间。外壳主体65以及封闭部件61例如为铝压铸制。
外壳主体65具有沿着马达轴线J2延伸筒状部66和封闭筒状部66的一个开口的底部67。外壳主体65在马达2的轴向上开口。外壳主体65的开口朝向轴向一侧(-Y方向)。底部67保持轴承27。底部67经由轴承27支承轴21。
在外壳主体65的筒状部66上设置有沿径向贯通的固定孔65a以及端子通过孔65b。在固定孔65a中固定有第1连接器部7的连接器主体70。另外,在端子通过孔65b中贯穿插入逆变器单元8的端子81。
在外壳主体65的内壁面上设置有固定汇流条单元5的台座部6b。台座部6b具有朝向外壳主体65的开口侧的台座面6a。在台座面6a上设置有螺纹孔。在台座面6a的螺纹孔中螺纹固定有汇流条单元5。即,在外壳6上设置有供汇流条单元5螺纹固定的螺纹孔。
封闭部件61覆盖外壳主体65的开口。封闭部件61固定在外壳主体65的筒状部上。封闭部件61在轴向上与底部67对置。封闭部件61保持轴承26。封闭部件61经由轴承26支承轴21。
<第1连接器部>
第1连接器部7将来自温度传感器4的输出信号输出到外部。第1连接器部7具有连接器主体70、第1连接器信号线(连接器信号线)71、连接器中继端子72和第2连接器信号线79。
第1连接器信号线71、连接器中继端子72以及第2连接器信号线79位于外壳6的内部(收纳空间60)内。第1连接器信号线71和第2连接器信号线79从连接器主体70引出到外壳6的内部。连接器中继端子72位于第1连接器信号线71的前端。连接器中继端子72与温度传感器4的传感器中继端子42连接。第1连接器信号线71将来自温度传感器4的输出信号传递给连接器主体70。关于第2连接器信号线79,与未图示的旋转变压器连接的第2连接器信号线79将由旋转变压器检测出的转子20的旋转角传递给连接器主体70。
连接器主体70安装在设置于外壳主体65的固定孔65a中。连接器主体70从径向外侧插入固定孔65a,螺纹固定在外壳主体65的外侧面。即,连接器主体70固定在外壳6上。由此,连接器主体70将外壳6的内外连接。
连接器主体70在外壳6的外部与外部布线73连接。外部布线73的一端与第1连接器部7的连接器主体70连接。另外,外部布线73的另一端与设置在逆变器单元8上的第2连接器部74连接。因此,来自温度传感器4以及旋转变压器(省略图示)的输出信号经由外部布线73向逆变器单元8发送。
<逆变器单元>
逆变器单元8向马达2供给电力,并且控制马达2。逆变器单元8固定在外壳6的外侧面。逆变器单元8具有逆变器82、控制部83和壳体80。
壳体80收纳逆变器82以及控制部83。在壳体80上设置有第2连接器部74。第2连接器部74固定在壳体80的外侧面。在第2连接器部74上连接有外部布线73。第2连接器部74在壳体80的内部与控制部83连接。
逆变器82将从未图示的外部装置供给的直流电流转换为交流电流并供给到马达2。逆变器82例如具有电源基板、电容器、开关元件等。逆变器82与外部电源装置(省略图示)连接。外部电源装置例如是搭载在车辆上的二次电池。
逆变器82具有3个端子81。3个端子81向马达2侧突出。3个端子81通过设置在外壳6上的端子通过孔65b。3个端子81的前端位于外壳6的内部。
控制部83经由逆变器82与马达2连接而控制马达2。控制部83监视由温度传感器4测定的马达2的温度。另外,控制部83基于由旋转变压器(省略图示)测定的马达2的转速,对马达2的转速进行反馈控制。
<温度传感器(传感器部)>
温度传感器4测定马达2的温度。更具体而言,温度传感器4测定马达2中温度最高的定子30的线圈31的温度。即,温度传感器4测定马达2的温度的状态。
温度传感器4具有传感器主体40、从传感器主体40引出的传感器信号线41、位于传感器信号线41的前端的传感器中继端子42。传感器主体40固定在马达2的线圈31上。作为传感器主体40,例如可以采用热敏电阻。
传感器中继端子42与第1连接器部7的连接器中继端子72连接。传感器中继端子42和连接器中继端子72相互连接,构成信号线中继部3。传感器中继端子42以及连接器中继端子72分别为沿轴向延伸的棱柱形状。传感器中继端子42和连接器中继端子72以朝向轴向的端面彼此相互面对的方式连接。传感器中继端子42和连接器中继端子72通过搭扣配合相互机械固定。另外,传感器中继端子42和连接器中继端子72相互电连接。
<汇流条单元(布线模块)>
汇流条单元5连接马达2和逆变器单元8。汇流条单元5具有3个汇流条50和保持汇流条50的汇流条保持架51。
汇流条50由导体构成。3个汇流条50例如与马达2的U相、V相以及W相的线圈31连接。另外,3个汇流条50分别与从逆变器单元8延伸出的3个端子81连接。汇流条50将从逆变器单元8的逆变器82输出的交流电流提供给马达2。汇流条50固定在汇流条保持架51上。
汇流条保持架51由绝缘性的材料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保持架51由树脂材料构成。汇流条保持架51具有保持汇流条50的保持架主体部54、从保持架主体部54突出的中继端子保持部52以及固定部53。
图2是汇流条单元5的立体图。
固定部53从保持架主体部54向与轴向(Y轴方向)垂直的方向突出。固定部53是沿着与轴向垂直的平面(X-Z平面)延伸的板状。在固定部53上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贯通孔。在贯通孔中贯穿插入固定螺钉59。固定螺钉59螺纹固定在设置于外壳6的台座面6a的螺纹孔中。由此,汇流条单元5被固定在外壳6上。
根据本实施方式,固定有汇流条单元5的外壳6的台座面6a朝向轴向一侧(-Y方向)。即,台座面6a朝向外壳主体65的开口方向。因此,汇流条单元5从外壳主体65的开口方向螺纹固定在台座面6a的螺纹孔中。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从外壳主体65的开口侧进行将汇流条单元5组装到外壳主体65上的工序,能够提高组装工序的简易性。
中继端子保持部52从保持架主体部54向与轴向(Y轴方向)垂直的方向突出。在中继端子保持部52上设置有向轴向的一侧开口的嵌合凹部52a。从嵌合凹部52a的开口方向观察,嵌合凹部52a为矩形。
在嵌合凹部52a中插入互相连接而构成信号线中继部3的传感器中继端子42以及连接器中继端子72。嵌合凹部52a的内周面与信号线中继部3的外周面嵌合。由此,汇流条单元5保持传感器中继端子42以及连接器中继端子72。
在本实施方式中,温度传感器4在组装于外壳6之前预先安装于马达2。另外,第1连接器部7从外壳6的外侧安装于固定孔65a。因此,温度传感器4的传感器信号线41和第1连接器部7的第1连接器信号线71在将马达2组装到外壳6后相互连接。由传感器中继端子42和连接器中继端子72相互连接而构成的信号线中继部3是设置在信号线的路径中的重物。因此,信号线中继部3有可能因振动等而与外壳6的内壁碰撞而受到损伤。
根据本实施方式,信号线中继部3保持在汇流条单元5中。因此,能够抑制信号线中继部3在收纳空间60中与外壳6的内壁碰撞。由此,能够抑制信号线中继部3的损伤,提高马达单元1的可靠性。
根据本实施方式,信号线中继部3保持在汇流条单元5中,因此能够在收纳空间60中定位传感器信号线41和第1连接器信号线71的位置。由此,在后续工序的其他部件的组装工序中,能够抑制传感器信号线41以及第1连接器信号线71与其他部件干涉。由此,能够抑制后续工序的其他部件的组装工序中的传感器信号线41以及第1连接器信号线71的损伤。另外,能够提高后续工序的其他部件的组装工序的简易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传感器主体40到达连接器主体70的信号线(传感器信号线41以及第1连接器信号线71)沿着定子铁芯32的外周面延伸。另外,汇流条单元5在马达2的径向外侧沿着定子铁芯32的外周面设置。因此,通过将信号线中继部3保持在汇流条单元5上,不需要使传感器信号线41和第1连接器信号线71迂回地引绕,能够缩短传感器信号线41和第1连接器信号线71。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将信号线中继部3插入嵌合凹部52a,能够将信号线中继部3保持在汇流条单元5中。即,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容易地将信号线中继部3保持在汇流条单元5中。
本实施方式的嵌合凹部52a的开口朝向轴向一侧(-Y方向)。即,嵌合凹部52a的开口朝向外壳主体65的开口。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将马达2收纳在外壳6的内部(收纳空间60)的状态下,能够将信号线中继部3从外壳主体65的开口侧插入嵌合凹部52a。因此,在马达单元1的组装工序中,能够容易地将信号线中继部3保持在汇流条单元5上。
中继端子保持部52具有与嵌合凹部52a的开口对置的底部52q和从底部52q的外缘沿轴向延伸的侧壁部52p。嵌合凹部52a是被底部52q和侧壁部52p包围的空间。底部52q的轴向一侧(-Y方向)的面与信号线中继部3的端面(更具体而言,传感器中继端子42的端面)接触。另外,侧壁部52p的内壁面与传感器中继端子42以及连接器中继端子72的外周面接触。
在底部52q设置有沿轴向贯通的信号线贯穿插入孔52c。传感器信号线41通过信号线贯穿插入孔52c。通过在底部52q设置信号线贯穿插入孔52c,能够抑制在中继端子保持部52保持信号线中继部3的状态下对从信号线中继部3延伸出的传感器信号线41施加负载。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信号线中继部3在使传感器中继端子42位于底部52q侧的状态下插入嵌合凹部52a,因此传感器信号线41通过信号线贯穿插入孔52c。但是,在信号线中继部3以连接器中继端子72位于底部52q侧的状态插入嵌合凹部52a的情况下,第1连接器信号线71通过信号线贯穿插入孔52c。即,信号线贯穿插入孔52c使传感器信号线41或第1连接器信号线71通过。
在侧壁部52p上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缝52b。缝52b向轴向的两侧(+Y方向以及-Y方向)开口。缝52b沿侧壁部52p的厚度方向贯通。缝52b与信号线贯穿插入孔52c相连。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设置有侧壁部52p的缝52b,因此在将信号线中继部3插入中继端子保持部52的工序中,能够从侧壁部52p的侧部插入传感器信号线41。由此,能够使将信号线中继部3插入中继端子保持部52的工序变得容易。
根据本实施方式,信号线中继部3保持在汇流条保持架51上。即,汇流条单元5在汇流条保持架51中保持传感器中继端子42和连接器中继端子72。由于汇流条保持架51由树脂材料构成,所以能够容易地设置保持信号线中继部3的结构而不增加部件数量。即,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在汇流条单元5上容易地设置能够牢固地固定信号线中继部3的结构,能够使汇流条单元5对信号线中继部3的保持牢固。
(变形例1)
对能够在本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中采用的变形例1的汇流条单元(布线模块)105以及信号线中继部103进行说明。图3是本变形例的汇流条单元105的立体图。本变形例的汇流条单元105与上述实施方式相比,信号线中继部103的保持结构不同。另外,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方式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汇流条单元105将马达2与逆变器单元8连接。汇流条单元105具有3个汇流条50和保持汇流条50的汇流条保持架151。
本变形例的汇流条保持架151具有保持汇流条50的保持架主体部154和固定部153。固定部153从保持架主体部154向与轴向(Y轴方向)垂直的方向突出。固定部153是沿着与轴向垂直的平面(X-Z平面)延伸的板状。在固定部153上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贯通孔。
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信号线中继部103通过温度传感器(传感器部)104的传感器中继端子142和第1连接器部107的连接器中继端子172相互连接而构成。
传感器中继端子142具有端子固定部143。端子固定部143是沿着与轴向(Y轴方向)垂直的平面(X-Z平面)延伸的板状。在端子固定部143上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贯通孔。
在汇流条保持架151的固定部153的贯通孔和传感器中继端子142的端子固定部143的贯通孔中贯穿插入固定螺钉59,并螺纹固定在外壳6的台座面6a上。由此,汇流条保持架151和传感器中继端子142被固定在外壳6上。即,传感器中继端子142与汇流条单元105一起被共同紧固在外壳6上。由此,信号线中继部103保持在汇流条单元105中。
在本变形例的信号线中继部103中,端子固定部143设置在传感器中继端子142上。因此,信号线中继部103在传感器中继端子142处被固定在汇流条单元105上。但是,信号线中继部103也可以在连接器中继端子172上设置端子固定部,在连接器中继端子172上固定在汇流条单元105上。
另外,也可以在传感器中继端子142和连接器中继端子172上分别设置端子固定部。在该情况下,传感器中继端子142的端子固定部和连接器中继端子172的端子固定部在轴向上对置并相互接触。另外,传感器中继端子142的端子固定部和连接器中继端子172的端子固定部与汇流条单元105一起被共同紧固在外壳6上。即,只要传感器中继端子142以及连接器中继端子172中的至少一方与汇流条单元105一起共同紧固在外壳6上即可。
根据本变形例,汇流条单元105和信号线中继部103共同紧固在外壳6上。因此,在将汇流条单元105固定于外壳6的工序中,能够使汇流条单元105保持信号线中继部103。因此,不需要为了固定汇流条单元105和外壳6而另外准备部件,能够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此外,由于不需要另外进行固定汇流条单元105和外壳6的工序,因此能够简化组装工序。
在本变形例中,固定汇流条单元105以及信号线中继部103的外壳6的台座面6a朝向轴向一侧(-Y方向)。因此,汇流条单元105和信号线中继部103从外壳主体65的开口方向螺纹固定在台座面6a的螺纹孔中。根据本变形例,能够从外壳主体65的开口侧进行将汇流条单元105和信号线中继部103组装到外壳主体65上的工序,能够提高组装工序的简易性。
(变形例2)
对能够在本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中采用的变形例的汇流条单元(布线模块)205进行说明。图4是本变形例的汇流条单元205和连接有汇流条单元205的定子30的立体图。另外,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方式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以下的说明中,假定第1方向D1和与第1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D2。在本变形例中,第1方向D1是与轴向平行的方向。第1方向D1一侧是指图4中箭头D1所朝向的方向,即-Y方向,另一侧是指+Y方向。另外,在本变形例中,第2方向D2是与径向垂直的方向,是沿着周向的方向。第2方向D2一侧是指图4中箭头D2所朝向方向。
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汇流条单元205将马达2与逆变器单元8连接。汇流条单元205具有3个汇流条250和保持汇流条250的汇流条保持架251。
汇流条250由板状导体构成。3个汇流条250分别具有逆变器连接部250a、端子连接部250b和轴向延伸部(延伸部)250c。
逆变器连接部250a位于定子铁芯32的径向外侧。逆变器连接部250a与逆变器82的端子81(参照图1)连接。
端子连接部250b位于定子铁芯32的轴向另一侧(+Y侧)。端子连接部250b与马达2的线圈31连接。更具体而言,端子连接部250b与从线圈31延伸并捆束的导线连接。
轴向延伸部250c沿着轴向延伸。即,轴向延伸部250c沿着第1方向D1延伸。3个汇流条250的轴向延伸部250c沿着周向排列。轴向延伸部250c位于定子铁芯32的径向外侧。轴向延伸部250c以沿着马达轴线J2的径向的方向为板厚方向。
轴向延伸部250c位于逆变器连接部250a和端子连接部250b之间并将它们连接。在轴向延伸部250c与逆变器连接部250a之间也可以存在沿轴向以外的方向延伸的部位。同样,也可以在轴向延伸部250c与端子连接部250b之间设置沿轴向以外的方向延伸的部位。
汇流条保持架251具有保持汇流条250的保持架主体部254、保持信号线中继部3的中继端子保持部252、保持传感器信号线41的信号线保持部255。
3个汇流条250嵌入保持架主体254中。即,汇流条保持架251在将汇流条250保持在模具内的状态下嵌件成型。保持架主体部254是在汇流条保持架251中包围汇流条250的周围的部位。
保持架主体部254主要保持汇流条250的轴向延伸部250c。因此,保持架主体部254沿着轴向延伸。另外,汇流条250的逆变器连接部250a以及端子连接部250b从保持架主体部254露出。
中继端子保持部252从保持架主体部254的朝向径向外侧的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在中继端子保持部252上设置有向第1方向D1另一侧开口的嵌合凹部252a。在嵌合凹部252a中插入信号线中继部3。嵌合凹部252a的内周面与信号线中继部3的外周面嵌合。由此,汇流条单元205保持信号线中继部3。
信号线保持部255具有从保持架主体部254的朝向径向外侧的面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第1壁部(壁部)256、第2壁部(壁部)257以及第3壁部(对置壁部)258。即,信号线保持部255具有多个壁部。
第1壁部256沿着第1方向D1延伸。第1壁部256在朝向第2方向D2一侧的面上沿着传感器信号线41。第1壁部256从第2方向D2另一侧引导传感器信号线41。
第2壁部257相对于第1壁部256位于第1方向D1一侧。第2壁部257沿着第1方向D1延伸。第2壁部257位于第2壁部257的沿第1方向D1的延长线上。第2壁部257在朝向第2方向D2一侧的面上沿着传感器信号线41。第2壁部257与第1壁部256一起在第2方向D2另一侧引导传感器信号线41。
第3壁部258相对于第2壁部257位于第2方向D2一侧。第3壁部258沿着第1方向D1延伸。第3壁部258在朝向第2方向D2另一侧的面上沿着传感器信号线41。第3壁部258隔着传感器信号线41与第2壁部257对置。第2壁部257和第3壁部258的沿着第2方向D2的距离尺寸与传感器信号线41的线径大致相同。
根据本变形例,汇流条保持架251分别具有保持信号线中继部3的中继端子保持部252和保持传感器信号线41的信号线保持部255。因此,即使在从传感器主体40到中继端子保持部252较远而传感器信号线41较长地构成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传感器信号线41与外壳6的内壁碰撞。由此,能够抑制传感器信号线41的损伤。另外,由于传感器信号线41在外壳6内被定位,因此能够提高后续工序的其他部件的组装工序的简易性。
根据本变形例,传感器信号线41被夹持保持在第2壁部257和第3壁部258之间。通过用壁部的相互对置的面夹持传感器信号线41,能够抑制对传感器信号线41施加局部的力。
另外,信号线保持部255保持的信号线只要是第1连接器信号线71以及传感器信号线41中的至少一方即可。
在汇流条250中流过频率高且大电流的交流电流。因此,在汇流条250的周围产生大的磁场。另外,在轴向延伸部250c的周围,3个汇流条250向同一方向(第1方向D1)延伸,因此有时在通过周围的导线上容易产生磁噪声。
根据本变形例,第1壁部256以及第2壁部257在汇流条保持架251中偏向第2方向D2一侧配置。另外,传感器信号线41沿着第1壁部256以及第2壁部257的朝向第2方向D2一侧的面被引绕。第1壁部256和第2壁部257将由保持架主体部254保持的3个轴向延伸部250c与传感器信号线41之间的距离维持在一定值以上。由此,能够抑制磁噪声对传感器信号线41的影响。
另外,传感器信号线41和第1连接器信号线71优选使用不易受到磁噪声的影响的双绞线缆线。
本变形例的第2壁部257具有位于第1方向D1一侧的端部的弯曲部257a。同样地,第3壁部258具有位于第1方向D1一侧的端部的弯曲部258a。弯曲部257a、258a随着朝向第1方向D1一侧而朝向第2方向D2另一侧弯曲。夹在第2壁部257和第3壁部258之间的传感器信号线41在弯曲部257a、258a之间沿着弯曲部257a、258a引绕。因此,传感器信号线41在信号线保持部255的第1方向D1一侧向第2方向D2另一侧延伸。
另外,本变形例的中继端子保持部252位于弯曲部257a、258a的第1方向D1一侧。中继端子保持部252在传感器信号线41向第2方向D2一侧延伸的状态下保持信号线中继部3。
根据本变形例,传感器信号线41从信号线保持部255向第2方向D2另一侧延伸。另外,传感器信号线41从中继端子保持部252向第2方向D2一侧延伸。因此,传感器信号线41在信号线保持部255与中继端子保持部252之间弯曲成S字状,传感器信号线41通过自身的弹性被按压在第3壁部258的弯曲部258a上。结果,能够抑制传感器信号线41从信号线保持部255脱离。
图5是从汇流条保持架251的背面251a侧观察的汇流条单元205的立体图。另外,图6是本变形例的汇流条单元205以及连接有汇流条单元205的定子30的剖视图。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汇流条保持架251的背面251a是指汇流条保持架251的外周面中的与定子铁芯32的外周面对置的面。
如图5所示,在汇流条保持架251的背面251a上设置有沿第1方向D1(即轴向)延伸的多个第1肋259A和沿第2方向D2延伸的多个第2肋259B。第1肋259A和第2肋259B彼此交叉。
在第1肋259A以及第2肋259B的前端设置有与定子铁芯32的外周面接触的接触面251b。即,汇流条保持架251在接触面251b上与定子铁芯32的外周面接触。接触面251b沿着定子铁芯32的外周面凹陷成圆弧状。另外,在图5中,以点状图案强调表示接触面251b。
在接触面251b上设置有多个切口部251c。切口部251c向径向外侧凹陷,沿着第2方向D2(即周向)延伸。在本变形例中,接触面251b位于第1肋259A的前端,因此多个切口部251c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第1肋259A。
当向定子30的线圈31供给电力时,定子30发热。在输出大的马达2中,为了冷却定子30,从定子30的上侧向定子30供给冷却用的油。油的一部分从定子铁芯32的上侧沿着定子铁芯32的外周面对定子铁芯32整体进行冷却。
如图6所示,在定子铁芯32的外周面与汇流条保持架251之间,在切口部251c设置有间隙。因此,汇流条保持架251不会阻挡沿着定子铁芯32的外周面传递的油,能够使油通过切口部251c从上侧向下侧流动。结果,能够使油遍布定子铁芯32的外周面整体,能够提高油对定子铁芯32的冷却效果。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及其变形例,但实施方式中的各结构以及其组合等只是一个例子,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置换以及其他变更。另外,本发明并不受实施方式的限定。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设置温度传感器作为传感器部的情况。但是,传感器部只要是测定马达的状态的传感器,也可以是其他传感器。作为一例,传感器部也可以是检测马达的旋转角并测定转子的旋转状态的旋转变压器等编码器。
标号说明
1:马达单元;2:马达;4、104:温度传感器(传感器部);5、105、205:汇流条单元(布线模块);6:外壳;7:第1连接器部(连接器部);8:逆变器单元;31:线圈;40:传感器主体;41:传感器信号线;42、142:传感器中继端子;50、250:汇流条;51、151、251:汇流条保持架;52、252:中继端子保持部;52a、252a:嵌合凹部;52b:缝;52c:信号线贯穿插入孔;52p:侧壁部;52q:底部;54、154、254:保持架主体部;61:封闭部件;65:外壳主体;70:连接器主体;71:第1连接器信号线(连接器信号线);72、172:连接器中继端子;82:逆变器;250c:轴向延伸部(延伸部);255:信号线保持部;256:第1壁部(壁部);257:第2壁部(壁部);258:第3壁部(对置壁部);257a、258a:弯曲部;D1:第1方向;D2:第2方向;J2:马达轴线。

Claims (11)

1.一种马达单元,其具有:
马达;
传感器部,其对所述马达的状态进行测定;
逆变器单元,其向所述马达供给电力;
布线模块,其连接所述马达与所述逆变器单元;以及
外壳,其收纳所述马达、所述传感器部以及所述布线模块,
所述外壳设置有将来自所述传感器部的输出信号输出到外部的连接器部,
所述连接器部具有:
连接器主体,其固定于所述外壳,连接所述外壳的内外;
连接器信号线,其从所述连接器主体引出到所述外壳的内部;以及
连接器中继端子,其位于所述连接器信号线的前端,
所述传感器部具有:
传感器主体;
传感器信号线,其从所述传感器主体引出;以及
传感器中继端子,其位于所述传感器信号线的前端,
所述传感器中继端子和所述连接器中继端子相互连接而构成信号线中继部,
所述信号线中继部被保持于所述布线模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所述布线模块具有设置有嵌合凹部的中继端子保持部,
所述嵌合凹部的内周面与相互连接的所述传感器中继端子和所述连接器中继端子的外周面嵌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所述外壳具有:
外壳主体,其在所述马达的轴向上开口;以及
封闭部件,其覆盖所述外壳主体的开口,
所述嵌合凹部的开口朝向所述外壳主体的开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所述中继端子保持部具有:
底部,其与所述嵌合凹部的开口对置;以及
侧壁部,其从底部的外缘沿轴向延伸,
所述底部设置有沿轴向贯通并且使所述传感器信号线或所述连接器信号线通过的信号线贯穿插入孔,
所述侧壁部设置有沿轴向延伸、向轴向两侧开口并且与所述信号线贯穿插入孔相连的缝。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所述外壳设置有供所述布线模块螺纹固定的螺纹孔,
所述传感器中继端子和所述连接器中继端子中的至少一方与所述布线模块一起被共同紧固在所述外壳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所述外壳具有:
外壳主体,其在所述马达的轴向上开口;以及
封闭部件,其覆盖所述外壳主体的开口,
所述布线模块从所述外壳主体的开口方向螺纹固定于所述螺纹孔。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所述布线模块具有:
多个汇流条,它们由导体构成,与所述马达的线圈连接;以及
汇流条保持架,其保持所述汇流条,
所述布线模块在所述汇流条保持架中保持所述传感器中继端子和所述连接器中继端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所述汇流条保持架具有:
中继端子保持部,其保持所述信号线中继部;
保持架主体部,其保持所述汇流条;以及
信号线保持部,其保持所述连接器信号线和所述传感器信号线中的至少一方的信号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所述汇流条具有沿着第1方向延伸的延伸部,
所述信号线保持部具有沿着所述第1方向延伸的壁部,
所述信号线在与所述第1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一侧沿着所述壁部引绕,
所述壁部在所述汇流条保持架中偏向所述第2方向一侧而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所述信号线保持部具有隔着所述信号线与所述壁部对置的对置壁部,
所述壁部和所述对置壁部具有位于所述第1方向一侧的端部并且随着朝向所述第1方向一侧而朝向所述第2方向另一侧弯曲的弯曲部,
所述中继端子保持部位于所述弯曲部的所述第1方向一侧,在所述信号线向所述第2方向一侧延伸的状态下保持所述信号线中继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所述传感器部是测定所述马达的线圈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
CN201980027914.8A 2018-04-25 2019-04-19 马达单元 Active CN11204208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84482 2018-04-25
JP2018-084482 2018-04-25
PCT/JP2019/016776 WO2019208420A1 (ja) 2018-04-25 2019-04-19 モータ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42086A true CN112042086A (zh) 2020-12-04
CN112042086B CN112042086B (zh) 2023-06-30

Family

ID=682938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27914.8A Active CN112042086B (zh) 2018-04-25 2019-04-19 马达单元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2042086B (zh)
WO (1) WO2019208420A1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19335A (ja) * 2008-03-13 2009-09-24 Nippon Densan Corp モータ
JP2009232602A (ja) * 2008-03-24 2009-10-08 Mitsuba Corp 電動モータ及び電動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JP2014166030A (ja) * 2013-02-25 2014-09-08 Honda Motor Co Ltd 電動機
JP2015122890A (ja) * 2013-12-24 2015-07-02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駆動装置
CN105818659A (zh) * 2015-01-28 2016-08-0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一体型单元
CN205489998U (zh) * 2015-05-29 2016-08-17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WO2018003105A1 (ja) * 2016-06-30 2018-01-04 株式会社安川電機 回転電機及び回転電機の駆動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19335A (ja) * 2008-03-13 2009-09-24 Nippon Densan Corp モータ
JP2009232602A (ja) * 2008-03-24 2009-10-08 Mitsuba Corp 電動モータ及び電動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JP2014166030A (ja) * 2013-02-25 2014-09-08 Honda Motor Co Ltd 電動機
JP2015122890A (ja) * 2013-12-24 2015-07-02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駆動装置
CN105818659A (zh) * 2015-01-28 2016-08-0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一体型单元
CN205489998U (zh) * 2015-05-29 2016-08-17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WO2018003105A1 (ja) * 2016-06-30 2018-01-04 株式会社安川電機 回転電機及び回転電機の駆動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208420A1 (ja) 2019-10-31
CN112042086B (zh) 2023-06-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223408B1 (en) Motor
EP3334015B1 (en) Inverter-integrated motor
JP5354889B2 (ja)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TW201630307A (zh) 馬達
WO2016017165A1 (ja) モータ
JP7252903B2 (ja) モータ
CN114552895B (zh) 驱动装置
JP2015012782A (ja) モータ
EP2639947B1 (en) Motor for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JP4483978B2 (ja) 車両用回転電機
JP6281266B2 (ja) 回転電機の端子接続構造
CN112042086B (zh) 马达单元
JP7395571B2 (ja) モータ
JP6229331B2 (ja) モータ
KR101294425B1 (ko) 차량용 교류 발전기
WO2013153699A1 (ja) 電気接続箱及び電流センサ
CN114977599A (zh) 旋转电机的定子及其线圈连接装置
JP6306479B2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
JP5333871B2 (ja) 回転電機
KR20220025740A (ko) 회전 전기 기계용 플라스틱 베어링
JP7367384B2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
US9525318B2 (en) Vehicular AC generator
JP7331542B2 (ja) 電動ポンプ装置
JP2022108938A (ja) ステータおよび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
WO2019082709A1 (ja) ステータおよびモ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