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06814B - 一种介入装置递送装置以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介入装置递送装置以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06814B
CN112006814B CN202011114828.1A CN202011114828A CN112006814B CN 112006814 B CN112006814 B CN 112006814B CN 202011114828 A CN202011114828 A CN 202011114828A CN 112006814 B CN112006814 B CN 11200681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ventional
delivery
end sleeve
rod
slee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11482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006814A (zh
Inventor
汤亮
闫伟
龚善石
李�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Pushi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Shanghai Interventional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Pushi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Shanghai Interventional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Pushi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Shanghai Interventional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Pushi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114828.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006814B/zh
Publication of CN1120068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068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0068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068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2/00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i.e. artificial substitutes or replacements for parts of the body; Appliances for connecting them with the body;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 A61F2/02Prostheses implantable into the body
    • A61F2/24Heart valves ; Vascular valves, e.g. venous valves; Heart implants, e.g. passive devices for improving the function of the native valve or the heart muscle; Transmyocardial revascularisation [TMR] devices; Valves implantable in the body
    • A61F2/2442Annuloplasty rings or inserts for correcting the valve shape; Implants for improving the function of a native heart valve
    • A61F2/2463Implants forming part of the valve leafle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2/00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i.e. artificial substitutes or replacements for parts of the body; Appliances for connecting them with the body;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 A61F2/02Prostheses implantable into the body
    • A61F2/24Heart valves ; Vascular valves, e.g. venous valves; Heart implants, e.g. passive devices for improving the function of the native valve or the heart muscle; Transmyocardial revascularisation [TMR] devices; Valves implantable in the body
    • A61F2/2442Annuloplasty rings or inserts for correcting the valve shape; Implants for improving the function of a native heart valve
    • A61F2/2466Delivery devices theref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2017/00969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used for transplantation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ardi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Transplantation (AREA)
  • Surger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Infusion, Injection, And Reservoi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介入装置递送装置以及系统,包括递送杆,一端套设有近端套管,另一端套设有远端套管;近端套管的一端具有连接件,连接件包括与近端套管铰接的延伸部和可与限位孔卡合的卡接部;初始状态下,递送杆和连接件伸入远端套管中,延伸部位于递送杆的外表面以及远端套管的内表面之间,卡接部与限位孔卡合固定;使用状态下,递送杆脱离远端套管,且连接件可向远端套管内部旋转使卡接部与限位孔脱离;本专利中,近端套管通过连接件与远端套管相固定,且设置相适配的递送杆,先后向近端抽出递送杆和近端套管即可使近端套管和远端套管相脱离装置结构简单,便于操作,且装置可靠性较高。

Description

一种介入装置递送装置以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介入医疗设备以及推送组件领域,尤指一种介入装置递送装置以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微创技术的研究深入,介入医疗设备不断发展。介入医疗设备的释放常常采用递送装置,将介入医疗设备经由微创口进入人体中的目标位置,待介入装置调整至合适的状态时,使递送装置与介入医疗设备相互脱离,并经由微创口取出递送装置,即可完成介入医疗设备的释放。但是,现有技术中,递送装置往往结构复杂,难以操作,容易在脱离的过程中影响介入医疗设备的形态。因此,是否存在一种结构简单、便于操作且可靠的递送装置,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介入装置递送装置以及系统,结构简单,便于操作,脱离过程安全可靠,不会影响已经保持在植入状态的介入装置的形态。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介入装置递送装置,用于递送介入装置,包括:
递送杆,一端套设有近端套管,另一端套设有远端套管;所述远端套管的表面开设若干限位孔,所述近端套管与所述远端套管的一端具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与所述近端套管铰接的延伸部和可与所述限位孔卡合的卡接部;所述远端套管与所述介入装置连接;
初始状态下,推动所述递送杆,所述连接件伸入所述远端套管中,所述卡接部与所述限位孔卡合固定;
使用状态下,拉动所述递送杆,所述连接件拉出所述远端套管,所述卡接部与所述限位孔分离,使其所述近端套管与所述远端套管相互分离。
向人体内递送介入装置时,首先在体外将近端套管与远端套管相固定。首先将近端套管靠近远端套管,使连接件伸入远端套管中、卡接部伸入限位孔中,其后将递送杆由近端及远端依次插入近端套管和远端套管中,递送杆由径向方向上对连接件起到限位,使得连接件无法向远端套管内偏转,卡接部与限位孔相卡合,从而将近端套管和远端套管相固定。
将递送杆从远端套管中抽出,则连接件可以向远端套管内旋转从而脱离限位孔,拉动近端套管即可使远端套管与近端套管相互脱离,便于操作。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连接件的数量为双数,且均匀分散在所述近端套管的外表面上。脱离过程中,于远端套管的径向平面内,若干连接件对远端固定件起到的作用力相抵消,避免脱扣过程中连接件于远端套管的径向方向上晃动远端套管。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近端套管靠近所述远端套管的外侧表面上具有一向内凹陷的台阶面;
所述远端套管套设在所述近端套管外,且台阶面与所述远端套管的端面相抵靠。
递送过程中和抽出递送杆后,台阶面可以限制近端套管向远端套管方向的移动行程,以避免操作过程中用力过大导致连接件于远端套管内损坏或卡死。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台阶面的数量为双数,且均匀分散在所述近端套管的外表面上,以避免上述操作状态下部分连接件处应力集中更易损坏。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延伸部的一端与所述近端套管内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卡接部相连接,所述卡接部朝向外侧延伸得到,所述延伸部靠近所述递送杆的一侧为平面。延伸部与递送杆之间线面接触,减小延伸部和递送杆之间的摩擦力,便于抽出递送杆,避免递送杆脱离过程中影响远端套管的状态。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卡接部朝向所述近端套管的一侧表面为倾斜面,所述倾斜面自所述近端套管向所述远端套管倾斜设置。
设置倾斜面可以将将连接件受到的沿远端套管轴向方向上的作用力的一部分转化为朝向远端套管内部方向上的作用力,以便向近端拉动近端套管时,连接件的卡接部自动与限位孔相脱离。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卡接部朝向所述近端套管的一侧表面与所述限位孔的内壁紧密贴合。当卡接部贴合限位孔时,沿着近端套管的轴线方向向近端拉动近端套管时,并不会产生使连接件发生旋转的分力,晃动或反复推拉近端套管至连接件转动时,即可断开近端套管与远端套管的连接,因此,可以提高近端套管和远端套管的连接可靠性。优选地,连接件设置为一个以上,且部分连接件采用倾斜面,部分连接件与限位孔紧密贴合,既可以提高近端套管和远端套管连接的牢固性,也便于断开近端套管与远端套管的连接。
进一步优选地,部分所述延伸部的一端与所述近端套管采用固定连接。数个连接件中,只要至少一者的延伸部与近端套管相铰接,在使用状态下满足部分连接件向远端套管内部旋转后,近端套管可脱离远端套管即可。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延伸部靠近所述近端套管的一端设置一轴,所述近端套管开设有与所述轴相适配的贯通孔,所述轴穿过所述贯通孔使所述延伸部与所述近端套管相铰接,便于进行介入装置递送装置的组装。
所述远端套管内部远离所述近端套管的一端具有密封部,所述密封部上开设有用于供所述递送杆贯穿的通孔。连接孔的尺寸与介入装置相适配,以形成对介入装置端部的密封,避免血液流经远端套管的内部。
一种介入装置递送系统,包括内鞘管和介入装置递送装置,所述介入装置递送装置为具有前述特征的一种介入装置递送装置,所述内鞘管的远端与所述近端套管连接,所述递送杆穿设所述介入控制设备。
手术过程中,首先将介入装置递送装置伸入内鞘管,其后将内鞘管推入人体中,在内鞘管的引导下移动至目标区域,便于操作。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介入装置递送系统,还包括介入控制设备,所述内鞘管远离所述近端套管的一端与所述介入装置相连接,所述递送杆近端穿设所述介入控制设备。
介入控制设备通过内鞘管与介入装置递送装置相连接,用于通过内鞘管控制介入递送装置将介入装置递送至目标手术区域并对介入装置的形态进行控制,便于用户握持和进行操作。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介入控制设备设置有锁定手柄,所述锁定手柄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手柄和卡合部,所述第一手柄位于介入控制设备的外部,所述卡合部位于所述介入控制设备内的表面,所述递送杆具有与所述卡合部相适配的锁定部;
锁定状态下,操作所述第一手柄,使所述卡合部与所述锁定部紧密贴合,对所述递送杆沿其周向方向提供限位;
解锁状态下,操作所述第一手柄,使所述卡合部脱离所述锁定部,所述锁定部可绕其轴线旋转。
操作人员可以在手术过程中,通过锁定手柄以及卡合部对锁定部进行限位,使得递送杆无法相对于介入控制设备发生旋转动作,以避免操作人员在进行其他操作时误触递送杆,导致介入装置推送装置的端部发生旋转,导致介入装置因旋转发生状态变化。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递送杆上具有沿其轴向方向延伸的齿条部;
所述介入控制设备设置有连杆,以及同轴固定在所述连杆上的旋钮和齿轮,所述齿轮与所述齿条部啮合连接。
用户可以旋动旋钮时,可以通过相啮合的齿轮和齿条部实现对递送杆的进给。所述齿轮上可以设置标尺,以便于用户了解递送杆的进给程度。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连杆具有一第一弹性件,以及可与所述第一弹性件抵靠的第一操作件,所述第一弹性件具有一供所述连杆穿过的通孔;
自然状态下,所述通孔的径向尺寸不小于所述连杆的径向尺寸,所述连杆可绕其轴线转动;
受压状态下,所述第一操作件挤压所述第一弹性件,所述通孔的径向尺寸缩小,向内抵靠所述连杆。
受压状态下,第一弹性件抵靠连杆,并对连杆起到摩擦阻力,提高连杆的转动阻力,可以避免用户误触旋钮导致递送杆在其轴向方向上发生移动,对旋钮起到锁定作用。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连杆具有第一阻力件,所述介入控制设备内部具有第二阻力件,以及位于所述第二阻力件和所述控制设备内表面之间的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用于使所述第二阻力件与所述第一阻力件于所述连杆的轴向方向上相抵靠;
所述第一阻力件与所述第二阻力件中的至少一者具有于所述连杆的周向方向上依次连接的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连杆的轴线的夹角,小于所述第二平面与所述连杆的轴线的夹角,且所述第一阻力件与所述第二阻力件凹凸配合;
正向旋转所述连杆时,自所述第一阻力件向所述第二阻力件方向上,所述第一平面对所述第二阻力件施加的分力大于所述第二弹性件对所述第二阻力件的弹性;
逆向旋转所述连杆时,自所述第一阻力件向所述第二阻力件方向上,所述第二平面对所述第二阻力件施加的分力小于所述第二弹性件对所述第二阻力件的弹性。
用户正向旋动旋钮,递送杆会发生进给,但当用户逆向旋动旋钮时,第一阻力件与第二阻力件使得连杆无法继续旋转,以实现旋钮的单向旋动功能。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二平面与所述连杆的轴线平行,当旋转连杆时,自第一阻力件向第二阻力件的方向上,第二平面不会对第二阻力件产生作用力,实现旋钮的逆向转动方向上的锁死。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介入控制设备具有可在所述连杆的轴向方向上移动的第二操作件,所述第二弹性件位于所述第二操作件和所述第二阻力件之间,所述第二操作件与所述介入控制设备之间具有限位结构。
第二操作件用于调整第二弹性件对第二阻力件的弹力,用户可以通过调整第二操作件的位置,使第二阻力件直接与第一阻力件脱离,便于用户抽回递送杆。
进一步优选地, 所述旋钮上设置有与所述旋钮旋转角度相适配的标尺。
在将介入装置递送至目标区域后,进给递送杆可以起到调整介入状态状态的效果。由于齿条部与齿轮相啮合,旋钮的旋转角度与递送杆的进给行程相对应,而递送杆的进给行程与介入装置的状态相对应。因此旋钮的旋转角度与进入装置的状态相对应,旋钮上设置了以旋钮的旋转角度为基准的标尺,便于操作人员掌握介入装置的实际状态。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递送杆具有延伸至所述介入控制设备外部的递送手柄,所述递送手柄用于推动和转动所述递送杆。
操作人员可以直接使用递送手柄对递送杆进行操作,便于用户在术中快速调整递送杆。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介入装置递送系统,还包括第一弯曲装置,所述第一弯曲装置包括相连接的内调弯鞘管和内调弯鞘管控制设备,所述介入装置递送装置和所述内鞘管穿设所述内调弯鞘管控制设备以及所述内调弯鞘管,,所述内调弯鞘管控制设备用于对所述内调弯鞘管进行调弯。
介入装置递送装置和内鞘管随着内调弯鞘管一同进入人体中,通过内调弯鞘管控制设备使内调弯鞘管发生弯曲,即可在人体内调整介入装置递送装置的朝向。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介入装置递送系统,还包括第二弯曲设备,所述第二弯曲设备包括相连接的外调弯鞘管和外调弯鞘管控制设备,所述内调弯鞘管穿设所述外调弯鞘管控制设备以及所述外调弯鞘管,所述外调弯鞘管控制设备用于对所述外调弯鞘管进调弯,以对所述内调弯鞘管进行调弯。
术中可以先将外调弯鞘管伸入人体中,并通过外调弯鞘管控制设备使其弯曲。其后将内调弯鞘管带着介入装置递送装置和内鞘管一同伸入外调弯鞘管中,待内调弯鞘管的端部伸出外调弯鞘管后,再调整内调弯鞘管的端部的弯曲状态。内调弯鞘管与外调弯鞘管相结合,使得介入装置递送装置在人体中可两次换向。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介入装置递送系统,还包括套设所述内鞘管的外鞘管,所述外鞘管一端与所述介入控制设备相连接。
所述外鞘管可以对内鞘管起到保护作用,外鞘管与内鞘管之间,或外鞘管自身内部可以形成供其他控制结构通过的通道,便于用户对介入装置的形态进行控制。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介入装置递送系统,还包括第二手柄,所述介入装置控制设备开设有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的一端连通所述内鞘管,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控制件螺纹配合;
第一控制件,所述第一控制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手柄连接,另一端穿设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外鞘管与所述介入装置连接;
旋转所述第一控制件,所述第一控制件沿所述第一通道的轴向方向发生进给,以控制所述第一控制件沿着所述内鞘管的轴线方向移动。
第一控制件用于调整介入装置的形态,使用过程中,用户旋转第二手柄,在螺纹结构的作用下,第二手柄会沿着第一通道的轴线方向发生进给;第二手柄向远离内鞘管的方向移动时,第二手柄可以向近端拉动第一控制件;第二手柄向靠近内鞘管的方向移动时,第二手柄可以向远端推动第一控制件,或仅起到放松第一控制件的作用,使得第一控制件可以在介入装置的作用下向远端移动。第二手柄绕第一通道轴线的旋转角度与第一控制件的移动距离相对应。旋转到位后,螺纹结构可以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将第二手柄固定,通过第一控制件保持介入装置的状态。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介入装置递送系统,还包括,第三手柄,设置于所述介入装置控制设备的外表面;
绞盘,设置于所述介入装置控制设备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三手柄连接,所述第三手柄用于旋转所述绞盘;
第二控制件,一端与所述绞盘相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外鞘管与所述介入装置相连接,所述绞盘用于缠绕和输送所述第二控制件。
第三手柄和绞盘对第二控制件的作用,与第二手柄对第二控制件的作用基本类似,均用于在内鞘管的轴线方向上移动控制件。区别在于,第二手柄通过旋转绞盘,利用绞盘缠绕或放松第二控制件使得第二控制件在内鞘管内移动,第二手柄绕绞盘轴线的旋转角度与第二控制件的移动距离相对应。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外鞘管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用于向所述内鞘管内注入功能性液体。
手术过程中,操作人员可以通过第二通道向内鞘管内注入显影剂、药剂等功能性液体。
本专利创造性的在近端套管的一端铰接有与远端套管相适配的连接件,且设置了相适配的递送杆;递送杆插入远端套管时,近端套管通过连接件与远端套管固定,抽出递送杆,移动近端套管可使连接件与远端套管相脱离,进而可以向近端抽出近端套管;且整个过程中递送杆以及近端套管对远端套管形态的影响小,装置结构简单,便于操作,且装置可靠性较高;
在介入装置递送系统中加入锁定手柄,可以避免手术过程中误触造成递送杆发生旋转;在介入控制设备中加入带有齿轮的旋钮,且齿轮与递送杆相适配,用户可以通过旋钮精确控制递送杆的进给量;在介入控制设备中加入第一弹性件,或第二阻力件与第一阻力件等结构,实现了旋钮的锁定功能;
介入装置控制设备设置有螺纹配合的第一通道和第二手柄,且第二手柄连接在第一控制件的一端,用户可以通过旋转第二手柄控制第一控制件沿内鞘管轴线方向移动,从而调整介入装置的形态,螺纹结构可以对第二手柄起到限位功能,调整好介入装置的形态后,螺纹结构可以固定第二手柄,保持介入装置的形态;介入装置控制设备设置有相连接的第三手柄和绞盘,且绞盘缠绕第二控制件的端部,通过第三手柄旋转绞盘可以对介入装置的形态进行控制,操作便捷,介入控制设备设置了相关结构对第一控制件和第二控制件进行控制,以调整介入装置的形态,便于用户进行操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初始状态的递送套管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使用状态的递送套管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近端套管及远端套管立体图一;
图4是本发明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近端套管及远端套管立体图二;
图5是本发明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介入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介入系统结构剖面图;
图7是本发明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介入装置递送系统立体图;
图8是本发明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介入装置递送系统右视图;
图9是8中锁定杆被锁定时的A处剖面图;
图10是本发明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介入装置递送系统后视图;
图11是10中的B处剖面图;
图12是本发明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递送杆近端结构示意图一;
图13是本发明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旋钮及相关结构示意图一;
图14是本发明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弹性件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旋钮及相关结构示意图二;
图16是本发明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第一阻力件与第二阻力件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带有外鞘管的介入装置递送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18是锁定杆未被锁定时的介入控制装置剖面图;
图19是本发明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递送杆近端结构示意图二;
图20是图9中的C处放大图;
图21是图18中的D处放大图;
图22是带有控制件的介入装置结构图;
图23是带有控制件的介入装置剖面图;
图24是带有外鞘管的介入装置递送系统结构图;
图25是带有外鞘管剖面图;
图26是带有外鞘管的介入装置递送系统主视图;
图27是带有外鞘管的介入装置递送系统俯视图;
图28是图26中的E处剖面图;
图29是卡合件与致动杆卡合时的图26中的F处剖面图;
图30是图29中的G处放大图;
图31是卡合件与致动杆卡合时的图29中的H处放大图;
图32是卡合件与致动杆脱离时的图29中的H处放大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介入装置;100- 附接件;110- 近端固定件;111- 倒刺;120- 支撑件;130- 卡合件;200- 远端固定件;210- 连接部;220- 固定部;300- 致动杆;310- 枢轴;400- 递送杆;410- 锁定部;420- 齿条部;430- 标尺;440- 递送手柄;500- 近端套管;510- 连接件;511- 延伸部;512- 卡接部;513- 台阶面;514- 倾斜面;600- 远端套管;610- 限位孔;620- 密封部;621- 通孔;700- 介入控制设备;710- 锁定手柄;711- 卡合部;712- 第一手柄;721- 旋钮;722- 连杆;723- 齿轮;724- 第一阻力件;731- 第一操作件;732- 第二弹性件;733- 第二阻力件;734- 第一平面;735- 第二平面;736- 第二操作件;737- 第二弹性件;740- 第一控制件;741- 第二手柄;742- 第一通道;750- 第二控制件;751 第三手柄;752- 绞盘;760- 第二通道;770- 过渡件;780- 外鞘管;790- 第三通道;800- 内鞘管;900- 外调弯鞘管;910- 外调弯鞘控制设备;1000-内调弯鞘管;1100-内调弯鞘管控制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以下所述的“上”、“下”、“左”或“右”指的是对应附图中远离几何结构几何中心的方向,并不完全对应实际使用过程中介入装置所处空间内的方向。
本发明提供一种介入装置递送装置的具体实施例,如图1-4所示,包括递送杆400,递送杆400的两端分别套设近端套管500和远端套管600,近端套管500上铰接有连接件510,并可通过连接件510与远端套管600相固定。
连接件510包括延伸部511和卡接部512,延伸部511的一端与近端套管500铰接,另一端与卡接部512相连接,远端套管600的内表面具有可与卡接部512卡和固定的限位孔610。限位孔610可以为盲孔,也可以为通孔。
组装递送装置时,首先将近端套管500靠近远端套管600,使连接件510进入远端套管600中,并使卡接部512对齐限位孔610。其后由近端向远端插入递送杆400,使递送杆400依次穿过近端套管500和远端套管600,递送杆400在远端套管600内使延伸部511紧贴远端套管600内壁,且卡接部512伸入限位孔610中并与限位孔610相卡接。此状态下近端套管500与远端套管600相固定,可以通过近端套管500推动远端套管600,递送装置处于初始状态下。
当需要对递送装置进行脱离时,首先将递送杆400从近端抽出,失去了递送杆400的限位后,于轴向上反复微量移动远端套管500,可以使连接件510向远端套管600的内部旋转使卡接部512与限位孔610相互脱离。其后向近端拉动近端套管500,近端套管500即与远端套管600完成脱离,即,递送装置处于使用状态。近端套管500与远端套管600脱离的过程中,递送杆400与近端套管500和远端套管600之间,以及近端套管500和远端套管600之间的作用力较小,可以避免操作过程中远端套管600受力过大。
至此,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明白,连接件510实际上是本专利的关键发明点所在。连接件510与近端套管500相铰接,且与远端套管600上的限位孔610相卡接。向近端抽出递送杆400后,轻轻拉动近端套管500即可使远端套管600与近端套管500相脱离,操作便捷,且脱离过程中近端套管500对远端套管600的作用力小。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连接件510的数量为两个,且一对连接件510对称地设置于近端套管500的两侧。其中一个连接件510的卡接部512靠近近端套管500的一端具有倾斜面514,倾斜面514与限位孔610相适配,当抽离递送杆400后,在血液流动的作用下,连接件510可能不会主动向远端套管600的内部发生旋转,设置倾斜面514后,沿着轴向方向向近端拉动近端套管500时,倾斜面514与限位孔610之间作用力将连接件510向远端套管600内推动。连接件510均匀分散在近端套管500的外表面,当向近端抽动近端套管500时,连接件510对远端套管600的作用力于远端套管600的径向方向上相抵消,避免脱离过程中介入装置10发生晃动。实际生产中,连接件510也可以采用其他数量或其他非对称方式,且调整后的方式均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一个连接件510与近端套管500相铰接,另一个连接件510与近端套管500相固定。实际生产中,只要至少一个连接件510与近端套管500相铰接,且满足这些连接件510向远端套管600内部转动后,远端套管600可以与近端套管500相脱离即可,且调整后的方案均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延伸部511具靠近近端套管500的一端设置一轴,近端套管500开设有与轴相适配的贯通孔,轴穿过贯通孔使延伸部511与近端套管500相铰接。组装过程中,可以先将延伸部511伸入近端套管500,后将轴插入贯通孔,即可完成延伸部511与近端套管500的铰接连接,便于组装。
在该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延伸部511靠近递送杆400的一侧为平面,延伸部511与递送杆400之间线面接触,减小延伸部511与递送杆400之间的摩擦力,在向近端抽出递送杆400的过程中减小递送杆400对近端套管500、远端套管600和介入装置10之间的作用力,避免其形态发生变化。
倾斜面514与远端套管600的径向平面夹角越大则脱离过程中限位孔610对连接件510的阻力越小,倾斜面514与远端套管600的径向平面夹角越小则远端套管600的轴向尺寸越小,利于缩小远端套管600的尺寸。连接件51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且连接件510的延伸部511可均不具备倾斜面514,或至少一个连接件510的延伸部511具备倾斜面514,且以上方案均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一种优选地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近端套管500上具有两个台阶面513,于近端套管500的周向上,台阶面513和连接件510依次排布。使用状态下,当向远端继续推动近端套管500时,台阶面513可与远端套管600靠近近端套管500的一端相抵靠,以避免连接件510因推力向远端套管600的远端方向移动导致挤压或形变损坏卡在远端套管600中无法拿出,可以提高递送装置的可靠性以及手术成功率。
实际生产中,台阶面513的数量可以设置为一个或多个,于近端套管500的周向上,每两个连接件510之间可均设置一个台阶面513;当连接件510的数量较多时,也可以仅于部分连接件510之间设置台阶面513,且以上方案均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延伸部511铰接于近端套管500的内表面,设置连接件510的前后,近端套管500本身的径向尺寸没有发生改变,利于缩小介入装置递送装置的体积。
本发明另外提供一种介入装置10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5-6所示,包括致动杆300,致动杆300的近端套设附接件100,附接件100的外表面设置有近端固定件110,附接件100的远端设置有支撑件120,致动杆300的远端具有一枢轴310;还包括远端固定件200,远端固定件200包括连接部210和固定部220,连接部210与枢轴310和支撑件120分别铰接,支撑件120用于对远端固定件200起到支撑作用,近端固定件110的外表面上设置有与远端固定件200的固定部220相适配的倒刺111。打开状态下,如图5-6所示,枢轴310向上移动,固定部220旋转打开,与近端固定件110成一定的夹角张开,闭合状态下,枢轴310向下移动,固定部220旋转至紧贴在近端固定件110的表面。
手术过程中,首先将处于闭合状态的介入装置10递送至待修复的瓣膜处,通过致动杆300打开远端固定件200至打开状态,使需要修复的瓣膜位于远端固定件200和倒刺111之间。通过致动杆300使固远端固定件200闭合,至闭合状态,远端固定件200与倒刺111相互配合,使瓣膜被夹紧在近端固定件110的外缘。近端固定件110的外表面设置倒刺111,远端固定件200并非倒刺111类可增加局部摩擦力的结构,远端固定件200在打开的过程中不会影响瓣膜的形态,可以避免远端固定件200在打开过程中对瓣膜的拉扯作用导致最后瓣膜无法紧密闭合,提高手术的成功率。仅需朝向支撑件120或背离支撑件120方向移动致动杆300,即可对介入装置10进行初始状态和打开状态的切换,操作便捷。
本发明另外提供一种瓣膜修复系统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5-6所示,包括具有前述特征的一种介入装置10和具有前述特征的一种介入装置递送装置,其中,远端套管600固定于附接件100远离支撑件120的一端,递送杆400与致动杆300通过螺纹结构。实际生产中,递送杆400可以与致动杆300采用各类常用可拆卸方式连接。
进行瓣膜修复手术时,首先在体外组装介入装置和介入装置递送装置,使介入装置处于初始状态、介入装置递送装置处于初始状态,递送杆400与致动杆300相连接。操作人员从近端推动近端套管500,近端套管500通过远端套管600将介入装置和递送杆400递送至目标区域。其后向近端拉动递送杆400,使介入装置处于打开状态,通过在近端调整近端套管500的位置使瓣膜位于固定部220和近端固定件110之间。向远端推动递送杆400,使固定部220与近端固定件110相贴合以夹合瓣膜。
完成介入装置10的释放后,旋动递送杆400使递送杆400与致动杆相脱离,向近端先后抽出递送杆400和近端套管500,介入装置递送装置与介入装置10相脱离。操作便捷,且介入装置递送装置脱离过程中不易影响介入装置10的形态,提高装置的安全性。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6所示,远端套管600远离近端套管500的一端具有密封部620,密封部620上开设有径向尺寸小于所述远端套管600内表面径向尺寸的通孔621,且通孔621的径向尺寸与致动杆的径向尺寸相同,便于提高介入装置10的密封性,进一步避免血液经由远端套管600发生逆流。
本发明提供一种介入装置递送系统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7-18所示,包括介入控制设备700以及内鞘管800。内鞘管800的一端与介入控制设备700相连接,内鞘管800的另一端与近端套管500相连接,递送杆400穿设介入控制设备700和内鞘管800。用户可以在操作过程中,通过向远端推动内鞘管800以将递送装置推入患者体内,待需要对递送杆400进行操作时,通过介入控制设备700其进行控制。沿着递送杆400的轴向方向推送或拉回递送杆400即可调整介入装置10的打开和收起,旋转递送杆400,即可调整介入装置10的朝向角度。当系统应用于经血管的介入手术时,内鞘管800、递送杆400细长的杆状结构,图示中在内鞘管800和递送杆400的长度方向上进行了截取,其规格的尺寸与介入控制设备700的尺寸比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内鞘管800和递送杆400的长度可以根据经血管的介入路径长度进行调整。
如图8-12所示。递送杆400的近端具有锁定部410和齿条部420。其中,锁定部410的截面形状为方形。如图9和18所示,在该具体实施方式中,介入控制设备700上铰接有锁定手柄710,锁定手柄710具有位于介入控制设备700外部的第一手柄712,以及位于介入控制设备700内部的柱形的卡合部711。用户旋动第一手柄712,可以使柱形的卡合部711抵靠在锁定部410上,与锁定部410的上表面相切,使得介入控制设备700内部没有足够的空间让递送杆400旋转,可以对递送杆400在其周向方向上提供限位,避免用户误触递送杆400,且递送杆400旋转后导致介入装置10失效,例如瓣膜修复装置从瓣膜上脱落。需要解锁时,旋动锁定手柄710,使柱形的卡合部711与递送杆400保持水平,介入控制设备700内会具有充分的空间让递送杆400进行旋转动作。
介入控制设备700内部具有与锁定部410相适配的一操作空间,操作空间的两端可以设置紧缩口,以对递送杆400在其轴向方向上的行程进行限定。实际生产中,卡合部711与锁定部410可以采用卡扣等其他常用类型的卡合结构,且调整后的方案也属于本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介入控制设备700上具有旋钮721、齿轮723,以及与旋钮721和齿轮723均同轴连接的连杆722,旋钮721位于介入控制设备700的外部,齿轮723与齿条部420相适配,可相互啮合。用户旋钮721时,在连杆722的作用下,齿轮723随着旋钮721转动,且通过啮合作用推送或拉回递送杆400,用户可以较为精确地控制递送杆400的行程。在该具体实施方式中,介入装置10为瓣膜修复装置,递送杆400可以控制瓣膜修复装置上远端固定件200旋转。递送杆400的行程与远端固定件200的旋转角度相关,且旋钮721的旋动角度与递送杆400的行程相关。如图10所示,旋钮721上设置了与远端固定件200的旋转角度相适配的标尺430。例如,当介入控制设备700上的指针指向20°时,远端固定件200与近段固定件110之间成20°夹角,两个远端固定件200之间的夹角为40°。
由于递送杆400需要通过旋转以调整介入装置10的朝向,递送杆400上的齿条部420处的齿均为弧形齿,递送杆400发生一定角度的旋转后,齿轮723依然与齿条部420啮合。实际生产中,若递送杆400无须旋转,齿条部420上的齿也可以设置为方形,且调整后的方案也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图10、13和14所示,介入控制设备700中具有第一弹性件732,第一弹性件732上开设有一通孔,且通孔的径向尺寸大于连接杆的径向尺寸。第一弹性件732位于介入控制设备700的内部。介入控制设备700上还具有一个第一操作件731,第一操作件731通过螺纹结构与介入控制设备700连接。第一操作件731可向介入控制设备700的内部进给,抵靠并挤压第一弹性件732,使其在径向方向上发生形变,通孔的径向尺寸缩小至与连接杆相抵靠,以对连接杆提供转动摩擦阻力,实现对连杆722的锁死,避免用户误触旋钮721造成递送杆400的进给。
如图15、16和19所示,连杆722远离旋钮721的一端为方形结构,其上套设有第一阻力件724,介入控制设备700内还具有相连接的第二弹性件737和第二阻力件733,第一阻力件724与第二阻力件733凹凸配合,两者均具有与连杆722的轴向形成一定夹角的第一平面734,以及与连杆722的轴向相平行的第二平面735。在第一阻力件724和第二阻力件733的接触面上,若干第一平面734和第二平面735在连杆722的周向上依次排布。在未旋动旋钮721时,如图19所示,第二弹性件737的弹力使得第一阻力件724与第二阻力件733相互抵靠。沿一个方向旋动旋钮721时,第一平面734提供使第二阻力件733在轴向上远离第一阻力件724的分力,该分离大于第二弹性件737的弹力,第一阻力件724和第二阻力件733可相互远离,连杆722可以正常旋转;反向旋动旋钮721时,在连杆722的周向方向上,第二平面735未对第二阻力件733起到分力。第一阻力件724和第二阻力件733的第二平面735紧紧抵靠,以避免连杆722继续旋转,从而实现连杆722的锁定,使得旋钮721具有反向锁定功能。用户在手术过程中,可以逐步旋动旋钮721,旋动到合适位置后,旋钮721不会自动转回。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5、16和19所示,介入控制设备700上还具有螺纹配合的第二操作件736,且第二弹性件737位于第二操作件736和第二阻力件733之间。旋动第二操作件736,使得第二操作件736向介入控制设备700内部进给,或退出介入控制设备700,可以调整第二弹性件737对第二阻力件733的弹力。旋松第二操作件736,用户可以退回递送杆400,或对递送杆400进行较大行程的推送,便于操作。
如图7、9、10、12所示,递送杆400的近端也可以设置一个手柄递送手柄440,以便用户直接通过递送手柄440推送或旋转递送杆400,且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独立实施,也可以相互组合,且所形成的方案均属于本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7所示,介入装置推送系统还包括外调弯鞘管900,外调弯鞘管900具有相适配的外调弯鞘控制设备910;还包括内调弯鞘管1000,内调弯鞘管1000具有相适配的内调弯鞘管控制设备1100。
装置组装时,需要将递送杆400依次穿过介入控制设备700和内鞘管800,在近端套管500和递送杆400的端部处安装好介入装置10。
在经血管的介入瓣膜修复手术中,首先将外调弯鞘管900经血管送入人体内的预定区域,对外调弯鞘管900进行调弯,使外调弯鞘管900的远端部分与瓣膜环大致平行;再将内调弯鞘管1000的远端连同内鞘管800与介入装置10推入外调弯鞘管900中,达到预定区域后伸出外调弯鞘管900,对内调弯鞘管1000进行调弯,使内调弯鞘管1000的远端点及介入装置10对准瓣环,此时即做好了修复准备。
其后通过介入控制设备700对递送杆400进行操作,调整介入装置10的形态。
在完成介入装置10的释放后,依次抽出递送杆400、内鞘管800、内调弯鞘管1000以及外调弯鞘管900,即可完成递送系统的退出。
外调弯鞘管900和内调弯鞘管1000与外鞘控制设备910和内调弯控制设备1100可以采用相适配的调整结构,以通过鞘管控制设备控制鞘管的端部朝向,角度调整的范围可以为0-180°调整结构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调整方式。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2和23所示,与前述介入装置10的区别在于:
本具体实施方式中,近端固定件110与附接件100形成一定的夹角,介入装置递送系统包括第一控制件740,第一控制件740与近端固定件110相连接,用于调整近端固定件110与附接件100之间的夹角。在该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控制件740为一柔性丝,近端固定件110具有弹性,向近端拉动第一控制件740,可以减小近端固定件110与附接件100之间的距离,松开第一控制件740,近端固定件110会在其自身的弹力作用下打开,以增加其与附接件100之间的夹角。在该具体实施方式中,近端固定件110的数量为两个,第一控制件740对应设置,数量也为两个,实际生产中,第一控制件740的数量、类型可以根据近端固定件110的数量和类型进行调整,且调整后的方案均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致动杆300的远端具有螺纹结构,支撑件120上设置有卡合件130和弹簧,卡合件130与支撑件120铰接连接,弹簧的固定端设置在支撑件120上,弹簧的弹性端与卡合件130连接。介入装置递送系统包括第二控制件750,第二控制件750与卡合件130连接。向近端拉动第二控制件750,第二控制件750会带动卡合件130克服弹簧的弹力旋转,其端部脱离致动杆300的螺纹结构,使得致动杆300可以沿其轴向方向移动;松开第二控制件750,卡合件130会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旋转至与致动杆300的螺纹结构抵靠,使得致动杆300无法沿其轴向方向移动,以固定远端固定件200的角度和形态。
如图24-32所示,内鞘管800外部套设有外鞘管780,外鞘管780的一端与介入控制设备700相连接。如图28所示,介入控制设备700开设有第一通道742,第一通道742内设置有内螺纹,介入控制设备700的外部设置有第二手柄741,第二手柄741的外表面设置有外螺纹,与第一通道742相适配。第一控制件740的远端连接在介入装置10上,第一控制件740的近端依次穿过外鞘管780、介入控制设备700的远端至穿入第一通孔内于第二手柄741连接。手术过程中,操作人员旋动第二手柄741,即可通过第一控制件740对近端固定件110进行控制。旋动第二手柄741,使其向第一通道742外部移动,第二手柄741向近端拉动第一控制件740,从而使近端固定件110靠近附接件100。旋动第二手柄741,使其向第一通道742内部移动,第二手柄741松开第一控制件740,近端固定在会在其自身的弹力作用下打开,与附接件100形成较大的夹角。第二手柄741与第一通道742之间的螺纹结构可以对第二手柄741起到限位作用,当操作人员旋转第二手柄741,至近端固定件110打开至合适角度后松开第二手柄741,螺纹结构会固定第二手柄741,以保持近端固定件110的状态。
实际生产中,第一控制件740也可以设置为具有一定强度的导丝,通过移动导丝即可直接控制近端固定件110的展开和收紧。
如图26-28所示,介入控制设备700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三手柄751。如图29-30所示,介入控制设备700的内部设置有与第三手柄751相连接的绞盘752,转动第三手柄751即可使绞盘752发生转动。如图30所示,第二控制件750为柔性丝,绞盘752与第二控制件750的一端相连接。在推送介入装置10的过程中,如图29和图31所示,可以旋转第二控制件750,至弹簧使卡合件130卡紧致动杆300端部的螺纹,避免致动杆300意外移动导致远端固定件200打开损坏。在移动致动杆300的过程中,如图26和32所示,需要旋动第三手柄751至卡合件130与致动杆300端部的螺纹结构脱离,使得致动杆300可自由移动。分别对第一控制件740和第二控制件750进行控制的第二手柄741和第三手柄751均设置在介入控制设备700上,进一步简化手术操作。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4和25所示,外鞘管780开设有第二通道760,第二通道760沿外鞘管780的延伸方向设置,第二通道760用于注入显影剂,便于操作人员通过检测设备检测出外鞘管780的移动路径和介入装置10的实时位置。实际操作中,第二通道760也可以用于注入药剂等其他功能性液体。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4和25所示,外鞘管780开设有第三通道790,第三通道790沿外鞘管780的延伸方向设置。第三通道790的数量为三个,用于供第一控制件740和第二控制件750单独穿过,以避免三者互相干扰。实际生产中,第一控制件740、第二控制件750以及第三控制件也可以经由外鞘管780的内壁和内鞘管800的外壁之间向远端延伸,且调整后的方案也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中,介入控制设备700一体化设置。实际生产中,介入控制设备700也可以分体式设置,第一部分设置进给递送杆400的相关结构,第二部分设置第一控制件740和第二控制件750的相关结构。且调整后的方案也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介入控制设备700的远端为沿着递送杆400长度方向延伸的过渡件770,过渡件770的内部开设有供递送杆400、内鞘管800、第一控制件740以及第二控制件750通过的内腔,过渡件770设置使得介入控制设备700易于握持,提升其操作舒适度。实际生产中,过渡件770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取消,且调整后的方案均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8)

1.一种介入装置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
包括内鞘管、介入装置递送装置以及介入控制设备;
所述介入装置递送装置用于递送介入装置,所述介入装置递送装置包括,
递送杆,一端套设有近端套管,另一端套设有远端套管;所述远端套管的表面开设若干限位孔,所述近端套管靠近所述远端套管的一端具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与所述近端套管铰接的延伸部和可与所述限位孔卡合的卡接部;所述远端套管与所述介入装置连接;
初始状态下,推动所述递送杆,所述连接件伸入所述远端套管中,所述卡接部与所述限位孔卡合固定;
使用状态下,拉动所述递送杆,所述连接件拉出所述远端套管,所述卡接部与所述限位孔分离,使其所述近端套管与所述远端套管相互分离;
所述内鞘管的一端与所述近端套管连接,所述内鞘管远离所述近端套管的一端与所述介入控制设备相连接,所述递送杆远离所述近端套管的一端穿设所述介入控制设备;
所述介入控制设备设置有锁定手柄,所述锁定手柄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手柄和卡合部,所述第一手柄位于介入控制设备的外部,所述卡合部位于所述介入控制设备内部,所述递送杆具有与所述卡合部相适配的锁定部;
锁定状态下,旋动所述第一手柄,使所述卡合部抵靠在所述锁定部上,与所述锁定部紧密贴合,并与所述锁定部的上表面相切,对所述递送杆沿其周向方向提供限位,使得所述介入控制设备内部没有足够的空间让所述递送杆旋转;
解锁状态下,旋动所述第一手柄,使所述卡合部与所述递送杆保持水平,所述卡合部脱离所述锁定部,所述介入控制设备内会具有充分的空间让所述递送杆进行旋转动作,所述锁定部可绕其轴线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介入装置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递送杆上具有沿轴向方向延伸的齿条部;
所述介入控制设备设置有连杆,以及同轴固定在所述连杆上的旋钮和齿轮,所述齿轮与所述齿条部啮合连接,所述旋钮位于所述介入控制设备的外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介入装置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杆具有一第一弹性件,以及可与所述第一弹性件抵靠的第一操作件,所述第一弹性件具有一供所述连杆穿过的通孔;
自然状态下,所述通孔的径向尺寸不小于所述连杆的径向尺寸,所述连杆可绕其轴线转动;
受压状态下,所述第一操作件挤压所述第一弹性件,所述通孔的径向尺寸缩小,向内抵靠所述连杆。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介入装置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杆具有第一阻力件,所述介入控制设备内部具有第二阻力件,以及位于所述第二阻力件和所述控制设备内表面之间的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用于使所述第二阻力件与所述第一阻力件于所述连杆的轴向方向上相抵靠;
所述第一阻力件与所述第二阻力件中的至少一者具有于所述连杆的周向方向上依次连接的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连杆的轴线的夹角,小于所述第二平面与所述连杆的轴线的夹角,且所述第一阻力件与所述第二阻力件凹凸配合;
正向旋转所述连杆时,自所述第一阻力件向所述第二阻力件方向上,所述第一平面对所述第二阻力件施加的分力大于所述第二弹性件对所述第二阻力件的弹性;
逆向旋转所述连杆时,自所述第一阻力件向所述第二阻力件方向上,所述第二平面对所述第二阻力件施加的分力小于所述第二弹性件对所述第二阻力件的弹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介入装置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平面与所述连杆的轴线平行;
和/或;
所述介入控制设备具有可在所述连杆的轴向方向上移动的第二操作件,所述第二弹性件位于所述第二操作件和所述第二阻力件之间,所述第二操作件与所述介入控制设备之间具有限位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介入装置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钮上设置有与所述旋钮旋转角度相适配的标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介入装置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递送杆具有延伸至所述介入控制设备外部的递送手柄,所述递送手柄用于推动和转动所述递送杆。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一种介入装置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一弯曲装置,所述第一弯曲装置包括相连接的内调弯鞘管和内调弯鞘管控制设备,所述介入装置递送装置和所述内鞘管穿设所述内调弯鞘管控制设备以及所述内调弯鞘管,所述内调弯鞘管控制设备用于对所述内调弯鞘管进行调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介入装置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二弯曲设备,所述第二弯曲设备包括相连接的外调弯鞘管和外调弯鞘管控制设备,所述内调弯鞘管穿设所述外调弯鞘管控制设备以及所述外调弯鞘管,所述外调弯鞘管控制设备用于对所述外调弯鞘管进行调弯,以对所述内调弯鞘管进行调弯。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介入装置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套设所述内鞘管的外鞘管,所述外鞘管一端与所述介入控制设备相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一种介入装置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二手柄,所述介入装置控制设备开设有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的一端连通所述内鞘管,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手柄螺纹配合;
第一控制件,所述第一控制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手柄连接,另一端穿设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外鞘管与所述介入装置连接;
旋转所述第二手柄,所述第一控制件沿所述第一通道的轴向方向发生进给,以控制所述第一控制件沿着所述内鞘管的轴线方向移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一种介入装置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三手柄,设置于所述介入装置控制设备的外表面;
绞盘,设置于所述介入装置控制设备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三手柄连接,所述第三手柄用于旋转所述绞盘;
第二控制件,一端与所述绞盘相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外鞘管与所述介入装置相连接,所述绞盘用于缠绕和输送所述第二控制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一种介入装置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鞘管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用于注入功能性液体。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介入装置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伸部的一端与所述近端套管内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卡接部相连接,所述延伸部靠近所述递送杆的一侧为平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一种介入装置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接部朝向所述近端套管的一侧表面为倾斜面,所述倾斜面自所述近端套管向所述远端套管倾斜设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一种介入装置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接部朝向所述近端套管的一侧表面与所述限位孔的内壁紧密贴合。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一种介入装置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
部分所述延伸部的一端与所述近端套管采用固定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介入装置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远端套管内部远离所述近端套管的一端具有密封部,所述密封部上开设有用于供所述递送杆贯穿的通孔。
CN202011114828.1A 2020-10-19 2020-10-19 一种介入装置递送装置以及系统 Active CN11200681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14828.1A CN112006814B (zh) 2020-10-19 2020-10-19 一种介入装置递送装置以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14828.1A CN112006814B (zh) 2020-10-19 2020-10-19 一种介入装置递送装置以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06814A CN112006814A (zh) 2020-12-01
CN112006814B true CN112006814B (zh) 2021-02-09

Family

ID=735283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114828.1A Active CN112006814B (zh) 2020-10-19 2020-10-19 一种介入装置递送装置以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00681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260832A4 (en) * 2020-12-11 2024-06-05 Hangzhou Valgen Medtech Co., Ltd. VALVE CLIP DELIVERY DEVICE
CN114681141B (zh) * 2020-12-30 2024-03-29 沛嘉医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离合机构的组织闭合装置
CN113940759B (zh) * 2021-09-26 2024-05-24 武汉联影智融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穿刺手术主控台及穿刺机器人
CN113749823B (zh) * 2021-10-12 2023-06-27 科凯(南通)生命科学有限公司 与输送结构卡合连接的二尖瓣修复夹具
CN115363828B (zh) * 2022-10-24 2023-01-06 苏州汇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心脏植入物的操作手柄、植入器械及操作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74772A (zh) * 2000-11-17 2004-02-11 ����˹�ط�ռ������˾ 一种封盖的弹性铰接件
CN202015208U (zh) * 2011-02-16 2011-10-26 张节伟 一种外科手术专用夹子
CN104853803A (zh) * 2012-11-09 2015-08-19 康尔福盛303公司 用于医用接入连接器的加盖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74772A (zh) * 2000-11-17 2004-02-11 ����˹�ط�ռ������˾ 一种封盖的弹性铰接件
CN202015208U (zh) * 2011-02-16 2011-10-26 张节伟 一种外科手术专用夹子
CN104853803A (zh) * 2012-11-09 2015-08-19 康尔福盛303公司 用于医用接入连接器的加盖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06814A (zh) 2020-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006814B (zh) 一种介入装置递送装置以及系统
US20210008347A1 (en) Catheter assembly with segmented stabilization system
US11096811B2 (en) Deployment handle for an introducer
US9060895B2 (en) Rotational controlled deployment device
US20240033485A1 (en) Anchor instrumentation and methods
EP2131907B1 (en) Locking device for catheter
WO2015188740A1 (zh) 可调弯医用导管及其组装方法
EP1689468B1 (en) Catheter introducer
EP2662108B1 (en) Transseptal needle apparatus
US20230090486A1 (en) Injector needle insertion retraction assembly
US20160228139A1 (en) Medical device and method for accessing space along an interior surface of an anatomic layer
CN110025415B (zh) 一种医用植入物释放系统的手柄
JP2024128023A (ja) 後退可能針カテーテル送達装置
US10512480B2 (en) Tools for a tongue manipulation system
CN114376629A (zh) 封堵器及封堵器紧锁系统
US10595848B2 (en) Tongue advancer implant or removal tool for a tongue manipulation system
US10646242B2 (en) Connection tool for a tongue manipulation system
JP2024505074A (ja) 後退可能針カテーテル送達装置
EP3182907B1 (en) A connection rod for a tongue manipulation system
CN118717382A (zh) 一种支架输送器
CN117860434A (zh) 芯丝操控结构及二尖瓣钳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