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04743A - 背包用救生体以及背包用救生体的使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背包用救生体以及背包用救生体的使用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004743A CN112004743A CN201880092636.XA CN201880092636A CN112004743A CN 112004743 A CN112004743 A CN 112004743A CN 201880092636 A CN201880092636 A CN 201880092636A CN 112004743 A CN112004743 A CN 11200474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ckpack
- floating body
- float
- human body
- ventr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C—LAUNCHING, HAULING-OUT, OR DRY-DOCKING OF VESSELS; LIFE-SAVING IN WATER; EQUIPMENT FOR DWELLING OR WORKING UNDER WATER; MEANS FOR SALVAGING OR SEARCHING FOR UNDERWATER OBJECTS
- B63C9/00—Life-saving in water
- B63C9/08—Life-buoys, e.g. rings; Life-belts, jackets, suits, or the like
- B63C9/13—Life-buoys, e.g. rings; Life-belts, jackets, suits, or the like attachable to body member, e.g. arm, neck, head or wais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Portable Outdoor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用作浮体时位于人体的背侧的背侧浮体(10)与在用作浮体时位于人体的腹侧(F)的腹侧浮体(12)通过肩部连结部(14)在各自的肩部连结的状态下,在一般情况下,将背侧浮体(10)收纳在背包(6)中并且将腹侧浮体(12)配置在背包(6)的与人体相反侧的外侧,在用作浮体时,使腹侧浮体(12)以肩部连结部(14)为旋转基点向人体的腹侧方向转动,使腹侧浮体(12)位于人体的腹侧,在背侧浮体(10)或背包(6)与腹侧浮体(12)之间,以通过人体的裆部(C)的方式架设裆带(16),将背侧浮体(10)或背包(6)与腹侧浮体(12)连结。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装接在背包上使用的背包用救生体以及背包用救生体的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提出了针对由暴雨、海啸等导致的水灾事件而配备的救生衣。不过,在专用救生衣的情况下,不易在日常生活中随身携带。作为解决这样的问题,并且在身边具备救生衣的方法,例如提出了专利文献1的具备救生(life safe)功能的包(bag)。
在专利文献1的具备救生功能的包中,包主体构成为包括:收容主体,具有一对主体面部、利用侧缘连接该一对主体面部的侧面部以及利用下缘连接一对主体面部并与侧面部接连的底面部;以及便携带,设于该收容主体上,包主体至少在主体面部上具有浮体,而且在侧面部和底面部上具有以能将成为一对的主体面部在展开方向上分裂的方式设置的分裂结构,此外一对主体面部设定相互的展开极限,并且在其周围具有用于构成使用者的两上肢和颈部的通过部的腋下吊带。而且,在作为救生背心(life jacket)使用时,使分裂结构发挥作用而使一对主体面部展开,使用者以从任一敞开侧被罩上的方式,从相反侧的敞开侧露出头部,以便于能以背心状穿戴于使用者身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1318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现有的具备救生功能的包是手提包,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机会受到限制,很难说会在更多外出的机会中被携带,存在能在突发性的水灾中使用的可能性变低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易在更多外出的机会中被携带,能在突发性的水灾中使用的可能性提高,不易脱落的背包用救生体以及背包用救生体的使用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方式1所记载的背包用救生体的特征是具备:背侧浮体,在用作浮体时位于人体的背侧;腹侧浮体,在用作浮体时位于人体的腹侧;以及肩部连结部,在各个肩部连结背侧浮体与腹侧浮体,并且具备裆带,以通过人体的裆部的方式架设在用作浮体时在背侧浮体或背包与腹侧浮体之间。
方式2所记载的背包用救生体的特征是具备:腰带,以通过人体的腰围的方式架设在用作浮体时在背侧浮体或背包与腹侧浮体之间。
方式3所记载的背包用救生体的特征是具备:背侧浮体,在用作浮体时位于人体的背侧;腹侧浮体,在用作浮体时位于人体的腹侧;以及肩部连结部,在各个肩部连结背侧浮体与腹侧浮体,并且具备腰带,以通过人体的腰围的方式架设在用作浮体时在背侧浮体或背包与腹侧浮体之间。
方式4所记载的背包用救生体的使用方法的特征是在用作浮体时位于人体的背侧的背侧浮体与在用作浮体时位于人体的腹侧的腹侧浮体通过肩部连结部在各个肩部连结的状态下,在一般情况下,将背侧浮体收纳在背包中并且将腹侧浮体配置在背包的与人体相反侧的外侧,在用作浮体时,使腹侧浮体以肩部连结部为旋转基点向人体的腹侧方向转动,使腹侧浮体位于人体的腹侧,在背侧浮体或背包与腹侧浮体之间,以通过人体的裆部的方式架设裆带,将背侧浮体或背包与腹侧浮体连结。
方式5所记载的背包用救生体的使用方法的特征是在用作浮体时位于人体的背侧的背侧浮体与在用作浮体时位于人体的腹侧的腹侧浮体通过肩部连结部在各个肩部连结的状态下,在一般情况下,将背侧浮体收纳在背包中并且将腹侧浮体配置在背包的与人体相反侧的外侧,在用作浮体时,使腹侧浮体以肩部连结部为旋转基点向人体的腹侧方向转动,使腹侧浮体位于人体的腹侧,在背侧浮体或背包与腹侧浮体之间,以通过人体的裆部的方式架设裆带,并且在背侧浮体或背包与腹侧浮体之间,以通过人体的腰围的方式架设腰带,将背侧浮体或背包与腹侧浮体连结。
方式6所记载的背包用救生体的使用方法的特征是在用作浮体时位于人体的背侧的背侧浮体与在用作浮体时位于人体的腹侧的腹侧浮体通过肩部连结部在各个肩部连结的状态下,在一般情况下,将背侧浮体收纳在背包中并且将腹侧浮体配置在背包的与人体相反侧的外侧,在用作浮体时,使腹侧浮体以肩部连结部为旋转基点向人体的腹侧方向转动,使腹侧浮体位于人体的腹侧,在背侧浮体或背包与腹侧浮体之间,以通过人体的腰围的方式架设腰带,将背侧浮体或背包与腹侧浮体连结。
方式7所记载的背包用救生体的使用方法的特征是在用作浮体时位于人体的背侧的背侧浮体与在用作浮体时位于人体的腹侧的腹侧浮体通过肩部连结部在各个肩部连结的状态下,在一般情况下,使背侧浮体位于背包与人体之间并且将腹侧浮体配置在背包的与人体相反侧的外侧,在用作浮体时,使腹侧浮体以肩部连结部为旋转基点向人体的腹侧方向转动,使腹侧浮体位于人体的腹侧,在背侧浮体或背包与腹侧浮体之间,以通过人体的裆部的方式架设裆带,将背侧浮体或背包与腹侧浮体连结。
方式8所记载的背包用救生体的使用方法的特征是在用作浮体时位于人体的背侧的背侧浮体与在用作浮体时位于人体的腹侧的腹侧浮体通过肩部连结部在各个肩部连结的状态下,在一般情况下,使背侧浮体位于背包与人体之间并且将腹侧浮体配置在背包的与人体相反侧的外侧,在用作浮体时,使腹侧浮体以肩部连结部为旋转基点向人体的腹侧方向转动,使腹侧浮体位于人体的腹侧,在背侧浮体或背包与腹侧浮体之间,以通过人体的裆部的方式架设裆带,并且在背侧浮体或背包与腹侧浮体之间,以通过人体的腰围的方式架设腰带,将背侧浮体或背包与腹侧浮体连结。
方式9所记载的背包用救生体的使用方法的特征是在用作浮体时位于人体的背侧的背侧浮体与在用作浮体时位于人体的腹侧的腹侧浮体通过肩部连结部连结各自的肩部的状态下,在一般情况下,使背侧浮体位于背包与人体之间并且将腹侧浮体配置在背包的与人体相反侧的外侧,在用作浮体时,使腹侧浮体以肩部连结部为旋转基点向人体的腹侧方向转动,使腹侧浮体位于人体的腹侧,在背侧浮体或背包与腹侧浮体之间,以通过人体的腰围的方式架设腰带,将背侧浮体或背包与腹侧浮体连结。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提供一种容易在更多外出的机会中被携带,能在突发性的水灾中使用的可能性提高,不易脱落的背包用救生体以及背包用救生体的使用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背包用救生体的第一实施例及其使用方法的说明图。
图2是表示同样的第一实施例的背包用救生体的使用方法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背包用救生体的第二实施例及其使用方法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同样的第二实施例的背包用救生体的使用方法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背包用救生体的第三实施例及其使用方法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同样的第三实施例的背包用救生体的使用方法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背包用救生体的第四实施例及其使用方法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同样的第四实施例的背包用救生体的使用方法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背包用救生体的第五实施例及其使用方法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同样的第五实施例的背包用救生体的使用方法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背包用救生体的第六实施例及其使用方法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同样的第六实施例的背包用救生体的使用方法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由于本发明中的背包用救生体装接于背包上使用,因此在由暴雨、海啸等导致的水灾事件中,可以像使用救生衣那样使用背包。需要说明的是,背包是指帆布包(rucksack)、日背包(day pack)等以紧贴人体的后背的方式背的包,也可以是小学生使用的双背带书包(ransel),并不受其结构、大小限制。以下,示出实施例来对本发明的背包用救生体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背包用救生体的第一实施例及其使用方法的说明图。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例的背包用救生体的使用方法的说明图。本实施例中的背包用救生体1a具备:背侧浮体10,在用作浮体时位于人体的背侧B;腹侧浮体12,在用作浮体时位于人体的腹侧F;两根肩部连结部14,在各个肩部连结背侧浮体10与腹侧浮体12;以及裆带16,在用作浮体时连结背包6与腹侧浮体12。
在本实施方式中,背侧浮体10呈可收纳在背包6的收纳室6a内的形状。背侧浮体10和腹侧浮体12由具有足以使人体浮在水面上的浮力的大小和材质制成。需要说明的是,背侧浮体10和腹侧浮体12的大小在大人用和小孩用的情况下不同,此外,通过任意地增减浮体的量,能应对各种体重的人。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的图中,将背侧浮体10和腹侧浮体12以厚板状的大致正方形示出,但其形状可以是任意的,例如也可以是圆盘状。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背包用救生体1a的使用方法进行说明。在不将背包用救生体1a用作救生体时,在将背侧浮体10收纳于背包6的收纳室6a内收纳的状态下,使肩部连结部14从背包6的收纳室6b穿出。并且,将通过肩部连结部14与背侧浮体10连结的腹侧浮体12配置在背包6的外侧。在该状态下,将具备背包用救生体1a的背包6以手通过背包6的肩带8的方式背起。
需要说明的是,不用作救生体时的裆带16的形态没有特别限定,只要是以在水灾时等能立即使用的状态收纳即可。例如裆带16可以是折叠于背包6和/或腹侧浮体12的底面、侧面的形态,或者以折叠的状态收纳于设在背包6和/或腹侧浮体12的底面、侧面的口袋等任意的形态。
接着,在水灾时等将背包用救生体1a用作救生体的情况下,如图1和图2所示,背包6的收纳室6a内的背侧浮体10保持原样,将腹侧浮体12拿到人体的腹侧F。这时,只要使头部H从两根肩部连结部14之间通过即可。由此,成为由背侧浮体10和腹侧浮体12包围人体的背侧B和腹侧F的状态,为与一般的救生衣同样的形态。
此外,在背包6与腹侧浮体12之间以通过人体的裆部C的方式架设裆带16,将背包6与腹侧浮体12连结。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设为在背侧浮体10与腹侧浮体12之间架设裆带16,将背侧浮体10与腹侧浮体12连结。在该情况下,也可以设为在背包6的下方设置供裆带16通过的孔,裆带16贯穿该孔而将背侧浮体10与腹侧浮体12连结。
通过用裆带16将背侧浮体10或背包6与腹侧浮体12连结,能用人体的裆部C固定背包用救生体1a。因此,能防止背包用救生体1a在水中上浮而向人体的上方脱离或腹侧浮体12从腹侧F离开等脱落,能提高漂浮性。
此外,在本实施例的图中,以带(band)状示出肩部连结部14,但并不限定于带状,也可以是用布状的肩部连结部连结背侧浮体10与腹侧浮体12,在肩部连结部具有能通过人体的头部H的孔部的形状。
此外,在本实施例的图中,以带状示出裆带16,但并不限于带状,也可以用布状的裆带连结背侧浮体10或背包6与腹侧浮体12,以通过人体的裆部C的方式架设裆带。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的图中,没有示出裆带16上连结背包6与腹侧浮体12的连结单元,但连结单元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优选通过使用带扣(buckle)状、魔术贴、钮扣(button)等固定件而能容易地进行拆装。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本实施例中的背包用救生体1a的使用方法,不用作救生体时,将腹侧浮体12配置在背包6的外侧,但不限于这样的使用方法,也可以将腹侧浮体12设为能收纳在背包6的收纳室6a内的形状。也就是说,背侧浮体10和/或腹侧浮体12只要是能容纳于背包6的收纳室6a内的形状即可。
实施例2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背包用救生体的第二实施例及其使用方法的说明图。图4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背包用救生体的使用方法的说明图。在本实施例的图中,在用作浮体时在背包6与腹侧浮体12之间以通过人体的裆部C的方式架设裆带16,并且从背包6朝向腹侧浮体12架设有腰带18。需要说明的是,优选的是,通过从背包6向腹侧浮体12架设的腰带18,背包6和人体的背侧B以及腹侧浮体12和人体的腹侧F以相互紧贴的方式装接。在该情况下,背包6和人体的背侧B以及腹侧浮体12和人体的腹侧F之间几乎没有空间,由于在水中水难以进入,因此能提高漂浮性。
在本实施例中,除了实施例1的背包用救生体1a之外,还具备在用作浮体时在背包6与腹侧浮体12之间以通过人体的腰围的方式架设的腰带18。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设为在背侧浮体10与腹侧浮体12之间架设腰带18,将背侧浮体10与腹侧浮体12连结。在该情况下,也可以设为在背包6的侧面或背面设置供腰带18通过的孔,腰带18贯通该孔而将背侧浮体10与腹侧浮体12连结。除了通过裆带16将背侧浮体10或背包6与腹侧浮体12连结之外,还通过使用腰带18将背包6或背侧浮体10与腹侧浮体12连接固定,能用人体的裆部C和腰部将背包用救生体1b固定。因此,不仅能防止背包用救生体1b在水中从人体的上方脱落,还能防止在侧方脱离等的脱落。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的图中,虽然没有示出腰带18上连结背包6与腹侧浮体12的连结单元,但连结单元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优选通过使用带扣状、魔术贴、钮扣等固定件而能容易地进行拆装。
实施例3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背包用救生体的第三实施例及其使用方法的说明图。图6是表示第三实施例的背包用救生体的使用方法的说明图。在本实施例的图中,在用作浮体时,从背包6朝向腹侧浮体12架设有腰带18。需要说明的是,优选的是,通过从背包6向腹侧浮体12架设的腰带18,背包6和人体的背侧B以及腹侧浮体12和人体的腹侧F以相互紧贴的方式装接。在该情况下,背包6和人体的背侧B以及腹侧浮体12和人体的腹侧F之间几乎没有空间,由于在水中水难以进入,因此能提高漂浮性。
在本实施例中,具备在用作浮体时在背包6和腹侧浮体12之间以通过人体的腰围的方式架设的腰带18。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设为在背侧浮体10与腹侧浮体12之间架设腰带18,将背侧浮体10与腹侧浮体12连结。在该情况下,也可以设为在背包6的侧面或背面设置供腰带18通过的孔,腰带18贯通该孔而将背侧浮体10与腹侧浮体12连结。通过使用腰带18将背包6或背侧浮体10与腹侧浮体12连接固定,能用人体的腰部将背包用救生体1c固定。因此,能防止背包用救生体1c在水中上浮而从人体脱离或腹侧浮体12从腹侧F离开等的脱落。
实施例4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背包用救生体的第四实施例及其使用方法的说明图。图8是表示第四实施例的背包用救生体的使用方法的说明图。本实施例中的背包用救生体2a具备:背侧浮体20,在用作浮体时位于人体的背侧B;腹侧浮体22,在用作浮体时位于人体的腹侧F;两根肩部连结部24,在各个肩部连结背侧浮体20与腹侧浮体22;以及裆带26,在用作浮体时连结背包6与腹侧浮体22。
背侧浮体20和腹侧浮体22由具有足以使人体浮在水面上的浮力的大小和材质制成。需要说明的是,背侧浮体20和腹侧浮体22的大小在大人用和小孩用的情况下不同,此外,通过任意地增减浮体的量,能应对各种体重的人。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的图中,将背侧浮体20和腹侧浮体22以厚板状的大致正方形示出,但其形状可以是任意的,例如也可以是圆盘状。
接着,对本实施例的背包用救生体2a的使用方法进行说明。在不将背包用救生体2a用作救生体时,将背侧浮体20配置在背包6的背侧6c的外侧。并且,将通过肩部连结部24与背侧浮体20连结的腹侧浮体22配置在背包6的外侧。在该状态下,将具备背包用救生体2a的背包6以手通过背包6的肩带8的方式背起。此时,背侧浮体20位于背包6的背侧6c与人体的背侧B之间。即,背侧浮体20作为背包6的靠背发挥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不用作救生体时的裆带26的形态没有特别限定,只要是以在水灾时等能立即使用的状态收纳即可。例如裆带26可以是折叠于背包6和/或腹侧浮体22的底面、侧面的形态,或者以折叠的状态收纳于设在背包6和/或腹侧浮体22的底面、侧面的口袋中等任意的形态。
接着,在水灾时等将背包用救生体2a用作救生体的情况下,如图7和图8所示,背侧浮体20保持原样,将腹侧浮体22拿到人体的腹侧F。这时,只要使头部H从两根肩部连结部24之间通过即可。由此,成为由背侧浮体20和腹侧浮体22包围人体的背侧B和腹侧F的状态,为与一般的救生衣同样的形态。
此外,在背包6与腹侧浮体22之间以通过人体的裆部C的方式架设裆带26,将背包6与腹侧浮体22连结。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设为在背侧浮体20与腹侧浮体22之间架设裆带26,将背侧浮体20与腹侧浮体22连结。通过用裆带26将背侧浮体20或背包6与腹侧浮体22连结,能用人体的裆部C将背包用救生体2a固定。因此,能防止背包用救生体2a在水中上浮而向人体的上方脱离或腹侧浮体22从腹侧F离开等的脱落,能提高漂浮性。
此外,在本实施例的图中,以带状示出肩部连结部24,但并不限定于带状,也可以是用布状的肩部连结部连结背侧浮体20与腹侧浮体22,在肩部连结部具有能通过人体的头部H的孔部的形状。并且,通过使背侧浮体20与腹侧浮体22为可分离的形态,能将背包用救生体2a从背包6容易地拆装。
此外,在本实施例的图中,以带状示出裆带26,但并不限于带状,也可以是用布状的裆带连结背侧浮体20或背包6与腹侧浮体22,以通过人体的裆部C的方式架设裆带。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的图中,没有示出裆带26上连结背包6与腹侧浮体22的连结单元,但连结单元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优选通过使用带扣状、魔术贴、钮扣等固定件而能容易地进行拆装。
而且,在不将背包用救生体2a用作救生体时,也可以将背侧浮体20与腹侧浮体22重叠,将腹侧浮体22用作背包6的靠背。即,背侧浮体20和/或腹侧浮体22也可以设为能用作背包6的背靠的形状。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本实施方式的背包用救生体2a的使用方法,不用作救生体时,将腹侧浮体22配置在背包6的外侧,但不限于这样的使用方法,也可以将腹侧浮体22设为能收纳在背包6的收纳室内的形状。即背侧浮体20和/或腹侧浮体22只要是能收纳于背包6的收纳室内的形状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背侧浮体20的上浮,除了利用裆带26的情况以外,也可以以使横向宽度比背包6的2根肩带8的间隔宽的方式来应对。此外,在不将背包用救生体2a用作救生体时,将背侧浮体20与腹侧浮体22重叠,在将腹侧浮体22用作背包6的靠背的状态下,在突然遇到水灾的情况下等,如果腹侧浮体22也呈横向宽度比背包6的2条肩带8的间隔宽的形状,则也具有能防止腹侧浮体22的上浮的效果。
实施例5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背包用救生体的第五实施例及其使用方法的说明图。图10是表示第五实施例的背包用救生体的使用方法的说明图。在本实施例的图中,在用作浮体时在背包6与腹侧浮体22之间以通过人体的裆部C的方式架设裆带26,并且在背侧浮体20与腹侧浮体22之间以穿过人体的腰围的方式架设腰带28。
在本实施例中,除了实施例4的背包用救生体2a之外,还具备在用作浮体时在背侧浮体20与腹侧浮体22之间以通过人体的腰围的方式架设的腰带28。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如图9、图10中虚线所示,设为从背包6向腹侧浮体22架设腰带28,将背包6与腹侧浮体22连结。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通过从背包6架设到腹侧浮体22的腰带28,背包6、背侧浮体20、人体的背侧B以及腹侧浮体22、人体的腹侧F以相互紧贴的方式装接。其结果是,背包6、背侧浮体20、人体的背侧B以及腹侧浮体22、人体的腹侧F之间几乎没有空间,由于在水中水难以进入,因此能提高漂浮性。
除了通过裆带26将背侧浮体20或背包6与腹侧浮体22连结之外,还通过使用腰带28将背侧浮体20或背包6与腹侧浮体22连接固定,能用人体的裆部C和腰部将背包用救生体2b固定。因此,不仅能防止背包用救生体2b在水中从人体上方脱落,还能防止在侧方脱离等的脱落。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的图中,虽然没有示出腰带28上连结背侧浮体20与腹侧浮体22的连结单元,但连结单元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优选通过使用带扣状、魔术贴、钮扣等固定件而能容易地进行拆装。
实施例6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背包用救生体的第六实施例及其使用方法的说明图。图12是表示第六实施例的背包用救生体的使用方法的说明图。在本实施例的图中,在用作浮体时在背侧浮体20与腹侧浮体22之间以通过人体的腰围方式架设腰带28。
在本实施例中,具备在用作浮体时在背侧浮体20与腹侧浮体22之间以通过人体的腰围的方式架设的腰带28。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如图11、12中虚线所示,设为从背包6向腹侧浮体22架设腰带28,将背包6与腹侧浮体22连结。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通过从背包6架设到腹侧浮体22的腰带28,背包6、背侧浮体20、人体的背侧B以及腹侧浮体22、人体的腹侧F以相互紧贴的方式装接。其结果是,背包6、背侧浮体20、人体的背侧B以及腹侧浮体22、人体的腹侧F之间几乎没有空间,由于在水中水难以进入,因此能提高漂浮性。
通过使用腰带28将背侧浮体20或背包6与腹侧浮体22连接固定,能用人体的腰部将背包用救生体2c固定。因此,能防止背包用救生体2c在水中上浮而从人体脱离或腹侧浮体22从腹侧F离开等的脱落。
根据以上的实施例1~6的背包用救生主体1a~1c、2a~2c,能提供一种能与背包6一体随身携带,容易在更多的外出机会中被携带,能在突发性的水灾中使用的可能性提高,不易脱落的背包用救生体以及背包用救生体的使用方法。
本发明能不脱离本发明的广义的精神和范围地进行各种各样的实施方式和变形。此外,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并不限定本发明的范围。即,本发明的范围不是由实施方式示出,而是由权利要求范围示出。并且,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和与之等同的发明意义的范围内实施的各种变形也视为被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通过本发明,能提供一种容易在更多外出的机会中被携带,能在突发性的水灾中使用的可能性提高,不易脱落的背包用救生体以及背包用救生体的使用方法。
附图标记说明:
1a、1b、1c 背包用救生体;
2a、2b、2c 背包用救生体;
6 背包;
6a 收纳室;
6b 收纳室口;
6c 背侧;
8 肩带;
10 背侧浮体;
12 腹侧浮体;
14 肩部连结部;
16 裆带;
18 腰带;
20 背侧浮体;
22 腹侧浮体;
24 肩部连结部;
26 裆带;
28 腰带。
Claims (9)
1.一种背包用救生体,装接在背包上使用,其特征在于,具备:
背侧浮体,在用作浮体时位于人体的背侧;
腹侧浮体,在用作浮体时位于所述人体的腹侧;以及
肩部连结部,在各个肩部连结所述背侧浮体与所述腹侧浮体,
并且具备裆带,在用作浮体时以通过所述人体的裆部的方式架设在所述背侧浮体或所述背包与所述腹侧浮体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背包用救生体,其特征在于,具备:
腰带,在用作浮体时以通过所述人体的腰围的方式架设在所述背侧浮体或所述背包与所述腹侧浮体之间。
3.一种背包用救生体,装接在背包上使用,其特征在于,具备:
背侧浮体,在用作浮体时位于人体的背侧;
腹侧浮体,在用作浮体时位于所述人体的腹侧;以及
肩部连结部,在各个肩部连结所述背侧浮体与所述腹侧浮体,
并且具备腰带,在用作浮体时以通过所述人体的腰围的方式架设在所述背侧浮体或所述背包与所述腹侧浮体之间。
4.一种背包用救生体的使用方法,所述背包用救生体装接在背包上使用,其特征在于,
在用作浮体时位于人体的背侧的背侧浮体与在用作浮体时位于所述人体的腹侧的腹侧浮体通过肩部连结部在各个肩部连结的状态下,
在一般情况下,将所述背侧浮体收纳在所述背包中并且将所述腹侧浮体配置在所述背包的与所述人体相反侧的外侧,
在用作浮体时,使所述腹侧浮体以所述肩部连结部为旋转基点向所述人体的腹侧方向转动,使所述腹侧浮体位于所述人体的腹侧,
在所述背侧浮体或所述背包与所述腹侧浮体之间,以通过所述人体的裆部的方式架设裆带,将所述背侧浮体或所述背包与所述腹侧浮体连结。
5.一种背包用救生体的使用方法,所述背包用救生体装接在背包上使用,其特征在于,
在用作浮体时位于人体的背侧的背侧浮体与在用作浮体时位于所述人体的腹侧的腹侧浮体通过肩部连结部在各个肩部连结的状态下,
在一般情况下,将所述背侧浮体收纳在所述背包中并且将所述腹侧浮体配置在所述背包的与所述人体相反侧的外侧,
在用作浮体时,使所述腹侧浮体以所述肩部连结部为旋转基点向所述人体的腹侧方向转动,使所述腹侧浮体位于所述人体的腹侧,
在所述背侧浮体或所述背包与所述腹侧浮体之间,以通过所述人体的裆部的方式架设裆带,并且在所述背侧浮体或所述背包与所述腹侧浮体之间,以通过所述人体的腰围的方式架设腰带,将所述背侧浮体或所述背包与所述腹侧浮体连结。
6.一种背包用救生体的使用方法,所述背包用救生体装接在背包上使用,其特征在于,
在用作浮体时位于人体的背侧的背侧浮体与在用作浮体时位于所述人体的腹侧的腹侧浮体通过肩部连结部在各个肩部连结的状态下,
在一般情况下,将所述背侧浮体收纳在所述背包中并且将所述腹侧浮体配置在所述背包的与所述人体相反侧的外侧,
在用作浮体时,使所述腹侧浮体以所述肩部连结部为旋转基点向所述人体的腹侧方向转动,使所述腹侧浮体位于所述人体的腹侧,
在所述背侧浮体或所述背包与所述腹侧浮体之间,以通过所述人体的腰围的方式架设腰带,将所述背侧浮体或所述背包与所述腹侧浮体连结。
7.一种背包用救生体的使用方法,所述背包用救生体装接在背包上使用,其特征在于,
在用作浮体时位于人体的背侧的背侧浮体与在用作浮体时位于所述人体的腹侧的腹侧浮体通过肩部连结部在各个肩部连结的状态下,
在一般情况下,使所述背侧浮体位于所述背包与所述人体之间并且将所述腹侧浮体配置在所述背包的与所述人体相反侧的外侧,
在用作浮体时,使所述腹侧浮体以所述肩部连结部为旋转基点向所述人体的腹侧方向转动,使所述腹侧浮体位于所述人体的腹侧,
在所述背侧浮体或所述背包与所述腹侧浮体之间,以通过所述人体的裆部的方式架设裆带,将所述背侧浮体或所述背包与所述腹侧浮体连结。
8.一种背包用救生体的使用方法,所述背包用救生体装接在背包上使用,其特征在于,
在用作浮体时位于人体的背侧的背侧浮体与在用作浮体时位于所述人体的腹侧的腹侧浮体通过肩部连结部在各个肩部连结的状态下,
在一般情况下,使所述背侧浮体位于所述背包与所述人体之间并且将所述腹侧浮体配置在所述背包的与所述人体相反侧的外侧,
在用作浮体时,使所述腹侧浮体以所述肩部连结部为旋转基点向所述人体的腹侧方向转动,使所述腹侧浮体位于所述人体的腹侧,
在所述背侧浮体或所述背包与所述腹侧浮体之间,以通过所述人体的裆部的方式架设裆带,并且在所述背侧浮体或所述背包与所述腹侧浮体之间,以通过所述人体的腰围的方式架设腰带,将所述背侧浮体或所述背包与所述腹侧浮体连结。
9.一种背包用救生体的使用方法,所述背包用救生体装接在背包上使用,其特征在于,
在用作浮体时位于人体的背侧的背侧浮体与在用作浮体时位于所述人体的腹侧的腹侧浮体通过肩部连结部连结各自的肩部的状态下,
在一般情况下,使所述背侧浮体位于所述背包与所述人体之间并且将所述腹侧浮体配置在所述背包的与所述人体相反侧的外侧,
在用作浮体时,使所述腹侧浮体以所述肩部连结部为旋转基点向所述人体的腹侧方向转动,使所述腹侧浮体位于所述人体的腹侧,
在所述背侧浮体或所述背包与所述腹侧浮体之间,以通过所述人体的腰围的方式架设腰带,将所述背侧浮体或所述背包与所述腹侧浮体连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8/024674 WO2020003455A1 (ja) | 2018-06-28 | 2018-06-28 | 背負い鞄用救命胴体及び背負い鞄用救命胴体の使用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004743A true CN112004743A (zh) | 2020-11-27 |
Family
ID=689867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80092636.XA Pending CN112004743A (zh) | 2018-06-28 | 2018-06-28 | 背包用救生体以及背包用救生体的使用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WO2020003455A1 (zh) |
CN (1) | CN112004743A (zh) |
WO (1) | WO202000345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317402B1 (ja) | 2022-01-28 | 2023-07-31 | 株式会社アビヨン・プロ | 救命胴衣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198204Y (zh) * | 1994-05-25 | 1995-05-24 | 单国华 | 多功能救生衣 |
JP2004041392A (ja) * | 2002-05-16 | 2004-02-12 | Hideo Yasutomo | ライフジャケット兼用リュックサック |
WO2013125115A1 (ja) * | 2012-02-22 | 2013-08-29 | 浅野 美希 | 救命バッグ及び救命システム |
CN203207462U (zh) * | 2013-02-06 | 2013-09-25 | 泉州市信恒户外用品有限公司 | 一种皮筏艇气密式专用包 |
JP2015067267A (ja) * | 2013-09-30 | 2015-04-13 | 株式会社トリニティ | 防災用クッションマット兼用救命胴囲 |
CN204378269U (zh) * | 2015-01-25 | 2015-06-10 | 宫丰海 | 一种救生背包 |
CN206079500U (zh) * | 2016-08-18 | 2017-04-12 | 张晓辉 | 一种新型救生式双肩背包 |
-
2018
- 2018-06-28 CN CN201880092636.XA patent/CN112004743A/zh active Pending
- 2018-06-28 JP JP2020526818A patent/JPWO2020003455A1/ja active Pending
- 2018-06-28 WO PCT/JP2018/024674 patent/WO202000345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198204Y (zh) * | 1994-05-25 | 1995-05-24 | 单国华 | 多功能救生衣 |
JP2004041392A (ja) * | 2002-05-16 | 2004-02-12 | Hideo Yasutomo | ライフジャケット兼用リュックサック |
WO2013125115A1 (ja) * | 2012-02-22 | 2013-08-29 | 浅野 美希 | 救命バッグ及び救命システム |
CN203207462U (zh) * | 2013-02-06 | 2013-09-25 | 泉州市信恒户外用品有限公司 | 一种皮筏艇气密式专用包 |
JP2015067267A (ja) * | 2013-09-30 | 2015-04-13 | 株式会社トリニティ | 防災用クッションマット兼用救命胴囲 |
CN204378269U (zh) * | 2015-01-25 | 2015-06-10 | 宫丰海 | 一种救生背包 |
CN206079500U (zh) * | 2016-08-18 | 2017-04-12 | 张晓辉 | 一种新型救生式双肩背包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WO2020003455A1 (ja) | 2021-07-08 |
WO2020003455A1 (ja) | 2020-01-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6314579B1 (en) | Personal survival vestpac | |
TW544429B (en) | Integrated parachute harness system | |
CN207875945U (zh) | 单一大小适合众人的个人漂浮装置 | |
CN110431072B (zh) | 背包用救生衣以及背包用救生衣的使用方法 | |
JP5798104B2 (ja) | ライフセーブ機能を具えたバッグ | |
CN209870696U (zh) | 一种救援型救生衣 | |
RU2518693C1 (ru) | Спасательный браслет | |
US3956786A (en) | Life preserver vest | |
US3416172A (en) | Swimming aid | |
CN112004743A (zh) | 背包用救生体以及背包用救生体的使用方法 | |
US10549827B2 (en) | Life vest | |
US4038713A (en) | Personal flotation device | |
CN210592374U (zh) | 一种新型动力救生衣 | |
CN110074542B (zh) | 一种防溺水逃生自救式双肩背包 | |
US4701145A (en) | Life-saving device | |
CN213096701U (zh) | 一种学生充气救生书包 | |
CN210212720U (zh) | 一种救助救生衣 | |
JP2017100695A (ja) | 救命具 | |
JP2006230439A (ja) | 防災津波座布団 | |
CN213384662U (zh) | 一种增加安全坐兜的多功能游泳圈 | |
US9193421B1 (en) | Safety device to quickly locate a drowning victim | |
KR102529542B1 (ko) | 허리벨트형 구명튜브 | |
CN218400923U (zh) | 一种充气马甲 | |
CN215622609U (zh) | 一种水域应急救援防护智能装备 | |
AU2009243483B2 (en) | Life Swimwear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127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