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99771A - 一种实现地震烈度快速评估及自动修正的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实现地震烈度快速评估及自动修正的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99771A
CN111999771A CN202010877349.9A CN202010877349A CN111999771A CN 111999771 A CN111999771 A CN 111999771A CN 202010877349 A CN202010877349 A CN 202010877349A CN 111999771 A CN111999771 A CN 1119997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nsity
seismic
earthquake
ring
aftersh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87734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99771B (zh
Inventor
郭红梅
赵真
张莹
廖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earthquake 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enter
Original Assignee
Institute Of Disaster Reduction And Relief Sichuan Seismological Burea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stitute Of Disaster Reduction And Relief Sichuan Seismological Bureau filed Critical Institute Of Disaster Reduction And Relief Sichuan Seismological Bureau
Priority to CN202010877349.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999771B/zh
Publication of CN1119997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997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997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997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28Processing seismic data, e.g. for interpretation or for event detection
    • G01V1/36Effecting static or dynamic corrections on records, e.g. correcting spread; Correlating seismic signals; Eliminating effects of unwanted energy
    • G01V1/364Seismic filtering
    • G01V1/366Seismic filtering by correlation of seismic signal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28Processing seismic data, e.g. for interpretation or for event detection
    • G01V1/282Application of seismic models, synthetic seismogram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28Processing seismic data, e.g. for interpretation or for event detection
    • G01V1/30Analysis
    • G01V1/307Analysis for determining seismic attributes, e.g. amplitude, instantaneous phase or frequency, reflection strength or polar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ology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实现地震烈度模型自动修正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建立初步烈度模型,并将多源灾情数据和离散烈度点数据作为初步烈度模型的修正依据;获取极震区范围;获取烈度圈的长轴走向;建立修正的宏观震中和最高离散烈度点的包络线;采用自适应算法对包络线进行扩距,获取最高烈度圈;获取最终地震烈度模型。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实现地震烈度模型自动修正系统。本发明实现了对烈度圈的自动化生成,并且可以充分的考虑余震对烈度圈的影响,同时使用了自适应技术对烈度圈进行进一步的修正,自动化程度很高,可以极大的降低人力物力,并且效率很高,可以在地震发生后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最终烈度圈的确定。

Description

一种实现地震烈度快速评估及自动修正的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震数字化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实现地震烈度模型自动修正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地震烈度指的是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动及其影响的强弱程度,是对地震灾区受灾严重程度的刻画。地震烈度图是指一次地震事件后烈度的空间分布情况,用来直观反映灾区不同地区的受灾程度和地震造成的破坏范围,是政府部门震后第一时间了解地震破坏规模及范围最直观的方式。为评估地震灾害损失、确定地震应急救援方案、部署救援力量、拟定灾民救助方案和物资发放等抗震救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地震烈度圈生成最常见的做法是:破坏性地震发生后,首先根据地震速报给出的地震参数,以微观震中为中心,利用区域烈度衰减模型快速得出预评估烈度圈;然后应急队伍到灾害现场进行实地灾情快速调查获得烈度调查点;最后在预评估烈度圈的基础上结合烈度调查点,由专家使用GIS软件手动勾画得到最终烈度圈。这种方式对星机地多源灾情信息利用不够,基本全部依靠人工实地调查,耗时耗力,效率低下。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地震烈度评估完全依赖人工进行,效率低下成本高昂,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现地震烈度模型自动修正方法及系统,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实现地震烈度模型自动修正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获取震后地震三要素、多源灾情数据、离散烈度点数据和断裂带信息,并伴随余震发展获取余震信息;
S2:根据所述地震三要素建立初步烈度模型,并将所述多源灾情数据和离散烈度点数据作为所述初步烈度模型的修正依据;
S3:根据余震信息获取余震震中和宏观震中,并根据所述离散烈度点数据、余震震中、微观震中和断裂带信息获取极震区范围;
S4:根据所述极震区范围获取修正的宏观震中,并根据断裂带信息和余震信息获取烈度圈的长轴走向;
S5:根据所述修正的宏观震中和所述长轴走向在所述初步烈度模型中建立修正的宏观震中和最高离散烈度点的包络线;
S6:以历史地震数据作为约束条件,采用自适应算法对所述包络线进行扩距,获取最高烈度圈;
S7:根据所述最高烈度圈获取最终地震烈度模型。
本发明应用时,依托于数字化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发明人创造性的发明了一整套对地震烈度进行修正的方法。首先需要获取地震相关的数据,其中多源灾情数据应当包括发震断层属性、居民地分布、余震展布、基于卫星、无人机遥感及地震灾害现场快速调查等多源灾情数据;同时本发明中充分的考虑到了余震数据对烈度圈确认的影响,根据余震的相关信息可以对烈度圈进行修正,修正中还需要引入一些如多源灾情数据之类的数据进行修正。
在进行了宏观震中和长轴走向的确认后,可以通过历史数据对烈度圈进行自适应修正,这样即可以符合相关的烈度圈规律,也可以充分的完成烈度圈,最后通过对最高烈度圈的扩距来完成最终模型的建立。本发明通过设置上述步骤,实现了对烈度圈的自动化生成,并且可以充分的考虑余震对烈度圈的影响,同时使用了自适应技术对烈度圈进行进一步的修正,自动化程度很高,可以极大的降低人力物力,并且效率很高,可以在地震发生后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最终烈度圈的确定。
进一步的,步骤S2包括以下子步骤:
根据发震区域确定适用的区域地震动衰减关系模型进行地震动参数计算;
将台站的地震动参数根据局部场地的影响折减到基岩参考面上生成校正后数据;
将所述校正后数据转化为基岩面上地震动参数的分布,并将基岩面上地震动参数的分布转换为地震烈度,生成初步烈度模型。
进一步的,地震动衰减关系模型采用下式:
logSa=c1+c2M+c3M2+c4log(R+R0(M))+ε
R0(M)=c5exp(c6M)
式中,Sa为地震动参数,M为面波震级,R为震中距,ε为随机误差,c1、c2、c3、c4、 c5和c6均为回归系数。
进一步的,步骤S3包括以下子步骤:
选取余震的质心作为余震与主震之间的关联点;
根据所述关联点获取宏观震中;
将最高离散烈度点、余震震中、微观震中以及断裂带方向上的居民点的包络线作为极震区范围。
进一步的,步骤S4包括以下子步骤:
取极震区的中心作为修正的宏观震中位置。
进一步的,步骤S6包括以下子步骤:
收集历年震级在5.5级以上的历史震例的数据作为历史地震数据,并将震级分为5.5~6.5、 6.5~7.5和7.5~8.5三档;
对每档震级均建立烈度圈面积模型;
将所述烈度圈面积模型作为约束条件,在自适应算法中的滤波器中对所述包络线进行扩距,得到最高烈度圈。
进一步的,所述烈度圈面积模型采用下式:
S=exp(α-bI+cIM)
式中,I为烈度,S为I度以上烈度区的总面积,M为震级,a、b、c均为回归系数。
进一步的,步骤S7包括以下步骤:
每级烈度圈进行扩距时,将该级烈度圈的高一级烈度圈作为扩距基础;
根据当前烈度的离散烈度点,以当前烈度的烈度圈面积模型为约束对所述扩距基础进行扩距得到当前烈度圈;
将所有烈度圈整合得到最终地震烈度模型。
使用上述任意一种实现地震烈度模型自动修正方法的修正系统,包括地震烈度初评估模块和烈度圈动态修正模块;
所述地震烈度初评估模块获取震后地震三要素并根据所述地震三要素建立初步烈度模型;
所述烈度圈动态修正模块获取多源灾情数据、离散烈度点数据和断裂带信息,并伴随余震发展获取余震信息;
所述烈度圈动态修正模块将所述多源灾情数据和离散烈度点数据作为所述初步烈度模型的修正依据;所述烈度圈动态修正模块根据余震信息获取余震震中和宏观震中,并根据所述离散烈度点数据、余震震中、微观震中和断裂带信息获取极震区范围;
所述烈度圈动态修正模块根据所述极震区范围获取修正的宏观震中,并根据断裂带信息和余震信息获取烈度圈的长轴走向;
所述烈度圈动态修正模块根据所述修正的宏观震中和所述长轴走向在所述初步烈度模型中建立修正的宏观震中和最高离散烈度点的包络线;
所述烈度圈动态修正模块以历史地震数据作为约束条件,采用自适应算法对所述包络线进行扩距,获取最高烈度圈;
所述烈度圈动态修正模块根据所述最高烈度圈获取最终地震烈度模型。
进一步的,所述烈度圈动态修正模块还设置有专家修正模式;
所述专家修正模式中,所述烈度圈动态修正模块将余震序列、地震破裂方向、震源机制和地形地貌进行展示,并通过专家进行地震烈度圈的修正。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本发明一种实现地震烈度模型自动修正方法及系统,实现了对烈度圈的自动化生成,并且可以充分的考虑余震对烈度圈的影响,同时使用了自适应技术对烈度圈进行进一步的修正,自动化程度很高,可以极大的降低人力物力,并且效率很高,可以在地震发生后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最终烈度圈的确定。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方法步骤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烈度圈修正步骤图;
图3为本发明自适应算法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最高烈度圈获取步骤图;
图5为本发明烈度圈获取步骤图;
图6为本发明系统总体数据流程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初评估烈度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离散烈度点分布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宏观震中及长轴走向结果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修正烈度圈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一种实现地震烈度模型自动修正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获取震后地震三要素、多源灾情数据、离散烈度点数据和断裂带信息,并伴随余震发展获取余震信息;
S2:根据所述地震三要素建立初步烈度模型,并将所述多源灾情数据和离散烈度点数据作为所述初步烈度模型的修正依据;
S3:根据余震信息获取余震震中和宏观震中,并根据所述离散烈度点数据、余震震中、微观震中和断裂带信息获取极震区范围;
S4:根据所述极震区范围获取修正的宏观震中,并根据断裂带信息和余震信息获取烈度圈的长轴走向;
S5:根据所述修正的宏观震中和所述长轴走向在所述初步烈度模型中建立修正的宏观震中和最高离散烈度点的包络线;
S6:以历史地震数据作为约束条件,采用自适应算法对所述包络线进行扩距,获取最高烈度圈;
S7:根据所述最高烈度圈获取最终地震烈度模型。
本实施例实施时,依托于数字化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发明人创造性的发明了一整套对地震烈度进行修正的方法。首先需要获取地震相关的数据,其中多源灾情数据应当包括发震断层属性、居民地分布、余震展布、基于卫星、无人机遥感及地震灾害现场快速调查等多源灾情数据;同时本发明中充分的考虑到了余震数据对烈度圈确认的影响,根据余震的相关信息可以对烈度圈进行修正,修正中还需要引入一些如多源灾情数据之类的数据进行修正。
在进行了宏观震中和长轴走向的确认后,可以通过历史数据对烈度圈进行自适应修正,这样即可以符合相关的烈度圈规律,也可以充分的完成烈度圈,最后通过对最高烈度圈的扩距来完成最终模型的建立。本发明通过设置上述步骤,实现了对烈度圈的自动化生成,并且可以充分的考虑余震对烈度圈的影响,同时使用了自适应技术对烈度圈进行进一步的修正,自动化程度很高,可以极大的降低人力物力,并且效率很高,可以在地震发生后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最终烈度圈的确定。
为了进一步的说明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步骤S2包括以下子步骤:
根据发震区域确定适用的区域地震动衰减关系模型进行地震动参数计算;
将台站的地震动参数根据局部场地的影响折减到基岩参考面上生成校正后数据;
将所述校正后数据转化为基岩面上地震动参数的分布,并将基岩面上地震动参数的分布转换为地震烈度,生成初步烈度模型。
为了进一步的说明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地震动衰减关系模型采用下式:
logSa=c1+c2M+c3M2+c4log(R+R0(M))+ε
R0(M)=c5exp(c6M)
式中,Sa为地震动参数,M为面波震级,R为震中距,ε为随机误差,c1、c2、c3、c4、 c5和c6均为回归系数。
为了进一步的说明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步骤S3包括以下子步骤:
选取余震的质心作为余震与主震之间的关联点;
根据所述关联点获取宏观震中;
将最高离散烈度点、余震震中、微观震中以及断裂带方向上的居民点的包络线作为极震区范围。
为了进一步的说明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步骤S4包括以下子步骤:
取极震区的中心作为修正的宏观震中位置。
为了进一步的说明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步骤S6包括以下子步骤:
收集历年震级在5.5级以上的历史震例的数据作为历史地震数据,并将震级分为5.5~6.5、 6.5~7.5和7.5~8.5三档;
对每档震级均建立烈度圈面积模型;
将所述烈度圈面积模型作为约束条件,在自适应算法中的滤波器中对所述包络线进行扩距,得到最高烈度圈。
为了进一步的说明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所述烈度圈面积模型采用下式:
S=exp(α-bI+cIM)
式中,I为烈度,S为I度以上烈度区的总面积,M为震级,a、b、c均为回归系数。
为了进一步的说明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步骤S7包括以下步骤:
每级烈度圈进行扩距时,将该级烈度圈的高一级烈度圈作为扩距基础;
根据当前烈度的离散烈度点,以当前烈度的烈度圈面积模型为约束对所述扩距基础进行扩距得到当前烈度圈;
将所有烈度圈整合得到最终地震烈度模型。
使用上述实施例任意一种实现地震烈度模型自动修正方法的修正系统,包括地震烈度初评估模块和烈度圈动态修正模块;
所述地震烈度初评估模块获取震后地震三要素并根据所述地震三要素建立初步烈度模型;
所述烈度圈动态修正模块获取多源灾情数据、离散烈度点数据和断裂带信息,并伴随余震发展获取余震信息;
所述烈度圈动态修正模块将所述多源灾情数据和离散烈度点数据作为所述初步烈度模型的修正依据;所述烈度圈动态修正模块根据余震信息获取余震震中和宏观震中,并根据所述离散烈度点数据、余震震中、微观震中和断裂带信息获取极震区范围;
所述烈度圈动态修正模块根据所述极震区范围获取修正的宏观震中,并根据断裂带信息和余震信息获取烈度圈的长轴走向;
所述烈度圈动态修正模块根据所述修正的宏观震中和所述长轴走向在所述初步烈度模型中建立修正的宏观震中和最高离散烈度点的包络线;
所述烈度圈动态修正模块以历史地震数据作为约束条件,采用自适应算法对所述包络线进行扩距,获取最高烈度圈;
所述烈度圈动态修正模块根据所述最高烈度圈获取最终地震烈度模型。
为了进一步的说明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所述烈度圈动态修正模块还设置有专家修正模式;
所述专家修正模式中,所述烈度圈动态修正模块将余震序列、地震破裂方向、震源机制和地形地貌进行展示,并通过专家进行地震烈度圈的修正。
为了进一步的说明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如图2~图6所示,本实施的具体步骤如下:
1、获取地震三要素后,查询震区的潜在发震断层信息,根据发震区域确定适用的区域地震动衰减关系模型进行自动的地震动参数计算。考虑局部场地的影响,将正常的台站数据折减到基岩参考面上。将校正后的参数值转化得到基岩面上地震动参数的分布,依据《中国地震烈度表》中的地震烈度与地震动参数的关系,并转换为地震烈度,生成初评估烈度圈。
其中地震动衰减关系公式如下:
logSa=c1+c2M+c3M2+c4log(R+R0(M))+ε
R0(M)是与震级相关的近场距离饱和因子,参照震源体尺度与震级的指数关系取为下式:
R0(M)=c5exp(c6M)
Sa为峰值加速度(PGA)、峰值速度(PGV)、反应谱(PSA)等地震动参数,M为面波震级,R为震中距,ε为随机误差,c1、c2、c3、c4、c5和c6为回归系数。
2、获取发震断层属性、居民地分布、余震展布、基于卫星、无人机遥感及地震灾害现场快速调查等多源灾情数据和烈度的转换成果得到的离散烈度点等数据,作为烈度圈修正的依据。
3、随着余震信息的不断获得,将余震引入宏观震中的判定,把余震与主震震中位置联系起来。选取余震的质心作为余震与主震之间的关联点,余震质心的计算公式如下:
Figure RE-GDA0002712557170000071
上式中,X表示某一坐标轴;mi表示物质系统中i质点的之类;xi表示物质系统中i质点的质量。
4、将最高离散烈度点、余震震中、微观震中以及断裂带方向上的居民点的包络线作为极震区范围,然后取极震区的中心作为修正的宏观震中位置。依据断裂带走向和余震展布来判断烈度圈的长轴走向。
5、收集1460~2018年震级在5.5级以上的历史震例,将震级分为5.5~6.5、6.5~7.5和 7.5~8.5三档,分别统计了每档烈度与烈度圈面积的数据,拟合烈度圈总面积与震级和烈度的关系如下
S=exp(α-bI+cIM)
其中S是I度以上烈度区的总面积,M是震级,a,b,c是回归系数。
6、在确定宏观震中和烈度圈长轴方向的基础上,生成宏观震中与最高离散烈度点的包络线,以烈度与烈度圈面积的统计关系作为约束条件,在自适应算法中的滤波器中对包络线进行扩距,得到最高烈度圈。
7、其余各级烈度圈是在高一级烈度圈的基础上,结合本级离散烈度点,以本级烈度圈面积同级关系为约束,由高一级烈度圈扩距得到的。
为了进一步的说明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本实施例系统包括多因素控制的地震烈度初评估模块和烈度圈动态修正模块;
多因素控制的地震烈度初评估模块通过地震速报触发或人工触发开启地震评估,评估过程中可根据模型自动计算地区的地震动衰减关系、破裂尺度并进行场地类型的校正,实现地震烈度圈的初评估。
烈度圈动态修正模块供烈度圈自适应修正和专家修正两种模式。自适应修正通过调用基于卫星、无人机遥感及地震灾害现场快速调查等多源灾情数据和烈度的转换成果得到的本次地震的烈度控制点,然后结合修正模型,自动对地震烈度初评估的结果进行修正;专家修正可实现将余震序列、地震破裂方向、震源机制、地形地貌等信息展示在地图中,并实现地震烈度圈的手动修正。每一次的修正都会存储为一个修正记录,供用户进行查看等操作。
为了进一步的说明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如图7~图10所示,以7.0级九寨沟地震为例,对地震烈度图自动修正进行详细的解释。
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此次地震的最大烈度为Ⅸ度,等震线长轴总体呈北北西走向,Ⅵ度区及以上总面积为18 295km2,共造成四川省、甘肃省8个县受灾,包括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若尔盖县、红原县、松潘县,绵阳市平武县;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迭部县。
输入九寨沟7.0级地震三要素后,根据九寨沟区域地震动衰减关系模型进行自动的地震动参数计算。根据场地放大系数,将正常的台站数据折减到基岩参考面上,得到校正后的地震动参数的分布,依据地震烈度与地震动参数转换关系,将其并转换为地震烈度,生成初评估烈度圈,产出初评估烈度圈。
九寨沟地区地震动衰减关系:
长轴的烈度衰减关系为:
Ia=0.8867+0.6065M-1.7065log(Ra+25) (5)
短轴的烈度衰减关系为:
Ib=0.3564+0.6024M-1.59log(Rb+15) (6)
其中Ia和Ib分别代表长短轴的烈度,Ra和Rb分别代表长轴和短轴的震中距。M为震级。
2、获取发震断层属性、居民地分布、余震展布、基于卫星、无人机遥感及地震灾害现场快速调查等多源灾情数据和烈度的转换成果得到的离散烈度点等数据,作为烈度圈修正的依据。
3、收集九寨沟2h、4h、6h、8h、10h、12h余震数据,分时间段计算其质心结果如下:
表1九寨沟余震质心
Figure RE-GDA0002712557170000091
4、将最高离散烈度点、余震震中、微观震中以及断裂带方向上的居民点的包络线作为极震区范围,然后取极震区的中心作为修正的宏观震中位置。依据断裂带走向和余震展布来判断烈度圈的长轴走向。
5、收集四川省1460~2018年震级在5.5级以上的历史震例,将震级分为5.5~6.5、6.5~7.5 和7.5~8.5三档,分别统计了烈度与烈度圈面积的数据,计算了每档的烈度与烈度圈面积的关系,具体关系如下:
震级在5.5~6.5级之间,烈度与烈度圈面积关系为:
S=exp(15.5786-3.5414×I+0.3432×I×M)
震级在6.5~7.5级之间,烈度与烈度圈面积关系为:
S=exp(18.3819-4.1473×I+0.3808×I×M)
震级在7.5~8.5级之间,烈度与烈度圈面积关系为:
S=exp(13.7607-3.4598×I+0.3354×I×M)
6、在确定宏观震中和烈度圈长轴方向的基础上,生成宏观震中与最高离散烈度点的包络线,选择震级在6.5~7.5级之间的烈度与烈度圈面积的统计关系作为约束条件,在自适应算法中的滤波器中对包络线进行扩距,得到最高烈度圈。
7、其余各级烈度圈是在高一级烈度圈的基础上,结合本级离散烈度点,以本级烈度圈面积同级关系为约束,由高一级烈度圈扩距得到的。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实现地震烈度快速评估及自动修正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获取震后地震三要素、多源灾情数据、离散烈度点数据和断裂带信息,并伴随余震发展获取余震信息;
S2:根据所述地震三要素建立烈度初评估模型,并将所述多源灾情数据和离散烈度点数据作为所述初步烈度初评估结果的修正依据;
S3:根据余震信息获取余震震中和宏观震中,并根据所述离散烈度点数据、余震震中、微观震中和断裂带信息获取极震区范围;
S4:根据所述极震区范围获取修正的宏观震中,并根据断裂带信息和余震信息获取烈度圈的长轴走向;
S5:根据所述修正的宏观震中和所述长轴走向在所述烈度初评估结果中建立修正的宏观震中和最高离散烈度点的包络线;
S6:以历史地震数据作为约束条件,采用自适应算法对所述包络线进行扩距,获取最高烈度圈;
S7:根据所述最高烈度圈获取地震烈度修正结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现地震烈度快速评估及自动修正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包括以下子步骤:
根据发震区域确定区域地震动衰减关系模型进行地震动参数计算;
将台站的地震动参数根据局部场地的影响折减到基岩参考面上生成校正后数据;
将所述校正后数据转化为基岩面上地震动参数的分布,并将基岩面上地震动参数的分布转换为地震烈度,生成烈度初评估结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实现地震烈度快速评估及自动修正方法,其特征在于,地震动衰减关系模型采用下式:
logSa=c1+c2M+c3M2+c4log(R+R0(M))+ε
R0(M)=c5exp(c6M)
式中,Sa为地震动参数,M为面波震级,R为震中距,ε为随机误差,c1、c2、c3、c4、c5和c6均为回归系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现地震烈度快速评估及自动修正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包括以下子步骤:
选取余震的质心作为余震与主震之间的关联点;
根据所述关联点获取宏观震中;
将最高离散烈度点、余震震中、微观震中以及断裂带方向上的居民点的包络线作为极震区范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现地震烈度快速评估及自动修正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包括以下子步骤:
取极震区的中心作为修正的宏观震中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现地震烈度快速评估及自动修正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6包括以下子步骤:
收集历年震级在5.5级以上的历史震例的数据作为历史地震数据,并将震级分为5.5~6.5、6.5~7.5和7.5~8.5三档;
对每档震级均建立烈度圈面积模型;
将所述烈度圈面积模型作为约束条件,在自适应算法中的滤波器中对所述包络线进行扩距,得到最高烈度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实现地震烈度快速评估及自动修正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烈度圈面积模型采用下式:
S=exp(α-bI+cIM)
式中,I为烈度,S为I度以上烈度区的总面积,M为震级,a、b、c均为回归系数。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现地震烈度快速评估及自动修正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7包括以下步骤:
每级烈度圈进行扩距时,将该级烈度圈的高一级烈度圈作为扩距基础;
根据当前烈度的离散烈度点,以当前烈度的烈度圈面积模型为约束对所述扩距基础进行扩距得到当前烈度圈;
将所有烈度圈整合得到最终地震烈度模型。
9.使用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一种实现地震烈度快速评估及自动修正方法的修正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地震烈度初评估模块和烈度圈动态修正模块;
所述地震烈度初评估模块获取震后地震三要素并根据所述地震三要素建立初步烈度模型;
所述烈度圈动态修正模块获取多源灾情数据、离散烈度点数据和断裂带信息,并伴随余震发展获取余震信息;
所述烈度圈动态修正模块将所述多源灾情数据和离散烈度点数据作为所述初步烈度模型的修正依据;所述烈度圈动态修正模块根据余震信息获取余震震中和宏观震中,并根据所述离散烈度点数据、余震震中、微观震中和断裂带信息获取极震区范围;
所述烈度圈动态修正模块根据所述极震区范围获取修正的宏观震中,并根据断裂带信息和余震信息获取烈度圈的长轴走向;
所述烈度圈动态修正模块根据所述修正的宏观震中和所述长轴走向在所述初步烈度模型中建立修正的宏观震中和最高离散烈度点的包络线;
所述烈度圈动态修正模块以历史地震数据作为约束条件,采用自适应算法对所述包络线进行扩距,获取最高烈度圈;
所述烈度圈动态修正模块根据所述最高烈度圈获取最终地震烈度模型。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实现地震烈度快速评估及自动修正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烈度圈动态修正模块还设置有专家修正模式;
所述专家修正模式中,所述烈度圈动态修正模块将余震序列、地震破裂方向、震源机制和地形地貌进行展示,并通过专家进行地震烈度圈的修正。
CN202010877349.9A 2020-08-27 2020-08-27 一种实现地震烈度快速评估及自动修正的方法及系统 Active CN11199977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77349.9A CN111999771B (zh) 2020-08-27 2020-08-27 一种实现地震烈度快速评估及自动修正的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77349.9A CN111999771B (zh) 2020-08-27 2020-08-27 一种实现地震烈度快速评估及自动修正的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99771A true CN111999771A (zh) 2020-11-27
CN111999771B CN111999771B (zh) 2021-03-26

Family

ID=734719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877349.9A Active CN111999771B (zh) 2020-08-27 2020-08-27 一种实现地震烈度快速评估及自动修正的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999771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21367A (zh) * 2021-11-12 2022-02-08 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 地震烈度圈的确定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5629418A (zh) * 2022-12-01 2023-01-20 北京科技大学 一种区域地震反应谱场构造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01738A (ja) * 2003-03-31 2004-10-28 Tokyo Gas Co Ltd 地震情報収集システムおよび地震情報収集装置ならびに地震情報収集方法
JP2010156654A (ja) * 2009-01-05 2010-07-15 Nippon Telegraph & Telephone West Corp 地震予報装置および地震警報装置
JP2012219577A (ja) * 2011-04-13 2012-11-12 Toyota Motor Corp 制振システム
CN109782334A (zh) * 2019-03-12 2019-05-21 夏仕安 一种用于实时评估地震烈度的监测方法
CN110264026A (zh) * 2019-04-22 2019-09-20 北京邮电大学 地震救援中基于两级规划的救援飞机在线任务分配方法
CN111027004A (zh) * 2019-12-11 2020-04-17 北京市地震局 一种离线式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系统的构建方法及应用方法
CN111060962A (zh) * 2019-12-31 2020-04-24 武汉地震科学仪器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地震仪实测及数值模拟近实时烈度图生成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01738A (ja) * 2003-03-31 2004-10-28 Tokyo Gas Co Ltd 地震情報収集システムおよび地震情報収集装置ならびに地震情報収集方法
JP2010156654A (ja) * 2009-01-05 2010-07-15 Nippon Telegraph & Telephone West Corp 地震予報装置および地震警報装置
JP2012219577A (ja) * 2011-04-13 2012-11-12 Toyota Motor Corp 制振システム
CN109782334A (zh) * 2019-03-12 2019-05-21 夏仕安 一种用于实时评估地震烈度的监测方法
CN110264026A (zh) * 2019-04-22 2019-09-20 北京邮电大学 地震救援中基于两级规划的救援飞机在线任务分配方法
CN111027004A (zh) * 2019-12-11 2020-04-17 北京市地震局 一种离线式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系统的构建方法及应用方法
CN111060962A (zh) * 2019-12-31 2020-04-24 武汉地震科学仪器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地震仪实测及数值模拟近实时烈度图生成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聂高众 等: "基于震源深度的极震区烈度评估模型", 《地震地质》 *
郭红梅 等: "基于天地图的地震灾情综合研判系统设计与实现", 《地震研究》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21367A (zh) * 2021-11-12 2022-02-08 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 地震烈度圈的确定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5629418A (zh) * 2022-12-01 2023-01-20 北京科技大学 一种区域地震反应谱场构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99771B (zh) 2021-03-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014885B (zh) 一种地震烈度快速修正及制图方法和系统
CN111999771B (zh) 一种实现地震烈度快速评估及自动修正的方法及系统
Horspool et al. ShakeMapNZ: Informing post‐event decision making
CN111060962A (zh) 一种基于地震仪实测及数值模拟近实时烈度图生成方法
Choudhury et al. A review of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of Gujarat: a highly active intra-plate region
Wu et al.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s in Taiwan: Current status
Khan et al. Seismic risk assessment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Pakistan as a case study
Megawati et al. Response spectral attenuation relationships for Singapore and the Malay Peninsula due to distant Sumatran‐fault earthquakes
Jackson Earthquake hazards and large dams in western China
CN115808711B (zh) 基于烈度速报的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方法及系统
CN109458924B (zh) 基于十轴传感器的阻值机敏格栅变形测试系统及方法
Kamiyama et al. Precursor of crustal movements before the 2011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Adriano et al. Estimation of the tsunami source of the 1979 Great Tumaco earthquake using tsunami numerical modeling
CN102706525A (zh) 一种lng 储罐隔震效应的确定方法
Susilo et al. Preliminary co-sesimic deformation model for Indonesia geospatial reference system 2013
Kalinina et al. Updated Seismic Shake Table Test Plan
Villagran et al.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for Guatemala City
Zhou et al. Seismic analysis for nuclear power safety related bridge
Dragomir et al.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the health monitoring of the new City Hall building in Bucharest based on real-time data transmission
Mäntyniemi et al. Valorization of probabilistic seismic hazard results in Finland
Palacios et al. Analysis of structural performance of existing RC building designated as tsunami evacuation shelter in case of earthquake-tsunami scenarios in Lima city
Kamiyama et 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crustal strains and damage to ground caused by the 2016 Kumamoto earthquake, Japan
Pinettes et al. Strain constraint on the source of the alleged Varotsos‐Alexopoulos‐Nomicos (VAN) precursor of the 1995 Aigion earthquake (Greece)
KR102504503B1 (ko) 재난위험평가 알고리즘을 이용한 위치별 통합재난위험등급정보 제공 시스템
Zhao et al. Fast Simulation of Attenuation Relations of Ground Motion Parameters and Seismic Intensity Map in Shandong and Adjacent Area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910

Address after: No.29, section 3, Renmin South Road, Wuhou District, Chengdu, Sichuan 610000

Patentee after: Sichuan earthquake 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enter

Address before: No.29, section 3, Renmin South Road, Wuhou District, Chengdu, Sichuan 610000

Patentee before: Institute of Disaster Reduction and Relief, Sichuan Seismological Bure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