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08711B - 基于烈度速报的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基于烈度速报的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808711B
CN115808711B CN202310063916.0A CN202310063916A CN115808711B CN 115808711 B CN115808711 B CN 115808711B CN 202310063916 A CN202310063916 A CN 202310063916A CN 115808711 B CN115808711 B CN 11580871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arthquake
disaster
seismic
intensity
influence fie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06391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808711A (zh
Inventor
朱永莉
江鹏
黎大虎
李萍萍
苏金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Seismic Station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Seismic Statio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Seismic Station filed Critical Sichuan Seismic Station
Priority to CN202310063916.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808711B/zh
Publication of CN1158087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087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8087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0871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02A10/40Controlling or monitoring, e.g. of flood or hurricane; Forecasting, e.g. risk assessment or mapping

Landscapes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地震灾害评估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烈度速报的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方法及系统,基于烈度速报的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方法,包括:实时接收地震参数,根据地震参数判断是否满足应急响应启动条件;获取烈度速报数据;绘制地震影响场;根据更新后的烈度速报数据、灾情数据或现场调查信息生成修正后的地震影响场;根据修正后的地震影响场对灾害损失进行评估。本发明的基于烈度速报的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方法及系统,在地震发生时,利用实测的获取烈度速报数据,通过多种生成方式绘制地震影响场,并根据后续数据信息对地震影响场进行修正,对建筑破坏、人员伤亡、经济损失进行评估,可以较为准确的评估出灾情分布和重灾区位置。

Description

基于烈度速报的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地震灾害评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烈度速报的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大震发生后快速获取综合灾情信息、评估地震灾情,直接关系到震后应急救援部署,是抗震救灾的关键环节。国内地震灾情获取主要依靠震后灾情快速评估、灾区灾情人工调查和遥感影像技术更新灾情信息等。震后灾情快速评估存在很大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必须配合震后灾情人工调查和遥感影像技术作进一步判断。尽管人工调查方法不断改进、手段不断进步,但建筑物破坏、人员伤亡等灾情分布范围广,人工调查工作量大、难度高、时效性差。
目前,地震应急救援决策部门对灾情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地震参数及估算的地震烈度分布,或现场调查提供的宏观信息。由于估算的烈度分布往往与实际有很大出入,现场调查受人员、交通、通信和观测手段等多种限制往往难以全面、及时和准确,因而据此做出的应急救援决策有时会出现失误。随着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的建设,地震监测能力将飞速发展,加速度计和速度计组成的地震监测台网的规模和密度不断加强。如果能够利用这些加速度记录,快速确定地震发生后该地区范围内实测地震动影响分布范围,根据相关方法快速评估在不同地震影响场分布区域内的建筑物破坏、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情况,对震害快速做出估计,从而为抗震救灾及震后援助提供科学依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为此,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烈度速报的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基于烈度速报的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实时接收地震参数,根据地震参数判断是否满足应急响应启动条件,若满足,进入步骤S2;
S2、获取烈度速报数据;
S3、绘制地震影响场:根据烈度速报数据生成地震影响场、基于衰减模型生成地震影响场或人工绘制生成地震影响场;
S4、根据更新后的烈度速报数据、灾情数据或现场调查信息生成修正后的地震影响场;
S5、根据修正后的地震影响场对灾害损失进行评估;
S6、根据评估结果生成灾情评估报告。
优选地,根据烈度速报数据生成地震影响场包括以下步骤:
S301、根据地震参数确定当前地震的最大受影响范围;
S302、将地震最大受影响范围转换为大小为N公里的格网数据,并计算出每格的中心点作为烈度运算的拟合点,用于进行场地效应运算;
S303、计算出拟合点与其相邻的8个像元在x/y方向上的最大变化率的加权平均值,作为当前拟合点的坡度值;
S304、确定拟合点的坡度值所对应的场地类别;
S305、确定拟合点场地类别所对应的场地放大系数;
S306、将烈度仪器实测点位与拟合格网数据相叠,得到实测点的场地放大系数;
S307、根据实测点的场地放大系数将实测点的地表观测值折算到基岩参考面上,计算得到折算后的观测值:
PGAJ=PGAD/B;
PGVJ=PGVD/B;
PGAD、PGVD分别为实测点的地面观测值三分向合成PGA及PGV;PGAJ、PGVJ分别为实测点的地面观测值折算到基岩参考面上的三分向合成PGA及PGV;B为场地放大系数;
S308、利用地震动衰减关系计算出所有拟合点对应的PGA估计值和PGV估计值;
S309、计算出折算后的观测值与周边4个拟合点估计值的平均值,若折算后的观测值大于平均值6倍及以上,则视为异常点,并剔除;
S310、以折算后的观测值替换拟合点估计值;
S311、将基岩折算值与基岩估计值转换到地表土层:
PGAD'=PGAJ'*B;
PGVD'=PGVJ'*B;
PGAJ'、PGVJ'分别为处理后的基岩折算值与基岩估计值;PGAD'、PGVD'分别为经场地放大系数转换到地表上的PGA及PGV;
S312、将地表上的PGA、PGV转换成仪器地震烈度值;
S313、将所有同烈度的点位进行相连,生成地震影响场。
优选地,基于衰减模型生成地震影响场包括以下步骤:查找发震断层,以距离震中最近的断层方向作为烈度圈的长轴方向,读取地震参数、断层分布以及衰减模型,计算出地震的烈度以及每个烈度圈的长轴和短轴,绘制地震影响场矢量图层,通过空间分析测算每个烈度圈的面积。
优选地,人工绘制生成地震影响场包括以下步骤:人工绘制地震影响场;对已绘制好的地震影响场进行人工调整;对地震影响场数据进行平滑处理;对地震影响场数据进行裁剪和合并处理;对地震影响场数据进行有效性判断;地震影响场数据通过验证后保存。
优选地,步骤S5包括:将修正后的地震影响场与地理底图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结合评估模型计算出灾害损失情况。
优选地,评估模型包括建筑物破坏评估模型、人员伤亡评估模型和经济损失评估模型,灾害损失包括建筑物破坏分布、人员死亡数量和分布以及经济损失。
优选地,步骤S6包括以下步骤:
S601、根据地震类型,查询对应的灾情评估报告模板;
S602、加载灾情评估报告模板,查找所有数据书签;
S603、按书签名称查询当前地震对应的产出成果值,并以查询到的值替换数据书签内容;
S604、所有书签内容替换完成后生成对应的灾情评估报告。
优选地,所述地震参数包括发震时间、地震等级、震中经度、震中纬度和震中深度;烈度速报数据包括峰值加速度、仪器烈度值和仪器烈度分布图。
基于烈度速报的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系统,包括:
触发模块,用于实时接收地震参数,根据地震参数判断是否满足应急响应启动条件;
数据采集模块,用于获取烈度速报数据、灾情数据或现场调查信息;
地震影响场绘制模块,用于实现多种生成方式的地震影响场绘制;
地震影响场修正模块,用于根据更新后的烈度速报数据生成修正后的地震影响场,以及用于根据反馈回来的灾情数据、现场调查信息生成修正后的地震影响场;
灾害损失评估模块,用于将修正后的地震影响场与地理底图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结合评估模型计算出灾害损失情况;
报告生成模块,用于根据灾害损失情况生成灾情评估报告。
优选地,所述地震影响场绘制模块采用以下一种或多种生成方式绘制地震影响场:根据烈度速报数据生成地震影响场、基于衰减模型生成地震影响场或人工绘制生成地震影响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所提供的基于烈度速报的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方法及系统,在地震发生时,利用实测的获取烈度速报数据,通过多种生成方式绘制地震影响场,并根据后续数据信息对地震影响场进行修正,对建筑破坏、人员伤亡、经济损失进行评估,可以较为准确的评估出灾情分布和重灾区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自动触发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绘制地震影响场的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根据烈度速报数据生成地震影响场的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基于衰减模型生成地震影响场的流程图。
图5是本发明修正地震影响场的流程图。
图6是本发明灾害损失评估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中的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应当理解,还应当注意到实施例中,所出现的功能/动作可能与附图出现的顺序不同。例如,取决于所涉及的功能/动作,实际上可以实质上并发地执行,或者有时可以以相反的顺序来执行连续示出的两个图。
基础数据库:包含行政区划界限,包括国界、省界、县界、乡界,水系,道路,居民地等。
应急基础数据库:为指挥人员提供灾区基本信息,为各类应用软件提供数据参数,为指挥命令的下达提供联络数据的数据库。
地震要素:包括震中位置、震级、震源深度等,包括地震烈度衰减模型与断层数据,是震烈度影响场自动绘制的依据。
公里格网数据:包括人口、经济、建筑公里格网数据,用于灾情评估模型的参数录入。
灾区范围:自动形成的灾区范围和烈度分布图,本次破坏性地震影响范围及重灾区分布
专题图:是着重反映某一种自然和社会经济要求的分布或强调表示这些现象的某一方面特征的地图。如地震构造烈度分布图。
PGA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峰值地面加速度。
PGV :Peak Ground Velocity,峰值地面速度。
EQIM:Earthquake Instant Messenger,全国地震速报信息共享服务系统,主要功能是实现我国各区域地震台网与国家地震台网间的速报信息交换与共享。
ArcGIS:是一个常用的GIS平台。
地震影响场:也称为地震烈度影响场。
本实施例的基于烈度速报的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如图1所示,从EQIM系统实时接收地震参数,地震参数包括发震时间、地震等级、震中经度、震中纬度和震中深度;根据地震参数判断是否满足应急响应启动条件,若满足,进入步骤S2。
S2、地震发生后,地震参数满足应急响应启动条件后,从强震数据自动处理系统获取烈度速报数据;烈度速报数据包括峰值加速度、仪器烈度值和仪器烈度分布图等数据。定时获取烈度速报数据,获取时间间隔不超为5秒,即在t1时刻获取第一条烈度速报数据,在t1+4秒时获取第二条烈度速报数据,以此类推每间隔4秒获取一条烈度速报数据。
S3、绘制地震影响场(即地震仪器烈度分布图);如图2所示,绘制地震影响场的方式包括以下三种:根据烈度速报数据生成地震影响场、基于衰减模型生成地震影响场或人工绘制生成地震影响场。
如图3所示,当获取的烈度速报数据大于或等于10条时,根据烈度速报数据生成地震影响场,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301、根据地震参数,通过《震级范围对应表》确定当前地震的最大受影响范围;
S302、将地震最大受影响范围转换为大小为5公里的格网数据,并计算出每格的中心点作为烈度运算的拟合点,用于进行场地效应运算;
S303、通过ArcGIS的“坡度”命令,计算出拟合点与其相邻的8个像元在x/y方向上的最大变化率的加权平均值,作为当前拟合点的坡度值;
S304、通过《不同场地类别下坡度范围与Vs(30)范围对应关系表》确定拟合点的坡度值所对应的场地类别;
S305、通过《场地放大系数对应表》确定拟合点场地类别所对应的场地放大系数;
S306、将烈度仪器实测点位与拟合格网数据相叠,得到实测点的场地放大系数;
S307、根据实测点的场地放大系数将实测点的地表观测值折算到基岩参考面上,计算得到折算后的观测值:
PGAJ=PGAD/B;
PGVJ=PGVD/B;
PGAD为实测点的地面观测值三分向合成PGA,PGVD为实测点的地面观测值三分向合成PGV;PGAJ为实测点的地面观测值折算到基岩参考面上的三分向合成PGA,PGVJ为实测点的地面观测值折算到基岩参考面上的三分向合成PGV;B为场地放大系数;
S308、利用地震动衰减关系计算出所有拟合点对应的PGA估计值和PGV估计值;
S309、计算出折算后的观测值与周边4个拟合点估计值的平均值,若折算后的观测值大于平均值6倍及以上,则视为异常点,并剔除;
S310、数据替换,以折算后的观测值替换拟合点估计值;
S311、将处理后的实测点的基岩折算值与借助地震动衰减关系计算出的基岩估计值转换到地表土层:
PGAD'=PGAJ'*B;
PGVD'=PGVJ'*B;
PGAJ'为处理后的实测点的基岩折算值,PGVJ'为处理后的实测点的基岩估计值;PGAD'为经场地放大系数转换到地表上的PGA,PGVD'为经场地放大系数转换到地表上的PGV;B为场地放大系数;
S312、将地表上的PGA、PGV转换成仪器地震烈度值;
S313、将所有同烈度的点位进行相连,生成地震影响场。
S314、修正影响场;如相交则保留大烈度,移除小烈度点;
S315、地震影响场圆滑处理。
如图4所示,当未能实时获取到烈度速报数据时,或者在限定时间范围内,烈度速报数据未达到10条时,基于衰减模型生成地震影响场,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查找发震断层,以距离震中最近的断层方向作为烈度圈的长轴方向,读取地震参数、断层分布以及衰减模型,计算出地震的烈度以及每个烈度圈的长轴和短轴,基于ArcGIS Engine绘制地震影响场矢量图层,通过空间分析测算每个烈度圈的面积。
选取震中附近五条断层,影响场方向为最近断层的走向。当只有一个方向的断层通过震中时,活动断层的走向与影响场长轴走向一致;当两条或多条断层交汇的地方发生地震时,影响场长轴为沿最近的重要断裂方向。
地震影响场勾画模型要素有:宏观震中烈度及位置、等震线的长轴走向、各烈度圈椭圆的长短半轴长度。
最大烈度小于Ⅵ度时,使用地震区域半径为R的圆形表示影响范围;最大烈度大于Ⅵ度时,使用椭圆衰减模型进行模拟,计算公式如下:
长轴:I=d1+ d2×M-d3×ln(R+R0);
短轴:I= d1+ d2×M-d3×ln(R+ R0);
其中I为烈度,M为震级,R为震中距,R0为距离饱和项,d1、d2、d3为回归系数。
本申请使用的地震烈度衰减模型为现有技术。
在实际的应用中,自动生成的地震影响场与地震所造成的真实影响范围有一定的偏差,因此,人工绘制生成地震影响场也尤为重要。人工绘制主要用于烈度圈范围的手工调整,以及地震烈度异常区的绘制,绘制完成后需要对其进行平滑和有效性验证。人工绘制生成地震影响场具体包括以下步骤:通过鼠标输入、在地图上直接进行手动勾画或影响场导入来实现人工绘制影响场;对已绘制好的地震影响场进行人工调整,调整方式包括修改、移动、旋转、删除、添加节点、删除节点、移动节点和修改烈度值等;对地震影响场数据进行平滑处理,如平滑后的数据偏差太大可对影响场数据抽稀,然后在进行编辑;对地震影响场数据进行裁剪和合并处理;对地震影响场数据进行有效性判断,如相交检查和烈度值是否满足要求等;地震影响场数据通过验证后保存。
S4、如图5所示,根据更新后的烈度速报数据实现地震影响场的自动修正,根据灾情数据或现场调查信息实现地震影响场的手动修正,修正结束后生成修正后的地震影响场。
自动修正地震影响场包括以下步骤:
地震发生后定时获取更新峰值加速度、仪器烈度值等烈度速报数据。地震发生后30分钟,通过最新的烈度速报数据对现有地震影响场进行自动修正,生成修正后的地震影响场。
手动修正地震影响场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现场逐步反馈回来的灾情数据和现场调查信息,选择要修正的地震影响场,对地震影响场进行修改、移动、旋转、删除、添加节点、删除节点、移动节点和修改烈度值等操作。对地震影响场数据进行平滑处理。如平滑后的数据偏差太大可对影响场数据抽稀,然后在进行编辑。对地震影响场数据进行裁剪和合并处理。对地震影响场数据进行有效性判断,如相交检查和烈度值是否满足要求等。地震影响场数据通过验证后生成修正后的地震影响场。
S5、如图6所示,根据修正后的地震影响场对灾害损失进行评估:将修正后的地震影响场与地理底图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结合评估模型计算出灾害损失情况。评估模型包括建筑物破坏评估模型、人员伤亡评估模型和经济损失评估模型,灾害损失包括建筑物破坏分布、人员死亡数量和分布以及经济损失。
本申请采用的建筑物破坏评估模型、人员伤亡评估模型和经济损失评估模型均为现有技术。
建筑物破坏评估包括:基于建筑物破坏评估模型,根据所设定地震的地震影响场数据和已处理好的建筑物基础数据,利用地震动影响场图层与行政区边界和建筑物图层进行空间叠加,直接获取不同烈度下的不同破坏等级的建筑物面积,并按照结构类型、面积等不同条件,以专题图、表格和统计图等多种形式展示建筑物的破坏评估结果。
经济损失评估包括:基于经济损失评估模型,根据所设定地震的地震影响场分布范围情况及已处理好的经济数据及建筑物破坏面积,实现对经济损失的评估,分析计算本次地震对全省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情况数据,评估得到震后县域灾区等级和经济损失综合指标。
人员伤亡评估包括:在房屋信息不准确或无法获取的情况下,可采用基于地震烈度和震区人口密度为主要参数的方式计算得到人员伤亡数据,这种评估方法不必和建筑工程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建立联系,使人员伤亡评估方法变得比较简单易行。
S6、根据评估结果生成灾情评估报告。步骤S6包括以下步骤:
S601、根据地震类型,查询对应的灾情评估报告模板;
S602、加载灾情评估报告模板,查找所有数据书签;
S603、按书签名称查询当前地震对应的产出成果值,并以查询到的值替换数据书签内容;
S604、所有书签内容替换完成后生成对应的灾情评估报告。
灾情评估报告应按照规定标准以文字、表格、统计图、专题图等多种形式进行表达,为应急指挥提供分析评估依据。
S7、推送并发布产出的灾情评估报告。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使用上述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方法的基于烈度速报的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系统,包括触发模块、数据采集模块、地震影响场绘制模块、地震影响场修正模块、灾害损失评估模块、报告生成模块、信息发布模块和成果展示模块。
触发模块与EQIM系统对接,实时监听地震消息,在地震发生后第一次时间获取到地震参数,并根据地震参数判断是否满足应急响应启动条件。
数据采集模块用于获取烈度速报数据、灾情数据或现场调查信息。
地震影响场绘制模块用于实现多种生成方式的地震影响场绘制。地震影响场绘制模块采用以下一种或多种生成方式绘制地震影响场:根据烈度速报数据生成地震影响场、基于衰减模型生成地震影响场或人工绘制生成地震影响场。
地震影响场修正模块用于根据更新后的烈度速报数据生成修正后的地震影响场,以及用于根据反馈回来的灾情数据、现场调查信息生成修正后的地震影响场。
灾害损失评估模块用于将修正后的地震影响场与地理底图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结合评估模型计算出灾害损失情况。
报告生成模块用于根据灾害损失情况生成灾情评估报告。
信息发布模块用于推送并发布产出的灾情评估报告。
成果展示模块,用于建立基于WEB平台的灾情信息展示页面,实现对灾情评估报告、专题图等成果资料按地震事件进行查询与展示,并提供用户下载功能。
该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系统在2022年6月1日芦山6.1级地震、2022年6月10日马尔康6.0级地震、2022年9月5日泸定6.8级地震中,于震后2小时完成了地震影响场绘制和灾害损失评估,计算了极震区预估烈度、Ⅵ度及以上各烈度区面积,并初步评估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等,结果表明该系统在地震应急中的验证性应用结果良好,为后续地震应急提供了基础和参考,对提升防震减灾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可选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发明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界定范围内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基于烈度速报的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实时接收地震参数,根据地震参数判断是否满足应急响应启动条件,若满足,进入步骤S2;
S2、获取烈度速报数据;
S3、绘制地震影响场:根据烈度速报数据生成地震影响场、基于衰减模型生成地震影响场或人工绘制生成地震影响场;
S4、根据更新后的烈度速报数据、灾情数据或现场调查信息生成修正后的地震影响场;
S5、根据修正后的地震影响场对灾害损失进行评估;
S6、根据评估结果生成灾情评估报告;
根据烈度速报数据生成地震影响场包括以下步骤:
S301、根据地震参数确定当前地震的最大受影响范围;
S302、将地震最大受影响范围转换为大小为N公里的格网数据,并计算出每格的中心点作为烈度运算的拟合点;
S303、计算出拟合点与其相邻的8个像元在x/y方向上的最大变化率的加权平均值,作为当前拟合点的坡度值;
S304、确定拟合点的坡度值所对应的场地类别;
S305、确定拟合点场地类别所对应的场地放大系数;
S306、将烈度仪器实测点位与拟合格网数据相叠,得到实测点的场地放大系数;
S307、根据实测点的场地放大系数将实测点的地表观测值折算到基岩参考面上,计算得到折算后的观测值:
PGAJ=PGAD/B;
PGVJ=PGVD/B;
PGAD、PGVD分别为实测点的地面观测值三分向合成PGA及PGV;PGAJ、PGVJ分别为实测点的地面观测值折算到基岩参考面上的三分向合成PGA及PGV;B为场地放大系数;PGA为峰值地面加速度,PGV为峰值地面速度;
S308、利用地震动衰减关系计算出所有拟合点对应的PGA估计值和PGV估计值;
S309、计算出折算后的观测值与周边4个拟合点估计值的平均值,若折算后的观测值大于平均值6倍及以上,则视为异常点,并剔除;
S310、以折算后的观测值替换拟合点估计值;
S311、将基岩折算值与基岩估计值转换到地表土层:
PGAD'=PGAJ'*B;
PGVD'=PGVJ'*B;
PGAJ'、PGVJ'分别为处理后的基岩折算值与基岩估计值;PGAD'、PGVD'分别为经场地放大系数转换到地表上的PGA及PGV;
S312、将地表上的PGA、PGV转换成仪器地震烈度值;
S313、将所有同烈度的点位进行相连,生成地震影响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衰减模型生成地震影响场包括以下步骤:查找发震断层,以距离震中最近的断层方向作为烈度圈的长轴方向,读取地震参数、断层分布以及衰减模型,计算出地震的烈度以及每个烈度圈的长轴和短轴,绘制地震影响场矢量图层,通过空间分析测算每个烈度圈的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人工绘制生成地震影响场包括以下步骤:人工绘制地震影响场;对已绘制好的地震影响场进行人工调整;对地震影响场数据进行平滑处理;对地震影响场数据进行裁剪和合并处理;对地震影响场数据进行有效性判断;地震影响场数据通过验证后保存。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5包括:将修正后的地震影响场与地理底图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结合评估模型计算出灾害损失情况。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评估模型包括建筑物破坏评估模型、人员伤亡评估模型和经济损失评估模型,灾害损失包括建筑物破坏分布、人员死亡数量和分布以及经济损失。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6包括以下步骤:
S601、根据地震类型,查询对应的灾情评估报告模板;
S602、加载灾情评估报告模板,查找所有数据书签;
S603、按书签名称查询当前地震对应的产出成果值,并以查询到的值替换数据书签内容;
S604、所有书签内容替换完成后生成对应的灾情评估报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震参数包括发震时间、地震等级、震中经度、震中纬度和震中深度;烈度速报数据包括峰值加速度、仪器烈度值和仪器烈度分布图。
8.基于烈度速报的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系统,使用如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触发模块,用于实时接收地震参数,根据地震参数判断是否满足应急响应启动条件;
数据采集模块,用于获取烈度速报数据、灾情数据或现场调查信息;
地震影响场绘制模块,用于实现多种生成方式的地震影响场绘制;
地震影响场修正模块,用于根据更新后的烈度速报数据生成修正后的地震影响场,以及用于根据反馈回来的灾情数据、现场调查信息生成修正后的地震影响场;
灾害损失评估模块,用于将修正后的地震影响场与地理底图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结合评估模型计算出灾害损失情况;
报告生成模块,用于根据灾害损失情况生成灾情评估报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震影响场绘制模块采用以下一种或多种生成方式绘制地震影响场:根据烈度速报数据生成地震影响场、基于衰减模型生成地震影响场或人工绘制生成地震影响场。
CN202310063916.0A 2023-02-06 2023-02-06 基于烈度速报的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方法及系统 Active CN11580871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63916.0A CN115808711B (zh) 2023-02-06 2023-02-06 基于烈度速报的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63916.0A CN115808711B (zh) 2023-02-06 2023-02-06 基于烈度速报的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08711A CN115808711A (zh) 2023-03-17
CN115808711B true CN115808711B (zh) 2023-04-18

Family

ID=854875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63916.0A Active CN115808711B (zh) 2023-02-06 2023-02-06 基于烈度速报的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80871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703197A (zh) * 2023-04-20 2023-09-05 四川省地震应急服务中心 一种适用于黑箱期的地震灾害快速协同评估的方法和系统
CN116384209B (zh) * 2023-05-30 2023-08-08 江苏伟岸纵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应急模拟演练的灾害仿真方法
CN118313279B (zh) * 2024-06-06 2024-09-06 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 高原高寒铁路地震灾害场景模拟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27383A (zh) * 2017-08-30 2017-12-29 北京市地震局 一种地震影响场三维漫延可视化方法
CN114019510A (zh) * 2021-11-19 2022-02-08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基于烈度分布和InSAR测量联动的古建筑地震风险评估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236676A1 (en) * 2003-03-14 2004-11-25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Disaster risk assessment system, disaster risk assessment support method, disaster risk assessment service providing system, disaster risk assessment method, and disaster risk assessment service providing method
US20080183393A1 (en) * 2007-01-25 2008-07-31 Rundle John B Method and system for forecasting earthquakes
US8447575B2 (en) * 2008-08-21 2013-05-21 Swiss Reinsurance Company Ltd. Computer system method for determining an earthquake impact
JP5469970B2 (ja) * 2009-09-16 2014-04-16 ナガノサイエンス株式会社 地震リスク評価システム
CN111027004B (zh) * 2019-12-11 2023-08-22 北京市地震局 一种离线式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系统的构建方法及应用方法
CN111985847A (zh) * 2020-09-02 2020-11-24 四川省地震局减灾救助研究所 一种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与对策分析系统
CN112925016B (zh) * 2021-03-15 2023-06-27 北京市地震局 一种线源地震影响场生成方法及系统
CN114638506A (zh) * 2022-03-21 2022-06-17 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 基于gnss与mems实时监测数据的地震灾害快速评估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27383A (zh) * 2017-08-30 2017-12-29 北京市地震局 一种地震影响场三维漫延可视化方法
CN114019510A (zh) * 2021-11-19 2022-02-08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基于烈度分布和InSAR测量联动的古建筑地震风险评估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何玉林,范灵春,黎大虎,黎小刚.四川省地震灾害预测与评估系统设计及实现功能.华北地震科学.2006,全文. *
刘辉.多因素控制的地震烈度快速评估与动态修正.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21,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08711A (zh) 2023-03-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808711B (zh) 基于烈度速报的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方法及系统
CN111340394B (zh) 流域梯级电站环境管理信息系统
CN112819340B (zh) 一种基于多源数据的城市洪涝灾害动态评估方法
CN107665570A (zh) 一种高速公路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CN109671150B (zh) 基于数字地球的机场土方计算方法
CN113283802A (zh) 一种复杂艰险山区滑坡危险性评估方法
CN102103713A (zh) 湿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监管方法及系统
CN201853252U (zh) 湿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监管系统
CN112202242A (zh) 一种杆塔综合监测与智能预警平台及预警方法
CN111274264A (zh) 一种矿山地质环境水土检测指标实时传输分析系统
JP2019085712A (ja) 斜面安定度判定支援システム
Chen et al. Developing an integrated 2D and 3D WebGIS-based platform for effective landslide hazard management
CN107133687A (zh) 一种输电线路不均匀风压实时监测与台风预警系统
Subramani et al. National highway alignment using GIS
van Westen 17 GIS for the assessment of risk from geomorphological hazards
King et al. RiskScape New Zealand: A multihazard loss modelling tool
Subramani et al. Highway Alignment Using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Verdin et al. A software tool for rapid flood inundation mapping
Williams Implementing LESA on 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A case study
KR20110128511A (ko) 웹을 이용한 3차원 실시간 대기관리 시스템
Van Westen Guidelines for the generation of 1: 50.000 scale landslide inventory, susceptibility maps, and qualitative risk maps, illustrated with case studies of the provinces Thanh Hoa and Nghe An
CN115587704A (zh) 电网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布图绘制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6146281A (zh) 基于多源数据的采煤沉陷区地面稳定性可视化协同监测预警方法及系统
Hong et al. Using 3D WebGIS to support the disaster simulation, management and analysis–examples of tsunami and flood
Wahono Applications of statistical and heuristic methods for 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assessments: A case study in Wadas Lintang Sub District, Wonosobo Regency, Central Java Province, Indonesi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