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88866A - 一种基于直连链路信道信息的d2d双工模式选择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直连链路信道信息的d2d双工模式选择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88866A
CN111988866A CN202010797278.1A CN202010797278A CN111988866A CN 111988866 A CN111988866 A CN 111988866A CN 202010797278 A CN202010797278 A CN 202010797278A CN 111988866 A CN111988866 A CN 1119888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uplex mode
pair
channel
channel gain
li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9727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中山
李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USTB
Original Assigne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USTB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USTB filed Critic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USTB
Priority to CN202010797278.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988866A/zh
Publication of CN1119888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8886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 H04L5/16Half-duplex systems; Simplex/duplex switching; Transmission of break signals non-automatically inverting the direction of transmiss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直连链路信道信息的D2D双工模式选择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获取D2D对的直连链路的信道状态信息;在最大化网络吞吐量的条件约束下,确定第一最佳信道增益阈值和第二最佳信道增益阈值;将D2D对中的前向链路和后向链路的信道增益与第一最佳信道增益阈值及第二最佳信道增益阈值进行比较,以确定D2D对的双工模式。本发明只使用D2D对的直连链路的信道状态信息,既包括路径损耗又包括快衰落,但无需干扰链路的信道信息,可在少量信令开销的情况下使更多的D2D链路成功传输数据,大幅提升网络的吞吐量;能够为实际异构蜂窝网络选择双工模式分配资源提供重要参考。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直连链路信道信息的D2D双工模式选择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直连链路信道信息的D2D双工模式选择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D2D(Device to Device,端到端)技术允许距离很近的移动设备之间直接进行通信而不需要基站或核心网的参与,通信资源不足时,DUEs(D2D User Equipments,D2D用户设备)可以复用蜂窝资源来传输数据,极大提升频谱效率,但会对CUEs(Cellular UserEquipments,蜂窝用户)造成同频干扰。全双工技术允许移动用户设备在同一频谱资源上同时发送和接收数据,理论上可以节省一半的传输资源。但是移动用户设备在接收信号的同时,也会收到自己发送的信号,会带来自干扰问题。因此,无论是D2D技术还是全双工技术的引入,都需要合理的优化方案来处理干扰问题。
考虑到D2D技术与全双工技术在提升频谱效率方面的优势与劣势,可以将D2D技术与全双工技术均引入到蜂窝网络中,因为DUEs通信距离短,所需发射功率小,所以工作在全双工模式下的DUEs自干扰功率水平较低,更有利于提升系统容量与频谱效率。然而,两种技术的结合使得网络中的干扰情况变得更加复杂。每个工作在全双工模式下的D2D对涉及的两个DUEs都是发送端,而工作在半双工模式下的D2D对仅有一个发送端,显然全双工D2D对给其他DUEs造成的干扰更大。若所有移动设备都工作在全双工模式,网络性能可能会恶化。因此,为了减少通信中断与提升网络吞吐量,需要为DUEs选择合适的双工模式。
基于完全信道信息的D2D双工模式方案,需要大量的信令开销基站才能获得每条链路的信道信息,加上复杂多变的信道条件,在实际中的通信系统中难以真正实施,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其中包括根据DUEs与CUEs之间的干扰距离选择、根据DUEs的通信距离选择等。但是这些基于距离的方案只考虑了基于距离的路径损耗,都忽略了快衰落的影响,不符合实际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直连链路信道信息的D2D双工模式选择方法及系统,以在蜂窝异构网络下,在减少信令开销的同时最大化网络吞吐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直连链路信道信息的D2D双工模式选择方法,应用于蜂窝异构网络,该D2D双工模式选择方法包括:
获取D2D对的直连链路的信道状态信息;其中,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包括基于传输距离的路径损耗和基于多径传输的快衰落;
在最大化网络吞吐量的条件约束下,确定第一最佳信道增益阈值和第二最佳信道增益阈值;其中,第一最佳信道增益阈值不小于第二最佳信道增益阈值;
将D2D对中的前向链路和后向链路的信道增益与所述第一最佳信道增益阈值及第二最佳信道增益阈值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确定D2D对的双工模式。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比较结果确定D2D对的双工模式,包括:
当D2D对中的前向链路与后向链路的信道增益均不小于所述第一最佳信道增益阈值时,选择当前D2D对的双工模式为全双工模式;
当D2D对中的前向链路与后向链路中至少有一条链路的信道增益小于所述第一最佳信道增益阈值且至少有一条链路的信道增益不小于所述第二最佳信道增益阈值时,选择当前D2D对的双工模式为半双工模式;
当D2D对中的前向链路与后向链路的信道增益均小于所述第二最佳信道增益阈值时,不为当前D2D对分配频谱资源。
进一步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网络中的自干扰信道建模为莱斯信道,其余信道建模为瑞利信道。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最佳信道增益阈值Gf,k的表达式如下: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021
其中,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022
K表示D2D用户设备自干扰信道的强直径与散射路径的能量之比,λ表示服从泊松点过程的D2D对的密度,dk表示通信距离,α表示路径损耗指数,βd表示D2D通信的信干噪比SINR阈值,η表示自干扰消除系数。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最佳信道增益阈值Gac,k的表达式如下: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031
其中,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032
λ表示服从泊松点过程的D2D对的密度,dk表示通信距离,α表示路径损耗指数,βd表示D2D通信的SINR阈值。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基于直连链路信道信息的D2D双工模式选择系统,应用于蜂窝异构网络,该D2D双工模式选择系统包括:
通道信息获取模块,用于获取D2D对的直连链路的信道状态信息;其中,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包括基于传输距离的路径损耗和基于多径传输的快衰落;
最佳信道增益阈值确定模块,用于在最大化网络吞吐量的条件约束下,确定第一最佳信道增益阈值和第二最佳信道增益阈值;其中,所述第一最佳信道增益阈值不小于所述第二最佳信道增益阈值;
双工模式选择模块,用于将D2D对中的前向链路和后向链路的信道增益与所述第一最佳信道增益阈值及第二最佳信道增益阈值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确定D2D对的双工模式。
进一步地,所述双工模式选择模块具体用于:
当D2D对中的前向链路与后向链路的信道增益均不小于所述第一最佳信道增益阈值时,选择当前D2D对的双工模式为全双工模式;
当D2D对中的前向链路与后向链路中至少有一条链路的信道增益小于所述第一最佳信道增益阈值且至少有一条链路的信道增益不小于所述第二最佳信道增益阈值时,选择当前D2D对的双工模式为半双工模式;
当D2D对中的前向链路与后向链路的信道增益均小于所述第二最佳信道增益阈值时,不为当前D2D对分配频谱资源。
进一步地,所述系统还包括信道建模模块,所述信道建模模块用于将网络中的自干扰信道建模为莱斯信道,其余信道建模为瑞利信道。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最佳信道增益阈值Gf,k的表达式如下: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041
其中,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042
K表示D2D用户设备自干扰信道的强直径与散射路径的能量之比,λ表示服从泊松点过程的D2D对的密度,dk表示通信距离,α表示路径损耗指数,βd表示D2D通信的信干噪比SINR阈值,η表示自干扰消除系数。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最佳信道增益阈值Gac,k的表达式如下: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043
其中,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044
λ表示服从泊松点过程的D2D对的密度,dk表示通信距离,α表示路径损耗指数,βd表示D2D通信的SINR阈值。
再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其中,存储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所述指令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上述方法。
又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所述指令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上述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本发明将自干扰信道建模为莱斯信道,仅利用D2D直连链路的信道状态信息,信令开销小;并推导出了DUEs两个最小信道增益阈值的闭式解,基于闭式解提出了DUEs的双工模式选择方案,从而可以在减少信令开销的同时最大化网络吞吐量,能够给实际异构蜂窝网络选择双工模式分配资源提供重要参考。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直连链路信道信息的D2D双工模式选择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系统模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在不同的K值下,网络吞吐量随着DUEs的SINR阈值变化的仿真曲线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在不同的DUEs密度下,网络吞吐量随着自干扰消除系数变化的仿真曲线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第一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直连链路信道信息的D2D双工模式选择方法,应用于蜂窝异构网络,该方法可以由电子设备实现,该电子设备可以是D2D终端或者基站。该方法的执行流程如图1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S101,获取D2D对的直连链路的信道状态信息;
S102,在最大化网络吞吐量的条件约束下,确定第一最佳信道增益阈值和第二最佳信道增益阈值;
S103,将D2D对中的前向链路和后向链路的信道增益与第一最佳信道增益阈值及第二最佳信道增益阈值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确定D2D对的双工模式。
其中,本实施例只使用D2D对的直连链路的信道状态信息,既包括路径损耗又包括快衰落,但无需干扰链路的信道信息,可在少量信令开销的情况下使更多的D2D链路成功传输数据,大幅提升网络的吞吐量。
本实施例假设所有上行正交资源都被分配给CUEs,CUEs之间不存在干扰,DUEs只能通过复用CUEs已经占用的蜂窝资源进行通信。在只知道D2D对的直连信道的状态信息的情况下,为复用同一资源的D2D对选择合适的双工模式,使更多的D2D链路成功传输数据以提升网络的吞吐量,系统如图2所示。
由于CUEs使用的频谱资源相互正交,为了简化分析,可以只研究单个子信道的利用情况。本实施例不考虑小区间干扰,一个CUE与多个DUEs共用同一个子信道,每个移动用户设备配置一根发送天线和一根接收天线。为了区分,将一个D2D对涉及的两个DUEs分别称为f-DUE(forward-DUE,前向DUE)与r-DUE(reverse-DUE),f-DUE作为发射端的链路称为前向链路,否则为后向链路。不失一般性,一个CUE在以基站为原点、半径为R的圆形小区内均匀分布,该CUE与基站均工作在半双工模式。D2D对在整个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0611
平面内服从密度为λ的泊松点过程,D2D对可以工作在半双工模式或者全双工模式。
本实施例除了基于传输距离的路径损耗之外还考虑了基于多径传输的快衰落。现有研究一般将快衰落信道假设为瑞利信道,但是由于DUEs的发送天线与接收天线相隔很近,存在强直径,所以本实施例假设DUEs的自干扰信道是莱斯信道,强直径与散射路径能量之比为K,其余信道则是瑞利信道。用f-DUEk和r-DUEk表示第k个D2D对的f-DUE与r-DUE,用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061
分别表示l-DUEi到m-DUEj、CUE到l-DUEk、l-DUEk到基站的快衰落信道增益,上标l,m∈{f,r},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062
分别表示f-DUEk与r-DUEk的自干扰信道增益,用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063
分别表示l-DUEi到m-DUEj、CUE到l-DUEk的距离。为了简化,令通信距离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064
用α表示路径损耗指数,则l-DUEi到m-DUEj的信道增益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065
CUE和DUEs的传输功率分别用常数Pc和Pd表示,用σ2表示噪声功率,用βd表示D2D通信的SINR阈值。
基于上述,当D2D对工作在半双工模式时,不妨假设发送端为f-DUEk,则r-DUEk的接收SINR(Signal to Interference and Noise Ratio,信干噪比)为: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066
公式(1)中,来自于半双工D2D对的干扰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067
来自于全双工D2D对的干扰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068
当D2D对工作在全双工模式时,若用η表示主动消除技术的自干扰消除系数,以r-DUEk为例,SINR为: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069
推导出全双工阈值Gf,k与激活阈值Gac,k分别为: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0610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071
其中,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072
基于直连信道信息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073
第k个D2D对的双工模式选择方案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074
其中,Gf,k即为上述的第一最佳信道增益阈值,Gac,k即为上述的第二最佳信道增益阈值,Gf,k≥Gac,k。当D2D对中的前向链路与后向链路的信道增益均不小于Gf,k时,选择当前D2D对的双工模式为全双工模式;当D2D对中的前向链路与后向链路中至少有一条链路的信道增益小于Gf,k且至少有一条链路的信道增益不小于Gac,k时,选择当前D2D对的双工模式为半双工模式;当D2D对中的前向链路与后向链路的信道增益均小于Gac,k时,不为当前D2D对分配频谱资源。
下面,对本实施例中的Gf,k和Gac,k的推导过程进行详细说明:
除自干扰信道外,所有信道增益服从瑞利分布,所以f-DUEk满足全双工模式条件的概率为: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075
同理,r-DUEk满足全双工模式条件的概率为: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076
则第k个D2D对选择全双工模式的概率为: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077
选择半双工模式的概率为: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078
其中,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079
是第k个D2D对的激活概率,由Ph,k的非负性知Pf,kPac,k。其次,基于现有技术可以得到半双工DUEs的成功传输概率为: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081
在式(8)的基础上考虑自干扰,进一步推导出全双工模式下DUEs的成功传输概率为: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082
其中,λHD=λE(Ph,k)为半双工D2D对的密度,λFD=λE(Pf,k)为全双工D2D对的密度,E(Ph,k)与E(Pf,k)分别为D2D对选择半双工模式与全双工模式的平均概率。成功传输的D2D链路数目为: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083
其中,Nk是第k个D2D对的成功传输链路数目,D2D通信的吞吐量定义为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084
可见最大化网络吞吐量实际上是最大化E(Nk)。为了简化分析,将该问题转化为在给定通信距离dk的情况下,最大化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085
并用典型用户设备的发送概率(Ph,k、Pf,k)替代平均发送概率(E(Ph,k)、E(Pf,k))。结合式(6)(7)(8)(9)(10)可以得到转化后的优化目标为: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086
其中,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087
然后固定Pac,k,研究Pf,k的最佳值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088
与Pac,k的关系。给定Pac,k∈[0,1],已知Pf,k∈[0,Pac,k],推导出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0931
关于Pf,k的一阶偏导数为: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091
由η∈[0,+∞]可以得到A∈[-1,1]。当A=0时,考虑到B>0,C>0,所以一阶导数恒小于0,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092
当A≠0时,一阶导数的唯一零点为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093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094
关于Pf,k有唯一零点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095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096
A∈[-1,0)时,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097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098
的极小值点,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099
所以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0910
A∈(0,1]时,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0911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0912
的极大值点。若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0913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0914
所以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0915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0916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0917
所以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0918
综上所述,当给定Pac,k∈[0,1]时,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0919
与Pac,k的关系可以归纳如下: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0920
接下来讨论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0921
的取值。
当A∈[-1,0]时,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0922
所以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0923
一阶导数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0924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0925
当A∈(0,1]时,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0926
由于Pac,k∈[0,1],所以需分多种情况讨论。
1)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0927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0928
由式(13)知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0929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0930
关于Pac,k的一阶导数为0可得极大值点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101
由A∈(0,1]可知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102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103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104
2)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105
将区间[0,1]划分为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106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107
在区间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108
上,由情况1可知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109
在区间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1010
上,由式(13)知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1011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1012
关于Pac,k递减,所以第二区间上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1013
由于第一区间的右端点也属于第二区间,所以情况2中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1014
3)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1015
将区间[0,1]划分为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1016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1017
由上文可知,第一区间的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1018
在右端点处取得,即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1019
在第二区间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1020
上,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1021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1022
令一阶导数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1023
为0可得到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1024
由于第一区间右端点也属于第二区间,所以情况3中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1025
综上所述,最佳阈值的取值情况可以归纳为下面两个式子。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1026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1027
将式(15)代入式(6)可得选择全双工模式的最佳信道增益阈值为: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111
将上式与式(14)代入公式(7)可得激活的最佳信道增益阈值为:
Figure BDA0002626121740000112
从图3可以看出,当K=-∞时,自干扰信道是瑞利信道,与莱斯信道的仿真结果有略微不同。从图3与图4均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基于直连链路信道信息的D2D双工模式选择方法可以优化网络吞吐量。
综上,本实施例的基于直连链路信道信息的D2D双工模式选择方法在将自干扰信道建模为莱斯信道的基础上,仅利用D2D直连链路的信道状态信息,信令开销小;并推导出了DUEs两个最小信道增益阈值的闭式解,然后基于闭式解提出了DUEs的双工模式选择方案,从而可以在减少信令开销的同时最大化网络吞吐量,能够给实际异构蜂窝网络选择双工模式分配资源提供重要参考。
第二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直连链路信道信息的D2D双工模式选择系统,应用于蜂窝异构网络,该D2D双工模式选择系统包括以下模块:
通道信息获取模块,用于获取D2D对的直连链路的信道状态信息;其中,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包括基于传输距离的路径损耗和基于多径传输的快衰落;
最佳信道增益阈值确定模块,用于在最大化网络吞吐量的条件约束下,确定第一最佳信道增益阈值和第二最佳信道增益阈值;其中,所述第一最佳信道增益阈值不小于所述第二最佳信道增益阈值;
双工模式选择模块,用于将D2D对中的前向链路和后向链路的信道增益与所述第一最佳信道增益阈值及第二最佳信道增益阈值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确定D2D对的双工模式。
本实施例的基于直连链路信道信息的D2D双工模式选择系统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基于直连链路信道信息的D2D双工模式选择方法相对应;其中,本实施例的基于直连链路信道信息的D2D双工模式选择系统中的各功能模块所实现的功能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基于直连链路信道信息的D2D双工模式选择方法中的各流程步骤一一对应;故,在此不再赘述。
第三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其中,存储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所述指令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第一实施例的方法。
该电子设备可因配置或性能不同而产生比较大的差异,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s,CPU)和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存储器,其中,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所述指令由所述处理器加载并执行。
第四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所述指令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方法。其中,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CD-ROM、磁带、软盘和光数据存储设备等。其内存储的指令可由终端中的处理器加载并执行。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可提供为方法、装置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实施例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实施例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实施例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终端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终端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终端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终端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终端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终端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终端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述是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但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一旦得知了本发明的基本创造性概念,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实施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Claims (10)

1.一种基于直连链路信道信息的D2D双工模式选择方法,应用于蜂窝异构网络,其特征在于,所述D2D双工模式选择方法包括:
获取D2D对的直连链路的信道状态信息;其中,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包括基于传输距离的路径损耗和基于多径传输的快衰落;
在最大化网络吞吐量的条件约束下,确定第一最佳信道增益阈值和第二最佳信道增益阈值;其中,第一最佳信道增益阈值不小于第二最佳信道增益阈值;
将D2D对中的前向链路和后向链路的信道增益与所述第一最佳信道增益阈值及第二最佳信道增益阈值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确定D2D对的双工模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直连链路信道信息的D2D双工模式选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比较结果确定D2D对的双工模式,包括:
当D2D对中的前向链路与后向链路的信道增益均不小于所述第一最佳信道增益阈值时,选择当前D2D对的双工模式为全双工模式;
当D2D对中的前向链路与后向链路中至少有一条链路的信道增益小于所述第一最佳信道增益阈值且至少有一条链路的信道增益不小于所述第二最佳信道增益阈值时,选择当前D2D对的双工模式为半双工模式;
当D2D对中的前向链路与后向链路的信道增益均小于所述第二最佳信道增益阈值时,不为当前D2D对分配频谱资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直连链路信道信息的D2D双工模式选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网络中的自干扰信道建模为莱斯信道,其余信道建模为瑞利信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直连链路信道信息的D2D双工模式选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最佳信道增益阈值Gf,k的表达式如下:
Figure FDA0002626121730000011
其中,
Figure FDA0002626121730000012
K表示D2D用户设备自干扰信道的强直径与散射路径的能量之比,λ表示服从泊松点过程的D2D对的密度,dk表示通信距离,α表示路径损耗指数,βd表示D2D通信的信干噪比SINR阈值,η表示自干扰消除系数。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直连链路信道信息的D2D双工模式选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最佳信道增益阈值Gac,k的表达式如下:
Figure FDA0002626121730000021
其中,
Figure FDA0002626121730000022
λ表示服从泊松点过程的D2D对的密度,dk表示通信距离,α表示路径损耗指数,βd表示D2D通信的SINR阈值。
6.一种基于直连链路信道信息的D2D双工模式选择系统,应用于蜂窝异构网络,其特征在于,所述D2D双工模式选择系统包括:
通道信息获取模块,用于获取D2D对的直连链路的信道状态信息;其中,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包括基于传输距离的路径损耗和基于多径传输的快衰落;
最佳信道增益阈值确定模块,用于在最大化网络吞吐量的条件约束下,确定第一最佳信道增益阈值和第二最佳信道增益阈值;其中,所述第一最佳信道增益阈值不小于所述第二最佳信道增益阈值;
双工模式选择模块,用于将D2D对中的前向链路和后向链路的信道增益与所述第一最佳信道增益阈值及第二最佳信道增益阈值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确定D2D对的双工模式。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直连链路信道信息的D2D双工模式选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工模式选择模块具体用于:
当D2D对中的前向链路与后向链路的信道增益均不小于所述第一最佳信道增益阈值时,选择当前D2D对的双工模式为全双工模式;
当D2D对中的前向链路与后向链路中至少有一条链路的信道增益小于所述第一最佳信道增益阈值且至少有一条链路的信道增益不小于所述第二最佳信道增益阈值时,选择当前D2D对的双工模式为半双工模式;
当D2D对中的前向链路与后向链路的信道增益均小于所述第二最佳信道增益阈值时,不为当前D2D对分配频谱资源。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直连链路信道信息的D2D双工模式选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信道建模模块,所述信道建模模块用于将网络中的自干扰信道建模为莱斯信道,其余信道建模为瑞利信道。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于直连链路信道信息的D2D双工模式选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最佳信道增益阈值Gf,k的表达式如下:
其中,
Figure FDA0002626121730000032
K表示D2D用户设备自干扰信道的强直径与散射路径的能量之比,λ表示服从泊松点过程的D2D对的密度,dk表示通信距离,α表示路径损耗指数,βd表示D2D通信的信干噪比SINR阈值,η表示自干扰消除系数。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于直连链路信道信息的D2D双工模式选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最佳信道增益阈值Gac,k的表达式如下:
Figure FDA0002626121730000033
其中,
Figure FDA0002626121730000034
λ表示服从泊松点过程的D2D对的密度,dk表示通信距离,α表示路径损耗指数,βd表示D2D通信的SINR阈值。
CN202010797278.1A 2020-08-10 2020-08-10 一种基于直连链路信道信息的d2d双工模式选择方法及系统 Pending CN11198886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97278.1A CN111988866A (zh) 2020-08-10 2020-08-10 一种基于直连链路信道信息的d2d双工模式选择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97278.1A CN111988866A (zh) 2020-08-10 2020-08-10 一种基于直连链路信道信息的d2d双工模式选择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88866A true CN111988866A (zh) 2020-11-24

Family

ID=734454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97278.1A Pending CN111988866A (zh) 2020-08-10 2020-08-10 一种基于直连链路信道信息的d2d双工模式选择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988866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87994A1 (en) * 2021-03-08 2022-09-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Sl and ul full-duplex determination in resource allocation mode 1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199985A1 (en) * 2010-02-12 2011-08-18 Zhijun Cai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tra-cell frequency reuse in a relay network
EP2582181A1 (en) * 2011-10-14 2013-04-17 Mitsubishi Electric R&D Centre Europe B.V. Method for reducing a time period to collect data from nodes of a wireless mesh communications network
US20140269338A1 (en) * 2013-03-15 2014-09-18 Motorola Mobility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WO2015137685A1 (ko) * 2014-03-11 2015-09-17 엘지전자(주) 단말간 직접 통신을 지원하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자원을 할당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CN106255133A (zh) * 2016-08-05 2016-12-21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全双工双向中继d2d网络的能量效率优化方法
WO2017196244A1 (en) * 2016-05-13 2017-11-16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User equipment procedures to control uplink beamforming
CN108391317A (zh) * 2018-04-03 2018-08-10 吉林大学 一种蜂窝网络中d2d通信的资源分配方法及系统
CN108718446A (zh) * 2018-05-22 2018-10-30 吉林大学 Lte-a网络中d2d模式选择与资源分配方法
CN109714737A (zh) * 2019-02-21 2019-05-03 江苏大学 一种具有全双工基站蜂窝网络的d2d隐蔽通信系统及其通信方法
WO2019151915A1 (en) * 2018-02-02 2019-08-08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Wireless node for receiving a wireless signal and method thereof
CN110166987A (zh) * 2019-04-29 2019-08-23 东南大学 一种保障蜂窝移动通信系统QoS的D2D通信能效最优化方法
CN110225578A (zh) * 2019-05-30 2019-09-10 华南师范大学 一种基于图着色的d2d资源分配的方法
WO2020004910A1 (ko) * 2018-06-25 2020-01-0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피드백 신호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단말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199985A1 (en) * 2010-02-12 2011-08-18 Zhijun Cai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tra-cell frequency reuse in a relay network
EP2582181A1 (en) * 2011-10-14 2013-04-17 Mitsubishi Electric R&D Centre Europe B.V. Method for reducing a time period to collect data from nodes of a wireless mesh communications network
US20140269338A1 (en) * 2013-03-15 2014-09-18 Motorola Mobility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CN105122932A (zh) * 2013-03-15 2015-12-02 摩托罗拉移动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设备到设备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WO2015137685A1 (ko) * 2014-03-11 2015-09-17 엘지전자(주) 단말간 직접 통신을 지원하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자원을 할당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WO2017196244A1 (en) * 2016-05-13 2017-11-16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User equipment procedures to control uplink beamforming
CN106255133A (zh) * 2016-08-05 2016-12-21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全双工双向中继d2d网络的能量效率优化方法
WO2019151915A1 (en) * 2018-02-02 2019-08-08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Wireless node for receiving a wireless signal and method thereof
CN108391317A (zh) * 2018-04-03 2018-08-10 吉林大学 一种蜂窝网络中d2d通信的资源分配方法及系统
CN108718446A (zh) * 2018-05-22 2018-10-30 吉林大学 Lte-a网络中d2d模式选择与资源分配方法
WO2020004910A1 (ko) * 2018-06-25 2020-01-0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피드백 신호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단말
CN109714737A (zh) * 2019-02-21 2019-05-03 江苏大学 一种具有全双工基站蜂窝网络的d2d隐蔽通信系统及其通信方法
CN110166987A (zh) * 2019-04-29 2019-08-23 东南大学 一种保障蜂窝移动通信系统QoS的D2D通信能效最优化方法
CN110225578A (zh) * 2019-05-30 2019-09-10 华南师范大学 一种基于图着色的d2d资源分配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C. XU ET AL.: "Sixty Years of Coherent Versus Non-Coherent Tradeoffs and the Road From 5G to Wireless Futures", 《IEEE ACCESS》 *
D. D. PENDA, R. WICHMAN, T. CHARALAMBOUS, G. FODOR AND M. JOHANSSON: "A Distributed Mode Selection Scheme for Full-Duplex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
O. A. AMODU, M. OTHMAN, N. K. NOORDIN AND I. AHMAD: "Relay-Assisted D2D Underlay Cellular Network Analysis Using Stochastic Geometry: Overview and Future Directions", 《IEEE ACCESS》 *
P. C. SOFOTASIOS ET AL.: "Full-Duplex Regenerative Relaying and Energy-Efficiency Optimization Over Generalized Asymmetric Fading Channels", 《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张建斌: "关于北电H2D技术改进方案以及理论基础", 《移动通信》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87994A1 (en) * 2021-03-08 2022-09-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Sl and ul full-duplex determination in resource allocation mode 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62950B (zh) 基于noma的d2d通信联合子信道与功率分配方法
WO2022021520A1 (zh) 一种非正交多址接入功率分配方法及系统
CN101938837B (zh) 小区间干扰抑制方法、装置
CN104980389B (zh) 适用非正交多址系统的新用户差异性选择接入方法
CN102769917B (zh) 一种基于组合迭代优化的终端直通系统资源分配方法
CN107343268B (zh) 非正交多播和单播传输波束赋型方法及系统
CN112073974B (zh) 协作终端通信的非授权频谱边缘接入与抗干扰方法及装置
Yu et al.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 strategy based on Nash bargaining for small‐cell networks
Zhang et al. Dynamic user-centric clustering for uplink cooperation in multi-cell wireless networks
CN112469113B (zh) 一种多载波noma系统的资源分配方法及装置
CN111988866A (zh) 一种基于直连链路信道信息的d2d双工模式选择方法及系统
CN110139318B (zh) 一种noma蜂窝异构网络资源分配方法及系统
Altin et al. Novel OMA and hybrid NOMA schemes for MEC offloading
CN104168595A (zh) 一种多点协作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Kim Cooperative overlay cognitive radio NOMA network with channel errors and imperfect SIC
KR101977882B1 (ko) 다중 랜덤 접속 환경에서의 기회적 랜덤 접속 장치 및 방법
Yang et al. Analysis of underlaid D2D-enhanced cellular networks: interference management and proportional fair scheduler
CN107426808B (zh) 一种非正交多址技术中对下行链路中各用户的功率分配方法
Mankar et al. Meta distribution for downlink NOMA in cellular networks with 3GPP-inspired user ranking
CN110300412B (zh) 基于博弈论的非正交认知无线电网络中资源分配方法
CN111132312B (zh) 一种资源分配方法和装置
CN102571312B (zh) 一种基于子载波合并的多播资源调度方法
Lin et al. The research of power allocation algorithm with lower computational complexity for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CN106209335B (zh) 一种用于d2d通信系统的导频复用方法
Zhang et al. Cooperation resource efficient user-centric clustering for QoS provisioning in uplink CoMP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