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53203B - 负电压产生电路 - Google Patents

负电压产生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53203B
CN111953203B CN201911153780.2A CN201911153780A CN111953203B CN 111953203 B CN111953203 B CN 111953203B CN 201911153780 A CN201911153780 A CN 201911153780A CN 111953203 B CN111953203 B CN 11195320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oltage
circuit
switch
node
clock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15378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53203A (zh
Inventor
赵炳学
白铉
金正勳
金率雅
林钟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Electro Mecha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Electro Mecha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Electro Mecha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Electro Mechan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9532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532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532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532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0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0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resistors or capacitors, e.g. potential divider
    • H02M3/0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resistors or capacitors, e.g. potential divider using capacitors charged and discharged alternately by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e.g. charge pump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FSYSTEMS FOR REGULAT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VARIABLES
    • G05F3/00Non-retroactive systems for regulating electric variables by using an uncontrolled element, or an uncontrolled combination of elements, such element or such combination having self-regulating properties
    • G05F3/02Regulating voltage or current
    • G05F3/08Regulating voltage or current wherein the variable is dc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0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0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resistors or capacitors, e.g. potential divider
    • H02M3/0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resistors or capacitors, e.g. potential divider using capacitors charged and discharged alternately by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e.g. charge pumps
    • H02M3/071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resistors or capacitors, e.g. potential divider using capacitors charged and discharged alternately by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e.g. charge pumps adapted to generate a negative voltage output from a positive voltage sour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负电压产生电路,所述负电压产生电路包括:时钟产生电路,被配置为产生第一时钟信号;第一电压控制电路,被配置为基于电源电压的大小改变第一电阻值,并且还被配置为基于改变的所述第一电阻值控制第一充电节点处的电压的大小;以及第一电荷泵电路,被配置为在充电模式下基于所述第一时钟信号针对由所述第一电压控制电路控制的电压进行充电,并且还被配置为将通过所述充电步骤产生的第一电压输出为第一负电压。

Description

负电压产生电路
本申请要求于2019年5月15日在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第10-2019-0057119号韩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的权益,该韩国专利申请的全部公开内容出于所有目的通过引用被包含于此。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不具有低压差(LDO)稳压器的负电压产生电路。
背景技术
通常,功率放大器模块(PAM)可包括多个开关、滤波器和功率放大器(PA)以支持各种频带。例如,通过PA放大的信号可通过频带选择开关(BSSW)、滤波器和天线开关模块(ASM)传输到天线。
频带选择开关(BSSW)和天线开关模块(ASM)可包括射频(RF)开关以选择期望的频带。
通常,RF开关可使用负电压VNEG(例如,-VDD)以显著减小由多个路径中的除了接通状态路径之外的断开状态路径导致的影响。例如,负电压VNEG施加到RF开关中的设置在断开状态路径上的开关晶体管的栅极和主体以改善开关特性。因此,为了使用负电压VNEG,可能需要被配置为产生负电压VNEG的负电压发生器。
作为示例,为了产生负电压,典型的负电压发生器可包括产生参考电压的带隙参考(BGR)电路、接收VBAT电压(3V到5V)和参考电压以产生稳定电压(VLDO)(例如,2.5V)的低压差(LDO)稳压器、产生时钟的振荡器(OSC)以及利用时钟执行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以产生负电压(-VLDO)(例如,-2.5V)的电荷泵(CP)。
负电压(VNEG)可影响谐波性能和开关的击穿。例如,当负电压(VNEG)太低时,在开关中使用的场效应晶体管(FET)可能被击穿。当负电压(VNEG)太高时,FET可能无法进入截止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产生漏电流以使插入损耗性能劣化。
因此,不管电池电压(VBAT)(3V到5V)的变化,负电压(VNEG)应当在设计者期望的预定范围内。作为示例,当电池电压(VBAT)(3V到5V)直接用作电荷泵的输入电压时,可产生-5V到-3V的负电压(VNEG)。由于-5V到-3V的负电压(VNEG)在期望的范围之外,因此利用BGR电路和LDO稳压器来使输入电压保持恒定。
在这样的典型的负电压发生器中,振荡器(OSC)和电荷泵(CP)的物理尺寸可被设计为小尺寸。然而,由于BGR电路和LDO稳压器占据相对大的面积,因此它们可能阻碍负电压发生器的小型化。
发明内容
提供本发明内容以按照简化的形式介绍所选择的构思,并在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中进一步描述这些构思。本发明内容既不意在明确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的关键特征或必要特征,也不意在用作帮助确定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的范围。
在一个总体方面,一种负电压产生电路包括:时钟产生电路,被配置为产生第一时钟信号;第一电压控制电路,被配置为基于电源电压的大小改变第一电阻值,并且还被配置为基于改变的所述第一电阻值控制第一充电节点处的电压的大小;以及第一电荷泵电路,被配置为在充电模式下基于所述第一时钟信号针对由所述第一电压控制电路控制的电压进行充电,并且还被配置为将通过所述充电步骤产生的第一电压输出为第一负电压。
所述第一电压控制电路可包括:第一检测电路,被配置为检测所述电源电压的所述大小并输出第一检测电压;以及第一电压调节电路,被配置为基于所述第一检测电压改变所述第一电阻值,并且还被配置为基于改变的所述第一电阻值调节所述第一充电节点处的所述电压的所述大小。
所述负电压产生电路还可包括:输出电路,可连接在所述第一电荷泵电路的输出端子与地之间,其中,所述输出电路可被配置为使所述第一负电压稳定。
所述第一检测电路可包括串联连接在所述电源电压的端子与地之间的第一电阻器和第二电阻器,并且所述第一检测电路可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电阻器与所述第二电阻器之间的第一连接节点处输出所述第一检测电压。
所述第一电压调节电路可包括:第一固定电阻电路和第一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电源电压的所述端子与所述第一充电节点之间;以及第一可变电阻电路,连接在所述第一充电节点与地之间,其中,所述第一可变电阻电路可被配置为具有基于所述第一检测电压的大小而改变的所述第一电阻值。
所述第一电压调节电路可包括:第一可变电阻电路和第一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电源电压的所述端子与所述第一充电节点之间;以及第一固定电阻电路,连接在所述第一充电节点与地之间,并且其中,所述第一可变电阻电路可被配置为具有基于所述第一检测电压的大小而改变的所述第一电阻值。
所述第一电荷泵电路可包括:所述第一开关,连接在所述第一固定电阻电路与所述第一充电节点之间;第一电容器,连接在所述第一充电节点与第一输出节点之间;第二开关,连接在所述第一输出节点与地之间;第三开关,连接在所述第一输出节点与输出端子之间;以及第四开关,连接在所述第一充电节点与地之间,其中,在所述充电模式下,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一时钟信号而进入接通状态,所述第三开关和所述第四开关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一时钟信号而进入断开状态,并且其中,在放电模式下,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可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一时钟信号而进入断开状态,所述第三开关和所述第四开关可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一时钟信号而进入接通状态。
所述第一电荷泵电路可包括:所述第一开关,连接在所述第一可变电阻电路与所述第一充电节点之间;第一电容器,连接在所述第一充电节点与第一输出节点之间;第二开关,连接在所述第一输出节点与地之间;第三开关,连接在所述第一输出节点与输出端子之间;以及第四开关,连接在所述第一充电节点与地之间,其中,在所述充电模式下,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可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一时钟信号而进入接通状态,所述第三开关和所述第四开关可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一时钟信号而进入断开状态,并且其中,在放电模式下,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可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一时钟信号而进入断开状态,所述第三开关和所述第四开关可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一时钟信号而进入接通状态。
在一个总体方面,一种负电压产生电路包括:时钟产生电路,被配置为输出彼此相位相反的第一时钟信号和第二时钟信号;第一电压控制电路,被配置为基于电源电压的大小改变第一电阻值,并且还被配置为基于改变的所述第一电阻值控制第一充电节点处的电压的大小;第二电压控制电路,被配置为基于所述电源电压的大小改变第二电阻值,并且基于改变的所述第二电阻值控制在第二充电节点处的电压的大小;第一电荷泵电路,被配置为在充电模式下基于所述第一时钟信号针对由所述第一电压控制电路控制的电压进行充电,并且还被配置为在放电模式下基于所述第一时钟信号将通过所述充电步骤产生的第一电压输出为第一负电压;以及第二电荷泵电路,被配置为在充电模式下基于所述第二时钟信号针对由所述第二电压控制电路控制的电压进行充电,并且还被配置为在放电模式下基于所述第二时钟信号将通过所述第二电荷泵电路的所述充电步骤产生的第二电压输出为第二负电压。
所述第一电压控制电路可包括:第一检测电路,被配置为检测电源电压的大小以输出第一检测电压;以及第一电压调节电路,被配置为基于所述第一检测电压改变第一电阻值,并且还被配置为基于改变的所述第一电阻值调节所述第一充电节点处的所述电压的所述大小。
所述第二电压控制电路可包括:第二检测电路,被配置为检测所述电源电压的所述大小并输出第二检测电压;以及第二电压调节电路,被配置为基于所述第二检测电压改变第二电阻值,以基于改变的所述第二电阻值稳定地调节所述第二充电节点处的所述电压的所述大小。
所述负电压产生电路可包括:输出电路,连接在输出端子与地之间以使所述第一负电压和所述第二负电压稳定,其中,所述第一电荷泵电路的输出节点和所述第二电荷泵电路的输出节点连接到所述输出端子。
所述第一检测电路可包括串联连接在所述电源电压的端子与地之间的第一电阻器和第二电阻器,并且所述第一检测电路可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电阻器与所述第二电阻器之间的第一连接节点处输出所述第一检测电压。
所述第二检测电路可包括串联连接在所述电源电压的所述端子与地之间的第三电阻器和第四电阻器,并且所述第二检测电路可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三电阻器与所述第四电阻器之间的第二连接节点处输出所述第二检测电压。
所述第一电压调节电路可包括:第一固定电阻电路和第一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电源电压的所述端子与所述第一充电节点之间;以及第一可变电阻电路,连接在所述第一充电节点与地之间,并且所述第一可变电阻被配置为具有基于所述第一检测电压的大小而改变的所述第一电阻值。
所述第一电压调节电路可包括:第一可变电阻电路和第一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电源电压的所述端子与所述第一充电节点之间;以及第一固定电阻电路,连接在所述第一充电节点与地之间,并且所述第一可变电阻电路被配置为具有基于所述第一检测电压的大小而改变的所述第一电阻值。
所述第一电荷泵电路可包括:所述第一开关,连接在所述第一固定电阻电路与所述第一充电节点之间;第一电容器,连接在所述第一充电节点与第一输出节点之间;第二开关,连接在所述第一输出节点与地之间;第三开关,连接在所述第一输出节点与输出端子之间;第四开关,连接在所述第一充电节点与地之间,其中,在所述充电模式下,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可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一时钟信号而进入接通状态,所述第三开关和所述第四开关可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一时钟信号而进入断开状态,并且其中,在所述放电模式下,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一时钟信号而进入断开状态,所述第三开关和所述第四开关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一时钟信号而进入接通状态。
所述第一电荷泵电路可包括:所述第一开关,连接在所述第一可变电阻电路与所述第一充电节点之间;第一电容器,连接在所述第一充电节点与第一输出节点之间;第二开关,连接在所述第一输出节点与地之间;第三开关,连接在所述第一输出节点与输出端子之间;以及第四开关,连接在所述第一充电节点与地之间,其中,在所述充电模式下,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一时钟信号而进入接通状态,所述第三开关和所述第四开关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一时钟信号而进入断开状态,并且其中,在所述放电模式下,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一时钟信号而进入断开状态,所述第三开关和所述第四开关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一时钟信号而进入接通状态。
所述第二电压调节电路可包括:第二固定电阻电路和第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电源电压的所述端子与所述第二充电节点之间;以及第二可变电阻电路,连接在所述第二充电节点与地之间,并且所述第二可变电阻电路被配置为具有基于所述第二检测电压的大小而改变的所述第二电阻值。
所述第二电压调节电路可包括:第二可变电阻电路和第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电源电压的所述端子与所述第二充电节点之间;以及第二固定电阻电路,连接在所述第二充电节点与地之间,并且所述第二可变电阻电路被配置为具有基于所述第二检测电压的大小而改变的所述第二电阻值。
所述第二电荷泵电路可包括:所述第五开关,连接在所述第二固定电阻电路与所述第二充电节点之间;第二电容器,连接在所述第二充电节点与第二输出节点之间;第六开关,连接在所述第二输出节点与地之间;第七开关,连接在所述第二输出节点与输出端子之间;以及第八开关,连接在所述第二充电节点与地之间,其中,在所述充电模式下,所述第五开关和所述第六开关可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二时钟信号而进入接通状态,所述第七开关和所述第八开关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二时钟信号而进入断开状态,并且其中,在所述放电模式下,所述第五开关和所述第六开关可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二时钟信号而进入断开状态,所述第七开关和所述第八开关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二时钟信号而进入接通状态。
所述第二电荷泵电路可包括:所述第五开关,连接在所述第二可变电阻电路与所述第二充电节点之间;第二电容器,连接在所述第二充电节点与第二输出节点之间;第六开关,连接在所述第二输出节点与地之间;第七开关,连接在所述第二输出节点与输出端子之间;以及第八开关,连接在所述第二充电节点与地之间,其中,在所述充电模式下,所述第五开关和所述第六开关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二时钟信号而进入接通状态,所述第七开关和所述第八开关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二时钟信号而进入断开状态,并且其中,在所述放电模式下,所述第五开关和所述第六开关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二时钟信号而进入断开状态,所述第七开关和所述第八开关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二时钟信号而进入接通状态。
在一个总体方面,一种负电压产生电路包括:时钟产生电路,被配置为产生时钟信号;电压控制电路,被配置为基于电池电压的大小改变电阻值,并且基于改变的所述电阻值控制充电节点处的电压的大小;以及电荷泵电路,被配置为:在充电模式下基于所述时钟信号针对由所述电压控制电路控制的电压进行充电,并且在放电模式下基于所述时钟信号输出负电压。
通过以下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以及权利要求,其他特征和方面将是显而易见的。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一个或更多个实施例的负电压产生电路的电路图的示例;
图2示出了根据一个或更多个实施例的负电压产生电路的电路图的示例;
图3示出了根据一个或更多个实施例的具有双结构的负电压产生电路的电路图的示例;
图4示出了根据一个或更多个实施例的具有双结构的负电压产生电路的电路图的示例;
图5是示出根据一个或更多个实施例的实现负电压产生电路的示例的电路图;
图6是示出根据一个或更多个实施例的实现负电压产生电路的示例的电路图;
图7是示出根据一个或更多个实施例的应用负电压产生电路的示例的框图;
图8示出了根据一个或更多个实施例的第一时钟信号、第二时钟信号、第一负电压、第二负电压和负电压的波形的示例;以及
图9是示出在电池电压(VBAT)、充电节点电压(Vnch1)和可变电阻值(Rvar)中的波动的示例的曲线图。
在整个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中,除非另外描述或提供,否则相同的附图标记将被理解为指示相同的元件、特征和结构。附图可不按照比例绘制,并且为了清楚、说明和便利起见,可夸大附图中的元件的相对尺寸、比例和描绘。
具体实施方式
提供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帮助读者获得对在此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全面理解。然而,在理解本申请的公开内容之后,在此所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各种改变、修改及等同物将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在此描述的操作的顺序仅仅是示例,并且不限于在此阐述的顺序,而是除了必须按照特定顺序发生的操作之外,可做出在理解本申请的公开内容之后将显而易见的改变。此外,为了提高清楚性和简洁性,可省略已知的特征的描述。
在此描述的特征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实施,并且将不被解释为局限于在此描述的示例。更切确地说,已经提供在此描述的示例,仅仅为了示出在理解本申请的公开内容之后将显而易见的实现在此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许多可行方式中的一些可行方式。
尽管在此可使用诸如“第一”、“第二”和“第三”的术语来描述各种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但是这些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将不受这些术语限制。更确切地说,这些术语仅用来将一个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与另一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区分开。因此,在不脱离示例的教导的情况下,在此描述的示例中所称的第一构件、第一组件、第一区域、第一层或第一部分也可被称为第二构件、第二组件、第二区域、第二层或第二部分。
在此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各种示例,并且将不用于限制本公开。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含”、“包括”和“具有”列举存在所陈述的特征、数量、操作、构件、元件和/或它们的组合,但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更多个其他特征、数量、操作、构件、元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定义,否则在此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公开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理解本公开之后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的含义。除非在此明确定义,否则术语(诸如在通用词典中定义的术语)将被解释为具有与其在相关领域和本公开的上下文中的含义一致的含义,并且不被解释为理想化的或过于形式化的意义。
图1示出了根据一个或更多个实施例的负电压产生电路的电路图的示例,图2示出了根据一个或更多个实施例的负电压产生电路的电路图的示例。
参照图1和图2,负电压产生电路中可包括时钟产生电路100、第一电压控制电路200A、第一电荷泵电路410和输出电路500。
时钟产生电路100可产生高电平和低电平可以以恒定周期重复的第一时钟信号CK。在此,注意的是,关于示例或实施例的术语“可”的使用(例如,关于示例或实施例可包括或实现什么)意味着存在包括或实现这样的特征的至少一个示例或实施例,而所有示例和实施例不限于此。
第一电压控制电路200A可基于电源电压(或电池电压)VBAT的大小改变第一电阻值,并且可基于改变的第一电阻值来控制第一充电节点Nch1处的电压的大小。例如,电源电压VBAT可以是电池电压。通常,电池电压可波动(例如,在从3V到5V的电压范围内波动)。
第一电荷泵电路410可根据第一时钟信号CK在充电模式下针对由第一电压控制电路200A控制的电压进行充电并且可根据第一时钟信号CK在放电模式下将通过充电产生的第一电压输出为第一负电压VNEG1。
输出电路500可连接在第一电荷泵电路410的输出端子与地之间以使第一负电压VNEG1稳定。
例如,第一电压控制电路200A可包括第一检测电路210和第一电压调节电路310。
第一检测电路210可检测电源电压VBAT的大小以输出第一检测电压Vd1。
第一电压调节电路310可基于第一检测电压Vd1改变第一电阻值,并且可基于改变的第一电阻值来调节第一充电节点Nch1处的电压的大小。
作为示例,第一检测电路210可包括串联连接在电源电压VBAT的端子与地之间的第一电阻器R11和第二电阻器R12,并且可在第一电阻器R11与第二电阻器R12之间的第一连接节点N1处供应第一检测电压Vd1。
作为示例,参照图1,第一电压调节电路310可包括第一固定电阻电路FR10、第一开关S11和第一可变电阻电路VR10。第一固定电阻电路FR10和第一开关S11可串联连接在电源电压VBAT的端子与第一充电节点Nch1之间。第一可变电阻电路VR10可连接在第一充电节点Nch1与地之间,并且可具有根据第一检测电压Vd1的大小而改变的第一电阻值。
作为示例,第一固定电阻电路FR10可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固定电阻器FR11。第一可变电阻电路VR10可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固定电阻器FR12和至少一个第一可变电阻元件VR11。
作为示例,参照图2,第一电压调节电路310可包括第一可变电阻电路VR10、第一开关S11和第一固定电阻电路FR10。第一可变电阻电路VR10和第一开关S11可串联连接在电源电压VBAT的端子与第一充电节点Nch1之间。第一固定电阻电路FR10可连接在第一充电节点Nch1与地之间。第一可变电阻电路VR10可具有可根据第一检测电压Vd1的大小而改变的第一电阻值。
作为示例,第一可变电阻电路VR10还可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固定电阻器FR11和至少一个第一可变电阻元件VR11。第一固定电阻电路FR10可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固定电阻器FR12。
参照图1和图2,例如,第一电荷泵电路410可包括第一电容器C11、第一开关S11、第二开关S12、第三开关S13和第四开关S14。
如图1所示,第一开关S11可连接在第一固定电阻电路FR10与第一充电节点Nch1之间。可选地,如图2所示,第一开关S11可连接在第一可变电阻电路VR10与第一充电节点Nch1之间。
第一电容器C11可连接在第一充电节点Nch1与第一输出节点No1之间。第二开关S12可连接在第一输出节点No1与地之间。第三开关S13可连接在第一输出节点No1与输出端子OUT之间。第四开关S14可连接在第一充电节点Nch1与地之间。
在这样的示例中,操作示例如下。在充电模式下,响应于时钟产生电路100的第一时钟信号CK,第一开关S11和第二开关S12可进入接通状态,第三开关S13和第四开关S14可进入断开状态。在放电模式下,响应于时钟产生电路100的第一时钟信号CK,第一开关S11和第二开关S12可进入断开状态,第三开关S13和第四开关S14可进入接通状态。
在本公开的各个附图中,对于具有相同附图标记和相同功能的组件可能省略不必要的重复描述,并且将仅描述它们之间的差异。
图3示出了具有双结构的负电压产生电路的电路图的示例,图4示出了具有双结构的负电压产生电路的电路图的示例。
参照图3和图4,根据示例的具有双结构的负电压产生电路可包括时钟产生电路100、第一电压控制电路200A、第二电压控制电路200B、第一电荷泵电路410、第二电荷泵电路420和输出电路500。
时钟产生电路100可产生第一时钟信号CK和第二时钟信号CKB。第一时钟信号CK可以是高电平和低电平以恒定周期重复的信号,第二时钟信号CKB是具有与第一时钟信号CK的相位相反的相位的信号。
第一电压控制电路200A可基于电源电压VBAT的大小改变第一电阻值,并且可基于改变的第一电阻值控制第一充电节点Nch1处的电压的大小。
第二电压控制电路200B可基于电源电压VBAT的大小改变第二电阻值,并且可基于改变的第二电阻值控制第二充电节点Nch2处的电压的大小。
第一电荷泵电路410可根据第一时钟信号CK在充电模式下针对由第一电压控制电路200A控制的电压进行充电,并可根据第一时钟信号CK在放电模式下将通过充电产生的第一电压输出为第一负电压VNEG1。
第二电荷泵电路420可根据第二时钟信号CKB在充电模式下针对由第二电压控制电路200B控制的电压进行充电,并可根据第二时钟信号CKB在放电模式下将通过充电产生的第二电压输出为第二负电压VNEG2。
输出电路500可连接在第一电荷泵电路410的输出节点Nout1与第二电荷泵电路420的输出节点Nout2之间以使第一负电压VNEG1和第二负电压VNEG2稳定。作为示例,输出电路500可连接在输出端子OUT与地之间以使第一负电压VNEG1和第二负电压VNEG2稳定,其中,第一电荷泵电路410的输出节点Nout1和第二电荷泵电路420的输出节点Nout2连接到输出端子OUT。尽管为了易于描述已经对第一电荷泵电路410的输出节点Nout1、第二电荷泵电路420的输出节点Nout2和输出端子OUT进行区分,但它们实质上可以是电路中相同的节点。
例如,第一电压控制电路200A可包括第一检测电路210和第一电压调节电路310。
第一检测电路210可检测电源电压VBAT的大小以输出第一检测电压Vd1。第一电压调节电路310可基于第一检测电压Vd1改变第一电阻值,以基于改变的第一电阻值稳定地调节第一充电节点Nch1处的电压的大小。
此外,第二电压控制电路200B可包括第二检测电路220和第二电压调节电路320。
第二检测电路220可检测电源电压VBAT的大小以输出第二检测电压Vd2。第二电压调节电路320可基于第二检测电压Vd2改变第二电阻值,以基于改变的第二电阻值稳定地调节第二充电节点Nch2处的电压的大小。
例如,第一检测电路210可包括串联连接在电源电压VBAT的端子与地之间的第一电阻器R11和第二电阻器R12,并且可在第一电阻器R11与第二电阻器R12之间的第一连接节点N1处提供第一检测电压Vd1。第一电压调节电路310可基于检测的电压的大小改变第一充电节点Nch1与地之间的第一电阻值,并且可基于改变的第一电阻值稳定地调节第一充电节点Nch1与地之间的电压的大小。
例如,第二检测电路220可包括串联连接在电源电压VBAT的端子与地之间的第三电阻器R21和第四电阻器R22,并且可在第三电阻器R21与第四电阻器R22之间的第二连接节点N2处提供第二检测电压Vd2。第二电压调节电路320可基于检测的电压的大小改变第二充电节点Nch2与地之间的第二电阻值,以基于改变的第二电阻值稳定地调节第二充电节点Nch2与地之间的电压的大小。
参照图3,第一电压调节电路310可包括第一固定电阻电路FR10、第一开关S11和第一可变电阻电路VR10。
第一固定电阻电路FR10和第一开关S11可串联连接在电源电压VBAT的端子与第一充电节点Nch1之间。第一可变电阻电路VR10可连接在第一充电节点Nch1与地之间,并且可具有根据第一检测电压Vd1的大小而改变的第一电阻值。
例如,当电源电压VBAT增大时,第一可变电阻电路VR10的第一电阻值减小以允许第一充电节点Nch1与地之间的电压保持稳定(即使电源电压VBAT增大)。由于第一充电节点Nch1处的电压(充电电压)保持在恒定电平,因此输出节点No1处的电压(放电电压)也可保持在恒定电平。
第二电压调节电路320可包括第二固定电阻电路FR20、第五开关S21和第二可变电阻电路VR20。第二固定电阻电路FR20和第五开关S21可串联连接在电源电压VBAT的端子与第二充电节点Nch2之间。第二可变电阻电路VR20可连接在第二充电节点Nch2与地之间,并且可具有根据第二检测电压Vd2的大小而改变的第二电阻值。
作为示例,第二固定电阻电路FR20可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固定电阻器FR21。第二可变电阻电路VR20可包括至少一个第四固定电阻器FR22和至少一个第二可变电阻元件VR21。
参照图4,第一电压调节电路310可包括第一可变电阻电路VR10、第一开关S11和第一固定电阻电路FR10。
第一可变电阻电路VR10和第一开关S11可串联连接在电源电压VBAT的端子与第一充电节点Nch1之间。第一固定电阻电路FR10可连接在第一充电节点Nch1与地之间。第一可变电阻电路VR10可具有根据第一检测电压Vd1的大小而改变的第一电阻值。
例如,当电源电压VBAT增大时,第一可变电阻电路VR10的第一电阻值可增大以允许第一充电节点Nch1与地之间的电压保持在恒定电平(即使电源电压VBAT增大)。由于第一充电节点Nch1处的电压(充电电压)保持在恒定电平,因此第一输出节点No1处的电压(放电电压)可保持在恒定电平。
第二电压调节电路320可包括第二可变电阻电路VR20、第五开关S21和第二固定电阻电路FR20。第二可变电阻电路VR20和第五开关S21可串联连接在电源电压VBAT的端子与第二充电节点Nch2之间。第二固定电阻电路FR20可连接在第二充电节点Nch2与地之间。第二可变电阻电路VR20可具有根据第二检测电压Vd2的大小而改变的第二电阻值。
例如,当电源电压VBAT增大时,第二可变电阻电路VR20的第二电阻值可增大以允许第二充电节点Nch2与地之间的电压保持在恒定电平(即使电源电压VBAT增大)。由于第二充电节点Nch2处的电压(充电电压)保持在恒定电平,因此第二输出节点No2处的电压(放电电压)也可保持在恒定电平。
作为示例,第二可变电阻电路VR20可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固定电阻器FR21和至少一个第二可变电阻元件VR21。第二固定电阻电路FR20可包括至少一个第四固定电阻器FR22。
参照图3和图4,例如,第一电荷泵电路410可包括第一电容器C11、第一开关S11、第二开关S12、第三开关S13和第四开关S14。
如图3所示,第一开关S11可连接在第一固定电阻电路FR10与第一充电节点Nch1之间。可选地,如图4所示,第一开关S11可连接在第一可变电阻电路VR10与第一充电节点Nch1之间。
第一电容器C11可连接在第一充电节点Nch1与第一输出节点No1之间。第二开关S12可连接在第一输出节点No1与地之间。第三开关S13可连接在第一输出节点No1与输出端子OUT之间。第四开关S14可连接在第一充电节点Nch1与地之间。
在这样的示例中,操作示例如下。在充电模式下,响应于时钟产生电路100的第一时钟信号CK,第一开关S11和第二开关S12可进入接通状态,第三开关S13和第四开关S14可进入断开状态。在放电模式下,响应于时钟产生电路100的第一时钟信号CK,第一开关S11和第二开关S12可进入断开状态,第三开关S13和第四开关S14可进入接通状态。
参照图3和图4,例如,第二电荷泵电路420可包括第二电容器C21、第五开关S21、第六开关S22、第七开关S23和第八开关S24。
如图3所示,第五开关S21可连接在第二固定电阻电路FR20与第二充电节点Nch2之间。可选地,如图4所示,第五开关S21可连接在第二可变电阻电路VR20与第二充电节点Nch2之间。
第二电容器C21可连接在第二充电节点Nch2与第二输出节点No2之间,第六开关S22可连接在第二输出节点No2与地之间,第七开关S23可连接在第二输出节点No2与输出端子OUT之间,第八开关S24可连接在第二充电节点Nch2与地之间。
在这样的示例中,操作示例如下。在充电模式下,响应于时钟产生电路100的第二时钟信号CKB,第五开关S21和第六开关S22可进入接通状态,第七开关S23和第八开关S24可进入断开状态。在放电模式下,响应于时钟产生电路100的第二时钟信号CKB,第五开关S21和第六开关S22可进入断开状态,第七开关S23和第八开关S24可进入接通状态。
图5是示出实现负电压产生电路的示例的电路图。
参照图5,例如,第一电荷泵电路410的第一开关S11和第二开关S12可以是P沟道场效应晶体管(FET),第一电荷泵电路410的第三开关S13和第四开关S14可以是N沟道FET,或者,第一电荷泵电路410的第一开关S11和第二开关S12可以是N沟道FET,第一电荷泵电路410的第三开关S13和第四开关S14可以是P沟道FET。例如,在充电模式下,响应于时钟产生电路100的第一时钟信号CK,第一开关S11和第二开关S12可进入接通状态,第三开关S13和第四开关S14可进入断开状态。在放电模式下,响应于时钟产生电路100的第一时钟信号CK,第一开关S11和第二开关S12可进入断开状态,第三开关S13和第四开关S14可进入接通状态。
作为示例,第一电压调节电路310的第一可变电阻元件VR11可以是FET,并且第一可变电阻电路VR10可提供第一电阻值,第一电阻值可根据第一电阻器R11与第二电阻器R12之间的第一连接节点N1处的第一检测电压Vd1的大小而改变。
例如,在图5中,当第一开关S11和第二开关S12处于接通状态并且忽略开关元件的电压降时,可通过下面的式1获得第一充电节点Nch1处的电压Vnch1。
(式1)
Vnch1=[(Rfr12+Rvar)/(Rfr12+Rvar+Rfr11)]×VBAT
其中,Rfr11表示第一固定电阻器FR11的电阻值,Rfr12表示第二固定电阻器FR12的电阻值,Rvar表示可变电阻值。
在式1中,可变电阻值Rvar可以是当第一可变电阻电路VR10包括晶体管时的该晶体管的导通电阻,所述导通电阻可由式2表示。
(式2)
Rvar=1/[k×(Vgs-Vth)]
其中,Vgs表示对应于晶体管的栅-源电压的第一检测电压Vd1,Vth表示晶体管的阈值电压,k表示根据晶体管的宽度W和长度L(与W/L成比例)的常数。
第一检测电压Vd1可如式3被计算。
(式3)
Vd1=[(R12)/(R11+R12)]×VBAT
参照式1至式3,当电源电压VBAT增大时,式3中的第一检测电压Vd1增大。当第一检测电压Vd1(=Vgs)增大时,式2中的第一可变电阻电路VR10中的第一可变电阻元件VR11的可变电阻值Rvar减小。由于式1中的可变电阻值Rvar减小而其他电阻值是固定的,因此,即使电源电压VBAT增大,[(Rfr12+Rvar)/(Rfr12+Rvar+Rfr11)]也可减小以允许第一充电节点Nch1处的电压Vnch1保持在恒定电平。由于第一充电节点Nch1处的电压(充电电压)保持在恒定电平,因此第一输出节点No1处的电压(放电电压)也可保持在恒定电平。
图6是示出实现负电压产生电路的示例的电路图。
参照图6,例如,第一电荷泵电路410的第一开关S11和第二开关S12可以是P沟道场效应晶体管(FET),第一电荷泵电路410的第三开关S13可以是开关二极管,第一电荷泵电路410的第四开关S14可以是N沟道FET。例如,在充电模式下,响应于时钟产生电路100的第一时钟信号CK,第一开关S11和第二开关S12可进入接通状态,第三开关S13和第四开关S14可进入断开状态。在放电模式下,响应于时钟产生电路100的第一时钟信号CK,第一开关S11和第二开关S12可进入断开状态,第三开关S13和第四开关S14可进入接通状态。
作为示例,第一电压调节电路310的第一可变电阻元件VR11可以是FET,并且第一可变电阻电路VR10可提供第一电阻值,该第一电阻值可根据第一电阻器R11与第二电阻器R12之间的第一连接节点N1处的第一检测电压Vd1的大小而改变。
图7是示出应用负电压产生电路的示例的框图。
参照图7,根据示例的负电压产生电路18可应用于射频(RF)开关装置10。
RF开关装置10可包括:RF开关电路12,被配置为切换RF信号;控制电路14,被配置为控制正电压VPOS和负电压VNEG的供应;正电压产生电路16,被配置为产生正电压VPOS;以及根据示例的负电压产生电路18。
图7示出了应用负电压产生电路18的示例,但示例不限于此。
图8示出了第一时钟信号(CK)、第二时钟信号(CKB)、第一负电压(VNEG1)、第二负电压(VNEG2)和负电压(VNEG)的波形的示例。
参照图8,CK表示第一时钟信号,在第一时钟信号中高电平和低电平可以以恒定周期重复,CKB表示第二时钟信号,所述第二时钟信号具有与第一时钟信号CK的相位相反的相位,在第二时钟信号中高电平和低电平可以以恒定周期重复。同样在图8中,VNEG1表示从第一电荷泵电路410输出并且与第一时钟信号CK同步使得-2.5V的大小与0V的大小彼此转换的第一负电压,VNEG2表示从第二电荷泵电路420输出并且与第二时钟信号CKB同步使得-2.5V的大小与0V的大小彼此转换的第二负电压,VNEG表示由于在输出端子处对第一负电压VNEG1和第二负电压VNEG2求和而保持在大约-2.5V的负电压。
图9是示出电池电压VBAT、充电节点电压Vnch1和可变电阻值Rvar的改变的曲线图。
参照图9,随着电池电压VBAT从3V增加到5V,可变电阻值Rvar逐渐减小。因此,如从图9中可看出,充电节点电压Vnch1具有在2.9V与3.1V之间的基本恒定的大小。
如上所述,根据示例,电荷泵的充电节点处的电压(充电电压)可在不使用BGR电路和LDO稳压器的情况下保持恒定,而不管用作电源电压的电池电压的波动如何。由于充电节点处的电压保持在恒定电平,因此输出节点处的电压(放电电压)也可保持在恒定电平以产生恒定的负电压。
此外,由于不使用BGR电路和LDO稳压器,因此可显著减小片尺寸。
虽然本公开包括具体示例,但是在理解本申请的公开内容之后将显而易见的是,在不脱离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在形式和细节上对这些示例做出各种改变。在此描述的示例将仅被认为是描述性含义,而非出于限制的目的。在每个示例中的特征或方面的描述将被认为是可适用于其他示例中的类似特征或方面。如果按照不同的顺序执行描述的技术,和/或如果按照不同的方式组合所描述的系统、架构、装置或电路中的组件,和/或由其他组件或其等同物来替换或者补充所描述的系统、架构、装置或电路中的组件,则可实现合适的结果。因此,本公开的范围不由具体实施方式限定,而是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并且在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的范围内的全部变型将被解释为被包含在本公开中。

Claims (23)

1.一种负电压产生电路,包括:
时钟产生电路,被配置为产生第一时钟信号;
第一电压控制电路,被配置为基于电源电压的大小改变第一电阻值,并且还被配置为基于改变的所述第一电阻值控制第一充电节点处的电压的大小;以及
第一电荷泵电路,被配置为在充电模式下基于所述第一时钟信号针对由所述第一电压控制电路控制的所述第一充电节点处的电压进行充电,并且还被配置为将通过所述充电产生的第一电压输出为第一负电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电压产生电路,其中,所述第一电压控制电路包括:
第一检测电路,被配置为检测所述电源电压的所述大小并输出第一检测电压;以及
第一电压调节电路,被配置为基于所述第一检测电压改变所述第一电阻值,并且还被配置为基于改变的所述第一电阻值调节所述第一充电节点处的所述电压的所述大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负电压产生电路,所述负电压产生电路还包括:
输出电路,连接在所述第一电荷泵电路的输出端子与地之间,其中,所述输出电路被配置为使所述第一负电压稳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负电压产生电路,其中,所述第一检测电路包括串联连接在所述电源电压的端子与地之间的第一电阻器和第二电阻器,并且
所述第一检测电路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电阻器与所述第二电阻器之间的第一连接节点处输出所述第一检测电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负电压产生电路,其中,所述第一电压调节电路包括:
第一固定电阻电路和第一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电源电压的所述端子与所述第一充电节点之间;以及
第一可变电阻电路,连接在所述第一充电节点与地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可变电阻电路被配置为具有基于所述第一检测电压的大小而改变的所述第一电阻值。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负电压产生电路,其中,所述第一电压调节电路包括:
第一可变电阻电路和第一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电源电压的所述端子与所述第一充电节点之间;以及
第一固定电阻电路,连接在所述第一充电节点与地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可变电阻电路被配置为具有基于所述第一检测电压的大小而改变的所述第一电阻值。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负电压产生电路,其中,所述第一电荷泵电路包括:
所述第一开关,连接在所述第一固定电阻电路与所述第一充电节点之间;
第一电容器,连接在所述第一充电节点与第一输出节点之间;
第二开关,连接在所述第一输出节点与地之间;
第三开关,连接在所述第一输出节点与输出端子之间;以及
第四开关,连接在所述第一充电节点与地之间,
其中,在所述充电模式下,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一时钟信号而进入接通状态,所述第三开关和所述第四开关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一时钟信号而进入断开状态,并且
其中,在放电模式下,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一时钟信号而进入断开状态,所述第三开关和所述第四开关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一时钟信号而进入接通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负电压产生电路,其中,所述第一电荷泵电路包括:
所述第一开关,连接在所述第一可变电阻电路与所述第一充电节点之间;
第一电容器,连接在所述第一充电节点与第一输出节点之间;
第二开关,连接在所述第一输出节点与地之间;
第三开关,连接在所述第一输出节点与输出端子之间;以及
第四开关,连接在所述第一充电节点与地之间,
其中,在所述充电模式下,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一时钟信号而进入接通状态,所述第三开关和所述第四开关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一时钟信号而进入断开状态,并且
其中,在放电模式下,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一时钟信号而进入断开状态,所述第三开关和所述第四开关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一时钟信号而进入接通状态。
9.一种负电压产生电路,包括:
时钟产生电路,被配置为输出彼此相位相反的第一时钟信号和第二时钟信号;
第一电压控制电路,被配置为基于电源电压的大小改变第一电阻值,并且还被配置为基于改变的所述第一电阻值控制第一充电节点处的电压的大小;
第二电压控制电路,被配置为基于所述电源电压的大小改变第二电阻值,并且基于改变的所述第二电阻值控制第二充电节点处的电压的大小;
第一电荷泵电路,被配置为在充电模式下基于所述第一时钟信号针对由所述第一电压控制电路控制的所述第一充电节点处的电压进行充电,并且还被配置为在放电模式下基于所述第一时钟信号将通过所述充电产生的第一电压输出为第一负电压;以及
第二电荷泵电路,被配置为在充电模式下基于所述第二时钟信号针对由所述第二电压控制电路控制的所述第二充电节点处的电压进行充电,并且还被配置为在放电模式下基于所述第二时钟信号将通过所述第二电荷泵电路的所述充电产生的第二电压输出为第二负电压。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负电压产生电路,其中,所述第一电压控制电路包括:
第一检测电路,被配置为检测电源电压的大小以输出第一检测电压;以及
第一电压调节电路,被配置为基于所述第一检测电压改变第一电阻值,并且还被配置为基于改变的所述第一电阻值调节所述第一充电节点处的所述电压的所述大小。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负电压产生电路,其中,所述第二电压控制电路包括:
第二检测电路,被配置为检测所述电源电压的所述大小并输出第二检测电压;以及
第二电压调节电路,被配置为基于所述第二检测电压改变第二电阻值,以基于改变的所述第二电阻值稳定地调节所述第二充电节点处的所述电压的所述大小。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负电压产生电路,所述负电压产生电路还包括:
输出电路,连接在输出端子与地之间以使所述第一负电压和所述第二负电压稳定,其中,所述第一电荷泵电路的输出节点和所述第二电荷泵电路的输出节点连接到所述输出端子。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负电压产生电路,其中,所述第一检测电路包括串联连接在所述电源电压的端子与地之间的第一电阻器和第二电阻器,并且所述第一检测电路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电阻器与所述第二电阻器之间的第一连接节点处输出所述第一检测电压。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负电压产生电路,其中,所述第二检测电路包括串联连接在所述电源电压的所述端子与地之间的第三电阻器和第四电阻器,并且所述第二检测电路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三电阻器与所述第四电阻器之间的第二连接节点处输出所述第二检测电压。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负电压产生电路,其中,所述第一电压调节电路包括:
第一固定电阻电路和第一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电源电压的所述端子与所述第一充电节点之间;以及
第一可变电阻电路,连接在所述第一充电节点与地之间,并且
所述第一可变电阻电路被配置为具有基于所述第一检测电压的大小而改变的所述第一电阻值。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负电压产生电路,其中,所述第一电压调节电路包括:
第一可变电阻电路和第一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电源电压的所述端子与所述第一充电节点之间;以及
第一固定电阻电路,连接在所述第一充电节点与地之间,并且
所述第一可变电阻电路被配置为具有基于所述第一检测电压的大小而改变的所述第一电阻值。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负电压产生电路,其中,所述第一电荷泵电路包括:
所述第一开关,连接在所述第一固定电阻电路与所述第一充电节点之间;
第一电容器,连接在所述第一充电节点与第一输出节点之间;
第二开关,连接在所述第一输出节点与地之间;
第三开关,连接在所述第一输出节点与输出端子之间;以及
第四开关,连接在所述第一充电节点与地之间,
其中,在所述充电模式下,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一时钟信号而进入接通状态,所述第三开关和所述第四开关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一时钟信号而进入断开状态,并且
其中,在所述放电模式下,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一时钟信号而进入断开状态,所述第三开关和所述第四开关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一时钟信号而进入接通状态。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负电压产生电路,其中,所述第一电荷泵电路包括:
所述第一开关,连接在所述第一可变电阻电路与所述第一充电节点之间;
第一电容器,连接在所述第一充电节点与第一输出节点之间;
第二开关,连接在所述第一输出节点与地之间;
第三开关,连接在所述第一输出节点与输出端子之间;以及
第四开关,连接在所述第一充电节点与地之间,
其中,在所述充电模式下,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一时钟信号而进入接通状态,所述第三开关和所述第四开关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一时钟信号而进入断开状态,并且
其中,在所述放电模式下,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一时钟信号而进入断开状态,所述第三开关和所述第四开关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一时钟信号而进入接通状态。
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负电压产生电路,其中,所述第二电压调节电路包括:
第二固定电阻电路和第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电源电压的所述端子与所述第二充电节点之间;以及
第二可变电阻电路,连接在所述第二充电节点与地之间,并且
所述第二可变电阻电路被配置为具有基于所述第二检测电压的大小而改变的所述第二电阻值。
20.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负电压产生电路,其中,所述第二电压调节电路包括:
第二可变电阻电路和第五开关,串联连接在所述电源电压的所述端子与所述第二充电节点之间;以及
第二固定电阻电路,连接在所述第二充电节点与地之间,并且
所述第二可变电阻电路被配置为具有基于所述第二检测电压的大小而改变的所述第二电阻值。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负电压产生电路,其中,所述第二电荷泵电路包括:
所述第五开关,连接在所述第二固定电阻电路与所述第二充电节点之间;
第二电容器,连接在所述第二充电节点与第二输出节点之间;
第六开关,连接在所述第二输出节点与地之间;
第七开关,连接在所述第二输出节点与输出端子之间;以及
第八开关,连接在所述第二充电节点与地之间,
其中,在所述充电模式下,所述第五开关和所述第六开关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二时钟信号而进入接通状态,所述第七开关和所述第八开关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二时钟信号而进入断开状态,并且
其中,在所述放电模式下,所述第五开关和所述第六开关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二时钟信号而进入断开状态,所述第七开关和所述第八开关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二时钟信号而进入接通状态。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负电压产生电路,其中,所述第二电荷泵电路包括:
所述第五开关,连接在所述第二可变电阻电路与所述第二充电节点之间;
第二电容器,连接在所述第二充电节点与第二输出节点之间;
第六开关,连接在所述第二输出节点与地之间;
第七开关,连接在所述第二输出节点与输出端子之间;以及
第八开关,连接在所述第二充电节点与地之间,
其中,在所述充电模式下,所述第五开关和所述第六开关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二时钟信号而进入接通状态,所述第七开关和所述第八开关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二时钟信号而进入断开状态,并且
其中,在所述放电模式下,所述第五开关和所述第六开关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二时钟信号而进入断开状态,所述第七开关和所述第八开关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二时钟信号而进入接通状态。
23.一种负电压产生电路,包括:
时钟产生电路,被配置为产生时钟信号;
电压控制电路,被配置为基于电池电压的大小改变电阻值,并且基于改变的所述电阻值控制充电节点处的电压的大小;以及
电荷泵电路,被配置为:在充电模式下基于所述时钟信号针对由所述电压控制电路控制的所述充电节点处的电压进行充电,并且在放电模式下基于所述时钟信号输出负电压。
CN201911153780.2A 2019-05-15 2019-11-22 负电压产生电路 Active CN1119532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9-0057119 2019-05-15
KR1020190057119A KR102646541B1 (ko) 2019-05-15 2019-05-15 Ldo 레귤레이터 없는 네가티브 전압 생성회로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53203A CN111953203A (zh) 2020-11-17
CN111953203B true CN111953203B (zh) 2024-02-02

Family

ID=732308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153780.2A Active CN111953203B (zh) 2019-05-15 2019-11-22 负电压产生电路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855176B1 (zh)
KR (1) KR102646541B1 (zh)
CN (1) CN11195320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16043A (zh) * 2020-11-27 2021-02-26 敦泰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负压产生电路以及芯片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09464A (zh) * 2006-01-27 2007-08-01 罗姆股份有限公司 电荷泵电路和具有该电路的电器设备
CN103199695A (zh) * 2012-01-06 2013-07-10 立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声音输出装置的控制电路及方法以及电荷泵及其控制方法
CN103872902A (zh) * 2012-12-10 2014-06-1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混合型电荷泵及其操作方法、包括所述泵的电源管理ic
CN104335280A (zh) * 2012-06-08 2015-02-04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负电压发生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78765B2 (ja) 1997-11-17 2002-04-30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負電圧生成回路
US7847618B2 (en) * 2008-01-08 2010-12-07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Peak power reduction methods in distributed charge pump systems
US20140049294A1 (en) * 2012-08-16 2014-02-20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nput buffer
KR102204174B1 (ko) * 2014-01-13 2021-01-18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전하 펌프 회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위상 고정 루프
US10780261B2 (en) * 2017-03-03 2020-09-22 Medtronic, Inc. Pacing output K-factor improvements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09464A (zh) * 2006-01-27 2007-08-01 罗姆股份有限公司 电荷泵电路和具有该电路的电器设备
CN103199695A (zh) * 2012-01-06 2013-07-10 立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声音输出装置的控制电路及方法以及电荷泵及其控制方法
CN104335280A (zh) * 2012-06-08 2015-02-04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负电压发生器
CN103872902A (zh) * 2012-12-10 2014-06-1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混合型电荷泵及其操作方法、包括所述泵的电源管理ic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855176B1 (en) 2020-12-01
US20200366191A1 (en) 2020-11-19
KR20200132143A (ko) 2020-11-25
CN111953203A (zh) 2020-11-17
KR102646541B1 (ko) 2024-03-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82480B2 (en) Voltage converter for controlling a voltage of a flying capacitor and a voltage control method thereof
US10541677B2 (en) Low output impedance, high speed and high voltage generator for use in driving a capacitive load
US8866341B2 (en) Voltage regulator
US7855535B2 (en) Inrush current control
US20090128212A1 (en) Charge pump systems with adjustable frequency control
EP2779452A1 (en) Switchable current source circuit and method
US20130063110A1 (en) Fast startup algorithm for low noise power management
JP2012204809A (ja) 過電圧保護回路
US7759905B2 (en) Linear battery charger
CN111694393B (zh) 低静态快速线性调节器
CN111953203B (zh) 负电压产生电路
US8981840B1 (en) Reduction in on-resistance in pass device
US10921837B2 (en) Voltage regulator and operating method thereof
CN107453599B (zh) 多电压输出的正压电荷泵
CN108459644B (zh) 低压差稳压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US9991888B2 (en) Driving circuit
US10795392B1 (en) Output stage circuit and related voltage regulator
TW201823908A (zh) 分壓器
US7064599B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ignal transmission
EP2273338A1 (en) Current source regulator
US8416010B2 (en) Adaptive charge pump
CN110024250B (zh) 用于管理涌入电流的电路和方法
US10008923B2 (en) Soft start circuit and power supply device equipped therewith
CN112688712A (zh) 射频装置及其电压产生装置
KR100925357B1 (ko) 집적 회로 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