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50177B - 一种固态产氚包层的多物理场耦合中子学自动优化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固态产氚包层的多物理场耦合中子学自动优化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50177B
CN111950177B CN202010710392.6A CN202010710392A CN111950177B CN 111950177 B CN111950177 B CN 111950177B CN 202010710392 A CN202010710392 A CN 202010710392A CN 111950177 B CN111950177 B CN 11195017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cheme
tritium
cladding
neutron
tb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1039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50177A (zh
Inventor
屈伸
曹启祥
王学人
段旭如
王晓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western Institute of Physics
Original Assignee
Southwestern Institute of Physic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western Institute of Physics filed Critical Southwestern Institute of Physics
Priority to CN202010710392.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950177B/zh
Publication of CN1119501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501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501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5017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06F30/23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us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s [FEM] or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s [FDM]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06F30/28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using fluid dynamics, e.g. using Navier-Stokes equations or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3/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application field
    • G06F2113/08Flui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08Thermal analysis or thermal optimis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30/00Energy generation of nuclear origin
    • Y02E30/10Nuclear fusion reac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metry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Algebra (AREA)
  • Monitoring And Testing Of Nuclear Reactors (AREA)
  •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Radi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于聚变堆产氚包层中子学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固态产氚包层的多物理场耦合中子学自动优化方法。本发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将固态产氚包层分区;列出一维含内热源对流边界导热微分方程;采用有限差分方法解得各区的一维温度分布;步骤2:根据各增殖区的厚度,得到各增殖区的均匀化密度;步骤3:筛选出满足热工条件下TBR最大的方案作为下一优化步的初始几何方案;步骤4:重复步骤3的过程多次迭代直至收敛,筛选出在满足热工条件下的TBR最大方案,可实现多物理耦合下聚变堆固态产氚包层的中子学自动优化。本发明能够考虑温度场与密度场的反馈,自动并快速获得固态产氚包层高氚增殖比的方案。

Description

一种固态产氚包层的多物理场耦合中子学自动优化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于聚变堆产氚包层中子学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固态产氚包层的多物理场耦合中子学自动优化方法。
背景技术
中国工程聚变实验堆CFETR(Chinese Fusion Engineering Test Reactor)是中国磁约束聚变能计划的下一步装置,拟在填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International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与未来聚变示范堆(DEMO)之间的技术断层。固态增殖剂产氚包层(包括氦冷固态产氚包层和水冷固态产氚包层)是CFETR候选包层方案,兼具氚增殖、能量提取、屏蔽等重要功能,是聚变堆最为重要的部件之一。
CFETR固态产氚包层的结构经过多次优化改进,采用产氚屏蔽一体化设计。全堆采用环向“内二外三”,极向“内六外五”的布置方案,共432块产氚包层。
考虑到几何(加热诊断设备占据中平面窗口、包层几何非均匀性)、材料(密度、富集度)、核数据库(不确定度)、中子输运程序(不确定度)等方面的不确定性,固态产氚包层的氚增殖比会有所降低。同时在氚的抽取、回收、分离、再循环利用过程中也会造成相当大的氚损失。在众多因素共同影响下,产氚包层的氚增殖比(TBR)会大幅下降,难以满足氚自持需求。
CFETR固态产氚包层的设计和优化是一个多物理集成的过程。国际上采用蒙特卡罗程序进行中子学分析,有限元软件包进行热工水力学、热机械、以及电磁学分析。各部分独立进行且不考虑多物理耦合,设计和优化效率低并且消耗大量计算资源与人力。
因此,开展聚变堆固态产氚包层中子学自动优化研究,耦合温度场及密度场,在满足热工限值的要求下更好地满足氚自持需求,将为CFETR固态产氚包层设计和研发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满足热工限值条件下,为提高固态产氚包层氚增殖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聚变堆固态产氚包层的多物理场耦合中子学自动优化方法,能够考虑温度场与密度场的反馈,自动并快速获得固态产氚包层高氚增殖比的方案。
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固态产氚包层的多物理场耦合中子学自动优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将固态产氚包层分区;列出一维含内热源对流边界导热微分方程;采用有限差分方法解得各区的一维温度分布;
步骤2:根据各增殖区的厚度,基于球床平均堆积因子随厚度与直径之比的模拟曲线,采用插值方法得到各区域在当前厚度下的堆积因子,进而得到各增殖区的均匀化密度;
步骤3:基于固态包层初始几何方案采用蒙特卡罗中子输运程序进行中子学计算并得到初始解,设定空间步长依次对各冷却隔板8做一个步长平移的TBR灵敏性分析,并筛选出满足热工条件下TBR最大的方案作为下一优化步的初始几何方案;
步骤4:重复步骤3的过程多次迭代直至收敛,筛选出在满足热工条件下的TBR最大方案,可实现多物理耦合下聚变堆固态产氚包层的中子学自动优化。
所述步骤1中,固态产氚包层包括盖板1、硅酸锂球床2、铍球床3、第一壁4、集流板5、屏蔽隔板6、分流隔板7、冷却隔板8;其中硅酸锂球床2、铍球床3交替排列,构成增殖区,将固态产氚包层进行分区,分为:第一壁4、增殖区、冷却隔板8、集流板5、屏蔽隔块6、盖板1以及分流隔板7。
对分区后的固态产氚包层进行一维简化,列出一维含内热源对流边界导热微分方程为:
式中:
T——温度分布;
——增殖区内热源;
λ(T)——温度为T时导热系数;
δ——总厚度;
h——对流换热系数;
——左侧流过壁面的流体温度;
——右侧流过壁面的流体温度。
采用有限差分方法解得各区的一维温度分布,所采用的公式包括:
式中:
其中:λ0——结构材料的导热系数;
λtype(T)=atypeT+btype(W/m·K) 公式(5)
其中:λtype——第type种球床的导热系数分布;
atype——第type种球床的一次项系数;
btype——第type种球床的零次项系数;
考虑各材料的导热系数为温度的一次函数,一阶导数项采用一阶向后差分,二阶导数项采用二阶中心差分,可将公式(1)离散为公式(6):
式中:
Δx——一维空间步长;
将离散方程组(6)写为三对角矩阵方程组AT=f的形式,如公式(7)所示:
系数矩阵A为严格对角占优矩阵,具有唯一的Doolittle分解;将系数矩阵进行LU分解,如公式(8)和公式(9)所示:
将AT=f转化为Ly=f,其中UT=y;由Ly=f可得:
再由UT=y可得:
所述步骤2具体包括:
根据固态产氚包层模块各个氚增殖区的厚度进行线性插值,分别得到各氚增殖区在当前厚度下的平均堆积因子,
式中:δi——第i个氚增殖区的厚度;
δa——插值下限厚度;
δb——插值上限厚度;
d——硅酸锂小球直径;
PFi——第i个氚增殖区的平均堆积因子;
PFa——插值下限的平均堆积因子;
PFb——插值上限的平均堆积因子;
根据平均堆积因子计算得到各氚增殖区的平均密度:
式中:
——硅酸锂密度;
——第i个氚增殖区的平均密度;
计算6Li与7Li的原子核密度:
其中:
式中:——第i个氚增殖区6Li的原子核密度;
——第i个氚增殖区7Li的原子核密度;
N0——阿伏伽德罗常数;
——硅酸锂的相对原子质量;
——6Li的相对原子质量;
——7Li的相对原子质量;
——6Li的富集度;
——7Li的富集度。
所述步骤3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3.1、基于固态包层初始几何方案采用蒙特卡罗中子输运程序进行中子学计算并得到初始解;
步骤3.2、设定空间步长,形成该优化步下的方案库,并对各方案进行TBR灵敏性分析;TBR灵敏性分析首先采用步骤2的方法进行各增殖区的密度修正以及6Li与7Li的原子核密度修正,其次进行蒙特卡罗中子学计算得到TBR与各功能区的核热分布;根据核热分布结果采用公式(18)计算得到各功能区功率密度:
式中:——第j个情况下第i个区域的材料填充率;
——第j个情况下第i个区域的平均功率密度;
——第j个情况下第i个区域的平均沉积能量;
NWL——中子壁负载;
S——包层正对中子源表面积;
——第j个情况下第i个区域的体积;
将计算得到的功率密度结果提供给步骤1进行一维热工分析,得到各个方案下的一维温度分布,热工计算采用修正后的导热系数;依据TBR计算结果对各方案进行筛查,若TBR大于步骤3.1中初始方案下的TBR,则保留在初级备选方案中;否则成为淘汰方案;
步骤3.3、依据热工限值将初级备选方案再次进行筛查,若满足热工限值则保留在优质备选方案中,否则成为淘汰方案;
步骤3.4、采用步骤3.2与步骤3.3的方法完成该优化步下所有灵敏性测试方案的筛选;若筛选后初级备选方案数量为零,则进行步长修正,重复步骤3.2与步骤3.3直至优化步长达到设定上限;若初级备选方案数量不为零,则判断优质备选方案的数量;
若优质备选方案数量为零,则当前初始方案即为最终优化方案,对其进行三维有限元热工校核并输出该方案;若优质备选数量不为零,则在所有优质备选方案中挑选TBR最大的方案并作为下一步的初始方案。
所述步骤4包括如下步骤:重复步骤3.1到步骤3.4的过程多次迭代直至收敛,筛选出在满足热工条件下的TBR最大方案,实现多物理耦合下聚变堆固态产氚包层的自动优化。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提供一种固态产氚包层的多物理场耦合中子学自动优化方法,考虑了中子学计算、热工计算、球床堆积因子计算之间的温度反馈与密度反馈,能够更加真实、准确地进行聚变堆固态产氚包层的中子学自动优化;
(2)本发明提供一种固态产氚包层的多物理场耦合中子学自动优化方法,将一维热工反馈模块以及球床堆积因子计算模块,与蒙特卡罗中子学程序集成,能够实现内部数据传递和迭代计算,提高了固态产氚包层中子学自动优化的可行性与高效性。
附图说明
图1为固态产氚包层三维CAD模型;
图2为固态产氚包层简化后一维稳态导热模型示意图;
图3硅酸锂球床的平均堆积因子随球床厚度与小球直径比值变化曲线;
图4固态产氚包层中子学自动优化流程;
图中:1、盖板;2、硅酸锂球床;3、铍球床;4、第一壁;5、集流板;6、屏蔽隔板;7、分流隔板;8、冷却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固态产氚包层的多物理场耦合中子学自动优化方法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固态产氚包层的多物理场耦合中子学自动优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将固态产氚包层分区;列出一维含内热源对流边界导热微分方程;采用有限差分方法解得各区的一维温度分布;
步骤1.1、将固态产氚包层分区
如图1所示,固态产氚包层包括盖板1、硅酸锂球床2、铍球床3、第一壁4、集流板5、屏蔽隔板6、分流隔板7、冷却隔板8;固态产氚包层的顶部为盖板1,前部为第一壁4,背部为集流板5,在第一壁4和集流板5之间,设有硅酸锂球床2、铍球床3、屏蔽隔板6、分流隔板7、冷却隔板8,其中硅酸锂球床2、铍球床3交替排列,构成增殖区,每层硅酸锂球床2与铍球床3之间均设有一层冷却隔板8;增殖区与集流板5之间设有屏蔽隔板6、分流隔板7。
将固态产氚包层进行分区,分为:第一壁4、增殖区、冷却隔板8、集流板5、屏蔽隔块6、盖板1以及分流隔板7;
步骤1.2、列出一维含内热源对流边界导热微分方程
对步骤1.1中分区后的固态产氚包层进行一维简化,简化后的模型示意图如图2所示。
增殖区与相邻的两块冷却隔板8满足一维含内热源对流边界导热微分方程,如公式(1)所示。
式中:
T——温度分布;
——增殖区内热源;
λ(T)——温度为T时导热系数;
δ——总厚度;
h——对流换热系数;
——左侧流过壁面的流体温度;
——右侧流过壁面的流体温度。
步骤1.3、采用有限差分方法解得各区的一维温度分布
考虑冷却隔板8区域厚度较小,温度梯度较小,且ODS钢的导热系数随温度的灵敏性较低,因此在冷却隔板8区域采用平均温度下的导热系数,并采用如公式(2)所示的解析解:
式中:
其中:
λ0——结构材料的导热系数。
由于增殖区的温度梯度较大,且导热系数对温度较为敏感。因此,考虑增殖区导热系数为温度的函数,如公式(5)所示:
λtype(T)=atypeT+btype(W/m·K) 公式(5)
其中:
λtype——第type种球床(氚增殖球床、中子倍增球床或混合球床)的导热系数分布;
atype——第type种球床的一次项系数;
btype——第type种球床的零次项系数。
考虑各材料的导热系数为温度的一次函数,一阶导数项采用一阶向后差分,二阶导数项采用二阶中心差分,可将公式(1)离散为公式(6):
式中:
Δx——一维空间步长。
将离散方程组(6)写为三对角矩阵方程组AT=f的形式,如公式(7)所示:
系数矩阵A为严格对角占优矩阵,具有唯一的Doolittle分解。将系数矩阵进行LU分解,如公式(8)和公式(9)所示:
将AT=f转化为Ly=f,其中UT=y。由Ly=f可得:
再由UT=y可得:
步骤2、如图3所示,调研得到硅酸锂球床(氚增殖材料)的平均堆积因子随球床厚度与小球直径比值变化的模拟结果。根据固态产氚包层模块各个氚增殖区的厚度进行线性插值,分别得到各氚增殖区在当前厚度下的平均堆积因子,如公式(12)所示。再根据平均堆积因子计算得到各氚增殖区的平均密度(如公式(13)所示)以及6Li与7Li的原子核密度(如公式(14)到公式(15)所示)。
式中:
δi——第i个氚增殖区的厚度;
δa——插值下限厚度;
δb——插值上限厚度;
d——硅酸锂小球直径;
PFi——第i个氚增殖区的平均堆积因子;
PFa——插值下限的平均堆积因子;
PFb——插值上限的平均堆积因子。
式中:
——硅酸锂密度;
——第i个氚增殖区的平均密度。
其中:
式中:
——第i个氚增殖区6Li的原子核密度;
——第i个氚增殖区7Li的原子核密度;
N0——阿伏伽德罗常数;
——硅酸锂的相对原子质量;
——6Li的相对原子质量;
——7Li的相对原子质量;
——6Li的富集度;
——7Li的富集度。
步骤3:如图4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3.1、基于固态包层初始几何方案采用蒙特卡罗中子输运程序进行中子学计算并得到初始解(包括TBR、核热分布等)。
步骤3.2、设定空间步长,依次对各冷却隔板8做一个步长平移的几何调整,形成该优化步下的方案库,并对各方案进行TBR灵敏性分析。TBR灵敏性分析首先采用步骤2的方法进行各增殖区的密度修正以及6Li与7Li的原子核密度修正,其次进行蒙特卡罗中子学计算得到TBR与各功能区的核热分布。根据核热分布结果采用公式(18)计算得到各功能区功率密度:
/>
式中:
——第j个情况下第i个区域的材料填充率;
——第j个情况下第i个区域的平均功率密度;
——第j个情况下第i个区域的平均沉积能量;
NWL——中子壁负载;
S——包层正对中子源表面积;
——第j个情况下第i个区域的体积。
将计算得到的功率密度结果提供给步骤1进行一维热工分析,得到各个方案下的一维温度分布,热工计算采用修正后的导热系数。依据TBR计算结果对各方案进行筛查,若TBR大于步骤3.1中初始方案下的TBR,则保留在初级备选方案中;否则成为淘汰方案。
步骤3.3、依据热工限值将初级备选方案再次进行筛查,若满足热工限值则保留在优质备选方案中,否则成为淘汰方案。
步骤3.4、采用步骤3.2与步骤3.3的方法完成该优化步下所有灵敏性测试方案的筛选。若筛选后初级备选方案数量为零(即该优化步下没有TBR更大的方案),则进行步长修正,重复步骤3.2与步骤3.3直至优化步长达到设定上限;若初级备选方案数量不为零(即该优化步下存在TBR更大的方案),则判断优质备选方案的数量。
若优质备选方案数量为零(即TBR更大的方案均不满足热工限值),则当前初始方案即为最终优化方案,对其进行三维有限元热工校核并输出该方案;若优质备选数量不为零(即存在满足热工条件下TBR更大的方案),则在所有优质备选方案中挑选TBR最大的方案并作为下一步的初始方案。
步骤4:重复步骤3.1到步骤3.4的过程多次迭代直至收敛,筛选出在满足热工条件下的TBR最大方案,可实现多物理耦合下聚变堆固态产氚包层的自动优化。

Claims (3)

1.一种固态产氚包层的多物理场耦合中子学自动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将固态产氚包层分区;列出一维含内热源对流边界导热微分方程;采用有限差分方法解得各区的一维温度分布;
步骤2:根据各增殖区的厚度,基于球床平均堆积因子随厚度与直径之比的模拟曲线,采用插值方法得到各区域在当前厚度下的堆积因子,进而得到各增殖区的均匀化密度;
步骤3:基于固态包层初始几何方案采用蒙特卡罗中子输运程序进行中子学计算并得到初始解,设定空间步长依次对各冷却隔板8做一个步长平移的TBR灵敏性分析,并筛选出满足热工条件下TBR最大的方案作为下一优化步的初始几何方案;
步骤4:重复步骤3的过程多次迭代直至收敛,筛选出在满足热工条件下的TBR最大方案,可实现多物理耦合下聚变堆固态产氚包层的中子学自动优化;
所述步骤1中,固态产氚包层包括盖板1、硅酸锂球床2、铍球床3、第一壁4、集流板5、屏蔽隔板6、分流隔板7、冷却隔板8;其中硅酸锂球床2、铍球床3交替排列,构成增殖区,将固态产氚包层进行分区,分为:第一壁4、增殖区、冷却隔板8、集流板5、屏蔽隔块6、盖板1以及分流隔板7;
对分区后的固态产氚包层进行一维简化,列出一维含内热源对流边界导热微分方程为:
式中:
T——温度分布;
——增殖区内热源;
λ(T)——温度为T时导热系数;
δ——总厚度;
h——对流换热系数;
Tf1——左侧流过壁面的流体温度;
Tf2——右侧流过壁面的流体温度;
采用有限差分方法解得各区的一维温度分布,所采用的公式包括:
式中:
其中:λ0——结构材料的导热系数;
λtype(T)=atypeT+btype(W/m·K) 公式(5)
其中:λtype——第type种球床的导热系数分布;
atype——第type种球床的一次项系数;
btype——第type种球床的零次项系数;
考虑各材料的导热系数为温度的一次函数,一阶导数项采用一阶向后差分,二阶导数项采用二阶中心差分,可将公式(1)离散为公式(6):
式中:
Δx——一维空间步长;
将离散方程组(6)写为三对角矩阵方程组AT=f的形式,如公式(7)所示:
系数矩阵A为严格对角占优矩阵,具有唯一的Doolittle分解;将系数矩阵进行LU分解,如公式(8)和公式(9)所示:
将AT=f转化为Ly=f,其中UT=y;由Ly=f可得:
再由UT=y可得:
所述步骤2具体包括:
根据固态产氚包层模块各个氚增殖区的厚度进行线性插值,分别得到各氚增殖区在当前厚度下的平均堆积因子,
式中:δi——第i个氚增殖区的厚度;
δa——插值下限厚度;
δb——插值上限厚度;
d——硅酸锂小球直径;
PFi——第i个氚增殖区的平均堆积因子;
PFa——插值下限的平均堆积因子;
PFb——插值上限的平均堆积因子;
根据平均堆积因子计算得到各氚增殖区的平均密度:
式中:
——硅酸锂密度;
——第i个氚增殖区的平均密度;
计算6Li与7Li的原子核密度:
其中:
式中:——第i个氚增殖区6Li的原子核密度;
——第i个氚增殖区7Li的原子核密度;
N0——阿伏伽德罗常数;
——硅酸锂的相对原子质量;
——6Li的相对原子质量;
——7Li的相对原子质量;
——6Li的富集度;
——7Li的富集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固态产氚包层的多物理场耦合中子学自动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3.1、基于固态包层初始几何方案采用蒙特卡罗中子输运程序进行中子学计算并得到初始解;
步骤3.2、设定空间步长,形成方案库,并对各方案进行TBR灵敏性分析;TBR灵敏性分析首先采用步骤2的方法进行各增殖区的密度修正以及6Li与7Li的原子核密度修正,其次进行蒙特卡罗中子学计算得到TBR与各功能区的核热分布;根据核热分布结果采用公式(18)计算得到各功能区功率密度:
式中:PFi j——第j个情况下第i个区域的材料填充率;
——第j个情况下第i个区域的平均功率密度;
——第j个情况下第i个区域的平均沉积能量;
NWL——中子壁负载;
S——包层正对中子源表面积;
Vi j——第j个情况下第i个区域的体积;
将计算得到的功率密度结果提供给步骤1进行一维热工分析,得到各个方案下的一维温度分布,热工计算采用修正后的导热系数;依据TBR计算结果对各方案进行筛查,若TBR大于步骤3.1中初始方案下的TBR,则保留在初级备选方案中;否则成为淘汰方案;
步骤3.3、依据热工限值将初级备选方案再次进行筛查,若满足热工限值则保留在优质备选方案中,否则成为淘汰方案;
步骤3.4、采用步骤3.2与步骤3.3的方法完成所有灵敏性测试方案的筛选;若筛选后初级备选方案数量为零,则进行步长修正,重复步骤3.2与步骤3.3直至优化步长达到设定上限;若初级备选方案数量不为零,则判断优质备选方案的数量;
若优质备选方案数量为零,则当前初始方案即为最终优化方案,对其进行三维有限元热工校核并输出该方案;若优质备选数量不为零,则在所有优质备选方案中挑选TBR最大的方案并作为下一步的初始方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固态产氚包层的多物理场耦合中子学自动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包括如下步骤:重复步骤3.1到步骤3.4的过程多次迭代直至收敛,筛选出在满足热工条件下的TBR最大方案,实现多物理耦合下聚变堆固态产氚包层的自动优化。
CN202010710392.6A 2020-07-22 2020-07-22 一种固态产氚包层的多物理场耦合中子学自动优化方法 Active CN11195017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10392.6A CN111950177B (zh) 2020-07-22 2020-07-22 一种固态产氚包层的多物理场耦合中子学自动优化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10392.6A CN111950177B (zh) 2020-07-22 2020-07-22 一种固态产氚包层的多物理场耦合中子学自动优化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50177A CN111950177A (zh) 2020-11-17
CN111950177B true CN111950177B (zh) 2024-02-09

Family

ID=733408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10392.6A Active CN111950177B (zh) 2020-07-22 2020-07-22 一种固态产氚包层的多物理场耦合中子学自动优化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95017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99282B (zh) * 2020-11-27 2022-11-25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生产Pu-238同位素的聚变堆反应包层
CN112949120B (zh) * 2021-02-04 2023-08-11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一种基于Matlab/Simulink实现不同维度氚输运模型耦合计算的方法
CN113076682B (zh) * 2021-04-19 2022-08-05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基于多物理场框架的堆芯物理-热工耦合模拟方法
CN115983049B (zh) * 2023-03-20 2023-10-31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应用于球床式高温气冷堆的不连续因子计算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103548A1 (en) * 2011-01-28 2012-08-02 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Security, Llc Tunable fusion blanket for load following and tritium production
CN103116667A (zh) * 2013-01-24 2013-05-22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获取聚变堆实验包层模块中子学参数的方法
CN107273582A (zh) * 2017-05-23 2017-10-20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用于快中子反应堆中子输运燃耗耦合分析的计算方法
CN109859858A (zh) * 2019-02-01 2019-06-07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 一种泡沫型氚增殖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0569613A (zh) * 2019-09-12 2019-12-13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应用于聚变堆包层精确工程设计的方法
CN110598317A (zh) * 2019-09-10 2019-12-20 大连理工大学 多物理场耦合构建屏蔽式核主泵数字样机方法
CN110598304A (zh) * 2019-09-06 2019-12-20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空间核电推进系统球床反应堆物理热工耦合分析方法
CN111370144A (zh) * 2018-12-25 2020-07-03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 一种用于氚增殖剂实验包层模块的冷却系统及冷却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103548A1 (en) * 2011-01-28 2012-08-02 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Security, Llc Tunable fusion blanket for load following and tritium production
CN103116667A (zh) * 2013-01-24 2013-05-22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获取聚变堆实验包层模块中子学参数的方法
CN107273582A (zh) * 2017-05-23 2017-10-20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用于快中子反应堆中子输运燃耗耦合分析的计算方法
CN111370144A (zh) * 2018-12-25 2020-07-03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 一种用于氚增殖剂实验包层模块的冷却系统及冷却方法
CN109859858A (zh) * 2019-02-01 2019-06-07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 一种泡沫型氚增殖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0598304A (zh) * 2019-09-06 2019-12-20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空间核电推进系统球床反应堆物理热工耦合分析方法
CN110598317A (zh) * 2019-09-10 2019-12-20 大连理工大学 多物理场耦合构建屏蔽式核主泵数字样机方法
CN110569613A (zh) * 2019-09-12 2019-12-13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应用于聚变堆包层精确工程设计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Neutronic calculation analysis for CN HCCB TBM-set;Qixiang Cao .etc;《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51231;第17卷(第7期);607-611 *
Using one 3D-1D-3D approach for the conceptual design of WCCB blanket for CFETR;Kecheng Jiang .etc;《ScienceDirect》;20170131;第114卷;57-71 *
中国超导聚变工程实验堆氦冷固态包层中子学设计分析;赵奉超;《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20180630;第38卷(第2期);184-191 *
在线产氚辐照装置的研制;姜亦祥, 沈文德, 代君龙;核动力工程(第05期);465-480 *
聚变堆交叉冷却固态包层中子学设计优化;贾小波等;《原子能科学技术》;20180120;第42卷(第1期);53-57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50177A (zh) 2020-1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950177B (zh) 一种固态产氚包层的多物理场耦合中子学自动优化方法
CN107066745B (zh) 获取快中子堆堆芯瞬态过程三维中子通量密度分布的方法
Vazquez et al. Coupled neutronics thermal-hydraulics analysis using Monte Carlo and sub-channel codes
WO2020005712A2 (en) Universal inverted reactor and method for design and manufacture of universal inverted reactor
CN109448799B (zh) 金属冷却快堆金属燃料多物理场模型耦合方法
Walter et al. Proof-of-principle of high-fidelity coupled CRUD deposition and cycle depletion simulation
Laureau et al. Coupled neutronics and thermal-hydraulics transient calculations based on a fission matrix approach: application to the Molten Salt Fast Reactor
CN114913936B (zh) 一种针对铀钚混合氧化物燃料的多物理燃料性能分析方法
Laboure et al. Multiphysics Steady-state simulation of the High Temperature Test Reactor with MAMMOTH, BISON and RELAP-7
Wang et al. Study of the neutronic and thermal coupling effect on VHTR fuel pebble using OpenMC and OpenFOAM
Fratoni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s of methodologies for the neutronic design of the Pebble Bed Advanced High Temperature Reactor (PB-AHTR)
Strydom et al. Results for Phase I of the IAEA coordinated research program on HTGR uncertainties
Lu et al. Coupling methods for HTR-PM primary circuit
Seker Multiphysics methods development for high temperature gas reactor analysis
Luo et al.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multi-physics and multi-scale coupling program for lead-cooled fast reactor
CN111143996A (zh) 一种快堆六边形闭式组件盒间流动换热计算方法
Wang et al. Parametric study of effective thermal conductivity for VHTR fuel pebbles based on a neutronic and thermal coupling method
Bao Development of the model for the multi-physics analysis of Molten Salt Reactor Experiment using GeN-Foam code
Nguyen et al. Coupled neutronics/thermal-hydraulic analysis of ANTS-100e using MCS/RAST-F two-step code system
Nikitin Extension of the nodal code DYN3D to SFR applications
Robert et al. Impact of thermal coupling on a pebble bed reactor equilibrium from hyper-fidelity depletion
Zhu et al. Three dimensional steady‐state neutronics/thermal‐hydraulics coupled simulation for a molten salt reactor moderated by zirconium hydride rods
Kang et al. Development of a coupled neutronics and thermal hydraulics code with an advanced spatial mapping model
EP3815112B1 (en) Universal inverted reactor and method for design and manufacture of universal inverted reactor
Panicker et al. Validation of Thermohydraulic Simulations using RELAP for Critical Dual Purpose Canister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