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34280B - 漏电故障检测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配电网关 - Google Patents

漏电故障检测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配电网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34280B
CN111934280B CN202010939700.2A CN202010939700A CN111934280B CN 111934280 B CN111934280 B CN 111934280B CN 202010939700 A CN202010939700 A CN 202010939700A CN 111934280 B CN111934280 B CN 11193428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rrent
value
leakage
differential
leakage prot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93970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34280A (zh
Inventor
姜臻
于力
张斌
郭志诚
陈浩敏
席禹
张凡
辛文成
姚森敬
周杨珺
秦丽文
梁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Southern Power Grid Digital Grid Technology Guangdo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outhern Power Grid Digital Gri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ern Power Grid Digital Gri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outhern Power Grid Digital Gri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939700.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934280B/zh
Publication of CN1119342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342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342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3428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H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2H3/00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utomatic disconnection directly responsive to an undesired change from normal electric working condition with or without subsequent reconnection ; integrated protection
    • H02H3/26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utomatic disconnection directly responsive to an undesired change from normal electric working condition with or without subsequent reconnection ; integrated protection responsive to difference between voltages or between currents; responsive to phase angle between voltages or between currents
    • H02H3/32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utomatic disconnection directly responsive to an undesired change from normal electric working condition with or without subsequent reconnection ; integrated protection responsive to difference between voltages or between currents; responsive to phase angle between voltages or between currents involving comparison of the voltage or current values at corresponding points in different conductors of a single system, e.g. of currents in go and return conductors
    • H02H3/34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utomatic disconnection directly responsive to an undesired change from normal electric working condition with or without subsequent reconnection ; integrated protection responsive to difference between voltages or between currents; responsive to phase angle between voltages or between currents involving comparison of the voltage or current values at corresponding points in different conductors of a single system, e.g. of currents in go and return conductors of a three-phase system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10/00Systems supporting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4S10/50Systems or methods supporting the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or management, involving a certain degree of interaction with the load-side end user applications
    • Y04S10/52Outage or fault management, e.g. fault detection or location

Landscapes

  • Emergency Protection Circuit Devices (AREA)
  • Testing Of Short-Circuits, Discontinuities, Leakage, Or Incorrect Line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漏电故障检测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配电网关。方法包括:获取配电网的零线电流、各相电流和剩余电流的工频变化量;在工频变化量的绝对值大于或等于第一启动值的情况下,将零线电流和各相电流的矢量和的绝对值确认为差动电流;在差动电流大于第二启动值的情况下,将各相电流的绝对值和零线电流的绝对值之和确认为制动电流,并比较差动电流和制动电流,根据比较的结果输出漏电保护信号;漏电保护信号用于启动一级漏电保护装置。本申请可剩余电流的工频变化量和剩余电流的绝对值作为漏电故障研判的启动元件,自适应正常剩余电流和故障漏电电流的变化,进而可区分正常漏电和故障漏电的情况,提高准确性。

Description

漏电故障检测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配电网关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配电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漏电故障检测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配电网关。
背景技术
随着配电网技术的发展,低压配电台区已覆盖较多数量的用户。受限于各种因素,低压配电台区出线和走向复杂,部分台区线路设备投运时间长,容易出现漏电的现象,这不仅导致电网电能的损失,还极大地影响了台区用户正常安全用电。
为避免漏电对电网和用户造成危害,目前会在配电网中配置漏电保护装置,以识别是否发生漏电的情况以及在漏电时切断线路。漏电保护作为低压用电保护中的一项重要保护技术,广泛用于防止漏电火灾和人身触电伤亡事故的发生。截至20世纪70年代,剩余电流型的漏电保护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可基于线路中的剩余电流幅值确定是否动作。
在电网和用电设备的正常运行中,会存在正常的漏电(即正常的剩余电流),在此情况下,漏电保护装置不应动作以便保障电网和用电设备的正常运行。但是,在实际情况中,电网和用电设备的构成十分复杂,运行方式的变化非常大,使得正常的漏电电流值不尽相同。因此,对漏电情况进行分析,并区分正常漏电和故障漏电是十分必要的。
然而,传统技术只是根据剩余电流的幅值来确定漏电保护器是否动作,无法区分正常漏电和故障漏电的情况,存在准确性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准确性的漏电故障检测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配电网关。
一种漏电故障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配电网的零线电流、各相电流和剩余电流的工频变化量;
在工频变化量的绝对值大于或等于第一启动值的情况下,将零线电流和各相电流的矢量和的绝对值确认为差动电流;
在差动电流大于第二启动值的情况下,将各相电流的绝对值和零线电流的绝对值之和确认为制动电流,并比较差动电流和制动电流,根据比较的结果输出漏电保护信号;漏电保护信号用于启动一级漏电保护装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比较差动电流和制动电流,并根据比较的结果输出漏电保护信号的步骤,包括
获取制动电流和差动电流之间的第一差值,若差动电流大于或等于差动系数和第一差值之间的乘积,则输出漏电保护信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输出漏电保护信号的步骤,包括:
根据差动电流和第二启动值,得到实际延时时间,并在实际延时时间到达时输出漏电保护信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根据差动电流和第二启动值,得到实际延时时间的步骤,包括:
获取一级漏电保护装置的第一延时定值和二级漏电保护装置的第二延时定值,以及将差动电流与第二启动值的比值减去1,得到第二差值;
将第一延时定值和第二差值之间的比值与第二延时定值相加,得到实际延时时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获取配电网的零线电流、各相电流和剩余电流的工频变化量的步骤,包括:
对当前时刻的零线电流和各相电流进行矢量相加,得到当前剩余电流,并对目标周波前的初始零线电流和各初始相电流进行矢量相加,得到初始剩余电流;
将当前剩余电流和初始剩余电流的矢量差确认为工频变化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目标周波为当前时刻的前5个周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启动值为150毫安;第二启动值为350毫安。
一种漏电故障检测装置,装置包括:
数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配电网的零线电流、各相电流和剩余电流的工频变化量;
差动电流获取模块,用于在工频变化量的标量值大于或等于第一启动值的情况下,将零线电流和各相电流的矢量和的绝对值确认为差动电流,若差动电流大于第二启动值,则将各相电流和零线电流的标量和确认为制动电流;
比较模块,用于比较差动电流和制动电流,并根据比较的结果输出漏电保护信号;漏电保护信号用于启动一级漏电保护装置。
一种配电网关,配电网关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漏电故障检测方法的步骤。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上述漏电故障检测方法的步骤。
上述漏电故障检测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配电网关,基于配电台区边缘计算终端进行实现,在剩余电流的工频变化量大于或等于第一启动值时,将剩余电流的绝对值确认为差动电流,并在差动电流大于第二启动值的情况下,将各相电流的绝对值和零线电流的绝对值之和确认为制动电流,并根据差动电流和制动电流的比较结果确认是否发生故障漏电启动,从而可以剩余电流的工频变化量和剩余电流的绝对值作为漏电故障研判的启动元件,自适应正常剩余电流和故障漏电电流的变化,进而可区分正常漏电和故障漏电的情况,提高准确性。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漏电保护测量的装置示意图;
图2为传统技术的剩余电流保护区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漏电故障检测方法的应用环境图;
图4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漏电故障检测方法的第一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漏电故障检测方法的第二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漏电故障检测方法的逻辑图;
图7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相、零电流复式比率差动保护区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漏电故障检测装置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正如背景技术,电网和电网中的用电设备对地绝缘电阻不是无穷大,且存在对地分布电容,因此有泄漏电流(也即漏电电流)的产生。由于电网不同、电网中的用电设备不同,正常的漏电电流一般在几毫安到几百毫安的区间。虽然故障漏电和正常漏电的电流变化范围较大,但是其数量级都是毫安级,与电网中几安、上百安甚至上千安的正常工作电流相比,仍旧很小,因此无法通过测量线路中工作电流的方法来测量漏电电流。
在TN电网中,一般是采用剩余电流动作保护技术实现漏电保护,通过剩余电流互感器检测剩余电流信号,并判断剩余电流幅值是否达到或者超过动作阈值来实现。请参阅图1,图1示出了传统漏电保护测量装置的示意图,其中N为零线,PE为保护线,IA为A相的相电流;IB为B相的相电流;IC为C相的相电流;IN为零线电流;ZA为A相的负载阻抗;ZB为B相的负载阻抗;ZC为C相的负载阻抗。
三相火线和零线均穿过剩余电流互感器,当剩余电流为零时,从电源流出的电流和流入的电流相等,二者在剩余电流互感器中的电流矢量和为零。当剩余电流不为零时,流出的电流和流入的电流不相等,剩余电流互感器中的电流矢量和为流出的电流与流入的电流之差,此时二次侧产生感应信号。若剩余电流达到动作阈值时,互感器二次侧感应信号经放大后推动脱扣器使得开关动作,从而完成漏电保护。
然而,对于不同的电网或不同的故障类型,故障漏电也会存在复杂的变化,例如在一定的条件下,人触电或者设备故障漏电不一定使得剩余电流增加,而是会导致剩余电流的减少,因此造成漏电保护的失效。
同时,电网中的漏电电流不仅有幅值大小之分,还有相角的区别。当相角不同时,故障漏电电流所引起的不只是剩余电流幅值的变化,还会引起相角的变化。当电网和电网设备正常工作时,存在正常的剩余电流(即正常的漏电电流),且正常的剩余电流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是随时变化的。由于存在正常的剩余电流,在电网或用电设备产生故障漏电电流的情况下,是无法通过单纯地检测剩余电流的幅值来进行正确的保护。
请参阅图2,图2为传统剩余电流保护区示意图。因为剩余电流互感器检测到的是剩余电流,即正常的漏电电流与故障漏电电流之间的矢量和,而非故障漏电电流,所以会存在保护缺陷,即存在漏电动作死区。当测量的故障漏电电流进入阴影区域,该区域在故障漏电保护动作区,但在剩余电流保护不动作区,保护拒动作。可见,传统技术对于因故障引起的漏电存在保护死区的问题,无法准确地检测故障漏电的发生并启动漏电保护装置。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准确性的漏电故障检测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配电网关。
本申请提供的漏电故障检测方法,可以应用如图3所示的配电网台区监测架构中。请参阅图3,配电网台区监测架构可包括台区物理网架、配电网关、配变低压侧开关CBO、低压分支监测单元、无功补偿装置、保护开关和三级漏电保护装置等一二次设备,各部分之间的连接关系可如图3所示。在配电网台区监测架构中,配电房或者台架变台区的物理结构可如实线所示,以配电网关为中心的二次连接可如虚线所示。
其中,台区物理网架可包括配电变压器、避雷器LA和低压侧互感器组,低压侧互感器组包括电压互感器PT和电流互感器CT。配变低压侧开关CBO下含多个低压分支,每个低压分支的首端都装设有低压分支监测单元。低压分支监测单元可类似于智能塑壳断路器,具备实时监测分支电压、电流、有功、无功的功能,还具备过载长延时保护、短路短延时保护和短路瞬时保护等功能,能够通过如RS485等方式与配电网关进行通信交互,并支持DL/T645-2007等通信规约。
配电网关可以安装在智能配电房或台架变智能台区内的本地监控设备,用于实现终端传感、计量等装置数据的汇集、处理、远传功能,以及台区设备的智能联动等功能,同时将处理后的状态信息通过标准规约上传物联网平台,执行本地指令控制,实现与风机控制器、摄像头、无功补偿装置等智能联动,对相关的检测数据、告警数据和文件数据进行本地存储。
作为配电台区的边缘终端,配电网关采用了基于“容器”技术的边缘技术软件架构,具备配置和扩展基于“微服务”的各类继电保护元件应用功能,实现配电网关软件应用服务独立开发、独立部署、横向独立扩展的定制化需求。本申请中,配电网关可具备扩展配置配电漏电保护等各类继电保护的能力。
具体而言,配电网关可用于实现:(1)采集配电变压器低压侧电压、电流和配电房、台架变智能台区低压出线分支电流、电压、设备状态、环境等信息,可采集基本交流模拟量,如三相电压、三相电流、相角、分相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三相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分相有功电能和无功电能、三相有功电能和无功电能、功率因数、频率等;(2)接收多种类型控制目标,包括电压限值、功率因素限值,或直接接收对无功补偿装置的遥控指令,实现台区电能质量治理;(3)可通过光纤或无线公网的通讯方式将数据上送至全域物联网平台。
无功补偿装置可包括电容器,可通过Y型接线或三角接线进行连接。其中,电容器可只具备投或切两种状态。配电网关通过边缘计算或者主站应用向投切开关F1下达投切指令,从而可调节台区电压。
三级漏电保护装置可以包括一级漏电保护装置(总漏电保护装置),二级漏电保护装置(分支线路漏电保护装置,设于分支线路首端)和三级漏电保护装置(终端分户漏电保护装置,设于终端用户处)。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提供了一种漏电故障检测方法,可用于检测TN系统的配电网(如低压配电网)中是否发生故障漏电,并在检测到故障漏电时启动漏电保护装置。以该方法应用于图3中的边缘计算终端,如配电网关为例进行说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410,获取配电网的零线电流、各相电流和剩余电流的工频变化量。
其中,各相电流包括配电网的A相电流、B相电流和C相电流,剩余电流可以为配电网的总漏电电流,即A相电流、B相电流、C相电流和零线电流的矢量和,也即正常剩余电流和故障漏电电流的矢量和。
具体地,零线电流和三相的相电流均可为矢量,即包括幅值和相角。零线电流、三相的相电流可以通过设置在配电网上的电流互感器进行采集,配电网关通过接收电流互感器传输的信号以获取零线电流和各相电流。进一步地,可以通过图1所示的剩余电流互感器采集,也可通过高精度的A相、B相、C相和N(零线)电流互感器分别采集至配电网关并通过计算合成。
剩余电流可以为三相的相电流和零线电流的矢量和,其计算公式可为:IRC=IA+IB+IC+IN。其中,IRC为剩余电流;IA为A相的相电流;IB为B相的相电流;IC为C相的相电流;IN为零线电流。
剩余电流的工频变化量可以为当前时刻的剩余电流与预设时间前的剩余电流之间的矢量差,或者当前时刻的剩余电流与目标时间的剩余电流之间的矢量差,剩余电流的工频变化量可以为故障漏电电流。
步骤420,在工频变化量的绝对值大于或等于第一启动值的情况下,将零线电流和各相电流的矢量和的绝对值确认为差动电流。
其中,第一启动值可用于判断电网中是否发生需要进行漏电保护的故障,其具体数值可根据电网的类型、电网的结构、用电设备的类型、用电设备的连接结构等进行确定。
具体地,本申请可采用剩余电流的工频变化量作为漏电保护的启动元件。工频变化量为一矢量,工频变化量的绝对值为该矢量所对应的标量值。当工频变化量的绝对值大于或者等于第一启动值时,将三相的相电流与零线电流相加,得到一矢量和,该矢量和为剩余电流,并将剩余电流的绝对值确认为差动电流。
步骤430,在差动电流大于第二启动值的情况下,将各相电流的绝对值和零线电流的绝对值之和确认为制动电流,并比较差动电流和制动电流,根据比较的结果输出漏电保护信号;漏电保护信号用于启动一级漏电保护装置。
其中,第二启动值为差动电流的启动阈值,用于判断剩余电流是否过大,其具体数值可根据电网的类型、电网的结构、用电设备的类型、用电设备的连接结构等进行确定。
具体地,若差动电流大于第二启动值,则将A相电流的绝对值、B相电流的绝对值、C相电流的绝对值和零线电流的绝对值相加,得到制动电流,根据差动电流和制动电流的比较结果,确认是否需要一级漏电保护装置动作,若是,则输出漏电保护信号以启动一级漏电保护装置。进一步地,本申请可直接比较制动电流和差动电流二者的大小,或者通过制动电流确认比较阈值,对差动电流与该阈值进行比较,又或者通过制动电流和差动电流确认比较阈值,将差动电流与该比较阈值进行比较。
上述漏电故障检测方法中,基于配电台区边缘计算终端进行实现,通过将剩余电流的工频变化量和剩余电流的绝对值作为漏电故障研判的启动元件,从而可自适应正常剩余电流和故障漏电电流的变化,进而可区分正常漏电和故障漏电的情况,提高准确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比较差动电流和制动电流,并根据比较的结果输出漏电保护信号的步骤,包括:
获取制动电流和差动电流之间的第一差值,若差动电流大于或等于差动系数和第一差值之间的乘积,则输出漏电保护信号。
具体地,将制动电流减去差动电流,所得结果为第一差值,将第一差值与差动系数之间的乘积确认为比较阈值,比较差动电流和该比较阈值。若差动电流大于或者等于比较阈值,则输出漏电保护信号,以使一级漏电保护装置动作;若差动电流小于比较阈值,则可确认当前没有发生故障漏电,或者不需要启动一级漏电保护装置进行保护。
在电网和用电设备正常工作时,存在的正常剩余电流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随之变化。本申请通过对漏电电流构成相、零电流进行复式比率差动计算漏电动作区,从而可根据漏电电流的变化情况自动改变漏电动作阈值,实现漏电保护的自适应保护,进而可达到漏电故障研判的目标,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电网的安全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输出漏电保护信号的步骤包括:根据差动电流和第二启动值,得到实际延时时间,并在实际延时时间到达时输出漏电保护信号。
具体地,为有效地对电网和用电设备进行漏电保护,一般采用一级漏电保护装置、二级漏电保护装置和三级漏电保护装置来实现。其中,三级漏电保护装置为末级保护,保护动作无延时,而一级漏电保护和二级漏电保护常常采用延时动作的保护方法,其中一级漏电保护的延时时间最长。在根据比较的结果实现一级漏电保护时,可以根据差动电流和第二启动值确定实际延时时间,并在实际延时时间到达时使一级漏电保护装置动作。
进一步地,实际延时时间可以在确定差动电流大于或等于差动系数和第一差值之间的乘积时计算得到;也可预先计算得到实际延时时间,并在确定差动电流大于或等于上述乘积时,按照实际延时时间进行延时,并在实际延时时间到达时输出漏电保护信号。
在一个实施例中,根据差动电流和第二启动值,得到实际延时时间的步骤,包括:
获取一级漏电保护装置的第一延时定值和二级漏电保护装置的第二延时定值,以及将差动电流与第二启动值的比值减去1,得到第二差值;
将第一延时定值和第二差值之间的比值与第二延时定值相加,得到实际延时时间。
具体地,实际延时时间可根据以下公式确定:
Figure GDA0003882131700000111
其中,T为实际延时时间;td1为第一延时定值;td2为第二延时定值;Id为差动电流;IRC.set为第二启动值。
实际延时时间是在工频变化量大于第一启动值、差动电流大于第二启动值且差动电流大于或等于差动系数与第一差值的乘积三个条件同时满足时进行确定的,换言之,在计算实际延时时间时,差动电流大于第二启动值,且差动电流越大实际延时时间越小,即故障越严重延时越短。并且,实际延时时间大于二级漏电保护装置的第二延时定值且三级漏电保护装置的延时定值为零。如此,一级漏电保护装置、二级漏电保护装置和三级漏电保护装置的延时将自动形成级差配合,从而可提高电网运行的安全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获取配电网的零线电流、各相电流和剩余电流的工频变化量的步骤,包括:
对当前时刻的零线电流和各相电流进行矢量相加,得到当前剩余电流,并对目标周波前的初始零线电流和各初始相电流进行矢量相加,得到初始剩余电流;
将当前剩余电流和初始剩余电流的矢量差确认为工频变化量。
其中,目标周波可以为预设数量前的周波或预设时间前的周波。
具体地,在电网正常运行时,故障漏电电流为零,当电网发生异常故障时,剩余电流中开始包括了故障漏电电流,例如在t0时刻电网发生异常或者故障,在t0时刻前检测得到的剩余电流为电网的正常剩余电流,在t0时刻后检测得到的剩余电流为正常剩余电流与故障漏电电流的矢量和。本申请通过对当前时刻的剩余电流与目标周波前的剩余电流进行矢量相减,将得到的矢量差确认为工频变化量,从而可通过剩余电流的工频变化量表示故障漏电,进而可实现故障漏电的识别与漏电保护的正确启动。
在一个示例中,目标周波为当前时刻的前5个周波,利用5个周波时间间隔(100毫秒)的剩余电流工频变化量来表示故障漏电电流。换言之,本申请可通过ΔIRC=IRC.t-IRC.(t-5T)确定剩余电流的工频变化量,其中ΔIRC为工频变化量,IRC.t为t时刻的剩余电流,IRC.(t-5T)为t时刻5周波前的剩余电流。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启动值为150毫安;第二启动值为350毫安;差动系数为0.8至0.9。在生产工作中,可以根据故障漏电电流的大小初步判断产生故障的原因。发明人在对相关生产工作经验进行总结后,得到以下故障漏电电流和故障原因的对应关系:(1)故障漏电电流为50毫安至150毫安,且电流变化忽高忽低时,可能是动物触电或者发生树木搭线等情况;(2)当故障漏电电流为150毫安至5安时,可能是设备绝缘受潮或者老化引起的间接漏电,或者有小功率电器利用“一线一地”窃电等;(3)故障漏电电流为5安至15安时,可能已经发生线路金属性搭铁或有用户内部发生中性线重复接地、接地保护和接中性线保护混用、较大功率电器利用“一线一地”窃电等;(4)当故障漏电电流达到15安以上时,有以下可能:①可能发生相线与其他金属构件、架空导地线直接搭接现象(如果发生此现象,可以用数字验电笔检测到变压器构架铁建或者供电线路中性线均有约110伏电压);②可能存在不同台区线路中性线共用,或者同台区多个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后端线路之间中性线混接共用现象;③可能发生路灯线路跨台区接相线、中性线问题;④若低压线路装有避雷器,则有可能是避雷器某相被击穿所致。
在电网正常运行时,正常漏电电流一般在几毫安到几百毫安的范围内,且考虑到动物触电或有树木搭线引发的故障漏电多半为瞬时性故障漏电,当第一启动值为150毫安,第二启动值为350毫安,差动系数为0.8至0.9范围内的任意值(包括0.8和0.9)。如此,可准确区分正常漏电电流和故障电流,并进行有效的漏电保护,从而可提高检测识别的准确性,并提高电网的运行率。
为便于说明本申请的方案,下面通过具体的示例进行说明,如图5和图6所示,提供了一种漏电故障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510,测量漏电保护相关电流,包括配电网关处采集的剩余电流、三相的相电流和零线电流。
步骤520,启动工频变化量元件。当5个周波时间间隔的剩余电流工频变化量大于或等于第一启动值(第一启动值被设置为150毫安)时,启动工频变化量元件并进入漏电流过流元件启动逻辑,反之,退出漏电保护功能。
步骤530,启动漏电流过流元件。当差动电流大于第二启动值(第二启动值被设置为350毫安)时,漏电流过流元件启动且进入复式比率差动保护判据启动逻辑,反之,退出漏电保护功能。
步骤540,启动复式比率差动保护元件。当Id≥Kset(Ir-Id)时,进入延时元件,反之则退出漏电保护功能。其中,Id为差动电流;Kset为差动系数;Ir为制动电流。相、零电流复式比率差动保护区示意图可如图7所示。
步骤550,漏电保护延时出口。根据漏电反时限特性,当基于边缘计算的低压配电网漏电保护进行一定延时后,漏电保护完成出口并动作。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图1-7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这些步骤可以以其它的顺序执行。而且,图1-7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这些步骤或者阶段的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它步骤或者其它步骤中的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提供了一种漏电故障检测装置,包括:
数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配电网的零线电流、各相电流和剩余电流的工频变化量;
差动电流获取模块,用于在工频变化量的标量值大于或等于第一启动值的情况下,将零线电流和各相电流的矢量和的绝对值确认为差动电流,若差动电流大于第二启动值,则将各相电流和零线电流的标量和确认为制动电流;
比较模块,用于比较差动电流和制动电流,并根据比较的结果输出漏电保护信号;漏电保护信号用于启动一级漏电保护装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比较模块还用于:获取制动电流和差动电流之间的第一差值,若差动电流大于或等于差动系数和第一差值之间的乘积,则输出漏电保护信号。
在一个实施例中,比较模块,还用于根据差动电流和第二启动值,得到实际延时时间,并在实际延时时间到达时输出漏电保护信号。
在一个实施例中,比较模块还用于获取一级漏电保护装置的第一延时定值和二级漏电保护装置的第二延时定值,以及将差动电流与第二启动值的比值减去1,得到第二差值;将第一延时定值和第二差值之间的比值与第二延时定值相加,得到实际延时时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数据获取模块还用于对当前时刻的零线电流和各相电流进行矢量相加,得到当前剩余电流,并对目标周波前的初始零线电流和各初始相电流进行矢量相加,得到初始剩余电流;将当前剩余电流和初始剩余电流的矢量差确认为工频变化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目标周波为当前时刻的前5个周波。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启动值为150毫安;第二启动值为350毫安。
关于漏电故障检测装置的具体限定可以参见上文中对于漏电故障检测方法的限定,在此不再赘述。上述漏电故障检测装置中的各个模块可全部或部分通过软件、硬件及其组合来实现。上述各模块可以硬件形式内嵌于或独立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形式存储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存储器中,以便于处理器调用执行以上各个模块对应的操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配电网关,配电网关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
获取配电网的零线电流、各相电流和剩余电流的工频变化量;
在工频变化量的绝对值大于或等于第一启动值的情况下,将零线电流和各相电流的矢量和的绝对值确认为差动电流;
在差动电流大于第二启动值的情况下,将各相电流的绝对值和零线电流的绝对值之和确认为制动电流,并比较差动电流和制动电流,根据比较的结果输出漏电保护信号;漏电保护信号用于启动一级漏电保护装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配电网关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获取制动电流和差动电流之间的第一差值,若差动电流大于或等于差动系数和第一差值之间的乘积,则输出漏电保护信号。
在一个实施例中,配电网关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根据差动电流和第二启动值,得到实际延时时间,并在实际延时时间到达时输出漏电保护信号。
在一个实施例中,配电网关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获取一级漏电保护装置的第一延时定值和二级漏电保护装置的第二延时定值,以及将差动电流与第二启动值的比值减去1,得到第二差值;将第一延时定值和第二差值之间的比值与第二延时定值相加,得到实际延时时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配电网关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对当前时刻的零线电流和各相电流进行矢量相加,得到当前剩余电流,并对目标周波前的初始零线电流和各初始相电流进行矢量相加,得到初始剩余电流;将当前剩余电流和初始剩余电流的矢量差确认为工频变化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配电网关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目标周波为当前时刻的前5个周波。
在一个实施例中,配电网关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第一启动值为150毫安;第二启动值为350毫安。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获取配电网的零线电流、各相电流和剩余电流的工频变化量;
在工频变化量的绝对值大于或等于第一启动值的情况下,将零线电流和各相电流的矢量和的绝对值确认为差动电流;
在差动电流大于第二启动值的情况下,将各相电流的绝对值和零线电流的绝对值之和确认为制动电流,并比较差动电流和制动电流,根据比较的结果输出漏电保护信号;漏电保护信号用于启动一级漏电保护装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获取制动电流和差动电流之间的第一差值,若差动电流大于或等于差动系数和第一差值之间的乘积,则输出漏电保护信号。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根据差动电流和第二启动值,得到实际延时时间,并在实际延时时间到达时输出漏电保护信号。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获取一级漏电保护装置的第一延时定值和二级漏电保护装置的第二延时定值,以及将差动电流与第二启动值的比值减去1,得到第二差值;将第一延时定值和第二差值之间的比值与第二延时定值相加,得到实际延时时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对当前时刻的零线电流和各相电流进行矢量相加,得到当前剩余电流,并对目标周波前的初始零线电流和各初始相电流进行矢量相加,得到初始剩余电流;将当前剩余电流和初始剩余电流的矢量差确认为工频变化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目标周波为当前时刻的前5个周波。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第一启动值为150毫安;第二启动值为350毫安。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存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易失性存储器中的至少一种。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磁带、软盘、闪存或光存储器等。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可以是多种形式,比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SRAM)或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DRAM)等。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8)

1.一种漏电故障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对当前时刻的零线电流和各相电流进行矢量相加,得到当前剩余电流,并对目标周波前的初始零线电流和各初始相电流进行矢量相加,得到初始剩余电流;将所述当前剩余电流和所述初始剩余电流的矢量差确认为工频变化量,从而获取得到配电网的零线电流、各相电流和剩余电流的工频变化量;
在所述工频变化量的绝对值大于或等于第一启动值的情况下,将所述零线电流和各所述相电流的矢量和的绝对值确认为差动电流;
在所述差动电流大于第二启动值的情况下,将各所述相电流的绝对值和所述零线电流的绝对值之和确认为制动电流,并获取所述制动电流和所述差动电流之间的第一差值,若所述差动电流大于或等于差动系数和所述第一差值之间的乘积,则获取一级漏电保护装置的第一延时定值和二级漏电保护装置的第二延时定值,以及将所述差动电流与所述第二启动值的比值减去1,得到第二差值;将所述第一延时定值和所述第二差值之间的比值与所述第二延时定值相加,得到实际延时时间,并在所述实际延时时间到达时输出漏电保护信号;所述漏电保护信号用于启动一级漏电保护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电故障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周波为所述当前时刻的前5个周波。
3.根据权利要求1至2任一项所述的漏电故障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启动值为150毫安;所述第二启动值为350毫安。
4.一种漏电故障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数据获取模块,用于对当前时刻的零线电流和各相电流进行矢量相加,得到当前剩余电流,并对目标周波前的初始零线电流和各初始相电流进行矢量相加,得到初始剩余电流;将所述当前剩余电流和所述初始剩余电流的矢量差确认为工频变化量,从而获取得到配电网的零线电流、各相电流和剩余电流的工频变化量;
差动电流获取模块,用于在所述工频变化量的标量值大于或等于第一启动值的情况下,将所述零线电流和各所述相电流的矢量和的绝对值确认为差动电流,若所述差动电流大于第二启动值,则将各所述相电流和所述零线电流的标量和确认为制动电流;
比较模块,用于获取所述制动电流和所述差动电流之间的第一差值,若所述差动电流大于或等于差动系数和所述第一差值之间的乘积,则获取一级漏电保护装置的第一延时定值和二级漏电保护装置的第二延时定值,以及将所述差动电流与所述第二启动值的比值减去1,得到第二差值;将所述第一延时定值和所述第二差值之间的比值与所述第二延时定值相加,得到实际延时时间,并在所述实际延时时间到达时输出漏电保护信号;所述漏电保护信号用于启动一级漏电保护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漏电故障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周波为所述当前时刻的前5个周波。
6.根据权利要求4至5任一项所述的漏电故障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启动值为150毫安;所述第二启动值为350毫安。
7.一种配电网关,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电网关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8.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CN202010939700.2A 2020-09-09 2020-09-09 漏电故障检测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配电网关 Active CN11193428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39700.2A CN111934280B (zh) 2020-09-09 2020-09-09 漏电故障检测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配电网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39700.2A CN111934280B (zh) 2020-09-09 2020-09-09 漏电故障检测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配电网关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34280A CN111934280A (zh) 2020-11-13
CN111934280B true CN111934280B (zh) 2023-01-24

Family

ID=733088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939700.2A Active CN111934280B (zh) 2020-09-09 2020-09-09 漏电故障检测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配电网关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93428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38564B (zh) * 2021-01-08 2022-07-29 南京工程学院 基于三重组合判据的低压线路触电故障判断方法及剩余电流断路器
CN112886530B (zh) * 2021-03-23 2022-06-14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触电保护方法、系统、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881945B (zh) * 2021-04-21 2022-10-14 深圳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判断接地故障的方法及装置
CN113178850B (zh) * 2021-05-12 2022-09-13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青岛供电公司 一种基于配电物联网的低压配电网多点差动漏电保护方法
CN113363949B (zh) * 2021-05-18 2022-11-11 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距离保护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3884802A (zh) * 2021-08-13 2022-01-04 东莞市耀晟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一种改善走电可靠性的方法及装置
CN113933585A (zh) * 2021-11-26 2022-01-14 长沙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欧氏距离的漏电台区断零窃电用户检测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04418A (zh) * 2004-11-04 2005-04-06 河北工业大学 漏电自动跟踪保护器及其运行方法
JP2012200052A (ja) * 2011-03-18 2012-10-18 Panasonic Corp 漏電判定装置
CN106602509A (zh) * 2016-12-21 2017-04-26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漏电保护的方法、系统及剩余电流保护断路器
EP3599690A1 (de) * 2018-07-27 2020-01-29 Dr. Ing. h.c. F. Porsche AG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reduktion von ableitströmen
KR102083600B1 (ko) * 2018-11-19 2020-03-02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누전 차단기 및 그 누전 차단기의 제어 방법
CN110940894A (zh) * 2019-12-16 2020-03-31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 一种基于泄漏电流瞬时幅相积和特征的触电故障检测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817086B1 (fr) * 2000-11-17 2003-01-03 Alstom Procede d'equilibrage statistique de mesures de transformateurs de courant pour une protection differentielle de jeu de barres
JP2003202357A (ja) * 2001-11-01 2003-07-18 Toshiba Corp 絶縁監視方法および装置
JP4926015B2 (ja) * 2007-12-05 2012-05-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漏電リレー
JP5380702B2 (ja) * 2008-11-28 2014-01-08 株式会社三和技術総合研究所 漏洩電流測定装置及び測定方法
FR2969845B1 (fr) * 2010-12-28 2013-04-26 Schneider Electric Ind Sas Dispositif et procede de protection terre restreinte
CN102611086B (zh) * 2012-03-27 2015-01-07 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区域配电网集中式网络化保护系统及方法
EP2880454B1 (de) * 2012-08-03 2021-06-30 SMA Solar Technology AG Verteilte ableit- und fehlerstromerfassung sowie stringfehlererkennung
CN202957575U (zh) * 2012-11-02 2013-05-29 厦门盈瑞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漏电断路器
CN104934931B (zh) * 2014-03-21 2019-01-04 上海电科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剩余电流保护装置
US9548607B2 (en) * 2014-07-31 2017-01-17 Oren Meiri System and method for monitoring and controlling electrical network
ITUB20160957A1 (it) * 2016-02-22 2017-08-22 Teypra S R L Dispositivo di compensazione per un circuito di un impianto elettrico monofase
CN106370960B (zh) * 2016-08-15 2017-05-24 西安科技大学 基于故障瞬时正序电流实部分量的矿井电网漏电辨识方法
CN109742727B (zh) * 2018-12-21 2020-03-17 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 一种低压400v漏电电流的判断方法
CN110601151B (zh) * 2019-08-16 2021-10-22 南京国电南自电网自动化有限公司 基于暂态零序差动的配电线路单相接地故障保护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04418A (zh) * 2004-11-04 2005-04-06 河北工业大学 漏电自动跟踪保护器及其运行方法
JP2012200052A (ja) * 2011-03-18 2012-10-18 Panasonic Corp 漏電判定装置
CN106602509A (zh) * 2016-12-21 2017-04-26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漏电保护的方法、系统及剩余电流保护断路器
EP3599690A1 (de) * 2018-07-27 2020-01-29 Dr. Ing. h.c. F. Porsche AG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reduktion von ableitströmen
KR102083600B1 (ko) * 2018-11-19 2020-03-02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누전 차단기 및 그 누전 차단기의 제어 방법
CN110940894A (zh) * 2019-12-16 2020-03-31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 一种基于泄漏电流瞬时幅相积和特征的触电故障检测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34280A (zh) 2020-1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934280B (zh) 漏电故障检测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配电网关
Laaksonen Advanced islanding detection functionality for future electricity distribution networks
Ten et al. Evaluation of ROCOF relay performances on networks with distributed generation
US9494635B2 (en) Islanding detection in electricity distribution network
EP2645517B1 (en) Improvement for islanding detection reliability in electricity distribution network
Affijulla et al. A robust fault detection and discrimination technique for transmission lines
WO2016139613A1 (en) Method for protection in a mixed power transmission line
US9660438B2 (en) Secure and dependable differential protection for electric power generators
CN104577999A (zh) 基于暂态零序电流特征的母线保护方法及系统
WO2016176447A1 (en) Secured control of circuit breakers in a digital substation
CN112014772B (zh) 断零故障检测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配电网关
CN209329685U (zh) 一种智能电机综合保护控制器
Wahyudi et al. Adaptive protection of distribution systems with DERs considering consumer and generation profiles
CN112054492B (zh) 缺相故障检测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配电网关
Zheng et al. Protection algorithm for a wind turbine generator based on positive-and negative-sequence fault components
Seyedi et al. Design of networked protection systems for smart distribution grids: A data-driven approach
CN114280421A (zh) 直流配电网故障选择性保护方法、系统、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4094553A (zh) 输电系统的故障保护方法、装置、设备及输电系统
RU167199U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защиты от однофазных замыканий на землю в присоединении заземляющих устройств
CN110794326A (zh) 一种配电系统短路保护的选线方法、装置及其系统
CN113419103B (zh) 一种站用变压器电气火灾预警系统及方法
CN112886530B (zh) 一种触电保护方法、系统、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Vrtal et al. Control and protection of AC/DC hybrid microgrids
CN103346539B (zh) 一种基于绝缘电阻测量的母线保护方法
Slabbert et al. Medium Voltage Phase Overcurrent Feeder Protec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Room 86, room 406, No.1, Yichuang street, Zhongxin Guangzhou Knowledge City, Huangpu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Southern Power Grid Digital Grid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86, room 406, No.1, Yichuang street, Zhongxin knowledge city, Huangpu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Southern Power Grid Digital Grid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413

Address after: Full Floor 14, Unit 3, Building 2, No. 11, Middle Spectra Road, Huangpu District, Guangzhou, Guangdong 510700

Patentee after: China Southern Power Grid Digital Grid Technology (Guangdong)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86, room 406, No.1, Yichuang street, Zhongxin Guangzhou Knowledge City, Huangpu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outhern Power Grid Digital Grid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