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13166A - 一种多角度光束扩束系统及激光雷达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角度光束扩束系统及激光雷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13166A
CN111913166A CN201910387155.8A CN201910387155A CN111913166A CN 111913166 A CN111913166 A CN 111913166A CN 201910387155 A CN201910387155 A CN 201910387155A CN 111913166 A CN111913166 A CN 1119131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spherical surface
micro
plane
spher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38715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13166B (zh
Inventor
李伟龙
于登群
巫后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Yufeng Intelligent Research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nolight Technology Suzho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nolight Technology Suzhou Ltd filed Critical Innolight Technology Suzhou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38715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913166B/zh
Publication of CN1119131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131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131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131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7/00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 G01S7/48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 G01S17/00
    • G01S7/481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arrangements of optical elements
    • G01S7/4814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arrangements of optical elements of transmitters alone
    • G01S7/4815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arrangements of optical elements of transmitters alone using multiple transmitt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9Beam shaping, e.g. changing the cross-sectional area,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2B27/0938Using specific optical elements
    • G02B27/095Refractive optical elements
    • G02B27/0955Lenses
    • G02B27/0961Lens array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90/00Technologies having an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90/1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supporting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e.g. for weather forecasting or climate simul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Optical Radar Systems And Detail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多角度光束扩束系统及激光雷达,该扩束系统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二透镜和第一透镜,该系统具有沿主光路传播方向的中心主轴,第一透镜为平凸透镜,包括与中心主轴相互垂直的第一平面和相对靠近第二透镜的第一球面,第一球面的球心位于所述中心主轴上;第二透镜包括与中心主轴相互垂直的第二平面和相对靠近第一透镜的第二球面,第二球面与第一球面为同心球面;第二球面上分布有微透镜阵列,微透镜阵列的各微透镜的光轴位于第二球面的经线上。通过在扩束系统上设计微透镜阵列,实现不同入射角度的多光束扩束,而且光束系统的入射面和出射面为相互平行的两个平面,出射光束光斑没有形变,光束经过两个同心球面,出射光束像差小。

Description

一种多角度光束扩束系统及激光雷达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激光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多角度光束扩束系统及激光雷达。
背景技术
扩束系统是能够改变激光光束直径和发散角的透镜组。常用的扩束系统有伽利略式与开普勒式,包括一个短焦距透镜与一个长焦距透镜共轴放置,细光束由短焦距透镜入射,可以实现扩束功能。伽利略式扩束系统的短焦距透镜为一个负透镜,长焦距透镜为一正透镜,而开普勒式扩束系统的短焦距透镜和长焦距透镜均为正透镜。
但是以上的扩束系统只能针对轴上光束进行扩束,旁轴光束(具有一定入射夹角的光束)由于系统像差原因出射光不能形成准直光。对于多角度光束的扩束,目前还没有一个系统可以很好的实现。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角度光束扩束系统及激光雷达,可以实现不同入射角度的多光束扩束,而且像差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之一,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多角度光束扩束系统,包括沿光路传播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二透镜和第一透镜,所述系统具有沿主光路传播方向的中心主轴;
所述第一透镜为平凸透镜,包括与所述中心主轴相互垂直的第一平面和相对靠近所述第二透镜的第一球面,所述第一球面的球心位于所述中心主轴上;
所述第二透镜包括与所述中心主轴相互垂直的第二平面和相对靠近所述第一透镜的第二球面,所述第二球面与所述第一球面为同心球面;
所述第二球面上分布有微透镜阵列,所述微透镜阵列的各微透镜的光轴位于所述第二球面的经线上;
不同角度的入射光由所述第二透镜的第二平面的不同位置入射,分别沿所述微透镜阵列相应位置的微透镜所在的经线入射到所述微透镜上,经所述微透镜之后入射到所述第一透镜的第一球面,并经所述第一透镜的第一平面出射。
作为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微透镜包括凸出于所述第二球面的微球面或微非球面。
作为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微透镜阵列的各微透镜到所述第一球面的距离等于所述微透镜的后焦距与所述第一透镜的前焦距之和。
作为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微透镜包括凹陷于所述第二球面上的微球面或微非球面。
作为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微透镜阵列的各微透镜到所述第一球面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一透镜的前焦距与所述微透镜的后焦距之差。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激光雷达,包括光源,以及如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多角度光束扩束系统。
作为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光源与所述第二透镜的第二平面之间还设有微反射镜阵列、光路转换元件或光路整形元件。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通过在扩束系统上设计微透镜阵列,实现不同入射角度的多光束扩束,而且光束系统的入射面和出射面为相互平行的两个平面,出射光束光斑没有形变,光束经过两个同心球面,出射光束像差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光束扩束系统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图2为第二透镜上微透镜阵列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光束扩束系统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激光雷达发射端光束扩束系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申请,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在本申请的各个图示中,为了便于图示,结构或部分的某些尺寸会相对于其它结构或部分夸大,因此,仅用于图示本申请的主题的基本结构。
另外,本文使用的例如“上”、“上方”、“下”、“下方”等表示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是出于便于说明的目的来描述如附图中所示的一个单元或特征相对于另一个单元或特征的关系。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可以旨在包括设备在使用或工作中除了图中所示方位以外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将图中的设备翻转,则被描述为位于其他单元或特征“下方”或“之下”的单元将位于其他单元或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性术语“下方”可以囊括上方和下方这两种方位。设备可以以其他方式被定向(旋转90度或其他朝向),并相应地解释本文使用的与空间相关的描述语。当元件或层被称为在另一部件或层“上”、与另一部件或层“连接”时,其可以直接在该另一部件或层上、连接到该另一部件或层,或者可以存在中间元件或层。
在激光应用当中,经常需要将激光束进行扩束,例如在激光雷达中,往往是多个激光器排列构成发射光源,需要同时对多个不同角度或位置发射的激光进行扩束。本申请提供的多角度光束扩束系统适用于激光雷达等激光应用技术中。具体的,如下面的实施例,通过在扩束系统上设计微透镜阵列,实现不同入射角度的多光束扩束,而且光束系统的入射面和出射面为相互平行的两个平面,出射光束光斑没有形变,光束经过两个同心球面,出射光束像差小。
实施例1
如图1和2所示,该多角度光束扩束系统包括沿光路传播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二透镜20和第一透镜10,该系统具有沿主光路传播方向的中心主轴。其中,第一透镜10为一平凸透镜,包括与上述中心主轴相互垂直的第一平面11和相对靠近第二透镜20的第一球面12,该第一球面12的球心位于中心主轴上。第二透镜20包括与中心主轴相互垂直的第二平面21和相对靠近第一透镜10的第二球面22,该第二球面22与第一球面12为同心球面;上述第二球面22上分布有微透镜阵列,该微透镜阵列的各微透镜23的光轴位于第二球面22的经线L(图示中虚线表示)上,这里经线指的是同心球面的球心与第一球面12或第二球面22上任一点的连线。不同角度的入射光由第二透镜20的第二平面21的不同位置入射,分别沿微透镜阵列相应位置的微透镜23所在的经线入射到微透镜23上,经微透镜23之后入射到第一透镜10的第一球面12,并经第一透镜10的第一平面11出射。
该实施例中,微透镜23包括凸出于第二球面22的微球面或微非球面,即在第二球面22上分布有多个凸出于该第二球面的微球面或微非球面,形成微透镜阵列,图示以微球面的微透镜为例进行说明。该实施例中,微透镜23为短焦距透镜,其后焦距fi,第一透镜的前焦距F1,微透镜阵列的各微透镜23到第一球面12的距离等于上述微透镜23的后焦距fi与第一透镜10的前焦距F1之和,即微透镜23的焦点与第一透镜10的焦点重合。上述后焦距(BFD)也称后焦长(BFL),为微透镜23最后一个光学表面(这里为微球面)顶点到其后方焦点的距离;前焦距(FFD)也称前焦长(FFL),为第一透镜前方的焦点到其第一个光学表面(这里为第一球面)顶点的距离。
多束平行光分别从第二透镜20的第二平面21的不同位置以不同的入射角i入射,各入射光束在第二平面处的折射角r等于其所在位置对应的经线或微透镜23光轴与中心主轴的夹角a,即各光束的入射角i满足公式n1×sin(i)=n2×sin(a),其中,n1为空气折射率,n2为第二透镜折射率,从而使得入射到第二透镜20内的光束沿着其所在位置微透镜23的光轴从该微透镜23出射,聚焦到该微透镜23的焦点(也是第一透镜10的焦点位置)上之后继续向前传播入射到第一透镜10上,经第一透镜10后再次转成平行光输出。由于第一透镜10的焦距远大于微透镜23的焦距,所以从第一透镜10输出的平行光光斑远大于入射平行光的光斑,实现了光束扩束。多角度的多束平行光分别经第二透镜上的多个微透镜聚焦之后再经第一透镜扩束后输出,实现多角度光束扩束。由于光束入射的第二平面与出射的第一平面相互平行,所以出射光束不存在光斑的形变,光束经过的第二透镜和第一透镜的两个球面为同心球面,所以出射光束只有球差,不存在其他像差,使得该多角度光束扩束系统的像差很小,所以系统旁轴光束也能形成比较好的准直光束输出。
如图1和2所示,图示的微透镜阵列的微透镜23数量只是一个具体的实施例,在实际使用中,微透镜的数量可能更多,也可能更少,各微透镜可以紧密排列,或者相互之间具有间隙。
实施例2
如图3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该实施例中,微透镜23包括凹陷于第二球面22上的微球面或微非球面,即在第二球面22上分布有多个凹陷于该第二球面的微球面或微非球面,形成微透镜阵列,图示以微凹球面的微透镜为例进行说明。该实施例中,微透镜23为短焦距负透镜,其后焦距fi,第一透镜的前焦距F1,微透镜阵列的各微透镜23到第一球面12的距离等于上述第一透镜10的前焦距F1与微透镜23的后焦距fi之差,即微透镜23的虚焦点与第一透镜10的焦点重合。由于该实施例中,微透镜23实际为一负透镜,其焦点为虚焦点,所以上述后焦距为微透镜23最后一个光学表面(这里为微球面)凹点到其前方焦点的距离。
同样的,多束平行光分别从第二透镜20的第二平面21的不同位置以不同的入射角i入射,各入射光束在第二平面21处的折射角r等于其所在位置对应的经线或微透镜23光轴与中心主轴的夹角a,即各光束的入射角i满足公式n1×sin(i)=n2×sin(a),其中,n1为空气折射率,n2为第二透镜折射率,从而使得入射到第二透镜20内的光束沿着其所在位置微透镜23的光轴从该微透镜23出射,从该微透镜23出射的为发散光束,该发射光束的延长线聚焦于微透镜23的虚焦点(也是第一透镜10的焦点位置)上,发散光束继续向前传播入射到第一透镜10上,经第一透镜10后再次转成平行光输出。由于第一透镜10的焦距远大于微透镜23的焦距,所以从第一透镜10输出的平行光光斑远大于入射平行光的光斑,实现了光束扩束。多角度的多束平行光分别经第二透镜上的多个微透镜聚焦之后再经第一透镜扩束后输出,实现多角度光束扩束。由于光束入射的第二平面与出射的第一平面相互平行,所以出射光束不存在光斑的形变,光束经过的第二透镜和第一透镜的两个球面为同心球面,所以出射光束只有球差,不存在其他像差,使得该多角度光束扩束系统的像差很小,所以系统旁轴光束也能形成比较好的准直光束输出。
实施例3
如图4所示为激光雷达的发射端光束扩束系统示意图,包括光源30和上述实施例1或2的多角度光束扩束系统。该实施例中,光源30包括多个激光器,分别位于光束扩束系统第二平面21前面不同的位置,各自发射的激光分别以不同的入射角入射到扩束系统上,经扩束系统扩束后输出不同出射角度的多束平行光。
在其它实施例中,光源与扩束系统之间还可以有光路转换元件或光路整形元件等其它光学元件。或者,也可以是单光源加多个反射镜,即在第二平面前面相应的位置设置多个与各微透镜相对应的微反射镜,单光源发射的光入射到各微反射镜上时,不同的微反射镜将入射光以不同的反射角度入射到扩束系统上,经扩束系统扩束后输出。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申请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申请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多角度光束扩束系统,包括沿光路传播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二透镜和第一透镜,所述系统具有沿主光路传播方向的中心主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透镜为平凸透镜,包括与所述中心主轴相互垂直的第一平面和相对靠近所述第二透镜的第一球面,所述第一球面的球心位于所述中心主轴上;
所述第二透镜包括与所述中心主轴相互垂直的第二平面和相对靠近所述第一透镜的第二球面,所述第二球面与所述第一球面为同心球面;
所述第二球面上分布有微透镜阵列,所述微透镜阵列的各微透镜的光轴位于所述第二球面的经线上;
不同角度的入射光由所述第二透镜的第二平面的不同位置入射,分别沿所述微透镜阵列相应位置的微透镜所在的经线入射到所述微透镜上,经所述微透镜之后入射到所述第一透镜的第一球面,并经所述第一透镜的第一平面出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角度光束扩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透镜包括凸出于所述第二球面的微球面或微非球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角度光束扩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透镜阵列的各微透镜到所述第一球面的距离等于所述微透镜的后焦距与所述第一透镜的前焦距之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角度光束扩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透镜包括凹陷于所述第二球面上的微球面或微非球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角度光束扩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透镜阵列的各微透镜到所述第一球面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一透镜的前焦距与所述微透镜的后焦距之差。
6.一种激光雷达,包括光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多角度光束扩束系统。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激光雷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与所述第二透镜的第二平面之间还设有微反射镜阵列、光路转换元件或光路整形元件。
CN201910387155.8A 2019-05-10 2019-05-10 一种多角度光束扩束系统及激光雷达 Active CN11191316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87155.8A CN111913166B (zh) 2019-05-10 2019-05-10 一种多角度光束扩束系统及激光雷达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87155.8A CN111913166B (zh) 2019-05-10 2019-05-10 一种多角度光束扩束系统及激光雷达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13166A true CN111913166A (zh) 2020-11-10
CN111913166B CN111913166B (zh) 2023-08-18

Family

ID=732427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387155.8A Active CN111913166B (zh) 2019-05-10 2019-05-10 一种多角度光束扩束系统及激光雷达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913166B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88385A (zh) * 2001-05-25 2003-01-01 佳能株式会社 光学元件、具有它的扫描光学系统及图象形成设备
CN1487328A (zh) * 2003-07-08 2004-04-07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列阵型角扩束器
CN102591017A (zh) * 2010-12-27 2012-07-18 佳能株式会社 照明光学系统和具有它的图像投影装置
CN102865932A (zh) * 2012-09-27 2013-01-09 长春理工大学 由球面布置微透镜阵列及球面探测器构成的哈特曼传感器
CN105258041A (zh) * 2015-10-23 2016-01-20 欧普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配光元件、光源模组、照明灯具
CN105824125A (zh) * 2016-05-25 2016-08-03 西安炬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激光扩束的方法及装置
CN106556934A (zh) * 2015-11-25 2017-04-05 北京索斯克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激光准直结构
US20170123218A1 (en) * 2015-11-04 2017-05-04 Hexagon Technology Center Gmbh Lasermodule comprising a micro-lens array
CN106841014A (zh) * 2017-03-29 2017-06-13 南充索尔恩科技有限公司 流式细胞仪采集镜头及双色激光流式细胞仪的光学系统
CN108957775A (zh) * 2018-07-24 2018-12-07 电子科技大学 具有固有像散半导体激光器的新型理想非球面准直系统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88385A (zh) * 2001-05-25 2003-01-01 佳能株式会社 光学元件、具有它的扫描光学系统及图象形成设备
CN1487328A (zh) * 2003-07-08 2004-04-07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列阵型角扩束器
CN102591017A (zh) * 2010-12-27 2012-07-18 佳能株式会社 照明光学系统和具有它的图像投影装置
CN102865932A (zh) * 2012-09-27 2013-01-09 长春理工大学 由球面布置微透镜阵列及球面探测器构成的哈特曼传感器
CN105258041A (zh) * 2015-10-23 2016-01-20 欧普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配光元件、光源模组、照明灯具
US20170123218A1 (en) * 2015-11-04 2017-05-04 Hexagon Technology Center Gmbh Lasermodule comprising a micro-lens array
CN106556934A (zh) * 2015-11-25 2017-04-05 北京索斯克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激光准直结构
CN105824125A (zh) * 2016-05-25 2016-08-03 西安炬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激光扩束的方法及装置
CN106841014A (zh) * 2017-03-29 2017-06-13 南充索尔恩科技有限公司 流式细胞仪采集镜头及双色激光流式细胞仪的光学系统
CN108957775A (zh) * 2018-07-24 2018-12-07 电子科技大学 具有固有像散半导体激光器的新型理想非球面准直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于双双: "微透镜阵列光学耦合扩束技术研究"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13166B (zh) 2023-08-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23078283A (ja) コリメートを行うカバー要素によって覆われたスキャンミラーを備えた送信器
US5654831A (en) Refractive ellipsoid optical surface without spherical aberration
CA2957343C (en) Device for shaping laser radiation
US20140003456A1 (en) Device For Converting The Profile of a Laser Beam Into a Laser Beam With a Rotationally Symmetrical Intensity Distribution
WO2023213238A1 (zh) 光学整形模组、装置及激光雷达系统
EP1660919B1 (en) Retroreflective device comprising gradient index lenses
CN107422473A (zh) 用于激光雷达的mems微镜二维扫描准直发射光学系统
JP5603992B1 (ja) レーザビーム合成装置
JP6413030B1 (ja) 導光装置、レーザモジュール、及び導光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04181691A (zh) 基于mems微镜折叠式的扫描光学系统
CN114545367A (zh) 激光雷达发射系统
US5917660A (en) Beam converting optical system
US10578274B2 (en) Lens array assembly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JP2016075786A (ja) レーザビーム合成装置
CN107817593B (zh) 一种超短焦投影镜头
CN111913166A (zh) 一种多角度光束扩束系统及激光雷达
CN216561248U (zh) 一种紫外激光定倍扩束系统
JPH10208291A (ja) ビーム整形のための光学系及びこれを採用した光ピックアップ
CN108490594B (zh) 一种基于微纳光学表面的非对称反射光学系统
US20220382028A1 (en) Variable magnification afocal telescope element
CN103744183A (zh) 一种红外宽波段多干扰复合光学系统
CN109001911B (zh) 一种激光传能光学系统及其建立方法
US8130444B2 (en) Catadioptric telescope imaging system
CN220671746U (zh) 扫描激光扩束系统和ar显示装置
CN216387597U (zh) 一种激光整形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523

Address after: 214122 First and Second Floors, No. 53-30 Xiuxi Road, Binhu District, Wuxi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Wuxi Yufeng Intelligent Research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215000 No.8 Xiasheng Road, Suzhou Industrial Park,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InnoLight Technology (Suzhou) 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