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99349A - 一种模型呈现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模型呈现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899349A CN111899349A CN202010761841.XA CN202010761841A CN111899349A CN 111899349 A CN111899349 A CN 111899349A CN 202010761841 A CN202010761841 A CN 202010761841A CN 111899349 A CN111899349 A CN 11189934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irtual model
- area
- real scene
- image
- virtu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19/00—Manipulating 3D models or images for computer graphics
- G06T19/006—Mixed reality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3—Architectural design, e.g. computer-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CAAD] related to design of buildings, bridges, landscapes, production plants or road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2210/00—Indexing scheme for image generation or computer graphics
- G06T2210/04—Architectural design, interior desig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ometr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Graphic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Processing Or Creating Imag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模型呈现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所述方法包括:获取终端设备在第一方位拍摄到的真实场景图像;获取所述第一方位对应的第一虚拟模型,所述第一虚拟模型为预设置的建筑物的三维虚拟模型;基于所述真实场景图像,确定所述第一虚拟模型的渲染区域;展示所述渲染区域的虚拟展示效果与所述真实场景图像相叠加的增强现实图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计算机视觉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模型呈现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技术,通过仿真真实场景使得用户可以沉浸到虚拟的环境中,用户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中体验到真实的感受。多样化的呈现虚拟场景,一直是AR技术追求的目标。
申请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模型呈现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能够多样化的呈现虚拟场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模型呈现方法,包括:
获取终端设备在第一方位拍摄到的真实场景图像;
获取所述第一方位对应的第一虚拟模型,所述第一虚拟模型为预设置的建筑物的三维虚拟模型;
基于所述真实场景图像,确定所述第一虚拟模型的渲染区域;
展示所述渲染区域的虚拟展示效果与所述真实场景图像相叠加的增强现实图像。
本申请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于所述真实场景图像,确定所述第一虚拟模型的渲染区域,包括:
若所述真实场景图像中存在建筑物,则基于所述真实场景图像生成第二虚拟模型,所述第二虚拟模型为实时生成的建筑物的三维虚拟模型;
基于所述第二虚拟模型,确定所述第一虚拟模型的渲染区域。
本申请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于所述第二虚拟模型,确定所述第一虚拟模型的渲染区域,包括:
若所述第二虚拟模型的全部区域与所述第一虚拟模型的第一部分区域重叠,则确定所述第一虚拟模型的渲染区域为第二部分区域,所述第二部分区域为所述第一虚拟模型中除所述第一部分区域以外的区域;
其中,所述第二虚拟模型的全部区域对应于建筑物的第一部分,所述第一虚拟模型中的第二部分区域对应于建筑物的第二部分。
本申请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展示所述渲染区域的虚拟展示效果与所述真实场景图像相叠加的增强现实图像,包括:
展示所述第一虚拟模型中所述第二部分区域的虚拟展示效果与所述真实场景图像相叠加的增强现实图像,其中,所述第二部分区域的虚拟展示效果用于呈现建筑物的第二部分,所述真实场景图像用于呈现所述建筑物的第一部分。
如此,在建筑物中第一部分已建设完成、建筑物的第二部分未建设完成的情况下,在增强现实图像中显示已建设完成的真实建筑物、以及未建设完成的虚拟展示效果,通过不同的呈现方式展示建筑物的不同部分,能够多样化的呈现虚拟场景。
本申请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于所述第二虚拟模型,确定所述第一虚拟模型的渲染区域,包括:
若所述第二虚拟模型的全部区域与所述第一虚拟模型的全部区域重叠,则确定所述第一虚拟模型不存在渲染区域;
其中,所述第二虚拟模型的全部区域对应于建筑物的全部。
本申请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展示所述渲染区域的虚拟展示效果与所述真实场景图像相叠加的增强现实图像,包括:
调整所述渲染区域的虚拟展示效果所在的图层为全透明显示状态,展示所述真实场景图像,其中,所述真实场景图像用于呈现所述建筑物的全部。
如此,在建筑物全部建设完成的情况下,在增强现实图像中显示已建设完成的真实建筑物,使得虚拟场景的呈现效果更逼真。
本申请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于所述真实场景图像,确定所述第一虚拟模型的渲染区域,包括:
若所述真实场景图像中不存在建筑物,则确定所述第一虚拟模型的渲染区域为所述第一虚拟模型的全部区域;
其中,所述第一虚拟模型的全部区域对应于建筑物的全部。
本申请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展示所述渲染区域的虚拟展示效果与所述真实场景图像相叠加的增强现实图像,包括:
调整所述真实场景图像所在的图层中第一图像区域为全透明显示状态,展示所述第一虚拟模型的全部区域的虚拟展示效果与所述真实场景图像的第二图像区域相叠加的增强现实图像,所述第二图像区域指所述真实场景图像中除所述第一图像区域以外的图像区域,所述第一图像区域指所述真实场景图像所在的图层中与所述第一虚拟模型所在区域对应的图像区域;
其中,所述第一虚拟模型的全部区域的虚拟展示效果用于呈现建筑物的全部。
如此,在建筑物全部建设完成的情况下,通过在增强现实图像中展示未建设的建筑物的虚拟展示效果,以及展示真实场景图像中除所述建筑物所在的区域以外的图像区域,能够多样化的呈现虚拟场景,并增加了虚拟场景中所呈现的对象。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模型呈现装置,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终端设备在第一方位拍摄到的真实场景图像;
第二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第一方位对应的第一虚拟模型,所述第一虚拟模型为预设置的建筑物的三维虚拟模型;
确定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真实场景图像,确定所述第一虚拟模型的渲染区域;
展示单元,用于展示所述渲染区域的虚拟展示效果与所述真实场景图像相叠加的增强现实图像。
本申请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确定单元,用于若所述真实场景图像中存在建筑物,则基于所述真实场景图像生成第二虚拟模型,所述第二虚拟模型为实时生成的建筑物的三维虚拟模型;
基于所述第二虚拟模型,确定所述第一虚拟模型的渲染区域。
本申请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确定单元,用于若所述第二虚拟模型的全部区域与所述第一虚拟模型的第一部分区域重叠,则确定所述第一虚拟模型的渲染区域为第二部分区域,所述第二部分区域为所述第一虚拟模型中除所述第一部分区域以外的区域;
其中,所述第二虚拟模型的全部区域对应于建筑物的第一部分,所述第一虚拟模型中的第二部分区域对应于建筑物的第二部分。
本申请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展示单元,用于展示所述第一虚拟模型中所述第二部分区域的虚拟展示效果与所述真实场景图像相叠加的增强现实图像,其中,所述第二部分区域的虚拟展示效果用于呈现建筑物的第二部分,所述真实场景图像用于呈现所述建筑物的第一部分。
本申请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确定单元,用于若所述第二虚拟模型的全部区域与所述第一虚拟模型的全部区域重叠,则确定所述第一虚拟模型不存在渲染区域;
其中,所述第二虚拟模型的全部区域对应于建筑物的全部。
本申请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展示单元,用于调整所述渲染区域的虚拟展示效果所在的图层为全透明显示状态,展示所述真实场景图像,其中,所述真实场景图像用于呈现所述建筑物的全部。
本申请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确定单元,用于若所述真实场景图像中不存在建筑物,则确定所述第一虚拟模型的渲染区域为所述第一虚拟模型的全部区域;
其中,所述第一虚拟模型的全部区域对应于建筑物的全部。
本申请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展示单元,用于调整所述真实场景图像所在的图层中第一图像区域为全透明显示状态,展示所述第一虚拟模型的全部区域的虚拟展示效果与所述真实场景图像的第二图像区域相叠加的增强现实图像,所述第二图像区域指所述真实场景图像中除所述第一图像区域以外的图像区域,所述第一图像区域指所述真实场景图像所在的图层中与所述第一虚拟模型所在区域对应的图像区域;
其中,所述第一虚拟模型的全部区域的虚拟展示效果用于呈现建筑物的全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存储介质上存储有可执行指令,该可执行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模型呈现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处理器运行所述存储器上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时可实现上述的模型呈现方法。
关于上述虚拟场景的呈现装置、计算机存储介质、电子设备的效果描述参见上述模型呈现方法的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模型呈现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展示增强现实图像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展示增强现实图像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展示增强现实图像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模型呈现装置的结构组成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组成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申请的范围。
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申请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本申请可适用于支持AR技术的电子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游戏机、台式机、广告机、一体机、车载终端等等)或服务器,或者其组合,在本申请应用于服务器的情况下,该服务器可以与其他具有通信功能且具有摄像头的电子设备连接,其连接方式可以是有线连接或无线连接,无线连接例如可以为蓝牙连接、无线宽带(Wireless Fidelity,WIFI)连接等。
支持AR技术的电子设备也可以称为AR设备,AR设备中呈现的增强现实场景,即为在AR设备中展示融入到现实场景的虚拟对象,可以是直接将虚拟对象的呈现画面渲染出来,使之与现实场景融合,也可以是将虚拟对象的呈现画面与现实场景图像融合后,展示融合后的显示画面;具体选择何种呈现方式取决于AR设备的设备类型和采用的画面呈现技术,比如,一般地,由于从AR眼镜中可以直接看到现实场景(并非成像后的现实场景图像),因此AR眼镜可以采用直接将虚拟对象的呈现画面渲染出来的呈现方式;对于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由于在移动终端设备中展示的是对现实场景成像后的画面(即现实场景图像),因此可以采用将现实场景图像与虚拟对象的呈现画面进行融合处理的方式,来展示增强现实效果。
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一种模型呈现方法进行详细介绍,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模型呈现方法的执行主体可以为上述AR设备,也可以为其它具有数据处理能力的处理装置,本申请实施例中不作限定。模型可以为真实世界中存在的真实场景,如建筑物、公路、公园、景物、人物和动物等任意对象。
参见图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模型呈现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S101、获取终端设备在第一方位拍摄到的真实场景图像。
S102、获取所述第一方位对应的第一虚拟模型,所述第一虚拟模型为预设置的建筑物的三维虚拟模型。
S103、基于所述真实场景图像,确定所述第一虚拟模型的渲染区域。
S104、展示所述渲染区域的虚拟展示效果与所述真实场景图像相叠加的增强现实图像。
下面对上述S101~S104的过程进行具体分析。
针对上述S101,真实场景图像是通过终端设备拍摄真实世界中存在的真实场景得到。其中,真实世界中存在的真实场景可以是建筑物、公路、公园、景物、人物和动物等任意对象。
针对上述S102,第一虚拟模型是在终端设备拍摄真实场景图像的第一方位、预设置的建筑物的三维虚拟模型;预设置的建筑物的三维虚拟模型可以是指按照规划已经建设完成的建筑物的三维虚拟模型,也可以是按照规划未开始建设或未建设完成的建筑物对应的完整的三维虚拟模型。举例来说,若第一方位对应的规划是建筑物为一栋公寓,不管该公寓是否建设完成,第一虚拟模型均为该栋公寓对应的完整的三维虚拟模型,而不是已经建设完成的部分对应的三维虚拟模型。
其中,终端设备拍摄真实场景图像时的位置(即上述第一方位)的识别,具体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方式一:基于真实世界的图像和预先存储的用于定位的神经网络模型,确定真实场景图像的位置。
这里,当获取到终端设备采集到真实场景图像后,可以将真实场景图像输入预先训练好的用于定位的神经网络模型中,即可以得到该真实场景图像对应的位置。
方式二:基于真实场景图像和对齐后的三维样本图,确定真实场景图像的位置。
这里,对齐后的三维样本图为基于预先拍摄真实世界中对象的图像得到的样本图库与预存的三维样本图进行特征点对齐后的三维样本图;预存的三维样本图为预存储的表征真实世界中对象的形貌特征的三维图。
这里,预存的三维样本图可以包括提前设置好的能够表征真实世界中对象的形貌特征、且带有尺寸标注的三维图,比如可以是表征真实世界中对象的形貌特征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CAD)三维图,比如,可以提前在CAD软件上绘制表征各种真实世界中对象的形貌特征的三维图。
具体地,可以根据以下方式得到齐后的三维样本图:以不同的位姿拍摄真实世界中对象得到多张样本图片,构成样本图库;针对每张样本图片,提取多个特征点,构成表征真实世界中对象的特征点云;将该特征点云与预存储的表征真实世界中对象的形貌特征的三维图进行对齐,得到对齐后的三维样本图。基于对齐后的三维样本图,确定与真实场景图像中的特征点匹配的三维样本图中的特征点。基于匹配的三维样本图中的特征点在对齐后的三维样本图中的坐标信息,确定样本图库中与真实世界中的对象匹配的目标样本图片;样本图库包括预先拍摄真实世界中的对象得到的样本图片,以及每张样本图片对应的位姿数据。将与目标样本图片对应的位姿数据,确定为真实场景图像对应的位姿数据。
针对上述S103和S104,基于所述真实场景图像,确定所述第一虚拟模型的渲染区域的过程,可以是基于所述真实场景中是否存在建筑物以及所述建筑物的完整度,确定所述第一虚拟模型的渲染区域;展示所述渲染区域的虚拟展示效果与所述真实场景图像相叠加的增强现实图像。
下面分别针对不同的情况说明确定第一虚拟模型的渲染区域,以及展示所述渲染区域的虚拟展示效果与所述真实场景图像相叠加的增强现实图像的处理过程。
情况1,若所述真实场景图像中存在建筑物,则基于所述真实场景图像生成第二虚拟模型,所述第二虚拟模型为实时生成的建筑物的三维虚拟模型;基于所述第二虚拟模型,确定所述第一虚拟模型的渲染区域。其中,所述第二虚拟模型可以是真实场景图像中的建筑物对应的虚拟空间下的三维虚拟模型。
针对真实场景图像中存在的建筑物,可以进一步根据建筑物的完整度确定第一虚拟模型的渲染区域。
1)若所述第二虚拟模型的全部区域与所述第一虚拟模型的第一部分区域重叠,则确定所述第一虚拟模型的渲染区域为第二部分区域,所述第二部分区域为所述第一虚拟模型中除所述第一部分区域以外的区域;其中,所述第二虚拟模型的全部区域对应于建筑物的第一部分,所述第一虚拟模型中的第二部分区域对应于建筑物的第二部分。
在该场景下,真实场景图像中的建筑物是规划的建筑物的一部分,即真实场景图像对应的建筑物是规划的建筑物中的第一部分,但是规划的建筑物中的第二部分并未建设完成;则确定第一虚拟模型的渲染区域为第二部分区域。
前述已经确定第一虚拟模型的渲染区域为第二部分区域,如图2所示,则在展示所述渲染区域的虚拟展示效果与所述真实场景图像相叠加的增强现实图像时,可以展示所述第一虚拟模型中所述第二部分区域的虚拟展示效果(虚线填充的阴影部分)与所述真实场景图像(直线填充的阴影部分)相叠加的增强现实图像,其中,所述第二部分区域的虚拟展示效果用于呈现建筑物的第二部分,所述真实场景图像用于呈现所述建筑物的第一部分。
在具体实施时,第一虚拟模型对应的虚拟展示效果的图层可以位于真实场景图像的图层之上;调整第一虚拟模型中第一部分区域为全透明状态显示,第第一虚拟模型中第二部分区域为非透明状态显示。如此,展示的增强现实图像中,与第一部分区域对应的建筑物的第一部分呈现的为真实场景图像,即终端设备拍摄得到的真实的图像;与第二部分区域对应的建筑物的第二部分(未建设完成的部分)呈现的是渲染出的虚拟展示效果。
2)若所述第二虚拟模型的全部区域与所述第一虚拟模型的全部区域重叠,则确定所述第一虚拟模型不存在渲染区域;其中,所述第二虚拟模型的全部区域对应于建筑物的全部。
在该场景下,真实场景图像中的建筑物是规划的建筑物的全部,即规划的建筑物已全部完成建设。
前述已经确定第一虚拟模型中不存在渲染区域,则在展示所述渲染区域的虚拟展示效果与所述真实场景图像相叠加的增强现实图像时,如图3所示,可以展示所述真实场景图像;其中,所述真实场景图像用于呈现所述建筑物的全部。
在具体实施时,第一虚拟模型对应的虚拟展示效果的图层可以位于真实场景图像的图层之上,通过调整第一虚拟模型的虚拟展示效果所在的图层为全透明显示状态,能够展示的增强现实图像即为真实场景图像。
情况2,若所述真实场景图像中不存在建筑物,则确定所述第一虚拟模型的渲染区域为所述第一虚拟模型的全部区域;其中,所述第一虚拟模型的全部区域对应于建筑物的全部。
在该场景下,真实场景图像中不存在建筑物是指规划的建筑物未开始建设。前述已经确定第一虚拟模型的全部区域为渲染区域,则在展示所述渲染区域的虚拟展示效果与所述真实场景图像相叠加的增强现实图像时,调整所述真实场景图像所在的图层中第一图像区域为全透明显示状态,展示所述第一虚拟模型的全部区域的虚拟展示效果与所述真实场景图像的第二图像区域相叠加的增强现实图像。其中。所述第二图像区域指所述真实场景图像中除所述第一图像区域以外的图像区域,所述第一图像区域指所述真实场景图像所在的图层中与所述第一虚拟模型所在区域对应的图像区域;所述第一虚拟模型的全部区域的虚拟展示效果用于呈现建筑物的全部。举例来说,若终端设备拍摄到的图像包括小区,但是不包括建筑物,则在如图4所示的增强现实图像中,建筑物呈现的是渲染出的虚拟展示效果、以及终端设备拍摄到的小区呈现的是真实的图像。如此,使得展示的增强现实图像中,建筑物呈现的是渲染出的虚拟展示效果,真实场景图像中除规划的建筑物对应的区域以外呈现的是真实的图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模型呈现方法,能够展现建筑物中建设未完成的部分,将建设未完成的部分通过渲染虚拟展示效果的方式展示,将建设已完成的部分以真实图像的方式展示,解决了相关技术中无法呈现建筑物缺失的部分的问题,实现了虚拟场景呈现方式的多样化。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模型呈现装置,如图5所示,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201,用于获取终端设备在第一方位拍摄到的真实场景图像;
第二获取单元202,用于获取所述第一方位对应的第一虚拟模型,所述第一虚拟模型为预设置的建筑物的三维虚拟模型;
确定单元203,用于基于所述真实场景图像,确定所述第一虚拟模型的渲染区域;
展示单元204,用于展示所述渲染区域的虚拟展示效果与所述真实场景图像相叠加的增强现实图像。
本申请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确定单元203,用于若所述真实场景图像中存在建筑物,则基于所述真实场景图像生成第二虚拟模型,所述第二虚拟模型为实时生成的建筑物的三维虚拟模型;
基于所述第二虚拟模型,确定所述第一虚拟模型的渲染区域。
本申请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确定单元203,用于若所述第二虚拟模型的全部区域与所述第一虚拟模型的第一部分区域重叠,则确定所述第一虚拟模型的渲染区域为第二部分区域,所述第二部分区域为所述第一虚拟模型中除所述第一部分区域以外的区域;
其中,所述第二虚拟模型的全部区域对应于建筑物的第一部分,所述第一虚拟模型中的第二部分区域对应于建筑物的第二部分。
本申请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展示单元204,用于展示所述第一虚拟模型中所述第二部分区域的虚拟展示效果与所述真实场景图像相叠加的增强现实图像,其中,所述第二部分区域的虚拟展示效果用于呈现建筑物的第二部分,所述真实场景图像用于呈现所述建筑物的第一部分。
本申请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确定单元203,用于若所述第二虚拟模型的全部区域与所述第一虚拟模型的全部区域重叠,则确定所述第一虚拟模型不存在渲染区域;
其中,所述第二虚拟模型的全部区域对应于建筑物的全部。
本申请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展示单元204,用于调整所述渲染区域的虚拟展示效果所在的图层为全透明显示状态,展示所述真实场景图像,其中,所述真实场景图像用于呈现所述建筑物的全部。
本申请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确定单元203,用于若所述真实场景图像中不存在建筑物,则确定所述第一虚拟模型的渲染区域为所述第一虚拟模型的全部区域;
其中,所述第一虚拟模型的全部区域对应于建筑物的全部。
本申请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展示单元204,用于调整所述真实场景图像所在的图层中第一图像区域为全透明显示状态,展示所述第一虚拟模型的全部区域的虚拟展示效果与所述真实场景图像的第二图像区域相叠加的增强现实图像,所述第二图像区域指所述真实场景图像中除所述第一图像区域以外的图像区域,所述第一图像区域指所述真实场景图像所在的图层中与所述第一虚拟模型所在区域对应的图像区域;
其中,所述第一虚拟模型的全部区域的虚拟展示效果用于呈现建筑物的全部。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图5所示的模型呈现装置中的各单元的实现功能可参照前述模型呈现方法的相关描述而理解。图5所示的模型呈现装置中的各单元的功能可通过运行于处理器上的程序而实现,也可通过具体的逻辑电路而实现。
本申请实施例上述的模型呈现装置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也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电子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 Only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这样,本申请实施例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相应地,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中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该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被执行时能够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上述的模型呈现方法。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组成示意图,如图6所示,电子设备5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图中仅示出一个)处理器502(处理器502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微处理器(MCU,Micro Controller Unit)或可编程逻辑器件(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Array)等的处理装置)、用于存储数据的存储器504、以及用于通信功能的传输装置506。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6所示的结构仅为示意,其并不对上述电子装置的结构造成限定。例如,电子设备50还可包括比图6中所示更多或者更少的组件,或者具有与图6所示不同的配置。
存储器504可用于存储应用软件的软件程序以及模块,如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方法对应的程序指令/模块,处理器502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504内的软件程序以及模块,从而执行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即实现上述的方法。存储器504可包括高速随机存储器,还可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如一个或者多个磁性存储装置、闪存、或者其他非易失性固态存储器。在一些实例中,存储器504可进一步包括相对于处理器502远程设置的存储器,这些远程存储器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至电子设备50。上述网络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局域网、移动通信网及其组合。
传输装置506用于经由一个网络接收或者发送数据。上述的网络具体实例可包括电子设备50的通信供应商提供的无线网络。在一个实例中,传输装置506包括一个网络适配器(NIC,Network Interface Controller),其可通过基站与其他网络设备相连从而可与互联网进行通讯。在一个实例中,传输装置506可以为射频(RF,Radio Frequency)模块,其用于通过无线方式与互联网进行通讯。
本申请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之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组合。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方法和智能设备,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设备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外,所显示或讨论的各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设备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的、机械的或其它形式的。
上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全部集成在一个第二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单元分别单独作为一个单元,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硬件加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模型呈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终端设备在第一方位拍摄到的真实场景图像;
获取所述第一方位对应的第一虚拟模型,所述第一虚拟模型为预设置的建筑物的三维虚拟模型;
基于所述真实场景图像,确定所述第一虚拟模型的渲染区域;
展示所述渲染区域的虚拟展示效果与所述真实场景图像相叠加的增强现实图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真实场景图像,确定所述第一虚拟模型的渲染区域,包括:
若所述真实场景图像中存在建筑物,则基于所述真实场景图像生成第二虚拟模型,所述第二虚拟模型为实时生成的建筑物的三维虚拟模型;
基于所述第二虚拟模型,确定所述第一虚拟模型的渲染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第二虚拟模型,确定所述第一虚拟模型的渲染区域,包括:
若所述第二虚拟模型的全部区域与所述第一虚拟模型的第一部分区域重叠,则确定所述第一虚拟模型的渲染区域为第二部分区域,所述第二部分区域为所述第一虚拟模型中除所述第一部分区域以外的区域;
其中,所述第二虚拟模型的全部区域对应于建筑物的第一部分,所述第一虚拟模型中的第二部分区域对应于建筑物的第二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展示所述渲染区域的虚拟展示效果与所述真实场景图像相叠加的增强现实图像,包括:
展示所述第一虚拟模型中所述第二部分区域的虚拟展示效果与所述真实场景图像相叠加的增强现实图像,其中,所述第二部分区域的虚拟展示效果用于呈现建筑物的第二部分,所述真实场景图像用于呈现所述建筑物的第一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第二虚拟模型,确定所述第一虚拟模型的渲染区域,包括:
若所述第二虚拟模型的全部区域与所述第一虚拟模型的全部区域重叠,则确定所述第一虚拟模型不存在渲染区域;
其中,所述第二虚拟模型的全部区域对应于建筑物的全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展示所述渲染区域的虚拟展示效果与所述真实场景图像相叠加的增强现实图像,包括:
调整所述第一虚拟模型的虚拟展示效果所在的图层为全透明显示状态,展示所述真实场景图像,其中,所述真实场景图像用于呈现所述建筑物的全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真实场景图像,确定所述第一虚拟模型的渲染区域,包括:
若所述真实场景图像中不存在建筑物,则确定所述第一虚拟模型的渲染区域为所述第一虚拟模型的全部区域;
其中,所述第一虚拟模型的全部区域对应于建筑物的全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展示所述渲染区域的虚拟展示效果与所述真实场景图像相叠加的增强现实图像,包括:
调整所述真实场景图像所在的图层中第一图像区域为全透明显示状态,展示所述第一虚拟模型的全部区域的虚拟展示效果与所述真实场景图像的第二图像区域相叠加的增强现实图像,所述第二图像区域指所述真实场景图像中除所述第一图像区域以外的图像区域,所述第一图像区域指所述真实场景图像所在的图层中与所述第一虚拟模型所在区域对应的图像区域;
其中,所述第一虚拟模型的全部区域的虚拟展示效果用于呈现建筑物的全部。
9.一种模型呈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终端设备在第一方位拍摄到的真实场景图像;
第二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第一方位对应的第一虚拟模型,所述第一虚拟模型为预设置的建筑物的三维虚拟模型;
确定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真实场景图像,确定所述第一虚拟模型的渲染区域;
展示单元,用于展示所述渲染区域的虚拟展示效果与所述真实场景图像相叠加的增强现实图像。
10.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上存储有可执行指令,该可执行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步骤。
1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处理器运行所述存储器上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时可实现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步骤。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761841.XA CN111899349B (zh) | 2020-07-31 | 2020-07-31 | 一种模型呈现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761841.XA CN111899349B (zh) | 2020-07-31 | 2020-07-31 | 一种模型呈现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899349A true CN111899349A (zh) | 2020-11-06 |
CN111899349B CN111899349B (zh) | 2023-08-04 |
Family
ID=731836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761841.XA Active CN111899349B (zh) | 2020-07-31 | 2020-07-31 | 一种模型呈现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899349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950789A (zh) * | 2021-02-03 | 2021-06-11 | 天津市爱美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虚拟增强现实展示物体的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
CN114419248A (zh) * | 2021-12-23 | 2022-04-29 | 深圳健路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三维建筑模型动态加载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791629A (zh) * | 2016-12-12 | 2017-05-31 | 大连文森特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ar虚拟现实技术的楼房建造设计系统 |
CN107077755A (zh) * | 2016-09-30 | 2017-08-18 | 深圳达闼科技控股有限公司 | 虚拟与现实融合方法、系统和虚拟现实设备 |
CN109840947A (zh) * | 2017-11-28 | 2019-06-04 | 广州腾讯科技有限公司 | 增强现实场景的实现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WO2019170835A1 (en) * | 2018-03-09 | 2019-09-12 | Adverty Ab | Advertising in augmented reality |
CN110738737A (zh) * | 2019-10-15 | 2020-01-31 | 北京市商汤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一种ar场景图像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2020
- 2020-07-31 CN CN202010761841.XA patent/CN11189934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077755A (zh) * | 2016-09-30 | 2017-08-18 | 深圳达闼科技控股有限公司 | 虚拟与现实融合方法、系统和虚拟现实设备 |
CN106791629A (zh) * | 2016-12-12 | 2017-05-31 | 大连文森特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ar虚拟现实技术的楼房建造设计系统 |
CN109840947A (zh) * | 2017-11-28 | 2019-06-04 | 广州腾讯科技有限公司 | 增强现实场景的实现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WO2019170835A1 (en) * | 2018-03-09 | 2019-09-12 | Adverty Ab | Advertising in augmented reality |
CN110738737A (zh) * | 2019-10-15 | 2020-01-31 | 北京市商汤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一种ar场景图像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950789A (zh) * | 2021-02-03 | 2021-06-11 | 天津市爱美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虚拟增强现实展示物体的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
CN114419248A (zh) * | 2021-12-23 | 2022-04-29 | 深圳健路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三维建筑模型动态加载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
CN114419248B (zh) * | 2021-12-23 | 2022-09-16 | 深圳健路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三维建筑模型动态加载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899349B (zh) | 2023-08-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638793B (zh) | 飞行器的展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0716645A (zh) | 一种增强现实数据呈现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US20150356770A1 (en) | Street view map display method and system | |
CN111862205B (zh) | 一种视觉定位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1815785A (zh) | 现实模型的呈现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07638690B (zh) | 增强现实的实现方法、装置、服务器及介质 | |
WO2016114930A2 (en)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ugmented reality art creation | |
JP7209474B2 (ja) | 情報処理プログラム、情報処理方法及び情報処理システム | |
CN112348968B (zh) | 增强现实场景下的展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1311756A (zh) | 增强现实ar显示方法及相关装置 | |
CN111651051B (zh) | 一种虚拟沙盘展示方法及装置 | |
CN112882576B (zh) | Ar交互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2181141B (zh) | Ar定位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1833457A (zh) | 图像处理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2308977B (zh) | 视频处理方法、视频处理装置和存储介质 | |
CN111899350A (zh) | 增强现实ar图像的呈现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 | |
CN111899349A (zh) | 一种模型呈现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
CN111862349A (zh) | 虚拟画笔实现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2675541A (zh) | Ar信息共享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1815782A (zh) | Ar场景内容的显示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
CN112991551A (zh) | 图像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 |
CN114153548A (zh) | 一种展示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1653175A (zh) | 一种虚拟沙盘展示方法及装置 | |
CN111815784A (zh) | 现实模型的呈现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 |
CN114529647A (zh) | 对象渲染方法、设备、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