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95773A - 热泵烘干系统 - Google Patents

热泵烘干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95773A
CN111895773A CN202010924128.2A CN202010924128A CN111895773A CN 111895773 A CN111895773 A CN 111895773A CN 202010924128 A CN202010924128 A CN 202010924128A CN 111895773 A CN111895773 A CN 1118957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heat
water
drying system
pump dry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92412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10924128.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895773A/zh
Publication of CN1118957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9577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6DRYING
    • F26B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REMOVING LIQUID THEREFROM
    • F26B21/00Arrangements or duct systems, e.g. in combination with pallet boxes, for supplying and controlling air or gases for 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 F26B21/001Drying-air generating units, e.g. movable, independent of drying enclosure
    • F26B21/002Drying-air generating units, e.g. movable, independent of drying enclosure heating the drying air indirectly, i.e. using a heat 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0/00Heat pumps
    • F25B30/02Heat pumps of the compression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1/00Defrosting; Preventing frosting; Removing condensed or defrost water
    • F25D21/14Collecting or removing condensed and defrost water; Drip tray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6DRYING
    • F26B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REMOVING LIQUID THEREFROM
    • F26B21/00Arrangements or duct systems, e.g. in combination with pallet boxes, for supplying and controlling air or gases for 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 F26B21/02Circulating air or gases in closed cycles, e.g. wholly within the drying enclo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6DRYING
    • F26B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REMOVING LIQUID THEREFROM
    • F26B21/00Arrangements or duct systems, e.g. in combination with pallet boxes, for supplying and controlling air or gases for 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 F26B21/06Controlling, e.g. regulating, parameters of gas supply
    • F26B21/08Humid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6DRYING
    • F26B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REMOVING LIQUID THEREFROM
    • F26B21/00Arrangements or duct systems, e.g. in combination with pallet boxes, for supplying and controlling air or gases for 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 F26B21/06Controlling, e.g. regulating, parameters of gas supply
    • F26B21/10Temperature; Pres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6DRYING
    • F26B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REMOVING LIQUID THEREFROM
    • F26B21/00Arrangements or duct systems, e.g. in combination with pallet boxes, for supplying and controlling air or gases for 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 F26B21/06Controlling, e.g. regulating, parameters of gas supply
    • F26B21/12Velocity of flow; Quantity of flow, e.g. by varying fan speed, by modifying cross flow are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 Detail Structures Of Washing Machines And Dry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热泵烘干系统,涉及热泵烘干领域。该热泵烘干系统包括回风风道、送风风道、旁通风道、第一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第一节流装置、第二换热器和第一风机;第一压缩机的排气口与第一换热器的进口连接,第一换热器的出口与第一节流装置的一端连接,第一节流装置的另一端与第二换热器的进口连接,第二换热器的出口与第一压缩机的吸气口连接;第一风机用于使回风风道内的第一部分空气,在与第二换热器换热后进入送风风道,并与第一换热器换热;第一风机还用于使回风风道内的第二部分空气通过旁通风道进入送风风道,并与第一换热器换热。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在冷凝温度更低的情况下,达到更高的出风温度。

Description

热泵烘干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泵烘干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热泵烘干系统。
背景技术
常规的除湿型热泵烘干系统被处理的空间经过蒸发器后,为了提高除湿量,往往会降低风量,再经过冷凝器,会导致被处理空气的温差大流量小,使得冷凝温度很高,从而制冷循环的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泵烘干系统,其可以在冷凝温度更低的情况下,达到更高的出风温度,从而提升制冷循环的效率。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热泵烘干系统,包括回风风道、送风风道、旁通风道、第一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第一节流装置、第二换热器和第一风机;所述第一压缩机的排气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进口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出口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进口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出口与所述第一压缩机的吸气口连接;所述第一风机安装于所述回风风道或所述送风风道,所述第一换热器安装于所述送风风道,所述第二换热器安装于所述送风风道或所述回风风道;所述回风风道与所述送风风道连通,所述第一风机用于使所述回风风道内的第一部分空气,在与所述第二换热器换热后进入所述送风风道,并与所述第一换热器换热;所述旁通风道与所述回风风道和所述送风风道连通,所述第一风机还用于使所述回风风道内的第二部分空气通过所述旁通风道进入所述送风风道,并与所述第一换热器换热。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热泵烘干系统还包括第一接水盘和第一排水管,所述第一接水盘安装于所述第二换热器下方,所述第一排水管与所述第一接水盘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一接水盘内的水引流至所述送风风道、所述回风风道和所述旁通风道外。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热泵烘干系统还包括风阀,所述风阀安装于所述旁通风道,用于调节所述旁通风道的风量。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热泵烘干系统还包括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三换热器具有第一换热部分和第二换热部分,所述第一换热部分与所述第二换热部分通过管路连接,且所述第二换热部分的位置高于所述第一换热部分的位置,以使所述第一部分空气依次经过所述第一换热部分、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部分。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热泵烘干系统还包括第四换热器,所述第四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上游,以使所述第一部分空气依次经过所述第四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第一换热器。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热泵烘干系统还包括第一接水盘和第一排水管,所述第一接水盘安装于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第四换热器的下方,所述第一排水管与所述第一接水盘连接,并与所述第四换热器的进口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一接水盘内的水引流至所述第四换热器的进口,所述第四换热器的出口用于将水引流至烘干区域外。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热泵烘干系统还包括第二压缩机、第二风机、第二节流装置、第四换热器和第五换热器,所述第四换热器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上游,所述第五换热器位于所述回风风道和所述送风风道外;所述第二压缩机与所述第四换热器连接,所述第四换热器与所述第二节流装置连接,所述第二节流装置与所述第五换热器连接,所述第五换热器与所述第二压缩机连接,所述第二风机用于对所述第五换热器换热。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热泵烘干系统还包括第一接水盘和第一排水管,所述第一接水盘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第四换热器的下方,所述第一排水管与所述第一接水盘连接,并用于将所述第一接水盘内的水引流喷淋至所述第五换热器的外表面。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热泵烘干系统还包括第六换热器和第三风机,所述第六换热器位于风道外,并分别与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一压缩机连接,用于与冷媒换热,所述第三风机用于对所述第六换热器换热。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热泵烘干系统还包括第一接水盘和第一排水管,所述第一接水盘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下方,所述第一排水管与所述第一接水盘连接,并与所述第六换热器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一接水盘内的水引流至所述第六换热器的外表面。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热泵烘干系统还包括第七换热器,所述第七换热器位于风道外,并分别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一节流装置连接,用于对冷媒换热。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热泵烘干系统还包括第一水泵、第二接水盘、第二排水管、第四风机、第八换热器和播水装置,所述第八换热器位于风道外,并分别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一节流装置连接,用于对冷媒换热;所述第二排水管与所述第二接水盘连接,所述第一水泵安装于所述第二接水盘,所述播水装置与所述第二排水管连接,所述第一水泵用于使所述第二接水盘内的水依次经过所述第二排水管和所述播水装置,并通过所述播水装置将水喷淋至所述第八换热器的外表面,所述第四风机用于对所述第八换热器换热;所述热泵烘干系统还包括第一接水盘和第一排水管,所述第一接水盘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下方,所述第一排水管与所述第一接水盘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一接水盘内的水引流至所述第二接水盘或者第一水泵前的排水管上。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热泵烘干系统还包括第四换热器,所述第四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上游,所述第一接水盘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第四换热器的下方,所述第四换热器的两端通过管路与所述第二排水管连接,所述第一水泵还用于使所述第二接水盘内的水流过所述第四换热器。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热泵烘干系统还包括第一阀门,所述第一阀门设置于所述第二排水管,所述第四换热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排水管连接,且具有两个连接位置,所述第一阀门位于所述两个连接位置之间。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热泵烘干系统还包括第一接水盘、第一排水管、第二水泵、第三接水盘、第三排水管、第四换热器、第五风机、第九换热器和播水装置;所述第四换热器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上游,其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九换热器的两端连接;所述第一接水盘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第四换热器的下方,所述第三接水盘位于所述第九换热器的下方,第一排水管与所述第一接水盘连接,用于将第一接水盘内的水引流至所述第三接水盘,所述第三排水管与所述第三接水盘连接,并与所述播水装置连接,所述第二水泵安装于所述第三接水盘,用于将所述第三接水盘内的水通过所述第三排水管和所述播水装置喷淋至所述第九换热器的外表面。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热泵烘干系统:该热泵烘干系统在回风风道和送风风道之间设置了旁通风道,回风中的部分空气可以直接从旁通风道进入送风风道,而不经过第二换热器。在一些应用情况下,通过为了更多、更高效的从流经第二换热器外表面的空气中冷凝出水分,往往会采用较低的风量流经第二换热器,而且被析出水分的空气在同等加热量情况下更容易升温,再用小风量流经第一换热器后,换热系数会偏低,由于第一换热器的换热温差的限制,导致制冷系统的冷凝温度偏高,当旁通风道引入更多空气流经第一换热器,在大风量的情况下,大大提升了第一换热器的换热系数,使得制冷系统的冷凝温度相对下降,实现更节能、高效运行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热泵烘干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热泵烘干系统包括风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热泵烘干系统包括第三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热泵烘干系统包括第四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热泵烘干系统包括第四换热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热泵烘干系统包括第四换热器和第五换热器等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实施例的一种变形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热泵烘干系统包括第六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热泵烘干系统包括第七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热泵烘干系统包括第八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所示的热泵烘干系统的变形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所示的热泵烘干系统的变形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热泵烘干系统包括第九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热泵烘干系统;101-回风风道;102-送风风道;103-旁通风道;104-第一压缩机;105-第一换热器;106-第一节流装置;107-第二换热器;108-第一风机;109-第一接水盘;110-第一排水管;111-风阀;112-第三换热器;1121-第一换热部分;1122-第二换热部分;113-第四换热器;114-第二压缩机;115-第二风机;116-第二节流装置;117-第五换热器;118-第六换热器;119-第三风机;120-第七换热器;121-第一水泵;122-第二接水盘;123-第二排水管;124-第四风机;125-播水装置;126-第一阀门;127-第二水泵;128-第三接水盘;129-第三排水管;130-第五风机;131-第九换热器;132-第八换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请参阅图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热泵烘干系统100。该热泵烘干系统100可以应用于热泵烘干系统,以对农作物、药材、污泥等进行烘干处理。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在冷凝温度更低的情况下,达到更高的出风温度,从而提升制冷循环的效率,使农作物、药材、污泥等的烘干处理效率得到提升。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热泵烘干系统100包括回风风道101、送风风道102、旁通风道103、第一压缩机104、第一换热器105、第一节流装置106、第二换热器107和第一风机108;第一压缩机104的排气口与第一换热器105的进口连接,第一换热器105的出口与第一节流装置106的一端连接,第一节流装置106的另一端与第二换热器107的进口连接,第二换热器107的出口与第一压缩机104的吸气口连接;第一风机108安装于回风风道101或送风风道102,第一换热器105安装于送风风道102,第二换热器107安装于送风风道102或回风风道101;回风风道101与送风风道102连通,第一风机108用于使回风风道101内的第一部分空气,在与第二换热器107换热后进入送风风道102,并与第一换热器105换热;旁通风道103与回风风道101和送风风道102连通,第一风机108还用于使回风风道101内的第二部分空气通过旁通风道103进入送风风道102,并与第一换热器105换热。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述的回风风道101和送风风道102可以参考一下方式进行划分:对于本发明实施例来说,其具有风道,风道具有回风口和送风口,回风口和送风口均与放置待烘干物料的烘房连通;其中,回风风道101与烘房连接的风口为回风口,送风风道102与烘房连接的风口为送风口。空气的大致流向为送风风道102、送风口、烘房、回风口、回风风道101,并以此循环。从回风口到第二换热器107的一段大致为回风风道101的范围,从第二换热器107、再经过第一换热器105到送风口的一段大致为送风风道102。而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旁通风道103所连通的是第二换热器107的两侧,也就是说,旁通风道103的作用是使回风中的部分空气不经过第二换热器107而直接用于第一换热器105换热。
如图1所示,回风风道101和送风风道102大体为U形,旁通风道103连通回风风道101和送风风道102;当然,并不仅限于此,回风风道101和送风风道102也可以成直线形(大体平直或者有轻微弧度);此时,旁通通道可以设置为连通第二换热器107两侧的管道,从而使回风中部分空气从旁通风道103经过,而不与第二换热器107换热。应当理解的是,图1中所示的在两个风道中的风向大体相反,但是两个风道的风向也可以相同或者成任意角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压缩机制冷循环,第二换热器107作为蒸发器对流经其外表面的空气吸热,使得空气降温析出水分;第一换热器105作为冷凝器对流经其外表面的空气加热,使得空气升温;然后,将升温后的空气送入到烘干区域,从而将烘干区域里的被烘干物的水分吸收至空气里;然后,经过回风口进入回风风道101,再与第二换热器107换热;如此周而循环,达到将空气中水分不断析出、被烘干物的水分不断减少的目的。
可选地,第一换热器105可以为管翅式换热器或者微通道换热器;第二换热器107可以为管翅式换热器或者微通道换热器。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热泵烘干系统100还包括第一接水盘109和第一排水管110,第一接水盘109安装于第二换热器107下方,第一排水管110与第一接水盘109连接,用于将第一接水盘109内的水引流至送风风道102、回风风道101和旁通风道103外。
应当理解的是,第一接水盘109用于承接第二换热器107在换热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水,第一排水管110可以将第一接水盘109内的冷凝水引流至风道外。可选地,可以利用重力作用排水,也可以通过设置泵的方式排水,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要求。
请参阅图2,进一步地,该热泵烘干系统100还可以包括风阀111,风阀111安装于旁通风道103,用于调节旁通风道103的风量。也就是说,风阀111可以调节自身开度大小,实现对旁通风道103的风量调节,从而控制第一部分空气与进入旁通风道103的第二部分空气的比例。
请参阅图3,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热泵烘干系统100还包括第三换热器112,第三换热器112具有第一换热部分1121和第二换热部分1122,第一换热部分1121与第二换热部分1122通过管路连接,且第二换热部分1122的位置高于第一换热部分1121的位置,以使第一部分空气依次经过第一换热部分1121、第二换热器107和第二换热部分1122。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第二换热部分1122的位置高于第一换热部分1121的位置”指的:既可以是第二换热部分1122整体高于第一换热部分1121,也可以是第二换热器107部分高于第一换热部分1121,对此,本发明实施例不做具体要求。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三换热器112的第二换热部分1122的位置高于第一换热部分1121的位置能够使得第二换热部分1122内的液态制冷剂更好的流入第一换热部分1121,也使得第一换热部分1121内的气态制冷剂更好的流入第一换热部分1121。空气流经第一换热部分1121表面后降温,使得第一换热部分1121内部的制冷剂吸热、气化,由于浮力作用,该气态制冷剂上浮流入第二换热部分1122,空气流经第二换热部分1122后升温,使得第一换热部分1121内部的制冷剂放热、液化,由于液态制冷剂的重力作用,该液态制冷剂流入第一换热部分1121,如此周而复始,形成制冷剂的循环。请参阅图4,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热泵烘干系统100还包括第四换热器113,第四换热器113设置于第二换热器107的上游,以使第一部分空气依次经过第四换热器113、第二换热器107和第一换热器105。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部分空气依次经过第四换热器113、第二换热器107和第一换热器105,而第二部分空气由旁通风道103进入到送风风道102并与第一换热器105换热。该第四换热器113在回风风道101内并位于旁通风道103与第二换热器107之间,在第二换热器107的上游位置设置第四换热器113。在一些应用情况下,由于整个系统和被烘干区域的能量不平衡或者需要降低被烘干区域的温度时,需要从该系统中放热到系统外,设置第四换热器113后,可以实现从该系统向外放热,也可以提高空气流经第四换热器113和第二换热器107后析出的水分量。
请参阅图5,进一步地,在包括第一接水盘109和第一排水管110的方案中,第一接水盘109安装于第二换热器107和第四换热器113的下方,第一排水管110与第一接水盘109连接,并与第四换热器113的进口连接,用于将第一接水盘109内的水引流至第四换热器113的进口,第四换热器113的出口用于将水引流至烘干区域外。在该方案中,可以实现冷凝水的充分利用,起到更好的节能效果。
更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第二换热器107与第一换热器105均安装在送风风道102中,第四换热器113位于第二换热器107的下方,第一排水管110能够在重力的作用下,将水引流到第四换热器113,从而减少水泵使用和能量使用,起到更加节能的效果。
请参阅图6,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热泵烘干系统100还包括第二压缩机114、第二风机115、第二节流装置116、第四换热器113和第五换热器117,第四换热器113位于第二换热器107的上游,第五换热器117位于回风风道101和送风风道102外;第二压缩机114与第四换热器113连接,第四换热器113与第二节流装置116连接,第二节流装置116与第五换热器117连接,第五换热器117与第二压缩机114连接,第二风机115用于对第五换热器117换热。
在如图6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该热泵烘干系统100的第四换热器113可以通过第二压缩机114、第五换热器117等部件进行换热,从而可以为第四换热器113提供冷量,该冷量由含第二压缩机114的制冷系统提供,由于能效比的作用,可以耗费更少的功率实现所需的冷量,另外,还可以在环境温度大幅变化的情况下,实现有效的为第四换热器113提供冷量。
请参阅图7,进一步地,热泵烘干系统100还包括第一接水盘109和第一排水管110,第一接水盘109设置于第二换热器107和第四换热器113的下方,第一排水管110与第一接水盘109连接,并用于将第一接水盘109内的水引流喷淋至第五换热器117的外表面。此时,第五换热器117可以为管翅式换热器、微通道换热器或者盘管式换热器等。通过将第一接水盘109内的水喷淋在第五换热器117的外表面,可以对第五换热器117降温,同时,更好地利用第一接水盘109内的冷凝水,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
可选地,可以在第一排水管110上设置喷头,以便均匀地将水喷淋在第五换热器117的外表面。
请参阅图8,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热泵烘干系统100还包括第六换热器118和第三风机119,第六换热器118位于风道外,并分别与第一换热器105和第一压缩机104连接,用于与冷媒换热,第三风机119用于对第六换热器118换热。
需要说明的是,第六换热器118可以将风道内的热量与外界换热,从而可以调节系统和烘干区域的热量不平衡的情况和改变烘干区域内温度的情况,起到提高整体的能效和除水量的效果。
可选地,第六换热器118可以为管翅式换热器或微通道换热器。
需要指出的是,在包括第一接水盘109和第一排水管110的方案中,第一接水盘109设置于第二换热器107的下方,第一排水管110与第一接水盘109连接,并与第六换热器118连接,用于将第一接水盘109内的水引流至第六换热器118的外表面,进一步强化冷却效果。
请参阅图9,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热泵烘干系统100还包括第七换热器120,第七换热器120位于风道外,并分别与第一换热器105和第一节流装置106连接,用于对冷媒换热。
如图9所示,第七换热器120可以与第三换热器112配合使用。不仅如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进行合理组合。
请参阅图10,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热泵烘干系统100还包括第一水泵121、第二接水盘122、第二排水管123、第四风机124、第八换热器132和播水装置125,第八换热器132位于风道外,并分别与第一换热器105和第一节流装置106连接,用于对冷媒换热;第二排水管123与第二接水盘122连接,第一水泵121安装于第二接水盘122,播水装置125与第二排水管123连接,第一水泵121用于使第二接水盘122内的水依次经过第二排水管123和播水装置125,并通过播水装置125将水喷淋至第八换热器132的外表面,第四风机124用于对第八换热器132换热;热泵烘干系统100还包括第一接水盘109和第一排水管110,第一接水盘109设置于第二换热器107的下方,第一排水管110与第一接水盘109连接,用于将第一接水盘109内的水引流至第二接水盘122。
请参阅图11,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热泵烘干系统100还包括第四换热器113,第四换热器113设置于第二换热器107的上游,第一接水盘109设置于第二换热器107和第四换热器113的下方,第四换热器113的两端通过管路与第二排水管123连接,第一水泵121还用于使第二接水盘122内的水流过第四换热器113。
请参阅图12,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热泵烘干系统100还包括第一阀门126,第一阀门126设置于第二排水管123,第四换热器113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排水管123连接,且具有两个连接位置,第一阀门126位于两个连接位置之间。
请参阅图13,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热泵烘干系统100还包括第一接水盘109、第一排水管110、第二水泵127、第三接水盘128、第三排水管129、第四换热器113、第五风机130、第九换热器131和播水装置125;第四换热器113位于第二换热器107的上游,其两端分别与第九换热器131的两端连接;第一接水盘109位于第二换热器107和第四换热器113的下方,第三接水盘128位于第九换热器131的下方,第一排水管110与第一接水盘109连接,用于将第一接水盘109内的水引流至第三接水盘128,第三排水管129与第三接水盘128连接,并与播水装置125连接,第二水泵127安装于第三接水盘128,用于将第三接水盘128内的水通过第三排水管129和播水装置125喷淋至第九换热器131的外表面。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热泵烘干系统100: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为了更多、更高效地从流经第二换热器107外表面的空气中冷凝出水分,可以使较低风量流经第二换热器107,即,通过旁通风道103将一部分风直接导入至送风风道102,而不经过第二换热器107;析出水分后的空气,在同等加热量下,更容易升温;升温后的空气再流经第一换热器105后,可以使其换热系数降低;由于第一换热器105的换热温差的限制,系统的冷凝温度偏高,旁通风道103可以引入更多空气流经第一换热器105,从而显著提升第一换热器105的换热系数,使得系统的冷凝温度相对下降,实现更节能、高效运行的目的。该热泵烘干系统100在回风风道101和送风风道102之间设置了旁通风道103,回风中的部分空气可以直接从旁通风道103进入送风风道102,而不经过第二换热器107。本发明实施例在不减少除水量的前提下,通过调节风量,达到降低制冷循环中冷凝温度的目的,从而实现更小的能耗、更高的能效比。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热泵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回风风道(101)、送风风道(102)、旁通风道(103)、第一压缩机(104)、第一换热器(105)、第一节流装置(106)、第二换热器(107)和第一风机(108);
所述第一压缩机(104)的排气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器(105)的进口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105)的出口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106)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节流装置(106)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107)的进口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107)的出口与所述第一压缩机(104)的吸气口连接;
所述第一风机(108)安装于所述回风风道(101)或所述送风风道(102),所述第一换热器(105)安装于所述送风风道(102),所述第二换热器(107)安装于所述送风风道(102)或所述回风风道(101);
所述回风风道(101)与所述送风风道(102)连通,所述第一风机(108)用于使所述回风风道(101)内的第一部分空气,在与所述第二换热器(107)换热后进入所述送风风道(102),并与所述第一换热器(105)换热;
所述旁通风道(103)与所述回风风道(101)和所述送风风道(102)连通,所述第一风机(108)还用于使所述回风风道(101)内的第二部分空气通过所述旁通风道(103)进入所述送风风道(102),并与所述第一换热器(105)换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泵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泵烘干系统(100)还包括第一接水盘(109)和第一排水管(110),所述第一接水盘(109)安装于所述第二换热器(107)下方,所述第一排水管(110)与所述第一接水盘(109)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一接水盘(109)内的水引流至所述送风风道(102)、所述回风风道(101)和所述旁通风道(103)外。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泵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泵烘干系统(100)还包括风阀(111),所述风阀(111)安装于所述旁通风道(103),用于调节所述旁通风道(103)的风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泵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泵烘干系统(100)还包括第三换热器(112),所述第三换热器(112)具有第一换热部分(1121)和第二换热部分(1122),所述第一换热部分(1121)与所述第二换热部分(1122)通过管路连接,且所述第二换热部分(1122)的位置高于所述第一换热部分(1121)的位置,以使所述第一部分空气依次经过所述第一换热部分(1121)、所述第二换热器(107)和所述第二换热部分(1122)。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泵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泵烘干系统(100)还包括第四换热器(113),所述第四换热器(113)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器(107)的上游,以使所述第一部分空气依次经过所述第四换热器(113)、所述第二换热器(107)和所述第一换热器(105)。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泵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泵烘干系统(100)还包括第一接水盘(109)和第一排水管(110),所述第一接水盘(109)安装于所述第二换热器(107)的下方,所述第一排水管(110)与所述第一接水盘(109)连接,并与所述第四换热器(113)的进口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一接水盘(109)内的水引流至所述第四换热器(113)的进口,所述第四换热器(113)的出口用于将水引流至烘干区域外。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泵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泵烘干系统(100)还包括第二压缩机(114)、第二风机(115)、第二节流装置(116)、第四换热器(113)和第五换热器(117),所述第四换热器(113)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器(107)的上游,所述第五换热器(117)位于所述回风风道(101)和所述送风风道(102)外;
所述第二压缩机(114)与所述第四换热器(113)连接,所述第四换热器(113)与所述第二节流装置(116)连接,所述第二节流装置(116)与所述第五换热器(117)连接,所述第五换热器(117)与所述第二压缩机(114)连接,所述第二风机(115)用于对所述第五换热器(117)换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泵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泵烘干系统(100)还包括第一接水盘(109)和第一排水管(110),所述第一接水盘(109)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器(107)和所述第四换热器(113)的下方,所述第一排水管(110)与所述第一接水盘(109)连接,并用于将所述第一接水盘(109)内的水引流喷淋至所述第五换热器(117)的外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泵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泵烘干系统(100)还包括第六换热器(118)和第三风机(119),所述第六换热器(118)位于风道外,并分别与第一换热器(105)和所述第一压缩机(104)连接,用于与冷媒换热,所述第三风机(119)用于对所述第六换热器(118)换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泵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泵烘干系统(100)还包括第一接水盘(109)和第一排水管(110),所述第一接水盘(109)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器(107)的下方,所述第一排水管(110)与所述第一接水盘(109)连接,并与所述第六换热器(118)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一接水盘(109)内的水引流至所述第六换热器(118)的外表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泵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泵烘干系统(100)还包括第七换热器(120),所述第七换热器(120)位于风道外,并分别与所述第一换热器(105)和所述第一节流装置(106)连接,用于对冷媒换热。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泵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泵烘干系统(100)还包括第一水泵(121)、第二接水盘(122)、第二排水管(123)、第四风机(124)、第八换热器(132)和播水装置(125),所述第八换热器(132)位于风道外,并分别与所述第一换热器(105)和所述第一节流装置(106)连接,用于对冷媒换热,所述第二排水管(123)与所述第二接水盘(122)连接,所述第一水泵(121)安装于所述第二接水盘(122),所述播水装置(125)与所述第二排水管(123)连接,所述第一水泵(121)用于使所述第二接水盘(122)内的水依次经过所述第二排水管(123)和所述播水装置(125),并通过所述播水装置(125)将水喷淋至所述第八换热器(132)的外表面,所述第四风机(124)用于对所述第八换热器(132)换热;
所述热泵烘干系统(100)还包括第一接水盘(109)和第一排水管(110),所述第一接水盘(109)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器(107)的下方,所述第一排水管(110)与所述第一接水盘(109)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一接水盘(109)内的水引流至所述第二接水盘(122)或者第一水泵(121)前的排水管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热泵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泵烘干系统(100)还包括第四换热器(113),所述第四换热器(113)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器(107)的上游,所述第一接水盘(109)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器(107)和所述第四换热器(113)的下方,所述第四换热器(113)的两端通过管路与所述第二排水管(123)连接,所述第一水泵(121)还用于使所述第二接水盘(122)内的水流过所述第四换热器(113)。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热泵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泵烘干系统(100)还包括第一阀门(126),所述第一阀门(126)设置于所述第二排水管(123),所述第四换热器(11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排水管(123)连接,且具有两个连接位置,所述第一阀门(126)位于所述两个连接位置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泵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泵烘干系统(100)还包括第一接水盘(109)、第一排水管(110)、第二水泵(127)、第三接水盘(128)、第三排水管(129)、第四换热器(113)、第五风机(130)、第九换热器(131)和播水装置(125);
所述第四换热器(113)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器(107)的上游,其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九换热器(131)的两端连接;
所述第一接水盘(109)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器(107)和所述第四换热器(113)的下方,所述第三接水盘(128)位于所述第九换热器(131)的下方,第一排水管(110)与所述第一接水盘(109)连接,用于将第一接水盘(109)内的水引流至所述第三接水盘(128),所述第三排水管(129)与所述第三接水盘(128)连接,并与所述播水装置(125)连接,所述第二水泵(127)安装于所述第三接水盘(128),用于将所述第三接水盘(128)内的水通过所述第三排水管(129)和所述播水装置(125)喷淋至所述第九换热器(131)的外表面。
CN202010924128.2A 2020-09-04 2020-09-04 热泵烘干系统 Pending CN11189577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24128.2A CN111895773A (zh) 2020-09-04 2020-09-04 热泵烘干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24128.2A CN111895773A (zh) 2020-09-04 2020-09-04 热泵烘干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95773A true CN111895773A (zh) 2020-11-06

Family

ID=732254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924128.2A Pending CN111895773A (zh) 2020-09-04 2020-09-04 热泵烘干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895773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84356A (zh) * 2020-11-27 2021-03-12 埃能科技(广州)有限公司 一种热泵烘干系统控制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84356A (zh) * 2020-11-27 2021-03-12 埃能科技(广州)有限公司 一种热泵烘干系统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76739A (zh) 热管换热器、蒸发器组件以及热泵干衣机
TWI440805B (zh) A variable pipe heat exchanger
CN107642925A (zh) 一种带旁通管路的多级热泵干燥除湿系统
CN106907808A (zh) 结合冷凝水回收的蒸发冷却‑机械制冷复合式家用空调
CN105937847A (zh) 一种带逆流式换热器的高效热泵干燥装置
CN202885340U (zh) 高效能源塔供能装置
CN211146956U (zh) 引射过冷的制冷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装置
CN111895772A (zh) 一种高效热泵烘干系统
CN111895773A (zh) 热泵烘干系统
CN212274576U (zh) 热泵烘干系统
CN111928600A (zh) 一种高效多级烘干系统
CN209181142U (zh) 除湿机及其微通道换热器
CN110595196A (zh) 一种小型高效除湿热泵干燥装置
CN106592182A (zh) 烘干系统及衣物干燥装置
CN108613383A (zh) 一种污泥烘干热泵系统
CN214620560U (zh) 一种防止蒸发器结霜的大风量热泵烘干机
CN216281802U (zh) 一种空调系统
KR100946381B1 (ko) 하이브리드 히트펌프식 냉난방장치
CN100371649C (zh) 自干式电梯空调器
CN210532971U (zh) 一种小型高效除湿热泵干燥装置
CN110715363B (zh) 一种热电回热式冷冻除湿系统及方法
JPH10160266A (ja) 空気調和機用熱交換器
CN209027057U (zh) 一种换热器及空调
CN206478751U (zh) 单排蒸发器和空调室内机
CN215337596U (zh) 一种带预冷换热器的热泵烘干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