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83391A - 一种新型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83391A
CN111883391A CN202010916660.XA CN202010916660A CN111883391A CN 111883391 A CN111883391 A CN 111883391A CN 202010916660 A CN202010916660 A CN 202010916660A CN 111883391 A CN111883391 A CN 1118833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uxiliary
movable contact
relay
piece
static conta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91666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俊平
周文亮
张文政
王亚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u Corp Ltd
Tianjin Aviation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u Corp Ltd
Tianjin Aviation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u Corp Ltd, Tianjin Aviation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u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916660.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883391A/zh
Publication of CN1118833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8339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41Auxiliary contact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8Indicators; Distinguishing mar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64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 H01H50/647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intermediate part comprising interlocking means for different contact pai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nnection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继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继电器,包括继电器本体、两个静触桥、动触桥、驱动轴、驱动机构、至少一个辅助端子组件,辅助端子组件包括两个辅助端子、绝缘座、辅助动触片、辅助静触片和绝缘卡持件,绝缘座固定在继电器本体的内部,辅助动触片和辅助静触片均可拆卸地安装在绝缘座上;动触点和静触点在高度方向上间隔设置,驱动轴上套设有绝缘卡持件,辅助动触片安装有动触点的端部朝向绝缘卡持件延伸并与绝缘卡持件卡持配合;与现有技术相比,取代了以往辅助动触片固定在驱动轴上的固定方式,减少了驱动轴的负载,解决了辅助动触片从驱动轴上脱落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继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继电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继电器一般包括陶瓷壳、连接台和磁路壳,磁路壳用于装载线圈并且磁路壳的顶部设有托板将线圈与陶瓷壳隔开,以使陶瓷壳、连接台和托板三者密封连接形成灭弧腔,所述灭弧腔内设有两个静触桥、动触桥、驱动轴和驱动机构。两个静触桥固定安装在陶瓷壳,静触桥的一端部伸出陶瓷壳外,另一端插入到陶瓷壳内;所述驱动轴的底端穿过托板后插入磁路壳中,其顶端伸入灭弧腔中,动触桥固定安装在驱动轴上端。驱动机构设置在磁路壳内并用于驱使驱动轴带动动触桥运动,使动触桥与两个静触桥闭合或断开。
为了监测继电器存在应该导通时动触桥不导通或动触桥应该分离时仍然吸合在静触桥上,导致的继电器失效问题,现有的继电器通常增加一组辅助端子组件,通过辅助端子组件外接辅助检测线路快速检测出上述故障。
现有的辅助端子组件包括辅助动触片和辅助静触片,辅助静触片一般都是固定在灭弧腔内,而辅助动触片则固定安装在驱动轴上,辅助静触片和辅助动触片分别连接有用于与外部检测线路连接的辅助端子。在实际应用中,驱动轴带动动触桥与静触桥吸合的同时,驱动轴上的辅助动触片也会朝向辅助静触片运动,当辅助静触片与辅助动触片接触时,外部辅助检测线路通过辅助端子与辅助静触点以及辅助动触点构成回路,从而对继电器进行检测。而为了避免辅助动触片与驱动轴之间导通,辅助动触片与驱动轴一般都设置有绝缘件将两者相隔开绝缘,这种固定辅助动触片的方式,不但会增加了驱动轴的负载,不利于对驱动轴的控制,并且,在频繁的开合应用下,辅助动触片会相对于驱动轴产生松动,辅助动触片一旦松动,则无法正常进行检测功能,连接强度差,影响继电器的正常工作,容易产生安全事故。
另外,现有的继电器都只设置有一个辅助端子组件,一旦这个辅助端子组件出现故障或者报错,则需要立即对这个继电器进行更换或调试,容错率低,工作稳定性差,使用起来十分不方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的新型继电器,采用该继电器能够解决辅助端子组件工作不稳定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提供一种新型继电器,包括继电器本体、两个静触桥、动触桥、驱动轴和驱动机构;两个静触桥固定安装在继电器本体上;驱动轴安装在继电器本体内,动触桥通过绝缘部件安装在驱动轴上端,新型继电器还包括至少一个辅助端子组件,辅助端子组件包括两个辅助端子、绝缘座、辅助动触片、辅助静触片和绝缘卡持件,绝缘座固定在继电器本体的内部,辅助动触片和辅助静触片均可拆卸地安装在绝缘座上,两个辅助端子插入继电器本体并分别对应与辅助动触片的一端和辅助静触片的一端固接,辅助动触片的另一端和辅助静触片的另一端分别固定安装有动触点和静触点;动触点和静触点在高度方向上间隔设置,驱动轴上套设有绝缘卡持件,辅助动触片安装有动触点的端部朝向绝缘卡持件延伸并与绝缘卡持件卡持配合;辅助端子组件设有两个,两个辅助端子组件以动触桥的轴线为对称轴对称设置。
其中,绝缘卡持件呈工字型设置,绝缘卡持件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均朝外延伸出挡环,辅助动触片的端部插入在两个挡环之间。
其中,绝缘卡持件的外周侧延伸出卡持块,辅助动触片的端部朝向绝缘卡持件延伸并绕设在卡持块的外周侧。
其中,继电器本体包括陶瓷壳、连接台和磁路壳,磁路壳内设有线圈并且磁路壳的顶部设有托板,以使线圈与陶瓷壳隔开。
其中,陶瓷壳开设有供辅助端子穿过的安装孔,在装配状态下,辅助端子插入安装孔中,且辅助端子与安装孔之间设有铜套,铜套套设在辅助端子的外周侧。
其中,安装孔的纵向截面呈锥形状设置。
其中,还包括外壳、PCB板和导磁架,PCB板开设有供静触桥穿过的穿孔,PCB板固定安装在静触桥的外周侧,导磁架固定安装在PCB板与继电器本体之间,且导磁架盖住继电器本体的顶端部,以使PCB板与继电器本体相隔,导磁架内侧面设置有一对永久磁铁以形成磁场;PCB板、导磁架和继电器本体均固定安装在外壳内。
其中,还包括用于外接的外接端子和导电线,外接端子焊接在PCB板上,PCB板焊接有电压采集模块,静触桥的外周侧套设有至少一个带有开口的卡持环,导电线的一端部经PCB板与电压采集模块的输入端连接,电压采集模块的输出端经PCB板连接至外接端子,卡持环将导电线的另一端部夹持在静触桥上。
其中,各个辅助端子均通过导线与PCB板连接,辅助端子的输出端经PCB板与外接端子连接,外接端子为带有DB15针接口的连接器。
其中,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设置在外壳的侧面,控制器与外壳之间设有连接板,连接板开设有第一沉头孔和第二沉头孔,第一沉头孔内设有与外壳的侧面螺接的第一螺钉,第二沉头孔内设有与控制器的侧面螺接的第二螺钉,控制器也设有带有DB15针接口的连接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申请的新型继电器的工作过程为:继电器通电,驱动机构推动驱动轴上移,动触桥和静触桥吸合,继电器处于通电状态,在驱动轴上移的过程中,套设在驱动轴上的绝缘卡持件会伴随着驱动轴上移,绝缘卡持件上移时会拨动辅助动触片的端部,从而令辅助动触片的动触点与辅助静触片的静触点接通,构成辅助检测回路;
与现有技术相比,取代了以往辅助动触片固定在驱动轴上的固定方式,减少了驱动轴的负载,解决了辅助动触片从驱动轴上脱落的问题,加强了辅助动触片和辅助静触片的安装结构强度,进一步加强了继电器的工作稳定性;
另外,通过辅助端子组件设置两个,当其中一个辅助端子组件故障后,另外一个辅助端子组件能够起到备用作用,通过备用的辅助端子组件反馈的信息来判断是否需要对继电器进行更换或检修,增强了继电器的容错率。
附图说明
利用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以下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实施例1中继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中继电器的分解图。
图3为实施例1中继电器的剖视图。
图4为实施例1中静触桥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1中静触桥的分解图。
图6为实施例1中继电器本体的分解图。
图7为实施例1中继电器本体的俯视图。
图8为图7中A-A处的剖视图。
图9为实施例1中绝缘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1中辅助动触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7中B-B处的剖视图。
图12为图7中C-C处的剖视图。
图13为实施例1中继电器与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实施例1中继电器与控制器的分解图。
图15为实施例2中继电器本体隐藏陶瓷壳后的分解图。
图16为实施例2中继电器本体隐藏陶瓷壳后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继电器本体100,陶瓷壳11,连接台12,磁路壳13,线圈131,托板132,外壳1,静触桥2,动触桥20,不锈钢柱21,铜底座22,静触部23,卡槽24,外接端子3,PCB板4,导磁架5,导电线6,辅助端子7,安装孔71,铜套72,卡环8,绝缘座81,凸柱811,辅助动触片82,动触点821,辅助静触片83,静触点831,卡持块84,驱动轴91,绝缘卡持件92,挡环921,通孔401,翻折部411,定位孔422,凸环421,第一夹片441,第二夹片442,第一夹持部451,第二夹持部452,控制器200,连接板201,第一沉头孔211,第二沉头孔212。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以下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本发明的一种新型继电器的具体实施方式,请见图1和图2,继电器包括外壳1、PCB板4、导磁架5和继电器本体100。继电器本体100的顶端部设有一对伸出至外壳1顶部的静触桥2,PCB板4上焊接有用于外接的外接端子3,外接端子3也穿出外壳1。PCB板4开设有供静触桥2穿过的穿孔,PCB板4固定安装在静触桥2的外周侧,能够有效缩短静触桥2与PCB板4之间以及继电器本体100与PCB板4之间的距离,减少导线所需的长度,进而降低导线电阻。
请见图2,在继电器本体100和PCB板4之间设置一个导磁架5,导磁架5是盖设在继电器本体100的顶端部的,这样能够将PCB板4与继电器本体100相隔开来。导磁架5内部两侧设有永久磁铁,从而产生磁场,当静触部23切断(与动触组件分离)时会伴随有电弧产生,而该磁场能够有效地对电弧进行控制,有效避免其他因素对PCB板4的信号传输造成干扰。
在本实施例中,PCB板4上还焊接有常规的模拟量电压采集模块(未示出),电压采集模块的输入端经导电线6与静触桥2相接,电压采集模块的输出端经PCB板4连接至外接端子3的输入端,外部电子元件如控制器200可通过数据线与外接端子3可插拔连接从而采集继电器电压。通过设置带有电压采集模块的PCB板4,导电线6将静触桥2与PCB板4连接,从而电压采集模块能够对静触桥2的电压进行采集,然后外部电子设备与外接端子3连接,经PCB板4从电压采集模块中获取数据显示,解决了以往需要人工进行采集的问题,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请见图3至图5,为了便于静触桥2与导电线6的连接,静触桥2的外周侧套设有一个带有开口的卡持环,导电线6的一端部与PCB板4焊接,卡持环将导电线6的另一端部夹持在静触桥2上。导电线6利用卡持环的夹持与静触桥2实现电连接,取代了以往采用焊接的连接方式,进一步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了进一步加强导电线6与静触桥2之间的连接强度,请见图5,静触桥2的外侧面设有一圈的卡槽24,在装配状态下,卡持环插入卡槽24内。
在本实施例中,请见图3至图5,静触桥2包括铜底座22和不锈钢杆,铜底座22用于接触导电线6,其底面朝下延伸出静触部23,铜底座22卡持在继电器本体100内,不锈钢杆作为静触桥2结构的工作端伸出继电器外,静触部23作为继电器的静触组件与动触组件配合实现继电器的闭合和断开。
作为改进的是,请见图3至图5,铜底座22的顶面开设有螺纹孔,在装配状态下,不锈钢杆插入并固定在铜底座22的螺纹孔中。铜底座22采用纯铜制备而成,不锈钢杆采用不锈钢材料制备而成。不锈钢杆作为静触桥2的工作端采用不锈钢材料制备而成,不锈钢的屈服强度要高于铜,解决了以往在高温环境下静触桥2的工作端发生变形的问题,增强了静触桥2的结构强度,进一步提高了继电器工作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不锈钢杆与铜底座22的连接强度以及导电性能,螺纹孔内设有内螺纹,不锈钢杆的其中一端的外周侧设有与内螺纹匹配旋合的外螺纹。采用螺纹连接的固定方式便于拆装以及维护,使整体结构更为牢固和紧凑,作为优选的方案,不锈钢杆可以采用内六角螺杆代替。
请见图6至图8,继电器本体100包括陶瓷壳11、连接台12和磁路壳13,磁路壳13内设有线圈131并且磁路壳13的顶部设有托板132,以使线圈131与陶瓷壳11隔开。继电器本体100内设有两个静触桥2、动触桥20、驱动轴91和驱动机构。两个静触桥2固定安装在继电器本体100上,驱动轴91安装在继电器本体100内,动触桥20通过绝缘部件安装在驱动轴91上端,静触桥2、驱动轴91和动触桥20的安装方式和原理都与现有的继电器相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很容易就能够知道三者之间的工作原理以及运动过程。
请见图8至图9,新型继电器还包括两个辅助端子组件,辅助端子组件包括绝缘座81、辅助动触片82、辅助静触片83、绝缘卡持件92和两个辅助端子(接线柱)。在本实施例中,两个辅助端子组件公用一个绝缘座81,绝缘座81固定在继电器本体100的内部。两个辅助端子插入继电器本体100并分别对应与辅助动触片82的一端和辅助静触片83的一端固接,辅助动触片82的另一端和辅助静触片83的另一端分别固定安装有动触点821和静触点831。
在本实施例中,辅助端子组件设置两个,当其中一个辅助端子组件故障后,另外一个辅助端子组件能够起到备用作用,通过备用的辅助端子组件反馈的信息来判断是否需要对继电器进行更换或检修,增强了继电器的容错率。另外,两个辅助端子组件以动触桥的轴线为对称轴对称设置,能够在两个不同的方位去判断驱动轴91是否发生偏离,从而对后续的维修或继电器工作状态提供更多的信息,便于对继电器后续的研究和开发提供更多有利的信息。
辅助动触片82或辅助静触片83可拆卸地安装在绝缘座81上。请见图9,以辅助动触片82的结构示意图为例进行说明,辅助动触片82或辅助静触片83的端部背向其长度方向翻折,以形成紧贴在辅助动触片82或辅助静触片83上的翻折部411。具体翻折部411的形成,可以通过先折弯,然后翻折部411通过拍平加工紧贴在辅助动触片82或辅助静触片83上,形成紧贴在辅助动触片82或辅助静触片83上的翻折部411。通过辅助动触片82或辅助静触片83的端部背向其长度方向翻折,以形成紧贴在辅助动触片82或辅助静触片83上的翻折部411,可达到无需对翻折部411处进行切口或毛刺的打磨,从而降低打磨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请见图10,辅助动触片82或辅助静触片83的一端部形成有夹头,辅助动触片82或辅助静触片83的另一端部设有穿过翻折部411的通孔401。通孔401用于安装动触点821或静触点831,由于翻折部411的设置增加了通孔401开设处的厚度,从而使动触点821或静触点831安装时能够更为牢固。
另外,请见图9和图10,辅助动触片82或辅助静触片83设有多个用于定位的定位孔422,定位孔422朝上形成有凸环421。定位孔422用于与绝缘座81上的凸柱811形成卡持配合,其作用是用来固定并限制辅助动触片82或辅助静触片83的移动。作为改进的是,定位孔422的凸环421通过翻边加工形成在辅助动触片82或辅助静触片83上。通过翻边冲孔的加工工艺,冲出来的余料形成凸环421,从而避免了定位孔422的毛刺产生,进一步降低打磨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请见图10,夹头包括用于夹持信号端部的第一夹片441及第二夹片442,第一夹片441和第二夹片442均呈竖向的V形状设置,第一夹片441的一端与辅助动触片82或辅助静触片83固接,第一夹片441的另一端与第二夹片442的一端固接,第二夹片442的另一端斜向上折弯形成第二夹持部452,第一夹片441与辅助动触片82或辅助静触片83连接处斜向下折弯形成第一夹持部451。第一夹持部451和第二夹持部452配合形成弹性的夹持机构,能够牢固地夹持并导通信号端子。
作为改进的是,请见图8至图11,动触点821和静触点831在高度方向上间隔设置,即辅助动触点821的安装平面与辅助静触点831的安装平面在高度方向上错开。驱动轴91上套设有绝缘卡持件92,辅助动触片82安装有动触点821的端部朝向绝缘卡持件延伸并与绝缘卡持件卡持配合。
请见图11,绝缘卡持件92呈工字型设置,绝缘卡持件92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均朝外延伸出挡环921,辅助动触片82的端部插入在两个挡环921之间。继电器通电,驱动机构推动驱动轴91上移,动触桥20和静触桥2吸合,继电器处于通电状态;在驱动轴91上移的过程中,套设在驱动轴91上的绝缘卡持件会伴随着驱动轴91上移,绝缘卡持件上移时,位于下方的挡环921会拨动辅助动触片82的端部,从而令辅助动触片82的动触点821与辅助静触片83的静触点831接通,构成辅助检测回路。通电器断开,磁力消失,驱动轴91在弹簧的驱动下复位,驱动轴91在复位移动的过程中,会带动绝缘卡持件92一同下移,绝缘卡持件的位于上方的挡环921会下压辅助动触片82的端部,以使辅助动触片82与辅助静触片83强制分离,避免其上下抖动,实现快速止动,保证了在主触组件断开时,辅助端子组件同时也能够断开,加强继电器的工作稳定性,另外,工字型实现了采用机械式结构将辅助动触片与辅助静触片进行隔开,即使在颠簸的环境下,动触点与静触点也不会贴合。与现有技术相比,取代了以往辅助动触片82固定在驱动轴91上的固定方式,减少了驱动轴91的负载,解决了辅助动触片82从驱动轴91上脱落的问题,加强了辅助动触片82和辅助静触片83的安装结构强度,进一步加强了继电器的工作稳定性。
请见图6和图12,陶瓷壳11开设有供辅助端子穿过的安装孔71,在装配状态下,辅助端子插入安装孔71中,且辅助端子与安装孔71之间设有铜套72,铜套72套设在辅助端子的外周侧。由于辅助端子是从陶瓷壳11外侧插入的,因此,为了灭弧腔的形成,辅助端子与陶瓷壳11的安装孔71之间必须形成密封。在实际加工中,安装孔71的孔径一般要比接线柱的半径要大得多,因此,如果直接采用焊接的方式将辅助端子与陶瓷壳11进行密封,其焊接难度大,并且很容易产生较多的碎屑跌入继电器内引发安全问题。因此,本实施例通过在辅助端子外侧套设铜套72,先将辅助端子固定在安装孔71内,然后再进行焊接密封,其焊接劳动强度明显降低,并且,焊接时能够有效防止碎屑落入继电器中。为了进一步提高焊接铜套72的简便性,安装孔71呈锥形状设置,即安装孔71的纵向截面呈锥形状设置,通过锥形的特性能够在焊接前,通过安装孔71与铜套72两者之间的摩擦力进行限位固定,防止焊接过程中辅助端子发生松动,提高了焊接质量。
在本实施例中,请见图2,各个辅助端子7均通过导线与PCB板4连接,辅助端子7的输出端经PCB板4与外接端子3的输入端连接,外接端子3为带有DB15针接口的连接器,即外接端子3的接口为DB15针接口类型。同理的,PCB板4上的电压采集模块的输出端经PCB板4连接至外接端子3的输入端。采用DB15针接口的连接器作为输出口,取代了以往采用单根接线柱的设置方式,无需设置多个接线柱来对应各个电子元件的信号输出端,简化了继电器的输出接口,连接时更为方便和牢固。
请见图13和图14,在本实施例中,带有连接器的继电器还包括控制器200,控制器200设置在外壳1的侧面,控制器200与外壳1之间设有连接板201,连接板201开设有第一沉头孔211和第二沉头孔212,第一沉头孔211内设有与外壳1的侧面螺接的第一螺钉,第二沉头孔212内设有与控制器200的侧面螺接的第二螺钉,控制器200也设有带有DB15针接口的D-SUB连接器。传统的控制器一般都是集成在PCB板4上的,这样则会导致传统的继电器成本较高,对于一些仅需要用到继电器断开和闭合功能,无需用到获取继电器工作数据的情况可以采用本实施例的继电器,本实施例的继电器可以通过拆卸控制器200,从而节省成本的消耗,另外,对于控制器200损坏的情况,只需要拆卸掉控制器200进行更换即可,无需将继电器整个拆装。
实施例2
本申请的一种新型继电器的具体实施方式之二,参见图15或图16所示,本实施例的主要技术方案与实施例1相同,在本实施例中未解释的特征,采用实施例1中的解释,在此不再进行赘述。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绝缘卡持件92的外周侧延伸出卡持块84,辅助动触片82的端部朝向绝缘卡持件延伸并绕设在卡持块84的外周侧。在本实施例中,卡持块84呈长条状,以使绝缘卡持件92整体结构与动触桥20类似。同样的,本实施例中的辅助动触片82和辅助静触片83均固定安装在绝缘座81上,辅助动触片82的端部绕设在卡持块84的外周侧。
继电器通电,驱动机构推动驱动轴91上移,动触桥20和静触桥2吸合,继电器处于通电状态;在驱动轴91上移的过程中,套设在驱动轴91上的绝缘卡持件会伴随着驱动轴91上移,绝缘卡持件上移时,卡持块84的顶端部会抵顶辅助动触片82,从而令辅助动触片82的动触点821与辅助静触片83的静触点831接通,构成辅助检测回路。通电器断开,磁力消失,驱动轴91在弹簧的驱动下复位,驱动轴91在复位移动的过程中,会带动卡持块84一同下移,卡持块84的底端面会下压辅助动触片82,以使辅助动触片82与辅助静触片83强制分离,同样实现快速止动,保证了在主触组件断开时,辅助端子组件同时也能够断开,加强继电器的工作稳定性。与现有技术相比,取代了以往辅助动触片82固定在驱动轴91上的固定方式,减少了驱动轴91的负载,解决了辅助动触片82从驱动轴91上脱落的问题,加强了辅助动触片82和辅助静触片83的安装结构强度,进一步加强了继电器的工作稳定性。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新型继电器,包括继电器本体、驱动机构、动触桥、驱动轴和两个静触桥;所述两个静触桥固定安装在所述继电器本体上;所述驱动轴安装在所述继电器本体内,所述动触桥通过绝缘部件安装在所述驱动轴上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型继电器还包括至少一个辅助端子组件,辅助端子组件包括绝缘卡持件、绝缘座、辅助动触片、辅助静触片和两个辅助端子,所述绝缘座固定在所述继电器本体的内部,所述辅助动触片和辅助静触片均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绝缘座上,两个辅助端子插入继电器本体并分别对应与辅助动触片的一端和辅助静触片的一端固接,辅助动触片的另一端和辅助静触片的另一端分别固定安装有动触点和静触点;
所述动触点和静触点在高度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驱动轴上套设有绝缘卡持件,所述辅助动触片安装有动触点的端部朝向绝缘卡持件延伸并与所述绝缘卡持件卡持配合;
所述辅助端子组件设有两个,两个辅助端子组件以动触桥的轴线为对称轴对称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卡持件呈工字型设置,绝缘卡持件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均朝外延伸出挡环,辅助动触片的端部插入在两个挡环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卡持件的外周侧延伸出卡持块,辅助动触片的端部朝向绝缘卡持件延伸并绕设在卡持块的外周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本体包括陶瓷壳、连接台和磁路壳,磁路壳内设有线圈并且磁路壳的顶部设有托板,以使线圈与陶瓷壳隔开。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型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陶瓷壳开设有供辅助端子穿过的安装孔,在装配状态下,辅助端子插入所述安装孔中,且辅助端子与安装孔之间设有铜套,所述铜套套设在辅助端子的外周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新型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的纵向截面呈锥形状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继电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壳、PCB板和导磁架,所述PCB板开设有供静触桥穿过的穿孔,所述PCB板固定安装在静触桥的外周侧,所述导磁架固定安装在所述PCB板与继电器本体之间,且所述导磁架盖住所述继电器本体的顶端部,以使PCB板与继电器本体相隔,所述导磁架内侧面设置有一对永久磁铁以形成磁场;所述PCB板、导磁架和继电器本体均固定安装在所述外壳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新型继电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外接的外接端子和导电线,所述外接端子焊接在PCB板上,所述PCB板焊接有电压采集模块,静触桥的外周侧套设有至少一个带有开口的卡持环,所述导电线的一端部经PCB板与电压采集模块的输入端连接,电压采集模块的输出端经PCB板连接至所述外接端子,所述卡持环将导电线的另一端部夹持在静触桥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新型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各个辅助端子均通过导线与PCB板连接,辅助端子的输出端经PCB板与所述外接端子连接,所述外接端子为带有DB15针接口的连接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新型继电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设置在所述外壳的侧面,所述控制器与外壳之间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开设有第一沉头孔和第二沉头孔,所述第一沉头孔内设有与外壳的侧面螺接的第一螺钉,所述第二沉头孔内设有与控制器的侧面螺接的第二螺钉,所述控制器也设有带有DB15针接口的连接器。
CN202010916660.XA 2020-09-03 2020-09-03 一种新型继电器 Pending CN11188339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16660.XA CN111883391A (zh) 2020-09-03 2020-09-03 一种新型继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16660.XA CN111883391A (zh) 2020-09-03 2020-09-03 一种新型继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83391A true CN111883391A (zh) 2020-11-03

Family

ID=731996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916660.XA Pending CN111883391A (zh) 2020-09-03 2020-09-03 一种新型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883391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63079A (zh) * 2020-11-30 2021-03-26 武汉同力同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抗短路能力提升开关装置的动触桥保持结构
WO2022228346A1 (zh) * 2021-04-27 2022-11-03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继电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63079A (zh) * 2020-11-30 2021-03-26 武汉同力同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抗短路能力提升开关装置的动触桥保持结构
CN112563079B (zh) * 2020-11-30 2024-02-20 武汉同力同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抗短路能力提升开关装置的动触桥保持结构
WO2022228346A1 (zh) * 2021-04-27 2022-11-03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继电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883391A (zh) 一种新型继电器
CN213212068U (zh) 一种继电器用辅助端子结构
CN212434551U (zh) 一种新型继电器
CN106252986B (zh) 充电连接器组件及使用该充电连接器组件的机器人系统
CN113380562B (zh) 一种车辆加装电子设备用电流保护装置
CN213184135U (zh) 一种继电器用辅助端子结构
JP3244049U (ja) アンプ電気性能試験装置
CN205123463U (zh) 一种用于音圈马达的底座及音圈马达
CN217195109U (zh) 一种mcx连接器冲接主体的治具
CN213716804U (zh) 一种带有连接器的继电器
CN216350821U (zh) 探针分离式测试治具
CN112578164B (zh) 一种电路施工用电力安全检测装置
CN209342005U (zh) 一种线束端子安装状态检测治具
CN210515624U (zh) 脱落报警机构与真空蚀刻机喷淋装置
CN109818203B (zh) 可通过机械手远程拆装的摄像头支座
CN215418068U (zh) 铜板静触头
CN208014615U (zh) 一种新型电磁开关
CN213093143U (zh) 一种继电器用接线柱结构
JP2011000637A (ja) 電気抵抗溶接の判別キャップ付き電極および溶接方法
CN217135497U (zh) 一种光纤接口通断检测装置
CN216958792U (zh) 弹簧针模组转接结构及半导体设备
CN215061920U (zh) 一种可拆卸、灯线分离的柜子灯通电装置
CN220544344U (zh) 一种可快速接线的连接器
CN211822268U (zh) 一种移动照明设备的线控装置
CN212062359U (zh) 一种智能断路器抓爪式动触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