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80308A - 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微显示器 - Google Patents

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微显示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80308A
CN111880308A CN202010642103.3A CN202010642103A CN111880308A CN 111880308 A CN111880308 A CN 111880308A CN 202010642103 A CN202010642103 A CN 202010642103A CN 111880308 A CN111880308 A CN 1118803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electrode
back plate
grating
driving ba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64210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杜晓松
周文斌
郭丰
李高敏
孙剑
高裕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shan Mengxia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shan Mengxia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shan Mengxia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shan Mengxia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642103.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880308A/zh
Publication of CN1118803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8030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01Head-up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optical featur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7Head mounted
    • G02B27/0172Head mounted characterised by optical featur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微显示器。该显示面板包括驱动背板,驱动背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一电极和多个第二电极;生物识别层、多个第三电极、发光层以及多个第四电极,位于驱动背板的一侧;生物识别层位于第一电极和第三电极之间,发光层位于第二电极和第四电极之间;微透镜阵列层,位于第三电极远离驱动背板的一侧,对应生物识别层设置;光栅层,位于第四电极远离驱动背板的一侧,对应发光层设置。通过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增加了出射的单色光颜色自定义的自由度,更加满足用户对显示面板显示侧画面显示的需求,提升了生物识别的精准度,极大地提高了VR/AR显示装置的人机交互性能。

Description

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微显示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微显示器。
背景技术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是计算机模拟虚拟环境从而给人以环境沉浸感的技术。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是一种将虚拟信息与真实世界巧妙融合的技术。
目前,基于AR/VR的显示装置存在指纹解锁及虹膜解锁等生物识别的识别不精确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微显示器,以提升显示装置中生物识别的精准度。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包括:
驱动背板,驱动背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一电极和多个第二电极;
生物识别层、多个第三电极、发光层以及多个第四电极,位于驱动背板的一侧;生物识别层位于第一电极和第三电极之间,发光层位于第二电极和第四电极之间;
微透镜阵列层,位于第三电极远离驱动背板的一侧,对应生物识别层设置;
光栅层,位于第四电极远离驱动背板的一侧,对应发光层设置。
可选地,光栅层包括第一光栅单元、第二光栅单元以及第三光栅单元;
第一光栅单元的狭缝宽度、第二光栅单元的狭缝宽度以及第三光栅单元的狭缝宽度依次增大。
可选地,第一光栅单元的狭缝宽度为230纳米,第二光栅单元的狭缝宽度为270纳米,第三光栅单元的狭缝宽度为360纳米。
可选地,光栅层包括依次叠层设置的第一金属层、化合物层以及第二金属层。
可选地,所述第一金属层的材料包括铝、银以及镁银合金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化合物层的材料包括硒化锌、硫化锌、硫化镉或者硒化镉。
可选地,所述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的材料相同。
可选地,生物识别层包括a-Si,p-Si或者还原氧化石墨烯中的任意一种。
可选地,微透镜阵列层包括多个微透镜,微透镜对应第一电极设置。
可选地,还包括侧壁保护层、第一薄膜封装层和第二薄膜封装层;
侧壁保护层位于第一电极远离驱动背板的一侧,生物识别层通过第一开口与第一电极电连接;
第一薄膜封装层位于生物识别层远离驱动背板的一侧,第三电极通过第二开口与生物识别层电连接;
第二薄膜封装层覆盖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
可选地,还包括封装盖板,封装盖板通过UV胶固定于光栅层和微透镜阵列层远离驱动背板的一侧,并完全覆盖光栅层和微透镜阵列层。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微显示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第一方面所述的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显示面板和棱镜;
棱镜位于光栅层和微透镜阵列层远离驱动背板的一侧。
可选地,棱镜为全反射棱镜,全反射棱镜包括至少一个直角边;
全反射棱镜的至少一个直角边与光栅层平行设置。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形成驱动背板,驱动背板上形成多个第一电极和多个第二电极;
在驱动背板的一侧形成生物识别层,生物识别层位于第一电极远离驱动背板的一侧;
形成多个第三电极,第三电极位于生物识别层远离驱动背板的一侧;
形成发光层,发光层覆盖第二电极;
形成多个第四电极,第四电极位于发光层远离驱动背板的一侧;
形成光栅层,位于第四电极远离驱动背板的一侧且对应发光层;
形成微透镜阵列层,位于第三电极远离驱动背板的一侧且对应生物识别层。
可选地,在驱动背板的一侧形成生物识别层,生物识别层位于第一电极远离驱动背板的一侧之前还包括:形成侧壁保护层,侧壁保护层位于第一电极远离驱动背板的一侧,侧壁保护层包括第一开口,生物识别层通过第一开口与第一电极电连接;
形成多个第三电极,第三电极位于生物识别层远离驱动背板的一侧之前还包括:
形成第一薄膜封装层,第一薄膜封装层位于生物识别层远离驱动背板的一侧,第一薄膜封装层包括第二开口,第三电极通过第二开口与生物识别层电连接;
形成光栅层,位于第四电极远离驱动背板的一侧且对应发光层之前还包括:
形成第二薄膜封装层,第二薄膜封装层覆盖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显示面板,通过设置多个第二电极实现了显示面板的高分辨率画面显示,通过对应发光层设置的光栅层,增加了出射的单色光颜色自定义的自由度,更加满足用户对显示面板显示侧画面显示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将像素结构和生物识别结构集成在同一驱动背板上,即集成在同一显示面板中,像素结构和生物识别结构大致处于同一平面,使得生物识别结构能够接受大量的携带生物特征信息的信号光,接收或获取的信号光越多识别过程越快速,识别的结果越精准,从而提升了生物识别的精准度,并且,仅是在像素结构所在侧形成电极和相应的膜层即可实现生物识别结构,制作工序简单,成本偏低。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通过外挂式或者在显示面板的侧面、背后等其它位置内嵌传感单元等,造成所获取的信号光减少,导致识别不精确的问题,也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外挂或者内嵌传感单元时需要设计复杂的光路,导致的制作工艺复杂的问题。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应用于VR/AR显示装置中,能够实现用户的快速、精准指纹解锁以及虹膜解锁等生物识别,极大地提高了VR/AR显示装置的人机交互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微显示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
图5-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在各制备步骤中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显示面板,可以是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面板或有机发光二极管微显示面板(Micro-OLED),且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可适用于VR/AR显示装置中。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该显示面板包括:
驱动背板10,驱动背板10上设置有多个第一电极20和多个第二电极30;
生物识别层21、多个第三电极22、发光层31以及多个第四电极32,位于驱动背板10的一侧;生物识别层21位于第一电极20和第三电极22之间,发光层31位于第二电极30和第四电极32之间;
微透镜阵列层40,位于第三电极22远离驱动背板10的一侧,对应生物识别层21设置;
光栅层50,位于第四电极32远离驱动背板10的一侧,对应发光层31设置。
本实施例中,驱动背板10可包括硅基板,能够为微显示装置提供缓冲、保护或支撑等作用。驱动背板10中可设置驱动电路和过孔11,驱动电路可包括薄膜晶体管和多条信号走线,驱动电路可通过过孔11与驱动背板10上的第一电极20以及第二电极30电连接。
第一电极20和第二电极30可为复合型透明导电薄膜。所述的透明导电薄膜可包括一对氧化铟锡膜以及位于一对氧化铟锡膜之间的银膜,或者可包括一对氧化铟锡膜以及位于一对氧化铟锡膜之间的铝膜。
发光层31位于第二电极30与第四电极32之间,发光层31可包括白光OLED有机发光材料。光栅层50对应发光层31设置,光栅层50的光栅狭缝宽度不同,使得发光层31发出的白光经过光栅层50后可呈现不同颜色的单色光,这些不同颜色的单色光在显示面板的显示侧实现多彩显示。即第二电极30、发光层31、第三电极22以及光栅层50构成了显示面板的像素结构,在显示面板的显示侧实现画面显示。并且,使用光栅层50代替常规滤光片,能够通过调节光栅层50的光栅狭缝宽度,实现单色光的波长自定义,使得显示面板显示侧出射的单色光可以自定义,增加出射单色光波长调节的自由度,更加满足用户对显示面板显示侧画面显示的需求,并且,常规滤光片在制作过程中,均需高温处理,不免损伤发光层31,而光栅层50无需高温处理,完全不会损伤发光层31,另外,光栅层50相对于常规滤光片,无污染更环保。
生物识别层21位于第一电极20与第三电极22之间,生物识别层21能够识别感测携带生物特征信息的信号光,并通过输出对应生物特征信息信号光的信号。携带生物特征信息的信号光可以是从像素结构发出的光入射至生物体的特征部位,经生物体的特征部位反射而来的信号光,也可以是外界环境中的光入射至生物体的特征部位,经生物体的特征部位反射而来的信号光。
生物识别层21识别感测到携带生物特征信息的信号光不同,则输出的对应生物特征信息信号光的信号不同。例如,携带生物特征信息的信号光为携带指纹信息的信号光,则生物识别层21识别感测到携带指纹信息的信号光,并输出对应指纹信息信号光的信号;或者携带生物特征信息的信号光为携带虹膜信息的信号光,则生物识别层21识别感测到携带虹膜信息的信号光,并输出对应虹膜信息信号光的信号。生物识别层21输出的对应生物特征信息信号光的信号可以是电压或者电流信号,该电压或者电流信号可以是外部处理器通过侦测第一电极20获取到。外部处理器根据生物识别层21输出的对应生物特征信息信号光的信号,实现生物特征的认定,例如根据对应指纹信息信号光的信号实现指纹识别,进而实现指纹解锁,根据对应虹膜信息信号光的信号实现虹膜识别,进而实现虹膜解锁。即第一电极20、生物识别层21以及第三电极22构成了显示面板的生物识别结构,通过该生物识别结构实现指纹解锁、虹膜解锁等生物识别,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应用于VR/AR显示装置中,能够实现用户的指纹解锁、虹膜解锁等生物识别,提高了VR/AR显示装置的人机交互性能。其中,第三电极22的材质可包括透明氧化铟锡(ITO)。
据此,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多个第二电极30实现了显示面板的高分辨率画面显示,通过对应发光层31设置的光栅层50,增加了出射的单色光颜色自定义的自由度,更加满足用户对显示面板显示侧画面显示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将像素结构和生物识别结构集成在同一驱动背板10上,即集成在同一显示面板中,像素结构和生物识别结构大致处于同一平面,使得生物识别结构能够接受大量的携带生物特征信息的信号光,接收或获取的信号光越多识别过程越快速,识别的结果越精准,从而提升了生物识别的精准度,并且,仅是在像素结构所在侧形成电极和相应的膜层即可实现生物识别结构,制作工序简单,成本偏低。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通过外挂式或者在显示面板的侧面、背后等其它位置内嵌传感单元等,造成所获取的信号光减少,导致识别不精确的问题,也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外挂或者内嵌传感单元时需要设计复杂的光路,导致的制作工艺复杂的问题。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应用于VR/AR显示装置中,能够实现用户的快速、精准指纹解锁以及虹膜解锁等生物识别,极大地提高了VR/AR显示装置的人机交互性能。
对应生物识别层21,设置微透镜阵列层40,位于第三电极22远离驱动背板10的一侧。微透镜阵列层40可以将携带生物特征信息的信号光汇聚于生物识别层21,以进一步增加生物识别结构所接受的信号光,从而进一步提升了识别速度和精准度,实现更为精准的指纹、虹膜解锁等生物识别。
可选地,可继续参考图1,微透镜阵列层40包括多个微透镜S,微透镜S对应第一电极20设置。
具体地,多个微透镜S构成微透镜阵列层40,图1中示例性地示出一个微透镜S。可以是一个微透镜S对应一个第一电极20,相应的,一个第一电极20、生物识别层21、一个第三电极22以及一个微透镜S可以构成显示面板中的一个生物识别结构,多个第一电极20、生物识别层21、多个第三电极22以及多个微透镜S可构成多个生物识别结构分布于显示面板,并和像素结构集成于同一显示面板中,这样,在实现了精准生物识别的基础上,生物体的特征部位无需固定于某一特定角度进行识别,而能够进行多方位的精准生物识别。
可选地,生物识别层包括a-Si,p-Si或者还原氧化石墨烯中的任意一种。
具体地,生物识别层的材质可以是非晶硅(amorphous silicon,a-Si)、低温多晶硅(Low Temperature Poly-Silicon,LTPS,又称p-Si)、或还原氧化石墨烯(reducedGraphene Oxide,rGO)中的任意一种。例如,携带生物特征信息的信号光进入还原氧化石墨烯层,会使得还原氧化石墨烯层的电阻发生变化,进而引起从第一电极输出的电流发生变化,外部处理器通过侦测第一电极处输出的电流发生的变化,实现生物特征的认定。
对于发光层发出的白光,经过的光栅层的光栅狭缝宽度不同,出射的单色光的颜色不同。即光栅层的一种光栅狭缝宽度作为发光层31的一种滤光片。继续参考图1,可选地,光栅层50包括第一光栅单元51、第二光栅单元52以及第三光栅单元53;第一光栅单元51的狭缝宽度、第二光栅单元52的狭缝宽度以及第三光栅单元53的狭缝宽度依次增大。
具体地,第一光栅单元51的光栅狭缝宽度、第二光栅单元52的光栅狭缝宽度以及第三光栅单元53的光栅狭缝宽度依次增大,对应经第一光栅单元51、第二光栅单元52以及第三光栅单元53依次出射的单色光的波长依次增大,从而保证至少三种颜色的单色光能够经光栅层50出射,保证了显示面板显示侧的高质量画面显示。
可选地,继续参考图1,第一光栅单元51的狭缝宽度为230纳米,第二光栅单元52的狭缝宽度为270纳米,第三光栅单元53的狭缝宽度为360纳米。
具体地,第一光栅单元51的光栅狭缝宽度为230纳米时,发光层31发出的白光经过第一光栅单元51出射的光为蓝色光,此时的第一光栅单元51对应蓝色滤光片;第二光栅单元52的光栅狭缝宽度为270纳米时,发光层31发出的白光经过第二光栅单元52出射的光为绿色光,此时的第二光栅单元52对应绿色滤光片;第三光栅单元53的光栅狭缝宽度为360纳米时,发光层31发出的白光经过第三光栅单元53出射的光为红色光,此时的第三光栅单元53对应红色滤光片,这样设置,使得光栅层50能够对应出射红、绿及蓝像素三基色,从而在显示面板显示侧实现多色显示。相应的,第二电极30、发光层31、第四电极32以及第一光栅单元51构成显示面板的蓝色子像素结构,第二电极30、发光层31、第四电极32以及第二光栅单元52构成显示面板的绿色子像素结构,第二电极30、发光层31、第四电极32以及第三光栅单元53构成显示面板的红色子像素结构,蓝色子像素结构、绿色子像素结构以及红色子像素结构构成显示面板的像素结构。
可选地,一个第一光栅单元、一个第二光栅单元、一个第三光栅单元以及一个微透镜呈田字排布,构成显示面板中的一个像素结构。
可选地,四个第一光栅单元呈田字排布、四个第二光栅单元呈田字排布、四个第三光栅单元呈田字排布以及四个微透镜呈田字排布,也可以构成显示面板中的一个像素结构,其中,四个第一光栅单元呈田字排布、四个第二光栅单元呈田字排布、四个第三光栅单元呈田字排布、四个微透镜呈田字排布。这样,出射光颜色相同的光栅单元集中分布,使得显示面板的单位面积中的子像素结构增加,实现了高像素密度的显示,极大地优化了显示效果。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参考图2,可选地,光栅层50包括依次叠层设置的第一金属层83、化合物层82以及第二金属层81。
具体地,光栅层50依次叠层设置的第一金属层83、化合物层82以及第二金属层81,能够在发光层31的白光入射至光栅层50时,在第一金属层83与化合物层82之间的界面,以及在化合物层82和第二金属层81之间的界面诱发金属等离体子共振,金属等离子体共振能够使得局部区域内的光场大大增强,增强出射光栅层50的光强,进而提升了显示面板显示侧的画面显示质量。
并且,光栅结构和等离子体共振同时存在,还能够改变出射光的偏振状态。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光栅单元51的光栅狭缝宽度为230纳米时,发光层31发出的白光经过第一光栅单元51出射的光为蓝色p型偏振光,第二光栅单元52的光栅狭缝宽度为270纳米时,发光层31发出的白光经过第二光栅单元52出射的光为绿色p型偏振光,第三光栅单元53的光栅狭缝宽度为360纳米时,发光层31发出的白光经过第三光栅单元53出射的光为红色p型偏振光,因此,设置光栅层50,不仅能够增强出射光的光强,提升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还能够改变出射光的偏振状态,与常规像素结构出射的圆偏振光相比,本实施例中经光栅层50出射的p型偏振光对人眼损伤小,保护人眼,提升用户使用满意度。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应用于VR/AR显示装置中,将提升用户观测到的显示画面的显示质量,提升用户体验感。
可选地,第一金属层的材料包括铝、银以及镁银合金中的至少一种;化合物层的材料包括硒化锌、硫化锌、硫化镉或者硒化镉。
具体地,当第一金属层和化合物层选择上述材料的情况下,发光层31发出的白光均能激发第一金属层与化合物层之间的等离子体共振,从而实现出射光强的增强以及出射光偏振态的改变。本实施例中,示例性地设置第一金属层的材料包括铝,化合物层的材料包括硒化锌。
可选地,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的材料相同。
本实施例中,示例性地设置第二金属层和第一金属层的材料均包括铝,且化合物层的材料包括硒化锌。本实施例中,还示例性地,设置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的材料均包括铝,且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的厚度均为40纳米,以及化合物层的材料包括硒化锌,且化合物层的厚度为100纳米。本实施例中,还示例性地,设置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的材料均包括铝,且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的厚度均为40纳米,以及化合物层的材料包括硒化锌,且化合物层的厚度为100纳米,以及第一光栅单元51的光栅狭缝宽度为230纳米,第二光栅单元52的光栅狭缝宽度为270纳米,第三光栅单元53的光栅狭缝宽度为360纳米。
继续参考图2,显示面板还包括侧壁保护层60、第一薄膜封装层121和第二薄膜封装层122;侧壁保护层60位于第一电极20远离驱动背板10的一侧,生物识别层21通过第一开口71与第一电极20电连接;第一薄膜封装层121位于生物识别层21远离驱动背板10的一侧,第三电极22通过第二开口72与生物识别层21电连接;第二薄膜封装层122覆盖第三电极22和第四电极32。
具体地,可参考图1中,在远离驱动背板10的一侧设置了封装层12,以将发光层31和生物识别层21封装起来,避免外界环境中水汽和氧气等入侵发光层31和生物识别层21将其损害。参考图2中,封装层12可包括第一薄膜封装层121,第一薄膜封装层121在形成生物识别层21时便先对生物识别层21进行封装,避免在形成第三电极22以及像素结构的过程中,外界环境中水汽和氧气等入侵生物识别层21将其损害。封装层12还可包括第二薄膜封装层122,第二薄膜封装层122可在生物识别结构和像素结构均形成之后,覆盖第三电极22和第四电极32,避免外界环境中水汽和氧气等入侵发光层31和生物识别层21以及显示面板中其它各膜层。其中,薄膜封装层可以是有机薄膜、无机薄膜或者有机薄膜上对堆叠无机薄膜。
另外,在形成第二电极30后,还在第二电极30远离驱动背板10的一侧形成侧壁保护层60,侧壁保护层60的材质可包括氮化硅,以保护生物识别结构的电极结构,保证生物识别的精准度。设置侧壁保护层60之后,在侧壁保护层60上设置第一开口71,以使生物识别层21能够通过第一开口71与第一电极20电连接。并且,在第一薄膜封装层121上设置第二开口72,使得第三电极22能够通过第二开口72与生物识别层21电连接,可以是第三电极22层将第二开口72覆盖,以与生物识别层21电连接。
继续参考图2,可选地,显示面板还包括封装盖板90,封装盖板90通过UV胶91固定于光栅层50和微透镜阵列层40远离驱动背板10的一侧,并完全覆盖光栅层50和微透镜阵列层40。具体地,封装盖板90可以是玻璃盖板,玻璃盖板通过UV胶91固定于薄膜封装层远离驱动背板10的一侧,实现微显示装置的封装。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微显示器,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微显示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参考图3,该微显示器包括如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显示面板和棱镜100,棱镜100位于光栅层50和微透镜阵列层40远离驱动背板10的一侧。
具体地,在光栅层50和微透镜阵列层40远离驱动背板10的一侧设置棱镜100,从光栅层50出射的光经过棱镜100改变传播方向到达人眼,以及自生物体特征部位反射的光经过棱镜100改变传播方向到达生物识别结构。这样,在显示面板上设置棱镜100后,将显示面板偏离人眼一定角度后仍能够观察到显示面板的画面显示,仍能够实现精准地生物识别。例如对于AR显示来说,是将现实与虚拟结合,此时将显示面板放置在用户的正前方,则会在用户操作时影响用户体验,在用户体验时影响用户操作,而设置棱镜100后,可将显示面板的出射光以及入射至显示面板的光改变其传播方向,在用户操作时毫不影响用户体验,在用户体验时毫不影响用户操作。
可选地,继续参考图3,棱镜100为全反射棱镜。全反射棱镜的横截面为等腰直角三角型。全反射棱镜的一个直角边与光栅层50平行设置。具体地,利用全发射棱镜的全反射特性,可高效地将从光栅层50出射的光经过棱镜100改变传播方向到达人眼,以及自生物体特征部位反射的光经过棱镜100改变传播方向到达生物识别结构,更有利于AR显示装置的人机交互。例如在VR显示装置中,棱镜100可以设置在头戴式眼镜的眼镜支架或者眼镜腿上,以将出射光线反射至眼镜片位置供人眼观看显示面板的显示色彩。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图5-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在各制备步骤中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4,该制备方法保护包括:
S10,形成驱动背板10,驱动背板10上形成多个第一电极20和多个第二电极30。
具体地,参考图5,形成驱动背板10,驱动背板10包括驱动电路和过孔11。驱动背板10上形成有多个第一电极20和多个第二电极30。
S20,在驱动背板10的一侧形成生物识别层21,生物识别层21位于第一电极20远离驱动背板10的一侧。
具体地,参考图6,在驱动背板10的一侧形成生物识别层21,生物识别层21覆盖第一电极20。
S30,形成多个第三电极22,第三电极22位于生物识别层21远离驱动背板10的一侧。
具体地,参考图6,在图6中仅能看到一个第三电极22,实际中会形成多个第三电极22,第三电极22和第一电极20可以一一对应。
S40,形成发光层31,发光层31覆盖第二电极30。
具体地,参考图7,形成发光层31,发光层31可包括白光OLED有机发光材料。
S50,形成多个第四电极32,第四电极32位于发光层31远离驱动背板10的一侧。
具体地,参考图7,形成多个第四电极32,多个第四电极32可以是一整层,也可以是分散的多个。
S60,形成光栅层50,位于第四电极32远离驱动背板10的一侧且对应发光层31。
具体地,参考图8,使用半导体工艺制备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原理的光栅层50,光栅层50作为像素结构中的滤光片。
S70,形成微透镜阵列层40,位于第三电极22远离驱动背板10的一侧且对应生物识别层21。
具体地,参考图8,在生物识别层21的上方形成微透镜阵列层40。最后,可参考图2,在光栅层50和微透镜阵列层40远离驱动背板10的一侧采用UV胶91固定封装盖板90,以封装显示面板。
可选地,S20,在驱动背板10的一侧形成生物识别层21,生物识别层21位于第一电极20远离驱动背板10的一侧之前还包括:S21,形成侧壁保护层60,侧壁保护层60位于第一电极20远离驱动背板10的一侧,侧壁保护层60包括第一开口71,生物识别层21通过第一开口71与第一电极20电连接。具体地,参考图6,形成侧壁保护层60以保护生物识别结构的电极结构。
S30,形成多个第三电极22,第三电极22位于生物识别层21远离驱动背板10的一侧之前还包括:S31,形成第一薄膜封装层121,第一薄膜封装层121位于生物识别层21远离驱动背板10的一侧,第一薄膜封装层121包括第二开口72,第三电极22通过第二开口72与生物识别层21电连接。具体地,参考图6,形成第一薄膜封装层121,避免在形成第三电极22以及像素结构的过程中,外界环境中水汽和氧气等入侵生物识别层21将其损害。
S60,形成光栅层50,位于第四电极32远离驱动背板10的一侧且对应发光层31之前还包括:S61,形成第二薄膜封装层122,第二薄膜封装层122覆盖第三电极22和第四电极32。
具体地,参考图7,形成第二薄膜封装层122,避免外界环境中水汽和氧气等入侵发光层31和生物识别层21以及显示面板中其它各膜层。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可用于制备本发明任意实施例所述的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显示面板,因而该制备方法也具有显示面板相应的有益效果,这里不再赘述。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4)

1.一种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驱动背板,所述驱动背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一电极和多个第二电极;
生物识别层、多个第三电极、发光层以及多个第四电极,位于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所述生物识别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之间,所述发光层位于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四电极之间;
微透镜阵列层,位于所述第三电极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对应所述生物识别层设置;
光栅层,位于所述第四电极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对应所述发光层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栅层包括第一光栅单元、第二光栅单元以及第三光栅单元;
所述第一光栅单元的狭缝宽度、所述第二光栅单元的狭缝宽度以及所述第三光栅单元的狭缝宽度依次增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光栅单元的狭缝宽度为230纳米,所述第二光栅单元的狭缝宽度为270纳米,所述第三光栅单元的狭缝宽度为360纳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栅层包括依次叠层设置的第一金属层、化合物层以及第二金属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层的材料包括铝、银以及镁银合金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化合物层的材料包括硒化锌、硫化锌、硫化镉或者硒化镉。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所述第二金属层的材料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识别层包括a-Si,p-Si或者还原氧化石墨烯中的任意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透镜阵列层包括多个微透镜,所述微透镜对应所述第一电极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侧壁保护层、第一薄膜封装层和第二薄膜封装层;
所述侧壁保护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所述生物识别层通过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
所述第一薄膜封装层位于所述生物识别层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所述第三电极通过第二开口与所述生物识别层电连接;
所述第二薄膜封装层覆盖所述第三电极和所述第四电极。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封装盖板,所述封装盖板通过UV胶固定于所述光栅层和所述微透镜阵列层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并完全覆盖所述光栅层和所述微透镜阵列层。
11.一种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微显示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显示面板和棱镜;
所述棱镜位于所述光栅层和所述微透镜阵列层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微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棱镜为全反射棱镜,所述全反射棱镜包括至少一个直角边;
所述全反射棱镜的至少一个直角边与所述光栅层平行设置。
13.一种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形成驱动背板,所述驱动背板上形成多个第一电极和多个第二电极;
在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形成生物识别层,所述生物识别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
形成多个第三电极,所述第三电极位于所述生物识别层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
形成发光层,所述发光层覆盖所述第二电极;
形成多个第四电极,所述第四电极位于所述发光层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
形成光栅层,位于所述第四电极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且对应所述发光层;
形成微透镜阵列层,位于所述第三电极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且对应所述生物识别层。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形成生物识别层,所述生物识别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之前还包括:
形成侧壁保护层,所述侧壁保护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所述侧壁保护层包括第一开口,所述生物识别层通过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
形成多个第三电极,所述第三电极位于所述生物识别层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之前还包括:
形成第一薄膜封装层,所述第一薄膜封装层位于所述生物识别层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所述第一薄膜封装层包括第二开口,所述第三电极通过第二开口与所述生物识别层电连接;
形成光栅层,位于所述第四电极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且对应所述发光层之前还包括:
形成第二薄膜封装层,所述第二薄膜封装层覆盖所述第三电极和所述第四电极。
CN202010642103.3A 2020-07-06 2020-07-06 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微显示器 Pending CN11188030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42103.3A CN111880308A (zh) 2020-07-06 2020-07-06 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微显示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42103.3A CN111880308A (zh) 2020-07-06 2020-07-06 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微显示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80308A true CN111880308A (zh) 2020-11-03

Family

ID=731501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42103.3A Pending CN111880308A (zh) 2020-07-06 2020-07-06 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微显示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880308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14559A (zh) * 2021-05-26 2021-08-27 常州大学 搭载图像传感功能的led微显示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91184A (en) * 1991-02-08 1994-03-01 Yazaki Corp. Head up display for a vehicle having a liquid crystal indicator and a reflecting prism
JP2004012703A (ja) * 2002-06-05 2004-01-15 Canon Inc 画像観察装置および画像観察システム
CN106886767A (zh) * 2017-02-23 2017-06-2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指纹识别装置和显示面板
CN108761616A (zh) * 2018-03-23 2018-11-06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多波段高反射柔性波片及其制备方法
CN110098224A (zh) * 2019-04-15 2019-08-06 昆山梦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像素结构、显示屏以及像素结构制作方法
CN110867528A (zh) * 2019-12-18 2020-03-0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91184A (en) * 1991-02-08 1994-03-01 Yazaki Corp. Head up display for a vehicle having a liquid crystal indicator and a reflecting prism
JP2004012703A (ja) * 2002-06-05 2004-01-15 Canon Inc 画像観察装置および画像観察システム
CN106886767A (zh) * 2017-02-23 2017-06-2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指纹识别装置和显示面板
CN108761616A (zh) * 2018-03-23 2018-11-06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多波段高反射柔性波片及其制备方法
CN110098224A (zh) * 2019-04-15 2019-08-06 昆山梦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像素结构、显示屏以及像素结构制作方法
CN110867528A (zh) * 2019-12-18 2020-03-0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14559A (zh) * 2021-05-26 2021-08-27 常州大学 搭载图像传感功能的led微显示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82440B2 (en) Display apparatus, head-mounted display apparatus, image display method, and image display system
JP5961254B2 (ja) 画像を表示及び検知する装置
US20210399264A1 (en) Display device
CN111580269A (zh) 基于眼球追踪技术的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TWI698995B (zh) 光電裝置及電子機器
TWI693708B (zh) 透明顯示面板
KR20180123016A (ko) 표시 장치 및 전자 기기
US11793055B2 (en) Display device
TW201942727A (zh) 感測板及具有感測板的顯示器
US11476446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13725259A (zh) 显示设备
CN114365028A (zh) 光学设备
CN111880308A (zh) 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微显示器
KR20200080611A (ko) 좁은 시야각을 갖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11512460A (zh) 显示元件和电子装置
KR20220103235A (ko) 표시 패널 및 전자 기기
JP2022063741A (ja) 表示装置
JP2023156540A (ja) 画像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US20220208866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US11861126B2 (en)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a sensor layer with increased sensing sensitivity
CN218831198U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设备
EP4284146B1 (en) Display device
US20220392983A1 (en) Display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11562671B (zh) 基于目标追踪技术的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US20240049554A1 (en) Display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