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70488A - 一种腋下拐杖 - Google Patents

一种腋下拐杖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70488A
CN111870488A CN202010729678.9A CN202010729678A CN111870488A CN 111870488 A CN111870488 A CN 111870488A CN 202010729678 A CN202010729678 A CN 202010729678A CN 111870488 A CN111870488 A CN 1118704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 sleeve
rod
crutch
pair
walking sti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2967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正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Yixin Technology Innov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Yixin Technology Innov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Yixin Technology Innov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Yixin Technology Innov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729678.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870488A/zh
Priority to JP2020140511A priority patent/JP6842018B1/ja
Publication of CN1118704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70488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HPHYSICAL THERAPY APPARATUS, e.g. DEVICES FOR LOCATING OR STIMULATING REFLEX POINTS IN THE BODY; ARTIFICIAL RESPIRATION; MASSAGE; BATHING DEVICES FOR SPECIAL THERAPEUTIC OR HYGIENIC PURPOSES OR SPECIFIC PARTS OF THE BODY
    • A61H3/00Appliances for aiding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to walk about
    • A61H3/02Crutch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HPHYSICAL THERAPY APPARATUS, e.g. DEVICES FOR LOCATING OR STIMULATING REFLEX POINTS IN THE BODY; ARTIFICIAL RESPIRATION; MASSAGE; BATHING DEVICES FOR SPECIAL THERAPEUTIC OR HYGIENIC PURPOSES OR SPECIFIC PARTS OF THE BODY
    • A61H2201/00Characteristics of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preceding codes
    • A61H2201/16Physical interface with patient
    • A61H2201/1602Physical interface with patient kind of interface, e.g. head rest, knee support or lumbar support
    • A61H2201/1635Hand or arm, e.g. handle
    • A61H2201/1638Holding means therefor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Pain & Pain Management (AREA)
  •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Medicine (AREA)
  • Rehabilitation Therap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Rehabilitation Too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腋下拐杖,属于拐杖领域,一种腋下拐杖,包括拐杖本体,拐杖本体包括支架、支撑杆、握持杆和拖垫,拖垫、支架和支撑杆从上至下依次固定连接,握持杆转动连接在支架的内端;在支架的内侧设有手臂套筒,且手臂套筒位于握持杆的上侧,手臂套筒和拐杖本体之间连接有连接机构,在拐杖本体的两外侧壁上均匀开凿有定位孔,该拐杖,当患者腕部受伤时,可以将中部连接组件与拐杖本体拆卸分离,然后使手臂套筒调节至水平,再将手臂套筒通过中部连接组件与拐杖本体连接,接着将手臂伸进手臂套筒内,此时手臂套筒与拐杖本体呈垂直分布,可以利用臂力将拐杖本体抬起,而无需使用腕部,避免腕部二次受伤。

Description

一种腋下拐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拐杖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腋下拐杖。
背景技术
拐杖是一种重要的医疗康复辅助用具,用于辅助行走,通常是一根木制或金属棍子,分手杖、肘杖、腋杖,其中手杖主要用于轻度需要,例如老年人或登山者,手杖不属于残疾人用品,肘杖属于中度下肢残疾人用品。腋拐杖是下肢重度残疾者(病残伤残等)的必需品,多数下肢残疾人不得不终身使用腋杖,腋杖特别是腋杖下面的防滑装置亟需改进。
但是当患者手腕受伤无法用力的时候,无法带动拐杖一起行走,不能使用医用拐杖,而且有些患者术后相对较为虚弱,以手握握杆的方式将拐杖提起(前臂与后臂伸直),需用到肩部肌群发力,一般普通人的肩部肌群(相较于胸肌、背肌等大肌群)力量较小,在拐杖提起过程中,以肩部发力腕部提托的方式难以对拐杖进行有效的操控,另外手腕抓握握杆,握杆作为手臂的施力端,施力端同活动端(肩膀位置)之间距离较远,使得施力点在本身肌肉作用力量不足时,又力臂增加,导致手腕抓握拐杖时难度增加。
发明内容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腋下拐杖。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腋下拐杖,包括拐杖本体,所述拐杖本体包括支架、支撑杆、握持杆和拖垫,拖垫、支架和支撑杆从上至下依次固定连接,握持杆转动连接在支架的内端;在支架的内侧设有手臂套筒,且手臂套筒位于握持杆的上侧,所述手臂套筒和拐杖本体之间连接有连接机构,在拐杖本体的两外侧壁上均匀开凿有定位孔,手臂套筒通过所述连接机构和定位孔的配合来调节倾斜角度,同时手臂套筒还能被独立拆卸下;连接机构包括末端连接组件和中部连接组件,末端连接组件的一端连接在拐杖本体上、另一端通过中部连接组件与手臂套筒的末端可拆卸连接,手臂套筒的中部也通过另一中部连接组件与拐杖本体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手臂套筒包括筒体、套环和一对定位块;套环套设在筒体的外端靠近中部位置,一对定位块分别固定连接在筒体的末端和套环上。
进一步的,筒体的前端开设有多个散热孔。
进一步的,筒体的末端固定分布有多个加强肋。
进一步的,所述末端连接组件包括固定连接在拐杖本体侧壁的一对第一连接杆,手臂套筒位于一对第一连接杆之间,且第一连接杆可伸缩,第一连接杆远离拐杖本体的一端通过中部连接组件与手臂套筒的末端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末端连接组件包括一对第二连接杆、一对插杆、一对直线轴承、第一压缩弹簧、一对限位柱和外筒,插杆可插设在定位孔内;第二连接杆的一端通过中部连接组件可拆卸连接在手臂套筒的末端、另一端套接在插杆外端;直线轴承安装在第二连接杆上,并位于一对第二连接杆之间,插杆插设在直线轴承内侧;第一压缩弹簧固定连接在一对插杆之间;限位柱固定连接在插杆上,且位于靠近第一压缩弹簧处;外筒套接在一对插杆的外侧,并处于一对直线轴承之间,在外筒上端开凿有缺槽,一对限位柱均插设在缺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中部连接组件包括凹槽、磁块、第二压缩弹簧、磁板和顶杆;凹槽开凿在定位块上,且开口向外;磁块滑动连接在凹槽内,磁块和凹槽的内底端之间通过第二压缩弹簧固定连接;末端连接组件和支架上均开凿有与凹槽位置对应的插槽,插槽的截面为形结构,磁板固定在插槽内底端,顶杆插设在插槽内并穿过磁板,用于抵压磁块使其从插槽内退出。
进一步的,位于末端连接组件上的所述顶杆长度大于末端连接组件的厚度,位于拐杖本体上的所述顶杆的长度大于拐杖本体的厚度。
进一步的,在所述插槽的两侧均设有限位滑槽,限位滑槽开凿在拐杖本体和末端连接组件上,顶杆的两端均固定设有限位块,限位块滑动连接在限位滑槽内,限位块与限位滑槽配合,限制顶杆的移动位置和长度,使得顶杆靠近定位块的一端不突出插槽的孔口。
3.有益效果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一、该拐杖,当患者腕部受伤时,可以将中部连接组件与拐杖本体拆卸分离,然后使手臂套筒调节至水平,再将手臂套筒通过中部连接组件与拐杖本体连接,接着将手臂伸进手臂套筒内,此时手臂套筒与拐杖本体呈垂直分布,可以利用臂力将拐杖本体抬起,而无需使用腕部,避免腕部二次受伤。
二、该拐杖,当患者腕部没有受伤时,可以调节手臂套筒处于向下倾斜状态,此时可以先将手臂伸进手臂套筒,然后手抓住握持杆发力,抬起拐杖,或者直接将手臂套筒调节至竖直状态,不使用手臂套筒,而是将拖垫夹在腋下,握住握持杆使用。
三、该拐杖,调节倾斜角度的方式具有二种,一种是末端连接组件与拐杖本体固定,即他们之间的夹角一定,调节中部连接组件在不同的定位孔内,末端连接组件相应的伸缩使得手臂套筒的倾斜角度改变,达到所需的效果;另一种是,末端连接组件与拐杖本体可拆卸,且末端连接组件不可伸缩,中部连接组件与拐杖本体可拆卸,使中部连接组件位置一定,来调节末端连接组件在不同定位孔内的位置,从而达到手臂套筒倾斜角度调节的效果。
四、该拐杖,通过手臂套筒的设置,利用手前臂发力上提,发力肌群以胸肌辅助肩臂肌群为主。因此,上提时发力更大,患者使用更为轻松,适用于术后体虚的患者。
五、该拐杖,在手臂套筒的末端和中部均设置有中部连接组件,通过顶动顶杆,将磁块顶出插槽,就可实现手臂套筒与拐杖本体以及末端连接组件的脱离,从而拆卸下手臂套筒独立使用,有效解决多次穿脱手臂套筒所造成的不便,同时第二压缩弹簧对磁块的抵压,及磁块与磁板间的吸力,又为其连接的稳定性、强度起到安全性的保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结构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的筒体处的结构立体图;
图3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结构立体图;
图5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结构立体图;
图6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
1拐杖本体、11支架、12支撑杆、13握持杆、14拖垫;
2手臂套筒、21筒体、211散热孔、212加强肋、22套环、23定位块;
3末端连接组件、3a第一连接杆、31第二连接杆、32插杆、33直线轴承、34第一压缩弹簧、35限位柱、36外筒;
4中部连接组件、41凹槽、42磁块、43第二压缩弹簧、44磁板、45顶杆、46插槽、47限位滑槽;
5定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6,一种腋下拐杖,包括拐杖本体1,拐杖本体1包括支架11、支撑杆12、握持杆13和拖垫14,拖垫14、支架11和支撑杆12从上至下依次固定连接,握持杆13转动连接在支架11的内端,支架11采用倒U型结构,且支架11的顶端较宽,使用者撑住拖垫14时会更舒服;在支架11的内侧设有手臂套筒2,且手臂套筒2位于握持杆13的上侧,手臂套筒2和拐杖本体1之间连接有连接机构,在拐杖本体1的两外侧壁上均匀开凿有定位孔5,手臂套筒2通过连接机构和定位孔5的配合来调节倾斜角度,同时手臂套筒2还能被独立拆卸下;连接机构包括末端连接组件3和中部连接组件4,末端连接组件3的一端连接在拐杖本体1上、另一端通过中部连接组件4与手臂套筒2的末端可拆卸连接,手臂套筒2的中部也通过另一中部连接组件4与拐杖本体1可拆卸连接。
请参阅图2,手臂套筒2包括筒体21、套环22和一对定位块23;套环22套设在筒体21的外端靠近中部位置,一对定位块23分别固定连接在筒体21的末端和套环22上。
请参阅图2,筒体21的前端开设有多个散热孔211。
请参阅图2,筒体21的末端固定分布有多个加强肋212。
请参阅图1,末端连接组件3包括固定连接在拐杖本体1侧壁的一对第一连接杆3a,手臂套筒2位于一对第一连接杆3a之间,且第一连接杆3a可伸缩,第一连接杆3a远离拐杖本体1的一端通过中部连接组件4与手臂套筒2的末端可拆卸连接。
中部连接组件4包括凹槽41、磁块42、第二压缩弹簧43、磁板44和顶杆45;凹槽41开凿在定位块23上,且开口向外;磁块42滑动连接在凹槽41内,磁块42和凹槽41的内底端之间通过第二压缩弹簧43固定连接;末端连接组件3和支架11上均开凿有与凹槽41位置对应的插槽46,插槽46的截面为T形结构,磁板44固定在插槽46内底端,顶杆45插设在插槽46内并穿过磁板44,用于抵压磁块42使其从插槽46内退出。
位于末端连接组件3上的顶杆45长度大于末端连接组件3的厚度,位于拐杖本体1上的顶杆45的长度大于拐杖本体1的厚度。
在插槽46的两侧均设有限位滑槽47,限位滑槽47开凿在拐杖本体1和末端连接组件3上,顶杆45的两端均固定设有限位块,限位块滑动连接在限位滑槽47内,限位块与限位滑槽47配合,限制顶杆45的移动位置和长度,使得顶杆45靠近定位块23的一端不突出插槽46的孔口。
本实施例中的拐杖由于第一连接杆3a与拐杖本体1固定,他们之间的夹角固定,安装手臂套筒2时,手臂套筒2的末端即筒体21末端处的定位块23通过中部连接组件4连接在第一连接杆3a上,手臂套筒2中部即套环22上的定位块23通过中部连接组件4插设在拐杖本体1侧面的定位孔5内,又因为定位孔5的数量不止一个,且竖向排列在拐杖本体1外壁上,将套环22上的定位块23通过中部连接组件4连接在不同的定位孔5内可对筒体21的倾斜角度进行改变,期间第一连接杆3a会相应的伸缩;当需要利用中部连接组件4连接定位块23和第一连接杆3a以及连接定位块23和拐杖本体1时,只需要先大致判断定位块23和第一连接杆3a或者定位块23和拐杖本体1的对接点,在对接范围内不断试探直至磁块42在第二压缩弹簧43的弹力和磁板44的吸力共同作用下进入插槽46内即可,此时顶杆45被磁块42顶出至外界;当需要将手臂套筒2独立拆卸时,向靠近末端连接组件3或拐杖本体1一侧顶动顶杆45,见图6,顶杆45顶动磁块42挤压第二压缩弹簧43,使磁块42脱离插槽46,此时移动筒体21即可将手臂套筒2独立拆卸下,能很好的实现在无需穿脱手臂套筒2的情况下实现手部的自由活动。
手腕未受伤使用拐杖时,将拖垫14夹在腋下,支撑杆12撑住地面,同时将手握住握持杆13即可,此时手臂套筒2可调节至竖直状态,以免干扰使用。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请参阅图4-5,末端连接组件3包括一对第二连接杆31、一对插杆32、一对直线轴承33、第一压缩弹簧34、一对限位柱35和外筒36,插杆32可插设在定位孔5内;第二连接杆31的一端通过中部连接组件4可拆卸连接在手臂套筒2的末端、另一端套接在插杆32外端;直线轴承33安装在第二连接杆31上,并位于一对第二连接杆31之间,插杆32插设在直线轴承33内侧;第一压缩弹簧34固定连接在一对插杆32之间;限位柱35固定连接在插杆32上,且位于靠近第一压缩弹簧34处;外筒36套接在一对插杆32的外侧,并处于一对直线轴承33之间,在外筒36上端开凿有缺槽,一对限位柱35均插设在缺槽内。
本实施例拐杖的具体使用步骤与上述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将手臂套筒2中部套环22上的定位块23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插入其中一定位孔5内(最好是最下侧的定位孔5)后,不再改变,然后将手臂套筒2的末端也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与第二连接杆31连接,由于此拐杖内末端连接组件3与拐杖本体1之间不是固定连接,末端连接组件3也不是伸缩的,可以通过向内侧挤压一对限位柱35,使一对插杆32靠近,然后将一对插杆32分别对准其他某位于同一水平线上的一对定位孔5,接着松手,在第一压缩弹簧34的弹力作用下,一对插杆32会插入对应的定位孔5内,从而对手臂套筒2的倾斜角度进行调节,使用起来更舒适。

Claims (9)

1.一种腋下拐杖,其特征在于:
包括拐杖本体(1),所述拐杖本体(1)包括支架(11)、支撑杆(12)、握持杆(13)和拖垫(14),拖垫(14)、支架(11)和支撑杆(12)从上至下依次固定连接,握持杆(13)转动连接在支架(11)的内端;
在支架(11)的内侧设有手臂套筒(2),且手臂套筒(2)位于握持杆(13)的上侧,所述手臂套筒(2)和拐杖本体(1)之间连接有连接机构,在拐杖本体(1)的两外侧壁上均匀开凿有定位孔(5),手臂套筒(2)通过所述连接机构和定位孔(5)的配合来调节倾斜角度,同时手臂套筒(2)还能被独立拆卸下;
连接机构包括末端连接组件(3)和中部连接组件(4),末端连接组件(3)的一端连接在拐杖本体(1)上、另一端通过中部连接组件(4)与手臂套筒(2)的末端可拆卸连接,手臂套筒(2)的中部也通过另一中部连接组件(4)与拐杖本体(1)可拆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腋下拐杖,其特征在于:所述手臂套筒(2)包括筒体(21)、套环(22)和一对定位块(23);套环(22)套设在筒体(21)的外端靠近中部位置,一对定位块(23)分别固定连接在筒体(21)的末端和套环(22)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腋下拐杖,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21)的前端开设有多个散热孔(211)。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腋下拐杖,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21)的末端固定分布有多个加强肋(21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腋下拐杖,其特征在于:所述末端连接组件(3)包括固定连接在拐杖本体(1)侧壁的一对第一连接杆(3a),手臂套筒(2)位于一对第一连接杆(3a)之间,且第一连接杆(3a)可伸缩,第一连接杆(3a)远离拐杖本体(1)的一端通过中部连接组件(4)与手臂套筒(2)的末端可拆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腋下拐杖,其特征在于:所述末端连接组件(3)包括一对第二连接杆(31)、一对插杆(32)、一对直线轴承(33)、第一压缩弹簧(34)、一对限位柱(35)和外筒(36),插杆(32)可插设在定位孔(5)内;
第二连接杆(31)的一端通过中部连接组件(4)可拆卸连接在手臂套筒(2)的末端、另一端套接在插杆(32)外端;
直线轴承(33)安装在第二连接杆(31)上,并位于一对第二连接杆(31)之间,插杆(32)插设在直线轴承(33)内侧;
第一压缩弹簧(34)固定连接在一对插杆(32)之间;
限位柱(35)固定连接在插杆(32)上,且位于靠近第一压缩弹簧(34)处;
外筒(36)套接在一对插杆(32)的外侧,并处于一对直线轴承(33)之间,在外筒(36)上端开凿有缺槽,一对限位柱(35)均插设在缺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腋下拐杖,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连接组件(4)包括凹槽(41)、磁块(42)、第二压缩弹簧(43)、磁板(44)和顶杆(45);
凹槽(41)开凿在定位块(23)上,且开口向外;
磁块(42)滑动连接在凹槽(41)内,磁块(42)和凹槽(41)的内底端之间通过第二压缩弹簧(43)固定连接;
末端连接组件(3)和支架(11)上均开凿有与凹槽(41)位置对应的插槽(46),插槽(46)的截面为T形结构,磁板(44)固定在插槽(46)内底端,顶杆(45)插设在插槽(46)内并穿过磁板(44),用于抵压磁块(42)使其从插槽(46)内退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腋下拐杖,其特征在于:位于末端连接组件(3)上的所述顶杆(45)长度大于末端连接组件(3)的厚度,位于拐杖本体(1)上的所述顶杆(45)的长度大于拐杖本体(1)的厚度。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腋下拐杖,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插槽(46)的两侧均设有限位滑槽(47),限位滑槽(47)开凿在拐杖本体(1)和末端连接组件(3)上,顶杆(45)的两端均固定设有限位块,限位块滑动连接在限位滑槽(47)内,限位块与限位滑槽(47)配合,限制顶杆(45)的移动位置和长度,使得顶杆(45)靠近定位块(23)的一端不突出插槽(46)的孔口。
CN202010729678.9A 2020-07-27 2020-07-27 一种腋下拐杖 Withdrawn CN11187048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29678.9A CN111870488A (zh) 2020-07-27 2020-07-27 一种腋下拐杖
JP2020140511A JP6842018B1 (ja) 2020-07-27 2020-08-22 腋窩支持クラッ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29678.9A CN111870488A (zh) 2020-07-27 2020-07-27 一种腋下拐杖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70488A true CN111870488A (zh) 2020-11-03

Family

ID=732014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29678.9A Withdrawn CN111870488A (zh) 2020-07-27 2020-07-27 一种腋下拐杖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842018B1 (zh)
CN (1) CN111870488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40619A1 (zh) * 2022-08-26 2024-02-29 天津凯米科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医疗拐杖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40619A1 (zh) * 2022-08-26 2024-02-29 天津凯米科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医疗拐杖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023750A (ja) 2022-02-08
JP6842018B1 (ja) 2021-03-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870488A (zh) 一种腋下拐杖
CN109730898B (zh) 一种临床肢体康复装置
CN212327334U (zh) 一种骨科治疗康复用上肢锻炼装置
CN209899990U (zh) 一种扩展型拐杖
CN209864533U (zh) 医用拐杖
CN111840011A (zh) 一种手腕受伤病人用腋下拐杖
CN210583513U (zh) 一种骨折病患卧式康复治疗仪
CN114903749A (zh) 下肢行动不便患者的紧急状态应急自救行走装置
CN213553463U (zh) 一种术后康复用助行器
CN216629086U (zh) 一种新型医用拐杖
CN209464535U (zh) 一种下肢康复训练装置
CN210120937U (zh) 一种起蹲助力拐杖
CN219049324U (zh) 一种外科术后具备支撑结构的康复拐
CN212067140U (zh) 一种新型y形胁杖
CN208193272U (zh) 一种康复助行器
CN208677870U (zh) 一种便于行走的医疗护理拐杖
CN219231359U (zh) 中医骨伤科临床用肢体锻炼装置
CN215273116U (zh) 一种多方向骨锥
CN216985619U (zh) 一种神经内科偏瘫患者护理用助行装置
CN208741435U (zh) 一种医疗用便携式拐杖
CN219230590U (zh) 一种医疗助走腋下拐杖
CN220899090U (zh) 一种多功能折叠拐杖
CN215081761U (zh) 一种便于患者使用的骨科复健用拐杖
CN211634195U (zh) 一种骨关节治疗用拐杖
CN210812349U (zh) 一种助行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