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69633B - 一种旋转式多网囊拖网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旋转式多网囊拖网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69633B
CN111869633B CN202010449137.0A CN202010449137A CN111869633B CN 111869633 B CN111869633 B CN 111869633B CN 202010449137 A CN202010449137 A CN 202010449137A CN 111869633 B CN111869633 B CN 11186963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wl
net
ring
flow
guid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4913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869633A (zh
Inventor
唐伟尧
李哲
刘莉莉
朱文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ZJOU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ZJO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ZJOU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ZJOU
Priority to CN202010449137.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869633B/zh
Publication of CN1118696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696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8696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696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73/00Drawn nets
    • A01K73/02Trawling ne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73/00Drawn nets
    • A01K73/02Trawling nets
    • A01K73/04Devices for spreading or positioning, e.g. control thereof
    • A01K73/045Devices for spreading or positioning, e.g. control thereof for lateral sheering, e.g. trawl board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旋转式多网囊拖网,属于渔业技术领域,本发明的拖网包括:移动部,移动部用于水面移动,移动部通过拖绳连接拖网;第一网囊,第一网囊连接于拖网尾端且连接处的拖网具有开口使物体通过拖网进入第一网囊;第一网囊出料端通过旋转组件连接有可旋转的第二网囊一端,第二网囊另一端通过旋转组件连接第一柔性管体一端,第一柔性管体另一端与移动部连接,第一柔性管体上通过绳体连接有具有浮性的浮性件,第一柔性管体靠近第二网囊的端部上通过绳体连接浮性件,第一柔性管体均设有流通孔。本发明所提供的拖网保证拖网拖行状态稳定,减少渔获物之间的挤压,通过旋转网囊充分扩张网囊部网目,增加副渔获物逃逸几率保护幼鱼。

Description

一种旋转式多网囊拖网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渔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旋转式多网囊拖网。
背景技术
拖网捕捞方式是海洋捕捞业的主要作业方式之一。拖网作业捕捞对象极大、可在大范围内进行作业、生产主动灵活、捕捞效率高,在渔业生产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大量捕捞作业的情况下,资源在不断衰竭并随着渔业保护的呼声日益高涨,需要对拖网作业所使用的渔具进行必要的改进,合理捕捞,合理利用渔业资源,维持渔业再生产能量并获得最佳的渔获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保证拖网拖行状态稳定,减少渔获物之间的挤压,通过旋转网囊充分扩张网囊部网目,增加副渔获物逃逸几率保护幼鱼的一种旋转式多网囊拖网。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旋转式多网囊拖网,包括:
移动部,移动部用于水面移动,移动部通过拖绳连接拖网;
第一网囊,第一网囊连接于拖网尾端且连接处的拖网具有开口使物体通过拖网进入第一网囊;
第一网囊出料端通过旋转组件连接有可旋转的第二网囊一端,第二网囊另一端通过旋转组件连接第一柔性管体一端,第一柔性管体另一端与移动部连接,第一柔性管体上通过绳体连接有具有浮性的浮性件,其中,第一柔性管体靠近第二网囊的端部上通过绳体连接浮性件,第一柔性管体均设有流通孔。流通孔的孔径依据海洋捕捞准用渔具最小网目或网囊尺寸标准选定。
本发明通过设计两个网囊,分别为第一网囊和第二网囊,第二网囊两端通过安装旋转组件来实现第二网囊在拖网捕捞作业中可形成旋转运动,相比较于现有技术中的拖网捕捞,现有技术的渔获物在捕捞进入网囊后随着拖网的拖行,渔获物的不断增加,渔获物之间的挤压会不断增大以及渔获物之间的孔隙、拖网网目均不断减小,极大的减小了副渔获物的逃逸几率,如幼小鱼类的逃逸几率还可能造成副渔获物的死亡,不利于海洋再生资源保护,而本申请通过将第二网囊设计成具有旋转的功能,这样在拖网过程中通过第二网囊的旋转来缓解拖行阻力以及有益于网囊旋转时网目扩张便于副渔获物的逃离,更为重要的是网囊内的渔获物随着网囊的旋转,渔获物之间的挤压方向可得到改变,减少或缓解渔获物之间的挤压,降低捕获的渔获物机械损伤,在第二网囊尾端所设计的第一柔性管用于实现部分副渔获物逃逸至第一柔性管内并从其表面设置的流通孔逃出,进一步保护海洋再生资源,同时第一柔性管的设计用于实现对第二网囊的浮力调节以及拖网整稳定性调节,具体的,第二网囊在渔获物不断增加过程中其重量相对增加会导致第二网囊于水中相对下沉致使整个拖网的拖行水层深度改变还可能造成第二网囊与下水层物体发生拉扯出现破网,通过浮性件和第一柔性管的设计有效提高第二网囊于水中的拖行稳定性,使其保持在同一拖行水层深度,再者第一柔性管还与移动部之间连接,第一柔性管可以配合拖绳一并拉动拖网,降低拖绳受力,避免拖行阻力过大拖绳断裂。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旋转组件包括两等外径、内径的第一旋转环和第二旋转环,第一旋转环一侧环面上设有环状外凸的限位环,第二旋转环内设有圆环状的环形空腔且侧面开设有与限位环对应的环形凹槽,环形凹槽与环形空腔连通,第二旋转环的环形侧面螺纹连接有限位件,限位环环形外侧面开设有环形限位槽,限位件的端部设于环形限位槽内,环形空腔内填充润滑介质,优选为润滑脂。设计两内外径一致的第一旋转环和第二旋转环,并具体涉及限位环和限位件的方案实现第一旋转环和第二旋转环之间可实现相对的旋转,这样两端部安装有旋转组件的第二网囊在拖网捕捞过程中可产生旋转运动,限位件为螺栓其与第二旋转环之间为螺纹连接,通过控制两者之间的螺纹旋紧度来控制限位件端部与限位环侧面的环形限位槽槽面的间距,用以控制第一旋转环和第二旋转环相对旋转速度,环形空腔内所填充的润滑脂用于降低腔内部件的摩擦损失以及相对阻挡水体进入腔内对部件造成腐蚀。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第一网囊包括与拖网连接的柔性连接圈,柔性连接圈与旋转组件之间通过金属杆件连接,金属杆件间隙小于2cm。金属杆件的设计用于实现在捕捞过程中捕获的渔获物进入第一网囊起到一个筛分作用,体型较小的渔获物可从金属杆件的间隙逃逸,利于鱼类再生资源,金属杆件存在的另一目的在于保持拖网与第一网囊的开口在水中持续处于开口状态,利用环绕布设的金属杆件对柔性连接圈起到支撑作用,使柔性连接圈一致保持环状,这样拖网与第一网囊的连接处就保持了连通状态,在捕捞过程中避免开口因可能存在的波流影响而导致开口变窄或封闭。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拖网的上网口均设浮子,拖网下网口设有配重件。配重件优选为石块或链条;拖网的网口两侧分别通过拖绳连接导流部,导流部通过拖绳与移动部连接。在拖网的网口上下分别设置浮子和配重件的方式目的在于扩大拖网的网口,提高拖网渔获效果,在拖网网口两侧设有的导流部的目的在于提高拖网网口的垂直扩张效果,特别是实现在拖网低速拖行中使拖网网口后侧网衣以及网囊较好的展开,避免其缩聚量过大。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导流部包括具有弧形面的第一基件,第一基件两侧固接与水平面垂直设置的辅助侧板,第一基件弧面一端的辅助侧板上开设有相对应的接线孔,第一基件弧面另一端辅助侧板之间连接有第一导流板,第一导流板截面为波浪状,第一导流板设于第一基件弧面上方,第一导流板下方第一基件的弧面上设有第二导流板,第二导流板与第一基件弧面的导流方向同向,且第二导流板底面通过支撑板与第一基件的弧面固接,第一基件底面固设第二连接件。第一基件底面为平面,其两侧面与其底面垂直设置,第一基件两侧面连接辅助侧板。拖网在拖行过程中其网口的开口大小直接影响了渔获量以及导鱼效果,通过在拖网两侧的网袖方向分别设置导流部来利用拖行过程中水流作用使拖网两侧的网袖间距得到扩大以及网口垂直扩张高度,提高拖网水动力性能,具体依据如下计算公式:
Figure GDA0003236297860000031
式中M为拖网水动力性能104m3/(kW·h),R为拖网阻力(kN),H为网口高度(m);W为袖段间距(m);f为网口形状系数(取值为0.8),导流部的设计用于扩大H和/或W数值,来实现拖网水动力性能的有效提高,具体的在拖网的拖行过程中拖绳分别与辅助侧板上的接线孔连接并与移动部连接,第一基件的底面连接第二连接件通过拖绳与拖网连接,在拖网拖行过程中导流部整体呈倾斜状态,两导流部之间呈夹角状态,经过导流部的水体沿第一基件弧形表面的流动向拖网网口方向流动,所设置的第二导流板用于进一步改变流体向拖网网口方向的流动,水流在经过第二导流板后需经过第一导流板形成分流,使部分水体沿第一导流板上表面流动以引导水体向网口方向集中,且流体在截面为波浪状的第一导流板表面流动有效减弱紊流,同时还有部分水体沿第一导流板下表面流动,为避免引导过多水体向网口方向的集中造成拖网受阻过大,通过上述设计,两相对设置的导流部所引导的水体向拖网网口起到聚流效果,有益于拖网网口的开口垂直距离扩大以及保持最佳开口状态,网口开口状态的达到理想捕获状态下,拖行过程中导流部之间的间距得到扩大,即实现拖网两侧袖段间距数值处于较大状态,提高拖网水动力性能。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第二导流板选优厚度小于2mm的铜板制备或橡胶材料制备,优选为橡胶,第二导流板与第一基件的弧形面间距大于第二导流板与第一基件弧形面的间距。通过对第二导流板材料选择目的在于是第二导流板在较大的水流作用下其中部产生一定的形变,扩大分流效果,并具体设计了第二导流板与第一导流板之间的高度位置使两者之间存在高度差,实现流体在经过第二导流板过程中分流以及利用第二导流板表面构造来减弱水流中的紊流。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第二网囊包括圆筒状的网衣,网衣两端部分别与旋转组件连接,网衣的侧面环绕布设导流套体,导流套体包括两矩形状的第一过流框和第二过流框,第一过流框和第二过流框的过流面大小不一,第一过流框和第二过流框之间连接有布片;优选的,第一过流框的过流面积大于第二过流框的过流面积。流体通过导流套体的流动轨迹为:先通过第二过流框后从第一过流框流出,第二网囊的网衣选用菱形网目或六角网目,将第二网囊设计成圆筒状的结构利于第二网囊内部容纳较多的渔获物,在第二网囊转动过程中流经第二网囊附近的水体经过导流套体,水体先通过第二过流框后从第一过流框流出这样可起到扩流的效果并随着第二网囊的转动可在第二网囊外侧形成螺旋状水流体,对第二网囊内的副渔获物(幼鱼、幼小水生物等)具有外吸作用,提高副渔获物的逃脱率,并利用水流对第二网囊的影响来提高第二网囊的扩张性使第二网囊的容纳空间保持稳定。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第一柔性管与旋转组件连接处设有固定环体,固定环体外圈与第一旋转环内圈固定连接,固定环体外圈另一端与第一柔性管固接。将固定环体作为连接中间体减轻旋转组件在旋转过程中对第一柔性管的影响,同时也可通过扩大固定环体的间距来扩大第一柔性管与旋转组件之间的间距,避免第二网囊转动过程中可能与第一柔性管的摩擦的几率。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第二网囊内设有缓冲件,缓冲件包括一端部环绕固接于固定环体上的橡胶杆,橡胶杆另一端部分别固定连接,橡胶杆之间的最大间距小于20mm,缓冲件的设计用于降低渔获物进入第二网囊内的冲击,起到缓冲效果,副渔获物还可通过缓冲件之间的间隙进入第一柔性管内逃离。
本发明由于设计两个网囊其中一网囊可实现旋转运动,因而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在拖网过程中通过第二网囊的旋转来缓解拖行阻力以及有益于网囊旋转时网目扩张便于副渔获物的逃离,更为重要的是网囊内的渔获物随着网囊的旋转,渔获物之间的挤压方向可得到改变,减少或缓解渔获物之间的挤压,降低捕获的渔获物机械损伤。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旋转式多网囊拖网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2为拖网结构示意图;
图3为第一网囊、第二网囊连接状态示意图;
图4为旋转组件与固定环体连接状态示意图;
图5为导流套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导流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导流部的剖视图;
图8为图4中A部放大图;
图9为导流部的应力分析结果;
图10为拖行试验中各组拖网阻力变化;
图11为拖行试验中各组网口垂直扩张率变化。
附图标号:100-移动部;110-拖绳;10-拖网;11-浮子;20-导流部;21-第一基件;22-接线孔;23-辅助侧板;24-第一导流板;25-第二导流板;26-第二连接件;27-支撑板;30-第一网囊;31-柔性网套;32-金属杆件;40-第二网囊;41-导流套体;411-第一过流框;412-第二过流框;50-第一柔性管;51-浮性件;60-旋转组件;61-第一旋转环;62-第二旋转环;63-限位件;64-环形空腔;65-限位环;70-缓冲件;71-固定环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和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一种旋转式多网囊拖网,包括:
移动部100,移动部100用于水面移动,移动部100通过拖绳110连接拖网10;
第一网囊30,第一网囊30连接于拖网10尾端且连接处的拖网10具有开口使物体通过拖网10进入第一网囊30;
第一网囊30出料端通过旋转组件60连接有可旋转的第二网囊40一端,第二网囊40另一端通过旋转组件60连接第一柔性管体50一端,第一柔性管体50另一端与移动部100连接,第一柔性管体50上通过绳体连接有具有浮性的浮性件51,其中,第一柔性管体50靠近第二网囊40的端部上通过绳体连接浮性件51,第一柔性管体50均设有流通孔。流通孔的孔径依据海洋捕捞准用渔具最小网目或网囊尺寸标准选定。
本发明通过设计两个网囊,分别为第一网囊30和第二网囊40,第二网囊40两端通过安装旋转组件60来实现第二网囊40在拖网捕捞作业中可形成旋转运动,相比较于现有技术中的拖网捕捞,现有技术的渔获物在捕捞进入网囊后随着拖网的拖行,渔获物的不断增加,渔获物之间的挤压会不断增大以及渔获物之间的孔隙、拖网网目均不断减小,极大的减小了副渔获物的逃逸几率,如幼小鱼类的逃逸几率还可能造成副渔获物的死亡,不利于海洋再生资源保护,而本申请通过将第二网囊40设计成具有旋转的功能,这样在拖网过程中通过第二网囊40的旋转来缓解拖行阻力以及有益于网囊旋转时网目扩张便于副渔获物的逃离,更为重要的是网囊内的渔获物随着网囊的旋转,渔获物之间的挤压方向可得到改变,减少或缓解渔获物之间的挤压,降低捕获的渔获物机械损伤,在第二网囊40尾端所设计的第一柔性管50用于实现部分副渔获物逃逸至第一柔性管50内并从其表面设置的流通孔逃出,进一步保护海洋再生资源,同时第一柔性管50的设计用于实现对第二网囊40的浮力调节以及拖网整稳定性调节,具体的,第二网囊40在渔获物不断增加过程中其重量相对增加会导致第二网囊40于水中相对下沉致使整个拖网的拖行水层深度改变还可能造成第二网囊40与下水层物体发生拉扯出现破网,通过浮性件51和第一柔性管50的设计有效提高第二网囊40于水中的拖行稳定性,使其保持在同一拖行水层深度,再者第一柔性管50还与移动部100之间连接,第一柔性管50可以配合拖绳110一并拉动拖网,降低拖绳110受力,避免拖行阻力过大拖绳断裂。
旋转组件60包括两等外径、内径的第一旋转环61和第二旋转环62,第一旋转环61一侧环面上设有环状外凸的限位环65,第二旋转环62内设有圆环状的环形空腔64且侧面开设有与限位环65对应的环形凹槽,环形凹槽与环形空腔64连通,第二旋转环62的环形侧面螺纹连接有限位件63,限位环65环形外侧面开设有环形限位槽,限位件63的端部设于环形限位槽内,环形空腔64内填充润滑介质,优选为润滑脂。设计两内外径一致的第一旋转环61和第二旋转环62,并具体涉及限位环65和限位件63的方案实现第一旋转环61和第二旋转环62之间可实现相对的旋转,这样两端部安装有旋转组件60的第二网囊40在拖网捕捞过程中可产生旋转运动,限位件63为螺栓其与第二旋转环62之间为螺纹连接,通过控制两者之间的螺纹旋紧度来控制限位件63端部与限位环65侧面的环形限位槽槽面的间距,用以控制第一旋转环61和第二旋转环62相对旋转速度,环形空腔64内所填充的润滑脂用于降低腔内部件的摩擦损失以及相对阻挡水体进入腔内对部件造成腐蚀。
第一网囊30包括与拖网10连接的柔性连接圈,柔性连接圈与旋转组件60之间通过金属杆件32连接,金属杆件32间隙小于2cm。金属杆件32的设计用于实现在捕捞过程中捕获的渔获物进入第一网囊30起到一个筛分作用,体型较小的渔获物可从金属杆件32的间隙逃逸,利于鱼类再生资源,金属杆件32存在的另一目的在于保持拖网10与第一网囊30的开口在水中持续处于开口状态,利用环绕布设的金属杆件32对柔性连接圈起到支撑作用,使柔性连接圈一致保持环状,这样拖网10与第一网囊30的连接处就保持了连通状态,在捕捞过程中避免开口因可能存在的波流影响而导致开口变窄或封闭。
拖网10的上网口均设浮子11,拖网10下网口设有配重件。配重件优选为石块或链条;拖网10的网口两侧分别通过拖绳110连接导流部20,导流部20通过拖绳110与移动部100连接。在拖网10的网口上下分别设置浮子11和配重件的方式目的在于扩大拖网10的网口,提高拖网渔获效果,在拖网10网口两侧设有的导流部20的目的在于提高拖网10网口的垂直扩张效果,特别是实现在拖网低速拖行中使拖网10网口后侧网衣以及网囊较好的展开,避免其缩聚量过大。
导流部20包括具有弧形面的第一基件21,第一基件21两侧固接与水平面垂直设置的辅助侧板23,第一基件21弧面一端的辅助侧板23上开设有相对应的接线孔22,第一基件21弧面另一端辅助侧板23之间连接有第一导流板24,第一导流板24截面为波浪状,第一导流板24设于第一基件21弧面上方,第一导流板24下方第一基件21的弧面上设有第二导流板25,第二导流板25与第一基件21弧面的导流方向同向,且第二导流板25底面通过支撑板27与第一基件21的弧面固接,第一基件21底面固设第二连接件26。
第一基件21底面为平面,其两侧面与其底面垂直设置,第一基件21两侧面连接辅助侧板23。拖网10在拖行过程中其网口的开口大小直接影响了渔获量以及导鱼效果,通过在拖网10两侧的网袖方向分别设置导流部20来利用拖行过程中水流作用使拖网两侧的网袖间距得到扩大以及网口垂直扩张高度,提高拖网水动力性能,具体依据如下计算公式:
Figure GDA0003236297860000081
式中M为拖网水动力性能104m3/(kW·h),R为拖网阻力(kN),H为网口高度(m);W为袖段间距(m);f为网口形状系数(取值为0.8),导流部20的设计用于扩大H和/或W数值,来实现拖网水动力性能的有效提高,具体的在拖网10的拖行过程中拖绳110分别与辅助侧板23上的接线孔22连接并与移动部100连接,第一基件21的底面连接第二连接件26通过拖绳110与拖网10连接,在拖网拖行过程中导流部20整体呈倾斜状态,两导流部20之间呈夹角状态,经过导流部20的水体沿第一基件21弧形表面的流动向拖网10网口方向流动,所设置的第二导流板25用于进一步改变流体向拖网网口方向的流动,水流在经过第二导流板25后需经过第一导流板24形成分流,使部分水体沿第一导流板24上表面流动以引导水体向网口方向集中,且流体在截面为波浪状的第一导流板24表面流动有效减弱紊流,同时还有部分水体沿第一导流板24下表面流动,为避免引导过多水体向网口方向的集中造成拖网受阻过大,通过上述设计,两相对设置的导流部20所引导的水体向拖网10网口起到聚流效果,有益于拖网网口的开口垂直距离扩大以及保持最佳开口状态,网口开口状态的达到理想捕获状态下,拖行过程中导流部20之间的间距得到扩大,即实现拖网两侧袖段间距数值处于较大状态,提高拖网水动力性能。
第一导流板24选优厚度小于2mm的铜板制备或橡胶材料制备,优选为橡胶,第一导流板24与第一基件21的弧形面间距大于第二导流板25与第一基件21弧形面的间距。通过对第一导流板24材料选择目的在于是第一导流板24在较大的水流作用下其中部产生一定的形变,扩大分流效果,并具体设计了第二导流板25与第一导流板24之间的高度位置使两者之间存在高度差,实现流体在经过第一导流板24过程中分流以及利用第一导流板24表面构造来减弱水流中的紊流。
第二网囊40包括圆筒状的网衣,网衣两端部分别与旋转组件60连接,网衣的侧面环绕布设导流套体41,导流套体41包括两矩形状的第一过流框411和第二过流框412,第一过流框411和第二过流框412的过流面大小不一,第一过流框411和第二过流框412之间连接有布片;优选的,第一过流框411的过流面积大于第二过流框412的过流面积。流体通过导流套体41的流动轨迹为:先通过第二过流框412后从第一过流框411流出,第二网囊40的网衣选用菱形网目或六角网目,将第二网囊40设计成圆筒状的结构利于第二网囊40内部容纳较多的渔获物,在第二网囊40转动过程中流经第二网囊40附近的水体经过导流套体41,水体先通过第二过流框412后从第一过流框411流出这样可起到扩流的效果并随着第二网囊40的转动可在第二网囊40外侧形成螺旋状水流体,对第二网囊40内的副渔获物(幼鱼、幼小水生物等)具有外吸作用,提高副渔获物的逃脱率,并利用水流对第二网囊40的影响来提高第二网囊40的扩张性使第二网囊40的容纳空间保持稳定。
第一柔性管50与旋转组件60连接处设有固定环体71,固定环体71外圈与第一旋转环61内圈固定连接,固定环体71外圈另一端与第一柔性管50固接。将固定环体71作为连接中间体减轻旋转组件60在旋转过程中对第一柔性管50的影响,同时也可通过扩大固定环体71的间距来扩大第一柔性管50与旋转组件60之间的间距,避免第二网囊40转动过程中可能与第一柔性管50的摩擦的几率。
第二网囊40内设有缓冲件70,缓冲件70包括一端部环绕固接于固定环体71上的橡胶杆,橡胶杆另一端部分别固定连接,橡胶杆之间的最大间距小于20mm,缓冲件70的设计用于降低渔获物进入第二网囊40内的冲击,起到缓冲效果,副渔获物还可通过缓冲件70之间的间隙进入第一柔性管50内逃离。
实施例2:
本发明的旋转时多网囊拖网实际使用过程中,移动部100为可在水面行驶的船体其与拖绳110连接,利用拖绳110与导流部20连接,导流部20在利用拖绳110与拖网10连接,再将第一柔性管50与移动部100连接但需保证第一柔性管50的总长大于拖绳110总长150%以上,之后将拖网10投入捕捞水域内进行拖网作业,拖网作业的拖行速度以及拖网网目等均应根据捕捞目标以及当地水文特征实际选择,在拖网作业过程中导流部20可保持拖网10的网口持续张口,捕获的渔获物中的副渔获物,如幼鱼、幼虾等可分别从第一网囊30或第二网囊40中逃离,甚至是第一柔性管50逃离,拖网作业中第二网囊40随拖行以及水流作用形成旋转运动,充分扩张网囊部网目,保证拖网拖行状态稳定,减少渔获物之间的挤压。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的旋转式多网囊拖网与实施例1中的拖网技术方案存在如下区别,本实施例中的移动部100直接通过拖绳110与拖网10连接,连接处未设导流部20。
对比例1:
采用现有普通拖网与移动部100之间采用拖绳110连接,在连接处设置导流部20,该现有技术拖网的网囊为常规现有网囊。
试验例1:
本试验例通过对导流部20进行应力分析,分析结构参见附图9所示,由图可知导流部20的第一基件21的弧面在引流的前端面出现了应力集中部分,这可能是由于与流体的初步接触存在一定的冲击致使第一基件21的弧面及辅助侧板23部分区域出现应力集中,但是在第二导流板25和第一导流板24上出现应力集中区域较少,可知第二导流板25和第一导流板24起到了较好的导流效果降低了集中应力,第一导流板24下方的第一基件21的弧面出现了应力集中区以及第一导流板24中部也相应产生形变,这是由于流体流速过大时第一导流板24通过中部形变扩大分流效果所产生的现象,通过对导流部20的分析可知其能较好的引导流体向拖网网口方向流动,并适当调节引流流量。
试验例2:
在拖曳水槽内进行拖行试验,该水槽尺寸为90m×6m×3m,拖行设备的电机功率为:7.5kW×4,拖行速度的范围为0.1-4m/s,在拖行过程中采用力学传感器测定拖行物的拉力,并安装日产FE-6300型网位探深仪测定拖行网上下网口深度。
拖曳水槽内分别对实施例1、实施例3、对比例1的拖网以及现有普通拖网进行拖行试验,共分4组,分别测试各组拖行阻力和网口垂直扩张率,结构如图10和图11所示,由图10、11可知实施例1的拖网随着拖行速度的提升其在受阻方面相较于其他各组拖网受影响较小,其中受阻影响最大的为现有技术拖网和实施例3的拖网,而对比例1拖网受阻影响和实施例1拖网较为接近,这可能是导流部的存在降低了实施例1和对比例1的拖网受阻影响,各组在拖行试验中随着拖速的增加网口垂直扩张率不断降低,其中现有技术拖网和实施例3的拖网降低幅度最大,另两组拖网降低幅度较低,可见导流部的设置可有效保证拖网在拖行过程中的网口垂直扩张率。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Claims (8)

1.一种旋转式多网囊拖网,包括:
移动部(100),所述移动部(100)用于水面移动,所述移动部(100)通过拖绳(110)连接拖网(10);
第一网囊(30),所述第一网囊(30)连接于拖网(10)尾端且连接处的拖网(10)具有开口使物体通过拖网(10)进入第一网囊(30);
其特征是:所述第一网囊(30)出料端通过旋转组件(60)连接有可旋转的第二网囊(40)一端,所述第二网囊(40)另一端通过旋转组件(60)连接第一柔性管体(50)一端,所述第一柔性管体(50)另一端与移动部(100)连接,所述第一柔性管体(50)上通过绳体连接有具有浮性的浮性件(51),其中,所述第一柔性管体(50)靠近第二网囊(40)的端部上通过绳体连接浮性件(51),所述第一柔性管体(50)均设有流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旋转式多网囊拖网,其特征是:所述旋转组件(60)包括两等外径、内径的第一旋转环(61)和第二旋转环(62),所述第一旋转环(61)一侧环面上设有环状外凸的限位环(65),所述第二旋转环(62)内设有圆环状的环形空腔(64)且侧面开设有与限位环(65)对应的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与环形空腔(64)连通,所述第二旋转环(62)的环形侧面螺纹连接有限位件(63),所述限位环(65)环形外侧面开设有环形限位槽,所述限位件(63)的端部设于环形限位槽内,所述环形空腔(64)内填充润滑介质,所述润滑介质为润滑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旋转式多网囊拖网,其特征是:所述第一网囊(30)包括与拖网(10)连接的柔性连接圈,所述柔性连接圈与旋转组件(60)之间通过金属杆件(32)连接,所述金属杆件(32)间隙小于2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旋转式多网囊拖网,其特征是:所述拖网(10)的上网口均设浮子(11),所述拖网(10)下网口设有配重件,所述拖网(10)的网口两侧分别通过拖绳(110)连接导流部(20),所述导流部(20)通过拖绳(110)与移动部(100)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旋转式多网囊拖网,其特征是:所述导流部(20)包括具有弧形面的第一基件(21),所述第一基件(21)两侧固接与水平面垂直设置的辅助侧板(23),所述第一基件(21)弧面一端的辅助侧板(23)上开设有相对应的接线孔(22),所述第一基件(21)弧面另一端辅助侧板(23)之间连接有第一导流板(24),所述第一导流板(24)截面为波浪状,所述第一导流板(24)设于第一基件(21)弧面上方,所述第一导流板(24)下方第一基件(21)的弧面上设有第二导流板(25),所述第二导流板(25)与第一基件(21)弧面的导流方向同向,且所述第二导流板(25)底面通过支撑板(27)与第一基件(21)的弧面固接,所述第一基件(21)底面固设第二连接件(26)。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旋转式多网囊拖网,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导流板(24)选优厚度小于2mm的铜板制备或橡胶材料制备,所述第一导流板(24)与第一基件(21)的弧形面间距大于第二导流板(25)与第一基件(21)弧形面的间距。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旋转式多网囊拖网,其特征是:所述第二网囊(40)包括圆筒状的网衣,所述网衣两端部分别与旋转组件(60)连接,所述网衣的侧面环绕布设导流套体(41),所述导流套体(41)包括两矩形状的第一过流框(411)和第二过流框(412),所述第一过流框(411)和第二过流框(412)的过流面大小不一,所述第一过流框(411)和第二过流框(412)之间连接有布片;所述第一过流框(411)的过流面积大于第二过流框(412)的过流面积。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旋转式多网囊拖网,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柔性管(50)与旋转组件(60)连接处设有固定环体(71),所述固定环体(71)外圈与第一旋转环(61)内圈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环体(71)外圈另一端与第一柔性管(50)固接。
CN202010449137.0A 2020-05-25 2020-05-25 一种旋转式多网囊拖网 Active CN11186963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49137.0A CN111869633B (zh) 2020-05-25 2020-05-25 一种旋转式多网囊拖网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49137.0A CN111869633B (zh) 2020-05-25 2020-05-25 一种旋转式多网囊拖网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69633A CN111869633A (zh) 2020-11-03
CN111869633B true CN111869633B (zh) 2021-10-26

Family

ID=731541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49137.0A Active CN111869633B (zh) 2020-05-25 2020-05-25 一种旋转式多网囊拖网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86963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02017670D0 (en) * 2020-11-09 2020-12-23 Fisheries Innovation Scotland Gate mechanism
CN112655666B (zh) * 2020-12-18 2022-09-13 上海海洋大学 一种中上层拖网装置
CN113647362B (zh) * 2021-07-22 2022-08-16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一种能够调节捕捞深度的毛虾捕捞设备
CN113598136A (zh) * 2021-09-08 2021-11-05 青岛智汇港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海洋渔业工程的渔船拖网内部防挤压捕捞方法
CN114435541B (zh) * 2021-12-22 2023-06-20 宜昌测试技术研究所 一种可充水式拖缆导流片及其配套卡箍
CN114304085B (zh) * 2021-12-31 2023-03-14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一种环境友好型连续捕捞式南极磷虾拖网
CN115735864B (zh) * 2022-11-23 2023-09-26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友好型南极磷虾连续捕捞装置
CN115868460A (zh) * 2022-12-28 2023-03-31 中国海洋大学 一种柔性选择性拖网渔具及其使用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97444A (en) * 1971-04-19 1974-03-19 H Stubbs Towing guide
US7685762B2 (en) * 2007-12-14 2010-03-30 Glenn R. Parsons Device for reducing the catch of unwanted species in fishing trawls
CN201243557Y (zh) * 2008-07-21 2009-05-27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一种对称型折叠式鱼拖网选择性装置
US9420772B2 (en) * 2013-03-15 2016-08-23 The New Zealand Institute For Land And Food Research Limite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harvesting aquatic animals
CN203505350U (zh) * 2013-09-09 2014-04-02 浙江海洋学院 带有串行多组囊袋的拖网
CN104982351B (zh) * 2015-06-02 2017-04-19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一种带鱼亲体及鱼卵收集装置
SI3355692T1 (sl) * 2015-09-29 2021-09-30 Acoustic Fishing Aps Vlečna mreža in postopek za ribolov
CN106106385B (zh) * 2016-06-15 2018-11-23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一种防止拖网网身作业时产生扭转的方法
CN106818655A (zh) * 2016-12-27 2017-06-13 浙江海洋大学 一种小型建网渔具
CN206909484U (zh) * 2017-07-06 2018-01-23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一种小龙虾捕捞装置
CN107801699B (zh) * 2017-09-22 2020-04-07 浙江海洋大学 一种拖网专用大型水母释放-采集方法
CN111011317A (zh) * 2018-11-19 2020-04-17 上海和创船舶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捕捞系统及捕捞船
CN109717118B (zh) * 2019-02-22 2021-08-13 江苏科技大学 一种适用于恶劣海况具有防波阻流发电功能的大型养殖渔网
CN109997806B (zh) * 2019-05-08 2021-09-2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一种基于网目传感器的拖网网囊渔获物重量监测装置
CN110301406A (zh) * 2019-05-17 2019-10-08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一种可监控及统计捕捞产量的智能拖网
CN110754447B (zh) * 2019-09-04 2021-10-08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一种悬浮式单船底拖网用网板
CN111034689B (zh) * 2019-10-08 2021-09-03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一种拖网自动分类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69633A (zh) 2020-11-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869633B (zh) 一种旋转式多网囊拖网
CN103651277A (zh) 轮式桁杆拖网
CN202285858U (zh) 一种升降式养殖装置
KR20230014084A (ko) 저수지 또는 연안지역의 해수면에서 부유물 청소장치
CN109463358A (zh) 一种友好型底拖网
CN107568173B (zh) 一种表层胶质水母的定量采集方法
CN100455189C (zh) 拖网捕鱼用渔网
CN108094284B (zh) 一种弹性系缚固连式浅海养殖围网
CN203851659U (zh) 南极磷虾拖网网板
US20100058641A1 (en) Fishing bobber device
CN108271721B (zh) 一种游弋式围网鱼群分布探测装置及围网养殖装置
CN207193876U (zh) 一种港口防波堤结构
CN2314587Y (zh) 惊扰式流刺网
CN107663853B (zh) 横跨减速引导式集鱼槽箱
CN103880190B (zh) 一种适用于行洪河道的可倾翻式组合生态浮床
CN112450164A (zh) 一种能够智能化调整起放网的拖网框架
CN210168804U (zh) 一种新型拖网横杆装置
CN111820193B (zh) 一种分层网囊式拖网
CN106106385B (zh) 一种防止拖网网身作业时产生扭转的方法
CN214656869U (zh) 海生物拦截装置及设备
WO2014192124A1 (ja) ルアー
CN2344984Y (zh) 长尾孟鱼网
CN115769804A (zh) 多网囊式南极磷虾连续泵吸捕捞
CN204443641U (zh) 锥形分流网箱
CN215482811U (zh) 一种藻类拦捞回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