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67167A - 一种氢化物发生器加热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氢化物发生器加热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67167A
CN111867167A CN202010839579.6A CN202010839579A CN111867167A CN 111867167 A CN111867167 A CN 111867167A CN 202010839579 A CN202010839579 A CN 202010839579A CN 111867167 A CN111867167 A CN 1118671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reaction tube
clamping
shaped
samp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83957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867167B (zh
Inventor
李成森
张晔
孔令锋
李鑫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aoning Inspection Examination and Certification Centre
Original Assignee
Liaoning Inspection Examination and Certification Centr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aoning Inspection Examination and Certification Centre filed Critical Liaoning Inspection Examination and Certification Centre
Priority to CN202010839579.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867167B/zh
Publication of CN1118671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671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8671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671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00Ohmic-resistance heating
    • H05B3/40Heating elements having the shape of rods or tubes
    • H05B3/42Heating elements having the shape of rods or tubes non-flexible
    • H05B3/48Heating elements having the shape of rods or tubes non-flexible heating conductor embedded in insulating material
    • H05B3/50Heating elements having the shape of rods or tubes non-flexible heating conductor embedded in insulating material heating conductor arranged in metal tubes, the radiating surface having heat-conducting fin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Use In Laboratory Experiments (AREA)
  • Sampling And Sample Adjust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氢化物发生器加热控制装置,包括T型反应管和加热控温组件;加热控温组件包括夹持导热装置和测温传感器,以及与夹持导热装置连接的散热装置。本发明能对T型反应管实现可控的升温加热和降温,从而在检测过程中使T型反应管内的温度能够与待测元素的理想原子化温度相匹配;并且,通过夹持导热装置加大受热面积,提高受热均匀度,提高了导致数据稳定性和测试数值的重复性,为使用氢化物发生器进行元素分析带来了方便。

Description

一种氢化物发生器加热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氢化物发生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氢化物发生器加热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氢化物发生器用于一些易生成氢化物又难于直接原子化元素的分析。其原理为在强还原剂作用下使待分析试样形成共价氢化物,导入反应管,通过控制条件(如温度)使氢化物分解成气态原子实现原子吸收测定。基于火焰加热的氢化物发生器,通过调整支架位置使光路能够通过反应管,利用火焰对原子吸收池加热使氢化物分解并测定。
但此种测定方法存在两个缺陷:一,利用燃烧可燃气体(如乙炔)产生的火焰对石英管进行加热的原子化方式,其原子化温度始终且只能处于较高的状态(1700-2300℃),若需要调整温度则只能通过调整可燃气体和助燃气的比例,这种方式可调整范围较小且通过燃烧所能够产生最低温度相对于部分待测元素的最佳原子化温度(如砷理想原子化温度范围应为900-1000℃)依然过高,过高的温度会在氢化物原子化过程中产生气相干扰,这种干扰可能直接影响测定,也可能产生记忆效应影响测定的重复性;二,可燃气体产生的火焰由燃烧缝对石英管进行加热时,只能对石英管的下端部分位置进行加热,加热面积无法覆盖整个管体,致使石英管下端基于火焰处于高温状态,而上端无法接触到火焰,导致上下温度不一致,加热不均匀,影响氢化物的原子化速率,甚至产生价态效应,影响测定结果。
总之,现有的基于火焰加热的氢化物发生器在实验过程中,一方面过高的加热温度,造成石英管内原子化反应不稳定;另一方面,石英管的火焰加热面积有限,导致受热不均匀,进而基于上述两点缺陷对测定数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造成很大影响。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的氢化物发生器加热控制装置一方面能对T型反应管实现可控的升温加热和降温;另一方面,通过夹持导热装置包覆投射反应管从而加大受热面积,提高受热均匀度,提高了数据检测的稳定性和测试数值的重复性,为使用氢化物发生器进行元素分析带来了方便。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氢化物发生器加热控制装置,应用于基于火焰加热的氢化物发生器,包括:T型反应管和加热控温组件;所述加热控温组件包括夹持导热装置和测温传感器,以及与所述夹持导热装置连接的散热装置;所述T型反应管包括投射反应管,以及与所述投射反应管垂直连接的进样管;所述夹持导热装置能与所述T型反应管可拆装连接,且能夹持并包覆所述T型反应管的所述投射反应管;所述测温传感器设于所述夹持导热装置上,能在夹持固定所述T型反应管时与所述投射反应管接触;所述散热装置包括与所述夹持导热装置连接的散热本体,以及设于所述散热本体上的制冷组件。
优选地,所述散热本体包括若干散热单片;所述散热单片之间平行排列,且所述散热单片相对于所述夹持导热装置朝向所述散热单片的一侧表面垂直;所述制冷组件包括多个设于所述散热本体的散热单片上的制冷单元;所述制冷单元包括与所述散热单片连接的底座散热片,以及设于所述底座散热片上的制冷风扇。优选地,所述加热控制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夹持导热装置上用于对所述T型反应管加热的发热器,以及与所述发热器和所述测温传感器均电性连接的温度控制装置。
优选地,所述夹持导热装置包括基座板和夹板;所述基座板和所述夹板通过一销轴弹性铰接;所述夹板包括夹合部,以及基于所述销轴与所述夹合部连接的按压部;所述按压部与所述夹合部之间的远离所述基座板一端的夹角小于180°;所述夹合部与所述基座板之间合围成一用于容纳所述投射反应管的容置腔,且通过所述销轴的弹性使所述夹合部和所述基座板之间具有相向夹合的夹持力;在所述按压部向所述基座板靠近时,基于所述销轴使所述夹板另一端的夹合部远离其对应的基座板,使所述容置腔的体积增大,以便于所述T型反应管进入所述容置腔内;在所述按压部远离所述基座板时,基于所述销轴使所述夹板另一端的夹合部靠近其对应的基座板,使所述容置腔的体积变小,以便于所述T型反应管在所述容置腔内能被所述夹合部和所述基座板夹持固定;所述夹板和所述基座板能基于所述销轴弹性的相向迎合,以便于夹持固定所述T型反应管。
优选地,所述基座板上设有与所述投射反应管形状相适配的第一弧形加热槽;所述夹合部朝向所述基座板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一弧形加热槽相对应的第二弧形加热槽;所述第一弧形加热槽与所述第二弧形加热槽能够合围组成用于容纳所述投射反应管的容置腔;所述第一弧形加热槽和所述第二弧形加热槽内均设有在夹持固定所述T型反应管时能与所述投射反应管相抵接的所述发热器和所述测温传感器。
优选地,所述夹合部还包括若干加热单元,以及与所述加热单元对应的用于连接所述加热单元之间的弹性连接件;每两个所述加热单元之间设有一弹性连接件,若干个所述加热单元通过所述弹性连接件依次相连组成所述第二弧形加热槽;若干个所述加热单元通过所述弹性连接件,且通过所述弹性连接件形成由外向内的收缩力,使所述第二弧形加热槽的截面的弧形能向圆心处缩进,以便于所述T型反应管的所述投射反应管在进入所述容置腔内时,所述基于所述加热单元之间的向心的收缩力,使每个所述加热单元能随形贴合于所述投射反应管的外壁,并夹持固定所述投射反应管。
优选地,所述加热单元包括加热体和连接板块;所述加热体内设有发热器,用于对所述T型反应管加热;所述加热体截面为梯形结构;其中,该梯形结构的上端边长大于下端边长;所述加热体的上端与所述连接板块连接,所述加热体的下端用于与所述投射反应管的外壁相抵接;每两个所述加热单元的连接板块通过一所述弹性连接件弹性连接。
优选地,所述弹性连接件包括依次由上至下平行排列的支撑固定部、第一弹性组件和第二弹性组件;所述支撑固定部、所述第一弹性组件和所述第二弹性组件水平方向的两端均分别与一加热单元的连接板块连接;且所述支撑固定部、所述第一弹性组件和所述第二弹性组件的长度依次递减,以便于在所述支撑固定部的支撑固定下,以及在所述第一弹性组件和所述第二弹性组件的向内弹性收缩力的收缩下,使两端的加热单元的加热体之间的距离减小并相靠近。
优选地,所述T型反应管的进样管包括:与所述投射反应管连接的共用输入管路,以及均与所述共用输入管路远离所述投射反应管一端连接的待测样分支管路和清洁气体分支管路,以便于组成所述共用输入管路、所述待测样分支管路和所述清洁气体分支管路的三通结构;所述待测样分支管路用于通过所述共用输入管路向所述投射反应管内输入待测样气体;所述清洁气体分支管路用于通过所述共用输入管路向所述投射反应管内输入清洁气体。
优选地,所述进样管还包括设于共用输入管路内且与所述待测样分支管路和所述清洁气体分支管路均连接的随气封堵组件;所述随气封堵组件包括旋转铰接轴、以及均与所述铰接轴铰接的清洁气体盖和样品盖;所述清洁气体盖与所述样品盖之间角度固定;使所述清洁气体盖与所述样品盖整体组成一能基于所述铰接轴移动的L型结构;并且,所述样品盖与所述待测样分支管路的管径大小相适配;所述清洁气体盖与所述清洁气体分支管路的管径大小相适配;以便于,在由所述待测样分支管路内向所述共用输入管路输入气体时,所述样品盖远离所述待测样分支管路,且所述清洁气体盖盖合所述清洁气体分支管路朝向所述共用输入管路一端的端口;在由所述清洁气体分支管路内向所述共用输入管路输入气体时,所述清洁气体盖远离所述清洁气体分支管路,且所述样品盖盖合所述待测样分支管路朝向所述共用输入管路一端的端口。
本发明提供一种氢化物发生器加热控制装置,能对T型反应管实现可控的升温加热和降温,从而在检测过程中使T型反应管内的温度能够与待测元素的理想原子化温度相匹配,避免出现过高的加热温度,造成石英管内原子化反应不稳定;并且,通过夹持导热装置包覆投射反应管从而加大受热面积,提高受热均匀度,提高了导致数据稳定性和测试数值的重复性,为使用氢化物发生器进行元素分析带来了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中氢化物发生器加热控制装置的线路连接示意图;
图2为T型反应管和夹持导热装置组合前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夹持导热装置侧方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夹持导热装置和T型反应管的爆炸示意图;
图5为制冷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散热装置结构及冷热气流输送线路示意图;
图7为第一弧形加热槽中包括多个加热单元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8为加热单元与弹性连接件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以及弹性连接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9为T型反应管包括不同排气方向的排气端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T型反应管的进样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位移调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气液分离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T型反应管-1、投射反应管-11、排气端口-111、进样管-12、共用输入管路-121、待测样分支管路-122、清洁气体分支管路-123、随气封堵组件-124、旋转铰接轴-1241、清洁气体盖-1242、样品盖-1243、加热控温组件-2、夹持导热装置-21、基座板-211、第一弧形加热槽-2111、夹板-212、夹合部-2121、第二弧形加热槽-2121a、加热单元-2121a-1、加热体-2121a-11、连接板块-2121a-12、弹性连接件-2121a-2、支撑固定部-2121a-21、第一弹性组件-2121a-22、第二弹性组件-2121a-23、按压部-122、销轴-213、容置腔-214、发热器-22、测温传感器-23、温度控制装置-24、散热装置-25、散热本体-251、散热单片-2511、制冷组件-252、底座散热片-2521、制冷风扇-2522、气液分离组件-3、壳体-31、冷却腔-311、废液排出口-312、离心装置-32、气液分离腔-321、第一离心轴-322、第二离心轴-323、初始气体进入端口-324、气体输出端口-325、旋转叶片-326、气体干燥部-3251、S形管路-3251a、干燥剂-3251b、液冷组件-33、冷凝管-331、半导体制冷装置-332、储液部-333、冷却液循环装置-334、循环管路-335。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参考图1-6,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氢化物发生器加热控制装置,应用于基于火焰加热的氢化物发生器,包括:T型反应管1和加热控温组件2;加热控温组件2包括夹持导热装置21和测温传感器23,以及与夹持导热装置21连接的散热装置25;T型反应管1包括投射反应管11,以及与投射反应管11垂直连接的进样管12;夹持导热装置21能与T型反应管1可拆装连接,且能夹持并包覆所述T型反应管1的投射反应管11;测温传感器23设于夹持导热装置21上,能在夹持固定所述T型反应管1时与投射反应管11接触;散热装置25包括与夹持导热装置21连接的散热本体251,以及设于散热本体251上的制冷组件252。
现有的实验室中基于火焰加热的氢化物发生器其可以包括:PerkinElmer MHS-15、岛津HVG-1、Teledyne CETAC HGX-200、北京瀚时630B等,均存在火焰加热不均和/或温度过高不可控导致的检测稳定性重现性差的问题。如需对上述氢化物发生器的火焰加热改变为其他加热方式而提高稳定性,则需要将氢化物发生器整机进行更换,大大提高了实验成本。本实施例只需在其中外挂独立的一套氢化物发生器加热控制装置,从而在不改变原有设备的情况下实现高温加热温度可控的目的。
T型反应管1用于与管路连接,向其进样管12输入反应气体直至气体进入到投射反应管11内进行照射实现检测目的。夹持导热装置21用于夹持和固定投射反应管11,其结构可以为对于T型反应管1的夹持并包覆实现固定,其与T型反应管1可拆装连接。实现夹持导热装置21方便的与T型反应管1进行拆装。夹持导热装置21在与T型反应管1连接时,能够对其投射反应管11的外壁进行包覆并夹持,能够起到固定作用,另外能够提高受热面积。其包覆的投射反应管11的面积或大小以达到更佳的热传导效果为准,可以除两端头用于投射检测光线外其他位置均进行包覆,以实现更好的温度控制效果。夹持导热装置21采用的材质可为耐高温且能够实现均匀的热传导效果的材料。例如可包括但不限于陶瓷、镁铝化合物、云母、刚玉、硅、石墨、钛合金、金刚石等,以及材料之间或与其他材料之组合。夹持导热装置21可以利用火焰对夹持导热装置21本身进行高温加热,也可以其本身具有加热功能。在进行检测时通过夹持导热装置21将T型反应管1夹持包覆固定后,通过包覆接触的部分均匀传导热量,相比于现有的加热方式,增加了用于热量传导的受热面积,提高了加热的均匀度。散热装置25与夹持导热装置21连接。散热本体251可以为多个按照一定形态结构排列的散热片组成阵列,散热本体251可设置于夹持导热装置21的上端。散热本体251的上端设有制冷组件252,用于对于散热本体251进行制冷,从而提高降温效果和效率,使温度能够在可控基础上迅速下降至所需温度。散热本体251形状可以为片状,通过增加其散热表面积从而达到更好散热效果。
测温传感器23设于夹持导热装置21内,能与投射反应管11接触,在进行检测时能获取到T型反应管1的当前温度。通过所采集的当前温度与预设温度区间进行比较,在当前温度温度高于预设温度区间时,可以启动散热装置25的制冷组件252,对散热本体251进行迅速制冷,对散热本体251由夹持导热装置21传导出的热量迅速降温;在当前温度进入预设温度区间时,可以停止散热装置25制冷组件252的工作,停止制冷,使温度处于当前的检测条件下进行检测。
上述制冷组件252,可以为多个制冷器组成阵列对散热本体251进行制冷。其制冷方式可为风冷也可以为液冷。其中液冷可以为采用冷却液循环方式进行冷却,冷却液可以采取液氮、水等液体。由于实验过程中,加热温度较高,所以对于冷却液的选择要求其沸点较高,另外冷却液的循环管路距离夹持导热装置21距离要在一定距离以上否则易造成冷却液挥发致冷却失败。
本实施例在夹持导热装置21夹持固定T型反应管1后,可对夹持导热装置21进行加热,由于夹持导热装置21对T型反应管1的夹持且包覆,热量由所述夹持导热装置21均匀的传导至投射反应管11上,增加了对于投射反应管11加热面积,提高了加热效率和加热均匀性;通过测温传感器23对T型反应管1的表面温度进行监控,并且在需要进行温度调整的时候利用散热装置25中的散热本体251和制冷组件252共同对夹持导热装置21制冷降温,使T型反应管1的升温加热过程降温制冷过程均实现可控。总之,本实施例能实现对T型反应管1实现可控升温加热,在检测过程中使T型反应管1内的温度能够与待测元素的理想原子化温度相匹配;通过夹持导热装置21包覆投射反应管11加大受热面积提高受热均匀度,提高了数据稳定性和测试数值的重复性。
此外在氢化物发生器加热控制装置每次检测完毕后,T型反应管1的外表面可能达到上千度,如果需要更换T型反应管1或取出清理,则需要静置较长时间进行自然降温,延长了实验时间降低了实验效率。本实施例通过散热装置25,可自动或手动启动制冷组件252,通过散热本体251将T型反应管1的热量迅速传导出并通过制冷组件252进行迅速降温,能够大大缩短降温时间,提高效率,为实验提供了方便。
进一步的,散热本体251包括若干散热单片2511;散热单片2511之间平行排列,且散热单片2511相对于夹持导热装置21朝向散热单片2511的一侧表面垂直;制冷组件252包括多个设于散热本体251的散热单片2511上的制冷单元;制冷单元包括与散热单片2511连接的底座散热片2521,以及设于底座散热片2521上的制冷风扇2522。
散热本体251包括多个平行排列的散热单片2511,散热单片2511为片状的散热片,与夹持导热装置21之间相连接的表面相垂直,从而加大热量传导的面积,提高散热效果。其表面可以为平面或曲面,其形状除平行片状也可以为具有一定规律和间隔空间的螺旋状等等。
在本实施例中,散热本体251的每个散热单片2511可以为一倒置的梯形;该梯形包括一短边和一长边,短边与夹持导热装置21相连接,长边设于远离夹持导热装置21的一端,实现利用有限空间将热量通过短边一端传导出来,并将热量传递至长边一端,使热量呈扇形由夹持导热装置21的连接处的短边,向外(长边方向)扇形的辐射状进行传导,热量呈散射状态向外传导从而加大热传导效率,提高制冷或降温效果。优选地,设置为4个并列的散热单片2511,每两个散热单片2511的上端架设一个或多个制冷单元。两个相邻的散热单片2511之间设有气流空间,用于制冷单元所输入或输出的冷气流迅速经过,从而通过该气流空间,将散热单片2511内的热量迅速由冷气流经气流空间带出,实现迅速降温。
本实施例中利用风冷技术实现制冷,制冷组件252由多个制冷单元排布组成阵列,每个制冷单元包括一制冷风扇2522和制冷风扇2522下端的底座散热片2521。底座散热片2521与下端的散热单片2511相连接,用于接触并传导散热单片2511上的热量,上端的制冷单元对底座散热片2521输送冷气流,气流穿过底座散热片2521,并进入制冷单元下端对应的散热单片2511之间的空间内,从而迅速将底座散热片2521、散热单片2511之间的热量由气流带出达到迅速制冷效果。每两片散热单片2511间设有4组制冷单元实现对于散热单片2511的快速制冷。
实施例2:参考图1和图7-8,基于上述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氢化物发生器加热控制装置,其中,加热控制组件还包括:设于夹持导热装置21上用于对T型反应管1加热的发热器22,以及与发热器22和测温传感器23均电性连接的温度控制装置24。
上述,发热器22和测温传感器23内置于夹持导热装置21中,并且在T型反应管1于夹持导热装置21组合后,发热器22和测温传感器23均能通过夹持导热装置21与T型反应管1的外侧表面相接触。温度控制装置24与测温传感器23和发热器22均电性连接,通过测温传感器23获知T型反应管1外表面当前温度,返回至温度控制装置24中。发热器22可为设于夹持导热装置21内电热丝,电热丝与温度控制装置24电连接,电热丝外包覆有绝缘层,并分布于夹持导热装置21内,以便于该夹持导热装置21能均匀升温加热。
温度控制装置24可包括数据总线连接的处理器、存储装置、温控电路、控制装置、显示装置等;其中存储装置中存储有操作系统、温度控制程序、数据管理程序等;测温传感器23和发热器22均通过数据总线与处理器电性连接。测温传感器23采集当前T型反应管1外表面温度T1,将T1返回至处理器中,处理器将数据转换并通过显示装置实时显示,根据T1数值,利用控制装置进行调整通过处理器将所调整指令基于所述温控电路对发热器22进行调整,直接控制发热器22对于T型反应管1加热工作温度T2。
本实施例通过夹持导热装置21可拆装的夹持固定T型反应管1后,通过加热控温组件2中的测温传感器23对T型反应管1的温度进行监控,并可通过发热器22在温度控制装置24调控下进行可控升温降温,代替原有火焰加热方式,对T型反应管1进行加热,通过内置独立加热控制装置,实现对于T型反应管1高温加热可控调整,从而在检测过程中使反应管内温度能与待测元素最佳测试温度相匹配,提高了导致数据稳定性和测试数值准确度,为使用氢化物发生器进行元素分析带来了方便;并且,避免整机更换原有设备,不需要使用火焰燃烧头,只需在原有的基于火焰加热的氢化物发生器基础上外挂该独立的原子吸收池加热控制装置,降低成本,避免资源浪费,解决基于火焰加热的氢化物发生器直接应用的目的。
夹持导热装置21包括基座板211和夹板212;基座板211和夹板212通过一销轴213弹性铰接。夹板212包括夹合部2121,以及基于销轴213与夹合部2121连接的按压部2122;按压部2122与夹合部2121之间的远离所述基座板211一端的夹角小于180°。
上述,基座板211和夹板212通过销轴213铰接,并且销轴213使基座板211和夹板212之间产生相向夹合力的弹性。其中,销轴213的位置为设于基座板211的约中间位置,夹板212可构成为一定角度的V字形,即中部通过销轴213与基座板211连接,两端相对于基座板211翘起具有一定角度。例如,夹合部2121和按压部2122之间的夹角(背向基座板211方向的夹角)为120°,在未按压所述按压部2122之前,夹合部2121与基座板211贴合,而按压部2122与基座板211之间形成60°的夹角。
夹合部2121与基座板211之间合围成一用于容纳所述投射反应管11的容置腔214,且通过所述销轴213的弹性使所述夹合部2121和基座板211之间具有相向夹合的夹持力。
在按压部2122向基座板211靠近时,基于销轴213使夹板212另一端的夹合部2121远离其对应的基座板211,使容置腔214的体积增大,以便于T型反应管1进入容置腔214内;在按压部2122远离基座板211时,基于销轴213使夹板212另一端的夹合部2121靠近其对应的基座板211,使容置腔214的体积变小,以便于T型反应管1在容置腔214内能被夹合部2121和基座板211夹持固定;夹板212和基座板211能基于销轴213弹性的相向迎合,以便于夹持固定T型反应管1。
上述,由于销轴213使基座板211和夹板212之间弹性连接,所以当其中按压部2122按压时靠近基座板211,夹合部2121远离基座板211,容置腔214体积增大,此时则可以安装T型反应管1进入;此时销轴213具有使夹板212的夹合部2121朝向基座板211的压力,停止按压该按压部2122时,则由于该弹性的压力,使按压部2122靠基座板211并将其上的T型反应管1压紧,实现对于T型反应管1的夹持固定。
上述,销轴213用于实现基座板211和夹板212之间的连接和弹性铰接。其中销轴213处可设有具有弹性的卡簧,基座板211和夹板212的按压部2122压合时,卡簧发生形变,在停止压合后,卡簧基于记忆性恢复原形将T型反应管1的投射反应管11夹合于其中。此外销轴213的弹性的铰接实现方式还可以为其他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现有的氢化物发生器中,为保证稳定性对于T型反应管1的拆装方式较为繁琐,其加热装置和固定装置分别为两个不同的部件,从而为T型反应管1的拆装带来了不便。本实施例中,夹持导热装置21内置加热器,其本体兼具有加热功能和固定连接的功能,并且固定连接是通过弹性夹持实现的,只需按压基座板211和夹板212使按压部2122靠近基座板211,就可以装入或取出T型反应管1,并且通过基座板211和夹板212之间的弹性压力使T型反应管1被固定于其中,从而提高了T型反应管1的安装的便利性和检测过程中的稳定性,一方面提高了实验数据的准确度,并且另一方面在实验进行过程中提高了拆装的便利性,为实验的进行提供了方便。
基座板211上设有与投射反应管11形状相适配的第一弧形加热槽2111;夹合部2121朝向基座板211的一侧设有与第一弧形加热槽2111相对应的第二弧形加热槽2121a;第一弧形加热槽2111与第二弧形加热槽2121a能够合围组成用于容纳投射反应管11的容置腔214;第一弧形加热槽2111和第二弧形加热槽2121a内均设有在夹持固定T型反应管1时能与投射反应管11相抵接的发热器22和测温传感器23。
测温传感器23可以设置多个,通过多个不同位置的测温传感器23同时采集投射反应管11外壁的不同部位的温度,从而可进一步确认投射反应管11当前的加热的均匀情况。例如,每隔1厘米处设有1个测温传感器23,设定每隔测温传感器23之间的预设温度差范围为X≤0.3℃,如果出现某两个测温传感器23采集到的温度所计算得到的预设温度差超出0.3℃,则判定出现加热温度不均匀,进而停止进行实验,对故障件进行排查。
上述,基座板211上设有第一弧形加热槽2111,其形状为弧形槽,投射反应管11为截面为圆形的管状,其长度方向与基座板211的第一弧形加热槽2111的长度相适配,并且其弧形可以与投射反应管11相适配。第二弧形加热槽2121a与第一弧形加热槽2111相对应且可以相对称设置,以便于两个弧形加热槽之间合围成一容置腔214,该容置腔214的形状可以为圆柱状,与投射反应管11的外形相适配的形状,以便于在夹持投射反应管11后能够尽量贴合投射反应管11的外侧壁,一方面能够提高加热效率,使加热更加均匀,另一方面能够检测温度更加准确,此外也能够使对于投射反应管11的夹持更加随形,可以实现提高夹持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夹合部2121还包括若干加热单元2121a-1,以及与加热单元2121a-1对应的用于连接所述加热单元2121a-1之间的弹性连接件2121a-2;每两个加热单元2121a-1之间设有一弹性连接件2121a-2,若干个加热单元2121a-1通过弹性连接件2121a-2依次相连组成第二弧形加热槽2121a;若干个加热单元2121a-1通过弹性连接件2121a-2,且通过弹性连接件2121a-2形成由外向内的收缩力,使第二弧形加热槽2121a的截面的弧形能向圆心处缩进,以便于T型反应管1的投射反应管11在进入容置腔214内时,基于加热单元2121a-1之间的向心的收缩力,使每个加热单元2121a-1能随形贴合于投射反应管11的外壁,并夹持固定投射反应管11。
在氢化物发生器中对于T型反应管1的加热过程中,加热的均匀度对于氢化物分解的效率、速率、是否完全和稳定性均有影响,而T型反应管1由于适应不同的反应的需要和检测手段的需要,或者不同的厂家生产的产品具有不同的大小和型号,其投射反应管11的直径具有不同的大小,导致夹合部2121和基座板211之间的容置腔214无法完全适配不同的大小的投射反应管11,夹持时投射反应管11可能会留有未能贴合(抵接)的部位,留有空间,造成一方面贴合面积不足影响加热效率,另一方面不能随形夹持,导致夹持不稳定。
为解决上述问题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夹合部2121由多个依次连接的加热单元2121a-1构成,加热单元2121a-1之间设有弹性连接件2121a-2,通过该弹性连接件2121a-2实现加热单元2121a-1之间的两两连接,形成若干加热单元2121a-1组成的软连接,且加热单元2121a-1一方面连接两端的加热单元2121a-1,另一方面能够产生两端的加热单元2121a-1由外向内的收缩力,使整体的第一弧形加热槽2111具有由弧形外围向弧形圆心处收缩的向心收缩力,从而在T型反应管1的投射反应管11置入该容置腔214内后,若干和加热单元2121a-1贴合于T型反应管1的投射反应管11的外表面,形成与投射反应管11的外形相适应贴合,从而实现对于投射反应管11外壁的随形包合和夹持,一方面提高了贴合面积,提高了加热效率;另一方面随形夹持提高了对于反应管的夹持固定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加热单元2121a-1包括加热体2121a-11和连接板块2121a-12;加热体2121a-11内设有发热器22,用于对T型反应管1加热;加热体2121a-11截面为梯形结构;其中,该梯形结构的上端边长大于下端边长;加热体2121a-11的上端与连接板块2121a-12连接,加热体2121a-11的下端用于与投射反应管11的外壁相抵接;每两个加热单元2121a-1的连接板块2121a-12通过一弹性连接件2121a-2弹性连接。
上述,加热体2121a-11为上大下小的梯形,连接板块2121a-12设于加热体2121a-11的上端,其宽度和长度均可以与加热体2121a-11的上边长相同,弹性连接件2121a-2连接于每个连接板块2121a-12上,从而实现将加热体2121a-11的上端固定的基础上,其下端之间相向靠拢,实现向心(投射反应管11截面的圆心方向)收缩的夹持效果。
进一步的,弹性连接件2121a-2包括依次由上至下平行排列的支撑固定部2121a-21、第一弹性组件2121a-22和第二弹性组件2121a-23;支撑固定部2121a-21、第一弹性组件2121a-22和第二弹性组件2121a-23水平方向的两端均分别与一加热单元2121a-1的连接板块2121a-12连接;且支撑固定部2121a-21、第一弹性组件2121a-22和第二弹性组件2121a-23的长度依次递减,以便于在支撑固定部2121a-21的支撑固定下,以及在第一弹性组件2121a-22和第二弹性组件2121a-23的向内弹性收缩力的收缩下,使两端的加热单元2121a-1的加热体2121a-11之间的距离减小并相靠近。
弹性连接件2121a-2包括支撑固定部2121a-21、第一弹性组件2121a-22和第二弹性组件2121a-23。其中,支撑固定部2121a-21的长度最长,用于支撑两端的连接板块2121a-12,而下端的第一弹性组件2121a-22和第二弹性组件2121a-23可以均为向中心收缩的弹簧部件。连接板块2121a-12具有一定的高度,在纵向上顺次连接有支撑固定部2121a-21、第一弹性组件2121a-22和第二弹性组件2121a-23,在支撑固定部2121a-21的固定长度的支撑下,下端的两个弹性组件,第一弹性组件2121a-22和第二弹性组件2121a-23分别产生逐渐增大的向中心收缩的弹性收缩力,从而使弹性连接件2121a-2两端的加热体2121a-11相向靠拢,实现整体的收缩夹持的效果。上述,第一弹性组件2121a-22和第二弹性组件2121a-23可以为不同规格的若干个弹簧组成,例如第一弹性组件2121a-22可以为两组弹簧,第二弹性组件2121a-23可以为3组弹簧。
在支撑固定部2121a-21向两端的加热单元2121a-1支撑并抵住的前提下,通过不通长度不同拉力的第一弹性组件2121a-22和第二弹性组件2121a-23对加热单元2121a-1远离支撑固定部2121a-21一端进行收缩回拉,从而实现加热单元2121a-1之间的收缩和向心靠拢并产生对于投射反应管11夹持的效果,从而可更好的实现对于不同大小、直径的投射反应管11的适配,提高热传导效率,提高稳定性。
实施例3:参考图9-10,基于上述实施例1或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氢化物发生器加热控制装置,其中,所述T型反应管1的进样管12包括:与投射反应管11连接的共用输入管路121,以及均与共用输入管路121远离所述投射反应管11一端连接的待测样分支管路122和清洁气体分支管路123,以便于组成共用输入管路121、待测样分支管路122和清洁气体分支管路123的三通结构;待测样分支管路122用于通过共用输入管路121向投射反应管11内输入待测样气体;清洁气体分支管路123用于通过共用输入管路121向投射反应管11内输入清洁气体。
需要说明的是在对于一些容易残留在石英管内元素的测定时,实验中容易在内壁上产生或残留杂质,造成记忆效应,影响下一次的实验数据。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施例中在进样管12设置一分叉结构,即由共用输入管路121、待测样分支管路122和清洁气体分支管路123的三通结构,分叉为待测样分支管路122和清洁气体分支管路123。在每次进行完实验后,通过清洁气体分支管路123向管路内输入清洁气体,可以为干燥的压缩空气,通过空压机、气泵等向反应管内输入,从而实现将投射反应管11内的残留杂质迅速清除的效果。
为了达到除杂效果,以及避免氢化物反应产生的有害气体在测定后挥散到T型反应管外对操作者产生危害。本实施例在投射反应管1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端头位置各设有一排气端口111,该排气端口111的延伸方向可以与投射反应管11的长度方向相垂直,用于与抽气设备连接,该抽气设备可以为真空泵等类似设备或连接实验室中的排气通风设备,通过两端的排气端口111可同时对投射反应管11内的杂质、气体进行清除,迅速排出有害气体。从而实现在反应过程中、反应结束后的清洁阶段,均可以将管路内的有害气体迅速抽出。一方面实现迅速除杂的效果,避免残留,另一方面避免有害气体对实验人员产生的危害。
此外,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两端头的排气端口111的设置方向可以为同方向平行设置,也可以为一上一下对称设置。优选地,对称设置上下两个方向的排气端口111,与用于输入清洁气体的清洁气体分支管路123相适配,从而组成输入的清洁气体进入投射反应管11内后在两侧形成一上一下的气体排出路径,相比于同方向平行设置的排气端口111能使气流走向遍布整个管体不留死角,能够使管路内的残余气体更快速更加完全的迅速排出,提高了气体排出的效率并提高了清洁气体的清洁效率。
进一步的,进样管12还包括设于共用输入管路121内且与待测样分支管路122和清洁气体分支管路123均连接的随气封堵组件124;随气封堵组件124包括旋转铰接轴1241、以及均与铰接轴铰接的清洁气体盖1242和样品盖1243;清洁气体盖1242与样品盖1243之间角度固定;使清洁气体盖1242与样品盖1243整体组成一能基于铰接轴移动的L型结构;并且,样品盖1243与待测样分支管路122的管径大小相适配;清洁气体盖1242与清洁气体分支管路123的管径大小相适配;以便于在由待测样分支管路122内向共用输入管路121输入气体时,样品盖1243远离待测样分支管路122,且清洁气体盖1242盖合所述清洁气体分支管路123朝向共用输入管路121一端的端口;在由清洁气体分支管路123内向共用输入管路121输入气体时,清洁气体盖1242远离清洁气体分支管路123,且样品盖1243盖合待测样分支管路122朝向共用输入管路121一端的端口。
上述,在利用清洁气体向内输入除杂时,或者反应气体向投射反应管11内输入时可能出现气体在三通中除了向投射反应管11中输入,还可能进入其他管路中,造成气体的泄露,影响反应效率和除杂清洁的效率。本实施例中提供一随气封堵组件124,为通过旋转铰接轴1241在三通位置铰接的L型结构,清洁气体盖1242与样品盖1243之间角度固定,即两者之间形成固定角度构成L形而不会变化,在输入清洁气体时清洁气体盖1242被顶开,导致L型结构的另一端的样品盖1243封堵对应的待测样分支管路122,从而确保清洁气体不会进入待测样分支管路122内;而在停止输入清洁气体,并且开始输入待测的反应气体时,样品盖1243被冲开,清洁气体盖1242封堵对应的清洁气体分支管路123,从而确保待测的反应气体不会进入清洁气体分支管路123内。本实施例通过基于旋转铰接轴1241铰接的随气封堵组件124在管路内的往复活动,实现了在管路内清洁气体和待测的反应气体单独输入时,通过气流的冲入,打开当前所需要的管路,并且关闭另一端不需要进气的管路,避免了可能出现气体的泄露问题,进而影响了反应效率和除杂清洁的效率,本实施例提高了清洁效率,提高了安全性和便利性。
实施例4:基于上述实施例1、2或3,如图1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氢化物发生器加热控制装置,还包括气液分离组件3。气液分离组件3包括壳体31、离心装置32,以及液冷组件33;离心装置32套设于壳体31内,离心装置32内设有一气液分离腔321,且离心装置32和壳体31之间设有用于容置循环的冷却液的冷却腔311;液冷组件33包括设于气液分离腔321内的冷凝管,以及半导体制冷装置332、储液部333,冷却液循环装置334、循环管路335;冷凝管和冷却腔311连通,冷却腔311通过循环管路335与储液部333连通,储液部333与半导体制冷装置332贴合连接,冷却液循环装置334与循环管路335连接,用于使冷却液实现循环;冷凝管、冷却腔311、循环管路335和储液部333组成一循环闭合环路,该循环闭合环路内设有循环的冷却液,冷却液在循环过程中基于冷凝管和冷却腔311由内及外的将气液分离腔321内的热量带出,并通过循环管路335进入储液部333基于半导体制冷装置332降温,再由循环管路335回输至冷却腔311和所述冷凝管内。冷却液循环装置334可以为循环泵。
离心装置32上端设有与壳体31连接的第一离心轴322,第一离心轴322内设有由壳体31外伸入用于输出气液分离后气体的气体输出端口325;离心装置32下端设有与壳体31连接的第二离心轴323,第二离心轴323内设有用于向气液分离腔321内输入的初始待测样气体的初始气体进入端口324,前端可设有延伸入气液分离腔321内的多个朝向不同方向喷洒气体的喷头;还设有废液排出口312,该废液排出口312可设有具有选择性的单向膜;循环管路335经所述第二离心轴323与冷却腔311连接。
在离心装置32通过第一离心轴322和第二离心轴323相对于壳体31高速离心旋转时,初始气体进入端口324由外输入初始待测样气体,该初始待测样气体由下端向上喷洒至冷凝管和离心装置32的内壁上,其中的热的液体蒸汽被迅速制冷凝结形成液滴,在离心装置32的高速旋转下冷凝管上的液滴在和离心装置32内壁上集结,并由于重力作用向下端经废液排出口312流出,经过气液分离后的气体由气体输出端口325输出。此外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离心装置32内壁设有多个用于在其旋转时于气液分离腔321内形成上升气流的旋转叶片326,以便于初始待测样气体在冷凝并离心后,液体成分凝结在气液分离腔321内壁或冷凝管并随重力向下端废液排出口312聚集,气液分离后气体则旋转上升实现不同方向的立体分离。
需要说明的是,现有的氢化物发生器在进行反应时,需要向待测样品中注入还原剂,待测样品的元素含量较高时,与还原剂在反应过程有时会非常剧烈,有时会生成大量液态气泡、含有液体的热蒸汽,在反应继续过程中通过蠕动泵等输入设备,使待测样气体、液态气泡、含有液体的热蒸汽、反应液会通过管路直接输入至T型反应管1内,液态物质进入后被高温继续加热造成T型反应管1污染,致使其无法使用且难以清洗,同时测定数据也不具有实验意义。而现有的氢化物发生器的气液分离器均无法解决液体热蒸汽的问题,其热蒸汽仍然会随氢化物气体输送出。
为解决该问题本实施例在T型反应管1的前端设置一气液分离组件3,用于实现检测前的气液分离,以及防止反流、液体物质进入T型反应管1造成干扰的目的。初始待测样气体即为反应后直接输入的气体,主要是气态氢化物,其中可能会夹杂着泡沫液体、微小液滴、高温反应生成的液体蒸汽,利用离心装置32内的冷凝管和离心装置32的内壁在循环液冷的方式下对输入的初始待测样气体进行冷却,从而将其中的由于反应放热生成的热蒸汽冷凝至冷凝管或离心装置32上形成液态,并在离心装置32的高速离心下将其中的泡沫液体、微小液滴基于离心作用使其贴附至离心管和离心装置32的内壁上,并基于重力流至废液排出口312收集流出,而干燥气体可向上方(由旋转叶片326产生的上升气流)气体输出端口325输出。从而实现对于气体液体的双向分流。第一离心轴322和/或第二离心轴323处可设有电机和传动装置,用于驱动离心装置32的旋转。废液排出口312处可设有收集废液的废液存储装置并连接定量排液管,在废液储存装置内的废液达到预设容量后能由定量排液管排出。
如图11,在实验过程中为避免输入的气体中含有未除净的剩余液体蒸气,导致T型反应管1内的污染,产生记忆效应,本实施例在气体输出端口325处设置一气体干燥部3251,气体干燥部3251由管内设有干燥剂3251b的S形管路3251a构成,以便于输入的气体能穿过所述S形管路3251a内的干燥剂3251b后向待测样分支管路122输出。通过S形管路3251a内置干燥剂3251b,使输出的气体经过干燥剂3251b后,达到除去水蒸气干燥的效果,再进行进一步的输出,实现了进一步除杂除水的目的。其中干燥剂3251b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硫酸钙和氯化钙等。为提高干燥效果,在保证气体流速的前提下,S形管路3251a可以为多组串联。
此外,T型反应管1的投射反应管11在检测前,需要进行光路的调整,使仪器光路完全通过投射反应管11(由投射反应管11长度方向的两端穿过),并在整个测定过程中保持稳定,否则会造成数据重复性差甚至无法检测到信号的现象。现有的调整方法为将T型反应管1通过支架上与火焰燃烧头固定,手动调整位置与两端光路对齐,然后通过当前的吸收值的变化不断调整,直至达到最大吸收能量值为止,方法繁琐复杂,并且每次调整可能数值上稍有偏差造成每次的检测的重现性上的差异,给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重现性带来影响,为氢化物检测实验带来不便。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在氢化物发生器加热控制装置中,除上述部分外,还可以包括位移调整组件;其中,移调整组件包括水平滑轨、设于水平滑轨上的垂直可移动滑轨,夹持导热装置21的基座板211设于垂直可移动滑轨上。
垂直可移动滑轨,用于调整夹持导热装置21在Y轴的垂直方向的位移;并且,垂直可移动滑轨能沿着水平滑轨的X轴的水平方位移动,从而调整夹持导热装置21在X轴的水平方向的位移。相应的,垂直可移动滑轨的底端,可设置有能沿水平滑轨上移动的X向滑轮和X向传动机构,以及X向驱动电机,通过X向驱动电机驱动X向传动机构,从而带动X向滑轮,以便于带动垂直可移动滑轨整体能沿水平滑轨的X向往复移动。相应的,夹持导热装置21与垂直可移动滑轨的连接处,可设置有Y向滑轮和Y向传动机构,以及Y向驱动电机,通过Y向驱动电机驱动Y向传动机构,从而带动Y向滑轮,以便于带动夹持导热装置21整体能沿垂直所述可移动滑轨的Y向往复移动。相应的,X向驱动电机、Y向驱动电机均与设备的中控装置连接,或者独立设置有中控装置,通过实时或定时获取当前T型反应管1的吸收值,从而自动调整T型反应管1所在的空间位置,直至达到最大信号为止。进一步的,可通过如下控制方法自动调整T型反应管1的投射反应管11到达正确位置。
在空间上,于T型反应管1截面的X和Y向,预先设定一能对T型反应管1进行投射并获得信号数据的投射区域,该投射区域的形状可以为方形,也可以为其它形状。在该投射区域内,预先分割出多个检测坐标点,检测坐标点的数量既能基本涵盖在投射区域内的每一处检测位置。调整T型反应管1X轴及Y轴,使其截面中心点在投射区域内的每个检测坐标点处能获得一信号数据;将所有信号数据排序并选出最大值,以及该最大值对应得检测坐标,并将该检测坐标作为空间检测位,停止调整X轴及Y轴位移。通过上述实施方式中所提供的移调整组件,大大提高了投射反应管11位移调整的自动化,提高实验效率,并且提高多次实验的重现性,防止误差。
比对实验:1.实验设置组:A组:基于火焰加热的Perkinelmer mhs-15氢化物去加热T型反应管;B组:不采用火焰加热,在氢化物发生器内外挂如实施例2中的氢化物发生器加热控制装置对T型反应管加热。2.方法条件:取浓度为2ng/mL的砷对照品溶液利用A组和B组设备分别平行测试,载液1.5%盐酸,还原剂含3%硼氢化钠的1%氢氧化钠溶液,砷元素无极放电灯波长197.2nm,积分时间25s。原子化方式为:A组乙炔-空气(2.5:10)火焰对T型反应管加热;B组外挂氢化物发生器加热控制装置,温度设置为900℃;分别平行测定10次。3.实验结果:A组:1-0.0098;2-0.01093;3-0.0122;4-0.0084;5-0.0103;6-0.0106;7-0.0112;8-0.0120;9-0.0113;10-0.0100;STD-0.0011;RSD-10.52%。B组:1-0.0104;2-0.0105;3-0.0107;4-0.0105;5-0.0106;6-0.0105;7-0.0107;8-0.0103;9-0.0105;10-0.0104;STD-0.0001;RSD-1.22%。由实验结果可知,B组与A组相比,B组的RSD%相比于A组降低79%,稳定性显著提升。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氢化物发生器加热控制装置,应用于基于火焰加热的氢化物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T型反应管和加热控温组件;
所述加热控温组件包括夹持导热装置和测温传感器,以及与所述夹持导热装置连接的散热装置;
所述T型反应管包括投射反应管,以及与所述投射反应管垂直连接的进样管;
所述夹持导热装置能与所述T型反应管可拆装连接,且能夹持并包覆所述T型反应管的所述投射反应管;所述测温传感器设于所述夹持导热装置上,能在夹持固定所述T型反应管时与所述投射反应管接触;
所述散热装置包括与所述夹持导热装置连接的散热本体,以及设于所述散热本体上的制冷组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氢化物发生器加热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本体包括若干散热单片;
所述散热单片之间平行排列,且所述散热单片相对于所述夹持导热装置朝向所述散热单片的一侧表面垂直;
所述制冷组件包括多个设于所述散热本体的散热单片上的制冷单元;
所述制冷单元包括与所述散热单片连接的底座散热片,以及设于所述底座散热片上的制冷风扇。
3.如权利要求1所述氢化物发生器加热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控制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夹持导热装置上用于对所述T型反应管加热的发热器,以及与所述发热器和所述测温传感器均电性连接的温度控制装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氢化物发生器加热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导热装置包括基座板和夹板;
所述基座板和所述夹板通过一销轴弹性铰接;
所述夹板包括夹合部,以及基于所述销轴与所述夹合部连接的按压部;所述按压部与所述夹合部之间的远离所述基座板一端的夹角小于180°;
所述夹合部与所述基座板之间合围成一用于容纳所述投射反应管的容置腔,且通过所述销轴的弹性使所述夹合部和所述基座板之间具有相向夹合的夹持力;
在所述按压部向所述基座板靠近时,基于所述销轴使所述夹板另一端的夹合部远离其对应的基座板,使所述容置腔的体积增大,以便于所述T型反应管进入所述容置腔内;
在所述按压部远离所述基座板时,基于所述销轴使所述夹板另一端的夹合部靠近其对应的基座板,使所述容置腔的体积变小,以便于所述T型反应管在所述容置腔内能被所述夹合部和所述基座板夹持固定;
所述夹板和所述基座板能基于所述销轴弹性的相向迎合,以便于夹持固定所述T型反应管。
5.如权利要求4所述氢化物发生器加热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板上设有与所述投射反应管形状相适配的第一弧形加热槽;
所述夹合部朝向所述基座板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一弧形加热槽相对应的第二弧形加热槽;所述第一弧形加热槽与所述第二弧形加热槽能够合围组成用于容纳所述投射反应管的容置腔;
所述第一弧形加热槽和所述第二弧形加热槽内均设有在夹持固定所述T型反应管时能与所述投射反应管相抵接的所述发热器和所述测温传感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氢化物发生器加热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合部还包括若干加热单元,以及与所述加热单元对应的用于连接所述加热单元之间的弹性连接件;
每两个所述加热单元之间设有一弹性连接件,若干个所述加热单元通过所述弹性连接件依次相连组成所述第二弧形加热槽;
若干个所述加热单元通过所述弹性连接件,且通过所述弹性连接件形成由外向内的收缩力,使所述第二弧形加热槽的截面的弧形能向圆心处缩进,以便于所述T型反应管的所述投射反应管在进入所述容置腔内时,所述基于所述加热单元之间的向心的收缩力,使每个所述加热单元能随形贴合于所述投射反应管的外壁,并夹持固定所述投射反应管。
7.如权利要求6所述氢化物发生器加热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单元包括加热体和连接板块;
所述加热体内设有发热器,用于对所述T型反应管加热;
所述加热体截面为梯形结构;其中,
该梯形结构的上端边长大于下端边长;所述加热体的上端与所述连接板块连接,所述加热体的下端用于与所述投射反应管的外壁相抵接;
每两个所述加热单元的连接板块通过一所述弹性连接件弹性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氢化物发生器加热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连接件包括依次由上至下平行排列的支撑固定部、第一弹性组件和第二弹性组件;
所述支撑固定部、所述第一弹性组件和所述第二弹性组件水平方向的两端均分别与一加热单元的连接板块连接;且所述支撑固定部、所述第一弹性组件和所述第二弹性组件的长度依次递减,以便于在所述支撑固定部的支撑固定下,以及在所述第一弹性组件和所述第二弹性组件的向内弹性收缩力的收缩下,使两端的加热单元的加热体之间的距离减小并相靠近。
9.如权利要求1所述氢化物发生器加热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T型反应管的进样管包括:与所述投射反应管连接的共用输入管路,以及均与所述共用输入管路远离所述投射反应管一端连接的待测样分支管路和清洁气体分支管路,以便于组成所述共用输入管路、所述待测样分支管路和所述清洁气体分支管路的三通结构;
所述待测样分支管路用于通过所述共用输入管路向所述投射反应管内输入待测样气体;
所述清洁气体分支管路用于通过所述共用输入管路向所述投射反应管内输入清洁气体。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氢化物发生器加热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样管还包括设于共用输入管路内且与所述待测样分支管路和所述清洁气体分支管路均连接的随气封堵组件;
所述随气封堵组件包括旋转铰接轴、以及均与所述铰接轴铰接的清洁气体盖和样品盖;
所述清洁气体盖与所述样品盖之间角度固定;使所述清洁气体盖与所述样品盖整体组成一能基于所述铰接轴移动的L型结构;并且,
所述样品盖与所述待测样分支管路的管径大小相适配;所述清洁气体盖与所述清洁气体分支管路的管径大小相适配;
在由所述待测样分支管路内向所述共用输入管路输入气体时,所述样品盖远离所述待测样分支管路,且所述清洁气体盖盖合所述清洁气体分支管路朝向所述共用输入管路一端的端口;
在由所述清洁气体分支管路内向所述共用输入管路输入气体时,所述清洁气体盖远离所述清洁气体分支管路,且所述样品盖盖合所述待测样分支管路朝向所述共用输入管路一端的端口。
CN202010839579.6A 2020-08-19 2020-08-19 一种氢化物发生器加热控制装置 Active CN11186716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39579.6A CN111867167B (zh) 2020-08-19 2020-08-19 一种氢化物发生器加热控制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39579.6A CN111867167B (zh) 2020-08-19 2020-08-19 一种氢化物发生器加热控制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67167A true CN111867167A (zh) 2020-10-30
CN111867167B CN111867167B (zh) 2024-08-06

Family

ID=729695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839579.6A Active CN111867167B (zh) 2020-08-19 2020-08-19 一种氢化物发生器加热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867167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29740A (ja) * 1984-07-20 1986-02-10 Olympus Optical Co Ltd 自動化学分析装置
US5370739A (en) * 1992-06-15 1994-12-06 Materials Research Corporation Rotating susceptor semiconductor wafer processing cluster tool module useful for tungsten CVD
JPH0849991A (ja) * 1994-08-02 1996-02-20 Akutoronikusu Kk クローズドシステム温度制御装置
KR20010026572A (ko) * 1999-09-07 2001-04-06 김혜정 자동 분자량 분석 시스템 및 그에 의한 분자량 분석 방법
CN213305795U (zh) * 2020-08-19 2021-05-28 辽宁省检验检测认证中心 一种氢化物发生器加热控制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29740A (ja) * 1984-07-20 1986-02-10 Olympus Optical Co Ltd 自動化学分析装置
US5370739A (en) * 1992-06-15 1994-12-06 Materials Research Corporation Rotating susceptor semiconductor wafer processing cluster tool module useful for tungsten CVD
JPH0849991A (ja) * 1994-08-02 1996-02-20 Akutoronikusu Kk クローズドシステム温度制御装置
KR20010026572A (ko) * 1999-09-07 2001-04-06 김혜정 자동 분자량 분석 시스템 및 그에 의한 분자량 분석 방법
CN213305795U (zh) * 2020-08-19 2021-05-28 辽宁省检验检测认证中心 一种氢化物发生器加热控制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67167B (zh) 2024-08-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305795U (zh) 一种氢化物发生器加热控制装置
CN111867167A (zh) 一种氢化物发生器加热控制装置
KR20110120820A (ko) 기판의 표면으로부터 폴리머 층을 이완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JP2004128509A (ja) 低温で基板を試験するプローバ
CN212842536U (zh) 石英管干燥装置
CN115791356A (zh) 一种大气颗粒物中碳质组分检测的富集解析装置、检测设备及检测方法
JP2020505596A5 (zh)
CN210357221U (zh) 一种化学实验用化学试剂冷凝装置
CN111970770B (zh) 一种可加压的红外辐射控温装置
CN212747151U (zh) 一种实验室烘干机加热装置
CN113791327A (zh) 一种半导体器件测试设备
TWM613588U (zh) 基因擴增設備
CN219091598U (zh) 一种冷凝除湿模块及一氧化碳分析仪
WO2019088479A1 (ko) 야외용 tdlas 멀티패스 셀
KR101167566B1 (ko) 열화상카메라를 이용한 온도측정장치가 장착된 tem 홀더용 dps
CN111122639A (zh) 相变复合材料高低温循环测试系统
CN219104864U (zh) 一氧化碳分析仪
CN107655833A (zh) 一种低导热率非导体材料高温半球发射率测量方法与系统
CN212275643U (zh) 一种水气分离设备
CN211977427U (zh) 一种实验室用快速烘干装置
CN218445125U (zh) 一种加热均匀的紫外热湿法光学气室及分析仪
CN219915886U (zh) 热失控测试装置
CN210154215U (zh) 一种可快速降温的真空干燥装置
CN219475377U (zh) 原位光谱测试装置
CN217520843U (zh) 一种室内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气体采样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