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63914B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63914B
CN111863914B CN202010740181.7A CN202010740181A CN111863914B CN 111863914 B CN111863914 B CN 111863914B CN 202010740181 A CN202010740181 A CN 202010740181A CN 111863914 B CN111863914 B CN 11186391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ub
pixel unit
display panel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4018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863914A (zh
Inventor
卿万梅
王百强
张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740181.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863914B/zh
Publication of CN1118639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639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8639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639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8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colour filters or colour changing media [CCM]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1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flexible foldable or roll-able electronic displays, e.g. thin LCD, OLED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6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49Organic PV cel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该显示面板包括:非弯折区和弯折区,该弯折区包括多个子像素单元;该弯折区的至少一子像素单元上方设置有光转换组件,该光转换组件在该子像素单元上的投影覆盖部分该子像素单元,该光转换组件用于将该子像素单元发出的部分光转换为RGB中其中一种目标光色的光。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利用弯折区的子像素单元上方位置的光转换组件对弯折区对应下方光色的子像素发射光的透过光光强进行再分配,达到合成白光的最优比例,避免了由于柔性显示面板的弯折区域各膜层的弯曲导致的某一光色的透过光能量减弱,引起的RGB亮度匹配不佳问题,保证了弯折区域的显示质量。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OLED显示技术具有自发光、宽视角、广色域、高对比度、轻薄、可折叠、可弯曲、轻薄易携带等特点,成为显示领域研发的主要方向,尤其是曲面显示的应用。
曲面显示面板通常包括平坦的显示区,以及位于显示区外侧的弧形边缘区。
然而,由于曲面显示面板的弯折区存在人眼可察觉的发黄或发青等现象,严重影响柔性显示屏的显示画质。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通过在显示面板的子像素单元上设置光转换组件,来提高显示质量。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该显示面板包括非弯折区和弯折区,该弯折区包括多个子像素单元;
该弯折区的至少一该子像素单元的发光层的上方设置有光转换组件,该光转换组件中光转换材料在该子像素单元上的投影覆盖部分该子像素单元,该光转换组件中光转换材料用于将该子像素单元发出的部分光转换为目标波长的光。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显示面板。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通过在弯折区域子像素单元的发光层正上方位置设置光转换组件,使得该光转换组件通过吸收子像素单元的出射光,并将吸收的出射光转换为目标波长的光,以增强目标波长的光,实现了对弯折区透过光光强进行再分配,达到合成白光的最优比例,提高了弯折区域的显示质量。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覆盖Cover Glass层的不同弯曲角度的光谱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覆盖偏光片的不同弯曲角度的光透过率降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中心位置及60°视角下的光谱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光转换材料的原理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光转换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光转换材料对红光的转换光谱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光转换材料对绿光的转换光谱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背板,01-光转换组件,010-光转换材料,011-彩膜(CF),02-第一发光单元,03-第二发光单元,04-第一子像素单元,05-第二子像素单元,06-第三子像素单元,041-第一发光区,042-第二发光区,051-第三发光区,052-第四发光区,07-间隙;
20-功能层,21-阳极层,22-像素功能层,23-阴极层,30-有机覆盖层(CPL),40-光转换层,50-封装层,60-偏光片,70-CG(Cover Glass)层;
D1-非弯折区域,D2-弯折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在曲面屏中,在弯折区域的发光层上制备有阴极层、封装层、偏光片及CG层之后,显示过程中,由于弯曲的原因,当弯曲角度变大时,蓝光的透光率相对逐渐减弱,而红光及绿光的透光率增加,从而使得所有发光单元发出的光的配比失衡,无法合成白光,导致产生人眼观察弯折区域存在发黄的现象。
例如,如图1所示,有功能组件(CG)层的OLED显示面板的红光(R)、绿光(G)透过率较无CG层有所增加;同时,随显示面板的弯曲角度的增大,蓝光(B)透过光光强相对于红光(R)、绿光(G)逐渐降低,相对地,红光及绿光透过光光强增加,如图1所示,弯曲角度为0°时,蓝光光强幅度较红光和绿光最强,最尖锐,当弯曲角度为60°时,RGB三色光之间透过光强差异减小,幅度表现为接近持平状态。即受CG层影响,蓝光透过率相对红光、绿光略有降低;随着弯曲角度变大的影响,蓝光透过光强度衰减严重,相对地,红光、绿光透过光强度增加,使得弯折区RGB三原色亮度较非弯折区不符合合成白光的比例,引起弯折区画质发黄问题。
又例如,如图2所示,RGB三原色透过光强度衰减快慢还受功能组件偏光片(Pol)的影响。RGB三原色透过率降在偏光片弯曲角度为π/2时一致,当偏光片弯曲角度变为π的过程发现,蓝光透过率降最大,即表明蓝光透过光的衰减强度较红光、绿光均为最快,加剧弯折区画质发黄现象。
又例如,如图3所示的显示面板中心视角为60°及边缘弯曲处光透过谱,边缘弯曲处光透过谱即L-W曲线(蓝色曲线),蓝光透过光光强较中心视角为60°的光透过谱W-L曲线(红色曲线)衰减严重,红光及绿光光强有所增强且半波宽增加,即弯折区画质异常的主要原因为蓝光透过光光强衰减严重,从而导致RGB合成白光的比例不再为最优状态。
可以理解,基于上述原因,本申请实施例为避免短波长的蓝光透光减小,通过光转换材料的光特性,将透光相对较强的长波长光转换为短波长光,以实现红光及绿光的削弱,蓝光的增强。即所利用的光上转换(Photon upconversion)材料,是一种主要将低能量光子转化为高能量光子的材料,该类UC材料可以为离子凝胶型或者深共融溶剂型,主要成分包括敏化剂(sensitizer)及发光材料(emitter)组成,具有反stokes效应,即可以将低能量光子转化为高能量光子,也即将长波长光转换为短波长光。
例如,当红、绿功能层发射的光照射并经过UC材料层时,UC材料层可将红光、绿光转化为蓝光,以弥补柔性显示面板的弯折区域因外层膜及不同弯曲程度等因素,导致的蓝光透过率衰减而引发的画质发黄问题。
其中,UC材料对于吸收的低能量的光子进行转换,主要基于TTA的UC技术,其作用原理如图4所示,首先,基态S0的sensitizer吸收光子能量后,跃迁至最低激发单线态S1轨道,S1轨道经隙间穿越转化为三线态T1,当T1态的sensitizer与S0态的发emitter发生碰撞时,根据Dexter理论,sensitizer的T1能量会传递给emitter,然后,两个T1态的emitter分子发生碰撞就产生TTA,而形成一个S0态的emitter和一个S1态的emitter,最终,S1态辐射发出荧光光子。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为了减少显示屏弯区域短波长光能量的减少,削弱长波长光能量的增强,通过在弯曲处的长波长发光单元上方设置光转换材料,以长波长发光单元出射的光被转换为短波长,从而使得弯折区域的各波长的光能量的比例达到显示要求,提升显示质量。
图5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显示面板包括:
该显示面板包括非弯折区D1和弯折区D2,该弯折区包括多个子像素单元;
该弯折区的至少一子像素单元的上方设置有光转换组件01,该光转换组件在该子像素单元上的投影覆盖部分该子像素单元,该光转换组件用于将该子像素单元发出的部分光转换为目标波长的光。
具体的,本申请实施例中,该显示面板为柔性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可以包括阵列排布的子像素单元。
进一步,为了使得在弯折区域D2的各个子像素单元发出的光,与非弯折区域D1中各个子像素单元发出的不同波长的光的配比一致,以合成白光,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在该弯折区域内的子像素单元的上方位置设置光转换组件01,使得子像素单元位置的发光层射出光,穿过设置在其上方的光转换组件后,可以通过光转换材料的调制,将该出射光进行调制,以射出目标波长的光。
例如,图5所示,该显示面板的子像素单元包括第一发光单元02及第二发光单元03,且第一发光单元02所发出的光波长大于第二发光单元03所发出的光波长,光转换组件设置在第一发光单元上。则经过光转换材料的调制,可以射出与第二发光单元对应的发光材料发出的短波长光的波长接近,从而使得显示面板的弯折区域的第一发光单元的透光的光能量减弱,第二发光单元的透光出的光能量增强,达到与非弯折区域D1中各发光单元发出的不同波长的光的配比一致。
又例如,如图6所示,该显示面板的子像素单元可以包括第一子像素单元04、第二子像素单元05和第三子像素单元06,其中第一子像素单元和第二子像素单元的发光层上方设置有光转换组件,该光转换组件用于将该第一子像素单元和第二子像素单元发出的光分别转换为与该第三子像素单元发出的光波长接近的光。
第一子像素单元可以用于出射红光,第二子像素单元可以用于出射绿光,第三子像素单元可以用于出射蓝光。则在红子像素单元的上方位置处设置光转换组件,使得该光转换组件将下方的红子像素单元的部分发光材料遮挡,从而将遮挡部分射出的红光吸收,进而通过光转换机制,转换成蓝光射出。
同样的,在绿子像素单元的上方位置处设置光转换组件,使得该光转换组件中将下方的绿子像素单元的部分发光材料遮挡,从而将遮挡部分射出的绿光吸收,进而通过光转换机制,转换成蓝光射出。
可选的,在一种实施例中,该光转换组件可以包括光转换材料和彩膜层,该彩膜层设置在光转换材料上。光转换组件用于将子像素单元发出的部分光转换为目标波长的光。该彩膜层用于,彩膜用于滤掉被转换的残留光而不影响转换光的透过,以避免出现混色现象。
例如,如图7所示,为了消除转化部分残留的光引起混色现象,光转换组件01的光转换材料层010上表面需增加一彩膜(CF)011,该彩膜具备可滤掉某一特波段光的同时允许通过另一波段光的特性;如红子像素单元上方位置设置的光转换组件的表层CF可以滤掉红子像素发射的光而不影响蓝光的透过,可避免残留红光引起的混色;
同样的,在绿子像素单元上方位置处设置的光转换组件的表面CF可以滤掉绿子像素发射的光而不影响蓝光的透过,可避免残留绿光引起的混色;
可以理解,光转换材料的尺寸大小,即对第一发光单元的覆盖面积的大小,需要按照实际画质异常程度而定,如红光衰减程度最低时,红子像素单元上方设置的光转换材料的尺寸较绿子像素单元上的光转换材料尺寸大些。
上述尺寸设置仅仅是示例性说明,在此不限于本实施例光转换组件尺寸大小。只需设置的光转换组件实现各发光单元的透过光光强比例调整合成较好的白画面即可。
可以理解,如图8所示,通过在红子像素单元的上方位置设置覆盖部分红子像素单元的光转换组件后,该光转换组件中光转换材料经TET及TTA过程,可以将吸收的红光转换为蓝光,以使得红光的透光减小,蓝光的透光增强,即削弱红光的同时补偿蓝光。
同样的,如图9所示,通过在绿子像素单元的上方位置设置覆盖部分绿子像素单元的光转换组件后,该光转换组件中光转换材料经TET及TTA过程,可以将吸收的绿光转换为蓝光,以使得绿光的透光减小,蓝光的透光增强,即削弱绿光的同时补偿蓝光。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柔性显示面板,通过在弯折区域的较长波长的第一发光区的正上方位置设置光转换组件,使得该光转换组件中光转换材料通过吸收长波长光,并将吸收的长波长光转换为与邻近的第二发光单元发出的光的波长接近的短波长光,以削弱弯折区域长波长,增强短波长光,即从两方面对弯折区透过光光强进行再分配,避免了由于柔性显示面的弯折区域各膜层的弯曲导致的短波长光减弱,引起的不同波长光能的匹配失衡,保证了各波长光的配比稳定,从而保证了弯折区域的显示质量,改善了柔性显示面板弯折区画质发黄问题。
进一步,为了防止光转换材料对子像素单元的出射光的影响,可以将覆盖有光转换组件的子像素单元中的发光层切分成两个部分,即子像素单元可以包括第一发光区及第二发光区,且在第一发光区及第二发光区之间设置有间隙,则光转换组件对应设置在第一发光区的上方,从而可以只将第一发光区出射的光进行吸收转换,并不影响第二发光区的出射光。
例如,如图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保证红画面或绿画面不存在混色的情况,即为了防止红子像素单元及绿子像素单元,被光转换材料覆盖区域及未覆盖区域之间透过光的影响,可以将红子像素单元及绿子像素单元进行分解,以在被光转换组件覆盖区域及未覆盖区域之间存在间隙07,保证各个发光单元之间的透过光互不影响,以确保显示面板正常显示。
例如,如图6所示,可以将红像素子单元进行分解,使得红子像素单元可以包括第一发光区041及第二发光区041,且在该第一发光区与该第二发光区之间设置有间隙07。则红像素子单元上的光转换组件对应设置在该第一发光区的上方,即该光转换组件覆盖第一发光区,以吸收该第一发光区出射的红光,以转换成蓝光。
对应的,如图6所示,可以将绿像素子单元进行分解,使得绿子像素单元可以包括第三发光区051及第四发光区051,且在该第三发光区与该第四发光区之间设置有间隙07。则绿像素子单元上的光转换组件对应设置在该第三发光区的上方,即该光转换组件覆盖第三发光区,以吸收该第三发光区出射的绿光,以转换成蓝光。
可以理解,通过上述红像素子单元及绿像素子单元的分解设置,可以在显示面板的弯折区域形成GGRRB的子像素阵列结构。
实际中,本申请实施例的光转换组件下方的红、绿子像素单元的各分解部分,如第一发光区及第三发光区,在制成时可设计为可选择TFT任意实现开或关,与主体的红、绿子像素单元的部分,即第二发光区及第四发光区独立,以保证红画面或绿画面画质不出现混色现象。
还可以理解,在通过光转换材料对弯折区域的不同波长光能量的配比的调制过程中,为了达到最佳的配比,以合成白光,在对红像素子单元及绿像素子单元中的分解,形成的第一发光区及第三发光区的实际面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例如,如图6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由于绿像素子单元对应的发光区发射的绿光比红子像素单元对应的发光区发射的红光衰减较快,可以使得形成的第一发光区的面积大于第三发光区的面积,即红子像素单元对应的发光区被遮挡并转换的能量大于绿子像素单元对应的发光区被遮挡并转换的能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柔性显示面板,通过将完整区域的红子像素单元及绿子像素单元进行分解,分别形成两个不接触的发光区,进而将其中一个发光区通过光转换组件遮挡,以将被遮挡的发光区的出射光转换为蓝光,实现弯折区域内不同子像素单元对应的出射光能量的再分配,成功合成白光,避免呈现出黄光。
可选的,如图10至图12所示,该柔性显示面板的中间可以为非弯折区域,两侧可以为弯折区域,如在柔性显示面板的两侧边缘为弯折区域,以形成两侧弯曲的曲面屏,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为显示面板四边弯曲的曲面屏。
如图10至图12所示,该显示面板可以包括背板10及设置在背板上的功能层20、设置在功能层上的有机覆盖层30、设置在有机覆盖层上的封装层50、设置在封装层上的偏光片60及设置在偏光片上的CG层70。该背板可以包括衬底及制作在衬底上的阵列基板,该衬底可以为玻璃板等,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背板上设置有功能层,该功能层可以为包括依次堆叠形成在衬底基板上的阳极层21、像素界定层、像素功能层22及阴极层23。所形成的功能层中包括电致发光器件阵列,即功能层中的像素功能层指的是每个发光单元对应的发光材料层。
可选的,在一种实施例中,对于光转换组件的设置,可以通过铺设一层光转换层40来实现,如设置一层透明的膜层,进而在该膜层的上开设凹槽,形成图案化的膜层,并使得开设的凹槽位于第一发光单元的上方,如将凹槽设置在第一发光区041及第三发光区051的正上方,从而可以将光转换材料设置在该凹槽中,并在光转换材料上方贴一层彩膜(CF)形成光转换组件,使得光转换组件中光转换材料可以吸收其覆盖的发光区域所发射的光。
例如,如图10所示,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中,可以将光转换层设置在有机覆盖层30上,即设置在有机覆盖层30及封装层50之间。
具体的,在实际工艺过程中,可以在柔性基板上依次堆叠形成背板10、功能层20及有机覆盖层30之后,可以在有机覆盖层30上形成一层透明的膜层,进而膜层上进行图案化处理,在第一发光区及第三发光区上方的对应位置上形成凹槽41。进而将光转换材料填充在该凹槽中,并在光转换材料上表面贴彩膜(CF),完成光转换组件的设置。
最后,可以在该光转换层上再依次形成封装层、偏光层及CG层。
本申请实施例的柔性显示面板,通过在有机覆盖层及封装层之间增加一层光转换层,并在光转换层上的凹槽中填充光转换组件,从而可以利用位于弯折区域的红子像素单元及绿子像素单元上方的光转换组件中光转换材料吸收部分红光及绿光,并将吸收的红光及绿光转换为蓝光,实现蓝光透光能量的增强,红光及绿光透光能量的削弱,以确保弯折区域透光光的均衡匹配。
又例如,如图11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可以将光转换层40设置在封装层50上,即设置在封装层50及偏光片60之间。
具体的,在实际工艺过程中,可以在柔性基板上依次堆叠形成背板10、功能层20、有机覆盖层30及封装层50之后,可以在封装层上形成一层透明的膜层,进而膜层上进行图案化处理,在第一发光区及第三发光区上方的对应位置上形成凹槽41。进而将光转换组件填充在该凹槽中,完成光转换组件的设置。
最后,可以在该光转换层上再依次形成偏光层及CG层。
本申请实施例的柔性显示面板,通过在封装层及偏光片之间增加一层光转换层,并在光转换层上的凹槽中填充光转换组件,从而可以利用位于弯折区域的红子像素单元及绿子像素单元上方的光转换材料吸收部分红光及绿光,并将吸收的红光及绿光转换为蓝光,实现蓝光透光能量的增强,红光及绿光透光能量的削弱,以确保弯折区域透光光的均衡匹配。
可以理解,对于光转换层的具体设置位置,上述实施例只是示例性说明,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可选的,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将光转换材料直接沉积在某个膜层上后,在光转换材料上表面贴合彩膜(CF)形成光转换组件。
例如,如图12所示,如通过喷墨打印工艺,直接沉积在有机覆盖层30上,或者,还可以直接沉积在封装层50上,如直接沉积在封装层50内有机层上。
可以理解,对于光转换层的具体设置位置,上述实施例只是示例性说明,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柔性显示面板,通过在弯折区域的长波长发光单元上设置光转换材料,以将长波长发光单元发出的部分长波长吸收,并转换为与短波长发光单元所发出的波长接近的短波长光,实现弯折区域的不同波长光能量配比的调制,以合成白光。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通过在弯折区域子像素单元的发光层正上方位置设置光转换组件,使得该光转换组件中光转换材料通过吸收子像素单元的出射光,并将吸收的出射光转换为目标波长的光,以增强目标波长的光,实现了对弯折区透过光光强进行再分配,达到合成白光的最优比例,提高了弯折区域的显示质量。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Claims (9)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非弯折区和弯折区,所述弯折区包括第一子像素单元、第二子像素单元和第三子像素单元,所述第一子像素单元、第二子像素单元和第三子像素单元在所述弯折区的光衰减依次增大;
所述第一子像素单元包括第一发光区及第二发光区,所述第二子像素单元包括第三发光区及第四 发光区,在所述第一发光区及所述第三发光区上方设置有光转换组件,所述光转换组件用于将所述第一发光区及所述第三发光区发出的光转换为与所述第三子像素单元发出的光波长接近的光,
所述第一发光区,及其上的光转换层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三发光区及其上的光转换层的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光区及所述第二发光区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第三发光区及所述第四发光区之间设置有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像素单元用于出射红光,所述第二子像素单元用于出射绿光,所述第三子像素单元用于出射蓝光。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转换组件包括光转换材料和彩膜层,所述彩膜层设置在所述光转换材料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光转换层,所述光转换层上设有凹槽,所述光转换材料设置在所述凹槽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依次堆叠设置的背板、功能层以及有机覆盖层,则所述光转换层设置在所述有机覆盖层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依次堆叠设置的背板、功能层、有机覆盖层及封装层,则所述光转换层设置在所述封装层上。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依次堆叠设置的背板、功能层、有机覆盖层及封装层,所述光转换材料设置在第一发光单元上方的所述封装层中。
9.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 1-8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010740181.7A 2020-07-28 2020-07-28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11186391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40181.7A CN111863914B (zh) 2020-07-28 2020-07-28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40181.7A CN111863914B (zh) 2020-07-28 2020-07-28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63914A CN111863914A (zh) 2020-10-30
CN111863914B true CN111863914B (zh) 2023-04-18

Family

ID=729482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40181.7A Active CN111863914B (zh) 2020-07-28 2020-07-28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86391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02948A (zh) * 2021-03-30 2021-05-14 北京芯海视界三维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器件及显示器件的制作方法
CN113161406B (zh) * 2021-04-27 2024-02-02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及显示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36114A (zh) * 2018-01-31 2018-07-27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oled发光器件和oled显示屏
CN109427863A (zh) * 2017-08-31 2019-03-05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和复合膜
CN110610973A (zh) * 2019-09-20 2019-12-24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27863A (zh) * 2017-08-31 2019-03-05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和复合膜
CN108336114A (zh) * 2018-01-31 2018-07-27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oled发光器件和oled显示屏
CN110610973A (zh) * 2019-09-20 2019-12-24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63914A (zh) 2020-10-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425561B (zh) 显示装置
US11107862B2 (en) Pixel unit,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8421065B2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device
JP5054231B2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表示装置
US10978517B2 (en) Display substrate having a filter conversion layer
US11233099B2 (en) Display panel,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1863914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KR20150131522A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소자 디스플레이 패널
WO2010150535A1 (ja) 多色発光有機el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604525B1 (ko) 유기 el 표시장치
JP2007035631A (ja) カラーフィルタ変換装置及びそれを応用した有機電界発光表示装置
WO2016017468A1 (ja) 表示装置
US20240203955A1 (en) Display device
CN111293149A (zh)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KR102449980B1 (ko)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CN1922535A (zh) 在透射反射式彩色液晶显示器中优化彩色点的方法
KR101937456B1 (ko) K-Si-F계 형광체 및 색순도 향상 필름을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WO2021090407A1 (ja) 発光デバイス
US11971166B2 (en) Quantum dot display panel,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JP2006165271A (ja) 面発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200075511A (ko) 유기발광표시장치
KR20230069605A (ko) 투명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CN117098426A (zh) 一种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KR20200075403A (ko) 유기발광표시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