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51781A - 一种装配式墙以及装配式混合墙 - Google Patents

一种装配式墙以及装配式混合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51781A
CN111851781A CN202010754912.3A CN202010754912A CN111851781A CN 111851781 A CN111851781 A CN 111851781A CN 202010754912 A CN202010754912 A CN 202010754912A CN 111851781 A CN111851781 A CN 1118517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member
transverse guide
transverse
plate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5491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851781B (zh
Inventor
郑秀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Minghaoru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10754912.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851781B/zh
Publication of CN1118517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517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8517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517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2/00Walls, e.g. partitions, for buildings; Wall construction with regard to insulation; Conne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wall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62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Elements or use of specified material therefor
    • E04B1/92Protection against other undesired influences or dangers
    • E04B1/98Protection against other undesired influences or dangers against vibrations or shocks; against mechanical destruction, e.g. by air-raid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9/00Buildings, groups of buildings or shelters adapted to withstand or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e.g. war-like action, earthquake or extreme climate
    • E04H9/02Buildings, groups of buildings or shelters adapted to withstand or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e.g. war-like action, earthquake or extreme climate withstanding earthquake or sinking of ground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3Architectural design, e.g. computer-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CAAD] related to design of buildings, bridges, landscapes, production plants or roa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ometr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装配式墙以及装配式混合墙,其属于装配式建筑这一技术领域,设计要点在于,其设置在第一结构物与第二结构物之间;第一结构物为上梁,第二结构物为下梁;包括:顶部移动平台、移动单元、摩擦单元;顶部移动平台与第一结构物连接,摩擦单元与第二结构物连接。采用本申请的一种装配式墙以及装配式混合墙,能够有效的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装配式墙以及装配式混合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装配式建筑等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装配式墙以及装配式混合墙。
背景技术
对于建筑工程而言,如何提高其抗震性能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问题。
CN 103335052 A设计了一种粘滞阻尼设备,当结构发生层间位移时,回复到平衡位置的过程不受到粘滞阻尼器阻尼力的阻碍作用,使油液阻尼器在结构减振控制中更加有效。
针对上述构思,诸多学者还进行了改进;例如:201810333012.4一种可调阻尼力的被动型油缸式阻尼器及其应用等。
然而,上述改进均是在粘滞阻尼器的领域内不断的进行改进设计。而从其他领域,例如:摩擦阻尼、粘弹性阻尼等其他领域,是否也能实现类似的设计,则是一个问题。
同时,经过检索,在“对于摩擦阻尼器在建筑结构减震应用的现状研究”,张玉敏、谷玉珍,建筑结构,2018年12月(该文献为综述文献)中,并未有发现类似的设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配式墙,其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配式混合墙,其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一种装配式墙,其为摩擦阻尼墙;其设置在第一结构物与第二结构物之间;
第一结构物为上梁,第二结构物为下梁;
包括:顶部移动平台、移动单元、摩擦单元;
其中,顶部移动平台与第一结构物固定连接;所述顶部移动平台包括:平台本体,以及横向移动导向空间;所述横向移动导向空间呈“T”字型,包括:左侧导向槽、右侧导向槽、中部移动空间;所述左侧导向槽、右侧导向槽分别设置在中部移动空间的左侧、右侧;所述中间部位设置在左侧导向槽、右侧导向槽之间;
其中,移动单元包括:左横向导杆、右横向导杆、竖向板、第一摩擦板、弹簧组件、第一横向导向构件、第二横向导向构件;
第一横向导向构件、第二横向导向构件设置在同一高度;
竖向板、第一摩擦板沿着纵向延伸,即竖向板、第一摩擦板与左横向导杆处于垂直关系;
第一横向导向构件、第二横向导向构件分别设置在竖向板的前部和后部;
左横向导杆、右横向导杆均固定设置在竖向板的上方;左横向导杆、右横向导杆分布在竖向板的左侧、右侧;左横向导杆设置在左侧导向槽中,右横向导杆设置在右侧导向槽;
所述第一摩擦板与所述竖向板平行布置,且所述第一摩擦板布置在所述竖向板的右侧,所述第一摩擦板与所述竖向板之间设置有所述弹簧组件;
所述第一摩擦板通过竖向杆与顶部移动平台固定连接;
第一横向导向构件,包括第一横向导向构件导向杆、第一横向导向构件导向块;第一横向导向构件导向杆采用L型杆或者“一”字形杆;第一横向导向构件导向杆的左端部固定在竖向板的右表面,第一横向导向构件导向杆的右端部下侧固定设置有横向导向构件导向块;所述第一横向导向构件导向块与摩擦单元的第一固定块体适配;
所述第一固定块体与第一横向导向构件的第一横向导向构件导向块接触面沿着纵向方向为倾斜,即沿着第二横向导向构件指向第一横向导向构件的方向,第一固定块体与第一横向导向构件导向块的接触面与第一摩擦板的距离逐渐增加;
第二横向导向构件,包括第二横向导向构件导向杆、第二横向导向构件导向块;第二横向导向构件导向杆采用L型杆或者“一”字形杆;第二横向导向构件导向杆的左端部固定在竖向板的右表面,第二横向导向构件导向杆的右端部下侧固定设置有第二横向导向构件导向块;所述第二横向导向构件导向块与摩擦单元的第二固定块体适配;
所述第二固定块体与第二横向导向构件的第二横向导向构件导向块的接触面沿着纵向方向为倾斜,即沿着第一横向导向构件指向第二横向导向构件的方向,第二固定块体与第二横向导向构件导向块的接触面与第一摩擦板的距离逐渐增加。
其中,所述摩擦单元包括:水平结构体、第二摩擦板、第一固定块体、第二固定块体,在水平结构体的左侧固定设置有第二摩擦板,在水平结构体的上侧固定设置有第一固定块体、第二固定块体;
水平结构体通过竖向杆与第二结构物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横向导向构件、第二横向导向构件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固定块体、第二固定块体对称设置;
第一横向导向构件与第二横向导向构件的对称的中心线称为第一中心线,第一固定块体与第二固定块体对称的中心线称为第二中心线;
初始条件下,第一中心线与第二中心线重合,弹簧组件处于受压状态,第一摩擦板与第二摩擦板保持压紧。
进一步,初始条件下,左横向导杆的左端部与在左侧导向槽的左端部接触;右横向导杆的右端与右侧导向槽的右端的距离为S2,竖向板2-2的右侧距离右侧导向槽1-3的左端部的距离为S1,要满足:S1≥S2
进一步,左横向导杆、右横向导杆连接成一体,称为横向导杆。
进一步,移动单元包括有:多个横向导杆,且多个横向导杆平行设置在竖向板的上方。
进一步,还包括:第三横向导向构件、第四横向导向构件,所述第三横向导向构件与第一横向导向构件的构造相同且相反设置,第四横向导向构件与第二横向导向构件的构造相同且相反设置,第三横向导向构件、第四横向导向构件对称设计,第三横向导向构件、第四横向导向构件设置在同一高度,且均在第一横向导向构件的下方;
第三横向导向构件、第四横向导向构件的横向导向构件导向块向上;
摩擦单元还包括:第三固定块体、第四固定块体,第三固定块体、第四固定块体均设置在水平结构体的下侧;
第三固定块体与第一固定体的构造相同,第四固定块体与第二固定体的构造相同,
第三横向导向构件与第三固定块体相适配,第四横向导向构件与第四固定块体相适配;
第三固定块体与第三横向导向构件的横向导向构件导向块的接触面沿着纵向方向为倾斜,即沿着第二横向导向构件指向第一横向导向构件的方向,第三固定块体与第三横向导向构件的横向导向构件导向块的接触面与第一摩擦板的距离逐渐增加;
第四固定块体与第四横向导向构件的横向导向构件导向块的接触面沿着纵向方向为倾斜,即沿着第一横向导向构件指向第二横向导向构件的方向,第四固定块体与第四横向导向构件的横向导向构件导向块的接触面与第一摩擦板的距离逐渐增加。
进一步,移动单元还包括:第一摩擦板横向导杆,所述第一摩擦板的左侧固接有若干第一摩擦板横向导杆;在竖向板上设置有与若干第一摩擦板横向导杆对应的若干通孔,所述第一摩擦板横向导杆与所述通孔适配,所述第一摩擦板横向导杆与所述通孔的表面均为光滑状;
初始状态下,第一摩擦板横向导杆穿过竖向板且在竖向板的左侧留有一定长度。
进一步,第一固定块体与摩擦单元的接触面的斜率为a,也即竖向板沿着纵向长度位移量为1时,竖向板沿着横向长度位移量为a;
在初始状态下,弹簧组件给予第一摩擦板与第二摩擦板之间的压力为M1;弹簧组件的弹性系数为k;
则第一结构物与第二结构物的纵向相对位移在x时,第一摩擦板2-3与第二摩擦板3-2之间的摩擦力为:
F=μ(M1+kax)
从0-x区间内的耗能为:
Figure BDA0002611217630000031
进一步,第一横向导向构件、第二横向导向构件构成上部横向导向构件组件,包括有多组上部横向导向构件组件;对应的,水平结构体上设置有与多组上部横向导向构件组件对应的的固定块体。
进一步,第三横向导向构件、第四横向导向构件构成下部横向导向构件组件;竖向板上设置有多组上部横向导向构件组件、多组下部横向导向构件组件;对应的,水平结构体上设置有与多组下部横向导向构件组件对应的固定块体。
一种装配式混合墙,包括左侧墙、右侧墙,右侧墙为前述的装配式墙,左侧墙、右侧墙为相同的结构且对称设置;
在左侧墙的竖向板与右侧墙的竖向板之间设置有粘滞阻尼装置;
粘滞阻尼装置包括:两侧的外板、中间的升降板、在两侧的外板填充的粘滞阻尼液;即,两个竖向板的内侧设置有两个外板,升降板设置在两个外板之间;
所述外板、竖向板、升降板平行布置;外板与第二结构物固定连接;
升降板与2个竖向板均采用铰接杆组件连接,即在升降板的两面以及该面对应的竖向板之间采用铰接杆组件连接;
所述铰接杆组件与竖向板、升降板均采用铰接连接;
所述铰接杆组件包括若干平行、等长设置的铰接杆;
初始状态下,从竖向板到升降板的方向,铰接杆的高度上升;初始状态下,升降板的顶端所处的高度大于粘滞阻尼液的高度。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第一,本申请的装配式墙,其设计构思与“CN 103335052 A”不同,本申请是:随着位移的增大,阻尼增大;随着位移的减小,阻尼减小。也即,越接近平衡位置,恢复起来越容易(这个思想与CN 103335052A有些接近;但是,通过发明人的研究,摩擦阻尼设计,无法做到CN 103335052A的效果)。
第二,本申请的第一个发明构思是:本申请通过顶部移动平台、移动单元、摩擦单元的设计(三者缺一不可),实现了随着第一结构物与第二结构物相对位移,而阻尼力不同的设计;特别的,相对位移越大,阻尼越大;而位移越小,阻尼越小。
第三,本申请的第二个发明构思是实施例二的设计,第一横向导向构件、第三横向导向构件分别与水平结构体的第一固定块体、第三固定块体配合,使得第一摩擦板与竖向板之间更稳定;第二横向导向构件、第四横向导向构件分别与水平结构体的第二固定块体、第四固定块体配合,使得第一摩擦板与竖向板之间更稳定;具体而言,是为了避免如图9所示的实施例一的问题。
第四,本申请的第三个发明构思是(此构思与实施例一、二的核心构思由于缺乏单一性,因此另案申请):实施例三的设计。实施例三的设计与实施例一、二均不相同,其将平动改为滚动,第一固定块体与第一横向导向构件导向块的接触面在水平面的投影从实施例一的单一直线,可以换成折线、曲线等;实施例三的设计破除了“接触面在水平面的投影只能是实施例一的单一直线”的问题,其可以满足设计人员更多更复杂的性能设计目标。
第五,本申请的第四个发明构思是:本申请给出了粘滞-摩擦阻尼墙的设计,
第六,本申请的第五个发明构思是(此构思与实施例一、二的核心构思由于缺乏单一性,因此另案申请):本申请给出了摩擦阻尼的设计方法,具体而言,一种装配式墙的设计方法,其已知条件是摩擦力F-位移x(第一结构物与第二结构物的纵向相对位移)曲线,其未知条件为:
固定块体与横向导向构件的转动柱体的接触面是何形状;
接触面在水平面的投影:以纵向方向为X方向,以横向方向为Y方向,以初始状态下转动柱体与固定块体接触点为原点建立x-y坐标系;
F-x曲线描述为:
F=F(x)
接触面在水平面的投影为:
Figure BDA0002611217630000051
其中,μ表示第一摩擦板与第二摩擦板之间的摩擦系数;
k表示弹簧组件的系数;
M1表示初始状态下弹簧组件的压力。
第七,本申请的第六个发明构思是(此构思与实施例一、二的核心构思由于缺乏单一性,因此另案申请):
本申请给出了粘滞阻尼装置的设计方法,其已知条件是进入阻尼液的面积S-位移x(第一结构物与第二结构物的纵向相对位移)曲线(也即阻尼设计性能目标,工程技术人员根据需要已经设计好不同位移x下浸入阻尼液的升降板的面积为S),其未知条件为:
升降板的形状,即不同高度上升降板沿着纵向方向的长度如何变化(实质是设计初始状态下,升降板在阻尼液面以上的形状);
升降板初始状态下浸入阻尼液中的面积S0
w表示初始状态下浸入阻尼液中的升降板以上的高度,初始状态下,升降板与阻尼液齐平的高度为0;
b表示w高度对应的升降板纵向方向的长度;
首先,设计固定块体与横向导向构件的转动柱体的接触面;
该方法与前述第五个发明构思的方法相同;
其次,b-w有如下关系,基于下式设计升降板的形状:
Figure BDA0002611217630000061
由此可知,对于任意的w都可以求出相对应的b,根据上式能够设计出升降板的形状。
具体而言,先给定任意的w,然后可以求出x,进而能够求出b。
当然,也可以给定任意的x,然后求出对应的w、b。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中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
图1是实施例一的一种装配式墙的竖向设计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一的顶部移动平台的设计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一的移动单元的设计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一的摩擦单元的设计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一的竖向板2-2的三维设计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一的第一摩擦板的三维设计示意图。
图7a是实施例一的一种装配式墙的平面设计示意图。
图7b是实施例一的一种装配式墙的在一个振动循环下的设计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二的一种装配式墙的竖向设计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二的竖向板2-2的三维设计示意图。
图10是实施例一的竖向板2-2在受力较大时的示意图。
图11是实施例三的一种装配式墙的平面设计示意图。
图12是实施例三的第一、第二横向导向构件的设计示意图。
图13是实施例三的第三、第四横向导向构件的设计示意图。
图14是图11所示的设计的力-位移设计示意图。
图15是实施例三的另外一种形式的装配式墙的平面设计示意图以及其对应的F-x设计图。
图16是是实施例三的另外一种形式的装配式墙的平面设计示意图以及其对应的F-x设计图(F-x呈三段折线形式)。
图17是是实施例三的另外一种形式的装配式墙的平面设计示意图以及其对应的F-x设计图(F-x呈曲线形式)。
图18是实施例四的粘滞阻尼装置叠加摩擦阻尼装置的断面设计示意图。
图19是设置有多组横向导向构件的设计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顶部移动平台1、平台本体1-1、左侧导向槽1-2、右侧导向槽1-3、中部移动空间1-4;
移动单元2、左横向导杆2-1-1、右横向导杆2-1-2、竖向板2-2、第一摩擦板2-3、弹簧组件2-4、第一横向导向构件2-5、第一横向导向构件导向杆2-5-1、第一横向导向构件导向块2-5-2、第二横向导向构件2-6、第二横向导向构件导向杆2-6-1、第二横向导向构件导向块2-6-2、第一摩擦板横向导杆2-7;
摩擦单元3、水平结构体3-1、第二摩擦板3-2、第一固定块体3-3、第二固定块体3-4;
竖向限位轴承4-1、水平限位轴承4-2;
转动柱体5、水平盘5-1、竖向连接杆5-2、转动柱本体5-3;
粘滞阻尼装置6、外板6-1、中间的升降板6-2、铰接杆组件6-3。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一种装配式墙,其为摩擦阻尼墙;其设置在第一结构物与第二结构物之间;
第一结构物为上梁,第二结构物为下梁;
包括:顶部移动平台1、移动单元2、摩擦单元3;
其中,顶部移动平台1与第一结构物连接;所述顶部移动平台1包括:平台本体1-1,以及横向移动导向空间;
所述横向移动导向空间呈“T”字型,包括:左侧导向槽1-2、右侧导向槽1-3、中部移动空间1-4;所述左侧导向槽1-2、右侧导向槽1-3分别设置在中部移动空间1-4的左侧、右侧;所述中间部位1-4设置在左侧导向槽1-2、右侧导向槽1-3之间。
其中,移动单元2包括:左横向导杆2-1-1、右横向导杆2-1-2、竖向板2-2、第一摩擦板2-3、弹簧组件2-4、第一横向导向构件2-5、第二横向导向构件2-6;
第一横向导向构件、第二横向导向构件设置在同一高度;
竖向板2-2、第一摩擦板2-3沿着纵向延伸,即竖向板2-2、第一摩擦板2-3与左横向导杆2-1-1处于垂直关系;
第一横向导向构件2-5、第二横向导向构件2-6分别设置在竖向板的前部和后部;
左横向导杆2-1-1、右横向导杆2-1-2均固定设置在竖向板2-2的上方;左横向导杆2-1-1、右横向导杆2-1-2分布在竖向板2-2的左侧、右侧;左横向导杆2-1-1设置在左侧导向槽1-2中,右横向导杆2-1-2设置在右侧导向槽1-3;特别的,如图2所示,左横向导杆2-1-1、右横向导杆2-1-2连接成一体(即处于同一直线)。
所述第一摩擦板2-3与所述竖向板2-2平行布置,且所述第一摩擦板2-3布置在所述竖向板2-2的右侧,所述第一摩擦板2-3与所述竖向板2-2之间设置有所述弹簧组件2-4;
所述第一摩擦板2-3通过竖向杆与顶部移动平台固定连接;
第一横向导向构件2-5,包括第一横向导向构件导向杆2-5-1、第一横向导向构件导向块2-5-2;第一横向导向构件导向杆2-5-1采用L型杆或者“一”字形杆;第一横向导向构件导向杆2-5-1的左端部固定在竖向板2-2的右表面,第一横向导向构件导向杆2-5-1的右端部下侧固定设置有横向导向构件导向块2-5-2;所述第一横向导向构件导向块2-5-2与摩擦单元3的第一固定块体3-3适配;
所述第一固定块体3-3与第一横向导向构件2-5的第一横向导向构件导向块2-5-2接触面沿着纵向方向为倾斜(竖向方向为一竖直面),即沿着纵向长度前进的方向(即第二横向导向构件2-6指向第一横向导向构件2-5的方向),第一固定块体3-3与第一横向导向构件导向块2-5-2的接触面与第一摩擦板2-3的距离逐渐增加;
第二横向导向构件2-6,包括第二横向导向构件导向杆2-6-1、第二横向导向构件导向块2-6-2;第二横向导向构件导向杆2-6-1采用L型杆或者“一”字形杆;第二横向导向构件导向杆2-6-1的左端部固定在竖向板2-2的右表面,第二横向导向构件导向杆2-6-1的右端部下侧固定设置有第二横向导向构件导向块2-6-2;所述第二横向导向构件导向块2-6-2与摩擦单元3的第二固定块体3-4适配;
所述第二固定块体3-3与第二横向导向构件2-6的第二横向导向构件导向块2-6-2的接触面沿着纵向方向为倾斜(竖向方向为一竖直面),即沿着纵向长度后退的方向(即第一横向导向构件2-5指向第二横向导向构件2-6的方向),第二固定块体3-3与第二横向导向构件导向块2-6-2的接触面与第一摩擦板2-3的距离逐渐增加。
其中,所述摩擦单元3包括:水平结构体3-1、第二摩擦板3-2、第一固定块体3-3、第二固定块体3-4,在水平结构体3-1的左侧固定设置有第二摩擦板3-2,在水平结构体3-1的上侧固定设置有第一固定块体3-3、第二固定块体3-4;
水平结构体3-1通过竖向杆与第二结构物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横向导向构件2-5、第二横向导向构件2-6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固定块体3-3、第二固定块体3-4对称设置。
第一横向导向构件2-5与第二横向导向构件2-6的对称的中心线称为第一中心线,第一固定块体3-3与第二固定块体3-4对称的中心线称为第二中心线;初始条件下,第一中心线与第二中心线重合。
初始条件下,弹簧组件2-4处于受压状态,左横向导杆2-1-1的左端部与在左侧导向槽1-2的左端部接触;右横向导杆2-1-2的右端与右侧导向槽1-3的右端的距离为S2,竖向板2-2的右侧距离右侧导向槽1-3的左端部的距离为S1,要满足:S1≥S2
第一固定块体3-3与摩擦单元3的接触面的斜率为a,也即竖向板2-2沿着纵向长度变化量为1时,竖向板2-2沿着横向长度变化为a。
在初始状态下,弹簧组件2-4给予第一摩擦板2-3与第二摩擦板3-2之间的压力为M1;弹簧组件2-4的弹性系数为k;
则第一结构物与第二结构物的纵向相对位移在x时,第一摩擦板2-3与第二摩擦板3-2之间的摩擦力为:
F=μ(M1+kax)
从0-x区间内的耗能为:
Figure BDA0002611217630000091
这与常规的摩擦耗能器的形式
Figure BDA0002611217630000092
确实不同,本申请是二次曲线。
从背景技术出发,本申请最大的区别还在于,本申请实现了第二个功能:即随着位移的增大,阻尼效果在增大;随着位移的减小,阻尼效果减小。
实施例二:如图8-9所示,还包括:第三横向导向构件、第四横向导向构件,所述第三横向导向构件与第一横向导向构件的构造相同且相反设置,第四横向导向构件与第二横向导向构件的构造相同且相反设置,第三横向导向构件、第四横向导向构件对称设计,第三横向导向构件、第四横向导向构件设置在同一高度,且均在第一横向导向构件的下方;
第三横向导向构件、第四横向导向构件的横向导向构件导向块向上;
摩擦单元3还包括:第三固定块体、第四固定块体,第三固定块体、第四固定块体均设置在水平结构体3-1的下侧;
第三固定块体与第一固定体的构造相同,第四固定块体与第二固定体的构造相同,
第三横向导向构件与第三固定块体相适配,第四横向导向构件与第四固定块体相适配;
第三固定块体3-3与第三横向导向构件的横向导向构件导向块的接触面沿着纵向方向为倾斜(竖向方向为一竖直面),即沿着纵向长度前进的方向(即第二横向导向构件2-6指向第一横向导向构件2-5的方向),第三固定块体与第三横向导向构件的横向导向构件导向块的接触面与第一摩擦板的距离逐渐增加;
第四固定块体与第四横向导向构件的横向导向构件导向块的接触面沿着纵向方向为倾斜(竖向方向为一竖直面),即沿着纵向长度后退的方向(即第一横向导向构件2-5指向第二横向导向构件2-6的方向),第四固定块体与第四横向导向构件的横向导向构件导向块的接触面与第一摩擦板的距离逐渐增加。
移动单元2还包括:第一摩擦板横向导杆2-7,所述第一摩擦板2-3的左侧固接有若干第一摩擦板横向导杆2-7;在竖向板上设置有与若干第一摩擦板横向导杆2-7对应的若干通孔,所述第一摩擦板横向导杆2-7与所述通孔适配,所述第一摩擦板横向导杆2-7与所述通孔的表面均为光滑状。
初始状态下,第一摩擦板横向导杆2-7穿过竖向板2-2且在竖向板2-2的左侧留有一定长度。
实施例二的优点在于,第一横向导向构件、第三横向导向构件分别与水平结构体的第一固定块体、第三固定块体配合,使得第一摩擦板与竖向板之间更稳定;具体而言,是为了避免如图9所示的实施例一的问题。
实施例一由于下端是悬臂端,当向右移动时,不可避免的,弹簧组件的上、下部分的伸长量不等,其事实上无法达到设计目标。
也即,实施例一仅仅适用于K较小、a较小的情形。
实施例三,实施例一、二的设计,存在一个问题:横向导向构件与固定块体之间均是块体的结构,即其接触面只能是一平面(平面与纵向方向呈一角度),横向导向构件与固定块体之间也会存在摩擦。上述问题,虽然能够通过材料(采用光滑的材料)来解决,但是时间一长仍然不利。
移动单元2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横向导向构件进行如下设计,即横向导向构件导向块替换为以下设计:
在横向导向构件的右端设置竖向限位轴承4-1以及水平限位轴承4-2;
还包括:转动柱体5,转动柱体5包括:水平盘5-1、竖向连接杆5-2、转动柱本体5-3;
水平盘5-1设置在竖向限位轴承4-1中,竖向限位轴承4-1包括上、下两个限位构件,所述水平盘5-1设置在上、下两个限位构件之间的空间内(水平盘5-1的上、下表面接触有球体,所述球体设置在上、下两个限位构件中);
所述水平盘5-1与转动柱本体5-3之间通过竖向连接杆5-2连接成一体。
第一、第二横向导向构件而言,水平盘5-1在转动柱本体5-3的上方;
第三、第四横向导向构件而言,水平盘5-1在转动柱本体5-3的下方。
对于实施例三的设计,实施例三相对应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固定块体的设计可以是任意形状。
例如,还可以采用实施例一、二的设计。
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一、二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横向导向构件的导向构件导向块的端面与水平结构体不接触。
实施例三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横向导向构件的转动柱本体的端面与水平结构体也不接触。
实施例三的设计较实施例一有了较大的进步:实施例三的设计可以满足不同的耗能性能目标,如图14所示,可以在小震时(位移较小)采用较小的摩擦力,中震时(位移超过一定值)采用较大的摩擦力,大震时(位移更大时,超过一定值)采用更大的摩擦力,即分级的设计目标。
并且,实施例一的设计是无法完成上述目标的:这里面有两个难题无法克服,一是无法转向,即实施例一的横向导向构件导向块-固定块之间的接触面只能有1个斜率;二是,上述斜率不能太大,即图14中的小震与中震之间的过渡太长。
这些都是实施例三的贡献。
另外,如图15-17所示,也是可行的方案,即摩擦力F-位移x曲线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进行设计。
实施例四,实施例一、二、三是单纯的变阻尼力摩擦阻尼墙。其变阻尼的效果依赖于弹簧的弹性系数、横向导向构件导向块-固定块之间的接触面的斜率,这两个重要参数。
特别的,对于实施例一而言,横向导向构件导向块-固定块之间的接触面的斜率必须是一个常数。
上述在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激励继续研发。
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或实施例三的方案左右对称设计,在两个竖向板之间设置有粘滞阻尼装置6;
粘滞阻尼装置6包括:两侧的外板6-1、中间的升降板6-2、在两侧的外板6-1填充的粘滞阻尼液;
即,两个竖向板的内侧设置有2个外板6-1,升降板设置在2个外板6-1之间;
所述外板、竖向板、升降板平行布置;
外板6-1与第二结构物固定连接;
升降板6-2与2个竖向板均采用铰接杆组件连接,即在升降板6-2的两面以及该面对应的竖向板之间采用铰接杆组件6-3连接;
所述铰接杆组件6-3与竖向板、升降板均采用铰接连接;
所述铰接杆组件6-3包括若干平行、等长设置的铰接杆;
初始状态下,从竖向板到升降板的方向,铰接杆的高度上升;初始状态下,升降板的顶端所处的高度大于粘滞阻尼液的高度。
实施例四的机理是:
当第一结构物从平衡点向第一远离点前进时,第一摩擦板与第二摩擦板之间的摩擦力F-第一结构物与第二结构物的位移x的关系按照图14-17所示的任意一种进行;
即左侧的竖向板向左侧的水平结构体靠近,右侧的竖向板向右侧的水平结构体靠近,升降板下降(铰接杆组件的倾斜程度下降);
由于升降板与粘滞阻尼液的接触面积增大,从而提高了耗能效果;
当第一结构物从第一远离点回到平衡点时,第一摩擦板与第二摩擦板之间的摩擦力F-第一结构物与第二结构物的位移x的关系按照图14-17所示的任意一种进行;
左侧的竖向板与左侧的水平结构体远离,右侧的竖向板与右侧的水平结构体远离,升降板升高(铰接杆组件的倾斜程度上升);由于升降板与粘滞阻尼液的接触面积逐渐减小,从而降低了耗能效果;
当第一结构物从平衡点向第二远离点前进时,左侧的竖向板向左侧的水平结构体靠近,右侧的竖向板向右侧的水平结构体靠近,升降板下降(铰接杆组件的倾斜程度下降);
由于升降板与粘滞阻尼液的接触面积增大,从而提高了耗能效果;
当第一结构物从第二远离点回到平衡点时,左侧的竖向板与左侧的水平结构体远离,右侧的竖向板与右侧的水平结构体远离,升降板升高(铰接杆组件的倾斜程度上升),由于升降板与粘滞阻尼液的接触面积逐渐减小,从而降低了耗能效果;
也即,实施例四的粘滞阻尼装置的设计也是一样的:结构物的相对位移越大,升降板-粘滞阻尼液的接触面积越大;反之,结构物的相对位移越小,升降板-粘滞阻尼液的接触面积越小;这与实施例一、二、三的构思异曲同工。
铰接杆组件的铰接杆的长度设为g;初始状态下,铰接杆组件6-3的倾斜角为β0;在第一结构物与第二结构物在任意相对位移x下,竖向板的横向移动位移为jX,则可知:铰接杆组件6-3的倾斜角βx如下:
Figure BDA0002611217630000131
由上述可知,gcosβ0+j<g是本申请的必要条件。
升降板在初始状态下,浸入粘滞阻尼液的高度为h0;在第一结构物与第二结构物在任意相对位移x下,升降板浸入粘滞阻尼液的高度为hx:
Figure BDA0002611217630000132
实施例五,一种装配式墙的设计方法,其已知条件是摩擦力F-位移x曲线(也即设计性能目标),其未知条件为:
固定块体与横向导向构件的转动柱体5的接触面是何形状;
对于上述问题,基于附图15-17的设计,固定块体与横向导向构件的转动柱体5的接触面与设计性能目标F-x曲线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即通过设计接触面的具体形状,来实现F-x的设计目标。
接触面在水平面的投影:以纵向方向为X方向,以横向方向为Y方向,以初始状态下,转动柱体与固定块体接触点为原点;
当F-x曲线的形式为:
F=μ(M1+kax)
接触面在水平面的投影为:
y=ax
当F-x曲线的形式为:
F=μ(M1+kbx2)
接触面在水平面的投影为:
y=bx2
更一般的,F-x曲线描述为:
F=F(x)
接触面在水平面的投影为:
Figure BDA0002611217630000133
从上式可知,F-x性能曲线,与实际的接触面在水平面的投影曲线形状是相似的。
实施例六,一种装配式墙的设计方法,其已知条件是进入阻尼液的面积S-位移x曲线(也即阻尼设计性能目标,工程技术人员根据需要已经设计好不同位移x下浸入阻尼液的升降板的面积为S),其未知条件为:
升降板的形状,即不同高度上升降板沿着纵向方向的长度如何变化(实质是设计初始状态下,升降板在阻尼液面以上的形状)(粘滞阻尼装置,其是速度相关型设备,其不仅仅与速度相关、也与设备与阻尼液的接触面积相关;因此,考虑接触面积是关键)。
升降板初始状态下浸入阻尼液中的面积S0
Figure BDA0002611217630000141
w表示初始状态下浸入阻尼液中的升降板以上的高度(初始状态下,升降板与阻尼液齐平的高度为0);
b表示w高度对应的升降板纵向方向的长度;
由上式可知,实施例六在设计时,首先要按照实施例五的方案设计,即先设计接触面在水平面的投影曲线形状,然后再设计升降板的形状;
以一个案例说明:
S-X曲线要求为:S=S0+e
首先,接触面在水平面的投影曲线形状按照要求设计为:
jx=y=ax
其次,求解b-w的关系;
Figure BDA0002611217630000142
此外,
Figure BDA0002611217630000151
Figure BDA0002611217630000152
进行微分,由此可得:
Figure BDA0002611217630000153
可知:
Figure BDA0002611217630000154
b、w均是与x相关;
化掉x,可得:
Figure BDA0002611217630000155
根据上式,来设计升降板的性状。
更一般的情形,可推导得出:
Figure BDA0002611217630000156
最后可知:
Figure BDA0002611217630000161
或者:
Figure BDA0002611217630000162
从上式可知,b与w是一一对应的,两者的关系通过中间量x联系在一起。
也即,通过上式可以设计出符合设计目标性能的升降板。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一至六中的上梁、下梁可以是混凝土,也可以是钢。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一至六中左侧导向槽、右侧导向槽的表面设置滚珠,以方便左横向导杆、右横向导杆的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一至六:纵向方向为:梁的轴向延伸方向,水平结构体与梁平行;横向方向为与纵向方向相垂直的方向,横向方向与纵向方向构成一水平面。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9所示:第一横向导向构件、第二横向导向构件构成上部横向导向构件组件,第三横向导向构件、第四横向导向构件构成下部横向导向构件组件;竖向板上可以设置有多组上部横向导向构件组件、多组下部横向导向构件组件;
对应的,水平结构体上设置有与多组上部横向导向构件组件、多组下部横向导向构件组件的固定块体。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设计对于实施例一至六均适用,并不限于图19的方案。
上述的优势在于,仅仅只有1组上部横向导向构件组件和/或1组下部横向导向构件组件时(上部横向导向构件组件和/或1组下部横向导向构件组件上下对称设置),弹簧组件受压时在前部和后部刚度不一致。而设置多组上部横向导向构件组件和/或1组下部横向导向构件组件,能够使得竖向板在压缩弹簧时,前部和后部的刚度趋向一致,组件的数量越多,效果越好。
以上所举实施例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仅用来方便说明本发明,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若在不脱离本发明所提技术特征的范围内,利用本发明所揭示技术内容所作出局部更动或修饰的等效实施例,并且未脱离本发明的技术特征内容,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特征的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装配式墙,其特征在于,其设置在第一结构物与第二结构物之间;
第一结构物为上梁,第二结构物为下梁;
包括:顶部移动平台、移动单元、摩擦单元;
其中,顶部移动平台与第一结构物固定连接;所述顶部移动平台包括:平台本体,以及横向移动导向空间;所述横向移动导向空间呈“T”字型,包括:左侧导向槽、右侧导向槽、中部移动空间;所述左侧导向槽、右侧导向槽分别设置在中部移动空间的左侧、右侧;所述中间部位设置在左侧导向槽、右侧导向槽之间;
其中,移动单元包括:左横向导杆、右横向导杆、竖向板、第一摩擦板、弹簧组件、第一横向导向构件、第二横向导向构件;
左横向导杆、右横向导杆均固定设置在竖向板的上方;左横向导杆、右横向导杆分布在竖向板的左侧、右侧;左横向导杆设置在左侧导向槽中,右横向导杆设置在右侧导向槽;
所述第一摩擦板与所述竖向板平行布置,且所述第一摩擦板布置在所述竖向板的右侧,所述第一摩擦板与所述竖向板之间设置有所述弹簧组件;
所述第一摩擦板通过竖向杆与顶部移动平台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摩擦单元包括:水平结构体、第二摩擦板、第一固定块体、第二固定块体,在水平结构体的左侧固定设置有第二摩擦板,在水平结构体的上侧固定设置有第一固定块体、第二固定块体;
水平结构体通过竖向杆与第二结构物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横向导向构件、第二横向导向构件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固定块体、第二固定块体对称设置;
第一横向导向构件与第二横向导向构件的对称的中心线称为第一中心线,第一固定块体与第二固定块体对称的中心线称为第二中心线;
初始条件下,第一中心线与第二中心线重合,弹簧组件处于受压状态,第一摩擦板与第二摩擦板保持压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墙,其特征在于,第一横向导向构件、第二横向导向构件设置在同一高度;竖向板、第一摩擦板沿着纵向延伸,即竖向板、第一摩擦板与左横向导杆处于垂直关系;
第一横向导向构件、第二横向导向构件分别设置在竖向板的前部和后部;
第一横向导向构件,包括第一横向导向构件导向杆、第一横向导向构件导向块;第一横向导向构件导向杆采用L型杆或者“一”字形杆;第一横向导向构件导向杆的左端部固定在竖向板的右表面,第一横向导向构件导向杆的右端部下侧固定设置有横向导向构件导向块;所述第一横向导向构件导向块与摩擦单元的第一固定块体适配;
所述第一固定块体与第一横向导向构件的第一横向导向构件导向块接触面沿着纵向方向为倾斜,即沿着第二横向导向构件指向第一横向导向构件的方向,第一固定块体与第一横向导向构件导向块的接触面与第一摩擦板的距离逐渐增加;
第二横向导向构件,包括第二横向导向构件导向杆、第二横向导向构件导向块;第二横向导向构件导向杆采用L型杆或者“一”字形杆;第二横向导向构件导向杆的左端部固定在竖向板的右表面,第二横向导向构件导向杆的右端部下侧固定设置有第二横向导向构件导向块;所述第二横向导向构件导向块与摩擦单元的第二固定块体适配;
所述第二固定块体与第二横向导向构件的第二横向导向构件导向块的接触面沿着纵向方向为倾斜,即沿着第一横向导向构件指向第二横向导向构件的方向,第二固定块体与第二横向导向构件导向块的接触面与第一摩擦板的距离逐渐增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墙,其特征在于,初始条件下,左横向导杆的左端部与在左侧导向槽的左端部接触;右横向导杆的右端与右侧导向槽的右端的距离为S2,竖向板2-2的右侧距离右侧导向槽1-3的左端部的距离为S1,要满足:S1≥S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墙,其特征在于,左横向导杆、右横向导杆连接成一体,称为横向导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配式墙,其特征在于,移动单元包括有:多个横向导杆,且多个横向导杆平行设置在竖向板的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装配式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横向导向构件、第四横向导向构件,所述第三横向导向构件与第一横向导向构件的构造相同且相反设置,第四横向导向构件与第二横向导向构件的构造相同且相反设置,第三横向导向构件、第四横向导向构件对称设计,第三横向导向构件、第四横向导向构件设置在同一高度,且均在第一横向导向构件的下方;
第三横向导向构件、第四横向导向构件的横向导向构件导向块向上;
摩擦单元还包括:第三固定块体、第四固定块体,第三固定块体、第四固定块体均设置在水平结构体的下侧;
第三固定块体与第一固定体的构造相同,第四固定块体与第二固定体的构造相同,
第三横向导向构件与第三固定块体相适配,第四横向导向构件与第四固定块体相适配;
第三固定块体与第三横向导向构件的横向导向构件导向块的接触面沿着纵向方向为倾斜,即沿着第二横向导向构件指向第一横向导向构件的方向,第三固定块体与第三横向导向构件的横向导向构件导向块的接触面与第一摩擦板的距离逐渐增加;
第四固定块体与第四横向导向构件的横向导向构件导向块的接触面沿着纵向方向为倾斜,即沿着第一横向导向构件指向第二横向导向构件的方向,第四固定块体与第四横向导向构件的横向导向构件导向块的接触面与第一摩擦板的距离逐渐增加。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配式墙,其特征在于,移动单元还包括:第一摩擦板横向导杆,所述第一摩擦板的左侧固接有若干第一摩擦板横向导杆;在竖向板上设置有与若干第一摩擦板横向导杆对应的若干通孔,所述第一摩擦板横向导杆与所述通孔适配,所述第一摩擦板横向导杆与所述通孔的表面均为光滑状;初始状态下,第一摩擦板横向导杆穿过竖向板且在竖向板的左侧留有一定长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墙,其特征在于,第一固定块体与摩擦单元的接触面的斜率为a,也即竖向板沿着纵向长度位移量为1时,竖向板沿着横向长度位移量为a;
在初始状态下,弹簧组件给予第一摩擦板与第二摩擦板之间的压力为M1;弹簧组件的弹性系数为k;
则第一结构物与第二结构物的纵向相对位移在x时,第一摩擦板2-3与第二摩擦板3-2之间的摩擦力为:
F=μ(M1+kax)
从0-x区间内的耗能为:
Figure FDA0002611217620000031
9.一种装配式混合墙,包括左侧墙、右侧墙;
其特征在于,右侧墙为如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装配式墙,左侧墙、右侧墙为相同的结构且对称设置;
在左侧墙的竖向板与右侧墙的竖向板之间设置有粘滞阻尼装置;
粘滞阻尼装置包括:两侧的外板、中间的升降板、在两侧的外板填充的粘滞阻尼液;即,两个竖向板的内侧设置有两个外板,升降板设置在两个外板之间;
所述外板、竖向板、升降板平行布置;外板与第二结构物固定连接;
升降板与2个竖向板均采用铰接杆组件连接,即在升降板的两面以及该面对应的竖向板之间采用铰接杆组件连接;
所述铰接杆组件与竖向板、升降板均采用铰接连接;
所述铰接杆组件包括若干平行、等长设置的铰接杆;
初始状态下,从竖向板到升降板的方向,铰接杆的高度上升;初始状态下,升降板的顶端所处的高度大于粘滞阻尼液的高度。
CN202010754912.3A 2020-07-31 2020-07-31 一种装配式墙以及装配式混合墙 Active CN11185178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54912.3A CN111851781B (zh) 2020-07-31 2020-07-31 一种装配式墙以及装配式混合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54912.3A CN111851781B (zh) 2020-07-31 2020-07-31 一种装配式墙以及装配式混合墙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51781A true CN111851781A (zh) 2020-10-30
CN111851781B CN111851781B (zh) 2021-08-20

Family

ID=729463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54912.3A Active CN111851781B (zh) 2020-07-31 2020-07-31 一种装配式墙以及装配式混合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851781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713957U (zh) * 2010-02-03 2011-01-19 陈云 摩擦阻尼墙
CN103335052A (zh) * 2013-07-02 2013-10-02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阻尼力可调的被动粘滞阻尼器
CN108626295A (zh) * 2018-04-13 2018-10-09 郑玉祥 一种可调阻尼力的被动型油缸式阻尼器及其应用
JP6476055B2 (ja) * 2014-04-30 2019-02-27 首都高速道路株式会社 橋梁耐震構造
CN110512761A (zh) * 2019-08-14 2019-11-29 上海史狄尔建筑减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粘滞摩擦复合阻尼墙
JP2019211030A (ja) * 2018-06-06 2019-12-12 富山県 摩擦ダンパおよび壁面体
CN110820979A (zh) * 2019-11-19 2020-02-21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新型摩擦-粘滞阻尼墙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713957U (zh) * 2010-02-03 2011-01-19 陈云 摩擦阻尼墙
CN103335052A (zh) * 2013-07-02 2013-10-02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阻尼力可调的被动粘滞阻尼器
JP6476055B2 (ja) * 2014-04-30 2019-02-27 首都高速道路株式会社 橋梁耐震構造
CN108626295A (zh) * 2018-04-13 2018-10-09 郑玉祥 一种可调阻尼力的被动型油缸式阻尼器及其应用
JP2019211030A (ja) * 2018-06-06 2019-12-12 富山県 摩擦ダンパおよび壁面体
CN110512761A (zh) * 2019-08-14 2019-11-29 上海史狄尔建筑减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粘滞摩擦复合阻尼墙
CN110820979A (zh) * 2019-11-19 2020-02-21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新型摩擦-粘滞阻尼墙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51781B (zh) 2021-08-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estermo The dynamics of interstructural connection to prevent pounding
US4496130A (en) Support device
CN111851782B (zh) 一种装配式粘滞阻尼墙及其设计方法
Pensieri ELASTÛ-PLASTIC RESPONSE OF IDEALIZED MOLTI-STORY STRUCTURES SUBJECTED TO A STRONG MOTION EARTHQUAKE
EP0383081A1 (en) Structure vibration proofing or suppressing system with differential double lever mechanism
CN102747685A (zh) 大跨径混合梁斜桥施工运营全过程多功能综合约束装置
CN112178121A (zh) 斜置压缩杆准零刚度隔振器
US20200392752A1 (en) Multidirectional adaptive re-centering torsion isolator
CN109555009B (zh) 一种支撑及梁体减隔震结构体系及其应用
CN111851781B (zh) 一种装配式墙以及装配式混合墙
CN110454544A (zh) 一种用于光电设备的非线性刚度隔振平台
US4150627A (en) Self-contained frictionally damped resilient suspension system for railcars
CN110258842B (zh) 一种装配式抗震耗能墙
CN111851731B (zh) 一种装配式钢结构及其设计方法
US5657588A (en) Earthquake shock damper for roadway pillars
CN114197935A (zh) 一种基于摩擦摆附加阻尼器竖向隔振水平隔震的装置及其方法
CN107022951B (zh) 一种连续梁桥分级控制、双向抗震的连接减震装置
US6085471A (en) Earthquake shock damper for roadway pillars
CN216974354U (zh) 一种建筑用可竖向隔振和水平隔震的装置
CN101718077A (zh) 桥梁抗震支座
CN218911109U (zh) 一种具有抗震能力的桥梁支撑结构
CN112376685B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及其设计方法
Lai et al. Earthquake‐resistant subsystem stiffness demand estimate of frame–core tube structures with mass and stiffness nonuniformities
EP0278323B1 (de) Schwingungsisolator
CN115897839B (zh) 一种建筑的减隔震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728

Address after: 516000 block a, 5th floor, building 4, Hengjiang 3rd Road (Zhuyuan Huayuan), Xiapu, Hui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Guangdong minghaoru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030000 No. 201, Yingze street, Yingze District, Taiyuan City, Shanxi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Zheng Xiuping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