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76685B - 一种装配式建筑及其设计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装配式建筑及其设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76685B
CN112376685B CN202011234968.2A CN202011234968A CN112376685B CN 112376685 B CN112376685 B CN 112376685B CN 202011234968 A CN202011234968 A CN 202011234968A CN 112376685 B CN112376685 B CN 11237668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rod
rotating
rotating assembly
plate
base b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23496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376685A (zh
Inventor
袁泳钊
王洪法
乔梦甜
郑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leen Engineering Design Consult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Leen Engineering Design Consul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Leen Engineering Design Consul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Leen Engineering Design Consult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234968.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376685B/zh
Publication of CN1123766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766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3766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766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2/00Walls, e.g. partitions, for buildings; Wall construction with regard to insulation; Conne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wall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2/00Walls, e.g. partitions, for buildings; Wall construction with regard to insulation; Conne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walls
    • E04B2/74Removable non-load-bearing partitions; Partitions with a free upper edg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2/00Walls, e.g. partitions, for buildings; Wall construction with regard to insulation; Conne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walls
    • E04B2/74Removable non-load-bearing partitions; Partitions with a free upper edge
    • E04B2/82Removable non-load-bearing partitions; Partitions with a free upper edg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edges are connected to the building; Means therefor; Special details of easily-removable partitions as far as related to the connection with other parts of the build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3Architectural design, e.g. computer-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CAAD] related to design of buildings, bridges, landscapes, production plants or roa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ometr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Buildings Adapted To Withstand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装配式建筑及其设计方法,包一种装配式建筑,其特征在于,包括:装配式墙体,所述墙体设置在上部的箱型梁与下部的梁之间;其包括:2个角度转移装置,其分别用于调节第一转动组件、第二转动组件的转向;所述每个角度转移装置包括:L型定位连接杆、至少2个导轨、连接件、定位调节装置,连接件的数量与导轨的数量相同。采用本申请一种装配式建筑及其设计方法,能够满足任意的s‑β曲线需求。

Description

一种装配式建筑及其设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装配式建筑等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装配式建筑及其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装配式建筑,因其施工效率高,标准化作业高等特点,是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一个方向。
然而,由于装配式建筑,其梁、柱、楼板等受力构件采用现场连接,而非现场浇筑的方式,建筑的抗侧向力(例如:抗震、抗风)性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对此问题,武汉理工大学的吴斌老师,在CN110820976A提出了一种减震阻尼器的拼装结构及方法、预制墩托梁和装配式建筑;拼装结构包括减震阻尼器、两个预制柱、两个预制梁、相对设置的两个预制墩托梁和若干紧固件,两预制墩托梁分别与两预制梁连接,预制墩托梁包括墩柱和托梁,托梁的端部设有第一翼缘,减震阻尼器通过紧固件可拆卸安装于两预制墩托梁之间;其构思主要是从便于更换阻尼器出发。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张新中老师,在CN111827513A提出了一种一种装配式建筑墙体连接用抗震型节点装置,其着重研究节点域的抗震性能。
综上所述,对于装配式建筑而言,如何提升整体装配式建筑的抗侧向力受力性能,是近年来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同时,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配式建筑及其设计方法,其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一种装配式建筑,包括:装配式墙体,所述墙体设置在上部的箱型梁(1)与下部的梁(2)之间;
其包括:第一转动组件(3-1)、第二转动组件(3-2)、第一基块(7-1)、第二基块(7-2)、箱体;
其中,箱体包括:第一侧壁(5-1)、第二侧壁(5-2)、以及箱体内部的粘滞阻尼液;所述第一侧壁(5-1)、所述墙体第二侧壁(5-2)相互平行且均沿着梁的长度方向延伸;
其中,所述第一转动组件(3-1)包括:上部限位板(3-1-1)、上部连接杆(3-1-2)、转动板本体(3-1-3)、在转动板本体的底部前端、底部后端设置的端部下部连接杆(3-1-7)、转动限位轴承(13);
其中,所述上部连接杆为圆柱杆且为竖向设置;
端部下部连接杆(3-1-7)距离上部连接杆(3-1-2)的距离相同,且分布在上部连接杆(3-1-2)的两侧;并且,2个端部下部连接杆(3-1-7)的连线与上部箱型梁的长度方向平行;
端部下部连接杆(3-1-7)转动连接转动限位轴承(13);
还包括:2个角度转移装置,其分别用于调节第一转动组件(3-1)、第二转动组件(3-2)的转向;
所述每个角度转移装置包括:L型定位连接杆(12)、至少2个导轨(14)、连接件(15)、定位调节装置(16),连接件(15)的数量与导轨(14)的数量相同;
L型定位连接杆(12)包括:T型竖向部,即竖向部的顶端设置有圆盘,所述圆盘插入到转动限位轴承(13),从而限定了L型定位连接杆与端部下部连接杆(3-1-7)的竖向位移;同时,通过转动限位轴承(13),端部下部连接杆(3-1-7)与L型定位连接杆的竖向部之间能够相互转动;L型定位连接杆(12)还包括:水平部,所述水平部设置有沿着水平部轴向方向的滑动槽,在滑动槽的下表面设置有沿着水平部轴向方向的开口;
所述导轨(14)沿着上部箱型梁的长度延伸;在导轨(14)的内部设置有滑动槽,在滑动槽的上表面设置有沿着导轨延伸方向的开口;
所述L型定位连接杆(12)的水平部的滑动槽的下表面设置开口的延伸方向与导轨(14)的滑动槽的上表面设置的开口的延伸方向垂直;
所述水平部轴向方向与上部箱型梁的长度方向垂直;
连接件(15)的上端为T型插块,其设置在L型定位连接杆的水平部的滑动槽中;连接件(15)的下端也是T型插块,其设置在导轨(14)的滑动槽中;
在连接件的上端的T型插块、下端的T型插块的外表面设置有滚珠,或者L型定位连接杆的水平部的滑动槽、导轨的滑动槽的内表面设置有滚珠;
在L型定位连接杆(12)的水平部的端部设置有定位调节装置(16),所述定位调节装置(16)包括:上水平板、下水平板,固定设置在上水平板与下水平板的竖向轴,在所述竖向轴上转动连接有转动球或者转动圆柱;
所述转动球或转动圆柱与第一基块或第二基块接触;
其中,上部的箱型梁(1)包括:下翼缘板(1-1)、箱型空间(1-2),所述下翼缘板(1-1)设置有第一孔,所述上部连接杆(3-1-2)设置在第一孔中,且在第一孔中设置有转动轴承(4-1),以方便第一转动组件(3-1)的转动;所述上部限位板(3-1-1)置于下翼缘板(1-1)的上部且设置在箱型空间(1-2)内部;在上部限位板(3-1-1)与下翼缘板(1-1)的上表面之间设置有竖向限位轴承(4-2);即第一转动组件(3-1)转动设置在上部的箱型梁上;
其中,下部的梁(2)上设置有第一基块(7-1)、第二基块(7-2);
其中,第一基块(7-1)、第一转动组件(3-1)、用于调节第一转动组件(3-1)的角度转移装置构成的结构,与第二基块(7-2)、第二转动组件(3-2)、用于调节第二转动组件(3-2)的角度转移装置构成的结构,构造相同且镜像对称布置,即关于面对称,所述面的形成如下:
通过第二转动组件(3-2)的上部连接杆的中心轴线在水平面的投影点与所述第一转动组件(3-1)的上部连接杆的中心轴线在水平面的投影点的连线的中点,所述面为竖直面且所述面通过所述中点,且所述面与上部箱型梁的长度方向平行。
进一步,多个连接件(15)之间还连接有连接杆。
进一步,设上部的箱型梁(1)与下部的箱型梁(2)的最大的相对位移为Smax,前端的定位调节装置与后端的定位调节装置之间的距离大于2Smax
进一步,即第一转动组件(3-1)、第二转动组件(3-2)的转动板本体均为折线板,其包括:第一折板体、中间板体、第二折板体,第一转动组件的第一折板体、第二折板体朝向第一侧壁;第二转动组件的第一折板体、第二折板体朝向第二侧壁;
所述转动板本体的顶端固定连接上连接板、所述转动板本体的底端连接下连接板;上部连接杆固定连接上连接板,在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之间连接竖向杆;
所述第一转动组件、第二转动组件的中间板体设置在上部连接杆的内侧;即第一转动组件的中间板设置在第一转动组件的上部连接杆的右侧,第二转动组件的中间板设置在第二转动组件的上部连接杆的左侧。
进一步,转动板本体(3-1-3)的底面高度高于第一基块(7-1)的上表面高度。
一种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方法,已知s~β曲线,其中:s表示上部的箱型梁与下部的箱型梁的相对位移,β表示相对位移s下的转动板主体的转动角;
则第一基块、第二基块的内表面,即朝向粘滞阻尼液的一面的设计方式如下:
初始状态下,通过端部下部连接杆的轴线、上部连接杆的轴线的竖向面在水平面的投影线,与上部箱型梁的长度方向的夹角均为δ;通过端部下部连接杆的轴线、上部连接杆的轴线的竖向面在水平面的投影线的距离为L;
后端的定位调节装置对应的第一基块的轨道:
初始状态下,以后端的定位调节装置到前端的定位调节装置的方向为X向,L型定位连接杆的水平部的延伸方向且朝向内部阻尼液的方向为Y向,X向、Y向垂直;以后端的定位调节装置与第一基块的接触点为零点;
0≤x≤smax-Lcos(δ+βmax)+Lcosδ:
Figure GDA0003201401920000041
-[smax+Lcos(δ+βmax)-Lcosδ]≤x≤0:
Figure GDA0003201401920000042
前端的定位调节装置对应的第一基块的轨道:
初始状态下,以后端的定位调节装置到前端的定位调节装置的方向为X向,L型定位连接杆的水平部的延伸方向且朝向第一基块的方向为Y向,X向、Y向垂直;以前端的定位调节装置与第一基块的接触点为零点;
0≤x≤smax+Lcos(δ+βmax)-Lcosδ:
Figure GDA0003201401920000043
-[smax-Lcos(δ+βmax)+Lcosδ]≤x≤0:
Figure GDA0003201401920000044
对于第二基块的内表面而言,其与第一基块形状对称;即关于面对称,所述面的形成如下:通过第二转动组件(3-2)的上部连接杆的中心轴线在水平面的投影点与所述第一转动组件(3-1)的上部连接杆的中心轴线在水平面的投影点的连线的中点,所述面为竖直面且所述面通过所述中点,且所述面与上部箱型梁的长度方向平行。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第一,本申请的权利要求对应与实施例三的技术方案,其是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同时,也克服了实施例一的缺点,实施例三的特点是:针对任意的技术人员的需求:s-β曲线,均可以满足。
而实施例一的设计,其s-β必然是线性关系。而实施例三的方案,可以通过调整第一基块的内表面、第二基块的内表面,能够实现s-β非线性变化的方案。
第二,本申请的另外一组独立权利要求,其解决的是如何设计第一基块、第二基块内表面的问题,即设计人员给出设计需求:s-β曲线;如何通过设计第一基块、第二基块内表面来满足上述需求的问题。
对此:发明人团队经过研究,发现:轨道A、B不是对称的(这点出乎人的意料),两者是非线性关系;同理,轨道C、D也不是对称的(这点出乎人的意料),两者也是非线性关系。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中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
图1是实施例一的一种快速装配式墙体结构的横断面图。
图2是实施例一的第一转动组件(第二转动组件)的设计图。
图3是实施例一的一种快速装配式墙体结构的状态设计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二的一种快速装配式墙体结构的状态设计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二的一种快速装配式墙体结构的横断面图。
图6是H、θ的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三中的L型定位连接杆、导轨、连接件的横断面设计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三中的连接件的设计示意图。
图9是L型定位连接杆的水平部、连接件的横断面图。
图10是实施例三的轨道A、B的坐标系的示意图。
图11是实施例三的轨道C、D的坐标系的示意图。
图12是实施例三的一种装配式墙体结构的横断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上部的箱型梁1、下部的梁2、第一转动组件3-1、第二转动组件3-2;
上部限位板3-1-1、上部连接杆3-1-2、转动板本体3-1-3、下部连接杆3-1-4、下部齿轮3-1-5、端部下部连接杆3-1-7;
转动轴承4-1、竖向限位轴承4-2;
第一侧壁5-1、第二侧壁5-2;
第一齿条6-1、第二齿条6-2;
第一基块7-1、第二基块7-2;
L型定位连接杆12、转动限位轴承13、导轨14、连接件15、定位调节装置16。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一种快速装配式墙体结构,其设置在上部的箱型梁1(属于必要技术特征)与下部的箱型梁2(下部箱型梁2也可采用其他结构形式)之间;
其包括:第一转动组件3-1、第二转动组件3-2(其为必要技术特征)、第一基块7-1、第二基块7-2、箱体;
从左至右依次设置:第一基块7-1、第一转动组件3-1、第二转动组件3-2、第二基块7-2;
其中,箱体包括:第一侧壁5-1、第二侧壁5-2、以及箱体内部的粘滞阻尼液;所述第一侧壁5-1、所述墙体第二侧壁5-2相互平行且均沿着梁的长度方向延伸;
其中,所述第一转动组件3-1包括:上部限位板3-1-1、上部连接杆3-1-2、转动板本体3-1-3、下部连接杆3-1-4、下部齿轮3-1-5;下部连接杆3-1-4的中心轴线与下部齿轮3-1-5的中心轴线重合;
上部限位板3-1-1、上部连接杆3-1-2、转动板本体3-1-3、下部连接杆3-1-4、下部齿轮3-1-5从上至下顺序固定连接,
所述上部连接杆、所述下部连接杆均为圆柱杆,且所述上部连接杆、所述下部连接杆的中心轴线重合,所述上部连接杆、所述下部连接杆均为竖向设置;
所述下部齿轮3-1-5水平转动、且绕着下部连接杆3-1-4的中心轴线转动(下部齿轮3-1-5与下部连接杆3-1-4固接);
其中,箱型梁1包括:下翼缘板1-1、箱型空间1-2,所述下翼缘板1-1设置有第一孔,所述上部连接杆3-1-2设置在第一孔中,且在第一孔中设置有转动轴承4-1,以方便第一转动组件3-1的转动;
所述上部限位板3-1-1置于下翼缘板1-1的上部且设置在箱型空间1-2内部;
在上部限位板3-1-1与下翼缘板1-1的上表面之间设置有竖向限位轴承4-2;
其中,下部的梁2上设置有第一基块7-1,在第一基块7-1的侧面设置有第一齿条6-1(在第一基块7-1的面相于第二侧壁5-2的那面设置第一齿条6-1),所述第一齿条6-1沿着梁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齿条6-1与第一转动组件3-1的下部齿轮3-1-5相啮合;
特别的,转动板本体3-1-3的底面高度高于第一基块7-1的上表面高度。
其中,所述第二转动组件3-2包括:上部限位板、上部连接杆、转动板本体、下部连接杆、下部齿轮(下部连接杆的中心轴线与下部齿轮的中心轴线重合;);上部限位板、上部连接杆、转动板本体、下部连接杆、下部齿轮从上至下顺序固定连接,所述上部连接杆、所述下部连接杆均为圆柱杆,且所述上部连接杆、所述下部连接杆的中心轴线重合,所述上部连接杆、所述下部连接杆均为竖向设置;所述下部齿轮水平转动、且绕着下部连接杆转动;所述下翼缘板设置有第二孔,所述上部连接杆3-1-2设置在第二孔中,且在第二孔中设置有转动轴承,以方便第一转动组件的转动;所述上部限位板置于下翼缘板的上部且设置在箱型空间内部;在上部限位板与下翼缘板1的上表面之间设置有竖向限位轴承;
其中,下部的梁2上设置有第二基块7-2,在第二基块7-2的侧面设置有第二齿条6-2(在第二基块7-2的面相于第一侧壁5-1的那面设置第二齿条6-2),所述第二齿条6-2沿着梁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齿条6-2与第二转动组件3-2的下部齿轮相啮合。
所述第一侧壁5-1固定设置在第一基块7-1上(其也可直接设置在下部的箱型梁2上);所述第二侧壁5-2固定设置在第二基块7-2上(其也可直接设置在下部的箱型梁2上)。
其中,所述第一转动组件3-1与第二转动组件3-2的结构相同,且分别第一转动组件3-1的转动板本体与第二转动组件3-2的转动板本体设置在第一侧壁5-1、墙体第二侧壁5-2之间。
从附图1可知,第一齿条设置在第一转动组件3-1的下部齿轮3-1-5的左侧,第二齿条设置在第二转动组件3-2的下部齿轮3-1-5的右侧
从左至右依次设置:第一侧壁5-1、第一齿条6-1、第一转动组件3-1、第二转动组件3-2、第二齿条6-2、第二侧壁5-2(上述特征为必要技术特征),其效果是:第一转动组件3-1的转动板本体、第二转动组件3-2的转动板本体,在移动时,粘滞阻尼液从第一转动组件3-1的转动板本体、第二转动组件3-2的转动板本体之间经过时,速度始终是不断增大。
如图3所示,本申请的原理是,箱体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一齿条、第二齿条与下部的梁体一起运动;
而第一转动组件3-1、第二转动组件3-2随着上部的梁体一起运动,即通过转动轴承4-1推动第一转动组件3-1、第二转动组件3-2与上部的梁体一起沿着梁的长度方向移动;
第一转动组件3-1、第二转动组件3-2的转动,则是通过:第一齿条-第一转动组件3-1的下部齿轮,第二齿条-第二转动组件3-2的下部齿轮来实现。
实施例二,如图4-5所示,实施例二的优点是打破了这一技术偏见:下部齿轮3-1-5的中心轴与转动板本体3-1-3的中心轴处于同一轴线;
实施例二的做法是:
第一转动组件3-1、第二转动组件3-2的转动板本体均为折线板,其包括:第一折板体、中间板体、第二折板体,第一转动组件3-1的第一折板体、第二折板体朝向第一侧壁;第二转动组件3-1的第一折板体、第二折板体朝向第二侧壁;
上部连接杆3-1-2固定连接上连接板、下部连接杆3-1-4固定连接下连接板,所述转动板本体的顶端固定连接上连接板、所述转动板本体的底端连接下连接板;在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之间连接竖向杆;
所述第一转动组件3-1、第二转动组件3-2的中间板体设置在上部连接杆的内侧;即第一转动组件3-1的中间板设置在第一转动组件3-1的上部连接杆的右侧,第二转动组件3-2的中间板设置在第二转动组件3-2的上部连接杆的左侧。
实施例二的上述设计,相比较于实施例一的设计而言,能够更好地提高粘滞阻尼液的流速(即一端开口更大,一端开口更小)。
第一转动组件3-1与第二转动组件3-2的结构相同。
初始状态下,第一转动组件3-1、第二转动组件3-2的结构,关于第一转动组件3-1的下部连接杆与第二转动组件3-2的下部连接杆的连线对称。
设下部齿轮的半径为r,第一折线板内表面与中间板体内表面(即朝向另一转动组件的转动板本体的那面)的转折线距离下部齿轮的中线轴线之间的长度L,
第一折线板内表面与中间板体内表面(即朝向另一转动组件的转动板本体的那面)的转折线距离下部齿轮的中线轴线之间的连线,其与箱型梁1的长度方向的夹角为θ。
设上部的箱型梁1与下部的箱型梁2的最大的相对位移为Smax。
设第一转动组件3-1的下部齿轮的中心轴线与设第二转动组件3-2的下部齿轮的中心轴线的距离为H。
若θ+βmax<π/2,则有:
Figure GDA0003201401920000081
若θ+βmax≥π/2,则有:
H>2L;
βmax表示转动板主体的最大转动角。
实施例三,实施例1的方案是通过齿轮来调节转动板主体的转向角度。即其转向角度-位移呈正比关系。
而实施例三的方式,是进一步满足设计的需求,即满足:任意的S-β曲线;S表示:上部箱型梁与下部箱型梁的相对位移,β表示位移S下的转动板主体的转动角。
对此需求,进行如下改进:
下部连接杆3-1-4、齿轮3-1-5不再是必须的;第一基块、第二基块的齿条也不再是必须的。
在转动板本体的底部前端、后端均设置端部下部连接杆3-1-7;端部下部连接杆3-1-7距离上部连接杆3-1-2的距离相同,且分布在上部连接杆3-1-2的两侧;并且,2个端部下部连接杆3-1-7的连线与上部箱型梁的长度方向平行;
端部下部连接杆3-1-7转动连接转动限位轴承13;
L型定位连接杆12包括:T型竖向部,即竖向部的顶端设置有圆盘,所述圆盘插入到转动限位轴承13,从而限定了L型定位连接杆与下部连接杆3-1-4的竖向位移;同时,通过转动限位轴承13,下部连接杆3-1-4与L型定位连接杆的竖向部之间能够相互转动;
L型定位连接杆12还包括:水平部,所述水平部设置有沿着水平部轴向方向的滑动槽,在滑动槽的下表面设置有沿着水平部轴向方向的开口;
进一步,还包括至少2个导轨14,所述导轨14沿着上部箱型梁的长度延伸;在导轨14的内部设置有滑动槽,在滑动槽的上表面设置有沿着导轨延伸方向的开口;
所述L型定位连接杆12的水平部的滑动槽的下表面设置开口的延伸方向与导轨14的滑动槽的上表面设置的开口的延伸方向垂直。
所述水平部轴向方向与上部箱型梁的长度方向垂直。
还包括:连接件15,连接件15的上端为T型插块(沿着L型定位连接杆12的水平部的延伸方向看),其设置在L型定位连接杆12的水平部的滑动槽中;连接件15的下端也是T型插块(沿着导轨的延伸方向看),其设置在导轨14的滑动槽中;
在连接件15的上端的T型插块、下端的T型插块的外表面设置有滚珠,或者L型定位连接杆12的水平部的滑动槽、导轨14的滑动槽的内表面设置有滚珠。
通过连接件15、导轨14、L型定位连接杆12的设计,能够保证,L型定位连接杆12的水平部的延伸方向始终如一,即始终与上部箱型梁的延伸方向垂直(2点确定一条直线)。
更特别的,2个连接件15之间还连接有连接杆。
在L型定位连接杆12的水平部的端部设置有定位调节装置16,所述定位调节装置16包括:上水平板、下水平板,固定设置在上水平板与下水平板的竖向轴,在所述竖向轴上转动连接有转动球或者转动圆柱;
第一基块7-1不再采用实施例一中的直线设计(实施例一的方案,第一基块7-1、第二基块7-2必须是直线);
第一基块7-1的内表面(即朝向粘滞阻尼液的一面)的设计如下:
设上部的箱型梁1与下部的箱型梁2的最大的相对位移为Smax,前端的定位调节装置与后端的定位调节装置之间的距离大于2Smax
先研究后端的定位调节装置对应的第一基块的轨道:
初始状态下,以后端的定位调节装置到前端的定位调节装置的方向为X向(即上部箱型梁的长度延伸方向),L型定位连接杆12的水平部的延伸方向且朝向内部阻尼液的方向为Y向,X向、Y向垂直;以后端的定位调节装置与第一基块的接触点为零点;
初始状态下,通过端部下部连接杆的轴线、上部连接杆的轴线的竖向面在水平面的投影线,与箱型梁1的长度方向的夹角为δ;通过端部下部连接杆的轴线、上部连接杆的轴线的竖向面在水平面的投影线的距离为L;端部下部连接杆在水平面的投影至定位调节装置在水平面的投影的距离为M。
第一基块自零点向前的轨道称为轨道A,第一基块自零点向后的轨道称为轨道B:
则轨道A为:
Figure GDA0003201401920000101
则轨道B为:
Figure GDA0003201401920000102
后研究前端的定位调节装置对应的第一基块的轨道:
初始状态下,以后端的定位调节装置到前端的定位调节装置的方向为X向(即上部箱型梁的长度延伸方向),L型定位连接杆12的水平部的延伸方向且朝向第一基块的方向为Y向,X向、Y向垂直;以前端的定位调节装置与第一基块的接触点为零点;
则轨道C为:
Figure GDA0003201401920000103
则轨道D为:
Figure GDA0003201401920000104
第二基块与第一基块形状对称。
从以上分析可知,实施例三的设计也适用于实施例二的情形,即第一转动组件3-1、第二转动组件3-2的转动板本体均为折线板,其包括:第一折板体、中间板体、第二折板体,第一转动组件3-1的第一折板体、第二折板体朝向第一侧壁;第二转动组件3-1的第一折板体、第二折板体朝向第二侧壁;
所述转动板本体的顶端固定连接上连接板、所述转动板本体的底端连接下连接板;上部连接杆3-1-2固定连接上连接板,在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之间连接竖向杆;
所述第一转动组件3-1、第二转动组件3-2的中间板体设置在上部连接杆的内侧;即第一转动组件3-1的中间板设置在第一转动组件3-1的上部连接杆的右侧,第二转动组件3-2的中间板设置在第二转动组件3-2的上部连接杆的左侧。
以上所举实施例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仅用来方便说明本发明,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若在不脱离本发明所提技术特征的范围内,利用本发明所揭示技术内容所作出局部更动或修饰的等效实施例,并且未脱离本发明的技术特征内容,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特征的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装配式建筑,其特征在于,包括:装配式墙体,所述墙体设置在上部的箱型梁(1)与下部的梁(2)之间;
其包括:第一转动组件(3-1)、第二转动组件(3-2)、第一基块(7-1)、第二基块(7-2)、箱体;
其中,箱体包括:第一侧壁(5-1)、第二侧壁(5-2)、以及箱体内部的粘滞阻尼液;所述第一侧壁(5-1)、所述墙体第二侧壁(5-2)相互平行且均沿着梁的长度方向延伸;
其中,所述第一转动组件(3-1)包括:上部限位板(3-1-1)、上部连接杆(3-1-2)、转动板本体(3-1-3)、在转动板本体的底部前端、底部后端设置的端部下部连接杆(3-1-7)、转动限位轴承(13);
其中,所述上部连接杆为圆柱杆且为竖向设置;
端部下部连接杆(3-1-7)距离上部连接杆(3-1-2)的距离相同,且分布在上部连接杆(3-1-2)的两侧;并且,2个端部下部连接杆(3-1-7)的连线与上部箱型梁的长度方向平行;
端部下部连接杆(3-1-7)转动连接转动限位轴承(13);
还包括:2个角度转移装置,其分别用于调节第一转动组件(3-1)、第二转动组件(3-2)的转向;
所述每个角度转移装置包括:L型定位连接杆(12)、至少2个导轨(14)、连接件(15)、定位调节装置(16),连接件(15)的数量与导轨(14)的数量相同;
L型定位连接杆(12)包括:T型竖向部,即竖向部的顶端设置有圆盘,所述圆盘插入到转动限位轴承(13),从而限定了L型定位连接杆与端部下部连接杆(3-1-7)的竖向位移;同时,通过转动限位轴承(13),端部下部连接杆(3-1-7)与L型定位连接杆的竖向部之间能够相互转动;L型定位连接杆(12)还包括:水平部,所述水平部设置有沿着水平部轴向方向的滑动槽,在滑动槽的下表面设置有沿着水平部轴向方向的开口;
所述导轨(14)沿着上部箱型梁的长度延伸;在导轨(14)的内部设置有滑动槽,在滑动槽的上表面设置有沿着导轨延伸方向的开口;
所述L型定位连接杆(12)的水平部的滑动槽的下表面设置开口的延伸方向与导轨(14)的滑动槽的上表面设置的开口的延伸方向垂直;
所述水平部轴向方向与上部箱型梁的长度方向垂直;
连接件(15)的上端为T型插块,其设置在L型定位连接杆的水平部的滑动槽中;连接件(15)的下端也是T型插块,其设置在导轨(14)的滑动槽中;
在连接件的上端的T型插块、下端的T型插块的外表面设置有滚珠,或者L型定位连接杆的水平部的滑动槽、导轨的滑动槽的内表面设置有滚珠;
在L型定位连接杆(12)的水平部的端部设置有定位调节装置(16),所述定位调节装置(16)包括:上水平板、下水平板,固定设置在上水平板与下水平板的竖向轴,在所述竖向轴上转动连接有转动球或者转动圆柱;
所述转动球或转动圆柱与第一基块或第二基块接触;
其中,上部的箱型梁(1)包括:下翼缘板(1-1)、箱型空间(1-2),所述下翼缘板(1-1)设置有第一孔,所述上部连接杆(3-1-2)设置在第一孔中,且在第一孔中设置有转动轴承(4-1),以方便第一转动组件(3-1)的转动;所述上部限位板(3-1-1)置于下翼缘板(1-1)的上部且设置在箱型空间(1-2)内部;在上部限位板(3-1-1)与下翼缘板(1-1)的上表面之间设置有竖向限位轴承(4-2);即第一转动组件(3-1)转动设置在上部的箱型梁上;
其中,下部的梁(2)上设置有第一基块(7-1)、第二基块(7-2);
其中,第一基块(7-1)、第一转动组件(3-1)、用于调节第一转动组件(3-1)的角度转移装置构成的结构,与第二基块(7-2)、第二转动组件(3-2)、用于调节第二转动组件(3-2)的角度转移装置构成的结构,构造相同且镜像对称布置,即关于面对称,所述面的形成如下:
通过第二转动组件(3-2)的上部连接杆的中心轴线在水平面的投影点与所述第一转动组件(3-1)的上部连接杆的中心轴线在水平面的投影点的连线的中点,所述面为竖直面且所述面通过所述中点,且所述面与上部箱型梁的长度方向平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建筑,其特征在于,多个连接件(15)之间还连接有连接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建筑,其特征在于,下部的梁采用箱型梁,设上部的箱型梁(1)与下部的梁(2)的最大的相对位移为Smax,前端的定位调节装置与后端的定位调节装置之间的距离大于2Smax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建筑,其特征在于,即第一转动组件(3-1)、第二转动组件(3-2)的转动板本体均为折线板,其包括:第一折板体、中间板体、第二折板体,第一转动组件的第一折板体、第二折板体朝向第一侧壁;第二转动组件的第一折板体、第二折板体朝向第二侧壁;
所述转动板本体的顶端固定连接上连接板、所述转动板本体的底端连接下连接板;上部连接杆固定连接上连接板,在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之间连接竖向杆;
所述第一转动组件、第二转动组件的中间板体设置在上部连接杆的内侧;即第一转动组件的中间板设置在第一转动组件的上部连接杆的右侧,第二转动组件的中间板设置在第二转动组件的上部连接杆的左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建筑,其特征在于,转动板本体(3-1-3)的底面高度高于第一基块(7-1)的上表面高度。
6.如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已知s~β曲线,其中:s表示上部的箱型梁与下部的箱型梁的相对位移,β表示相对位移s下的转动板主体的转动角;
smax表示上部的箱型梁与下部的箱型梁的最大相对位移,βmax表示相对位移smax下的转动板主体的转动角;
则第一基块、第二基块的内表面,即朝向粘滞阻尼液的一面的设计方式如下:
初始状态下,通过端部下部连接杆的轴线、上部连接杆的轴线的竖向面在水平面的投影线,与上部箱型梁的长度方向的夹角均为δ;通过端部下部连接杆的轴线、上部连接杆的轴线的竖向面在水平面的投影线的距离为L;
后端的定位调节装置对应的第一基块的轨道:
初始状态下,以后端的定位调节装置到前端的定位调节装置的方向为X向,L型定位连接杆的水平部的延伸方向且朝向内部阻尼液的方向为Y向,X向、Y向垂直;以后端的定位调节装置与第一基块的接触点为零点;
0≤x≤smax-Lcos(δ+βmax)+Lcosδ:
Figure FDA0003201401910000031
-[smax+Lcos(δ+βmax)-Lcosδ]≤x≤0:
Figure FDA0003201401910000032
前端的定位调节装置对应的第一基块的轨道:
初始状态下,以后端的定位调节装置到前端的定位调节装置的方向为X向,L型定位连接杆的水平部的延伸方向且朝向第一基块的方向为Y向,X向、Y向垂直;以前端的定位调节装置与第一基块的接触点为零点;
0≤x≤smax+Lcos(δ+βmax)-Lcosδ:
Figure FDA0003201401910000033
-[smax-Lcos(δ+βmax)+Lcosδ]≤x≤0:
Figure FDA0003201401910000034
对于第二基块的内表面而言,其与第一基块形状对称;即关于面对称,所述面的形成如下:通过第二转动组件(3-2)的上部连接杆的中心轴线在水平面的投影点与所述第一转动组件(3-1)的上部连接杆的中心轴线在水平面的投影点的连线的中点,所述面为竖直面且所述面通过所述中点,且所述面与上部箱型梁的长度方向平行。
CN202011234968.2A 2020-11-08 2020-11-08 一种装配式建筑及其设计方法 Active CN11237668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34968.2A CN112376685B (zh) 2020-11-08 2020-11-08 一种装配式建筑及其设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34968.2A CN112376685B (zh) 2020-11-08 2020-11-08 一种装配式建筑及其设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76685A CN112376685A (zh) 2021-02-19
CN112376685B true CN112376685B (zh) 2021-11-16

Family

ID=745784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234968.2A Active CN112376685B (zh) 2020-11-08 2020-11-08 一种装配式建筑及其设计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376685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714670Y (zh) * 2004-07-20 2005-08-03 同济大学 电流变体智能阻尼墙
CN103243836B (zh) * 2013-05-15 2015-01-28 常州工学院 钢板-钢支撑组合抗侧力构件及应用该构件的梁柱结构
CN104563331B (zh) * 2014-12-26 2016-10-05 广州大学 一种可承重的自复位加劲波纹钢板阻尼墙
JPWO2017022808A1 (ja) * 2015-08-06 2018-05-24 株式会社フコク ビスカスダンパ
CN106245810B (zh) * 2016-08-31 2018-08-14 江苏路博减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承压滑动特性的阻尼墙
CN107313642A (zh) * 2017-07-03 2017-11-03 同济大学 附设板式黏滞单元的惯性减震装置
CN208267149U (zh) * 2018-03-30 2018-12-21 上海堃熠工程减震科技有限公司 黏滞阻尼墙
CN109972757B (zh) * 2019-04-16 2020-07-28 西南林业大学 一种竖向旋转式阻尼器装置
CN110258842B (zh) * 2019-06-29 2020-10-30 深圳市创兴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装配式抗震耗能墙
CN110258851B (zh) * 2019-07-03 2021-04-30 天尚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装配式建筑墙体
CN110258909B (zh) * 2019-07-03 2021-03-09 滁州志明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装配式抗震建筑墙板
CN212773703U (zh) * 2020-07-02 2021-03-23 覃庆满 一种泡沫铝内板粘滞阻尼墙
CN111851782B (zh) * 2020-07-31 2021-07-30 天尚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装配式粘滞阻尼墙及其设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76685A (zh) 2021-02-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ada et al. Passive damping technology for buildings in Japan
CN103556714B (zh) 装配式空间结构c型节点装置
CN104002302B (zh) 一种具有虚拟转轴的二、三自由度摇摆台
CN105484506A (zh) 万向可调式空间桁架拼装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08592774B (zh) 一种用于d型便梁错动和桥墩倾角的测量装置及其测量方法
CN104912227B (zh) 一种分体式屈曲约束支撑杆的端头连接节点及安装方法
CN105424304A (zh) 多点激励抗震试验支承架及其设计方法
CN105297744A (zh) 一种大型深基坑装配式型钢支撑体系
CN112376685B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及其设计方法
CN102051925A (zh) 记忆合金减震控制装置
CN110258842B (zh) 一种装配式抗震耗能墙
CN111851782B (zh) 一种装配式粘滞阻尼墙及其设计方法
CN206800796U (zh) 一种全焊接型带侧板的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
CN110320096B (zh) 一种适用于板柱结构-角柱节点抗冲切试验的加载装置
CN112376727B (zh) 一种装配式墙体结构
CN110284589A (zh) 轮毂式预制混凝土梁柱装配式自复位系统及施工方法
CN203113847U (zh) 一种火力发电厂钢结构主厂房结构
CN206859511U (zh) 预应力桁架组合梁
CN205296391U (zh) 用于矩形钢管混凝土柱和h钢梁连接的隔板贯通节点
CN114778063A (zh) 竖弯和扭转独立支承大攻角大振幅节段模型风洞试验装置
CN106400629A (zh) 圆隧道双层车道框架结构体系及其全预制施工方法
CN202627194U (zh) 一种大型消能减震空间结构体系
CN107355023B (zh) 一种摇晃式自减振结构
CN112922427B (zh) 一种含有圆形轨迹线的装配式墙体
CN204676721U (zh) 梁柱柔性连接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Yuan Yongzhao

Inventor after: Wang Hongfa

Inventor after: Qiao Mengtian

Inventor after: Zheng Yong

Inventor before: Zheng Yong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025

Address after: 314050 4-5f, No. 897, Fanggong Road, Jiaxi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Zhejiang leen Engineering Design Consulting Co., Ltd

Address before: No.106, Nandan East Road, Xuhui District, Shanghai 200030

Applicant before: Zheng Yong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