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51515B - 邻接基坑协同施工围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邻接基坑协同施工围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51515B
CN111851515B CN202010540175.7A CN202010540175A CN111851515B CN 111851515 B CN111851515 B CN 111851515B CN 202010540175 A CN202010540175 A CN 202010540175A CN 111851515 B CN111851515 B CN 11185151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chor
foundation pit
construction
supporting
guid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4017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851515A (zh
Inventor
王礼华
张伟
马凌宇
李洁文
刘香林
郑大轩
魏国平
张天舒
李富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Traffic Engineering Quality Supervision Station
CCCC First Highway Engineering Co Ltd
Fourth Engineering Co Ltd of CCCC First Highway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Traffic Engineering Quality Supervision Station
CCCC First Highway Engineering Co Ltd
Fourth Engineering Co Ltd of CCCC First Highway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Traffic Engineering Quality Supervision Station, CCCC First Highway Engineering Co Ltd, Fourth Engineering Co Ltd of CCCC First Highway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Traffic Engineering Quality Supervision Station
Priority to CN202010540175.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851515B/zh
Publication of CN1118515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515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8515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515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17/00Excavations; Bordering of excavations; Making embankments
    • E02D17/02Foundation pits
    • E02D17/04Bordering surfacing or stiffening the sides of foundation pi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29/00Independent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Retaining walls
    • E02D29/02Retaining or protecting wall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5/00Bulkheads, piles, or other structural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to foundation engineering
    • E02D5/22Pil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5/00Bulkheads, piles, or other structural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to foundation engineering
    • E02D5/74Means for anchoring structural elements or bulkhea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aleontology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Piles And Underground Anchors (AREA)
  • Foundation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邻接基坑协同施工围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属于基坑施工技术领域。该邻接基坑协同施工围护结构包括邻接基坑、第一支护结构、第一锚索结构、第二支护结构、第二锚索结构、冠梁结构以及桩锚结构。对拉锚杆贯穿夹岩层且对拉锚杆的两端分别与夹岩层相邻的第一支护结构和第二支护结构的外壁抵持,形成桩锚复合结构,可以为邻接基坑的后续施工提供支护条件。而且,冠梁结构与第一支护结构和第二支护结构连接形成整体,另外,桩锚复合结构可以减少基坑变形,提高夹岩层的稳定性,为邻接基坑提供支撑,从而可以使得第一基坑和第二基坑内不需要另行设置支撑结构。第一基坑和第二基坑畅通,使得邻接基坑的施工作业可以大型机械同步自由施工。

Description

邻接基坑协同施工围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基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邻接基坑协同施工围护结构。
背景技术
城市交通拥堵已成为当前城市发展所面临的普遍问题,构建城市立体交通和综合交通体系,对缓解市政交通压力、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土地容量等具有重要作用,城市地下交通已经成为现代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城市建设复杂环境的制约(施工场地狭小,邻接构筑物多、环境标准严格等)给城市公路隧道建设带来了诸多困难,在综合交通模式下不可避免地在城市交通干流区间出现邻接并行地铁工程同期施工状况,这更加为城市公路隧道施工带了无法主动控制的制约因素。
传统近接隧道施工主要关注的焦点为新建隧道如何在保障既有隧道及地下建筑物的正常使用与安全稳定的前提下顺利施工,最大限度减小新建隧道施工对既有周边地面及地下建筑物的扰动。而对于超小距离邻接、长距离邻接基坑受现场约束较多不能自由快速开挖,需在其中一个基坑封顶后方可进行下一个基坑开挖,严重影响施工工期。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邻接基坑协同施工围护结构,旨在开展复杂环境下邻接基坑协同建造作业,弥补传统近接基坑施工只能依次开挖的缺点,避免传统近接基坑中加岩易失稳的隐患,减小邻接基坑施工相互影响,控制邻接基坑的变形,实现不受基坑内工作面约束自由开挖,缩短施工工期。
第一方面,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邻接基坑协同施工围护结构,包括
邻接基坑,所述邻接基坑包括第一基坑和第二基坑,所述第二基坑的侧壁开设有导槽;
第一支护结构,所述第一支护结构包括第一支护墙和第一围护桩,所述第一支护墙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坑的内壁,所述第一围护桩与所述第一支护墙抵靠且所述第一围护桩的底部埋设于所述第一基坑的底部;
第一锚索结构,所述第一锚索结构包括第一腰梁、第一锚具以及第一锚索,所述第一锚具与所述第一腰梁连接且设置于所述第一围护桩的内侧,所述第一锚索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锚具连接,所述第一锚索的另一端埋设于所述第一基坑的围岩内;
第二支护结构,所述第二支护结构包括第一钢筋笼、第二钢筋笼、第一导向板、第二导向板、支撑架,所述第一钢筋笼和所述第二钢筋笼分别抵靠于所述导槽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导向板和所述第二导向板分别抵靠于所述第一钢筋笼和所述第二钢筋笼且所述支撑架支承于所述第一导向板和所述第二导向板之间;
第二锚索结构,所述第二锚索结构包括第二腰梁、第二锚具以及第二锚索,所述第二锚具与所述第二腰梁连接且设置于所述第二导向板的内侧,所述第二锚索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锚具连接,所述第二锚索的另一端埋设于所述第二基坑的围岩内;
冠梁结构,所述冠梁结构包括第一冠梁、第二冠梁以及连接板,所述第一冠梁与所述第一围护桩连接,所述第二冠梁与所述第一冠梁标高一致且所述第二冠梁与所述第二支护结构连接,所述连接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冠梁和所述第二冠梁连接;以及
桩锚结构,所述桩锚结构包括夹岩层和对拉锚杆,所述夹岩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坑和所述第二基坑之间,所述对拉锚杆贯穿所述夹岩层且所述对拉锚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夹岩层相邻的所述第一支护结构和所述第二支护结构的外壁抵持。
结合第一方面的实施例,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护墙为挡墙。
结合第一方面的实施例,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冠梁设置有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一冠梁平行设置。
结合第一方面的实施例,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柱桩和第二钢格构立柱设置有多对,多个所述第二柱桩沿所述第二基坑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结合第一方面的实施例,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冠梁设置有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一冠梁平行设置。
结合第一方面的实施例,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冠梁设置有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一冠梁交错设置。
结合第一方面的实施例,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冠梁设置有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二冠梁交错或者平行设置。
第二方面,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邻接基坑协同施工围护结构,包括
邻接基坑,所述邻接基坑包括第一基坑和第二基坑;
第一支护结构,所述第一支护结构包括第一支护墙和第一围护桩,所述第一支护墙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坑的内壁,所述第一围护桩与所述第一支护墙抵靠且所述第一围护桩的底部埋设于所述第一基坑的底部;
第一锚索结构,所述第一锚索结构包括第一腰梁、第一锚具以及第一锚索,所述第一锚具与所述第一腰梁连接且设置于所述第一围护桩的内侧,所述第一锚索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锚具连接,所述第一锚索的另一端埋设于所述第一基坑的围岩内;
第二支护结构,所述第二支护结构包括第二支护墙,所述第二支护墙设置于所述第二基坑的内壁;
第二锚索结构,所述第二锚索结构包括第二腰梁、第二锚具以及第二锚索,所述第二锚具与所述第二腰梁连接且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护墙的内侧,所述第二锚索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锚具连接,所述第二锚索的另一端埋设于所述第二基坑的围岩内;
冠梁结构,所述冠梁结构包括第一冠梁、第二冠梁以及连接板,所述第一冠梁与所述第一围护桩连接,所述第二冠梁与所述第一冠梁标高一致且所述第二冠梁与所述第二支护结构连接,所述连接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冠梁和所述第二冠梁连接;以及
桩锚结构,所述桩锚结构包括夹岩层和对拉锚杆,所述夹岩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坑和所述第二基坑之间,所述对拉锚杆贯穿所述夹岩层且所述对拉锚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夹岩层相邻的所述第一支护结构和所述第二支护结构的外壁抵持。
结合第二方面的实施例,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护墙为挡墙。
结合第二方面的实施例,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冠梁设置有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一冠梁平行设置。
结合第二方面的实施例,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冠梁设置有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一冠梁交错设置。
结合第二方面的实施例,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冠梁设置有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二冠梁交错或者平行设置。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邻接基坑协同施工围护结构施工方法,其利用前述的邻接基坑协同施工围护结构进行。包括
对第二基坑的侧壁开设有导槽,并将第一钢筋笼和第二钢筋笼分别抵靠于导槽的相对两侧,第一导向板和第二导向板分别抵靠于第一钢筋笼和第二钢筋笼,通过支撑架支承于第一导向板和第二导向板之间,然后向导槽内浇筑混凝土;
将第一支护墙设置于第一基坑的内壁,第一围护桩与第一支护墙抵靠且第一围护桩的底部埋设于第一基坑的底部;
将第一锚具与第一腰梁连接且设置于第一围护桩的内侧,第一锚索的一端与第一锚具连接,第一锚索的另一端埋设于第一基坑的围岩内;
将第二锚具与第二腰梁连接且设置于第二导向板的内侧,第二锚索的一端与第二锚具连接,第二锚索的另一端埋设于第二基坑的围岩内;
将第一冠梁与第一围护桩连接,第二冠梁与第一冠梁标高一致且第二冠梁与第二支护结构连接,连接板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冠梁和第二冠梁连接;
将对拉锚杆贯穿所述夹岩层且所述对拉锚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夹岩层相邻的所述第一支护结构和所述第二支护结构的外壁抵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提供的邻接基坑协同施工围护结构,综合考虑了邻接基坑施工条件的复杂性,采用第一防护墙和第一围护桩双重加固的效果,避免第一基坑的移动,第一锚具与第一腰梁连接且设置于第一围护桩的内侧,第一锚索与第一腰梁配合,并与第一围护桩形成整体,当第一基坑发生变形破坏时,能够提供主动防护限制其进一步变形破坏,与第一防护墙和第一围护桩双重加固形成主被动防护结构,能够大幅提高支护能力,且能够适应不同变形破坏阶段的支护要求。第一锚索的一端与第一锚具连接,第一锚索的另一端埋设于第一基坑的围岩内,进而使得第一基坑的围岩、第一支护结构、第一锚索结构形成整体,使得各支护结构形成支护系统,能够更有效的应对第一基坑的变形破坏。
第二支护结构包括第一钢筋笼、第二钢筋笼、第一导向板、第二导向板、支撑架,第一钢筋笼和第二钢筋笼分别抵靠于导槽的相对两侧,第一导向板和第二导向板分别抵靠于第一钢筋笼和第二钢筋笼且支撑架支承于第一导向板和第二导向板之间。在施工时,第二支护结构利用挖槽器械,借助于混凝土浆液的护壁作用,在地下挖出窄而深的导槽,并在其内浇注适当的材料而形成一道具有防渗(水)、挡土和承重功能的地下连续墙体。地下连续墙代替桩基础、沉井或沉箱基础,承受更大荷载。
对拉锚杆贯穿夹岩层以及与夹岩层相邻的第一支护结和第二支护结构,形成桩锚复合结构,可以为邻接基坑的后续施工提供支护条件。而且,冠梁结构与第一支护结构和第二支护结构连接形成整体,另外,桩锚复合结构可以减少基坑变形,提高夹岩层的稳定性,为邻接基坑提供支撑,从而可以使得第一基坑和第二基坑内不需要另行设置支撑结构(例如横梁、支撑柱)。第一基坑和第二基坑畅通,使得邻接基坑的施工作业可以大型机械同步施工,缩短工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邻接基坑协同施工围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邻接基坑的位置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锚索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支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支护墙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桩锚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FLAC3D基坑精细化建模图。
图标:10-邻接基坑协同施工围护结构;100-邻接基坑;110-第一基坑;130-第二基坑;200-第一支护结构;210-第一支护墙;230-第一围护桩;300-第一锚索结构;310-第一腰梁;330-第一锚索;400-第二支护结构;410-第二支护墙;411-第一钢筋笼;413-第二钢筋笼;415-第一导向板;417-第二导向板;419-支撑架;500-第二锚索结构;510-第二腰梁;530-第二锚具;550-第二锚索;600-冠梁结构;610-第一冠梁;630-第二冠梁;650-连接板;700-桩锚结构;710-夹岩层;730-对拉锚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实施例
图1示出了一种邻接基坑协同施工围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请参阅图1,该邻接基坑协同施工围护结构10包括邻接基坑100、第一支护结构200、第一锚索结构300、第二支护结构400、第二锚索结构500、冠梁结构600以及桩锚结构700。
其中,邻接基坑100包括第一基坑110和第二基坑130。例如,某公路隧道建设项目采用明挖法施工,其周边环境复杂,施工安全风险高,该工程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隧道采用明挖法施工,建设规模大,全长2.6公里,基坑开挖深度7-23.5m,宽度29m;(2)公路隧道处于城市建设密集区,线路南侧邻接地铁支线中两座新建地铁车站和盾构隧道区间段,周边环境复杂,施工空间狭小;(3)建设区地质条件较差,多复合地层,局部存在软土和砂层,围岩稳定性差,地下水深度0.1-6.8m;(4)公路隧道与地铁车站邻接区段,多基坑同时施工,基坑之间最小间距2.8m;(5)公路隧道与地铁盾构区间隧道长距离并行施工,最小间距5.5m,并行施工长度达1.67公里;(6)地铁车站出入口与公路隧道存在交叉,施工中存在坑中坑问题。
传统近接隧道施工主要关注的焦点为新建隧道如何在保障既有隧道及地下建筑物的正常使用与安全稳定的前提下顺利施工,最大限度减小新建隧道施工对既有周边地面及地下建筑物的扰动。而该工程中公路隧道与深圳地铁支线工程两个项目超小距离邻接、长距离并行同期施工,施工作业交叉扰动、施工步序交叉干扰,施工风险高、协调难度大。这种施工条件已经突破了传统近接隧道概念,施工难度较大。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邻接基坑的位置示意图。请参见图2,在本申请中,公路隧道施工中形成的基坑为第一基坑110,地铁盾构区间隧道施工中形成的基坑为第二基坑130。在具体设置时,第二基坑开设有导槽131(参见图5)。
在具体设置时,第二基坑130的设计开挖位置的外侧开挖有导槽131。导槽一般为矩形槽。其中,矩形槽一般沿第二基坑130的延伸方向设置,也就是地铁盾构隧道区间段的延伸方向。
第一支护结构200包括第一支护墙210和第一围护桩230。第一支护墙210设置于第一基坑110的内壁,用于第一基坑110的基坑内支护,第一围护桩230与第一支护墙210抵靠且第一围护桩230的底部埋设于第一基坑110的底部。第一围护桩230设置于第一支护墙210的内侧,形成支撑第一支护墙210的骨架,承担第一基坑110支护作用,而且第一围护桩230的一端埋设于第一基坑110的底部的基岩内,能够提高第一支护墙210和第一围护桩230的抗倾覆能力,进而提高基坑支护效果。
在具体设置时,第一支护墙210可以为挡墙,示例性地,挡墙由钢筋混凝土浇筑形成。第一围护桩230一般设置有多个,多个第一围护桩230间隔竖向设置于第一支护墙210的内侧,用于限制第一支护墙210的移动破坏。
在具体设置时,第一围护桩的施工作业,可以先使用钻机向第一基坑110的底部钻孔作业,然后向钻孔内放置钢管或者钢筋匝,然后注浆形成灌注桩并浇筑至第一支护墙210的高度。在这里,钻孔外的第一围护桩230一般需要使用到模板,模板可以使用钢板或者木板,在此不作具体限制。
图3示出了一种第一锚索结构连接示意图,请参阅图3,第一锚索结构300包括第一腰梁310、第一锚具(图中未示出)以及第一锚索330,第一锚具与第一腰梁310连接且设置于第一围护桩230的内侧,第一锚索330的一端与第一锚具连接,第一锚索330的另一端埋设于第一基坑110的围岩内。在这里,第一锚具贯穿第一围护桩230和第一腰梁310,并与第一锚具连接,在完成施工后,第一锚索330处于拉伸状态且第一锚具与第一腰梁310抵持,为了第一锚具与第一腰梁310连接稳定,在第一腰梁内开设有容置第一锚具的容置槽。第一锚索330可以是预应力锚索。当第一支护墙210向第一基坑110内移动或者变形时,第一锚索330能够提供牵引力限制其移动或者变形。
图4示出了一种第二支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示出了一种第二支护墙的结构示意图。请参阅图4和图5,第二支护结构400包括第二支护墙410。第二支护墙410设置于第二基坑130的内壁。
在具体设置时,第二支护墙410包括第一钢筋笼411、第二钢筋笼413、第一导向板415、第二导向板417、支撑架419,第一钢筋笼411和第二钢筋笼413分别抵靠于导槽131的相对两侧,第一导向板415和第二导向板417分别抵靠于第一钢筋笼411和第二钢筋笼413且支撑架419支承于第一导向板415和第二导向板417之间。
请继续参阅图4,第二锚索结构500包括第二腰梁510、第二锚具(图中未示出)以及第二锚索530,第二锚具与第二腰梁510连接且设置于第二导向板417的内侧,第二锚索530的一端与第二锚具连接,第二锚索530的另一端埋设于第二基坑130的围岩内。第二锚索结构500的具体结构与第一锚索结构300基本相同,为简要描述,在此不予赘述。
请继续参阅图2,冠梁结构600包括第一冠梁610、第二冠梁630以及连接板650。第一冠梁610与第一围护桩210连接,第二冠梁630与第一冠梁610标高一致且第二冠梁630与第二支护结构400连接,连接板65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冠梁610和第二冠梁630连接。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桩锚结构的结构示意图。请参阅图6,桩锚结构700包括夹岩层710和对拉锚杆730,夹岩层710设置于第一基坑110和第二基坑130之间,对拉锚杆730贯穿夹岩层710且对拉锚杆730的两端分别与夹岩层710相邻的第一支护结构200和第二支护结构400的外壁抵持。
对拉锚杆700用于连接第一支护结构200和第二支护结构400。对拉锚杆700贯穿夹岩层710以及与夹岩层710相邻的第一支护结构200和第二支护结构400,形成桩锚复合结构,可以为邻接基坑100的后续施工提供支护条件,并且不用在第一基坑110和第二基坑130内设置横梁,便于开展大型机械作业。另外,桩锚复合结构可以减少基坑变形,使得邻接基坑100的施工作业可以同步施工,缩短周期。
当然在施工顺序上也可以不同步施工,若不同步施工,应当将第一基坑110和第二基坑130的基坑深度差控制在M米内。其中,M值可以根据施工经验或者现有规范确定。
本申请,另提供一种关于M值的确定方法,具体如下:
对于为精细化控制近接基坑施工进度和质量,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进行精细化建模,模型示意图如图7所示。以基坑变形和支护结构受力为控制标准,分别计算在不同类别地层下近接基坑协同开挖深度差控制值M的取值、不同类别地层下近接基坑夹层岩最小厚度D的取值。邻接基坑深度差M的取值方法和邻接基坑夹层岩厚度D的取值方法见表1和表2。
表1-邻接基坑深度差M的取值方法
Figure BDA0002538027730000121
表2-邻接基坑夹层岩厚度D的取值方法
Figure BDA0002538027730000122
Figure BDA0002538027730000131
注:H为基坑开挖深度。
本申请提供的邻接基坑协同施工围护结构,综合考虑了邻接基坑施工条件的复杂性,采用第一防护墙和第一围护桩双重加固的效果,避免第一基坑的移动,第一锚具与第一腰梁连接且设置于第一围护桩的内侧,第一锚索与第一腰梁配合,并与第一围护桩形成整体,当第一基坑发生变形破坏时,能够提供主动防护限制其进一步变形破坏,与第一防护墙和第一围护桩双重加固形成主被动防护结构,能够大幅提高支护能力,且能够适应不同变形破坏阶段的支护要求。第一锚索的一端与第一锚具连接,第一锚索的另一端埋设于第一基坑的围岩内,进而使得第一基坑的围岩、第一支护结构、第一锚索结构形成整体,使得各支护结构形成支护系统,能够更有效的应对第一基坑的变形破坏。
第二支护结构包括第一钢筋笼、第二钢筋笼、第一导向板、第二导向板、支撑架,第一钢筋笼和第二钢筋笼分别抵靠于导槽的相对两侧,第一导向板和第二导向板分别抵靠于第一钢筋笼和第二钢筋笼且支撑架支承于第一导向板和第二导向板之间。在施工时,第二支护结构利用挖槽器械,借助于混凝土浆液的护壁作用,在地下挖出窄而深的导槽,并在其内浇注适当的材料而形成一道具有防渗(水)、挡土和承重功能的地下连续墙体。地下连续墙代替桩基础、沉井或沉箱基础,承受更大荷载。
对拉锚杆贯穿第一支护结构和第二支护结构,形成桩锚复合结构,可以为邻接基坑的后续施工提供支护条件。而且,冠梁结构与第一支护结构和第二支护结构连接形成整体,另外,桩锚复合结构可以减少基坑变形,提高夹岩层的稳定性,为邻接基坑提供支撑,从而可以使得第一基坑和第二基坑内不需要另行设置支撑结构(例如横梁、支撑柱)。第一基坑和第二基坑畅通,使得邻接基坑的施工作业可以大型机械同步施工,缩短工期。
本申请提供一种邻接基坑协同施工围护结构施工方法,其利用前述的邻接基坑协同施工围护结构进行。包括如下步骤:
对第二基坑的侧壁开设有导槽,并将第一钢筋笼和第二钢筋笼分别抵靠于导槽的相对两侧,第一导向板和第二导向板分别抵靠于第一钢筋笼和第二钢筋笼,通过支撑架支承于第一导向板和第二导向板之间,然后向导槽内浇筑混凝土;
将第一支护墙设置于第一基坑的内壁,第一围护桩与第一支护墙抵靠且第一围护桩的底部埋设于第一基坑的底部;
将第一锚具与第一腰梁连接且设置于第一围护桩的内侧,第一锚索的一端与第一锚具连接,第一锚索的另一端埋设于第一基坑的围岩内;
将第二锚具与第二腰梁连接且设置于第二导向板的内侧,第二锚索的一端与第二锚具连接,第二锚索的另一端埋设于第二基坑的围岩内;
将第一冠梁与第一围护桩连接,第二冠梁与第一冠梁标高一致且第二冠梁与第二支护结构连接,连接板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冠梁和第二冠梁连接;
将对拉锚杆贯穿第一支护结构和第二支护结构且对拉锚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支护结构和第二支护结构的外壁抵持。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邻接基坑协同施工围护结构,包括
邻接基坑,所述邻接基坑包括第一基坑和第二基坑,所述第二基坑的侧壁开设有导槽;
第一支护结构,所述第一支护结构包括第一支护墙和第一围护桩,所述第一支护墙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坑的内壁,所述第一围护桩与所述第一支护墙抵靠且所述第一围护桩的底部埋设于所述第一基坑的底部;
第一锚索结构,所述第一锚索结构包括第一腰梁、第一锚具以及第一锚索,所述第一锚具与所述第一腰梁连接且设置于所述第一围护桩的内侧,所述第一锚索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锚具连接,所述第一锚索的另一端埋设于所述第一基坑的围岩内;
第二支护结构,所述第二支护结构包括第一钢筋笼、第二钢筋笼、第一导向板、第二导向板、支撑架,所述第一钢筋笼和所述第二钢筋笼分别抵靠于所述导槽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导向板和所述第二导向板分别抵靠于所述第一钢筋笼和所述第二钢筋笼且所述支撑架支承于所述第一导向板和所述第二导向板之间;
第二锚索结构,所述第二锚索结构包括第二腰梁、第二锚具以及第二锚索,所述第二锚具与所述第二腰梁连接且设置于所述第二导向板的内侧,所述第二锚索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锚具连接,所述第二锚索的另一端埋设于所述第二基坑的围岩内;
冠梁结构,所述冠梁结构包括第一冠梁、第二冠梁以及连接板,所述第一冠梁与所述第一围护桩连接,所述第二冠梁与所述第一冠梁标高一致且所述第二冠梁与所述第二支护结构连接,所述连接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冠梁和所述第二冠梁连接;以及
桩锚结构,所述桩锚结构包括夹岩层和对拉锚杆,所述夹岩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坑和所述第二基坑之间,所述对拉锚杆贯穿所述夹岩层且所述对拉锚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夹岩层相邻的所述第一支护结构和所述第二支护结构的外壁抵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邻接基坑协同施工围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护墙为挡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邻接基坑协同施工围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冠梁设置有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一冠梁平行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邻接基坑协同施工围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冠梁设置有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一冠梁交错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邻接基坑协同施工围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冠梁设置有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二冠梁交错或者平行设置。
6.一种邻接基坑协同施工围护结构施工方法,其利用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邻接基坑协同施工围护结构进行,其特征在于,
对第二基坑的侧壁开设有导槽,并将第一钢筋笼和第二钢筋笼分别抵靠于导槽的相对两侧,第一导向板和第二导向板分别抵靠于第一钢筋笼和第二钢筋笼,通过支撑架支承于第一导向板和第二导向板之间,然后向导槽内浇筑混凝土;
将第一支护墙设置于第一基坑的内壁,第一围护桩与第一支护墙抵靠且第一围护桩的底部埋设于第一基坑的底部;
将第一锚具与第一腰梁连接且设置于第一围护桩的内侧,第一锚索的一端与第一锚具连接,第一锚索的另一端埋设于第一基坑的围岩内;
将第二锚具与第二腰梁连接且设置于第二导向板的内侧,第二锚索的一端与第二锚具连接,第二锚索的另一端埋设于第二基坑的围岩内;
将第一冠梁与第一围护桩连接,第二冠梁与第一冠梁标高一致且第二冠梁与第二支护结构连接,连接板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冠梁和第二冠梁连接;
将对拉锚杆贯穿所述对拉锚杆贯穿所述夹岩层且所述对拉锚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夹岩层相邻的所述第一支护结构和所述第二支护结构的外壁抵持。
CN202010540175.7A 2020-06-13 2020-06-13 邻接基坑协同施工围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Active CN11185151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40175.7A CN111851515B (zh) 2020-06-13 2020-06-13 邻接基坑协同施工围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40175.7A CN111851515B (zh) 2020-06-13 2020-06-13 邻接基坑协同施工围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51515A CN111851515A (zh) 2020-10-30
CN111851515B true CN111851515B (zh) 2021-09-28

Family

ID=729873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40175.7A Active CN111851515B (zh) 2020-06-13 2020-06-13 邻接基坑协同施工围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85151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74964A (zh) * 2021-05-06 2021-07-27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保护地铁隧道的框架-悬桩支撑结构体系及其工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62125A (zh) * 2012-03-26 2013-10-23 上海市基础工程有限公司 地下连续墙内预埋预应力锚索施工用钢套管
CN103898900A (zh) * 2014-03-25 2014-07-02 东南大学 带拉杆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地下连续墙及其施工方法
JP2016180223A (ja) * 2015-03-23 2016-10-13 大成建設株式会社 山留架構およびその構築方法
CN106759378A (zh) * 2017-01-03 2017-05-31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水平对拉锚索的施工方法
CN206844120U (zh) * 2017-02-20 2018-01-05 广东华固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适应于相邻深基坑支护的对拉锚索结构
CN110158600A (zh) * 2019-06-05 2019-08-23 浙江交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相邻基坑同步开挖异步回填的施工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62125A (zh) * 2012-03-26 2013-10-23 上海市基础工程有限公司 地下连续墙内预埋预应力锚索施工用钢套管
CN103898900A (zh) * 2014-03-25 2014-07-02 东南大学 带拉杆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地下连续墙及其施工方法
JP2016180223A (ja) * 2015-03-23 2016-10-13 大成建設株式会社 山留架構およびその構築方法
CN106759378A (zh) * 2017-01-03 2017-05-31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水平对拉锚索的施工方法
CN206844120U (zh) * 2017-02-20 2018-01-05 广东华固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适应于相邻深基坑支护的对拉锚索结构
CN110158600A (zh) * 2019-06-05 2019-08-23 浙江交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相邻基坑同步开挖异步回填的施工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51515A (zh) 2020-10-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04957B (zh) 一种用于浅埋大型地下结构建造的棚架法
CN107313431B (zh) 临近不等高基坑同步施工方法
CN108643231B (zh) 一种中心城区地铁车站半幅结构顶板盖挖施工方法
CN110820763A (zh) 一种淤泥质土深基坑的桁架式钻孔灌注桩支护法
CN111236241B (zh) 基于半盖挖法的软弱富水地层地铁基坑加固开挖方法
CN111236040A (zh) 一种下穿铁路框架桥式隧道的d型便梁架空方法
CN111997084A (zh) 内嵌挡土板的框构式桩墙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05735345A (zh) 一种复合式支挡结构及其采用该支挡结构的施工方法
CN115653000A (zh) 一种基坑范围内重力管廊原位保护结构体系及施工方法
CN111851515B (zh) 邻接基坑协同施工围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Shirlaw et al. Deep excavations in Singapore marine clay
CN113235613A (zh) 利用邻近既有围护桩的新建基坑开挖支护方法
CN205576990U (zh) 一种过河段穿桥桩隧道注浆支护结构
CN209760299U (zh) 一种避免房屋拆迁的明暗挖结合地铁车站结构
CN101748735A (zh) 软土地区减少桩偏斜的基坑开挖方法
CN210002410U (zh) 一种可兼作挡土墙的环框支撑围护系统
CN212612517U (zh) 一种受限空间深基坑微型钢管桩复合支护结构
CN111441794B (zh) 一种既有隧道改建为双层隧道的暗挖施工方法及结构
CN210482328U (zh) 滑坡的支挡单元及支挡结构
CN209923935U (zh) 一种上软下硬地层中同位组合桩墙支护结构
CN107059889B (zh) 一种用于隔离立柱桩与工程桩施工干扰的结构
CN213417830U (zh) 邻接基坑受限土体自稳型支护结构及支护体系
CN215483005U (zh) 一种新型槽钢支护结构
CN214738100U (zh) 一种上跨既有地下结构的基坑围护结构和新建结构
CN109610508B (zh) 下穿已建管廊的管廊施工方法及其换撑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