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30669A - 电子成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子成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30669A
CN111830669A CN201910307719.2A CN201910307719A CN111830669A CN 111830669 A CN111830669 A CN 111830669A CN 201910307719 A CN201910307719 A CN 201910307719A CN 111830669 A CN111830669 A CN 1118306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lens system
image
imaging device
image captu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30771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闻人建科
卢佳
黄林
戴付建
赵烈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307719.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830669A/zh
Priority to US16/850,096 priority patent/US11531186B2/en
Publication of CN1118306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3066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04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made of organic materials, e.g. plastics
    • G02B1/041Lens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45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for generating image signals from two or more image sensors being of different type or operating in different modes, e.g. with a CMOS sensor for moving images in combination with a charge-coupled device [CCD] for still imag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4Mounting of pick-up tubes,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deviation or focusing co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2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six components only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子成像装置,其包括第一取像装置和第二取像装置,其中,第一取像装置包括第一透镜系统和位于第一透镜系统的成像面上的第一电子感光元件,第一透镜系统包括至少一片具有光焦度的透镜,第一透镜系统的具有光焦度的透镜中最靠近物侧的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二取像装置包括第二透镜系统和位于第二透镜系统的成像面上的第二电子感光元件,第二透镜系统包括至少一片具有光焦度的透镜,第二透镜系统的具有光焦度的透镜中最靠近物侧的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其中,第一取像装置与第二取像装置位于电子成像装置的同一侧,且二者具有不同的视场角;以及第一透镜系统的总有效焦距fT与第二透镜系统的总有效焦距fW满足fT/fW>3.3。

Description

电子成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电子成像装置,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包括两个取像装置的电子成像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手机行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日渐加深,对手机镜头的成像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同于单反相机等专业摄像装备的随意变焦,手机镜头的光学变焦之路走得非常坎坷,传统的光学变焦涉及到镜头组的机械移动,会导致镜头的总长加大,这与目前诸如手机的便携式设备的薄化趋势相矛盾。
因而,如何在不影响便携式设备的厚度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的广角和长焦双摄像头来兼顾便携式设备的光学变焦的问题,是本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可至少解决或部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至少一个缺点的电子成像装置,例如,能够使双摄像头进行高质量光学变焦的电子成像装置。
本申请提供了这样一种电子成像装置,其包括第一取像装置和第二取像装置,其中,第一取像装置可包括第一透镜系统和位于第一透镜系统的成像面上的第一电子感光元件,第一透镜系统可包括至少一片具有光焦度的透镜,其最靠近物侧的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二取像装置可包括第二透镜系统和位于第二透镜系统的成像面上的第二电子感光元件,第二透镜系统可包括至少一片具有光焦度的透镜,其最靠近物侧的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其中,第一取像装置与第二取像装置位于电子成像装置的同一侧,且第一取像装置与第二取像装置具有不同的视场角。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系统的总有效焦距fT与第二透镜系统的总有效焦距fW可满足fT/fW>3.3。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系统的最大半视场角Semi-FOVT可满足20°<Semi-FOVT<25°。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系统的最大半视场角Semi-FOVW可满足50°<Semi-FOVW<55°。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系统的最靠近物侧的透镜的物侧面至第一透镜系统的成像面在第一透镜系统的光轴上的距离TTLT与第一透镜系统的总有效焦距fT可满足TTLT/fT<0.9。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系统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T与第一透镜系统的总有效焦距fT可满足ImgHT/fT<0.5。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系统的最靠近物侧的透镜的物侧面至第二透镜系统的成像面在第二透镜系统的光轴上的距离TTLW与第二透镜系统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W可满足TTLW/ImgHW<1.9。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系统的总有效焦距fW与第二透镜系统的入瞳孔径EPDW可满足fW/EPDW<2.2。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在第一透镜系统中,任意相邻两透镜之间具有空气间隔;以及在第二透镜系统中,任意相邻两透镜之间具有空气间隔。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取像装置和第二取像装置在电子成像装置的一侧上呈纵向排列或横向排列。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系统沿着第一透镜系统的光轴由物侧至第一透镜系统的成像面依序可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进一步地,第一透镜系统的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T、第一透镜系统的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T与第一透镜系统的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T可满足0.4<(f2T+f5T)/f4T<0.7。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系统沿着第一透镜系统的光轴由物侧至第一透镜系统的成像面依序可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进一步地,第一透镜系统的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1T与第一透镜系统的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2T可满足0.8<R11T/R12T<1.3。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系统沿着第一透镜系统的光轴由物侧至第一透镜系统的成像面依序可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进一步地,第一透镜系统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的组合焦距f1234T、第一透镜系统的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T与第一透镜系统的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T可满足0.3<f1234T/(R1T+R2T)<0.6。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系统沿着第一透镜系统的光轴由物侧至第一透镜系统的成像面依序可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进一步地,第一透镜系统的第五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凹面。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系统沿着第一透镜系统的光轴由物侧至第一透镜系统的成像面依序可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进一步地,第一透镜系统的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中的至少四片透镜为塑胶材质的透镜。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系统沿着第二透镜系统的光轴由物侧至第二透镜系统的成像面依序可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进一步地,第二透镜系统的总有效焦距fW与第二透镜系统的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W可满足0.4≤fW/f5W≤1.8。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系统沿着第二透镜系统的光轴由物侧至第二透镜系统的成像面依序可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进一步地,第二透镜系统的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W与第二透镜系统的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W可满足0.2<R2W/R1W<0.6。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系统沿着第二透镜系统的光轴由物侧至第二透镜系统的成像面依序可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进一步地,第二透镜系统的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8W与第二透镜系统中的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7W可满足0.3<R8W/R7W<1.0。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系统沿着第二透镜系统的光轴由物侧至第二透镜系统的成像面依序可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进一步地,第二透镜系统的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以及第二透镜系统的第五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凸面。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系统沿着第二透镜系统的光轴由物侧至第二透镜系统的成像面依序可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进一步地,第二透镜系统的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中的至少四片透镜为塑胶材质的透镜。
本申请通过在电子成像装置中设置两个不同的取像装置,并通过合理分配两个取像装置中的各透镜的光焦度、面型、各透镜的中心厚度以及各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等,使得上述电子成像装置至少具有这样的有益效果:能够在保证电子成像装置小型化的同时,通过不同的取像模式的交替使用来达到混合光学变焦的影像效果。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通过以下非限制性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他特征、目的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的第一透镜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A至图2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1的第一透镜系统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2的第一透镜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A至图4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2的第一透镜系统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5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3的第一透镜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6A至图6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3的第一透镜系统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7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4的第一透镜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8A至图8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4的第一透镜系统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9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5的第二透镜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0A至图10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5的第二透镜系统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1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6的第二透镜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2A至图12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6的第二透镜系统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1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7的第二透镜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4A至图14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7的第二透镜系统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15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8的第二透镜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6A至图16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8的第二透镜系统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17和图18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和第二取像装置的不同排列方式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申请,将参考附图对本申请的各个方面做出更详细的说明。应理解,这些详细说明只是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描述,而非以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在说明书全文中,相同的附图标号指代相同的元件。表述“和/或”包括相关联的所列项目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和全部组合。
应注意,在本说明书中,第一、第二、第三等的表述仅用于将一个特征与另一个特征区分开来,而不表示对特征的任何限制。因此,在不背离本申请的教导的情况下,下文中讨论的第一透镜也可被称作第二透镜或第三透镜,且第一取像装置也可被称作第二取像装置。
在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已稍微夸大了透镜的厚度、尺寸和形状。具体来讲,附图中所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通过示例的方式示出。即,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不限于附图中示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附图仅为示例而并非严格按比例绘制。
在本文中,近轴区域是指光轴附近的区域。若透镜表面为凸面且未界定该凸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于近轴区域为凸面;若透镜表面为凹面且未界定该凹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于近轴区域为凹面。每个透镜最靠近被摄物体的表面称为该透镜的物侧面,每个透镜最靠近成像面的表面称为该透镜的像侧面。
还应理解的是,用语“包括”、“包括有”、“具有”、“包含”和/或“包含有”,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时表示存在所陈述的特征、元件和/或部件,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有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此外,当诸如“...中的至少一个”的表述出现在所列特征的列表之后时,修饰整个所列特征,而不是修饰列表中的单独元件。此外,当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时,使用“可”表示“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并且,用语“示例性的”旨在指代示例或举例说明。
除非另外限定,否则本文中使用的所有用语(包括技术用语和科学用语)均具有与本申请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通常理解相同的含义。还应理解的是,用语(例如在常用词典中定义的用语)应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技术的上下文中的含义一致的含义,并且将不被以理想化或过度正式意义解释,除非本文中明确如此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以下对本申请的特征、原理和其他方面进行详细描述。
根据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电子成像装置可包括第一取像装置和第二取像装置,其中,第一取像装置包括第一透镜系统和位于第一透镜系统的成像面上的第一电子感光元件,第二取像装置包括第二透镜系统和位于第二透镜系统的成像面上的第二电子感光元件。第一透镜系统可包括至少一片具有光焦度的透镜,且最靠近物侧的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二透镜系统可包括至少一片具有光焦度的透镜,且最靠近物侧的透镜具有负光焦度。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取像装置和第二取像装置可位于电子成像装置的同一侧,以使二者能够摄取位于电子成像装置相同侧(例如,电子成像装置前方或后方)处的物体。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取像装置和第二取像装置可具有不同的视场角,例如,第二取像装置的视场角可以比第一取像装置的视场角小。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取像装置可具有长焦特性,第二取像装置可具有广角特性,二者搭配可组成广角和长焦双摄镜头,由此可在电子成像装置中通过两种类型的取像装置的交替使用来达到混合光学变焦的效果,有助于推动诸如手机的电子成像装置的无损变焦技术的发展。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电子成像装置可满足条件式20°<Semi-FOVT<25°和50°<Semi-FOVW<55°,其中,Semi-FOVT为第一透镜系统的最大半视场角,Semi-FOVW为第二透镜系统的最大半视场角。更具体地,Semi-FOVT进一步可满足20°<Semi-FOVT<23°,例如20.8°≤Semi-FOVT≤21.3°,Semi-FOVW进一步可满足51°<Semi-FOVW<53°,例如52.0°≤Semi-FOVW≤52.3°。合理控制第一透镜系统的视场角,可保证在远景拍摄时边缘视场具有较高的分辨率,还可保证系统具有较高的相对亮度;在保证镜头小型化的前提下,通过控制第二透镜系统的视场角,可有效避免边缘视场的像差过大以及照度偏低的问题,保证电子成像装置能够在较广的视场角内具有优良的成像品质。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电子成像装置可满足条件式fT/fW>3.3,其中,fT为第一透镜系统的总有效焦距,fW为第二透镜系统的总有效焦距。更具体地,参见下文的表3和表9,选择fT=6.75mm的第一透镜系统和fW=1.99mm的第二透镜系统这样的组合,可使得fT和fW进一步可满足fT/fW≥3.39。满足条件式fT/fW>3.3,可使本申请的组合式变焦镜头具有高变焦比,同时还可保证其薄型化,以此可满足市场上更多的成像需求。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取像装置和第二取像装置可以在电子成像装置的一侧上呈纵向排列或横向排列。通过纵向排列或横向排列使第一和第二取像装置二者彼此邻近,一方面可以使置于电子成像装置内部的芯片布置得较为规整,更易于内部元件的排列和布线;而另一方面可在外观上增加美观度,并且更便于用户握持设备进行拍照而不会使用户过度考虑是否因握持姿势不当而遮挡了某一摄像头。应理解的是,“纵向排列”可理解为如图17中所示出的第一取像装置A和第二取像装置B相对于电子成像装置的使用方向呈上下排列模式,而“横向排列”可理解为如图18中所示出的第一取像装置A和第二取像装置B相对于电子成像装置的使用方向呈左右排列模式。同时,还应理解的是,第一取像装置和第二取像装置的排列方式不限于此,其相对位置可根据实际设计需要进行调整。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电子成像装置例如可以是诸如数码相机的独立成像设备,也可以是集成在诸如手机等移动电子设备上的成像装置。第一取像装置或第二取像装置所搭载的电子感光元件可以是感光耦合元件(CCD)或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元件(CMOS)。
以下将对适用于根据本申请的电子成像装置的第一透镜系统和第二透镜系统进行详细描述。
(一)第一透镜系统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透镜系统可包括至少一片具有光焦度的透镜,且最靠近物侧的透镜具有正光焦度。例如,第一透镜系统可包括六片具有光焦度的透镜,即,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这六片透镜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使第一透镜系统的最靠近物侧的透镜(即,第一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有利于整个系统的光焦度分配,避免光焦度的过度集中,同时有助于第一透镜系统平衡垂轴色差和横向色差。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系统中的第二透镜可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可为凸面,像侧面可为凹面。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系统中的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可为凸面,像侧面可为凹面。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系统中的第四透镜可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可为凸面,像侧面可为凹面。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系统中的第五透镜可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可为凹面,像侧面可为凹面。将第一透镜系统的第五透镜设计成具有负光焦度,可有效校正第一透镜至第四透镜产生的各大像差;将其物侧面和像侧面均设计成凹面,可使其具有更好的屈光能力,使第一透镜系统的光线可入射至更大的像面上,并可具有较小的主光线角度(CRA),由此可更好地匹配系统芯片。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电子成像装置可满足条件式TTLT/fT<0.9,其中,TTLT为第一透镜系统的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第一透镜系统的成像面在第一透镜系统的光轴上的距离,fT为第一透镜系统的总有效焦距。更具体地,TTLT和fT进一步可满足0.8<TTLT/fT<0.9,例如0.83≤TTLT/fT≤0.85。满足条件式TTLT/fT<0.9,可以在镜头总长满足结构需求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拉长第一透镜系统的总有效焦距,提高电子成像装置的光学变焦倍数。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电子成像装置可满足条件式0.4<(f2T+f5T)/f4T<0.7,其中,f2T为第一透镜系统的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5T为第一透镜系统的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4T为第一透镜系统的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更具体地,f2T、f5T和f4T进一步可满足0.46≤(f2T+f5T)/f4T≤0.65。满足条件式0.4<(f2T+f5T)/f4T<0.7,能够合理地分配第一透镜系统中第二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的光焦度,从而可减小光线的偏转角,由此可降低第一透镜系统的敏感性,还可降低第一透镜系统的光学畸变,提高边缘的相对亮度。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电子成像装置可满足条件式ImgHT/fT<0.5,其中,ImgHT为第一透镜系统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fT为第一透镜系统的总有效焦距。更具体地,ImgHT和fT进一步可满足0.3<ImgHT/fT<0.5,例如0.39≤ImgHT/fT≤0.40。满足条件式ImgHT/fT<0.5,可有效提升第一透镜系统的摄远比,增加拍摄的放大倍率,提高电子成像装置的成像品质。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电子成像装置可满足条件式0.8<R11T/R12T<1.3,其中,R11T为第一透镜系统的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2T为第一透镜系统的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更具体地,R11T和R12T进一步可满足0.93≤R11T/R12T≤1.22。满足条件式0.8<R11T/R12T<1.3,可对第一透镜系统的第六透镜的曲率进行优化,并可降低此第一透镜系统的轴上色差,同时还可提高轴外视场的光学调制传递函数(MTF)值,满足更高的成像要求。可选地,第一透镜系统的第六透镜的物侧面可为凹面,像侧面可为凸面。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电子成像装置可满足条件式0.3<f1234T/(R1T+R2T)<0.6,其中,f1234T为第一透镜系统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的组合焦距,R1T为第一透镜系统的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2T为第一透镜系统的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更具体地,f1234T、R1T和R2T进一步可满足0.41≤f1234T/(R1T+R2T)≤0.44。满足条件式0.3<f1234T/(R1T+R2T)<0.6,可有效增加第一透镜系统的总有效焦距,并可合理分配第一透镜的光焦度,降低了实际零件加工的敏感度。可选地,第一透镜系统的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可为凸面,像侧面可为凹面。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系统中的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中的至少四片透镜可以为塑胶材质。在考虑成像质量的基础上,多采用塑胶材料更有助于透镜的成形与加工,减少加工误差,控制系统成本,有利于大批量的制造生产。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第一透镜系统中,任意相邻两透镜之间可具有空气间隔。使相邻的透镜之间具有一定量的空气间隔,可保证相邻的透镜在镜片的加工公差内不会彼此接触,由此可避免镜片磨损或压裂。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透镜系统还可包括至少一个光阑。光阑可根据需要设置在适当位置处,例如设置在物侧与第一透镜之间。可选地,上述第一透镜系统还可包括用于校正色彩偏差的滤光片和/或用于保护位于成像面上的感光元件的保护玻璃。
根据本申请的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一透镜系统可采用多片镜片,例如上文所述的六片。通过合理分配各透镜的光焦度、面型、各透镜的中心厚度以及各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等,可有效地缩小第一透镜系统的体积、降低第一透镜系统的敏感度并提高第一透镜系统的可加工性,使得第一透镜系统更有利于生产加工并且可适用于便携式电子成像装置中。
在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系统中的各透镜的镜面中的至少一个为非球面镜面,即,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中的每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中的至少一个为非球面镜面。非球面透镜的特点是:从透镜中心到透镜周边,曲率是连续变化的。与从透镜中心到透镜周边具有恒定曲率的球面透镜不同,非球面透镜具有更佳的曲率半径特性,具有改善歪曲像差及改善像散像差的优点。采用非球面透镜后,能够尽可能地消除在成像的时候出现的像差,从而改善成像质量。可选地,第一透镜系统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中的每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镜面。
下面将参照图1至图8D对根据本申请的第一透镜系统的多个实施例进行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以下参照图1至图2D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的第一透镜系统。图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的第一透镜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第一透镜系统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第六透镜E6、滤光片E7和成像面S15。
第一透镜E1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凹面。第四透镜E4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凸面,像侧面S8为凹面。第五透镜E5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9为凹面,像侧面S10为凹面。第六透镜E6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1为凹面,像侧面S12为凸面。滤光片E7具有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4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5上。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E1至第六透镜E6均可为塑胶材质的透镜。
虽未示出,但可在物侧与第一透镜E1之间设置光阑以进一步提升镜头的成像质量。
表1示出了实施例1的第一透镜系统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和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
Figure BDA0002030408940000071
表1
其中,fT为第一透镜系统的总有效焦距,TTLT为第一透镜系统的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至第一透镜系统的成像面S15在第一透镜系统的光轴上的距离,ImgHT为第一透镜系统的成像面S15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Semi-FOVT为第一透镜系统的最大半视场角。
在实施例1中,第一透镜系统的第一透镜E1至第六透镜E6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各非球面透镜的面型x可利用但不限于以下非球面公式进行限定:
Figure BDA0002030408940000081
其中,x为非球面沿光轴方向在高度为h的位置时,距非球面顶点的距离矢高;c为非球面的近轴曲率,c=1/R(即,近轴曲率c为上表1中曲率半径R的倒数);k为圆锥系数;Ai是非球面第i-th阶的修正系数。下表2给出了可用于根据实施例1的第一透镜系统的各非球面镜面S1-S12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和A20
Figure DA00020304089437408
表2
图2A示出了实施例1的第一透镜系统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2B示出了实施例1的第一透镜系统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2C示出了实施例1的第一透镜系统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2D示出了实施例1的第一透镜系统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2A至图2D可知,实施例1所给出的第一透镜系统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实施例2
以下参照图3至图4D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2的第一透镜系统。在本实施例及以下实施例中,为简洁起见,将省略部分与实施例1相似的描述。图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2的第一透镜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3所示,第一透镜系统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第六透镜E6、滤光片E7和成像面S15。
第一透镜E1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E3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凹面。第四透镜E4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凸面,像侧面S8为凹面。第五透镜E5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9为凹面,像侧面S10为凹面。第六透镜E6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1为凹面,像侧面S12为凸面。滤光片E7具有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4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5上。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E1至第六透镜E6均可为塑胶材质的透镜。
虽未示出,但可在物侧与第一透镜E1之间设置光阑以进一步提升镜头的成像质量。
表3示出了实施例2的第一透镜系统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和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表4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2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实施例1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
Figure BDA0002030408940000091
表3
Figure DA00020304089437477
表4
图4A示出了实施例2的第一透镜系统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4B示出了实施例2的第一透镜系统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4C示出了实施例2的第一透镜系统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4D示出了实施例2的第一透镜系统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4A至图4D可知,实施例2所给出的第一透镜系统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实施例3
以下参照图5至图6D描述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3的第一透镜系统。图5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3的第一透镜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5所示,第一透镜系统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第六透镜E6、滤光片E7和成像面S15。
第一透镜E1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E3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凹面。第四透镜E4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凸面,像侧面S8为凹面。第五透镜E5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9为凹面,像侧面S10为凹面。第六透镜E6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1为凹面,像侧面S12为凸面。滤光片E7具有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4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5上。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E1至第六透镜E6均可为塑胶材质的透镜。
虽未示出,但可在物侧与第一透镜E1之间设置光阑以进一步提升镜头的成像质量。
表5示出了实施例3的第一透镜系统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和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表6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3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实施例1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
Figure BDA0002030408940000101
表5
Figure BDA0002030408940000102
Figure BDA0002030408940000111
表6
图6A示出了实施例3的第一透镜系统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6B示出了实施例3的第一透镜系统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6C示出了实施例3的第一透镜系统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6D示出了实施例3的第一透镜系统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6A至图6D可知,实施例3所给出的第一透镜系统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实施例4
以下参照图7至图8D描述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4的第一透镜系统。图7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4的第一透镜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7所示,第一透镜系统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第六透镜E6、滤光片E7和成像面S15。
第一透镜E1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凹面。第四透镜E4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凸面,像侧面S8为凹面。第五透镜E5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9为凹面,像侧面S10为凹面。第六透镜E6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1为凹面,像侧面S12为凸面。滤光片E7具有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4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5上。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E1至第六透镜E6均可为塑胶材质的透镜。
虽未示出,但可在物侧与第一透镜E1之间设置光阑以进一步提升镜头的成像质量。
表7示出了实施例4的第一透镜系统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和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表8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4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实施例1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
Figure BDA0002030408940000112
Figure BDA0002030408940000121
表7
Figure DA00020304089437560
表8
图8A示出了实施例4的第一透镜系统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8B示出了实施例4的第一透镜系统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8C示出了实施例4的第一透镜系统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8D示出了实施例4的第一透镜系统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8A至图8D可知,实施例4所给出的第一透镜系统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二)第二透镜系统
根据本申请的第二透镜系统可包括至少一片具有光焦度的透镜,且最靠近物侧的透镜具有负光焦度。例如,第二透镜系统可包括六片具有光焦度的透镜,即,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这六片透镜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使第二透镜系统的最靠近物侧的透镜(例如,第一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可增大第二透镜系统的视场角,减缓光线在第二透镜的入射角度,同时还可减小后续透镜的口径,有助于维持镜头小型化。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系统中的第二透镜的像侧面可为凸面。使第二透镜系统的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有利于降低第二透镜系统的边缘畸变,并可提高第二透镜系统的边缘相对亮度。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系统中的第三透镜的像侧面可为凸面。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系统中的第五透镜可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可为凹面,像侧面可为凸面。使第二透镜系统的第五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可有效矫正平衡第一透镜至第四透镜产生的像差;将其物侧面设计成凹面,有助于通过不同孔径高度上的肉厚来矫正色差;以及将其像侧面配置成凸面,可有效发散光线,使第二透镜系统拥有大像面。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系统中的第六透镜的物侧面可为凸面,像侧面可为凹面。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电子成像装置可满足条件式0.4≤fW/f5W≤1.8,其中,fW为第二透镜系统的总有效焦距,f5W为第二透镜系统的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更具体地,fW和f5W进一步可满足0.40≤fW/f5W≤1.79。满足条件式0.4≤fW/f5W≤1.8,可降低第二透镜系统的光学畸变,并可提高第二透镜系统的第五透镜的屈光能力,使第二透镜系统能够更好地匹配芯片的主光线角度(CRA)。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电子成像装置可满足条件式0.2<R2W/R1W<0.6,其中,R2W为第二透镜系统的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W为第二透镜系统的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更具体地,R2W和R1W进一步可满足0.39≤R2W/R1W≤0.50。满足条件式0.2<R2W/R1W<0.6,可对第二透镜系统的第一透镜的曲率进行优化,使第二透镜系统能够较容易地平衡场曲和畸变,使第二透镜系统获得更大的视场角。可选地,第二透镜系统的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可为凸面,像侧面可为凹面。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电子成像装置可满足条件式0.3<R8W/R7W<1.0,其中,R8W为第二透镜系统的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7W为第二透镜系统中的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更具体地,R8W和R7W进一步可满足0.40≤R8W/R7W≤0.96。满足条件式0.3<R8W/R7W<1.0,可对第二透镜系统的第四透镜的曲率进行优化,以平衡各大像差,收缩近轴光线,提高轴上视场的MTF值,提高成像质量。可选地,第二透镜系统的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可为凸面,像侧面可为凹面。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电子成像装置可满足条件式TTLW/ImgHW<1.9,其中,TTLW为第二透镜系统的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第二透镜系统的成像面在第二透镜系统的光轴上的距离,ImgHW为第二透镜系统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更具体地,TTLW和ImgHW进一步可满足1.8<TTLW/ImgHW<1.9,例如1.86≤TTLW/ImgHW≤1.88。满足条件式TTLW/ImgHW<1.9,可有效压缩第二透镜系统的尺寸,保证镜头紧凑的尺寸特性。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电子成像装置可满足条件式fW/EPDW<2.2,其中,fW为第二透镜系统的总有效焦距,EPDW为第二透镜系统的入瞳孔径。更具体地,fW和EPDW例如进一步可满足fW/EPDW=2.19。满足条件式fW/EPDW<2.2,可以使第二透镜系统具有大光圈优势,增强第二透镜系统在光线较弱环境下的成像效果,还可减小边缘视场的像差。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系统中的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中的至少四片透镜可以为塑胶材质。在考虑成像质量的基础上,多采用塑胶材料更有助于透镜的成形与加工,减少加工误差,控制系统成本,有利于大批量的制造生产。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第二透镜系统中,任意相邻两透镜之间可具有空气间隔。使相邻的透镜之间具有一定量的空气间隔,可保证相邻的透镜在镜片的加工公差内不会彼此接触,由此可避免镜片磨损或压裂。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二透镜系统还可包括至少一个光阑。光阑可根据需要设置在适当位置处,例如设置在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可选地,上述第二透镜系统还可包括用于校正色彩偏差的滤光片和/或用于保护位于成像面上的感光元件的保护玻璃。
根据本申请的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二透镜系统可采用多片镜片,例如上文所述的六片。通过合理分配各透镜的光焦度、面型、各透镜的中心厚度以及各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等,可有效地缩小第二透镜系统的体积、降低第二透镜系统的敏感度并提高第二透镜系统的可加工性,使得第二透镜系统更有利于生产加工并且可适用于便携式电子成像装置中。
在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系统中的各透镜的镜面中的至少一个为非球面镜面,即,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中的每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中的至少一个为非球面镜面。可选地,第二透镜系统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中的每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镜面。
下面将参照图9至图16D对根据本申请的第二透镜系统的多个实施例进行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5
以下参照图9至图10D描述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5的第二透镜系统。图9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5的第二透镜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9所示,第二透镜系统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E1、光阑STO、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第六透镜E6、滤光片E7和成像面S15。
第一透镜E1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凹面,像侧面S4为凸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E4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凸面,像侧面S8为凹面。第五透镜E5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9为凹面,像侧面S10为凸面。第六透镜E6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11为凸面,像侧面S12为凹面。滤光片E7具有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4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5上。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E1至第六透镜E6均可为塑胶材质的透镜。
表9示出了实施例5的第二透镜系统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和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表10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5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实施例1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
Figure BDA0002030408940000141
表9
其中,fW为第二透镜系统的总有效焦距,TTLW为第二透镜系统的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至第二透镜系统的成像面S15在第二透镜系统的光轴上的距离,ImgHW为第二透镜系统的成像面S15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Semi-FOVW为第二透镜系统的最大半视场角。
Figure DA00020304089437677
表10
图10A示出了实施例5的第二透镜系统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10B示出了实施例5的第二透镜系统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10C示出了实施例5的第二透镜系统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10D示出了实施例5的第二透镜系统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10A至图10D可知,实施例5所给出的第二透镜系统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实施例6
以下参照图11至图12D描述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6的第二透镜系统。图1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6的第二透镜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1所示,第二透镜系统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E1、光阑STO、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第六透镜E6、滤光片E7和成像面S15。
第一透镜E1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凸面。第三透镜E3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凹面,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E4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凸面,像侧面S8为凹面。第五透镜E5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9为凹面,像侧面S10为凸面。第六透镜E6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11为凸面,像侧面S12为凹面。滤光片E7具有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4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5上。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E1至第六透镜E6均可为塑胶材质的透镜。
表11示出了实施例6的第二透镜系统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和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表12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6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实施例1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
Figure BDA0002030408940000151
Figure BDA0002030408940000161
表11
Figure DA00020304089437762
表12
图12A示出了实施例6的第二透镜系统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12B示出了实施例6的第二透镜系统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12C示出了实施例6的第二透镜系统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12D示出了实施例6的第二透镜系统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12A至图12D可知,实施例6所给出的第二透镜系统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实施例7
以下参照图13至图14D描述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7的第二透镜系统。图1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7的第二透镜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3所示,第二透镜系统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E1、光阑STO、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第六透镜E6、滤光片E7和成像面S15。
第一透镜E1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凸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凹面,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E4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凸面,像侧面S8为凹面。第五透镜E5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9为凹面,像侧面S10为凸面。第六透镜E6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11为凸面,像侧面S12为凹面。滤光片E7具有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4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5上。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E1至第六透镜E6均可为塑胶材质的透镜。
表13示出了实施例7的第二透镜系统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和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表14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7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实施例1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
Figure BDA0002030408940000171
表13
Figure DA00020304089437856
表14
图14A示出了实施例7的第二透镜系统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14B示出了实施例7的第二透镜系统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14C示出了实施例7的第二透镜系统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14D示出了实施例7的第二透镜系统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14A至图14D可知,实施例7所给出的第二透镜系统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实施例8
以下参照图15至图16D描述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8的第二透镜系统。图15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8的第二透镜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5所示,第二透镜系统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E1、光阑STO、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第六透镜E6、滤光片E7和成像面S15。
第一透镜E1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凸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凹面,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E4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凸面,像侧面S8为凹面。第五透镜E5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9为凹面,像侧面S10为凸面。第六透镜E6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1为凸面,像侧面S12为凹面。滤光片E7具有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4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5上。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E1至第六透镜E6均可为塑胶材质的透镜。
表15示出了实施例8的第二透镜系统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和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表16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8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实施例1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
Figure BDA0002030408940000181
表15
Figure BDA0002030408940000182
Figure BDA0002030408940000191
表16
图16A示出了实施例8的第二透镜系统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16B示出了实施例8的第二透镜系统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16C示出了实施例8的第二透镜系统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16D示出了实施例8的第二透镜系统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16A至图16D可知,实施例8所给出的第二透镜系统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综上,实施例1至实施例8分别满足表17中所示的关系。
条件式/实施例 1 2 3 4 5 6 7 8
Semi-FOV<sub>T</sub>(°) 20.8 21.3 21.0 20.8
Semi-FOV<sub>W</sub>(°) 52.3 52.1 52.0 52.0
TTL<sub>T</sub>/f<sub>T</sub> 0.83 0.85 0.84 0.83
(f2<sub>T</sub>+f5<sub>T</sub>)/f4<sub>T</sub> 0.63 0.46 0.50 0.65
ImgH<sub>T</sub>/f<sub>T</sub> 0.39 0.40 0.39 0.39
R11<sub>T</sub>/R12<sub>T</sub> 1.03 1.17 1.22 0.93
f1234<sub>T</sub>/(R1<sub>T</sub>+R2<sub>T</sub>) 0.41 0.44 0.43 0.42
f<sub>W</sub>/f5<sub>W</sub> 1.49 1.56 1.79 0.40
R2<sub>W</sub>/R1<sub>W</sub> 0.43 0.50 0.39 0.46
R8<sub>W</sub>/R7<sub>W</sub> 0.51 0.59 0.96 0.40
TTL<sub>W</sub>/ImgH<sub>W</sub> 1.87 1.86 1.87 1.88
f<sub>W</sub>/EPD<sub>W</sub> 2.19 2.19 2.19 2.19
表17
虽然上文中对第一透镜系统和第二透镜系统均以包括六片透镜为例进行了描述,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未背离本申请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可改变构成第一透镜系统和/或第二透镜系统的透镜数量。如果需要,第一透镜系统和第二透镜系统还可包括其它数量的透镜。同时,在不背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上文所提及的第一透镜系统和第二透镜系统的各个实施例可进行任意组合以获得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各个结果和优点。
同样地,虽然本申请所公开的电子成像装置包括有两个取像装置,然而,应理解的是,电子成像装置所搭载的取像装置的数量仅为示例,而不应对本申请进行限制。如果需要,电子成像装置还可包括其它数量的取像装置。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Claims (10)

1.电子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取像装置,包括第一透镜系统和位于所述第一透镜系统的成像面上的第一电子感光元件,所述第一透镜系统包括至少一片具有光焦度的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系统的具有光焦度的透镜中最靠近物侧的透镜具有正光焦度;以及
第二取像装置,包括第二透镜系统和位于所述第二透镜系统的成像面上的第二电子感光元件,所述第二透镜系统包括至少一片具有光焦度的透镜,所述第二透镜系统的具有光焦度的透镜中最靠近所述物侧的透镜具有负光焦度;
其中,所述第一取像装置与所述第二取像装置位于所述电子成像装置的同一侧,且所述第一取像装置与所述第二取像装置具有不同的视场角,以及
所述第一透镜系统的总有效焦距fT与所述第二透镜系统的总有效焦距fW满足fT/fW>3.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系统的最大半视场角Semi-FOVT满足20°<Semi-FOVT<2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系统的最大半视场角Semi-FOVW满足50°<Semi-FOVW<5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系统的最靠近所述物侧的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第一透镜系统的成像面在所述第一透镜系统的光轴上的距离TTLT与所述第一透镜系统的总有效焦距fT满足TTLT/fT<0.9。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系统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T与所述第一透镜系统的总有效焦距fT满足ImgHT/fT<0.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系统沿着所述第一透镜系统的光轴由所述物侧至所述第一透镜系统的成像面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系统的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T、所述第一透镜系统的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T与所述第一透镜系统的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T满足0.4<(f2T+f5T)/f4T<0.7。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系统的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1T与所述第一透镜系统的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2T满足0.8<R11T/R12T<1.3。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系统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的组合焦距f1234T、所述第一透镜系统的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T与所述第一透镜系统的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T满足0.3<f1234T/(R1T+R2T)<0.6。
10.电子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取像装置,包括第一透镜系统和位于所述第一透镜系统的成像面上的第一电子感光元件,所述第一透镜系统包括至少一片具有光焦度的透镜,其最靠近物侧的透镜具有正光焦度;以及
第二取像装置,包括第二透镜系统和位于所述第二透镜系统的成像面上的第二电子感光元件,所述第二透镜系统包括至少一片具有光焦度的透镜,其最靠近物侧的透镜具有负光焦度;
其中,所述第一取像装置与所述第二取像装置位于所述电子成像装置的同一侧,以及
所述第一透镜系统的最大半视场角Semi-FOVT满足20°<Semi-FOVT<25°;
所述第二透镜系统的最大半视场角Semi-FOVW满足50°<Semi-FOVW<55°。
CN201910307719.2A 2019-04-17 2019-04-17 电子成像装置 Pending CN11183066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07719.2A CN111830669A (zh) 2019-04-17 2019-04-17 电子成像装置
US16/850,096 US11531186B2 (en) 2019-04-17 2020-04-16 Electronic imaging device comprising two capturing device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07719.2A CN111830669A (zh) 2019-04-17 2019-04-17 电子成像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30669A true CN111830669A (zh) 2020-10-27

Family

ID=728323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307719.2A Pending CN111830669A (zh) 2019-04-17 2019-04-17 电子成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1531186B2 (zh)
CN (1) CN111830669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96860B (zh) 2019-09-06 2020-06-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攝影用光學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17389009B (zh) * 2023-12-11 2024-03-08 江西联创电子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37757A (ja) 2001-07-25 2003-02-07 Fuji Photo Film Co Ltd 画像撮像装置
US20100182445A1 (en) 2009-01-22 2010-07-22 Upi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Processing Device, Method, And Electronic System Utilizing The Same
CN108519655A (zh) * 2013-07-04 2018-09-11 核心光电有限公司 小型长焦透镜套件
US10274700B2 (en) * 2015-05-21 2019-04-30 Apple Inc. Camera lens system
US9897779B2 (en) * 2015-09-30 2018-02-20 Apple Inc. Camera lens system with three lens components
US10185123B2 (en) * 2015-10-22 2019-01-22 Apple Inc. Lens system
KR101834728B1 (ko) * 2016-01-28 2018-03-06 주식회사 코렌 촬영 렌즈 광학계
CN106646835B (zh) * 2016-08-08 2018-12-04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广角镜头
CN110716286A (zh) * 2017-03-24 2020-01-21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系统
TWI629501B (zh) * 2017-04-28 2018-07-11 聲遠精密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廣角成像鏡片組
JP7334881B2 (ja) * 2017-05-10 2023-08-29 モービルアイ ビジョン テクノロジーズ リミテッド 自動運転車両システム用交差視野
JP6587292B2 (ja) * 2017-06-02 2019-10-09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TWI620957B (zh) * 2017-06-07 2018-04-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攝像系統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07608053B (zh) * 2017-08-30 2020-02-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透镜系统、图像拍摄装置和设备
CN108627958B (zh) * 2018-04-03 2020-03-20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KR20240046652A (ko) * 2019-02-25 2024-04-09 코어포토닉스 리미티드 적어도 하나의 2 상태 줌 카메라를 갖는 멀티-애퍼처 카메라
TWI703364B (zh) * 2019-11-29 2020-09-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攝影用光學鏡片組及電子裝置
CN111273432A (zh) * 2020-04-02 2020-06-12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变焦镜头组
CN111338066A (zh) * 2020-04-21 2020-06-26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变焦透镜组
CN112596211A (zh) * 2020-12-29 2021-04-02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12684590B (zh) * 2021-01-20 2023-03-21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333560A1 (en) 2020-10-22
US11531186B2 (en) 2022-12-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43586B (zh) 摄像透镜组
CN113296244B (zh) 适用于便携式电子产品的摄像光学系统
CN109283664B (zh) 光学成像镜片组
CN110007444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07219613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1239978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07436481B (zh) 摄像透镜组
CN108761730B (zh) 摄像镜头
CN107490841B (zh) 摄像透镜组
CN107219610B (zh) 成像镜头
CN107167900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3917667A (zh) 摄像镜头
CN116149029A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07436477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09358415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09975956B (zh) 光学成像透镜组
CN117518419A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2198631A (zh) 摄像镜头组
CN110780422A (zh) 光学成像镜头
WO2020238577A1 (zh) 组合式变焦双摄镜头
CN214623165U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08345092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1352210A (zh) 成像镜头
US11531186B2 (en) Electronic imaging device comprising two capturing devices
CN210015289U (zh) 组合式变焦双摄镜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