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09989A - 车门锁体的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门锁体的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09989A
CN111809989A CN202010650637.0A CN202010650637A CN111809989A CN 111809989 A CN111809989 A CN 111809989A CN 202010650637 A CN202010650637 A CN 202010650637A CN 111809989 A CN111809989 A CN 1118099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ndle
swing arm
base body
control device
vehicle d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65063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冯先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iteyi Technology Shenya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iteyi Technology Shenya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iteyi Technology Shenya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Yiteyi Technology Shenya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650637.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809989A/zh
Publication of CN1118099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0998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5/00Details of vehicle lock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E05B77/00 - E05B83/00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9/00Mounting or connecting vehicle locks or parts thereof
    • E05B79/02Mounting of vehicle locks or parts thereof
    • E05B79/04Mounting of lock casings to the vehicle, e.g. to the wing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9/00Mounting or connecting vehicle locks or parts thereof
    • E05B79/02Mounting of vehicle locks or parts thereof
    • E05B79/06Mounting of handles, e.g. to the wing or to the lock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02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actuators used
    • E05B81/04Electrical
    • E05B81/06Electrical using rotary moto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5/00Details of vehicle lock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E05B77/00 - E05B83/00
    • E05B85/10Handles
    • E05B85/107Pop-out handles, e.g. sliding outwardly before rotation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车门锁体的控制装置。所述车门锁体包括牵拉构件。所述控制装置包括:基座本体、摆臂和摆臂驱动组件。所述摆臂驱动组件构造为在所述摆臂和所述牵拉构件的至少一个以第一安装方式连接到所述基座本体的情况下驱动所述摆臂从所述初始位置朝向所述基座本体的所述第一边缘转动到相对于所述基座本体的第一解锁位置以实现对所述车门锁体的解锁,以及在所述摆臂和所述牵拉构件的至少一个以第二安装方式连接到所述基座本体的情况下驱动所述摆臂从所述初始位置朝向所述基座本体的所述第二边缘转动到相对于所述基座本体的第二解锁位置以实现对所述车门锁体的解锁。

Description

车门锁体的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实施例涉及一种车门锁体的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隐藏式车门把手的造型面与车门钣金一致,在关闭状态下,车门把手犹如车门钣金的一部分,不易被发现。隐藏式车门把手的出现,显著提升了车辆的美感,与整车前卫的风格相符。随着人们要求的提高,不同类型的隐藏式外把手孕育而生,如纯机械式的手动门把手、半电动门把手和纯电动门把手。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车门锁体的控制装置,所述车门锁体包括牵拉构件,所述控制装置包括:基座本体,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摆臂,连接到所述基座本体且能够绕第一轴线旋转,所述摆臂的远离所述第一轴线的一端构造为连接所述牵拉构件,其中,在车门锁体处于上锁状态时所述摆臂相对于所述基座本体处于初始位置;以及摆臂驱动组件,构造为在所述摆臂和所述牵拉构件的至少一个以第一安装方式连接到所述基座本体的情况下驱动所述摆臂从所述初始位置朝向所述基座本体的所述第一边缘转动到相对于所述基座本体的第一解锁位置以实现对所述车门锁体的解锁,以及在所述摆臂和所述牵拉构件的至少一个以第二安装方式连接到所述基座本体的情况下驱动所述摆臂从所述初始位置朝向所述基座本体的所述第二边缘转动到相对于所述基座本体的第二解锁位置以实现对所述车门锁体的解锁。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摆臂驱动组件包括:可转动连接到所述基座本体的手柄;以及驱动构件,构造为能够在所述手柄的驱动下产生运动并且驱动所述摆臂旋转。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手柄上设置有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所述驱动构件能够以第一安装方式和第二安装方式连接到所述摆臂和所述基座本体之一。在所述摆臂驱动构件以第一安装方式连接到所述摆臂和所述基座本体之一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凸起随着手柄的转动而驱动所述摆臂朝向所述基座本体的所述第一边缘转动到达所述第一解锁位置;在所述摆臂驱动构件以第二安装方式连接到所述摆臂和所述基座本体之一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凸起随着手柄的转动而驱动所述摆臂朝向所述基座本体的所述第二边缘转动到达所述第二解锁位置。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摆臂驱动构件以所述第一安装方式和所述第二安装方式连接到所述摆臂的情况下,所述驱动构件位于所述第一轴线上。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驱动构件以所述第一安装方式和所述第二安装方式连接到所述基座本体的情况下,所述驱动构件不位于所述第一轴线上。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驱动构件活动连接到所述基座本体,所述驱动构件的第一端部在所述手柄的驱动下沿一路径运动且在所述摆臂的第一表面上滑动而推动所述摆臂转动。在所述摆臂位于所述初始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表面位于所述路径上。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基座本体上设置有条形通孔,所述驱动构件穿过所述条形通孔,所述驱动构件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位于所述基座本体面对所述摆臂的第一侧,所述第二端部位于所述基座本体面对所述手柄的第二侧,所述手柄构造为对所述第二端部直接施力。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驱动构件与所述手柄固定连接。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车门锁体的控制装置还包括:构造为驱动所述手柄从初始关闭位置转动到部分打开位置并将所述手柄保持在所述部分打开位置的手柄控制组件,其中,在所述手柄在所述初始关闭位置和所述部分打开位置的情况下,所述锁体均保持上锁状态,且在所述手柄在所述部分打开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手柄的第二端与所述基座本体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手柄在所述初始关闭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手柄的所述第二端与所述基座本体之间的距离。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手柄控制组件包括抵靠所述手柄的手柄开启弹簧,所述手柄在所述初始关闭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手柄开启弹簧处于弹性形变状态,所述手柄开启弹簧构造为在所述手柄离开所述初始关闭位置的情况下推动所述手柄转动到所述手柄部分打开位置。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手柄控制组件包括活动连接到所述基座本体的按钮,构造为在外力作用下推动所述手柄从所述初始关闭位置转动到所述部分打开位置。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手柄控制组件包括:可转动连接到所述基座本体的控制构件,所述控制构件在初始位置的情况下将所述手柄限制在所述手柄的所述初始关闭位置。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控制构件的一端设置有突出部,所述手柄上设置有限位槽;所述突出部和所述限位槽构造为使得所述手柄能够保持在所述手柄的部分打开位置。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控制构件上设置有凹陷部,所述手柄控制组件还包括:可转动连接到基座本体的传动构件,所述传动构件在所述按钮的驱动下可在所述控制构件上滑动而进入所述凹陷部,使得所述传动构件和所述限制构件的相对位置被锁定。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构造为驱动所述控制构件离开所述初始位置的旋转电机。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摆臂驱动组件包括连接到所述基座本体的旋转电机,所述旋转电机的转轴连接到所述摆臂以驱动所述摆臂绕所述第一轴线旋转,所述旋转电机的所述转轴位于所述第一轴线上。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摆臂驱动组件还包括连接到所述旋转电机的所述转轴的驱动构件,其中,所述旋转电机构造为驱动所述驱动构件绕不同于所述第一轴线的第二轴线旋转而推动所述摆臂旋转。
在一个示例中,在所述牵拉构件为拉线的情况下,所述基座本体上设置有至少两个安装孔结构,所述至少两处非圆孔结构对称的设置在所述基座本体的相对两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公开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半自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的爆炸图。
图2A为本公开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半自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的布局背面结构示意图;图2B为本公开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半自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的布局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3A为本公开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半自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的部分的联动解锁结构的装配示意图;图3B为图3A中转动块的侧视图和俯视图;图3C为手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D为基座本体的用于安装拉线固定架的方孔结构示意图。
图4A至图4C为本公开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半自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的解锁过程示意图,其中图4A示出车门锁体处于初始的上锁状态;图4B示出车门锁体处于预开启状态;图4C示出车门锁体处于解锁状态。
图5A至图5C为本公开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半自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的牵引构件摆臂相对于基座本体处于初始位置、第一解锁位置和第二解锁位置的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半自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的爆炸图。
图7A为本公开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半自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的布局正面结构示意图;图7B为本公开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半自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的布局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8A至图8C为本公开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半自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的牵引构件摆臂相对于基座本体处于初始位置、第一解锁位置和第二解锁位置的示意图。
图9为本公开第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半自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的爆炸图。
图10A为本公开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半自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的布局正面结构示意图;图10B为本公开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半自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的布局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11A至图11C为本公开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半自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的牵引构件摆臂相对于基座本体处于初始位置、第一解锁位置和第二解锁位置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公开第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半自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的爆炸图。
图13A为本公开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半自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的布局正面结构示意图;图13B为本公开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半自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的布局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公开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半自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的部分的联动解锁结构的装配示意图。
图15A至图15C为本公开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半自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的牵引构件摆臂相对于基座本体处于初始位置、第一解锁位置和第二解锁位置的示意图。
图16为本公开第五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全手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的爆炸图。
图17为本公开第五实施例提供全手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的中手柄的结构示意图。
图18A至图18C为本公开第五实施例提供的全手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的解锁过程示意图,其中图18A示出车门锁体处于初始的上锁状态;图18B示出车门锁体处于预开启状态;图18C示出车门锁体处于解锁状态。
图19A为本公开第五实施例的另一示例提供的全手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的手柄控制组件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9B为示出此示例中手动按钮与基座本体的安装方式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公开第六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全自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的爆炸图。
图21A为本公开第六实施例提供的半自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的布局正面结构示意图;图21B为本公开第六实施例提供的半自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的布局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22A至图22C为本公开第六实施例提供的半自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的牵引构件摆臂相对于基座本体处于初始位置、第一解锁位置和第二解锁位置的示意图。
图23为本公开第七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全自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的爆炸图。
图24为本公开第七实施例提供的全自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25A至图25C为本公开第七实施例提供的全自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的牵引构件摆臂相对于基座本体处于初始位置、第一解锁位置和第二解锁位置的示意图。
图26A和图26B为本公开实施例中用于安装锁芯的安装通孔的相关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通过车门锁体对车门上锁和解锁可通过例如设置在车门内部的车门锁体控制装置来实现。车门锁体包括与锁体的一种棘爪连接的牵拉构件(例如,拉杆或者拉线);车门锁控制装置例如包括车外门把手。车外门把手通过带动牵拉构件运动进而带动与该牵拉构件连接的棘爪运动从而对车门锁体(简称锁体)上锁和解锁,对应实现车门的上锁和解锁。这里,在锁体处于上锁状态的情况下,车门处于关闭的上锁状态;在锁体处于解锁状态的情况下,车门处于可打开的解锁状态。
车门锁体控制装置还可以包括锁芯。锁芯通过牵拉构件与锁体的另一个棘爪连接。锁芯运动带动该第二种牵拉构件,使锁体实现上锁或解锁功能。锁芯和外门把手分别实现锁体的不同功能。通过外门把手实现锁体的上锁或者解锁,可以直接的打开车门;在锁芯处于上锁状态的情况下,通过外门把手解锁锁芯而打开车门的功能失效;若要打开车门,必须先解锁锁芯,然后方可通过外门把手实现锁体解锁从而实现打开车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控制装置是为锁芯提供一个安装固定的载体。例如,锁芯可以固定在车门其他地方。
目前的车门锁体控制装置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操作性不佳、通用化差、结构复杂、成本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车门锁体控制装置,其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和拓展性,且结构简单成本低。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车门锁体控制装置可以实施为纯手动隐藏式车门锁体控制装置;半自动隐藏式车门锁体控制装置;全自动隐藏式车门锁体控制装置。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车门锁体的控制装置。车门锁体包括牵拉构件,控制装置构造为驱动牵拉构件产生运动从而实现对车门锁体的上锁和解锁。为了将描述的重点集中在车门锁体的控制装置,车门锁体的其他部分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均没有示出。
具体的,控制装置包括:基座本体,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摆臂,连接到所述基座本体且能够绕第一轴线旋转,所述摆臂的远离所述第一轴线的一端构造为连接所述牵拉构件,其中,在车门锁体处于上锁状态时所述摆臂相对于所述基座本体处于初始位置;以及摆臂驱动组件,构造为在所述摆臂和所述牵拉构件的至少一个以第一安装方式连接到所述基座本体的情况下驱动所述摆臂从所述初始位置朝向所述基座本体的所述第一边缘转动到相对于所述基座本体的第一解锁位置以实现对所述车门锁体的解锁,以及在所述摆臂和所述牵拉构件的至少一个以第二安装方式连接到所述基座本体的情况下驱动所述摆臂从所述初始位置朝向所述基座本体的所述第二边缘转动到相对于所述基座本体的第二解锁位置以实现对所述车门锁体的解锁。
由于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车门锁体的控制装置能够采用相同的基座本体、摆臂和摆臂驱动组件实现将牵拉构件朝向相反的两个方向实现解锁,从而有效的改善了此控制装置对左右车门的通用性。
车门锁体的控制装置还可包括构造为驱动所述手柄从初始关闭位置转动到部分打开位置并将所述手柄保持在所述部分打开位置的手柄控制组件,其中,在所述手柄在所述初始关闭位置和所述部分打开位置的情况下,所述锁体均保持上锁状态,且在所述手柄在所述部分打开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手柄的第二端与所述基座本体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手柄在所述初始关闭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手柄的所述第二端与所述基座本体之间的距离。这样,有利于提高手柄的单手操作性。
第一实施例
参见图1至图5C,以下详细描述本公开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半自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
图1为本公开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半自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的爆炸图。参见图1,该车门锁体控制装置包括:手柄1,开关2、密封胶条3、控制构件4、旋转电机5、驱动构件6、驱动构件回位弹簧7、手柄开启弹簧8、轴套9、手柄转轴10、基座本体11、固定销14、牵拉构件摆臂15、卡扣16、牵拉构件总成17、牵拉构件固定架18和锁芯19。
基座本体11包括底部111和侧壁部112。底部111和侧壁部112围成一个容纳空间,用于容纳和/或定位车门锁体控制装置包括的其他构件。
在本实施例中,摆臂驱动组件例如包括:手柄1和驱动构件6。
参见图2A,驱动构件6连接到牵拉构件摆臂15使得驱动构件6和牵拉构件摆臂15可以作为一个整体运动。例如,牵拉构件摆臂15在靠近第一轴线A1的一端形成有类似矩形的驱动构件安装通孔。参见图3B,驱动构件6的面对牵拉构件摆臂15的下端部具有与该通孔匹配的类似矩形的平面形状。当驱动构件6的下端部插到牵拉构件摆臂15的驱动构件安装通孔中时,驱动构件6和牵拉构件摆臂15之间例如不能发生实质性的相对转动。当然,本实施例并不限制驱动构件6和牵拉构件摆臂15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只要驱动构件6能够有效的驱动牵拉构件摆臂15转动即可。
参见图2A和3B,牵拉构件摆臂15位于基座本体11的底部111的相反于容纳空间的背侧,驱动构件6的下端部6-1穿过牵拉构件摆臂15位于基座本体11的底部111而插入牵拉构件摆臂15的驱动构件安装通孔中。固定销14插入驱动构件6的下端部以限制驱动构件6的下端部6-1从牵拉构件摆臂15的驱动构件安装通孔中脱出。也就是,牵拉构件摆臂15和驱动构件6安装成一个整体,该整体进一步被结合到基座本体11的底部111使得牵拉构件摆臂15和驱动构件6能够一起绕第一轴线A1旋转。例如,安装在一起的牵拉构件摆臂15和驱动构件6仅可相对于基座本体11的底部111产生非常小的平移运动或者完全不产生平移运动。这里,第一轴线A1是虚拟的,用于描述牵拉构件摆臂15、驱动构件6和基座本体11的底部111的结合关系。例如,第一轴线A1基本垂直于基座本体11的底部111。
这里,并不限制牵拉构件摆臂15和驱动构件6的连接方式,也不限制牵拉构件摆臂15的驱动构件安装通孔和驱动构件6的下端部的具体形状,只要能够实现驱动构件6和牵拉构件摆臂15能够实质上绕同一轴线同步转动即可。
参见图2B,驱动构件6的上端部6-2位于基座本体11的容纳空间中。驱动构件6的上端部6-2远离基座本体11的底部111的一侧设置有狭槽。驱动构件6和牵拉构件摆臂15安装到基座本体11的底部111上,参见图3B,驱动构件6位于第一轴线A1上且关于第一轴线A1不对称。驱动构件6的远离牵拉构件摆臂15的上端部6-2的第一侧壁61相对于第一轴线A1的距离明显大于其第二侧壁62相对于第一轴线A1的距离。参见图3B,驱动构件6的上端部6-2上的狭槽例如垂直于驱动构件6的下端部6-1的两个彼此平行的侧面。
牵拉构件摆臂15的远离第一轴线A1的一端构造为例如通过卡扣16与牵拉构件总成17的拉线171连接在一起。牵拉构件总成17通过牵拉构件固定架18连接到基座本体11的侧壁部112。参见图1和3D,基座本体11用于安装牵拉构件固定架18的部分设计为方孔结构。需要安装时,在组装工序,塞入方形螺母37即可配合螺钉38安装固定牵拉构件固定架18,不需要安装时,不塞入方形螺母37即可。此外,密封胶条39可进一步设置在基座本体11的方孔结构上。在另外的示例中,例如基座本体11用于安装牵拉构件固定架18的部分设计为非圆形结构,对应的,匹配的非圆形螺母可以配合使用。基座本体11用于安装牵拉构件固定架18和锁芯19的方孔结构进行了对称设计,达到左右通用的目的,避免新开发对称件,增加模具、检具成本。这里,并不限制牵拉构件摆臂15的远离第一轴线A1的一端与牵拉构件总成17的拉线171的连接方式以及牵拉构件总成17与基座本体11的连接方式,只需要满足牵拉构件摆臂15的远离第一轴线A1的一端与牵拉构件总成17的拉线171能够实现联合运动即可。
手柄转轴10通过轴套9安装在基座本体11的侧壁部112上。通过手柄转轴10,手柄1连接于基座本体11并且能够绕手柄转轴10转动。转轴10例如相对于基座本体11是固定不动的(紧密配合),手柄1相对于转轴10可以转动(有适当间隙)。然而,这里不限制转轴10与基座本体11的连接方式,只要在转轴10两端做防脱结构(或者其他方法),保证其不会从基座本体11上掉落即可。手柄开启弹簧8套设在手柄转轴10上且其一端插在驱动构件6的狭槽中另一端抵靠在手柄1上。驱动构件回位弹簧7也套设在手柄转轴10上且其一端也插在驱动构件6的狭槽中。在车门锁体处于上锁状态时,手柄1处于初始关闭位置,手柄开启弹簧8处于较大的弹性形变状态。例如,在初始关闭位置,手柄1的外表面例如与车门钣金的外表面基本齐平。密封条3的与车门钣金贴合,起到车里与车外的密封作用,以避免基座本体11与车门钣金之间有缝隙而产生漏风。手柄1靠近手柄转轴10的一端上具有分离设置第一凸起B1和第二凸起B2,参见图3C。例如,两个分离设置凸起B1和B2可以彼此对称设置。
驱动构件6的上端部的不对称结构以及凸起B1和B2的分离设置使得当手柄绕手柄转轴10转动时凸起B1和B2能够择一地与驱动构件6接触并推动驱动构件6绕第一轴线A1转动。也就是,手柄1在推动驱动构件6旋转时仅一个凸起与驱动构件6接触,另一个凸起不接触驱动构件6。
控制构件4例如直接连接到旋转电机5的转轴,从而在旋转电机5的控制下转动。例如,控制构件4在旋转电机5安装在基座本体11的侧壁部112上。控制构件4构造为在其初始位置处限制手柄1的转动以将手柄1保持在初始的关闭状态。旋转电机5例如与手柄上的开关2是信号连接的。也就是,通过对开关2的操作可以实现对旋转电机5的转轴的控制。通过对开关2的操作例如可以包括接触式的按压或者非接触式的遮挡等。可以理解的是,当开关2与旋转电机5无线通信连接时,开关2还可以设置在车门内侧或者遥控钥匙上。
图4A至4C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半自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的经由车门锁体的预开启状态而对锁体解锁过程示意图。图4A中,车门锁体处于初始的上锁状态;图4B中,车门锁体处于预开启状态(车门锁体此时仍处于上锁状态);图4C中,车门锁体处于解锁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手柄控制组件例如包括:控制构件4、旋转电机5、驱动构件6和手柄开启弹簧8。
参见图4A,在车门锁体处于初始的上锁状态时,手柄1处于初始关闭位置。由于控制构件4在初始位置时抵接手柄1的靠近控制构件4的端部,使得手柄1不能绕手柄转轴10旋转,而将手柄限制在初始关闭位置,手柄不能被外力打开。在图4A所示状态下,手柄开启弹簧8处于较大的弹性形变状态,驱动构件回位弹簧7例如处于较小的弹性形变状态。手柄开启弹簧8的插在驱动构件6的狭槽中的一端例如位于第一转轴A1上,因此,尽管手柄开启弹簧8处于较大的弹性形变状态,也不会产生能够推动驱动构件旋转的力矩。在图4A所示状态下,驱动构件6和牵引构件摆臂15均处于相对于基座本体11的初始位置(例如参见图5A);
当控制构件4在旋转电机5的驱动下离开其在图4A所示的初始位置时,手柄开启弹簧8中由于弹性形变储存的弹性势能慢慢释放使得手柄开启弹簧8的抵接手柄1的一端能够施加推力使得手柄1从初始关闭位置转动到图4B所示的部分打开位置。在本实施例中,手柄开启弹簧8作为手柄驱动构件而将手柄1驱动到部分打开位置并使其保持在该部分打开位置。例如,当手柄1处于图4B所示的部分打开位置时,手柄开启弹簧8例如处于较小的弹性形变状态。手柄一般是朝对着车门外侧拉开的。例如,当手柄1被推到部分打开位置时,手柄1的凸起B1或B2接触到驱动构件6,驱动构件6对手柄1施加的力与手柄开启弹簧8对手柄1施加的力一起使得手柄1可保持在该部分打开位置。图4B和图5A所示的手柄1处于部分打开位置时状态时,驱动构件回位弹簧7例如仍处于较小的弹性形变状态,驱动构件6和牵引构件摆臂15仍均处于相对于基座本体11的初始位置(例如参见图5A);
在车门锁体处于预开启状态时,手柄1处于部分打开状态,人可以方便地拉动手柄1进一步绕转轴10旋转到达图4C所示的完全打开位置,在此转动过程中,手柄1的第一凸起B1接触并且驱动驱动构件6和牵引构件摆臂15绕第一轴线A1朝向基座本体11的第一边缘E1转动到处于相对于基座本体11的第一扭转位置和第一解锁位置(参见图5B)。牵引构件摆臂15从图5A所示的初始位置被驱动到图5B所示的第一解锁位置,在此过程中,牵引构件摆臂15有效的拉动拉线171产生了足够的运动从而实现了对车门锁体的解锁;在图4C和图5B所示的手柄1处于完全打开位置时,驱动构件回位弹簧7处于较大的弹性形变状态。
在牵引构件摆臂15到达第一解锁位置对车门锁体实现解锁之后,人手可松开手柄1,手柄1的第一凸起B1对驱动构件6施加的推力消失,手柄回到部分打开位置。同时,驱动构件6和牵引构件摆臂15在驱动构件回位弹簧7的驱动下绕第一轴线A1分别旋转回到驱动构件6和牵引构件摆臂15的初始位置。人例如可通过再次对开关2进行操作,使得旋转电机5收到关闭信号而带动控制构件4逆时针旋转到控制构件4的初始位置,进而推动手柄回到初始的关闭状态。
以上,参见图4A到5B描述了本公开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车门锁体的控制装置在第一种安装方式下(驱动构件6的上端部在第一轴线A1上偏向基座本体11的第二边缘E2安装在牵引构件摆臂15的驱动构件安装通孔中且牵拉构件总成17固定在基座本体11的第二边缘E2)的解锁过程。可以理解的是,本公开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车门锁体的控制装置可以处于图5C所示的第二种安装方式,即,驱动构件6的上端部在第一轴线A1上偏向基座本体11的第二边缘E2安装在牵引构件摆臂15的驱动构件安装通孔中且牵拉构件总成17固定在基座本体11的第一边缘E1。在此情况下,通过人手动施加外力旋转手柄1时,手柄1的第二凸起B2接触并且驱动驱动构件6和牵引构件摆臂15绕第一轴线A1朝向基座本体11的第二边缘E2转动到处于相对于基座本体11的第二扭转位置和第二解锁位置(参见图5C)。牵引构件摆臂15从图5A所示的初始位置被驱动到图5C所示的第二解锁位置,在此过程中,牵引构件摆臂15有效的拉动拉线171产生了足够的运动从而实现了对车门锁体的解锁。可以理解的是,图5B和图5C所示的牵引构件摆臂15相对于基座本体11处于第一解锁位置和第二解锁位置的状态均可对应于在图4C所示的手柄1处于完全打开位置的状态。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车门锁体的控制装置处于图5C所示的第二种安装方式时,当人手松开手柄1,手柄1回复到初始的关闭状态的过程类似于以上关于车门锁体的控制装置处于第一种安装方式时所描述的过程,故在此不再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以第一种安装方式组装的车门锁体的控制装置例如合适安装在左侧车门,而以第二种安装方式组装的车门锁体的控制装置例如合适安装在右侧车门。这里,可以看到,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车门锁体的控制装置可同时适用于左右侧车门,实现了左右侧车门通用。因为无需针对左车门和右车门分别开发不同的模具还进一步节省了成本。
在另一示例中,控制构件4和手柄开启弹簧8可以被省去,而将手柄转轴10直接连接到旋转电机5的转轴,且手柄1与手柄转轴10固定连接。手柄1与手柄转轴10之间例如不能发生相对转动。例如,手柄转轴10与旋转电机5的转轴为一个整体结构。在此情况下,手柄控制组件为旋转电机5。旋转电机5能够直接控制手柄1的旋转位置。例如在旋转电机5的驱动和控制下,手柄1可以从初始的关闭位置旋转到并保持在部分打开位置。当手柄1保持在部分打开位置的情况下,人手可以方便的操作后续的解锁过程。这样可以实现另一种形式更为简单的半自动车门锁体的控制装置。进一步的,在旋转电机5能够提供的扭矩足够大的情况下,手柄1可以被旋转电机5从部分打开位置直接驱动旋转到并保持在完全打开位置。此时,该示例提供的车门锁体的控制装置可以为一种全自动的车门锁体的控制装置。
以下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车门锁体的控制装置中也会包括旋转电机5。然而,这里并不限制旋转电机5在各个实施例中分别能够提供的扭矩大小,是要能够对应的实现其旋转驱动功能即可。
第二实施例
参见图6至图8C,以下详细描述本公开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半自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
图6为本公开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半自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的爆炸图。参见图6,该车门锁体控制装置包括:手柄1,开关2、密封胶条3、控制构件4、旋转电机5、驱动构件6’、驱动构件回位弹簧7’、手柄开启弹簧8、轴套9、手柄转轴10、基座本体11、摆臂转轴12、卡环13、固定销14’、牵拉构件摆臂15’、卡扣16、牵拉构件总成17、牵拉构件固定架18和锁芯19。
本公开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半自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与本公开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半自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的区别主要在于:不在第一轴线A1上的驱动构件6’通过平移运动来驱动牵拉构件摆臂15绕第一转轴A1转动。下面主要描述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半自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不同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半自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的特征,没有描述到的构件的特征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半自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的相同标号或形状的构件的对应特征实质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摆臂驱动组件例如包括:手柄1和驱动构件6’。
参见图7A,驱动构件6’安装在基座本体11的容纳空间内,具体的驱动构件6’位于基座本体11的底部111上的滑动槽中。
参见图7A和7B,摆臂转轴12穿过基座本体11的底部111的通孔,摆臂转轴12位于容纳空间中的一端具有限位部分,该限位部分不能穿过该通孔。通过卡环13,将牵拉构件摆臂15’卡接到基座本体11的底部111。摆臂转轴12限制在该通孔的位置并能够绕第一轴线A1旋转。牵拉构件摆臂15’连接到摆臂转轴12的位于基座本体11的背侧的部分使得牵拉构件摆臂15’与摆臂转轴12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同步绕第一轴线A1旋转。在另一示例中,牵拉构件摆臂15’与摆臂转轴12可以不作为一个整体同步旋转,例如,摆臂转轴12不转动,而牵拉构件摆臂15’在摆臂转轴12的辅助下绕第一轴线A1旋转。
参见图7A和7B,驱动构件6’具有相反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驱动构件6’的第一端部穿过基座本体11的底部111的条形通孔而位于基座本体11的底部111的背侧。通过销固定销14’,将驱动构件6’卡接到基座本体11的底部111。驱动构件6”的第二端部位于基座本体11的容纳空间中。驱动构件6’的第一端部能够沿第一路径在条形通孔的相对两端之间往返移动。驱动构件6’不位于第一轴线A1上。驱动构件回位弹簧7’的一端连接到基座本体11的底部111,另一端连接到驱动构件6’,使得驱动构件6’能够在初始位置上使第一端部位于条形通孔的靠近第一轴线A1的第一端。
牵拉构件摆臂15’具有面对驱动构件6’的第一表面151和第二表面152。例如,第一表面151和第二表面152均实质为平面,且两者之间的夹角为钝角。然而,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限制第一表面151和第二表面152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关系,只要能够与驱动构件配合驱动牵拉构件摆臂转动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手柄控制组件例如包括:控制构件4、旋转电机5、驱动构件6’和手柄开启弹簧8。
参见图8A,在车门锁体处于初始的上锁状态时,由于控制构件4的处于初始位置,手柄1处于初始关闭位置。手柄开启弹簧8的一端连接在基座本体11,其另一端抵靠在手柄1上。在此状态下,手柄开启弹簧8处于弹性形变状态,驱动构件回位弹簧7’例如处于弹性形变状态。在图8A所示状态下,在车门锁体处于初始的上锁状态时,驱动构件6’和牵引构件摆臂15’均处于相对于基座本体11的初始位置;在牵拉构件摆臂15’处于初始位置时,牵拉构件摆臂15’的第一表面151位于驱动构件6’的第一端部的第一路径上;第二表面152例如与驱动构件6’抵接。例如,第一表面151和第二表面152均实质为平面,第一表面151与第二表面152之间的夹角例如为钝角。
当控制构件4在旋转电机5的驱动下离开其初始位置,手柄开启弹簧8中由于弹性形变储存的弹性势能慢慢释放使得手柄开启弹簧8的抵接手柄1的一端能够施加推力使得手柄1从初始关闭位置转动到部分打开位置。例如,当手柄1被推到部分打开位置时,手柄1的凸起B1和B2例如同时直接接触驱动构件6’的第二端部,驱动构件6’对手柄1施加的力与手柄开启弹簧8对手柄1施加的力一起使得手柄1可保持在该部分打开位置。在手柄1处于部分打开位置时状态时,驱动构件回位弹簧7’例如仍处于弹性形变状态,驱动构件6’和牵引构件摆臂15’仍均处于相对于基座本体11的初始位置(例如参见图8A);
当人可以方便地拉动手柄1进一步绕转轴10旋转到完全打开位置的过程中,手柄1的第一和第二凸起B1和B2同时接触并且推动驱动构件6’从条形通孔靠近第一轴线A1的第一端向远离第一轴线A1的第二端移动。可以理解的是,这里并不限制手柄1上凸起的个数和形式,只要转动手柄1的过程中能够使得手柄1有效的推动驱动构件即可。在驱动构件6’的此移动过程中,驱动构件6’能够保持与牵引构件摆臂15’的第一表面151抵接且在第一表面151上滑动,进而推动牵引构件摆臂15’绕第一轴线A1朝向基座本体11的第一边缘E1转动到相对于基座本体11的第一解锁位置(参见图8B)。牵引构件摆臂15’从初始位置被驱动到第一解锁位置的过程中,牵引构件摆臂15’有效的拉动拉线171产生了足够的运动从而实现了对车门锁体的解锁;在图8B所示的状态下,驱动构件回位弹簧7’处于较大的弹性形变状态。
在牵引构件摆臂15’到达第一解锁位置对车门锁体实现解锁之后,人手可松开手柄1,手柄1的凸起B1和B2对驱动构件6’施加的推力消失。同时,驱动构件6’在驱动构件回位弹簧7’的驱动下使得第一端部沿着第一路径从条形通孔的远离第一轴线A1的第二端向靠近所述第一轴线A1第一端移动,使得驱动构件6’施加在牵引构件摆臂15’的第一表面151上的推力消失,牵引构件摆臂15’例如在牵拉构件总成17对拉线171的拉力下绕第一轴线A1旋转回到对应的初始位置与牵引构件摆臂15’的第一表面152抵接。
以上,参见图6至8B描述了本公开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车门锁体的控制装置在第一种安装方式下(牵引构件摆臂15’安装在驱动构件6’的靠近第一边缘E1的一侧且牵拉构件总成17固定在基座本体11的第二边缘E2)的解锁过程。
可以理解的是,本公开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车门锁体的控制装置可以处于图8C所示的第二种安装方式,即,牵引构件摆臂15’安装在驱动构件6’的靠近第二边缘E2的一侧且牵拉构件总成17固定在基座本体11的第一边缘E1。在此情况下,通过人手动施加外力旋转手柄1时,手柄1的两个凸起B1和B2接触并且推动驱动构件6’从条形通孔靠近第一轴线A1的第一端向远离第一轴线A1的第二端移动。在驱动构件6’的此移动过程中,驱动构件6’能够保持与牵引构件摆臂15’的第一表面151抵接且在第一表面151上滑动,进而推动牵引构件摆臂15’绕第一轴线A1朝向基座本体11的第二边缘E2转动到相对于基座本体11的第二解锁位置(参见图8C)。牵引构件摆臂15’从初始位置被驱动到第二解锁位置的过程中,牵引构件摆臂15’有效的拉动拉线171产生了足够的运动从而实现了对车门锁体的解锁;在8C所示的状态下,驱动构件回位弹簧7’处于较大的弹性形变状态。可以理解的是,图8B和图8C所示的牵引构件摆臂15’相对于基座本体11处于第一解锁位置和第二解锁位置的状态均可对应于手柄1处于完全打开位置的状态。
在牵引构件摆臂15’到达第二解锁位置对车门锁体实现解锁之后,人手可松开手柄1,手柄1的凸起B1和B2对驱动构件6’施加的推力消失。同时,驱动构件6’在驱动构件回位弹簧7’的驱动下使得第一端部沿着第一路径从条形通孔的远离第一轴线A1的第二端向靠近所述第一轴线A1第一端移动,使得驱动构件6’施加在牵引构件摆臂15’的第一表面151上的推力消失,牵引构件摆臂15’例如在牵拉构件总成17对拉线171的拉力下绕第一轴线A1旋转回到对应的初始位置与牵引构件摆臂15’的第一表面152抵接。
在本实施例中,手柄1的第一和第二凸起B1和B2同时作用于驱动构件6’。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并不限制手柄1在靠近驱动构件6’的一端上凸起的数量和形式,只要能够通过手柄1有效的推动驱动构件6’即可。例如,在另一示例中,可以采用另一个凸起在相同位置替代第一和第二凸起B1和B2。
尽管在本实施例中,牵引构件摆臂15’和驱动构件6’的第二端部分别位于基座本体11的底部111的相反两侧,但是本实施例并不限于此。在另一示例中,牵引构件摆臂15’和驱动构件6’的第二端部也可位于基座本体11的同一侧。例如,牵引构件摆臂15’和驱动构件6’的第二端部均位于基座本体11的容纳空间中。在此情况下,可对应将卡扣16、牵拉构件总成17、牵拉构件固定架18的安装位置调整到基座本体11的面对手柄1的一侧,以及牵引构件摆臂15’在基座本体11的面对手柄1的一侧连接到摆臂转轴12即可。在此情况下,驱动构件6’例如可以不穿过基座本体11的底部111,而在基座本体11的底部111的条形凹槽中往返移动,进而推动牵引构件摆臂15’绕第一轴线A1转动。
第三实施例
参见图9至图11C,以下详细描述本公开第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半自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
图9为本公开第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半自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的爆炸图。参见图6,该车门锁体控制装置包括:手柄1,开关2、密封胶条3、控制构件4、旋转电机5、驱动构件6、驱动构件回位弹簧7、手柄开启弹簧8、轴套9、手柄转轴10、基座本体11、摆臂转轴12、卡环13、固定销14’、牵拉构件摆臂15’、卡扣16、牵拉构件总成17和牵拉构件固定架18。
本公开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半自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与本公开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半自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的区别主要在于驱动构件6不位于第一轴线A1上通过转动来驱动牵拉构件摆臂15绕第一轴线A1转动。下面主要描述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半自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不同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半自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的特征,没有描述到的构件的特征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半自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的相同标号或形状的构件的对应特征实质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摆臂驱动组件例如包括:手柄1和驱动构件6。
参见图10A和10B,摆臂转轴12穿过基座本体11的底部111的通孔,摆臂转轴12位于容纳空间中的一端具有限位部分,该限位部分不能穿过该通孔。通过卡环13,将牵拉构件摆臂15’卡接到基座本体11的底部111。摆臂转轴12限制在该通孔的位置并能够绕第一轴线A1旋转。牵拉构件摆臂15’连接到摆臂转轴12的位于基座本体11的背侧的部分使得牵拉构件摆臂15’与摆臂转轴12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同步绕第一轴线A1旋转。在另一示例中,牵拉构件摆臂15’与摆臂转轴12可以不作为一个整体同步旋转,例如,摆臂转轴12不转动,而牵拉构件摆臂15’在摆臂转轴12的辅助下绕第一轴线A1旋转。
参见图10B,本实施例中的驱动构件6与第一实施例中的驱动构件6具有相同的结构形状,然而本实施例中驱动构件6不直接安装到牵拉构件摆臂15’,而是离开第一轴线A1,直接安装在基座本体11的底部111。驱动构件6的下端部穿过基座本体11的底部111的通孔而位于基座本体11的底部111的背侧,该下端部上形成有卡槽。通过销弹性卡环14”和开槽的配合,将驱动构件6卡接到基座本体11的底部111。驱动构件6能够绕第二轴线A2转动。这里,第一轴线A1不同于第二轴线A2。例如,第一轴线A1平行于第二轴线A2。例如,第一轴线A1和第二轴线A2所在的平面例如为基座本体11的对称面。可以理解的是,本公开全部实施例中的第一轴线、第二轴线和对称面均为虚拟的,用于描述相关构件的位置和结构关系。第一轴线、第二轴线的两端可以在对应的直线方向上无限延伸。对称面也可以在对应平面内无限延伸。
牵拉构件摆臂15’具有面对驱动构件6且与驱动构件6抵接的第二表面152。
在本实施例中,手柄控制组件例如包括:控制构件4、旋转电机5、驱动构件6和手柄开启弹簧8。
参见图11A,在车门锁体处于初始的上锁状态时,由于控制构件4的处于初始位置,手柄1处于初始关闭位置。在此状态下,驱动构件6和牵引构件摆臂15’均处于相对于基座本体11的初始位置。
当控制构件4在旋转电机5的驱动下离开其初始位置,手柄开启弹簧8中由于弹性形变储存的弹性势能慢慢释放,手柄开启弹簧8的抵接手柄1的一端能够施加推力使得手柄1从初始关闭位置转动到部分打开位置。例如,当手柄1被推到部分打开位置时,手柄1的凸起B1或B2接触到驱动构件6,驱动构件6对手柄1施加的力与手柄开启弹簧8对手柄1施加的力一起使得手柄1可保持在该部分打开位置。在手柄1处于部分打开位置时状态时,驱动构件回位弹簧7例如仍处于较小的弹性形变状态,驱动构件6和牵引构件摆臂15’仍均处于相对于基座本体11的初始位置(例如参见图11A);
当人可以方便地拉动手柄1进一步绕转轴10旋转到完全打开位置的过程中,手柄1的第一凸起B1接触并且推动驱动构件6绕第二轴线A2旋转,此时手柄1的第二凸起B2不接触驱动构件6。在驱动构件6的此旋转过程中,驱动构件6能够保持与牵引构件摆臂15’的第二表面152抵接且可以在第二表面152上滑动,进而推动牵引构件摆臂15’绕第一轴线A1朝向基座本体11的第一边缘E1转动到相对于基座本体11的第一解锁位置(参见图11B)。牵引构件摆臂15’从初始位置被驱动到第一解锁位置的过程中,牵引构件摆臂15’有效的拉动拉线171产生了足够的运动从而实现了对车门锁体的解锁;在11B所示的状态下,驱动构件回位弹簧7处于较大的弹性形变状态。
在牵引构件摆臂15’到达第一解锁位置对车门锁体实现解锁之后,人手可松开手柄1,手柄1的第一凸起B1对驱动构件6施加的推力消失。同时,驱动构件6在驱动构件回位弹簧7的驱动下绕第二轴线A2逆时针旋转至初始位置,使得驱动构件6施加在牵引构件摆臂15’的第二表面152上的推力消失,牵引构件摆臂15’例如在牵拉构件总成17对拉线171的拉力下绕第一轴线A1旋转回到对应的初始位置。
以上,参见图9至11B描述了本公开第三实施例提供的车门锁体的控制装置在第一种安装方式下(牵引构件摆臂15’安装在驱动构件6的靠近第一边缘E1的一侧,驱动构件6的上端部在第二轴线A2偏向基座本体11的第一边缘E1安装在基座本体11的底部111上,且牵拉构件总成17固定在基座本体11的第二边缘E2)的解锁过程。
可以理解的是,本公开第三实施例提供的车门锁体的控制装置可以处于图11C所示的第二种安装方式,即,牵引构件摆臂15’安装在驱动构件6’的靠近第二边缘E2的一侧,驱动构件6的上端部在第二轴线A2偏向基座本体11的第二边缘E2安装在基座本体11的底部111上,且牵拉构件总成17固定在基座本体11的第一边缘E1。在此情况下,通过人手动施加外力旋转手柄1时,手柄1的第二凸起B2接触并且推动驱动构件6绕第二轴线旋转。在驱动构件6的此旋转过程中,驱动构件6能够保持与牵引构件摆臂15’的第二表面152抵接且在第二表面152上滑动,进而推动牵引构件摆臂15’绕第一轴线A1朝向基座本体11的第二边缘E2转动到相对于基座本体11的第二解锁位置(参见图11C)。牵引构件摆臂15’从初始位置被驱动到第二解锁位置的过程中,牵引构件摆臂15’有效的拉动拉线171产生了足够的运动从而实现了对车门锁体的解锁;在11C所示的状态下,驱动构件回位弹簧7处于较大的弹性形变状态。可以理解的是,图11B和图11C所示的牵引构件摆臂15’相对于基座本体11处于第一解锁位置和第二解锁位置的状态均可对应于手柄1处于完全打开位置的状态。
在牵引构件摆臂15’到达第二解锁位置对车门锁体实现解锁之后,人手可松开手柄1,手柄1的第二凸起B2对驱动构件6施加的推力消失。同时,驱动构件6在驱动构件回位弹簧7的驱动下绕第二轴线A2顺时钟旋转,使得驱动构件6施加在牵引构件摆臂15’的第二表面152上的推力消失,牵引构件摆臂15’例如在牵拉构件总成17对拉线的拉力下绕第一轴线A1旋转回到对应的初始位置。
第四实施例
参见图12至图15C,以下详细描述本公开第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半自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
图12为本公开第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半自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的爆炸图。参见图12,该车门锁体控制装置包括:手柄1’,开关2、密封胶条3、控制构件4、旋转电机5、驱动构件6”、驱动构件回位弹簧7”、手柄开启弹簧8、轴套9、手柄转轴10、基座本体11、摆臂转轴12、卡环13、牵拉构件摆臂15’、卡扣16、牵拉构件总成17和牵拉构件固定架18。
本公开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半自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与本公开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半自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的区别主要在于驱动构件6”可转动地连接到手柄转轴10上,通过绕手柄转轴10旋转使得驱动构件6”的远离手柄转轴10的一端推动牵拉构件摆臂15’旋转。下面主要描述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半自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不同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半自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的特征,没有描述到的构件的特征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半自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的相同标号或形状的构件的对应特征实质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摆臂驱动组件例如包括:手柄1’和驱动构件6”。
参见图13A和13B,驱动构件6”具有相反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驱动构件6”的第一端部穿过基座本体11的底部111的条形通孔而位于基座本体11的底部111的背侧。驱动构件6”在第二端部可转动地安装在手柄转轴10上。驱动构件6”绕手柄转轴10旋转使得其第一端部能够沿着第二路径在条形通孔的相对两端之间往返移动。驱动构件6”例如不位于第一轴线A1上。驱动构件回位弹簧7”的一端连接到基座本体11的底部111,另一端连接到驱动构件6”,使得驱动构件6”能够在初始位置上使第一端部位于条形通孔的靠近第一轴线A1的第一端。
牵拉构件摆臂15’具有面对驱动构件6”的第一表面151和第二表面152。
参见图15A,在车门锁体处于初始的上锁状态时,由于控制构件4的处于初始位置,手柄1’处于初始关闭位置。手柄开启弹簧8的一端连接在基座本体11或者驱动构件6”上,其另一端抵靠在手柄1’上。在此状态下,手柄开启弹簧8处于较大的弹性形变状态,驱动构件回位弹簧7”例如处于较小的弹性形变状态。在图15A所示状态下,在车门锁体处于初始的上锁状态时,驱动构件6”和牵引构件摆臂15’均处于相对于基座本体11的初始位置;在牵拉构件摆臂15’处于初始位置时,牵拉构件摆臂15’的第一表面151位于驱动构件6”的第一端部的第二路径上。
在本实施例中,手柄控制组件例如包括:控制构件4、旋转电机5、驱动构件6”和手柄开启弹簧8。
当控制构件4在旋转电机5的驱动下离开其初始位置,手柄开启弹簧8中由于弹性形变储存的弹性势能慢慢释放使得手柄开启弹簧8的抵接手柄1’的一端能够施加推力使得手柄1’从初始关闭位置转动到部分打开位置。例如,当手柄1’一旦并被推到部分打开位置时,手柄1’接触到驱动构件6”,驱动构件6”对手柄1’施加的力与手柄开启弹簧8对手柄1’施加的力一起即可使得手柄1’可保持在该部分打开位置。在手柄1处于部分打开位置时状态时,驱动构件回位弹簧7”例如仍处于较小的弹性形变状态,驱动构件6”和牵引构件摆臂15’仍均处于相对于基座本体11的初始位置(例如参见图15A);
当人可以方便地拉动手柄1进一步绕转轴10旋转到完全打开位置的过程中,手柄1的端部接触并且推动驱动构件6”绕手柄转轴10转动进而推动驱动构件6”的第一端部从条形通孔靠近第一轴线A1的第一端向远离第一轴线A1的第二端运动。在驱动构件6”的此转动过程中,驱动构件6”的第一端部能够保持与牵引构件摆臂15’的第一表面151抵接且在第一表面151上滑动,进而推动牵引构件摆臂15’绕第一轴线A1朝向基座本体11的第一边缘E1转动到相对于基座本体11的第一解锁位置(参见图15B)。牵引构件摆臂15’从初始位置被驱动到第一解锁位置的过程中,牵引构件摆臂15’有效的拉动拉线171产生了足够的运动从而实现了对车门锁体的解锁;在图15B所示的状态下,驱动构件回位弹簧7”处于较大的弹性形变状态。
在牵引构件摆臂15’到达第一解锁位置对车门锁体实现解锁之后,人手可松开手柄1,手柄1对驱动构件6”施加的推力消失。同时,驱动构件6”的第二端部在驱动构件回位弹簧7”的驱动下沿着第二路径从条形通孔的远离第一轴线A1的第二端向靠近所述第一轴线A1第一端运动,使得驱动构件6”施加在牵引构件摆臂15’的第一表面151上的推力消失,牵引构件摆臂15’例如在牵拉构件总成17对拉线171的拉力下绕第一轴线A1旋转回到对应的初始位置。
以上,参见图12至15B描述了本公开第四实施例提供的车门锁体的控制装置在第一种安装方式下(牵引构件摆臂15’安装在驱动构件6”的靠近第一边缘E1的一侧且牵拉构件总成17固定在基座本体11的第二边缘E2)的解锁过程。
可以理解的是,本公开第四实施例提供的车门锁体的控制装置可以处于图15C所示的第二种安装方式,即,牵引构件摆臂15’安装在驱动构件6”的靠近第二边缘E2的一侧且牵拉构件总成17固定在基座本体11的第一边缘E1。在此情况下,通过人手动施加外力旋转手柄1时,手柄1接触并且推动驱动构件6”的第二端部从条形通孔靠近第一轴线A1的第一端向远离第一轴线A1的第二端运动。在驱动构件6”的此移动过程中,驱动构件6”能够保持与牵引构件摆臂15’的第一表面151抵接且在第一表面151上滑动,进而推动牵引构件摆臂15’绕第一轴线A1朝向基座本体11的第二边缘E2转动到相对于基座本体11的第二解锁位置(参见图15C)。牵引构件摆臂15’从初始位置被驱动到第二解锁位置的过程中,牵引构件摆臂15’有效的拉动拉线171产生了足够的运动从而实现了对车门锁体的解锁;在15C所示的状态下,驱动构件回位弹簧7”处于较大的弹性形变状态。可以理解的是,图15B和图15C所示的牵引构件摆臂15’相对于基座本体11处于第一解锁位置和第二解锁位置的状态均可对应于手柄1处于完全打开位置的状态。
在牵引构件摆臂15’到达第二解锁位置对车门锁体实现解锁之后,人手可松开手柄1,手柄1对驱动构件6”施加的推力消失。同时,驱动构件6”的第一端部在驱动构件回位弹簧7”的驱动下沿着第二路径从条形通孔的远离第一轴线A1的第二端向靠近所述第一轴线A1第一端运动,使得驱动构件6”施加在牵引构件摆臂15’的第一表面151上的推力消失,牵引构件摆臂15’例如在牵拉构件总成17对拉线171的拉力下绕第一轴线A1旋转回到对应的初始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手柄1’不具有其他实施例中手柄1所具有的分离设置的两个凸起B1和B2。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并不限制手柄1’在靠近驱动构件6”的一端上的凸起的数目和形式,只要能够通过手柄1’有效的推动驱动构件6”即可。在另一示例中,驱动构件6”和与手柄一体化形成(即,手柄1与驱动构件6”固定连接);在此情况下,可以省略驱动构件回位弹簧7’。
第五实施例
参见图16至图18C,以下详细描述本公开第五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全手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
图16为本公开第五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全手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的爆炸图。参见图16,该车门锁体控制装置包括:手柄1,手动按钮2’、密封胶条3、控制构件4’、驱动构件6、驱动构件回位弹簧7、手柄回位弹簧8’、轴套9、手柄转轴10、基座本体11、固定销14、牵拉构件摆臂15、卡扣16、牵拉构件总成17、牵拉构件固定架18、锁芯19、端盖20、按钮回位弹簧21、按钮转轴22、传动构件23、端盖固定轴24、控制构件回位弹簧25、控制构件转轴26、传动构件回位弹簧27和传动构件转轴28。
本公开第五实施例提供的全手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与本公开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半自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的区别主要在于:用于将手柄从初始关闭位置驱动到部分打开位置的相关构件和驱动方式不同。全手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是将上述实施例中的半自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中电机5替换为一套机械组件,通过此套机械组件代替了电机5的功能。对于手柄从部分打开位置被手动旋转到完全打开位置而实现解锁的相关结构和过程,本公开第五实施例提供的全手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与本公开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半自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是实质相同的。下面主要描述第五实施例提供的全手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不同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半自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的特征,没有描述到的构件的特征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半自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的相同标号或形状的构件的对应特征实质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摆臂驱动组件例如包括:手柄1和驱动构件6。
在本公开第五实施例提供的全手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中,按钮转轴22、传动构件转轴28和控制构件转轴26分别连接定位到基座本体11的侧壁部112的不同位置。按钮转轴22、传动构件转轴28和控制构件转轴26的相对位置例如是固定的。手动按钮2’、传动构件23、控制构件4’分别可转动的套设在按钮转轴22、传动构件转轴28和控制构件转轴26上。
参见图18A,端盖20例如连接到基座本体11的侧壁部112以掩盖手动按钮2’与手柄1之间的缝隙以及限制手动按钮2’的位置。按钮回位弹簧21例如进一步套设在端盖固定轴24。按钮回位弹簧21的一端连接到基座本体11的侧壁部112或者端盖20上,按钮回位弹簧21的另一端连接到或者抵靠在手动按钮2’上,以将手动按钮2’保持在初始位置。当手动按钮2’和手柄1均处于各自的初始位置时,手动按钮2’的外表面与手柄1的外表面基本共平面。当手动按钮2’被外力驱动而绕按钮转轴22向基座本体11的底部111转动而离开其初始位置时,按钮回位弹簧21受到挤压而产生弹性形变,一旦手动按钮2’被再次释放,弹性形变的按钮回位弹簧21能够推动手动按钮2’回到其初始位置。
参见图18A,传动构件回位弹簧27套设在传动构件转轴28上。传动构件回位弹簧27的一端连接到或者抵靠在基座本体11的底部111,传动构件回位弹簧27的另一端卡在传动构件23的固定位置,以将传动构件23保持在初始位置。当传动构件23被驱动而绕传动构件转轴28向基座本体11的底部111转动而离开其初始位置时,传动构件回位弹簧27受到挤压而产生弹性形变,一旦传动构件23被再次释放,弹性形变的传动构件回位弹簧27能够推动传动构件23回到其初始位置。
参见图18A,控制构件回位弹簧25套设在控制构件转轴26上。控制构件回位弹簧25的一端卡在控制构件4’的固定位置,控制构件回位弹簧25的一端在控制构件4’处于其初始位置时例如处于较小的弹性形变状态。当控制构件4’被驱动而绕传动构件转轴28向基座本体11的底部111转动而离开其初始位置时,控制构件回位弹簧25受到挤压而产生弹性形变,一旦控制构件4’被再次释放,弹性形变的控制构件回位弹簧25能够推动控制构件4’回到其初始位置。
手柄回位弹簧8’套设在手柄转轴10上。手柄回位弹簧8’的一端插在驱动块6的上端部的狭槽中,手柄回位弹簧8’的另一端抵靠或连接在手柄上。
参见图18A,控制构件4’面对传动构件23的一侧设置有凹陷部41、控制构件4’面对手柄的限位槽T的一侧设置有突出部42。在另一个示例中,控制构件4’面对传动构件23的一侧以及远离传动构件23的一侧对称地设置有凹陷部41;控制构件4’面对手柄的限位槽T的一侧以及远离手柄的限位槽T的另一侧对称地设置有两个突出部42。这样的对称设计可有利于控制构件4’的在两种不同安装状态下的通用性,更有利于车门锁体控制装置的左右门通用。
参见图17,本实施例中的手柄1相比于第一实施例中的手柄1,在第一凸起B1和第二凸起B2上进一步设置有凹槽T,构造为与控制构件4’的突出部42一起限制手柄1的转动而将手柄1保持在部分打开位置。两条分离的限位槽T可以彼此对称设置。
图18A至18C为本公开第五实施例提供的全手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的经由车门锁体的预开启状态而对锁体解锁过程示意图。图18A中,车门锁体处于初始的上锁状态;图18B中,车门锁体处于预开启状态(车门锁体此时仍处于上锁状态);图18C中,车门锁体处于解锁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手柄控制组件例如包括:控制构件4’、手动按钮2’、传动构件23和限位槽T。
参见图18A,在车门锁体处于初始的上锁状态时,手柄1处于初始关闭位置。由于控制构件4’在初始位置时抵接手柄1的靠近控制构件4’的端部,使得手柄1不能绕手柄转轴10旋转,而将手柄限制在初始关闭位置,手柄不能被外力打开。在图18A所示状态下,手柄回位弹簧8’和驱动构件回位弹簧7例如均处于较小的弹性形变状态,驱动构件6和牵引构件摆臂15均处于相对于基座本体11的初始位置,控制臂4’的突出部42位于手柄1的限位槽T中。
参见图18A和18B,当人用手按压按钮开关2’,使得按钮开关2’绕按钮转轴22顺时钟旋转。在此旋转过程中,按钮开关2’首先推动传动构件23绕传动构件转轴28顺时钟转动,传动构件23同时又推动控制构件4’绕控制构件转轴26顺时钟旋转而离开其初始位置,使得按钮开关2’能够进一步按压手柄1靠近按钮开关2’的端部使得手柄1绕手柄转轴10逆时针旋转而到达部分打开位置;在传动构件23推动控制构件4’绕控制构件转轴26顺时钟旋转而离开其初始位置的过程中,传动构件23的端部在控制构件4’上滑动。当传动构件23的此端部滑动到控制构件4’的凹陷部41中时,传动构件23和控制构件4’的相对位置被锁定,参见图18B。
在控制构件4’从其初始位置顺时钟旋转到图18B中的限制位置的过程中,控制构件4’的突出部42沿着手柄1的限位槽T往靠近手柄转轴10的方向运动,从而驱动手柄1从初始关闭位置旋转到部分打开位置。控制构件4’的突出部42与手柄的限位槽T的尺寸可以是彼此配合的使得控制构件4’与手柄1的相对位置在一定位置范围内是一一对应的。也就是,当控制构件4’处于该位置范围的某一位置时,手柄1对应的处于预设的位置。这样,可以通过控制控制构件4’的位置来控制手柄1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控制构件4’的突出部42和手柄1的限位槽T以及按钮开关2’同时作为手柄控制组件而将手柄1驱动到部分打开位置并将其保持在该部分打开位置,但是这里并不限制对于手柄1的驱动和限位的方式。在另外的实施例中,通过机械部件的自锁原理以及力矩平衡原理还可以采用其他形式的手柄控制组件实现对于手柄1的驱动和限位,使其能够受控的保持在关闭位置、部分打开位置和完全打开位置。
在图18B所示状态下,由于第一互锁结构(彼此配合的控制构件4’的凹陷部41和传动构件23的端部)和第二互锁结构(彼此配合的控制构件4’的突出部42和手柄的凹槽T)的存在,如果人手松开按钮开关2’后,按钮开关2’在按钮回位弹簧21的推动下回复到其初始位置,而传动构件23和控制构件4’和手柄1仍保持在图18B所示的对应位置。这样,方便人单手操作实现车门锁体的预开启状态和解锁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在手柄1离开其初始位置而到达部分打开位置的过程中,手柄回位弹簧8’产生弹性形变。图18B所示的手柄1处于部分打开位置时状态时,手柄回位弹簧8’处于较大弹性形变状态,驱动构件回位弹簧7例如仍处于较小的弹性形变状态,驱动构件6和牵引构件摆臂15仍均处于相对于基座本体11的初始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车门锁体处于预开启状态且手柄1处于部分打开状态之后,手动拉动手柄1进一步实现对车门锁体的解锁过程和后续手柄1被释放回到其初始关闭位置的过程与第一实施例中参照图4C,5B和5C描述的对应过程实质相同。在此过程中,第五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仅在于:当手柄1从部分打开位置旋转到完全打开位置的过程中,推动控制构件4’与传动构件23解除相对位置锁定状态,传动构件23在传动构件回位弹簧27的推动下回到其初始位置,且控制构件回位弹簧25产生弹性形变;当手柄1被释放后,在手柄回位弹簧8’的推动下,手柄1从完全打开位置旋转到其初始关闭位置,同时控制构件4’在控制构件回位弹簧25的驱动下回到其初始位置。
尽管在上述第五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手动按钮2’是通过自身转动来驱动传动构件23和控制构件4’转动进而驱动手柄1从初始的关闭位置转动到部分打开位置,然而第五实施例提供的全手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并不限于此。
在第五实施例提供的全手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另一示例中,可通过手动按钮2’的移动来驱动传动构件23’和控制构件4”转动进而驱动手柄1从初始的关闭位置转动到部分打开位置。在此示例中,采用手动按钮2”、传动构件23’、控制构件4”和手柄开启弹簧替换上述实施例中的手动按钮2’、传动构件23和控制构件4’、和手柄回位弹簧8’。在此情况下,手柄控制组件例如包括:手动按钮2”、传动构件23’、控制构件4”、驱动构件6和手柄开启弹簧。本示例中的手柄开启弹簧可以是以上任一实施例中描述的手柄开启弹簧8。
参见图19A和19B,手动按钮2”通过弹簧40连接到基座本体11。在外力的作用下,手动按钮2”例如可以在垂直于基座本体11的底部111的方向上作往返直线运动。通过按压手动按钮2”使其向下移动,手动按钮2”的最靠近传动构件23’的端部可推动传动构件23’绕传动构件转轴28旋转。在此过程中,传动构件23’的面对控制构件4”的端部在控制构件4”的表面滑动并推动控制构件4”转动离开其初始位置。由于控制构件4”离开了其初始位置,手柄开启弹簧8中由于弹性形变储存的弹性势能慢慢释放使得手柄开启弹簧8的抵接手柄1的一端能够施加推力使得手柄1从初始关闭位置朝向部分打开位置转动。例如,当手柄1被推到部分打开位置时,手柄1的端部直接接触驱动构件6,驱动构件6对手柄1施加的力与手柄开启弹簧8对手柄1施加的力一起使得手柄1可保持在该部分打开位置。在传动构件23’和控制构件4”同时转动的过程中,传动构件23’的端部进入到控制构件4”的凹陷部。在传动构件23’的端部位于控制构件4”的凹陷部中的情况下,传动构件23’和控制构件4”的相对位置并锁定,此时,手柄1仍可保持在该部分打开位置。可以实现将手柄1从上述初始的关闭位置转动到上述部分打开位置。
第六实施例
参见图20至图22C,以下详细描述本公开第六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全自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
图20为本公开第六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全自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的爆炸图。参见图20,该车门锁体控制装置包括:手柄1”,开关2、密封胶条3、旋转电机5、驱动构件34、手柄回位弹簧8’、轴套9、手柄转轴10、基座本体11、摆臂转轴12、卡环13、牵拉构件摆臂15”、卡扣16、牵拉构件总成17、牵拉构件固定架18和机械臂35。
本公开第六实施例提供的全自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与本公开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车门锁体控制装置的区别主要在于:手柄1”没有部分打开位置和完全打开位置而一直处于关闭位置;车门锁体没有预开启状态;以及旋转电机5和驱动构件34用于控制牵拉构件摆臂15”的旋转。全自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主要是将半自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或者全手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中配合手来实现解锁的相关构件,用电机来替代。下面主要描述第六实施例提供的全手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不同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车门锁体控制装置的构件的特征,没有描述到的构件的特征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车门锁体控制装置的相同标号或形状的构件的对应特征实质相同。
参见图21A和21B,牵拉构件摆臂15”连接到基座本体11的底部且可绕第一轴线A1旋转。旋转电机5例如固定安装到基座本体11的底部,旋转电机5的转轴穿过基座本体11的底部。驱动构件34在基座本体11的底部的背侧直接连接到旋转电机5的转轴并且能够与旋转电机5的转轴同步绕第二轴线A2转动。机械臂35可设置在旋转电机5远离基座本体11的底部的一侧,且机械臂35与旋转电机5的转轴直接连接。通过操作机械臂35可以控制旋转电机5的转轴的旋转。
以下参见图22A至22C描述本公开第六实施例提供的全自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对车门锁体的上锁和解锁状态的控制过程。
在本实施例中,摆臂驱动组件例如包括:旋转电机5和驱动构件34。
参见图22A和22B,本公开第六实施例提供的车门锁体的控制装置在第一种安装方式下,牵拉构件摆臂15”位于控制构件34的靠近基座本体11的第一边缘E1的一侧且牵拉构件总成17固定在基座本体11的第二边缘E2。在图22A示出了控制构件34和牵拉构件摆臂15”均处于其初始位置的状态,此时车门锁体处于上锁状态。在此情况下,旋转电机5在接收到来自于开关2的开启信号之后驱动其转轴旋转,转轴旋转而带动控制构件34逆时针旋转并推动牵拉构件摆臂15”朝向基座本体11的第一边缘E1转动到处于相对于基座本体11的第一解锁位置。牵引构件摆臂15”在第一解锁位置有效的拉动拉线171产生了足够的运动从而实现了对车门锁体的解锁。旋转电机5在接收到来自于开关2的关闭信号之后驱动其转轴反向旋转,使得转轴带动控制构件34顺时针旋转到其初始位置,而牵引构件摆臂15”在拉动拉线171的拉动下回到其初始位置。
参见图22C,本公开第六实施例提供的车门锁体的控制装置在第二种安装方式下,牵拉构件摆臂15”位于控制构件34的靠近基座本体11的第二边缘E1的一侧且牵拉构件总成17固定在基座本体11的第一边缘E1。在此情况下,旋转电机5在接收到来自于开关2的开启信号之后驱动其转轴旋转,转轴带动控制构件34顺时针旋转并推动牵拉构件摆臂15”朝向基座本体11的第二边缘E2转动到处于相对于基座本体11的第二解锁位置。牵引构件摆臂15”在第二解锁位置有效的拉动拉线171产生了足够的运动从而实现了对车门锁体的解锁。旋转电机5在例如接收到来自于开关2的关闭信号之后驱动其转轴反向旋转,使得转轴带动控制构件34逆时针旋转到其初始位置,而牵引构件摆臂15”在拉动拉线171的拉动下回到其初始位置。
以上描述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全自动车门锁体的控制装置在正常模式下的运行过程。如果旋转电机5出现故障不能自动控制器转轴的旋转,可以通过揭开手柄1”,手动操作机械臂35而实现旋转电机5的转轴的预期旋转。
可以理解的是,在另一示例中,手柄1”可以是与车门壳体同种材质和颜色的盖体。盖体的存在是为了在应急状态下操作机械臂35。在又一示例中,盖体也不是必须的,车门锁体的控制装置安装在车门壳体下方,从车门外侧不能看到车门锁体的控制装置。
第七实施例
参见图23至图25C,以下详细描述本公开第七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全自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
图23为本公开第七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全自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的爆炸图。参见图23,该车门锁体控制装置包括:手柄1”,开关2、密封胶条3、旋转电机5、手柄回位弹簧8’、轴套9、手柄转轴10、基座本体11、摆臂转轴12、卡环13、牵拉构件摆臂15”’、卡扣16、牵拉构件总成17、牵拉构件固定架18、锁芯19和机械臂35。
本公开第七实施例提供的全自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与本公开第六实施例提供的车门锁体控制装置的区别主要在于:旋转电机5直接连接到控制牵拉构件摆臂15”’以控制其旋转。下面主要描述第七实施例提供的全手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不同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车门锁体控制装置的构件的特征,没有描述到的构件的特征与第六实施例提供的车门锁体控制装置的相同标号或形状的构件的对应特征实质相同。
参见图24,旋转电机5例如固定安装到基座本体11的底部,旋转电机5的转轴穿过基座本体11的底部。牵拉构件摆臂15”’在基座本体11的底部的背侧直接连接到旋转电机5的转轴并且能够与旋转电机5的转轴同步绕第二轴线A1转动。机械臂35可设置在旋转电机5远离基座本体11的底部的一侧,且机械臂35与旋转电机5的转轴直接连接。通过操作机械臂35可以控制旋转电机5的转轴的旋转。牵拉构件摆臂15”’具有盘形形状。
以下参见图25A至25C描述本公开第七实施例提供的全自动车门锁体控制装置对车门锁体的上锁和解锁状态的控制过程。
在本实施例中,摆臂驱动组件例如包括旋转电机5。
参见图25A和25B,本公开第七实施例提供的车门锁体的控制装置在第一种安装方式下,牵拉构件总成17固定在基座本体11的第二边缘E2。在图25A示出了牵拉构件摆臂15”’处于其初始位置的状态,此时车门锁体处于上锁状态。在此情况下,旋转电机5在接收到来自于开关2的开启信号之后驱动其转轴旋转,转轴旋转而带动牵拉构件摆臂15”’朝向基座本体11的第一边缘E1转动到处于相对于基座本体11的第一解锁位置。牵引构件摆臂15”’在第一解锁位置有效的拉动拉线171产生了足够的运动从而实现了对车门锁体的解锁。旋转电机5在接收到来自于开关2的关闭信号之后驱动其转轴反向旋转,使得牵引构件摆臂15”’在拉动拉线171的拉动下回到其初始位置。
参见图25C,本公开第七实施例提供的车门锁体的控制装置在第二种安装方式下,牵拉构件总成17固定在基座本体11的第一边缘E1。在此情况下,旋转电机5在接收到来自于开关2的开启信号之后驱动其转轴旋转,转轴带动牵拉构件摆臂15”’朝向基座本体11的第二边缘E2转动到处于相对于基座本体11的第二解锁位置。牵引构件摆臂15”’在第二解锁位置有效的拉动拉线171产生了足够的运动从而实现了对车门锁体的解锁。旋转电机5在接收到来自于开关2的关闭信号之后驱动其转轴反向旋转,使得牵引构件摆臂15”’在拉动拉线171的拉动下回到其初始位置。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参见图26A和26B基座本体11的底部可以开设有用于安装锁芯19的锁芯安装通孔。在需要将锁芯19安装到基座本体11的情况下,锁芯19可以通过此锁芯安装通孔安装到基座本体11。如果不需要将锁芯19安装到基座本体11,则可采用遮盖构件32结合到此锁芯安装通孔以将其遮蔽。此外,尽管这里示出的锁芯安装通孔具有圆形形状,在另一示例中,安装通孔可以具有非圆形形状,例如方形。
此外,尽管以上实施例中,牵拉构件总成17以拉线总成17的形式体现,牵拉构件也以拉线171体现,但是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中,牵拉构件总成17以拉杆总成17的形式体现,牵拉构件也以拉杆体现。
以下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车门锁体的控制装置锁具有的优点:
1、解决操作性不佳问题:通过机械部件的自锁结构和“力矩平衡”原理,实现手柄保持在部分打开位置,增加操作方便性;通过简单的机械自锁机构,便可保持手柄的预开启,使操作更方便,具有了电动外把手才拥有的功能;
2、解决结构复杂,成本高的问题:通过简化机械结构,巧妙的利用弹簧和电机的作用,既可实现结构简单化,也可满足性能可靠性,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3、解决适应能力差问题:通过“即用即装”的结构,使把手不用重新开发就能同时适用于采用拉线开启和拉杆开启的2种平台的锁体;
4、解决通用化差问题:采用“功能预留”的原理,使外把手在不用另开模具的情况下实现左/右侧门通用;
5、增加全自动化功能:通过按压开启按钮,全自动外把手不需要开启手柄,就可以直接将车门锁解锁;
6、通过一个简单的控制构件顶住手柄,便可满足法规要求;
7、仅仅采用旋转电机,使限位臂转动,便可使手柄自动打开至预开启状态,便实现了预开启的,不用克服任何弹簧阻力。因此,结构简化,成本降低;不需要增加额外部件,仅仅降低电机的旋转速度,就可以起到阻尼的作用;
8、安装上拉线支架,就可以适用于采用拉线开启的锁体,卸下拉线安装支架就可适用于拉杆开启的锁体;
9、通用化好:只需要将改变相关构件的安装方式,就能实现左/右侧门通用,不需另外开发模具制作对称件;对于采用拉线开启的锁体,也只需将拉线支架安装到另外一侧便可通用;
10、增加全自动化功能,无需开启手柄,拉线摆臂直接与电机转子连接,电机转动直接带动拉线摆臂旋转,拉线伸长直接解锁;设计有应急开启功能(电机转轴另一端连接有机械臂),在电机故障无法开门时,可以用此功能开门;
11、结构紧凑,体积小,轻量化好。
有以下几点需要说明:
(1)本公开的实施例附图中,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
(2)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同一实施例及不同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示范性实施方式,而非用于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本公开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

Claims (10)

1.一种车门锁体的控制装置,所述车门锁体包括牵拉构件,所述控制装置包括:
基座本体,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
摆臂,连接到所述基座本体且能够绕第一轴线旋转,所述摆臂的远离所述第一轴线的一端构造为连接所述牵拉构件,其中,在车门锁体处于上锁状态时所述摆臂相对于所述基座本体处于初始位置;以及
摆臂驱动组件,构造为在所述摆臂和所述牵拉构件的至少一个以第一安装方式连接到所述基座本体的情况下驱动所述摆臂从所述初始位置朝向所述基座本体的所述第一边缘转动到相对于所述基座本体的第一解锁位置以实现对所述车门锁体的解锁,以及在所述摆臂和所述牵拉构件的至少一个以第二安装方式连接到所述基座本体的情况下驱动所述摆臂从所述初始位置朝向所述基座本体的所述第二边缘转动到相对于所述基座本体的第二解锁位置以实现对所述车门锁体的解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锁体的控制装置,其中,所述摆臂驱动组件包括:
可转动连接到所述基座本体的手柄;以及
驱动构件,构造为能够在所述手柄的驱动下产生运动并且驱动所述摆臂旋转。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门锁体的控制装置,其中,所述手柄上设置有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所述驱动构件能够以第一安装方式和第二安装方式连接到所述摆臂和所述基座本体之一,
在所述摆臂驱动构件以第一安装方式连接到所述摆臂和所述基座本体之一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凸起随着手柄的转动而驱动所述摆臂朝向所述基座本体的所述第一边缘转动到达所述第一解锁位置;在所述摆臂驱动构件以第二安装方式连接到所述摆臂和所述基座本体之一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凸起随着手柄的转动而驱动所述摆臂朝向所述基座本体的所述第二边缘转动到达所述第二解锁位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门锁体的控制装置,其中,所述摆臂驱动构件以所述第一安装方式和所述第二安装方式连接到所述摆臂的情况下,所述驱动构件位于所述第一轴线上。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门锁体的控制装置,其中,所述驱动构件以所述第一安装方式和所述第二安装方式连接到所述基座本体的情况下,所述驱动构件不位于所述第一轴线上。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门锁体的控制装置,其中,所述驱动构件活动连接到所述基座本体,所述驱动构件的第一端部在所述手柄的驱动下沿一路径运动且在所述摆臂的第一表面上滑动而推动所述摆臂转动,
在所述摆臂位于所述初始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表面位于所述路径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门锁体的控制装置,其中,所述基座本体上设置有条形通孔,所述驱动构件穿过所述条形通孔,所述驱动构件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位于所述基座本体面对所述摆臂的第一侧,所述第二端部位于所述基座本体面对所述手柄的第二侧,所述手柄构造为对所述第二端部直接施力。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门锁体的控制装置,其中,所述驱动构件与所述手柄固定连接。
9.如权利要求2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门锁体的控制装置,还包括:构造为驱动所述手柄从初始关闭位置转动到部分打开位置并将所述手柄保持在所述部分打开位置的手柄控制组件,其中,在所述手柄在所述初始关闭位置和所述部分打开位置的情况下,所述锁体均保持上锁状态,且在所述手柄在所述部分打开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手柄的第二端与所述基座本体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手柄在所述初始关闭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手柄的所述第二端与所述基座本体之间的距离。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门锁体的控制装置,其中,所述手柄控制组件包括抵靠所述手柄的手柄开启弹簧,所述手柄在所述初始关闭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手柄开启弹簧处于弹性形变状态,所述手柄开启弹簧构造为在所述手柄离开所述初始关闭位置的情况下推动所述手柄转动到所述手柄部分打开位置。
CN202010650637.0A 2020-07-08 2020-07-08 车门锁体的控制装置 Pending CN11180998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50637.0A CN111809989A (zh) 2020-07-08 2020-07-08 车门锁体的控制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50637.0A CN111809989A (zh) 2020-07-08 2020-07-08 车门锁体的控制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09989A true CN111809989A (zh) 2020-10-23

Family

ID=728416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50637.0A Pending CN111809989A (zh) 2020-07-08 2020-07-08 车门锁体的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809989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88529A (zh) * 2022-08-19 2022-11-04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把手结构、车门锁装置及车辆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88529A (zh) * 2022-08-19 2022-11-04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把手结构、车门锁装置及车辆
CN115288529B (zh) * 2022-08-19 2023-10-03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把手结构、车门锁装置及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535763B1 (ko) 글로브박스의 로드 작동장치
JP4755528B2 (ja) 車両用ドアラッチのリモートコントロール装置
US6017067A (en) Latch device for a tailgate of a vehicle
US8191935B2 (en) Glove box assembly for a dashboard of a motor vehicle
US5564761A (en) Door lock device with automatic closing mechanism
US8757679B2 (en) Closing device comprising two pawls and a motor-driven actuating mechanism
EP1621705A2 (en) Automotive door latch device
US7625020B2 (en) Vehicle door lock control
WO2023098834A1 (zh) 一种隐藏式门把手结构
CN111809989A (zh) 车门锁体的控制装置
CN212743677U (zh) 车门锁体的控制装置
US11572723B2 (en) Vehicle interior component
CN112943011A (zh) 全板玻璃设备及车辆
JP4700561B2 (ja) 車両用ドアラッチのリモートコントロール装置
CN111101786B (zh) 门把手组装件
JP5965623B2 (ja) ドアロック装置
JP5022503B2 (ja) 車両用ドアラッチのリモートコントロール装置
JP2021067151A (ja) ドアラッチ装置
GB2275078A (en) Door lock device with automatic closing mechanism
CN117561362A (zh) 车门把手组件附接单元
JP5957212B2 (ja) ドアロック装置
CN220790891U (zh) 一种锁芯孔机构、智能门锁与智慧门
JP2002180722A (ja) 自動車のテールゲートラッチ
JP3593789B2 (ja) 回路遮断器の外部操作ハンドル装置
JP4126180B2 (ja) 電気錠の切換え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