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84250A - 一种物品存取行为的识别及管控的方法及其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物品存取行为的识别及管控的方法及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84250A
CN111784250A CN202010631981.5A CN202010631981A CN111784250A CN 111784250 A CN111784250 A CN 111784250A CN 202010631981 A CN202010631981 A CN 202010631981A CN 111784250 A CN111784250 A CN 1117842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fid
article
item
executing
re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63198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效宁
杨博
聂学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Masterpiece Precision Equipment LLC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Masterpiece Precision Equipment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Masterpiece Precision Equipment LLC filed Critical Sichuan Masterpiece Precision Equipment LLC
Priority to CN20201063198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784250A/zh
Publication of CN1117842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8425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8Logistics, e.g. warehousing, loading or distribution; Inventory or stock management
    • G06Q10/087Inventory or stock management, e.g. order filling, procurement or balancing against orders
    • G06Q10/0875Itemisation or classification of parts, supplies or services, e.g. bill of materia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2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of structured data, e.g. relational data
    • G06F16/22Indexing; Data structures therefor; Storage structures
    • G06F16/2282Tablespace storage structures; Management thereof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2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of structured data, e.g. relational data
    • G06F16/25Integrating or interfacing systems involving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s
    • G06F16/252Integrating or interfacing systems involving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s between a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and a front-end applic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 G06K7/1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 G06K7/10009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sensing by radiation using wavelengths larger than 0.1 mm, e.g. radio-waves or microwave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物品存取行为的识别及管控的方法及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00:管理模块和识别模块构建连接通道;S200:生成用户;S300:生成物品的类别;S400:记录物品的存取日志,包括创建日志数据表;S500:录入物品,包括构建物品数据表、录入物品及物品入库及物品入库时用以校验存储区域开闭的第一校验;S600:领用物品,包括创建临时物品领用任务流、领用人员身份识别、展示物品状态为在库的物品、判断领用当前类别的物品是否需要授权以及领用物品时用以校验存储区域开闭的第二校验;S700:归还物品,包括创建临时物品归还任务流、领用人员身份识别、查询当前用户领用物品的记录以及归还物品时用以校验存储区域开闭的第三校验。

Description

一种物品存取行为的识别及管控的方法及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自动化存取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物品存取行为的识别及管控的方法及其装置。
背景技术
本专利涉及一种物品的自动化存取方法。在现实生活中,针对特定物品的申领、库存以及归还均有审计和溯源的需求。对特定物品的流向轨迹必须清晰明白的记录下来,以及能够高度可靠的还原出物品整体的流动轨迹,并方便核查审计人员对物品整个流向过程全方位的追踪及审核。现有技术有两种解决方案:纸质记录和普通的库存管理系统,但两种方案均存在相应的缺陷。
第一种方案,是通过纸质文档手动记录的方式,具体地,针对物品入库需要管理员进行校验、登记并记录入数据库;针对物品的领用时,需要领用人员通过签字申领物品,管理员通过查阅物品所在的地方取出物品,然后交由领用人员;归还物品时需要签字归还,而物品管理人员需要将物品放入相应的区域,其中还需要如实记录归还和申领的经手者。在数字化信息时代,这种人工的方案很明显是一种繁琐的方案,其高度依靠管理员的个人素养,针对管理员以及领用人员均是繁琐的。而审计人员面对一本本的物品申领日志,针对物品的行为溯源更是工作量巨大。
第二种方案是物品自动化存储常用的方案。针对物品建立电子档案,领用人员均通过库存管理系统,申请领用物品,然后将申请转发到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审核确认通过之后,将物品从仓库中取出,拿给借用者。物品归还同样需要在库存管理系统中找到借用的记录,然后申请物品归还,管理者通过之后取回物品,将物品入库仓库中。整个过程相对高效省略了签字流程。但是仍然依靠管理者人为参与,需要管理人严格按照物品管理规章制度进行操作,无法避免认为产生的误操作,额外增加了人力成本。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物品存取行为的识别及管控的方法及其装置,特别适应于针对物品的存取行为审计的行业,将普通的库存管理系统与物联网系统相结合,其包括两层架构:上层物品的管理模块,下层是整个系统的识别模块。物品管理模块用于管理整个物品的存取、领用、库存以及流向溯源。识别模块用于物品的校验,申领的认证,以及储物空间的开关。所有物品均贴上唯一的RFID标签,标签中的RFID必须包含必要校验信息,防止其他不属于本系统的RFID加入。整个存储空间每次的开闭,下层系统均需要扫描指定区域中所有的RFID,并向上层系统传递,上层系统处理接受到的RFID并和本地数据库存储的物品信息对比校验,以保证物品的申领、出库、入库等操作完整精准的运行,并严格记录操作日志,用于审计和回溯,从而实现物品存取行为的识别及管控的目的。
本发明申请包括以下步骤:
S100:管理模块和识别模块构建连接通道,其中,所述管理模块包括生成用户、生成类别、记录物品的存取日志、录入物品、领用物品及归还物品;
S200:生成用户,包括创建用户数据表及创建用户信息,所述用户信息包括用户ID、用户名、用户部门ID、用户状态及用户RFID;
S300:生成物品的类别,包括创建物品分类数据表、录入物品分类信息;
S400:记录物品的存取日志,包括创建日志数据表;
S500:录入物品,包括构建物品数据表、录入物品及物品入库,其中,所述物品数据表包括物品ID、物品名称、物品RFID、物品类别ID、物品存储区域编号、物品扫描区域编号及物品状态,所述物品状态包括在库、未入库、借出;
所述物品入库包括物品入库时用以校验存储区域开闭的第一校验,所述第一校验包括以下步骤:
S50341:根据当前物品存储区域编号和物品扫描区域编号,开启指定的存储区域;
S50342:放入具有RFID的物品,关闭当前存储区域;
S50343:扫描模块向管理模块发送扫描结果;
S50344:筛选有效的RFID组成RFID集合,当RFID集合不为空时,记录为第一RFID集合,执行步骤S50345,否则执行步骤S5036,其中,所述有效的RFID为符合校验规则的RFID;
S50345:根据当前物品存储区域编号及当前物品扫描区域编号扫描数据库,获取当前物品状态为在库的物品,记录为第一物品集合;
S50346:比较第一RFID集合和当前第一物品集合,过滤出新增RFID的集合并记录为第一新增RFID集合,过滤出丢失的物品集合并记录为第一丢失物品集合;
S50347:判断当前第一新增RFID集合元素个数是否为1且第一丢失物品集合元素个数是否为0,如果是,表示所述第一校验得以通过,执行步骤S50348,否则,结束物品入库流程;
S50348:获取当前第一新增RFID集合的第一条数据,记录为第一RFID;
S600:领用物品,包括创建临时物品领用任务流、领用人员身份识别、展示物品状态为在库的物品、判断领用当前类别的物品是否需要授权以及领用物品时用以校验存储区域开闭的第二校验;
S700:归还物品,包括创建临时物品归还任务流、领用人员身份识别、查询当前用户领用物品的记录以及归还物品时用以校验存储区域开闭的第三校验。
优选地,所述步骤S100包括以下步骤:
S101:所述管理模块开启通信服务,等待所述识别模块建立连接;
S102:所述识别模块开启通信客户端,主动连接服务器端;
S103:注册设备,所述识别模块所述管理模块发送注册信息,所述注册信息包括存储空间编号及扫描区域编号;
S104:所述管理模块保存所述注册信息。
优选地,所述步骤S200包括以下步骤:
S201:创建用户数据表,所述用户数据表包括用户表名,所述表名的字段包括用户的基本信息,所述用户信息包括用户ID、用户名、用户部门ID、用户状态及用户RFID;
S202:创建用户,包括以下步骤:
S2021:新建用户信息,包括用户ID、用户名、用户部门ID及用户状态;
S2022:绑定用户RFID,所述管理模块向所述识别模块下发识别指令;
S2023:所述识别模块返回所识别到的用户RFID,所述管理模块筛选出有效的用户RFID,所述管理模块判断是否发现有效的用户RFID,如果是,则记录当前有效的用户RFID,执行步骤S2024,否则,执行步骤S2022,其中,所述有效的用户RFID为符合校验规则的用户RFID;
S2024:所述用户数据表记录当前用户ID、用户名、用户部门ID、用户状态及用户RFID;
S2025:数据库记录包含当前用户信息的所述用户数据表。
优选地,所述步骤S300包括以下步骤:
S301:创建物品分类数据表,所述物品分类数据表包括分类表名,所述分类表名的字段包括类别ID、类别名称及授权人RFID;
S302:录入物品分类信息,包括以下步骤:
S3021:创建物品分类信息,包括类别ID及类别名称;
S3022:选择授权用户,获取并记录当前授权用户的授权人RFID;
S3023:所述物品分类数据表记录当前物品的类别ID、类别名称及授权人RFID;
S3024:数据库记录包含当前物品分类信息的所述物品分类数据表。
优选地,所述步骤S400包括以下步骤:
创建日志数据表,所述日志数据表包括日志表名,所述日志表名的字段包括日志ID、物品ID、操作时间、操作类型及操作人员RFID,其中,所述操作类型包括借用和归还。
优选地,所述步骤S500包括以下步骤:
S501:创建物品数据表,所述物品数据表包括物品表名,所述物品表名的字段包括物品ID、物品名称、物品RFID、物品类别ID、物品存储区域编号、物品扫描区域编号及物品状态,所述物品状态包括在库、未入库、借出;
S502:录入物品,包括以下步骤:
S5021:以管理员权限登录,所述录入物品权限仅对管理员授权;
S5022:创建物品信息,包括物品ID及物品名称;
S5023:选择并记录当前物品类别ID;
S5024:所述物品数据表记录当前物品的物品ID、物品名称、物品类别ID、物品存储区域编号、物品扫描区域编号及物品状态,其中,物品状态为未入库;
S5025:数据库记录当前物品信息,包含当前物品的物品ID、物品名称、物品类别ID及物品状态的所述物品数据表;
S503:物品入库,包括以下步骤:
S5031:选择需要入库的物品;
S5032:查询通道,获取存储区域的列表并选择空闲的物品存储区域编号;
S5033:根据当前物品存储区域编号获取当前存储区域的扫描区域数量并选择扫描区域编号;
S5034:执行物品入库的存储区域开闭的第一校验,所述第一校验包括以下步骤:
S50341:根据物品存储区域编号和物品扫描区域编号,开启指定的存储区域;
S50342:放入具有RFID的物品,关闭当前存储区域;
S50343:扫描模块向管理模块发送扫描结果;
S50344:筛选有效的RFID组成RFID集合,当RFID集合不为空时,记录为第一RFID集合,执行步骤S50345,否则执行步骤S5036,其中,所述有效的RFID为符合校验规则的RFID;
S50345:根据当前物品存储区域编号及当前物品扫描区域编号查找数据库,获取当前物品状态为在库的物品,记录为第一物品集合;
S50346:比较当前第一RFID集合和当前第一物品集合,过滤出新增RFID的集合并记录为第一新增RFID集合,过滤出丢失的物品集合并记录为第一丢失物品集合;
S50347:判断当前第一新增RFID集合元素个数是否为1且第一丢失物品集合元素个数是否为0,如果是,表示所述第一校验得以通过,执行步骤S50348,否则,执行步骤S5036;
S50348:获取当前第一新增RFID集合的第一条数据,记录为第一RFID;
S5035:记录当前物品的物品RFID,将物品状态更新为在库并更新物品存储区域编号及物品扫描区域编号;
S5036:结束物品入库流程。
优选地,所述步骤S50346包括以下步骤:
S503461:根据第一物品集合获取在库物品的RFID集合,记录为第一物品集合_rfid,包括以下步骤:
S5034611:构建第一物品集合_rfid;
S5034612:遍历第一物品集合,当元素存在时记录为第一物品集合_物品,执行S5034613,当元素不存在时,表示在库物品的RFID集合构建完成,执行S503462;
S5034613:获取第一物品集合_物品的RFID属性,记录为第一物品集合_物品_rfid,并将第一物品集合_物品_rfid加入到第一物品集合_rfid中,执行S5034612;
S503462:构建第一新增RFID集合;
S503463:遍历第一RFID集合,当元素存在时,记录为第一RFID集合_rfid,执行步骤S503464,当元素不存在时,表示第一新增RFID集合数据构建完成,执行S503466;
S503464:判断第一物品集合_rfid是否包含第一RFID集合_rfid,如果是,执行步骤S503463,否则,执行步骤S503465;
S503465:将第一RFID集合_rfid加入到第一新增RFID集合中,执行步骤S503463;
S503466:构建第一丢失物品集合;
S503467:遍历第一物品集合_rfid,当元素存在,则记录为第一物品集合_rfid_rfid,执行步骤S503468,当不存在时表示第一丢失物品集合数据构建完成,执行步骤S50347;
S503468:判断第一RFID集合是否包含第一物品集合_rfid_rfid,如果是,执行步骤S503467,否则,执行步骤S503469;
S503469:根据第一物品集合_rfid_rfid,在第一物品集合中查找第一物品集合_rfid_rfid所对应的物品,记录为第一物品集合_find,并将第一物品集合_find加入到第一丢失物品集合中,执行步骤S503467。
优选地,所述步骤S600包括以下步骤:
S601:创建临时物品领用任务流;
S602:识别领用人员身份,判断是否识别成功,如果是,返回操作人员RFID为借用标识,执行步骤S603,否则,执行步骤S601;
S603:根据物品分类信息,展示物品状态为在库的物品;
S604:选择领用物品,记录入领用集合,领用人员一次操作,只能领用同一分类的物品,且只能领用同一存储区域的物品;
S605:根据领用集合获取并记录当前物品的存储空间编号、扫描区域编号;
S606:判定当前类别的物品是否需要授权,包括以下步骤:
S6061:判断当前类别的RFID是否为空,如果不为空,则需授权,执行步骤S6062,否则,执行步骤S607;
S6062:识别领用人员身份;
S6063:等待授权人员确认,扫描模块向管理模块发送扫描结果,筛选有效的RFID组成RFID集合,当RFID集合不为空时,记录为第二RFID集合,执行步骤S6064,否则,执行步骤S6062,其中,所述有效的RFID为符合校验规则的RFID;
S6064:判断扫描到的第二RFID集合和当前类别的RFID是否相匹配,如果是,执行S607,否则,执行步骤S6062;
S607:校验存储区域开闭的第二校验,所述第二校验包括以下步骤:
S6071:根据当前物品存储区域编号和物品扫描区域编号,开启指定的存储区域;
S6072:取出领用物品;
S6073:关闭存储区域;
S6074:扫描模块向管理模块发送扫描结果;
S6075:筛选有效的RFID组成RFID集合,记录为第二RFID集合,其中,所述有效的RFID为符合校验规则的RFID;
S6076:根据当前物品存储区域编号及当前物品扫描区域编号查找数据库,获取当前物品状态为在库的物品,记录为第二物品集合;
S6077:比较当前第二RFID集合和当前第二物品集合,过滤出新增RFID的集合并记录为第二新增RFID集合,过滤出丢失的物品集合并记录为第二丢失物品集合;
S6078:执行物品借用的校验;
S6079:遍历领用集合,判断是否存在当前物品,如果是,记录当前物品并执行步骤S60710,否则执行步骤S610;
S60710:修改当前物品的状态为借出,执行步骤S6079;
S608:获取并记录对当前物品的操作时间;
S609:记录当前物品的领用日志,包括以下步骤:
S6091:遍历领用集合,判断是否存在当前物品,如果是,记录当前物品并执行步骤S6092,否则执行步骤S610;
S6092:记录当前物品ID、操作时间、操作人员RFID及操作类型,其中,操作人员RFID为借用,当前的操作类型为领用;
S6093:将步骤S6092中所述当前物品ID、操作时间、操作人员RFID及操作类型记录入领用日志,执行步骤S6091;
S610:结束当前工作流,完成物品领用。
优选地,步骤S6077包括以下步骤:
S60771:根据第二物品集合获取在库物品的RFID集合,记录为第二物品集合_rfids,包括以下步骤:
S607711:构建第二物品集合_rfids;
S607712:遍历第二物品集合,判断是否存在元素,如果是,记录为第二物品集合_物品,执行步骤S607713,否则,表示在库物品的RFID集合构建完成,执行步骤S60772;
S607713:获取第二物品集合_物品的RFID属性并记录为第二物品集合_物品_rfid,将所述第二物品集合_物品_rfid加入到第二物品集合_rfids中,执行步骤S607712;
S60772:构建第二新增RFID集合;
S60773:遍历第二RFID集合,当元素存在时,记录为第二RFID集合_rfid,执行步骤S60774,不存在时,表示第二新增RFID集合数据构建完成,执行步骤S60776;
S60774:判断第二物品集合_rfids是否包含第二RFID集合_rfid,如果是,执行步骤S60773,否则,执行步骤S60775;
S60775:将第二RFID集合_rfid加入到第二新增RFID集合中,执行步骤S60773;
S60776:构建第二丢失物品集合;
S60777:遍历第二物品集合_rfids,当元素存在则记录为items2_rfids_rfid,执行步骤S60778,当不存在时表示第二丢失物品集合数据构建完成,执行步骤S6078;
S60778:判断rfids2是否包含items2_rfids_rfid,如果是,执行步骤S60777,否则,执行步骤S60779;
S60779:根据items2_rfids_rfid在items2中查找items2_rfids_rfid所对应的物品,记录为第二物品集合_find,并将第二物品集合_find加入到第二丢失物品集合中,执行步骤S60777。
优选地,步骤S6078包括以下步骤:
S60781:判断第二新增RFID集合的元素个数是否为0,如果不为0,表示校验未通过,执行步骤S610,否则,执行步骤S60782;
S60782:判断第二丢失物品集合的元素个数与领用集合的元素个数是否相等,如果不相等,表示校验未通过,执行步骤S610,否则,表示校验通过,执行步骤S60783;
S60783:根据领用集合获取到领用物品的领用集合_rfids,包括以下步骤:
S607831:构建领用集合_rfids;
S607832:遍历领用集合,当元素存在时记录为领用集合_物品,当元素不存在时表示领用物品的RFID集合构建完成,执行步骤S60784;
S607833:获取领用集合_物品的RFID属性,记录为领用集合_物品_rfid,并将领用集合_物品_rfid加入到领用集合_rfids中,执行步骤S607832;
S60784:遍历领用集合_rfids,当元素存在时记录为领用集合_rfids,执行步骤S60785,当不存在时,表示第二丢失物品集合与领用集合_rfids的元素完全相同,表明校验通过,执行步骤S6079;
S60785:判断第二丢失物品集合是否包含领用集合_rfids,当包含时执行步骤S60784,当不包含时,表示物品校验未通过,执行步骤S610。
优选地,所述步骤S700包括以下步骤:
S701:创建临时物品归还任务流;
S702:识别领用人员身份,判断是否识别成功,如果是,返回操作人员RFID为归还标识,执行步骤S703,否则,执行步骤S701;
S703:根据归还标识,查询并判断当前用户是否领用物品,如果是,执行步骤S704,否则执行步骤S710;
S704:展示当前存储空间的领用物品情况;
S705:选择需要归还的物品,记录为归还集合,领用人员一次操作,只能归还同一类型及同一存储空间的物品;
S706:根据归还集合获取并记录当前物品的存储空间编号、扫描区域编号;
S707:校验存储区域开闭的第三校验,所述第三校验包括以下步骤;
S7071:根据当前物品存储区域编号和物品扫描区域编号,开启指定的存储区域;
S7072:放入归还物品;
S7073:关闭存储区域;
S7074:扫描模块向管理模块发送扫描结果;
S7075:筛选出有效的RFID组成RFID集合,当RFID集合不为空时,记录为第三RFID集合,执行步骤S7076,否则执行步骤S7074,其中,所述有效的RFID为符合校验规则的RFID;
S7076:根据当前物品存储区域编号及当前物品扫描区域编号,查询当前存储区域已存放的物品并记录为第三物品集合;
S7077:比较第三RFID集合和第三物品集合,过滤出新增的RFID集合并记录为第三新增RFID集合,过滤出丢失的物品集合并记录为第三丢失物品集合;
S7078:执行物品归还校验;
S7079:遍历归还集合,判断元素是否存在,如果是,执行步骤S70710,否则,执行步骤S708;
S70710:记录为归还集合_物品,并修改归还集合_物品的状态为在库;
S70711:执行步骤S7079;
S708:获取并记录对当前物品的操作时间;
S709:记录当前物品的归还日志,包括以下步骤:
S7091:遍历归还集合,判断是否存在当前物品,如果是,记录当前物品并执行步骤S7092,否则执行步骤S710;
S7092:记录当前物品ID、操作时间、操作人员RFID及操作类型,其中,操作人员RFID为归还标识,当前的操作类型为归还;
S7093:将步骤S7092中所述当前物品ID、操作时间、操作人员RFID及操作类型记录入归还日志,执行步骤S7091;
S710:结束当前工作流,完成物品归还。
优选地,所述步骤S7077包括以下步骤:
S70771:根据第三物品集合,获取在库物品的RFID集合并记录为第三物品集合_rfids,包括以下步骤:
S707711:创建第三物品集合_rfids;
S707712:遍历第三物品集合,判断是否存在元素,如果是,记录为第三物品集合_物品,执行步骤S707713,否则,表示在库物品的RFID集合构建完成,执行步骤S70772;
S707713:获取第三物品集合_物品的RFID属性,记录为第三物品集合_物品_rfid并加入到第三物品集合_rfids中,执行步骤S707712;
S70772:构建第三新增RFID集合;
S70773:遍历第三RFID集合,当元素存在时,记录为第三RFID集合_rfid,执行步骤S70774,当元素不存在时,表示第三新增RFID集合数据构建完成,执行步骤S70776;
S70774:判断第三物品集合_rfids是否包含第三RFID集合_rfid,如果是,执行步骤S70773,否则,执行步骤S70775;
S70775:将第三RFID集合_rfid加入到第三新增RFID集合中,执行步骤S70773;
S70776:构建第三丢失物品集合;
S70777:遍历第三物品集合_rfids,当元素存在,则记录为第三物品集合_rfids_rfid,执行步骤S70778,当元素不存在时,表示第三丢失物品集合数据构建完成,执行步骤S7078;
S70778:判断第三RFID集合是否包含第三物品集合_rfids_rfid,如果是,执行步骤S70777,否则,执行步骤S70779;
S70779:根据第三物品集合_rfids_rfid在第三物品集合中查找第三物品集合_rfids_rfid所对应的物品,记录为第三物品集合_find并加入到第三丢失物品集合中,执行步骤S70777。
优选地,所述步骤S7078包括以下步骤:
S70781:判断第三丢失物品集合的元素个数是否为0,如果不为0,表示校验未通过,执行步骤S710,否则,执行步骤S70782;
S70782:判断第三新增RFID集合的元素个数与归还集合的元素个数是否相等,如果不相等,表示校验未通过,执行步骤S710,否则,执行步骤S70783;
S70783:根据归还集合获取归还集合_rfids,包括以下步骤:
S707831:构建归还集合_rfids;
S707832:遍历归还集合,当元素存在时,记录为归还集合_物品,执行步骤S707833,当元素不存在时,表示归还集合_rfids构建完成,执行步骤S70784;
S707833:获取归还集合_物品的RFID属性,记录为归还集合_物品_rfid并加入到归还集合_rfids中,执行步骤S707832;
S70784:遍历归还集合_rfids,当元素存在时,记录为归还集合_rfid,执行步骤S70785,当不存在时,表示第三新增RFID集合和归还集合_rfids的元素完全相同,表明校验通过,执行步骤S7079;
S70785:判断第三丢失物品集合是否包含归还集合_rfid,如果是,执行步骤S70784,否则,表示物品校验未通过,执行步骤S710。
一种物品存取行为的识别及管控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管理模块和识别模块,其中,
管理模块用以管理所述装置、处理信息、存储数据及通过连接通道与识别模块交互信息,管理模块包括:
用户生成模块:用以创建用户数据表及创建用户信息;
类别生成模块:用以生成物品的类别,包括创建物品分类数据表、录入物品分类信息;
日志记录存取模块:用以记录物品的存取日志,包括创建日志数据表;
物品录入模块:用以录入物品,包括构建物品数据表、录入物品、物品入库,包括物品入库时用以校验存储区域开闭的第一校验;
物品领用模块:用以领用物品,包括创建临时物品领用任务流、领用人员身份识别、展示物品状态为在库的物品、判断领用当前类别的物品是否需要授权以及领用物品时用以校验存储区域开闭的第二校验;
物品归还模块:用以归还物品,包括创建临时物品归还任务流、领用人员身份识别、查询当前用户领用物品的记录以及归还物品时用以校验存储区域开闭的第三校验;
识别模块用以识别物品RFID及人员RFID及通过连接通道与管理模块交互信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严密的物品入库流程,自动将物品在系统中关联,检测审核。
2、严密的借用流程,通过识别身份的方式开启借用流程,并自动列出可借用物品,自动识别物品权限,针对高权限的物品,必须授权才能领用。
3、严密的归还流程,通过识别身份的方式开启归还流程,自动检索该身份名下的借用物品,并只能归还该身份下的物品。
4、严格的储物空间开闭校验,每次储物空间的开闭,都严格校验物品的流出和流入,提供高度可靠的物品存取回溯的依据凭证。
5、严格的日志系统,用于物品流动的回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的总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中物品入库的具体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中物品入库的存储区域开闭的第一校验的具体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中获取第一新增RFID集合及第一丢失物品集合的具体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中校验存储区域开闭的第二校验的具体流程图;
图6为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中获取第二新增RFID集合及第二丢失物品集合的具体流程图;
图7为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中物品借用的校验的具体流程图;
图8为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中校验存储区域开闭的第三校验的具体流程图;
图9为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中获取第三新增RFID集合及第三丢失物品集合的具体流程图;
图10为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中物品归还校验的具体流程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物品存取行为的识别及管控装置的示意性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的总流程图。如图1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S100:管理模块和识别模块构建连接通道,其中,管理模块包括生成用户、生成类别、记录物品的存取日志、录入物品、领用物品及归还物品。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采用socket建立连接通道。具体地,
S101:管理模块开启socket服务,等待识别模块建立连接。管理模块是服务端,用户等待客户端连接。识别模块是客户端,用于主动加入服务端。其中的交互指令包含:QUERY_CHANNEL(通道查询)、IDENTITY(RFID识别)、SCAN(扫描存储区域物品)、QUERY(存储空间状态信息查询),CONTROL(控制存储区域开闭指令)。
S102:识别模块开启socket客户端,主动连接服务器端;
S103:注册设备,识别模块提供socket向管理模块发送注册信息,注册信息包括存储空间编号S_ID及扫描区域编号S_AREA,以下简称S_ID及S_AREA,其中,S_ID用于唯一标志存储空间,S_AREA用来标志该存储空间包含多少个可扫描区域;
S104:管理模块保存该注册信息。
S200:生成用户,包括创建用户数据表及创建用户信息,用户信息包括用户ID(下称U_ID)、用户名(下称U_NAME)、用户部门ID(下称U_DEPARTMENT_ID)、用户状态(下称U_STATE)及用户RFID(即,用户唯一识别码),包括以下步骤:
S201:创建用户数据表,用户数据表包括用户表名,例如,USER,表名USER的字段包括用户的基本信息,用户基本信息包括U_ID、U_NAME、U_DEPARTMENT_ID、U_STATE及用户RFID;
S202:创建用户,包括以下步骤:
S2021:新建用户基本信息,包括u_id、u_name、u_department_id、
u_state;
S2022:绑定用户RFID,管理模块向识别模块下发识别指令,即IDENTITY指令;
S2023:识别模块返回所识别到的用户RFID,管理模块筛选出有效的用户RFID,管理模块判断是否发现有效的用户RFID,如果是,则记录当前有效的用户RFID为u_rfid,执行步骤S2024,否则,执行步骤S2022,其中,有效的用户RFID为符合校验规则的用户RFID;
S2024:用户数据表记录当前用户ID、用户名、用户部门ID、用户状态及用户RFID,即,将U_ID,U_NAME,U_DEPARTMENT_ID,U_STATE,U_RIFD分别赋值为u_id、u_name、u_department_id、u_state,u_rfid;
S2025:数据库记录包含当前用户基本信息的用户数据表。
S300:生成物品的类别,包括创建物品分类数据表、录入物品分类信息。类别主要是用于初步分类库存物品,在大量库存的情况下减轻系统压力以及作为筛选条件方便用户检索、筛选出指定物品。步骤S300包括以下步骤:
S301:创建物品分类数据表,表名CLASS,包括的字段有类别ID(下称
C_ID)、类别名称(下称C_NAME)及授权人RFID(下称C_RFID);
S302:录入物品分类信息,包括以下步骤:
S3021:创建物品分类信息,包括c_id,c_name;
S3022:选择授权用户,获取并记录当前授权用户的授权人RFID并记为c_rfid;
S3023:物品分类数据表记录当前物品的类别ID、类别名称及授权人RFID,即将C_ID,C_NAME,C_RFID分别记录为c_id,c_name,c_rfid
S3024:数据库记录包含当前物品分类信息的物品分类数据表。
S400:记录物品的存取日志,包括创建日志数据表,包括以下步骤:
创建日志数据表,日志数据表包括日志表名,本实施例中,日志表名为LOG,LOG的字段包括日志ID(下称L_ID)、物品ID(下称物品id)、操作时间(下称L_TIME)、操作类型(下称L_TYPE)及操作人员RFID(下称L_RFID),其中,下称L_TYPE包括借用和归还。
S500:录入物品。
物品的录入是为了构建库存物品信息。物品包含物品状态。录入物品包括构建物品数据表、录入物品及物品入库,本实施例中,物品数据表的表名为ITEM,其中,物品数据表包括物品ID(下称I_ID)、物品名称(下称I_NAME)、物品RFID(下称I_RFID)、物品类别ID(下称I_CLASS_ID)、物品存储区域编号(下称I_SID)、物品扫描区域编号(下称I_AID)及物品状态(下称I_STATE),I_STATE包括在库、未入库、借出;
S501:创建物品数据表,物品数据表包括ITEM,ITEM的字段包括I_ID、I_NAME、I_RFID、I_CLASS_ID、I_SID、I_AID及I_STATE,I_STATE包括在库、未入库、借出;
S502:录入物品,包括以下步骤:
S5021:以管理员权限登录,录入物品权限仅对管理员授权;
S5022:创建物品信息,包括物品ID及物品名称,即,创建物品信息,i_id、i_name;
S5023:选择并记录当前物品类别ID为为i_class_id;
S5024:物品数据表记录当前物品的物品ID、物品名称、物品类别ID、物品存储区域编号、物品扫描区域编号及物品状态,其中,物品状态为未入库;
具体地,将I_ID,I_NAME,I_CLASS_ID,I_SID,I_AID,I_STATE赋值为i_id、i_name、i_class_id,sid1、aid1、未入库。
S5025:数据库记录当前物品信息,包含当前物品的物品ID、物品名称、物品类别ID及物品状态的物品数据表;
S503:物品入库。
图2示出了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中物品入库的具体流程图,如图2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S5031:选择需要入库的物品记为i1;
S5032:.发送通道查询指令(QUERY_CHANNEL)以查询通道,获取存储区域的列表并选择空闲的物品存储区域编号记为sid1;
S5033:根据sid1获取当前存储区域的扫描区域数量并选择扫描区域编号。具体地,根据sid1获取该空间的可扫描区域数量S_AREA为count,该空间的所有可扫描区域编号为1到count,选择扫描区域为aid1。
S5034:执行物品入库的存储区域开闭的第一校验,。图3示出了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中物品入库的存储区域开闭的第一校验的具体流程图,如图3所示,第一校验包括以下步骤:
S50341:根据物品存储区域编号和物品扫描区域编号,开启指定的存储区域;即,根据sid1和aid1,发送控制存储区域开闭指令,开启指定的区域;
S50342:放入具有RFID的物品,关闭当前存储区域;
S50343:扫描模块向管理模块发送扫描结果;即,管理模块发送扫描存储区域物品的SCAN指令,扫描模块向管理模块返回扫描结果;
S50344:筛选有效的RFID组成RFID集合,当RFID集合不为空时,记录为第一RFID集合(下称rfids1),执行步骤S50345,否则执行步骤S5036,其中,有效的RFID为符合校验规则的RFID;
S50345:根据sid1和aid1查找数据库,获取当前物品状态为在库的物品,记录为第一物品集合(下称items1);
S50346:比较rfids1和items1,过滤出新增RFID的集合并记录为第一新增RFID集合(下称adds1),过滤出丢失的物品集合并记录为第一丢失物品集合(下称misses1)。
图4示出了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中获取第一新增RFID集合及第一丢失物品集合的具体流程图,如图4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S503461:根据items1获取在库物品的RFID集合,记录为items1_rfids,包括以下步骤:
S5034611:构建RFID集合items1_rfid;
S5034612:遍历items1,当元素存在时记录为items1_item,执行S5034613,当元素不存在时,表示在库物品的RFID集合构建完成,执行S503462;
S5034613:获取items1_item的RFID属性,记录为items1_item_rfid,并将items1_item_rfid加入到items1_rfids,执行S5034612;
S503462:构建第一新增RFID集合,即,adds1;
S503463:遍历rfids1,当元素存在时,记录为rfids1_rfid,执行步骤S503464,当元素不存在时,表示第一新增RFID集合数据构建完成,执行S503466;
S503464:判断items1_rfid是否包含rfids1_rfid,如果是,执行步骤S503463,否则,执行步骤S503465;
S503465:将rfids1_rfid加入到adds1中,执行步骤S503463;
S503466:构建第一丢失物品集合misses1;
S503467:遍历第一物品集合_rfid,当元素存在,则记录为items1_rfids_rfid,执行步骤S503468,当不存在时,表示misses1数据构建完成,执行步骤S50347;
S503468:判断rfids1是否包含items1_rfid_rfid,如果是,执行步骤S503467,否则,执行步骤S503469;
S503469:根据items1_rfid_rfid,在items1中查找items1_rfid_rfid所对应的物品,记录为items1_find,并将items1_find加入到misses1中,执行步骤S503467。
S50347:判断adds1元素个数是否为1且misses1元素个数是否为0,如果是,表示第一校验得以通过,执行步骤S50348,否则,执行步骤S5036;
S50348:获取adds1的第一条数据,记录为第一RFID(下称rfid1);
S5035:更新i1的I_RFID值为rfid1,I_STATE为在库并更新物品存储区域编号及物品扫描区域编号;
S5036:结束物品入库流程。
S600:领用物品,包括创建临时物品领用任务流、领用人员身份识别、展示物品状态为在库的物品、判断领用当前类别的物品是否需要授权以及领用物品时用以校验存储区域开闭的第二校验,步骤S600包括以下步骤:
S601:创建临时物品领用任务流;
S602:开启授权交互,管理模块发送RFID识别指令,即IDENTITY指令,以识别领用人员身份,判断是否识别成功,如果是,返回操作人员RFID为借用标识(下称rfid_borrow),执行步骤S603,否则,执行步骤S601;
S603:根据物品分类信息,展示物品状态为在库的物品;
S604:选择领用物品,记录入领用集合I2,领用人员一次操作,只能领用同一分类的物品,且只能领用同一存储区域的物品;
S605:根据I2获取并记录当前物品的I_SID,I_AID并记为sid2,aid2;
S606:判定当前类别的物品是否需要授权,包括以下步骤:
S6061:判断当前类别的RFID是否为空,如果不为空,则需授权,开启授权交互,执行步骤S6062,否则,执行步骤S607;
S6062:发送IDENTITY指令,识别领用人员身份;
S6063:等待授权人员确认,扫描模块向管理模块发送扫描结果,筛选有效的RFID组成RFID集合,当RFID集合不为空时,记录为第二RFID集合(下称rfid2),执行步骤S6064,否则,执行步骤S6062,其中,有效的RFID为符合校验规则的RFID;
S6064:判断扫描到的rfid2和当前类别的RFID是否相匹配,如果是,执行S607,否则,执行步骤S6062;
S607:校验存储区域开闭的第二校验。图5示出了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中校验存储区域开闭的第二校验的具体流程图,如图5所示,第二校验包括以下步骤:
S6071:根据sid2,aid2,管理模块发送CONTROL指令,开启指定的存储区域;
S6072:取出领用物品;
S6073:关闭存储区域;
S6074:扫描模块向管理模块发送扫描结果,即,管理模块发送扫描存储区域物品的SCAN指令,扫描模块向管理模块返回扫描结果;
S6075:筛选有效的RFID组成RFID集合,记录为rfid2,其中,有效的RFID为符合校验规则的RFID;
S6076:根据sid2,aid2查找数据库,获取当前物品状态为在库的物品,记录为items2;
S6077:比较rfids2和items2,过滤出新增RFID的集合并记录为第二新增RFID集合(下称adds2),过滤出丢失的物品集合并记录为第二丢失物品集合(下称misses2)。
图6示出了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中获取第二新增RFID集合及第二丢失物品集合的具体流程图,如图6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S60771:根据items2获取在库物品的RFID集合,记录为items2_rfids,包括以下步骤:
S607711:构建RFID集合items2_rfids;
S607712:遍历items2,判断是否存在元素,如果是,记录为items2_item,执行步骤S607713,否则,表示在库物品的RFID集合构建完成,执行步骤S60772;
S607713:获取items2_item的RFID属性并记录为items2_item_rfid,将items2_item_rfid加入到items2_rfids中,执行步骤S607712;
S60772:构建RFID集合adds2;
S60773:遍历rfids2,当元素存在时,记录为rfids2_rfid,执行步骤S60774,不存在时,表示第二新增RFID集合数据构建完成,执行步骤S60776;
S60774:判断items2_rfids是否包含rfids2_rfid,如果是,执行步骤S60773,否则,执行步骤S60775;
S60775:将rfids2_rfid加入到adds2中,执行步骤S60773;
S60776:构建第二丢失物品集合,即misses2;
S60777:遍历items2_rfids,当元素存在则记录为items2_rfids_rfid,执行步骤S60778,当不存在时表示第二丢失物品集合数据构建完成,执行步骤S6078;
S60778:判断rfids2是否包含items2_rfids_rfid,如果是,执行步骤S60777,否则,执行步骤S60779;
S60779:根据items2_rfids_rfid在items2中查找items2_rfids_rfid所对应的物品,记录为items2_find,并将items2_find加入到misses2中,执行步骤S60777。
S6078:执行物品借用的校验。
图7示出了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中物品借用的校验的具体流程图,如图7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S60781:判断adds2的元素个数是否为0,如果不为0,表示校验未通过,执行步骤S610,否则,执行步骤S60782;
S60782:判断misses2的元素个数与领用集合I2的元素个数是否相等,如果不相等,表示校验未通过,执行步骤S610,否则,表示校验通过,执行步骤S60783;
S60783:根据I2获取到领用物品的I2_rfids,包括以下步骤:
S607831:构建领用I2_rfids;
S607832:遍历I2,当元素存在时记为I2_item,当元素不存在时表示领用物品的RFID集合构建完成,执行步骤S60784;
S607833:获取I2_item的RFID属性,记录为I2_item_rfid,并将I2_item_rfid加入到I2_rfids中,执行步骤S607832;
S60784:遍历I2_rfids,当元素存在时记录为I2_rfids,执行步骤S60785,当不存在时,表示misses2与I2_rfids的元素完全相同,表明校验通过,执行步骤S6079;
S60785:判断misses2是否包含I2_rfids,当包含时执行步骤S60784,当不包含时,表示物品校验未通过,执行步骤S610。
S6079:遍历I2,判断是否存在当前物品,如果是,记录当前物品并执行步骤S60710,否则执行步骤S610;
S60710:修改I2的状态为借出,执行步骤S6079;
S608:获取并记录对当前物品的操作时间并记为t2;
S609:记录当前物品的领用日志,包括以下步骤:
S6091:遍历I2,判断是否存在当前物品,如果是,记录当前物品并执行步骤S6092,否则执行步骤S610;
S6092:记录当前物品ID、操作时间、操作人员RFID及操作类型,其中,操作人员RFID为借用,当前的操作类型为领用;即,赋值L_IID为物品I2的id,L_TIME为t2,L_RFID为rfid_borrow,L_TYPE为领用;
S6093:将步骤S6092中I2的id、L_TIME为t2、L_RFID为rfid_borrow、L_TYPE为领用记录入领用日志,执行步骤S6091;
S610:结束当前工作流,完成物品领用。
S700:归还物品,包括创建临时物品归还任务流、领用人员身份识别、查询当前用户领用物品的记录以及归还物品时用以校验存储区域开闭的第三校验,包括以下步骤:
S701:创建临时物品归还任务流;
S702:开启授权交互,管理模块发送RFID识别指令,即IDENTITY指令,以识别领用人员身份,判断是否识别成功,如果是,返回操作人员RFID为归还标识(下称rfid_return),执行步骤S703,否则,执行步骤S701;
S703:根据标识rfid_return,查询并判断当前用户是否领用物品,如果是,执行步骤S704,否则执行步骤S710;
S704:展示当前存储空间的领用物品情况;
S705:选择需要归还的物品,记录为归还集合(下称I3),领用人员一次操作,只能归还同一类型及同一存储空间的物品;
S706:根据I3获取并记录当前物品的I_SID,I_AID并记为sid3,aid3;
S707:校验存储区域开闭的第三校验。
图8示出了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中校验存储区域开闭的第三校验的具体流程图,如图8所示,第三校验包括以下步骤;
S7071:根据当前物品sid3,aid3,管理模块发送发送CONTROL指令,开启指定的存储区域;
S7072:放入归还物品;
S7073:关闭存储区域;
S7074:扫描模块向管理模块发送扫描结果,即,管理模块发送扫描存储区域物品的SCAN指令,扫描模块向管理模块返回扫描结果;
S7075:筛选出有效的RFID组成RFID集合,当RFID集合不为空时,记录为第三RFID集合(下称rfids3),执行步骤S7076,否则执行步骤S7074,其中,有效的RFID为符合校验规则的RFID;
S7076:根据当前物品sid3,aid3,查询当前存储区域已存放的物品并记录为第三物品集合(下称items3);
S7077:比较rfids3和items3,过滤出新增的RFID集合并记录为第三新增RFID集合(下称adds3),过滤出丢失的物品集合并记录为第三丢失物品集合(下称misses3)。
图9示出了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中获取第三新增RFID集合及第三丢失物品集合的具体流程图,如图9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S70771:根据items3,获取在库物品的RFID集合并记录为items3_rfids,包括以下步骤:
S707711:创建items3_rfids;
S707712:遍历items3,判断是否存在元素,如果是,记录为items3_item,执行步骤S707713,否则,表示在库物品的RFID集合构建完成,执行步骤S70772;
S707713:获取items3_item的RFID属性,记录为items3_item_rfid并加入到items3_rfids中,执行步骤S707712;
S70772:构建adds3;
S70773:遍历rfids3,当元素存在时,记录为rfids3_rfid,执行步骤S70774,当元素不存在时,表示第三新增RFID集合数据构建完成,执行步骤S70776;
S70774:判断items3_rfids是否包含rfids3_rfid,如果是,执行步骤S70773,否则,执行步骤S70775;
S70775:rfids3_rfid加入到adds3中,执行步骤S70773;
S70776:构建misses3;
S70777:遍历items3_rfids,当元素存在,则记录为items3_rfids_rfid,执行步骤S70778,当元素不存在时,表示misses3数据构建完成,执行步骤S7078;
S70778:判断rfids3集合是否包含items3_rfids_rfid,如果是,执行步骤S70777,否则,执行步骤S70779;
S70779:根据items3_rfids_rfid在items3中查找items3_rfids_rfid所对应的物品,记录为items3_find并加入到misses3中,执行步骤S70777。
S7078:执行物品归还校验。图10示出了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中物品归还校验的具体流程图,如图10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S70781:判断misses3的元素个数是否为0,如果不为0,表示校验未通过,执行步骤S710,否则,执行步骤S70782;
S70782:判断add3的元素个数与归还集合I3的元素个数是否相等,如果不相等,表示校验未通过,执行步骤S710,否则,执行步骤S70783;
S70783:根据I3获取I3_rfids,包括以下步骤:
S707831:构建I3_rfids;
S707832:遍历I3,当元素存在时,记录为I3_item,执行步骤S707833,当元素不存在时,表示I3_rfids构建完成,执行步骤S70784;
S707833:获取I3_item的RFID属性,记录为I3_item_rfid并加入到I3_rfids中,执行步骤S707832;
S70784:遍历I3_rfids,当元素存在时,记录为I3_rfid,执行步骤S70785,当不存在时,表示adds3和I3_rfids的元素完全相同,表明校验通过,执行步骤S7079;
S70785:判断misses3是否包含I3_rfid,如果是,执行步骤S70784,否则,表示物品校验未通过,执行步骤S710。
S7079:遍历I3,判断元素是否存在,如果是,执行步骤S70710,否则,执行步骤S708;
S70710:记录为I3_item,并修改I3_item的状态为在库;
S70711:执行步骤S7079;
S708:获取并记录对当前物品的操作时间;
S709:记录当前物品的归还日志,包括以下步骤:
S7091:遍历I3,判断是否存在当前物品,如果是,记录当前物品为i3并执行步骤S7092,否则执行步骤S710;
S7092:记录当前物品ID、操作时间、操作人员RFID及操作类型,其中,操作人员RFID为归还标识,当前的操作类型为归还,即,赋值L_IID为物品i3的id、L_TIME为t3、L_RFID为rfid_return、L_TYPE为归还;
S7093:将步骤S7092中当前物品i3的id、L_TIME为t3、L_RFID为rfid_return、L_TYPE为归还等记录入归还日志,执行步骤S7091;
S710:结束当前工作流,完成物品归还。
应理解,上述各步骤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上文中结合图1至图10,详细描述了根据本发明中物品存取行为的识别及管控的方法,下面将结合图11,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物品存取行为的识别及管控的装置。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装置100的示意性框图,如图11所示,该装置100包括:
管理模块101,用以管理装置、处理信息、存储数据及通过连接通道与识别模块交互信息,管理模块101包括:
用户生成模块1011:用以创建用户数据表及创建用户信息;
类别生成模块1012:用以生成物品的类别,包括创建物品分类数据表、录入物品分类信息;
日志记录存取模块1013:用以记录物品的存取日志,包括创建日志数据表;
物品录入模块1014:用以录入物品,包括构建物品数据表、录入物品、物品入库,包括物品入库时用以校验存储区域开闭的第一校验;
物品领用模块1015:用以领用物品,包括创建临时物品领用任务流、领用人员身份识别、展示物品状态为在库的物品、判断领用当前类别的物品是否需要授权以及领用物品时用以校验存储区域开闭的第二校验;
物品归还模块1016:用以归还物品,包括创建临时物品归还任务流、领用人员身份识别、查询当前用户领用物品的记录以及归还物品时用以校验存储区域开闭的第三校验;
识别模块102,用以识别物品RFID及人员RFID及通过连接通道与管理模块101交互信息。
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4)

1.一种物品存取行为的识别及管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00:管理模块和识别模块构建连接通道,其中,所述管理模块包括生成用户、生成类别、记录物品的存取日志、录入物品、领用物品及归还物品;
S200:生成用户,包括创建用户数据表及创建用户信息,所述用户信息包括用户ID、用户名、用户部门ID、用户状态及用户RFID;
S300:生成物品的类别,包括创建物品分类数据表、录入物品分类信息;
S400:记录物品的存取日志,包括创建日志数据表;
S500:录入物品,包括构建物品数据表、录入物品及物品入库,其中,所述物品数据表包括物品ID、物品名称、物品RFID、物品类别ID、物品存储区域编号、物品扫描区域编号及物品状态,所述物品状态包括在库、未入库、借出;
所述物品入库包括物品入库时用以校验存储区域开闭的第一校验,所述第一校验包括以下步骤:
S50341:根据当前物品存储区域编号和物品扫描区域编号,开启指定的存储区域;
S50342:放入具有RFID的物品,关闭当前存储区域;
S50343:扫描模块向管理模块发送扫描结果;
S50344:筛选有效的RFID组成RFID集合,当RFID集合不为空时,记录为第一RFID集合,执行步骤S50345,否则执行步骤S5036,其中,所述有效的RFID为符合校验规则的RFID;
S50345:根据当前物品存储区域编号及当前物品扫描区域编号扫描数据库,获取当前物品状态为在库的物品,记录为第一物品集合;
S50346:比较第一RFID集合和当前第一物品集合,过滤出新增RFID的集合并记录为第一新增RFID集合,过滤出丢失的物品集合并记录为第一丢失物品集合;
S50347:判断当前第一新增RFID集合元素个数是否为1且第一丢失物品集合元素个数是否为0,如果是,表示所述第一校验得以通过,执行步骤S50348,否则,结束物品入库流程;
S50348:获取当前第一新增RFID集合的第一条数据,记录为第一RFID;
S600:领用物品,包括创建临时物品领用任务流、领用人员身份识别、展示物品状态为在库的物品、判断领用当前类别的物品是否需要授权以及领用物品时用以校验存储区域开闭的第二校验;
S700:归还物品,包括创建临时物品归还任务流、领用人员身份识别、查询当前用户领用物品的记录以及归还物品时用以校验存储区域开闭的第三校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物品存取行为的识别及管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00包括以下步骤:
S101:所述管理模块开启通信服务,等待所述识别模块建立连接;
S102:所述识别模块开启通信客户端,主动连接服务器端;
S103:注册设备,所述识别模块向所述管理模块发送注册信息,所述注册信息包括存储空间编号及扫描区域编号;
S104:所述管理模块保存所述注册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物品存取行为的识别及管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00包括以下步骤:
S201:创建用户数据表,所述用户数据表包括用户表名,所述表名的字段包括用户基本信息,所述用户基本信息包括用户ID、用户名、用户部门ID、用户状态及用户RFID;
S202:创建用户,包括以下步骤:
S2021:新建用户基本信息,包括用户ID、用户名、用户部门ID及用户状态;
S2022:绑定用户RFID,所述管理模块向所述识别模块下发识别指令;
S2023:所述识别模块返回所识别到的用户RFID,所述管理模块筛选出有效的用户RFID,所述管理模块判断是否发现有效的用户RFID,如果是,则记录当前有效的用户RFID,执行步骤S2024,否则,执行步骤S2022,其中,所述有效的用户RFID为符合校验规则的用户RFID;
S2024:所述用户数据表记录当前用户ID、用户名、用户部门ID、用户状态及用户RFID;
S2025:数据库记录包含当前用户基本信息的所述用户数据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物品存取行为的识别及管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00包括以下步骤:
S301:创建物品分类数据表,所述物品分类数据表包括分类表名,所述分类表名的字段包括类别ID、类别名称及授权人RFID;
S302:录入物品分类信息,包括以下步骤:
S3021:创建物品分类信息,包括类别ID及类别名称;
S3022:选择授权用户,获取并记录当前授权用户的授权人RFID;
S3023:所述物品分类数据表记录当前物品的类别ID、类别名称及授权人RFID;
S3024:数据库记录包含当前物品分类信息的所述物品分类数据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物品存取行为的识别及管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00包括以下步骤:
创建日志数据表,所述日志数据表包括日志表名,所述日志表名的字段包括日志ID、物品ID、操作时间、操作类型及操作人员RFID,其中,所述操作类型包括借用和归还。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物品存取行为的识别及管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500包括以下步骤:
S501:创建物品数据表,所述物品数据表包括物品表名,所述物品表名的字段包括物品ID、物品名称、物品RFID、物品类别ID、物品存储区域编号、物品扫描区域编号及物品状态,所述物品状态包括在库、未入库、借出;
S502:录入物品,包括以下步骤:
S5021:以管理员权限登录,所述录入物品权限仅对管理员授权;
S5022:创建物品信息,包括物品ID及物品名称;
S5023:选择并记录当前物品类别ID;
S5024:所述物品数据表记录当前物品的物品ID、物品名称、物品类别ID、物品存储区域编号、物品扫描区域编号及物品状态,其中,物品状态为未入库;
S5025:数据库记录当前物品信息,包含当前物品的物品ID、物品名称、物品类别ID及物品状态的所述物品数据表;
S503:物品入库,包括以下步骤:
S5031:选择需要入库的物品;
S5032:查询通道,获取存储区域的列表并选择空闲的物品存储区域编号;
S5033:根据当前物品存储区域编号获取当前存储区域的扫描区域数量并选择扫描区域编号;
S5034:执行物品入库的存储区域开闭的第一校验,所述第一校验包括以下步骤:
S50341:根据物品存储区域编号和物品扫描区域编号,开启指定的存储区域;
S50342:放入具有RFID的物品,关闭当前存储区域;
S50343:扫描模块向管理模块发送扫描结果;
S50344:筛选有效的RFID组成RFID集合,当RFID集合不为空时,记录为第一RFID集合,执行步骤S50345,否则执行步骤S5036,其中,所述有效的RFID为符合校验规则的RFID;
S50345:根据当前物品存储区域编号及当前物品扫描区域编号查找数据库,获取当前物品状态为在库的物品,记录为第一物品集合;
S50346:比较当前第一RFID集合和当前第一物品集合,过滤出新增RFID的集合并记录为第一新增RFID集合,过滤出丢失的物品集合并记录为第一丢失物品集合;
S50347:判断当前第一新增RFID集合元素个数是否为1且第一丢失物品集合元素个数是否为0,如果是,表示所述第一校验得以通过,执行步骤S50348,否则,执行步骤S5036;
S50348:获取当前第一新增RFID集合的第一条数据,记录为第一RFID;
S5035:记录当前物品的物品RFID,将物品状态更新为在库并更新物品存储区域编号及物品扫描区域编号;
S5036:结束物品入库流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物品存取行为的识别及管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50346包括以下步骤:
S503461:根据第一物品集合获取在库物品的RFID集合,记录为第一物品集合_rfid,包括以下步骤:
S5034611:构建第一物品集合_rfid;
S5034612:遍历第一物品集合,当元素存在时记录为第一物品集合_物品,执行S5034613,当元素不存在时,表示在库物品的RFID集合构建完成,执行S503462;
S5034613:获取第一物品集合_物品的RFID属性,记录为第一物品集合_物品_rfid,并将第一物品集合_物品_rfid加入到第一物品集合_rfid中,执行S5034612;
S503462:构建第一新增RFID集合;
S503463:遍历第一RFID集合,当元素存在时,记录为第一RFID集合_rfid,执行步骤S503464,当元素不存在时,表示第一新增RFID集合数据构建完成,执行S503466;
S503464:判断第一物品集合_rfid是否包含第一RFID集合_rfid,如果是,执行步骤S503463,否则,执行步骤S503465;
S503465:将第一RFID集合_rfid加入到第一新增RFID集合中,执行步骤S503463;
S503466:构建第一丢失物品集合;
S503467:遍历第一物品集合_rfid,当元素存在,则记录为第一物品集合_rfid_rfid,执行步骤S503468,当不存在时表示第一丢失物品集合数据构建完成,执行步骤S50347;
S503468:判断第一RFID集合是否包含第一物品集合_rfid_rfid,如果是,执行步骤S503467,否则,执行步骤S503469;
S503469:根据第一物品集合_rfid_rfid,在第一物品集合中查找第一物品集合_rfid_rfid所对应的物品,记录为第一物品集合_find,并将第一物品集合_find加入到第一丢失物品集合中,执行步骤S503467。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物品存取行为的识别及管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600包括以下步骤:
S601:创建临时物品领用任务流;
S602:识别领用人员身份,判断是否识别成功,如果是,返回操作人员RFID为借用标识,执行步骤S603,否则,执行步骤S601;
S603:根据物品分类信息,展示物品状态为在库的物品;
S604:选择领用物品,记录入领用集合,领用人员一次操作,只能领用同一分类的物品,且只能领用同一存储区域的物品;
S605:根据领用集合获取并记录当前物品的存储空间编号、扫描区域编号;
S606:判定当前类别的物品是否需要授权,包括以下步骤:
S6061:判断当前类别的RFID是否为空,如果不为空,则需授权,执行步骤S6062,否则,执行步骤S607;
S6062:识别领用人员身份;
S6063:等待授权人员确认,扫描模块向管理模块发送扫描结果,筛选有效的RFID组成RFID集合,当RFID集合不为空时,记录为第二RFID集合,执行步骤S6064,否则,执行步骤S6062,其中,所述有效的RFID为符合校验规则的RFID;
S6064:判断扫描到的第二RFID集合和当前类别的RFID是否相匹配,如果是,执行S607,否则,执行步骤S6062;
S607:校验存储区域开闭的第二校验,所述第二校验包括以下步骤:
S6071:根据当前物品存储区域编号和物品扫描区域编号,开启指定的存储区域;
S6072:取出领用物品;
S6073:关闭存储区域;
S6074:扫描模块向管理模块发送扫描结果;
S6075:筛选有效的RFID组成RFID集合,记录为第二RFID集合,其中,所述有效的RFID为符合校验规则的RFID;
S6076:根据当前物品存储区域编号及当前物品扫描区域编号查找数据库,获取当前物品状态为在库的物品,记录为第二物品集合;
S6077:比较当前第二RFID集合和当前第二物品集合,过滤出新增RFID的集合并记录为第二新增RFID集合,过滤出丢失的物品集合并记录为第二丢失物品集合;
S6078:执行物品借用的校验;
S6079:遍历领用集合,判断是否存在当前物品,如果是,记录当前物品并执行步骤S60710,否则执行步骤S610;
S60710:修改当前物品的状态为借出,执行步骤S6079;
S608:获取并记录对当前物品的操作时间;
S609:记录当前物品的领用日志,包括以下步骤:
S6091:遍历领用集合,判断是否存在当前物品,如果是,记录当前物品并执行步骤S6092,否则执行步骤S610;
S6092:记录当前物品ID、操作时间、操作人员RFID及操作类型,其中,操作人员RFID为借用,当前的操作类型为领用;
S6093:将步骤S6092中所述当前物品ID、操作时间、操作人员RFID及操作类型记录入领用日志,执行步骤S6091;
S610:结束当前工作流,完成物品领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物品存取行为的识别及管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6077包括以下步骤:
S60771:根据第二物品集合获取在库物品的RFID集合,记录为第二物品集合_rfids,包括以下步骤:
S607711:构建第二物品集合_rfids;
S607712:遍历第二物品集合,判断是否存在元素,如果是,记录为第二物品集合_物品,执行步骤S607713,否则,表示在库物品的RFID集合构建完成,执行步骤S60772;
S607713:获取第二物品集合_物品的RFID属性并记录为第二物品集合_物品_rfid,将所述第二物品集合_物品_rfid加入到第二物品集合_rfids中,执行步骤S607712;
S60772:构建第二新增RFID集合;
S60773:遍历第二RFID集合,当元素存在时,记录为第二RFID集合_rfid,执行步骤S60774,不存在时,表示第二新增RFID集合数据构建完成,执行步骤S60776;
S60774:判断第二物品集合_rfids是否包含第二RFID集合_rfid,如果是,执行步骤S60773,否则,执行步骤S60775;
S60775:将第二RFID集合_rfid加入到第二新增RFID集合中,执行步骤S60773;
S60776:构建第二丢失物品集合;
S60777:遍历第二物品集合_rfids,当元素存在则记录为第二物品集合_rfids_rfid,执行步骤S60778,当不存在时表示第二丢失物品集合数据构建完成,执行步骤S6078;
S60778:判断第二RFID集合是否包含第二物品集合_rfids_rfid,如果是,执行步骤S60777,否则,执行步骤S60779;
S60779:根据第二物品集合_rfids_rfid在第二物品集合中查找第二物品集合_rfids_rfid所对应的物品,记录为第二物品集合_find,并将第二物品集合_find加入到第二丢失物品集合中,执行步骤S60777。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物品存取行为的识别及管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6078包括以下步骤:
S60781:判断第二新增RFID集合的元素个数是否为0,如果不为0,表示校验未通过,执行步骤S610,否则,执行步骤S60782;
S60782:判断第二丢失物品集合的元素个数与领用集合的元素个数是否相等,如果不相等,表示校验未通过,执行步骤S610,否则,表示校验通过,执行步骤S60783;
S60783:根据领用集合获取到领用物品的领用集合_rfids,包括以下步骤:
S607831:构建领用集合_rfids;
S607832:遍历领用集合,当元素存在时记录为领用集合_物品,当元素不存在时表示领用物品的RFID集合构建完成,执行步骤S60784;
S607833:获取领用集合_物品的RFID属性,记录为领用集合_物品_rfid,并将领用集合_物品_rfid加入到领用集合_rfids中,执行步骤S607832;
S60784:遍历领用集合_rfids,当元素存在时记录为领用集合_rfids,执行步骤S60785,当不存在时,表示第二丢失物品集合与领用集合_rfids的元素完全相同,表明校验通过,执行步骤S6079;
S60785:判断第二丢失物品集合是否包含领用集合_rfids,当包含时执行步骤S60784,当不包含时,表示物品校验未通过,执行步骤S610。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物品存取行为的识别及管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700包括以下步骤:
S701:创建临时物品归还任务流;
S702:识别领用人员身份,判断是否识别成功,如果是,返回操作人员RFID为归还标识,执行步骤S703,否则,执行步骤S701;
S703:根据归还标识,查询并判断当前用户是否领用物品,如果是,执行步骤S704,否则执行步骤S710;
S704:展示当前存储空间的领用物品情况;
S705:选择需要归还的物品,记录为归还集合,领用人员一次操作,只能归还同一类型及同一存储空间的物品;
S706:根据归还集合获取并记录当前物品的存储空间编号、扫描区域编号;
S707:校验存储区域开闭的第三校验,所述第三校验包括以下步骤;
S7071:根据当前物品存储区域编号和物品扫描区域编号,开启指定的存储区域;
S7072:放入归还物品;
S7073:关闭存储区域;
S7074:扫描模块向管理模块发送扫描结果;
S7075:筛选出有效的RFID组成RFID集合,当RFID集合不为空时,记录为第三RFID集合,执行步骤S7076,否则执行步骤S7074,其中,所述有效的RFID为符合校验规则的RFID;
S7076:根据当前物品存储区域编号及当前物品扫描区域编号,查询当前存储区域已存放的物品并记录为第三物品集合;
S7077:比较第三RFID集合和第三物品集合,过滤出新增的RFID集合并记录为第三新增RFID集合,过滤出丢失的物品集合并记录为第三丢失物品集合;
S7078:执行物品归还校验;
S7079:遍历归还集合,判断元素是否存在,如果是,执行步骤S70710,否则,执行步骤S708;
S70710:记录为归还集合_物品,并修改归还集合_物品的状态为在库;
S70711:执行步骤S7079;
S708:获取并记录对当前物品的操作时间;
S709:记录当前物品的归还日志,包括以下步骤:
S7091:遍历归还集合,判断是否存在当前物品,如果是,记录当前物品并执行步骤S7092,否则执行步骤S710;
S7092:记录当前物品ID、操作时间、操作人员RFID及操作类型,其中,操作人员RFID为归还标识,当前的操作类型为归还;
S7093:将步骤S7092中所述当前物品ID、操作时间、操作人员RFID及操作类型记录入归还日志,执行步骤S7091;
S710:结束当前工作流,完成物品归还。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种物品存取行为的识别及管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7077包括以下步骤:
S70771:根据第三物品集合,获取在库物品的RFID集合并记录为第三物品集合_rfids,包括以下步骤:
S707711:创建第三物品集合_rfids;
S707712:遍历第三物品集合,判断是否存在元素,如果是,记录为第三物品集合_物品,执行步骤S707713,否则,表示在库物品的RFID集合构建完成,执行步骤S70772;
S707713:获取第三物品集合_物品的RFID属性,记录为第三物品集合_物品_rfid并加入到第三物品集合_rfids中,执行步骤S707712;
S70772:构建第三新增RFID集合;
S70773:遍历第三RFID集合,当元素存在时,记录为第三RFID集合_rfid,执行步骤S70774,当元素不存在时,表示第三新增RFID集合数据构建完成,执行步骤S70776;
S70774:判断第三物品集合_rfids是否包含第三RFID集合_rfid,如果是,执行步骤S70773,否则,执行步骤S70775;
S70775:将第三RFID集合_rfid加入到第三新增RFID集合中,执行步骤S70773;
S70776:构建第三丢失物品集合;
S70777:遍历第三物品集合_rfids,当元素存在,则记录为第三物品集合_rfids_rfid,执行步骤S70778,当元素不存在时,表示第三丢失物品集合数据构建完成,执行步骤S7078;
S70778:判断第三RFID集合是否包含第三物品集合_rfids_rfid,如果是,执行步骤S70777,否则,执行步骤S70779;
S70779:根据第三物品集合_rfids_rfid在第三物品集合中查找第三物品集合_rfids_rfid所对应的物品,记录为第三物品集合_find并加入到第三丢失物品集合中,执行步骤S70777。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种物品存取行为的识别及管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7078包括以下步骤:
S70781:判断第三丢失物品集合的元素个数是否为0,如果不为0,表示校验未通过,执行步骤S710,否则,执行步骤S70782;
S70782:判断第三新增RFID集合的元素个数与归还集合的元素个数是否相等,如果不相等,表示校验未通过,执行步骤S710,否则,执行步骤S70783;
S70783:根据归还集合获取归还集合_rfids,包括以下步骤:
S707831:构建归还集合_rfids;
S707832:遍历归还集合,当元素存在时,记录为归还集合_物品,执行步骤S707833,当元素不存在时,表示归还集合_rfids构建完成,执行步骤S70784;
S707833:获取归还集合_物品的RFID属性,记录为归还集合_物品_rfid并加入到归还集合_rfids中,执行步骤S707832;
S70784:遍历归还集合_rfids,当元素存在时,记录为归还集合_rfid,执行步骤S70785,当不存在时,表示第三新增RFID集合和归还集合_rfids的元素完全相同,表明校验通过,执行步骤S7079;
S70785:判断第三丢失物品集合是否包含归还集合_rfid,如果是,执行步骤S70784,否则,表示物品校验未通过,执行步骤S710。
14.一种物品存取行为的识别及管控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管理模块和识别模块,其中,
管理模块用以管理所述装置、处理信息、存储数据及通过连接通道与识别模块交互信息,管理模块包括:
用户生成模块:用以创建用户数据表及创建用户信息;
类别生成模块:用以生成物品的类别,包括创建物品分类数据表、录入物品分类信息;
日志记录存取模块:用以记录物品的存取日志,包括创建日志数据表;
物品录入模块:用以录入物品,包括构建物品数据表、录入物品、物品入库,包括物品入库时用以校验存储区域开闭的第一校验;
物品领用模块:用以领用物品,包括创建临时物品领用任务流、领用人员身份识别、展示物品状态为在库的物品、判断领用当前类别的物品是否需要授权以及领用物品时用以校验存储区域开闭的第二校验;
物品归还模块:用以归还物品,包括创建临时物品归还任务流、领用人员身份识别、查询当前用户领用物品的记录以及归还物品时用以校验存储区域开闭的第三校验;
识别模块用以识别物品RFID及人员RFID及通过连接通道与管理模块交互信息。
CN202010631981.5A 2020-07-02 2020-07-02 一种物品存取行为的识别及管控的方法及其装置 Pending CN11178425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31981.5A CN111784250A (zh) 2020-07-02 2020-07-02 一种物品存取行为的识别及管控的方法及其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31981.5A CN111784250A (zh) 2020-07-02 2020-07-02 一种物品存取行为的识别及管控的方法及其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84250A true CN111784250A (zh) 2020-10-16

Family

ID=727588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31981.5A Pending CN111784250A (zh) 2020-07-02 2020-07-02 一种物品存取行为的识别及管控的方法及其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78425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98699A (zh) * 2021-03-30 2021-07-09 四川巧夺天工信息安全智能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面向智能终端的用户信息分发及配对的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72946A (zh) * 2018-10-26 2019-03-15 虫极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智能货柜、rfid标签及其盘点方法
CN110135538A (zh) * 2019-05-20 2019-08-16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带电作业分公司 基于rfid的带电作业工器具全生命库房管理方法及其系统
CN110176110A (zh) * 2019-05-24 2019-08-27 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借记物品管理设备
CN111311841A (zh) * 2020-01-21 2020-06-19 南京景诺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变电站安全工器具柜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72946A (zh) * 2018-10-26 2019-03-15 虫极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智能货柜、rfid标签及其盘点方法
CN110135538A (zh) * 2019-05-20 2019-08-16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带电作业分公司 基于rfid的带电作业工器具全生命库房管理方法及其系统
CN110176110A (zh) * 2019-05-24 2019-08-27 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借记物品管理设备
CN111311841A (zh) * 2020-01-21 2020-06-19 南京景诺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变电站安全工器具柜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98699A (zh) * 2021-03-30 2021-07-09 四川巧夺天工信息安全智能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面向智能终端的用户信息分发及配对的方法
CN113098699B (zh) * 2021-03-30 2023-03-07 四川巧夺天工信息安全智能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面向智能终端的用户信息分发及配对的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iken et al. DoD legacy systems: Reverse engineering data requirements
US8782616B2 (en) Templates for configuring digital sending devices to achieve an automated business process
US20110035672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setup of, and communication with, an rfid middelware server from an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system server
US20080288479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leveraging historical data to determine affected entities
CN110765149B (zh) 智能设备全生命周期监测查询和用户身份识别绑定系统
US20080294480A1 (en) Creating a privacy policy from a process model and verifying the compliance
JP2014006763A (ja) 入退館管理システム
CN112418767B (zh) 一种基于区块链和rfid的多环节物品追踪方法
CN110555657A (zh) 一种物资管理系统、入库方法、出库方法及退库方法
CN110516824B (zh) 航空维修工具及设备的管理系统及方法
CN111784250A (zh) 一种物品存取行为的识别及管控的方法及其装置
GB2601045A (en) Automated computerized identification of assets
CN107528697B (zh) 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电子证件验证终端系统及操作方法
CN112116289A (zh) 无人机库房管理系统、方法、计算机装置和存储介质
WO2021130890A1 (ja) 管理システム、管理装置および管理方法
CN111310151A (zh) 基于分布式权限集的权限管理的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784251A (zh) 一种保管物品的方法及装置
JP4975549B2 (ja) ワークフローサーバ、ワークフローサーバ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JP4968456B2 (ja) 機器管理システム
JP4500699B2 (ja) 入退室管理方法及び入退室管理システム
CN113723919B (zh) 一种基于云平台的管理系统
CN115564356A (zh) 亲友物流订单信息实时共享方法及装置
CN116109250A (zh) 一种基于电子标签的抵押物品管理系统
CN111784252A (zh) 一种管控物品领还的方法
CN113869835A (zh)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仓储管理系统及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