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76076A - 车辆的前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前部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776076A CN111776076A CN201910266477.7A CN201910266477A CN111776076A CN 111776076 A CN111776076 A CN 111776076A CN 201910266477 A CN201910266477 A CN 201910266477A CN 111776076 A CN111776076 A CN 11177607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hicle
- link member
- pair
- front structure
- suspens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2—Front or rear fram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车辆的前部结构,其以简易的结构最大限度地抑制碰撞时的车辆的故障,并确保乘坐人员的安全。解决方案:车辆的前部结构的特征在于,具备:在车辆(1)的宽度方向上空开间隔并沿着车辆(1)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纵梁(11)、从一对纵梁(11)向上方延伸的一对悬架支撑塔(12)、以及沿着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的连杆构件(13),连杆构件(13)在其两端具有与一对悬架支撑塔(12)连结的连结部(Y)。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的前部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了各种涉及通过对骨架等加以改进来提高碰撞时的安全性的车辆的前部结构的发明。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一种车辆的前部结构,其具备:构成为当碰撞时弯折的悬架构件、以及设置于悬架构件且当碰撞时通过输入设定值以上的负荷从而促进悬架构件的弯折旋转的旋转促进结构。
该车辆的前部结构的目的在于,利用该悬架构件和旋转促进结构,而在碰撞时顺畅地产生轴向压溃,通过控制作为目标的车体减速度,由此提高车体减速度并将车辆溃缩量抑制为较小。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一种车辆的前部结构,其具备连结部件,所述连结部件从裙板上梁的前端部延伸出,前端部固定于前纵梁的前部,并且形成为中空状,前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面以越朝向车辆后方侧越趋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方式弯曲或倾斜。
该车辆的前部结构的目的在于,利用该连结部件提高碰撞负荷在将裙板上梁与前纵梁进行连结的连结部件与前纵梁之间的传递效率。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2012-4599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6024808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车辆的前部结构例如在低速碰撞时,前纵梁的折弯传递给装配于车辆前部的辅机,这可能会导致影响行驶的重大故障。
另外,关于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车辆的前部结构,由于配置于前部的构件仅与悬架支撑塔(日语:サスペンションタワー)的下部连结,因此悬架支撑塔的支撑刚性较低。
本发明是鉴于在上述现有技术中残存的问题而完成的,其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前部结构,其以简易的结构最大限度地抑制碰撞时的车辆的故障,确保乘坐人员的安全。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车辆的前部结构的特征在于,具备:沿着车辆的宽度方向空开间隔并沿着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纵梁、从所述一对纵梁向上方延伸的一对悬架支撑塔、以及沿着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的连杆构件,所述连杆构件在其两端具有与所述一对悬架支撑塔连结的连结部。
通过设置成这样的结构,使一对悬架支撑塔与连杆构件的两端的连结部连结,从而能够提高悬架支撑塔的支撑刚性。由此,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碰撞时的安装于悬架支撑塔的减震器、螺旋弹簧这些部件的损伤。
结构可以为,所述连杆构件配置于所述纵梁的上方。
通过设置成这样的结构,在碰撞时,连杆构件不会妨碍前纵梁的轴向压溃,因此能够充分地吸收输入能量,能够减轻施加于乘坐人员的负担。
结构可以为,所述连杆构件具有收容辅机的收容空间。
通过设置成这样的结构,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碰撞时的辅机的损伤。
结构可以为,所述连杆构件具有使所述收容空间成为封闭空间的盖部。
通过设置成这样的结构,能够确保针对辅机的较高的防水性、防尘性。
结构可以为,所述悬架支撑塔具有夹持所述连结部的夹持部。
通过设置成这样的结构,能够将连杆构件稳定地保持于悬架支撑塔。
结构可以为,所述连杆构件具有多个所述连结部。
通过设置成这样的结构,能够将连杆构件更稳定地保持于悬架支撑塔。
(三)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车辆的前部结构,其以简易的结构最大限度地抑制碰撞时的车辆的故障,并确保乘坐人员的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概要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放大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辆;11-纵梁;12-悬架支撑塔;12a-悬架支撑塔主体;12b-支撑部;12b1-连接部;X-夹持部;X1-竖立设置部;X2-轴部;13-连杆构件;13a-连杆构件主体;13a1-开口部;Y-连结部;S-收容空间;L-盖部;14-前端横梁;Z-辅机;T-轮胎;b-螺栓;n-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图4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此外,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的一例,并不将本发明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前部结构具备:沿车辆1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纵梁11、从一对纵梁11向上方延伸的一对悬架支撑塔12、以及沿车辆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连杆构件13。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前部结构具备前端横梁14,所述前端横梁14在一对纵梁11的前方悬挂于一对纵梁11的前方端面。
一对纵梁11用例如金属材料形成为中空的棱筒状。
一对悬架支撑塔12分别具有:悬架支撑塔主体12a、以及沿着前后方向空开间隔地支撑悬架支撑塔主体12a的两个支撑部12b。
在悬架支撑塔主体12a安装有连结于轮胎T的减震器(未图示)、螺旋弹簧(未图示)等。
连杆构件13具有连杆构件主体13a和一对连结部Y,其中,所述连杆构件主体13a配置于纵梁11的上方,并在内部具有收容辅机Z(参照图4)的收容空间S(参照图4);所述一对连结部Y从连杆构件主体13a的两端沿宽度方向延伸设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部Y在两端分别设置有两个,但多少都可以,不受特别限定。另外,后述的夹持部X的数量可以根据连结部Y的数量而适当增减。
如图2所示,各支撑部12b由夹持部X和连接部12b1构成,其中,所述夹持部X相对于前后方向大致垂直地竖立设置;所述连接部12b1从夹持部X延伸设置,并与纵梁11的上表面及一个侧面抵接。
各连接部12b1经由多个螺栓b而与各纵梁11连结。
夹持部X由一对竖立设置部X1和轴部X2构成,其中,所述一对竖立设置部X1呈大致平板状,并沿前后方向空开间隔地设置;所述轴部X2沿前后方向贯穿一对竖立设置部X1,并与悬架支撑塔主体12a连结。
此外,在图2及图3中,省略轮胎T。另外,各连接部12b1与各纵梁11的连结方法不限于螺栓紧固,可以采用螺纹固定、焊接、铆接等各种方法。
在此,各连结部Y配置于构成夹持部X的各竖立设置部X1之间。而且,尤其是,如图2、图3所示,多个螺栓b与前后方向大致平行地经由各连结部Y插通于各竖立设置部X1之间,多个螺栓b的端部用多个螺母n紧固,从而,连杆构件13以各夹持部X夹持各连结部Y的方式固定。
此外,插通于各连结部Y及各夹持部X的螺栓b、对其进行紧固的螺母n的数量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四个,但多少都可以,不受特别限定。另外,各连结部Y的固定方法不限于螺栓紧固,也可以采用螺纹固定、焊接、铆接等各种方法。
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前部结构的分解立体图,表示从连杆构件主体13a分解出盖部L,并向外部取出辅机Z的状态。
如图4所示,连杆构件主体13a构成为设置有朝向上方开口的开口部13a1的箱型,辅机Z经由开口部13a1收容于收容空间S(箭头p)。
此外,辅机Z是用于例如交流发电机、散热器、油泵等使发动机运转所需要的附属设备。
另外,在连杆构件主体13a设置有通过覆盖开口部13a1而使收容空间S成为封闭空间的盖部L。
盖部L通过沿着开口部13a1的周缘在多处螺纹固定,而固定于连杆构件主体13a。
此外,盖部L的固定方法不限于螺纹固定,也可以采用螺栓紧固、焊接、铆接等各种方法。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使一对悬架支撑塔12与连杆构件13两端的连结部Y连结,从而能够提高悬架支撑塔12的支撑刚性。
另外,通过将连杆构件13配置于纵梁11的上方,从而在碰撞时,连杆构件13不会妨碍纵梁11的轴向压溃,因此能够充分地吸收输入能量,能够减轻施加于乘坐人员的负担。
另外,通过使连杆构件13具有收纳辅机Z的收容空间S,从而在碰撞时能够降低辅机Z受损伤的风险。
另外,通过使连杆构件13具有使收容空间S成为封闭空间的盖部L,从而能够确保针对辅机Z的较高的防水性、防尘性。
另外,通过使悬架支撑塔12具有分别夹持多个连结部Y的夹持部X,从而能够使连杆构件13稳定地保持于悬架支撑塔12。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各结构部件的各种形状、尺寸等仅是一例,能够基于设计要求等进行各种变更。
Claims (6)
1.一种车辆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具备:沿车辆的宽度方向空开间隔并沿着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纵梁、从所述一对纵梁向上方延伸的一对悬架支撑塔、以及沿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的连杆构件,
所述连杆构件在其两端具有与所述一对悬架支撑塔连结的连结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杆构件配置于所述纵梁的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杆构件具有收容辅机的收容空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杆构件具有使所述收容空间成为封闭空间的盖部。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悬架支撑塔具有夹持所述连结部的夹持部。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杆构件具有多个所述连结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266477.7A CN111776076A (zh) | 2019-04-03 | 2019-04-03 | 车辆的前部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266477.7A CN111776076A (zh) | 2019-04-03 | 2019-04-03 | 车辆的前部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776076A true CN111776076A (zh) | 2020-10-16 |
Family
ID=727557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266477.7A Pending CN111776076A (zh) | 2019-04-03 | 2019-04-03 | 车辆的前部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776076A (zh)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84596A (zh) * | 2000-12-28 | 2004-03-24 | 达纳公司 | 模块化铸造的独立前悬架副车架 |
JP2007106370A (ja) * | 2005-10-17 | 2007-04-26 | Mazda Motor Corp | 車体前部構造 |
CN101037118A (zh) * | 2006-03-15 | 2007-09-19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车身前部结构 |
CN102939235A (zh) * | 2010-02-18 | 2013-02-20 |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 车辆的前面碰撞能量吸收构造 |
JP2016117339A (ja) * | 2014-12-19 | 2016-06-30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車両前部構造 |
CN205524495U (zh) * | 2016-03-21 | 2016-08-31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前减震塔座的安装结构及具有该安装结构的发动机舱 |
CN107074297A (zh) * | 2015-10-16 | 2017-08-18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 |
-
2019
- 2019-04-03 CN CN201910266477.7A patent/CN111776076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84596A (zh) * | 2000-12-28 | 2004-03-24 | 达纳公司 | 模块化铸造的独立前悬架副车架 |
JP2007106370A (ja) * | 2005-10-17 | 2007-04-26 | Mazda Motor Corp | 車体前部構造 |
CN101037118A (zh) * | 2006-03-15 | 2007-09-19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车身前部结构 |
CN102939235A (zh) * | 2010-02-18 | 2013-02-20 |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 车辆的前面碰撞能量吸收构造 |
JP2016117339A (ja) * | 2014-12-19 | 2016-06-30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車両前部構造 |
CN107074297A (zh) * | 2015-10-16 | 2017-08-18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 |
CN205524495U (zh) * | 2016-03-21 | 2016-08-31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前减震塔座的安装结构及具有该安装结构的发动机舱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987912B2 (en) | Vehicle body rear structure | |
EP3318471B1 (en) | Vehicle lower section structure | |
JP6181723B2 (ja) | 車体構造及び車載用バッテリー | |
EP3747704A1 (en) | Rea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a vehicle,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a vehicle, and vehicle | |
US9637172B2 (en) | Vehicle body structure for automobile | |
JP4306783B2 (ja) | 電気自動車のバッテリユニット取付構造 | |
US7770964B2 (en) | Spring strut mounting | |
JP6293906B2 (ja) | 車載用電池パック | |
US20180273098A1 (en) | Front subframe structure | |
JP7070249B2 (ja) | 車両用パワーユニット構造 | |
CN110171477B (zh) | 车身结构 | |
CN103253120B (zh) | 车辆后部结构 | |
US20170217496A1 (en) | Motor vehicle and rear-end module therefor | |
JP6211996B2 (ja) | 電動自動車用の取付けフレーム | |
WO2013187112A1 (ja) | 車体後部構造 | |
US8070217B2 (en) | Vehicle body rear part structure | |
JP4924665B2 (ja) | 車体の後部構造 | |
EP2684721A2 (en) | Onboard equipment fixing structure | |
US11077880B2 (en) | Front vehicle 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 |
JP2013035360A (ja) | 車体前部構造 | |
KR20130125815A (ko) | 앞 차체 구조 | |
JP5084709B2 (ja) | 車体構造 | |
CN108162900B (zh) | 用于机动车的保险杠组件 | |
US11198406B2 (en) | Grille shutter | |
US8308224B2 (en) | Cowl top panel and front vehicle body structure for automobil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