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70845A - 车辆用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70845A
CN111770845A CN201980016607.XA CN201980016607A CN111770845A CN 111770845 A CN111770845 A CN 111770845A CN 201980016607 A CN201980016607 A CN 201980016607A CN 111770845 A CN111770845 A CN 1117708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expansion valve
heat
heat exchanger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1660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石关彻也
户山贵司
关口和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de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anden Automotive Climate System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den Automotive Climate Systems Corp filed Critical Sanden Automotive Climate System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7708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7084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22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otherwise than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2Cool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3/00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1/02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with liquid cooling
    • B60K1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radiators, radiator shutters, or radiator blin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1/00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to auxiliary equipment of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3/00Electric devices on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for safety purpos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e.g. speed, deceleration or energy consump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5/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evaporator circuits, e.g. for varying refrigerating capacity
    • F25B5/0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evaporator circuits, e.g. for varying refrigerating capacity arranged in parall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提供能够在进行电池温调时防止冷媒回路的油循环率的下降而将压缩机的可靠性的恶化防范于未然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电池温度调整装置(61)具备冷媒‑热媒热交换器(64)、从分岔部件(B2)至冷媒‑热媒热交换器的分岔配管(72)、设置于该分岔配管而用于将流入冷媒‑热媒热交换器的冷媒减压的辅助膨胀阀(73)。室内膨胀阀(8)配置于冷媒配管(13B)的比吸热器(9)接近分岔部件(B2)一侧的位置,辅助膨胀阀(73)配置于分岔配管(72)的比冷媒‑热媒热交换器接近分岔部件(B2)一侧的位置。

Description

车辆用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车辆的车室内空气调和的加热泵方式的空调装置,特别涉及适合具备电池的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近年来的环境问题的显现,借助被从电池供给的电力驱动行进用马达的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等车辆实现普及。并且,作为能够应用于这样的车辆的空调装置(冷冻循环装置),开发出具备由压缩机、凝缩部、冷风用膨胀阀、室内蒸发器等构成的冷媒回路而借助被从电池供给的电力驱动压缩机的空调装置。
此外,电池在高温状态、极低温状态下充放电困难,也发生劣化,所以设置电池冷却用蒸发器,借助从在朝向室内蒸发器的配管处设定的分岔部分岔的二重管使由电池用膨胀阀减压的冷媒流向电池冷却用蒸发器,将电池(二次电池)冷却 (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进而,该专利文献1中,电池用膨胀阀侧的电磁阀关闭时,为使在作为高压侧的二重管内存在的冷媒的量减少而使必要冷媒量减少,将电池用膨胀阀配置于距朝向二重管的分岔部较近的一侧。
专利文献1 : 日本特许第5884725号公报。
然而,冷媒也存积于作为高压侧的分岔部与冷风用膨胀阀侧的电磁阀之间。并且,冷媒中溶入有润滑用的油 (相溶),所以冷媒回路内的油的循环率下降,产生若不将大量的油封入的话无法维持压缩机的可靠性这样的问题。参照图16的同时对此进行说明。图16表示冷媒相对于压力与温度的油的相溶曲线。例如,压力为1MPa而饱和温度为40℃时,冷媒的温度为40℃以上(带有过热度的气体状态的冷媒)的话冷媒溶解量(油向冷媒的溶解量)为50mas%以下,与此相对,比其低的液冷媒的状态的话为100mas%。
这是因为,气体冷媒密度低而能够滞留于相同容积内的冷媒量少,所以能够相溶的油量也变少。即,低压侧的配管被外气加温而呈气体状态,所以能够将油相溶的量也变少。另一方面,高压侧的冷媒被外气冷却而液化,所以能够将较多的油相溶。因此,若如上所述地分岔部与冷风用膨胀阀侧的电磁阀之间的高压侧的容积变大,则大量的油滞留,油循环率(OCR)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以往的技术问题而作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前述车辆用空调装置在进行电池温调时,防止冷媒回路的油循环率的下降,能够将压缩机的可靠性的恶化防范于未然。
本发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具备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吸热器、冷媒回路、控制装置,前述压缩机压缩冷媒,前述室外热交换器设置于车室外,前述吸热器用于使冷媒吸热来将向车室内供给的空气冷却,前述冷媒回路构成为具有用于将流入该吸热器的冷媒减压的室内膨胀阀,被封入既定量的冷媒与油,前述车辆用空调装置将前述车室内空气调和,其特征在于,具备分岔部、吸热器入口侧回路、电池温度调整装置,前述分岔部设定于冷媒回路的高压侧,前述吸热器入口侧回路从该分岔部到达吸热器,设置有室内膨胀阀,前述电池温度调整装置用于使热媒循环来调整搭载于车辆的电池的温度,该电池温度调整装置具有冷媒-热媒热交换器、分岔回路、辅助膨胀阀,前述冷媒-热媒热交换器用于使冷媒与热媒进行热交换,前述分岔回路从分岔部到达冷媒-热媒热交换器,前述辅助膨胀阀设置于该分岔回路,用于将流入冷媒-热媒热交换器的冷媒减压,控制装置能够执行使室内膨胀阀或辅助膨胀阀全闭的运转,室内膨胀阀配置于吸热器入口侧回路的比吸热器接近分岔部一侧的位置,辅助膨胀阀配置于分岔回路的比冷媒-热媒热交换器接近分岔部一侧的位置。
技术方案2的发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中,控制装置执行冷风运转,前述冷风运转为,使辅助膨胀阀全闭,使从压缩机喷出的冷媒借助室外热交换器放热,使已放热的该冷媒从分岔部流向吸热器入口侧回路,借助室内膨胀阀减压后,借助吸热器使其吸热。
技术方案3的发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各发明中,控制装置执行电池温调单独模式,前述电池温调单独模式为,使室内膨胀阀全闭,使从压缩机喷出的冷媒借助室外热交换器放热,使已放热的该冷媒从分岔部流向分岔回路,借助辅助膨胀阀减压后,借助冷媒-热媒热交换器使其吸热。
技术方案4的发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各发明中,具备分岔部件,前述分岔部件具有冷媒入口和第1及第2冷媒出口,构成分岔部,吸热器入口侧回路与分岔部件的第1冷媒出口连接而从该分岔部件立起,室内膨胀阀被配置于比分岔部件高的位置,并且分岔回路与分岔部件的第2冷媒出口连接而从该分岔部件立起,辅助膨胀阀被配置于比分岔部件高的位置。
技术方案5的发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各发明中,冷媒回路具有放热器、室外热交换器入口侧回路、室外膨胀阀、旁路回路、除湿阀,前述放热器用于使冷媒放热来将向车室内供给的空气加热,前述室外热交换器入口侧回路用于使从放热器出来的冷媒流向室外热交换器,前述室外膨胀阀设置于该室外热交换器入口侧回路,用于将流入室外热交换器的冷媒减压,前述旁路回路从设定于该室外膨胀阀的冷媒上游侧的另一分岔部分岔,用于使从放热器出来的冷媒流向室内膨胀阀,前述除湿阀设置于该旁路回路,控制装置能够执行借助室外膨胀阀或除湿阀关闭流路的运转,室外膨胀阀被配置于室外热交换器入口侧配管的比室外热交换器接近另一分岔部一侧的位置,除湿阀配置于旁路回路的比室内膨胀阀接近另一分岔部一侧的位置。
技术方案6的发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中,前述控制装置执行暖风运转,前述暖风运转为,关闭除湿阀,使被从压缩机喷出的冷媒借助放热器放热,使已放热的该冷媒从另一分岔部流向室外膨胀阀,借助该室外膨胀阀减压后,借助室外热交换器使其吸热。
技术方案7的发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5或技术方案6的发明中,控制装置执行除湿运转,前述除湿运转为,使室外膨胀阀全闭,使除湿阀开放,使被从压缩机喷出的冷媒借助放热器放热,使已放热的该冷媒从另一分岔部流向旁路回路,借助室内膨胀阀减压后,借助吸热器使其吸热。
技术方案8的发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5至技术方案7的发明中,具备具有冷媒入口与第1及第2冷媒出口而构成另一分岔部的另一分岔部件,室外热交换器入口侧回路与另一分岔部件的第1冷媒出口连接而从该另一分岔部件立起,室外膨胀阀配置于比另一分岔部件高的位置,并且,旁路回路与另一分岔部件的第2冷媒出口连接而从该另一分岔部件立起,除湿阀配置于比另一分岔部件高的位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构成为具备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吸热器、冷媒回路、控制装置,前述压缩机压缩冷媒,前述室外热交换器设置于车室外,前述吸热器用于使冷媒吸热来将向车室内供给的空气冷却,前述冷媒回路构成为具有用于将流入该吸热器的冷媒减压的室内膨胀阀,被封入既定量的冷媒与油,前述车辆用空调装置将前述车室内空气调和,具备分岔部、吸热器入口侧回路、电池温度调整装置,前述分岔部设定于冷媒回路的高压侧,前述吸热器入口侧回路从该分岔部到达吸热器,设置有室内膨胀阀,前述电池温度调整装置用于使热媒循环来调整搭载于车辆的电池的温度,该电池温度调整装置具有冷媒-热媒热交换器、分岔回路、辅助膨胀阀,前述冷媒-热媒热交换器用于使冷媒与热媒进行热交换,前述分岔回路从分岔部到达冷媒-热媒热交换器,前述辅助膨胀阀设置于该分岔回路,用于将流入冷媒-热媒热交换器的冷媒减压,控制装置能够执行使室内膨胀阀或辅助膨胀阀全闭的运转,室内膨胀阀配置于吸热器入口侧回路的比吸热器接近分岔部一侧的位置,辅助膨胀阀配置于分岔回路的比冷媒-热媒热交换器接近分岔部一侧的位置,所以,能够使分岔部与室内膨胀阀之间的吸热器入口侧回路的容积、分岔部与辅助膨胀阀之间的分岔回路的容积缩小。
由此,例如像技术方案2的发明,控制装置执行冷风运转,前述冷风运转为,使辅助膨胀阀全闭,使从压缩机喷出的冷媒借助室外热交换器放热,使已放热的该冷媒从分岔部流向吸热器入口侧回路,借助室内膨胀阀减压后,借助吸热器使其吸热,该情况下,能够使滞留于分岔部与辅助膨胀阀之间的分岔回路内的冷媒和与其相溶的油的量显著减少,防止油循环率的下降,能够使压缩机的可靠性提高,并且也能够防止必要冷媒量及必要油量的增加。
进而,例如像技术方案3的发明的控制装置执行电池温调单独模式,前述电池温调单独模式为,使室内膨胀阀全闭,使从压缩机喷出的冷媒借助室外热交换器放热,使已放热的该冷媒从分岔部流向分岔回路,借助辅助膨胀阀减压后,借助冷媒-热媒热交换器使其吸热,该情况下,也能够使滞留于分岔部与室内膨胀阀之间的吸热器入口侧回路内的冷媒和与其相溶的油的量显著减少,同样地防止油循环率的下降,能够使压缩机的可靠性提高,并且也能够防止必要冷媒量及必要油量的增加。
特别地,像技术方案4的发明,若具备分岔部件,前述分岔部件具有冷媒入口和第1及第2冷媒出口,构成分岔部,吸热器入口侧回路与分岔部件的第1冷媒出口连接而从该分岔部件立起,室内膨胀阀被配置于比分岔部件高的位置,并且分岔回路与分岔部件的第2冷媒出口连接而从该分岔部件立起,辅助膨胀阀被配置于比分岔部件高的位置,则冷媒与油难以存积于分岔部件和室内膨胀阀之间的吸热器入口侧回路、及分岔部件和辅助膨胀阀之间的分岔回路,能够更有效地消除油循环率的下降。
此外,像技术方案5的发明,冷媒回路具有放热器、室外热交换器入口侧回路、室外膨胀阀、旁路回路、除湿阀,前述放热器用于使冷媒放热来将向车室内供给的空气加热,前述室外热交换器入口侧回路用于使从放热器出来的冷媒流向室外热交换器,前述室外膨胀阀设置于该室外热交换器入口侧回路,用于将流入室外热交换器的冷媒减压,前述旁路回路从设定于该室外膨胀阀的冷媒上游侧的另一分岔部分岔,用于使从放热器出来的冷媒流向室内膨胀阀,前述除湿阀设置于该旁路回路,控制装置能够执行借助室外膨胀阀或除湿阀关闭流路的运转,室外膨胀阀被配置于室外热交换器入口侧配管的比室外热交换器接近另一分岔部一侧的位置,除湿阀配置于旁路回路的比室内膨胀阀接近另一分岔部一侧的位置,由此,能够使另一分岔部与室外膨胀阀之间的室外热交换器入口侧回路的容积、另一分岔部与除湿阀之间的旁路回路的容积缩小。
由此,例如像技术方案6的发明,述控制装置执行暖风运转,前述暖风运转为,关闭除湿阀,使被从压缩机喷出的冷媒借助放热器放热,使已放热的该冷媒从另一分岔部流向室外膨胀阀,借助该室外膨胀阀减压后,借助室外热交换器使其吸热,该情况下,使在另一分岔部与除湿阀之间的旁路回路内滞留的冷媒和与其相溶的油的量显著减少,防止油循环率的下降,能够使压缩机的可靠性提高,并且也能够防止必要冷媒量及必要油量的增加。
进而,例如像技术方案7的发明,控制装置执行除湿运转,前述除湿运转为,使室外膨胀阀全闭,使除湿阀开放,使被从压缩机喷出的冷媒借助放热器放热,使已放热的该冷媒从另一分岔部流向旁路回路,借助室内膨胀阀减压后,借助吸热器使其吸热,该情况下,使在另一分岔部与室外膨胀阀之间的室外热交换器入口侧回路内滞留的冷媒和与其相溶的油的量显著减少,同样地防止油循环率的下降,能够使压缩机的可靠性提高,并且也能够防止必要冷媒量及必要油量的增加。
特别地,像技术方案8的发明,若具备具有冷媒入口与第1及第2冷媒出口而构成另一分岔部的另一分岔部件,室外热交换器入口侧回路与另一分岔部件的第1冷媒出口连接而从该另一分岔部件立起,室外膨胀阀配置于比另一分岔部件高的位置,并且,旁路回路与另一分岔部件的第2冷媒出口连接而从该另一分岔部件立起,除湿阀配置于比另一分岔部件高的位置,则在另一分岔部件与室外膨胀阀之间的室外热交换器入口侧回路、及另一分岔部件与除湿阀之间的旁路回路,冷媒和油难以存积,能够更有效地消除油循环率的下降。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本发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是图1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控制器(控制装置)的控制块图。
图3是说明基于图2的控制器的暖风运转的图。
图4是说明基于图2的控制器的除湿暖风运转的图。
图5是说明基于图2的控制器的内部循环运转的图。
图6是说明基于图2的控制器的除湿冷风运转/冷风运转的图。
图7是说明基于图2的控制器的暖风/电池温调模式的图。
图8是说明基于图2的控制器的除湿冷风/电池温调模式(冷风/电池温调模式)的图。
图9是说明基于图2的控制器的内部循环/电池温调模式的图。
图10是说明基于图2的控制器的除湿暖风/电池温调模式的图。
图11是说明基于图2的控制器的电池温调单独模式的图。
图12是说明图1的分岔部件B2与室内膨胀阀及辅助膨胀阀部分的俯视图。
图13是说明图12的分岔部件B2与室内膨胀阀及辅助膨胀阀部分的主视图。
图14是说明图1的分岔部件B1与室外膨胀阀及电磁阀(除湿)部分的俯视图。
图15是说明图14的分岔部件B1与室外膨胀阀及电磁阀(除湿)部分的主视图。
图16是表示冷媒相对于压力与温度的油的相溶曲线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应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的结构图。应用本发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的实施例的车辆为不搭载发动机(内燃机)的电动汽车(EV),车辆上搭载电池55(例如锂电池),通过将从急速充电器、家用商用电源(普通充电)等外部电源向电池55充电的电力向行进用的电动马达(未图示)供给来驱动而行进。此外,搭载于车辆的本发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也被从电池55给电而被驱动。
即,车辆用空调装置1在不能进行利用发动机余热的暖风的电动汽车中,通过利用冷媒回路R的加热泵运转进行暖风运转,进而,选择性地执行除湿暖风运转、内部循环运转(除湿运转)、除湿冷风运转、冷风运转的各空气调和运转,由此进行车室内的空气调和。
另外,作为车辆,不限于电动汽车,对于将发动机和行进用的电动马达共用的所谓的混合动力汽车,本发明也有效,进而,显然也能够对于借助发动机行进的通常的汽车应用。
实施例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进行电动汽车的车室内的空气调和(暖风、冷风、除湿及换气),电动式的压缩机2、放热器4、室外膨胀阀6、室外热交换器7、室内膨胀阀8、吸热器9、储存器12等被冷媒配管13顺次连接,构成冷媒回路R,前述电动式的压缩机2压缩冷媒,前述放热器4设置于车室内空气被通气循环的HVAC单元10的空气流通路3内,被从压缩机2喷出的高温高压的冷媒经由冷媒配管13G流入,使该冷媒向车室内放热,前述室外膨胀阀6由暖风时使冷媒减压膨胀的电动阀(电子膨胀阀)构成,前述室外热交换器7为了在冷风时作为使冷媒放热的放热器发挥功能而在暖风时作为使冷媒吸热的蒸发器发挥功能而在冷媒与外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前述室内膨胀阀8由使冷媒减压膨胀的电动阀(电子膨胀阀)构成,前述吸热器9设置于空气流通路3内,在冷风时及除湿时使冷媒从车室内外吸热。
该冷媒回路R内被封入既定量的冷媒(实施例中为HFO-1234yf)与油(润滑油)。此外,室外膨胀阀6、室内膨胀阀8使冷媒减压膨胀,并且能够进行全开、全闭(关闭)。
另外,在室外热交换器7设置有室外送风机15。该室外送风机15通过使外气向室外热交换器7强制地通风,使外气与冷媒热交换,由此构成为,停车中(即车速为0km/h) 外气也被向室外热交换器7通风。此外,图中23是被称作格栅遮板的遮板。构成为,若该遮板23关闭,则阻止行进风流入室外热交换器7。
此外,与室外热交换器7的冷媒出口侧连接的冷媒配管13A经由止回阀18与构成本发明的吸热器入口侧回路的冷媒配管13B连接。另外,止回阀18将冷媒配管13B(吸热器入口侧回路)侧设为顺向,该冷媒配管13B与室内膨胀阀8连接。
此外,从室外热交换器7出来的冷媒配管13A分岔,该分岔的冷媒配管13D经由暖风时开放的电磁阀21与位于吸热器9的出口侧的冷媒配管13C连通连接。并且,该冷媒配管13C与储存器12连接,储存器12与压缩机2的冷媒吸入侧连接。
进而,在作为冷媒回路R的高压侧的放热器4的冷媒出口侧的冷媒配管13E设置有构成本发明的另一分岔部的分岔部件B1(本发明的另一的分岔部件),在该分岔部件B1连接有与构成本发明的室外热交换器入口侧回路的冷媒配管13J的一端。该冷媒配管13J(室外热交换器入口侧回路)的另一与室外热交换器7的冷媒入口侧连接,并且前述室外膨胀阀6与该冷媒配管13J连接。
进而,在分岔部件B1连接有构成本发明的旁路回路的冷媒配管13F的一端。该冷媒配管13F(旁路回路)经由除湿时开放的作为本发明的除湿阀的电磁阀22与位于止回阀18的冷媒下游侧且室内膨胀阀8的冷媒上游侧的冷媒配管13A与冷媒配管13B的连接部(后述的分岔部件B2)连通连接。即,与冷媒配管13F的另一端与后述的分岔部件B2连接。由此,冷媒配管13F呈相对于室外膨胀阀6、室外热交换器7及止回阀18的串联回路被并联连接的形式,呈将室外膨胀阀6、室外热交换器7及止回阀18旁路的回路。
此外,在吸热器9的空气上游侧的空气流通路3,形成有外气吸入口与内气吸入口的各吸入口 (图1中以吸入口25代表地表示),在该吸入口25设置有将向空气流通路3内导入的空气切换成车室内的空气即内气(内气循环)、车室外的空气即外气(外气导入)的吸入切换风门26。进而,在该吸入切换风门26的空气下游侧,设置有用于将导入的内气、外气向空气流通路3送给的室内送风机(送风风扇)27。
此外,在放热器4的空气上游侧的空气流通路3内,设置有空气混合风门28,前述空气混合风门28调整向该空气流通路3内流入而通过吸热器9后的空气流通路3内的空气(内气、外气)通向放热器4的比例。进而,放热器4的空气下游侧的空气流通路3形成有吹脚(FOOT)、 通风(VENT)、除霜 (DEF)的各吹出口(图1中代表地表示吹出口29),在该吹出口29设置有将从上述各吹出口的空气的吹出切换控制的吹出口切换风门31。
进而,车辆用空调装置1具备用于使热媒在电池55循环而调整该电池55的温度的电池温度调整装置61。实施例的电池温度调整装置61具备作为用于使热媒在电池55循环的循环装置的循环泵62、作为加热装置的热媒加热器66、冷媒-热媒热交换器64,它们与电池55借助热媒配管68被环状地连接。
该实施例的情况下,在循环泵62的喷出侧连接有热媒加热器66,在热媒加热器66的出口连接有冷媒-热媒热交换器64的热媒流路64A的入口,在该热媒流路64A的出口连接有电池55的入口,电池55的出口与循环泵62的吸入侧连接。
作为该电池温度调整装置61中使用的热媒,例如能够采用水、HFO-1234yf那样的冷媒、冷却剂等液体、空气等气体。另外,实施例中将水用作热媒。此外,热媒加热器66由PTC加热器等电气加热器构成。进而,电池55的周围施加有例如热媒能够以与该电池55进行热交换的关系流通的夹套构造。
并且,若循环泵62运转,则被从循环泵62喷出的热媒到达热媒加热器66,热媒加热器66发热的情况下在此被加热后,接着流入冷媒-热媒热交换器64的热媒流路64A。从该冷媒-热媒热交换器64的热媒流路64A出来的热媒到达电池55。热媒在此与电池55热交换后,被循环泵62吸入,由此在热媒配管68内循环。
另一方面,在冷媒回路R的冷媒配管13F(旁路回路)的冷媒出口,即位于止回阀18的冷媒下游侧(顺方向侧)且位于室内膨胀阀8的冷媒上游侧的冷媒配管13F、冷媒配管13A及冷媒配管13B的连接部,设置有构成本发明的分岔部的分岔部件B2。即,呈冷媒配管13B(吸热器入口侧回路)的一端与该分岔部件B2连接而另一端与吸热器9连接的形式。
此外,在分岔部件B2连接有构成本发明的分岔回路的分岔配管72的一端。在该分岔配管72设置有由电动阀(电子膨胀阀)构成的辅助膨胀阀73。该辅助膨胀阀73使流入冷媒-热媒热交换器64的后述的冷媒流路64B的冷媒减压膨胀并且也能够全闭。
并且,分岔配管72的另一端与冷媒-热媒热交换器64的冷媒流路64B连接,在该冷媒流路64B的出口连接有冷媒配管74的一端,冷媒配管74的另一端与储存器12的跟前(冷媒上游侧)的冷媒配管13C连接。并且,这些辅助膨胀阀73等也构成冷媒回路R的一部分,同时也构成电池温度调整装置61的一部分。
辅助膨胀阀73打开的情况下,从冷媒配管13F、室外热交换器7出来的冷媒(一部分或全部的冷媒)借助该辅助膨胀阀73被减压后,流入冷媒-热媒热交换器64的冷媒流路64B,在此蒸发。冷媒在冷媒流路64B流动的过程中从在热媒流路64A流动的热媒吸热后,经由储存器12被向压缩机2吸入。
另外,在后说明前述分岔部件B1的具体的结构、及相对于该分岔部件B1的冷媒配管13J与冷媒配管13F的连接构造、室外膨胀阀6与电磁阀22的配置。此外,在后说明前述分岔部件B2的具体的结构、及相对于该分岔部件B2的冷媒配管13B与分岔配管72的连接构造、室内膨胀阀8与辅助膨胀阀73的配置。
接着,图2中附图标记32是作为管理车辆用空调装置1的控制的控制装置的控制器,由作为具备处理器的计算机的一例的微型计算机构成。该控制器32的输入连接有检测车辆的外气温度(Tam)的外气温度传感器33、检测外气湿度的外气湿度传感器34、检测从吸入口25向空气流通路3吸入的空气的温度的HVAC吸入温度传感器36、检测车室内的空气(内气)的温度的内气温度传感器37、检测车室内的空气的湿度的内气湿度传感器38、检测车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的室内CO 2浓度传感器39、检测被从吹出口29向车室内吹出的空气的温度的吹出温度传感器41、检测压缩机2的喷出冷媒压力(喷出压力Pd)的喷出压力传感器42、检测压缩机2的喷出冷媒温度的喷出温度传感器43、检测压缩机2的吸入冷媒温度的吸入温度传感器44、检测放热器4的温度(经由放热器4的空气的温度、或放热器4自身的温度:放热器温度TCI)的放热器温度传感器46、检测放热器4的冷媒压力(放热器4内、或刚从放热器4出来后的冷媒的压力:放热器压力PCI)的放热器压力传感器47、检测吸热器9的温度(经由吸热器9的空气的温度、或吸热器9自身的温度:吸热器温度Te)的吸热器温度传感器48、检测吸热器9的冷媒压力(吸热器9内、或刚从吸热器9出来后的冷媒的压力)的吸热器压力传感器49、用于检测朝向车室内的日照量的例如照片传感器式的日照传感器51、用于检测车辆的移动速度(车速)的车速传感器52、用于将设定温度、空气调和运转的切换进行设定的空气调和操作部53、检测室外热交换器7的温度(刚从室外热交换器7出来后的冷媒的温度、或室外热交换器7自身的温度:室外热交换器温度TXO。室外热交换器7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时,室外热交换器温度TXO为室外热交换器7的冷媒的蒸发温度)的室外热交换器温度传感器54、检测室外热交换器7的冷媒压力(室外热交换器7内、或刚从室外热交换器7出来后的冷媒的压力)的室外热交换器压力传感器56的各输出。
此外,控制器32的输入还连接有检测电池55的温度(电池55自身的温度、或从电池55出来的热媒的温度、或进入电池55的热媒的温度:电池温度Tb)的电池温度传感器76、检测热媒加热器66的温度(热媒加热器66自身的温度、从热媒加热器66出来的热媒的温度)的热媒加热器温度传感器77、检测从冷媒-热媒热交换器64的热媒流路64A出来的热媒的温度的第1出口温度传感器78、检测从冷媒流路64B出来的冷媒的温度的第2出口温度传感器79的各输出。
另一方面,控制器32的输出与前述压缩机2、室外送风机15、室内送风机(送风风扇)27、吸入切换风门26、空气混合风门28、吹出口切换风门31、室外膨胀阀6、室内膨胀阀8、电磁阀22(除湿)、电磁阀21(暖风)的各电磁阀、遮板23、循环泵62、热媒加热器66、辅助膨胀阀73连接。并且,控制器32基于各传感器的输出与被空气调和操作部53输入的设定将它们控制。
以上的结构中,接着对实施例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控制器32在实施例中切换暖风运转、除湿暖风运转、内部循环运转(除湿运转)、除湿冷风运转、冷风运转的各空气调和运转来执行,并且将电池55的温度调整至既定的适温范围内。首先,对冷媒回路R的各空气调和运转进行说明。
(1)暖风运转
首先,参照图3的同时对暖风运转进行说明。图3表示暖风运转的冷媒回路R的冷媒的流动(实线箭头)。若借助控制器32 (自动模式)、或通过对于空气调和操作部53的手动操作(手动模式)选择暖风运转,则控制器32使电磁阀21(暖风用)开放,使室内膨胀阀8全闭。此外,关闭电磁阀22(除湿用)。另外,遮板23开放,辅助膨胀阀73为全闭。
并且,使压缩机2及各送风机15、27运转,空气混合风门28呈调整被从室内送风机27吹出的空气被向放热器4通风的比例的状态。由此,被从压缩机2喷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冷媒流入放热器4。空气流通路3内的空气被向放热器4通风,所以空气流通路3内的空气被放热器4内的高温冷媒加热,另一方面,放热器4内的冷媒被空气夺取热而被冷却,凝缩液化。
放热器4内液化的冷媒从放热器4出来后,经由冷媒配管13E、分岔部件B1流入冷媒配管13J(室外热交换器入口侧回路),到达室外膨胀阀6。流入室外膨胀阀6的冷媒在此被减压后流入室外热交换器7。流入室外热交换器7的冷媒蒸发而行进,或从被室外送风机15通风的外气中吸取热 (吸热)。即,冷媒回路R为加热泵。并且,从室外热交换器7出来的低温的冷媒重复以下循环:经由冷媒配管13A及冷媒配管13D、电磁阀21从冷媒配管13C进入储存器12,在此被气液分离后,气体冷媒被压缩机2吸入。被放热器4加热的空气被从吹出口29吹出,所以由此进行车室内的暖风。
控制器32从根据后述的目标吹出温度TAO算出的目标加热器温度TCO(放热器4的下风侧的空气温度的目标值)算出目标放热器压力PCO(放热器4的压力PCI的目标值),基于该目标放热器压力PCO与放热器压力传感器47检测的放热器4的冷媒压力(放热器压力PCI。冷媒回路R的高压压力)控制压缩机2的转速,并且基于放热器温度传感器46检测的放热器4的温度(放热器温度TCI)及放热器压力传感器47检测的放热器压力PCI控制室外膨胀阀6的阀开度,控制放热器4的出口处的冷媒的过冷却度。前述目标加热器温度TCO基本上为TCO=TAO,但设置控制上的既定的限制。
(2)除湿暖风运转
接着,参照图4的同时对除湿暖风运转进行说明。图4表示除湿暖风运转中的冷媒回路R的冷媒的流动(实线箭头)。除湿暖风运转中,控制器32在上述暖风运转的状态下打开电磁阀22(除湿阀),打开室内膨胀阀8而呈使冷媒减压膨胀的状态。此外,遮板23开放,辅助膨胀阀73全闭。由此,从放热器4出来而在冷媒配管13E流动的凝缩冷媒的一部分在分岔部件B1被向冷媒配管13F分流,该被分流的冷媒经由电磁阀22到达分岔部件B2,流入冷媒配管13B(吸热器入口侧回路)而流向室内膨胀阀8,剩余的冷媒流入冷媒配管13J,流向室外膨胀阀6。即,被分流的一部分的冷媒借助室内膨胀阀8减压后,流入吸热器9而蒸发。此外,此时呈分岔部件B2的位置被设定于冷媒回路R的高压侧的形式。
控制器32以将吸热器9的出口的冷媒的过热度(SH)维持成既定值的方式控制室内膨胀阀8的阀开度,但此时借助由吸热器9产生的冷媒的吸热作用,被从室内送风机27吹出的空气中的水分凝结而附着于吸热器9,所以空气被冷却且被除湿。被分流而流入冷媒配管13J的剩余的冷媒借助室外膨胀阀6减压后,在室外热交换器7蒸发。
在吸热器9蒸发的冷媒重复如下循环:从冷媒配管13C出来而与来自冷媒配管13D的冷媒(来自室外热交换器7的冷媒)合流后,经由储存器12被压缩机2吸入。被吸热器9除湿的空气在通过放热器4的过程被再加热,所以由此进行车室内的除湿暖风。
控制器32基于根据目标加热器温度TCO算出的目标放热器压力PCO和放热器压力传感器47检测的放热器压力PCI(冷媒回路R的高压压力)控制压缩机2的转速,并且基于吸热器温度传感器48检测的吸热器9的温度(吸热器温度Te)控制室外膨胀阀6的阀开度。
(3)内部循环运转(除湿运转)
接着,参照图5,对本发明的作为除湿运转的内部循环运转进行说明。图5表示内部循环运转的冷媒回路R的冷媒的流动(实线箭头)。内部循环运转中,控制器32在上述除湿暖风运转的状态下使室外膨胀阀6全闭 (全闭位置)。但是,电磁阀21维持打开的状态,室外热交换器7的冷媒出口使压缩机2的冷媒吸入侧连通。即,该内部循环运转是借助除湿暖风运转下的室外膨胀阀6的控制使该室外膨胀阀6全闭的状态,所以该内部循环运转也能够捕捉除湿暖风运转的一部分(遮板23打开,辅助膨胀阀73为全闭)。
但是,通过室外膨胀阀6关闭来阻止冷媒向室外热交换器7的流入,所以经由放热器4在冷媒配管13E流动的凝缩冷媒全部从分岔部件B1流向冷媒配管13F,经由电磁阀22到达分岔部件B2。因此,该情况下也呈分岔部件B2的位置设定于冷媒回路R的高压侧的形式。并且,冷媒从分岔部件B2进入冷媒配管13B(吸热器入口侧回路),到达室内膨胀阀8。冷媒借助室内膨胀阀8被减压后,流入吸热器9而蒸发。借助此时的吸热作用,被从室内送风机27吹出的空气中的水分凝结而附着于吸热器9,所以空气被冷却且被除湿。
在吸热器9蒸发的冷媒重复流过冷媒配管13C而经由储存器12被向压缩机2吸入的循环。在吸热器9被除湿的空气在通过放热器4的过程中被再加热,所以,由此进行车室内的除湿暖风,但该内部循环运转中处于室内侧的空气流通路3内的放热器4(放热)与吸热器9(吸热)之间冷媒循环,所以不进行来自外气的热的吸取,发挥压缩机2的消耗动力量的暖风能力。冷媒全部流向发挥除湿作用的吸热器9,所以若与上述除湿暖风运转比较,则除湿能力高,暖风能力变低。
此外,室外膨胀阀6关闭,但电磁阀21打开,室外热交换器7的冷媒出口与压缩机2的冷媒吸入侧连通,所以室外热交换器7内的液冷媒经由冷媒配管13D及电磁阀21向冷媒配管13C流出,被向储存器12回收,室外热交换器7内呈气体冷媒的状态。由此,与关闭电磁阀21时相比,在冷媒回路R内循环的冷媒量增加,能够使放热器4的暖风能力与吸热器9的除湿能力提高。
控制器32基于吸热器9的温度或前述的放热器压力PCI(冷媒回路R的高压压力)控制压缩机2的转速。此时,控制器32选择根据吸热器9的温度、根据放热器压力PCI的某个的运算所得到的压缩机目标转速的较低的一方,控制压缩机2。
(4)除湿冷风运转
接着,参照图6的同时对除湿冷风运转进行说明。图6表示除湿冷风运转下的冷媒回路R的冷媒的流动(实线箭头)。除湿冷风运转下,控制器32呈打开室内膨胀阀8而使冷媒减压膨胀的状态,将电磁阀21与电磁阀22关闭。并且,将压缩机2及各送风机15、27运转,空气混合风门28呈调整被从室内送风机27吹出的空气被向放热器4通风的比例的状态。此外,遮板23开放,辅助膨胀阀73全闭。由此,从压缩机2喷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冷媒流入放热器4。空气流通路3内的空气被向放热器4通风,所以空气流通路3内的空气被放热器4内的高温冷媒加热,另一方面,放热器4内的冷媒被空气夺取热而被冷却,凝缩液化。
从放热器4出来的冷媒经由冷媒配管13E从分岔部件B1流向冷媒配管13J(室外热交换器入口侧回路)而到达室外膨胀阀6。并且,经由被稍微打开地控制的室外膨胀阀6流入室外热交换器7。流入室外热交换器7的冷媒在此通过行进或借助被室外送风机15通风的外气被空冷而凝缩。从室外热交换器7出来的冷媒经由冷媒配管13A、止回阀18从分岔部件B2进入冷媒配管13B(吸热器入口侧回路),到达室内膨胀阀8。冷媒被室内膨胀阀8减压后流入吸热器9而蒸发。借助此时的吸热作用而被从室内送风机27吹出的空气中的水分凝结而附着于吸热器9,所以空气被冷却且被除湿。
借助吸热器9蒸发的冷媒重复经由冷媒配管13C到达储存器12而经此被压缩机2吸入的循环。被吸热器9冷却而除湿的空气在通过放热器4的过程中被再加热(再加热:与暖风时相比放热能力低),所以由此进行车室内的除湿冷风。
控制器32基于吸热器温度传感器48检测的吸热器9的温度(吸热器温度Te)与作为其目标值的目标吸热器温度TEO,以使吸热器温度Te为目标吸热器温度TEO的方式控制压缩机2的转速,并且基于放热器压力传感器47检测的放热器压力PCI(冷媒回路R的高压压力)和根据目标加热器温度TCO算出的目标放热器压力PCO(放热器压力PCI的目标值),以使放热器压力PCI为目标放热器压力PCO的方式控制室外膨胀阀6的阀开度由此得到基于放热器4的必要的再加热量。
(5)冷风运转
接着,对冷风运转进行说明。冷媒回路R的流动与图6的除湿冷风运转相同。冷风运转下,控制器32在上述除湿冷风运转的状态下使室外膨胀阀6的阀开度全开。另外,空气混合风门28呈调整空气被向放热器4通风的比例的状态。此外,遮板23开放,辅助膨胀阀73全闭。
由此,被从压缩机2喷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冷媒流入放热器4。空气流通路3内的空气被向放热器4通风,但其比例变小(仅用于冷风时的再加热),所以这里为几乎仅通过,从放热器4出来的冷媒经由冷媒配管13E从分岔部件B1进入冷媒配管13J而到达室外膨胀阀6。此时室外膨胀阀6全开,所以冷媒原样地经由室外膨胀阀6通过冷媒配管13J,流入室外热交换器7,在此通过行进或借助被室外送风机15通风的外气而被空冷,凝缩液化。
从室外热交换器7出来的冷媒经由冷媒配管13A、止回阀18到达分岔部件B2。即,该情况下也呈分岔部件B2的位置设定于冷媒回路R的高压侧的形式。并且,冷媒配管13B(吸热器入口侧回路)从分岔部件B2进入而到达室内膨胀阀8。冷媒在室内膨胀阀8被减压后,流入吸热器9而蒸发。借助此时的吸热作用,从室内送风机27吹出的空气中的水分凝结而附着于吸热器9,空气被冷却。
在吸热器9蒸发的冷媒重复经由冷媒配管13C到达储存器12而经此被压缩机2吸入的循环。在吸热器9被冷却而除湿的空气被从吹出口29向车室内吹出,所以由此进行车室内的冷风。该冷风运转中,控制器32基于吸热器温度传感器48检测的吸热器9的温度(吸热器温度Te)控制压缩机2的转速。
(6)空气调和运转的切换
控制器32根据下述式(I)算出前述的目标吹出温度TAO。该目标吹出温度TAO为从吹出口29向车室内吹出的空气的温度的目标值。
TAO=(Tset-Tin)×K+Tbal(f(Tset、SUN、Tam))・・(I)
这里,Tset为被空气调和操作部53设定的车室内的设定温度,Tin为内气温度传感器37检测的车室内空气的温度,K为系数,Tbal为根据设定温度Tset、日照传感器51检测的日照量SUN、外气温度传感器33检测的外气温度Tam算出的平衡值。并且,一般地,该目标吹出温度TAO为外气温度Tam越低越变高,随着外气温度Tam上升而下降。
并且,控制器32起动时基于外气温度传感器33检测的外气温度Tam与目标吹出温度TAO选择上述各空气调和运转中的某个的空气调和运转。此外,起动后根据外气温度Tam、目标吹出温度TAO等环境、设定条件的变化选择前述各空气调和运转来切换。
(7)电池55的温度调整
接着,参照图7~图12的同时对基于控制器32的电池55的温度调整控制进行说明。这里,电池55根据外气温度而温度变化,并且也由于自身发热而温度变化。并且,外气温度为高温环境时、极低温环境时电池55的温度变得极高或极低,充电、放电困难。例如,电池55的温度为+45℃以上的话充电困难,60℃以上的话放电困难。此外,-20℃以下的话也放电困难,也几乎无法充电。
因此,实施例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的控制器32如上所述地执行空气调和运转的同时,或在停止空气调和运转的状态下,借助电池温度调整装置61,将电池55的温度调整至既定的规定温度范围内(使用温度范围内)。该电池55的规定温度范围一般为+20℃以上+40℃以下,所以实施例中在该规定温度范围内设定电池温度传感器76检测的电池55的温度(电池温度Tb)的目标值即目标电池温度TBO(例如+20℃)。
(7-1)暖风/电池温调模式
前述暖风运转中需要调整电池55的温度的情况下,控制器32执行暖风/电池温调模式。图7表示该暖风/电池温调模式下的冷媒回路R的冷媒的流动(实线箭头)和电池温度调整装置61的热媒的流动(虚线箭头)。
该暖风/电池温调模式下,控制器32在图3所示的冷媒回路R的暖风运转的状态下进一步打开电磁阀22(除湿阀),辅助膨胀阀73也打开,成控制其阀开度的状态。并且,使电池温度调整装置61的循环泵62运转。由此,从放热器4出来的冷媒的一部分在分岔部件B1分流,经由冷媒配管13F到达室内膨胀阀8的冷媒上游侧的分岔部件B2。即,该情况下分岔部件B2的位置也呈设定于冷媒回路R的高压侧的形式。冷媒从该分岔部件B2进入分岔配管72,在辅助膨胀阀73被减压的后,经由分岔配管72流入冷媒-热媒热交换器64的冷媒流路64B而蒸发。此时发挥吸热作用。在该冷媒流路64B蒸发的冷媒重复顺次经由冷媒配管74、冷媒配管13C及储存器12而被压缩机2吸入的循环(图7中由实线箭头表示)。
另一方面,被从循环泵62喷出的热媒到达热媒加热器66,在此被加热后(热媒加热器66发热的情况下),在热媒配管68内到达冷媒-热媒热交换器64的热媒流路64A,在此借助在冷媒流路64B内蒸发的冷媒被吸热,热媒被冷却。被在热媒加热器66加热及/或由于冷媒的吸热作用而冷却的热媒重复如下循环:从冷媒-热媒热交换器64出来而到达电池55,与该电池55热交换后被向循环泵62吸入(图7中由虚线箭头表示)。
控制器32例如总是使冷媒流向冷媒-热媒热交换器64的冷媒流路64B,总是将热媒冷却,同时基于电池温度传感器76检测的电池温度Tb与目标电池温度TBO控制热媒加热器66的发热,由此电池温度Tb为目标电池温度TBO(该情况下实际取代暖风运转而总是执行暖风/电池温调模式、或将暖风运转与暖风/电池温调模式切换地执行)。或者,暖风运转中呈电池温度Tb>目标电池温度TBO+α的情况下,向暖风/电池温调模式过渡,控制辅助膨胀阀73使电池温度Tb下降,呈电池温度Tb<目标电池温度TBO-α的情况下也从暖风运转向暖风/电池温调模式过渡,使热媒加热器66发热而使电池温度Tb上升,由此,电池温度Tb为目标电池温度TBO。以上这样地设置,控制器32将电池55的温度Tb调整至规定温度范围内即目标电池温度TBO。
(7-2)冷风/电池温调模式
接着,前述冷风运转下需要调整电池55的温度的情况下,控制器32执行冷风/电池温调模式。图8表示该冷风/电池温调模式下的冷媒回路R的冷媒的流动(实线箭头)与电池温度调整装置61的热媒的流动(虚线箭头)。
该冷风/电池温调模式下,控制器32在前述图6的冷风运转的冷媒回路R的状态下打开辅助膨胀阀73来控制其阀开度,电池温度调整装置61的循环泵62也运转,冷媒-热媒热交换器64处呈使冷媒与热媒热交换的状态。
由此,被从压缩机2喷出的高温的冷媒经由放热器4从分岔部件B1流入室外热交换器7,在此与借助室外送风机15通风的外气、行进风进行热交换而放热,凝缩。在室外热交换器7凝缩的冷媒的一部分到达分岔部件B2。即,该情况下也呈分岔部件B2的位置被设定于冷媒回路R的高压侧的形式。冷媒经由该分岔部件B2到达室内膨胀阀8,在此被减压后流入吸热器9而蒸发。由于此时的吸热作用,空气流通路3内的空气被冷却,所以车室内吹冷风。
在室外热交换器7凝缩的冷媒的剩余部分在分岔部件B2被向分岔配管72分流,被辅助膨胀阀73减压后,在冷媒-热媒热交换器64的冷媒流路64B蒸发。冷媒在此从在电池温度调整装置61内循环的热媒吸热,所以电池55与前述相同地被冷却。另外,从吸热器9出来的冷媒经由冷媒配管13C、储存器12被向压缩机2吸入,从冷媒-热媒热交换器64出来的冷媒也从冷媒配管74经由储存器12被向压缩机2吸入。
控制器32在该冷风/电池温调模式下也与前述暖风/电池温调模式的情况相同地,取代冷风运转或将冷媒运转与冷风/电池温调模式切换,或从冷风运转向冷风/电池温调模式过渡来控制辅助膨胀阀73与热媒加热器66,由此将电池55的温度Tb调整至规定温度范围内即目标电池温度TBO。
(7-3)除湿冷风/电池温调模式
接着,在前述除湿冷风运转中需要调整电池55的温度的情况下,控制器32执行除湿冷风/电池温调模式。另外,该除湿冷风/电池温调模式的冷媒回路R的冷媒的流动(实线箭头)与电池温度调整装置61的热媒的流动(虚线箭头)与图8相同,但室外膨胀阀6并非全开而被稍微打开地控制。并且,控制器32与冷风/电池温调模式的情况相同,通过控制辅助膨胀阀73与热媒加热器66,将电池55的温度Tb调整至规定温度范围内即目标电池温度TBO。
(7-4)内部循环/电池温调模式
接着,前述内部循环运转中需要调整电池55的温度的情况下,控制器32执行内部循环/电池温调模式。该内部循环/电池温调模式中,控制器32在前述图5的内部循环运转的冷媒回路R的状态下,打开辅助膨胀阀73来控制其阀开度,电池温度调整装置61的循环泵62也运转,在冷媒-热媒热交换器64呈使冷媒与热媒热交换的状态。图9表示该内部循环/电池温调模式下的冷媒回路R的冷媒的流动(实线箭头)与电池温度调整装置61的热媒的流动(虚线箭头)。
由此,被从压缩机2喷出的高温的冷媒在放热器4放热后,从分岔部件B1经由电磁阀22全部流向冷媒配管13F。并且,从冷媒配管13F出来的冷媒到达分岔部件B2。即,该情况也呈分岔部件B2的位置设定于冷媒回路R的高压侧的形式。冷媒的一部分从该分岔部件B2经由冷媒配管13B到达室内膨胀阀8,在此被减压后流入吸热器9而蒸发。由于此时的吸热作用,被从室内送风机27吹出的空气中的水分凝结而附着于吸热器9,所以空气被冷却且被除湿。
从冷媒配管13F出来的冷媒的剩余部分在分岔部件B2被向分岔配管72分流,借助辅助膨胀阀73减压后,在冷媒-热媒热交换器64的冷媒流路64B蒸发。冷媒在此从在电池温度调整装置61内循环的热媒吸热,所以电池55与前述相同地被冷却。另外,从吸热器9出来的冷媒经由冷媒配管13C、储存器12被向压缩机2吸入,从冷媒-热媒热交换器64出来的冷媒也从冷媒配管74经由储存器12被向压缩机2吸入。
控制器32在该内部循环/电池温调模式也与前述暖风/电池温调模式的情况相同地,取代内部循环运转或将内部循环运转和内部循环/电池温调模式切换,或从内部循环运转向内部循环/电池温调模式过渡,控制辅助膨胀阀73与热媒加热器66,由此将电池55的温度Tb调整成规定温度范围内即目标电池温度TBO。
(7-5)除湿暖风/电池温调模式
接着,在前述除湿暖风运转中需要调整电池55的温度的情况下,控制器32执行除湿暖风/电池温调模式。该除湿暖风/电池温调模式中,控制器32在前述图4的除湿暖风运转的冷媒回路R的状态下,打开辅助膨胀阀73而控制其阀开度,电池温度调整装置61的循环泵62也运转,在冷媒-热媒热交换器64呈使冷媒与热媒热交换的状态。图10表示该除湿暖风/电池温调模式下的冷媒回路R的冷媒的流动(实线箭头)与电池温度调整装置61的热媒的流动(虚线箭头)。
由此,从放热器4出来的凝缩冷媒的一部分在分岔部件B1被分流,该被分流的冷媒经由电磁阀22流入冷媒配管13F,从冷媒配管13F出来,其中的一部分从分岔部件B2经由冷媒配管13B流向室内膨胀阀8,剩余的冷媒流向室外膨胀阀6。即,被分流的冷媒中的一部分被室内膨胀阀8减压后,流入吸热器9而蒸发。此时由于在吸热器9产生的冷媒的吸热作用,被从室内送风机27吹出的空气中的水分凝结而附着于吸热器9,所以空气被冷却且被除湿。借助吸热器9被除湿的空气在通过放热器4的过程被再加热,所以由此进行车室内的除湿暖风。此外,从放热器4出来的凝缩冷媒的剩余部分从分岔部件B1流向冷媒配管13J,在室外膨胀阀6被减压后,在室外热交换器7蒸发,从外气吸热。
另一方面,从冷媒配管13F出来的冷媒的剩余部分在分岔部件B2向分岔配管72流入,借助辅助膨胀阀73被减压后,在冷媒-热媒热交换器64的冷媒流路64B蒸发。冷媒在此从在电池温度调整装置61内循环的热媒吸热,所以电池55被与前述相同地冷却。另外,从吸热器9出来的冷媒经由冷媒配管13C、储存器12被向压缩机2吸入,从室外热交换器7出来的冷媒经由冷媒配管13D、电磁阀21、冷媒配管13C及储存器12被向压缩机2吸入,从冷媒-热媒热交换器64出来的冷媒也从冷媒配管74经由储存器12被向压缩机2吸入。
控制器32在该除湿暖风/电池温调模式中,也与前述暖风/电池温调模式的情况相同地,取代除湿暖风运转,或将除湿暖风运转与除湿暖风/电池温调模式切换,或从除湿暖风运转向除湿暖风/电池温调模式过渡来控制辅助膨胀阀73与热媒加热器66,由此将电池55的温度Tb调整成规定温度范围内即目标电池温度TBO。
(7-6)电池温调单独模式
接着,对在不进行车室内的空气调和的情况下进行电池55的温调的电池温调单独模式进行说明。图11表示该电池温调单独模式下的冷媒回路R的冷媒的流动(实线箭头)与电池温度调整装置61的热媒的流动(虚线箭头)。控制器32使压缩机2运转,也使室外送风机15运转。此外,呈使室内膨胀阀8全闭而辅助膨胀阀37打开来将冷媒减压的状态。另外,室外膨胀阀6全开。进而,控制器32将电磁阀17、电磁阀21关闭,停止室内送风机27。并且,使循环泵62运转,在冷媒-热媒热交换器64处呈使冷媒与热媒进行热交换的状态。
由此,被从压缩机2喷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冷媒经由放热器4从冷媒配管13E经由分岔部件B1进入冷媒配管13J,到达室外膨胀阀6。此时室外膨胀阀6全开,所以冷媒通过冷媒配管13J,原样流入室外热交换器7,被借助室外送风机15通风的外气空冷而凝缩液化。在室外热交换器7结霜成长的情况下,借助此时的放热作用,室外热交换器7被除霜。
从室外热交换器7出来的冷媒进入冷媒配管13A,到达分岔部件B2。即,该情况下也呈分岔部件B2的位置设定于冷媒回路R的高压侧的形式。此时室内膨胀阀8全闭,所以从室外热交换器7出来的冷媒全部从分岔部件B2经由分岔配管72到达辅助膨胀阀73。冷媒在该辅助膨胀阀73被减压后,向冷媒-热媒热交换器64的冷媒流路64B流入而蒸发。此时发挥吸热作用。在该冷媒流路64B蒸发的冷媒重复被顺次经由冷媒配管74、冷媒配管13C及储存器12而被向压缩机2吸入的循环。
另一方面,被从循环泵62喷出的热媒经由热媒加热器66被加热(热媒加热器66发热的情况),在热媒配管68内到达冷媒-热媒热交换器64的热媒流路64A,在此在冷媒流路64B内被蒸发的冷媒吸热,热媒被冷却。热媒加热器66被加热及/或被冷媒的吸热作用冷却的热媒重复如下循环:从冷媒-热媒热交换器64出来而到达电池55,与该电池55热交换后被向循环泵62吸入(图11中由虚线箭头表示)。
控制器32在该电池温调单独模式下也与前述暖风/电池温调模式的情况相同地控制辅助膨胀阀73与热媒加热器66,由此将电池55的温度Tb调整成规定温度范围内即目标电池温度TBO。
(8)分岔部件B2的具体的构造、室内膨胀阀8及辅助膨胀阀73等配置连接构造
接着,参照图12、图13,对前述分岔部件B2(分岔部)的具体的构造、冷媒配管13B(吸热器入口侧回路)、分岔配管72(分岔回路)、冷媒配管13A、室内膨胀阀8及辅助膨胀阀73的配置连接构造进行说明。
图12表示分岔部件B2与室内膨胀阀8、辅助膨胀阀73部分的俯视图,图13表示主视图。分岔部件B2由金属制的块构成,在该分岔部件B2具有第1冷媒入口IN1及第2冷媒入口IN2、内部与它们连通的第1冷媒出口OUT1及第2冷媒出口OUT2。并且,第1冷媒入口IN1与冷媒配管13F连接,第2冷媒入口IN2与冷媒配管13A连接。
第1冷媒出口OUT1与冷媒配管13B连接,第2冷媒出口OUT2与分岔配管72连接,但如图13所示冷媒配管13B从分岔部件B2的第1冷媒出口OUT1立起。并且,室内膨胀阀8被与冷媒配管13B的比吸热器9接近分岔部件B2一侧连接,由此,室内膨胀阀8被配置于比分岔部件B2高的位置。
此外,如图13所示,分岔配管72也从分岔部件B2的第2冷媒出口OUT2立起,辅助膨胀阀73也被与分岔配管72的比冷媒-热媒热交换器64靠近分岔部件B的一侧连接。由此,辅助膨胀阀73也被配置于比分岔部件B2高的位置。
通过设置成这样的结构,前述除湿暖风运转、内部循环运转、除湿冷风运转及冷风运转下辅助膨胀阀73全闭而使来自冷媒配管13F、冷媒配管13B的冷媒流向室内膨胀阀8的情况下,分岔部件B2与辅助膨胀阀73之间的分岔配管72内的容积变小,滞留于此的冷媒和油的量变少,并且冷媒与油难以存积于分岔部件B2与辅助膨胀阀73之间的分岔配管72内。
此外,前述暖风/电池温调模式及电池温调单独模式下室内膨胀阀8全闭而使来自冷媒配管13F、冷媒配管13B的冷媒流向辅助膨胀阀73的情况下,分岔部件B2与室内膨胀阀8之间的冷媒配管13B内的容积变小,滞留于此的冷媒与油的量变少,并且冷媒与油难以存积于分岔部件B2与室内膨胀阀8之间的冷媒配管13B内。
这样,若将室内膨胀阀8配置于冷媒配管13B的比吸热器9接近分岔部件B2一侧,将辅助膨胀阀73配置于分岔配管72的比冷媒-热媒热交换器64接近分岔部件B2一侧,则能够使分岔部件B2与室内膨胀阀8之间的冷媒配管13B的容积、分岔部件B2与辅助膨胀阀73之间的分岔配管72的容积缩小。
由此,使辅助膨胀阀73全闭的情况下,能够使滞留于分岔部件B2与辅助膨胀阀73之间的分岔配管72内的冷媒和与其相溶的油的量显著减少,防止油循环率的下降,能够使压缩机2的可靠性提高,并且也能够防止必要冷媒量及必要油量的增加。
进而,室内膨胀阀8全闭的情况下,也能够使滞留于分岔部件B2与室内膨胀阀8之间的冷媒配管13B内的冷媒和与其相溶的油的量显著减少,同样地防止油循环率的下降,使压缩机2的可靠性提高,并且也能够防止必要冷媒量及必要油量的增加。
特别地,像实施例那样地由具有冷媒入口IN1和第1及第2冷媒出口OUT1、OUT2的分岔部件B2构成分岔部,将冷媒配管13B与分岔部件B2的第1冷媒出口OUT1连接而从该分岔部件B2立起,将室内膨胀阀8配置于比分岔部件B2高的位置,并且将分岔配管72与分岔部件B2的第2冷媒出口OUT2连接而从该分岔部件B2立起,将辅助膨胀阀73配置于比分岔部件B2高的位置,由此冷媒和油难以存积于分岔部件B2与室内膨胀阀8之间的冷媒配管13B及分岔部件B2与辅助膨胀阀73之间的分岔配管72,能够更有效地消除油循环率的下降。
(9)分岔部件B1的具体的构造、室外膨胀阀6及电磁阀22等配置连接构造
接着,参照图14、图15,对前述分岔部件B1(另一分岔部件。另一分岔部)的具体的构造、冷媒配管13E、冷媒配管13J(室外热交换器入口侧回路)、冷媒配管13F(旁路回路)、室外膨胀阀6及电磁阀22(除湿阀)的配置连接构造进行说明。
图14表示分岔部件B1与室外膨胀阀6、电磁阀22部分的俯视图,图15表示主视图。分岔部件B1也由金属制的块构成,在该分岔部件B1具有冷媒入口IN、内部与其连通的第1冷媒出口OUT1及第2冷媒出口OUT2。并且,冷媒入口IN与冷媒配管13E连接。
分岔部件B1的第1冷媒出口OUT1与冷媒配管13J连接,第2冷媒出口OUT2与冷媒配管13F连接,但如图15所示,冷媒配管13J从分岔部件B1的第1冷媒出口OUT1立起。并且,室外膨胀阀6与冷媒配管13J的比室外热交换器7接近分岔部件B1的一侧连接,由此,室外膨胀阀6被配置于比分岔部件B1高的位置。
此外,如图15所示,冷媒配管13F也从分岔部件B1的第2冷媒出口OUT2立起,电磁阀22也被与冷媒配管13F的比分岔部件B2、室内膨胀阀8接近分岔部件B1的一侧连接。由此,电磁阀22也被配置于比分岔部件B1高的位置。
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在前述暖风运转下关闭电磁阀22而使来自冷媒配管13E的冷媒流向室外膨胀阀6的情况下,分岔部件B1与电磁阀22之间的冷媒配管13F内的容积变小,滞留于此的冷媒与油的量变少,并且冷媒与油难以滞留于分岔部件B1与电磁阀22之间的冷媒配管13F内。
此外,在前述内部循环运转及内部循环/电池温调模式中使室外膨胀阀6全闭的情况下,分岔部件B1与室外膨胀阀6之间的冷媒配管13J的容积也变小,并且冷媒与油难以存积于此。
这样,若将室外膨胀阀6配置于冷媒配管13J的比室外热交换器7靠近分岔部件B1一侧,将电磁阀22配置于冷媒配管13F的比分岔部件B2、室内膨胀阀8靠近分岔部件B1一侧,则能够使分岔部件B1与室外膨胀阀6之间的冷媒配管13J的容积、分岔部件B1与电磁阀22之间的冷媒配管13F的容积缩小。
由此,关闭电磁阀22的情况下,使滞留于分岔部件B1与电磁阀22之间的冷媒配管13F内的冷媒和与其相溶的油的量显著减少,防止油循环率的下降,能够使压缩机2的可靠性提高,并且也能够防止必要冷媒量及必要油量的增加。
进而,使室外膨胀阀6全闭的情况下,使在分岔部件B1与室外膨胀阀6之间的冷媒配管13J内滞留的冷媒和与其相溶的油的量显著减少,同样地防止油循环率的下降,能够使压缩机2的可靠性提高,并且也能够防止必要冷媒量及必要油量的增加。
特别地,实施例那样的由具有冷媒入口IN与第1及第2冷媒出口OUT1、OUT2的分岔部件B1构成另一分岔部,将冷媒配管13J与分岔部件B1的第1冷媒出口OUT1连接而从该分岔部件B1立起,将室外膨胀阀6配置于比分岔部件B1高的位置,并且将冷媒配管13F与分岔部件B1的第2冷媒出口OUT2连接而从该分岔部件B1立起,将电磁阀22配置于比分岔部件B1高的位置,由此,冷媒和油难以存积在分岔部件B1与室外膨胀阀6之间的冷媒配管13J、及分岔部件B1与电磁阀22之间的冷媒配管13F,能够更加有效地消除油循环率的下降。
另外,实施例中说明的冷媒回路R、电池温度调整装置61的结构不限于此,显然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进行改变。
附图标记说明
B1分岔部件(另一分岔部件。另一分岔部)
B2分岔部件(分岔部)
1车辆用空调装置
2压缩机
4放热器
6室外膨胀阀
7室外热交换器
8室内膨胀阀
9吸热器
13B冷媒配管(吸热器入口侧回路)
13F冷媒配管(旁路回路)
13J冷媒配管(室外热交换器入口侧回路)
22电磁阀(除湿阀)
32控制器
55电池
61电池温度调整装置
62循环泵
64冷媒-热媒热交换器
66热媒加热器(加热装置)
72分岔配管(分岔回路)
73辅助膨胀阀。

Claims (8)

1.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前述车辆用空调装置具备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吸热器、冷媒回路、控制装置,
前述压缩机压缩冷媒,前述室外热交换器设置于车室外,前述吸热器用于使前述冷媒吸热来将向车室内供给的空气冷却,前述冷媒回路构成为具有用于将流入该吸热器的前述冷媒减压的室内膨胀阀,被封入既定量的前述冷媒与油,前述车辆用空调装置将前述车室内空气调和,其特征在于,
具备分岔部、吸热器入口侧回路、电池温度调整装置,
前述分岔部设定于前述冷媒回路的高压侧,
前述吸热器入口侧回路从该分岔部到达前述吸热器,设置有前述室内膨胀阀,
前述电池温度调整装置用于使热媒循环来调整搭载于车辆的电池的温度,
该电池温度调整装置具有冷媒-热媒热交换器、分岔回路、辅助膨胀阀,
前述冷媒-热媒热交换器用于使前述冷媒与前述热媒进行热交换,
前述分岔回路从前述分岔部到达前述冷媒-热媒热交换器,
前述辅助膨胀阀设置于该分岔回路,用于将流入前述冷媒-热媒热交换器的前述冷媒减压,
前述控制装置能够执行使前述室内膨胀阀或前述辅助膨胀阀全闭的运转,
前述室内膨胀阀配置于前述吸热器入口侧回路的比前述吸热器接近前述分岔部一侧的位置,前述辅助膨胀阀配置于前述分岔回路的比前述冷媒-热媒热交换器接近前述分岔部一侧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控制装置执行冷风运转,前述冷风运转为,使前述辅助膨胀阀全闭,使从前述压缩机喷出的前述冷媒借助前述室外热交换器放热,使已放热的该冷媒从前述分岔部流向前述吸热器入口侧回路,借助前述室内膨胀阀减压后,借助前述吸热器使其吸热。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控制装置执行电池温调单独模式,前述电池温调单独模式为,使前述室内膨胀阀全闭,使从前述压缩机喷出的前述冷媒借助前述室外热交换器放热,使已放热的该冷媒从前述分岔部流向前述分岔回路,借助前述辅助膨胀阀减压后,借助前述冷媒-热媒热交换器使其吸热。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分岔部件,前述分岔部件具有冷媒入口和第1及第2冷媒出口,构成前述分岔部,
前述吸热器入口侧回路与前述分岔部件的第1冷媒出口连接而从该分岔部件立起,前述室内膨胀阀被配置于比前述分岔部件高的位置,
并且前述分岔回路与前述分岔部件的第2冷媒出口连接而从该分岔部件立起,前述辅助膨胀阀被配置于比前述分岔部件高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冷媒回路具有放热器、室外热交换器入口侧回路、室外膨胀阀、旁路回路、除湿阀,
前述放热器用于使前述冷媒放热来将向前述车室内供给的空气加热,
前述室外热交换器入口侧回路用于使从前述放热器出来的前述冷媒流向前述室外热交换器,
前述室外膨胀阀设置于该室外热交换器入口侧回路,用于将流入前述室外热交换器的前述冷媒减压,
前述旁路回路从设定于该室外膨胀阀的冷媒上游侧的另一分岔部分岔,用于使从前述放热器出来的前述冷媒流向前述室内膨胀阀,
前述除湿阀设置于该旁路回路,
前述控制装置能够执行借助前述室外膨胀阀或前述除湿阀关闭流路的运转,
前述室外膨胀阀被配置于前述室外热交换器入口侧配管的比前述室外热交换器接近前述另一分岔部一侧的位置,前述除湿阀被配置于前述旁路回路的比前述室内膨胀阀接近前述另一分岔部一侧的位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控制装置执行暖风运转,前述暖风运转为,关闭前述除湿阀,使被从前述压缩机喷出的前述冷媒借助前述放热器放热,使已放热的该冷媒从前述另一分岔部流向前述室外膨胀阀,借助该室外膨胀阀减压后,借助前述室外热交换器使其吸热。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控制装置执行除湿运转,前述除湿运转为,使前述室外膨胀阀全闭,使前述除湿阀开放,使被从前述压缩机喷出的前述冷媒借助前述放热器放热,使已放热的该冷媒从前述另一分岔部流向前述旁路回路,借助前述室内膨胀阀减压后,借助前述吸热器使其吸热。
8.如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具有冷媒入口与第1及第2冷媒出口而构成前述另一分岔部的另一分岔部件,
前述室外热交换器入口侧回路与前述另一分岔部件的第1冷媒出口连接而从该另一分岔部件立起,前述室外膨胀阀被配置于比前述另一分岔部件高的位置,
并且,前述旁路回路与前述另一分岔部件的第2冷媒出口连接而从该另一分岔部件立起,前述除湿阀被配置于比前述另一分岔部件高的位置。
CN201980016607.XA 2018-03-23 2019-02-15 车辆用空调装置 Pending CN11177084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56100A JP7185412B2 (ja) 2018-03-23 2018-03-23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JP2018-056100 2018-03-23
PCT/JP2019/005637 WO2019181312A1 (ja) 2018-03-23 2019-02-15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70845A true CN111770845A (zh) 2020-10-13

Family

ID=679869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16607.XA Pending CN111770845A (zh) 2018-03-23 2019-02-15 车辆用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185412B2 (zh)
CN (1) CN111770845A (zh)
WO (1) WO201918131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77732A (zh) * 2020-12-29 2021-04-20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车用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35308B2 (ja) * 2020-06-29 2024-02-2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6946535B1 (ja) * 2020-10-08 2021-10-06 マレリ株式会社 温度調整システム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313223A (ja) * 1999-05-06 2000-11-14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01929760A (zh) * 2009-06-25 2010-12-29 海尔集团公司 热水空调器
DE102012208139A1 (de) * 2011-05-20 2012-11-22 Denso Corporation Wärmepumpenvorrichtung
CN202762695U (zh) * 2012-09-20 2013-03-06 山东豪马克石油科技有限公司 润滑油加工管线扫油装置
JP2014000961A (ja) * 2013-10-03 2014-01-09 Sanden Corp 車両の空調装置
CN104704306A (zh) * 2012-10-03 2015-06-10 株式会社电装 制冷循环装置以及先导式开闭阀
US20150224849A1 (en) * 2012-09-25 2015-08-13 Denso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US20150316278A1 (en) * 2013-03-22 2015-11-05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Co., Ltd. Air conditioner heat-radiating circulation system
CN105102249A (zh) * 2013-03-29 2015-11-25 日本空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05814377A (zh) * 2013-12-11 2016-07-27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及流路切换集合单元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1727B2 (ja) * 1984-08-09 1994-03-23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空気調和機
JP4341967B2 (ja) * 2004-11-25 2009-10-14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マルチ型空気調和機
JP5396246B2 (ja) * 2009-11-18 2014-01-2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5831322B2 (ja) * 2012-03-26 2015-12-0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空調システム
JP6073653B2 (ja) * 2012-11-09 2017-02-01 サンデン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JP5884725B2 (ja) * 2012-12-25 2016-03-1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6271195B2 (ja) * 2013-09-18 2018-01-31 サンデン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JP6402424B2 (ja) * 2014-09-29 2018-10-10 サンデン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JP2016090201A (ja) * 2014-11-11 2016-05-2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6884028B2 (ja) * 2017-04-26 2021-06-09 サンデン・オートモーティブクライメイト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313223A (ja) * 1999-05-06 2000-11-14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01929760A (zh) * 2009-06-25 2010-12-29 海尔集团公司 热水空调器
DE102012208139A1 (de) * 2011-05-20 2012-11-22 Denso Corporation Wärmepumpenvorrichtung
CN202762695U (zh) * 2012-09-20 2013-03-06 山东豪马克石油科技有限公司 润滑油加工管线扫油装置
US20150224849A1 (en) * 2012-09-25 2015-08-13 Denso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CN104704306A (zh) * 2012-10-03 2015-06-10 株式会社电装 制冷循环装置以及先导式开闭阀
US20150316278A1 (en) * 2013-03-22 2015-11-05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Co., Ltd. Air conditioner heat-radiating circulation system
CN105102249A (zh) * 2013-03-29 2015-11-25 日本空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用空调装置
JP2014000961A (ja) * 2013-10-03 2014-01-09 Sanden Corp 車両の空調装置
CN105814377A (zh) * 2013-12-11 2016-07-27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及流路切换集合单元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77732A (zh) * 2020-12-29 2021-04-20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车用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185412B2 (ja) 2022-12-07
JP2019166962A (ja) 2019-10-03
WO2019181312A1 (ja) 2019-09-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13165B2 (en) Air conditioner for vehicle
CN110891807B (zh) 车辆用空气调和装置
US10220678B2 (en)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for vehicle
US11104205B2 (en) Vehicle air-conditioning device
CN110505968B (zh) 车辆用空气调和装置
US11577579B2 (en) Vehicle air-conditioning device
CN110520316B (zh) 车用空调装置
CN108430813B (zh) 车用空调装置
CN107709066B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US20220258570A1 (en) Temperature adjustment device for vehicle-mounted heat-generating equipment and vehicle air conditioner provided with same
CN112867616A (zh) 车用空调装置
CN114126900B (zh) 车用空调设备
CN111770845A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11051096B (zh) 车辆用空气调节装置
JP7164986B2 (ja)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US20240059125A1 (en) Air conditioner for vehicle
CN113811727A (zh) 车辆用空气调节装置
CN116852935A (zh) 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031

Address after: Ise City Shou Qi Japanese qunma County town 20 times

Applicant after: SANDEN Corp.

Address before: Gunma

Applicant before: SANDEN AUTOMOTIVE CLIMATE SYSTEMS Corp.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