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69673B - 一种电机转子、电机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机转子、电机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69673B
CN111769673B CN202010418983.6A CN202010418983A CN111769673B CN 111769673 B CN111769673 B CN 111769673B CN 202010418983 A CN202010418983 A CN 202010418983A CN 111769673 B CN111769673 B CN 11176967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or
heat dissipation
rotating shaft
hole
rotor co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1898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69673A (zh
Inventor
陈金华
毋超强
周朝
黄建新
王少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418983.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769673B/zh
Publication of CN1117696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69673A/zh
Priority to EP21808189.1A priority patent/EP4138274A4/en
Priority to PCT/CN2021/072624 priority patent/WO2021232835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696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69673B/zh
Priority to US17/990,113 priority patent/US20230077647A1/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4Ro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Variable reluctance ro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3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1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wherein gaseous cooling medium circulates between the machine casing and a surrounding mantl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6Rotor cores with slots for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6Rotor cores with slots for windings
    • H02K1/265Shape, form or location of the slo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3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 H02K1/325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between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0094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lectrical or electronic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9/00Synchronous motors or generators
    • H02K19/02Synchronous motors
    • H02K19/10Synchronous motors for multi-phase current
    • H02K19/12Synchronous motors for multi-phase current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of exciting windings, e.g. for self-excitation, compounding or pole-chang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1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arranged in slo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2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cooling medium between the conduc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48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in slots
    • H02K3/487Slot-clos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19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for machines with closed casing and closed-circuit cooling using a liquid cooling medium, e.g. oil
    • H02K9/197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for machines with closed casing and closed-circuit cooling using a liquid cooling medium, e.g. oil in which the rotor or stator space is fluid-tight, e.g. to provide for different cooling media for rotor and stato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13/00Specific aspec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nd not covered by codes H02K2201/00 - H02K2211/00
    • H02K2213/03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numerical values, ranges, mathematical expressions or similar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19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for machines with closed casing and closed-circuit cooling using a liquid cooling medium, e.g. oi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机转子、电机及汽车,其中,电机转子包括绕线转子;绕线转子包括转轴、转子铁芯和多个转子线圈;转子铁芯固定套接在转轴上,转子铁芯绕转轴间隔设置有多个绕线孔,且每个绕线孔贯穿转子铁芯沿轴向设置的两端,每个转子线圈绕设在相邻两个绕线孔之间的孔壁上,且相邻两个转子线圈共用一个绕线孔;相邻两个转子线圈之间形成有空隙,转轴上形成有第一轴孔,空隙被配置成与第一轴孔连通的第一散热通道,第一散热通道用于流入转轴内的冷却液,这样,从外部通入转轴内的冷却液会在离心力的作用从第一轴孔进入第一散热通道内,对绕线转子的转子线圈进行散热,有效提高了对转子线圈的散热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电机转子、电机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驱动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机转子、电机及汽车。
背景技术
励磁电机因其无需使用磁钢,且励磁电机转子的励磁可调,因此具有成本低,无退磁风险以及驱动效率高等特点。该电机可作为汽车主驱和辅驱系统、工厂造粒系统等领域的驱动设备。
相关技术中,励磁电机包括定子和转子,该定子活动套设在转子的外周,该转子用于与负载连接。工作时,转子在定子产生的旋转磁场的作用下相对于定子旋转,从而带动负载运动。为了保证该励磁电机的转子能够稳定工作,需对该转子进行有效散热,传统技术是将定子的内壁与转子的外壁之间的间隙作为冷却风道,在转子的一端设置有朝向该冷却风道的散热风机。具体散热时,散热风机吹出的风进入冷却风道内,直接与转子的铁芯接触,从而通过该铁芯间接冷却定子和转子的铁芯上的绕组。
然而,传统的电机采用的是风冷式散热方式,无法实现对电机转子的铁芯以及绕组的有效散热,从而影响电机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机转子、电机及汽车,解决了传统的电机转子采用风冷式散热方式散热而导致电机转子无法得到有效散热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机转子,包括绕线转子;
绕线转子包括转轴、转子铁芯和多个转子线圈;转子铁芯固定套接在转轴上,转子铁芯绕转轴间隔设置有多个绕线孔,且每个绕线孔贯穿转子铁芯沿轴向设置的两端,每个转子线圈绕设在相邻两个绕线孔之间的孔壁上,且相邻两个转子线圈共用一个绕线孔;
相邻两个转子线圈之间形成有空隙,转轴上形成有第一轴孔,空隙被配置成与第一轴孔连通的第一散热通道。
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机转子,通过将相邻两个转子线圈之间的空隙作为与转轴的第一轴孔连通的第一散热通道,这样,从外部通入转轴内的冷却液会在离心力的作用从第一轴孔进入第一散热通道内,直接对绕线转子的转子线圈进行散热,相比于传统技术中的风冷散热方式,有效提高了对转子线圈的散热效率,并且因该冷却液直接与发热量较大的转子线圈直接接触,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对转子线圈的散热效果,延长了该电机转子的使用寿命,保证电机转子的稳定工作。另外,相比于传统的电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机转子的散热结构无需额外设置散热风机,并直接采用转子铁芯内的绕线孔作为第一散热通道,从而在提高对电机转子的散热效果的同时,缩小了电机转子的尺寸,同时简化了该电机转子的结构,从而提高了该电机转子的装配效率。
可选地,转轴沿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轴孔,且第一轴孔的数量等于或者小于第一散热通道的数量。
通过在转轴上设置多个第一轴孔,提高了该转轴内的冷却液进入各个第一散热通道的效率。
可选地,绕线转子还包括分别设置在转子铁芯沿轴向的两端的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
转子铁芯与第一端板之间形成有用于连通第一轴孔与第一散热通道的第一径向通道,第二端板与转子铁芯之间形成有与转子铁芯外部连通的第一出口通道,第一散热通道与第一出口通道连通,这样,从转轴的第一轴孔流出的冷却液便可通过第一径向通道流入第一散热通道沿轴向的一端,继而从第一散热通道的另一端的第一出口通道流出该第一散热通道,即从转轴流出的冷却液从转子铁芯的一端流入,从转子铁芯的另一端流出,不仅延长了冷却液在第一散热通道内的流动路径,增大了冷却液与转子线圈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对转子线圈以及转子铁芯的散热效率,而且能够将与转子线圈热交换后的冷却液及时地排出转子铁芯的外部,进一步确保升温后的冷却液不会对绕线转子的工作温度造成影响。另外,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的设置简化了第一径向通道和第一出口通道的制作工序,从而在保证从第一轴孔流出的冷却液能够有效地进入第一散热通道的一端,并从第一散热通道的另一端顺利地流出至转子铁芯的外部的同时,提高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绕线转子的制作效率。
可选地,绕线转子还包括第一加强组件;
第一加强组件设置在第一端板与转子铁芯之间,第一径向通道设置在第一加强组件与第一端板之间。
通过在第一端板与转子铁芯的一端之间设置第一加强组件,以增强绕线转子在旋转过程中的结构强度,确保转轴以及转子铁芯等部件装配形成的绕线转子在高速运行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
可选地,第一加强组件包括第一灌封胶;
第一灌封胶绕转轴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径向孔,第一径向孔沿轴向分别延伸至第一散热通道与第一端板,第一径向通道包括第一径向孔沿径向延伸的至少部分。
第一灌封胶的设置不仅增强了转子铁芯与第一端板之间的连接强度,提高了绕线转子的结构强度,并且在该第一灌封胶上形成与第一散热通道连通的第一径向孔,也使得从第一轴孔流出的冷却液能够有效地进入第一散热通道内。
可选地,第一径向孔的数量与第一轴孔的数量相等,每个第一径向孔沿径向贯穿至对应的第一轴孔,这样,从每个第一轴孔流出的冷却液便可分别经对应的第一径向孔进入各个第一散热通道内,提高了冷却液从转轴的第一轴孔到达各个第一散热通道的流动效率。
可选地,第一加强组件还包括固定套接在转轴上的第一套环,第一灌封胶设置在第一套环的外周;
第一径向通道还包括绕转轴间隔设置在第一套环上的多个引流槽,引流槽与第一轴孔对应设置,每个引流槽的第一端延伸至对应第一轴孔上,引流槽的第二端与第一径向孔连通。
通过在转子铁芯的一端设置第一套环,以对转子铁芯在轴向上进行限位,保证高速旋转过程中的转子铁芯在转轴上的稳固性。同时,通过在第一套环上设置与第一轴孔连通的引流槽,这样,从第一轴孔流出的冷却液经各个引流槽进入第一灌封胶的第一径向孔内,最后经第一径向孔引入第一散热通道内,从而不仅提高了冷却液从转轴进入各个第一散热通道内的流动效率,而且减少了冷却液在从第一轴孔进入第一散热通道的路径上的损耗。
可选地,第一轴孔的数量少于第一径向孔的数量,相邻两个第一径向孔之间连通有一个引流槽,以简化转轴和第一套环的结构,从而提高了绕线转子的制作效率。
可选地,第一灌封胶朝向每个引流槽的部分与第一套环之间均形成有间隙,每个间隙的两端分别延伸至引流槽相邻两侧的第一径向孔上,这样,从每个引流槽引出的冷却液便可经该间隙顺利地进入两侧的第一径向孔内,从而在简化绕线转子的结构设置的同时,减少了冷却液在第一径向通道上的损耗量,保证冷却液从各个第一轴孔快速的引流至各个第一散热通道内。
可选地,第一加强组件还包括套设在第一套环上的第一端部骨架,第一端部骨架位于第一灌封胶与转子铁芯之间;
第一端部骨架对应绕线孔的位置形成有第一避让口,每个转子线圈穿过第一避让口绕设在第一端部骨架背离转子铁芯的一侧。
第一端部骨架的设置,进一步增强转子铁芯一端的结构强度,同时增强了该转子铁芯在转轴的轴向上的稳固性。另外,通过将每个转子线圈穿过绕线孔一端的部分绕设在第一端部骨架背离转子铁芯的一端,以在该第一端部骨架为电绝缘材料时,起到对转子线圈与转子铁芯端部之间的绝缘作用。
可选地,第一端部骨架远离转轴的一端往远离转子铁芯的方向延伸有第一限位部,每个转子线圈穿出第一端部骨架的部分均位于第一限位部与转轴之间,以限制该转子线圈在垂直于转轴的方向上活动,从而提高了该转子线圈在径向上的稳固性。
可选地,绕线转子还包括第二加强组件;
第二加强组件设置在第二端板与转子铁芯之间,第一出口通道设置在第二加强组件与第二端板之间。
通过在第二端板与转子铁芯之间设置第二加强组件,以进一步增强绕线转子在旋转过程中的结构强度,确保转轴以及转子铁芯等部件装配形成的绕线转子在高速运行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
可选地,第二加强组件包括第二灌封胶,第二灌封胶绕转轴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径向孔,第二径向孔沿轴向的两端分别延伸至第一散热通道与第二端板,第二径向孔沿径向延伸的至少部分被配置成第一出口通道。
第二灌封胶的设置不仅增强了转子铁芯与第二端板之间的连接强度,提高了绕线转子的结构强度,并且在该第二灌封胶上形成与第一散热通道连通的第二径向孔,使得第一散热通道流出的冷却液能够经该第二径向孔顺利的排出至转子铁芯的外部。另外,在第二灌封胶上形成用于引出冷却液的第二径向孔,也使得第一出口通道的结构设置更加方便简单。
可选地,转子铁芯绕转轴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散热通道,第二散热通道位于转轴与第一散热通道之间,且第二散热通道贯穿转子铁芯沿轴向设置的两端,转轴上形成有与第二散热通道连通的第二轴孔,第二散热通道用于流入转轴内的冷却液。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转子铁芯内沿轴向设置多个第二散热通道,并在转轴上开设与该第二散热通道连通的第二轴孔,这样,从第二轴孔流出的冷却液进入第二散热通道内后,会直接对转子铁芯进行散热,从而进一步提高该绕线转子的散热效率,确保该电机转子稳定工作。
可选地,第二加强件还包括固定套接在转轴上的第二套环,第二套环设置在转轴与第二灌封胶之间;
第二套环与转轴之间形成有第一环形槽,第二轴孔和第二散热通道朝向第二套环的一端位于第一环形槽内。
通过在转子铁芯的另一端设置第二套环,以进一步对转子铁芯在转轴的轴向上进行限位,保证高速旋转过程中的转子铁芯在转轴上的稳固性。同时,通过将第二散热通道的两端分别贯穿至转子铁芯的两端,以延长冷却液在转子铁芯内的流动路径,从而提高冷却液对转子铁芯的散热效率。另外,通过在第二套环与转轴之间设置第一环形槽,并将所有的第二轴孔与第二散热通道的一端均收纳在该第一环形槽内,这样,从第二轴孔流出的冷却液会先进入第一环形槽内,该冷却液在第一环形槽的缓冲过程中顺利地进入第二散热通道内,从而避免对冷却液在流入至第二散热通道的过程中造成损耗。
可选地,第一灌封胶与第一端板之间形成有与转子铁芯外部连通的第二出口通道;
第一套环沿转轴的延伸方向形成有贯穿孔,贯穿孔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二散热通道与第二出口通道,这样,从第二散热通道流出的冷却液经第一套环的贯穿孔进入第二出口通道内,最终引出至转子铁芯的外部。另外,通过在第一灌封胶与第一端板之间形成与外部连通的第二出口通道,以在保证从第二散热通道流出的冷却液能够顺利地流出至转子铁芯的外部的同时,也使得该第二出口通道的设置更加方便快捷,从而提高了该绕线转子的制作效率。
可选地,贯穿孔的数量少于第二散热通道的数量,第一套环朝向第二散热通道的一侧绕转轴设置有第二环形槽,贯穿孔位于第二环形槽内。
通过将贯穿孔的数量设置为少于第二散热通道的数量,不仅简化了第一套环的制作工序。而且降低了冷却液从第二散热通道进入第二出口通道的流动效率,从而使得从贯穿孔流出的冷却液能够逐渐对第一端板进行散热,即延长了冷却液与第一端板的接触时长,从而提高从第二散热通道流出的冷却液对第一端板的散热效果。同时,通过在第一套环朝向第二散热通道的一侧设置第二环形槽,以保证经每个第二散热通道流出的冷却液能够在第二环形槽的缓冲过程中顺利地进入贯穿孔内,从而减小冷却液在从第二散热通道流入贯穿孔的流动过程中的损耗。
可选地,第二出口通道与第一径向通道错位设置,这样,第一散热通道与第二散热通道的流动路径相互独立,即与转子铁芯热交换后的冷却液进入第二出口通道后,能够直接排出转子铁芯外部,而不会经第一径向通道进入第一散热通道内,从而避免升温后的冷却液影响转子线圈的散热效果,同时也避免了从第一轴孔进入第一径向通道内的至少部分冷却液还未进入第一散热通道,便从第二出口通道流出至转子铁芯的外部,从而影响冷却液对绕线转子的正常散热。
可选地,绕线转子还包括套设在第二套环上的第二端部骨架,第二端部骨架位于第二灌封胶与转子铁芯之间;
第二端部骨架对应绕线孔的位置形成有第二避让口,每个转子线圈穿过第二避让口绕设在第二端部骨架背离转子铁芯的一侧。
第二端部骨架的设置,进一步增强转子铁芯另一端的结构强度,同时增强了该转子铁芯在转轴的轴向上的稳固性。另外,通过将每个转子线圈穿过绕线孔一端的部分绕设在第二端部骨架背离转子铁芯的一端,以在该第二端部骨架为电绝缘材料时,起到对转子线圈与转子铁芯端部之间的绝缘作用。
可选地,转子铁芯包括铁芯主体和多个槽楔;
铁芯主体的外侧壁绕转轴形成有多个绕线槽,每个绕线槽贯穿铁芯主体沿轴向设置的两端,每个槽楔卡设在对应的绕线槽背离转轴的槽口,绕线槽的槽壁与槽楔共同围合成绕线孔。
上述转子铁芯的设置方式,使得转子线圈可以直接通过铁芯主体的槽口绕设在相邻两个绕线槽之间的槽壁上,从而提高了该转子线圈与铁芯主体之间的装配效率。另外,每个槽楔卡设在绕线槽的槽口处,以防止转子线圈从绕线槽内脱出。
可选地,所述转子铁芯在沿轴向设置的两端之间形成有第一径向通道,所述第一径向通道的两端分别沿所述转子铁芯的径向贯穿至所述第一轴孔与所述第一散热通道。
可选地,绕线转子还包括转子护套;
转子护套包括第一环形护套和第二环形护套;第一环形护套和第二环形护套中的其中一个套设在第一加强组件远离转轴的外周,第一环形护套和第二环形护套中的另一个套设在第二加强组件远离转轴的外周。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第一加强组件和第二加强组件的外周套设转子护套,进一步增强了绕线转子端部的结构强度,从而确保了电机转子在高速运转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
可选地,电机转子还包括励磁模块;
励磁模块包括固定套接在转轴上的励磁变压器转子和与励磁变压器转子电连接的整流板,整流板固定在第一端板上,转子线圈的引线与整流板电连接;
励磁模块还包括第三灌封胶,励磁变压器转子通过第三灌封胶与第一端板连接,这样,增强了励磁变压器转子与第一端板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提高了励磁模块与绕线转子之间的连接强度,确保了整个电机在运动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另外,通过将整流板固定在第一端板上,这样,第一端板的散热槽内的冷却液能够进一步实现对整流板的散热,确保该整流板稳定工作。
可选地,整流板设置在第一端板背离转子铁芯的一侧,励磁变压器转子设置在整流板远离第一端板的一侧,整流板位于第三灌封胶内,这样,励磁模块的各个部件通过第三灌封胶灌封成一体结构,不仅增强了励磁模块的结构强度,而且使得励磁模块与转轴以及绕线转子之间的装配更加方便快捷。另外,通道将整流板设置在第一端板背离转子铁芯的一侧,以为散热槽的设置提供合适的设置空间,同时也便于整流板与励磁变压器转子之间的电连接。
可选地,转子线圈与整流板可拆卸连接,这样,实现了绕线转子与励磁模块之间的可拆卸连接,从而使得该励磁模块作为单独的模块进行拆卸与更换。
可选地,励磁模块还包括套设在转轴上的励磁模块转子护套,励磁变压器转子套设在励磁模块转子护套上,第三灌封胶的一端连接在励磁模块转子护套上。
励磁模块转子护套的设置,以增强励磁变压器转子与转轴之间的连接强度,保证励磁变压器转子在转轴的高速旋转过程中的稳固性。同时,通过将第三灌封胶的一端连接在励磁模块转子护套上,以进一步保证励磁模块的各个部件在第三灌封胶的封装后形成一体结构,不仅增强整个励磁模块的各个部件之间的连接强度,而且一体模块化的励磁模块也便于快速装配在转轴上,并与绕线转子稳固连接。
可选地,第一端板或者励磁模块转子护套沿转轴的轴向形成有与第一轴孔连通的第三散热通道,这样,从第一轴孔流出的冷却液还可进入第三散热通道内,对励磁模块进行有效散热。
可选地,第一端板或者第二端板的侧壁上形成有缺口,缺口远离转轴设置。
通过在第一端板远离转轴的一端侧壁设置缺口,以调节绕线转子的重心,保证绕线转子的重心处于在转轴的轴线上的,以实现该绕线转子的动平衡,确保绕线转子的各个部件能够稳定地绕着转轴的轴线同步运动。
可选地,第一端板远离转轴的一端形成有环形凸台,环形凸台上开设有缺口,整流板设置在转轴与环形凸台之间。
通过在第一端板上设置环形凸台,以满足不同深度的缺口的要求,同时,该第一环形凸台也对设置在第一端板上的整流板起到径向的限位以及保护作用。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机,包括定子和如上所述的电机转子;定子活动套设在电机转子的外周。
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机,通过在定子的内部设置上述电机转子,相比于传统技术中的风冷散热方式,有效提高了电机转子的散热效率,延长了该电机的使用寿命,保证电机转子的稳定工作。同时,相比于传统的电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机的散热结构无需额外设置散热风机,并直接采用转子铁芯内的绕线孔作为第一散热通道,从而在提高对电机的散热效果的同时,缩小了电机的尺寸,同时简化了该电机的结构,从而提高了该电机的装配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至少包括车轮、传动部件以及如上所述的电机;电机的转轴通过传动部件与车轮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汽车,通过采用上述电机驱动车轮转动,因该电机的散热效果佳,因此使得该电机能够稳定地驱动车轮转动,而不会因该电机过热而影响对车轮的正常驱动,有效提高了该汽车的驱动效率,减少了汽车的驱动与散热能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机转子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爆炸图;
图4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5是图1中转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中铁芯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中铁芯主体与转子线圈的装配图;
图8是图2中的其中一个径向剖视图;
图9是图2中的另一个径向剖视图;
图10是图2中绕线转子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2中绕线转子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中转轴与第二套环的装配图;
图13是图10中第一套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2中第一端板与励磁模块的装配图;
图15是图11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中励磁模块转子护套与绕线转子的装配图;
图17是图16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机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电机转子;200-定子;
10-绕线转子;20-励磁模块;
11-转轴;12-转子铁芯;13-转子线圈;14-第一端板;15-第二端板;16-第一加强组件;17-第二加强组件;18-转子护套;19-第四灌封胶;21-励磁模块转子;22-励磁模块定子;
111-第一轴孔;112-第二轴孔;113-进口;114-凸台;121-铁芯主体;122-槽楔;123-第一散热通道;124-第一径向通道;125-第一出口通道;126-第二散热通道;127-第二出口通道;128-绕线孔;131-引线;132-接线端子;141-散热槽;142-安装孔;143-环形凸台;161-第一灌封胶;162-第一套环;163-第一端部骨架;171-第二灌封胶;172-第二套环;173-第二端部骨架;211-励磁变压器转子;212-整流板;213-第三灌封胶;214-第三套环;215-励磁模块转子护套;
1211-绕线槽;1611-第一径向孔;1621-引流槽;1622-贯穿孔;1623-第二环形槽;1631-第一环形连接部;1632-第一绝缘部;1633-第一限位部;1711-第二径向孔;1721-第一环形槽;1731-第二环形连接部;1732-第二绝缘部;1733-第二限位部;1734-避让口;2111-变压器转子铁芯;2112-变压器转子线圈;2121-螺栓孔。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的实施方式部分使用的术语仅用于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解释,而非旨在限定本申请。
传统技术中,电机包括定子和转子,定子活动套设在转子的外周,转子与车轮等负载连接。工作时,定子在定子与转子之间的气隙中产生旋转磁场,转子的励磁绕组通入直流电流时,将产生极性恒定的静止磁场,在电枢反应的作用下,转子相对于定子产生扭矩,从而带动负载运动。
通过上述电机的工作过程可知,因电机的转子需高速旋转以带动负载运动,因此相比于定子,在工作过程中的发热量较大。当转子的温度过高时,会影响转子上的绝缘材料的绝缘性能,甚至出现烧毁电机的情况发生。
为了对电机进行有效散热,传统技术是在将定子的内壁与转子的外壁之间的空气间隙(气隙)作为冷却风道,在转子的一端设置有朝向该冷却风道的散热风机。具体散热时,散热风机吹出的风进入冷却风道内,直接与转子的铁芯接触,从而通过该铁芯间接冷却定子和转子的铁芯上的绕组,以降低电机的转子以及定子的温度。
然而,上述电机采用的是风冷式散热方式,无法对电机转子进行有效散热,从而降低电机的使用寿命。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机转子、电机及汽车,通过将相邻两个转子线圈之间的空隙作为与转轴的第一轴孔连通的第一散热通道,这样,从外部通入转轴内的冷却液会在离心力的作用从第一轴孔进入第一散热通道内,直接对绕线转子的转子线圈进行散热,相比于传统技术中的风冷散热方式,有效提高了对转子线圈的散热效率,并且因该冷却液直接与发热量较大的转子线圈直接接触,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对转子线圈的散热效果,延长了该电机转子的使用寿命,保证电机转子的稳定工作。
以下结合各个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机转子进行详细描述。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机转子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的爆炸图;图4是图1的A-A剖视图;图5是图1中转轴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1中铁芯主体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1中铁芯主体与转子线圈的装配图;图8是图2中的其中一个径向剖视图。参照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机转子100,包括绕线转子10,该绕线转子10作为电机转子100的主体部分,产生极性恒定的静止磁场,从而在电机的定子200的旋转磁场的作用下进行旋转,进而带动负载运动。
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碳刷滑环等旋转接触器向绕线转子10传输直流励磁功率,也可以通过电力电子变压器(例如图1中励磁模块20的励磁转子21)向绕线转子10传输励磁功率,从而使绕线转子10产生磁场。
参照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绕线转子10包括转轴11、转子铁芯12和多个转子线圈13(参见图3所示)。其中,转子铁芯12固定套接在转轴11上,例如,该转子铁芯12可以通过键槽固定在转轴11上,以实现该转子铁芯12在转轴11的圆周方向上的限位,确保转轴11与转子铁芯12同步转动。当然,为简化电机转子100的装配工序,该转子铁芯12还可一体成型在转轴11上,以增强转子铁芯12与转轴11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提高电机转子100的机械强度。
参照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转子铁芯12绕转轴11间隔设置有多个绕线孔128,且每个绕线孔128贯穿转子铁芯12沿轴向设置的两端,每个转子线圈13绕设在相邻两个绕线孔128之间的孔壁上(参见图7所示),且相邻两个转子线圈13共用一个绕线孔128。
以绕转轴11的轴线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的三个绕线孔128为例,其中一个转子线圈13绕设在第一个绕线孔128和第二个绕线孔128之间的孔壁上,与该转子线圈13相邻的另一个转子线圈13绕设在第二个绕线孔128和第三个绕线孔128之间的孔壁上,则相邻两个转子线圈13的一部分均穿设在第二个绕线孔128内。其中,第二个绕线孔128位于第一个绕线孔128与第二个绕线孔128之间。
其中,参照图3所示,为了保证转子线圈13与转子铁芯12之间能够有效绝缘,在绕线孔128的孔壁上填充有绝缘层19,转子线圈13设置在绝缘层19背离孔壁的一侧。可以理解的是,该绝缘层19可以直接采用现有的绝缘材料制成,此处不再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绕线孔128的数量至少为3个,以保证该转子铁芯12上至少设置有两个转子线圈13。例如,该绕线孔128的数量可以是3个、6个或者8个。本申请实施例具体是以8个间隔设置的绕线孔128以及8个转子线圈13为例进行的说明。
其中,绕线孔128的横截面形状可以是三角形、四边形或五边形等。
参照图2至图4所示,实际应用中,该转子铁芯12可以包括铁芯主体121和多个槽楔122。其中,参照图6所示,铁芯主体121的外侧壁绕转轴11形成有多个绕线槽1211,每个绕线槽1211贯穿铁芯主体121沿轴向设置的两端,每个槽楔122卡设在对应的绕线槽1211背离转轴11的槽口,绕线槽1211的槽壁与槽楔122共同围合成绕线孔128。
上述转子铁芯12的设置方式,使得转子线圈13可以直接通过铁芯主体121的槽口绕设在相邻两个绕线槽1211之间的槽壁上,从而提高了该转子线圈13与铁芯主体121之间的装配效率。另外,每个槽楔122卡设在绕线槽1211的槽口处,以防止转子线圈13从绕线槽1211内脱出。
在一些示例中,该转子铁芯12为一体成型的一体件,绕线孔128通过冲压或者注塑成型的方式形成在转子铁芯12内。
继续参照7所示,相邻两个转子线圈13之间形成有空隙,例如,相邻两个转子线圈13在共用的绕线孔128内的部分沿轴向具有空隙。参照图4和图7所示,转轴11上形成有第一轴孔111,相邻两个转子线圈13之间的空隙被配置成与第一轴孔111连通的第一散热通道123,第一散热通道123用于流入转轴11内的冷却液。参照图4所示,可以理解的是,该第一散热通道123由绕线孔128的部分内腔形成。
为了行文方便,以下描述的各个部件的轴向均可以是转轴11的轴线方向。
因转子铁芯12上的绕线孔128的两端沿轴向贯穿至转子铁芯12沿轴向设置的两端面,因此,位于同一个绕线孔128内的相邻两个转子线圈13之间的空隙(即第一散热通道123)也沿轴向贯穿至转子铁芯12的两端。
本申请实施例的转轴11为中空结构,该转轴11上的第一轴孔111贯穿转轴11的侧壁,以保证该第一轴孔111的两端分别与转轴11的内腔和第一散热通道123连通。
参照图2所示,在一些示例中,可以在转轴11的任意一端形成与转轴11的内腔连通的进口113,例如,可以在转轴11的右端设置进口113,该进口113与外部的冷却液输送管道连通,这样,冷却液便可通过冷却液管道从转轴11的进口113输送至转轴11的内腔中。其中,该冷却液可以是冷却油。
具体设置时,转轴11上的第一轴孔111在转子铁芯12上的投影可以位于转子铁芯12沿轴向的两端之间的区域。为实现第一轴孔111与第一散热通道123的连通,可以在转子铁芯12上开设两端分别连通第一轴孔111与第一散热通道123的通孔,这样,位于转轴11内的冷却液从第一轴孔111流至该通孔内,并经该通孔流入第一散热通道123,与转子线圈13进行热交换,从而实现对转子线圈13的直接散热,同时,通过该转子线圈13可以间接对转子铁芯12进行散热。
可以理解的是,电机转子100在高速旋转过程中,转轴11内的冷却液可以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从第一轴孔111内高速喷出,并快速进入第一散热通道123内,从而提高了冷却液的流动效率,进而提高了对绕线转子10的散热效率。
参照图4和图8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机转子100,通过将相邻两个转子线圈13之间的空隙作为与转轴11的第一轴孔111连通的第一散热通道123,这样,从外部通入转轴11内的冷却液会在离心力的作用从第一轴孔111进入第一散热通道123内,直接对绕线转子10的转子线圈13进行散热,相比于传统技术中的风冷散热方式,有效提高了对转子线圈13的散热效率,并且因该冷却液直接与发热量较大的转子线圈13直接接触,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对转子线圈13的散热效果,延长了该电机转子100的使用寿命,保证电机转子100的稳定工作,同时提升电机转子100的励磁负荷能力,进而提高了电机的转矩密度及功率密度。
另外,相比于传统的电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机转子100的散热结构无需额外设置散热风机,并直接采用转子铁芯12内冲压形成的绕线孔128作为第一散热通道123,从而在提高对电机转子100的散热效果的同时,缩小了电机转子100的尺寸,同时简化了该电机转子100的结构,从而提高了该电机转子100的装配效率。
参照图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转轴11沿周向可以间隔设置多个第一轴孔111,且第一轴孔111的数量等于或者小于第一散热通道123的数量。例如,当第一散热通道123的数量为8个时,可以沿转轴11的周向间隔设置8个第一轴孔111,这样,每个第一散热通道123对应一个第一轴孔111,以便于转轴11内的冷却液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从每个第一轴孔111喷出后同时流入相应的第一散热通道123内。当然,当第一散热通道123的数量为8个时,该第一轴孔111的数量可以是4个、5个、6个或者7个等合适的数值,具体可根据实际的转轴11的尺寸等调整第一轴孔111的设置数量。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转轴11上设置多个第一轴孔111,使得转轴11内的冷却液能够同时通过多个第一轴孔111进入各个第一散热通道123内,从而提高了该转轴11内的冷却液进入各个第一散热通道123的流动效率,进而提高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机转子100的散热效率。
参照图2和图8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绕线转子10还可以包括分别设置在转子铁芯12沿轴向的两端的第一端板14和第二端板15。
参照图8所示,以转子铁芯12沿轴向设置的右端面装配第一端板14,在转子铁芯12沿轴向设置的左端面装配第二端板15为例,转子铁芯12与第一端板14之间形成有用于连通第一轴孔111与第一散热通道123的第一径向通道124,例如,可以在第一端板14朝向转子铁芯12的一侧表面形成凹槽(图中未示出),该凹槽的一端延伸至第一轴孔111,该凹槽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一散热通道123靠近第一端板14的一端,这样,当第一端板14固定在转子铁芯12的一端时,第一端板14上凹槽的槽壁与转子铁芯12的端面共同围成第一径向通道124,以供第一轴孔111流出的冷却液从第一散热通道123靠近第一端板14的一端即该第一散热通道123的右端口流入至第一散热通道123内。
另外,在第二端板15与转子铁芯12之间形成有与转子铁芯12外部连通的第一出口通道125,第一散热通道123与第一出口通道125连通,例如,在第二端板15与转子铁芯12的左端面之间形成有间隙,该间隙可以作为第一出口通道125,其一端延伸至第一散热通道123靠近第二端面的一端即第一散热通道123的左端口,另一端延伸至转子铁芯12的外侧壁,这样,从第一散热通道123的左端口流出的冷却液可以经该间隙流至转子铁芯12的外部,从而确保升温后的冷却液不会对绕线转子10的工作温度造成影响。
同时,上述设置方式使得从转轴11的第一轴孔111流出的冷却液可以经第一径向通道124到达第一散热通道123的一端例如右端口,从该第一散热通道123的一端进入第一散热通道123内,对转子线圈13以及转子铁芯12进行散热,继而从第一散热通道123的另一端即左端口进入第一出口通道125,并经第一出口通道125排出转子铁芯12外部,即从转轴11流出的冷却液从转子铁芯12的一端流入,从转子铁芯12的另一端排出,延长了冷却液在第一散热通道123内的流动路径,增大了冷却液与转子线圈13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对转子线圈13以及转子铁芯12的散热效果。
第一端板14和第二端板15的设置也简化了第一径向通道124和第一出口通道125的制作工序,从而在保证从第一轴孔111流出的冷却液能够有效地进入第一散热通道123的一端,并从第一散热通道123的另一端顺利地流出至转子铁芯12的外部的同时,提高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绕线转子10的制作效率。
参照图3和图8所示,在上述示例中,第一端板14位于转子铁芯12的右端面,第二端板15位于转子铁芯12的左端面,在其他示例中,该第一端板14还可以位于转子铁芯12的左端面,第二端板15位于转子铁芯12的右端面。可以理解的是,在转轴11的进口113位于转轴11的右端时,第一端板14可以位于靠近转轴11的进口113的一端,也可以位于远离转轴11的进口113的一端,本申请实施例不对该第一端板14和第二端板15的具体设置位置进行限制。为方便描述,下文具体是以转轴11的进口113位于转轴11的右端,第一端板14位于转轴11铁芯的右端面为例进行电机转子100的结构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端板14在具体装配时,可以直接固定在转子铁芯12的右端面,以密封第一散热通道123的右端口,并形成第一径向通道124。例如,该第一端板14可以一体注塑成型在转子铁芯12的右端面,并在第一端板14与转子铁芯12的右端面之间一体成型第一径向通道124,这样,便可简化绕线转子10的结构,提高绕线转子10的装配效率,同时增强第一端板14与转子铁芯12之间的连接强度。当然,在一些示例中,该第一端板14还可以螺纹连接或者卡接等可拆卸的方式固定在转子铁芯12的右端面上,以便于拆卸与更换该第一端板14。
图9是图2中的另一个径向剖视图。参照图9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绕线转子10还可以包括第一加强组件16,第一加强组件16设置在第一端板14与转子铁芯12之间,例如,该第一加强组件16的一端与转子铁芯12的右端面连接,另一端与第一端板14连接,换句话说,第一端板14通过第一加强组件16固定在转子铁芯12的右端面上,第一径向通道124设置在第一加强组件16与第一端板14之间。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第一端板14与转子铁芯12的一端之间设置第一加强组件16,以增强绕线转子10在旋转过程中的结构强度,确保转轴11以及转子铁芯12等部件装配形成的绕线转子10在高速运行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
图10是图2中绕线转子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3、图9和图10所示,其中,该第一加强组件16可以包括第一灌封胶161,例如,在第一端板14与转子铁芯12的右端面之间的空隙中填充第一灌封胶161,以增强整个绕线转子10的机械结构强度。
该第一灌封胶161可以是液态聚氨酯复合物,该第一灌封胶161在常温或者加热后固化成热固性高分子绝缘材料,实现转子铁芯12以及设置在转子铁芯12上的转子线圈13与第一端板14之间的绝缘作用。
继续参照图8至图10所示,第一灌封胶161绕转轴11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径向孔1611,该第一径向孔1611沿轴向分别延伸至第一散热通道123与第一端板14,第一径向通道124包括第一径向孔1611沿径向延伸的至少部分。其中,第一径向孔1611与第一散热通道123一一对应设置,从第一轴孔111流出的冷却液可以先通过多个第一径向孔1611的径向延伸部分引流至第一径向孔1611远离第一散热通道123的一端,继而沿着第一径向孔1611的轴向延伸方向流入对应的第一散热通道123内。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第一灌封胶161上形成与第一散热通道123连通的第一径向孔1611,使得从第一轴孔111流出的冷却液能够有效地进入第一散热通道123内。其中,该第一径向孔1611沿径向延伸的一端可以延伸至第一散热通道123远离转轴11的一端,以增大从第一径向孔1611进入第一散热通道123内的冷却液的流量,从而提高冷却液在绕线转子10内的流动效率,进而提高对绕线转子10的散热效率。
该第一径向孔1611在具体设置时,其数量可以与第一轴孔111的数量相等,每个第一径向孔1611沿径向的一端贯穿至对应的第一轴孔111,例如,第一轴孔111与第一径向孔1611一致,均设置有8个,每个第一轴孔111连通有一个第一径向孔1611,这样,从每个第一轴孔111流出的冷却液便可分别经对应的第一径向孔1611进入各个第一散热通道123内,提高了冷却液从转轴11的第一轴孔111到达各个第一散热通道123的流动效率。
参照图10所示,在一些示例中,第一轴孔111的数量还可以少于第一径向孔1611的数量,例如,当第一径向孔1611为8个时,第一轴孔111的数量可以时4个、5个或者6个等合适的数值,每个第一轴孔111可以通过引流槽1621等与一个或者多个第一径向孔1611连通,只要保证经各个第一轴孔111流出的冷却液顺利的流入至各个第一散热通道123内即可。
继续参照图10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加强组件16还可以包括固定套接在转轴11上的第一套环162,该第一套环162固定在转子铁芯12的右端,第一灌封胶161设置在第一套环162的外周。
上述第一套环162的设置,对转子铁芯12在轴向上起到限位的作用,从而保证高速旋转过程中的转子铁芯12在转轴11上的稳固性。
参照图8至图10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径向通道124还可以包括绕转轴11间隔设置在第一套环162上的多个引流槽1621,例如,在第一套环162背离转子铁芯12的一侧凹陷形成有多个引流槽1621,每个引流槽1621与第一轴孔111对应设置,每个引流槽1621的第一端延伸至对应第一轴孔111上,引流槽1621的第二端与第一径向孔1611连通,这样,从第一轴孔111流出的冷却液便可经各个引流槽1621进入第一灌封胶161的第一径向孔1611内,最后经第一径向孔1611引入第一散热通道123内,从而不仅提高了冷却液从转轴11进入各个第一散热通道123内的流动效率,而且减少了冷却液在从第一轴孔111进入第一散热通道123的路径上的损耗。
当第一轴孔111的数量少于第一径向孔1611的数量时,相邻两个第一径向孔1611之间可以连通一个引流槽1621,这样,从引流槽1621流出的冷却液可以分别流入两侧的第一径向孔1611内,继而流入至第一散热通道123内。如此设置,简化了转轴11和第一套环162的结构,从而提高了绕线转子10的制作效率。
其中,可以在第一灌封胶161朝向每个引流槽1621的部分与第一套环162之间均形成有间隙,每个间隙的两端分别延伸至引流槽1621相邻两侧的第一径向孔1611上,这样,从每个引流槽1621引出的冷却液便可经该间隙顺利地进入两侧的第一径向孔1611内,从而在简化绕线转子10的结构设置的同时,减少了冷却液在第一径向通道124上的损耗量,保证冷却液从各个第一轴孔111快速的引流至各个第一散热通道123内。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灌封胶161与第一套环162之间的间隙可以是以冲压等方式开设的通孔,当然,也可以是在填充第一灌封胶161时预留的间隙,本申请实施例不对间隙的设置方式进行限制。
参照图9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绕线转子10还可以包括第二加强组件17,该第二加强组件17设置在第二端板15与转子铁芯12之间,例如,该第二加强组件17设置在转子铁芯12的左端面上,第一出口通道125设置在第二加强组件17与第二端板15之间。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第二端板15与转子铁芯12之间设置第二加强组件17,以进一步增强绕线转子10在旋转过程中的结构强度,确保转轴11以及转子铁芯12等部件装配形成的绕线转子10在高速运行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
图11是图2中绕线转子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3、图9和图11所示,可选地,第二加强组件17可以包括第二灌封胶171,例如,在第二端板15与转子铁芯12的左端面之间填充第二灌封胶171,以增强了转子铁芯12与第二端板15之间的连接强度,提高了绕线转子10的结构强度。
参照图8和图11所示,该第二灌封胶171绕转轴11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径向孔1711,第二径向孔1711沿轴向的两端分别延伸至第一散热通道123与第二端板15,第二径向孔1711沿径向延伸的至少部分被配置成第一出口通道125。
其中,该第二径向孔1711沿径向延伸的一端可以延伸至第二灌封胶171远离转轴11的外缘,该第二径向孔1711沿径向延伸的另一端可以延伸至与第一散热通道123靠近转轴11的一端齐平,也可以延伸至第一散热通道123内部的延伸方向上,只要保证从第一散热通道123的左端流出的冷却液能够从该第二径向孔1711排出转子铁芯12的外部。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该第二灌封胶171上形成与第一散热通道123连通的第二径向孔1711,使得第一散热通道123流出的冷却液能够经该第二径向孔1711顺利的排出至转子铁芯12的外部。
另外,在第二灌封胶171上形成用于引出冷却液的第二径向孔1711,也使得第一出口通道125的结构设置更加方便简单。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灌封胶171与第一灌封胶161的材料一样,均可为液态聚氨酯复合物。
为使从第二出口通道127排出的冷却液能够对转子铁芯12的外表面进行散热,可以在转子铁芯12的外表面对应绕线孔128的部分形成有导流槽(图中未示出),也即是说,该导流槽在转子铁芯12内部的投影位于绕线孔128内,导流槽的两端分别延伸至绕线孔128沿轴线设置的两端,这样,从第一散热通道123流出至少部分冷却液会经第一出口通道125进入导流槽,在倒流槽的引流下,从转子铁芯12内部排出的冷却液能够稳定在转子铁芯12的外表面上流动,从而实现对转子铁芯12的散热。
实际应用中,转子铁芯12的外周套设有电机的定子200,在转子铁芯12的导流槽内流动的冷却液还可以对定子200的散热,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机转子100以及电机的散热效果,提升转子励磁负荷能力。
参照图4、图6和图8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转子铁芯12绕转轴11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散热通道126,该第二散热通道126位于转轴11与第一散热通道123之间,且第二散热通道126贯穿转子铁芯12沿轴向设置的两端,例如,该第二散热通道126沿轴向延伸至该转子铁芯12的左端面和右端面,转轴11上形成有与第二散热通道126连通的第二轴孔112,这样,转轴11在高速旋转过程中,位于转轴11内的冷却液可从多个第二轴孔112流出并进入第二散热通道126内,直接对转子铁芯12进行散热,从而进一步提高该绕线转子10的散热效率,确保该电机转子100稳定工作。
其中,转轴11上的第二轴孔112在转子铁芯12上的投影可以位于转子铁芯12沿轴向的两端之间的区域。为实现第二轴孔112与第二散热通道126的连通,可以在转子铁芯12上开设两端分别连通第二轴孔112与第二散热通道126的通孔,这样,位于转轴11内的冷却液从第二轴孔112流至该通孔内,并经该通孔流入第二散热通道126,与转子线圈13进行热交换,从而实现对转子线圈13的直接散热,同时,通过该转子线圈13可以间接对转子铁芯12进行散热。
在一些示例中,该第二轴孔112在转子铁芯12上的投影还可以位于转子铁芯12与第二灌封胶171之间,例如,该第二轴孔112在转子铁芯12上的投影位于第二通道的左端口,在转子铁芯12的左端面与第二灌封胶171之间开设通孔,这样,转轴11内的冷却液便可从第二轴孔112流入该通孔,继而从第二散热通道126的左端口流入该第二散热通道126内部,与转子铁芯12进行直接热交换。
具体设置时,该第二轴孔112的数量可以等于或者小于第二散热通道126的数量。例如,当第二散热通道126的数量为8个时,可以沿转轴11的周向间隔设置8个第二轴孔112,这样,每个第二散热通道126对应一个第二轴孔112,以便于转轴11内的冷却液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从每个第二轴孔112喷出后同时流入相应的第二散热通道126内。当然,当第二散热通道126的数量为8个时,该第二轴孔112的数量可以是4个、5个、6个或者7个等合适的数值,具体可根据实际的转轴11的尺寸等调整第二轴孔112的设置数量。
图12是图1中转轴与第二套环的装配图。参照图3和图1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加强组件17还包括固定套接在转轴11上的第二套环172,该第二套环172位于转子铁芯12的左端面上(参照图9所示),并设置在转轴11与第二灌封胶171之间,以进一步对转子铁芯12在转轴11的轴向上进行限位,保证高速旋转过程中的转子铁芯12在转轴11上的稳固性。
其中,该第二套环172可以通过键槽固定套设在转轴11上,确保该第二套环172与转轴11同步转动。
参照图12所示,为保证从第二轴孔112内流出的冷却液能够顺利地进入第二散热通道126内,可以在第二套环172与转轴11之间形成有第一环形槽1721,第二轴孔112和第二散热通道126朝向第二套环172的一端位于第一环形槽1721内,这样,从第二轴孔112流出的冷却液会先进入第一环形槽1721内,该冷却液在第一环形槽1721的缓冲过程中顺利地进入第二散热通道126内,从而避免对冷却液在流入至第二散热通道126的过程中造成损耗。
其中,该第一环形槽1721的形成方式可以包括以下两种。参照图5和图12所示,作为第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可以在转轴11的外周形成有凸台114,该凸台114位于第二轴孔112远离转子铁芯12的一侧,第二套环172的一部分固定该凸台114上,该第二套环172的另一部分延伸至第二轴孔112的上方,该第二套环172位于第二轴孔112上方的部分、转轴11的外侧壁以及凸台114的侧壁共同围成第一环形槽1721。
作为第二种可行的实现方式,可以直接在第二套环172朝向转轴11的内侧开设第一环形槽1721,并将第二轴孔112与第二散热通道126的左端口均收容在第一环形槽1721内,以保证从第二轴孔112流出的冷却液能够分配至各个第二散热通道126内。
参照图8所示,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在第一灌封胶161与第一端板14之间形成有与转子铁芯12外部连通的第二出口通道127。
图13是图10中第一套环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9、图10和图1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套环162在装配时,挡设在转子铁芯12的右端面上,且位于第二散热通道126的右端口。本申请实施例在第一套环162沿转轴11的延伸方向形成有贯穿孔1622,该贯穿孔1622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二散热通道126与第二出口通道127,这样,从第二散热通道126的右端口流出的冷却液经第一套环162的贯穿孔1622进入第二出口通道127内,最终引出至转子铁芯12的外部。
另外,通过在第一灌封胶161与第一端板14之间形成与外部连通的第二出口通道127,以在保证从第二散热通道126流出的冷却液能够顺利地流出至转子铁芯12的外部的同时,也使得该第二出口通道127的设置更加方便快捷,从而提高了该绕线转子10的制作效率。同时,冷却液从第二散热通道126的左端口流入,并从第二散热通道126的右端口流出,进一步延长了冷却液在转子铁芯12内的流动路径,从而提高冷却液对转子铁芯12的散热效率。
当然,在第一套环162位于第二散热通道126的右端口与转轴11之间,第一灌封胶161挡设在第二散热通道126的右端口时,可以直接在第一灌封胶161上开设贯穿孔1622,以保证第二散热通道126内流出的冷却液进入第一灌封胶161与第一端板14之间的第二出口通道127内,继而排出至转子铁芯12的外部。
参照图6和图10所示,第一套环162上的贯穿孔1622的数量可以少于第二散热通道126的数量,例如,第二散热通道126的数量为8个时,该贯穿孔1622的数量可以是4个、5个或者6个等合适的数值,这样,不仅简化了第一套环162的制作工序,而且降低了冷却液从第二散热通道126进入第二出口通道127的流动效率,从而使得从贯穿孔1622流出的冷却液能够逐渐对第一端板14进行散热,即延长了冷却液与第一端板14的接触时长,从而提高从第二散热通道126流出的冷却液对第一端板14的散热效果。
继续参照图13所示,可选地,第一套环162朝向第二散热通道126的一侧绕转轴11设置有第二环形槽1623,第一套环162上的贯穿孔1622位于第二环形槽1623内,这样,从每个第二散热通道126流出的冷却液能够在第二环形槽1623的缓冲过程中顺利地进入贯穿孔1622内,从而减小冷却液在从第二散热通道126流入贯穿孔1622的流动过程中的损耗。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出口通道127与第一径向通道124错位设置,例如,参照图10所示,与第二出口通道127连通的贯穿孔1622与第一套环162上的引流槽1621错位设置,这样,第一散热通道123与第二散热通道126的流动路径相互独立,即与转子铁芯12热交换后的冷却液进入第二出口通道127后,能够直接排出转子铁芯12外部,而不会经第一径向通道124进入第一散热通道123内,从而避免升温后的冷却液影响转子线圈13的散热效果,同时也避免了从第一轴孔111进入第一径向通道124内的至少部分冷却液还未进入第一散热通道123,便从第二出口通道127流出至转子铁芯12的外部,从而影响冷却液对绕线转子10的正常散热。
图14是图2中第一端板与励磁模块的装配图。参照图8和图1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出口通道127在具体设置时,可以包括形成在第一端板14朝向第一灌封胶161一侧的散热槽141,这样,从贯穿孔1622流出的冷却液会进入散热槽141内,经散热槽141引出至转子铁芯12的外部,不仅简化了第二出口通道127的结构,使得第二出口通道127的设置更加方便快捷,而且增大了冷却液与第一端板14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使得从第二散热通道126流出至第二出口通道127的冷却液能够对第一端板14进行有效散热。
该散热槽141在具体设置时,可以沿第一端板14的径向具有多个弯折部,以延长散热槽141的长度,从而增大冷却液与第一端板14的接触面积,提高第一端板14的散热效果。
图15是图11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参照图3、图9和图1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绕线转子10还可以包括套设在第二套环172上的第二端部骨架173,第二端部骨架173位于第二灌封胶171与转子铁芯12之间,例如,第二端部骨架173固定在转子铁芯12朝向第二灌封胶171的一端即固定在转子铁芯12的左端面上。
其中,在第二端部骨架173对应绕线孔128的位置形成有避让口1734,每个转子线圈13穿过避让口1734绕设在第二端部骨架173背离转子铁芯12的一侧,这样,在该第二端部骨架173为电绝缘材料时,可以起到对转子线圈13与转子铁芯12端部之间的绝缘作用。
可以理解的是,每个避让口1734的尺寸与绕线孔128的尺寸一致,以保证相邻两个转子线圈13穿过该避让口1734时,能够在相邻两个转子线圈13之间预留出用于供冷却液流动的空隙。在一些示例中,该避让口1734的顶部可以贯穿第二端部骨架173的外缘,以便于该避让口1734的设置。
为方便设置,该第二端部骨架173可以包括套设在第二套环172上的第二环形连接部1731,在第二环形连接部1731上往远离第二套环172的方向间隔延伸有多个第二绝缘部1732,该第二绝缘部1732以及第二环形连接部1731进一步增强转子铁芯12在轴向上的稳固性。每个第二绝缘部1732之间具有间隔,以形成上述避让口1734,每个转子线圈13从其中一个绕线孔128的左端绕第二绝缘部1732远离转子铁芯12的一侧进入相邻的绕线孔128内。
其中,第二环形连接部1731可以通过键槽固定套设在第二套环172上,也可以与第二套环172一体成型为一体件,以保证第二端部骨架173与第二套环172均随着转轴11同步转动。
第二灌封胶171在具体设置时,其部分填充在第二端部骨架173的空隙中,例如,当第二端部骨架173包括第二环形连接部1731和第二绝缘部1732时,部分第二灌封胶171填充在相邻两个第二绝缘部1732远离转轴11的一端之间,以增强第二端部骨架173的结构强度。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转子铁芯12靠近第二灌封胶171的一端即该转子铁芯12的左端面设置第二端部骨架173,进一步增强转子铁芯12另一端的结构强度,同时增强了该转子铁芯12在转轴11的轴向上的稳固性。
参照图15所示,可以在第二端部骨架173远离转轴11的一端往远离转子铁芯12的方向延伸有第二限位部1733,例如,在第二端部骨架173的每个第二绝缘部1732远离第二环形连接部1731的一端设置第二限位部1733,该第二限位部1733沿轴线方向往远离转子铁芯12的一侧延伸,每个转子线圈13穿出第二端部骨架173的部分均位于第二限位部1733与转轴11之间,以限制该转子线圈13在垂直于转轴11的方向上活动,从而提高了该转子线圈13在径向上的稳固性。
具体设置时,第二端部骨架173的各个部分可以是一体成型的一体件,以在增强绕线转子10的结构强度的同时,简化绕线转子10的装配工序。当然,在其他可能的示例中,该第二端部骨架173的第一限位部1733与第一绝缘部1732之间或者第一绝缘部1732与第一环形连接部1731之间可以通过卡接或者粘接等方式连接,此处不对第二端部骨架173的设置方式进行限制。
参照图3和图9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加强组件16还可以包括套设在第一套环162上的第一端部骨架163,该第一端部骨架163位于第一灌封胶161与转子铁芯12之间,例如,该第一端部骨架163固定在转子铁芯12朝向第一灌封胶161的一端即固定在转子铁芯12的右端面上。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端部骨架162的结构设置可与上述第二端部骨架172的结构一样。例如,第一端部骨架163对应绕线孔128的位置形成有避让口(图中未示出),每个转子线圈13穿过避让口绕设在第一端部骨架163背离转子铁芯12的一侧,这样,在第一端部骨架163为绝缘材料时,可以起到对转子线圈13与转子铁芯12端部之间的绝缘作用。
可以理解的是,每个避让口的尺寸与绕线孔128的尺寸一致,以保证相邻两个转子线圈13穿过该避让口时,能够在相邻两个转子线圈13之间预留出用于供冷却液流动的空隙。在一些示例中,该避让口的顶部可以贯穿第一端部骨架163的外缘,以便于该避让口的设置。
参照图9所示,可第二端部骨架173的结构一样,该第一端部骨架163可以包括套设在第一套环162上的第一环形连接部1631,在第一环形连接部1631上往远离第一套环162的方向间隔延伸有多个第一绝缘部1632,该第一绝缘部1632以及第一环形连接部1631进一步增强转子铁芯12在轴向上的稳固性。每个第一绝缘部1632之间具有间隔,以形成上述第一避让口1734,每个转子线圈13从其中一个绕线孔128的右端绕第一绝缘部1632远离转子铁芯12的一侧进入相邻的绕线孔128内。
其中,第一环形连接部1631可以通过键槽固定套设在第一套环162上,也可以与第一套环162一体成型为一体件,以保证第一端部骨架163与第一套环162均随着转轴11同步转动。
第一灌封胶161在具体设置时,其部分填充在第一端部骨架163的空隙中,例如,当第一端部骨架163包括第一环形连接部1631和第一绝缘部1632时,部分第一灌封胶161填充在相邻两个第一绝缘部1632远离转轴11的一端之间,以增强第一端部骨架163的结构强度。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转子铁芯12靠近第一灌封胶161的一端即该转子铁芯12的右端面设置第一端部骨架163,进一步增强转子铁芯12一端的结构强度,同时增强了该转子铁芯12在转轴11的轴向上的稳固性。
参照图8所示,可以在第一端部骨架163远离转轴11的一端往远离转子铁芯12的方向延伸有第一限位部1633,例如,在第一端部骨架163的每个第一绝缘部1632远离第一环形连接部1631的一端设置第一限位部1633,该第一限位部1633沿轴线方向往远离转子铁芯12的一侧延伸,每个转子线圈13穿出第一端部骨架163的部分均位于第一限位部1633与转轴11之间,以限制该转子线圈13在垂直于转轴11的方向上活动,从而提高了该转子线圈13在径向上的稳固性。
该第一端部骨架163的具体设置方式可直接参照上述第二端部骨架173的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参照图2和图3所示,在一种可选的示例中,本申请实施例的绕线转子10还包括转子护套18。该转子护套18可以包括第一环形护套181和第二环形护套182,第一环形护套181和第二环形护套182中的其中一个套设在第一加强组件16远离转轴11的外周,第一环形护套181和第二环形护套182中的另一个套设在第二加强组件17远离转轴11的外周,以进一步增强本申请实施例的绕线转子10的结构强度,确保该绕线转子10在高速旋转过程中的结构稳固性。
例如,在第一端部骨架163以及第一灌封胶161远离转轴11的外周套设有第一环形护套181,在第二端部骨架173以及第二灌封胶171远离转轴11的外周套设有第二环形护套182,以增强两个加强组件即第一加强组件16和第二加强组件17外周的结构强度。
图16是图1中励磁模块转子护套与绕线转子的装配图。参照图1、图2、图15和图1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机转子100还可以包括励磁模块20。该励磁模块20包括励磁模块转子21和励磁模块定子22。其中,该励磁模块转子22固定在转轴11上。参照图9所示,具体地,该励磁模块转子22包括固定套接在转轴11上的励磁变压器转子211和与励磁变压器转子211电连接的整流板212,整流板212固定在第一端板14上,转子线圈13与整流板212电连接。其中,该整流板212具体为集成有整流二极管的柔性电路板。
实际应用中,励磁模块定子22包括无线功率发射端(图中未示出),该无线功率发射端可以设置在电机的壳体上,励磁模块20的励磁变压器转子211为无线功率接收端。具体工作时,功率发射端向励磁模块20的励磁变压器转子211输送一定功率的交流电,该励磁变压器转子211将该功率对应的电压调整成电机转子100所需的电压,继而通过整流板212调节成直流电,并传输至电机转子100的转子线圈13上,从而使该转子线圈13产生磁场。
其中,无线功率发射端与励磁变压器转子211可以沿转轴11的轴线方向设置,例如,励磁模块定子22的无线功率发射端位于励磁变压器转子211远离整流板212的一侧。在一些示例中,该无线功率发射端还可以与励磁变压器转子211沿转轴11的径向设置,例如,该无线功率发射端位于励磁变压器转子211远离转轴11的一侧。可以理解的是,无线功率发射端与励磁变压器转子211之间具有间隙,以保证励磁变压器转子211在随转轴11高速旋转过程中不会对无线功率发射端的结构稳定性造成影响。
另外,无线功率发射端与励磁变压器转子211的间隙还可以用于散热。
参照图16所示,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转子线圈13的接线端靠近第一端板14设置,该整流板212固定在第一端板14上。在其他示例中,该转子线圈13的接线端还可以靠近第二端板15设置,整流板212固定在第一端板14上。
继续参照图2和图15所示,励磁模块20还包括第三灌封胶213,励磁变压器转子211通过第三灌封胶213与第一端板14连接,这样,增强了励磁变压器转子211与第一端板14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提高了励磁模块20与绕线转子10之间的连接强度,确保了整个电机在运动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
另外,通过将整流板212固定在第一端板14上,这样,第一端板14的散热槽141内的冷却液能够进一步实现对整流板212的散热,确保该整流板212稳定工作。
实际应用中,该励磁变压器转子211包括套设在转轴11上的变压器转子铁芯2111和绕设在所述变压器转子铁芯2111上的变压器转子线圈2112,定子200上的无线功率发射端具体是向变压器转子线圈2112提供交变电流。第三灌封胶213填充在变压器转子铁芯2111与第一端板14之间的空隙中,以增强励磁模块20的结构强度。
该励磁变压器转子211在具体设置时,可以装配在第一端板14背离转子铁芯12的一侧,以为第一端板14朝向转子铁芯12一侧预留出第二出口通道127以及散热空间。
参照图9和16所示,其中,整流板212可以固定在第一端板14背离转子铁芯12的一侧,励磁变压器转子211设置在整流板212远离第一端板14的一侧,也即是说,该整流板212位于第一端板14与励磁变压器转子211之间,并位于第三灌封胶213内,这样,励磁模块20的各个部件通过第三灌封胶213灌封成一体结构,不仅增强了励磁模块20的结构强度,而且使得励磁模块20与转轴11以及绕线转子10之间的装配更加方便快捷。
另外,通道将整流板212设置在第一端板14背离转子铁芯12的一侧,以为散热槽141的设置提供合适的设置空间,同时也便于整流板212与励磁变压器转子211之间的电连接。
图17是图16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7所示,其中,整流板212在具体与转子线圈13电连接时,可以通过可拆卸的方式实现整流板212与转子线圈13之间的连接。
例如,可以在转子线圈13的一端设置接线座,同时在整流板212的一侧设置插针(例如铜柱),并将该整流板212上的插针插设于接线座上,从而实现整流板212与转子线圈13的电连接。当该整流板212设置在第一端板14背离转子铁芯12的一侧时,在整流板212上设置的插针可穿过第一端板14,并与转子线圈13上的接线座电接触。
在一些示例中,还可以在转子线圈13的一端设置引线131,该引线131的一端设置有接线端子132,同时,可以在整流板212上开设螺栓孔,该接线端子132可以通过穿设在螺栓孔2121内的螺栓固定在整流板212上,以增强该接线端子132与整流板212的电连接稳定性。可以理解的是,在整流板212位于第一端板14背离转子铁芯12的一侧时,可在第一端板14上开设安装孔142,该引线131以及接线端子132先穿过安装孔142,并通过螺栓电连接在整流板212上。
通过将整流板212与转子线圈13之间以螺栓或者插针的方式连接,这样,该励磁模块20便可作为单独的部件,使得该励磁模块20与绕线转子10之间的拆卸与更换更加方便快捷。
在其他示例中,该转子线圈13的引线131还可直接焊接在整流板212上,以简化转子线圈13与整流板212之间的连接结构,从而提高整个电机的装配效率。
在其他一些示例中,该整流板212还可以固定在第一端板14朝向转子铁芯12的一侧,转子线圈13的引线131端子可直接通过螺栓等固定在整流板212上,位于第一端板14背离转子铁芯12一侧的励磁变压器转子211上的引线131可以穿过该第一端板14上的安装孔142,并电连接在整流板212上。
参照图14所示,实际应用中,因电机转子的各个部件的装配误差等原因,极易导致该电机转子在高速旋转过程中出现偏离转轴的轴线运动的情况,对整个电机的稳固性以及驱动效率造成影响。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在第一端板14或者第二端板15的任意一侧形成缺口(图中未示出),且该缺口设置在第一端板14或者第二端板15远离的转轴11的位置。通过该缺口调节绕线转子的重心,从而实现整个电机转子100的动平衡,确保该电机转子100能够绕着转轴11的轴线稳定运动。
例如,当套设在转轴11上的转子铁芯12以及第一加强组件16等在高速转动过程中往转轴11的下方倾斜,则可以在第一端板14或者第二端板15位于转轴的下方开设缺口,以使绕线转子的重心上移,确保转子铁芯12以及第一加强组件16等绕转轴11的轴线稳定转动。
参照图17所示,为了满足不同深度的缺口要求,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在第一端板14远离转轴11的部分侧壁上形成有环形凸台143,例如,可以在第一端板14背离转子铁芯12的一侧设置环形凸台143,且该环形凸台143沿周向设置在第一端板4远离转轴11的部分外缘。如此设置可增大第一端板14远离转轴11的部分外缘的厚度,这样,在环形凸台143上开设有缺口,便可增大该缺口的深度范围,从而提高电机转子100的重心调整范围。其中,该环形凸台的厚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此处不做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在第二端板15远离转轴11的部分侧壁上形成有环形凸台(图中未示出),并将用于调整重心的缺口开设在环形凸台上,以增大该缺口的深度范围,从而提高电机转子100的重心调整范围。
其中,当第一端板14上的环形凸台143可以设置在第一端板14具有整流板212的一侧,且该整流板212位于转轴11与环形凸台143之间,这样,该环形凸台143便可对整流板212在径向上起到限位作用,以增强该整流板212在第一端板14上的结构稳固性,另外,也起到保护该整流板212的作用,防止外部的零部件对整流板212造成刮损等。
参照图15和图16所示,励磁模块20还可以包括套设在转轴11上的励磁模块转子护套215,励磁变压器转子211套设在励磁模块转子护套215上,例如,励磁变压器转子铁芯2111套设在励磁模块转子护套215上,以增强励磁变压器转子211与转轴11之间的连接强度,保证励磁变压器转子211在转轴11的高速旋转过程中的稳固性。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灌封胶213的一端连接在励磁模块转子护套215上,以进一步保证励磁模块20的各个部件在第三灌封胶213的封装后形成一体结构,不仅增强整个励磁模块20的各个部件之间的连接强度,而且一体模块化的励磁模块20也便于快速装配在转轴11上,并与绕线转子10稳固连接。
为实现对励磁模块20的有效散热,可以在第一端板14或者励磁模块转子护套18沿转轴11的轴向形成有与第一轴孔111连通的第三散热通道(图中未示出),这样,从第一轴孔111流出的冷却液还可进入第三散热通道内,对励磁模块20进行有效散热。
例如,在第一端板14与励磁模块转子护套215靠近转轴11的内侧开设有贯通的散热通孔,该散热通孔作为第三散热通道,其一端贯穿至第一套环162上的引流槽1621,另一端贯穿至励磁模块转子护套215远离第一端板14的一端,这样,从第一轴孔111流出的冷却液一部分通过引流槽1621进入第三散热通道内,与第一端板14和励磁模块转子护套215进行热交换后,从励磁模块转子护套215远离第一端板14的一端流出至电机转子100与定子200之间的空隙中。
进一步地,还可以在第一端板14朝向励磁变压器转子211的一侧与第三灌封胶213之间形成第三出口通道(图中未示出),该第三出口通道的一端与第一端板14上的第三散热通道连通,另一端连通至第一端板14远离转轴11的外缘,这样,第三散热通道内的冷却液还可以进入该第三出口通道内,从而对第一端板14朝向励磁变压器转子211的一侧、整流板212以及第三灌封胶213进行有效散热。
另外,参照图2和图9所示,为提高该励磁变压器转子211在轴向上的稳固性,可以在励磁变压器转子211远离第一端板14的一侧设置第三套环214,该第三套环214固定套设在转轴11上,起到阻挡该励磁变压器转子211的作用,从而进一步确保励磁模块20在转轴11上的稳固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灌封胶161、第二灌封胶171、第三灌封胶213及第四灌封胶19均可通过塑封胶去替换,只要能够保证整个电机转子的结构强度即可。例如,参照图9和图10所示,在第一端板14与转子铁芯12之间的间隙中填充塑封胶,以增强转子铁芯12与第一端板14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提高整个绕线转子10的机械强度。
图1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机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8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机,该电机包括定子200和如上所述的电机转子100,定子200活动套设在电机转子100的外周。实际应用中,该定子200和电机转子100均位于电机的壳体内,其中,定子200固定在壳体的内壁上,电机转子100通过轴承活动连接在壳体的内壁上。
具体工作时,励磁模块20的励磁模块转子21向电机转子100的转子线圈13提供直流电,使得该绕线转子10产生极性恒定的静止磁场,继而在定子200的旋转磁场的作用下进行旋转,以带动负载例如车轮转动。
其中,电机转子100的第一出口通道125和第二出口通道127流出的冷却液可在定子200与电机转子100之间的间隙中流动,从而实现对定子200的散热。
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机,通过在定子200的内部设置上述电机转子100,相比于传统技术中的风冷散热方式,有效提高了电机转子100的散热效率,延长了该电机的使用寿命,保证电机的稳定工作。同时,相比于传统的电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机的散热结构无需额外设置散热风机,并直接采用转子铁芯12内的绕线孔128作为第一散热通道123,从而在提高对电机的散热效果的同时,缩小了电机的尺寸,同时简化了该电机的结构,从而提高了该电机的装配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至少包括车轮、传动部件以及如上所述的电机。电机的转轴通过传动部件与车轮连接。
其中,本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可以为电动车/电动汽车(EV)、纯电动汽车(PEV/BEV)、混合动力汽车(HEV)、增程式电动汽车(RE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新能源汽车(New Energy Vehicle)等。
其中,电机的转轴11通过传动部件与车轮相连,这样电机的转轴11转动以输出动力,传动部件将动力传递给车轮,使得车轮转动,其中本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汽车中包括的电机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两个,当电机数量为一个时,此时电机通过传动部件与两个前车轮或两个后车轮相连,其中,电机通过传动部件与两个前车轮相连时,此时前车轮为主动轮,后车轮为从动轮,相应的,电机通过传动部件与两个后车轮相连时,此时,后车轮为主动轮,前车轮为从动轮;当电机数量为两个时,则其中一个电机通过传动部件与两个前车轮相连,另一个电机通过另一传动部件与两个后车轮相连。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汽车,通过采用上述电机驱动车轮转动,因该电机的散热效果佳,因此使得该电机能够稳定地驱动车轮转动,而不会因该电机过热而影响对车轮的正常驱动,有效提高了该汽车的驱动效率,减少了汽车的驱动与散热能耗。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Claims (26)

1.一种电机转子,其特征在于,包括绕线转子;
所述绕线转子包括转轴、转子铁芯和多个转子线圈;所述转子铁芯固定套接在所述转轴上,所述转子铁芯绕所述转轴间隔设置有多个绕线孔,且每个所述绕线孔贯穿所述转子铁芯沿轴向设置的两端,每个所述转子线圈绕设在相邻两个所述绕线孔之间的孔壁上,且相邻两个所述转子线圈共用一个所述绕线孔;
相邻两个所述转子线圈之间形成有空隙,所述转轴上形成第一轴孔,所述空隙被配置成与所述第一轴孔连通的第一散热通道;
所述转轴沿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轴孔,且所述第一轴孔的数量等于或者小于所述第一散热通道的数量;
所述绕线转子还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转子铁芯沿轴向的两端的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所述转子铁芯与所述第一端板之间形成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一轴孔与所述第一散热通道的第一径向通道,所述第二端板与所述转子铁芯之间形成有与所述转子铁芯外部连通的第一出口通道,所述第一散热通道与所述第一出口通道连通;
所述绕线转子还包括第一加强组件,所述第一加强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端板与所述转子铁芯之间,所述第一径向通道设置在所述第一加强组件与所述第一端板之间;
所述第一加强组件包括第一灌封胶,所述第一灌封胶绕所述转轴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径向孔,所述第一径向孔沿轴向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一散热通道与第一端板,所述第一径向通道包括所述第一径向孔沿径向延伸的至少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径向孔的数量与所述第一轴孔的数量相等,每个所述第一径向孔沿径向贯穿至对应的所述第一轴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组件还包括固定套接在所述转轴上的第一套环,所述第一灌封胶设置在第一套环的外周;
所述第一径向通道还包括绕所述转轴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套环上的多个引流槽,所述引流槽与所述第一轴孔对应设置,每个所述引流槽的第一端延伸至对应第一轴孔上,所述引流槽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径向孔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机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孔的数量少于所述第一径向孔的数量,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径向孔之间连通有一个所述引流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机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灌封胶朝向每个所述引流槽的部分与所述第一套环之间均形成有间隙,每个所述间隙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引流槽相邻两侧的所述第一径向孔上。
6.根据权利要求3-5任一项所述的电机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组件还包括套设在所述第一套环上的第一端部骨架,所述第一端部骨架位于所述第一灌封胶与所述转子铁芯之间;
所述第一端部骨架对应所述绕线孔的位置形成有第一避让口,每个所述转子线圈穿过所述第一避让口绕设在所述第一端部骨架背离所述转子铁芯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机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部骨架远离所述转轴的一端往远离所述转子铁芯的方向延伸有第一限位部,每个所述转子线圈穿出所述第一端部骨架的部分均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部与转轴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3-5和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机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转子还包括第二加强组件;
所述第二加强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端板与所述转子铁芯之间,所述第一出口通道设置在所述第二加强组件与所述第二端板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机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组件包括第二灌封胶,所述第二灌封胶绕所述转轴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径向孔,所述第二径向孔沿轴向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一散热通道与第二端板,所述第二径向孔沿径向延伸的至少部分被配置成所述第一出口通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机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铁芯绕所述转轴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散热通道,所述第二散热通道位于所述转轴与所述第一散热通道之间,且所述第二散热通道贯穿所述转子铁芯沿轴向设置的两端,所述转轴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二散热通道连通的第二轴孔,所述第二散热通道用于流入所述转轴内的冷却液。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机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组件还包括固定套接在所述转轴上的第二套环,所述第二套环设置在所述转轴与所述第二灌封胶之间;
所述第二套环与所述转轴之间形成有第一环形槽,所述第二轴孔和所述第二散热通道朝向所述第二套环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环形槽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机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灌封胶与所述第一端板之间形成有与所述转子铁芯外部连通的第二出口通道;
所述第一套环沿所述转轴的延伸方向形成有贯穿孔,所述贯穿孔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二散热通道与所述第二出口通道。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机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贯穿孔的数量少于所述第二散热通道的数量,所述第一套环朝向所述第二散热通道的一侧绕所述转轴设置有第二环形槽,所述贯穿孔位于所述第二环形槽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电机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口通道与所述第一径向通道错位设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1-13任一项所述的电机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转子还包括套设在所述第二套环上的第二端部骨架,所述第二端部骨架位于所述第二灌封胶与所述转子铁芯之间;
所述第二端部骨架对应所述绕线孔的位置形成有第二避让口,每个所述转子线圈穿过所述第二避让口绕设在所述第二端部骨架背离所述转子铁芯的一侧。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铁芯在沿轴向设置的两端之间形成有第一径向通道,所述第一径向通道的两端分别沿所述转子铁芯的径向贯穿至所述第一轴孔与所述第一散热通道。
17.根据权利要求9-13任一项所述的电机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转子还包括转子护套;
所述转子护套包括第一环形护套和第二环形护套;所述第一环形护套和所述第二环形护套中的其中一个套设在所述第一加强组件远离所述转轴的外周,所述第一环形护套和所述第二环形护套中的另一个套设在所述第二加强组件远离所述转轴的外周。
18.根据权利要求1-5、7和9-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机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转子还包括励磁模块;
所述励磁模块包括固定套接在所述转轴上的励磁变压器转子和与所述励磁变压器转子电连接的整流板,所述整流板固定在所述第一端板上,所述转子线圈与所述整流板电连接;
所述励磁模块还包括第三灌封胶,所述励磁变压器转子通过所述第三灌封胶与所述第一端板连接。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机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板设置在所述第一端板背离所述转子铁芯的一侧,所述励磁变压器转子设置在所述整流板远离所述第一端板的一侧,所述整流板位于所述第三灌封胶内。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机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线圈与所述整流板可拆卸连接。
21.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电机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励磁模块还包括套设在所述转轴上的励磁模块转子护套,所述励磁变压器转子套设在所述励磁模块转子护套上,所述第三灌封胶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励磁模块转子护套上。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电机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板或者所述励磁模块转子护套沿所述转轴的轴向形成有与所述第一轴孔连通的第三散热通道。
23.根据权利要求19-20和2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机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板或者所述第二端板的侧壁上形成有缺口,所述缺口远离所述转轴设置。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电机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板远离所述转轴的一端形成有环形凸台,所述环形凸台上开设有缺口,所述整流板设置在所述转轴与所述环形凸台之间。
25.一种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定子和上述权利要求1-24任一项所述的电机转子;所述定子活动套设在所述电机转子的外周。
26.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车轮、传动部件以及上述权利要求25所述的电机;
所述电机的转轴通过所述传动部件与所述车轮连接。
CN202010418983.6A 2020-05-18 2020-05-18 一种电机转子、电机及汽车 Active CN11176967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18983.6A CN111769673B (zh) 2020-05-18 2020-05-18 一种电机转子、电机及汽车
EP21808189.1A EP4138274A4 (en) 2020-05-18 2021-01-19 ROTOR FOR AN ELECTRIC MOTOR, ELECTRIC MOTOR AND VEHICLE
PCT/CN2021/072624 WO2021232835A1 (zh) 2020-05-18 2021-01-19 一种电机转子、电机及汽车
US17/990,113 US20230077647A1 (en) 2020-05-18 2022-11-18 Motor Rotor, Motor, and Vehicl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18983.6A CN111769673B (zh) 2020-05-18 2020-05-18 一种电机转子、电机及汽车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69673A CN111769673A (zh) 2020-10-13
CN111769673B true CN111769673B (zh) 2022-02-08

Family

ID=727192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18983.6A Active CN111769673B (zh) 2020-05-18 2020-05-18 一种电机转子、电机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77647A1 (zh)
EP (1) EP4138274A4 (zh)
CN (1) CN111769673B (zh)
WO (1) WO202123283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69673B (zh) * 2020-05-18 2022-02-08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转子、电机及汽车
CN112600331A (zh) * 2020-11-27 2021-04-02 超音速智能技术(杭州)有限公司 一种防转子绕组甩出的小型电机转子
CN112701824B (zh) 2020-12-25 2022-06-14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电机转子、电机及车辆
CN113300510B (zh) * 2021-06-08 2022-06-10 瑞安市纪龙汽车电器有限公司 汽车起动机转子结构
FR3128331A1 (fr) * 2021-10-15 2023-04-21 Novares France Rotor bobiné pour moteur électrique muni d’un circuit de refroidissement
DE102021212153B4 (de) * 2021-10-27 2023-06-07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Elektrische Maschine
DE102021213809A1 (de) * 2021-12-06 2023-06-07 Valeo Eautomotive Germany Gmbh Rotor für eine elektrische Maschine mit einem axial verlaufenden Kühlkanal
DE102021213810A1 (de) * 2021-12-06 2023-06-07 Valeo Eautomotive Germany Gmbh Rotor für eine elektrische Maschine mit einem in einer Endplatte verlaufenden Kühlkanal
DE102021133566A1 (de) * 2021-12-17 2023-06-22 Valeo Eautomotive Germany Gmbh Rotor für eine elektrische Maschine mit einem rohrförmigen Kühlkanal
DE102021133858A1 (de) 2021-12-20 2023-06-22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Rotor für eine elektrische Maschine
CN114257007B (zh) * 2021-12-29 2023-06-23 苏州汇川联合动力系统有限公司 转子和电机结构
CN114421685B (zh) * 2021-12-30 2023-11-10 盐城工学院 一种可以提高扭力的可变电机
DE102022201589A1 (de) * 2022-02-16 2023-08-17 Zf Friedrichshafen Ag Rotoranordnung für eine fremderregte Synchronmaschine
CN115296483B (zh) * 2022-09-28 2022-12-13 常州易尔泰智能传动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高稳定电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89325A (en) * 1990-06-15 1993-02-23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Liquid cooling the rotor of an electrical machine
US6727609B2 (en) * 2001-08-08 2004-04-27 Hamilton Sundstrand Corporation Cooling of a rotor for a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US20160043613A1 (en) * 2014-08-11 2016-02-11 Hamilton Sundstrand Corporation Thermally conductive rotor wedges
US10461595B2 (en) * 2014-11-24 2019-10-29 Ge Aviation Systems Llc Rotor assembly and cooling arrangement for an electric machine
KR101683494B1 (ko) * 2014-12-03 2016-12-07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계자권선형 구동모터의 회전자
DE102016215428A1 (de) * 2016-08-17 2018-02-22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Elektrische Rotationsmaschine
US10396630B2 (en) * 2017-06-23 2019-08-27 Siemens Energy,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oling windings of generator rotor
CN110535261A (zh) * 2018-05-25 2019-12-03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永磁电机
DE102018118274A1 (de) * 2018-07-27 2020-01-30 Valeo Siemens Eautomotive Germany Gmbh Endplatte für eine Rotoranordnung einer elektrischen Maschine, Rotoranordnung für eine elektrische Maschine und Fahrzeug
US11159069B2 (en) * 2018-10-04 2021-10-26 Hamilton Sundstrand Corporation Embedded liquid cooled rotor cooling
CN111162633A (zh) * 2020-01-15 2020-05-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电机转子及汽车
CN111769674B (zh) * 2020-05-18 2023-06-02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转子、电机、动力总成及车辆
CN111769673B (zh) * 2020-05-18 2022-02-08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转子、电机及汽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138274A1 (en) 2023-02-22
WO2021232835A1 (zh) 2021-11-25
CN111769673A (zh) 2020-10-13
US20230077647A1 (en) 2023-03-16
EP4138274A4 (en) 2023-10-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769673B (zh) 一种电机转子、电机及汽车
JP5021443B2 (ja) 回転電機
EP3934066B1 (en) Rotor, motor, power assembly, and vehicle
EP0764358B1 (en) Electric induction motor and related method of cooling
CN111884428A (zh) 电机、电机冷却系统及电动车
CN110601446B (zh) 转子的制造方法
CN113708525A (zh) 电机及车辆
JP2017093136A (ja) 回転電機
CN217362867U (zh) 径向磁通电机
CN111435809A (zh) 旋转电机
JP5408011B2 (ja) 回転電機用冷却装置
CN218276240U (zh) 一种油冷电机
JP2007336677A (ja) 回転電機および車両
KR20230085099A (ko) 적층 코어에 반경방향 냉각 덕트를 갖는 전기 기계용 회전자
JP2013183483A (ja) 回転電機用ロータの冷却構造、および、回転電機
CN111740517B (zh) 盘式异步电机的转子和具有其的电机
CN115333265A (zh) 一种定子、电机、动力总成及机械设备
CN111869058A (zh) 旋转电机的冷却结构
CN220173048U (zh) 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叠片式电机转子、电机及电动车
EP4266552A1 (en) Motor assembly
CN116014980A (zh) 一种油冷电机及其转子组件
KR20230131775A (ko) 차량용 전기 기계
CN219124082U (zh) 一种方便油冷的永磁电机
US20240120805A1 (en)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KR20230085092A (ko) 축방향으로 뻗어 있는 냉각 덕트를 구비한 전기 기계용 회전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105

Address after: 518043 No. 01, 39th floor, building a, antuoshan headquarters building, No. 33, antuoshan Sixth Road, Xiang'an community, Xiangmihu street, Futi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Huawei Digital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29 Bantian HUAWEI headquarters office building, Longgang District, Guangdong, Shenzhen

Applicant before: 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