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57293B - 一种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57293B
CN111757293B CN201910253358.8A CN201910253358A CN111757293B CN 111757293 B CN111757293 B CN 111757293B CN 201910253358 A CN201910253358 A CN 201910253358A CN 111757293 B CN111757293 B CN 11175729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device
logical channel
rlc
status report
data pdu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25335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57293A (zh
Inventor
彭文杰
肖潇
王君
戴明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253358.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757293B/zh
Priority to PCT/CN2020/075911 priority patent/WO2020199778A1/zh
Publication of CN1117572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572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572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5729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3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 H04W4/4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vehicles, e.g. vehicle-to-pedestrians [V2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1Allocation or use of connection identif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其中的一种通信方法包括:第一终端设备获取第一配置信息,第一配置信息可以包括:侧行链路单播连接的用于发送第一数据PDU的第一逻辑信道的标识,以及与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无线链路控制RLC模式,其中单播连接建立于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第一终端设备可以通过侧行链路,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一配置信息。从而第二终端设备接收该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RLC模式后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单播连接上逻辑信道进行配置,从而可以提高V2X业务通信过程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一种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车与外界(vehicle-to-everything,V2X)作为未来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的关键技术,其包括车与车(vehicle-to-vehicle,V2V)、车与路侧基础设施(vehicle-to-infrastructure,V2I)、车与行人(vehicle-to-pedestrian,V2P)的直接通信,以及车与网络(vehicle-to-network,V2N)的通信交互,从而可以获得实时路况、道路、行人等一系列交通信息,大幅提升交通安全性、减少拥堵、提高交通效率等。
在V2X通信系统中,两个设备之间可以通过PC5接口(也可以称为侧行链路(sidelink,SL)进行V2X业务传输。目前,在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V2X系统中只支持广播通信,发送端设备在发送数据之前,会为待发送数据创建承载,以及该承载对应的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实体和逻辑信道,其中发送端设备的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实体被配置为非确认模式(unacknowledged,UM)模式,发送端设备在发送多个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PDU)之后,无法知晓接收端设备针对该多个数据PDU的接收情况,如果在V2X业务传输过程中存在数据PDU丢失,也没有办法解决,导致V2X通信过程可靠性低。
在广播通信机制中,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都以一组源标识和目标标识为粒度维护一套逻辑信道,其中源标识为发送端设备的层2标识,目标标识为待发送数据所属的业务类型,但是针对同一组标识,发送端设备维护的逻辑信道和接收端设备维护的逻辑信道不同。在新空口(new radio,NR)V2X场景中若想实现两个终端设备之间的单播通信,按照LTE V2X的通信机制,则两个终端设备都以一组标识(源标识和目标标识)为粒度维护一套逻辑信道,其中源标识为发送端设备的层2标识,目标标识为对端设备的层2标识,所以两个设备都需要为单播连接维护两套逻辑信道,其中一套逻辑信道用于发送数据PDU,另一套逻辑信道用于接收数据PDU,针对同一组标识,发送端设备维护的逻辑信道与接收端设备维护的逻辑信道不同,如果在V2X业务传输过程中存在数据PDU丢失,也无法实现接收端设备向发送端设备反馈数据PDU的接收情况,因此,如何提高V2X业务通信过程的可靠性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用于提高V2X业务通信过程的可靠性。
第一方面,提供第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适用于第一终端设备。该方法包括:第一终端设备获取第一配置信息,第一配置信息可以包括:侧行链路单播连接的用于发送第一数据PDU的第一逻辑信道的标识,以及与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无线链路控制RLC模式,其中单播连接建立于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第一终端设备可以通过侧行链路,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一配置信息。
在本申请中,第一终端设备将用于发送第一数据PDU的第一逻辑信道的标识,以及该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RLC模式发送给第二终端设备,从而第二终端设备接收该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RLC模式后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单播连接上逻辑信道进行配置,例如针对RLC模式为AM的第一逻辑信道,配置与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用来反馈RLC状态报告的逻辑信道,从而可以提高V2X业务通信过程的可靠性。
其中,RLC可以为AM或UM。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RLC模式可以为RLC确认模式。
在本申请中,第一终端设备将第一配置信息发送给第二终端设备,可以使得第二终端设备针对该RLC确认模式对应的第一逻辑信道,获取用于反馈RLC状态报告的逻辑信道配置,从而可以实现自动重传功能,进一步提高V2X业务通信过程的可靠性。
可选的,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RLC模式为RLC非确认模式时,第二终端就不需要反馈RLC状态报告,即第二终端设备不需要进行用于发送RLC状态报告的逻辑信道配置。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设计,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终端设备还可以使用第一逻辑信道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一RLC状态报告,第一RLC状态报告用于指示第一终端设备接收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二数据PDU的接收状态。
在本申请中,第一终端设备可以复用同一套发送逻辑信道来发送第一数据PDU和第一RLC状态报告,可以节省第一终端设备的内部开销。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设计,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终端设备还可以通过第一逻辑信道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一PDU,第一PDU中携带第一指示信息,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PDU的类型为数据PDU或RLC状态报告。
在本申请中,第一终端设备在发送第一PDU时,还携带用于指示第一PDU的类型的指示信息,从而可以使得第二终端设备在接收到该第一PDU,可以识别出该第一PDU的类型。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终端设备还可以建立第一逻辑信道,第一逻辑信道用于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PDU;第一终端设备还可以建立第二逻辑信道,第二逻辑信道用于接收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二RLC状态报告。
在本申请中,第一终端设备除了建立发送数据PDU的逻辑信道,还建立发送RLC状态报告的逻辑信道,从而可以通过接收第二RLC状态报告知晓第二终端设备接收第一逻辑信道发送的第一数据PDU的状态,以便在存在丢包时向第二终端设备重传丢失的PDU。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设计,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终端设备还可以通过标识为i的第一逻辑信道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PDU,第一终端设备可以通过标识为i的第二逻辑信道接收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二RLC状态报告,标识为i的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RLC模式为AM,i为正整数。
在本申请中,第一终端设备采用相同的逻辑信道标识对应不同逻辑信道分别实现发送第一数据PDU和接收第二RLC状态报告,从而可以在第二逻辑信道接收到第二RLC状态报告时就可以知晓该第二RLC状态报告是针对哪个第一逻辑信道的。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设计,在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终端设备还可以通过标识为i的第一逻辑信道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PDU,第一终端设备还可以通过标识为i+N的第二逻辑信道接收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二RLC状态报告,i为正整数,N为正整数。
在本申请中,从i+N的第二逻辑信道接收到第二RLC状态报告,就知晓第二RLC状态报告是针对标识为i的第一逻辑信道发送的第一PDU数据。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设计,在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设计中,N由第一终端设备确定,也可以从第二终端设备接收,也可以从第一网络设备接收。
在本申请中,提供了多种确定N的方式。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设计,在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终端设备还可以通过标识为i的第一逻辑信道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PDU,第一终端设备还可以通过标识为K的第二逻辑信道接收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二RLC状态报告,K为正整数;K为根据第一对应关系确定的,第一对应关系用于指示第一逻辑信道的标识i与第二逻辑信道的标识K的对应关系。
在本申请中,可以根据第一对应关系来确定用哪个第二逻辑信道来接收第二RLC状态报告。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设计,在第一方面的第九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对应关系可以由第一终端设备确定,也可以从第二终端设备接收,也可以从第一终端设备所属的第一网络设备接收。
在本申请中,提供了多种确定第一对应关系的方式。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设计,在第一方面的第十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终端设备维护一个或多个第一逻辑信道,第一终端设备还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第一逻辑信道分别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一个或多个第一数据PDU,第一终端设备还可以通过第二逻辑信道接收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与一个或多个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第二RLC状态报告;第二RLC状态报告包括第一逻辑信道的标识。
在本申请中,可以使用一个固定的逻辑信道来接收一个或多个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第二RLC状态报告,第一终端设备内部可以维护较少的逻辑信道,相较于一对一接收状态报告的方式,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可以节省第一终端设备内部开销。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设计,在第一方面的第十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逻辑信道还用于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二RLC状态报告和第二数据PDU。
在本申请中,引入双向承载进行单播通信,相比于上述基于单向承载设计的方案,双向承载的好处在于终端内部开销更小,实现更简单,而且不需要内部维护很多逻辑信道,也不需要内部RLC实体之间的交互。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设计,在第一方面的第十二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终端设备获取第一配置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式:
第一终端设备从预配置信息中获取第一配置信息;
或者,第一终端设备从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广播消息中获取第一配置信息;
或者,第一终端设备从RRC专用信令中获取第一配置信息。
在本申请中,通过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几种实现方式,可以提供一种灵活地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第一配置信息的方式。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设计,在第一方面的第十三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终端设备获取第一配置信息之后,第一终端设备还可以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配置完成消息,配置完成消息用于指示第一终端设备基于第一配置信息完成配置,或者用于指示第二终端设备基于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配置信息完成配置。
在本申请中,可以使第一网络设备知晓第一终端设备的配置结果。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设计,在第一方面的第十四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配置信息还可以包括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通信模式,通信模式用于指示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侧行链路资源分配模式。
在本申请中,可以为第一逻辑信道配置传输数据PDU时的策略链路分配方式。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设计,在第一方面的第十五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配置信息还可以包括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优先级信息,优先级信息用于指示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调度优先级。
在本申请中,可以按照调度优先级调度对应优先级的逻辑信道发送数据。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设计,在第一方面的第十六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终端设备还可以通过第一逻辑信道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至少一个第一数据PDU,第一终端设备通过第二逻辑信道接收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二RLC状态报告,第一终端设备解析第二RLC状态报告,得到解析结果;解析结果包括丢失的第一数据PDU对应的第一序列号,或者第一序列号和成功接收的第一数据PDU对应的第二序列号;第一终端设备基于解析结果,通过第一逻辑信道向第二终端设备重传第一序列号对应的第一数据PDU。
在本申请中,提供了一种两个终端设备之间侧行链路上发送数据PDU、以及反馈状态报告的交互方式。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十六种可能的设计,在第一方面的第十七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终端设备包括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第一RLC实体和第二逻辑信道对应的第二RLC实体。第二RLC实体可以通过第二逻辑信道接收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二RLC状态报告,第二RLC实体解析第二RLC状态报告,得到解析结果,第二RLC实体向第一RLC实体发送第一序列号,第一RLC实体通过第一逻辑信道向第二终端设备重传第一序列号对应的第一数据PDU。
在本申请中,提供了第一终端设备内部两个不同的RLC实体交互,以及由第二RLC实体解析第二RLC状态报告的方案。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十七种可能的设计,在第一方面的第十八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RLC实体通过第二逻辑信道接收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二RLC状态报告之后,第二RLC实体还可以向第一RLC实体发送第二RLC状态报告,第一RLC实体解析第二RLC状态报告,得到解析结果,第一RLC实体基于解析结果,通过第一逻辑信道向第二终端设备重传第一序列号对应的第一数据PDU。
在本申请中,提供了第一终端设备内部两个不同的RLC实体交互,以及由第一RLC解析第二RLC状态报告的方案。
第二方面,提供第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适用于第二终端设备。该方法包括:第二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配置信息,第一配置信息包括:侧行链路单播连接的用于发送第一数据PDU的第一逻辑信道的标识,以及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无线链路控制RLC模式,单播连接建立于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第二终端设备可以确定与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用于反馈第二RLC状态报告的第三逻辑信道,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RLC模式为AM,第二RLC状态报告用于指示第二终端设备接收第一逻辑信道的第一数据PDU的状态;第二终端设备建立第三逻辑信道。
在本申请中,第二终端设备可以在接收到该第一配置信息后,在确定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RLC模式配置为AM时,确定与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用于反馈第二RLC状态报告的第三逻辑信道,从而可以使得第二终端设备实现第二RLC状态报告的生成和发送,进而可以实现RLC AM模式下的自动重传功能,提高V2X业务通信过程的可靠性低。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终端设备建立第三逻辑信道;第三逻辑信道还用于第二终端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数据PDU。
在本申请中,第二终端设备可以复用同一套发送逻辑信道来发送第二数据PDU和第二RLC状态报告,可以节省第二终端设备的内部开销。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设计,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终端设备通过第三逻辑信道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二PDU;第二PDU中携带第五指示信息,第五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二PDU的类型为数据PDU或RLC状态报告。
在本申请中,第二终端设备在发送第二PDU时,还携带用于指示第二PDU的类型的指示信息,从而可以使得第一终端设备在接收到该第二PDU,可以识别出该第二PDU的类型。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终端设备还可以建立第四逻辑信道;第四逻辑信道用于接收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数据PDU,第二终端设备还可以建立第三逻辑信道,第三逻辑信道用于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二RLC状态报告。
在本申请中,第二终端设备除了建立发送数据PDU的逻辑信道,还建立发送RLC状态报告的逻辑信道,从而可以通过接收第二RLC状态报告告知第一终端设备接收第一逻辑信道发送的第一数据PDU的状态。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设计中,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终端设备建立第五逻辑信道;第五逻辑信道用于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数据PDU。
在本申请中,第二终端设备还配置发送第二数据PDU的逻辑信道。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设计中,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终端设备通过标识为i的第四逻辑信道接收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数据PDU,第二终端设备通过标识为i的第三逻辑信道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二RLC状态报告,标识为i的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RLC模式为AM,i为正整数。
在本申请中,第二终端设备采用相同的逻辑信道标识对应不同逻辑信道分别实现接收第一数据PDU和发送第二RLC状态报告,从而可以使得第一终端设备知晓该第二RLC状态报告是针对哪个第一逻辑信道的。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设计中,在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终端设备通过标识为i的第四逻辑信道接收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数据PDU,第二终端设备通过标识为i+N的第三逻辑信道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二RLC状态报告,第一数据PDU为第一终端设备通过标识为i的第一逻辑信道发送的;标识为i的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RLC模式为AM;i为正整数,N为正整数。
在本申请中,从i+N的第三逻辑信道发送第二RLC状态报告,可以使得接收到第二RLC状态报告的第一终端设备知晓第二RLC状态报告是针对标识为i的第一逻辑信道发送的第一PDU数据。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设计中,在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设计中,N可以由第二终端设备确定,也可以从第一终端设备接收,也可以从第二网络设备接收。
在本申请中,提供了多种确定N的方式。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设计中,在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终端设备还可以通过标识为i的第四逻辑信道接收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数据PDU,第二终端设备还可以通过标识为K的第三逻辑信道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二RLC状态报告,第一数据PDU为第一终端设备通过标识为i的第一逻辑信道发送的,标识为i的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RLC模式为AM,K为根据第二对应关系中确定的,第二对应关系包括第四逻辑信道的标识i和第三逻辑信道的标识K的对应关系,i为正整数,K为正整数。
在本申请中,可以根据第一对应关系来确定用哪个第二逻辑信道来发送第二RLC状态报告,而且可以使得接收该第二RLC状态报告知晓该第二RLC状态报告是针对哪个逻辑信道发送的第一数据PDU的状态。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设计中,在第一方面的第九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对应关系可以由第二终端设备确定,也可以从第一终端设备接收。
在本申请中,提供了多种确定第二对应关系的方式。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设计中,在第一方面的第十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终端设备维护一个或多个第四逻辑信道,M为整数;第二终端设备通过一个或多个第四逻辑信道接收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一个或多个第一数据PDU;每个第四逻辑信道接收来自与第四逻辑信道对应的第一逻辑信道所发送的第一PDU;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RLC模式为AM;第二终端设备通过第三逻辑信道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与一个或多个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第二RLC状态报告,第二RLC状态报告包括第一逻辑信道标识。
在本申请中,可以使用一个固定的逻辑信道来发送与一个或多个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第二RLC状态报告,第二终端设备内部可以维护较少的逻辑信道,相较于一对一发送状态报告的方式,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可以节省第二终端设备内部开销。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设计,在第一方面的第十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终端设备可以向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第一配置信息,并接收来自第二网络设备的第二配置信息,第二配置信息用于第二终端设备确定与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用来反馈第二RLC状态报告的第三逻辑信道;或者,第二终端设备根据第一配置信息,确定与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用来反馈第二RLC状态报告的第三逻辑信道。
在本申请中,为第二终端设备提供了多种确定第三逻辑信道的方式。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设计中,在第一方面的第十二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终端设备确定与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用来反馈第二RLC状态报告的第三逻辑信道之后,第二终端设备还可以向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第一确认消息,第一确认消息指示第二终端设备基于第二配置信息完成配置。
在本申请中,可以使第二网络设备知晓第二终端设备的配置结果。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设计,在第一方面的第十三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三逻辑信道还用于接收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数据PDU和第一RLC状态报告。
在本申请中,引入双向承载进行单播通信,相比于上述基于单向承载设计的方案,双向承载的好处在于终端内部开销更小,实现更简单,而且不需要内部维护很多逻辑信道,也不需要内部RLC实体之间的交互。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设计,在第一方面的第十四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终端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二确认消息,第二确认消息用于指示第二终端设备基于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配置信息完成配置。
在本申请中,可以使第一终端设备知晓第二终端设备的配置结果。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设计中,在第一方面的第十五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终端设备还可以通过第四逻辑信道接收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至少一个第一数据PDU,然后确定至少一个第一数据PDU满足状态报告触发条件,则生成第二RLC状态报告,第二RLC状态报告包括丢失的第一数据PDU对应的第一序列号,和/或,成功接收的第一数据PDU对应的第二序列号;第二终端设备通过第三逻辑信道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二RLC状态报告。
在本申请中,提供了一种触发第二RLC状态报告的方式。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十五种可能的设计,在第一方面的第十六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终端设备包括第四逻辑信道对应的第三RLC实体和第三逻辑信道对应的第四RLC实体,第三RLC实体通过第四逻辑信道接收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至少一个第一数据PDU,第三RLC实体确定丢失的第一数据PDU对应的第一序列号、以及成功接收的第一数据PDU对应的第二序列号,第三RLC实体根据第一序列号,或者,第一序列号和第二序列号,生成第二RLC状态报告,第四RLC实体通过第三逻辑信道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二RLC状态报告。
在本申请中,提供了第二终端设备内部两个不同的RLC实体交互,以及由第三RLC实体生成第二RLC状态报告的方案。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十六种可能的设计,在第一方面的第十七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三RLC实体可以确定丢失的第一数据PDU对应的第一序列号、以及成功接收的第一数据PDU对应的第二序列号之后,第三RLC实体还可以向第四RLC实体发送第一序列号;第四RLC实体根据第一序列号生成第二RLC状态报告;或者,第三RLC实体向第四RLC实体发送第二序列号;第四RLC实体根据第二序列号生成第二RLC状态报告;或者,第三RLC实体向第四RLC实体第一序列号和第二序列号;第四RLC实体根据第一序列号生成第二RLC状态报告。
在本申请中,提供了第二终端设备内部两个不同的RLC实体交互,以及由第四RLC实体生成第二RLC状态报告的方案。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十五种可能的设计,在第一方面的第十八种可能的设计中,状态报告触发条件包括以下任一项:周期性触发反馈第二RLC状态报告;定时器超时,定时器用于从至少一个第一数据PDU中第一个丢包的数据PDU开始计时;数据PDU中携带的第七指示信息,第七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二终端设备在接收到第七指示信息时反馈第二RLC状态报告。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具有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终端设备的功能、或具有实现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终端设备的功能。该通信装置可以为终端设备,例如车载终端设备或车载通信装置,也可以为终端设备中包含的装置,例如芯片,也可以为包含所述终端设备的装置,例如各种类型的车辆。上述终端设备的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通信装置的结构中包括处理模块和收发模块,其中,处理模块被配置为支持该通信装置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种设计中相应的功能、或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一种设计中相应的功能。收发模块用于支持该通信装置与其他通信设备之间的通信,例如向网络设备发送用于RRC连接建立或RRC连接恢复的第三消息。该通信装置还可以包括存储模块,该存储模块与处理模块耦合,其保存有通信装置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数据。作为一种示例,处理模块可以为处理器,通信模块可以为收发器,存储模块可以为存储器,存储器可以和处理器集成在一起,也可以和处理器分离设置,本申请并不限定。
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通信装置的结构中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可用于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指令,以使通信装置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的方法,或者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的方法。可选地,该通信装置还可以包括通信接口,处理器与通信接口耦合。当通信装置为终端设备时,该通信接口可以是收发器或输入/输出接口;当该通信装置为终端设备中包含的芯片时,该通信接口可以是芯片的输入/输出接口。可选地,收发器可以为收发电路,输入/输出接口可以是输入/输出电路。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或指令,当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该芯片系统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的方法、或实现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的方法。
可选地,该芯片系统中的处理器可以为一个或多个。该处理器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实现。当通过硬件实现时,该处理器可以是逻辑电路、集成电路等。当通过软件实现时,该处理器可以是一个通用处理器,通过读取存储器中存储的软件代码来实现。
可选地,该芯片系统中的存储器也可以为一个或多个。该存储器可以与处理器集成在一起,也可以和处理器分离设置,本申请并不限定。示例性的,存储器可以是非瞬时性处理器,例如只读存储器ROM,其可以与处理器集成在同一块芯片上,也可以分别设置在不同的芯片上,本申请对存储器的类型,以及存储器与处理器的设置方式不作具体限定。
第五方面,提供第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适用于第一网络设备。该方法包括:
第一网络设备确定第一配置信息,第一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配置信息,第一配置信息包括侧行链路单播连接上用于发送第一数据PDU的第一逻辑信道的标识,以及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无线链路控制RLC模式,第一网络设备接收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配置完成消息,配置完成消息用于指示第一终端设备基于第一配置信息完成配置,或者用于指示第二终端设备基于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配置信息完成配置。
在本申请中,第一网络设备给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配置信息,可以为第一终端设备提供发送数据的逻辑信道配置,以使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进行单播通信时,提高V2X业务通信过程的可靠性。
第六方面,提供第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适用于第二网络设备。该方法包括:
第二网络设备接收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配置信息;第一配置信息包括侧行链路单播连接上用于发送第一数据PDU的第一逻辑信道的标识,以及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无线链路控制RLC模式;第二网络设备基于第一配置信息,确定第二配置信息;第二配置信息用于第二终端设备确定与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用来反馈第二RLC状态报告的第三逻辑信道;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RLC模式为AM;第二RLC状态报告用于指示第二终端设备接收第一逻辑信道的第一数据PDU的状态;第二网络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二配置信息。
在本申请中,第一网络设备基于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配置信息,为第二终端设备提供发送第二RLC状态报告的逻辑信道配置,以使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进行单播通信时,提高V2X业务通信过程的可靠性。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网络设备还可以接收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确认消息,第一确认消息指示第二终端设备基于第二配置信息完成配置。
在本申请中,第二网络设备可以通过第一确认消息知晓第二终端设备的配置结果。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配置信息还可以包括N,N用于第二终端设备反馈第二RLC状态报告的第三逻辑信道的标识,N为正整数。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配置信息还可以包括第四逻辑信道的标识与第三逻辑信道的标识的第二对应关系,其中,第二对应关系用于第二终端设备确定用于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而RLC状态报告的第三逻辑信道的标识。
第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具有实现上述第五方面或第五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网络设备的功能、或具有实现上述第六方面或第六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网络设备的功能。该通信装置可以为网络设备,也可以为网络设备中包含的装置,例如芯片。上述网络设备的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通信装置的结构中包括处理模块和收发模块,其中,处理模块被配置为支持该通信装置执行上述第五方面或第五方面的任一种设计中相应的功能、或执行上述第六方面或第六方面的任一种设计中相应的功能。收发模块用于支持该通信装置与其他通信设备之间的通信。该通信装置还可以包括存储模块,存储模块与处理模块耦合,其保存有通信装置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数据。作为一种示例,处理模块可以为处理器,通信模块可以为收发器,存储模块可以为存储器,存储器可以和处理器集成在一起,也可以和处理器分离设置,本申请并不限定。
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通信装置的结构中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可用于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指令,以使通信装置执行上述第五方面或第五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的方法、或执行上述第六方面或第六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的方法。可选地,该通信装置还可以包括通信接口,处理器与通信接口耦合。当通信装置为第一网络设备时,该通信接口可以是收发器或输入/输出接口;当该通信装置为第一网络设备中包含的芯片时,该通信接口可以是芯片的输入/输出接口。可选地,收发器可以为收发电路,输入/输出接口可以是输入/输出电路。
第八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或指令,当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该芯片系统实现上述第五方面或第五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的方法、或实现上述第六方面或第六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的方法。
可选地,该芯片系统中的处理器可以为一个或多个。该处理器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实现。当通过硬件实现时,该处理器可以是逻辑电路、集成电路等。当通过软件实现时,该处理器可以是一个通用处理器,通过读取存储器中存储的软件代码来实现。
可选地,该芯片系统中的存储器也可以为一个或多个。该存储器可以与处理器集成在一起,也可以和处理器分离设置,本申请并不限定。示例性的,存储器可以是非瞬时性处理器,例如只读存储器ROM,其可以与处理器集成在同一块芯片上,也可以分别设置在不同的芯片上,本申请对存储器的类型,以及存储器与处理器的设置方式不作具体限定。
第九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可读指令,当计算机读取并执行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的方法、或第二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的方法、或第五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的方法、或执行上述第六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的方法。
第十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计算机读取并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的方法、或第二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的方法、或第五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的方法、或执行上述第六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的方法。
第十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包括上述各方面中所述的第一终端设备、第二终端设备、第一网络设备、第二网络设备中的任一个或任多个。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系统架构示意图;
图2A~图2E为通过PC5口进行通信的LTE V2X业务的几种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PDU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逻辑信道管理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逻辑信道管理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逻辑信道管理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逻辑信道管理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逻辑信道管理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之间交互过程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逻辑信道管理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能够实现通信装置的一种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能够实现通信装置的另一种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能够实现通信装置的另一种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能够实现通信装置的另一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例如:全球移动通信(global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GSM)系统、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CDMA)系统、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系统、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长期演进(long termevolution,LTE)系统、LTE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FDD)系统、LTE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telecommunication system,UMTS)、全球互联微波接入(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for microwave access,WIMAX)通信系统、第五代(5th generation,5G)系统或新无线(newradio,NR),或者应用于未来的通信系统或其它类似的通信系统等。
请参见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适用的一种通信系统的网络架构,该通信系统包括网络设备110、终端设备120、终端设备130。进一步地,该通信系统中还可以包括应用服务器140。
上述网络架构中包含两种通信接口:PC5接口和Uu接口。其中,PC5接口是指终端设备与终端设备之间的直连通信接口,终端设备与终端设备之间的直连通信链路即为侧行链路(sidelink,SL),用于终端设备与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Uu接口是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接口,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链路包括上行链路(uplink,UL)和下行链路(downlink,DL)。基于Uu接口的通信可以为,发送方终端设备将数据通过Uu接口发送至网络设备,通过网络设备发送至应用服务器进行处理后,再由应用服务器将处理后的数据下发至网络设备,并通过网络设备发送给接收方终端设备。需要说明的是,在基于Uu接口的通信方式下,转发发送方终端设备至应用服务器的上行数据的网络设备和转发应用服务器下发至接收方终端设备的下行数据的网络设备可以是同一个网络设备,也可以是不同的网络设备,具体可以由应用服务器决定。
图1中的网络设备可以为接入网设备,例如基站。其中,接入网设备在不同的系统对应不同的设备,例如在LTE系统中可以对应eNB,在NR系统中对应的接入网设备,例如gNB。尽管只在图1中示出了终端设备120和终端设备130,应理解,网络设备可以为多个终端设备提供服务,本申请实施例对通信系统中终端设备的数量不作限定。另外,图1中的终端设备是以车载终端设备或车辆为例进行说明的,也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不限于此。
应理解,图1中的终端设备120和终端设备130可以是物联网设备,比如UE。
还应理解,图1中的终端设备之间的箭头流向只是以终端设备120向终端设备130示例性地描述,并不对本申请实施例构成限定,实际上,终端设备120和终端设备130之间的通信也可以是双向的。同理,终端设备120也可以与网络设备110进行下行通信,终端设备130也可以与网络设备110进行上行通信,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以下,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部分用语进行解释说明,以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
1)终端设备,包括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包连通性的设备,例如可以包括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处理设备。该终端设备可以经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与核心网进行通信,与RAN交换语音和/或数据包。该终端设备可以包括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无线终端设备、移动终端设备、订户单元(subscriber unit)、订户站(subscriber station),移动站(mobile station)、移动台(mobile)、远程站(remote station)、接入点(access point,AP)、远程终端设备(remoteterminal)、接入终端设备(access terminal)、用户终端设备(user terminal)、用户代理(user agent)、或用户装备(user device)等。例如,可以包括移动电话(或称为“蜂窝”电话),具有移动终端设备的计算机,便携式、袖珍式、手持式、计算机内置的移动装置,智能穿戴式设备等。例如,个人通信业务(personal communication service,PCS)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发起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IP)话机、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local loop,WLL)站、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等设备。还可以包括受限设备,例如功耗较低的设备,或存储能力有限的设备,或计算能力有限的设备等。例如包括条码、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终端设备还可以是可穿戴设备等。可穿戴设备也可以称为穿戴式智能设备,是应用穿戴式技术对日常穿戴进行智能化设计、开发出可以穿戴的设备的总称,如眼镜、手套、手表、服饰及鞋等。可穿戴设备即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一种硬件设备,更是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包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广义穿戴式智能设备包括功能全、尺寸大、可不依赖智能手机实现完整或者部分的功能,例如:智能手表或智能眼镜等,以及只专注于某一类应用功能,需要和其它设备如智能手机配合使用,如各类进行体征监测的智能手环、智能头盔、智能首饰等。
而如上介绍的各种终端设备,如果位于车辆上(例如放置在车辆内或安装在车辆内),都可以认为是车载终端设备,车载终端设备例如也称为车载单元(on-board unit,OBU)。
2)网络设备,例如包括接入网(access network,AN)设备,例如基站(例如,接入点),可以是指接入网中在空口通过一个或多个小区与无线终端设备通信的设备,或者例如,一种V2X技术中的网络设备为路侧单元(road side unit,RSU)。基站可用于将收到的空中帧与网际协议(IP)分组进行相互转换,作为终端设备与接入网的其余部分之间的路由器,其中接入网的其余部分可包括IP网络。RSU可以是支持V2X应用的固定基础设施实体,可以与支持V2X应用的其他实体交换消息。网络设备还可协调对空口的属性管理。例如,网络设备可以包括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或高级长期演进(long termevolution-advanced,LTE-A)中的演进型基站(NodeB或eNB或e-NodeB,evolutional NodeB),或者也可以包括5G NR系统中的下一代节点B(next generation node B,gNB)或者也可以包括云接入网(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CloudRAN)系统中的集中式单元(centralized unit,CU)和分布式单元(distributed unit,DU),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定。
3)V2X,在版本(Rel)-14/15/16版本,V2X作为D2D技术的一个主要应用顺利立项。V2X将在已有的D2D技术的基础上对V2X的具体应用需求进行优化,需要进一步减少V2X设备的接入时延,解决资源冲突问题。
V2X具体又可以包括V2V、V2P、V2I/N三种应用需求,V2V指的是车辆间的通信;V2P指的是车辆与人(包括行人、骑自行车的人、司机、或乘客)的通信;V2I指的是车辆与RSU的通信,另外还有一种V2N可以包括在V2I中,V2N指的是车辆与基站/网络的通信。
请参见图2A~图2E,为通过PC5接口(也称之为sidelink)进行通信的LTE V2X业务的示意图,其中的网络设备都位于演进型通用无线接入网(evolved universal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E-UTRAN)中。其中图2A为V2V的示意图,图2B和图2C为V2I的示意图,图2D和图2E为V2P的示意图。这时候终端设备可以在支持V2X的小区覆盖范围内,也可以在支持V2X的小区覆盖范围外。
其中,RSU包括两种类型:终端类型的RSU,由于布在路边,该终端类型的RSU处于非移动状态,不需要考虑移动性;基站类型的RSU,可以给与之通信的车辆提供定时同步及资源调度。
4)“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的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以下至少一项(个)”或其类似表达,是指的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个)或复数项(个)的任意组合。例如,a,b,或c中的至少一项(个),可以表示:a,b,c,a-b,a-c,b-c,或a-b-c,其中a,b,c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
以及,除非有相反的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及“第一”、“第二”等序数词是用于对多个对象进行区分,不用于限定多个对象的顺序、时序、优先级或者重要程度。例如,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二指示信息,只是为了区分不同的信息,而并不是表示这两种信息的内容、优先级、发送顺序或者重要程度等的不同。
如上介绍了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一些概念,下面介绍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特征。
目前,终端设备获取V2X的侧行链路的资源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方式是,终端设备在发送V2X业务的数据包前,需要先向网络设备去请求资源,由网络设备按需为终端设备分配V2X的侧行链路的资源,这类模式在LTE V2X中称为模式3(Mode 3),在NR V2X中称为Mode1;另一种方式是,终端设备可以在网络设备广播的或者核心网中的控制功能(controlfunction,CF)网元预配置的或者基站通过RRC专用信令配置的V2X的侧行链路的资源中通过竞争方式获取资源,这类模式在LTE V2X中称为Mode4,在NR V2X中称为Mode2。
目前,终端设备之间可以通过V2X下的侧行链路上的单播连接来传输数据PDU,但是,目前并没有如何实现在侧行链路单播连接上反馈接收端设备接收数据PDU的状态的方案,如果在V2X业务传输过程中存在数据PDU丢失,发送端设备无法知晓在V2X业务传输过程中存在数据PDU丢失,从而导致V2X业务通信过程的可靠性低。
为了提高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单播连接通信过程的可靠性,在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传输PDU之前,可以分别为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配置接收数据PDU和状态报告的逻辑信道、以及发送数据PDU和状态报告的逻辑信道,下面仅以为第一终端设备配置用于发送数据PDU的第一逻辑信道、为第二终端设备配置用于发送第二RLC状态报告的第三逻辑信道为例进行介绍本申请的方案。应理解,为第二终端设备配置用于发送第二数据PDU、以及为第一终端设备配置用于发送第一RLC状态报告的相关配置过程与前述第一逻辑信道、第三逻辑信道相关配置过程类似,下文中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终端设备配置用于发送第二RLC状态报告的第三逻辑信道的前提是:第一终端设备配置了RLC模式为AM的用于发送数据PDU的第一逻辑信道。
应理解,第一RLC状态报告用于指示第一终端设备接收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二数据PDU的接收状态。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终端设备配置用于发送第一RLC状态报告的第二逻辑信道取决于:第二终端设备配置了RLC模式为AM的用于发送第二数据PDU的第四逻辑信道,也就是说,如果第二终端设备配置RLC模式为UM的用于发送数据PDU的第四逻辑信道,那么第一终端设备就不会配置用于反馈第一RLC状态报告的第二逻辑信道。
此处作统一说明,下文中不再赘述。
下文中的图5、图6、图7和图8中均示例性示出了UE1中配置了用于发送第一RLC状态报告的逻辑信道,这个配置的前提是UE2中配置了RLC模式为AM的用于发送第二数据PDU的逻辑信道。
鉴于此,本申请提出了一种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在V2X单播通信过程中,发送端设备向接收端设备发送第一配置信息,该第一配置信息包括侧行链路单播连接的用于发送第一数据PDU的第一逻辑信道的标识,以及与该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RLC模式,从而可以保证接收端设备可以根据该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RLC模式进行单播连接的配置,当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RLC模式为AM时,接收端设备配置与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第三逻辑信道用来反馈第二RLC状态报告,从而可以提高V2X业务通信过程的可靠性。
下面将结合具体的例子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这只是为了帮助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实施例,而非限制本申请实施例的范围。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其中,图3的通信方法可以应用于图1所示的系统架构。该图3所示的通信方法可以应用于V2X业务的单播通信的场景下。如图3所示,该通信方法包括:
步骤301,第一终端设备获取第一配置信息。其中,第一配置信息包括:侧行链路单播连接上用于发送第一数据PDU的第一逻辑信道的标识,以及与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无线链路控制RLC模式。
其中,该侧行链路为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直连链路,单播连接建立于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
本申请实施中,该侧行链路上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单播连接,每个单播连接对应一种业务类型。如果该侧行链路包括多个单播连接,那么第一配置信息还可以包括单播连接的指示信息,用来指示第一配置信息是针对哪一个单播连接的配置。示例性地,该单播连接的指示信息可以是第一终端设备为单播连接分配的标识,也可以是第二终端设备为单播连接分配的标识,也可以是第一终端设备为单播连接分配的标识和第二终端设备为单播连接分配的标识,也可以是单播连接对应的索引值。
下面针对索引值进行说明。假设该侧行链路上有多个单播连接,通信双方设备(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都会维护单播连接信息的列表,那么通信双方设备知晓对端与本端之间有多少个单播连接,例如总共有n个单播连接。索引值可以取值0~(n-1),其中n为正整数,索引值可以指示单播连接在列表的位置,比如0指示单播连接在上述列表的第一项,1指示单播连接在上述列表的第二项,以此类推,这样就可通过索引值快速知晓是哪个单播连接,而且索引值可以用较少的比特数来指示单播连接,比如相对于目标标识DST ID。可选的,索引值取值也可以是1~n,1指示单播连接在上述列表的第一项,2指示单播连接在上述列表的第二项,以此类推。这样可以省开销。
示例性地,当侧行链路包括多个单播连接时,本申请中对单播连接的配置可以是针对每个单播连接的标识专门进行配置,也可以是对所有的单播连接使用一套配置,也可以是对所有的单播连接进行分组,每组单播连接使用一套配置,比如,所述分组可以是按照单播连接所属的业务类型进行分组,即一个业务类型的单播连接对应一个组,具体分组方式在本发明中不做限定。
为了便于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仅以一个单播连接为例进行说明。应理解,一个单播连接上可以有一个或多个逻辑信道,如果单播连接包括多个逻辑信道,那么第一配置信息可以包括多个逻辑信道中每个逻辑信道的标识,以及每个逻辑信道对应的RLC模式。上述步骤301中的第一配置信息仅以一个第一逻辑信道为例进行说明。
示例性地,以配置逻辑信道对应的RLC模式为例,可以是一个单播连接中所有的逻辑信道都使用一种RLC模式,也可以是对每个逻辑信道分别进行配置,也可以是对逻辑信道进行分组,每组逻辑信道使用相同的RLC模式,具体分组的方式在本发明中不做限定。
其中,RLC模式可以为AM或UM。以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RLC模式为AM为例,结合具体示例介绍AM具有的自动重传功能。
以第一终端设备(UE1)和第二终端设备(UE2)之间进行单播通信为例,UE1可以通过第一逻辑信道向UE2发送第一数据PDU,并在RLC头中添加序列号SN。UE1向UE2发送SN为1、2、3、4、5五个第一数据PDU,UE2如果只收到序列号为1、2、3、5等四个第一数据PDU,UE2在发现未接收到序列号为4的第一数据PDU时,等待一段时间还未收到SN为4的第一数据PDU,UE2可以向UE1发送第二RLC状态报告,该第二RLC状态报告用于告知UE1未收到SN为4的第一数据PDU、以及已确认收到SN为1、2、3、5的四个第一数据PDU,UE1收到该第二RLC状态报告之后,向UE2重新发送该SN为4的第一数据PDU。可选的,UE1还可以删除缓存的SN为1、2、3、5的四个第一数据PDU。在这种情况下,UE2配置一套逻辑信道用于向UE1反馈UE2接收该第一逻辑信道所传输的第一数据PDU的状态,从而提高通信过程的可靠性。AM可以适用于视频、图片等业务,可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以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RLC模式为UM为例,UM不具有自动重传功能,UE1向UE2发送第一数据PDU之后,不会缓存该发送的第一数据PDU,UE2没有反馈机制,即使UE2出现第一数据PDU丢失的情况,UE2也不会向UE1反馈第二RLC状态报告,所以UE1也不会重传发送过程中丢失的第一数据PDU。UM适用于语音业务,可以保证第一数据PDU发送的实时性。
可选的,第一配置信息除了包括第一逻辑信道之外,还可以包括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通信模式和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优先级信息中的任一项或多项,该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通信模式用于指示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侧行链路资源分配模式,比如模式1或者模式2。该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优先级信息用于指示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调度优先级。
步骤302,第一终端设备通过侧行链路,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一配置信息。相应的,第二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配置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终端设备可以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一配置信息中的部分信息或全部信息,该部分信息中需要包括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RLC模式。比如当第一配置信息包括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RLC模式和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优先级信息时,第一终端设备可以只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RLC模式,也可以向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RLC模式和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优先级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中,下文中以第一配置信息包括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RLC模式为例进行说明,此处统一说明,后续不在赘述。
可选的,当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RLC模式为AM,第二终端设备执行步骤303和步骤304,当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RLC模式为UM,第二终端设备不执行步骤303和步骤304。
步骤303,第二终端设备确定与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用于反馈第二RLC状态报告的第三逻辑信道,第二RLC状态报告用于指示第二终端设备接收第一逻辑信道的第一数据PDU的状态。
可选的,第三逻辑信道与第二终端中用于接收第一逻辑信道发送的第一数据PDU的逻辑信道可以是同一逻辑信道,也可以是不同的逻辑信道。
在一个示例中,比如单播连接包括三个第一逻辑信道,标识分别为LC ID1、LCID2、LC ID3。其中,第一逻辑信道LC ID1对应的RLC模式为UM,第一逻辑信道LC ID2对应的RLC模式为AM,第一逻辑信道LC ID3对应的RLC模式为AM,那么第二终端设备确定出与第一逻辑信道LC ID2对应的第三逻辑信道LC ID2、与第一逻辑信道LC ID3对应的第三逻辑信道LC ID3,第二终端设备可以采用第三逻辑信道LC ID2来反馈针对第一逻辑信道LC ID2的数据接收状态,采用第三逻辑信道LC ID3来反馈针对第一逻辑信道LC ID3的数据接收状态。
步骤304,第二终端设备建立第三逻辑信道。其中,第三逻辑信道可以用于向第一终端设备反馈第二RLC状态报告。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终端设备将第一配置信息发送给第二终端设备,第一配置信息包括侧行链路单播连接的用于发送第一数据PDU的第一逻辑信道的标识,以及所述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RLC模式,第二终端设备可以在接收到该第一配置信息后,在确定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RLC模式配置为AM时,确定与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用于反馈第二RLC状态报告的第三逻辑信道,从而可以使得第二终端设备实现第二RLC状态报告的生成和发送,可以实现RLC AM模式下的自动重传功能,提高V2X业务通信过程的可靠性低。
上述第一终端设备获取第一配置信息的实现方式有多种,本实施例仅以其中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进行举例。
方式1,从预配置信息中获取第一配置信息。该方式1可以适用于支持V2X的小区覆盖外的终端设备,也可以适用于支持V2X的小区覆盖内的UE。如果第一终端设备在支持V2X的小区覆盖外,那么该第一终端设备无法从接入网获取第一配置信息,但是可以基于预配置获取第一配置信息。具体的预配置的信息可以是从核心网的V2X控制功能CF单元获取,也可以是写在第一终端设备的芯片上,也可以是写在第一终端设备的用户识别模块(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SIM)卡上。
方式2,从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广播消息中获取第一配置信息,即第一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配置信息。
该方式2可以适用于空闲(IDLE)态或非激活(inactive)态(也可称为第三态)的终端设备,在这种场景下,终端设备处于支持V2X的小区覆盖范围内,支持V2X的小区会广播一套适用于单播连接中用于发送数据PDU逻辑信道的配置。
方式3,从RRC专用信令中获取第一配置信息。
该方式3可以适用于连接态(connected)或者inactive态的终端设备。也就是说,处于连接态或者第三态的终端设备可以采用方式3来获取第一配置信息。
针对处于连接态的终端设备可以直接使用网络设备为该终端设备生成的第一配置信息,而当该终端设备进入inactive态,一般会删除底层配置,为了可以正常使用该第一配置信息,可以在终端设备在进入inactive态之后继续保留并应用该第一配置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终端设备可以用上述任一种方式来获取第一配置信息,示例性地,如果上述三种方式都可以适用,可以设置一个优先级顺序,比如方式1至方式3优先级递增,也就是说,优先采用方式3,若方式3无法获取第一配置信息,就采用方式2,如果方式2也无法获取到第一配置信息就采用方式1。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定方式1至方式3的优先级顺序。
通过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几种实现方式,可以提供一种灵活地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第一配置信息的方式。
可选的,第一终端设备可以采用上述方式2或方式3来实现从第一终端设备所属的第一网络设备中获取第一配置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图3中还可以包括步骤305~步骤307。
步骤305,第一终端设备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单播连接的信息。其中,单播连接的信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任一项或多项:单播连接的标识信息、单播连接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参数等。示例性的,单播连接的QoS参数可以是该单播连接包括的QoS流的标识、QoS流的QoS参数,或者数据包的QoS参数中的一项或者多项;也可以是该单播连接的优先级信息等。本发明不做具体限定。
步骤306,第一网络设备基于单播连接的信息,生成第一配置信息。
步骤307,第一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配置信息。
可选的,在第一终端设备获取第一配置信息之后,图3中还可以包括步骤308。
步骤308,第一终端设备还可以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配置完成消息。
相应的,第一网络设备接收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配置完成消息,其中,配置完成消息可以用于指示第一终端设备基于第一配置信息完成配置,或者可以用于指示第二终端设备基于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配置信息完成配置。
示例性地,第二终端设备确定与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用于反馈第二RLC状态报告的第三逻辑信道可以有多种实现方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第一配置信息,确定与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用来反馈第二RLC状态报告的第三逻辑信道。
在另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在步骤302之后,即第二终端设备接收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配置信息,第二终端设备采用从第二网络设备获取与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用于反馈第二RLC状态报告的第三逻辑信道的方式,具体过程可以包括如下步骤309~步骤311。
步骤309,第二终端设备向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第一配置信息。
步骤310,第二网络设备基于第一配置信息,确定第二配置信息。其中,第二配置信息用于第二终端设备确定与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用来反馈第二RLC状态报告的第三逻辑信道;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RLC模式为AM;第二RLC状态报告用于指示第二终端设备接收第一逻辑信道的第一数据PDU的状态。
步骤311,第二网络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二配置信息。
可选的,第二配置信息还可以包括N,N用于第二终端设备确定反馈第二RLC状态报告的第三逻辑信道的标识,N为正整数。或者,第二配置信息还可以包括第四逻辑信道的标识与第三逻辑信道的标识的第二对应关系;其中,第二对应关系用于第二终端设备确定用于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而RLC状态报告的第三逻辑信道的标识。
基于上述任一实现方式,可选的,在第二终端设备确定与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用于反馈第二RLC状态报告的第三逻辑信道之后,图3还可以包括如下步骤312-313。
步骤312,第二终端设备还可以向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第一确认消息,第一确认消息指示第二终端设备基于第二配置信息完成配置。相应的,第二网络设备接收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确认消息。
步骤313,第二终端设备还可以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二确认消息,第二确认消息用于指示第二终端设备基于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配置信息完成配置。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步骤312、步骤313与步骤304可以不分先后顺序,一般而言,步骤304在需要发送数据PDU或状态报告时建立第三逻辑信道,可选的,步骤304可以在步骤312和步骤313之后执行。
下面结合具体示例,针对如何配置单播连接的逻辑信道进行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中,一个终端设备会为每个单播连接分配一个唯一的层2标识(Layer 2 ID,L2 ID)。在终端设备之间传输数据PDU时可基于L2 ID实现。以第一终端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PDU为例,请参见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PDU结构示意图。
该第一数据PDU可以包括数据(data)、源标识(source ID,SRC ID)、逻辑信道标识(LC ID)和目标标识(Destination ID,DST ID),其中,源标识即层二标识,用于唯一识别一个发送端设备,LC ID为发送端设备为该数据分配的逻辑信道标识,在单播通信类型对应的DST ID用于指示发送端设备的对端(即接收端)设备的标识。如果是广播通信类型,目标标识用于指示业务类型。如果是组播通信类型,目标标识用于指示组的标识。本申请实施例中仅以单播通信为例进行说明。
以第一终端设备的层2标识为L2 ID1、第二终端设备的层2标识为L2 ID2为例,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PDU时,可以在第一数据PDU中携带源标识为L2 ID1、目标标识为L2 ID2,这样接收端设备接收到该第一数据PDU时,会先通过第一数据PDU携带的目标标识来判断该第一数据PDU是否是发给自己的,也就是,接收端设备确定第一数据PDU携带的目标标识是否与自己的层2标识相同,如果相同,确定该第一数据PDU的目标标识为自己的标识,如果不相同,确定该数据包不是发给自己的。比如,第二终端设备接收到该第一数据PDU,确定该目标标识为L2 ID2与自己的层2标识L2 ID2相同,说明该第一数据PDU是发给自己的,第二终端设备继续处理该第一数据PDU。再比如,第三终端设备接收到该第一数据PDU,确定该目标标识为L2 ID2与自己的层2标识L2 ID3不相同,说明该第一数据PDU不是发给自己的,第三终端设备不处理该第一数据PDU,或者直接丢弃该第一数据PDU。
需要说明的是,图4所示的数据PDU结构示意图是广播通信对应的数据PDU结构,针对单播通信对应的数据PDU结构中,与图4不同的是DST ID可能并不是对端设备为该单播连接分配的标识的全部,有可能只是该对端设备为该单播连接分配的标识的部分信息。
示例性地,将对端设备为该单播连接分配的标识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称为第一信息,另一部分称为第二信息。其中,第一信息承载于媒介访问控制MAC PDU中,第二信息用于物理层进行加扰或者携带在第一数据对应的侧行链路控制SCI信息中,也就是说,单播通信对应的数据PDU中包含第一信息,而不包含第二信息,即DST ID为第一信息。
以UE2接收UE1发送的第一数据PDU为例,UE2接收到该第一数据PDU,需要分别获取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合成一个目的标识,然后UE2将自己为单播连接分配的标识与该合成的目的标识比较,如果比较结果为匹配,则UE2确定该第一数据PDU是发给自己的;可选的,如果不匹配,则丢弃该第一数据PDU。
应理解,第二终端设备可以通过获得数据对应的source ID和destination ID,来确定第一数据PDU是否是发给自己的,本申请对具体的确定方式不作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组源标识SRC ID和目标标识DST ID可以维护一套逻辑信道,也可以维护多套逻辑信道。针对一个终端设备来说,如果采用同一套逻辑信道发送数据PDU和状态报告,那么一组源标识SRC ID和目标标识DST ID可以维护一套逻辑信道;如果采用不同套逻辑信道发送数据PDU和发送状态报告,那么一组源标识SRC ID和目标标识DST ID可以维护两套逻辑信道,一套逻辑信道用于发送数据PDU,另一套逻辑信道用于发送状态报告。
基于上述实施例,以下提供实现第二终端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反馈第二RLC状态报告的几种可能的实施方式。
方式一,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使用相同的发送配置,这种实现方式中,要求第二终端设备遵循第一终端设备的RLC模式配置,或者第二终端设备将第一终端设备的RLC模式配置告知基站,这样可以指示基站基于第一终端设备的RLC模式配置为第二终端设备生成逻辑信道的配置,具体是指示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数据PDU的逻辑信道配置。
在该方式下,终端设备采用一组源标识SRC ID和目标标识DST ID维护一套逻辑信道,即逻辑信道既可以用来发送数据,也可以用来发送状态报告,下面结合图5进行说明。参见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逻辑信道管理的示意图。
如图5所示,在第一终端设备UE1内部,以源标识SRC ID1和目标标识DST ID2维护一套逻辑信道,比如称为UE1的第一套逻辑信道,用于发送第一数据PDU(即Data)和第一RLC状态报告(status report,SR)。以源标识SRC ID2和目标标识DST ID1维护另一套逻辑信道,比如称为UE1的第二套逻辑信道,用于接收第二数据PDU(即Data)和第二RLC状态报告SR。其中,UE1维护的第一套逻辑信道中的逻辑信道标识可以用1-8来表示,UE1维护的第二套逻辑信道中的逻辑信道标识可以用1-8来表示,但是这两套逻辑信道中包括的并不是相同的逻辑信道。
相应的,在第二终端设备UE2内部,以源标识SRC ID1和目标标识DST ID2维护一套逻辑信道,比如称为UE2的第一套逻辑信道,用于接收第一数据PDU(即Data)和第一RLC状态报告SR。以源标识SRC ID2和目标标识DST ID1维护另一套逻辑信道,比如称为UE2的第二套逻辑信道,用于发送第二数据PDU(即Data)和第二RLC状态报告SR。其中,UE2维护的第一套逻辑信道中的信道用1-8来表示,UE2维护的第二套逻辑信道用1-8来表示,但是这两套逻辑信道中包括的并不是相同的逻辑信道。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终端设备可以建立第一逻辑信道,用于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PDU,可选的,如果第一终端设备复用发送数据PDU的逻辑信道来发送第一RLC状态报告,那么第一终端设备可以使用第一逻辑信道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一RLC状态报告,第一RLC状态报告用于指示第一终端设备接收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二数据PDU的接收状态。此处,第一逻辑信道可以是上述图5中的UE1的第一套逻辑信道中的任一逻辑信道。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终端设备通过第一逻辑信道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一个第一PDU,由于数据PDU和RLC状态报告类型的PDU都采用第一逻辑信道发送,所以第二终端设备根据逻辑信道对应的源标识和目标标识,无法确定该第一PDU的类型为数据PDU还是RLC状态报告,因此,可以在第一PDU中携带第一指示信息,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第一PDU的类型为数据PDU或RLC状态报告,从而第二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第一指示信息快速区分收到的第一PDU是哪种类型,进而尽快进行后续处理。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终端设备可以建立所述第三逻辑信道,用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二RLC状态报告,可选的,如果第二终端设备复用发送数据PDU的逻辑信道来发送第二RLC状态报告,那么第二终端设备也可以使用第三逻辑信道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数据PDU。此处,第三逻辑信道可以是上述图5中的UE2的第二套逻辑信道中的任一逻辑信道。
在这种情况下,所述第二终端设备通过所述第三逻辑信道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二PDU,由于数据PDU和RLC状态报告类型的PDU都采用第三逻辑信道发送,所以第一终端设备根据逻辑信道对应的源标识和目标标识,无法确定该第二PDU的类型为数据PDU还是RLC状态报告,所以可以在第二PDU中携带第五指示信息,所述第五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PDU的类型为数据PDU或RLC状态报告,从而第一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第五指示信息快速区分收到的第一PDU是哪种类型,进而尽快进行后续处理。可选的,该第五指示信息可以携带在MAC PDU的头上,或者在SCI中。
方式二,第二终端设备按照第一终端设备的用于发送数据PDU的第一逻辑信道的RLC模式,确定用于反馈第二RLC状态报告的逻辑信道的配置。
在该方式下,终端设备采用一组源标识SRC ID和目标标识DST ID维护两套逻辑信道,下面结合图6进行说明。参见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逻辑信道管理的示意图。
参见图6,在第一终端设备UE1内部,以源标识SRC ID1和目标标识DST ID2维护两套逻辑信道,一套用于发送第一数据PDU,另一套用于发送第一RLC状态报告SR;还以源标识SRC ID2和目标标识DST ID1维护两套逻辑信道,一套用于接收第二数据PDU,另一套用于接收第二RLC状态报告SR。在第二终端设备UE2内部,以源标识SRC ID1和目标标识DST ID2维护两套逻辑信道,一套用于接收第一数据PDU,另一套用于接收第一RLC状态报告SR;还以源标识SRC ID2和目标标识DST ID1维护两套逻辑信道,一套用于发送第二数据PDU,另一套用于发送第二RLC状态报告SR。
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终端设备可以建立第一逻辑信道,第一逻辑信道用于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PDU,相应的,第二终端设备可以建立第四逻辑信道,第四逻辑信道用于接收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数据PDU。可选的,第一终端设备可以建立第二逻辑信道,第二逻辑信道用于接收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二RLC状态报告,相应的,第二终端设备可以建立第三逻辑信道,第三逻辑信道用于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二RLC状态报告。
可选的,第二终端设备还可以建立第五逻辑信道,第五逻辑信道用于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数据PDU。
示例性地,第二终端设备复用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PDU的逻辑信道标识来确定用于发送第二RLC状态报告的第三逻辑信道的标识,也就是说,第一逻辑信道和第三逻辑信道使用相同的逻辑信道标识。
示例性的,第一终端设备通过标识为i的第一逻辑信道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PDU,标识为i的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RLC模式为AM,i为正整数;相应的,第二终端设备通过标识为i的第四逻辑信道接收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数据PDU。之后,第二终端设备通过标识为i的第三逻辑信道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二RLC状态报告,第一终端设备通过标识为i的第二逻辑信道接收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二RLC状态报告。例如UE1中用于发送数据PDU的至少一个逻辑信道中,逻辑信道1、3对应的RLC模式为AM,则UE2建立逻辑信道1、3,用于发送第二RLC状态报告,而UE2中用于发送第二RLC状态报告的逻辑信道和UE1中用于发送数据PDU的逻辑信道1、3是逻辑信道标识相同的两套逻辑信道。
下面结合图6来说明,以i为2为例,第一逻辑信道为(SRC ID1,DST ID2)对应的Tx逻辑信道中的逻辑信道LC ID2,第四逻辑信道为(SRC ID1,DST ID2)对应的Rx逻辑信道中的逻辑信道LC ID2,第三逻辑信道为(SRC ID2,DST ID1)对应的Tx逻辑信道中的逻辑信道LC ID2,第二逻辑信道为(SRC ID2,DST ID1)对应的Rx逻辑信道中的逻辑信道LC ID2。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终端设备使用(SRC ID1,DST ID2)对应的Tx逻辑信道中的逻辑信道LC ID2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PDU,该(SRC ID1,DST ID2)对应的Tx逻辑信道中的逻辑信道LCID2对应的RLC模式为AM,第二终端设备通过(SRC ID1,DST ID2)对应的Rx逻辑信道中的逻辑信道LC ID2接收该第一数据PDU,之后,第二终端设备使用(SRC ID2,DST ID1)对应的Tx逻辑信道中的逻辑信道LC ID2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二RLC状态报告,第一终端设备使用(SRC ID2,DST ID1)对应的Rx逻辑信道中的逻辑信道LC ID2接收第二RLC状态报告。基于同一原理,第二终端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数据,第一终端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一RLC状态报告的过程与上述过程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如上所述,在方式2中,第二终端设备的用于反馈第二RLC状态报告的第三逻辑信道的配置可以是第二终端设备自己确定的,也可以是第二终端设备从第二网络设备获取的。其中,第二终端设备自己确定可以是遵循协议规定确定的,其中包括RLC状态报告触发的定时器长度,可以是协议规定的长度。对应的UE1需要有一套RLC状态报告接收的配置,类似的,该配置可以是第一终端设备从基站获取,即在步骤307中获取,或者第一终端设备基于用于发送数据PDU的逻辑信道配置,自己确定一套接收RLC状态报告的逻辑信道配置。
方式三,第二终端设备通过扩展逻辑信道的方式来实现反馈第二RLC状态报告,具体来说,第二终端设备可以通过第一对应关系来确定用于反馈第二RLC状态报告的第三逻辑信道的标识。
第二终端设备在接收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配置信息之后,针对RLC模式为AM的第一逻辑信道,根据该RLC模式为AM的第一逻辑信道标识i,将i+N作为用于反馈第二RLC状态报告的第三逻辑信道的标识。
参见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逻辑信道管理的示意图。
参见图7,在第一终端设备UE1内部,(SRC ID1,DST ID2)对应的逻辑信道可以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用于发送第一数据PDU的Tx(Data)逻辑信道,另一部分为用于发送第一RLC状态报告的Tx(RLC SR)逻辑信道,两部分的逻辑信道的标识不同。相应的,在第二终端设备UE2内部,(SRC ID1,DST ID2)对应的逻辑信道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用于接收第一数据PDU的Rx(Data)逻辑信道,另一部分为用于接收第一RLC状态报告的Rx(RLC SR)逻辑信道,这两部分的逻辑信道的标识不同。
在第一终端设备UE1内部,(SRC ID2,DST ID1)对应的逻辑信道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用于接收第二数据PDU的Rx(Data)逻辑信道,另一部分为用于接收第二RLC状态报告的Rx(RLC SR)逻辑信道,两部分的逻辑信道的标识不同。相应的,在第二终端设备UE2内部,(SRC ID2,DST ID1)对应的逻辑信道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用于发送第二数据PDU的Tx(Data)逻辑信道,另一部分为用于发送第二RLC状态报告的Tx(RLC SR)逻辑信道,两部分的逻辑信道的标识不同。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终端设备通过标识为i的第一逻辑信道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PDU,标识为i的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RLC模式为AM,相应的,第二终端设备通过标识为i的第四逻辑信道接收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数据PDU,其中i为正整数。可选的,第二终端设备通过标识为i+N的第三逻辑信道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二RLC状态报告,相应的,第一终端设备通过标识为i+N的第二逻辑信道接收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二RLC状态报告,其中N为正整数。
可选的,第一终端设备获取该N的方式有多种,比如可以通过第一终端设备自己确定,也可以从第二终端设备接收,比如第二终端设备通过控制信令发送给第一终端设备,再比如由第二网络设备确定之后发给第二终端设备,第二终端设备再通过第二确认消息发给转发给第一终端设备,该N还可以是从第一终端设备所属的第一网络设备接收。第二终端设备获取该N的方式有多种,比如可以由所述第二终端设备自己确定,也可以从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比如第一终端设备通过控制信令发送给第二终端设备,该N还可以是从第二终端设备所属的第二网络设备接收。
作为一种示例,结合图7,以N为20为例,如果第一配置信息中包括(SRC ID1,DSTID2)对应的一部分用于发送第一数据PDU的Tx(Data)逻辑信道中逻辑信道LC ID1对应的RLC模式为AM,则UE2使用(SRC ID2,DST ID1)对应的一部分用于发送第二RLC状态报告的Tx(RLC SR)逻辑信道中的逻辑信道LC ID20进行第二RLC状态报告的反馈。
在另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终端设备通过标识为i的第一逻辑信道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PDU,标识为i的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RLC模式为AM,相应的,第二终端设备通过标识为i的第四逻辑信道接收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数据PDU。第一终端设备通过标识为K的第二逻辑信道接收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二RLC状态报告,第一终端设备中的K为根据第一对应关系确定的,第一对应关系用于指示第一逻辑信道的标识i与第二逻辑信道的标识K的对应关系;第二终端设备通过标识为K的第三逻辑信道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二RLC状态报告,第二终端设备中的K为根据第二对应关系中确定的,所述第二对应关系包括所述第四逻辑信道的标识i和所述第三逻辑信道的标识K的对应关系,K为正整数。需要说明的是,i和K的取值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不作具体限定。
可选的,第一终端设备获取该第一对应关系的方式有多种,比如可以通过第一终端设备自己确定,也可以从第二终端设备接收,比如第二终端设备通过控制信令发送给第一终端设备,再比如由第二网络设备确定之后发给第二终端设备,第二终端设备再转发给第一终端设备,该第一对应关系还可以是从第一终端设备所属的第一网络设备接收。第二终端设备获取该第二对应关系的方式有多种,比如可以由所述第二终端设备自己确定,也可以从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比如第一终端设备通过控制信令发送给第二终端设备,该第一对应关系还可以是从第二终端设备所属的第二网络设备接收。
示例性地,比如第一对应关系包括第一逻辑信道的标识1对应第二逻辑信道的标识12,第一逻辑信道的标识3对应第二逻辑信道的标识14,如果第一终端设备使用标识1对应的第一逻辑信道发送的第一数据PDU,就会采用标识12对应的第二逻辑信道接收第二RLC状态报告;如果第一终端设备使用标识3对应的第一逻辑信道发送的第一数据PDU,就会采用标识14对应的第二逻辑信道接收第二RLC状态报告。
应理解,上述示例中,第一终端设备作为发送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PDU,需要第二终端设备配出用于反馈第二RLC状态报告的第三逻辑信道,当然,第一终端设备还需要配出用于接收第二RLC状态报告的第二逻辑信道。
方式四,第二终端设备使用一个逻辑信道专门用来反馈第二RLC状态报告,示例性的,使用一个第三逻辑信道反馈所有第一逻辑信道发送的第一数据PDU对应的第二RLC状态报告。该第三逻辑信道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可配置的,如果是可配置的,具体配置方式可以参考方式二中的N的配置方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终端设备维护一个或多个第一逻辑信道,第一终端设备还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第一逻辑信道分别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一个或多个第一数据PDU,第一终端设备可以通过第二逻辑信道接收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与一个或多个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第二RLC状态报告;第二RLC状态报告包括第一逻辑信道的标识。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终端设备维护一个或多个第四逻辑信道,第二终端设备通过一个或多个第四逻辑信道接收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一个或多个第一数据PDU;每个第四逻辑信道接收来自与第四逻辑信道对应的第一逻辑信道所发送的第一PDU,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RLC模式为AM,第二终端设备通过第三逻辑信道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与一个或多个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第二RLC状态报告,第二RLC状态报告包括第一逻辑信道的标识。
参见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逻辑信道管理的示意图。
如图8所示,在第一终端设备UE1内部,(SRC ID1,DST ID2)对应的逻辑信道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用于发送第一数据PDU的Tx(Data)逻辑信道,包括多个第一逻辑信道,其可以用1-8来表示,另一部分为用于发送第一RLC状态报告的Tx(RLC SR)逻辑信道,包括一个逻辑信道21。相应的,在第二终端设备UE2内部,(SRC ID2,DST ID1对应的逻辑信道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用于接收第一数据PDU的Rx(Data)逻辑信道,包括多个第三逻辑信道,其可以用1-8来表示,另一部分为用于接收第一RLC状态报告的Rx(RLC SR)逻辑信道。
在第一终端设备UE1内部,(SRC ID2,DST ID1)对应的逻辑信道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用于接收第二数据PDU的Rx(Data)逻辑信道,包括多个第四逻辑信道,其可以用1-8来表示,另一部分为用于接收第二RLC状态报告的Rx(RLC SR)逻辑信道,包括一个逻辑信道21。相应的,在第二终端设备UE2内部,(SRC ID2,DST ID1)对应的逻辑信道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用于发送第二数据PDU的Tx(Data)逻辑信道,包括多个第四逻辑信道,其可以用1-8来表示,另一部分为用于发送第二RLC状态报告的Tx(RLC SR)逻辑信道,包括一个第二逻辑信道21。
示例性地,如上图8所示,以第一终端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PDU、第二终端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二RLC状态报告为例,假设第一终端设备采用(SRC ID1,DST ID2)对应的一部分用于发送第一数据PDU的Tx(Data)逻辑信道中,RLC模式为AM的第一逻辑信道1,2,3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PDU,那么第二终端设备采用(SRC ID1,DSTID2)对应的一部分用于发送第二RLC状态报告的Tx(RLC SR)逻辑信道21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二RLC状态报告,相应的,第一终端设备采用(SRC ID2,DST ID1)对应的一部分用于接收第二RLC状态报告的Rx(RLC SR)逻辑信道21接收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二RLC状态报告。
由于从第二终端设备针对不同发送第一数据PDU的第一逻辑信道所反馈的第二RLC状态报告,都是通过同一个逻辑信道21进行发送的,为了使第二RLC状态的接收端设备,即第一终端设备能够识别第二RLC状态报告是针对哪个发送第一数据PDU的第一逻辑信道,可以在第二RLC状态报告中引入一个逻辑信道标识的指示信息,用来告知第一终端设备该第二RLC状态报告是针对哪个第一逻辑信道发送的第一数据PDU的状态,例如,第一终端设备通过逻辑信道标识1发送第一数据PDU,参见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逻辑信道管理的示意图。如图9所示,第二终端设备通过逻辑信道21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二RLC状态报告中携带用于指示逻辑信道标识1的指示信息。
下面针对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交互过程进行详细描述。
参见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之间交互过程示意图。该交互过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001,第一终端设备通过第一逻辑信道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至少一个第一数据PDU。
步骤1002,第二终端设备通过第四逻辑信道接收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至少一个第一数据PDU。
步骤1003,第二终端设备确定至少一个第一数据PDU满足状态报告触发条件,则生成第二RLC状态报告,第二RLC状态报告包括丢失的第一数据PDU对应的第一序列号,或者,第一序列号和成功接收的第一数据PDU对应的第二序列号。
步骤1004,第二终端设备通过第三逻辑信道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二RLC状态报告。
步骤1005,第一终端设备通过第二逻辑信道接收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二RLC状态报告。
步骤1006,第一终端设备解析第二RLC状态报告,得到解析结果;解析结果包括丢失的第一数据PDU对应的第一序列号,或者第一序列号和成功接收的第一数据PDU对应的第二序列号。
步骤1007,第一终端设备基于解析结果,确定出第一序列号对应的第一数据PDU。
步骤1008,第一终端设备通过第一逻辑信道向第二终端设备重传第一序列号对应的第一数据PDU。
基于上述实施例,状态报告触发条件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三项:
第一项,周期性触发反馈第二RLC状态报告。
第二项,定时器超时,定时器用于从至少一个第一数据PDU中第一个丢包的数据PDU开始计时。
第三项,数据PDU中携带的第七指示信息,第七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二终端设备在接收到第七指示信息时反馈第二RLC状态报告。其中,第七指示信息可以为polling指示信息。
该图10所示的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的交互示意图可以适用于上述任一实施例涉及到的两个终端之间的交互。
基于上述实现第二终端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反馈第二RLC状态报告的方式二、方式三、以及方式四,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内部都维护两套用于发送数据PDU和状态报告的逻辑信道,以及两套接收数据PDU和状态报告的逻辑信道。在这种情况下,终端设备通过两个不同的RLC实体实现发送和接收操作,那么在终端内部涉及到两个RLC实体之间的交互。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终端设备包括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第一RLC实体和第二逻辑信道对应的第二RLC实体,第二终端设备包括第四逻辑信道对应的第三RLC实体和第三逻辑信道对应的第四RLC实体。
下面结合图10所示的两个终端设备之间的交互流程,提供如下针对每个终端设备内部的两个RLC实体间的交互实施例,示例过程可以通过如下步骤实现:
S1,第一RLC实体第一逻辑信道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至少一个第一数据PDU。
S2,第三RLC实体通过第四逻辑信道接收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至少一个第一数据PDU。
S3,第三RLC实体确定丢失的第一数据PDU对应的第一序列号、以及成功接收的第一数据PDU对应的第二序列号。
在S3之后,第二终端设备可以有两种可能的方式生成第二RLC状态报告。一种可能的方式中,由第三RLC实体生成第二RLC状态报告,具体可通过以下步骤S4~S5实现。
S4第三RLC实体根据第一序列号和/或第二序列号,生成第二RLC状态报告。
S5,第三RLC实体向第四RLC实体发送第二RLC状态报告。
应理解,在步骤S4中,如果第三RLC实体根据第一序列号生成第二RLC状态报告,那么步骤S5中第三RLC实体向第四RLC实体发送第二RLC状态报告包括第一序列号。在步骤S4中,如果第三RLC实体根据第一序列号和第二序列号生成第二RLC状态报告,那么步骤S5中第三RLC实体向第四RLC实体发送第二RLC状态报告包括第一序列号和第二序列号。在步骤S4中,如果第三RLC实体根据第二序列号生成第二RLC状态报告,那么步骤S5中第三RLC实体向第四RLC实体发送第二RLC状态报告包括第二序列号。如果结合上述方式三,第二RLC状态报告中还可以携带第一逻辑信道标识。
基于上述实施例,下面以第四RLC实体生成第二RLC状态报告为例,描述触发状态报告的过程。
在一个示例中,上述步骤S3,第三RLC实体执行对至少一个第一数据PDU的接收操作,比如,可以包括对至少一个第一数据PDU进行重排序,若发现丢包时启动定时器,当定时器超时,第三RLC实体向第四RLC实体发送用于指示第四RLC实体生成第二RLC状态报告的指示信息,该指示信息中携带第三RLC实体确定的丢失的第一数据PDU对应的第一序列号以及成功接收的(也就是已经确认收到的)第一数据PDU对应的第二序列号发送给第四RLC实体。
在另一个示例中,上述步骤S3,第三RLC实体执行对至少一个第一数据PDU的接收操作,在接收到每个第一数据PDU时,如果发现某个第一数据PDU的头上包含polling指示信息,此时并不需要等到定时器超时,第三RLC实体就可以向第四RLC实体发送用于指示第四RLC实体生成第二RLC状态报告的指示信息,该指示信息携带第三RLC实体确定的当前已经确定丢失的第一数据PDU对应的第一序列号和已经确认收到的第一数据PDU对应的第二序列号发送给第四RLC实体。
在另一种可选的方式中,由第四RLC实体生成第二RLC状态报告,比如,可通过以下步骤S6~S7实现。
S6,第三RLC实体向第四RLC实体发送第一序列号和/或第二序列号。
S7,第四RLC实体根据第一序列号,生成第二RLC状态报告;或者,第四RLC实体根据第二序列号,生成第二RLC状态报告;或者,第四RLC实体根据第一序列号和第二序列号,生成第二RLC状态报告。
S8,第四RLC实体通过第三逻辑信道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二RLC状态报告。
S9,第二RLC实体通过第二逻辑信道接收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二RLC状态报告。
可选的,在上述S9之后,可以由第二RLC实体来解析第二RLC状态报告,比如,可以包括如下步骤S10~S11。
S10,第二RLC实体解析第二RLC状态报告,得到解析结果。
S11,第二RLC实体基于解析结果,确定出第一序列号对应的第一数据PDU。
在步骤S11之后可以有以下两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一种方式中,第二RLC实体可以将该第一序列号和/或第二序列号发送给第一RLC实体;另一种方式中,第二RLC实体将第一序列号发送给第一RLC实体,并将第二序列号发送给第一RLC实体对应的第一PDCP实体,第一PDCP实体可以将该第二序列号对应的第一数据PDU删除,可以减少第一PDCP缓存量。
可选的,在上述S9之后,还可以由第一RLC实体来解析第二RLC状态报告,比如,可以包括如下步骤S12~S13。
S12,第二RLC实体可以向第一RLC实体发送第二RLC状态报告。
S13,第一RLC实体解析第二RLC状态报告,得到解析结果。
在上述S11或S13之后,继续执行S14。
S14,第一RLC实体通过第一逻辑信道向第二终端设备重传第一序列号对应的第一数据PDU。
可选的,第二RLC状态报告包括第一序列号和第二序列号时,第一RLC实体可以向第一PDCP实体发送用于指示第一PDCP实体删除该第二序列号对应的第一数据PDU的信息。
基于该实施例,可以提供一种终端内部两个RLC实体通信的方案,例如,用于发送第一数据PDU的第一RLC实体与用于接收第二RLC状态报告的第二RLC实体之间的交互,再例如,用于接收数据PDU的第三RLC实体与用于发送RLC状态报告的第四RLC实体之间的交互。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为了解决现有的在侧行链路上建立单向承载的进行单播通信的可靠性低的问题,基于在侧行链路上单向承载进行单播通信,通过为第一终端设备中用于发送数据PDU的逻辑信道配置RLC模式为AM,实现第二终端设备的状态报告的生成和发送,从而可以实现在RLC AM模式下的自动重传功能,进而提高V2X业务通信过程的可靠性。
为了解决现有的在侧行链路上建立单向承载的进行单播通信的可靠性低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中引入双向承载进行单播通信的方式,相比于上述基于单向承载设计的方案,双向承载的好处在于终端内部开销更小,实现更简单,而且不需要内部维护很多逻辑信道,也不需要内部RLC实体之间的交互。
示例性地,第一终端设备将第一配置信息发送给第二终端设备,第一配置信息包括接收配置和发送配置。第二终端设备接收到该第一配置信息之后,可以执行该第一配置信息的配置,也可以将该第一配置信息发送给第二网络设备,第二网络设备可以基于第一配置信息确定出第二配置信息,并将第二配置信息发送给向第二终端设备。可选的,第二终端设备也可以直接执行该第一配置信息的配置,然后将配置结果上报给第二网络设备。在第二终端设备配置完后之后,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为一个单播连接维护一套逻辑信道,不区分发送逻辑信道和接收逻辑信道。可选的,第二终端设备也可以给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配置信息,即第一终端设备采用第二终端设备的单播连接的配置。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终端设备除了使用第一逻辑信道发送第一RLC状态报告和第一数据PDU,还使用第一逻辑信道向第二终端设备接收第二RLC状态报和第二数据PDU,也就是说,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完成配置后,参见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逻辑信道管理的示意图。
如图11所示,第一终端设备内部维护一套(SRC ID1,DST ID2)对应的逻辑信道,用于发送第一数据PDU和第一RLC状态报告,以及接收第二数据PDU和第二RLC状态报告。第一终端设备内部也维护一套(SRC ID2,DST ID1)对应的逻辑信道,用于接收第一数据PDU和第一RLC状态报告,以及发送第二数据PDU和第二RLC状态报告。
在该实施例中,一个单播连接是由两个终端设备各自为该单播连接分配的标识一起识别的,以第一终端设备为该单播连接分配标识1,第二终端设备为该单播连接分配标识2为例,这时可以用<1,2>来标识该单播连接,也可以用<2,1>来标识该单播连接,即单播连接<1,2>和单播连接<2,1>为同一个单播连接。另外,一个逻辑信道标识能够在一个单播连接中唯一识别一个逻辑信道。
通过该实施例,终端设备为每个单播连接维护一套逻辑信道,每个单播连接对应的有两种标识方式,即发送时为而不是为每个目的标识维护一套逻辑信道,不再区分接收的逻辑信道和发送的逻辑信道,从而可以实现RLC状态报告的生成和发送,完成RLC AM模式下的自动重传功能,进而可以提高V2X业务通信过程的可靠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除了可以适用于单播通信,也可以适用于组播通信,在实施中,第一终端设备可以给组内所有设备发送第一配置信息,组内所有设备执行如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终端设备的配置过程。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终端设备、第二终端设备、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可以执行前述本申请实施例的各种方法,即以下各种产品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
下面结合图12至图15详细介绍本申请涉及的通信装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请参阅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通信装置1200包括:收发模块1201和处理模块1202。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通信装置1200可对应于上文方法实施例中的第一终端设备,例如,可以为第一终端设备,或者配置于第一终端设备中的芯片。通信装置1200能够执行图3或者图10中由第一终端设备执行的各个步骤。
处理模块1202,用于获取第一配置信息,第一配置信息包括:侧行链路单播连接的用于发送第一数据PDU的第一逻辑信道的标识,以及与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无线链路控制RLC模式;单播连接建立于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
收发模块1201,用于通过侧行链路,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一配置信息。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RLC模式为RLC确认模式。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收发模块1201,还用于使用第一逻辑信道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一RLC状态报告,第一RLC状态报告用于指示第一终端设备接收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二数据PDU的接收状态。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收发模块1201,还用于通过第一逻辑信道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一PDU,第一PDU中携带第一指示信息,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PDU的类型为数据PDU或RLC状态报告。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处理模块1202,还用于建立第一逻辑信道;第一逻辑信道用于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PDU;建立第二逻辑信道;第二逻辑信道用于接收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二RLC状态报告。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收发模块1201,还用于通过标识为i的第一逻辑信道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PDU,标识为i的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RLC模式为AM,i为正整数;通过标识为i的第二逻辑信道接收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二RLC状态报告。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收发模块1201,还用于通过标识为i的第一逻辑信道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PDU;i为正整数;通过标识为i+N的第二逻辑信道接收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二RLC状态报告,N为正整数。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N通过以下方式确定:由第一终端设备确定;或者,从第二终端设备接收;或者,从第一网络设备接收。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收发模块1201,还用于通过标识为i的第一逻辑信道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PDU;通过标识为K的第二逻辑信道接收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二RLC状态报告,K为正整数;K为根据第一对应关系确定的,第一对应关系用于指示第一逻辑信道的标识i与第二逻辑信道的标识K的对应关系。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第一对应关系通过以下方式确定:由第一终端设备确定;或者,从第二终端设备接收;或者,从第一终端设备所属的第一网络设备接收。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通信装置1200维护一个或多个第一逻辑信道;收发模块1201,还用于通过一个或多个第一逻辑信道分别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一个或多个第一数据PDU;通过第二逻辑信道接收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与一个或多个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第二RLC状态报告;第二RLC状态报告包括第一逻辑信道的标识。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第一逻辑信道还用于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二RLC状态报告和第二数据PDU。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处理模块1202,用于第一终端设备从预配置信息中获取第一配置信息;或者,第一终端设备从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广播消息中获取第一配置信息;或者,第一终端设备从RRC专用信令中获取第一配置信息。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收发模块1201,还用于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配置完成消息,配置完成消息用于指示第一终端设备基于第一配置信息完成配置,或者用于指示第二终端设备基于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配置信息完成配置。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第一配置信息还可以包括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通信模式,通信模式用于指示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侧行链路资源分配模式。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第一配置信息还可以包括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优先级信息,优先级信息用于指示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调度优先级。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收发模块1201,还用于通过第一逻辑信道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至少一个第一数据PDU;通过第二逻辑信道接收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二RLC状态报告;处理模块1202,还用于解析第二RLC状态报告,得到解析结果;解析结果包括丢失的第一数据PDU对应的第一序列号,或者第一序列号和成功接收的第一数据PDU对应的第二序列号;收发模块1201,还用于基于解析结果,通过第一逻辑信道向第二终端设备重传第一序列号对应的第一数据PDU。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通信装置1200包括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第一RLC实体和第二逻辑信道对应的第二RLC实体;收发模块1201,还用于第二RLC实体通过第二逻辑信道接收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二RLC状态报告;第二RLC实体解析第二RLC状态报告,得到解析结果;第二RLC实体向第一RLC实体发送第一序列号;第一RLC实体通过第一逻辑信道向第二终端设备重传第一序列号对应的第一数据PDU。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第二RLC实体通过第二逻辑信道接收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二RLC状态报告之后,收发模块1201,还用于第二RLC实体向第一RLC实体发送第二RLC状态报告;处理模块1202,用于第一RLC实体解析第二RLC状态报告,得到解析结果;收发模块1201,用于第一RLC实体基于解析结果,通过第一逻辑信道向第二终端设备重传第一序列号对应的第一数据PDU。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收发模块可以包括发送模块和接收模块,可以为同一个收发模块,通信装置1200除了上述收发模块外还可以包括其它模块,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通信装置1200可对应于上文方法实施例中的第二终端设备,例如,可以为第二终端设备,或者配置于第二终端设备中的芯片。通信装置1200能够执行图3或者图10中由第二终端设备执行的各个步骤。
收发模块1201,用于接收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配置信息,第一配置信息包括:侧行链路单播连接的用于发送第一数据PDU的第一逻辑信道的标识,以及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无线链路控制RLC模式;单播连接建立于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
处理模块1202,用于确定与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用于反馈第二RLC状态报告的第三逻辑信道,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RLC模式为AM,第二RLC状态报告用于指示第二终端设备接收第一逻辑信道的第一数据PDU的状态;建立第三逻辑信道。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处理模块1202,还用于建立第三逻辑信道;第三逻辑信道还用于第二终端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数据PDU。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收发模块1201,还用于通过第三逻辑信道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二PDU;第二PDU中携带第五指示信息,第五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二PDU的类型为数据PDU或RLC状态报告。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处理模块1202,还用于建立第四逻辑信道;第四逻辑信道用于接收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数据PDU;建立第三逻辑信道;第三逻辑信道用于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二RLC状态报告。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处理模块1202,还用于建立第五逻辑信道;第五逻辑信道用于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数据PDU。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收发模块1201,还用于通过标识为i的第四逻辑信道接收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数据PDU,第一数据PDU为第一终端设备通过标识为i的第一逻辑信道发送的;标识为i的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RLC模式为AM;i为正整数;通过标识为i的第三逻辑信道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二RLC状态报告。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收发模块1201,还用于通过标识为i的第四逻辑信道接收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数据PDU;第一数据PDU为第一终端设备通过标识为i的第一逻辑信道发送的;标识为i的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RLC模式为AM;i为正整数;
第二终端设备通过标识为i+N的第三逻辑信道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二RLC状态报告,N为正整数。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N通过以下方式确定:由第二终端设备确定;或者,从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或者,从第二网络设备接收。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收发模块1201,还用于通过标识为i的第四逻辑信道接收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数据PDU;第一数据PDU为第一终端设备通过标识为i的第一逻辑信道发送的;标识为i的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RLC模式为AM;i为正整数;通过标识为K的第三逻辑信道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二RLC状态报告,K为正整数;K为根据第二对应关系中确定的,第二对应关系包括第四逻辑信道的标识i和第三逻辑信道的标识K的对应关系。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第二对应关系通过以下方式确定:由第二终端设备确定;或者,从第一终端设备接收。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第二终端设备维护一个或多个第四逻辑信道,M为整数;收发模块1201,还用于通过一个或多个第四逻辑信道接收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一个或多个第一数据PDU;每个第四逻辑信道接收来自与第四逻辑信道对应的第一逻辑信道所发送的第一PDU;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RLC模式为AM;通过第三逻辑信道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与一个或多个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第二RLC状态报告,第二RLC状态报告包括第一逻辑信道标识。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收发模块1201,还用于向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第一配置信息,并接收来自第二网络设备的第二配置信息,第二配置信息用于第二终端设备确定与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用来反馈第二RLC状态报告的第三逻辑信道;或者,处理模块1202,还用于根据第一配置信息,确定与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用来反馈第二RLC状态报告的第三逻辑信道。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收发模块1201,还用于向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第一确认消息,第一确认消息指示第二终端设备基于第二配置信息完成配置。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第三逻辑信道还用于接收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数据PDU和第一RLC状态报告。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收发模块1201,还用于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二确认消息,第二确认消息用于指示第二终端设备基于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配置信息完成配置。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收发模块1201,还用于通过第四逻辑信道接收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至少一个第一数据PDU;处理模块1202,还用于确定至少一个第一数据PDU满足状态报告触发条件,则生成第二RLC状态报告,第二RLC状态报告包括丢失的第一数据PDU对应的第一序列号,或者,第一序列号和成功接收的第一数据PDU对应的第二序列号;收发模块1201,还用于通过第三逻辑信道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二RLC状态报告。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通信装置1200包括第四逻辑信道对应的第三RLC实体和第三逻辑信道对应的第四RLC实体;收发模块1201,还用于第三RLC实体通过第四逻辑信道接收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至少一个第一数据PDU;处理模块1202,还用于第三RLC实体确定丢失的第一数据PDU对应的第一序列号、以及成功接收的第一数据PDU对应的第二序列号;第三RLC实体根据第一序列号,和/或,第二序列号,生成第二RLC状态报告;收发模块1201,还用于第四RLC实体通过第三逻辑信道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二RLC状态报告。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收发模块1201,还用于第三RLC实体确定丢失的第一数据PDU对应的第一序列号、以及成功接收的第一数据PDU对应的第二序列号之后,第三RLC实体向第四RLC实体发送第一序列号;第四RLC实体根据第一序列号生成第二RLC状态报告;或者,第三RLC实体向第四RLC实体发送第二序列号;第四RLC实体根据第二序列号生成第二RLC状态报告;或者,第三RLC实体向第四RLC实体第一序列号和第二序列号;第四RLC实体根据第一序列号生成第二RLC状态报告。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状态报告触发条件包括以下任一项:周期性触发反馈第二RLC状态报告;定时器超时,定时器用于从至少一个第一数据PDU中第一个丢包的数据PDU开始计时;数据PDU中携带的第七指示信息,第七指示信息用于指示通信装置1200在接收到第七指示信息时反馈第二RLC状态报告。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收发模块可以包括发送模块和接收模块,可以为同一个收发模块,通信装置1200除了上述收发模块外还可以包括其它模块,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应理解,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装置1200可对应于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第一终端设备或者第二终端设备的方法,并且通信装置1200中的各个模块/模块的上述和其它管理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第一终端设备或者第二终端设备的方法的相应步骤,因此也可以实现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有益效果,为了简洁,这里不作赘述。
还应理解,通信装置1200中的各个模块/模块可以通过软件和/或硬件形式实现,对此不作具体限定。换言之,通信装置1200是以功能模块的形式来呈现。这里的“模块”可以指特定应用集成电路ASIC、电路、执行一个或多个软件或固件程序的处理器和存储器、集成逻辑电路,和/或其他可以提供上述功能的器件。
上述方案的通信装置1200可以具有实现上述方法中第一终端设备或者第二终端设备的相应步骤的功能;所述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例如发送模块可以由发射机替代,接收模块可以由接收机替代,其它模块,如确定模块等可以由处理器替代,分别执行各个方法实施例中的收发操作以及相关的处理操作。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图12中的通信装置也可以是芯片或者芯片系统,例如:片上系统(system on chip,SoC)。对应的,接收模块和发送模块可以是该芯片的收发电路,在此不做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请参阅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通信装置1300包括:收发模块1301和处理模块1302。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通信装置1300可对应于上文方法实施例中的第一网络设备,例如,可以为第一网络设备,或者配置于第一网络设备中的芯片。通信装置1300能够执行图3或者图10中由第一网络设备执行的各个步骤。
处理模块1302,用于确定第一配置信息。
收发模块1301,用于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配置信息;第一配置信息包括侧行链路单播连接上用于发送第一数据PDU的第一逻辑信道的标识,以及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无线链路控制RLC模式;接收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配置完成消息,配置完成消息用于指示第一终端设备基于第一配置信息完成配置,或者用于指示第二终端设备基于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配置信息完成配置。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收发模块可以包括发送模块和接收模块,可以为同一个收发模块,通信装置1300除了上述收发模块外还可以包括其它模块,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通信装置1300可对应于上文方法实施例中的第二网络设备,例如,可以为第二网络设备,或者配置于第二网络设备中的芯片。通信装置1300能够执行图3或者图10中由第二网络设备执行的各个步骤。
收发模块1301,用于接收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配置信息;第一配置信息包括侧行链路单播连接上用于发送第一数据PDU的第一逻辑信道的标识,以及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无线链路控制RLC模式;
处理模块1302,用于基于第一配置信息,确定第二配置信息;第二配置信息用于第二终端设备确定与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用来反馈第二RLC状态报告的第三逻辑信道;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RLC模式为AM;第二RLC状态报告用于指示第二终端设备接收第一逻辑信道的第一数据PDU的状态。
收发模块1301,还用于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二配置信息。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第二网络设备接收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确认消息,第一确认消息指示第二终端设备基于第二配置信息完成配置。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第二配置信息还可以包括N,N用于第二终端设备反馈第二RLC状态报告的第三逻辑信道的标识,N为正整数。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第二配置信息还可以包括第四逻辑信道的标识与第三逻辑信道的标识的第二对应关系;其中,第二对应关系用于第二终端设备确定用于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而RLC状态报告的第三逻辑信道的标识。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收发模块可以包括发送模块和接收模块,可以为同一个收发模块,通信装置1300除了上述收发模块外还可以包括其它模块,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应理解,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装置1300可对应于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第一网络设备或者第二网络设备的方法,并且通信装置1300中的各个模块/模块的上述和其它管理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第一网络设备或者第二网络设备的方法的相应步骤,因此也可以实现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有益效果,为了简洁,这里不作赘述。
还应理解,通信装置1300中的各个模块/模块可以通过软件和/或硬件形式实现,对此不作具体限定。换言之,通信装置1300是以功能模块的形式来呈现。这里的“模块”可以指特定应用集成电路ASIC、电路、执行一个或多个软件或固件程序的处理器和存储器、集成逻辑电路,和/或其他可以提供上述功能的器件。
上述方案的通信装置1300可以具有实现上述方法中第一网络设备或者第二网络设备的相应步骤的功能;所述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例如发送模块可以由发射机替代,接收模块可以由接收机替代,其它模块,如确定模块等可以由处理器替代,分别执行各个方法实施例中的收发操作以及相关的处理操作。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图13中的通信装置也可以是芯片或者芯片系统,例如:片上系统(system on chip,SoC)。对应的,接收模块和发送模块可以是该芯片的收发电路,在此不做限定。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另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示例性地,该通信装置可以是终端设备1400,例如,第一终端设备或者第二终端设备,应用于如图1所示的系统中,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第一终端设备或第二终端设备的功能。也可以是终端设备中的芯片,或者车载通信模块,车载通信芯片等。
如图所示,该终端设备1400包括处理器1401和收发器1402。可选地,该终端设备800还可以包括存储器1403。其中,处理器1401、收发器1402和存储器1403之间可以通过内部连接通路互相通信,传递控制和/或数据信号,该存储器1403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1401用于从该存储器1403中调用并运行该计算机程序,以控制该收发器1402收发信号。可选地,终端设备1400还可以包括天线(未在图14中示出),用于将收发器1402输出的上行数据或上行控制信令通过无线信号发送出去。
上述处理器1401可以和存储器1403可以合成一个处理装置,或者该通信装置中包括存储器1403。处理器1401用于执行存储器1403中存储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上述功能。具体实现时,该存储器1403也可以集成在处理器1401中,或者独立于处理器1401。该处理器1401可以与通信装置1200中的处理模块1202对应。
上述收发器1402可以与图12中的收发模块1201对应,也可以称为通信单元。收发器1402可以包括接收器(或称接收机、接收电路)和发射器(或称发射机、发射电路)。其中,接收器用于接收信号,发射器用于发射信号。该收发器1402也可以是用于通信装置或通信芯片中实现与外界信息收发的接口电路。
应理解,图14所示的终端设备1400能够实现图3以及图10所示方法实施例中涉及第一终端设备或第二终端设备的各个过程。终端设备1400中的各个模块的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应流程。具体可参见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描述,为避免重复,此处适当省略详细描述。
上述处理器1401可以用于执行前面方法实施例中描述的由第一终端设备或者第二终端设备内部实现的动作,而收发器1402可以用于执行前面方法实施例中描述的第一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或从网络设备接收的动作。具体请见前面方法实施例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地,上述终端设备1400还可以包括电源,用于给终端设备中的各种器件或电路提供电源。除此之外,为了使得终端设备的功能更加完善,该终端设备1400还可以包括输入单元、显示单元、音频电路、摄像头和传感器等中的一个或多个,所述音频电路还可以包括扬声器、麦克风等。
需要说明的是,该终端设备1400也可以是前述任一方法实施例中的第二终端设备,以实现前述任一实现方式中的第二终端设备的步骤或者功能。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另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例如可以为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网络设备1500可应用于如图1所示的系统中,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网络设备的功能。
如图所示,示例性地,该网络设备150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射频单元,如远端射频单元(remote radio unit,RRU)1510和一个或多个基带单元(baseband unit,BBU)(也可称为数字单元,digital unit,DU)1520。所述RRU 1510可以称为通信单元或收发单元,与图13中的收发模块1301对应。可选地,该收发单元1510还可以称为收发机、收发电路、或者收发器等等,其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天线1511和射频单元1512。
可选地,收发单元1510可以包括接收单元和发送单元,接收单元可以对应于接收器(或称接收机、接收电路),发送单元可以对应于发射器(或称发射机、发射电路),又比如,收发单元1510可以通过同一个模块实现,比如通过一个收发电路模块来实现。所述RRU1510部分主要用于射频信号的收发以及射频信号与基带信号的转换,例如用于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信息。所述BBU 1520部分主要用于进行基带处理,对网络设备进行控制等。所述RRU1510与BBU 1520可以是物理上设置在一起,也可以物理上分离设置的,即分布式基站。
所述BBU 1520可以是网络设备的控制部分,也可以称为处理单元,可以与通信装置1300中包括的处理模块1302对应,主要用于完成基带处理功能,如信道编码,复用,调制,扩频等等。例如所述BBU(处理单元)可以用于控制基站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关于网络设备的操作流程,例如,发送上述配置信息等。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BBU1520可以由一个或多个单板构成,多个单板可以共同支持单一接入制式的无线接入网(如LTE网),也可以分别支持不同接入制式的无线接入网(如LTE网,5G网或其他网)。所述BBU 1520还可以包括存储器1521和处理器1522。所述存储器1521用以存储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或数据,或者在需要的时候载入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或数据。所述处理器1522用于控制网络设备进行必要的动作,例如用于控制网络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关于网络设备的操作流程。所述存储器1521和处理器1522可以服务于一个或多个单板。也就是说,可以每个单板上单独设置存储器和处理器。也可以是多个单板共用相同的存储器和处理器。此外每个单板上还可以设置有必要的电路。
应理解,图15所示的网络设备1500能够实现图3方法实施例中涉及网络设备的各个过程。网络设备1500中的各个模块的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应流程。具体可参见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描述,为避免重复,此处适当省略详细描述。
上述BBU1520可以用于执行前面方法实施例中描述的由网络设备内部实现的动作,而RRU 1510可以用于执行前面方法实施例中描述的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或从终端设备接收的动作。具体请见前面方法实施例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处理装置,包括处理器和接口;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上述任一方法实施例中的方法。
应理解,上述处理装置可以是一个芯片。例如,该处理装置可以是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可以是专用集成芯片(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还可以是系统芯片(system on chip,SoC),还可以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or unit,CPU),还可以是网络处理器(networkprocessor,NP),还可以是数字信号处理电路(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还可以是微控制器(micro controller unit,MCU),还可以是可编程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device,PLD)或其他集成芯片。
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处理器读取存储器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步骤。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应注意,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处理器可以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上述的处理器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处理器读取存储器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步骤。
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rambus RAM,DR RAM)。应注意,本文描述的系统和方法的存储器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当该计算机程序代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该计算机执行图3所示实施例的传输方法。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存储有程序代码,当该程序代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该计算机执行图3所示实施例的方法。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系统,其包括前述的一个或多个终端设备以及一个或多个网络设备。
上述各个装置实施例中网络设备与终端设备和方法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完全对应,由相应的模块或单元执行相应的步骤,例如通信单元(收发器)执行方法实施例中接收或发送的步骤,除发送、接收外的其它步骤可以由处理单元(处理器)执行。具体单元的功能可以参考相应的方法实施例。其中,处理器可以为一个或多个。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中描述的各方法步骤和单元,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实施例的步骤及组成。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部件”、“模块”、“系统”等用于表示计算机相关的实体、硬件、固件、硬件和软件的组合、软件、或执行中的软件。例如,部件可以是但不限于,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进程、处理器、对象、可执行文件、执行线程、程序和/或计算机。通过图示,在计算设备上运行的应用和计算设备都可以是部件。一个或多个部件可驻留在进程和/或执行线程中,部件可位于一个计算机上和/或分布在两个或更多个计算机之间。此外,这些部件可从在上面存储有各种数据结构的各种计算机可读介质执行。部件可例如根据具有一个或多个数据分组(例如来自与本地系统、分布式系统和/或网络间的另一部件交互的二个部件的数据,例如通过信号与其它系统交互的互联网)的信号通过本地和/或远程进程来通信。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种说明性逻辑块(illustrative logical block)和步骤(step),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在上述实施例中,各功能单元的功能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程序)。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程序)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8)

1.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终端设备获取第一配置信息,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包括:侧行链路单播连接的用于发送第一数据PDU的第一逻辑信道的标识,以及与所述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无线链路控制RLC模式;所述单播连接建立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过所述侧行链路,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一配置信息;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建立所述第一逻辑信道;所述第一逻辑信道用于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PDU;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建立第二逻辑信道;所述第二逻辑信道用于接收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二RLC状态报告,所述第二RLC状态报告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第一逻辑信道的第一数据PDU的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RLC模式为RLC确认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一逻辑信道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一RLC状态报告,所述第一RLC状态报告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二数据PDU的接收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过所述第一逻辑信道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一PDU,所述第一PDU中携带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PDU的类型为数据PDU或RLC状态报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过标识为i的所述第一逻辑信道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PDU,所述标识为i的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RLC模式为AM,所述i为正整数;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过标识为i的所述第二逻辑信道接收来自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所述第二RLC状态报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过标识为i的所述第一逻辑信道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PDU;所述i为正整数;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过标识为i+N的所述第二逻辑信道接收来自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所述第二RLC状态报告,所述N为正整数。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过标识为i的所述第一逻辑信道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PDU;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过标识为K的第二逻辑信道接收来自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所述第二RLC状态报告,所述K为正整数;所述K为根据第一对应关系确定的,所述第一对应关系用于指示所述第一逻辑信道的标识i与所述第二逻辑信道的标识K的对应关系。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维护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一逻辑信道;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过所述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一逻辑信道分别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一数据PDU;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过所述第二逻辑信道接收来自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与所述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所述第二RLC状态报告;所述第二RLC状态报告包括所述第一逻辑信道的标识。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逻辑信道还用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所述第二RLC状态报告和第二数据PDU。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获取第一配置信息,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从预配置信息中获取所述第一配置信息;
或者,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从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广播消息中获取所述第一配置信息;
或者,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从RRC专用信令中获取所述第一配置信息。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过所述第一逻辑信道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数据PDU;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过所述第二逻辑信道接收来自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所述第二RLC状态报告;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解析所述第二RLC状态报告,得到解析结果;所述解析结果包括丢失的所述第一数据PDU对应的第一序列号,或者所述第一序列号和成功接收的所述第一数据PDU对应的第二序列号;
第一终端设备基于所述解析结果,通过所述第一逻辑信道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重传所述第一序列号对应的所述第一数据PDU。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包括所述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第一RLC实体和所述第二逻辑信道对应的第二RLC实体;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过所述第二逻辑信道接收来自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所述第二RLC状态报告,包括:
所述第二RLC实体通过所述第二逻辑信道接收来自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所述第二RLC状态报告;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解析所述第二RLC状态报告,得到解析结果,包括:
所述第二RLC实体解析所述第二RLC状态报告,得到所述解析结果;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基于所述解析结果,通过所述第一逻辑信道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重传所述第一序列号对应的所述第一数据PDU,包括:
所述第二RLC实体向所述第一RLC实体发送所述第一序列号;
所述第一RLC实体通过所述第一逻辑信道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重传所述第一序列号对应的所述第一数据PDU。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RLC实体通过所述第二逻辑信道接收来自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所述第二RLC状态报告之后,还包括:
所述第二RLC实体向所述第一RLC实体发送所述第二RLC状态报告;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解析所述第二RLC状态报告,得到解析结果,包括:
所述第一RLC实体解析所述第二RLC状态报告,得到所述解析结果;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基于所述解析结果,通过所述第一逻辑信道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重传所述第一序列号对应的所述第一数据PDU,包括:
所述第一RLC实体基于所述解析结果,通过所述第一逻辑信道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重传所述第一序列号对应的所述第一数据PDU。
14.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配置信息,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包括:侧行链路单播连接的用于发送第一数据PDU的第一逻辑信道的标识,以及所述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无线链路控制RLC模式;所述单播连接建立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确定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用于反馈第二RLC状态报告的第三逻辑信道,所述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RLC模式为AM,所述第二RLC状态报告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第一逻辑信道的第一数据PDU的状态;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建立第四逻辑信道;所述第四逻辑信道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所述第一数据PDU;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建立所述第三逻辑信道,所述第三逻辑信道用于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二RLC状态报告。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逻辑信道还用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数据PDU。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通过所述第三逻辑信道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二PDU;所述第二PDU中携带第五指示信息,所述第五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PDU的类型为数据PDU或RLC状态报告。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通过标识为i的所述第四逻辑信道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所述第一数据PDU,所述第一数据PDU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过标识为i的所述第一逻辑信道发送的;所述标识为i的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RLC模式为AM;所述i为正整数;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通过标识为i的所述第三逻辑信道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二RLC状态报告。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通过标识为i的所述第四逻辑信道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所述第一数据PDU;所述第一数据PDU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过标识为i的所述第一逻辑信道发送的;所述标识为i的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RLC模式为AM;所述i为正整数;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通过标识为i+N的所述第三逻辑信道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二RLC状态报告,所述N为正整数。
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通过标识为i的所述第四逻辑信道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所述第一数据PDU;所述第一数据PDU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过标识为i的所述第一逻辑信道发送的;所述标识为i的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RLC模式为AM;所述i为正整数;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通过标识为K的第三逻辑信道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二RLC状态报告,所述K为正整数;所述K为根据第二对应关系中确定的,所述第二对应关系包括所述第四逻辑信道的标识i和所述第三逻辑信道的标识K的对应关系。
20.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维护一个或多个所述第四逻辑信道,所述M为整数;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通过所述一个或多个所述第四逻辑信道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一数据PDU;每个所述第四逻辑信道接收来自与所述第四逻辑信道对应的所述第一逻辑信道所发送的所述第一数据PDU;所述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RLC模式为AM;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通过所述第三逻辑信道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与所述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所述第二RLC状态报告,所述第二RLC状态报告包括所述第一逻辑信道标识。
21.根据权利要求14-20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确定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用来反馈第二RLC状态报告的第三逻辑信道,包括: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向第二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并接收来自所述第二网络设备的第二配置信息,所述第二配置信息用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确定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用来反馈第二RLC状态报告的第三逻辑信道;或者,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配置信息,确定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用来反馈第二RLC状态报告的第三逻辑信道。
22.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逻辑信道还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所述第一数据PDU和第一RLC状态报告。
23.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通过所述第四逻辑信道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数据PDU;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确定所述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数据PDU满足状态报告触发条件,则生成所述第二RLC状态报告,所述第二RLC状态报告包括丢失的第一数据PDU对应的第一序列号,或者,所述第一序列号和成功接收的所述第一数据PDU对应的第二序列号;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通过所述第三逻辑信道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二RLC状态报告。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包括所述第四逻辑信道对应的第三RLC实体和所述第三逻辑信道对应的第四RLC实体;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通过所述第四逻辑信道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数据PDU,包括:
所述第三RLC实体通过所述第四逻辑信道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数据PDU;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生成所述第二RLC状态报告,包括:
所述第三RLC实体确定丢失的所述第一数据PDU对应的第一序列号、以及成功接收的所述第一数据PDU对应的第二序列号;
所述第三RLC实体根据所述第一序列号,和/或,所述第二序列号,生成所述第二RLC状态报告;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通过所述第三逻辑信道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二RLC状态报告,包括:
所述第四RLC实体通过所述第三逻辑信道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二RLC状态报告。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RLC实体确定丢失的所述第一数据PDU对应的第一序列号、以及成功接收的所述第一数据PDU对应的第二序列号之后,还包括:
所述第三RLC实体向所述第四RLC实体发送所述第一序列号;所述第四RLC实体根据所述第一序列号生成所述第二RLC状态报告;或者,
所述第三RLC实体向所述第四RLC实体发送所述第二序列号;所述第四RLC实体根据所述第二序列号生成所述第二RLC状态报告;或者,
所述第三RLC实体向所述第四RLC实体所述第一序列号和所述第二序列号;所述第四RLC实体根据所述第一序列号生成所述第二RLC状态报告。
26.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状态报告触发条件包括以下任一项:
周期性触发反馈所述第二RLC状态报告;
定时器超时,所述定时器用于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数据PDU中第一个丢包的数据PDU开始计时;
所述数据PDU中携带的第七指示信息,所述第七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在接收到所述第七指示信息时反馈所述第二RLC状态报告。
27.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和收发器,所述收发器用于所述通信装置和其他通信装置之间进行信息交互,所述处理器执行程序指令,用以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执行如权利要求14至2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8.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可读指令,当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被计算机执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3或者权利要求14至2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1910253358.8A 2019-03-29 2019-03-29 一种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Active CN11175729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53358.8A CN111757293B (zh) 2019-03-29 2019-03-29 一种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PCT/CN2020/075911 WO2020199778A1 (zh) 2019-03-29 2020-02-19 一种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53358.8A CN111757293B (zh) 2019-03-29 2019-03-29 一种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57293A CN111757293A (zh) 2020-10-09
CN111757293B true CN111757293B (zh) 2024-04-16

Family

ID=726649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53358.8A Active CN111757293B (zh) 2019-03-29 2019-03-29 一种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1757293B (zh)
WO (1) WO202019977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014819A (zh) * 2020-10-23 2023-11-07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分组数据汇聚协议状态上报、接收方法、终端及设备
CN114979312B (zh) * 2022-05-27 2024-05-28 山东闻远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高层业务类型检测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59845A1 (en) * 2015-03-31 2016-10-06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between communication devices
WO2017127245A1 (en) * 2016-01-22 2017-07-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feedback for device-to-device unicast sidelink communications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59845A1 (en) * 2015-03-31 2016-10-06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between communication devices
WO2017127245A1 (en) * 2016-01-22 2017-07-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feedback for device-to-device unicast sidelink communications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Huawei (Rapporteur).3GPP TSG-RAN WG2 Meeting #105 R2-1900370 Summary of Email Discussion [104#58][NR V2X] - QoS support for NR V2X.2019,第1-5节.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57293A (zh) 2020-10-09
WO2020199778A1 (zh) 2020-10-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695546B1 (en) Inter-radio access technology carrier aggregation
CN110572246B (zh) 一种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装置
CN111866796B (zh) 用于获取无线承载配置的方法和装置
WO2020143730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2351403B (zh) 通信方法、建立slrb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2449436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US20220190971A1 (en) Feedback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TW202019205A (zh) 一種資源配置方法及裝置、終端
CN116491166A (zh) 通信配置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1757293B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WO2022032654A1 (zh) 无线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WO2017121213A1 (zh) 一种通信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及基站
WO2021212510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21088063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3727368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22147832A1 (zh) 信息传输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2584343B (zh) 通信方法及相关产品
WO2020156339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22016477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US20240080846A1 (e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control information and apparatus
WO2023066062A1 (zh) 通信方法、通信装置及通信系统
CN114095978B (zh) 一种配置终端设备的方法及设备
WO2022151266A1 (zh) 一种媒体接入访问mac信令适用时间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WO2021008422A1 (zh) 一种通信方法、通信装置、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CN117014900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