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42500A - 基站及无线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站及无线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42500A
CN111742500A CN201880089763.4A CN201880089763A CN111742500A CN 111742500 A CN111742500 A CN 111742500A CN 201880089763 A CN201880089763 A CN 201880089763A CN 111742500 A CN111742500 A CN 1117425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base station
reference signal
beam spot
control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8976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内野大地
福井范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7425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4250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beams, i.e. beam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04L5/0051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of dedicated pilots, i.e. pilots destined for a single user or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 H04W16/28Cell structures using beam stee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95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23Time-frequency-spa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10Scheduling measurement reports ; Arrangements for measurement repo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Abstract

基站(10)的特征在于,具备:通信部(12),其能够向多个波束点(1)发送用于供波束点(1)内的终端(20)测定接收质量的参考信号(2),且能够向由多个波束点(1)中的1个以上的波束点(1)构成的波束点组(3)同时发送参考信号(2),其中,所述波束点(1)是指向性波束的照射范围;以及控制部(14),其使向多个波束点组(3)中的包括相邻的照射范围的波束点组(3)发送参考信号(2)的时隙连续。

Description

基站及无线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指向性波束进行通信的基站及无线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在使用指向性波束进行通信的技术中,有时在使指向性波束朝向适当的角度的情况下,能够得到较高的接收质量,在指向性波束的角度不适当的情况下,产生无法得到数据通信所需的接收质量的波束连接障碍。为了估计适当的角度,已知有基站三维地扫描指向性波束的被称为波束搜索的方法。在波束搜索中,基站向彼此不同的多个角度依次照射指向性波束并发送参考信号。终端使用接收到的参考信号,向基站发送表示使用了各个角度的指向性波束的通信的接收质量的接收质量信息。基站基于从终端反馈的接收质量信息,估计终端所处的波束点。另外,波束点是指基站照射的指向性波束的照射范围。
非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并用了针对过去角度估计完成的终端使指向性波束与终端的移动相应地追随的波束跟踪、以及波束搜索。在该系统中,基站向角度估计完成的终端所在的区域的周边依次照射多个不同角度的指向性波束,基于从终端反馈的接收质量信息,判断接收质量良好的指向性波束的角度。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Yuki Inoue,et al.,“Experimental Evaluation of DownlinkTransmission and Beam Tracking Performance for 5G mmW Radio Access in IndoorShielded Environment”,IEEE PIMRC、Sep.2015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上述非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系统中,为了使基站知晓终端所处的波束点,即便是间歇接收中的终端,也需要定期地测定参考信号而反馈接收质量。为了防止波束连接障碍,期望增加所测定的波束点数量,以较高的频度进行参考信号的测定。所测定的波束点数量越增加,为了进行参考信号的测定而起动终端的时间越长,存在终端的消耗电力增大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得到能够抑制终端的消耗电力的增大的基站。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实现目的,本发明的基站的特征在于,具备:通信部,其能够向多个波束点发送用于供波束点内的终端测定接收质量的参考信号,且能够向由多个波束点中的1个以上的波束点构成的波束点组同时发送参考信号,其中,所述波束点是指向性波束的照射范围;以及控制部,其使向多个波束点组中的包括相邻的照射范围的波束点组发送参考信号的时隙连续。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基站起到能够抑制终端的消耗电力的增大这样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的图。
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基站的结构的图。
图3是示出图1所示的终端的结构的图。
图4是示出实现图2所示的基站及图3所示的终端的硬件结构的第1例的图。
图5是示出实现图2所示的基站及图3所示的终端的硬件结构的第2例的图。
图6是示出图1所示的无线通信系统开始通信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7是示出图1所示的基站所形成的波束点的图。
图8是示出基站向图7所示的波束点发送参考信号的定时的图。
图9是示出图1所示的终端切换动作模式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基站发送参考信号的方法的图。
图11是示出图10所示的基站为了向多个波束点组分别发送参考信号而使用的定时的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基站发送参考信号的方法的变形例的图。
图13是示出图12所示的基站为了向多个波束点组分别发送参考信号而使用的定时的图。
图1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终端测定参考信号的波束点的第1例的图。
图15是示出当图14所示的终端以通常模式进行动作时,基站发送参考信号的定时和终端的状态的图。
图16是示出当图14所示的终端以间歇接收模式进行动作时,基站发送参考信号的定时和终端的状态的图。
图1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终端测定参考信号的波束点的第2例的图。
图18是示出当图17所示的终端以间歇接收模式进行动作时,基站发送参考信号的定时和终端的状态的第1例的图。
图19是示出当图17所示的终端以间歇接收模式进行动作时,基站发送参考信号的定时和终端的状态的第2例的图。
图2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终端测定参考信号的波束点的第3例的图。
图21是示出当图20所示的终端以间歇接收模式进行动作时,基站发送参考信号的定时和终端的状态的图。
图22是示出图1所示的终端转移到间歇接收模式时的基站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23是示出图1所示的终端转移到间歇接收模式时的终端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24是示出图1所示的基站决定终端的参考信号测定周期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25是用于对图1所示的终端的参考信号测定周期进行说明的图。
图26是示出图25所示的基站的通信定时和终端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基站及无线通信方法详细进行说明。另外,不通过该实施方式来限定本发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无线通信系统100的结构的图。无线通信系统100包括基站10和终端20。基站10能够使用指向性波束与终端20进行通信。照射指向性波束的范围分别被称为波束点1-1、1-2、1-3。
以下,在无需分别区分多个波束点1-1、1-2、1-3的情况下,有时简称为波束点1。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如将多个波束点1分别称为波束点1-1、1-2、1-3那样,在分别区分具有同样的功能的多个结构要素的情况下,有时在共同的标号之后接上短横线并标注不同的数字而示出。
作为基站10照射指向性波束的范围的多个波束点1-1、1-2、1-3形成基站10的覆盖区域CA。基站10针对波束点1-1、1-2、1-3,使用1个以上的指向性波束进行波束搜索、波束跟踪等,能够估计终端20所处的波束点1。
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基站10的结构的图。基站10具有多个天线11、通信部12、解调部13、控制部14、调制部15、以及波束控制部16。
通信部12能够将经由天线11而接收到的信号向解调部13输出,并且,将从调制部15输入的信号经由天线11而发送。此时,通信部12能够使用多个天线11而照射所形成的指向性波束,与指向性波束形成的波束点1内的终端20进行信号的收发。此时,从波束控制部16指示所照射的指向性波束的角度。
解调部13对从通信部12输入的信号进行解调等接收处理,将解调后的信号向控制部14输出。控制部14将从由解调部13输入的信号取出的信息向波束控制部16输出,并且,将向基站10的外部发送的信号输出到调制部15。调制部15对从控制部14输入的信号进行调制等发送处理,将调制后的信号向通信部12输出。波束控制部16基于从控制部14输入的信息,计算在通信部12进行通信时使指向性波束朝向的角度,将计算出的角度向通信部12指示。
图3是示出图1所示的终端20的结构的图。终端20具有天线21、通信部22、解调部23、等级测定部24、处理部25、控制部26、以及调制部27。
通信部22能够将经由天线21而接收到的信号向解调部23输出,并且,将从调制部27输入的信号经由天线21而发送。解调部23对通信部22输出的信号进行解调等接收处理,将解调后的信号向等级测定部24及处理部25中的至少一方输出。等级测定部24测定从解调部23输入的信号、具体而言为基站10发送的参考信号的接收质量。等级测定部24将表示测定出的接收质量的信息向处理部25输出。处理部25将从解调部23输入的信号及从等级测定部24输入的信息转换成控制部26能够处理的形式并向控制部26输出,并且,将从控制部26输入的信息转换成发送信号并向调制部27输出。
控制部26能够基于从处理部25输入的信息,进行终端20的控制。此外,控制部26将向基站10等终端20以外的装置发送的信息输出到处理部25。调制部27对从处理部25输入的发送信号进行调制等发送处理,将发送处理后的信号向通信部22输出。
接下来,对用于实现基站10及终端20的功能的硬件结构进行说明。图4是示出实现图2所示的基站10及图3所示的终端20的硬件结构的第1例的图。图5是示出实现图2所示的基站10及图3所示的终端20的硬件结构的第2例的图。
例如,如图4所示,基站10及终端20能够使用处理电路31、发送器32、接收器33以及天线装置34而实现。此外,如图5所示,基站10及终端20能够使用发送器32、接收器33、天线装置34、处理器35以及存储器36而实现。
处理电路31是专用的硬件,例如为单一电路、复合电路、程序化的处理器、并行程序化的处理器、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或者它们的组合。
发送器32进行用于向外部装置发送信号的发送处理。接收器33进行用于从外部装置接收信号的接收处理。天线装置34是将高频能量转换成电磁波并向空间放射、或者将空间的电磁波转换成高频能量的装置。
处理器35是CPU(也称为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装置、处理装置、运算装置、微处理器、微型计算机、处理器、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系统LSI(Large Scale Integration)等。
存储器36是RAM(Random Access Memory)、ROM(Read Only Memory)、闪存、EP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EEPROM(注册商标)(Electrically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等非易失性或易失性的半导体存储器、磁盘、软盘、光盘、高密度盘、迷你盘或DVD(Digital Versatile Disc)等。存储器36能够存储处理器35所执行的各种软件、固件等计算机程序、处理器35在计算机程序的执行中生成的各种数据等。
图2所示的天线11及图3所示的天线21能够使用天线装置34而实现。此外。图2所示的通信部12及图3所示的通信部22能够使用发送器32及接收器33而实现。
图2所示的基站10的解调部13、控制部14、调制部15及波束控制部16和图3所示的终端20的解调部23、等级测定部24、处理部25、控制部26及调制部27例如能够通过作为专用的硬件的处理电路31而实现。此外,图2所示的基站10的解调部13、控制部14、调制部15及波束控制部16和图3所示的终端20的解调部23、等级测定部24、处理部25、控制部26及调制部27也能够通过由处理器35读出并执行存储器36所存储的计算机程序而实现。或者,图2所示的基站10的解调部13、控制部14、调制部15及波束控制部16和图3所示的终端20的解调部23、等级测定部24、处理部25、控制部26及调制部27也可以通过专用的硬件实现一部分,通过软件、固件、或者软件与固件的组合来实现剩余的部分。
图6是示出图1所示的无线通信系统100开始通信的动作的时序图。在基站10进行波束搜索及波束跟踪中的至少一方的情况下,基站10向位于覆盖区域CA的终端20定期地发送参考信号(步骤S101)。具体而言,基站10的通信部12一边切换指向性波束的角度,一边向多个波束点1发送参考信号。终端20测定1个以上的参考信号的接收质量(步骤S102)生成表示测定出的接收质量的接收质量信息,将生成的接收质量信息向基站10发送(步骤S103)。接收质量信息包括用于确定指向性波束的角度的波束ID、表示接收质量的值等。
基站10基于从终端20反馈的接收质量信息,进行选择为了与终端20通信而使用的指向性波束的角度的波束选择(步骤S104)。基站10及终端20使用选择出的角度的指向性波束,开始数据传输(步骤S105)。
另外,在估计新侵入到覆盖区域CA的终端20的所在波束点、或者发生了波束连接障碍的终端20再次与基站10开始数据传输时,执行波束搜索。为了与终端20的移动相应地使指向性波束追随于选择了过去使用的指向性波束的角度的终端20而执行波束跟踪。
图7是示出图1所示的基站10所形成的波束点1-4~1-7的图。图8是示出基站10向图7所示的波束点1-4~1-7发送参考信号的定时的图。
在图8中,示出基站10一边切换1个指向性波束的角度一边依次向多个波束点1-4~1-7照射指向性波束的例子。图8所示的参考信号2-1被发送到图7所示的波束点1-4,参考信号2-2被发送到波束点1-5,参考信号2-3被发送到波束点1-6,参考信号2-4被发送到波束点1-7。如上所述,参考信号2-1~2-4分别以分时的方式被发送到多个波束点1-4~1-7的各个波束点。未发送参考信号2-1~2-4的期间是未使用的资源,有时也用于数据通信等。在基站10同时照射多个指向性波束的情况下,基站10也能够使用不同的符号向多个波束点1-4~1-7分别发送参考信号。
终端20也能够以多个动作模式进行动作,例如,除了通常模式之外,以消耗电力比通常模式低的间歇接收模式进行动作。上述的波束搜索或波束跟踪动作不仅在终端20以通常模式进行动作时被实施,有时也在以间歇接收模式进行动作的情况下被实施。
图9是示出图1所示的终端20切换动作模式的动作的时序图。基站10向终端20发送间歇接收有效化消息(步骤S201)。间歇接收有效化消息也被称为Power PreferenceIndicator有效化消息,是用于使向基站10通知消耗电力降低的必要性的功能有效化的消息。
终端20在接收到间歇接收有效化消息时,能够转移到间歇接收模式。终端20例如基于终端20的用户是否正在操作终端20、终端20的内部处理是否在执行中等,来判断是否转移到间歇接收模式。当满足预先决定的条件时,终端20转移到间歇接收模式(步骤S202)。终端20在转移到间歇接收模式时,将用于通知终端20的动作模式的模式通知消息向基站10发送(步骤S203)。
基站10在接收到模式通知消息时,与模式通知消息所示的终端20的动作模式一致地生成终端20的无线参数。这里,终端20是间歇接收模式,因此,基站10生成间歇接收模式用无线参数,将生成的间歇接收模式用无线参数向终端20发送(步骤S204)。
终端20进行是否转移到通常模式的判断,在满足预先决定的条件的情况下,转移到通常模式(步骤S205)。终端20在切换动作模式时,将用于通知终端20的动作模式的模式通知消息再次向基站10发送(步骤S206)。
基站10在接收到模式通知消息时,与模式通知消息所示的动作模式相应地生成终端20的无线参数。这里,终端20为通常模式,因此,基站10生成通常模式用无线参数,将生成的通常模式用无线参数向终端20发送(步骤S207)。
另外,基站10通知的无线参数包括终端20测定的波束点的数量、识别由终端20测定的波束点的ID、终端20测定波束点的周期、终端20开始使用了变更后的无线参数的处理的定时、间歇接收的周期的长度、终端20起动的定时、终端20起动的间隔等。此外,也可以代替间歇接收中的终端20测定的波束点数量、识别波束点的ID,而包括波束点组数量、识别波束点组的ID。波束点组由同时被发送参考信号的1个以上的波束点构成。在代替间歇接收中的终端20测定的波束点数量、识别波束点的ID而使用波束点组数量、识别波束点组的ID的情况下,能够缩短通知无线参数的消息,能够节约资源。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基站10发送参考信号的方法的图。基站10将覆盖区域CA内的多个波束点1分为多个波束点组3-1~3-4。在覆盖区域CA内具有20个波束点1的基站10中,在基站10能够同时照射的指向性波束的个数为5个的情况下,分为4次定时或符号而发送参考信号。该情况下的波束点组3是从基站10同时被发送参考信号的、由5个波束点1构成的4个波束点组3。
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波束点组3-1~3-4从接近基站10的一侧起按照波束点组3-1、3-2、3-3、3-4的顺序排列。基站10使向多个波束点组3中的相邻的波束点组3发送参考信号2的时隙连续。相邻的波束点组3例如是波束点组3-1与波束点组3-2、波束点组3-2与波束点组3-3、波束点组3-3与波束点组3-4的关系。即,是基站10照射的指向性波束的照射范围相邻的关系。使发送参考信号2的时隙连续是指,在以分时的方式发送参考信号2时,成为发送参考信号2的顺序如第1个和第2个、第2个和第3个、第3个和第4个那样连续的状态,并且成为使用的时隙连续的状态。
基站10能够按照波束点组3-1、波束点组3-2、波束点组3-3、波束点组3-4的顺序发送参考信号2。此外,基站10也可以按照波束点组3-4、波束点组3-3、波束点组3-2、波束点组3-1的顺序发送参考信号2。
图11是示出图10所示的基站10为了向多个波束点组3分别发送参考信号2而使用的定时的图。参考信号2-6被发送到波束点组3-1,参考信号2-7被发送到波束点组3-2,参考信号2-8被发送到波束点组3-3,参考信号2-9被发送到波束点组3-4。
在基站10按照波束点组3-1、波束点组3-2、波束点组3-3、波束点组3-4的顺序发送了参考信号2的情况下,按照参考信号2-6、参考信号2-7、参考信号2-8、参考信号2-9的顺序进行发送。此外,在基站10按照波束点组3-4、波束点组3-3、波束点组3-2、波束点组3-1的顺序发送了参考信号2的情况下,按照参考信号2-9、参考信号2-8、参考信号2-7、参考信号2-6的顺序进行发送。通过采用上述那样的发送顺序,能够使向相邻的波束点组3发送参考信号2的定时、符号相邻。
终端20在从基站10被指定为测定多个波束点1的情况下,需要从起动开始到向全部的波束点1照射指向性波束为止保持起动状态。因此,在间歇接收模式中,越缩短保持终端20的起动状态的时间,越能够降低终端20的消耗电力。例如,在基站10对位于波束点组3-2的终端20-1进行波束跟踪的情况下,基站10对终端20-1进行指示,使得测定向所在的波束点组3-2以及与波束点组3-2接近的多个波束点组3-1、3-3发送的参考信号2-6、2-7、2-8的接收质量。在该情况下,终端20测定的参考信号2-6、2-7、2-8在时间轴上连续地被发送,因此,能够缩短终端20保持起动状态的时间。同样,位于波束点组3-3的终端20-2测定向波束点组3-2、3-3、3-4发送的参考信号2-7、2-8、2-9的接收质量。参考信号2-7、2-8、2-9也在时间轴上连续地被发送,因此,能够缩短终端20保持起动状态的时间。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基站10发送参考信号的方法的变形例的图。在图12所示的变形例中,波束点组3的分割方法与图10所示的例子不同。基站10将覆盖区域CA内的多个波束点1分为多个波束点组3-5~3-8。面向基站10,波束点组3-5~3-8从左起按照波束点组3-5、3-6、3-7、3-8的顺序排列。
基站10使向多个波束点组3中的相邻的波束点组3发送参考信号的时隙连续。相邻的波束点组3例如是波束点组3-5与波束点组3-6、波束点组3-6与波束点组3-7、波束点组3-7与波束点组3-8的关系。即,是基站10照射的指向性波束的照射范围相邻的关系。
在图12所示的变形例中,基站10按照波束点组3-5、波束点组3-6、波束点组3-7、波束点组3-8的顺序发送参考信号2。此外,基站10按照波束点组3-8、波束点组3-7、波束点组3-6、波束点组3-5的顺序发送参考信号2。
图13是示出图12所示的基站10为了向多个波束点组3分别发送参考信号2而使用的定时的图。参考信号2-10被发送到波束点组3-5,参考信号2-11被发送到波束点组3-6,参考信号2-12被发送到波束点组3-7,参考信号2-13被发送到波束点组3-8。
基站10在按照波束点组3-5、波束点组3-6、波束点组3-7、波束点组3-8的顺序发送了参考信号2的情况下,按照参考信号2-10、参考信号2-11、参考信号2-12、参考信号2-13的顺序进行发送。此外,基站10在按照波束点组3-8、波束点组3-7、波束点组3-6、波束点组3-5的顺序发送了参考信号2的情况下,按照参考信号2-13、参考信号2-12、参考信号2-11、参考信号2-10的顺序进行发送。通过采用上述那样的发送顺序,能够使向相邻的波束点组3发送参考信号2的定时及符号相邻。
位于波束点组3-6的终端20-1按照来自基站10的指示,测定向波束点组3-5、3-6、3-7发送的参考信号2-10、2-11、2-12的接收质量。参考信号2-10、2-11、2-12在时间轴上连续地被发送,因此,能够缩短终端20保持起动状态的时间。此外,位于波束点组3-7的终端20-2按照来自基站10的指示,测定向波束点组3-6、3-7、3-8发送的参考信号2-11、2-12、2-13的接收质量。参考信号2-11、2-12、2-13也在时间轴上连续地被发送,因此,能够缩短终端20保持起动状态的时间。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通过使向相邻的波束点组3发送参考信号2的时隙连续,即便在终端20测定向多个波束点组3发送的参考信号2的接收质量的情况下,也能够缩短终端20保持起动状态的时间。在该情况下,如果能够增加所测定的参考信号2的数量而提高终端20的位置估计精度,则得到能够延长参考信号2的测定周期、能够进一步缩短终端20保持起动状态的时间这样的效果。针对这样的效果,进行以下说明。
图1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终端20测定参考信号2的波束点1的第1例的图。在图14所示的例子中,终端20位于波束点1-13,除了测定向波束点1-13发送的参考信号2之外,还测定向与波束点1-13相邻的波束点1-11、1-12、1-14、1-15发送的参考信号2。
图15是示出当图14所示的终端20以通常模式进行动作时,基站10发送参考信号的定时和终端20的状态的图。基站10以固定的周期发送参考信号2。由于终端20为通常模式,因此,始终保持起动状态。终端20在从基站10指示的定时,进行测定参考信号2的接收质量的信号测定处理。此外,终端20在信号测定处理的前后的定时,执行信号测定处理的准备、数据传输等准备处理。在该情况下,频繁地测定向少数的波束点1发送的参考信号2的接收质量,使得不产生波束连接障碍。
图16是示出当图14所示的终端20以间歇接收模式进行动作时,基站10发送参考信号的定时和终端20的状态的图。与图15同样,基站10以固定的周期发送参考信号2。终端20在时间T1的期间成为起动状态,该时间T1是将进行参考信号2的信号测定处理的时间与在信号测定处理的前后进行准备处理的时间合起来的时间。在该情况下,参考信号2以固定的周期被发送,因此,终端20以与该发送周期相应的周期T11成为起动状态。
为了增大终端20起动的周期,考虑终端20不是测定全部的参考信号2,而是跳过1个、跳过2个等间疏地对参考信号2进行测定。但是,在该情况下,在间歇接收模式中,有时终端20会偏离基站10照射的波束点1,产生波束连接障碍。当间歇接收中的终端20成为波束连接障碍时,基站10难以判别终端20位于覆盖区域CA内还是不位于覆盖区域CA内,无法与终端20进行数据传输。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防止波束连接障碍的产生而增加所测定的波束点1的数量。通过增加测定对象的波束点1的数量,能够延长间歇接收中的终端20测定参考信号的接收质量的测定周期。
图1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终端20测定参考信号2的波束点1的第2例的图。在第2例中,与图14所示的第1例相比,增加了终端20测定的波束点1的数量。具体而言,终端20除了测定向所处的波束点1-23发送的参考信号2的接收质量之外,还测定向所在的波束点1-23的周边17个波束点1-21、1-31、1-41、1-51、1-22、1-32、1-33、1-43、1-53、1-34、1-44、1-55、1-25、1-35、1-45、1-56、1-26分别发送的参考信号2的接收质量。
图17所示的波束点1-21、1-31、1-41、1-51、1-22、1-32、1-42、1-52、1-33、1-43、1-53、1-23、1-34、1-44、1-54、1-24、1-55、1-25、1-35、1-45、1-56、1-26、1-36、1-46被分为4个波束点组3。图17所示的例子中的波束点组3的划分方法为,选择基站10照射的指向性波束的照射范围处于离散的关系的波束点1并进行分组,使其他波束点组3包括与在之前的波束点组3中选择出的各个波束点1相邻的波束点1而依次进行分组。第1波束点组3由波束点1-21、1-22、1-23、1-24、1-25、1-26构成。第2波束点组3由波束点1-31、1-32、1-33、1-34、1-35、1-36构成。第3波束点组3由波束点1-41、1-42、1-43、1-44、1-45、1-46构成。第4波束点组3由波束点1-51、1-52、1-53、1-54、1-55、1-56构成。基站10按照每个波束点组3而发送参考信号。
在该情况下,为了测定向波束点1-21、1-31、1-41、1-51、1-22、1-32、1-33、1-43、1-53、1-23、1-34、1-44、1-55、1-25、1-35、1-45、1-56、1-26发送的参考信号2的接收质量,基站10对终端20进行指示,使得测定向全部的波束点组3发送的参考信号。
图18是示出当图17所示的终端20以间歇接收模式进行动作时,基站10发送参考信号2的定时和终端20的状态的第1例的图。这里,基站10以固定的周期发送参考信号2。在该情况下,终端20测定参考信号2-21、2-31、2-41、2-51、2-22、2-32、2-42、2-52、2-33、2-43、2-53、2-23、2-34、2-44、2-54、2-24、2-55、2-25、2-35、2-45、2-56、2-26、2-36、2-46的全部的接收质量。因此,终端20进行用于起动的准备处理的时间与终端20进行停止处理的时间重复,因此,终端20无法成为停止状态,始终成为起动状态。
在图18所示的例子中,无论终端20是否以间歇接收模式进行动作,终端20都无法成为停止状态,终端20的消耗电力增大。对此,考虑使基站10发送参考信号2的定时连续。
图19是示出当图17所示的终端20以间歇接收模式进行动作时,基站10发送参考信号2的定时和终端20的状态的第2例的图。这里,基站10不是以固定的周期发送多个参考信号2,而是使发送多个参考信号2的定时连续。由此,终端20进行起动处理的时间与进行停止处理的时间不再重复,终端20能够成为停止状态。因此,与图18所示的例子相比,终端20的起动时间T2变短,能够削减终端20的消耗电力。这里,终端20以起动周期T21周期性地反复进行起动和停止。
图2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终端20测定参考信号2的波束点1的第3例的图。图20所示的例子中的波束点组3的划分方法为,以基站10照射的指向性波束的照射范围处于相邻的关系的多个波束点1进行分组,使其他波束点组3包括处于与由之前的波束点组3构成的照射范围相邻的关系的波束点1而依次进行分组。波束点1-61~1-66构成第1波束点组3,波束点1-71~1-76构成第2波束点组3,波束点1-81~1-86构成第3波束点组3,波束点1-91~1-96构成第4波束点组3。
在该情况下,构成相同的波束点组3的多个波束点1相邻。在该状态下,基站10使向多个波束点组3中的相邻的波束点组发送参考信号2的时隙连续。另外,在本发明中,不存在必须仅通过指向性波束的照射范围处于离散的关系的波束点1进行分组、或者必须仅通过处于相邻的关系的波束点1进行分组的制约,按照每个波束点组3而包括照射范围相邻的关系即可。
图21是示出当图20所示的终端20以间歇接收模式进行动作时,基站10发送参考信号2的定时和终端20的状态的图。在该情况下,在终端20测定向所在的波束点1-74的周边18个波束点1-61~1-66、1-71~1-76、1-81~1-86发送的参考信号2的接收质量的情况下,测定向第1波束点组3、第2波束点组3、第3波束点组3发送的参考信号2的接收质量即可,无需测定向第4波束点组3发送的参考信号的接收质量。因此,与图19所示的例子相比,所测定的波束点组3减少1个。
例如,终端20测定参考信号2-61、2-71、2-81、2-91中的参考信号2-61、2-71、2-81的接收质量即可。因此,与图19所示的例子中的时间T22相比,能够缩短终端20进行信号测定处理的时间T32。因此,与图19所示的例子中的起动时间T2相比,能够缩短终端20起动的时间T3,与图19所示的例子中的起动周期T21相比,能够增长终端20的起动周期T31。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终端20的消耗电力。
图22是示出图1所示的终端20转移到间歇接收模式时的基站10的动作的流程图。作为前提条件,对象的终端20位于基站10的覆盖区域CA内,且不是间歇接收状态。首先,基站10判定是否从终端20接收到通知间歇接收模式的模式通知消息(步骤S301)。在接收到模式通知消息的情况下(步骤S301:是),基站10生成间歇接收模式用的无线参数,将生成的无线参数向终端20通知(步骤S302)。在基站10通知的无线参数中,例如包括终端20测定的波束点数量、参考信号的测定周期等。在未接收到模式通知消息的情况下(步骤S301:否),省略步骤S302的处理。
图23是示出图1所示的终端20转移到间歇接收模式时的终端20的动作的流程图。作为前提条件,对象的终端20位于基站10的覆盖区域CA内,且不为间歇接收状态。终端20判断是否从基站10接收到间歇接收有效化消息(步骤S401)。在接收到间歇接收有效化消息的情况下(步骤S401:是),终端20接着判断是否转移到了间歇接收模式(步骤S402)。在未接收到间歇接收有效化消息的情况下(步骤S401:否),终端20保持通常模式不变,省略以后的处理。
在转移到了间歇接收模式的情况下(步骤S402:是),终端20向基站10发送用于通知终端20为间歇接收模式的模式通知消息(步骤S403)。在未转移到间歇接收模式的情况下(步骤S402:否),终端20保持通常模式不变,省略以后的处理。
在将模式通知消息发送到基站10之后,终端20判断是否从基站10接收到无线参数(步骤S404)。在接收到无线参数的情况下(步骤S404:是),以基站10指定的参考信号测定周期将终端20起动,进行所指定的波束点1的测定(步骤S405)。在未接收到无线参数的情况下(步骤S404:否),省略步骤S405的处理。
接下来,对应用于间歇接收中的终端20的参考信号2的测定周期进行说明。作为1个实施方式,考虑将作为终端20的初始补充用信号的搜索波束与波束跟踪用的波束共同化。此时,存在按照每个基站10而单独决定的搜索波束的发送周期与间歇接收中的终端20测定的参考信号2的测定周期不同的情况。
图24是示出图1所示的基站10决定终端20的参考信号测定周期的动作的流程图。首先,基站10基于通常模式下的参考信号测定周期、在间歇接收中终端20进行测定的波束点数量、以及终端20的移动速度中的至少一方,求出间歇接收中的终端20中的参考信号的测定周期。然后,基站10判断是否能够以搜索波束的发送周期表现间歇接收中的参考信号测定周期(步骤S501)。
例如,基站10能够基于间歇接收中的参考信号测定周期是否为搜索波束的发送周期的倍数,来进行步骤S501的判断。在无法以搜索波束的发送周期表现间歇接收中的参考信号测定周期的情况下(步骤S501:否),基站10使间歇接收中的参考信号测定周期比在步骤S501中求出的值短,将间歇接收中的参考信号测定周期调整为能够以搜索波束的发送周期表现的值(步骤S502)。在能够以搜索波束的发送周期表现间歇接收中的参考信号测定周期的情况下(步骤S501:是),省略步骤S502的处理。
图25是用于对图1所示的终端20的参考信号测定周期进行说明的图。基站10在覆盖区域CA内形成有5个波束点组3-11、3-12、3-13、3-14、3-15。在基站10的覆盖区域CA内,终端20-1位于波束点组3-12,终端20-2位于波束点组3-14,终端20-3位于波束点组3-13。终端20-1、20-3以间歇接收模式进行动作,终端20-2以通常模式进行动作。
图26是示出图25所示的基站10的通信定时和终端20的状态的图。在图26中,示出基站10发送搜索波束的期间1327~1337和进行数据收发、参考信号2的发送的期间1321、1322。终端20-1在期间1338、1339、1340、1341内,进行参考信号2的接收质量。终端20-3在期间1342、1343、1344、1345、1346、1347内,进行参考信号2的接收质量。
参照放大图1317,发送搜索波束的期间1327由基站10发送要发送的多个参考信号2的期间1307~1311构成。期间1307是用于向波束点组3-11发送参考信号2的期间。期间1308是用于向波束点组3-12发送参考信号2的期间。期间1309是用于向波束点组3-13发送参考信号2的期间。期间1310是用于向波束点组3-14发送参考信号2的期间。期间1311是用于向波束点组3-15发送参考信号2的期间。
反复进行分别向多个波束点组3-11~3-15的参考信号2的发送。各个期间1312、1313、1314、1315、1316是用于向波束点组3-11、3-12、3-13、3-14、3-15分别发送参考信号2的期间。该搜索波束有时也用于供基站10掌握位于基站10的覆盖区域CA内的终端20的位置。
例如,基站10发现新侵入到基站10的覆盖区域CA内的终端20,或者基站10发现在基站10的覆盖区域CA内成为激活(active)的终端20的所在位置。基站10在期间1321、1322内,与终端20进行数据的收发。此外,由于以通常模式进行动作的终端20-2频繁地进行数据的收发,因此,需要逐次选择得到最佳的吞吐量的波束点1。因此,能够减少所测定的波束点1的数量,基站10能够跟踪终端20的动作。因此,基站10不仅在搜索波束定时,还在期间1321内的期间1323、期间1322内的期间1325向以通常模式进行动作的终端20-2发送参考信号。另外,即便在发送参考信号2的期间、搜索波束的发送期间内,有时在基站10与终端20之间也能够进行数据的收发。
通过使间歇接收中的终端20-1、20-3测定的参考信号的发送周期与基站10定期地照射的搜索波束的发送周期一致或者成为搜索波束的发送周期的倍数,能够共享资源而有效利用。具体而言,能够减少参考信号发送用的符号,增加数据发送用的符号,能够提高吞吐量。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基站10能够使向相邻的波束点组3分别发送参考信号的时隙连续。因此,能够缩短终端20的起动时间,降低终端20的消耗电力。
以上的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示出本发明的内容的一例,也能够与其他公知技术组合,还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省略、变更结构的一部分。
标号说明
1、1-1~1-15、1-21~1-26、1-31~1-36、1-41~1-46、1-61~1-66、1-71~1-76、1-81~1-86、1-91~1-96波束点,2、2-1~2-13、2-21~2-24、2-31~2-34、2-41~2-44、2-51~2-54、2-61~2-64、2-71~2-74、2-81~2-84、2-91~2-94参考信号,3、3-1~3-8、3-11~3-15波束点组,10基站,11、21天线,12、22通信部,13、23解调部,14、26控制部,15、27调制部,16波束控制部,20、20-1、20-2、20-3终端,24等级测定部,25处理部,31处理电路,32发送器,33接收器,34天线装置,35处理器,36存储器,1307~1316、1321~1325、1327~1347期间,CA覆盖区域。

Claims (12)

1.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站具备:
通信部,其能够向多个波束点发送用于供所述波束点内的终端测定接收质量的参考信号,且能够向由多个所述波束点中的1个以上的波束点构成的波束点组同时发送所述参考信号,其中,所述波束点是指向性波束的照射范围;以及
控制部,其使向多个所述波束点组中的包括相邻的所述照射范围的所述波束点组发送所述参考信号的时隙连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向所述终端通知所述终端测定多个所述参考信号的接收质量的定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使用向所述终端通知所述参考信号的测定周期的参数变更消息,将对所述终端设定的所述测定周期变更为在多个所述终端中共同的测定周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基于为了所述终端的初始补充而由所述通信部定期地照射的搜索波束的发送周期,调整所述终端测定所述参考信号的测定周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将所述测定周期设为所述搜索波束的发送周期的倍数。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测定周期不为所述搜索波束的发送周期的倍数的情况下,将所述测定周期调整为所述搜索波束的发送周期的倍数,并向所述终端通知调整后的所述测定周期。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使间歇接收中的所述终端测定的波束点数量与未进行间歇接收的通常时相比增加。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波束点数量的增加数量、所述通常时的测定周期、以及所述终端的移动速度中的至少一方,决定间歇接收中的所述终端测定参考信号的测定周期,并向所述终端通知决定出的所述测定周期。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根据请求将所述终端切换为间歇接收模式的消息,与通常时相比改变所述终端测定参考信号的测定周期和所述终端测定的波束点数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以波束点组为单位,通知由所述终端测定的波束点。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波束点组包括所述照射范围相邻的多个波束点。
12.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通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基站向多个波束点发送用于供波束点内的终端测定接收质量的参考信号,其中,所述波束点是指向性波束的照射范围;以及
所述终端对所述参考信号的接收质量进行测定,并向所述基站发送测定结果,
所述基站在向多个波束点发送所述参考信号时,使向多个波束点组中的包括相邻的所述照射范围的所述波束点组发送所述参考信号的时隙连续,其中,该波束点组由同时被发送所述参考信号的多个所述波束点构成。
CN201880089763.4A 2018-02-26 2018-02-26 基站及无线通信方法 Pending CN11174250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8/007032 WO2019163139A1 (ja) 2018-02-26 2018-02-26 基地局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42500A true CN111742500A (zh) 2020-10-02

Family

ID=676882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89763.4A Pending CN111742500A (zh) 2018-02-26 2018-02-26 基站及无线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00382171A1 (zh)
EP (1) EP3742625A4 (zh)
JP (1) JP6661067B2 (zh)
CN (1) CN111742500A (zh)
WO (1) WO201916313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277193B2 (en) * 2019-05-31 2022-03-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Beam selection procedures for multi-stream environments
US11477760B2 (en) * 2019-12-19 2022-10-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Frequency diversity techniques for single frequency networks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59077A (ja) * 2006-03-23 2007-10-04 Hitachi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Ltd 無線通信方法
CN102036403A (zh) * 2009-10-01 2011-04-27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协作发送方法、协作发送系统、汇聚站及无线基站
CN102388662A (zh) * 2010-05-17 2012-03-21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多模用户设备(ue)操作的非连续接收(drx)
CN105790886A (zh) * 2014-12-24 2016-07-2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包发送、接收方法、装置、基站及终端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25357B2 (ja) * 2016-02-29 2019-06-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ビーム送受信方法、基地局、端末、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US10069555B2 (en) * 2016-04-13 2018-09-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beam management
PT3457737T (pt) * 2016-05-12 2022-11-28 Ntt Docomo Inc Dispositivo de utilizador, estação base e método de medição
WO2018066103A1 (ja) * 2016-10-06 2018-04-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ビーム送受信方法、基地局、端末、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59077A (ja) * 2006-03-23 2007-10-04 Hitachi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Ltd 無線通信方法
CN102036403A (zh) * 2009-10-01 2011-04-27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协作发送方法、协作发送系统、汇聚站及无线基站
CN102388662A (zh) * 2010-05-17 2012-03-21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多模用户设备(ue)操作的非连续接收(drx)
CN105790886A (zh) * 2014-12-24 2016-07-2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包发送、接收方法、装置、基站及终端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HUAWEI, HISILICON: "R2-1705119 UE power saving mechanism considering beamforming", 《3GPP TSG-RAN2 WG2 MEETING #98》 *
MITSUBISHI ELECTRIC: "R1-1608711 Common signal/information allocation for initial access and mobility", 《3GPP TSG-RAN WG1 #86BIS》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661067B2 (ja) 2020-03-11
EP3742625A4 (en) 2021-04-21
WO2019163139A1 (ja) 2019-08-29
US20200382171A1 (en) 2020-12-03
JPWO2019163139A1 (ja) 2020-04-09
EP3742625A1 (en) 2020-1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977143B2 (en) Radar probing using radio communication terminals
EP3425949B1 (en) Beam transmission-reception method, base station, terminal,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90182866A1 (en) Multi-Grant for Listen-Before-Talk Based Uplink Transmission Attempts
EP3160186B1 (en) Base station, control station, and handover method
KR102253043B1 (ko) 비인가 주파수 대역에서의 자원들 공유
JP6198993B1 (ja) ビーム送受信方法、基地局、端末、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CN111742500A (zh) 基站及无线通信方法
US20220124538A1 (en) Measurement reporting method, network device and terminal device
US20170127294A1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KR20160065700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송신 자원 및 송신 전력을 결정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EP4179353A1 (en) Network-based co-existence operations involving a radar-enabled user equipment
US20190014522A1 (en) Terminal device, base st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and program
WO2021255836A1 (ja) ローカル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エリア内受信品質制御方法、制御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WO2018039986A1 (en) Methods, central units, and distributed units for reference signal configuration
EP3577948A1 (en)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controlling handover procedure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WO2021253165A1 (en) Time sensitive communication
CN114982265A (zh) 无线通信装置、无线通信系统、控制电路、存储介质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JP2019158347A (ja) 無線通信装置
JP2023099957A (ja) 無線通信方法、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JP6960435B2 (ja) 通信システム、無線子機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US20240089939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WO2022136520A1 (en)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inter-network communication
CN117500064A (zh) 信息传输方法、装置、相关设备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002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