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27974A - 一种杀菌组合物、制剂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杀菌组合物、制剂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27974A
CN111727974A CN202010701994.5A CN202010701994A CN111727974A CN 111727974 A CN111727974 A CN 111727974A CN 202010701994 A CN202010701994 A CN 202010701994A CN 111727974 A CN111727974 A CN 1117279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ster
sulfanilamide
composition
preparation
azole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0199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侯从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rth South Brothers Pharmaceutical Invest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orth South Brothers Pharmaceutical Invest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rth South Brothers Pharmaceutical Invest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North South Brothers Pharmaceutical Invest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701994.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727974A/zh
Publication of CN1117279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2797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3/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01N43/64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three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 A01N43/647Triazoles; Hydrogenated triazoles
    • A01N43/6531,2,4-Triazoles; Hydrogenated 1,2,4-triazo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3/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01N43/34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 A01N43/36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five-membered rin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3/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01N43/34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 A01N43/4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six-membered rin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3/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01N43/72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nitrogen atoms and oxygen or sulfur atoms as ring hetero atoms
    • A01N43/74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nitrogen atoms and oxygen or sulfur atoms as ring hetero atoms five-membered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nd either one oxygen atom or one sulfur atom in positions 1,3
    • A01N43/781,3-Thiazoles; Hydrogenated 1,3-thiazo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7/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a carbon atom not being member of a ring and having no bond to a carbon or hydrogen atom, e.g. derivatives of carbonic acid
    • A01N47/08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a carbon atom not being member of a ring and having no bond to a carbon or hydrogen atom, e.g. derivatives of carbonic acid the carbon atom having one or more single bonds to nitrogen atoms
    • A01N47/28Ureas or thioureas containing the groups >N—CO—N< or >N—CS—N<
    • A01N47/34Ureas or thioureas containing the groups >N—CO—N< or >N—CS—N< containing the groups, e.g. biuret; Thio analogues thereof; Urea-aldehyde condensation produc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7/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a carbon atom not being member of a ring and having no bond to a carbon or hydrogen atom, e.g. derivatives of carbonic acid
    • A01N47/08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a carbon atom not being member of a ring and having no bond to a carbon or hydrogen atom, e.g. derivatives of carbonic acid the carbon atom having one or more single bonds to nitrogen atoms
    • A01N47/28Ureas or thioureas containing the groups >N—CO—N< or >N—CS—N<
    • A01N47/38Ureas or thioureas containing the groups >N—CO—N< or >N—CS—N< containing the group >N—CO—N< where at least one nitrogen atom is part of a heterocyclic ring; Thio analogues thereof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Pest Control & Pesticides (AREA)
  • Plant Patholog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nt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杀菌组合物、制剂及其应用;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包含有效成分A和有效成分B的杀菌组合物;其中有效成分A与有效成分B的质量比为1:100‑100:1;所述有效成分A为唑醚磺胺酯;所述有效成分B为甲基硫菌灵、咪鲜胺、氟环唑、烯唑醇、菌核净、苯醚甲环唑、氟噻唑吡乙酮或氟啶胺中的一种;所述有效成分A与有效成分B在杀菌组合物中的总含量为1~90wt.%。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可制备成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悬浮剂、颗粒剂、微乳剂或水乳剂等剂型。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和制剂适用于预防或防治多种植物病害,包括但不限于水稻纹枯病、水稻稻瘟病、小麦白粉病、小麦赤霉病、黄瓜白粉病、黄瓜霜霉病或马铃薯晚疫病。

Description

一种杀菌组合物、制剂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杀菌组合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背景技术
植物病害是严重危害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不仅可以引起农作物产量减少,而且一定程度上还严重威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对于植物病害的防治,人类总结并研发出一系列杀菌剂,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杀菌剂在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唑醚磺胺酯是一种具有杀菌活性的化合物,对黄瓜霜霉病和水稻纹枯病防治效果显著。其化学名称为4-苯氧基苯基1-(N,N-二甲基氨基磺酰基)-1H-1,2,4-三氮唑-3-磺酸酯,结构式如下:
Figure BDA0002593148820000011
使用化学药剂是防治作物病害的主要方法,长期连续高剂量地使用单一品种,容易造成作物病害耐药和抗性等问题。因此合理的使用农药以及制备复配的杀菌剂来扩大杀菌谱和降低病害的抗性已迫在眉睫。
目前,本发明的复配组合物应用于植物病害防治,尚无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杀菌组合物,包含有效成分A和有效成分B,其中有效成分A与有效成分B的质量比为1:100-100:1;所述有效成分A为唑醚磺胺酯;所述有效成分B为甲基硫菌灵、咪鲜胺、氟环唑、烯唑醇、菌核净、苯醚甲环唑、氟噻唑吡乙酮或氟啶胺中的一种。
优选地,本发明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有效成分由有效成分A和有效成分B组成。
本发明中,所述有效成分A和有效成分B的质量比是任意的,可以在相对较宽的范围内变化,某些实施方案中质量比为1:500-500:1、1:300-300:1、1:200-200:1或1:100-100:1。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有效成分A与有效成分B的质量比为1:20-20:1、1:20-10:1、1:15-15:1、1:10-10:1、1:8-10:1、1:8-8:1、1:5-5:1或1:3-5:1。
更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有效成分A与有效成分B在杀菌组合物中的总含量为1~90wt.%、5~80wt.%或10~75wt.%。
进一步地,所述杀菌组合物任选地进一步包含一种或多种农药上可接受的辅助剂。
农药上可接受的辅助剂,包括但不限于,润湿剂、分散剂、乳化剂、增稠剂、粘结剂、崩解剂、防冻剂、消泡剂、溶剂、防腐剂、载体等,根据需要可适当添加。
所述的润湿剂选自烷基醇聚氧乙烯基醚硫酸钠、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月桂醇聚氧乙烯基醚磺酸钠、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聚氧乙烯基醚、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钙、二丁基萘磺酸钠、琥珀酸二辛脂磺酸钠、Morwet EFW、GY-WS10、W-2003、月桂醇硫酸钠等其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所述的分散剂选自木质素C、木质素磺酸钠、聚羧酸盐、拉开粉、木质素磺酸钙、甲基萘磺酸甲醛缩合物、萘磺酸甲醛缩合物、亚甲基萘磺酸钠、丙烯酸均聚物钠盐、MorwetD425、TERSPERSE 4894、TERSPERSE 4896、TERSPERSE 2500、油酸甲基氨基乙基磺酸钠、环氧聚醚、对叔丁基醚、二丁基萘磺酸甲醛缩合物、磷酸盐如六偏磷酸钠、烷基酚聚氧乙烯基磷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N-甲基-脂肪酰基-牛磺酸钠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芳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蓖麻油环氧乙烷加成物、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嵌段共聚物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烷基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甲基纤维素、二丁基奈磺酸钠、辛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硫酸盐等其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所述的乳化剂选自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钙、蓖麻油聚氧乙烯醚、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三苯乙基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烷基萘磺酸盐、脂肪酸聚氧乙烯酯、AEO系列、三乙醇胺盐、壬基苯酚聚乙二醇醚、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农乳2201#、农乳500#、农乳600#、农乳700#、BY-125等其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所述的增稠剂选自黄原胶、阿拉伯树胶、海藻酸钠、膨润土、硅酸镁铝、羧甲基纤维素、白炭黑等其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所述的粘结剂选自淀粉、石膏、葡萄糖、聚乙烯醇、黄原胶、阿拉伯树胶、硅酸镁铝、糊精等其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所述的崩解剂选自硫酸铵、氯化钠、尿素、蔗糖、葡萄糖、氯化铝、柠檬酸、丁二酸、碳酸钠、碳酸氢钠等其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所述的防冻剂选自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异丙醇、二甘醇、乙二醇丁醚、丙二醇丁醚等其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所述的消泡剂选自有机硅类消泡剂(如ETXP-40)、有机硅酮类消泡剂、聚氧乙烯甘油醚等其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所述的溶剂选自水、苯、甲苯、二甲苯、甲醇、乙醇、异丙醇、正丁醇、甲基乙二醇醚、乙基乙二醇醚、石油醚、二甲基亚砜、丙酮、环己酮、N-辛基吡咯烷酮、亚麻油、环氧氯丙烷、环氧大豆油等其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所述的防腐剂选自甲醛、苯甲酸、苯甲酸钠、山梨酸钾等其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所述的载体选自凹凸棒土、高岭土、膨润土、硅藻土、白炭黑、轻质碳酸钙、玉米淀粉等其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由本发明所述杀菌组合物所制备的制剂,所述制剂的剂型为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悬浮剂、颗粒剂、微乳剂或水乳剂。
本发明所述的制剂,可通过本领域常规的制备方法得到,是农药制剂加工工艺中常用的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制剂的剂型为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悬浮剂、颗粒剂、微乳剂或水乳剂。
以上优选的制剂类型组成能改善药剂理化性质,例如稳定性、均匀性、速效性或缓释性等,还能改善防治效果。
以上优选的制剂中,所述各种辅助剂的作用并不是唯一的,同一种辅助剂在同一剂型或不同剂型中可以具有一种或多种作用。
又一方面,本发明提供本发明所述杀菌组合物或制剂在预防或防治植物病害中的应用。
进一步地,所述植物病害包含水稻纹枯病、水稻稻瘟病、小麦白粉病、小麦赤霉病、黄瓜白粉病、黄瓜霜霉病或马铃薯晚疫病中的一种或多种。
还一方面,本发明提供本发明所述杀菌组合物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将有效成分A和有效成分B任选地与一种或多种农药上可接受的辅助剂混合。
还一方面,本发明提供本发明所述制剂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将有效成分A和有效成分B与一种或多种农药上可接受的辅助剂结合;所述结合即为采用农药制剂加工工艺中常用的方法,制备得到本发明所述的制剂。
还一方面,本发明提供用于控制植物病害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向所述植物、植物部分或植物环境施用有效量的本发明所述的杀菌组合物或本发明所述的制剂。
根据本发明的其中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杀菌组合物,包含有效成分唑醚磺胺酯与甲基硫菌灵。优选地,所述杀菌组合物的有效成分由唑醚磺胺酯与甲基硫菌灵组成。
甲基硫菌灵是一种广谱性内吸低毒杀菌剂,具有内吸、预防和治疗作用。当被喷施于作物表面时,可迅速被植物所吸收,在植物体内经一系列生化反应转化为多菌灵,干扰病原菌的细胞分裂,影响病菌菌丝形成和细胞分裂,使细胞壁中毒,孢子萌发长出的芽管畸形,使病菌不能正常生长从而达到杀菌效果。其化学名称为1,2-二(3-甲氧碳基-2-硫脲基)苯,结构式如下:
Figure BDA0002593148820000041
经过深入研究发现,将唑醚磺胺酯与甲基硫菌灵复配使用,不仅没有抵消两者各自的药效,在一定范围内还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对植物病害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特别是对水稻纹枯病和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混剂与单剂相比,差异性显著。醚磺胺酯与甲基硫菌灵的复配是经过优选的。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唑醚磺胺酯与甲基硫菌灵的质量比为1:15-15:1。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唑醚磺胺酯与甲基硫菌灵的质量比为1:10-10:1。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唑醚磺胺酯与甲基硫菌灵的质量比为1:15-3:1。
在优选的方案中可达到更显著的协同增效的效果,共毒系数达到120以上,可选的质量比有15:1、10:1、8:1、7:1、5:1、3:1、2:1、1:1、1:2、1:3、1:4、1:5、1:6、1:8、1:10、1:12或1:15。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唑醚磺胺酯与甲基硫菌灵在杀菌组合物中的总含量为1~90wt.%。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唑醚磺胺酯与甲基硫菌灵在杀菌组合物中的总含量为5~80wt.%。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唑醚磺胺酯与甲基硫菌灵在杀菌组合物中的总含量为10~65wt.%。
在优选的方案中可达到更显著的防治效果,唑醚磺胺酯与甲基硫菌灵在杀菌组合物中的总含量可以为10wt.%、20wt.%、30wt.%、33wt.%、40wt.%或64wt.%。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唑醚磺胺酯与甲基硫菌灵在制剂中的总含量为1~90wt.%、5~80wt.%或10~65wt.%。
在优选的方案中可达到更显著的防治效果,唑醚磺胺酯与甲基硫菌灵在制剂中的总含量可以为10wt.%、20wt.%、30wt.%、33wt.%、40wt.%或64wt.%。
根据本发明,如果有效成分唑醚磺胺酯与甲基硫菌灵的含量低于1%时,则会因有效成分低,从经济的角度不利于产品的生产制造;如果有效成分唑醚磺胺酯与甲基硫菌灵的含量高于90%时,则会因含量太高不利于药效的发挥且易产生药害。
进一步优选地,唑醚磺胺酯与甲基硫菌灵在制剂中的总含量为5~80wt.%。
更优选地,唑醚磺胺酯与甲基硫菌灵在制剂中的总含量为10~65wt.%。
本发明提供包含唑醚磺胺酯与甲基硫菌灵的杀菌组合物或制剂在预防或防治水稻纹枯病和/或稻瘟病中的应用。
本发明提供用于控制水稻纹枯病和/或稻瘟病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向水稻或其生长场所施用有效量的本发明所述的包含唑醚磺胺酯与甲基硫菌灵的杀菌组合物或制剂。
根据本发明的其中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杀菌组合物,包含有效成分唑醚磺胺酯与咪鲜胺。优选地,所述杀菌组合物的有效成分由唑醚磺胺酯与咪鲜胺组成。
咪鲜胺(Prochloraz)是一种高效、广谱、低毒型杀菌剂,具有一定的传导、预防、保护、治疗等多重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甾醇的生物合成,使病菌细胞壁受到干扰,对于子囊菌和半知菌引起的多种病害防效极佳。具有速效性好,持效期长的特点,对禾谷类作物、水果蔬菜、草皮及观赏植物上的多种病害具有治疗作用。其化学名称为N-丙基-N-[2-(2,4,6-三氯苯氧基)乙基]-咪唑-1-甲酰胺,结构式如下:
Figure BDA0002593148820000051
经过深入研究发现,将唑醚磺胺酯与咪鲜胺复配使用,不仅没有抵消两者各自的药效,在一定范围内还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对植物病害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特别是对水稻纹枯病和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本申请的唑醚磺胺酯与咪鲜胺复配是经过优选的,与同类型咪唑类杀菌剂复配,例如唑醚磺胺酯与氟菌唑复配使用,未发现明显增效作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唑醚磺胺酯与咪鲜胺的质量比为1:15-15:1。
在优选的方案中可达到更显著的协同增效的效果,共毒系数达到120以上,可选的质量比有15:1、10:1、8:1、7:1、5:1、4:1、3:1、2:1、1:1、1:2、1:3、1:4、1:5、1:6、1:8、1:10、1:12或1:15。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唑醚磺胺酯与咪鲜胺在杀菌组合物中的总含量为1~90wt.%。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唑醚磺胺酯与咪鲜胺在杀菌组合物中的总含量为10~80wt.%。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唑醚磺胺酯与咪鲜胺在杀菌组合物中的总含量为15~60wt.%。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唑醚磺胺酯与咪鲜胺在杀菌组合物中的总含量为16~60wt.%。
在优选的方案中可达到更显著的防治效果,唑醚磺胺酯与咪鲜胺在杀菌组合物中的总含量可以为10wt.%、16wt.%、20wt.%、25wt.%、30wt.%、32wt.%、40wt.%、50wt.%或60wt.%。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唑醚磺胺酯与咪鲜胺在制剂中的总含量为1~90wt.%、10~80wt.%、15~60wt.%或16~60wt.%。
在优选的方案中可达到更显著的防治效果,唑醚磺胺酯与咪鲜胺在制剂中的总含量可以为10wt.%、16wt.%、20wt.%、25wt.%、30wt.%、32wt.%、40wt.%、50wt.%或60wt.%。
根据本发明,如果有效成分唑醚磺胺酯与咪鲜胺的含量低于1%时,则会因有效成分低,从经济的角度不利于产品的生产制造;如果有效成分唑醚磺胺酯与咪鲜胺的含量高于90%时,则会因含量太高不利于药效的发挥且易产生药害。
进一步优选地,唑醚磺胺酯与咪鲜胺在制剂中的总含量为10~80wt.%。
更优选地,唑醚磺胺酯与咪鲜胺在制剂中的总含量为15~60wt.%。
最优选地,唑醚磺胺酯与咪鲜胺在制剂中的总含量为16~60wt.%。
本发明提供包含唑醚磺胺酯与咪鲜胺的杀菌组合物或制剂在预防或防治水稻纹枯病和/或稻瘟病中的应用。
本发明提供用于控制水稻纹枯病和/或稻瘟病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向水稻或其生长场所施用有效量的本发明所述的包含唑醚磺胺酯与咪鲜胺的杀菌组合物或制剂。
根据本发明的其中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杀菌组合物,包含有效成分唑醚磺胺酯与氟环唑。优选地,所述杀菌组合物的有效成分由唑醚磺胺酯与氟环唑组成。
氟环唑(Epoxiconazol),化学名称(2RS,3SR)-1-[3-(2-氯苯基)-2,3-氧桥-2-(4-氟苯基)丙基]-1H-1,2,4-三唑,是一种内吸性三唑类杀菌剂,能够提高作物的几丁质酶活性,导致真菌吸器的收缩,抑制病菌侵入,对水稻、大、小麦等作物上的叶斑病、立枯病、白粉病等病害有良好的防效。
经过深入研究发现,将唑醚磺胺酯与氟环唑复配使用,不仅没有抵消两者各自的药效,在一定范围内还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对植物病害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特别是对水稻纹枯病和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本发明的唑醚磺胺酯与氟环唑复配是经过优选的。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唑醚磺胺酯与氟环唑的质量比为1:20-20:1。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唑醚磺胺酯与氟环唑的质量比为1:15-15:1。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唑醚磺胺酯与氟环唑的质量比为1:12-15:1。
在优选的方案中可达到更显著的协同增效的效果,共毒系数达到120以上,可选的质量比有15:1、12:1、10:1、8:1、7:1、5:1、4:1、3:1、2:1、1:1、1:2、1:3、1:4、1:5、1:6、1:8、1:10、1:12或1:15。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唑醚磺胺酯与氟环唑在杀菌组合物中的总含量为1~90wt.%。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唑醚磺胺酯与氟环唑在杀菌组合物中的总含量为10~80wt.%。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唑醚磺胺酯与氟环唑在杀菌组合物中的总含量为10~60wt.%。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唑醚磺胺酯与氟环唑在杀菌组合物中的总含量为12~52wt.%。
在优选的方案中可达到更显著的防治效果,唑醚磺胺酯与氟环唑在杀菌组合物中的总含量可以为10wt.%、12wt.%、20wt.%、25wt.%、30wt.%、32wt.%、40wt.%、50wt.%、52wt.%或60wt.%。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唑醚磺胺酯与氟环唑在制剂中的总含量为1~90wt.%、10~80wt.%、10~60wt.%或12~52wt.%。
在优选的方案中可达到更显著的防治效果,唑醚磺胺酯与氟环唑在制剂中的总含量可以为10wt.%、12wt.%、20wt.%、25wt.%、30wt.%、32wt.%、40wt.%、50wt.%、52wt.%或60wt.%。
根据本发明,如果有效成分唑醚磺胺酯与氟环唑的含量低于1%时,则会因有效成分低,从经济的角度不利于产品的生产制造;如果有效成分唑醚磺胺酯与氟环唑的含量高于90%时,则会因含量太高不利于药效的发挥且易产生药害。
进一步优选地,唑醚磺胺酯与氟环唑在制剂中的总含量为10~80wt.%。
更优选地,唑醚磺胺酯与氟环唑在制剂中的总含量为10~60wt.%。
最优选地,唑醚磺胺酯与氟环唑在制剂中的总含量为12~52wt.%。
本发明提供包含唑醚磺胺酯与氟环唑的杀菌组合物或制剂在预防或防治水稻纹枯病和/或小麦白粉病中的应用。
本发明提供用于控制水稻纹枯病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向水稻或其生长场所施用有效量的本发明所述的包含唑醚磺胺酯与氟环唑的杀菌组合物或制剂。
本发明提供用于控制小麦白粉病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向小麦或其生长场所施用有效量的本发明所述的包含唑醚磺胺酯与氟环唑的杀菌组合物或制剂。
根据本发明的其中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杀菌组合物,包含有效成分唑醚磺胺酯与烯唑醇。优选地,本发明所述杀菌组合物的有效成分由唑醚磺胺酯与烯唑醇组成。
烯唑醇为三唑类杀菌剂,在真菌的麦角甾醇生物合成中抑制14α-甲基化作用,引起麦角甾醇缺乏,导致真菌细胞膜不正常,最终真菌死亡,持效期长久。烯唑醇对人畜、有益昆虫、环境安全,中文化学名称为(E)-(RS)-1-(2,4-二氯苯基)-4,4-二甲基-2-(1H-1,2,4-三唑-1-基)戊-1烯-3-醇,结构式如下:
Figure BDA0002593148820000081
经过深入研究发现,将唑醚磺胺酯与烯唑醇复配使用,不仅没有抵消两者各自的药效,在一定范围内还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对植物病害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特别是对小麦白粉病和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本发明的唑醚磺胺酯与烯唑醇复配是经过优选的。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唑醚磺胺酯与烯唑醇的质量比为1:20-10:1。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唑醚磺胺酯与烯唑醇的质量比为1:10-10:1。
优选的实施方式可达到更显著的协同增效的效果,共毒系数达到120以上,可选的质量比有10:1、8:1、7:1、5:1、4:1、3:1、2:1、1:1、1:1.5、1:2、1:3、1:4、1:5、1:6、1:8、1:10、1:12、1:15或1:20。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唑醚磺胺酯与烯唑醇在杀菌组合物中的总含量为1~90wt.%。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唑醚磺胺酯与烯唑醇在杀菌组合物中的总含量为10~80wt.%。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唑醚磺胺酯与烯唑醇在杀菌组合物中的总含量为10~60wt.%。
在优选的方案中可达到更显著的防治效果,唑醚磺胺酯与烯唑醇在杀菌组合物中的总含量可以为10wt.%、11wt.%、12wt.%、16.5wt.%、20wt.%、22wt.%、25wt.%、30wt.%、35wt.%、40wt.%、50wt.%或60wt.%。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唑醚磺胺酯与烯唑醇在制剂中的总含量为1~90wt.%、10~80wt.%或10~60wt.%。
在优选的方案中可达到更显著的防治效果,唑醚磺胺酯与烯唑醇在制剂中的总含量可以为10wt.%、11wt.%、12wt.%、16.5wt.%、20wt.%、22wt.%、25wt.%、30wt.%、35wt.%、40wt.%、50wt.%或60wt.%。
根据本发明,如果有效成分唑醚磺胺酯与烯唑醇的含量低于1%时,则会因有效成分低,从经济的角度不利于产品的生产制造;如果有效成分唑醚磺胺酯与烯唑醇的含量高于90%时,则会因含量太高不利于药效的发挥且易产生药害。
进一步优选地,唑醚磺胺酯与烯唑醇在制剂中的总含量为10~80wt.%。
更优选地,唑醚磺胺酯与烯唑醇在制剂中的总含量为10~60wt.%。
本发明提供包含唑醚磺胺酯与烯唑醇的杀菌组合物或制剂在预防或防治小麦白粉病和/或小麦赤霉病中的应用。
本发明提供用于控制小麦白粉病和/或小麦赤霉病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向小麦或其生长场所施用有效量的本发明所述的包含唑醚磺胺酯与烯唑醇的杀菌组合物或制剂。
根据本发明的其中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杀菌组合物,包含有效成分唑醚磺胺酯与菌核净。优选地,所述杀菌组合物的有效成分由唑醚磺胺酯与菌核净组成。
菌核净为杂环化合物,属于亚胺类杀菌剂。菌核净对小麦白粉病、油菜菌核病、烟草赤星病等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菌核净化学名称为N-(3,5-二氯苯基)丁二酰亚胺,结构式为:
Figure BDA0002593148820000091
本发明利用两种成分唑醚磺胺酯与菌核净的协同增效作用扩大了杀菌谱,延缓了抗药性的产生,同时降低了生产和使用成本,该组合物及制剂主要用于防治小麦白粉病和/或小麦赤霉病。
本发明发现,唑醚磺胺酯与菌核净组合后,用较低的药量即可达到防治效果,并且速效性好,持效期长。本发明的组合物在一定范围内,可达到协同增效的杀菌效果(共毒系数在120以上);对小麦的生长更有利,叶片更绿,更强壮,进一步保证了作物品质和小麦产量。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唑醚磺胺酯与菌核净的质量比为1:3-5:1。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唑醚磺胺酯与菌核净的质量比为1:3-3:1。
优选的实施方式可达到更显著的协同增效的效果,共毒系数达到120以上,可选的质量比有5:1、4:1、3:1、2:1、1:1、1:1.5、1:2或1:3。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唑醚磺胺酯与菌核净在杀菌组合物中的总含量为1~90wt.%。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唑醚磺胺酯与菌核净在杀菌组合物中的总含量为10~80wt.%。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唑醚磺胺酯与菌核净在杀菌组合物中的总含量为10~60wt.%。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唑醚磺胺酯与菌核净在杀菌组合物中的总含量为16~60wt.%。
在优选的方案中可达到更显著的防治效果,唑醚磺胺酯与菌核净在杀菌组合物中的总含量可以为10wt.%、12wt.%、16wt.%、20wt.%、24wt.%、30wt.%、35wt.%、40wt.%、50wt.%或60wt.%。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唑醚磺胺酯与菌核净在制剂中的总含量为1~90wt.%、10~80wt.%、10~60wt.%或16~60wt.%。
在优选的方案中可达到更显著的防治效果,唑醚磺胺酯与菌核净在制剂中的总含量可以为10wt.%、12wt.%、16wt.%、20wt.%、24wt.%、30wt.%、35wt.%、40wt.%、50wt.%或60wt.%。
根据本发明,如果有效成分唑醚磺胺酯与菌核净的含量低于1%时,则会因有效成分低,从经济的角度不利于产品的生产制造;如果有效成分唑醚磺胺酯与菌核净的含量高于90%时,则会因含量太高不利于药效的发挥且易产生药害。
进一步优选地,唑醚磺胺酯与菌核净在制剂中的总含量为10~80wt.%。
更优选地,唑醚磺胺酯与菌核净在制剂中的总含量为10~60wt.%。
最优选地,唑醚磺胺酯与菌核净在制剂中的总含量为16~60wt.%。
本发明提供包含唑醚磺胺酯与菌核净的杀菌组合物或制剂在预防或防治小麦白粉病和/或小麦赤霉病中的应用。
本发明提供用于控制小麦白粉病和/或小麦赤霉病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向小麦或其生长场所施用有效量的本发明所述的包含唑醚磺胺酯与菌核净的杀菌组合物或制剂。
根据本发明的其中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杀菌组合物,包含有效成分唑醚磺胺酯与苯醚甲环唑。优选地,所述杀菌组合物的有效成分由唑醚磺胺酯与苯醚甲环唑组成。
苯醚甲环唑为一种三唑类杀菌剂,是甾醇脱甲基化抑制剂,抑制细胞壁甾醇的生物合成,阻止真菌的生长。杀菌谱广,叶面处理或种子处理可提高作物的产量和保证品质。对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和包括链格孢属、壳二孢属、尾孢霉属、刺盘孢属、球痤菌属、茎点霉属、柱隔孢属、壳针孢属、黑星菌属在内的半知病,白粉菌科、锈菌目及某些种传病原菌有持久的保护和治疗作用。苯醚甲环唑化学名称为顺-反-3-氯-4-[4-甲基-2-(1H-1,2,4-三唑-1-基甲基)-1,3-二氯戊环-2-基]苯基-4-氯苯基醚。
本发明利用两种成分唑醚磺胺酯与苯醚甲环唑的协同增效作用扩大了杀菌谱,延缓了抗药性的产生,同时降低了生产和使用成本,该组合物及制剂主要用于防治黄瓜白粉病和/或黄瓜霜霉病。
农药复配化合物混配后的效果具有不可预见性,经过深入研究发现,将唑醚磺胺酯与苯醚甲环唑复配使用,不仅没有抵消两者各自的药效,在一定范围内还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对植物病害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唑醚磺胺酯与苯醚甲环唑的质量比为1:8-8:1。
优选的实施方式可达到更显著的协同增效的效果,共毒系数达到120以上,可选的质量比有8:1、6:1、5:1、4:1、3:1、2:1、1:1、1:2、1:3、1:4、1:5、1:6或1:8。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唑醚磺胺酯与苯醚甲环唑在杀菌组合物中的总含量为1~90wt.%。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唑醚磺胺酯与苯醚甲环唑在杀菌组合物中的总含量为10~80wt.%。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唑醚磺胺酯与苯醚甲环唑在杀菌组合物中的总含量为10~60wt.%。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唑醚磺胺酯与苯醚甲环唑在杀菌组合物中的总含量为15~60wt.%。
根据本发明的还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唑醚磺胺酯与苯醚甲环唑在杀菌组合物中的总含量为18~60wt.%。
根据本发明的还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唑醚磺胺酯与苯醚甲环唑在杀菌组合物中的总含量为25~60wt.%。
在优选的方案中可达到更显著的防治效果,唑醚磺胺酯与苯醚甲环唑在杀菌组合物中的总含量可以为10wt.%、12wt.%、16wt.%、18wt.%、20wt.%、24wt.%、25wt.%、30wt.%、35wt.%、33.75wt.%、40wt.%、45wt.%、50wt.%或60wt.%。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唑醚磺胺酯与苯醚甲环唑在制剂中的总含量为1~90wt.%、10~80wt.%、10~60wt.%、15~60wt.%、18~60wt.%或25~60wt.%。
在优选的方案中可达到更显著的防治效果,唑醚磺胺酯与苯醚甲环唑在制剂中的总含量可以为10wt.%、12wt.%、16wt.%、18wt.%、20wt.%、24wt.%、25wt.%、30wt.%、35wt.%、33.75wt.%、40wt.%、45wt.%、50wt.%或60wt.%。
根据本发明,如果有效成分唑醚磺胺酯与苯醚甲环唑的含量低于1%时,则会因有效成分低,从经济的角度不利于产品的生产制造;如果有效成分唑醚磺胺酯与苯醚甲环唑的含量高于90%时,则会因含量太高不利于药效的发挥且易产生药害。
进一步优选地,唑醚磺胺酯与苯醚甲环唑在制剂中的总含量为10~80wt.%。
更优选地,唑醚磺胺酯与苯醚甲环唑在制剂中的总含量为10~60wt.%。
更优选地,唑醚磺胺酯与苯醚甲环唑在制剂中的总含量为15~60wt.%。
最优选地,唑醚磺胺酯与苯醚甲环唑在制剂中的总含量为18~60wt.%。
最优选地,唑醚磺胺酯与苯醚甲环唑在制剂中的总含量为25~60wt.%。
本发明提供包含唑醚磺胺酯与苯醚甲环唑的杀菌组合物或制剂在预防或防治黄瓜白粉病和/或黄瓜霜霉病中的应用。
本发明提供用于控制黄瓜白粉病和/或黄瓜霜霉病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向黄瓜或其生长场所施用有效量的本发明所述的包含唑醚磺胺酯与苯醚甲环唑的杀菌组合物或制剂。
根据本发明的其中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杀菌组合物,包含有效成分唑醚磺胺酯与氟噻唑吡乙酮。优选地,所述杀菌组合物的有效成分由唑醚磺胺酯与氟噻唑吡乙酮组成。
氟噻唑吡乙酮是哌啶基噻唑异噁唑啉类杀菌剂,靶标位点独特,作用机理新颖,具有良好速效性、持效性,且耐雨水冲刷。对晚疫病、霜霉病、根腐病、茎腐病、疫病等卵菌病害具有很好的防效。CAS登录号1003318-67-9,IUPAC名称:1-[4-[4-[(5RS)-5-(2,6-二氟苯基)-4,5-二氢-1,2-噁唑-3-基]-1,3-噻唑-2-基]-1-哌啶基]-2-[5-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唑-1-基]乙酮,其结构式如下:
Figure BDA0002593148820000121
农药化合物复配后的效果具有不可预见性,经过深入研究发现,将唑醚磺胺酯与氟噻唑吡乙酮复配使用,不仅没有抵消两者各自的药效,在一定范围内还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混剂与单剂相比,差异性显著。本发明醚磺胺酯与氟噻唑吡乙酮的复配是经过优选的。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唑醚磺胺酯与氟噻唑吡乙酮的质量比为1:8-10:1。
优选的实施方式可达到更显著的协同增效的效果,共毒系数达到120以上,可选的质量比有10:1、8:1、6:1、5:1、4:1、3:1、2:1、1.5:1、1:1、1:2、1:3、1:4、1:5、1:6或1:8。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唑醚磺胺酯与氟噻唑吡乙酮在杀菌组合物中的总含量为1~90wt.%。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唑醚磺胺酯与氟噻唑吡乙酮在杀菌组合物中的总含量为10~80wt.%。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唑醚磺胺酯与氟噻唑吡乙酮在杀菌组合物中的总含量为10~75wt.%。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唑醚磺胺酯与氟噻唑吡乙酮在杀菌组合物中的总含量为11~72wt.%。
根据本发明的还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唑醚磺胺酯与氟噻唑吡乙酮在杀菌组合物中的总含量为20~72wt.%。
在优选的方案中可达到更显著的防治效果,唑醚磺胺酯与氟噻唑吡乙酮在杀菌组合物中的总含量可以为10wt.%、11wt.%、16wt.%、18wt.%、20wt.%、24wt.%、25wt.%、30wt.%、35wt.%、33.75wt.%、40wt.%、50wt.%、60wt.%、70wt.%、72wt.%或75wt.%。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唑醚磺胺酯与氟噻唑吡乙酮在制剂中的总含量为1~90wt.%、10~80wt.%、10~75wt.%、11~72wt.%或20~72wt.%。
在优选的方案中可达到更显著的防治效果,唑醚磺胺酯与氟噻唑吡乙酮在制剂中的总含量可以为10wt.%、11wt.%、16wt.%、18wt.%、20wt.%、24wt.%、25wt.%、30wt.%、35wt.%、33.75wt.%、40wt.%、50wt.%、60wt.%、70wt.%、72wt.%或75wt.%。
根据本发明,如果有效成分唑醚磺胺酯与氟噻唑吡乙酮的含量低于1%时,则会因有效成分低,从经济的角度不利于产品的生产制造;如果有效成分唑醚磺胺酯与氟噻唑吡乙酮的含量高于90%时,则会因含量太高不利于药效的发挥且易产生药害。
进一步优选地,唑醚磺胺酯与氟噻唑吡乙酮在制剂中的总含量为10~80wt.%。
更优选地,唑醚磺胺酯与氟噻唑吡乙酮在制剂中的总含量为10~75wt.%。
更优选地,唑醚磺胺酯与氟噻唑吡乙酮在制剂中的总含量为11~72wt.%。
最优选地,唑醚磺胺酯与氟噻唑吡乙酮在制剂中的总含量为20~72wt.%。
本发明提供包含唑醚磺胺酯与氟噻唑吡乙酮的杀菌组合物或制剂在预防或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和/或黄瓜霜霉病中的应用。
本发明提供用于控制马铃薯晚疫病和/或黄瓜霜霉病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向作物或其生长场所施用有效量的本发明所述的包含唑醚磺胺酯与氟噻唑吡乙酮的杀菌组合物或制剂。
根据本发明的其中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杀菌组合物,包含有效成分唑醚磺胺酯与氟啶胺。优选地,所述杀菌组合物的有效成分由唑醚磺胺酯与氟啶胺组成。
氟啶胺是由日本石原产业株式会社开发的一种保护性杀菌剂,杀菌谱广、快速杀菌、耐雨水冲刷、残效长。其化学名称为N-[3-氯-5-(三氟甲基)-2-吡啶基]-3-氯-4-(三氟甲基)-2,6-二硝基苯胺,结构式如下:
Figure BDA0002593148820000141
农药化合物复配后的效果具有不可预见性,经过深入研究发现,将唑醚磺胺酯与氟啶胺复配使用,不仅没有抵消两者各自的药效,在一定范围内还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混剂与单剂相比,差异性显著。本发明醚磺胺酯与氟啶胺的复配是经过优选的。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唑醚磺胺酯与氟啶胺的质量比为1:3-5:1。
优选的实施方式可达到更显著的协同增效的效果,共毒系数达到120以上,可选的质量比有5:1、4:1、3:1、2:1、1:1、1:2或1:3。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唑醚磺胺酯与氟啶胺在杀菌组合物中的总含量为1~90wt.%。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唑醚磺胺酯与氟啶胺在杀菌组合物中的总含量为10~80wt.%。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唑醚磺胺酯与氟啶胺在杀菌组合物中的总含量为10~75wt.%。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唑醚磺胺酯与氟啶胺在杀菌组合物中的总含量为10~60wt.%。
根据本发明的还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唑醚磺胺酯与氟啶胺在杀菌组合物中的总含量为15~50wt.%。
根据本发明的还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唑醚磺胺酯与氟啶胺在杀菌组合物中的总含量为15~45wt.%。
根据本发明的还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唑醚磺胺酯与氟啶胺在杀菌组合物中的总含量为16~45wt.%。
在优选的方案中可达到更显著的防治效果,唑醚磺胺酯与氟啶胺在杀菌组合物中的总含量可以为16wt.%、18wt.%、20wt.%、24wt.%、25wt.%、28wt.%、30wt.%、35wt.%、33.75wt.%、40wt.%或45wt.%。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唑醚磺胺酯与氟啶胺在制剂中的总含量为1~90wt.%、10~80wt.%、10~75wt.%、10~60wt.%、15~50wt.%、15~45wt.%或16~45wt.%。
在优选的方案中可达到更显著的防治效果,唑醚磺胺酯与氟啶胺在制剂中的总含量可以为10wt.%、11wt.%、16wt.%、18wt.%、20wt.%、24wt.%、28wt.%、30wt.%、35wt.%、33.75wt.%、40wt.%或45wt.%。
根据本发明,如果有效成分唑醚磺胺酯与氟啶胺的含量低于1%时,则会因有效成分低,从经济的角度不利于产品的生产制造;如果有效成分唑醚磺胺酯与氟啶胺的含量高于90%时,则会因含量太高不利于药效的发挥且易产生药害。
进一步优选地,唑醚磺胺酯与氟啶胺在制剂中的总含量为10~80wt.%。
更优选地,唑醚磺胺酯与氟啶胺在制剂中的总含量为10~60wt.%。
更优选地,唑醚磺胺酯与氟啶胺在制剂中的总含量为15~50wt.%。
最优选地,唑醚磺胺酯与氟啶胺在制剂中的总含量为16~45wt.%。
本发明提供包含唑醚磺胺酯与氟啶胺的杀菌组合物或制剂在预防或防治马铃薯晚疫病中的应用。
本发明提供用于控制马铃薯晚疫病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向作物或其生长场所施用有效量的本发明所述的包含唑醚磺胺酯与氟啶胺的杀菌组合物或制剂。
术语“包含”、“包括”或“含有”为开放式表达,即包括本发明所指明的内容,但并不排除其他方面的内容。
术语“有效量”是指在用量上足以显示出有期望防治效果的各有效成分的总量。这种量取决于要控制的真菌、植物种类、气候条件和本发明杀菌组合物或制剂中包含的化合物而在宽范围内变化。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或制剂的有益效果为:(1)对水稻纹枯病、水稻稻瘟病、小麦白粉病、小麦赤霉病、黄瓜白粉病、黄瓜霜霉病或马铃薯晚疫病在一定范围内表现出很好的增效作用,杀菌效果较其单剂的简单加和有明显的提高;(2)延缓单剂的抗药性发展;(3)减少用药量,降低使用成本;(4)对作物安全,同时降低环境压力。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下述实施例将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但本发明绝非仅仅限于以下这些实施例。唑醚磺胺酯原药为自制,制备方法参考CN105693638;其他所使用的助剂、制剂等均是可商购的。
室内生测试验1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不同药剂对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生长的抑制作用,计算各药剂对病原菌的EC50值。
每种药剂按有效成分含量分别设5个剂量处理,将上述各病原菌用PDA培养基培养,待菌落刚长满培养皿时,用直径5mm的打孔器在菌落边缘打成菌块,用接种针将菌块移至预先配制成的含毒PDA培养基中央,然后置于25℃培养箱内培养,每处理重复4次。视CK菌落生长情况,采用十字交叉法用卡尺量取各处理菌落直径,求出校正抑制百分率。通过抑制率的机率值和系列浓度的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求出各药剂的EC50值,再根据孙云沛法计算共毒系数(CTC)。
孙云沛法:根据共毒系数(CTC)来评价药剂混用的增效作用,即CTC≤80为拮抗作用,80<CTC<120为相加作用,CTC≥120时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按下述公式计算:
以混剂中某一单剂为标准药剂(通常选择EC50较低者),进行计算:
单剂毒力指数=标准药剂EC50/某单剂EC50×100
理论毒力指数(TTI)=A单剂的毒力指数×A单剂在混剂中所占比例+B单剂的毒力指数×B单剂在混剂中所占比例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单剂的EC50值/混剂的EC50值×100
共毒系数(CTC)=实测毒力指数/理论毒力指数×100
表1唑醚磺胺酯与甲基硫菌灵不同配比对水稻纹枯病共毒系数的测定结果
Figure BDA0002593148820000161
由表1可知,本发明以唑醚磺胺酯与甲基硫菌灵为有效成分,上述不同质量比例的组合物对水稻纹枯病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唑醚磺胺酯与甲基硫菌灵的复配可成为防治水稻纹枯病的理想药剂。
表2唑醚磺胺酯与咪鲜胺不同配比对水稻纹枯病共毒系数的测定结果
Figure BDA0002593148820000171
由表2可知,本发明以唑醚磺胺酯与咪鲜胺为有效成分,上述不同质量比例的组合物对水稻纹枯病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唑醚磺胺酯与咪鲜胺的复配可成为防治水稻纹枯病的理想药剂。
表3唑醚磺胺酯与氟环唑不同配比对水稻纹枯病共毒系数的测定结果
Figure BDA0002593148820000172
Figure BDA0002593148820000181
由表3可知,本发明以唑醚磺胺酯与氟环唑为有效成分,上述不同质量比例的组合物对水稻纹枯病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唑醚磺胺酯与氟环唑的复配可成为防治水稻纹枯病的理想药剂。
室内生测试验2
采用孢子喷雾接种法,测定不同药剂对小麦白粉病菌(Erysiphe graminis)生长的抑制作用,计算各药剂对病原菌的EC50值。
试验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7980.22-2000》,选择盆栽小麦苗,待幼苗长至2叶~3叶期,喷雾处理后自然晾干,将发病小麦叶片上24小时内产生的白粉病菌新鲜孢子均匀抖落接种于药剂处理过的2~3叶期盆栽小麦苗上。接种后的试材移至20℃、相对湿度80%左右调控温室玻璃房内培养。注意每天保持盆土湿润,7天左右根据空白对照发病情况分级调查。
分级标准:
0级:无病;
1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6%~10%;
5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11%~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26%~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0%以上。
药效计算:
Figure BDA0002593148820000182
Figure BDA0002593148820000183
根据各组合物浓度及对应的防治效果做相应的回归分析,求出各组合物的EC50值。
孙云沛法:根据共毒系数(CTC)来评价药剂混用的增效作用,即CTC≤80为拮抗作用,80<CTC<120为相加作用,CTC≥120时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按下述公式计算:
以混剂中某一单剂为标准药剂(通常选择EC50较低者),进行计算:
单剂毒力指数=标准药剂EC50/某单剂EC50×100
理论毒力指数(TTI)=A单剂的毒力指数×A单剂在混剂中所占比例+B单剂的毒力指数×B单剂在混剂中所占比例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单剂的EC50值/混剂的EC50值×100
共毒系数(CTC)=实测毒力指数/理论毒力指数×100
表4唑醚磺胺酯与烯唑醇不同配比对小麦白粉病共毒系数的测定结果
Figure BDA0002593148820000191
由表4可知,本发明以唑醚磺胺酯与烯唑醇为有效成分,在1∶20~10∶1质量比例的组合物对小麦白粉病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唑醚磺胺酯与烯唑醇的复配可成为防治小麦白粉病的理想药剂。
表5唑醚磺胺酯与菌核净不同配比对小麦白粉病共毒系数的测定结果
Figure BDA0002593148820000192
Figure BDA0002593148820000201
由表5可知,本发明以唑醚磺胺酯与菌核净为有效成分,质量比例在1:3-5:1范围内的组合物对小麦白粉病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唑醚磺胺酯与菌核净的复配可成为防治小麦白粉病的理想药剂。
室内生测试验3
黄瓜白粉病(Sphaerotheca fuliginea)的室内生测试验
试验方法:参考《农药生测活性测试标准操作规范》。
施药:选择一叶期长势一致的盆栽黄瓜苗供实验用。单剂或各组合物用溶剂DMSO溶解后加入0.1wt%吐温80水稀释至5mg/L、2.5mg/L、1.25mg/L、0.625mg/L、0.3125mg/L、0.15625mg/L。茎叶喷雾至叶片表面湿润后将试材阴干24h。试验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作为对照组。
接种:使用浓度为0.1wt%吐温80水溶液洗取黄瓜病叶上的新鲜孢子,用2~4层纱布过滤,制成浓度约为1×105CFU/mL的孢子悬浮液,然后用接种喷雾器(压力0.1MPa)在黄瓜苗上均匀喷雾至表面湿润。喷雾接种后移入人工气候室,相对湿度为90%,温度为21℃,光强为2000lx,7d后进行病情调查。
分级标准:
0级:无病;
1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6%~10%;
5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11%~20%;
7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21%~40%;
9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40%以上。
药效计算:
Figure BDA0002593148820000211
Figure BDA0002593148820000212
根据各组合物浓度及对应的防治效果做相应的回归分析,求出各药剂的EC50值。
孙云沛法:根据共毒系数(CTC)来评价药剂混用的增效作用,即CTC≤80为拮抗作用,80<CTC<120为相加作用,CTC≥120时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按下述公式计算:
以混剂中某一单剂为标准药剂(通常选择EC50较低者),进行计算:
单剂毒力指数=标准药剂EC50/某单剂EC50×100
理论毒力指数(TTI)=A单剂的毒力指数×A单剂在混剂中所占比例+B单剂的毒力指数×B单剂在混剂中所占比例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单剂的EC50值/混剂的EC50值×100
共毒系数(CTC)=实测毒力指数/理论毒力指数×100
表6唑醚磺胺酯与苯醚甲环唑不同配比对黄瓜白粉病共毒系数的测定结果
Figure BDA0002593148820000213
由表6可知,本发明以唑醚磺胺酯与苯醚甲环唑为有效成分,质量比例在1∶8~8∶1范围内的组合物对黄瓜白粉病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唑醚磺胺酯与苯醚甲环唑的复配可成为防治黄瓜白粉病的理想药剂。
室内生测试验4
黄瓜霜霉病(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的室内生测试验
试验方法:参考《农药生测活性测试标准操作规范》。
施药:选择一叶期长势一致的盆栽黄瓜苗供实验用。单剂或各组合物用溶剂DMSO溶解后加入0.1wt%吐温80水稀释至5mg/L、2.5mg/L、1.25mg/L、0.625mg/L、0.3125mg/L、0.15625mg/L。茎叶喷雾至叶片表面湿润后将试材阴干24h。试验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作为对照组。
接种:使用浓度为0.1wt%吐温80水溶液洗取黄瓜病叶上的新鲜孢子,用2~4层纱布过滤,制成浓度约为1×105CFU/mL的孢子悬浮液,然后用接种喷雾器(压力0.1MPa)在黄瓜苗上均匀喷雾至表面湿润。喷雾接种后移入人工气候室,相对湿度为90%,温度为21℃,光强为2000lx,7d后进行病情调查。
分级标准、药效计算及共毒系数计算同黄瓜白粉病。
表7唑醚磺胺酯与苯醚甲环唑不同配比对黄瓜霜霉病共毒系数的测定结果
Figure BDA0002593148820000221
Figure BDA0002593148820000231
由表7可知,本发明以唑醚磺胺酯与苯醚甲环唑为有效成分,质量比例在1∶8~8∶1范围内的组合物对黄瓜霜霉病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唑醚磺胺酯与苯醚甲环唑的复配可成为防治黄瓜霜霉病的理想药剂。
室内生测试验5
马铃薯晚疫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的室内生测试验
试验方法: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 1156.2-2006》菌丝生长速率法。
每种药剂按有效成分含量分别设5个剂量处理,将上述各病原菌用黑麦蔗糖琼脂培养基培养,待菌落刚长满培养皿时,用直径5mm的打孔器在菌落边缘打成菌块,用接种针将菌块移至预先配制成的含毒黑麦蔗糖琼脂培养基中央,然后置于25℃培养箱内培养,每处理重复4次。视CK菌落生长情况,采用十字交叉法用卡尺量取各处理菌落直径cm,求出校正抑制百分率。通过抑制率的机率值和系列浓度的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求出各药剂的EC50值,再根据孙云沛法计算共毒系数(CTC)。
孙云沛法:根据共毒系数(CTC)来评价药剂混用的增效作用,即CTC≤80为拮抗作用,80<CTC<120为相加作用,CTC≥120时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按下述公式计算:
以混剂中某一单剂为标准药剂(通常选择EC50较低者),进行计算:
单剂毒力指数=标准药剂EC50/某单剂EC50×100
理论毒力指数(TTI)=A单剂的毒力指数×A单剂在混剂中所占比例+B单剂的毒力指数×B单剂在混剂中所占比例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单剂的EC50值/混剂的EC50值×100
共毒系数(CTC)=实测毒力指数/理论毒力指数×100
表8唑醚磺胺酯与氟噻唑吡乙酮不同配比对马铃薯晚疫病共毒系数的测定结果
Figure BDA0002593148820000232
Figure BDA0002593148820000241
由表8可知,本发明以唑醚磺胺酯与氟噻唑吡乙酮为有效成分,质量比例在1∶8~10∶1范围内的组合物对马铃薯晚疫病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唑醚磺胺酯与氟噻唑吡乙酮的复配可成为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理想药剂。
表9唑醚磺胺酯与氟啶胺不同配比对马铃薯晚疫病共毒系数的测定结果
Figure BDA0002593148820000242
由表9可知,本发明以唑醚磺胺酯与氟啶胺为有效成分,质量比例在1∶3~5∶1范围内的组合物对马铃薯晚疫病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唑醚磺胺酯与氟啶胺的复配可成为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理想药剂。
制备例
制备例1-1 64%唑醚磺胺酯·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称取唑醚磺胺酯4g,甲基硫菌灵60g,木质素C 6g,萘磺酸甲醛缩合物5g,月桂醇硫酸钠5g,高岭土补足至100g,在混合缸中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机粉碎至所需粒径(10-15微米)后,再混合均匀,制得有效成分质量含量为64%的可湿性粉剂。
采用实施例1-1的制备方法,按照如下配方组成,制得表10中的可湿性粉剂。
表10
Figure BDA0002593148820000251
制备例2-1 30%唑醚磺胺酯·甲基硫菌灵水分散粒剂
称取唑醚磺胺酯5g,甲基硫菌灵25g,木质素磺酸钠8g,十二烷基硫酸钠5g,二丁基奈磺酸钠2.5g,凹凸棒土补足至100g,先预粉碎混匀,再经超微气流粉碎机进行粉碎至所需粒径(10-15微米),经捏合,加入流化床造粒干燥机中进行造粒、干燥、筛分,制得有效成分质量含量为30%的水分散粒剂。
采用实施例2-1的制备方法,按照如下配方组成,制得表11中的水分散粒剂。
表11
Figure BDA0002593148820000261
制备例3-1 40%唑醚磺胺酯·甲基硫菌灵悬浮剂
1.粉碎浆料的制备
在26.6g水中分散木质素磺酸钠5g,月桂醇硫酸钠2g,壬基酚聚乙二醇醚6g和高效有机硅消泡剂ETXP-40 0.4g,在其中分散唑醚磺胺酯20g,甲基硫菌灵20g,使用
Figure BDA0002593148820000272
玻璃珠,用砂磨机进行湿法粉碎2.0h,获得粉碎浆料80g。
2.分散介质的调制
13.8g水中分散黄原胶0.3g、白炭黑0.4g、乙二醇5g和苯甲酸钠0.5g,获得分散介质20g。
3.水性悬浮状农药组合物的调制
将上述粉碎浆料80g和分散介质20g进行混合,获得水性悬浮状农药组合物100g,制得有效成分质量含量为40%的悬浮剂。
采用实施例3-1的制备方法,按照如下配方组成,制得表12中的悬浮剂。
表12
Figure BDA0002593148820000271
Figure BDA0002593148820000281
制备例4-1 20%唑醚磺胺酯·甲基硫菌灵微乳剂
称取唑醚磺胺酯15g,甲基硫菌灵5g,加入溶剂油S-150 10g溶解,再加入十二烷基苯磺酸钙6g,高效有机硅消泡剂ETXP-40 0.4g,异丙醇10g,混合均匀后,再加去离子水补足至100g,充分搅拌后,制得有效成分质量含量为20%的微乳剂。
采用实施例4-1的制备方法,按照如下配方组成,制得表13中的微乳剂。
表13
Figure BDA0002593148820000282
制备例5-1 10%唑醚磺胺酯·甲基硫菌灵水乳剂
1.油相制备
将唑醚磺胺酯5g、甲基硫菌灵5g加入到溶剂油S-150 10g的溶剂中,然后将乳化剂农乳2201#3g、农乳600#1.5g加入并缓慢搅拌至完全溶解。
2.水相制备
将乙二醇3g、高效有机硅消泡剂ETXP-40 0.2g和水72.3g搅拌均匀。
3.农药组合物水乳剂调配
将油相缓慢加入水相中,并不断搅拌直至完全加入后在高速分散机高剪切下(8000转/分钟)15分钟,制得有效成分质量含量为10%的水乳剂。
采用实施例5-1的制备方法,按照如下配方组成,制得表14中的水乳剂。
表14
Figure BDA0002593148820000291
制备例6 28%唑醚磺胺酯·氟啶胺颗粒剂
将唑醚磺胺酯21g,氟啶胺7g,玉米淀粉3.5g,聚乙二醇0.5g,聚乙烯醇0.5g,高岭土补足至100g,各组分按配方的比例混合,放入砂磨釜内研磨后,送入均质混合器内混匀,得到有效成分质量含量为28%的颗粒剂。
对照例1 30%唑醚磺胺酯悬浮剂
1.粉碎浆料的制备
在36.6g水中分散木质素磺酸钠5g,月桂醇硫酸钠2g,壬基酚聚乙二醇醚6g和高效有机硅消泡剂ETXP-40 0.4g,在其中分散唑醚磺胺酯30g,使用
Figure BDA0002593148820000301
玻璃珠,用砂磨机进行湿法粉碎2.0h,获得粉碎浆料80g。
2.分散介质的调制
13.8g水中分散黄原胶0.3g、白炭黑0.4g、乙二醇5g和苯甲酸钠0.5g,获得分散介质20g。
3.水性悬浮状农药组合物的调制
将上述粉碎浆料80g和分散介质20g进行混合,获得水性悬浮状农药组合物100g,制得有效成分质量含量为30%的悬浮剂。
对照例2 市售农药50%甲基硫菌灵SC(商品名:甲基托布津)
对照例3 市售农药25%咪鲜胺SC(商品名:使百克)
对照例4 市售农药50%氟环唑WDG(商品名:酷戈)
对照例5 市售农药12.5%氟环唑悬浮剂(商品名:欧博)
对照例6 市售农药30%烯唑醇悬浮剂(商品名:剑荣)
对照例7 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江西禾益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对照例8 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世高)
对照例9 15%苯醚甲环唑悬浮剂(自制)
1.粉碎浆料的制备
在57.5g水中分散TERSPERSE 4896 3g,TERSPERSE 2500 2g,润湿剂W-2003 2g和高效有机硅消泡剂ETXP-40 0.5g,在其中分散苯醚甲环唑15g,使用
Figure BDA0002593148820000302
玻璃珠,用砂磨机进行湿法粉碎2.0h,获得粉碎浆料80g。
2.分散介质的调制
11.4g水中分散黄原胶0.1g、白炭黑3g、丙二醇5g和苯甲酸钠0.5g,获得分散介质20g。
3.水性悬浮状农药组合物的调制
将上述粉碎浆料80g和分散介质20g进行混合,获得水性悬浮状农药组合物100g,制得有效成分质量含量为15%的悬浮剂。
对照例10 10%氟噻唑吡乙酮可分散油悬浮剂(增威赢绿TM)
对照例11 50%氟啶胺悬浮剂(山东省绿士农药有限公司)
田间药效试验1
根据农业部药检所“GB/T17980.20-2000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菌剂防治水稻纹枯病”的规定,试验药剂、对照药剂和空白对照的小区处理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15m2,4次重复,本试验共计施药两次。第一次施药时处于发病初期,两周后施第二次药。本试验共计调查2次,每试验小区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每点调查相连5丛,共25丛,记录病害等级。
分级标准方法如下:
0级:全株无病;
1级:第四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以剑叶为第一片叶);
3级:第三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
5级:第二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
7级:剑叶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
9级:全株发病,提早枯死。
药效计算方法:
Figure BDA0002593148820000311
Figure BDA0002593148820000312
式中:CK0——空白对照区药前病情指数;CK1——空白对照区药后病情指数;
PT0——药剂处理区药前病情指数;PT1——药剂处理区药后病情指数。
表15不同药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
Figure BDA0002593148820000313
Figure BDA0002593148820000321
由表15可知,唑醚磺胺酯和甲基硫菌灵两者复配后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单剂,两者复配后,不仅速效性好,而且持效期长,表明两者复配后能够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可以减少用药次数。另外,在用药范围内未发现本发明的农药组合物对水稻有药害产生,表明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对作物安全性好,可以推广应用。
表16不同药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
Figure BDA0002593148820000322
由表16可知,唑醚磺胺酯和咪鲜胺两者复配后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单剂,两者复配后,不仅速效性好,而且持效期长,表明两者复配后能够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可以减少用药次数。另外,在用药范围内未发现本发明的农药组合物对水稻有药害产生,表明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对作物安全性好,可以推广应用。
表17不同药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
Figure BDA0002593148820000323
Figure BDA0002593148820000331
由表17可知,唑醚磺胺酯和氟环唑两者复配后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单剂,两者复配后,不仅速效性好,而且持效期长,表明两者复配后能够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可以减少用药次数。另外,在用药范围内未发现本发明的农药组合物对水稻有药害产生,表明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对作物安全性好,可以推广应用。
田间药效试验2
于水稻稻瘟病发病初期施用药剂,每个小区面积为45m2;施药前调查病情基数,施药后7天调查防效。施药后1天进行基数调查,药后7天进行病情指数调查。根据水稻叶鞘和叶片危害症状程度分级,以株为单位,每小区对角线五点取样,每点调查相连5丛,共25丛,记录总株数、病株数和病级数。
分级指标(以叶片为单位):
0级:全株无病;
1级:病斑少且小,病斑面积占叶面积1%以下;
2级:病斑小且多,或大且少,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1%~5%;
3级:病斑大且较多,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5%~10%;
4级:病斑大且多,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10%~50%;
5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50%以上,全叶将枯死。
药效计算:
Figure BDA0002593148820000332
Figure BDA0002593148820000333
表18不同药剂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效
Figure BDA0002593148820000334
Figure BDA0002593148820000341
由表18可知,唑醚磺胺酯和甲基硫菌灵两者复配后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单剂,扩大了杀菌谱;另外在用药范围内未发现本发明的农药组合物对水稻有药害产生,安全性好。
表19不同药剂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效
Figure BDA0002593148820000342
由表19可知,唑醚磺胺酯和咪鲜胺两者复配后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单剂,扩大了杀菌谱;另外在用药范围内未发现本发明的农药组合物对水稻有药害产生,安全性好。
田间药效试验3
防治小麦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参照“中化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7980.22-2000”——杀菌剂防治禾谷类白粉病的规定进行,试验药剂、对照药剂和空白对照的小区处理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40m2,4次重复,本试验共施药两次。第一次施药处于发病初期,一周后施第二次药。本试验共计调查2次,每小区对角线固定五点取样,每点查0.25m2植株,小麦抽穗后调查每株的旗叶及旗叶下第一片叶。
分级标准方法如下:
0级:无病;
1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6%―15%;
5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16%―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26%―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0%以上。
药效计算方法:
Figure BDA0002593148820000351
Figure BDA0002593148820000352
式中:CK0——空白对照区药前病情指数;CK1——空白对照区药后病情指数;
PT0——药剂处理区药前病情指数;PT1——药剂处理区药后病情指数。
表20不同药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
Figure BDA0002593148820000353
由表20可知,唑醚磺胺酯和氟环唑两者复配后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单剂,扩大了杀菌谱;另外在用药范围内未发现本发明的农药组合物对小麦有药害产生,安全性好。
表21不同药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
Figure BDA0002593148820000354
由表21可知,唑醚磺胺酯和烯唑醇两者复配后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单剂,两者复配后,不仅速效性好,而且持效期长,表明两者复配后能够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可以减少用药次数。另外,在用药范围内未发现本发明的农药组合物对小麦有药害产生,表明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制剂对作物安全性好,可以推广应用。
表22不同药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
Figure BDA0002593148820000361
由表22可知,唑醚磺胺酯和菌核净两者复配后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单剂,两者复配后,不仅速效性好,而且持效期长,表明两者复配后能够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可以减少用药次数。另外,在用药范围内未发现本发明的农药组合物对小麦有药害产生,表明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制剂对作物安全性好,可以推广应用。
田间药效试验4
在小麦扬花期进行田间喷雾施药,试验药剂、对照药剂和空白对照的小区处理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40m2,4次重复。在小麦乳熟期调查小麦赤霉病发病情况。每小区对角线5点调查,每点调查调查100株。采用分级计数法,按照病情分级标准对每穗病情进行统计。同时观察施药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分级标准为:
0级:无病;
1级:发病小穗占全穗的1/4以下;
2级:发病小穗占全穗的1/4-1/2;
3级:发病小穗占全穗的1/2-3/4;
4级:发病小穗占全穗的3/4以上。
调查各小区病指,计算防效。
病情指数=∑(各级病穗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穗数*4)*100
防治效果(%)=(空白对照区药后病情指数-处理区药后病情指数)/空白对照区药后病情指数*100
表23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
Figure BDA0002593148820000371
由表23可知,唑醚磺胺酯和烯唑醇两者复配后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单剂,扩大了杀菌谱;另外在用药范围内未发现本发明的农药组合物对小麦有药害产生,安全性好。
表24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
Figure BDA0002593148820000372
由表24可知,唑醚磺胺酯和菌核净两者复配后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单剂,扩大了杀菌谱;另外在用药范围内未发现本发明的农药组合物对小麦有药害产生,安全性好。
田间药效试验5
根据《GB/T 17980.30-2000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菌剂防治黄瓜白粉病》的规定,进行如下试验:每个小区面积为30m2,重复四次。药剂于黄瓜白粉病发病初期施药,根据黄瓜叶片危害症状程度分级,以株为单位,每小区对角线五点取样,每点调查相连5株,共25株,记录总叶数、各级病叶数。第一次施药前调查病情基数,第一次施药后7天进行第二次施药;第一次施药后7天和第二次施药后14天调查一次病情指数。
分级标准:
0级:无病;
1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6%~10%;
5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11%~20%;
7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21%~40%;
9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40%以上。
药效计算:
Figure BDA0002593148820000381
Figure BDA0002593148820000382
式中:CK0——空白对照区药前病情指数;CK1——空白对照区药后病情指数;
PT0——药剂处理区药前病情指数;PT1——药剂处理区药后病情指数。
表25不同药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效
Figure BDA0002593148820000383
由表25可知,唑醚磺胺酯和苯醚甲环唑两者复配后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单剂,两者复配后,不仅速效性好,而且持效期长,表明两者复配后能够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可以减少用药次数。另外,在用药范围内未发现本发明的农药组合物对黄瓜有药害产生,表明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制剂对作物安全性好,可以推广应用。
田间药效试验6
根据《GB/T 17980.26-2000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菌剂防治黄瓜霜霉病》的规定,进行如下试验:每个小区面积为15m2,重复四次。本试验共施药两次,第一次施药处于发病初期,一周后施第二次药。本试验共计调查2次,每试验小区采用随机4点取样,每点调查2株,调查每株的全部叶片,记录病害等级。
分级标准:
0级:无病;
1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6%~10%;
5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11%~20%;
7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21%~40%;
9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40%以上。
药效计算:
Figure BDA0002593148820000391
Figure BDA0002593148820000392
式中:CK0——空白对照区药前病情指数;CK1——空白对照区药后病情指数;
PT0——药剂处理区药前病情指数;PT1——药剂处理区药后病情指数。
表26不同药剂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效
Figure BDA0002593148820000393
由表26可知,唑醚磺胺酯和苯醚甲环唑两者复配后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单剂,扩大了杀菌谱;另外在用药范围内未发现本发明的农药组合物对黄瓜有药害产生,安全性好。
表27不同药剂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效
Figure BDA0002593148820000394
Figure BDA0002593148820000401
由表27可知,唑醚磺胺酯和氟噻唑吡乙酮两者复配后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单剂,降低了使用剂量;另外在用药范围内未发现本发明的农药组合物对黄瓜有药害产生,安全性好。
田间药效试验7
根据《GB/T 17980.34-2000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菌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规定,进行如下试验:每个小区面积为20m2,重复四次。在病害发生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全株均匀喷雾,喷至叶片滴水为止,以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7天后施第二次药。在第一次药前和第二次药后7天调查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情况。每小区采用五点取样,每点调查5株,每株调查所有叶片,以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百分率来分级记载。计算各处理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分级标准: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6%~15%;
5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16%~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26%~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0%以上。
药效计算:
Figure BDA0002593148820000402
Figure BDA0002593148820000403
式中:CK0——空白对照区药前病情指数;CK1——空白对照区药后病情指数;
PT0——药剂处理区药前病情指数;PT1——药剂处理区药后病情指数。
表28不同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效
Figure BDA0002593148820000411
由表28可知,唑醚磺胺酯和氟噻唑吡乙酮两者复配后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单剂,表明两者复配后能够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可以减少用药次数。另外,在用药范围内未发现本发明的农药组合物对马铃薯有药害产生,表明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制剂对作物安全性好,可以推广应用。
表29不同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效
Figure BDA0002593148820000412
由表29可知,唑醚磺胺酯和氟啶胺两者复配后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单剂,表明两者复配后能够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可以减少用药次数。另外,在用药范围内未发现本发明的农药组合物对马铃薯有药害产生,表明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制剂对作物安全性好,可以推广应用。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发明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发明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发明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发明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0)

1.一种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含有效成分A和有效成分B,其中有效成分A与有效成分B的质量比为1:100-100:1;所述有效成分A为唑醚磺胺酯;所述有效成分B为甲基硫菌灵、咪鲜胺、氟环唑、烯唑醇、菌核净、苯醚甲环唑、氟噻唑吡乙酮或氟啶胺中的一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效成分A与有效成分B的质量比为1:20-20:1、1:20-10:1、1:15-15:1、1:10-10:1、1:8-10:1、1:8-8:1、1:5-5:1或1:3-5: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效成分A与有效成分B在杀菌组合物中的总含量为1~90wt.%、5~80wt.%或10~75wt.%。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菌组合物任选地进一步包含一种或多种农药上可接受的辅助剂。
5.由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杀菌组合物所制备的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剂的剂型为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悬浮剂、颗粒剂、微乳剂或水乳剂。
6.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杀菌组合物或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剂在预防或防治植物病害中的应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病害包含水稻纹枯病、水稻稻瘟病、小麦白粉病、小麦赤霉病、黄瓜白粉病、黄瓜霜霉病或马铃薯晚疫病中的一种或多种。
8.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将有效成分A和有效成分B任选地与一种或多种农药上可接受的辅助剂混合。
9.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将有效成分A和有效成分B与一种或多种农药上可接受的辅助剂结合。
10.用于控制植物病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向所述植物、植物部分或植物环境施用有效量的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杀菌组合物或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剂。
CN202010701994.5A 2020-07-20 2020-07-20 一种杀菌组合物、制剂及其应用 Pending CN11172797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01994.5A CN111727974A (zh) 2020-07-20 2020-07-20 一种杀菌组合物、制剂及其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01994.5A CN111727974A (zh) 2020-07-20 2020-07-20 一种杀菌组合物、制剂及其应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27974A true CN111727974A (zh) 2020-10-02

Family

ID=726552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01994.5A Pending CN111727974A (zh) 2020-07-20 2020-07-20 一种杀菌组合物、制剂及其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727974A (zh)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93638A (zh) * 2016-01-05 2016-06-22 华中师范大学 一种杀菌化合物、杀菌剂组合物和制剂及其应用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93638A (zh) * 2016-01-05 2016-06-22 华中师范大学 一种杀菌化合物、杀菌剂组合物和制剂及其应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51048B (zh) 藉由使用殺真菌組成物增加產量之方法
JP5107940B2 (ja) 殺真菌組成物
CN103222465B (zh) 一种含吡唑萘菌胺和三唑类杀菌剂的杀菌组合物
WO2015062353A9 (en) Fungicidal composition and the use thereof
CN104839168B (zh)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AU2019342401A1 (en) Methods of controlling or preventing infestation of cereal plants by the phytopathogenic microorganism 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
CN105248424A (zh)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2007916B (zh) 一种农业和园艺用杀真菌组合物
CN102027937A (zh) 一种含叶菌唑与三唑类的杀菌组合物
CN103503883A (zh) 一种含有苯噻菌酯和三唑类杀菌剂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6857511A (zh) 一种包含大黄素衍生物与吡唑酰胺类化合物的杀菌剂组合物
CN102204542A (zh) 一种含烯肟菌酯与三唑类化合物的杀菌组合物
CN101731231A (zh) 一种含恶唑菌酮和三唑类杀菌剂的组合物及应用
CN104957145A (zh)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2113489B (zh) 一种含有叶菌唑的杀菌组合物
CN111727974A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制剂及其应用
CN114302646B (zh) 协同杀菌组合物
CN110573016B (zh) 杀真菌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02550608B (zh) 含杀菌剂氟环唑的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02177911A (zh) 含有戊菌唑的杀菌组合物
CN104542648A (zh)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4488910B (zh) 含甲磺酰菌唑和三唑类杀菌剂的复配组合物及制剂
CN104521987B (zh) 一种含甲磺酰菌唑和酰胺类杀虫剂的复配组合物及制剂
CN102047904B (zh) 一种含联苯三唑醇与三唑类化合物的杀菌组合物
CN102578100B (zh) 一种杀真菌组合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