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27939B - 适宜南亚热带地区小蚕人工饲料育的家蚕新品种选育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适宜南亚热带地区小蚕人工饲料育的家蚕新品种选育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27939B
CN111727939B CN202010723156.8A CN202010723156A CN111727939B CN 111727939 B CN111727939 B CN 111727939B CN 202010723156 A CN202010723156 A CN 202010723156A CN 111727939 B CN111727939 B CN 11172793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eeding
cocoon
artificial feed
moth
silkworm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2315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27939A (zh
Inventor
张雨丽
张桂征
闭立辉
崔为正
黄文功
韦伟
韦博尤
陆俣伽
刘艳伟
陶积阳
黄胜
安春梅
黄玲莉
鲁成
苏红梅
蒙艺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Sericulture Technology Promotion Master Station
Original Assignee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Sericulture Technology Promotion Master Statio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Sericulture Technology Promotion Master Station filed Critical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Sericulture Technology Promotion Master Station
Priority to CN202010723156.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727939B/zh
Publication of CN1117279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279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279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279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7/00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or modified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7/033Rearing or breeding invertebrates; New breeds of invertebrates
    • A01K67/04Silkworm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Fodder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宜南亚热带地区小蚕人工饲料育的家蚕新品种选育方法,该法1至10代采用系统育种的方法,提高各亲本的人工饲料适应性,10代以后进行综合经济性状的选择与稳定,而且全程高温多湿环境筛选提高强健性。研究表明,本发明适合广西及亚热带区域气候条件下、小蚕适宜人工饲料育,选育出的品种、品系对人工饲料适应性良好,对低桑叶粉含量的饲料摄食性好,且所得蚕茧产量不低于桑叶对照。

Description

适宜南亚热带地区小蚕人工饲料育的家蚕新品种选育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家蚕品种培育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宜南亚热带地区小蚕人工饲料育的家蚕新品种选育方法。
背景技术
家蚕是寡食性昆虫,目前蚕业生产上是种植桑树使用桑叶喂蚕,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虽然家蚕人工饲料从养蚕成功到现在已有40余年历史,但却一直未能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这其中既有技术不成熟的原因,更主要的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该项技术的需求程度问题。目前,我国的养蚕业存在着蚕农和技术人员老龄化,后继乏人;环境污染、农药中毒等对养蚕业的危害日益加剧;家蚕微粒子病等病害仍然严重威胁着养蚕业的安全等问题,传统的小蚕共育模式难以为继。推行小蚕人工饲料共育、大蚕省力化条桑育,是实现养蚕省力高效的一条重要途径。特别是广西小蚕共育率高,使用人工饲料饲育小蚕,是一种便捷的小蚕饲养生产模式,深受广西各级小蚕共育户的青睐。
然而,不同家蚕品种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不同制约着人工饲料的实用化。钟利军等对广西现行家蚕品种“两广二号”开展了小蚕对人工饲料的适应性试验,发现未经人工饲料适应性改良的两广二号一代杂交种小蚕对人工饲料的适应性较差,不宜直接在生产上推广应用于人工饲料育。
虽然一些研究者(如中国专利申请“一种人工饲料适应性家蚕品种的选育方法与流程”专利申请号201911178090.2,公开日2020年01月14日),用收蚁后24h疏毛率为指标进行累代连续选择,也获得了对人工饲料摄食性明显提高的家蚕品系,但这些方法主要在于对现行品种进行摄食性选择,一代杂交种的杂交方式不变。发明人使用前述专利申请中的方法进行人工饲料适应性家蚕品种的选育,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通过连续累代单蛾选育出的品种,进行杂交时配合力降低,导致一代杂交种在使用饲料饲养时的蚕茧产量始终低于使用桑叶饲养的对照种,这在四元杂交种上尤其突出;
<2>由于没有设定高温多湿环境定向筛选,该法选育出的品种不适宜南亚热带地区(如广西)夏秋季饲养;
<3>该方法只选育12代,可能对二元杂交种(中系品种×日系品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但对四元杂交种(中系品种1·中系品种2×日系品种1·日系品种2)来说,选育代数偏少,导致选育出的品种综合经济性状不佳。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适宜南亚热带地区小蚕人工饲料育的家蚕新品种选育方法,该法尤其适于广西地区小蚕人工饲料育且所得蚕茧产量较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适宜南亚热带地区小蚕人工饲料育的家蚕新品种选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1至10代采用系统育种的方法,提高各亲本的人工饲料适应性,具体按以下进行:
选取综合经济性状优良的母种或者杂交组合作为筛选基础材料,用家蚕人工筛选型饲料M10饲育,每个品种收蚁8~10个蛾区,混蛾育,收蚁24小时调查疏毛率;调查完后,换成实用型饲料M35继续选择至3龄起蚕,然后挑选发育较好的个体约500头,更换为桑叶育直至熟蚕;上簇6天后优选茧形匀正的个体,调查其全茧量、茧层量和茧层率等茧质相关指标,选择调查指标相对较高的20对个体留种继代;下一代饲养时,优先选择产卵量高的蛾圈饲养;以下各代均按此方法选育,连续10代,通过累代逐步提高家蚕材料对人工饲料的适应性,直至选择材料的人工饲料适应性稳定。通常连续10代按上述方法选育可使选择材料的人工饲料适应性稳定;期间,为稳定选择材料其它方面的经济性状,在第7代或第9代使用全龄桑叶饲育复壮一次;
<2>10代以后进行综合经济性状的选择与稳定,具体按以下进行:
11~13代采用单蛾育,每个筛选材料每代收蚁6~8个蛾区,将蛾区选择与个体选择相结合进行选育;单蛾收蚁饲养后调查收蚁24小时疏毛率、三龄起蚕率、全龄发育经过、结茧率、死笼率等经济指标;选取人工饲料适应性好、强健性高、整体茧形匀正度高、茧质优的其中一个蛾区为留种蛾区;然后从该蛾区中选择茧形匀正、茧层缩皱均匀的个体雌雄各20个,单个称量调查茧质指标,按茧质指标分成优、良、合格三个档次留种继代,并在蚕种上注明优、良、合格档次;下一代饲养时,优先选择优和良的蛾圈中卵量多、不良卵少、卵色基本一致、转青齐的蛾圈饲养;
14代以后采用混合育和单蛾育交替进行,以对人工饲料适应强、发育相对整齐的蛾区和个体相结合选择,选留发育整齐的蛾区和个体继代;每个筛选材料每代收蚁6~8个蛾区;饲育过程中,不添食防病药物,及时淘汰虚弱蚕、小蚕、迟眠和迟熟蚕等;种茧期选除小茧、多层茧、薄头、尖头等不正形茧,选择茧形匀正度高、茧层缩皱均匀、全茧量大、茧层率高个体留种继代;饲喂M35实用性饲料;每隔2~3代,使用全龄桑叶育复壮一代;通常18代以后,各筛选材料的综合经济性状基本稳定下来,可作为适宜小蚕人工饲料育品种的原原种使用;
步骤<1>、<2>选育中,从选育第一代开始,以高温多湿饲养环境为主提高强健性;全年选育5个世代,当年第一代和第五代为全龄28~29℃的常温、80~90%的常湿的饲养环境进行培育筛选;当年第二至四代为全龄29~31℃的高温、90~95%的多湿环境进行培育筛选。即一年选育五个世代,年初和年尾的两代是常温,中间三代为高温多湿,以符合广西气候特点,每年如此,选育四-五年,累计18代以上。
筛选基础材料为932、C7甲、群×芙蓉等蚕种。
饲料M10、饲料M35分别为含桑叶粉10%、35%的人工饲料。
步骤<2>中11~13代饲养过程中,视蚕的强健性、茧质情况,使用M10、M35或桑叶进行饲养;如果筛选材料的各方面指标均好,继续按前10代的筛选方式进行:用M10饲料收蚁,24小时后换成M35饲料,三龄起蚕换成桑叶饲育;如果筛选材料的强健性、茧质等经济性状不佳,直接使用M35饲料收蚁饲喂到三龄起蚕,然后换成桑叶育;如果筛选材料的强健性、茧质等经济性状较差,直接在其中某代使用全龄桑叶饲喂,然后进行选育。
饲喂人工饲料时在塑料保鲜盒中盖上盖子密闭饲养;饲喂桑叶时,1至3龄下铺上盖薄膜饲养。
上述家蚕新品种选育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3>杂交种配合力的测试与优选,具体按以下进行:
选育出的品系按照“中·中×日·日”的方式进行杂交组配,通过测试杂交组合的人工饲料摄食性、强健性、茧丝质、产量等指标综合评定其配合力情况,选择综合经济性状表现优良的杂交组合作为候选品种,参加品种审定。
由于广西地处南亚热带地区,气候特殊,其他省的人工饲料育家蚕品种及饲养技术不适宜在广西推广应用,所以人工饲料小蚕共育需要符合当地气候特点的家蚕品种、配套饲料配方及饲育技术。为此,发明人建立了一种适宜南亚热带地区小蚕人工饲料育的家蚕新品种选育方法,该法1至10代采用系统育种的方法,提高各亲本的人工饲料适应性,10代以后进行综合经济性状的选择与稳定,而且全程高温多湿环境筛选提高强健性。研究表明,本发明适合广西及亚热带区域气候条件下、小蚕适宜人工饲料育,选育出的品种、品系对人工饲料适应性良好,对低桑叶粉含量的饲料摄食性好,且所得蚕茧产量不低于桑叶对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具体如下:
<1>本发明适用于选育出适合在高温多湿的亚热带气候环境下进行小蚕人工饲料共育、大蚕条桑育的家蚕品种。小蚕人工饲料适应性筛选与稳定的同时,兼顾大蚕在桑叶育时高温多湿环境的筛选,有效保证了选育出品种对高温多湿环境的适应性。为选育出的品种在南亚热带高温多湿气候地区推广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2>低桑叶粉的M10筛选饲料与实用型饲料M35相配合筛选,再结合全龄桑叶育复壮,既保证了对所需要筛选的家蚕材料对人工饲料适应性的筛选,又保证其主要经济性状的保持。而且,选育出的品种、品系对人工饲料适应性良好,对低桑叶粉含量的饲料摄食性好。
<3>混蛾区与单蛾区选择相结合,10代能使筛选的家蚕材料对人工饲料的适应性稳定,配合经济性状的筛选,18代以后可培育出综合经济性状优良、适宜小蚕人工饲料育的家蚕母种。将这些母种作为原原种按中系、日系进行杂交组配,可选育出适宜小蚕人工饲料育的家蚕生产用品种。每年选育5个批次,连续四年可完成人工饲料适应性家蚕品系、品种的选育。
<4>使用该方法选育出的四个家蚕品种,按“中·中×日·日”的方式组配形成一代杂交种桂蚕5号(S9·S8×S7·S6)。农村鉴定试验表明,桂蚕5号比两广二号(广西现行蚕茧市场主要使用品种)增产4.10%,强健性与两广二号相仿,而且桂蚕5号对人工饲料的适应明显高于对照种两广二号,各项人工饲料适应性指标都达到了实用化的要求,深受广西小蚕共育户的青睐。
<5>使用该方法选育出的四个家蚕品系,在小蚕期对人工饲料适应性良好,大蚕同样可以使用人工饲料饲养;组配成的一代杂交种对家蚕人工饲料的摄食性良好,如果有条件,可以用于全龄人工饲料饲育。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阐释本发明如何实施,以下通过参照上述方法实施的案例进行说明,其中:
M10和M35饲料购自山东农业大学。
人工饲料适应性,以收蚁24小时疏毛率、收蚁96h 2龄起蚕率、收蚁192h 3龄起蚕率和收蚁192h 3龄存活率等调查指标为判断标准。
强健性,以4至5龄病死蚕率、簇中死蚕率、结茧率、死笼率、虫蛹率等指标为判断标准。
适宜小蚕人工饲料育品种为用颗粒和粉体人工饲料喂养,收蚁24小时疏毛率、收蚁96h2龄起蚕率、收蚁192h 3龄起蚕率和收蚁192h 3龄存活率等调查指标均在95%以上,各项调查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品种“两广二号”,3龄后改用桑叶育后发育正常,达到小蚕人工饲料育实用化水平。
混蛾育是指将选择卵量多、不良卵少、卵色基本一致、转青齐的多个蛾圈的蚁蚕收到同一个盒子里混合饲养和筛选。
单蛾育是指优先选择优和良的蛾圈中卵量多、不良卵少、卵色基本一致、转青齐的单个蛾圈单独饲养与筛选。
实施例1强健性小蚕人工饲料适应性家蚕品系S9的选育
以强健性夏秋用中系品种932为选育材料进行人工饲料适应性筛选及选育,经27代的定向选择形成了人工饲料适应性新品系S9。通过选育,用M35饲料饲喂后收蚁24小时疏毛率从80%提高到95%以上。具体选育过程如下:
用桑叶粉含量仅为10%的家蚕人工筛选型饲料M10饲育,收蚁8~10个蛾区,混蛾育,收蚁24小时调查疏毛率。调查完后,换成含桑叶粉35%的实用型饲料M35继续选择至3龄起蚕,然后挑选发育较好的个体约500头,更换为桑叶育直至熟蚕。上簇6天后优选茧形匀正的个体,调查其全茧量、茧层量和茧层率等茧质相关指标,选择调查指标相对较高的20对个体留种继代。下一代饲养时,优先选择产卵量高的蛾圈饲养。连续筛选8代,第9代时用全龄桑叶育复壮一代。第10代按上述方法再筛一代。
11~13代采用单蛾育,每代收蚁6~8个蛾区,将蛾区选择与个体选择相结合进行选育。第11和12代用M10结合M35饲料筛选,13代直接用M35筛选。单蛾收蚁饲养后调查收蚁24小时疏毛率、三龄起蚕率、全龄发育经过、结茧率、死笼率等经济指标;选取人工饲料适应性好、强健性高、整体茧形匀正度高、茧质优的其中一个蛾区为留种蛾区;然后从该蛾区中选择茧形匀正、茧层缩皱均匀的个体雌雄各20个,单个称量调查茧质指标,按茧质指标分成优、良、合格三个档次留种继代,并在蚕种上注明优、良、合格档次。下一代饲养时,优先选择优和良的蛾圈中卵量多、不良卵少、卵色基本一致、转青齐的蛾圈饲养。14代以后采用混合育和单蛾育交替进行,以对人工饲料适应强、发育相对整齐的蛾区和个体相结合选择,选留发育整齐的蛾区和个体继代。
从选育第一代开始,以高温多湿饲养环境为主。全年选育5个世代,当年第一代和第五代为全龄28~29℃的常温、80~90%的常湿的饲养环境进行培育筛选。当年第二至四代为全龄29~31℃的高温、90~95%的多湿环境进行培育筛选。人工饲料饲喂时在塑料保鲜盒中盖上盖子密闭饲养;桑叶饲喂时,1至3龄下铺上盖薄膜饲养。选育27代后形成性状稳定的人工饲料适应性新品系S9。选育经过及相关调查成绩见表1。
表1 中系亲本S9选育成绩
Figure BDA0002600748830000051
Figure BDA0002600748830000061
注:○为混蛾区选育,□为单蛾区选育;M10饲料为含桑叶粉10%的饲料,M35为含桑叶粉35%的饲料。
实施例2强健性小蚕人工饲料适应性家蚕品系S8的选育
以强健性夏秋用中系品种芙蓉为母本,以人工饲料适应性好但强健性弱的“群”为父本,通过“中×中”杂交选育固定而成的选育材料,通过27代人工饲料和桑叶系选择形成人工饲料适应性材料“S8”。通过选育,用M35饲料饲喂后收蚁24小时疏毛率从65%提高到95%以上。具体选育过程如下:
以强健性夏秋用中系品种芙蓉为母本,以我站保存的人工饲料适应性好的“群”为父本,通过“中×中”杂交获得F1代筛选材料。从F1代开始用桑叶粉含量仅为10%的家蚕人工筛选型饲料M10饲育,收蚁8~10个蛾区,混蛾育,收蚁24小时调查疏毛率。调查完后,换成含桑叶粉35%的实用型饲料M35继续选择至3龄起蚕,然后挑选发育较好的个体约500头,更换为桑叶育直至熟蚕。上簇6天后优选茧形匀正的个体,调查其全茧量、茧层量和茧层率等茧质相关指标,选择调查指标相对较高的20对个体留种继代。下一代饲养时,优先选择产卵量高的蛾圈饲养。连续筛选8代,第9代时用全龄桑叶育复壮一代。第10代按上述方法再筛一代。
11~13代采用单蛾育,每代收蚁6~8个蛾区,将蛾区选择与个体选择相结合进行选育。第11和12代用M10结合M35饲料筛选,13代直接用M35筛选。单蛾收蚁饲养后调查收蚁24小时疏毛率、三龄起蚕率、全龄发育经过、结茧率、死笼率等经济指标;选取人工饲料适应性好、强健性高、整体茧形匀正度高、茧质优的其中一个蛾区为留种蛾区;然后从该蛾区中选择茧形匀正、茧层缩皱均匀的个体雌雄各20个,单个称量调查茧质指标,按茧质指标分成优、良、合格三个档次留种继代,并在蚕种上注明优、良、合格档次。下一代饲养时,优先选择优和良的蛾圈中卵量多、不良卵少、卵色基本一致、转青齐的蛾圈饲养。14代以后采用混合育和单蛾育交替进行,以对人工饲料适应强、发育相对整齐的蛾区和个体相结合选择,选留发育整齐的蛾区和个体继代。
从选育第一代开始,以高温多湿饲养环境为主。全年选育5个世代,当年第一代和第五代为全龄28~29℃的常温、80~90%的常湿的饲养环境进行培育筛选。当年第二至四代为全龄29~31℃的高温、90~95%的多湿环境进行培育筛选。人工饲料饲喂时在塑料保鲜盒中盖上盖子密闭饲养;桑叶饲喂时,1至3龄下铺上盖薄膜饲养。选育27代后形成性状稳定的人工饲料适应性新品系S8。选育经过及相关调查成绩见表2。
表2 S8选育成绩
Figure BDA0002600748830000071
Figure BDA0002600748830000081
注:○为混蛾区选育,□为单蛾区选育;M10饲料为含桑叶粉10%的饲料,M35为含桑叶粉35%的饲料。
实施例3强健性小蚕人工饲料适应性家蚕品系S6的选育
以强健性夏秋用、人工饲料适应性好的日系品种C7甲为选育材料,通过18代人工饲料和桑叶系选择形成人工饲料适应性新品系S6。通过选育,用M35饲料饲喂后收蚁24小时疏毛率从88%提高到97%以上。具体选育过程如下:
用桑叶粉含量仅为10%的家蚕人工筛选型饲料M10饲育,收蚁8~10个蛾区,混蛾育,收蚁24小时调查疏毛率。调查完后,换成含桑叶粉35%的实用型饲料M35继续选择至3龄起蚕,然后挑选发育较好的个体约500头,更换为桑叶育直至熟蚕。上簇6天后优选茧形匀正的个体,调查其全茧量、茧层量和茧层率等茧质相关指标,选择调查指标相对较高的20对个体留种继代。下一代饲养时,优先选择产卵量高的蛾圈饲养。连续筛选8代,第9代时用全龄桑叶育复壮一代。第10代按上述方法再筛一代。
11~13代采用单蛾育,每代收蚁6~8个蛾区,将蛾区选择与个体选择相结合进行选育。第11用M10结合M35饲料筛选,12代和13代直接用M35筛选。单蛾收蚁饲养后调查收蚁24小时疏毛率、三龄起蚕率、全龄发育经过、结茧率、死笼率等经济指标;选取人工饲料适应性好、强健性高、整体茧形匀正度高、茧质优的其中一个蛾区为留种蛾区;然后从该蛾区中选择茧形匀正、茧层缩皱均匀的个体雌雄各20个,单个称量调查茧质指标,按茧质指标分成优、良、合格三个档次留种继代,并在蚕种上注明优、良、合格档次。下一代饲养时,优先选择优和良的蛾圈中卵量多、不良卵少、卵色基本一致、转青齐的蛾圈饲养。14代以后采用混合育和单蛾育交替进行,以对人工饲料适应强、发育相对整齐的蛾区和个体相结合选择,选留发育整齐的蛾区和个体继代。
从选育第一代开始,以高温多湿饲养环境为主。全年选育5个世代,当年第一代和第五代为全龄28~29℃的常温、80~90%的常湿的饲养环境进行培育筛选。当年第二至四代为全龄29~31℃的高温、90~95%的多湿环境进行培育筛选。人工饲料饲喂时在塑料保鲜盒中盖上盖子密闭饲养;桑叶饲喂时,1至3龄下铺上盖薄膜饲养。选育18代后形成性状稳定的人工饲料适应性新品系S6。选育经过及相关调查成绩见表3。
表3 S6选育成绩
Figure BDA0002600748830000091
Figure BDA0002600748830000101
注:○为混蛾区选育,□为单蛾区选育;M10饲料为含桑叶粉10%的饲料,M35为含桑叶粉35%的饲料。
实施例4适宜小蚕人工饲料育家蚕品种“桂蚕5号”的育成
将按照本发明培育出的多个适宜小蚕人工饲料育家蚕品系按照“中·中×日·日”的方式进行杂交组配,通过测试杂交组合的人工饲料摄食性、强健性、茧丝质、产量等指标综合评定其配合力情况,选择综合经济性状表现优良的杂交组合作为候选品种。最终优选出一对杂交组合S9·S8×S7·S6正反交,参加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命名为“桂蚕5号”。
广西省级实验室联合鉴定中,结茧率为96.89%,虫蛹率95.10%,全茧量为1.562g,茧层率为20.42%,万蚕产茧量15.096kg,万蚕茧层量为3.080kg,茧丝长922.3m,解舒率71.80%,鲜茧出丝率16.25%,洁净92.85分。与对照品种“两广二号”相比,结茧率、虫蛹率、万蚕产茧量和万蚕茧层量略高于对照,茧层率、茧丝长、解舒率、鲜茧出丝率、洁净与对照相仿。广西农村生产鉴定中,“桂蚕5号”的产茧量略高于对照,强健性与对照相仿。“桂蚕5号”人工饲料适应性鉴定结果表明:“桂蚕5号”用M35(含桑叶粉35%)饲养时,收蚁24h疏毛率、收蚁96h 2龄起蚕率、收蚁192h 3龄起蚕率、收蚁192h存活率都达到95%以上,“桂蚕5号”对人工饲料的适应明显高于对照种两广二号,各项人工饲料适应性指标都达到了实用化的要求。“桂蚕5号”于2019年6月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可在广西各蚕期推广饲养。

Claims (3)

1.一种适宜南亚热带地区小蚕人工饲料育的家蚕新品种选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1至10代采用系统育种的方法,提高各亲本的人工饲料适应性,具体按以下进行:
选取综合经济性状优良的母种或者杂交组合作为筛选基础材料,用含桑叶粉10%的人工饲料饲育,每个品种收蚁8~10个蛾区,混蛾育,收蚁24小时调查疏毛率;调查完后,换成含桑叶粉35%的人工饲料继续选择至3龄起蚕,然后挑选发育好的个体500头,更换为桑叶育直至熟蚕;上簇6天后选择茧形匀正的个体,调查其全茧量、茧层量和茧层率茧质相关指标,选择调查指标高的20对个体留种继代;下一代饲养时,选择产卵量高的蛾圈饲养;以后各代均按此方法选育,连续10代;期间,在第7代或第9代使用全龄桑叶饲育复壮一次;
<2>10代以后进行综合经济性状的选择与稳定,具体按以下进行:
11~13代采用单蛾育,每个筛选材料每代收蚁6~8个蛾区,将蛾区选择与个体选择相结合进行选育;单蛾收蚁饲养后调查收蚁24小时疏毛率、三龄起蚕率、全龄发育经过、结茧率、死笼率经济指标;选取人工饲料适应性好、强健性高、整体茧形匀正度高、茧质优的其中一个蛾区为留种蛾区;然后从该蛾区中选择茧形匀正、茧层缩皱均匀的个体雌雄各20个,单个称量调查茧质指标,按茧质指标分成优、良、合格三个档次留种继代,并在蚕种上注明优、良、合格档次;下一代饲养时,选择优和良的蛾圈中卵量多、不良卵少、卵色一致、转青齐的蛾圈饲养;
14代以后采用混合育和单蛾育交替进行,以对人工饲料适应强、发育整齐的蛾区和个体相结合选择,选留发育整齐的蛾区和个体继代;每个筛选材料每代收蚁6~8个蛾区;饲育过程中,及时淘汰虚弱蚕、小蚕、迟眠和迟熟蚕;种茧期选除小茧、多层茧、薄头、尖头不正形茧,选择茧形匀正度高、茧层缩皱均匀、全茧量大、茧层率高个体留种继代;饲喂含桑叶粉35%的人工饲料;每隔2~3代,使用全龄桑叶育复壮一代;18代以后作为适宜小蚕人工饲料育品种的原种使用;
步骤<1>、<2>选育中,从选育第一代开始,以高温多湿饲养环境为主;全年选育5个世代,当年第一代和第五代为全龄28~29℃的常温、80~90%的常湿的饲养环境进行培育筛选;当年第二至四代为全龄29~31℃的高温、90~95%的多湿环境进行培育筛选;
所述筛选基础材料为932、C7甲、群×芙蓉蚕种;
所述含桑叶粉10%、35%的人工饲料购自山东农业大学;
步骤<2>中11~13代饲养过程中,视蚕的强健性、茧质情况,使用含桑叶粉10%、35%的人工饲料或桑叶进行饲养;如果筛选材料的各方面指标均好,继续按前10代的筛选方式进行:用含桑叶粉10%的人工饲料收蚁,24小时后换成含桑叶粉35%的人工饲料,三龄起蚕换成桑叶饲育;如果筛选材料的强健性、茧质经济性状不佳,直接使用含桑叶粉35%的人工饲料收蚁饲喂到三龄起蚕,然后换成桑叶育;如果筛选材料的强健性、茧质经济性状差,直接在其中使用全龄桑叶饲喂,然后进行选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家蚕新品种选育方法,其特征在于饲喂人工饲料时在塑料保鲜盒中盖上盖子密闭饲养;饲喂桑叶时,1至3龄下铺上盖薄膜饲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家蚕新品种选育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步骤:
<3>杂交种配合力的测试与选择,具体按以下进行:
选育出的品系按照“中·中×日·日”的方式进行杂交组配,通过测试杂交组合的人工饲料摄食性、强健性、茧丝质、产量指标综合评定其配合力情况,选择综合经济性状表现优良的杂交组合作为候选品种,参加品种审定。
CN202010723156.8A 2020-07-24 2020-07-24 适宜南亚热带地区小蚕人工饲料育的家蚕新品种选育方法 Active CN11172793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23156.8A CN111727939B (zh) 2020-07-24 2020-07-24 适宜南亚热带地区小蚕人工饲料育的家蚕新品种选育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23156.8A CN111727939B (zh) 2020-07-24 2020-07-24 适宜南亚热带地区小蚕人工饲料育的家蚕新品种选育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27939A CN111727939A (zh) 2020-10-02
CN111727939B true CN111727939B (zh) 2022-09-16

Family

ID=726576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23156.8A Active CN111727939B (zh) 2020-07-24 2020-07-24 适宜南亚热带地区小蚕人工饲料育的家蚕新品种选育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72793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00812B (zh) * 2020-12-14 2022-11-18 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 特殊用途家蚕地方品种“瑶蚕”资源的保育方法
CN112790164B (zh) * 2021-02-09 2022-07-08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一种适应工厂化全龄人工饲料育专用蚕品种的选育方法
CN114885906A (zh) * 2022-04-28 2022-08-12 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 抗BmNPV性状与家蚕黄茧性状快速融合与纯化的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37705A (ja) * 1993-02-16 1994-08-30 Nippon Nousan Kogyo Kk 蚕用人工飼料
CN103875611A (zh) * 2014-02-28 2014-06-25 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适合工厂化养殖的优质、高产蚕品种的选育方法
CN110679555A (zh) * 2019-11-27 2020-01-14 山东农业大学 一种人工饲料适应性家蚕品种的选育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18937B (zh) * 2014-04-28 2016-01-20 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 蓖麻蚕人工饲料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37705A (ja) * 1993-02-16 1994-08-30 Nippon Nousan Kogyo Kk 蚕用人工飼料
CN103875611A (zh) * 2014-02-28 2014-06-25 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适合工厂化养殖的优质、高产蚕品种的选育方法
CN110679555A (zh) * 2019-11-27 2020-01-14 山东农业大学 一种人工饲料适应性家蚕品种的选育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天然黄色茧家蚕品种桂蚕H9选育研究》;闭立辉等;《广西蚕业》;20130331;第50卷(第1期);第1-11页 *
《桂蚕5号》;张桂征等;《科技成果登记表》;20200630;第1-2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27939A (zh) 2020-10-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727939B (zh) 适宜南亚热带地区小蚕人工饲料育的家蚕新品种选育方法
CN1285260C (zh) 瓢虫、草蛉人工繁殖生产方法
CN102349462A (zh) 鱼类良种选育方法
KR101184318B1 (ko) 신품종 방사무늬김 전남슈퍼김 1호
CN1926963A (zh) 一种利用玉米近缘种选育饲草玉米品种的方法
CN114190339A (zh) 适应雌雄蚕分养及雌雄茧分缫的限性白卵蚕品种选育方法
CN112790164B (zh) 一种适应工厂化全龄人工饲料育专用蚕品种的选育方法
CN102405887A (zh) 一种中细纤度蚕品种的选育方法
CN114208735B (zh) 一种利用回交育种技术培育香港牡蛎三倍体快速生长新品系的方法
Niwa et al. Changes of growth characteristics and free amino acid content of cultivated Porphyra yezoensis Ueda (Bangiales Rhodophyta) blades with the progression of the number of harvests in a nori farm
CN1895037A (zh) 高产抗逆杂交扇贝品种的育成方法
KR101001370B1 (ko) 방사무늬김의 신품종 육성방법 및 그로부터 생산된 신품종 방사무늬김
CN101091467B (zh) 一种成虫翅无鳞毛家蚕品种的培育方法
CN110679555B (zh) 一种人工饲料适应性家蚕品种的选育方法
CN107821342B (zh) 一种多丝量、抗血液型脓病家蚕的育种方法
CN114698604B (zh) 一种柞蚕幼虫耐饥饿与营养胁迫选育方法
CN112314536A (zh) 一种提高蚕茧质量的新方法
CN111183961A (zh) 一种柞蚕的杂交育种方法
CN114027269B (zh) 一种柞蚕幼虫低温胁迫诱发抵抗性选育方法
CN102487886B (zh) 鳄龟种质选良方法
CN113519467A (zh) 一种人工养殖茶网蝽的方法
CN107318790B (zh) 一种强健性黄绿茧限性家蚕品种的培育方法与应用
KR100588419B1 (ko) 말쥐치의 조기산란유도 및 종묘 생산방법
Khudjamatov et al. Intensity of egg laying dynamics by butterflies in the first day of the caterpillar’s life’s period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silkworm selection characteristics
Khudayberdieva et al. Relationship of silk butterfly lifespan longitude with economic value traits in silk cocoon breed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