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20889A - 新风模块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新风模块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20889A
CN111720889A CN202010548167.7A CN202010548167A CN111720889A CN 111720889 A CN111720889 A CN 111720889A CN 202010548167 A CN202010548167 A CN 202010548167A CN 111720889 A CN111720889 A CN 1117208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esh air
channel
air
return air
module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4816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符美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548167.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720889A/zh
Publication of CN1117208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2088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35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introduction of outside air to the roo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24F1/0014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having two or more outlet open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the heat 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2Ducting arrangements
    • F24F13/06Outlets for directing or distributing air into rooms or spaces, e.g. ceiling air diffus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新风模块组件,包括壳体,壳体设置有新风入口、第一新风出口、第一回风入口和回风出口。壳体内设置有热交换器,热交换器内部形成有相隔离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第一通道分别连通新风入口和第一新风出口以形成新风通道,第二通道分别连通第一回风入口和回风出口以形成回风通道。本发明的新风模块组件结构使得新风经过热交换器后的温度比经过热交换器前更接近于室温,提高了舒适度,节约了能源,且能防止产生凝露。

Description

新风模块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新风模块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消费者对室内空气质量要求逐渐提高,为此,有些空调器设计有新风功能,但是新风直接由室外进入室内,会影响空调器的制冷或制热效率,浪费能源,且在新风温度大幅低于室内温度时,容易出现凝露。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设置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的新风模块组件。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新风模块组件的空调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新风模块组件,包括壳体,热交换器,所述壳体设置有新风入口、第一新风出口、第一回风入口和回风出口,所述热交换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热交换器内部形成有相隔离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其中,所述第一通道分别连通所述新风入口和所述第一新风出口以形成新风通道,所述第二通道分别连通所述第一回风入口和所述回风出口以形成回风通道。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新风模块组件,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在新风模块组件中设置热交换器,使得新风和回风在热交换器内进行热交换,减小进入室内的新风与室内空气的温差,提高了空调器的制冷或制热效率,节约了能源,且能防止凝露的产生。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热交换器包括多个层状结构,每个所述层状结构中设置有所述第一通道或所述第二通道。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形成有所述第一通道的所述层状结构与形成有所述第二通道的所述层状结构相邻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相邻的所述层状结构之间设置有换热膜,所述换热膜隔离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每个所述层状结构中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通道或多个所述第二通道,多个所述第一通道之间或者多个所述第二通道之间均由间隔壁隔开。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热交换器外侧设置有多个第一过滤器,多个所述第一过滤器至少设置于所述热交换器的迎风面处。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壳体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新风入口和所述回风出口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回风入口和所述第一新风出口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相邻侧壁还设置有供所述新风通道贯通的新风通孔和供所述回风通道贯通的回风通孔。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壳体内设置有所述热交换器以及第一风机,所述第一风机驱动空气由所述回风出口排出,所述第二壳体内设置有第二风机,所述第二风机驱动空气由所述新风入口吸入。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壳体上还设有第二回风入口、第一补风口及第二新风出口,所述第二回风入口与所述回风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一补风口和所述第二新风出口均与所述新风通道相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壳体内还设置有第二过滤器,所述第二过滤器设置于所述第二新风出口处。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壳体内还设置有第三过滤器,所述第三过滤器设置于所述新风通孔处。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可拆卸连接有至少一个第三壳体;所述第三壳体和所述第一壳体的相邻侧壁以及所述第三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相邻侧壁均设置有供所述新风通道贯通的新风通孔,以及供所述回风通道贯通的回风通孔。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三壳体上还设有第三回风入口、第二补风口以及第三新风出口,所述第三回风入口与所述回风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补风口以及所述第三新风出口均与所述新风通道相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三壳体上设置有第四过滤器,所述第四过滤器设置于所述第三新风出口处。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新风模块组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设备组件,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采用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新风模块组件,可以有效利用热交换器对回风和新风进行热交换,节约了能源,提高了舒适度,有效防止了凝露的产生。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发明的壳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壳体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热交换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的热交换器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一壳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的第一壳体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二壳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的第二壳体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三壳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的第三壳体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11是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拼接的新风模块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12是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一个第三壳体拼接的新风模块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13是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两个第三壳体拼接的新风模块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14包含新风模块组件的空调器示意图
附图标记:
壳体100,新风入口101,第一新风出口102,第一回风入口103,回风出口104,新风通道110,回风通道120,热交换器150,第一过滤器151,新风气流153,回风气流154,层状结构155,第一通道156,第二通道157,间隔壁158,换热膜159;
第一壳体200,新风通孔201,回风通孔202,第二新风出口203,第二过滤器206,第一补风口208,第二回风入口209,第一风机230;
第二壳体300,第三过滤器305,第二风机330;
第三壳体400,第三回风入口403,第二补风口404,第三新风出口405,第四过滤器406;
空调器500,风轮50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装配、配合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新风模块组件。新风模块组件组件可以是其他电器的一部分,例如空调器、新风机,也可以与其他电器配合。新风模块组件包括壳体100,壳体100设置有新风入口101、第一新风出口102、第一回风入口103和回风出口104。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图2所示,壳体100包括室内侧和室外侧,新风入口101与回风出口104开设于壳体100的室外侧,第一新风出口102和新风入口101开设于壳体100的室内侧;进一步的,新风入口101开设于壳体100的上侧。当然,可以预期的是,新风入口101、第一新风出口102、第一回风入口103和回风出口104也可设置于壳体100的其他合适位置。壳体100内设置有热交换器150。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图4所示,热交换器150内部形成有相隔离的第一通道156和第二通道157。第一通道156分别连通新风入口101和第一新风出口102形成新风通道110,第二通道157分别连通第一回风入口103和回风出口104形成回风通道120。在一些实施例中,回风通道120与新风通道110相隔离,防止回风通道120中的回风与新风通道110中的新风发生窜风,影响换风效果。
根据上述实施例,新风沿着新风通道110从新风入口101进入经过第一通道156从第一新风出口102吹出,室内侧的空气沿着回风通道120从第一回风入口103进入经过第二通道157从回风出口104排出。参见图3-图4所示,新风气流153通过第一通道156贯穿热交换器150,回风气流154通过第二通道157贯穿热交换器150。在热交换器150内部,第一通道156内的新风和第二通道157内的回风进行热交换,从而使得经过第一通道156后的新风和经过第二通道157后的回风之间的温差变小,因此经过第一通道156后的新风的温度更接近于室内空气温度。例如,新风温度高于室内空气时,新风与回风在热交换器150内进行热交换,在经过热交换器150前,回风的温度接近于室内温度,换热后新风温度更接近于室内温度,此时热交换器150内的热交换降低了新风的温度,从而避免了将热风直接吹入室内造成不适,也减少了对新风制冷所需的能源。又例如,新风温度大幅低于室温时,将新风直接吹入室内则会导致凝露,经过热交换后,新风温度与室温的温差变小,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少或者避免凝露的产生,同时也节约了加热新风所需的能源。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图2所示,新风入口101、第一回风入口103处均设置有网孔结构,可以对空气进行初步过滤。
参见图3-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热交换器150包括多个层状结构155,每个层状结构155中设置有第一通道156或第二通道157。设置有第一通道156的层状结构155与设置有第二通道157的层状结构155之间可以进行热交换,层状结构155的设置可以使得换热面积较大,从而提高换热效果。参照图3所示,热交换器150为具有多个层状结构155的长方体芯体,可以预期的是,热交换器150也可以是其他任何适合形状的芯体或其他结构。
参见图3-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形成有第一通道156的层状结构155与形成有第二通道157的层状结构155相邻设置。如此,每一个层状结构155均与相邻的层状结构155之间进行热交换,能够有效增大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果。
参见图3-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层状结构155之间设置有换热膜159,换热膜159隔离第一通道156与所述第二通道157。换热膜159为能提高换热效果的膜,换热膜159可由纸质材料制成,也可由石墨烯高分子等其他适合的材料制成,可以根据换热效果要求与成本要求选择。换热膜159的设置可以使得所隔开的第一通道156和第二通道157之间的换热更加充分。
参见图3-图4所示,在一此实施例中每个层状结构155中设置有多个第一通道156或多个第二通道157,多个第一通道156之间或者多个第二通道157之间均由间隔壁158隔开。通过设置多个第一通道156或多个第二通道157,相较于只设置一个第一通道156或第二通道157时可取得更好的换热效果。
参见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热交换器150外侧设置有多个第一过滤器151,多个第一过滤器151至少设置于热交换器150的迎风面处。通过在热交换器150的迎风面处设置过滤器,可以使空气经过过滤后才可进入热交换器150,防止杂物进入损坏热交换器150。第一过滤器151可以选择粗效过滤器或者适合热交换器150的任何其他适合的过滤器。
参见图5-图8、图1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0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新风入口101和回风出口104设置于第一壳体200,参见图5-6所示,新风入口101和回风出口104开设于第一壳体200的一个侧面,当然,可以预期的是,新风入口101和回风出口104也可设置于第一壳体200的其他合适位置。第一回风入口103和第一新风出口102设置于第二壳体300。
参见图7-8所示,第一回风入口103开设于第二壳体300的上侧,第一新风出口102开设于第二壳体300的一个侧面,当然,可以预期的是,第一回风入口103和第一新风出口102也可设置于第二壳体300的其他合适位置。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的相邻侧壁还设置有供新风通道110贯通的新风通孔201和供回风通道120贯通的回风通孔202。设置可拆卸的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便于模块化制造和设计,,在一些部件出问题时,可以更换第一壳体200或者第二壳体300,而不需要全部更换,降低维护成本。
参见图5-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200内设置有热交换器150与第一风机230,第一风机230驱动空气由回风出口104排出,第二壳体300内设置有第二风机330,第二风机330驱动空气由所述新风入口101吸入。通过设置第一风机230和第二风机330,可以为空气流通提供动力。而当热交换器150设置在第一壳体200上时,在尺寸合适的情况下,第一壳体200可以单独安装到空调器,此时新风模块组件只包括第一壳体200而不包括第二壳体300和第三壳体400,具体是将新风从第一壳体200上的新风入口101通入并通过第一壳体200上的新风通孔201吹出,以及使回风通过第一壳体200上的回风通孔202进入并通过回风出口104吹出。
参见图5-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200上还设有第二回风入口209,第二回风入口209与回风通道120相连通。通过设置第二回风入口209,可以增大回风通道120内的回风量,从而使得更多的回风在热交换器150内进行热交换。第一壳体200上还设置有第一补风口208及第二新风出口203,第一补风口208和第二新风出口203均与新风通道110相连通。可以理解的是,新风通道110与第一补风口208和和第二新风出口203相连通的位置位于新风通过热交换器150后的新风通道110内。通过设置第一补风口208和第二新风出口203,可以将回风从第一补风口208吸入,与经过热交换后的空气进一步混合,并从第二新风出口203吹出或者第一新风出品102排出,进一步降低了经过热交换器150后的新风与室内空气的温差并增大了新风出风量。
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5-图6所示,第二回风入口209、第一补风口208处均设置有网孔结构,可以对空气进行初步过滤。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5-图6所示,第二回风入口209、第一补风口208均开设于第一壳体200的上侧,第二新风出口203开设于第一壳体200的一个侧面,可以预期的是,第二回风入口209、第一补风口208、第二新风出口203也可开设于第一壳体200的其他合适位置。
参见图5-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200内还设置有第二过滤器206,第二过滤器206设置于第二新风出口203处。在第二新风出口203处设置第二过滤器206可以使得通过第二新风出口203吹的新风被进一步净化。第二过滤器206可以设置为银离子hepa(高效微粒空气过滤器)高效过滤器或其他适合的过滤器。
参见图7-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壳体300内还设置有第三过滤器305,第三过滤器305设置于新风通孔201处。通过设置第三过滤器305能够进一步去除空气中的杂质,提高空气质量,也可以保护第二风机330。
参见图9-图10、图12-图1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之间可拆卸连接有至少一个第三壳体400。第三壳体400和第一壳体200的相邻侧壁以及第三壳体400和第二壳体300的相邻侧壁均设置有供新风通道110贯通的新风通孔201,以及供回风通道120贯通的回风通孔202。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之产的第三壳体400数量可以是一个、两个或大于两个,具体取决于对接的风管机或其他类型空调器的对应部件的尺寸。通过设置第三壳体400,使得新风模块组件尺寸可以根据对接的部件的尺寸的变化而变化,增加了新风模块组件的适用范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之间有一个第三壳体400,如图13所示,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之间有两个第三壳体400。可以预期的是,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之间可以不设置第三壳体400或者设置任意多个的第三壳体400,以达到适合的尺寸与其他部件相适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9-图10所示,第三壳体400上还设有第三回风入口403,第三回风入口403与回风通道120相连通。通过设置第三回风入口403,可以增大回风通道120内的回风量,从而使得更多的回风在热交换器150内进行热交换。第三
体400上还设置有第二补风口404及第三新风出口405,第二补风口404和第三新风出口405均与新风通道110相连通。可以理解的是,与第二补风口404和第三新风出口405相连的新风通道110的部分位于新风通过热交换器150后的部分。通过设置第二补风口404和第三新风出口405,可以将回风从第二补风口404吹入,与经过热交换后的空气进一步混合,并从第三新风出口405吹出,进一步降低了经过热交换器150后的新风与室内空气的温差并增大了新风出风量。第三回风入口403、第二补风口404处均设置有网孔结构,可以对空气进行初步过滤。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9-图10所示,第三回风入口403、第二补风口404开设于第三壳体400的上侧,第三新风出口405开设于第三壳体400的一个侧面,当然,可以预期的是,第三回风入口403、第二补风口404、第三新风出口405可以开设于第三壳体400上其他合适的位置。
参见图9-图1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壳体400上设置有第四过滤器406,第四过滤器406设置于第三新风出口405处。通过在第三新风出口405处设置第四过滤器406,可以有效过滤吹入室内的新风的杂质,提高空气质量。
参照图14所示,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500,包括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新风模块组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4所示,新风模块组件包括第一壳体200、第二壳体300以及位于第一壳体200与第二壳体300之间的一个第三壳体400,空调器500包括与新风模块组件的第一新风出口102,第二新风出口203、第三新风出口405相连通的风轮501,风轮501将新风导入室内。需要说明的是,新风模块组件可以根据空调器500的尺寸进行调节,例如可以将第一壳体200与第二壳体300之间的第三壳体设置为零个、两个或者大于两个,以适应空调器500的相应尺寸。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Claims (15)

1.新风模块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设置有新风入口、第一新风出口、第一回风入口和回风出口;
热交换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热交换器内部形成有相隔离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分别连通所述新风入口和所述第一新风出口以形成新风通道,所述第二通道分别连通所述第一回风入口和所述回风出口以形成回风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模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包括多个层状结构,每个所述层状结构中设置有所述第一通道或所述第二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模块组件,其特征在于:形成有所述第一通道的所述层状结构与形成有所述第二通道的所述层状结构相邻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模块组件,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层状结构之间设置有换热膜,所述换热膜隔离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模块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层状结构中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通道或多个所述第二通道,多个所述第一通道之间或者多个所述第二通道之间均由间隔壁隔开。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新风模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外侧设置有多个第一过滤器,多个所述第一过滤器至少设置于所述热交换器的迎风面处。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新风模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新风入口和所述回风出口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回风入口和所述第一新风出口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相邻侧壁还设置有供所述新风通道贯通的新风通孔和供所述回风通道贯通的回风通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风模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内设置有所述热交换器以及第一风机,所述第一风机驱动空气由所述回风出口排出;所述第二壳体内设置有第二风机,所述第二风机驱动空气由所述新风入口吸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风模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上还设有第二回风入口、第一补风口以及第二新风出口,所述第二回风入口与所述回风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一补风口和所述第二新风出口均与所述新风通道相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新风模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内还设置有第二过滤器,所述第二过滤器设置于所述第二新风出口处。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风模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内还设置有第三过滤器,所述第三过滤器设置于所述新风通孔处。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风模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可拆卸连接有至少一个第三壳体;所述第三壳体和所述第一壳体的相邻侧壁以及所述第三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相邻侧壁均设置有供所述新风通道贯通的新风通孔和供所述回风通道贯通的回风通孔。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新风模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壳体上还设有第三回风入口、第二补风口以及第三新风出口,所述第三回风入口与所述回风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补风口以及所述第三新风出口均与所述新风通道相连通。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新风模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壳体上设置有第四过滤器,所述第四过滤器设置于所述第三新风出口处。
15.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4任一项所述的新风模块组件。
CN202010548167.7A 2020-06-16 2020-06-16 新风模块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Pending CN11172088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48167.7A CN111720889A (zh) 2020-06-16 2020-06-16 新风模块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48167.7A CN111720889A (zh) 2020-06-16 2020-06-16 新风模块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20889A true CN111720889A (zh) 2020-09-29

Family

ID=725669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48167.7A Pending CN111720889A (zh) 2020-06-16 2020-06-16 新风模块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720889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542152B (zh) 室内机、空调器及空调器控制的方法
CN102192566A (zh) 用于建筑物的换气装置
CN212339447U (zh) 新风模块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1720889A (zh) 新风模块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2157532U (zh) 一种双向流热交换新风机
KR102193840B1 (ko) 천장형 공기순환기
CN105423430B (zh) 空调器
CN215982851U (zh) 一种空调器及其风机组件、风道结构
KR100531087B1 (ko) 환기기능을 구비한 공기청정기
CN207035403U (zh) 管道式新风机
CN111750423A (zh) 一种新风空调器
CN205957407U (zh) 高效净化型全热交换器
CN205957416U (zh) 全热交换器风路阀门控制系统
CN218915123U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7753769U (zh) 一种地铁空调设备
CN210832227U (zh) 空气处理装置
CN219889752U (zh) 一种壳体组件及新风机
CN208936321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3514120U (zh) 空调内机、空调器
CN218295965U (zh) 用于净化加湿装置的风道组件、净化加湿装置及空调
CN213514139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8096250U (zh) 空气处理模块及空调器
CN217057906U (zh) 进风切换装置和具有其的空气处理设备
CN221036129U (zh) 全热交换器
CN213747028U (zh) 空气处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