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10392A - 三期辨证牵引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与量化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三期辨证牵引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与量化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10392A
CN111710392A CN202010496942.9A CN202010496942A CN111710392A CN 111710392 A CN111710392 A CN 111710392A CN 202010496942 A CN202010496942 A CN 202010496942A CN 111710392 A CN111710392 A CN 1117103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tients
csr
treatment
traction
cerv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9694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远峰
王震
张茜
姜益常
张大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Original Assignee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filed Critical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Priority to CN202010496942.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710392A/zh
Publication of CN1117103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1039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6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 FIELDS
    • G16HHEALTHCARE INFORMATICS,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HANDLING OR PROCESSING OF MEDICAL OR HEALTHCARE DATA
    • G16H20/00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rapies or health-improving plans, e.g. for handling prescriptions, for steering therapy or for monitoring patient compliance
    • G16H20/90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rapies or health-improving plans, e.g. for handling prescriptions, for steering therapy or for monitoring patient compliance relating to alternative medicines, e.g. homeopathy or oriental medicin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5/00Orthopaedic methods or devices for non-surgical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Nursing devices; Anti-rape devices
    • A61F5/01Orthopaedic devices, e.g. splints, casts or braces
    • A61F5/04Devices for stretching or reducing fractured limbs; Devices for distractions; Splints
    • A61F5/042Devices for stretching or reducing fractured limbs; Devices for distractions; Splints for extension or stretching
    • GPHYSICS
    • G16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 FIELDS
    • G16HHEALTHCARE INFORMATICS,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HANDLING OR PROCESSING OF MEDICAL OR HEALTHCARE DATA
    • G16H50/00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diagnosis, medical simulation or medical data mining;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detecting, monitoring or modelling epidemics or pandemics
    • G16H50/20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diagnosis, medical simulation or medical data mining;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detecting, monitoring or modelling epidemics or pandemics for computer-aided diagnosis, e.g. based on medical expert systems
    • GPHYSICS
    • G16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 FIELDS
    • G16HHEALTHCARE INFORMATICS,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HANDLING OR PROCESSING OF MEDICAL OR HEALTHCARE DATA
    • G16H50/00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diagnosis, medical simulation or medical data mining;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detecting, monitoring or modelling epidemics or pandemics
    • G16H50/70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diagnosis, medical simulation or medical data mining;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detecting, monitoring or modelling epidemics or pandemics for mining of medical data, e.g. analysing previous cases of other patient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Pathology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Orthopedic Medicine & Surgery (AREA)
  • Nursing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Alternative & Traditional Medicine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三期辨证牵引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与量化系统,本发明涉及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与量化系统。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差的问题。系统包括: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和结果分析模块;所述数据采集模块用于采集患者数据,将同时满足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和剔除、脱落标准的患者确定为CSR患者;所述数据处理模块用于对数据采集模块采集的CSR患者进行分组,选取仪器设备及药物,制定治疗方案,设定观察项目及评价指标,设定CSR患者的疗效标准,设定统计学分析标准;所述结果分析模块用于对数据处理模块分组后的CSR住院患者的病例数据进行分析。本发明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与量化领域。

Description

三期辨证牵引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与量化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与量化系统。
背景技术
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是由于颈椎间盘损伤与退变、韧带钙化、颈椎管狭窄等颈椎退行性改变,使以髓核为主体的混合突出物压迫和刺激神经根,导致颈肩痛的临床疾患[1](邱贵兴.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社.2009,1,87-88.)。据流行病学分析,CSR是颈椎病中最常见的分型,约占70.2%[2](朱立国,于杰.关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治疗评述[J].医学信息,外科版,2009,2(1):3-6.)。随着时代的变迁,工作方式改变所致人们长期伏案使用计算机,缺乏合理锻炼,长期驾驶汽车,年龄的增长,使CSR的患病率增加,且患病年龄不断变小。因此,积极找寻有效的疗法势在必行,这在临床和社会都具有较大价值。临床上,CSR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为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CSR的手术疗法需完全遵循其手术适应症,且术后存在并发症的风险。该疗法是通过恢复颈椎正常生理曲度及椎体间间距,使脊神经根免受刺激、压迫,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但手术过程中为了最大限度解除神经根的压迫状态,通常会选择去除增生钙化的韧带、突出的髓核、增生的骨赘等,对颈椎的正常结构也会造成一定损害,影响颈椎的内源性稳定。另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是CSR术后仍有一定复发几率,颈椎节段融合术后,所融合的节段较稳定,但相邻椎体旁的椎间盘会受到较大的应力,易导致其髓核突出,造成疾病的复发。非手术疗法仍是目前临床治疗CSR的主要方法。目前临床中应用的非手术疗法种类较多,最常用的包括西药、中药、牵引、功能锻炼、手法、针灸、颈围制动、理疗等。其方法较多、费用廉价、安全,患者容易接受,多数CSR患者取得满意效果。相较于创伤大、手术效果一般、复发率高的手术疗法,越来越多的患者倾向于非手术疗法,其中最常用、疗效最佳的是牵引疗法。牵引是治疗CSR的重要手段,部分患者可以通过牵引疗法达到治愈[3](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010版)[M].中国康复医学会,2010:12-13.)。传统颈椎牵引主要作用是缓解颈部肌肉痉挛和疼痛、回纳膨出的椎间盘、减少和消除神经根刺激和压迫等,只有限的改善颈部肌肉、韧带、局部椎旁小关节,不能整体调整颈椎的静力平衡,对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善也有限,所以对伴有生理曲度异常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有限。
1祖国医学对CSR的认识
1.1、中医病名
中医学中虽无颈椎病的病名,但是在一些中医古籍中可以找寻到与现代医学神经根型颈椎病类似的病症名称,如:“痹症”、“项强”[4-5]([4]孙勇.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8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6,32(8):784-785.[5]杜忠举,夏菊荣,张华.针刀联合牵引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主症及生活能力的改善作用[J].新中医,2016,48(6):99-101.)。
1.2、病因病机
1.2.1、风寒湿邪侵袭颈项感受风寒湿等外邪,造成局部血行受阻,不通则痛,同时血液失去濡养颈项的功能。《素问·痹论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灵枢·大惑论》提出:“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痉项强,皆属于湿;湿淫所胜……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总之,因为颈项感受外邪,导致局部血液循环受阻,不能营养颈椎及其附件,造成退变,压迫神经根而引起CSR[6](张雪,罗汉华.颈椎病中西医病因病机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1,31(12):1177-1179.)。
1.2.2、外伤《医宗金鉴》中有“因挫闪及失枕而项强痛”记录指出,在日常劳动和生活中,外力作用于颈项,造成局部气血瘀滞,血流不畅,不能及时消除,导致颈项疼痛、功能受限。同时外力过大致使颈椎稳定性变差,未及时治疗恢复其稳定性,关节错缝,颈椎失稳,从而发展成CSR。
1.2.3、劳损工作、学习等长时间伏案引起颈肩痛,或因睡姿不正确而引起落枕等病症,由于长期保持相同姿势,导致局部气血瘀阻,颈椎间盘超负荷,导致颈椎病。《金匮要略方谕》曰:“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挟背行……皆因劳得之”。《张氏医通》曰:“有肾气不循故道,气逆夹脊而上,至头肩痛。或观书对弈久坐而致脊背痛”。日常生活中久坐,颈椎保持同一个姿势,使肾气运行不畅从而造成头肩疼痛。可见古代医家从很早就认识到劳损是颈椎病的一个重要因素[7](张乾军.传统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及其治疗进展中医研究[J].2005,18(9):54-56.)。
1.2.4、肝肾亏虚《素问·痹论》谓“五脏皆有合,病久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证治准绳》云:“皆由肾气不能生肝,肝虚无以养筋,故机关不利”。指随着外邪久侵而不退,以及年龄的增大,肝肾精气逐渐衰减,肾气不足,逐渐发展成颈椎病[8](张乾军.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医认识及其治疗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2):184-186.)。
1.3、牵引治疗
牵引是CSR常用的保守治疗方法,有些患者可通过该疗法治愈。正确的牵引方法可以使变窄的椎间隙和椎间孔径增大,减缓椎间盘内部紧张度,神经根被缓解,受损组织被修复以达到治疗目的[9](JR C S,STROHM B R.Effects of intermittent traction onseparation of lumbar vertebrae[J].Archives ofPhysical MedicineRehabilitation,1969,50(5):251.)。基于作用力力学原理的牵引疗法广泛运用于CSR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10](景海龙,王喜祥.颈椎牵引配合手法整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20例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5(23):110-111.)。陈文生[11](陈文生,王玉龙,朱晓龙.卧位牵引配合微波治疗仪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工程,2018,26(02):40-42.)等对40例CSR患者运用卧位牵引配合微波治疗仪治疗,随机分成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0例,对照组予坐位牵引配合微波治疗仪治疗,两组均予非甾体抗炎药等基础治疗,三个月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研究表明,颈椎牵引疗法治疗CSR效果较好,且卧位牵引疗效显著好于坐位牵引。黄娟[12](黄娟.曲度牵引治疗青年颈型颈椎病的临床对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6.)研究了使用颈椎三维曲率牵引器对照普通坐位牵引,观测其临床疗效。一个月治疗后,颈椎三维曲率牵引器组总有效率显著大于普通坐位牵引组,说明基于生物力学原理的曲度牵引对于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优于坐位牵引,且曲度牵引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综上所述,在增加椎间隙、解除颈椎神经压迫的同时,符合颈椎生理曲度的牵引方法还能使椎间盘旁侧的小关节得到最大的伸展减压,恢复错位椎体,充分放松颈部肌肉,使颈椎生理曲度得到改善。
1.4、中药内服治疗
中药内服对于CSR起着较好的治疗作用,中药内服能良好的调节神经根的血液循环、从而改善神经根的水肿,祛除炎症介质,改善神经根的功能。该治疗方法,方剂众多,较多都取得了显著效果。姚健[13](姚健,刘玉敏,张焕峰.中药方剂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9):46-48.)等研究运用中药自拟方对照西药颈痛灵胶囊,对比两种药物治疗CSR临床疗效,结果表明服用中药自拟方在缓解颈肩部疼痛症状方面较西药颈痛灵更优。王立山[14](王立山.壮骨伸筋胶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7,12(1):109-111.)对120例肝肾亏虚型CSR患者运用中成药壮骨伸筋胶囊内服治疗,随机分成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予推拿治疗、牵引疗法、运动疗法、维生素B,观察组在以上基础上再加入壮骨筋胶囊口服治疗,一个月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侯文根[15](侯文根,董玉珍,孙晓辉,等.川归胶囊联合舒筋通络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J].西北药学杂志,2017,32(4):504-506.)等研究内服川归胶囊联合舒筋通络颗粒和单独服用舒筋通络颗粒的疗效差异,采用中成药内服治疗同时配合牵引、推拿,川归胶囊,每次3g,每日2次,舒筋通络颗粒,每日3次,每次12g,共治疗4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和血浆中所含肿瘤坏死因子的量,并采用VAS评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表明,内服川归胶囊联合舒筋通络颗粒明显优于单独服用舒筋通络颗粒。综上所述,中药内服治疗CSR疗效显著,甚至部分疗效高于西药。单独服用中药治疗,甚则联合服用两种中药,在治疗CSR上均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1.5、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CSR方法众多,其能直达症状所在部位,较快的减轻肌肉组织的水肿,缓解疼痛症状。传统的针刺方式有毫针、电针、温针灸等,随着时间推移,还出现了针刀、腹针等方式。临床上也有两种针刺方式联合,以及与先进治疗仪器、手术配合治疗CSR,效果显著。黄赛芝[16](黄赛芝.微针刀联合温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评价[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27):5158-5159.)对120例CSR患者运用微针刀联合温针灸治疗,随机分成试验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试验组为微针刀联合温针灸疗法,对照组为电针及超短波疗法,治疗1个月时间后观察颈肩臂疼痛症状。结果表明两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试验组98.3%,对照组76.70%。刘雪芳[17](刘雪芳,汪芳,张武昌,等.腹针配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0例[J].河南中医,2017,37(2):350-352.)等研究了60例以腹针联合牵引,治疗CSR,主穴选用:中脘、关元、石关、商曲、滑肉门,配合传统坐位牵引,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96.6%,疗效显著大于传统针刺。贾杰海[18](贾杰海,董妍含,丁宇,等.针刀联合射频、臭氧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7,12(6):1436-1438.)等治疗CSR采用讨针刀联合射频、臭氧疗法,对照组50例疗法为射频配合臭氧,治疗组在对照组的疗法基础上再加针刀疗法,观察1、3个月后分别记录两组患者VAS评分,对两次随访时间患者的疼痛症状进行对比,结果:CSR患者运用针刀配合射频、臭氧疗法后1个月两组的有效率尚无统计学意义,而3个月后有效率达到96%,疗效显著。说明对于CSR患者来说,在手术疗法基础上配合针刀疗效确切,是一个较好的治疗方案。总而言之,针灸疗法众多,且大部分疗法在CSR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1.6、手法治疗
生物力学失衡是CSR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手法治疗就是通过多种顺生理,逆病理的整复手法恢复其生物力学上的稳定性。同时手法治疗也能通畅局部血液循环,改善血供,缓解其疼痛症状。李建国[19](李建国.微调手法配合传统推拿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6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7,26(4):106-107.)研究微调手法联合传统推拿手法和单纯传统推拿手法治疗CSR的疗效差异,对照组46例运用传统推拿手法,观察组46例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入微调手法,两天1次,两周为1个疗程,治疗两周后对比其VAS评分,结果表明观察组总有效率93.5%,远大于对照组。霍敬贤[20](霍敬贤.小针刀加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应用优势探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8(13):2381-2383.)对75例CSR患者运用手法治疗,随机分成对照组37例和观察组38例,对照组予单纯小针刀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加入手法治疗,结果表明观察组总有效率97.37%,显著大于对照组81.08%,CSR的治疗方案在针刀疗法基础上加入手法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颈肩背痛症状。综上所述,手法治疗是CSR的一种重要手段,且具有较好的疗效。同时,联合针灸、中药、推拿、牵引等方法对于CSR的治疗更为有效。现临床应用的手法众多,各具特色和优缺点,且有其所属的不同流派,再加上实施手法的医生操作有其独特的方式,所以手法治疗CSR的有效性不同。
1.7、中药外用治疗
中药外用治疗是指中药直接或间接作用于颈部病变部位,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脑脊液循环,消除软组织水肿,减轻肌肉和韧带张力,达到治疗目的。朱建宗[21](朱建宗,林晓生,邱宏,等.中药外敷联合电针治疗气虚血瘀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2017,38(9):1250-1251.)等研究采用中药复方外敷联合电针疗法对照颈痛颗粒联合电针疗法,观察两种方法治疗气虚血瘀型CSR的临床疗效,结果表明中药复方外敷联合电针疗法在缓解气虚血瘀型CSR症状和体征方面较内服颈痛颗粒联合电针疗法更优。周云[22](周云.中医推拿配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7,49(10):85-87.)对于86例CSR患者运用中医推拿配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随机分成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观察组予推拿手法联合中药离子导入,对照组运用颈肌间沟药物注射疗法,2个月疗程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0%和74.4%。罗先意[23](罗先意,黄少炎,史红美,等,中药热奄包外敷干预颈型颈椎病家兔的实验研究[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7,42(11):1258-1261.)等研究采用动物实验,将24只家兔随机分成无干预的空白组8只,无痛人道制作模拟的颈型颈椎病模型组8只、外敷组8只,外敷组采用中药热奄包外敷治疗,1次/d,一个疗程5天,休息2天后继续下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3个疗程治疗后得出结论,外用中药热奄包能显著改善、降低颈型颈椎病的白细胞介素和血清白细胞介素以及局部损伤肌纤维的炎性改变。综上所述,中药外用疗法可以使CSR患者的症状得到较好的改善,其中应用较广、使用较便捷的就是中药离子导入。
1.8、功能锻炼
祖国医学较现代医学更早认识到功能锻炼在骨伤科疾病中的重要性,并将其应用于伤科疾患的治疗当中,称之为“导引术”。现代流传较广的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等均属于导引术范围,可以起到强筋健骨、通畅周身气血从而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而功能锻炼易掌握、无经济负担、操作简便等特性,也让功能锻炼在颈椎病的防治中成了不可缺失的一环。玉超杰[24](玉超杰,李鼎斌,沈茂荣,等.颈部功能锻炼装置联合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广西中医药,2018,41(06):26-28.)等对11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分别采用颈部功能锻炼装置和运动疗法治疗,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6个月后观测两组患者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和VAS评分,结果表明颈部功能锻炼装置和运动疗法均对CSR患者的颈肩痛和功能均有显著的改善效果。马昕[25](马昕.颈部后伸肌群功能锻炼与合理用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7.)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9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颈部后伸肌群锻炼组30例,颈椎牵引组30例,颈部后伸肌群锻炼、颈椎牵引、圆枕治疗组30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7周后、治疗14周后观测其颈椎曲度、症状积分评分后得出结论,颈部后伸肌群锻炼能显著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症状及颈椎生理曲度,但其联合颈椎牵引和圆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症状及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善更佳。黄若谷[26](黄若谷.颈部伸屈肌群静力增强训练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颈腰痛杂志,2018,39(03):306-309.)研究将纳入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分成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观察组予颈部伸屈肌群静力增强训练结合推拿、颈椎牵引治疗,对照组予推拿、颈椎牵引治疗,于治疗前后进行治疗成绩评分表测定,并且进行平均17.5个月的后期随访,得出结论颈部伸屈肌群的静力增强训练能够显著降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治愈后的复发率。总之,功能锻炼可以改善CSR患者的症状、颈椎生理曲度,且能降低CSR患者治愈后的复发率,值得临床应用。
2、现代医学对CSR的研究概况
2.1、定义: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损伤与退变、韧带钙化、颈椎管狭窄等颈椎退行性改变,使以髓核为主体的混合突出物压迫和刺激神经根,导致颈肩痛的临床疾患[1]。临床表现主要为颈肩痛、上肢根性痛、感觉障碍等。
2.2、流行病学资料颈椎病的患病群体较大,好发于中老年(40~60岁),随着年龄的增长造成的颈椎生理结构退行性改变,以及外伤的积累,破坏脊柱的内源性及外源性平衡,易诱发颈椎病,我国发病率约为3.8%-17.6%。据统计CSR的发病率高,在颈椎病分型中占比最大,约占颈椎病的70.2%[2]。随着时代的变迁,工作方式改变所致人们长期伏案使用计算机,缺乏合理锻炼,长期驾驶汽车,年龄的增长,使CSR的患病率增加,且患病年龄不断变小,可能成为本世纪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对我国社会及人民造成巨大困扰[27-28]([27]王拥军,施杞.颈椎病发病因素的流行病学概况[J].中医正骨,1999,(3):41-43.[28]Cote P,vander Velde G,Cassidy JD,et al.The burden and determinants of neck pain inworkers,Results of the Bone and9 Joint Decade 2000-2010 Task Force in NeckPain and Its Associated Disorders.Spine2008:33(4Supp1):S60-74.)。
2.3、CSR的病因
2.3.1、急性外伤
在外力的作用下,颈椎会出现水平移位、过屈和过伸,压迫或牵拉、刺激神经根,常见的损伤有直接或间接的暴力伤以及挥鞭样损伤。
2.3.2、慢性劳伤
慢性劳伤和职业息息相关,是现阶段CSR患者的重要病因之一,随着时代的变迁,工作方式改变所致人们长期伏案使用计算机,缺乏合理锻炼,长期驾驶汽车,长期的伏头、甩摆等动作容易造成颈部各结构的损伤,如学生、体育运动员等。
2.3.3、颈椎的退行性变
据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改变,人体组织中最早最容易发生退行性改变的组织为椎间盘[29](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637.),以及颈椎的骨质增生,一般认为颈椎关节突关节增生退变是引起颈椎不稳和神经根受压的重要原因[30](Yue WM,Brodner W,Highland TR.Long-term resultsafter anterior cervicaldiscectomy and fusion with allograft and plating:A 5-to 11-year radiologicand clinical follow-up study[J].Spine,2005,30(19):2138-2144.)。
2.3.4、先天畸形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部分患者有先天性短颈畸形、先天性椎管狭窄、先天性颈椎不稳等畸形。颈椎由于这些先天性结构异常,抗损伤的能力大大减少,较正常人群更易因外伤、劳损等诱发神经根型颈椎病。
2.4、CSR的发病机制
2.4.1、机械压迫学说
多种因素致使椎间盘组成部分(髓核、纤维环、软骨板)发生退行性改变,胶原、蛋白、水分等丢失,导致椎间盘不能保持其抗压力、张力、形状、粘弹性等特性,造成椎间隙、椎间孔变窄、钩椎关节增生,压迫、刺激神经根而发病[31](Maenabl:Cervieal Pain.Wenner-gren Center Zn tervertebralsympo siumsries,1992,19:89.)。
2.4.2、化学性神经根炎学说
神经根化学炎性学说,是指椎体周围组织受多种因素影响,出现无菌性炎症,神经内外膜中聚集了大量由炎症介质诱导的肥大细胞。同时蛋白的通透性增加,炎性蛋白渗出增加,多种炎症介质如细胞因子、磷脂酶A2、组胺、白三烯等释放,提升了神经根的应激性,微小的刺激即引起根性疼痛。此外,血管的通透性易受介质影响而增加,导致更多的炎症反应[32](起飞跃,朱丽霞.电针对逆向刺激所致神经性症的效应.针刺研究,1992;3:207-210.)。
2.4.3、力学失衡
外伤、劳损等诱因致使颈椎发生退变,生物力学失衡,是CSR的重要发病因素。据研究表明,颈椎生物力学平衡是由内源性稳定和外源性稳定共同维持。颈部各个肌群共同组成颈椎的外源性稳定,即动力平衡;韧带、椎体及其附件、椎间盘共同组成内源性稳定,即静力平衡。颈椎的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对颈椎的稳定性至关重要,任意一个平衡破坏都会导致生物力学失衡,从而诱发CSR[33](朱巍,贾连顺.神经根型颈椎病根性痛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华骨科杂志,2004,24(12):T61-763.)。
2.4.4、自身免疫学说
椎间盘由外围的纤维环和中心的髓核组成,周围部分的纤维环由多层交错的纤维软骨环构成,包绕着位于椎间盘中央的髓核。受劳损、外伤等因素椎间盘破损时,髓核内的蛋白多糖接触到椎间盘自身免疫系统中的淋巴细胞,成为抗原激活补体,大量释放的末梢神经递质使血管通透性增大,髓核内聚集大量巨噬细胞,引起自身免疫反应,加重炎症刺激[34](Bobeehko WP,Hirseh C.Anto-inununeresponsetonueleuspul posusin therabbit.JBJS.1965,47-B:574.)。
2.5、药物治疗
通过药物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以改善、消除疼痛,缓解颈部肌肉的痉挛状态,减少肌肉对损伤组织的牵拉反应,对损伤部位的修复起有利作用[35](梁星尚.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西医非手术治疗[J].湖南中医杂志,2014,30(1):131.)。治疗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维生素B1、B12、脱水药、肌肉松弛剂等。因神经根周围发生的炎症反应,所以使用消炎镇痛类药物具有一定的作用,非甾体抗炎药可以暂时性的缓解颈椎所带来的病痛,减少患者的痛苦;营养神经的药物可以营养并改善神经周围循环,减缓神经损伤的进程;神经根周围组织的水肿及炎症还可以使用甘露醇注射液进行脱水治疗;肌肉松弛剂可以显著地减轻肌肉强直和痉挛,从而有利于肌肉的正常收缩,治疗时把握好适应症和禁忌症。
2.6、中频治疗
中频电疗法治疗CSR具有使用便捷、疗效确切、安全舒适等优势,其发出的中频电流无正负极之分,不产生电解作用,可安全直接的作用于人体,解除局部痉挛的肌肉,且能配合中药离子导入,改善CSR患者的动力平衡,疗效较佳。许蓉[36](许蓉.中频电配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31):129.)对21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取中频电治疗法配合中药离子载体传导法治疗,7周治疗后,患者痊愈率为88.9%,说明该疗法治疗颈椎病有效;杨道森[37](杨道森.针灸推拿联合电脑中频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8,50(11):198-200.)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60例颈椎病患者按分型随机分为针灸、推拿治疗组15例,针灸、中频治疗组15例,推拿、中频治疗组15例,针灸、推拿、中频治疗组15例,各组治疗每日一次,在治疗前、第1个月、第2个月、第3个月观察患者的VAS评分,个疗程5天,休息2天后继续下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3个疗程治疗后得出结论,中频、针灸、推拿治疗组短期疗效最佳,说明针灸、推拿联合中频治疗能在短期内更好的改善颈椎病患者的症状。中频理疗在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治疗上效果显著[38](孙建兵.中频电疗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J].中国康复,2013,(02):111.)。综上,中频电疗法能够改善颈椎病的临床症状,对CSR患者的治疗疗效显著。
2.7、手术治疗
手术疗法相对非手术疗法,创伤较大,费用较高,术后存在并发症的风险。对于CSR患者,原则上首先运用非手术疗法,在长期非手术疗法后症状未见缓解及患者出现肌力下降、严重的根性疼痛时,应采用手术疗法。通过手术治疗可以消除突出的髓核、骨赘等混合突出物,解除神经根的压迫和刺激、软组织粘连,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手术方式有:前路手术、后路微创手术。
2.7.1、前路手术
颈椎前路手术软组织损伤较小,术中保留重要的肌肉的完整性,术野暴露清楚,是目前临床主流手术入路。罗勇骏[39](罗勇骏,杨海源,唐鹏宇,等.青年人颈椎病的临床特点及前路手术疗效观察[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5(07):583-589.)等对本院48例行颈椎前路手术的青年颈椎病患者进行手术前后的症状、椎曲等评分对比,手术方式为颈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ACDF)及颈椎体次全切除椎间植骨融合(ACCF),其中17例CSR患者术后VAS评分、Cobb’s角及颈椎弓深较术前得到显著改善,颈前路手术可有效恢复椎曲、神经功能,缓解疼痛症状,改善颈椎功能,且青年CSR患者采用两种颈前路手术方式术后疗效无明显差别。ACDF虽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其还有一定缺陷,主要是破坏重建脊柱的生理结构,使颈椎生物力学受影响,颈椎节段融合术后,椎间应力集中在融合节段邻近椎间盘上,増加了其病变的风险,近几年兴起的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弥补了以上的不足。杨毅[40](杨毅,马立泰,刘浩,等.多节段Pro Disc-C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5年临床随访报道[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17,14(03):28-32.)等对于21例颈椎病患者(17例为CSR患者),采用多节段Pro 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CDA)的手术方式治疗,术前、术后1周、3、6、12、24个月随访记录患者VAS评分、JOA、NDI来评估手术治疗效果,结果表明CDA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症状,保持正常颈曲,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2.7.2、后路微创手术
随着技术和设备的改革发展,在治疗CSR的术式中,经后路脊柱显微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近几年已逐渐应用于临床。与传统的手术方式相比,微创椎间孔镜手术有着创伤较小、恢复较快、费用较低、术野较好等优点。杨贺军[41](杨贺军,王必胜,贺毅,等.经后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7,17(09):68-69.)等观察了经后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PPECD)对于CSR患者临床疗效。他们统计了60例CSR患者,其中30例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内固定术(对照组),治疗组30例采用经后路颈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30例患者VAS评分为2.21±0.10,显著低于对照组3.11±0.20,颈椎曲度、病变椎间高度分别为11.30±2.10、1.39±0.34显著大于对照组8.90±2.20、1.27±0.23。结果表明采用PPECD治疗CSR的疗效明显,可以较好的缓解患者症状,改善颈椎曲度。刘鑫[42](刘鑫,孙兆忠,李瑞,等.PPECD与ACDF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初期疗效对比[J].滨州医学院学报,2017,40(03):182-185.)等研究采用PPECD对照ACDF,观察两种术式治疗CSR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术后1~3天和术后1月、3月、6月、12月VAS评分,PPECD组显著小于ACDF组,结果表明PPECD能在创伤更小、恢复更快的情况下显著缓解CSR患者疼痛症状,给CSR患者一种更为可取的手术治疗术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差的问题,而提出三期辨证牵引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与量化系统。
三期辨证牵引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与量化系统包括:
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和结果分析模块;
所述数据采集模块用于采集患者数据,将同时满足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和剔除、脱落标准的患者确定为CSR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述数据处理模块用于对数据采集模块采集的CSR患者进行分组,选取仪器设备及药物,制定治疗方案,设定观察项目及评价指标,设定CSR患者的疗效标准,设定统计学分析标准;
所述结果分析模块用于对数据处理模块分组后的CSR住院患者的病例数据进行分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提出的“三期”辨证牵引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与量化系统,与常规的牵引不同,是在深刻认识祖国医学中的“筋伤三期辨证理论”内涵基础上,并对牵引疗法在伤科疾患中的深刻认识,将CSR的分成三期,即急性期、缓解期、恢复期,并根据不同期采用不同的牵引方式。充分考虑颈椎正常生物力学原理,牵引治疗时颈椎处于后伸位,顺应颈椎生理弯曲。在CSR急性发病时,我们发现很多患者颈椎的生理曲度是变直,甚至是角弓反张,牵引治疗时如果颈椎处于后伸位,会加重患者疼痛症状,所以我们采用坐位前屈位牵引,顺势牵引,当急性期过后,颈部肌肉痉挛和疼痛已经得到缓解,CSR经过治疗进入缓解期,我们采用坐位中立位牵引,目的是减少和消除神经根等组织的刺激和压迫,等到症状缓解后,CSR经过治疗进入恢复期,采用仰卧后伸牵引法,使颈后方的肌肉群及关节附近韧带处于松弛状态,牵引力较集中的作用于颈椎病好发部位中段颈椎,增大椎间隙,迫使椎旁小关节得到最大的伸展,矫正椎体序列不齐,改善患者颈椎生理曲度,重建颈椎的生物力学平衡。“三期”辨证牵引法充分考虑颈椎正常生物力学原理及疾病发展规律,牵引治疗时根据CSR不同时期症状不同,采用牵引的方法也不同,深刻体现了中医辨证理论。
本发明将108例CSR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非手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三期”辨证牵引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靖久症状量化表20分法(YT20)评分、简版McGill疼痛问卷(SF-MPQ)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评分、Barthel指数(BI)及改良MacNab疗效。
观察组改良MacNab疗效优良率为81.4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5.55%(P<0.05)。治疗2周、1个月后,观察组的YT20评分和BI显著高于对照组,SF-MPQ及ND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期”辨证牵引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与量化标准系统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好,而且操作简捷、容易掌握,值得进一步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技术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本实施方式三期辨证牵引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与量化系统,
颈椎曲度异常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关系
颈椎生理曲度正常为一条平滑的曲线,具有维持颈椎生理功能,减轻震荡保护脊髓及神经根等作用。随着工作、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年龄的增长,颈椎长期处于前屈、后伸位,颈椎间盘发生退变,致颈椎的正常生理弯曲变直甚至反弓。魏威等[45](魏威,叶杨,王以进.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的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意义[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1(9):610-613.)通过采集新鲜国人颈椎标本进行生物力学研究,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后C4椎体所受应力增加44%,关节突关节易脱位及退变,扭转生物力学性能变差,致颈椎失稳,使颈椎间盘进一步退变突出。总之,颈椎因其生理曲度异常将出现生物力学性能的变化,导致颈椎及椎间盘退变进展加快,相应节段的神经根受到机械压迫、化学物质、免疫等影响,出现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根性疼痛及麻木等症状。
祖国医学对牵引疗法的认识
祖国医学较现代医学更早认识到牵引疗法在骨伤科疾病中的有效性,将其应用于伤科疾患的治疗当中,并记载于中医古籍,称之为“拔伸法、提法”。元·李仲南所著《永类钤方》中记载用毛巾束于头枕部和颌下,而后与悬垂于房梁的绳子相连接达到颈椎牵引的目的,该方法与现代医学中的坐位枕颌带牵引及其相似,用于治疗因外伤引起的颈椎椎体半脱位,其他相似记载还有《普济方》、《跌打损伤回生集》等。《世医得效方》中记载用“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损伤。《正骨心法要旨》中记载对于提法治疗颈椎关节错缝,治疗时可用双手做提法,也可用绳索和毛巾做颈椎的悬吊牵引,并且提出提法的力度大小需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来决定。上述中医古籍记载的牵引疗法说明,古代医家通过实践和经验总结,较早的掌握了牵引疗法,并对牵引疗法在伤科疾患中的应用认识较深,为后世牵引疗法在颈椎病中的应用及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期辨证牵引法的优势及作用原理分析
牵引疗法己广泛应用于CSR的临床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其主要作用是缓解颈部肌肉痉挛和疼痛、回纳膨出的椎间盘、减少和消除神经根等组织的刺激和压迫、重建颈椎的生物力学平衡、增强颈椎的稳定性等[9]。临床最常用的颈椎牵引方式大致可分为坐位前屈位枕颌带牵引法、坐位中立位枕颌带牵引法、卧位仰卧牵引法等多种方式,但每一种牵引方式都有其局限性,因此,我们提出的“三期”辨证牵引法,与常规的牵引不同,是我们在深刻认识祖国医学中的“筋伤三期辨证理论”内涵基础上,并对牵引疗法在伤科疾患中的深刻认识,将CSR的分成三期,即急性期、缓解期、恢复期,并根据不同期采用不同的牵引方式。在CSR急性发病时,我们发现很多患者颈椎的生理曲度是变直,甚至是角弓反张,牵引治疗时如果颈椎处于后伸位,会加重患者疼痛症状,所以我们采用坐位前屈位牵引,顺势牵引,当急性期过后,颈部肌肉痉挛和疼痛已经得到缓解,CSR经过治疗进入缓解期,我们采用坐位中立位牵引,目的是减少和消除神经根等组织的刺激和压迫,等到症状缓解后,CSR经过治疗进入恢复期,采用仰卧后伸牵引法,使颈后方的肌肉群及关节附近韧带处于松弛状态,牵引力较集中的作用于颈椎病好发部位中段颈椎,增大椎间隙,迫使椎旁小关节得到最大的伸展,矫正椎体序列不齐,改善患者颈椎生理曲度,重建颈椎的生物力学平衡。“三期”辨证牵引法充分考虑颈椎正常生物力学原理及疾病发展规律,牵引治疗时根据CSR不同时期症状不同,采用牵引的方法也不同,深刻体现了中医辨证理论,顺应CSR不同时期颈椎生理曲度的变化情况。
所述系统包括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和结果分析模块;
所述数据采集模块用于采集患者数据,将同时满足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和剔除、脱落标准的患者确定为CSR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述数据处理模块用于对数据采集模块采集的CSR患者进行分组,选取仪器设备及药物,制定治疗方案,设定观察项目及评价指标,设定CSR患者的疗效标准,设定统计学分析标准;
所述结果分析模块用于对数据处理模块分组后的CSR住院患者的病例数据进行分析。
具体实施方式二: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所述数据采集模块用于采集患者数据,将同时满足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和剔除、脱落标准的患者确定为CSR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具体过程为:
一一、研究对象选取:
采集患者数据,将同时满足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和剔除、脱落标准的患者确定为CSR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伤科收治的CSR住院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108例已确定是CSR患者,是满足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和剔除、脱落标准后确定的108例);
一二、设定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1992年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43](魏威,叶杨,王以进.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的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意义[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1(9):610-613.)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具体为:
a、颈痛伴上肢放射痛;
b、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
c、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或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
d、颈椎X线可见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椎间孔变小;
e、MRI,CT显示椎间盘突出、椎体后骨刺及神经根管变窄,脊神经根肿大;
f、各项生化检查无明显异常增高或降低;
g、影像学所见相应病变节段无韧带、纤维环钙化征象;
所述a、b、c、d、e、f、g都包括西医诊断是CSR;
中医诊断标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规定[4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78-179.);具体为:
a)、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b)、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长时间看电视、录像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c)、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d)、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e)、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所述a)、b)、c)、d)、e)都包括中医诊断是CSR;
所述满足西医诊断和中医诊断任一项均为满足诊断标准;
一三、设定纳入标准;
①、符合西医诊断标准或中医诊断标准者;
②、X线检查颈椎侧位可见生理曲度变直、反弓者;
③、自愿接受本研究者;
④、依从性良好者;
⑤、年龄20~65岁;
⑥、无智力及精神障碍,语言表达能力正常;
⑦、治疗前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所述①、②、③、④、⑤、⑥、⑦都满足为纳入标准;
一四、设定排除标准;
A、不符合纳入诊断标准者;
B、20岁以下或65岁以上,哺乳或妊娠期妇女;
C、接受过其他可能影响本实验结果的治疗的患者;
D、同时伴有肾病、心脑血管、肿瘤等危重内科疾病患者;
E、X线片示骨质增生(或骨赘)非常严重并形成骨桥者;
所述A、B、C、D、E满足任一项均为排除标准;
一五、设定剔除、脱落标准;
A)、在治疗过程中因自身等原因不能坚持治疗者;
B)、试者依从性差,未按治疗方案、医嘱执行者;
C)、出现严重不良事件或不良反应的受试者;
D)、试验中自行退出者等;
E)、其他原因退出试验或失访者;
所述A)、B)、C)、D)、E)满足任一项均为剔除、脱落标准;
脱落病例处理方案;
营造良好的诊断和治疗环境,加强医患沟通,及时发现潜在的脱落现象,并采取电话、登门、短信等方式与患者联系沟通,以减少脱落的病例数;如仍有不可避免的病例脱落,记录具体原因。
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三: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或二不同的是:所述数据处理模块用于对数据采集模块采集的CSR患者进行分组,选取仪器设备及药物,制定治疗方案,设定观察项目及评价指标,设定CSR患者的疗效标准,设定统计学分析标准;具体过程为:
二一、分组方法将CSR患者纳入病例按对照组:试验组=1:1比例进行随机分成两组;
二二、选取仪器设备及药物;
二三、制定治疗方案;
二四、设定观察项目及评价指标;
二五、设定CSR患者的疗效标准;
二六、设定统计学分析标准。
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一或二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四: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三之一不同的是,所述二一中分组方法将CSR患者纳入病例按对照组:试验组=1:1比例进行随机分成两组;具体操作为:
通过查阅随机数字表生成随机号,将生成的奇数随机号归入观察组,偶数随机号归入对照组;并用不透光档案袋密封保存随机分组情况,同时按随机号生成顺序对档案袋依次进行序列编号;
在进行临床试验病例收集时,根据患者的首次就诊顺序依次打开对应顺序编号的档案袋,而该档案袋内保存的组别情况即代表了该患者的随机治疗方案分配;
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三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五: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四之一不同的是:所述二二中选取仪器设备及药物:
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如外用氟比洛芬凝胶贴膏(国药准字H20103549,北京泰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神经营养药物:如脑苷肌肽注射液(国药准字H22025046,吉林四环制药有限公司)、颈舒颗粒(国药准字Z20010153,国药集团精方(安徽)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翔宇颈椎牵引机YZ-2B(注册号:豫食药监械(准)字2009第2260276号)。
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四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六: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五之一不同的是:所述二三中制定治疗方案:
二三一、对照组常规综合治疗:
1)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如外用氟比洛芬凝胶贴膏(国药准字H20103549,北京泰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1贴/8小时,2周为1疗程;
2)神经营养药物:如脑苷肌肽注射液(国药准字H22025046,吉林四环制药有限公司)8ml,1次/d,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缓慢滴注,2周为1疗程;
3)颈舒颗粒(国药准字Z20010153,国药集团精方(安徽)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袋/次,3次/d,2周为1疗程;
4)颈椎病推拿治疗,2周为1疗程;
二三二、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颈椎“三期”辨证牵引,设备选用翔宇颈椎牵引机YZ-2B(注册号:豫食药监械(准)字2009第2260276号),操作方法为:
患者取坐位,采取枕颌牵引带悬吊式进行颈椎牵引,牵引重量为患者体质量的7%;
急性期(症状较重)采用前屈位牵引5天,角度为颈前屈15°-20°;
当急性期过后缓解期(症状缓解,疼痛明显减轻)采用中立位牵引5天;
恢复期(症状明显缓解,仅有颈部不适感)采用后伸位牵引5天,角度为颈前屈15°-20°治疗;
“三期”辨证牵引治疗,1次/天,20分钟/次,15天为1个疗程。
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五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七: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六之一不同的是:所述二四中设定观察项目及评价指标:
二四一、安全性及不良反应:
中老年患者牵引过程中可能出现头晕、颞下颌关节疼痛等不良反应,予减小牵引力、停止牵引、低流量吸氧、枕颌带内侧放置衬垫等处理,并予以记录;
二四二、评价指标:
对两组治疗前、治疗后2周及治疗后1个月进行评价:
1)症状评价:采用田中靖久症状量化表20分法(YT20),总分20分,得分越高表示症状越轻;
2)疼痛评价:采用简版McGill疼痛问卷(SF-MPQ),包括疼痛视觉量表(VAS,10分)、疼痛分级指数(PRI,45分)、现时疼痛程度(PPI,5分)三个维度,得分越高表示疼痛越剧烈;
3)功能评价:
采用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总分50分,得分越高表示功能障碍越严重;
采用Barthel指数(BI)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状态越好。
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六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八: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七之一不同的是:所述二五中设定CSR患者的疗效标准:
按照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
优: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
良:轻微症状和轻度活动受限;
可: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减轻,但仍有活动受限;
差: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
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七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九: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八之一不同的是:所述二六中设定统计学分析标准:
将观察组和对照组CSR住院患者的病例数据(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在性别、年龄、病程)、评价指标数据、CSR患者的疗效数据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与处理,检验水准α=0.05,设定P<0.05作为有统计学意义。
所得计量资料(表1-2、2-1、2-2)均进行正态性分析,计量资料表示为均值±标准差(X±S);
治疗前后,符合正态分布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用秩和检验;
计数资料(表1-1)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表3-1)采用Wilcoxon成组秩和检验。
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八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十: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九之一不同的是:所述结果分析模块用于对数据处理模块分组后的CSR住院患者的病例数据进行分析;具体过程为:
三一、观察组和对照组CSR住院患者的病例数据(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在性别、年龄、病程)比较:
三一一、观察组和对照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本研究共纳入108例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生理曲度异常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其中观察组54例,对照组54例。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在性别、年龄、病程三个方面比较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两组具有可比性;(见表1-1,1-2);
表1-1两组患者人口资料比较
Figure BDA0002523249550000181
Figure BDA0002523249550000191
表1-2两组患者人口资料比较
Figure BDA0002523249550000192
三二、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差异比较:
三二一、两组治疗前后SF-MPQ量表的差异比较:
治疗前,两组SF-MPQ量表中PRI、VAS及PPI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1个月,两组评分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1)
表2-1两组治疗前后SF-MPQ量表评分比较(
Figure BDA0002523249550000194
分)
Figure BDA0002523249550000193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P<0.05
三二二、两组治疗前后YT20、NDI、BI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YT20、NDI和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1个月后,两组YT20及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NDI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2)
表2-2两组治疗前后YT20、NDI、BI评分比较(
Figure BDA0002523249550000201
分)
Figure BDA0002523249550000202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P<0.05
三三、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优、良、可、差);
将两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治疗后1个月MacNab疗效评价显示,两组的总有效率有差异(uC=2.7039,P<0.05),两组的优良率无差异(uC=0.3930,P>0.05)。(见表3-1)
表3-1两组MacNab疗效比较[n(%)]
Figure BDA0002523249550000203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安全性评价:
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对照组治疗后出现3例恶心症状,2小时后自行缓解,未影响正常治疗。
结果分析与讨论
基线资料分析
观察组和对照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本研究共纳入108例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生理曲度异常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其中观察组54例,对照组54例。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在性别、年龄、病程三个方面比较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两组具有可比性。
研究临床评价CSR疗效的方法MacNab、VAS评分及在MacNab评价的基础上,加用YT20分法评价临床症状及SF-MPQ量表,配合NDI、BI评价功能改善情况。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2周、治疗后1个月,SF-MPQ中PRI、VAS、PPI分量表及总量表评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YT20评分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三期”辨证牵引法较常规治疗更好地改善临床症状。NDI、BI评价显示,观察组治疗后NDI评分低于对照组,而BI高于对照组(P<0.05);证明疼痛等症状的缓解,颈椎功能障碍也减轻,ADL水平得以提高。MacNab疗效评价,两组在总有效率方面有差异,观察组的优良率为81.48%,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其疗效优于对照组。
安全性分析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对照组治疗后出现3例恶心症状,2小时后自行缓解,未影响正常治疗。
三期辨证牵引法牵引治疗时根据CSR不同时期症状不同,采用牵引的方法也不同,深刻体现了中医辨证理论,顺应CSR不同时期颈椎生理曲度的变化情况,本研究通过对“三期”辨证牵引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经统计分析和讨论,临床疗效的确切,而且操作简捷、容易掌握,值得进一步推广。
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三期辨证牵引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与量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
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和结果分析模块;
所述数据采集模块用于采集患者数据,将同时满足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和剔除、脱落标准的患者确定为CSR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述数据处理模块用于对数据采集模块采集的CSR患者进行分组,选取仪器设备及药物,制定治疗方案,设定观察项目及评价指标,设定CSR患者的疗效标准,设定统计学分析标准;
所述结果分析模块用于对数据处理模块分组后的CSR患者的病例数据进行分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三期辨证牵引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与量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采集模块用于采集患者数据,将同时满足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和剔除、脱落标准的患者确定为CSR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具体过程为:
一一、研究对象选取:
采集患者数据,将同时满足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和剔除、脱落标准的患者确定为CSR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一二、设定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具体为:
a、颈痛伴上肢放射痛;
b、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
c、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或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
d、颈椎X线可见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椎间孔变小;
e、MRI,CT显示椎间盘突出、椎体后骨刺及神经根管变窄,脊神经根肿大;
f、各项生化检查无明显异常增高或降低;
g、影像学所见相应病变节段无韧带、纤维环钙化征象;
所述a、b、c、d、e、f、g都包括西医诊断是CSR;
中医诊断标准;具体为:
a)、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b)、40岁以上中年人,低头工作者或习惯长时间看电视、录像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c)、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d)、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e)、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所述a)、b)、c)、d)、e)都包括中医诊断是CSR;
所述满足西医诊断和中医诊断任一项均为满足诊断标准;
一三、设定纳入标准;
①、符合西医诊断标准或中医诊断标准者;
②、X线检查颈椎侧位可见生理曲度变直、反弓者;
③、自愿接受本研究者;
④、依从性良好者;
⑤、年龄20~65岁;
⑥、无智力及精神障碍,语言表达能力正常;
⑦、治疗前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所述①、②、③、④、⑤、⑥、⑦都满足为纳入标准;
一四、设定排除标准;
A、不符合纳入诊断标准者;
B、20岁以下或65岁以上,哺乳或妊娠期妇女;
C、接受过其他可能影响本实验结果的治疗的患者;
D、同时伴有肾病、心脑血管、肿瘤等危重内科疾病患者;
E、X线片示骨质增生或骨赘并形成骨桥者;
所述A、B、C、D、E满足任一项均为排除标准;
一五、设定剔除、脱落标准;
A)、在治疗过程中因自身原因不能坚持治疗者;
B)、试者依从性差,未按治疗方案、医嘱执行者;
C)、出现严重不良事件或不良反应的受试者;
D)、试验中自行退出者;
E)、其他原因退出试验或失访者;
所述A)、B)、C)、D)、E)满足任一项均为剔除、脱落标准。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三期辨证牵引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与量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处理模块用于对数据采集模块采集的CSR患者进行分组,选取仪器设备及药物,制定治疗方案,设定观察项目及评价指标,设定CSR患者的疗效标准,设定统计学分析标准;具体过程为:
二一、分组方法将CSR患者纳入病例按对照组:试验组=1:1比例进行随机分成两组;
二二、选取仪器设备及药物;
二三、制定治疗方案;
二四、设定观察项目及评价指标;
二五、设定CSR患者的疗效标准;
二六、设定统计学分析标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三期辨证牵引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与量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二一中分组方法将CSR患者纳入病例按对照组:试验组=1:1比例进行随机分成两组;具体操作为:
通过查阅随机数字表生成随机号,将生成的奇数随机号归入观察组,偶数随机号归入对照组;并用不透光档案袋密封保存随机分组情况,同时按随机号生成顺序对档案袋依次进行序列编号;
在进行临床试验病例收集时,根据患者的首次就诊顺序依次打开对应顺序编号的档案袋,而该档案袋内保存的组别情况即代表了该患者的随机治疗方案分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三期辨证牵引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与量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二二中选取仪器设备及药物:
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外用氟比洛芬凝胶贴膏;
神经营养药物:脑苷肌肽注射液、颈舒颗粒;
翔宇颈椎牵引机YZ-2B。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三期辨证牵引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与量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二三中制定治疗方案:
二三一、对照组常规综合治疗:
1)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外用氟比洛芬凝胶贴膏,1贴/8小时,2周为1疗程;
2)神经营养药物:脑苷肌肽注射液8ml,1次/d,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缓慢滴注,2周为1疗程;
3)颈舒颗粒,1袋/次,3次/d,2周为1疗程;
4)颈椎病推拿治疗,2周为1疗程;
二三二、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颈椎“三期”辨证牵引,设备选用翔宇颈椎牵引机YZ-2B,操作方法为:
患者取坐位,采取枕颌牵引带悬吊式进行颈椎牵引,牵引重量为患者体质量的7%;
急性期采用前屈位牵引5天,角度为颈前屈15°-20°;
当急性期过后缓解期采用中立位牵引5天;
恢复期采用后伸位牵引5天,角度为颈前屈15°-20°治疗;
三期辨证牵引治疗,1次/天,20分钟/次,15天为1个疗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三期辨证牵引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与量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四中设定观察项目及评价指标:
二四一、安全性及不良反应:
中老年患者牵引过程中出现头晕、颞下颌关节疼痛不良反应,予减小牵引力、停止牵引、低流量吸氧、枕颌带内侧放置衬垫处理,并予以记录;
二四二、评价指标:
对两组治疗前、治疗后2周及治疗后1个月进行评价:
1)症状评价:采用田中靖久症状量化表20分法YT20,总分20分,得分越高表示症状越轻;
2)疼痛评价:采用简版McGill疼痛问卷SF-MPQ,包括三个维度:疼痛视觉量表VAS,10分;疼痛分级指数PRI,45分;现时疼痛程度PPI,5分;得分越高表示疼痛越剧烈;
3)功能评价:
采用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总分50分,得分越高表示功能障碍越严重;
采用Barthel指数BI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状态越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三期辨证牵引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与量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二五中设定CSR患者的疗效标准:
按照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
优: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
良:轻微症状和轻度活动受限;
可: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减轻,但仍有活动受限;
差: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三期辨证牵引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与量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六中设定统计学分析标准:
将观察组和对照组CSR患者的病例数据、评价指标数据、CSR患者的疗效数据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与处理,检验水准α=0.05,设定P<0.05作为有统计学意义。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三期辨证牵引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与量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果分析模块用于对数据处理模块分组后的CSR住院患者的病例数据进行分析;具体过程为:
三一、观察组和对照组CSR患者的病例数据比较;
三二、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差异比较;
三二一、两组治疗前后SF-MPQ量表的差异比较;
三二二、两组治疗前后YT20、NDI、BI评分比较;
三三、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
CN202010496942.9A 2020-06-03 2020-06-03 三期辨证牵引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与量化系统 Pending CN11171039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96942.9A CN111710392A (zh) 2020-06-03 2020-06-03 三期辨证牵引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与量化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96942.9A CN111710392A (zh) 2020-06-03 2020-06-03 三期辨证牵引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与量化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10392A true CN111710392A (zh) 2020-09-25

Family

ID=725393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96942.9A Pending CN111710392A (zh) 2020-06-03 2020-06-03 三期辨证牵引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与量化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710392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82156A (zh) * 2021-08-27 2021-12-10 广东思济药业有限公司 中药组合物的应用方法及临床模型建立方法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087087A1 (en) * 2009-10-14 2011-04-14 Peacock Iii James C Mr spectroscopy system and method for diagnosing painful and non-painful intervertebral discs
CN103169312A (zh) * 2013-03-28 2013-06-26 夏积相 一种治疗颈椎病的枕头
CN103816481A (zh) * 2014-02-27 2014-05-28 梁灿中 一种治疗颈椎病的中药袋及其制备方法与使用方法
CN104645232A (zh) * 2015-02-06 2015-05-27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一种治疗双曲综合征的中药复合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6038679A (zh) * 2016-07-12 2016-10-26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一种对颈椎病和失眠均具有治疗作用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6333778A (zh) * 2016-10-21 2017-01-18 聂凤玲 轻质高强颈椎病治疗装置
CN107106053A (zh) * 2015-01-10 2017-08-29 黛博拉·杜连 用于诊断和验证患者治疗和结果的自动功能测量的方法和装置
CN109584981A (zh) * 2018-11-14 2019-04-05 河南省三门峡市中心医院 基于大数据的上颈椎手术早期并发症信息采集系统及方法
US20190150822A1 (en) * 2016-04-29 2019-05-23 Washington University System and method for multi-modality quantification of neuroinflammation i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seases
CN110504034A (zh) * 2019-08-28 2019-11-26 首都医科大学 基于多元信息融合的健康生活方式指导系统及方法
CN110916778A (zh) * 2019-10-11 2020-03-27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经阴道小卵泡穿刺术改善多囊卵巢患者卵巢低反应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087087A1 (en) * 2009-10-14 2011-04-14 Peacock Iii James C Mr spectroscopy system and method for diagnosing painful and non-painful intervertebral discs
CN103169312A (zh) * 2013-03-28 2013-06-26 夏积相 一种治疗颈椎病的枕头
CN103816481A (zh) * 2014-02-27 2014-05-28 梁灿中 一种治疗颈椎病的中药袋及其制备方法与使用方法
CN107106053A (zh) * 2015-01-10 2017-08-29 黛博拉·杜连 用于诊断和验证患者治疗和结果的自动功能测量的方法和装置
CN104645232A (zh) * 2015-02-06 2015-05-27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一种治疗双曲综合征的中药复合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US20190150822A1 (en) * 2016-04-29 2019-05-23 Washington University System and method for multi-modality quantification of neuroinflammation i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seases
CN106038679A (zh) * 2016-07-12 2016-10-26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一种对颈椎病和失眠均具有治疗作用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6333778A (zh) * 2016-10-21 2017-01-18 聂凤玲 轻质高强颈椎病治疗装置
CN109584981A (zh) * 2018-11-14 2019-04-05 河南省三门峡市中心医院 基于大数据的上颈椎手术早期并发症信息采集系统及方法
CN110504034A (zh) * 2019-08-28 2019-11-26 首都医科大学 基于多元信息融合的健康生活方式指导系统及方法
CN110916778A (zh) * 2019-10-11 2020-03-27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经阴道小卵泡穿刺术改善多囊卵巢患者卵巢低反应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张小青;王为民;李庆;张军;张君涛;苏瑾;李嘉钰;王平;: "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no. 02, pages 152 - 154 *
成荣君;张浩;曲晨;张雅萍;孙运强;: "超声引导联合选择性颈神经根阻滞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功能障碍及疼痛相关因子的影响", 现代仪器与医疗, no. 06, pages 24 - 28 *
杨民毅;刘梦微;秦鹏俊;: "SDS9900非手术脊柱减压系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35例", no. 07, pages 44 - 46 *
田江波: ""电针联合优值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vol. 28, no. 15, pages 1269 - 1271 *
田江波;: "电针联合优值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
田江波;: "电针联合优值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国疗养医学, no. 12, pages 41 - 43 *
胡海;贾维中;刘沛然;李鹏飞;: "仰卧间歇角度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no. 12, pages 82 - 85 *
裴飞;朱海秋;袁一鸣;冯宇晴;陈程程;郑淞尹;王艳;: "选择性运动功能评估在颈型颈椎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no. 02, pages 273 - 89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82156A (zh) * 2021-08-27 2021-12-10 广东思济药业有限公司 中药组合物的应用方法及临床模型建立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60074279A1 (en) Motion style acupuncture treatment method for relieving acute low back pain
Soreff et al.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unstable fractures of the thoracic and lumbar spine: a follow-up study of surgical and conservative treatment
CN111710392A (zh) 三期辨证牵引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与量化系统
Osama et al. CERVICAL SYRINGOMYELIA;: CONSERVATIVE PHYSICAL THERAPY MANAGEMENT OF A PATIENT: A CASE REPORT
Pei et al. The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Bailemian capsule i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accompanied by headach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Gudavalli et al. Foraminal stenosis with radiculopathy from a cervical disc herniation in a 33-year-old man treated with flexion distraction decompression manipulation
Kong et al. Effects of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 on chronic low back pain and quality of life
Wei et al.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Electro-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ear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to Treat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in basal ganglia
Lizis et al. Manual therapy vs. kinesiotherapy for people with lumbar discopathy: A pilot randomized trial
Jeyakumar et al.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 release and maitland techniques in adhesive capsulitis of shoulder
RU2782995C1 (ru) Способ устранения деформации позвоночника
Kasimov et al. The Effectiveness of Shock Wave and Chiropractic on The Spinal Column in Degenerative Diseases, Inflammatory Changes and Correction of Scoliotic Changes in Humans
Ju et al. Effects of the obstruction of erector spinae plane in affected people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RU2445060C1 (ru) Способ биодинамической коррекции позвоночника
Xing-Xing et al. Clinical research of atlantoaxial instability treated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ulna-tibia needling therapy and “point-to-surface” tuina manipulation
Li et al.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120 cases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treated with Yaotongning capsule.
CN202665917U (zh) 立式人体胸腰椎保健治疗仪
Zhou et al. Clinical Effect of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Protrusion
Ji et al. Application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Microscopically Assisted Surgical Treatment of Multisegmental Lumbar Degeneration.
Cai et al. Effects of traction therapy on atlantoaxial joint dislocation-induced cervical vertigo
Wang et 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selection for straightened cervical curvature and therapeutic observation
Yen et al. Research on Tai Chi Bone Guide Techniqueand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MM et al. Spinal Fixed-point Rotating Reduction for Treatment of Facet Joint Disorders
Nagar Clinical Study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Arka Patra Sveda in the Management of Katigraha
Grapă et al. The Importance of Physical Therapy in Treating Cervicobrachial Neuralgi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