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08179A - 3d显示模组 - Google Patents

3d显示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08179A
CN111708179A CN202010689082.0A CN202010689082A CN111708179A CN 111708179 A CN111708179 A CN 111708179A CN 202010689082 A CN202010689082 A CN 202010689082A CN 111708179 A CN111708179 A CN 1117081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film layer
compensation film
phase difference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68908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08179B (zh
Inventor
王华波
倪婷婷
顾开宇
魏厚伟
杨枫
张文龙
董家亮
贺炫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Vision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Vision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Vision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Vision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68908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708179B/zh
Publication of CN1117081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081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081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081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 G02B30/2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 G02B30/22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stereoscopic type
    • G02B30/25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stereoscopic type using polarisation techniqu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83Birefringent or phase retarding el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3D显示模组,包括:基板;灯组,间隔设置于基板的第一表面;线偏振膜层,水平设置于灯组的第二表面上;相位差补偿膜层,水平设置于所述线偏振膜层的第三表面上;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相对设置;异形微结构层;水平设置于1/2相位差补偿膜层的第四表面上;所述第四表面和所述第三表面相对设置;异形微结构层的第五表面上间隔设置有锯齿状沟槽结构,锯齿状沟槽结构的表面设置有反射材料,用于将灯组的散射光反射回灯组;相邻两个锯齿状沟槽结构之间的第一间隙对应一个灯组,所述模组不仅提高了灯组的光源利用率,而且克服了灯组的灯光侵扰问题。

Description

3D显示模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3D显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3D显示模组。
背景技术
偏振式3D显示技术利用光线有“偏振方向”的原理来分解原始图像,通过在显示屏幕上增加偏振板,可以向观看者输送偏振方向不同的两幅画面,当画面经过偏振眼镜时,由于偏振式眼镜的每只镜片只能接受一个偏振方向的画面,这样人的左右眼就能接收两组画面,再经过大脑融合形成立体视觉。
偏振式3D显示技术有效规避了主动快门式技术存在的眼镜需充电、维护成本高、观影闪烁感强、损伤视力等问题,是目前影院等大型3D使用场所主流的技术。但偏振式3D显示技术对显示屏亮度具有一定的损失,亮度损失大致在40%左右,通常显示屏的亮度调节的手段一种是通过软件来实现,也是业内通用的做法,通过软件的操作最终改变显示屏驱动器的PWM占空比,实现亮度变化;另一种是通过开关量的控制加载不同的使能脉宽信号,达到改变显示屏亮度的目的,然而增加亮度会造成灯组的平均电流增大,灯组的功耗增大,亮度损失过大,长期高功率的亮场也会减少灯组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3D显示模组,以提高灯组的光源利用率,并克服灯组的灯光侵扰问题,继而避免了通过增加灯组亮度而带来了功耗大和缩短灯组的使用寿命的弊端。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3D显示模组,所述模组包括:基板;灯组,间隔设置于所述基板的第一表面;线偏振膜层,水平设置于所述灯组的第二表面上;所述第二表面和所述第一表面相对设置;相位差补偿膜层,水平设置于所述线偏振膜层的第三表面上;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相对设置;异形微结构层;水平设置于所述相位差补偿膜层的第四表面上;所述第四表面和所述第三表面相对设置;所述异形微结构层的第五表面上间隔设置有锯齿状沟槽结构,所述锯齿状沟槽结构的表面设置有反射材料,用于将所述灯组的散射光反射回所述灯组;所述第五表面与所述第四表面相对设置;相邻两个所述锯齿状沟槽结构之间的第一间隙对应一个所述灯组。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在异形微结构层的第五表面上间隔设置有锯齿状沟槽结构,所述锯齿状沟槽结构的表面设置有反射材料,相邻两个所述锯齿状沟槽结构之间的第一间隙对应一个所述灯组,用于很好地将各个灯组的散射光反射回各自的灯组,不仅提高灯组的光源利用率,而且还克服了相邻的灯组的灯光侵扰问题,继而避免了通过增加灯组亮度而带来了功耗大和缩短灯组的使用寿命的弊端。
基于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每个与所述第一间隙对应的灯组,位于相应的所述第一间隙在所述基板上的投影所围成的区域内。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上述方式能够保证除灯组发射的散射光之外的其余光能尽可能地通过异形微结构层发射出去,继而保证左右眼镜接收到的偏振光的亮度,提高视觉效果。
基于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相位差补偿膜层包括:1/4相位差补偿膜层,水平设置于所述线偏振膜层的第三表面上;1/2相位差补偿膜层,间隔设置于所述1/4相位差补偿膜层的第六表面上;所述第六表面和所述第三表面相对设置;其中,每个所述1/2相位差补偿膜层及相邻两个所述1/2相位差补偿膜层之间的第二间隙分别对应一个所述灯组。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每个所述1/2相位差补偿膜层及相邻两个所述1/2相位差补偿膜层之间的第二间隙分别对应一个所述灯组,以使与所述1/2相位差补偿膜层对应的灯组发射的光先后穿过所述线偏振膜层、所述1/4相位差补偿膜层转变为圆偏振光,所述圆偏振光能够经过所述1/2相位差补偿膜层改变其相位后再射出,其中,经过所述1/2相位差补偿膜层射出的光与经过所述1/4相位差补偿膜层射出的光之间存在1/2相位差,使得经过左、右眼镜分别接收到的光之间存在1/2相位差,继而达到3D的视觉效果。
基于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每个与所述第二间隙对应的灯组,位于相应的所述第二间隙在所述基板上的投影所围成的区域内。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上述方式,能够保证每个与所述第二间隙对应的灯组发射的光能够尽可能的不通过1/2相位差补偿膜层,继而避免由于左右眼镜接收到的偏振光的亮度不同而导致的视觉效果不佳的问题。
基于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每个与所述1/2相位差补偿膜层对应的灯组,位于相应的所述1/2相位差补偿膜层在所述基板上的投影所围成的区域内。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上述方式,能够保证每个与所述1/2相位差补偿膜层对应的灯组发射的光能够尽可能的通过1/2相位差补偿膜层,继而避免由于左右眼镜接收到的偏振光的亮度不同而导致的视觉效果不佳的问题。
基于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每个所述1/2相位差补偿膜在平行与所述基板的方向上的长度为1.25mm~2.5mm。
基于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模组还包括:贴合层,位于所述基板和所述线偏振膜层之间,以使所述线偏振膜层通过所述贴合层与所述基板连接。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上述方式能够避免线偏振膜层与基板存在脱落问题。
基于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模组还包括:封装层,位于所述1/4相位差补偿膜层和所述异形微结构层之间,以使所述1/4相位差补偿膜层通过所述封装层与所述异形微结构层连接。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上述方式能够避免异形微结构层和1/4相位差补偿膜层之间存在脱落问题。
基于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封装层的折射率和所述异形微结构层的折射率相同。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可以理解的是,若所述封装层的折射率和所述异形微结构层的折射率不同,势必会导致光线发生折射,因此,通过这种方式能够避免由于折射而导致的色差问题,继而保证视觉效果。
基于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异形微结构层的材料为热固化型材料或光固化型材料。
本申请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申请实施例了解。本申请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3D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3D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3D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3D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1-驱动芯片控制模块;102-基板;103-灯组;104-贴合层;105-线偏振膜层;201-1/4相位差补偿膜层;202-1/2相位差补偿膜层;106-异形微结构层;107-反射材料;108-封装层;109-防眩光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同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请参照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3D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下面将对图1所示的模组进行详细阐述,所述模组包括:
基板102;
灯组103,间隔设置于所述基板102的第一表面;
线偏振膜层105,水平设置于所述灯组103的第二表面上;所述第二表面和所述第一表面相对设置;
相位差补偿膜层,水平设置于所述线偏振膜层105的第三表面上;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相对设置;
异形微结构层106;水平设置于所述相位差补偿膜层的第四表面上;所述第四表面和所述第三表面相对设置;所述异形微结构层106的第六表面上间隔设置有锯齿状沟槽结构,所述锯齿状沟槽结构的表面设置有反射材料107,用于将所述灯组103的散射光反射回所述灯组103;所述第五表面与所述第四表面相对设置;相邻两个所述锯齿状沟槽结构之间的第一间隙对应一个所述灯组103。
下面对上述模组进行详细介绍。
基板102可以为PCB板,FPCB板等。本实施例中,基板102为PCB板。当基板102为FPCB板时,模组还可以包括一刚性承载板,基板102与刚性承载板的一侧表面贴合。所述基板102可以具有长方体或正方体等规则立方体形状,或者具有其他异形立方体形状。可以理解,所述基板102的形状、大小等可根据实际需求设定,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基板102为长方体。
灯组103,间隔设置于所述基板102的第一表面,且与所述基板102电性连接。每一灯组103分别包括红、绿、蓝三原色发光单元。可选地,灯组103等间距地设置与基板102的第一表面。这里的等间距是指相邻两灯组103相向侧的垂直距离相等。
灯组103可以为LED,OLED等光源。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灯组103为LED灯,一个所述灯组是由多行多列的LED灯构成。
其中,所述灯组103可以通过胶水与所述基板102的第一表面连接,或者所述灯组103可以通过点焊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基板102的第一表面。可以理解,所述灯组103也可以通其他方式安装于所述基板102的第一表面上,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只要能够保证灯组103与基板102电性连接即可。
线偏振膜层105,水平设置于所述灯组103的第二表面上。所述第二表面为所述灯组103远离所述基板102的表面,且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且平行地)设置。所述线偏振膜层105在所述基板102上的投影与所述基板102重合。所述线偏振膜层105可以通过胶水与所述灯组103及所述基板102粘接。所述胶水包裹所述灯组103,并填充相邻灯组103之间的间隙。所述线偏振膜层105与所述基板102的形状及尺寸对应。这里的形状及尺寸是指线偏振膜层105及基板102的横截面的形状及尺寸。本实施例中,所述线偏振膜层105为长方体,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线偏振膜层105也可以为正方体等规则立方体形状,或者其他异形立方体形状,只要所述线偏振膜层105的形状与所述基板102的形状对应即可。所述线偏振膜层105完全覆盖各个灯组103,以使所述灯组103发射的光能够完全穿过所述线偏振膜层105,其中,所述线偏振膜层105的材料、厚度和制作流程为本领域熟知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相位差补偿膜层,水平设置于所述线偏振膜层105的第三表面上;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相对设置。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相位差补偿膜层包括:1/4相位差补偿膜层201,水平设置于所述线偏振膜层105的第三表面上;1/2相位差补偿膜层202,间隔设置于所述1/4相位差补偿膜层201的第六表面上;所述第六表面和所述第三表面相对设置;其中,每个所述1/2相位差补偿膜层202及相邻两个所述1/2相位差补偿膜层202之间的第二间隙分别对应一个所述灯组103。
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所述1/4相位差补偿膜层201水平设置于所述线偏振膜层105的第三表面上。所述第三表面为所述线偏振膜层105远离所述灯组103的表面。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相对(且平行地)设置。所述灯组103发射的光先后穿过所述线偏振膜层105和所述1/4相位差补偿膜层201之后转变为圆偏振光。
所述1/4相位差补偿膜层201的形状及尺寸与线偏振膜层105的形状及尺寸对应。这里的形状及尺寸均指横截面的形状及尺寸。在本实施例中,所述1/4相位差补偿膜层201为长方体。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1/4相位差补偿膜层201也可以为正方体等规则形状,或者其他异形立方体结构,只要保证1/4相位差补偿膜层201与线偏振膜层105的形状及尺寸对应即可。其中,所述1/4相位差补偿膜层201完全覆盖各个灯组103,以使穿过所述线偏振膜层105的光线能够穿过所述1/4相位差补偿膜层201。所述1/4相位差补偿膜层201的材料、厚度,以及在所述线偏振膜层105上制作所述1/4相位差补偿膜层201的制作流程为本领域熟知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所述1/2相位差补偿膜层202间隔设置于所述1/4相位差补偿膜层201的第六表面上。所述第六表面为所述1/4相位差补偿膜层201远离所述线偏振膜层105的表面。所述第六表面和所述第三表面相对(且平行地)设置。本实施例中,所述1/2相位差补偿膜层202等间距地设置在所述第六表面上。这里的等间距是指相邻两个1/2相位差补偿膜层202相向侧的垂直距离相等。所述1/2相位差补偿膜层202的材料、厚度,以及在1/4相位差补偿膜上制作所述1/2相位差补偿膜层202的工艺流程为本领域熟知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每个所述1/2相位差补偿膜层202及相邻两个所述1/2相位差补偿膜层202之间的第二间隙分别对应一个所述灯组103,以使与所述1/2相位差补偿膜层202对应的灯组103发射的光先后穿过所述线偏振膜层105、所述1/4相位差补偿膜层201转变为圆偏振光,所述圆偏振光能够经过所述1/2相位差补偿膜层202改变其相位后再射出,其中,经过所述1/2相位差补偿膜层202射出的光与经过所述1/4相位差补偿膜层201射出的光之间存在1/2相位差,使得经过左、右眼镜分别接收到的光之间存在1/2相位差,继而达到3D的视觉效果。
请参照图2,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相位差补偿膜层中的所述1/4相位差补偿膜层201和所述1/2相位差补偿膜层202的设置位置可以交换,即可以先在所述线偏振膜层105的第三表面间隔设置1/2相位差补偿膜层202,然后在1/2相位差补偿膜层202上远离第三表面的一面设置1/4相位差补偿膜层201,以使所述1/4相位差补偿膜层201能够覆盖各个所述1/2相位差补偿膜层202。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每个与所述1/2相位差补偿膜层202对应的灯组103,位于相应的所述1/2相位差补偿膜层202在所述基板102上的投影所围成的区域内,从而保证每个与所述1/2相位差补偿膜层202对应的灯组103发射的光能够尽可能的通过1/2相位差补偿膜层202,继而避免由于左右眼镜接收到的偏振光的亮度不同而导致的视觉效果不佳的问题。其中,在本实施例中,各个所述1/2相位差补偿膜层202与其对应的灯组103同轴设置,各个所述1/2相位差补偿膜层202在平行于所述基板102方向(即,图1中的水平方向)的长度大于等于其对应的灯组103在平行于所述基板102方向(即,图1中的水平方向)上的长度。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各个所述1/2相位差补偿膜层202的中心轴与其对应的灯组103的中心轴也可以不相同。此时,优选地,每个所述1/2相位差补偿膜层202的中心轴相较于其所对应的灯组103的中心轴的偏移方向及偏移距离相同,以使得整个显示模组出光均匀。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每个所述1/2相位差补偿膜在平行于所述基板102的方向(这里是指图1中的水平方向)上的长度为1.25mm~2.5mm。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每个与所述第二间隙对应的灯组103,位于相应的所述第二间隙在所述基板102上的投影所围成的区域内,从而能够保证每个与所述第二间隙对应的灯组103发射的光能够尽可能的不通过1/2相位差补偿膜层202,继而避免由于左右眼镜接收到的偏振光的亮度不同而导致的视觉效果不佳的问题。其中,在本实施例中,各个所述第二间隙与其对应的灯组103同轴设置,各个所述第二间隙在平行于所述基板102方向(即,图1中所示的水平方向)的长度大于等于其对应的灯组103在平行于所述基板102方向(即,图1中所示的水平方向)上的长度。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各个所述第二间隙的中心轴与其对应的灯组103的中心轴也可以不相同。此时,优选地,各第二间隙的中心轴相对于其所对应的灯组103的中心轴的偏移方向及偏移距离相同,以使得整个显示模组出光均匀。
异形微结构层106水平设置于所述1/2相位差补偿膜层202的第四表面上。所述第四表面为所述1/2相位差补偿膜层202远离所述1/4相位差补偿膜层201的表面。所述第四表面和所述第三表面相对(且平行地)设置。所述异形微结构层106的第五表面上间隔设置有锯齿状沟槽结构。所述第五表面与所述第四表面相向设置。本实施例中,所述异形微结构层106的第五表面上等间距设置有多个锯齿状沟槽结构。这里的等间距是指相邻两个锯齿状沟槽结构相向侧的垂直距离相等。每个锯齿状沟槽结构分别与两相邻灯组103之间的间隙对应。所述锯齿状沟槽结构的表面设置有反射材料107,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利用气相沉积或者溅射或者湿式成膜法,在所述锯齿状沟槽结构上靠近所述1/4相位差补偿膜层201的表面设置所述反射材料107,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所述锯齿状沟槽结构的全部表面上设置反射材料107,用于将所述灯组103的散射光反射回所述灯组103,可以理解的是,A灯组103的散射光只被反射回A灯组103,B灯组103的散射光只被反射回B灯组103。相邻两个所述锯齿状沟槽结构之间的第一间隙对应一个所述灯组103,使得经过左、右眼镜分别接收到的光之间存在1/2相位差,继而达到3D的视觉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锯齿状沟槽结构的表面设置反射材料107的厚度为50um-150um。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在所述锯齿状沟槽结构的表面设置反射材料107的厚度为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其他值,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所述异形微结构层106的材料可以为热固化型材料或光固化型材料。例如,丙烯酸酯、聚氨酯、聚酯、硅树脂或环氧树脂。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异形微结构层106与所述相位差补偿膜层之间的距离等于预设距离,其中,所述预设距离为大于零的数,所述预设距离为经验值,即所述异性微结构层106与所述相差补偿层未直接接触,以保证各个灯组103的散射光能够尽可能地反射回各自的灯组103,进一步提高光源利用率。
可以理解的是,若所述异形微结构层106水平设置于所述1/2相位差补偿膜层202的第四表面上,则所述异形微结构层106与所述1/2相位差补偿膜层202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预设距离;若所述异形微结构层106水平设置于所述1/4相位差补偿膜层201的第三表面上,则所述异形微结构层106与所述1/4相位差补偿膜层201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预设距离。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每个与所述第一间隙对应的灯组103,位于相应的所述第一间隙在所述基板102上的投影所围成的区域内,以使除所述灯组103散射光之外的其余光线能够通过左、右眼镜接收。其中,在本实施例中,各个所述第一间隙与其对应的灯组103同轴设置,各个所述第一间隙在平行于所述基板102方向(即,图1中所示的水平方向)的间距大于等于其对应的灯组103在平行与所述基板102方向(即,图1中所示的水平方向)上的长度。
请参照图3,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模组还包括:封装层108,位于所述1/4相位差补偿膜层201和所述异形微结构层106之间,以使所述1/4相位差补偿膜层201通过所述封装层108与所述异形微结构层106连接。所述封装层108包裹所述1/2相位差补偿膜层202,并填充两相邻1/2相位差补偿膜层202之间的空隙。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封装层108的材料可以为胶水。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封装层108的材料也可以为其他具有粘接功能的物质,通过在所述1/2相位差补偿膜层202、所述1/4相位差补偿模层和所述异形微结构层106之间填充胶水,一方面,填满所述第二间隙及第一间隙,另一方面,使异形微结构层106与1/2相位差补偿膜层202及1/4相位差补偿膜层201平行设置,胶水固化后形成所述封装层108。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封装层108的折射率和所述异形微结构层106的折射率相同。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封装层108的折射率和所述异形微结构层106的折射率也可以不相同。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模组还包括:贴合层104,位于所述基板102和所述线偏振膜层105之间,以使所述线偏振膜层105通过所述贴合层104与所述基板102连接。所述贴合层104包裹所述灯组103,并填充两相邻灯组103之间的间隙。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贴合层104的材料可以为胶水。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贴合层104的材料也可以为其他具有粘接功能的物质,通过在所述灯组103、所述基板102和所述线偏振膜层105之间填充胶水,以使所述线偏振膜层105和所述基板102平行,胶水固化后形成所述贴合层104。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模组还包括:防眩光层109,水平设置于所述异形微结构层106的第七表面上。所述第七表面为所述异形微结构层106远离所述1/2相位差补偿膜层202的表面。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七表面为平面。所述第七表面和所述第六表面相对(且平行地)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防眩光层109可以利用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不会改变光线的相位的薄膜单面进行AG处理得到。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模组还包括:套设在所述灯组103上灯罩。
请参照图4,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模组还包括:间隔设置在所述基板102的第八表面上的驱动芯片控制模块101。所述第八表面为所述基板102远离所述灯组103的一侧表面。所述第八表面和所述第一表面相对(且平行地)设置。所述驱动芯片控制模块101间隔设置。本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芯片控制模块101等间距间隔设置。每个驱动芯片控制模块101分别与两相邻灯组103之间的间隙对应。每个所述驱动芯片控制模块101分别与其所对应的间隙对应的两相邻灯组103连接。
综上所述,本申请各实施例提出的一种3D显示模组,通过在异形微结构层106的第五表面上间隔设置有锯齿状沟槽结构,所述锯齿状沟槽结构的表面设置有反射材料107,相邻两个所述锯齿状沟槽结构之间的第一间隙对应一个所述灯组103,用于很好地将各个灯组103的散射光反射回各自的灯组103,不仅提高灯组103的光源利用率,而且还克服了相邻的灯组103的灯光侵扰问题,继而避免了通过增加灯组103亮度而带来了功耗大和缩短灯组103的使用寿命的弊端。

Claims (10)

1.一种3D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组包括:
基板;
灯组,间隔设置于所述基板的第一表面;
线偏振膜层,水平设置于所述灯组的第二表面上;所述第二表面和所述第一表面相对设置;
相位差补偿膜层,水平设置于所述线偏振膜层的第三表面上;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相对设置;
异形微结构层;水平设置于所述相位差补偿膜层的第四表面上;所述第四表面和所述第三表面相对设置;所述异形微结构层的第五表面上间隔设置有锯齿状沟槽结构,所述锯齿状沟槽结构的表面设置有反射材料,用于将所述灯组的散射光反射回所述灯组;所述第五表面与所述第四表面相对设置;相邻两个所述锯齿状沟槽结构之间的第一间隙对应一个所述灯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个与所述第一间隙对应的灯组,位于相应的所述第一间隙在所述基板上的投影所围成的区域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相位差补偿膜层包括:
1/4相位差补偿膜层,水平设置于所述线偏振膜层的第三表面上;
1/2相位差补偿膜层,间隔设置于所述1/4相位差补偿膜层的第六表面上;所述第六表面和所述第三表面相对设置;其中,每个所述1/2相位差补偿膜层及相邻两个所述1/2相位差补偿膜层之间的第二间隙分别对应一个所述灯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个与所述第二间隙对应的灯组,位于相应的所述第二间隙在所述基板上的投影所围成的区域内。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个与所述1/2相位差补偿膜层对应的灯组,位于相应的所述1/2相位差补偿膜层在所述基板上的投影所围成的区域内。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1/2相位差补偿膜在平行与所述基板的方向上的长度为1.25mm~2.5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组还包括:贴合层,位于所述基板和所述线偏振膜层之间,以使所述线偏振膜层通过所述贴合层与所述基板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组还包括:封装层,位于所述1/4相位差补偿膜层和所述异形微结构层之间,以使所述1/4相位差补偿膜层通过所述封装层与所述异形微结构层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层的折射率和所述异形微结构层的折射率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异形微结构层的材料为热固化型材料或光固化型材料。
CN202010689082.0A 2020-07-16 2020-07-16 3d显示模组 Active CN11170817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89082.0A CN111708179B (zh) 2020-07-16 2020-07-16 3d显示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89082.0A CN111708179B (zh) 2020-07-16 2020-07-16 3d显示模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08179A true CN111708179A (zh) 2020-09-25
CN111708179B CN111708179B (zh) 2022-04-01

Family

ID=725465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89082.0A Active CN111708179B (zh) 2020-07-16 2020-07-16 3d显示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708179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21163A (zh) * 2022-04-06 2022-07-08 宁波维真显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3d-led显示发光单元及利用该单元构建的显示模组及封装方法
CN114779490A (zh) * 2022-04-06 2022-07-22 宁波维真显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3d-led显示模组

Citation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103348A1 (en) * 2008-10-24 2010-04-29 Compal Electronics, Inc. Display
CN102317842A (zh) * 2010-02-02 2012-01-11 株式会社有泽制作所 立体图像显示装置及立体图像显示方法
US20120092595A1 (en) * 2010-10-13 2012-04-19 Fujifilm Corporation Optical film, polarizing plat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KR20130013043A (ko) * 2011-07-27 2013-02-06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3차원 영상 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3018953A (zh) * 2012-12-24 2013-04-03 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双视显示模组
CN103064193A (zh) * 2011-10-21 2013-04-24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立体图像显示器
US20140002776A1 (en) * 2012-07-02 2014-01-02 Lg Display Co., Ltd. Stereoscopic image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WO2015008850A1 (ja) * 2013-07-18 2015-01-2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円偏光フィルム、3d画像表示装置
US20150109539A1 (en) * 2013-09-05 2015-04-23 Shenzhen Time Waying Technology Co., Ltd. Stereo projection apparatus and stereo projection system with low throw ratio and high light efficiency
CN104614866A (zh) * 2014-03-31 2015-05-13 何东阳 一种应用于三维显示器的图形反射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US20160025991A1 (en) * 2013-03-11 2016-01-28 Koninklijke Philips N.V. Transparent display
CN105487238A (zh) * 2014-09-19 2016-04-13 上海和辉光电有限公司 应用于立体显示器的像素结构
CN106773086A (zh) * 2016-12-30 2017-05-31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立体显示光栅及其制作方法、立体显示装置
US20180284470A1 (en) * 2015-12-07 2018-10-04 Utsunomiya University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method for aerial image
CN110286499A (zh) * 2019-07-29 2019-09-27 宁波维真显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奇偶阵列3d-led显示模组制备方法
CN110456442A (zh) * 2019-05-17 2019-11-15 浙江怡诚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3d led显示用偏光片的制备技术
US20190377129A1 (en) * 2015-11-13 2019-12-12 Reald Spark, Llc Surface features for imaging directional backlights
CN110969955A (zh) * 2018-09-28 2020-04-07 深圳光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Led显示屏

Patent Citation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103348A1 (en) * 2008-10-24 2010-04-29 Compal Electronics, Inc. Display
CN102317842A (zh) * 2010-02-02 2012-01-11 株式会社有泽制作所 立体图像显示装置及立体图像显示方法
US20120092595A1 (en) * 2010-10-13 2012-04-19 Fujifilm Corporation Optical film, polarizing plat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KR20130013043A (ko) * 2011-07-27 2013-02-06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3차원 영상 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3064193A (zh) * 2011-10-21 2013-04-24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立体图像显示器
US20140002776A1 (en) * 2012-07-02 2014-01-02 Lg Display Co., Ltd. Stereoscopic image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3018953A (zh) * 2012-12-24 2013-04-03 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双视显示模组
US20160025991A1 (en) * 2013-03-11 2016-01-28 Koninklijke Philips N.V. Transparent display
WO2015008850A1 (ja) * 2013-07-18 2015-01-2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円偏光フィルム、3d画像表示装置
US20150109539A1 (en) * 2013-09-05 2015-04-23 Shenzhen Time Waying Technology Co., Ltd. Stereo projection apparatus and stereo projection system with low throw ratio and high light efficiency
CN104614866A (zh) * 2014-03-31 2015-05-13 何东阳 一种应用于三维显示器的图形反射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CN105487238A (zh) * 2014-09-19 2016-04-13 上海和辉光电有限公司 应用于立体显示器的像素结构
US20190377129A1 (en) * 2015-11-13 2019-12-12 Reald Spark, Llc Surface features for imaging directional backlights
US20180284470A1 (en) * 2015-12-07 2018-10-04 Utsunomiya University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method for aerial image
CN106773086A (zh) * 2016-12-30 2017-05-31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立体显示光栅及其制作方法、立体显示装置
CN110969955A (zh) * 2018-09-28 2020-04-07 深圳光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Led显示屏
CN110456442A (zh) * 2019-05-17 2019-11-15 浙江怡诚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3d led显示用偏光片的制备技术
CN110286499A (zh) * 2019-07-29 2019-09-27 宁波维真显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奇偶阵列3d-led显示模组制备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21163A (zh) * 2022-04-06 2022-07-08 宁波维真显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3d-led显示发光单元及利用该单元构建的显示模组及封装方法
CN114779490A (zh) * 2022-04-06 2022-07-22 宁波维真显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3d-led显示模组
CN114779490B (zh) * 2022-04-06 2023-11-10 宁波维真显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3d-led显示模组
CN114721163B (zh) * 2022-04-06 2024-04-19 宁波维真显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3d-led显示发光单元及利用该单元构建的显示模组及封装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08179B (zh) 2022-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05286B2 (en) NVIS compatible backlight device and electronic display using the same
US9285597B2 (en)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stereoscopic display
US20120306861A1 (en)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display
US20140036529A1 (en) Light source device, display unit,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20130169694A1 (en) Display apparatus
CN111708179B (zh) 3d显示模组
CN103728749A (zh) 显示器
CN111323982A (zh) 防窥膜、背光源和显示装置
WO2008108480A1 (en) Backlight and display
US20180036997A1 (en) Laminated type optical member,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device
US9716197B2 (en) Backlit display device with integrated photovoltaic cells
US20110073876A1 (en)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display
US20200174178A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1755166A (zh) 照明装置和显示单元
TW201301245A (zh) 照明裝置及顯示裝置
KR20150012091A (ko) 광학 렌즈 모듈 및 백라이트 유닛
CN111708178B (zh) 一种3d膜组件和3d显示模组
CN107438905B (zh) 发光器件阵列及包含该发光器件阵列的照明系统
CN115047674B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1727403A (zh) 直下式背光源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US20140211483A1 (en) Optical sheet
CN105652352A (zh) 棱镜片和具有该棱镜片的液晶显示装置
JP2001147329A (ja) 導光板、面光源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KR101834380B1 (ko) 듀얼패널 타입 액정표시장치
US20190049792A1 (en) Light source component,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