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95285B - 一种各向异性岩体应力-损伤-渗流耦合数值模拟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各向异性岩体应力-损伤-渗流耦合数值模拟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95285B
CN111695285B CN202010556435.XA CN202010556435A CN111695285B CN 111695285 B CN111695285 B CN 111695285B CN 202010556435 A CN202010556435 A CN 202010556435A CN 111695285 B CN111695285 B CN 11169528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ress
rock mass
damage
equation
sigm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5643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695285A (zh
Inventor
姜谙男
许梦飞
张广涛
于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010556435.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695285B/zh
Publication of CN1116952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952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952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952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06F30/23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us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s [FEM] or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s [FDM]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06F30/28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using fluid dynamics, e.g. using Navier-Stokes equations or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1/00Details relating to CAD techniques
    • G06F2111/10Numerical modell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14Force analysis or force optimisation, e.g. static or dynamic for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02A10/40Controlling or monitoring, e.g. of flood or hurricane; Forecasting, e.g. risk assessment or mapp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ome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lgebra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Investigating Strength Of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各向异性岩体应力‑损伤‑渗流耦合数值模拟方法,其包括S1、基于Hoek‑Brown准则,创建各向异性岩体弹塑性损伤模型;S2、对各向异性岩体弹塑性损伤模型的进行数值求解;S3、建立各向异性的渗透系数演化方程;S4、建立应力‑渗流耦合作用下的岩土体平衡方程和连续性方程,并对应力场和渗流场进行离散以建立各向异性岩体应力‑损伤‑渗流耦合有限元求解模型;S5、给定工程条件即施加边界条件进行岩体应力‑渗流场进行耦合分析以获取当前工程条件对应的安全性评价数据。本发明能够综合考虑各向异性特征、结构面强度、塑性损伤和渗流作用对岩体稳定性的影响,并对耦合模型的精确求解,对复杂条件下岩土工程稳定性分析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Description

一种各向异性岩体应力-损伤-渗流耦合数值模拟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隧道稳定分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各向异性岩体应力-损伤-渗流耦合数值模拟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岩体中存在层理、节理、片理等结构面,且受加载方向不同的影响,其变形和强度特性表现出各向异性。此外,在实际工程中,机械或爆破开挖还会对周围岩体产生应力扰动,使其内部裂隙、微缺陷等聚核发育,形成损伤,造成岩体宏观力学性质发生弱化。对处于富水区的岩土工程而言,地下水的渗流现象十分明显,其产生的动水压力造成岩体应力场发生变化,使其裂隙进一步扩展,再次加剧了岩体内部的损伤程度,对工程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在进行岩土工程稳定性评价时,有必要考虑岩体的各向异性-损伤-渗流的耦合特性。
尽管国内外研究人员对各向异性岩体强度准则展开了研究,如杨强等通过引入一个二阶损伤张量的方法,建立了基于Mohr-Coulomb准则(M-C)的各向异性节理岩体的抗剪屈服准则隐式表达式;如周鹏发等对遍布节理模型进行了改进,使其能够同时考虑岩石强度和弹性变形的各向异特征,并基于此模型研究了千枚岩隧道的施工力学特性;如张思渊,张玉军等引入微结构-无迹张量理论,提出了一种双重孔隙-裂隙介质中凝聚力及摩擦角随方向变化的表征方法并基于此对含裂隙的矩形地下洞室进行了三维有限元分析;又如赵东雷等通过试验研究了层理倾角对弹性模量,泊松比和抗压强度的影响,并引入了基于Weibull分布的损伤变量演化方程,建立层状岩体的各向异性损伤模型。综上可知,基于Hoek-Brown准则(H-B)的岩体各向异性损伤数值计算模型尚未有前人进行研究。
另,尽管在岩体屈服准则中,Hoek-Brown准则(H-B)能够反映结构面、应力状态对强度的影响以及岩体固有的非线性破坏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岩土工程稳定性评价当中。但传统H-B准则不能反映岩体的各向异性特征,对此,众学者尝试对H-B准则进行了改进。胡巍等引入CSMR评分系统对H-B准则中的参数mb、s进行修正,使其能够考虑结构面特征(倾角、倾向等)对强度值的影响。Saroglou、朱广照等室内试验将参数mi表示为结构面倾角β的函数形式。宋建波等认为结构面滑动破坏遵循M-C准则,基岩破坏遵循H-B准则,并利用此方法对层状岩体强度进行了估算。李良权等引入与岩体微结构张量和加载方向相关的各向异性参数对岩石参数mb和s进行修正。但是上述研究成果中仍存有一定的不足之处:1.基于各向异性H-B准则的弹塑性损伤模型尚未见报导;2.由于H-B准则存在数值奇异点的问题,现有研究多从试验角度出发,未形成相关的数值计算模型和方法;3.在利用Hoek-Brown准则进行工程稳定性评价时,未考虑渗流作用的影响及岩体的各向异性应力-损伤-渗流耦合特性。
发明内容
基于此,为解决在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特提出了一种各向异性岩体应力-损伤-渗流耦合数值模拟方法。
一种各向异性岩体应力-损伤-渗流耦合数值模拟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S1、基于Hoek-Brown准则,创建各向异性岩体弹塑性损伤模型;S2、对各向异性岩体弹塑性损伤模型的进行数值求解;S3、建立各向异性的渗透系数演化方程,以确定损伤和体积应变对渗透系数的影响因子;S4、建立应力-渗流耦合作用下的岩土体平衡方程和连续性方程,并对应力场和渗流场进行离散以建立各向异性岩体应力-损伤-渗流耦合有限元求解模型从而获取对应的孔隙水压和渗透系数分布数据;S5、给定工程条件即施加边界条件并输入对应的材料参数,基于步骤S1-S4进行岩体应力-渗流场进行耦合分析以获取当前工程条件对应的安全性评价数据,从而给出施工建议;其中所述材料参数包括:弹性模量E、泊松比μ,Hoek-Brown准则参数σci、mb、s和a;损伤参数α和β;各向异性参数Ω1和η0;初始渗透系数kx0、ky0和初始孔隙度n0
可选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S1中各向异性岩体弹塑性损伤模型对应的模型公式为:
式(1)中:σ1和σ3分别为各向异性岩体的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σci为完整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mb、a为针对不同岩体的量纲一的经验参数;s为反映岩体破碎程度的经验参数;D为弹塑性损伤变量,其表达式为:
式(2)中:α取值范围为[0,+∞);β取值范围为[0,1),为等效塑性应变,其表达式为:
式中:εp1、εp2、εp3为笛卡尔坐标系中x、y、z方向的主塑性应变。
η为各向异性参数,其表达式为:
式中:η0为微结构张量主值均值对岩体软硬程度的影响参数;设定Ω1=Ω3,Ω123=0,此时,则η表示为:
此外损伤D对弹性模量产生弱化作用的表达式为:
E=(1-D)E0 (6)
式(6)中:E为损伤后的弹性模量;E0为初始未损伤弹性模量。
可选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S2中数值求解过程包括:
S21、对所述各向异性岩体弹塑性损伤模型进行弹性预测以求解对应的预测应力;
S22、将所获得预测应力代入屈服函数以判断是否屈服函数大于零,是则进行步骤S23即对预测应力进行塑性修正,否则预测应力即为更新应力,结束计算进入下一荷载步;
S23、对所述预测应力进行塑性修正,以使得所述预测应力能够返回至屈服函数对应的屈服面;
S24、更新应力后,获取各个主塑性应变对应的增量并计算出损伤变量对应的损伤变量以应力进行再次修正即进行损伤修正。
可选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预测过程包括:
将预测应力代入式(1)的屈服函数中进行判断(/>为应力张量,分别替代式(1)中的σ1和σ3),所述tn+1时刻的弹性预测应力/>的表达式为
式(7)中:σn为tn时刻的应力,为tn时刻的内变量,△εn+1为tn+1时刻的应变增量。
可选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塑性修正过程包括:
对tn+1时刻进入塑性状态的预测应力进行修正,对应的修正公式为:
式(8)中:Δλ为塑性因子增量;h为塑性势函数对应力的导数,△σp为塑性应力增量,g为塑性势函数,其表达式为:
式(8)中:σcig,mbg,sg,ag为塑性势函数中的参数,本方法采用关联流动法则,因此式(9)中的取值与式(1)中的σci,mb,s和a相同;
同时根据应力回映位置修改Δλh的表达式并基于公式(8)与式(1)求解更新应力σn+1,Δλh的表达式的修改过程具体包括:
1)当应力回映至屈服面上时,其表达式为:
2)当应力回映至左棱线或右棱线时,其表达式为:
式(11)中:
3)当应力回映至尖点时,其表达式为:
式(12)中:
可选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损伤修正包括:
计算完更新应力后,即可由下式(13)求得主塑性应变εp1、εp2、εp3增量:
将求得的塑性应变代入式(3)和式(2)从而计算出损伤变量Dn+1,基于损伤变量Dn+1对应力进行再次修正:
式(14)中:σ'n+1为最终计算所得的应力。
可选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S3建立各向异性的渗透系数演化方程,以确定损伤和体积应变对渗透系数的影响因子的过程包括:确定出受荷岩体所处的岩体状态,若受荷岩体处于弹性状态,则所述渗透系数演化方程对应的表达式:
式中:kx0、ky0为x、y方向的初始渗透系数;n0为初始孔隙度;εv为体积应变;
若受荷岩体处于塑性状态,则所述渗透系数演化方程对应的表达式:
式中:kdx、kdy为损伤岩体的x、y方向渗透系数;ξ为跳突系数,A'=1/(e-1/α-1),B'=-1/(e-1/α-1);α为经验参数。
可选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S4包括:
S41、建立应力-渗流耦合作用下的岩体应力平衡方程;其中,所述岩体应力平衡方程及其边界条件表达式为:
式中:fi为体积力;σij为总应力张量;Ω为问题求解域;ni为边界法向余弦;tj为作用在边界上的已知面力;Г1为已知力边界;Г2为已知位移边界;为边界上的已知位移;同时给定位移与应变的关系表达式以及应力-应变关系本构方程,所述位移与应变的关系表达式为:
εij=1/2(uk,l+ul,k)=u(kl) (18);
所述应力-应变关系本构方程为:
σij=f(εij) (19);
其中,假设水具有不可压缩性,并由达西定律和连续性条件确定出所述岩体渗流场控制方程,对应的表达式为:
式中:p为孔隙水压力;kx,ky,kz分别为x、y、z方向上的渗透系数;h为总水头高度;Ss为单位贮水量;t为时间;同时给定渗流场边界条件方程,其分别包括分别为渗流场水头边界条件方程和渗流场流量边界条件方程,各自对应的表达式为:
式中:M1为已知水头边界;f1为已知水头边界值;M2为已知流量边界;f2为已知流量边界值。
S42、创建岩体有效应力方程,所述岩体有效应力方程对应的表达式为:
σ'ij=σij+αδijp (22)
式中:σ'ij为有效应力;σij为总应力;δij为Kronecker符号;α为Biot系数;
S43、根据有限元理论中的插值方法分别对应力场和渗流场进行离散;
S44、利用松弛耦合方法建立应力-渗流耦合计算模型,其具体过程如下:
S441、将总荷载f分为多个荷载增量Δf逐级施加进行求解,并建立对应的非线性有限元增量方程,其对应的表达式为:
K△di=△fi (23)
式中:K为刚度矩阵;△di为位移增量;f0为荷载初始值;d0为位移初始值;
S442、采用Newton-Raphson迭代法对式(23)进行求解,具体步骤如下:
1)设置初始位移d0、应变ε0和应力σ0
2)对于第n+1个荷载步,由体积力bn+1和面力tn+1求解外荷载对应的求解方程为:
其中,NT为形函数矩阵;
3)在第n+1个荷载步的第i(i=1,2,3…,Maxiter)个迭代步下,求解内力对应的求解方程为:
4)进行收敛性判断,即若成立,则返回步骤2),并进入下一个荷载步进行求解;否则进入步骤5);
5)在弹性状态或塑性状态分别利用弹性本构矩阵弹塑性矩阵/>求解切线刚度矩阵:
6)利用式(28)求解位移增量△di,对应的求解方程为:
7)在每个迭代步中设置△dn+1,acc=0,求解/> 应变增量△εi(上标n+1表示时间步,下标i、i+1表示当前时间步中的迭代步);
8)基于主应力回映算法求解应力张量转入步骤3),继续对下一个荷载步进行求解,直至计算结果满足收敛条件,结束应力场的计算,输出体积应变和损伤值;所述收敛条件为应力与外荷载达到平衡;
9)根据地勘报告对初始渗透系数进行赋值,根据8)中的应力场的计算结果通过式(15)、(16)对渗透系数进行修正;
10)利用有限元方法对方程(20)进行离散,对应的离散方程为:
Ksh=fs (29)
式中:Ks为渗透系数矩阵;h为水头列向量;fs为自由列向量。
同时根据求解所得的孔隙水压值p,通过式(22)对应力进行修正,并重新进行1)~8)的应力计算;
11)反复迭代上述过程,直至两次计算结果满足设定的收敛标准为止。
实施本发明实施例,将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能够综合考虑各向异性特征、结构面强度、塑性损伤和渗流作用对岩体稳定性的影响,并对耦合模型的精确求解,对复杂条件下岩土工程稳定性分析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其中: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实施各向异性岩体应力-损伤-渗流耦合数值模拟方法的流程图;图2基于Hoek-Brown准则的各向异性岩土体弹塑性损伤本构关系求解流程;图3为弹塑性损伤模型应力修正曲线图;图4为应力-渗流场耦合计算流程图;图5为H-B准则在主应力空间中的划分区域;图6为单轴加载数值计算模型;图7为不同倾角θ下岩体应力-应变曲线图;图8为不同倾角θ下岩体峰值强度;图9为不同Ω1值时的应力-应变曲线;图10为不同η0值下的岩体应力-应变曲线;图11a-图11e为不同Ω1值时的岩体损伤分布特征;图12为开挖隧道损伤值分布特征;图13为X方向渗透系数分布特征;图14为Y方向渗透系数分布特征;图15a为开挖隧道应力-渗流耦合计算模型,图15b为计算模型放大示意图;图16a为θ=0°时开挖岩体内部V-M有效应力分布特征图;图16b为θ=0°时开挖岩体内部位移分布特征图;图16c为θ=0°时开挖岩体内部孔隙水压分布特征图;图16d为θ=0°时开挖岩体内部损伤值分布特征图;图17a为θ=15°时开挖岩体内部V-M有效应力分布特征图;图17b为θ=15°时开挖岩体内部位移分布特征图;图17c为θ=15°时开挖岩体内部孔隙水压分布特征图;图17d为θ=15°时开挖岩体内部损伤值分布特征图;图18a为θ=45°时开挖岩体内部V-M有效应力分布特征图;图18b为θ=45°时开挖岩体内部位移分布特征图;图18c为θ=45°时开挖岩体内部孔隙水压分布特征图;图18d为θ=45°时开挖岩体内部损伤值分布特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发明。可以理解,本发明所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可在本文中用于描述各种元件,但这些元件不受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第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区分。举例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将第一元件称为第二元件,且类似地,可将第二元件为第一元件。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两者都是元件,但其不是同一元件。
在本实施例中,特提出了一种各向异性岩体应力-损伤-渗流耦合数值模拟方法,如图1-3所示,该方法包括S1、基于Hoek-Brown准则,创建各向异性岩体弹塑性损伤模型以加载方向、结构面特征和塑性损伤等对岩体强度的影响进行分析;S2、对各向异性岩体弹塑性损伤模型的进行数值求解;S3、建立各向异性的渗透系数演化方程,以确定损伤和体积应变对渗透系数的影响因子;S4、建立应力-渗流耦合作用下的岩土体平衡方程和连续性方程,并对应力场和渗流场进行离散以建立各向异性岩体应力-损伤-渗流耦合有限元求解模型从而获取对应的孔隙水压和渗透系数分布数据;S5、给定工程条件即施加边界条件并输入对应的材料参数,基于步骤S1-S4进行岩体应力-渗流场进行耦合分析以获取当前工程条件对应的安全性评价数据,从而给出施工建议;其中所述材料参数包括:弹性模量E、泊松比μ,Hoek-Brown准则参数σci、mb、s和a;损伤参数α和β;各向异性参数Ω1和η0;初始渗透系数kx0、ky0和初始孔隙度n0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S1中各向异性岩体弹塑性损伤模型对应的模型公式为
式(1)中:σ1和σ3分别为各向异性岩体的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σci为完整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mb和a均为针对不同岩体的量纲一的经验参数;s用于反映岩体破碎程度的经验参数;D为弹塑性损伤变量,其表达式为:
式(2)中:损伤后岩石材料软化曲线的初始斜率α取值范围为[0,+∞);岩石最大损伤值β取值范围为[0,1),为等效塑性应变,其表达式为:
式中:εp1、εp2、εp3为笛卡尔坐标系中x、y、z方向的主塑性应变。
η为各向异性参数,其表达式为:
式中:η0代表微结构张量主值均值对岩体软硬程度的影响参数;由于代表了微结构张量偏量和加载方向共同对岩体的影响且岩体工程中,通常考虑材料的横观各向同性,即假定方向2垂直于各向同性面,Ω1=Ω3,且有Ω123=0,/>此时,η可表示为:
此外损伤D还会通过式(6)对弹性模量产生弱化作用的表达式为::
E=(1-D)E0 (6)
式(6)中:E为损伤后的弹性模量;E0为初始未损伤弹性模量。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S2包括采用有限元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基于算子分离法(将求解过程分为弹性预测、塑性修正和损伤修正三个过程)将应力积分过程分为弹性预测,塑性修正和损伤修正三个部分;塑性修正部分采用完全隐式的向后欧拉算法,对应力回映区域进行了划分,避免了全局求导带来的数值奇异点问题。基于上述设计思想,如图4,所述S2中数值求解过程包括:S21、对所述各向异性岩体弹塑性损伤模型进行弹性预测以求解对应的预测应力;S22、将所获得预测应力代入屈服函数以判断是否屈服函数大于零,是则进行步骤S23即对预测应力进行塑性修正,否则预测应力即为更新应力,结束计算进入下一荷载步;S23、对所述预测应力进行塑性修正,以使得所述预测应力能够返回至屈服函数对应的屈服面;S24、塑性修正结束后,获得各个主塑性应变对应的增量并计算出损伤变量,利用损伤变量对应力再次进行修正即损伤修正。其中,
所述弹性预测过程包括:将预测应力代入式(1)的屈服函数中进行判断(/>为应力张量,分别替代式(1)中的σ1和σ3),所述tn+1时刻的弹性预测应力/>的表达式为
式(7)中:σn为tn时刻的应力,为tn时刻的内变量,△εn+1为tn+1时刻的应变增量;将式(7)所得试算应力/>代入式(1)的屈服函数中进行判断:若有f<0,则岩体仍处于弹性阶段,更新当前应力/>进入下一荷载步。若有f>0,岩体进入塑性,需对试算应力进行修正。
所述塑性修正过程包括:对tn+1时刻进入塑性状态的预测应力进行修正,对应的修正公式为:
式(8)中:Δλ为塑性因子增量;h为塑性势函数对应力的导数,△σp为塑性应力增量,g为塑性势函数,其表达式为:
式(8)中:σcig,mbg,sg,ag为塑性势函数中的参数,本方法采用关联流动法则,因此式(9)中的取值与式(1)中的σci,mb,s和a相同;
由于Hoek-Brown准则在应力空间中的存在不连续点,进行全局求导会出现数值奇异的问题(导数不连续),因此本方法中根据应力回映位置的不同,将Δλh重写为不同的形式:即根据应力回映位置修改Δλh的表达式,并基于公式(8)与式(1)求解更新应力σn+1,则Δλh的表达式的修改过程具体包括:进行应力返回位置的判断过程包括:在f1与f2的交线l1上有σ1=σ2(为方便描述,对下标n进行省略),因此直线方程为:
同理,f1和f6的交线l6上有σ2=σ3,直线方程为:
当更新应力只位于屈服面f1上时,由于塑性修正应力增量的方向h1:
式中:μ为泊松比,为屈服势函数对第一主应力的导数,其表达式如下:
图5对应力空间进行了区域划分。由图5可以看出,h1与f1的两条边界线组成的边界面确定了应返回至f1面的应力区域;h1、h2和f1、f2的交线确定了返回至l1线的区域,h1、h6和f1、f2的交线确定了返回值l6线的区域(h2,h6表达式见下文)。
在l1上取一点σl1=(σ113),l6上取一点σl6=(σ133),若同时满足:
则更新应力位于f1面上。式中:
rl1、rl6为棱线l1和l6的方向向量。若则更新应力位于l1线上,同理若/>则更新应力位于l6线上。由图5可以看到,由h1、h2组成的平面将尖点位置与l1分割开来,该平面的法向量为:na1=h1×h2由h1、h6组成的平面将尖点位置与l6区域分割开来,平面法向量为:na6=h6×h1尖点处应力值为σapex=(σaaa),σa=sσci/mb。若有:/>和/>同时成立,则更新应力位于尖点处。
基于上述内容可得,Δλh的表达式的修改过程即:
1)当应力回映至屈服面上时,其表达式为:
2)当应力回映至左棱线或右棱线时,其表达式分别为:
式(11)中:
/>
3)当应力回映至尖点时,其表达式为:
式(12)中:
进一步的,当屈服函数大于零时,对预测应力进行塑性修正,使应力返回至屈服面,包括以下步骤:S231、对应力空间进行划分,给出处于不同应力空间位置处的屈服函数表达式:
f1=σ13ciηa[(1-D)(mbσ3ci+s)]a
f2=σ23ciηa[(1-D)(mbσ3ci+s)]a
f3=σ21ciηa[(1-D)(mbσ1ci+s)]a
f4=σ31ciηa[(1-D)(mbσ1ci+s)]a
f5=σ32ciηa[(1-D)(mbσ2ci+s)]a
f6=σ12ciηa[(1-D)(mbσ2ci+s)]a
塑性势函数与屈服函数具有相同的表达式,由参数mbg、sg、ag分别替换mb、s、a即可;则多屈服面本构模型的流动法则表达式为:
式中:dεp为塑性应变增量;dλi为塑性因子增量;m为大于零的屈服函数的个数,dλi≥0,fi≤0,dλifi≤0;
S232、塑性修正过程中,保持损伤变量(D)n不变,则在塑性状态下,对应的应变增量△εn+1中包含弹性应变增量△εe和塑性应变增量△εp,其中,塑性应变增量表达式为:
式中,m为所述屈服函数的函数值大于零的方程个数,应力修正量△σp的表达式为:
式中:为屈服面fi>0上的塑性应力修正方向。
塑性状态下,计算应力结果由下试给出:
S233.根据上步得到的表达式,利用Newton-Raphson法对应力进行求解:/>
S234.更新应力状态,内变量,根据计算得到的塑性应变利用下式更新损伤变量:
S235.根据更新得到的损伤变量值,再次对应力进行修正。
式中:σ'n+1为最终求得的应力值。
S236.根据获得的应力和应变值,进行一致切线模量的求解,从而保证有限元求解过程中的二次收敛速率:
式中:n为屈服函数值大于零的屈服函数个数;A为n阶方阵:
δij为Kronecker符号,αi的表达式为:
为修正弹性矩阵,/>T为修正矩阵,表达式为:
式中:I为单位矩阵。
进一步的,所述损伤修正包括:
计算完更新应力后,即可由下式(13)求得主塑性应变εp1、εp2、εp3增量:
将求得的塑性应变代入式(3)和式(2)从而计算出损伤变量Dn+1,基于损伤变量Dn+1,对应力进行再次修正:
式(14)中:σ'n+1为最终计算所得的应力。
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S3、建立各向异性的渗透系数演化方程,以确定损伤和体积应变对渗透系数的影响因子包括:相关试验研究表明,岩石受荷过程中,其内部的微裂纹和孔隙会不断发生变化,导致渗透系数发生变化,当受荷岩体处于弹性状态时,其渗透系数变化不明显,可以表示为:
式中:kx0、ky0为x、y方向对应的的初始渗透系数;n0为初始孔隙度;εv为体积应变。
对于处于塑性状态的岩体,其内部微裂隙扩展发育,形成宏观裂纹,渗透系数会发生较大变化,可以表示为:
式中:kdx、kdy为损伤岩体的x、y方向渗透系数;ξ为跳突系数,用于描述损伤岩体渗透系数数量级上的突增。A'=1/(e-1/α-1),B'=-1/(e-1/α-1);α为经验参数。
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S4包括:S41、分别建立应力场和渗流场的有限元控制方程,并利用分布迭代法实现应力-渗流的耦合计算,具体过程如下:岩体应力平衡方程及其边界条件表达式为:
式中:fi为体积力;σij为总应力张量;Ω为问题求解域;ni为边界法向余弦;tj为作用在边界上的已知面力;Г1为已知力边界;Г2为已知位移边界;为边界上的已知位移;同时给定位移与应变的关系表达式以及应力-应变关系本构方程,所述位移与应变的关系表达式为:
εij=1/2(uk,l+ul,k)=u(kl) (18)
应力-应变关系主要由本构方程体现:
σij=f(εij) (19)
假设水具有不可压缩性,由达西定律和连续性条件可得渗流场控制方程表达式为:
式中:p为孔隙水压力;kx,ky,kz分别为x、y、z方向上的渗透系数;h为总水头高度;Ss为单位贮水量;t为时间;同时给定渗流场边界条件方程,其分别包括分别为渗流场水头边界条件方程和渗流场流量边界条件方程,各自对应的表达式为:
渗流场边界条件方程分别为水头边界和流量边界,其表达式为:
式中:M1为已知水头边界;f1为已知水头边界值;M2为已知流量边界;f2为已知流量边界值。
S42、岩体是由岩石骨架和相互连通的孔隙以及其中储存的流体组成的多孔介质,在流体运动作用下,岩石力学性质会发生改变。则创建岩体有效应力方程,根据Biot理论,所述岩体有效应力方程对应的表达式为:
σ'ij=σij+αδijp (22)
式中:σ'ij为有效应力;σij为总应力;δij为Kronecker符号;α为Biot系数;
岩土体内的应力-渗流场的耦合作用通过式(22)和式(15)、式(16)体现,主要表现为渗流场产生的孔隙水压通过有效应力原理对岩土体应力场产生影响;反之,应力场中的体积应变和损伤变量通过渗透系数演化方程改变了岩土体的渗透系数,两者相互作用,处于一种动态稳定状态。
S43、在进行耦合计算时,首先根据有限元方法分别对应力场和渗流场进行离散,其次选择合适的解耦策略,实现应力-渗流的完全耦合计算。由于岩体的弹塑性、损伤、渗流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问题的求解难度较大。
S44、基于S43存在的问题,利用松弛耦合方法建立应力-渗流耦合计算模型,其具体过程如下:利用分布迭代法对以上因素按照一定顺序分别进行迭代求解,将众多非线性问题依次解决,从而达到耦合模型的求解目的,具体过程如下:
将总荷载f分为多个荷载增量Δf逐级施加进行求解,非线性有限元增量方程为:
K△di=△fi (23)
式中:K为刚度矩阵;△di为位移增量;f0为荷载初始值;d0为位移初始值。
采用Newton-Raphson迭代法对式(23)进行求解,具体步骤如下:
1)设置初始位移d0、应变ε0和应力σ0
2)对于第n+1个荷载步,由体积力bn+1和面力tn+1求解外荷载
3)在第n+1个荷载步的第i(i=1,2,3…,Maxiter)个迭代步下,求解内力
4)进行收敛性判断,若成立,则返回步骤2),进入下一个荷载步进行求解;否则进入步骤5);
5)在弹性状态或塑性状态分别利用弹性本构矩阵弹塑性矩阵/>求解切线刚度矩阵:
6)利用式(28)求解位移增量△di
7)每个迭代步中设置△dn+1,acc=0,求/> 应变增量△εi
8)利用所述Hoek-Brown准则的主应力回映算法求解应力张量转入步骤3),继续对下一个荷载步进行求解,直至计算结果满足收敛条件,即应力与外荷载达到平衡,结束应力场的计算,输出体积应变和损伤值。
9)根据地勘报告对初始渗透系数进行赋值,根据应力场的计算结果通过式(15)、(16)对渗透系数进行修正;
10)利用有限元原理对渗流控制方程(20)进行离散:
Ksh=fs (29)
式中:Ks为渗透系数矩阵;h为水头列向量;fs为自由列向量。
根据求解所得的孔隙水压值p通过式(22)对应力进行修正,重新进行1)~8)的应力计算;
11)反复迭代上述过程,直至两次计算结果满足收敛标准为止。
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S5根据实际需求,建立计算模型,并对其进行网格划分,施加边界条件,赋予合适的材料参数,利用上述计算模型及其方法对岩体应力-渗流场进行耦合分析,做出稳定性评价,提出施工建议。具体的实施多场耦合条件下岩土工程稳定性计算,包括以下步骤:S51.建立合适的计算模型并划分有限元计算网格;S52.根据实际情况施加边界条件,包括位移边界条件,力边界条件和水头边界条件;S53.根据地勘报告或室内试验输入合理的计算参数,包括弹性模量E、泊松比μ,Hoek-Brown准则参数σci、mb、s和a;损伤参数α和β;各向异性参数Ω1和η0;初始渗透系数kx0、ky0和初始孔隙度n0;同时计算应力、损伤、孔隙水压和渗透系数分布,对工程进行安全性评价。基于上述方案,利用ABAQUS软件中UMAT(User subroutine to define a material’s mechanical behavior)子程序接口可以实现材料本构关系的自定义;利用USDFLD(User subroutine to redefine fieldvariables at a material point)子程序接口能够实现对积分点上的场变量进行定义。进行完全耦合计算时,首先在UMAT中实现基于Hoek-Brown准则的岩体各向异性弹塑性损伤模型的数值求解流程,其次在USDFLD子程序中根据计算得到的体积应变和损伤值动态定义渗透系数。
进一步的,基于上述方案所述内容进行实验验证:首先对单轴加载条件下各向异性岩体力学特性进行数值计算。建立平面应变数值计算模型如图6所示。选取H-B参数为E=10GPa,μ=0.35,σci=100MPa,mb=0.2,s=0.0001,a=0.5;损伤参数α=0.02,β=0.2;各向异性参数Ω1=0.05,η0=1,对于单轴压缩状态,l2可以表示为:
式中:θ为层理倾角。
其次,确定各向异性参数对岩体强度的影响:计算不同层理倾角θ下的岩体应力-应变曲线和强度进行计算,结果如图7~图10所示。具体的,如图7~图8可以看出,层理倾角的变化引起岩体的力学特性的变化,岩体峰值强度变化规律大致成“U”字形。当岩体进入塑性后,其内部会产生损伤,损伤变量随着塑性应变的累积不断演化,从宏观上弱化了岩体的力学参数,从应力-应变曲线中体现为峰后的软化段。如图9可以看出,岩体的峰值强度随着偏离率Ω1的增大而不断减小,当Ω1=-0.2时,岩体峰值强度为120.896MPa,当Ω1=0.2时,岩体峰值强度为64.23MPa。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当岩体各向异性特征较强时,其峰值强度降低幅度也较大,施工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这一点。η0为结构张量的平均主值,代表了强度参数的平均水平。图10是Ω1=-0.2时,不同η0值时的岩体应力-应变曲线。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岩体峰值强度随着η0值的增大而不断升高。图11a-图11e为不同Ω1时的损伤区分布特征,其中,图11a对应Ω1=-0.15的损伤区分布特征,图11b对应Ω1=-0.05的损伤区分布特征,图11c对应Ω1=0损伤区分布特征,图11d对应Ω1=0.05的损伤区分布特征,图11e对应Ω1=0.15的损伤区分布特征。由图11各图可以看出,在外荷载作用下,岩体损伤主要发生在塑性剪切带处,而随着Ω1值的增大,岩体强度整体强度降低,最终产生的损伤值也较大。由上述结果可知,由于各向异性特征的存在,岩体强度较均质条件下有所变化,此外,由于损伤场的存在,岩体应力-应变曲线呈现软化特征。本发明所建模型能够较好的反映各向异性、塑性损伤对岩体强度的影响。
最后,对开挖隧洞各向异性损伤-渗流耦合计算,建立圆形隧洞稳定性分析模型,岩体力学参数同上,设置初始渗透系数kx0=2e-6m/s,ky0=1e-6m/s,初始渗透率n0=0.03。计算隧道开挖后的损伤区和渗透系数分布特性如图12~图14所示。由计算结果可知,岩体渗透系数分布存在各向异性特征,损伤区附近的渗透系数较未损伤区渗透系数大,所建模型能够反映岩体损伤后,内部裂隙发育,渗透系数随之增长的特性。
开挖隧道应力-损伤-渗流耦合计算实例:
以吉林某在建公路隧道为例,建立有限元模型如图15a-图15b所示。模型宽150m,高60m,共划分8152个单元,8307个节点。左右两侧施加水平约束条件,底部施加固定约束条件。隧道采用全断面开挖的施工方式,支护方式为衬砌并实施了注浆止水。计算过程分为地应力平衡,土体开挖,施加衬砌与注浆圈。基于本申请所述方法计算不同异性参数下的围岩损伤区:计算不同倾角θ值时的围岩损伤区和位移场分布图为图16a-16d、图17a-17d、图18a-18d。由计算结果可知,随着倾角θ的增大,岩体强度逐渐降低,其内部位移值、应力值和损伤值也均发生不同变化;同时,应力场的变化通过渗透系数演化方程对渗透系数造成影响,渗流场也随之发生变化,造成孔隙水压值发生变化。计算结果充分体现了岩体各向异性特征对应力场、渗流场的影响,以及应力-渗流场之间的耦合作用,充分说明了本申请所述方法的工程创新型和工程实用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6)

1.一种各向异性岩体应力-损伤-渗流耦合数值模拟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S1、基于Hoek-Brown准则,创建各向异性岩体弹塑性损伤模型;
S2、对各向异性岩体弹塑性损伤模型的进行数值求解;
S3、建立各向异性的渗透系数演化方程,以确定损伤和体积应变对渗透系数的影响因子;
S4、建立应力-渗流耦合作用下的岩土体平衡方程和连续性方程,并对应力场和渗流场进行离散以建立各向异性岩体应力-损伤-渗流耦合有限元求解模型从而获取对应的孔隙水压和渗透系数分布数据;
S5、给定工程条件即施加边界条件并输入对应的材料参数,基于步骤S1-S4进行岩体应力-渗流场进行耦合分析以获取当前工程条件对应的安全性评价数据,从而给出施工建议;
所述S3建立各向异性的渗透系数演化方程,以确定损伤和体积应变对渗透系数的影响因子的过程包括:确定出受荷岩体所处的岩体状态,若受荷岩体处于弹性状态,则所述渗透系数演化方程对应的表达式:
式中:kx0、ky0分别为x、y方向的初始渗透系数;n0为初始孔隙度;εv为体积应变;
若受荷岩体处于塑性状态,则所述渗透系数演化方程对应的表达式:
式中:kdx、kdy分别为损伤岩体的x、y方向渗透系数;ξ为跳突系数,A'=1/(e-1/α-1),B'=-1/(e-1/α-1);α为经验参数,D为弹塑性损伤变量;
所述S4包括:
S41、建立应力-渗流耦合作用下的岩体应力平衡方程;其中,所述岩体应力平衡方程及其边界条件表达式为:
式中:fi为体积力;σij为总应力张量;Ω为问题求解域;ni为边界法向余弦;tj为作用在边界上的已知面力;Г1为已知力边界;Г2为已知位移边界;为边界上的已知位移;同时给定位移与应变的关系表达式以及应力-应变关系本构方程,所述位移与应变的关系表达式为:
εij=1/2(uk,l+ul,k)=u(kl) (18);
所述应力-应变关系本构方程为:
σij=f(εij) (19);
其中,假设水具有不可压缩性,并由达西定律和连续性条件确定出所述岩体渗流场控制方程,对应的表达式为:
式中:p为孔隙水压力;kx,ky,kz分别为x、y、z方向上的渗透系数;h为总水头高度即水头列向量;Ss为单位贮水量;t为时间;同时给定渗流场边界条件方程,其分别包括分别为渗流场水头边界条件方程和渗流场流量边界条件方程,各自对应的表达式为:
式中:M1为已知水头边界;f1为已知水头边界值;M2为已知流量边界;f2为已知流量边界值;
S42、创建岩体有效应力方程,所述岩体有效应力方程对应的表达式为:
σ′ij=σij1δijp (22)
式中:σ′ij为有效应力;σij为总应力;δij为Kronecker符号;α1为Biot系数;
S43、根据有限元理论中的插值方法分别对应力场和渗流场进行离散;
S44、利用松弛耦合方法建立应力-渗流耦合计算模型,其具体过程如下:
S441、将总荷载f分为多个荷载增量Δf逐级施加进行求解,并建立对应的非线性有限元增量方程,其对应的表达式为:
KΔdi=Δfi (23)
式中:K为刚度矩阵;Δdi为位移增量;f0为荷载初始值;d0为位移初始值;
S442、采用Newton-Raphson迭代法对式(23)进行求解,具体步骤如下:
1)设置初始位移d0、应变ε0和应力σ0
2)对于第n+1个荷载步,由体积力bn+1和面力tn+1求解外荷载对应的求解方程为:
其中,NT为形函数矩阵;
3)在第n+1个荷载步的第i个迭代步下,i=1,2,3…,Maxiter,求解内力对应的求解方程为:
4)进行收敛性判断,即若成立,则返回步骤2),并进入下一个荷载步进行求解;否则进入步骤5);
5)在弹性状态或塑性状态分别利用弹性本构矩阵弹塑性矩阵/>求解切线刚度矩阵:
6)利用式(28)求解位移增量Δdi,对应的求解方程为:
7)在每个迭代步中设置Δdn+1,acc=0,求解/> 上标n+1表示时间步,下标i、i+1表示当前时间步中的迭代步,应变增量Δεi
8)基于主应力回映算法求解应力张量转入步骤3),继续对下一个荷载步进行求解,直至计算结果满足收敛条件,结束应力场的计算,输出体积应变和损伤值;所述收敛条件为应力与外荷载达到平衡;
9)根据地勘报告对初始渗透系数进行赋值,根据8)中的应力场的计算结果通过式(15)、(16)对渗透系数进行修正;
10)利用有限元方法对方程(20)进行离散,对应的离散方程为:
Ksh=fs (29)
式中:Ks为渗透系数矩阵;h为水头列向量;fs为自由列向量;
同时根据求解所得的孔隙水压值p,通过式(22)对应力进行修正,并重新进行1)~8)的应力计算;
11)反复迭代上述过程,直至两次计算结果满足设定的收敛标准为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中各向异性岩体弹塑性损伤模型对应的模型公式为:
式(1)中:σ1和σ3分别为各向异性岩体的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σci为完整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mb、a为针对不同岩体的量纲一的经验参数;s为反映岩体破碎程度的经验参数;,D的表达式为:
式(2)中:α取值范围为[0,+∞);β取值范围为[0,1),为等效塑性应变,其表达式为:
式中:εp1、εp2、εp3为笛卡尔坐标系中x、y、z方向的主塑性应变;
η为各向异性参数,其表达式为:
式中:η0为微结构张量主值均值对岩体软硬程度的影响参数;同时设定Ω1=Ω3,Ω123=0,此时,则η表示为:
此外损伤D对弹性模量产生弱化作用的表达式为:
E=(1-D)E0 (6)
式(6)中:E为损伤后的弹性模量;E0为初始未损伤弹性模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中数值求解过程包括:
S21、对所述各向异性岩体弹塑性损伤模型进行弹性预测以求解对应的预测应力;
S22、将所获得预测应力代入屈服函数以判断是否屈服函数大于零,是则进行步骤S23即对预测应力进行塑性修正,否则预测应力即为更新应力,结束计算进入下一荷载步;
S23、对所述预测应力进行塑性修正,以使得所述预测应力能够返回至屈服函数对应的屈服面;
S24、塑性修正结束后,获得各个主塑性应变对应的增量并计算出损伤变量,利用损伤变量对应力再次进行修正即损伤修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预测过程包括:
将预测应力代入式(1)的屈服函数中进行判断,tn+1时刻的弹性预测应力/>的表达式为
式(7)中:σn为tn时刻的应力,为tn时刻的内变量,Δεn+1为tn+1时刻的应变增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性修正过程包括:
对tn+1时刻进入塑性状态的预测应力进行修正,对应的修正公式为:
式(8)中:Δλ为塑性因子增量;h1为塑性势函数对应力的导数,Δσp为塑性应力增量,g为塑性势函数,其表达式为:
式(9)中:σcig,mbg,sg,ag为塑性势函数中的参数,本方法采用关联流动法则,因此式(9)中的取值与式(1)中的σci,mb,s和a相同;
同时根据应力回映位置修改Δλh1的表达式,并基于公式(8)与式(1)求解更新应力σn+1,则Δλh1的表达式的修改过程具体包括:
1)当应力回映至屈服面上时,其表达式为:
2)当应力回映至左棱线或右棱线时,其表达式分别为:
式(11)中:
3)当应力回映至尖点时,其表达式为:
式(12)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损伤修正包括:
计算完更新应力后,即可由下式(13)求得主塑性应变εp1、εp2、εp3增量:
将求得的塑性应变代入式(3)和式(2)从而计算出损伤变量Dn+1,基于损伤变量Dn+1对应力进行再次修正:
式(14)中:σ'n+1为最终计算所得的应力。
CN202010556435.XA 2020-06-17 2020-06-17 一种各向异性岩体应力-损伤-渗流耦合数值模拟方法 Active CN11169528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56435.XA CN111695285B (zh) 2020-06-17 2020-06-17 一种各向异性岩体应力-损伤-渗流耦合数值模拟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56435.XA CN111695285B (zh) 2020-06-17 2020-06-17 一种各向异性岩体应力-损伤-渗流耦合数值模拟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95285A CN111695285A (zh) 2020-09-22
CN111695285B true CN111695285B (zh) 2023-12-22

Family

ID=724819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56435.XA Active CN111695285B (zh) 2020-06-17 2020-06-17 一种各向异性岩体应力-损伤-渗流耦合数值模拟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69528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34473A (zh) * 2020-10-29 2021-03-02 河海大学 一种考虑损伤渗流应力耦合的数值模拟方法
CN112668229B (zh) * 2021-01-18 2022-02-22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一种尾矿坝初期坝裂缝发生与扩展的数据仿真方法
CN113032955B (zh) * 2021-02-05 2022-07-19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一种适用于地震荷载下岩石动态本构模型的构建方法
CN113155699B (zh) * 2021-04-09 2024-04-16 大连海事大学 一种热-水-力共同作用的岩石统计损伤计算方法及应用
CN113591338B (zh) * 2021-05-28 2023-07-28 河海大学 一种荷载和地下水开采引发地面沉降三维变参数全耦合模拟计算方法
CN113627052A (zh) * 2021-07-28 2021-11-09 西安理工大学 一种考虑水力耦合效应的堆石坝流变数值模拟方法
CN113505514B (zh) * 2021-08-04 2024-01-05 大连海事大学 一种复杂扰动条件下岩体弹塑性损伤-渗流耦合计算方法
CN114707341B (zh) * 2022-04-13 2023-04-14 中铁南方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现场实测数据的潮汐边界条件反演方法及系统
CN114912314B (zh) * 2022-04-21 2024-04-02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岩土介质弹塑性本构关系隐式自适应应力积分计算方法
CN115017833B (zh) * 2022-08-09 2022-12-16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高地应力软岩体地应力计算方法
CN115270523B (zh) * 2022-09-27 2022-12-20 成都理工大学 一种岩体损伤影响深度预测方法
CN116842691B (zh) * 2023-05-24 2024-03-08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一种智能提高地下水数值模拟收敛性的松弛方法
CN116499881A (zh) * 2023-06-27 2023-07-28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一种建立岩石理论损伤演化模型的方法
CN117574024A (zh) * 2023-12-12 2024-02-20 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破碎岩体的隧道围岩径深介质场计算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61211A (zh) * 2014-10-24 2015-02-18 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岩石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的构建和应用方法
CN109063257A (zh) * 2018-07-02 2018-12-21 山东科技大学 一种煤岩体分区注水渗流-损伤-应力耦合数值模拟方法
CN109522611A (zh) * 2018-10-25 2019-03-26 长江大学 新型岩体损伤本构模型构建方法及装置
CN110135113A (zh) * 2019-06-05 2019-08-16 中南大学 考虑尺寸效应的岩石结构面损伤统计本构模型的构建方法
CN110705165A (zh) * 2019-10-08 2020-01-17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构建岩石材料弹塑性-损伤耦合力学本构模型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61211A (zh) * 2014-10-24 2015-02-18 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岩石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的构建和应用方法
CN109063257A (zh) * 2018-07-02 2018-12-21 山东科技大学 一种煤岩体分区注水渗流-损伤-应力耦合数值模拟方法
CN109522611A (zh) * 2018-10-25 2019-03-26 长江大学 新型岩体损伤本构模型构建方法及装置
CN110135113A (zh) * 2019-06-05 2019-08-16 中南大学 考虑尺寸效应的岩石结构面损伤统计本构模型的构建方法
CN110705165A (zh) * 2019-10-08 2020-01-17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构建岩石材料弹塑性-损伤耦合力学本构模型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Stress-seepage-damage coupling modelling method for tunnel in rich water region;Annan Jiang 等;《Engineering Computations》;第37卷(第8期);全文 *
基于Hoek-Brown 准则的岩体弹塑性损伤模型 及其应力回映算法研究;许梦飞 等;《工程力学》;第37卷(第1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95285A (zh) 2020-09-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695285B (zh) 一种各向异性岩体应力-损伤-渗流耦合数值模拟方法
Coetzee et al. The modelling of anchors using the material point method
US20150160182A1 (en) Soil-water-air coupled analyzer, soil-water-air coupled analyzing method and soil-water-air coupled analyzing program
Hatzor et al. The stability of a laminated voussoir beam: back analysis of a historic roof collapse using DDA
Castellazzi et al. Seismic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of a historical church: limit analysis and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Jin et al. Two-phase PFEM with stable nodal integration for large deformation hydromechanical coupled geotechnical problems
JP2003278171A (ja) 液状化現象予測システム
Dujc et al. Quadrilateral finite element with embedded strong discontinuity for failure analysis of solids
Law et al. Determination of soil stiffness parameters at a deep excavation construction site in Kenny Hill Formation
Liang et al. A FE-IBE method for linearized nonlinear soil-tunnel interaction in water-saturated, poroelastic half-space: I. Methodology and numerical examples
Hadzalic et al. Theoretical formulation and seamless discrete approximation for localized failure of saturated poro-plastic structure interacting with reservoir
Zhang et al. A scaled boundary finite element method for modelling wing crack propagation problems
Lin et al. Two-scale modeling of jointed rock masses
Yanpeng et al. Coupled FEM/SBFEM investigation on the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of seismic motions of a trapezoidal canyon in a layered half-space
Lu et al. Analysis of soil–pile–structure interaction in a two‐layer ground during earthquakes considering liquefaction
Yao et al. An SBFEM-Based model for hydraulic fracturing in quasi-brittle materials
Cheng et al. Analytical method for predicting tunnel heave due to overlying excavation considering spatial effect
Lu et al. Numerical and experimental analyses for bearing capacity of rigid strip footing subjected to eccentric load
Smith et al. Geotechnical issues in the analysis of masonry arch bridges
Novak et al. Analysis of pile-raft foundations with 3D finite-element method
Salman et al. Distribution of earth pressure behind retaining walls considering different approaches
Lu et al. Evaluation of geomembrane effect based on mobilized shear stress due to localized sinking
Wang et al. Effects of boundary conditions and partial drainage on cyclic simple shear test results—a numerical study
Buczkowski et al.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plate on layered tensionless foundation
Siddiquee et al. A time-dependent double hardening model for soft rock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